ZKIZ Archives


為什麼很多善良的人一生痛苦、磨難很多?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17.html


文: 無名

我曾經向一位德行極高的師父請教:“為什麼像我這樣善良的人還會經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惡人卻活得好好的呢?”師父很慈悲地看著我說:“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有 痛苦,那就說明這個人的內心一定有和這個痛苦相對應的惡存在。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已經沒有任何惡,那麼這個人的心靈是根本不會感到痛苦。所以,根據這個道 理,既然你還經常感到痛苦,說明你內心還有惡存在,還不是純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認為是‘惡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惡人。一個人能快樂地活著,至少說明這 個人還不是純粹的惡人。”

我不服氣地說:“我怎麼會是一個惡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師父說:“內心無惡則無苦,你既然內心有痛苦,說明你的內心就有惡存在。請你將你的痛苦略 說一二,我來告訴你,你內心存在著哪些惡!”

我說:“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時感到自己的工資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夠寬敞,經常有‘生存危機感’,因此心裡常常感到不痛快,並希望儘快能夠改變這種現狀;社 會上一些根本沒有什麼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纏萬貫,我感到不服氣;像我這樣一個有文化的知識份子,每月就這麼一點收入,實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時不 聽我的勸告,我感到不舒服……”就這樣,我向師父述說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

師父點點頭,不停地微笑,而且笑得更加慈祥,說:“你目前的收入足夠可以養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們全家也有房屋住,根本不會流落街頭,只是面積小了一點 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要為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為你內心對金錢和住房有貪求心,所以就有苦。這種貪求心就是噁心,如果你已經將內心的這種貪求噁心去除 了,你就根本不會因為這些而痛苦。”“社會上一些根本沒有文化的人發財了,你感到不服氣,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種噁心;你認為自己有了文化,就應該有 高的收入,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噁心;認為有文化就應當有高收入,這是愚癡心,因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佈施才是今世有錢的原因。愚癡心也是一 種噁心!”

“你的家人不聽你的勸告,你感到不舒服,這是沒有包容心。雖然是你的家人,他們卻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為什麼非要強求他們的思想和觀點和你自己一致呢?不 包容就會心量狹隘,心量狹隘也是一種噁心!”師父繼續微笑著說:“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癡心也好,心量狹隘也好,這些都是噁心。因為你 的內心存在著這些惡,所有你就有和這些惡相對應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將內心的這些惡徹底去除,那麼你的那些痛苦也會煙消雲散。”“要用快樂和滿足的心態看 待你的收入和住房!

你應當想想你根本不會餓死和凍死,而那些富人雖然也有錢,其實也只是沒有餓死和凍死。你應當看到,人是否快樂,不取決於外在的財富,而是取決於自己的生活 態度。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樂觀、安詳和勤勉的生活態度來代替原來的貪求心,你的心就會漸漸快樂起來。 ”“社會上沒有文化的人發了財,你應當為他們高興才對,要希望他們能夠具有更多的財富、擁有更多的安樂才對。別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樣開心;別人失去, 要像自己失去一樣難過。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善人!而你現在的心是別人的財富和安樂超過自己就不高興,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種很惡的心,要堅決去 除!要用隨喜心代替嫉妒心!”

“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面超過別人,就自以為了不起,這是傲慢心。常言說‘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會對自己的不足熟視無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 到自己內心的種種惡,從而改過遷善。所以,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進步之門。此外,傲慢者常常會有失落感,漸漸會有自卑感。一個人只有從自己內心深處培養 起虛懷若谷的胸懷,心甘情願地永遠將自己放在謙卑的位置,內心才會感到充實和安樂。”“前世佈施才是今世富裕的真正原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凡夫 不識因果,將‘種瓜’認為是‘得豆’的因,將‘種豆’認作是‘得瓜’的因,這是愚昧的表現。一個人只有勤學佛法的智慧,真正懂得萬事萬物的因因果果,才能 內心明亮,知道如何取捨自己的思想、行為和語言,唯其如此,才能從光明走向光明,從安樂走向安樂。”

“虛空能夠包容一切,所以廣大無邊、融通自在;大地能夠承載一切,所以生機勃勃、氣象萬千!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隨隨便便就對別人的行為、言語看不 慣,即便是自己的親屬,也不要生起強求心,要隨緣自在!永遠用善良的心幫助別人,卻不要貪圖或強求什麼。如果一個人的心胸能夠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這個人 怎麼會有痛苦呢?”師父說完這些話,繼續用慈悲而柔和的眼光看著我。我久久無言,兩行熱淚從我的眼中流出。我原來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很善良的人,直到今 天,我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個惡人!因為我內心有種種惡,所以我才有種種苦。如果我的內心無惡,我怎麼會有苦呢?感謝師父,要不是師父的教導,我可能永遠 都不會知道自己內心的惡!願我生生世世都能夠不離善法,速疾斷除一切內心的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40

理財教育要趁早 為什麼國際投資大師都是猶太人?

2010-11-29  TWM




理財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說,金錢是一種力量,但更有力量的是有關理財的教育。因為,腦袋中的理財投資智慧是別人永遠搶不走的。

因此,有遠見的民族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灌輸孩子投資理財智慧,他們是怎麼做的?

