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富人為何不買股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8jlr.html


(一直在想,經濟常識應該放些什麼內容上來?深入淺出的東西看似無奇,但真要寫好卻不容易。好在終於找到一篇,作者為北京理財中心首席顧問,具有15年以上的資產管理經驗,目前在北京管理的國際基金及中國資金約為幾億元人民幣,其文啟發性強,還貼近普通投資者的實際情況,所以貼上來,也算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吧。)


我認識的富翁客戶,有千萬元以上的客戶,從不沾手股票,只買國債,一年只有10%的回報,年利潤每年為100萬元——年年賺,活得挺滋潤的。如果你擁有 500萬元資金,那就說明:你的資產已經上了一個新臺階。你已經不用去承受像股票那樣上下波動50%的高風險,你只需要買些國債,或者基金,便能達到每年 10%—20 %的投資回報。文/陳作新

股票是高風險投資工具。我見過無數人炒股票輸得很慘,都是因為嘗了點甜頭,以前賺了一點股票的錢,就想在市場高峰時,全身投入——投資判斷完全被暴利所蒙蔽,根本見不到風險,而往往懸崖就在前面。全線買股票,是拼命的做法,可以結果只有兩種:暴賺或者暴虧。 假如你是20歲或30歲的話,能從頭再開始,我可以 理解“全線買股票”的拼命做法。 假如你是40歲或 50歲,已經不想輸的話,我建議你跟隨其他富翁的穩健做法:投資目標回報:定在中庸之道便足夠。 例如:[I] 整體現金,年回報達到15%。 [II] 保證年年賺,先不要虧。 如果你是500萬元的投資大戶,你已經不用去承受像股票那樣上下波動 50%的高風險,只需要買些國債,或者基金,便能達到每年10%—20%的投資回報。 對於500萬元本金來說,年回報達到15%,便是75萬元的利潤。你只需買一支好的債券基金,便已經有這個回報,債券風險很低,年年都能賺,何需再冒股票風險呢? 假如每年能賺20%,便已經是 100萬元的利潤。要達到年回報20%,專業的投資者會給你設計一個綜合的理財組合:一半買國債基金,四分之一買股票基 金,只有四分之一是買股票。這個理財組合裏面,有低風險的國債基金,有中風險的股票基金,也有少部分高風險的股票,攻守兼備。 純買股票是高風險投資行為,要求年回報50% 以上,期望太高。由於要冒高風險,也會導致虧本賠錢收場。因此,純買股票的投資行為,往往只適合一些年輕人,或沒什麼錢的人,以小博大。 我認識的富翁客戶,有千萬元以上的客戶,從不沾手股票,只買國債,一年只有10%的回報,年利潤每年為100 萬元——年年賺,活得挺滋潤的。何需買股票,冒高風險呢。 記住:股票是高風險,是以小博大。你已經是富翁後,便不用去參與了。

正確理財規則之一:先不要虧本 看起來這一條超簡單,但是要吃透這句話,是有深度的。舉個例子: 甲是超保守,有10萬元存款,全放在銀行,只買些國債,年回報10%。兩年後,變成12萬元。 乙是超冒風險,也有10萬元存款,全買股票,2006年賺了 60%,2007 年虧了35%。兩年後,還是10萬元,沒賺沒虧,白乾兩年。 丙也是超冒風險,也有10元存款,但 2006年沒參與股市,只在 2007年3月份才跟風進入股市。他買了一些藍籌股,虧了30%,10萬元變 成7萬 元。7萬元事後要追回 到10萬元,需要投資回報增長50%。以美國首富的本領,平均收益率 也只是 25%的年回報,即是說:丙要再花兩年時間,才能回本;要 再花兩年時間,才可能追上甲。 丁君,也是10萬元本金。他不幸買了垃圾 股,10萬元本金虧掉8萬元,只剩2萬元。那麼,從2萬元要增長500%,才能漲回到 10萬元。要增長500%,以年回報 30%來計算,要用15年的時間。即是說,丁君相比甲君,落後足足15年的時間。 看上去第一理財規則:“先不要虧本”好像簡單,實際上是相當重要的環節。很多富翁都會採取避開所有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工具,便是守住這條規則。投資者應該一步一個腳印,不要冒進,每年穩定增長,細水長流,這樣遠比暴發戶高明。

正確理財規則之二:年年賺 美國首富有個理財規則:年年賺,每年投資回報都要超過10%。以他的操作經驗,他平均每年回報25%,三年翻番。沒有一年虧,維持了70年。 用我們普通人做例子,現在35歲,有 25萬元人民幣存款的人,為數不少。按照以上的穩定操作,年回報25% 的話,3年翻番,請看看以下的成績。 開始: 35歲 有20萬元, 保持年增長25%
6年後: 41歲 變成80萬元, 12年後: 47歲 變成320 萬元; 18年後: 53歲 變成1280 萬元; 24年後: 59歲 變成5000 萬元 20 年後,20萬元可以變成 1000萬元;25年後,就變成了 5000萬元。 所以,千萬不要小瞧你的 20萬元存款,如果經營得宜, 20年後,你也可以變為千萬富翁。 當然,首先你要掌握到年回報10%以上的技巧。 2006-2007年,股市上升的時候,外行也能賺。但在2003-2004 年,無數人給股市套牢的時候,你能有本領賺到 10%以上嗎?以我所見,除非你有高人指點,否則以你自己的能力,一般是做不到的。

常見錯誤投資方法之一:亂槍打鳥 20萬元,購買了 20支股票或基金,每支1萬元——很多投資者由於不知道買什麼為好,道聼塗説,於是每樣買一點。一年後的結果往往是:10支賺錢,10支虧本,成績平平,甚至只是拉平,半點兒都賺不了。 要點:投資講究準確度,賺錢的股票或基金,一支便足夠。一支賺的股票或基金,可以不斷加碼,不用再去選別的了。 記住:一支賺的股票勝過10支虧本的。 正確方法:選種一隻賺的,可以不斷加碼。 要記著,選一隻新的股票或基金,有一半機會出錯,多選多錯。

常見錯誤投資方法之二:相信高回報計畫 “高回報計畫”有很多種方式出現:炒 外匯、炒黃金甚至種樹計畫等等。它們都有一個明顯特徵,就是標榜:“低風險,高回報”。 由於起了“貪婪之心”,大部分很難抵擋住它們的誘惑。但是,這個世界上哪有高回報而低風險的投資——高回報只表示高風險,你很可能會全賠。 記住:高風險,即是你會全賠的意思,不碰為妙。

常見錯誤投資方法之三:長線能賺 在我20年的理財顧問的生涯裏,客戶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我買的那支優先股票,能否長線持有? 市場上亦有很多參考資料:一些書籍偏向於理論,都贊成“長線投資”;另外一些書籍,較重圖表分析,都比較教導人去操作短線投資。 長線?短線?誰對?誰錯? 從邏輯面來分析: (a)假如股票市場是10年大牛市,那麼長線能賺錢是對的。 (b)假如市場是大熊市,比如,日本從 1991年39400 點衰退13年,跌到最低時 2004年的8000點。長線便輸到一塌糊塗。再例如,美國納斯 達克從2000年的5000點,跌到2003年的1000點。現 在2007年,退在 2500點左右。長線同樣是一塌糊塗。 (c)假如市場是長期的徘徊市,那麼,你長線多年也是一無所獲。 記住:長線能賺,是靠“超人”能力或“超好的運氣”
人們常有“事後孔明”的說法,20年前購入香港首富李嘉誠的“ 長江實業”股份,20年後便已經變為富翁。但是20 年前,李嘉誠還只是香港眾多商人其中的一位,你從何得知他會脫穎而出,成為貴人呢?你能在20年前便選中他的話,要麼是你有獨到的眼光,要麼就是你亂打亂撞,碰到“超好運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

买不买农行?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70566.html


买不买农行,你想好了吗?

