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足壇大審判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23/100341815_1.html

  2011年又是中國足球慘不忍睹的一年:6月,國奧隊被淘汰,已無緣亞洲區預選賽資格,創下最糟戰績;8月,女足未能出線,首度缺席奧運會;11月,國家隊徹底無緣2014年世界盃。

 

  一片慘淡中,始於2009年的中國足壇掃賭打假風暴,於2011年12月19日在東北遼寧的法院拉開司法審判的大幕。庭審所展示的國內足球生 態,很好地詮釋了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世界最大的足球市場,為何沒有實力匹配的國字號球隊的疑問——坐擁聯賽球隊的省市,球隊成績好壞事關地方政 府的政績和顏面;隨之,做球、買球,諸多苟且之事皆以保級、奪冠之名展開。有需求就有供給,灰色市場由此形成,其間摻雜著種種利益。

  事實上,此次中國足壇風暴最早可追溯至2007年底。當年遼寧足球俱樂部組建的遼寧廣原應邀參加新加坡職業聯賽,因涉及假球、賭球行為受到新加 坡貪污調查局查處。時任廣原隊總經理的王鑫回國,2008年底,國際刑警組織新加坡國家中心局發出紅色通緝令,請求中國警方協助抓捕王鑫。

  2009年4月,王鑫歸案,中國警方由此掌握國內聯賽賭球、假球大量線索。隨著公安部指派的專案組調查,大量足協官員、球員、俱樂部老闆和裁判陸續落馬,其中包括謝亞龍、南勇、楊一民等幾位足協副主席,由此掀起對中國足壇假球黑哨賭球大調查的序幕。

  此番於2011年12月19日開始的司法審判,分別在遼寧省鐵嶺和丹東兩市的法院進行。在鐵嶺,審判對象以前足協官員、俱樂部高管為主,受審裁判則集中在丹東。

  幾天來,隨著相關司法文書陸續曝光,問題場次黑幕被相繼撕開,昔日圈內明星的光環轟然隕落。與其說個人、俱樂部是此次審判的被告,不如說成王敗寇的傳統觀念,功利主義指導下的舉國體制,才是真正應該被審判的對象。

足協的權力

  始於1994年的中國足球職業聯賽是中國體育嘗試擺脫舉國體制的標誌性事件。之前一年,中國足球在洋帥施拉普納帶領下兵敗伊爾比德。足球界勵精圖治,以俱樂部主客場聯賽形式走職業化道路,成為當時改革方向。

  職業化至今已經17年,但2011年12月19日在鐵嶺開庭的張建強案卻顯示,行政權力從未真正退出聯賽市場。

  據檢方指控,張建強在足球運動管理中心綜合部擔任副主任期間,利用主管裁判工作的職務便利,收受聯賽俱樂部賄賂款共計238萬元,為俱樂部在裁判選派和執法過程中獲得關照提供便利。

  值得注意的是,足管中心隸屬國家體育總局,工作人員屬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而事實上,張建強還曾有另外一個身份,即中國足協裁判委員會主任。後者在名義上只是作為社團組織的足協的一個職位。

  換句話說,張建強亦官亦民。檢方的指控,重點強調他前一個身份。庭審過程顯示,張的律師將辯護重點落在另一個身份上。《刑法》為公職人員受賄行為設置了最高刑為死刑的刑罰,而對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行為的處罰最高刑為有期徒刑。控辯雙方各有所指,孰輕孰重,不言而喻。

  在12月22日開庭的原足協副主席、前足管中心副主任楊一民受賄案中,辯護律師採取了同樣的策略。廣東博研律師事務所的王樹靜律師認為,足協是 民間社團,俱樂部是社團會員,足管中心不具備職能或者權利管理俱樂部,所以辯護人認為,楊一民是以足協副主席身份跟下面打交道。