撰 文‧謝富旭 研究員‧楊卓翰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德國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高盛公司首席股票分析師艾比.柯恩(Abbdy Cohen),你知道這些在台灣耳熟能詳的投資大師,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嗎?

理財教育

猶太人稱霸世界金融的根 基他們都是猶太人!全球大約僅有一千三百萬猶太人,總人數僅為台灣人口一半多一點,但它們卻對全球金融市場及財富擁有主宰的力量。據《富比世》雜誌統計, 美國前四十大富豪中,有四五%是猶太人;全美擁有百萬美元以上流動資產的富翁,有三分之一是猶太人。猶太人致富的祕訣是什麼?

從猶太法典 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的蛛絲馬跡。相對於許多宗教把追求財富視為是墮落或罪惡的起源,猶太法典對金錢的觀念卻極為務實。《密西拿法典》(Mishna)就 提到,「沒有麵粉,就沒有經典」。《塔木德法典》(Talmud)則說:「貧窮比五十種災殃更可怕」,視貧窮為畏途,成了猶太民族追求財富的最深層動力。

猶 太民族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進行理財教育。北美猶太人甚至有一種習俗,送股票給滿周歲的小孩。猶太小孩在三歲時已經開始學習辨別硬幣與鈔票,五歲時開 始學會用金錢購物,上小學時就有儲蓄的觀念。即使家境富裕的猶太父母,也會鼓勵小孩利用做家事或幫親友忙的方式,用勞務換取金錢。上中學的猶太青少年,會 被父母要求閱讀報紙財經版或財經雜誌。

記帳、儲蓄

讓孩子養成良好理財習慣

同樣是猶太人的「股神」巴菲特,就是猶太人從小擁有成熟理財與投資知識的最佳寫照。他六歲時就開始賣口香糖賺錢,並把賺到的每一分錢記錄下來。十一歲買了生平第一張股票,賺到「第一桶金」五美元,於是在十二歲立下宏願,要在三十歲前成為百萬富翁。

記 帳是許多猶太富翁培養下一代理財觀念的重要步驟。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創辦人——石油大亨約翰.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的父親,從小就要求他要記帳,把每一筆收入與支出詳細地記載在本子裡,每月定期檢查。如果有節餘就以增加下個月零用錢以資鼓勵, 反之,如果是赤字,則必須扣下月零用錢。記帳傳統一直延續至約翰的孫子大衛(David Rockerfeller),迄今洛克斐勒家族仍是美國十大富豪家族之一,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迷思。

中華理財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曲欣相當認同猶太人的理財觀念,也對自己的女兒從小就實施理財教育。學齡前,黃曲欣就開始教女兒辨別金錢金額,上小學後更研發出一套獨特的零用錢教育方法。

黃曲欣有個就讀小四的女兒,她為女兒準備了兩個存錢筒,一個叫作「快樂花」、另一個叫作「錢變多」。

她建議女兒,每一次拿到零用錢時把錢分為兩半存入兩個存錢筒。等「錢變多」的存錢桶滿了,她當女兒的面,把零錢換成鈔票,幫女兒把錢存入銀行中。而每到月底,女兒興高采烈拿「快樂花」去買玩具時,她則建議她提撥至少三%給公益團體。

「這種方式,無形中建立了女兒儲蓄的觀念,你不能要求所有零用錢都要存入『錢變多』,這樣不但有教出守財奴的危險,而且可能會降低小孩存錢的意願,形成反效果!」黃曲欣說。

黃曲欣指出,學齡前理財教育側重在金錢的辨別力,一旦上小學,父母親最好開始灌輸小孩「勞力才能換取金錢」、「珍惜金錢」、「不要浪費」的相對觀念。

至於青少年理財教育,黃曲欣建議應更加注重「價值觀」建立。但這部分用「言教」是很難做到的,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親的身教,用本身的行為讓小孩知道樸實、量入為出、謹慎理財??的價值。

至於投資觀念與知識的建議,由於財經知識較為枯燥,要讓兒女了解是一大挑戰。著有《親子理財七堂必修課》一書,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學系教授蘇偉文建議,不妨可與孩子一起玩大富翁遊戲,來認識基本的理財觀念。

蘇 偉文指出,玩「大富翁」至少可以學到幾項投資觀念。第一、了解風險與報酬關係。大富翁遊戲中,買房地產是主要的致富管道。買公共設施如車站與水務局,價格 較低,但同樣地過路費也較低,較無增值性。買商業地段,則可以蓋旅館,價格較高,過路費會隨旅館數增加而倍數成長,換言之增值潛力較大。從中可以教孩子高 風險等於高報酬的觀念。

其次,了解現金流量管理的重要。如果你在遊戲中,一味地買土地、蓋旅館,而把手上現金花光,等路過別人土地要繳過路費繳不出來時,將面臨破產命運。

第三,把突發性的風險納入理財規畫考量,機會或命運兩組牌中,潛藏著未知的風險或意外之財。手頭上必須有足夠的現金,才能應付突來的變故。

時時學習

三人行必有「富爸爸」

如果你沒有像巴菲特一樣,有一位股票投資經驗老到睿智的富爸爸,傳授你致富心法,也不用太氣餒。《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作者羅伯特.清崎接受過本刊採訪就曾說,盡量找機會跟有錢人在一起,虛心學習他們的致富之道,你也會找到「富爸爸」!