农业银行(601288.SH,01288.HK,下称“农行”)副行长潘功胜曾表示,只要换手率低于50%,农行A股股票不会破发,他希望农行复 制工商银行(601398.SH,01398.HK)的成功经验。

按照农行最新公布的发行价2.52元~2.68元,其发行估值比A股估值最低的银行股民生银行(600016.SH)略高,民生银行市净率为 1.45倍,昨日收报6.05元,跌0.49%。

香港城市大学MBA课程主任曾渊沧在其专栏中写到,股市偏偏在农行正式上市、投资者认购前夕才大跌,是不是有大户想通过拉低股市,来影响农行定价更 便宜一点,从而减低自己的投资成本?

农行发行价之低,已经让部分参与申购的机构投资者大喜过望,想着如何在农行首日大涨后庆祝一番,而部分私募人士也表达了瓜分这块“大蛋糕”的强烈兴 趣。

深圳同威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李驰对农行IPO表达了乐观的看法,他认为农行最新发布的发行价是“上涨概率大”的价位,农行发行是按当前市场金融 股的价格打了九折,很值得投资;另一方面,申购的大机构会积极护盘,避免其破发;另外A股相对H股的折价也为股价提供了向上的理由。

上海睿信投资董事长李振宁则指出,农行的估值合理,目前银行板块整体估值不高,在银行股股价被机构抛得很低的时候,农行正式发行,对投资者来说是个 好机会。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则向本报记者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指出近日商品价格的回落以及人民币升值淡化了未来通胀恶化的可能性,也减弱了加息预期,因此,尽 管估值较低,在息差依然较低的情况下,银行股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农行计划以净利润的35%~50%用作现金分红,如此高的分红比率,已经在 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公司的发展动力有限,否则公司应该保存更多现金做拓展业务之用。

该人士也指出,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投资者还不如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高科技和医疗等业绩增长更强劲的个股,估值低不能作为申购农行的理由。“如果银 行股真的带领大盘上涨,其他盘子小、业绩好的股票一定涨得更多!”他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19

为什么不买银行地产 laoba1梁军儒的BLOG


   有些网友问我:既然五月你判断银行地产处于历史性低位,为什么不买。从估值的角度看,银行地产行业的确处于历史性的底部区域,即使银行未来出现大量坏账, 房价进入下降周期,它们的下跌空间也很有限,因为这些最坏的预期已经在股价上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买入龙头企业未来获得正收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对于原本 就打算投资投资银行地产行业的投资者来说是难得的买入机会,但从长期投资的角度看则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估值修复能带来一定的投资收益,但想获得较高的长期回报率则需要行业重新达到景气度高峰期,这一过程的时间极不确定,三年、五年还是八年,没有人会知道。 另外下一景气周期带来的盈利增长也是个变数,盈利反映到股价上也可能出现滞后。如果时间成本过高,则年复合回报率将大大降低,即使未来股价能有两三倍的涨 幅,年回报率也不会令人满意。例如同样是三倍的涨幅,如果在三年内完成,年回报率为40%多,若是八年则变成14%。银行是高度依赖宏观经济的行业,世界 和中国经济经历金融危机后,经济恢复需要一个较漫长的过程,而且中国的经济转型更增加了不确定性。银行盈利现在处于历史高位区域,前两年天量贷款后未来新 增贷款可能会呈现下降趋势,而利率市场化、天量贷款带来的潜在坏账等因素也使银行未来重新进入盈利高峰期的时间被延长并扑溯迷离。
    2010年房地产行业也是处于景气度高峰期,未来房价进入下降周期的可能性很高,房地产行业总量基数已经比较庞大,中国经济转型削弱了对房地产作为支柱产 业的地位,房产税的征收、最近几年房地产投资热潮产生的大量存量空置房、巨量保障性住房的推出将使房地产行业的产业环境出现重大变化,二十一世纪头十年地 产行业的突飞猛进式的增长可能不会再现,这些负面因素对城镇化需求、土地供应有限等利好因素形成冲抵,也延缓房地产行业重回繁荣期并对增长空间形成制约, 使其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由于估值很低,投资银行地产未来还是很可能获得不错的回报。但花费数年时间等待一个充满变数的回报率,并不是最优之选。
 
梁军儒201008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80

就是她 打破巴菲特不買科技股鐵律

2011-11-28  TCW




這是一家股神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看了五十年,才決定投資的公司。而她,更讓巴菲特打破從不碰高科技股的魔咒。

這家公司,是今年滿一百歲的IBM。而她,是IBM明年一月一日將上任的女執行長羅曼堤(Virginia Rometty),這位全球科技業最具影響力的女性,自二○○五年起,她已連七年入選《財星》(Fortune)雜誌「商界最有權力的五十大女性」。

她,是百年首位女執行長讓股神變股東還直說:我早該買它

羅曼堤被選為IBM百年來第一位女執行長。從《時代》(Time)雜誌到美國《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所有西方媒體一點都不訝異,因為她的功績,讓IBM自過去九年起,業績一路長紅,讓巴菲特在今年花了一百零七億美元,連續八 個月,持續加碼,成為持有IBM五.五%股權的最大股東之一,還忍不住說:「我五年前早該注意到它!」

IBM,這家我們印象中,很老的高科技公司,到底交出了怎樣漂亮的成績單?

一、自二○○二年開始,IBM連續三十五季,每季每股盈餘(EPS)都有兩位數成長,金融海嘯對它沒有任何影響。

二、市值逾二千一百億美元,僅次於蘋果。較金融海嘯前市值成長近五成。

三、這家公司近三年成績單,達陣率一○五%,二○一○年EPS逾十一美元後,最新目標是二○一五年要達二十美元。

羅曼堤,這個西北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系統工程師出身的經理人,在二○○八年時接受本刊專訪時,就已被媒體點名是接班的熱門人選,她平易近人,卻告訴我 們,她最愛的是潛水:「你必須專注在手邊的事情,因為只要出一點點錯就完了,就算五%的恐慌都不行……。」

潛水,帶給她冷靜。就如同今年十月,她參加《財星》雜誌最有權力女性高峰會時所傳達的成功之道:「Be first and be lonely(保持領先,忍受孤獨)」。

這個在第一中,享受孤獨的女人,到底做了什麼?《彭博商業週刊》認為,羅曼堤的上任代表的是,IBM未來將更重視的是成長的爆發性。她到底是如何把IBM 又帶往高峰?

