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亞馬遜帝國成功學

2012-6-25  TCW




第一課》做對事,比做有效率的事重要

綜觀台灣企業,電子商務廠商網路家庭(PChome Online)受到亞馬遜影響最深,不論是創辦人詹宏志以五年為期的長期策略思考,還是二○○六年底上線的倉儲系統,都與亞馬遜的發展歷程類似,甚至有英 國的投資者因此飛了半個地球,想一探這個與亞馬遜驚人相似的台灣企業。

網路家庭營運長謝振豐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與我們分享他從亞馬遜得到的領悟。

我相信傑出的(企業)是有信念。信念,如果(強度)超過投資者、媒體,甚至超過供應商對你的觀感,外界對你的看法,或許都不太重要了。

(先談亞馬遜)網路建倉庫這件事情,感覺好像跟網路不搭,一般人對網路的看法,是你有沒有用聰明的槓桿作用(leverage)得到獲利。建倉庫這件事卻剛好相反,大家都笑你笨,你還要做!因為心裡面你相信了什麼東西。

其實,亞馬遜還有一個東西是很少人看到的,亞馬遜做了一個東西(亞馬遜市集Marketplace),讓供應端為消費端競價,消費者坐在那邊,就一堆人在 那邊互相降價來爭取你的認同,無形中,這件事情讓消費者變成強勢,讓供應端變弱勢。這真的厲害,但很少人談,我們也還沒有做得那麼好。

電子書當然是很了不起的東西,是對庫存管理不斷效率化的結果。但,前面是做對的事情(編按:做市集),是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所以它是偉大的。但電子書只不過是做到很有效率的事情。

如果公司的心念不在消費者那邊,但它能力很好,可以非常有效率的獲利,那這個獲利是在它的口袋和它的投資者身上。(這些公司)是為了獲取更多消費者利益,你看我創造了那麼多的EPS,所以我是很好的經理人,我有一個這麼好的社會地位,那大家就會說,你是一個好公司。

那消費者是你成功的工具還是你服務的對象?

企業一定要創造價值,只是,你創造出來的,(先滿足)消費者還是投資者,我認為這個差別會很大。這不是衝突,而是順序的關係。

我現在做倉庫,讓消費者不要等,就是創造了消費者價值,消費者跟我買東西,我賺到錢,產生的盈餘是當初投資我的人賺到的,所以當初投資我的,他應該期待我跟我客人的關係要很好。

這Mindset(心態)如果不一樣,結果就會差很多,你就不會去做倉庫了。老實講,做倉庫做得那麼辛苦,那麼大、那麼多事情要注意,還有三班輪班……。

我們(對獲利)沒有設定目標,就像有一棵樹,你知怎麼做它會長大,但你沒有辦法知道它長多大。

萬一投入之後沒成長,那就是我們投入什麼東西錯了。如果今天成長了三%、三○%,那我們就變成一個半局外人的角色來欣賞,原來消費者要的是這個,我們很在意我們的投入和消費者的反應是正相關的,而不是把數字當目的。

它(亞馬遜)有時候會相信(消費者至上)到有點笨,相信夠深的話,會有點像宗教。

亞馬遜是剛開始就做倉庫,我們是從二○○六年底才開始,我們沒有亞馬遜看得遠,但我們修正得很快,我們倉庫系統上線只有不到三百坪(笑),現在是兩萬多 坪,大概開發了十個月。倉庫需要很大的資本,當初建的時候全台灣(也)沒有一個好的系統支持我,我只好自己寫,那這種投資又笨,很幸運,我們能做出來,這 是有可能做不出來的。

所以,做對的事情總是比較難,但是,它永遠都是最重要的。(編按:網路家庭營收從二○○七年至二○一一年,成長八四%,約新台幣五十六億三千萬元)

做對事情,是違反人性的,人因為自私和安全感的問題,一個人從nobody(無名小卒)成為somebody(有所成就),他可能很容易做對,而且能量非常強,他只要服務好客人他自己也會成熟。

但一個人想要從somebody再往前進的時候,有兩個可能,somebody plus(再加分),或是nobody(無名小卒)。當一個人是somebody的時候,就會投鼠忌器,可能這樣子做,我本來的生活會變不好,那你在擔心 變不好的時候,你已經自私了,你先想到自己再想到消費者,不敢做,公司就漸漸老化,離消費者越來越遠,(最後)你就可能會被打敗了。

這堂課,人生也適用:做任何事前,請慎始。想清楚,我只是想快速的完成任務,還是在做一件「對」的事?

