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4萬億」大規模經濟刺激的反思還沒結束,新一輪的投資熱潮已經興起。「發改委一日審批27個基建項目」的傳聞,似乎為此提供了有力的註解。
在經濟大幅下滑的憂慮與驚呼中,「以投資救經濟」的運動正在醞釀,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投資規劃接踵而至,已經或準備出台的項目動輒上萬億元,其 熱情與2009年似曾相識。不同之處在於,「4萬億」的決策自上而下推行,而當前的投資衝動來自財政捉襟見肘的地方政府,而其可行性更與當時不可同日而 語。
截至發稿,各地加總的投資計劃上限已經遠不止4萬億元之數。據財新網不完全統計,7月以來的近兩個月內,已有13個省市發佈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 或穩增長措施,涉及金額超過10萬億元。其中,廣東、天津、山西、重慶、福建、貴州的投資計劃均超萬億,基礎設施建設等仍佔據重要地位。
地方政府認為穩增長依然主要靠上項目、上大項目、不斷地上大項目。但是,資金從何而來?今年財政的增收壓力非常明顯,銀行貸款也愈發謹慎。
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室主任牛犁告訴財新記者,穩增長的任務艱巨,雖然地方希望靠投資拉動經濟,但這些項目很難落實到位。
牛犁分析,與2009年不同,現在經濟的問題是產能嚴重過剩,汽車和房地產這兩個龍頭產業也陷入低迷。過剩產能無力消解,使得產品價格持續走 低,企業利潤也隨之下滑,「一噸鋼鐵居然只賺一塊多錢」。由於項目賺不到錢,銀行不願意放貸。對於那些資產負債率很高的政府項目,銀行也不會考慮借貸。
「應對經濟下滑,政府當然要有所行動,但大規模經濟刺激既不必要,也不可行。」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高佔軍告訴財新記者。
地方熱情
二季度GDP增速滑落至7.6%,三季度的經濟形勢更不容樂觀。7月經濟數據總體低於預期,國內外金融機構紛紛下調中國全年GDP增長預期。地方政府的壓力更加明顯。
7月以來,各省級政府的年中工作會議相繼召開,穩增長成為下半年迫切任務,而其手段主要集中於加快開工和審批一批大項目,只有少數省份提及實施減稅等扶持企業措施。
投資是廣東省穩增長的首選。省長朱小丹稱,要把穩定和擴大投資、扭轉投資下滑勢頭作為穩增長的關鍵環節和重要舉措。廣東還對投資定下具體目標,全省要做到三季度投資增幅穩定在兩位數以上,四季度爭取回到或者超過一季度增幅,努力確保完成全年投資各項目標任務。
為此,廣東出台了19條「穩增長」措施,要求加快推進包括化學、鋼鐵及其他先進製造業重大項目建設;並發布首批面向民間投資招標重點項目44 項,總投資2353億元。8月20日,廣東省委省政府還出台了《關於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努力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決定》,以及五個實施方案(徵求意見 稿),總計提出177個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超過1萬億元。
同日,重慶市政府發佈了工業領域主要產業三年振興規劃,「十二五」期間重慶市工業將累計投入1.5萬億元,建成七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和30個百億級產業集群。
陝西省西安市擬重編地鐵線網,在原六條線的基礎上新增九條線路。貴州省將啟動規模達3萬億元的全省旅遊發展規劃。
湖南省省長徐守盛稱,在重大項目建設、基礎設施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設等方面抓緊準備,開發和儲備一批項目。同時要千方百計爭取國家加大對湖南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在眾多省份的穩增長措施中,財新記者發現,目前只有山東和黑龍江等少數省份提出,在抓好重大項目建設的同時,實施好結構性減稅政策,鼓勵支持民 間投資發展。黑龍江省決定,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可緩徵房產稅、土地使用稅、企業所得稅,可緩繳社保費;對部分企業提供貼息貸款;對業績較好的企業進行獎勵 等。
![]() |
資金受限
受限於資金不足,大量的政府項目規劃很可能僅僅是願望。財新記者採訪發現,這些地方政府發起的宏大計劃,有的僅是政府意向,有的跨越未來較長時間,均難短期見效。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地方政府的投資計劃在本質上十分相近,投資規模很大,但是具體細節披露甚少,包括由誰來執行、誰來提供資金等, 因此,不應將其視作真正的刺激計劃。儘管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和銀行一定程度的支持下增加了投資,但大規模投資的能力仍受到可用資金的制約。這意味著大規模 刺激計劃不太可能實現。
以長沙為例。7月25日,長沙市政府舉行與銀行機構合作發展暨重大項目推介會,推出8292億元的投資計劃,項目達到195個,投資額比2009年還多出2000多億元。此前一週,長沙市剛與22家央企簽訂了350億元的投資項目。
