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創業家
文/周雪峰
縱使存在諸多弊端,也無妨中國IPO審核體制全球最嚴的地位。對於尋求登陸滬深兩市的企業,特別是諸多中小企業而言,上市不亞於鳳凰涅槃。
IPO自2009年重啟以來,發審委上會審核企業近1200家,被否企業200多家,其中因財務問題被否的佔5成以上。稱職的財務總監可以幫助企業解決財務問題,有效縮短IPO進程。不稱職的財務總監可能大大延緩IPO進程,甚至導致IPO功敗垂成。
某設備製造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發展勢頭迅猛,屬於行業排頭兵。2007年聘請券商等中介機構籌備上市,目標是一至兩年完成掛牌。但直到2011年末才遞交申報材料,目前仍在排隊等候。最主要原因就是企業老闆原先極不重視財務工作,財務負責人屬於創業元老,深受老闆信任但無財務背景,主要職責是幫助老闆看錢袋子,財務核算一團糟。該負責人又固守以往的經驗與工作習慣,不學習新知識,不重視中介機構建議,不完整落實商定的財務整改事項。當老闆意識到財務負責人不勝任時,美好時光已悄悄溜走,而且投鼠忌器,不敢輕易撤換,只好當成菩薩供起來。
眾所周知,上市審核內容可以提煉成兩個要點:業績與規範。業績:過往業績是否真實,是否具備持續贏利能力;規範:申報期內是否規範運作,是否建立保障未來規範運作的機制。業績體現在財務數據,而規範運作很大一部分指企業是否建立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財務部分材料佔所有申報材料的比重往往超過60%。因此,財務事項是企業能否通過上市審核的關鍵所在。
動輒數載的上市過程中,萬般的痛苦、糾結和不解一直伴隨企業領導者。減輕痛苦、縮短過程的良方之一,就是為企業尋覓到稱職的財務總監。那麼IPO企業應該如何選擇財務總監呢?首先要搞清楚IPO階段財務總監主要的工作任務。
規範企業的財務運作往往是財務總監的首要任務。IPO企業以中小民營企業為主體,民營企業大多經歷一段野蠻成長階段。在這過程中,普遍存在不足額繳稅、內控不健全、會計核算不合規等問題。證監會偏偏特別關注IPO企業規範運作的情況。規範包含兩個命題:整改,規範過去的問題;立規,確保未來運作合規。
財務總監需要對不規範運作有清醒認識。某材料生產企業擬在下個月上報申報材料,保薦代表人發現該企業與關聯企業簽訂大額銷售合同並發生大額資金往來,但並無實際銷售業務。追問才知,這是為了配合關聯企業向銀行貸款簽訂的虛假合同,銀行根據合同放款給材料生產企業,該企業再將資金轉給關聯企業。此事由財務總監一手操辦,聲稱是銀行建議,不可能不規範呀,都是兄弟企業,幫個小忙有何不可。保薦代表人聽聞,差點暈厥當場。
財務總監面臨的主要困境有:觀念碰撞,如何引導企業高管,特別是實際控制人轉變舊有觀念,認識規範運作的重要性,克服原有的不良運作習慣;方案設計,如何設計最佳方案以降低規範帶來的效率下降、成本上升等負面影響。
組織好財務核算。IPO企業財務數據需要接受嚴格審核、公眾圍觀。隨著招股說明書預披露時點的前移,企業財務信息會受到更多審視,監管機構、媒體、競爭對手都會用放大鏡去仔細審查。所以,財務數據不容有誤,財務數據之間、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勾稽關係需要符合邏輯。財務報告編制時限通常較短,這對IPO企業的財務核算基礎提出很高的質量要求。這應是財務總監始終關注的重點,也是體現其專業技能的所在。
自啟動上市至掛牌成功,少則一兩年,多則四五年,甚至更久。在這漫長過程中,財務人員可能是企業最辛苦的一群人,他們的工作能力及表現直接影響上市申報的質量與進度。財務總監不可能包打天下,必須知人任賢,組建能打硬仗的財務團隊,並保持財務團隊的相對穩定,以保證財務核算水準。