畫面,轉到巴西觀光大城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

南半球的十一月,初夏炎熱的天氣,里約著名的沙灘擠滿了人潮,市中心,混合了古希臘和古歐洲風格的百年市立歌劇廳裡,IBM 「智慧城市」(smarter city)的論壇,聚集近五百位包含歐美市長級政要、學者、銀行家和創投業者在內人士。

當IBM現任董事長兼執行長彭明盛(Sam Palmisano),親自介紹現任全球銷售事業群資深副總裁的羅曼堤上場,全場爆出最熱烈掌聲,因這是她在新執行長職務發布後,首度在公眾場合發表演 說。

五十三歲,一頭俐落的金色短髮、身材高的羅曼堤,因為感冒,嗓音略微沙啞的她,仍充滿精力的告訴在場者,智慧城市的時代正來臨,隨著中大型城市數目激增, 城市需要用科技改善居住環境。根據國際市調機構IDC預估,智慧城市的商機,今年就有三百四十億美元,而且每年還會以一八%以上的速度增長。

羅曼堤說:「許多人對於建造一個城市有迷思,認為一開始就要有大型計畫,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要了解你的企圖心、志向和使命。」台下的人,全都專心聆聽。 因為就是她,協助IBM把一個個抽象的概念落實,並且賺到了大錢。

她,主導最關鍵合併案親錄歡迎留言,助顧問業新血融入

畫面,回到二○○二年。這是IBM,轉型成為資訊服務商,最關鍵的一年。IBM希望可以提供給顧客更專業的意見,計畫花三十五億美元購併企業顧問公司適華 庫寶顧問公司(PwCC)。

這個由羅曼堤主導的購併案,是IBM史上最大合併案。IBM的想法是,賣硬體產品毛利低,客戶真正需要的是,可以提供諮詢服務,並且整合硬體與軟體產品, 且這樣的獲利更高且更穩健。

這個大方向或許是對的,但過去,力有未逮。因為,科技業與顧問業,根本是完全不同的腦袋。

台灣IBM工商事業群前總經理劉鏡清,當時參與整合,他的感受特別深刻,因為人腦瞧不起電腦,「剛開始(PwCC員工)顧問跑到科技公司覺得很丟臉 。」

適華庫寶賣價三十五億美元,員工人數三萬多人,相當於每個人值十一萬美元,這是個完全靠人腦提供諮詢的行業,若一旦員工不適應出走,就形同買到空殼。

但,羅曼堤讓這個購併案成功了!《時代》雜誌引述彭明盛的說法:「她完成了協議,並且,讓它能夠執行。」「她不屈不撓的工作而且征服了這些顧問。」

私人顧問公司Honestly Now創辦人Tereza Nemessanyi在Women 2.0網站上,寫出她當時在適華庫寶的親身經歷:「宣布合併那天早上,我們很多人都非常遲疑,到底一個高科技公司要怎樣管理一個服務公司?但,當我打開電 話答錄機,裡面傳出:『Hello,我是Ginni Rometty(編按:熟悉羅曼堤的都喚她Ginni)……』大約兩分鐘的時間,她歡迎我們進入IBM家族,告訴我們,我們有多特別,我們可以維持現有最 好的文化……。我們所有人放下電話後,大家在辦公室裡對看,然後說:『哇,你聽到了沒……那女人給我們留下了超棒的語音留言!』」

「她能畫出大的藍圖,但又能執行細節,」美國專業科技網站InformationWeek說。羅曼堤連顧問們被合併的不安心態都顧慮到。因此,當彭明盛曾 要求顧問出差住宿改到平價的假日飯店(Holiday Inns),以貫徹IBM削減成本的文化。她堅決反對此提案。她很清楚,她要留住這樁合併案最關鍵的資產──人才。

她,讓IT員工換服務腦袋會寫程式,還得搞懂客戶要什麼

這個購併案的成立,成為日後推動IBM成長的火車頭。台灣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總經理兼合夥人曾江華回憶,早期IBM雖說想做資訊服務,但只懂 IT語言,客戶說會計傳票在系統裡要怎樣處理,他們就把程式寫出來,但客戶真正要的其實是要能從傳票看到庫存能見度、優化生產計畫。

購併適華庫寶後的IBM,終於完全聽懂了消費者的話,這個成績單,讓羅曼堤在二○○五年升任顧問事業群副總裁,她一上任,她的部門連兩年的獲利大幅成長逾 四成,也讓外界開始注意到這位有潛力的接班人。

但,IBM不會甘於現狀,就如同羅曼堤的職涯一樣。

「你會快速要求自己在組織裡,冒險衝撞限制。因為人都偏愛維持現狀,前進需要動力。」羅曼堤說。

她,還要做智慧城市生意創造新需求,思科、西門子都跟進

當全球企業因為經濟環境成長停滯,支出更為保守時。IBM選擇去創造新的需求──去做城市的生意,尤其是正快速崛起的新興國家。

城市的生意,概念太抽象,很多華爾街分析師都聽不懂,「讓投資人跟上你也是個挑戰,」彭明盛接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訪問時說。

要做這塊生意,除了要有資訊分析力,還要有各種領域的專業知識。以IBM協助里約設立的應變中心為例,為了防洪,包括每平方英里範圍的天氣預測,電力網、 交通監控、建築和水文系統的資訊都要一手掌握,暴雨來襲,應變中心第一時間就能知道,哪一條路口淹水、電力有沒有受影響、要用什麼替代道路,如果有傷患要 送到哪間醫院。

從○八年開始,IBM默默往此新方向邁進,去年此業務已貢獻IBM三十億美元營收,現在思科(Cisco)和西門子(Siemens)等大廠都跟進。

我們在巴西的現場,看到IBM新舊執行長聚集,這是今年IBM辦智慧城市論壇的第五站,他們已經去了上海與柏林。有趣的是,每一個活動,都比IBM今年在 紐約度過百年生日的紀念活動還盛大。

原因很簡單:「別愛過去的自己,」這是彭明盛,在論壇最後送給大家的結語。他們,只想看未來。

「如果你不持續改造(reinvent)自己,你會失去商機……,許多IBM的員工(一九九三年時)就在IBM,所以我們記得非常清晰(瀕死經驗)」 IBM全球企業轉型事業處資深副總裁桑福德(Linda Sanford)點出了IBM拚命要走在前頭的原因。當時的羅曼堤,也是IBM的老員工,她在IBM工作至今有三十年。

但做先鋒,怎麼確定自己是對的?畢竟,一意孤行與領先群倫,只是一線之隔!

遇到這種時候,羅曼堤會對自己說,「要肯定我相信的理念。」如果,一個策略的形成,都經過數據的檢視和IBM內部無數辯論,還有對顧客的洞察,那麼,即使 外界不了解,即使難度非常高,即使要完全脫胎換骨,都不該猶豫。

「無論你做什麼,唯有心態能讓你出類拔萃,意思是你必須設定較高目標,有企圖心 。」這是羅曼堤先前接受本刊專訪時所說。當我們抱怨不景氣對自身的影響時。我們或許也可以想一想,我們,對當「第一」的決心到底有多深。

【延伸閱讀】三次轉型,讓大象學會跳舞——IBM轉型大事紀

第一次 '02年 發動最大收購案,購併適華庫寶顧問公司;把硬碟業務賣給日立

第二次 '04年 PC部門賣給聯想'06年 出售印表機業務,退出低毛利的硬體業務

第三次 '08年 提出「智慧地球(註)」策略,專注新興市場、雲端運算和商業分析市場2011年 市值超越微軟,僅次於蘋果,是全美市值第二大的科技公司註:智慧城市為旗下項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52

[轉載]堅決不買偉大的公司[轉]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31.html

看來老散們要把目標訂得更高一些了。

堅決不買偉大的公司

http://xueqiu.com/1065540936/20595218


本文獻給剛剛接觸投資的同志們

 

如果你剛剛接觸投資,會讀許多書,看許多人的文章,本文的觀點是無論話是誰說的,老巴也好,老巴門下走狗也好,如果沒經過自己的大腦,都是扯淡。投資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要有挑戰權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最怕的是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為了說明這個觀點,我們來討論一下是否應該購買偉大公司這個問題。偉大是形容詞,可以有各種詮釋,先定義一下。這裡所謂偉大是指類似老巴現在持有的那些公司,比如可口可樂,吉列等等。