在清崎的觀念中,即使是窮小孩,只要有心,就一定能找到富爸爸作為模仿的對象。這個沒有血緣的富爸爸,可能以你的上司、老師、長輩,甚至是同事或朋友的身分出現。以誠懇的心態向他們請教,他們很少會拒絕對一個有上進心的人提供建議。

大師的家訓

超級富爸爸如何教孩子

富爸爸名字富爸爸地位給孩子的理財投資忠告涵義

彼得.林區

(Peter Lynch)富達麥哲倫基金經理人仔細觀察媽媽的購物袋中買些什麼東西,裡面會有好股票。教女兒如何從消費生活中,找到好的投資標的。

吉米‧羅傑斯

(Jim Rogers)前量子基金經理人這是中國的世紀,去學中文,參與一個偉大國家的再現,購買這個國家的未來。向女兒強調中國股市的巨大潛力。

提瓦達‧索羅斯

(Tivadar Soros)作家、金融大亨喬治‧索羅斯的父親冒險不算什麼,只是在冒險的時候,不要拿全部家當下注,要做好及時撤退的準備。告誡兒子風險控管的重要。

李嘉誠香港長江實業與和黃集團主席,亞洲首富每一次新商機到來,都會造就一批新富翁,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富翁在於:當別人不明白時候,他明白他在做什麼;當別人不理解時候,他理解他在做什麼。當別人明白了,他富有了;當別人理解時,他成功了。告誡子女掌握先機的重要。

王永慶台塑集團創辦人,台灣經營之神你賺的1塊錢,不是你的錢,你存的1塊錢,才是你的錢。告誡子女節儉才是財富累積的基礎。

安德烈‧科斯

托蘭尼(Andre

Kostolany)德國投資大師只有少數人能投機成功,關鍵在於與眾不同,並相信自己,「我知道,其他人都是傻瓜!」 告訴子女,投資要成功往往在於勇於逆向操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85

側田為什麼走? 林燕妮

2011-1-20  NM




公認唱歌好的側田在紅館開完27及28日的演唱會便走了,他要上北京。那兒是中國的音樂人中心,很多人在認真又專心地做音樂,沒有狗仔隊的偷窺,沒有音樂之外的繁瑣事情要應付。

側田為什麼要走?在香港他早已經是紅歌星,勝利了,但他的性格 不適合在這地方待得太久,他不喜歡pa pa razzi的騷擾。即使懷才有遇,但環境完全跟他的性格相反。所以人要發展自己的事業生涯,也需要找到個適合自己的地方,那是很重要的。

側田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他在美國唸「平面設計」的,大學畢業也在Yahoo工作過。他能作曲、編曲和 填英文歌詞,亦能夠做監製,全能一腳踢。

側田喜歡唱歌,但卻沒有做「星」的虛榮心。在香港這個複雜的地方,他處理不了音樂以外的事。他是個很純的人,正常的訪問他也會直着性子去回答的。他不懂得扮個別人以為他很純那種純,他本身就是pure的。

很多人有做歌星、出唱片和在紅館踏台板的夢想,但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除了寥寥幾個頂尖歌星之外,樂壇其實一片蒼涼。唱片銷量之少,連成本也收不回。在紅館開演唱會,側田每場所收的只是幾十萬,七除八扣之下,真正放進自己口袋的其實不多,所以側田說買不到樓。

告訴你一下真相,在紅館搭一個台,唱兩場跟三十場的支出是一樣的,現在已經沒什麼歌星可以連開二、三十場的了。對比之下,同一個台,兩天和三十天的費用都是一樣的,在紅館演出要花很多時間準備,主辦商不虧本也賺不了多少錢。

歌星在台上很辛苦的,一個人做三小時,要唱要跳還要說話,登台之前又得排練,付出是很大的。想入行做歌星,除非父母很富有,自己不用擔心錢便可以滿足他們的虛榮感。

家中不富有的,老實告訴你,連任何亮相的衣服都要借,借來一條「賴屎褲」也得穿,多難看也要穿,自己負擔不起服裝費便是這樣。

他們常常做商場秀,看上去工作很多,其實是零收入的,商場並不付錢。有錢可收的是某品牌指定一個歌星去為他的品牌宣傳,才能得到報酬。

有些活動是電台或者電視台主辦的,那些一定沒錢收,總之凡與媒體有關的工作,歌星都是白做,唯一的回報,頂多是有照片見報,維持一下知名度,別給忘掉而已。

即使是紅歌星,也得靠走埠賺錢,在本港是回不了本的。走埠,同一樣的衣服同一樣的歌,省了很多製作費,不作巡迴演出真的收入近 乎零。

從前的歌星如張國榮、譚詠麟、梅艷芳等在紅館登台,會受到眾人的喝采和讚美,記者也有禮貌很多。如今的pa pa razzi只會踩他們和捏造各種負面新聞,連基本禮貌也沒有。在這種不良氣氛之下,怎能做得好?既無收入又讓人噓而不讚,真的很難受。

側田選擇去北京,因為他可以在那兒安靜地搞音樂。他的普通話並不流利,讓他說英語流利得多,不過,住下了,四周的人都說普通話,早晚都說得來的。中國的版 圖很大,一首好歌需要長一點時間才會全國流行,但收入也多啊,走內地逐站表演,進賬是很豐厚的。內地賺錢機會多,側田在港所賺不到的錢,他日都會賺回來 的。我覺得側田的取向是對的,為什麼要獃在一個市場不佳的地方?