做好利潤規劃,關注財務風險。對於IPO企業,100萬的利潤變動可能意味著數千萬元募集資金的增減。財務總監應有預判,通過合規的安排,使企業利益最大化。財務風險方面,合理安排現金流量,特別關注募投項目新增的財務風險,有些募投項目耗資較大,申報前可能已經開始建設,此時應規劃好募投建設資金的備用來源,要設想上市不成或上市審核時間過長帶來的資金壓力,不要把所有希望寄託於上市成功,要給企業留有餘地。
IPO期間,財務總監還會承擔眾多協調與溝通工作。財務總監要耗費大量精力配合券商、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工作,組織財務人員和協調其他部門滿足中介機構對財務資料、信息的要求。同時,評估中介機構建議的適當性。中介機構熟諳資本市場遊戲規則,企業需要尊重其專業建議,但並不代表全盤採納。中介機構人員水平存在高低、也有自身利益訴求,可能導致其提出的建議出現偏差,不符合企業最大利益,甚至嚴重影響IPO進程。此外,企業需要取得政府部門配合與支持,也會受到監管機構、媒體、社會公眾的質詢。財務總監有時候需要出面答疑解惑,更可能上會直面發審委的聆訊。
要完成上述工作任務,一位上佳的財務總監人選應該具備以下的基本能力及性格特質。
懂專業—具備足夠的財務背景和專業經驗,有過相對系統財務知識的學習,同時有較長時間(至少5年)的工作歷練。
善溝通—能夠與企業內部、外部相關人士有效交流,將財務專業知識和信息清楚明白和通俗易懂地表達出來。
會學習—不固守舊有經驗,善於適應變化的環境。財稅法規更新比較頻繁,而上市所適用的財稅法規一定是最新的,比如股權激勵、業務合併的會計處理等。有一家由事業單位改制的IPO企業,財務負責人20世紀80年代大學畢業後一直在該企業工作,工作思路、專業經驗停留在事業單位時期。但他覺得自己財務工作快30年,「門兒清」,而且事業單位悠閒日子過慣了,沉浸在觥籌交錯的應酬中,根本沒有學習意識,他就不適合擔任IPO企業的財務總監。
肯變通—不固執,靈活、合理運用知識和規則達到目標。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出身的人員過於強調規則,不肯妥協,缺乏變通的能力與經驗。
能落實—執行力強,親力親為,可以領導下屬高效高質地完成工作任務。中小企業的財務總監不能自視為「中央領導」,只提原則、要求,只動口不動手是萬萬不行的。
身體好—加班加點是IPO企業的常事,沒有健康的體魄會誤事害己。
企業可從三個方面去尋找財務總監。首選方案是內部挖潛,在企業現有財務管理人員中選擇。好處是:相互熟悉,節省磨合週期;現有人員通常對待遇不會有過高期望,不破壞企業已有薪酬體系;忠誠度相對較高,穩定性好。當企業內部有可能人選,選擇標準可適當降低。此外,可從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中選擇。中介機構人員熟悉資本市場遊戲規則,通常具備相當的專業技能,足夠應付上市要求,如果有IPO項目經驗是理想人選。不過企業實務經驗可能相對缺乏,需要一段時間磨合。還可從其他企業招聘,特別是具備成功上市經驗的財務負責人,但此類人員要價一般很高。
IPO企業對候選人需要進行背景調查,特別要關注候選者過往經歷是否會對IPO產生負面影響,比如任職經歷是否出過問題,是否有刑事案底,在證監會等監管機構是否有不良記錄等。
總之,IPO企業要在明確主要需求、確定標準的基礎上,綜合考慮企業各方面特點,尤其是業務特點和企業管理層風格,審慎選擇適合自身要求的財務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