 

購買偉大公司是件聽起來很有道理的事,都偉大了還不買?都有護城河了還不買?再加上有一堆所謂大師,專家在旁邊忽悠,你可能很快就決定了這是你的投資目標。

 

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本著辯論的態度,我來列舉幾個不應該購買偉大公司的原因:

 

首先,購買偉大公司的回報率不夠高

 

我 們來看數據,老巴一九五幾到一九六幾這十多年間基本沒有購買偉大的公司(不相信的可以看他當時給投資者的信),回報率為年均30%以上。那時老巴年輕,還 沒那麼富,賺錢的動力很強。大概1967年以後開始購買偉大的公司一直至今,回報率在20%左右。你會說,這樣的對比不公平,因為老巴後來的資金量太大, 回報率自然下降。我答,你現在有上百億美金要管理嗎?如果沒有,為什麼不學錢少的老巴,而要學錢多的老巴,百思不得其解啊。

 

我們來看看現在的老巴怎麼說:

 

「If I had$10,000 to invest, I would focus on smaller companiesbecause there would be a greater chance that something was overlooked in that arena.The highest rates of return I've ever achieved were in the 1950s. I killed theDow. You ought to see the numbers. But I was investing peanuts then.It'sa huge structural advantage not to have a lot of money.I think Icould make you 50% a year on $1 million.No, I know I could. Iguarantee that. But you can't compound $100 million or $1 billion at anything remotelylike that rate.」

 

You have to turn over a lot of rocks to find those little anomalies. You have to find the companies that are off the map - way off the map. You may find local companies that have nothing wrong with them atall. A company that I found, Western Insurance Securities, was trading for$3/share when it was earning $20/share! I tried to buy up as much of it aspossible. No one will tell you about these businesses. You have to find them.」

 

看到了吧,老巴認為如果投資金額小($10 million以下吧),他可以保證50%的回報!怎麼取得這樣的回報?By focus on smaller companies and little anomalies! 我不知道我們中多少人有超過美金1000萬需要投資。


做為功課,各位可以研究 一下以下兩位投資大師,看看他們是怎樣投資的,有沒有買偉大的公司。第一位是Seth Klarman, 老巴曾經說過只有三個人配替他管錢,Klarman是其中之一。第二位是Joel Greenblatt, Greenblatt的Gotham基金管理超過10億美金,年化回報率超過40%。

 

不應購買偉大公司原因之二:偉大公司太少,太難選,太貴

 

下面這個例子是芒格舉的,他說他手裡有張1911年的報紙,上面列舉了當時紐交所最重要的50支股票,到現在只有一家公司還活著:通用電器。由此可以推斷,在不久的未來消亡是絕大多數公司的命運,選中偉大公司需要何其眼光?

 

這裡可能有人會說,難不是不做的理由,我們總是給自己找藉口不學習等等等等。沒錯,可是難也不是做的理由吧?至少要跟其它選擇對比一下,看看困難程度和潛在回報率吧?

 

再者,偉大公司很少有打折的時候,更增加了投資的難度和風險。

 

本文是討論,不是結論,我說的對不對不重要,重要的是引起你的思考,切記,獨立思考是成功投資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48

買不買地?這是個問題

http://www.eeo.com.cn/2012/0106/219181.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陳文雅 2011年的最後一天,北京市順義區汽車生產基地4-124地塊以1.48億元底價出讓,給清冷的2011年土地市場掃了尾。

根據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土地成交一覽表,2011年北京土地出讓金總收入為1055億元,比2010年減收1/3以上。住宅類地塊的成交金額更是比2010年下滑一半以上,僅不到500億,2010年單是住宅類地塊的出讓金就達到了千億以上。

從地塊成交的單價來看,開發商購地態度比2010年謹慎得多,例如,北京2011年住宅類地塊的平均樓面地價僅5000多元/平方米,比2010年下調了三成,平均溢價率也下調了近兩成。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1年13個重點城市居住用地成交中,僅深圳、蘇州、武漢的最高出讓單價高於2010年的水平,其餘城市分別較上年 下降10%—71%。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4個傳統高地價城市,2011年地塊的最高單價比2010年下降34%—60%,均處於近五年中的低位。

這一年的土地市場,買地的和賣地的都已經習慣了「底價」,流拍也不能再激起一絲惋惜,只有年底出讓的此前被視為「准地王」的朝陽區來廣營地塊僅以 30億元底價出讓,並且是賣給了東山再起的孫宏斌和當年憑藉央企地王一舉「上位」的中化方興,這才引發了一些談資,不過即便如此,投資者們仍然不看好這樁 買賣,當天融創的股價竟因此下挫了4.43%。

底價拿到准地王而被看空,無怪乎地產商拿地要慎之又慎了,而由此看出投資者對房地產業的看法更是瀰漫著恐慌性的悲觀情緒。孫宏斌表示:「很多投資者勸我儘量別買地,理由是明年上半年可能機會更好,再有是資本巿場不喜歡。」

有便宜的地,買不買?這是個問題。遍地的流拍和底價成交,對許多開發商來說不是誘惑,而是陷阱。例如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就曾在2011年11 月公開表態,「從10月份、11月份的情況來看,市場比前一段時間形勢更加嚴峻。在對待土地購買這一問題上,恆大方面將持更為謹慎的態度。未來幾個月,恆 大不會購買新的土地,但以前跟蹤一兩年的項目還會購買,這是正常的,不會像以前一下買十幾塊、二十幾塊地。」

另一些龍頭企業出於公司可持續發展的考慮仍然拿了少量地塊,但和前幾年的土地儲備速度、規模相比可謂九牛一毛,且基本集中在二線及以下的城市,如保利在石家莊,萬達在南京,和記黃埔在佛山、大連,首開在葫蘆島,招商在青島和武漢……

根據中房信數據,2011年1-10月十大品牌房企通過招拍掛共拿地241宗,同比下降33%,拿地總支出為1186億元,同比下降38%。

土地出讓現場群雄逐鹿的盛況難再,只有融創和SOHO中國選擇在2011年底這樣一個蕭條的寒冬「抄底」北京和上海這兩個2011年賣地收入過千億的一線城市。

SOHO中國的一則公告稱:「在銀根緊縮的今天,我們收到大量的開發商轉讓項目的請求,這是公司收購的大好機會,今天的收購就是未來的發展。」買完 上海外灘8-1項目50%股權後,SOHO中國仍有130多億現金在手,潘石屹表態說:「SOHO中國的問題是錢太多,如果不花出去的話影響公司發展,所 以我們還要繼續尋找合適的收購機會。」

而買來廣營地塊的孫宏斌對買地後股價下跌表態稱「很荒唐」,並且表示對這宗買賣很滿意。該公司本來預計這塊地的購入價當在40億元左右,但最終以30億底價入手,融創認為是撿了個大便宜,掙了10個億。孫認為,明年的機會未必比現在更好。

順馳時代,孫宏斌由於過於激進的擴張速度致使資金鏈出現問題,不得不低價賣掉順馳。而今帶著融創殺將回來的孫宏斌的抄底行動再度引起了爭議。孫宏斌 說,他最大的變化是學會了平衡,「要做事堅決,也要控制風險;要確保大方向對,也要關注細節」,他說,「學會平衡就是成熟」。這一次孫宏斌的抄底選擇,是 否會被證明是成熟的?抄底會抄到腰上嗎?