第二課》想未來如何變,根本白費力氣

這是貝佐斯常提到的論調。他的主張是,若策略建立在多變的東西上,例如:你的競爭對手是誰?現有可運用的科技有哪些?等等,這些事情變化得太快了,你也不得不迅速調整策略。反之,若投資長期的事,就可以保證有所收成,而且不用隨環境起舞。

這堂課與以另類管理理論見長的學者明茲柏格(Henry Mintzberg)所寫的一本書:《策略規畫興亡錄》(The Rise and Fall of Strategic Planning)的論點完全相悖。明茲柏格在書中直指,在變遷日益快速的今天,長期策略規畫這件事(例如五年計畫、十年計畫),早該被掃進歷史的灰燼 中。

到底,亞馬遜的長期策略為何能贏?

關鍵點一是,貝佐斯雖然訂定目標,但在過程裡,卻不斷實驗調整,高度忍受不確定性,以達到「提供顧客多樣選擇、價格低廉及出貨迅速」的長期承諾。

關鍵點二是,他的承諾是消費者需求的普世價值。許多企業主懂得要堅持,卻忽略堅持的承諾到底對不對?到底跟消費者有無關係?如,「成為全世界最賺錢的企業」,或是「全球技術最先進的公司」這類「不對」的承諾,就算長期堅持,最終會被消費者拋棄。

這堂課,人生也適用:與其追逐一門熱門職業,不如想想,二十年後,人們依然渴求什麼?人們可能仍想聽好聽的故事,雖然聽故事的媒介改變,但是,只要你會說最好聽的故事,你,仍然會是贏家。

第三課》要創新,先懂兩個披薩原則

企業的內部交流,常被視為提升共識、效率的良藥,一次亞馬遜的會議中,當高階主管們對貝佐斯提出建議,公司內應該更加強交流,他卻激動的起身反對,「不!太多交流是很可怕的事!」

貝佐斯主張,組織應該分散的去中心化。不論會議、還是工作團隊組成,都不超過兩個披薩能餵飽的人數。

這是避免亞馬遜成為一言堂、扼殺創意的好方法。「除了布達訊息或造勢用的會議之外,這個理論所有企業都通用,」政治大學商學院IMBA教授李瑞華說。當會 議人數不超過十人時,所有人才可能都發言,每個人都必須準備,「會議才會有深度,才可能人無不言,言無不盡,」否則,大家只是沉默的等著搭便車,對強調資 源有效利用的貝佐斯來說,無非是人力的最大浪費。

此外,這也是創新的源頭。因為成員們會充足表達自己的想法。

但鬆散的組織,難道不會讓公司演變成無政府狀態?關鍵,是領導者有沒有清楚、一致的原則。

「這樣的領導外在看似鬆散,但內在是非常強勢的,」李瑞華說,反倒是追求組織嚴謹性的台灣企業常常相反,總指著員工罵,但沒有授權、也沒有清楚原則,組織的內在反倒是鬆散的,效率根本不能提高。

在鬆散的組織中實現對績效的強勢要求,貝佐斯用兩個披薩理論,為領導者們找到了新的出路。

這堂課,人生也適用:過去,對上班族來說,兩個pizza打造的小團隊可能不是人人爭取的第一舞台,但對個人而言,它卻可能是你在龐大架構下,最能表現自我之處!

第四課》把「Why Not?」當口頭禪

從亞馬遜賣書,到賣百貨、賣平板電腦,當出版商,最後變成賣服務的歷史看來,亞馬遜一點都不「堅守本業」。貝佐斯說,每個公司當要思考是否要從本業挪移到 新領域時,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常是,我為什麼要做這個?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技能在這領域?但市場變化太快,等到這公司全都想清楚時,機會已經離去。

他說,亞馬遜犯過最多錯就是,「沒去做的錯,」意指,公司原應該注意到某些事,並採取行動,取得必要的技術及能力,然而卻沒有這麼做,結果讓機會溜走了。

所以,他避免這一個遺憾的方式就是多問「為什麼不?」這也是避免下屬因為不想冒險,而直接否決創新機會的好方式。

以Kindle為例。假如貝佐斯依照「為什麼做」的思考邏輯,依照亞馬遜是網路服務出身的軟體背景,資源看來不足,根本不應該跨入硬體產品設計與銷售。

但是,貝佐斯卻問,既然客戶有需要,為什麼不做?是因為沒有硬體技能嗎?那就去找外面懂得硬體的外包廠商合作,是因為書籍廠商不會授權做電子書嗎?那不能說服他們嗎?因此,每次的「為什麼不?」都逼亞馬遜增加核心技能,因此墊高競爭門檻。

當然,亞馬遜的這一堂課,不是教大家要散彈打鳥的布局。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朱文儀就指出,關鍵在於,亞馬遜自我定義核心事業是替顧客提供網路買賣的服 務,所以才沒有遠離核心競爭力。且問「為什麼不?」的人,正是創辦人貝佐斯,他本身容許實驗犯錯,並有高度執行力,才有今日成果。

這堂課,人生也適用:當你面對新的工作機會邀約,你是問自己,有沒有能力轉?還是問自己,為什麼不轉?如我想轉,我到底還缺乏什麼技能,該靠什麼補足?兩種心念,就是兩種人生結局。