每個人都會進入不同的行業,踏上成功路應有所選擇,那就是去適合你的公司做事。俗語不是說:「最怕入錯行」嗎?入錯行便要轉行,要是做自己沒興趣的工作,哪能做得出色?(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44

為什麼規劃都要做大做強?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0.html

 



最近見到很多規劃,都提到要「做大做強」,幾乎所有的行業規劃都提到要在2015年,形成3到5家世界500強公司,1000億營業額以上。有趣的是,這樣的表述幾乎存在所有的行業規劃上,最近見到的有:

1. 有色金屬行業規劃
2. 藥品流通行業
3. 商貿物流規劃
4. 節能新能源汽車規劃
5. 高端裝備規劃

據說共有18個國家重點規劃,工信部負責的行業規劃則有48個,另外,農業部,商業部也負責種種不同的行業規劃,按照最低估計,這些規劃實現的話,到2015年中國起碼也有150家世界五百強企業了(50X3)。

為什麼行業規劃一定要「做大做強」,要政策扶持,要政府官員來挑選龍頭企業,而不是通過市場優勝劣汰?

一個原因自然是其中有巨大的尋租空間,官員掌握了資金和政策,等於淩駕了市場,對個人和政府機構的好處自不待言。

但由於「做大做強」是行業規劃的普遍規律,讓人不禁想憑什麼中國政府這麼自信和自負,認為政府官員的指揮,一定就可以優於市場規律。那怕明知道其中可能有很大尋租,貪汙腐敗空間(假設最高的決策者並不是為了要尋租而這樣做)。

先不做價值判斷,由於「做大做強」已經是現實,還不如考慮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想。

一個原因是在一些行業嘗到慘痛教訓。例如鋼鐵行業、稀土行業、汽車行業,都是無序競爭,耗用大量資源,行業絕大部分的利潤都是外商佔去。

另外一個原因是通過政府主導的整合,嘗到了甜頭,例如高鐵引進,水泥產業的整合等。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很多豐富資源的國家,例如南美、非洲國家,因為行業的集中度低,很容易就給財雄勢大,掌握先進技術的外資逐個擊破,淪為整個國家為外企打工的境地。而當年日本、德國的崛起,也是充分利用了政府的產業導向。

政府淩駕市場,主導產業發展,有利有弊,也很容易淪為國家資本主義,國企利益團體,或和政府關係密切的民企財閥,官商勾結,以「做大做強」之名,扼殺生機勃勃的民營經濟,反而經濟失去生機。

兩者之間,應該有一個平衡的力度。

我的看法是,「做大做強」,產業升級,在某些基礎性行業也許必要,但不應該一蜂窩,例如商貿物流,服務消費這些下遊行業,還是應該讓市場規律說話,不應該由政府來挑選優勝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91

價值鏈分析: 「新三板」為什麼這麼火?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9/5MMDAwMDIzNzA5MQ.html

最近有某國內PE界大佬告訴我,他們非常關注「新三板」的進程,已經安排系統地去各個園區掃蕩那些新三板擬上市企業了。還是他們一貫的 打法,從後往前做,即先看資本市場會上哪些企業,再去向這些企業投資。傳統的做法是從前往後做,即先找到有成長價值的企業去投資,成長到一定程度再送去資 本市場。

於是我又找我熟悉的兩個園區的朋友聊了聊,發現他們也都一樣激動而忙碌著。這兩家園區已經是首批試點園區裡的了,現在忙活的主要是 篩選新三板候選企業名單,爭取首批新三板企業裡能多上幾家。於是看在老朋友的份上,他們又介紹我去看了兩家候選名單裡的企業,企業老闆也儼然馬上要上市的 樣子,私募股權融資開出來的價格比那些真正Pre-IPO項目的P/E倍數還要高(因為利潤太低了嘛)。

於是我又四處找相關人員打聽了一下,發現一起忙活這事兒的好像還有各地地方證監局、政府、券商等等。總之,一片熱鬧非凡的樣子。後來又聽說,這事兒去年年底就開始熱起來了,我這已經算後知後覺的了,真得趕快「覺醒」了。

於是,我又找了點資料來研究,試圖瞭解一下這所謂「新三板」到底與「老三板」有哪些不同,使得「三板」這個原來沒什麼人關注的市場一下子變得火熱了?我嘗試著從兩個方面來看看新三板:新三板價值鏈和新三板的規則體系。

值鏈上各關聯方利益分析

新三板價值鏈上有大政府(證監會)、小政府(地方政府和園區)、企業、PE/VC、券商、三板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和個人散戶投資)。

看一下新三板價值鏈上的關聯方,就不難發現為什麼新三板還沒正式推出就那麼火爆了。新三板價值鏈上有大政府(證監會)、小政府(地方政府和園區)、企業、PE/VC、券商、三板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和個人散戶投資),讓我們一個一個來看看。