按照2008年給房地產業帶來的經驗教訓來看,如果這一次的調整期在一兩年內結束,限購在2012年底到期,接下來的去庫存化速度可能會坐上高速列 車。如在今年住宅供地計劃只完成五成多、開發商普遍放緩工期的北京,可以想見,一旦市場行情好轉,可能又將出現供應短缺的局面。

而在這兩個週期中,順週期和逆週期操作的開發商,其境遇形成了鮮明對比。2007年開發商高價拿到的地王本該於2008年上市,不幸經歷了次貸危機 引發的地產業調整,開發商只得低價賣房甚至賣地;到了2009年,好不容易重振旗鼓又拿了很多高價地,不幸2010年開始又經歷了新一輪的宏觀調控,有的 開發商還在苦苦支撐,有的已經開始尋求項目合作或轉讓,有的則一蹶不振。

綠城就是順週期而動的一個例子,綠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曾表示,「綠城已習慣了高價拿地,只要看準了就放手去做。」

 在2007年、2009年、2010年這幾個地王頻出的高地價週期中,綠城買了許多高價地,例如2007年綠城花費了160億元買地,而當年公司 房地產銷售總金額為151億元。到2008年,綠城不得不處置兩塊高價地——杭州錢江新城望江區17號地塊和上海新江灣城D1地塊,其中僅出售上海項目綠 城就損失了1.48億元。2009年,綠城在杭州拿到了當年杭州總價排名前十地塊中的四塊。儘管在2009年的房地產盛宴中享受了短暫的狂歡,但傷痛是長 久的,如今綠城不得不忍痛轉手幾個不錯的項目。

 綠城最終吸取了教訓,然而已經失去了「抄底」的珍貴本錢。

而SOHO中國則相對較為理性,潘石屹對拿地的態度是,「SOHO中國的發展策略並非要極力增加土地儲備,最重要的是提升土地儲備價值。在中國,失 敗的(房地產)公司絕大多數是圈地圈得多的,深圳是這樣,北京是這樣,海南島也是這樣。」SOHO中國儘管拿了很多總價數十億的地塊,但幾乎從未被冠上 「地王」之名。也正因此,潘石屹均能看準時機,以相對便宜的價格購得轉讓地塊,例如向首創購買的三里屯SOHO地塊,向華遠購得的光華路SOHO和 SOHO北京公館地塊,向凱恆購得的朝陽門SOHO地塊,向摩根收購的東海廣場地塊等,同時賣房的時候也不會錯過市場的高潮。

相比較而言,盲目拿地王固然不智,但一些近幾年在土地市場少有斬獲的開發商也錯過了最佳的發展機遇,和規模連年翻番的開發商相比,有「掉隊」之勢。 如華遠等開發商,對土地市場形勢的判斷趨於保守,儘管一直活得很安全,但如今已不再出現在一線開發商的隊伍中。放棄拿地並不一定是最明智的選擇,房地產商 最大的挑戰,當是在合適的時機低價購地,並能適時在市場復甦階段將產品開發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86

近10年最大保費漲價潮來襲 你一定要懂的事 買對不買貴 保單加減大作戰


2012-4-16  TWM




不只油價上漲,今年7月後,新買的保單保費也要變貴了!

全台30萬名壽險大軍全面出動,一定要在上半年做足業績。

面對業務員的行銷話術,你「hold」得住嗎?

這些漲價的保單和你有關嗎?

你又怎麼從這波漲價浪潮中買到便宜、同時一次做足所有保障?

製作人.楊紹華、劉俞青 撰文.許瀞文 研究員.辛曉昀這是一場某家保險公司的壽險業務員例行晨會,過去會議中不時有人睡眼惺忪、打呵欠,但這三個月來氣氛不同以往。

原本精神不濟的業務員,最近每天早上活力充沛,個個處於備戰狀態,通訊處業績看板上的數字每天不斷刷新紀錄,「我們只有半年時間,半年內要做到去年七成的業績,不然下半年就不用玩了!」主管站在台上大聲地對著底下業務員說,雙眼炯炯有神。

再把場景拉到台北市某家咖啡廳,在昏暗的燈光下,一位壽險業務員正在賣力行銷,「你看,報紙都寫了,今年七月以後健康險保費會漲三成。」他從公事包裡拿出一份影印的資料,今年三月六日《經濟日報》理財版頭條新聞,內容寫到「新生命表七月上路,保費看漲三成」。

他認真地對著眼前的客戶說,「七月開始,不管你向誰買保險,保費都會比現在貴上一成以上,我強烈建議,趁著還沒漲價之前,快把這份保單買起來。」「還有,十年以下躉繳的養老險、終身還本的壽險,七月後也要調漲了,至少漲兩成,如果你有預算,要不要趁現在也買?」業務員並沒有亂說,今年七月,堪稱台灣保險史上範圍最廣的一次保單調價潮即將來臨。一位不願具名的壽險業者表示:「除了意外險、旅遊平安險沒動到,幾乎九成的保單價格都要調整,肯定會漲價的包括儲蓄、還本類的短年期保單,例如七年期躉繳養老險、還本型終身壽險等;此外,也有部分保單會調降價格。」挾著這股保單漲價風,全台壽險業三十萬大軍已經啟動,手中客戶不分新舊,都是「一個不能少」的銷售對象。未來三個月,你該怎麼判斷保單加減之道?哪些便宜絕對不該撿?又有哪些保單可以考慮趁機買齊?

為什麼保費會漲?

三大變數 醞釀保險業十年來最大漲價潮「的確,本次保費調價,可說是台灣保險業近十年來影響最廣泛的一次。」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董事長賴清祺強調,「調降責任準備金利率、實施第五回經驗生命表、實施第二回年金表,這三大動作,都會牽動保費的計算基礎,三大基礎同步調整,印象中這是過去從未見過的。」而這三道關卡對保費有什麼影響?首先,「責任準備金利率」決定了保險公司必須提撥多少錢作為保單的理賠準備金,利率愈低,保險公司要提撥的錢愈多,營運成本愈高,所以,保費也會因此變貴。

其次,「經驗生命表」的意義是精算「台灣人的死亡率」,死亡率愈低、壽命愈長,對保險公司的不利之處是「活到老、領到老」類型的保單支出會愈高;「人的餘命增加,『照顧生存需求』的險種會變貴。」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助理教授彭金隆表示。例如醫療、癌症、重大疾病、長期看護、還本型商品等,都屬於「照顧生存需求」的保險。

相對的,「過世才理賠」的險種,則因為國人餘命增長,保險公司理賠的時間可以向後遞延,有更多的時間運用資金為保險公司賺取利潤,因此,保單價格將因為壽命延長而變便宜。如終身壽險、定期壽險等。

今年七月起,即將實施「第五回經驗生命表」,彭金隆表示,第四回經驗生命表實施是○四年,當時將國人的平均餘命定為七十歲,但在醫學進步下,人的壽命逐漸增長,舊的生命表已經不合現狀,今年七月實施的第五回經驗生命表,則將人的平均餘命由七十歲延長到八十歲。

賴清祺補充,第五回和第四回生命表的不同處,還包括國人平均死亡率調降三成,稚齡及青少年死亡率降幅更達到五成。死亡率下降、壽命延長,代表「生存險」將普遍調漲,而「死亡險」則有調降空間。

最後,七月起也將實施「第二回年金生命表」,調降的也是死亡率,現在壽險業所適用的年金表,從一九九七年實行到現在,已經十五年了,更不合現狀,會衝擊的是即期年金(一次繳清,第二年開始領年金)、利變年金(可領回的金額隨著利率變動而有不同的年金金額)等保單。

