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者的敵人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是通貨膨脹和科技的發展。
首先讓我們來說說通貨膨脹。很明顯的,它的存在只會讓錢越來越不值錢。很多保守型的投資者會把錢投資到高等級債券當中,但是由於通貨膨脹的普遍存 在,特別是在金本位被信用貨幣體系取代以後的世界裡,如果只是僵化地投資於高等級債券的投資者很可能將會輸給通貨膨脹,而且其他類型的投資要戰勝通脹也都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投資者另一個敵人,則是科技。科技的發展,對股票的投資者影響非常大。
在很多情況下,投資者會以為科技是投資者的朋友,這種誤解來自於人們會高估科技對某些產業起到的作用並且忽略競爭對投資帶來的影響,而從長期投資結果來看這種影響基本上是壞的。
從投資的角度講,科技對於那些生產上游原材料產品的公司的作用尤其可怕。有誰會因為看好某個品牌的水泥而決定買某個小區的房子嗎?
這些上游產品公司在終端消費者看來幾乎是一樣的,由於這種原因,那些公司—那些水泥或者鋼鐵公司—在面對它們的下游採購商的時候,最好的競爭武器就是低價格。如果可以的話,它們可以通過提高科技水平,使生產成本變得更低、生產效率更高,以達到低價格的目的。
但是,這種方法並不能為這些公司賺到什麼錢,反倒是把最大的利益給了它們的下游採購商—這些採購商可以降低採購成本—而更糟糕的是,這種低價格優勢通常不會保持太久,其他的生產商很快就會效仿它們的方法。
對於很多以科技發展來改善產品的公司來說。科技會讓投資者的投資效率降低。特別是希望長期投資的投資者,由於科技的進步,他們在很多情況下被迫比較頻繁地做出投資決策,而投資決策做出的越多,也就增加了他們決策錯誤的可能性。
比如,諾基亞就是這方面的例子。有誰會想得到,一家市場佔有率超過40%的公司,在4年之後需要面臨陷入虧損的局面呢?—並且這個突變的過程還是在管理層沒有重大決策失誤的情況下發生的。
從近100年的投資歷史來看,情況也是如此,凡是在科技發展最迅速的時代,資本市場總會出現泡沫,這給投資者,特別是股票投資者帶來的大部分是虧損。
這裡面包括,在1910年代到1920年代與電氣化同時代的兩次股市災難,1950年代到1960年代美國電子太空時代的兩次股市災難,還有2000年左右的網絡時代的泡沫。
人類社會的發展總是越來越傾向於對終端消費者有利,並不是一個傾向投資者有利的社會,這種變化傾向也正是給投資造成困難的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