首 先,大政府,本來想把創業板打造成中國NASDAQ,沒想到最終成了小小板,一堆做銅做鐵的阿貓阿狗公司通過各種各樣的「運作」,成功登陸「創業板」,然 後就開始出現業績下滑、虧損、高管離職套現等等,這樣的「創業板」自然不能讓群眾滿意地接受為中國NASDAQ。那麼,多層次資本市場始終差一塊呀,於是 「三板」就被用來重新梳妝打扮了,可見,是政績驅動的。

小政府呢,一方面也是政績驅動,主要來自於自己轄區內的上市公司數量這個指標,似乎 越多上市就表示經濟抓得越好。另一方面可能真的是為轄區內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困難著想,認為上新三板就可以融到資了。其實,上了新三板是不是嚴格意義上的 「上市」還很難說,而且,如果三板沒「新」好,還會跟老三板一樣,能否融到資就更不好保證了。

企業可能也是抱著和小政府類似的想法,把新三板前景想得很樂觀。另外,很多企業還可以利用自己的「新三板Pre-IPO企業」的新身份先融一大筆PE資本,要沒有新三板,哪會有投資者青睞啊,即使有人肯投,也出不了現在這個價啊。

PE/VC就更不用說了,本來就為那些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的Pre-IPO項目打得頭破血流呢,往早期一點投吧,上市週期太長,基金投資人(LP)等不及啊。正為剛募的幾十億基金犯愁呢,一下子有了新的投資標的和退出通路,自然不遺餘力地添柴加火了。

券商也面臨和PE類似的競爭,從投行的角度來說,新三板也是增加了一塊新的業務,而且,聽說還要券商承擔做市商的角色,那就更有賺錢的想像空間了。

最 後到三板的投資者,就要分兩類了,一種是主動型的炒家,他們其實非常明白這場遊戲其中的奧妙,但是既然有這麼多利益方推動和熱捧,又頂著「中國 NASDAQ」的光環,那未來的新三板一定比創業板還火爆啊,而且盤子更小更容易炒,那就跟著起鬨吧。另一種是被動性的散戶(或者叫非專業)投資者,他們 是真的以為新三板將來會上一批高成長的好企業,投資他們可以分享到業績飛速增長帶來的高回報,他們滿懷期待。

可以看出,整個新三板的價值鏈 上大部分都是確定受益者。政府,無論大小,只要任期內開板成功並不爆裂,政績就立馬體現出來了。至於以後有問題,那就是下一屆去擦屁股的事了;企業,能圈 到錢;PE,本來就是做差價的,只要上市成功了就行;券商投行,收服務費的,只賺不賠;專業炒家,也是做差價,肯定有辦法不做擊鼓傳花的最後一棒;最後為 新三板的不成熟不完善買單的就只有那些散戶投資者,但他們又滿懷期待。因此, 新三板之所以在還沒開甚至連細則都沒出來的情況下就如此火爆,就是因為它價值鏈上所有的相關方都堅定地相信新三板將是一塊新的造富板,並且相信自己能在此 過程中搶到一塊或幾塊金。他們大多數人在創業板的過程中已經搶過一遍了,並且已經搶到金子了,無非是想按同樣的路數去新三板再搶一遍。

但是,真的是人人都能搶到金子嗎?看看開板才兩年的創業板吧,從剛開始的火爆和天價發行到今天的新股破發和指數下挫,總得有人買單吧?

當心「三板」成了「舢板」!

新三板推得好,可以成為一條承載期望的大船;推得不好,也許會成為資本大浪中顛簸的舢板。

新三板備受期待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傳說主管部門要對老三板的規則做大幅度的改進,從而會吸引更加多的優秀企業和資本。因為細則還沒正式發佈,所以也不敢妄加評論。但就媒體上的一些報導來看,還是始終有一些疑惑和憂慮。

首先,關於上市流程,到底是審核制還是備案制? 如果是審核制,那會不會又搞成一個「微微板」?如果是備案制,到底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發行節奏?對中小板和創業板會產生怎樣的衝擊?怎麼來控制?

其次,怎樣設置投資者的門檻?中國的現狀就是如果只有機構參與,市場就不會活躍。如果允許散戶參與,散戶又會成為炒家的魚肉。怎麼去規範和監管市場?特別是針對那些作為做市商的券商,某些券商在資本市場發展初期的做莊惡行還歷歷在目,可別讓「做市」變成了「做莊」。

還有,據說吸引優秀企業的一個重要規則是在新三板掛牌後達到一定要求可以直接轉創業板或中小板。那麼,如果備案制上的新三板企業最後轉板了,是不是就會讓審核週期漫長而且不確定的創業板失去了對企業的吸引力呢?

最後的疑問,除了規則本身之外,還是要回歸到對規則的執行上,即監管部門對市場和市場參與者的監管上。創業板出現的一系列監管缺位和權力尋租問題,怎樣避免在新三板上再一次開演?