為何三大變數會一同實施?壽險業者解讀,為減緩調降利率帶來的漲保費衝擊,同步將第五回經驗生命表、第二回年金生命表一同計算,讓有些險種漲、有些險種跌,才不會讓人感覺「什麼都在漲。」事實上,三大保費基礎同時調整的消息早在去年底公布,其影響效應也已在市場上展開,目前已有超過十張「生存險」保單在今年第一季宣告停售,據業者透露,原因就是「先下架,等可以名正言順漲價之後再出來賣」;另一方面,在強力促銷之下,前五大壽險公司包含富邦、國泰、南山、新光、中壽,今年前兩個月的新契約保費和去年同期相比,皆有兩位數的成長。

抗漲行動方案一:

年輕人別因買生存險而讓生活過不下去不過,在保險專家的眼中,這一波保費調漲的主角──「生存險」,對多數國人來說,卻是「最不需要搶買」的險種。

「這類保單,往往一年要繳十幾萬元的高保費,但提供的保障相對較低,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一旦買了,很可能打亂你未來好幾年的財務規畫。」宏觀財務顧問總經理邱正弘指出,「買保險是需要或不需要,不是害怕漲價就去搶購,如果真的不需要,未來三個月請你一定要hold(把持)住。」邱正宏的說法,不乏真實案例。

「我是一個兼職魔術師,但我不能變出錢來;反而,我的錢被保險業務員變不見了。」陳俊廷(化名)苦笑著說。

現年二十八歲的他,白天當攝影師,晚上兼差做魔術教學,約莫三年前,父母相繼離世,留下一千萬元現金和一戶沒貸款的房子,他原以為能過著衣食無虞的生活,但買錯保單卻讓他差點周轉不靈,要不是及時踩煞車,將許多保單減額繳清及解約,現在恐怕要舉債才能養得起那些保單。

「我爸媽離開後,好心的親戚為了幫我守住遺產,這三年來陸續建議我買了超過十張的還本型儲蓄險、躉繳養老險、複利增額終身壽險等保單,說以後可以靠保單養我。」其中,包括儲蓄險、養老險,都是典型的「生存險」,而複利增額終身壽險,則可歸類為「儲蓄型的壽險」。

陳俊廷說,因為保費直接從銀行帳戶扣款,剛開始沒什麼感覺,直到去年他想要買車,也想投資股票和基金,才驚覺不對勁,「我發現原本一千萬元的銀行存款,在短短三年已剩下不到一百萬元。」他仔細拿存摺對帳,這才發現,「我一年要繳二百萬元的保費,我一個月才賺五萬元,眼看存款已不夠繳來年的保單,更遑論是買車、投資,甚至連生活也要有問題了。」陳俊廷說。

逼不得已,他只好找上當保險業務員的朋友幫他檢視保單,「我親戚沒騙我,那些保單在我繳費期滿後真的能養我,但我現在已經快過不下去了,哪能撐到那時候。」陳俊廷無奈地說。

在朋友的建議下,他將一張十年期、一張十五年期的複利增額壽險保單做減額繳清(不用繼續繳款,將保額降低,保障期間不變),儲蓄險保單解約,才紓解了自己財務上的困境,「但我三年來繳了快三百萬元的保費,只拿回五成,大概一五○萬元,我想,就算買股票遇上金融海嘯,也不會比這樣的結果更慘吧!」為降低損失,他手上留下終身壽險,以及再撐三年就能還本的躉繳型養老險保單,雖然一年還是要繳三十六萬元的保費,但在如願買車之後,手頭上至少還有大約二百萬元的存款,「過去繳的保費一去不復返,當然會心痛,但總要設下止血點,不能讓爸媽留給我的遺產付諸流水吧。」保險是存錢工具?

首年解約僅拿回五成 資金完全被卡死讓陳俊廷財務規畫一度陷入困境的儲蓄險、養老險,都是屬於「照顧生存需求」的險種,也就是極有可能在今年七月調漲價格、已成為目前壽險業務員強力「催促搶購」的險種。

必須注意的是,「終身壽險」雖然是「死後才賠」,本質上屬於「死亡險」,但因為國內許多終身壽險都在保單設計上加入了「還本」的功能,因此在本質上反倒更像是「生存險」,同樣會因為國人餘命延長而漲價,並且成為近期壽險業務員的促銷主力之一。

「那兩張還本型的終身壽險保單簡直就是我的惡夢!」現年三十七歲、在銀行擔任企畫工作的簡恩庭(化名)無奈地說,一九九三年從高職畢業的她就到銀行工作,○二年動了買房的念頭後,計算自己身上積蓄才驚覺:「身邊存款少得可憐,這幾年來賺得多也花得多,戶頭裡的存款三年來增加極少。」但她沒有想到,為了一個簡單的存錢念頭,讓她往後的生活陷入愁雲慘霧。

原來,簡恩庭為了能達到「強迫儲蓄」的效果,一口氣買下兩張還本型終身壽險,年繳將近十三萬元,「但當時我的年薪不過七十萬元,繳到第二年我就後悔了。」她說。

想在銀行升職,學歷是基本門檻,只有高職畢業的她,再怎麼努力都無法升官,她開始有了進修的念頭,「我好掙扎,高學費再加上十三萬元的保費,我該怎樣過日子?」回憶起當時擔憂的心情,簡恩庭再度用力地說:「這兩張保單真是我的惡夢。」為了一圓讀書夢,她本想把兩張保單解約,但這才知道,此時解約只能拿回六成本金,約十五萬元,等於有一年的保費白白送給保險公司,「我捨不得,但又擠不出多餘的錢,從第三年開始,我用保單貸款繳保費,一拿到年終獎金立刻去還清。」簡恩庭說。

她花了六十萬元學費,才拿到大學及EMBA的文憑,「那幾年我根本不敢花錢,有時午餐一個麵包就打發了,能走路決不坐車,要花錢的社交活動也不敢參加,時時刻刻都想著要把錢省下繳保費。」直到○八年,她和男友結婚、買新房子,頭期款、裝潢讓她完全軋不過來,「我忍痛把保單解約,六年繳了七十六萬元保費,解約拿回四十六萬元,要不是中間有還本十二萬元,損失更大。」「我老公後來知道我買保險買到賠錢,不知罵了我多少次。」簡恩庭苦笑著說,面對這次儲蓄險的漲價潮,「我絕對不會心動,一點都不會心動!」這次要大漲價的險種,對要養家、收入不多的年輕人來說,確實負擔很沉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最需要照顧的對象應該是『父母』,要擔心的應該是『一旦自己出了意外,父母的未來怎麼辦』,至於存錢,很重要,但在財務基礎還不穩健的前提下,應該用門檻更低、變現性更靈活,也更有效率的儲蓄方式。」邱正弘說,把保險當作存錢工具,對多數年輕人來說都是大忌,「翻開所有儲蓄、還本型的保單條款,在第一年解約,只能拿回本金的五成,想要買房、深造,甚至結婚生子,資金很有可能都因此被卡得死死的。」邱正弘強調。

當然,只有「不適合」的保險,沒有「不好」的保險,雖然年輕人不適合搶買生存險,但對於部分族群來說,的確可以利用漲價前的最後階段,考慮適度增加一些即將漲價的險種。「如果你計畫在未來的五至十年退休,或者最近剛領一筆退休金,確實可以在衡量自己的財務狀況後,考慮增加一些年金險或養老險。」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周杏娟說。

抗漲行動方案二:

計畫退休、高資產族群可買年金險周杏娟表示,身邊若有領了一筆退休金的親戚來詢問她退休理財規畫,她通常都會建議買年金險,「剛領到一筆二三百萬元的退休金,總有親友來借,比起一點一滴被吞噬光,用年金險來照顧你晚年生活,至少是個保障。」周杏娟強調。

年金險通常屬於躉繳性質,一次繳清之後,能在不久的將來陸續領取年金。對於手中已有閒錢,且即將退休的族群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等太久就能開始領年金,而且不怕手中的錢在這幾年變不見」。

「退休後我媽媽靠著年金險照顧她,她去過的國家比我還多,今年還想招待我們三姊妹到歐洲。」磊山保經首席顧問李佳蓉提到自己媽媽的故事,臉上堆滿笑容。

李佳蓉的母親是聾啞人士,在聾啞學校教了三十九年的裁縫後,一九九二年退休,「那時銀行的利率有八%,很多人都選擇領一筆退休金,我媽也不例外,她好像領了二百多萬元吧。」李佳蓉說。

孝順的李佳蓉從媽媽退休後,每個月固定匯款三萬元作為媽媽的生活費,照理說,二百萬元的退休金加上每月三萬元的零用錢,李媽媽的退休生活應該相當優渥,但李佳蓉突然發現,媽媽的皮夾中往往只有不到兩百元,而且每次外出也不太敢花錢。

在追問下才知道,原來二百多萬元退休金在三年內被親友一點一滴借光,「至於我,因為太忙碌,有時沒注意到匯款時間,有時早匯、有時晚匯,讓她充滿不安全感。」李佳蓉本想一次給媽媽大筆存款,讓她隨時自由領取,但害怕媽媽的存款再次被人借光。

九六年,李佳蓉決定一次解決問題,方法是利用「即期年金險」,一次繳清四百多萬元,就能每個月固定領取三萬元年金,直到往生。「我想辦法湊了四百多萬元去買,受益人填媽媽,過了半年,她看到錢都定期匯入,才開始會用錢,享受她的退休生活。」直到現在,李佳蓉的母親已經八十二歲,十六年來總共領了五百多萬元的年金,早就超過了當初所繳的四百多萬元保費。李媽媽每個月都將年金存下一半,累積到一定金額後再出國旅遊,「打拚一輩子,臉上不該有擔心錢的憂慮、驚恐表情,對於害怕錢不見、即將退休的族群來說,年金險真的能照顧你的退休生活。」李佳蓉以自己的經驗如此表示。

整體來說,對於即將調漲的「生存險」,如果你還在「奠定財務基礎」的階段,面對業務員的促銷話術必須hold住,避免未來的人生財務規畫被一張保單卡死;而若你手中有足夠的閒錢,也準備在未來五到十年退休,那麼,就可考慮趁此時機購買養老險、年金險。

抗漲行動方案三:

可解約終身壽險 買較便宜定期壽險而除了上述兩大準則,對於一般民眾來說,這波保單調價潮也有意義:由於「死亡險」的價格可望在七月之後調降,因此,如果現在的處境是「身故保障不足,但又已無力付出更多保費」,那麼,七月之後,或可考慮把部分保單解約,將多出來的資金購買變便宜的定期壽險,一舉補足身故保障。

解約,一向是保險的大忌,但在定期壽險價格調降後,這個禁忌卻不見得牢不可破。事實上,不少保險專家也正準備將部分保單解約,利用更便宜的定期壽險,為自己的家庭打造更完美的保障。

「最近,我也接到我壽險顧問的電話。」金管會保險局前局長、現任凱基證券董事長魏寶生說。但在他研究計算之後,並不打算搶買即將漲價的險種,「相反的,我正考慮調降終身壽險的額度,將保單的解約金去買定期壽險,把缺口一次補足。我想,今年七月以後是個好時機。」魏寶生說。

在魏寶生的觀念中,保險是用來照顧你心裡最擔心的人、承擔你無法負荷的風險。對他來說,太太沒工作、兩個女兒年紀還小,「萬一我離開,我愛的三個女人還能維持現在的生活水準嗎?」魏寶生說,他買保險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在女兒獨立之前,讓三個最愛的女人不會因為自己的任何意外而受到影響。

目前,魏寶生的壽險已經有二千萬元的保障,但他仍嫌不足,「前幾年剛買了新房子,還有房貸要繳,再加上女兒的教育費,缺口還有一千萬元。」魏寶生說,七月後,定期壽險的保費下降,對他補足保障相當有利,因為他最擔心的是「女兒尚未長大、獨立之前的家庭財務狀況」,而用定期壽險許家庭一個未來十年或二十年的財務保護傘,成本不高,且已足夠。

邱正弘強烈建議,最近兩年因為買了終身壽險保單而嫌保費太貴的保戶,不妨趁機精算一下,若是將終身壽險保單降低保額,並將解約金買定期壽險,或許直接的損失相對有限,也能真正把錢花在刀口上。

「買保險不是銀貨兩訖,你往後十年、二十年都與這張保單脫不了關係。」彭金隆嚴肅地說,在買之前一定要考慮自己需不需要這張保單,「就像百貨公司周年慶,你是因為便宜去買?還是因為真的有需要去買?」「保險真正的意義是要照顧你所愛的家人。」邱正弘說,必須要深刻了解保險的真義,懂得它在哪時能幫上你的忙,而不是一味因為漲價、跌價去買,到最後變成了保單的奴隸,得不償失。

將調漲的保險有哪些?

類別險種漲價主因可能漲幅

險即期年金死亡率下降7%~20% 壽 險儲蓄型終身壽險(10年期以內)利率調降約5%

養老險(10年期以內)

美元保單10%以上

險終身醫療險死亡率下降10%~30%

防癌險

重大疾病險

長期看護險

定期醫療險(實支實付,只保障到75歲)疾病變多、醫療行為增加5%~10%將調降的保險有哪些?

類別險種漲價主因可能降幅壽 險保障型終身壽險死亡率下降5%~10%

定期壽險

保費調整在即

如何加減你的保單?

我擔心父母的未來

擔心自己身故造成父母無依,應該加重意外險及壽險。而此波調漲主要範圍在於年金、儲蓄、養老等,此類保單費用較貴,且身故給付較少,對於收入有限的年輕人來說,不該搶買,否則不但容易卡死未來財務規畫,一旦發生意外,也不足以照顧父母生活。

我擔心自己的退休

用保險存錢的最大壞處是「變現性低」,但對於已有財富基礎的人來說,變現性低反倒是「避免讓錢變不見」的好處,7月起,即期年金和利變型年金恐將調漲,若有閒錢,且在未來5到10年有退休打算,可考慮購買相關保單。

我擔心子女的成長

用定期壽險補足缺口。先釐清自己定期壽險的保額是多少,計算房貸、生活費、子女教育費等風險缺口,今年7月之後,定期壽險可能會降價,屆時可購買長年期的定期壽險,為未來10年家庭生活費用做足準備。

我擔心自己生重病

包括終身醫療、癌症、重大疾病、長期看護及定期醫療等險種,7月起也有調漲可能;但在健康險的規畫原則中,優先要準備妥當的是基本定期醫療險,若認為醫療險不足,可在漲價前用漲幅較小的定期醫療險補足。

當你不在了 家人需要多少錢?── 保險缺口試算表現金需求金額可能短少的生活費金額已有準備金額房屋貸款餘額a家庭每月基本生活費×12g社會保險保障金額j 一年的租屋費用×租用年數b配偶的年收入h商業保險保障額度k 教育費用×小孩數c其他年收入i銀行存款l 喪葬費用d投資金額m