長沙市財政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透露,這些項目都還只是意向,最後不一定都實施,還得看項目是否有風險。
他還表示,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地方融資平台的項目把關都非常嚴格,風險控制比較謹慎,只有滿足了有抵押物、良好的現金流和資本金這三個基本條件,金融機構才可能願意貸款。
全國7月新增人民幣信貸規模回落至5401億元,大幅低於市場預期。其中,企業中長期貸款處於低位。
當月,短期貸款增加954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920億元,票據融資增加1526億元。
信貸尤其是中長期信貸增長規模偏低,說明銀行的信貸意願不強,對信貸對象的選擇較為謹慎,不再像2009年那樣氾濫。
農業銀行董事長蔣超良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曾說,「我們已經是上市銀行,內外部約束機制比較健全,銀行既會服務好實體經濟,也會確保穩健經營,而不會去盲目擴張。」
財政收入下滑是大規模投資的另一重大掣肘。
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12.2%,增幅同比回落19個百分點。同期,全國財政支出同比增長21.3%,已經超過收入的增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總投資54.3萬億元,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3.8萬億元,但到位資金僅有18.1萬億元。
其中,國家預算資金同比增長26.7%,增速較前5月回落0.4個百分點;國內貸款增長5.8%,僅提高一個百分點;自籌資金、利用外資、其他資金增速也均有回落。
為籌集資金,地方政府開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浙江面向民間資本招商推介441個重大建設項目,這些項目的總投資額達11830億元。但由於政府 項目一般都是公共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等領域,盈利週期長或者利潤較低。這些項目是否能足以引起社會資本的興趣,有待進一步觀察。
擴張隱憂
今年是地方融資平台債務的償債高峰。如果地方政府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其債務壓力無疑將再度大增。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曉認為,地方版「4萬億」的一個隱患是會進一步惡化地方政府負債,使得地方債務償還雪上加霜。
截至2010年底,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為10.7萬億元,佔全國GDP和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的比重分別為26.93%和70.45%。全國範圍今年到期的地方政府性債務達1.8萬億元。
不過,地方政府認為大規模投資計劃有助於債務的化解。
長沙財政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對於8000億元的投資計劃,應該從積極的角度看,投資是為了拉動經濟增長,只有經濟增長了,政府性債務才能更好償還。」
今年也是長沙政府性債務的償債高峰期,今年到期債務共265億元。長沙市財政局在4月向長沙人大常委會報告時稱,至2011年底,本級政府性債務餘額為811.78億元,超八成是銀行貸款。今年上半年,長沙市完成財政總收入472億元,同比增長24.1%。
該負責人稱,今年長沙市政府性債務償還都是有明確計劃的,目前沒有出現一例逾期,債務負擔在可控範圍之內。他說,償還方式主要通過財政預算內資 金、單位項目經營收入,有的也通過向平台公司注入土地等資產,以拍賣等方式償還,增強償債能力。「如果還有缺口,所涉及到的一些投融資公司可以對債務進行 展期或以新還舊。」
記者採訪的眾多學者都擔心,一旦地方政府重啟大規模投資,在短暫的刺激過後,可能陷入更深重的經濟衰退。產能過剩、大量爛尾工程、地方債務危機、銀行壞賬劇增等惡果將難以避免。
殷鑑不遠,2009年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已經造成了鋼鐵、水泥、多晶硅等多個行業的產能過剩。
趙曉判斷,世界經濟形勢仍不明朗,這意味著當前週期釋放的過剩產能難以被快速消化,中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可能都將處於去庫存、去槓桿化的階段。如果再次推出地方版「4萬億」,代價不僅是過剩產能更難以被清理,而且會進一步透支未來幾年的投資需求。
牛犁判斷,地方政府希望重走擴大投資規模來拉動經濟的老路,在當下已經行不通。目前應該做的是結構調整,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真正落實減稅,為企業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