新 三板應該是個美好的東西,寄託了真正的創業家對中國NASDAQ的期望,也寄託了百姓投資者對分享中國經濟轉型所帶來成長的期望。但是,期望不是狂熱,也 不要用期望來包裝狂熱,更不能在狂熱中趁亂攫取。新三板的時機是否成熟?規則是否合理?體制是否到位?新三板推得好,可以成為一條承載期望的大船;推得不 好,也許會成為資本大浪中顛簸的舢板。

有句古話:水能載舟,亦能覆之。別讓「三板」成了「舢板」。

(作者係資深PE投資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7

為什麼我不懂中國人壽?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7020

巴黎:

我從來也不用內涵值評估保險股票,因為我認為很難解釋內涵值給一個少學六年級的學生明白。

我用P/E,就人人皆明白,包括我自已!

很多人也聽過巴老說保險股是如何賺錢,他解釋是這樣:

假 如保險公司今年收了一百萬的保險金,又賠了一百萬費用,你別以為這間保險公司無錢賺。因為保險公司總愛拖長賠償的年期,又或某些賠償的確要分很多年才賠給 你,因此,即使保險生意打過和,實際保險公司是以零利息借了一百萬元多年,並放在銀行收利息,假如是1%的利息,那就代表它無本賺1%了,若果是人壽保 金,差不多年年有人免費借錢給你。

巴老叫呢D借錢做Float。

中人壽的營業額是眾多保險公司最大的,大過平保、大過友邦,理論它的Float是最大,只要它的保險生意打過和,它已經應該是最好賺的保險公司。

我對中人壽的保險業務不了解,我只看到它的Float的成本(利息)比例上是很高,而友邦是非常小。但我並不知道原因,我也不知從何處去找原因。亦相信要花很多氣力才會了解,尤其它是一支保險股,所以我就不去分析它!

一些朋友嘗試從宏觀的數據看中人壽的未來,我自已認為,遠不及從這方面入手容易,但對我來說,這方面(float的高成本的原因)已經非常難。

以 規模看,中人壽好像是最有優勢的保險公司,只要你知道它的float的成本為何這樣高,你就能了解它的以後能否低,至於說因為A股走低連累中人壽,這當然 有可能,但就並不是我們價值投資人的首要關心的原因,尤其以一個較長的角度看,有升自然有跌,唯有float的成本才代表其真正的競爭力、作風和是否穩 定。

這樣說並不是說中人壽的競爭力弱,為了佔據市場,蝕頭賺尾,常是企業的策略,中人壽的高利息成本,可能也是短期策略之一。

我不會叫你不買,也不會叫你要買,因為我不懂,所以我就沒有意見。

我認為保留意見, 較見低打落水狗較好,你認為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42

諾基亞為什麼輸給蘋果?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11200.html

些年,從科技領域的蘋果、卓越亞馬遜到保健領域的羅氏,乃至國防領域的洛克希德,這些活躍在各行各業的企業都在發掘新方式,來編織自己的合作網絡,希望借由合作創造出不同凡響的產品。

若是成功,我們便稱之為「無縫協同合作」;若結果令人失望,我們就會稱其為「脆弱的依賴關係」。

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我們都能感受到一股愈刮愈強的協作之風。從一個行業到另一行業——汽車行業近來在電動車領域的試水,保險行業正醞釀著擬定綜合 威脅評估,醫療行業開始步入電子病歷時代,案例還在不斷增加——許多公司都簽署了令人興奮的極具價值的提案。然而,要兌現這些承諾,企業要面臨更大的複雜 性:需要有更漫長的、願意採納相同創新願景的中間鏈條。

從這方面來看,生態系統的創新會帶來一系列戰略和管理方面的新挑戰。手機行業諾基亞和蘋果的成敗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在過去的十年中,電信巨頭諾基亞 佔據絕對的市場優勢,當時的市場是以產品層面的競爭為主。諾基亞很早就意識到需要尋求一種手機生態系統的解決方案,它於1998年設計了塞班 (Symbian)開放操作系統並慫恿軟件開發者們基於這一操作平台來設計應用軟件。諾基亞長久以來一直認為給手機裝上軟件能夠極大地提升他們核心產品的 價值。

然而,諾基亞並沒有真正明白達成此項策略需要改進的是什麼。比如,諾基亞的一大競爭優勢便是它擁有為運營商特製手機界面的能力。這使得諾基亞能夠為 運營商提供很多選擇,再通過運營商,服務於手機使用者。然而,採用這種策略產生了非預期的、未能紓解的後果:以塞班系統為平台的應用軟件的開發者們所遭遇 到的高昂的個性化定製成本,以及缺乏直接上市的途徑。從軟件開發者的角度來看,這一點令提案的吸引力降低不少,同時,又破壞了整個遠景戰略。就這一點來 說,諾基亞的產品戰略打壓了它的手機生態系統戰略。

相反,蘋果的iPhone手機為軟件開發者們提供了一個統一的開發環境和直面市場的路徑。蘋果也擁有著龐大的iPhone用戶群,成為開發者們的研 發動力。2008年,蘋果的App Store 正式上線。諾基亞的智能手機理念領先了蘋果十年。但是,由於公司將戰略主要集中在產品上,生態系統創新僅作為外圍的補充戰略,因而它在這方面的努力顯得毫 無章法。然而,蘋果所關注的焦點從未動搖過,公司一旦決定尋找一套生態系統的解決方案(就如我們所親眼見證的,蘋果產品的發售與廣告宣傳,均秉承以開發者 為先的理念),便會將補充戰略提到優先的位置上。