第五課》不必管對手,掏錢的不是他

消費者至上的觀念聽來八股,但我們卻總陷入「敵人的迷思」不自知。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朱文儀就以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一九八八年分享的個案為例。

當時,大前研一擔任一家日系家電公司的顧問,這家公司想開發新的過濾式電動咖啡壺,高層認為,競爭對手奇異公司(GE)剛推出一款可在十分鐘之內煮好咖啡的咖啡壺,便要求工程師設計出一款更小型,而且可在七分鐘內煮好咖啡的咖啡壺。

但大前研一卻反問:就因為競爭對手標榜「速度」這個產品特性,我們就應該跟進?他要求公司高層思索一個根本的問題:顧客為什麼要買電動咖啡壺自己煮咖啡? 是為了時間嗎?還是為了什麼?此時答案就很簡單了:顧客想要的,是享受一杯香醇的好味道。那麼,哪些因素決定了咖啡的香醇與否?咖啡豆、水質、溫度…… 等,而其中水質的影響最大。這個故事的結局不難料想:公司因此著手設計一款具有內建濾水功能、內建研磨機的電動咖啡壺,並且大受市場歡迎。

朱文儀解釋,目前看來,似乎策略管理大多數的觀點來自於對競爭環境的分析,可以稱之為「供給面觀點」的競爭優勢。但其實,在管理理論中,以消費者出發的「需求面觀點」策略也很重要。

但,消費者需要什麼,可不是靠問問題就知道,還要,問對問題(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如果公司問消費者:「您希望在十分鐘,還是七分鐘內煮好咖啡?」他們當然會回答「七分鐘」。消費者會如此回答,是因為問題一開始就 錯,一開始就是以勝出競爭者的角度去思考,反而忽視了消費者的需求。

把眼光從「敵人」身上移開的策略還有另一好處。貝佐斯說:「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更有效。如果你是競爭者導向,當你的標竿分析都顯示你是最好的,難免就會懈怠下來。但如果你是顧客導向,就會一直力求進步……,這種策略好處多多。」

這堂課,人生也適用:要成為贏家,就先別想著比較,那會讓你掉入了對方的賽局框架裡。

第六課》獲利不重要,現金才是王道

當市場總以獲利與否評價公司時,貝佐斯一直強調,自由現金流才是關鍵。

「亞馬遜和企業評價這門課有相當大的淵源,」專長是企業評價的台大財務金融學系教授陳明賢回憶,亞馬遜上市不到兩年,股價從每股十八美元衝到一百二十美元 區間,「但虧損率卻是三六‧七%!如果照以前的評價來看根本不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那時候所有的商學院都在問這個問題。」答案,就是自由現金流所代 表的「實質選擇權」。

自由現金流是將營運所得現金流量,減去為維持現有營運所需的資本支出和稅金、利息後的餘額。「它就是企業的子彈,給了很大的策略彈性,」陳明賢形容,不論 是成長擴充、發放股利、清償負債或者預留應付景氣蕭條。據陳明賢統計,二十年前的美國上市公司,現金部位只有約七、八%,現在美國上市公司都以二○%的現 金部位來要求自己。如蘋果、台積電等,手上也都各有新台幣逾千億元的現金。

「傳統的財報分析,會問你留那麼多現金幹什麼?」陳明賢指出,現今經濟不確定因素太多,有自由現金流量,至少能有以下三點好處,為企業化帶來實質選擇權,化被動為主動。

第一,能夠實現長期布局。以亞馬遜而言,負債率高達七○%,是因為它利用龐大、穩定的現金流量,換取銀行的借貸支持,得到了更大的資產,於是管理者的決策不受制於短期資金壓力,而能實現影響長遠布局,保持領先。貝佐斯以五到七年的時間進行規畫,就是立基於此。

第二,讓競爭者無法預測你的下一步。在競爭激烈下,不論是擴廠、開發新產品,如果還要和金融機構借貸,申請過程可能就慢了一步,更容易因為說明借貸理由,而讓策略曝了光。但如果你像蘋果一樣,從開發到上市都不需另行借貸,就可有快速出貨與維持神秘感的優勢。

第三,握有學習選擇權。在多變時代裡,面臨新市場的興起、新技術應用等,「都要有付學費的打算,」陳明賢說,不論是買下對手、入股新公司,投入新產業,企 業只要手握自由現金流,就有「學習選擇權」,同時踏入幾個新領域,再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發展,長遠以來,公司不怕被市場淘汰。

貝佐斯沒被財報操縱,反而看透在多變競爭環境中,該注意的財務重點,所以得到今日投資人的熱烈回饋。

這堂課,人生也適用:該檢視的人生籌碼,不只是存款(獲利)的多少,還包括年紀、健康、專業能力等,它們讓你能夠試錯、挑戰未知,讓你在動盪的時代中,由你來選擇機會,而不是等著別人選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