  楊一民此次被控受賄125.49萬元。由於相當一部分賄款來自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收受的紅包禮金,對楊一民的指控看起來非常零碎和繁瑣。圈內人 士認為,這種細水長流的送錢方式,源於俱樂部希望維護和足協領導的關係,避免未來在某一個時期、某一些場次中,出現賽前「臨時抱佛腳」的尷尬。

  無論是張建強還是楊一民,其雙重身份都是中國足協的一個縮影。它以群眾組織的形式組織聯賽事務,但核心卻是足管中心掌握的行政權力。

  行政權力在市場上干預資源配置,幾乎是中國任何一個領域擺脫不掉的陰影,中國足球也不例外。以張建強曾經主管的裁判工作為例,業內人士介紹說,足協對裁判的管理具有強烈行政色彩。

  一方面,裁判領域有獨特的考試和培訓制度,而裁判資格申報和晉級的話事權就掌握在足協手中。另一方面,在裁判名單改由抽籤產生之前,足協負責安 排裁判員執法場次。由此次足壇掃賭曝光的潛規則顯示,主場球隊不僅負責裁判食宿,還會根據親疏遠近、場次重要性及俱樂部經濟實力,送給裁判數額不等的紅 包。

  這意味著裁判的職稱評定、收入多寡等,都掌握在足協手中。曾經效力於江蘇舜天隊的知情人士認為:「在很多人看來,足協就是足管中心,足協領導就是足管中心官員,現實中沒有太大的區別。」

裁判界的潛規則

  足協官員是無法上場比賽的。落實領導意圖的責任,就落在裁判員身上。而那些最能貫徹領導意圖的裁判員,最有機會成為相關比賽的當值主裁。12月20日在丹東出庭受審的黃俊傑就是其中之一。

  2009年10月24日,中超聯賽倒數第二輪,廣州醫藥主場迎戰青島中能。此時廣藥保級無憂,而擁有三名國腳的青島隊有降級可能。

  比賽前兩天尚未接到足協執法通知的黃俊傑,接到了青島中能隊的電話。對方請求裁判在比賽中給予關照。黃俊傑猶豫之際,又接到足協官員李冬生打來的電話。「他說老總是南勇的什麼,誰誰誰又是楊一民的同學,你一定要去。」黃在被捕後接受央視採訪時回憶說。

  據黃俊傑介紹,長期執法的裁判都知道足協領導和地方俱樂部的裙帶關係。通常情況下,接到一個電話、一個信息,就清楚執裁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冠冕堂皇的言辭往往傳遞另外的信息,比如「公正執法」,就等於是說,「主場利益不用考慮」。

  這場比賽中,青島隊獲得相對廣州隊更大的發揮空間。廣州隊的一名球員對判罰不滿,與黃髮生口角,被紅牌罰下。比賽最後0比0收場,幾天後這名球員被足協紀律委員會處以停賽5場、罰款2.5萬元的處罰。而黃俊傑在當年成為最佳裁判。

  在足球界,這種執法被稱為「官哨」,而「官哨」又往往和「錢哨」糾纏在一起。曾有中國足壇「金哨」之稱的陸俊,在此次打假掃賭風暴中淪為「黑哨」代表人物。12月21日他在丹東市中院出庭受審,檢察機關指控其收受賄賂共計71萬元,涉嫌犯有「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

  最典型的比賽發生在2003年11月9日,甲A聯賽第25輪,上海申花對陣上海國際。這場比賽是當年的焦點之戰。當時申花緊隨國際排名第二,同城德比戰直接關係冠軍得主。

  賽前張建強找到陸俊,暗示裁判關照上海申花,且俱樂部在事成之後會有表示。張陸二人達成一個曖昧的共識,即在規則允許範圍內,別讓申花吃虧。

  據賽後技術統計,申花在正常比賽中犯規20次,國際13次,表面上看裁判並沒有偏袒申花。陸俊的關照很精明,既達到目的又不被察覺,這是假球黑哨的最高境界。

  陸俊在被捕後接受央視採訪時承認,比賽中他會給申花球員一個提示,例如「再犯規我就要黃牌警告你了」。他回憶說:「這是一種工作方法,也是感情上的一種關照。」

  上海申花最終以4比1戰勝上海國際。陸俊在受訪時回憶,一週後,在張建強的辦公室,張給了他一個裝著35萬現金的紙袋,並稱「贏了球,(俱樂部),很高興」,「這錢是給你的,咱倆一人一半」。