諾基亞仍然生產著很棒的手機,但是在手機市場上,單憑硬件已然不夠。單說產品,諾基亞的手機仍是很不錯的,但就軟件而言卻很無力。因為市場競爭已經 從產品層面轉變為生態系統,遊戲的本質已經發生了根本轉變。最近,諾基亞和微軟的合作試圖在這個創造聯合價值的世界裡重新定位自己。這項決定的明智與否尚 未能顯露(於我本人而言,持懷疑態度),但他們早就該做出新的抉擇了。

生態系統創新的成功根植於競爭優勢和價值創造的共同準則,這一直以來都是戰略的核心。然而,應用這些原則的方法已經改變。當我們依賴他人來打造我們 的成功時,我們衡量機會與威脅孰重孰輕的方法、我們判斷市場時機和定位的方法,特別是我們衡量成功和回饋成功的方法全部需要改變來明明白白地表達出這份依 賴。

主旨已然很清晰:基於生態系統戰略核心的協作優勢會伴隨著額外的危險和希望。走上這條路的管理者和企業必須以開闊的眼界,不僅要看到一個優異執行的 生態系統戰略所帶來的潛在益處,還要考慮到風險。對於下一任的行業領導者來說,直面生態系統創新所帶來的新模式不是選擇,而是義務。

(作者為美國達特茅斯塔克商學院副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65

馬雲為什麼是對的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html

首先﹐我認為﹐在支付寶事件上﹐馬雲沒有違反誠信。

支付寶不轉讓給內資企業﹐就有違規的風險﹐整個企業就可能倒臺。

馬雲這次的做法﹐是對企業發展最為正確的事﹐而他一再說過﹐在他的企業﹐股東的利益是次要的﹐是最微不足道的。員工和客戶的價值才最重要。

當股東的利益﹐和顧客的利益﹐員工的利益發生衝突時﹐馬雲必然會選擇後者。這是他一再說明的。

當年軟庫和雅虎入股﹐也是看中了馬雲這個人﹐而馬雲也從來不掩飾他對股東利益輕視的觀點。所以他這次的選擇﹐不牽涉到什麼誠信問題。

第二點﹐阿里巴巴要做的是一家偉大的公司﹐而不是成功的公司﹐或賺錢的公司。這也是馬雲一再說明的。

一家公司要生存﹐當然要守法﹐但要做一家偉大的公司﹐不一定需要尊重合約精神。

尊 重合約精神﹐是商業倫理﹐是現代資本主義的基石。但阿里巴巴追求的目標﹐不是一家成功的公司﹐把股東利益最大化那種。既然要做偉大的公司﹐那就不需要墨守 成規﹐讓一些規則來限制自己。它要做的﹐是最符合企業發展的事。更何況﹐在互聯網行業﹐墨守成規﹐自限方圓﹐只是限死自己。

財經雜誌的長文﹐「馬雲為什麼錯了」﹐對支付寶事件痛心疾首﹐這是從整個商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待。但我想﹐馬雲只需要為自己的公司負責﹐從這點來說﹐他做的選擇是對公司最為正確的事﹐所以他是對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00

華為為什麼去海外打官司 陶景洲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7-02/100275207.html

要等到不僅外資和外國企業是侵權的受害者,而且中國企業也成為侵權受害者的時候,中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才有動力
陶景洲

  記得七八年前,中國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院聯合頒佈了新的司法解釋,加重知識產權侵權的刑事責任。

  當時在京訪問的一位美國貿易副代表很興奮地向我提及此事。我當時提出,要想真正改變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狀況,僅靠這些是遠遠不夠的。

  我甚至引用了一段馬克思的話來說明此事:「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而假冒的利潤又何止百分之三百呢?

  我同時提出,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必須具備兩大要件:一是要等到不僅外資和外國企業是侵權的受害者,而且中國企業也成為侵權受害者的時候。否則, 輿論和民眾沒有認真保護知識產權的動力。二是把是否存在知識產權侵權作為衡量地方官員政績及陞遷的重要因素之一,否則,官僚機器就不會在打假方面有任何動 力。現在,上述第一個條件正在具備,第二項則尚未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也沒有太多的人希望把它提上議事日程。

  說到中國企業成為侵權的受害者,華為和中興通訊在歐洲三國的專利訴訟案具備劃時代的意義。

  今年4月,華為突然在德國、法國和匈牙利對中興提起訴訟,稱中興侵犯其數據卡和第四代移動通訊系統(LTE)專利,並非法使用華為的註冊商標。中興次日即反訴華為。

  觀察者們不禁生疑:為什麼兩家中國企業沒有在中國法院訴諸公堂,而偏偏選擇在語言障礙巨大的德國、法國和匈牙利提起訴訟呢?

  原因很多。比如,可能是中國法院在處理此類訴訟方面對權利人的保護不夠充分,賠償太低。舉例說,如果對商標侵權的侵權人侵權所得難以確定,或被 侵權人損失難以確定時,法院可判處的賠償不會超過50萬元人民幣。這一賠償額對於中興或華為這樣的大公司來說,連律師費都不夠。在中國打此類官司顯得毫無 意義。

  也可能是因為中國法院行政干預太多。在中國,「打官司」也是「打關係」,中興和華為都是中國著名公司,各自都有「非凡」的活動能力,利用各自的政治資源都可能對未來判決產生一定影響,權衡之後,不如上其他地方打去。

  當然,還可能是怕政府出面「和稀泥」。

  政府可能會講經濟發展的硬道理,再告訴企業兩強相爭兩敗俱傷,以此息事寧人。據報導,工信部已經對華為和中興在歐洲的訴訟表示了關切,並要出面瞭解情況。

  我以為,華為和中興選擇在歐洲訴訟,是中國企業走向成熟的一大標誌。既然要做業務遍佈全球的跨國企業,就要學會運用國際遊戲規則,選擇最有利的 訴訟地點和時間。德、法、匈三國與眾多其他國家都有相互承認法院判決的雙邊或多邊條約,判決在世界範圍內的可執行性很大。相比之下,中國很少有相互承認法 院判決的條約安排,中國法院的判決在國外能得到執行的國家太少。

  中國不應在商務領域總是抱著「家醜不可外揚」的觀念。華為和中興應當是全人類都可以享受其技術發展成果的公司,作為世界商業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它們的權利保護當然不應該有國界。

  華為和中興的訴爭,初看似乎是丟了中國人的臉,但細想起來,它有利於改變世界對中國企業知識產權觀念的看法。現在,中國企業不再是外國技術的剽竊者、模仿者了,中國企業也有自主的知識產權,並且會利用國際規則對自身權利予以充分保護。

  作者為美國德傑(Dechert)律師事務所亞洲業務執行合夥人,倫敦國際仲裁院理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16

為什麼蘋果公司不選擇Facebook

http://www.infzm.com/content/60704

蘋果公司一年一度的全球開發者大會上,喬布斯在台上宣佈兩款新版本的操作系統以及一個新產品iCloud,一連串的新功能讓人目不暇接,這些其實都不是蘋果公司自己想出來的,幾乎全是「借」來的,這也是喬布斯的一貫風格:創意並不值錢,做出來才值錢。

不過有一件事情我特別關心,那就是蘋果公司雖然很小氣地把一堆東西全部拿來自己做,但是卻很大方地選了一個夥伴進行深入整合,這個合作夥伴就是Twitter(推特),這給了Twitter莫大的好處,因為從此他們的用戶能夠更方便、更快捷。

你 一 定 會 問 ,那Facebook咧?這便是奇怪的地方。照理說Facebook的使用者人數比Twitter多三倍,如果給了Twitter深入整合,那怎麼可能漏了Facebook?要知道蘋果公司之前和Facebook在其它方面有過合作的。

所以,這次一定不是執行層面的問題,而是「政治角力」下的選擇。到底Apple和Facebook之間,有什麼利益的衝突,為什麼最後讓Facebook沒有被深入整合到蘋果的新平台裡面?

美國一位業內人士在科技博客BetaNews寫了一篇文章,推測這個發展背後的原因,他的幾個主要觀點是,蘋果和Facebook的重點其實都在內 容,蘋果希望使用者的照片透過iCloud能夠自由地在iPhone和iPad之間流動,但Facebook卻希望使用者透過Web + Apps來瀏覽 其平台上的內容。雙方都希望借此鎖住客戶,都在想搶同一批內容,當然會有矛盾。

其實Facebook也是一個作業系統,上面應用程序數量不比蘋果少,它最大的收入來源是廣告。美國一家調研公司6月20日稱,2011年 Facebook在美國顯示廣告市場的營收將增長80.9%至 21.9億美元,從而使Facebook超越雅虎成為美國最大的顯示廣告銷售商。

說白了,Facebook和蘋果公司在平台上有著矛盾,而喬布斯是非常厭惡「平台上還有平台」這種事情的。

此外,對蘋果公司的iOS系統來說,它最需要的功能是「狀態更新」,也就是去瞭解使用者在做什麼,和「聯絡人整合」,這兩點Twitter都能提供,所以並不特別需要Facebook。

還有幾方面,我覺得同樣值得思考。

第一,微軟公司是Facebook的早期股東,到現在還持有相當比例的股票,這比率雖然沒有大到可以完全影響Facebook的策略,但卻往往在關建時刻讓Facebook會選擇和微軟合作;微軟和蘋果是一對「冤家」,利益權衡不能不考慮。

第二,Facebook一直想做手機,雖然坊間都不看好,但扎克伯格好像矢志不渝,喬布斯也會因此感到威脅。最近HTC就和Facebook合作推 出了一款「臉譜Android」智能手機,現在已經登陸香港市場,手機上設計有專用的Facebook鍵,據說未來還會登陸中國內地市場,不過因為中國內 地用戶登錄不了Facebook,它可能改和內地SNS網站合作,譬如開心、人人、微博等。

第三,扎克伯格並不是蘋果粉絲,他曾經公開挖苦iPhone,他必須要買四個充電器,因為隨時都可能沒電。

當然,一個商業策略的成型,背後不可能只有一兩個原因,也不可能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而即使現在這樣決定,也不代表永遠不會改變。身為創業者,除了持續觀察他們間的明爭暗鬥,我們更要去理解背後的和各種利益權衡與各自的深思熟慮,以及值得傚法的地方。

(作者係台灣 「之初創投」AppWorksVentures的創辦人與合夥人;感謝科技博客36K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