  裁判們的故事講述了中國足壇的官場套路,即上級和下級之間互相握有把柄,由此杜絕裁判和俱樂部私相授受的監督之門便不復存在。「南勇開會的時候公開說,我們默認你們和俱樂部之間的事情。」黃俊傑後來接受央視採訪時說,「他也知道有些裁判涉及問題,但是不處理他們」。

誰的足球

  聯賽市場化,卻是由那些讓市場閉嘴的勢力推動的,這是中國足球聯賽的關鍵癥結。17年來,攪亂市場的勢力,又使中國足球陷入極其尷尬的局面。

  一位自甲A聯賽開始以來就報導足球的老記者透露稱,近年來他長期跟蹤的那隻球隊,每個主場比賽有8000張門票是關係票、贈送票,最離譜的一場比賽中,整個體育場真正銷售出去的門票只有1張。

  單單靠足球是賺不了錢的,這已經是業內公開的秘密。投資足球的金主,看中的往往是地方政府為扶持足球推出的優惠政策。在權貴和富商之間,足球往往是博領導開心的工具,是減免稅收、優惠拿地的敲門磚。

  著名球評人李承鵬與他人合著的《中國足球內幕》,是這樣描述政界和足球經營者關係的:

  1995年甲A聯賽第二個賽季,四川省分管文體的副省長在誓師大會上說,11個主場,「我們怎麼也要拿下10個主場吧」。下面的人趕緊點頭捧場,可是那年四川全興隊戰績不佳,瀕臨降級,最後兩場比賽被冠以「成都保衛戰」的悲情名頭。

  最後一場比賽由四川隊對陣八一隊,當比賽快要結束的時候,四川一名隊員對著小時候的玩伴、八一隊的守門員大喝一聲:「江津,只剩八分鐘了」,然後一個毫無難度的頭球敲開了八一隊大門。

  而今足球圈內人士回憶「成都保衛戰」時感慨,那場球恐怕就是聯賽假球的開端。假球愈演愈烈,逐漸成形的盈利模式可以總結為:投資足球——取得成績——領導滿意——政策扶持。

  當足球市場尚屬火爆的時候,地方體育局被裹挾於假球之中,甚至主動參與。此次足壇打假掃賭審判多份司法文書顯示,地方體育局領導參與行賄甚至代為行賄。

  以謝亞龍在2006年對山東魯能隊的關照為例,當時山東魯能主場對陣北京國安,當地體育局領導給南勇打電話,說希望裁判能夠公平公正執法以保球場安全。謝亞龍隨後叮囑南勇,南勇說他會安排好的。謝亞龍事後收到20萬元賄賂。

  又如針對楊一民的指控提到,山東魯能前後兩次,合計20萬元送給他的現金,都是通過山東足球管理中心一名副主任轉交的。

  業內人士表示,地方隊和地方體育局對足協領導的敬畏有多種原因。常常被提到的是,球隊是城市的名片,涉及招商引資等。其他原因還包括,俱樂部隊 又是省市參加全運會或者城運會的代表隊,全運會和城運會成績關係到地方分管領導的政績,足協領導也是足管中心領導,當然不能得罪。

  當球市低迷之時,富商紛紛撒手而去。近些年俱樂部換手率高,部分俱樂部低價甚至免費出讓股份竟無人接盤。「現在足球是痰盂,人人都可以啐一口。」一位業內人士感慨說。

  業內人士擔心的是,此番足壇大審判,揭開了中國足球以及體育體制的病根。如果之後的改革不到位,權力繼續無約束干預市場,市場爛到一定程度又求諸權力以圖淨化,聽起來還是老一套,中國足球能迎來新天地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