尚未清償借款e

應急準備f

a+b+c+d+e+fA (g--h--i)×生活費準備年數Bj+k+l+mC A+B--C = D即家庭保障不足金額(若D為負數,代表目前沒有保險缺口)

責任準備金

保險公司在向保戶收取保費後,為能在將來履行保險金給付的責任,會提撥一定的金額做責任準備金,主要是用來理賠。

生命表

是經由個別年齡的死亡資料,計算出「死亡率」、「生存機率」及「平均餘命」等生命相關的統計表;經驗生命表今年7月開始實施第5回,平均每10年更新一次,每一次更新會影響壽險、醫療險的費率;年金生命表則用來計算年金險的費率,每一回更新會影響即期年金、利變年金等險種。

3大保險專家

教你聰明買保單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助理教授 彭金隆

只保無法負擔的風險

保險的意義在於發生意外時,能降低經濟上的衝擊,只要投保自己沒辦法負擔的風險就好。以車子來說,當車齡已經到第三年,我就不會再去投保昂貴的車體險,但我會加高第三人責任險的保障,額度到上千萬元,避免撞到人付不出高額賠償金。

宏觀財務顧問總經理 邱正弘

用「對、夠、好」

三原則判斷

第一先判斷方向對不對,你希望買的保單能給你帶來什麼樣的保障;第二考慮這份保障是不是足夠?最後再想這份保單是不是夠好,有沒有其他更好的。

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董事長 賴清祺

真的有需要再買

不管保費漲價還是降價,只要把握一個原則:有需要才買。就算漲價,如果有需要也要買,買了一堆沒用放在家裡就是浪費。保險會和你人生財務牽扯10年、20年以上,絕對是有需要才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39

中國的年輕人為什麼不買保險(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369236010159jq.html
20年前,當時還年輕的我就買下了人生第一份保險。現在,我擁有更多的產品,不少是保障型保險產品為確保我家人的財務安全,還有一些儲蓄型的保險產品為未來做好打算。
 作為一個在全球多個市場從事過近20年保險業務的外國人,我發現中國的市場非常有特點。一方面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強經濟體,另一方面,保險的密度和深度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這固然說明了中國市場的潛力很大,同時,我也在思考,這一現象是否跟中國社會的情況以及文化有一定的關係。據我瞭解,中國的年輕人很多都不愛買保險。而在歐洲,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有了第一份保險。
 我們曾經在去年對中國12個城市進行調查,發現年輕人表示不購買保險的重要原因有三個:認為資金有限、保險無用和保險都是騙人的。這些問題的背後,反映深層次的問題是對保險的不瞭解和對保險的不信任。
 與西方保險業100多年的歷史相比,中國保險業的發展也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而且保險又是一種很複雜的金融產品,瞭解並接受這樣的產品的確需要一個過程。對於沒錢買保險的說法,其實也說明了對保險的不理解。在保險公司工作的經歷中,我曾給眾多受益家庭送去保險理賠款。這些經歷讓我切身感到面對突發風險時保險對一個家庭的意義。除了的確有生存壓力的人,收入不高的年輕家庭更應該購買保險,比如說重大疾病險、意外醫療險,一旦發生意外,保險賠償金就是救命的錢。
 我也觀察到,公眾對保險的理解方面,過於看重投資收益。保險的本質是保障和基本儲蓄功能。讓保險回歸本質,是老百姓真正理解並接受保險的前提。憑藉我十幾年的從業經驗,想提醒年輕的朋友,一些帶儲蓄功能的保障型保險產品,其風險保費計算會隨著年齡的上升而增加,買保險一定在年輕時儘早打算。
 保險在中國為什麼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呢?這不能不提到保險營銷員的信任危機。在外國,保險營銷員是一份受人尊敬的職業。在德國的巴伐利亞,安聯的很多保險營銷員是他們的客戶一生的朋友,他們不僅賣保險,還開展一些銀行的服務。而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初引入保險營銷員制度的時候,這還是一份很體面的職業,當時營銷員是來自於各行各業的精英。但是現在的情況,不可否認,保險營銷員的素質千差萬別,有的保險營銷員為了急於推銷、做業績、拿提成,介紹保險時,不實事求是,誇大其詞,盲目承諾,擴大保險範圍,放大保險功能,利用一般投保人對保險條款知之不多的弱點,對保險重要細節避而不談或避重就輕。
 最近,我也碰到了一個年輕人,剛成為父親的他,開始考慮人生的第一份保單。買保險買的其實就是一份責任。也許現在的年輕人,對於責任還考慮得很少,不過,生活總會慢慢教會他們。等到有更多的老百姓真正理解了保險的產品,並且對保險公司更加信任之後,也許是否擁有保險,可以作為戀愛中的男女考察對方是否有責任感的指標呢?當然,我也知道,這一天的到來還需要很多人的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44

我不買IPO, 我賣IPO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9n0l.html

- 摘自張化橋的新書《避開股市的地雷》

人,生來愛湊熱鬧。IPO就是一個大熱鬧。券商把公司的亮點都挖掘完了,還有多少空間留給散戶呢?即使我在投資銀行工作的那十五年,我也一直覺得買IPO不夠明智。我自己沒有買過IPO,我最反對的是散戶買IPO。這裡,我舉兩個真實的例子。

2009年,本人在瑞士銀行投行部工作,有幸跟其它3家投資銀行一起擔當一家紅籌公司的IPO主承銷商。當時市場氣氛不錯。全世界人民剛剛從金融海嘯中爬出來,感到無比幸運。這家公司的董事長說,過去幾年的上市努力都失敗了,原因在於市場氣氛不好,被迫延到現在,必須打一個漂亮仗。他還說,定價必須非常激進,"以充分反映公司的優點"。在確定價格區間的那個星期六,我很著急。我聽說董事長想把價格區間定在明年預測利潤的13倍到16倍,而且明年預測利潤在今年的樂觀預測的基礎上又高出了40%!我知道這個價格很貴,但是哪家投資銀行反對,很可能就被迫出局(也就是不能參加IPO路演和這項承銷商業務)。對投資銀行來講,那可不行。過去兩年,我們的IPO團隊千辛萬苦,好不容易熬到現在,到嘴的肥肉可不能讓它飛了。

到了週六下午開會的時候,董事長帶著他的管理團隊,跟四家投資銀行的代表,幾家律師事務所的代表和公關公司的主管坐滿了大會議室。董事長很興奮,先祝賀各家中介機構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然後,他給大家打氣。最後輪到四家投資銀行的代表發言。我不知道說什麼好,所以想等別的投資銀行先講。可誰敢說負面的話?二級市場哪裡有什麼風險?某投行的一位董事總經理開始發言。他先說了幾句好聽的話(無非是擬上市的公司的優秀品質),然後他建議,"我們還是希望留點碎銀在桌子上給投資者,leavesome change on the table。也就是說,不要把價格定到太高,留點空間給二級市場。

董事長嘿嘿乾笑了兩下。會議室的氣氛非常緊張。我就坐在那位投資銀行的董事總經理的"大佬"的對面,我看到這位"大佬"臉色通紅,用腳踢了他的董事總經理一下,開始發言,以求補救。他說,"這樣吧。我們把定價區間弄得寬一點。讓公司管理層在路演時的精彩表現來決定最終IPO價格。我建議13倍到17倍。行嗎?"。董事長當然高興。他環顧四周。誰也不敢反對。一片贊成的聲音。我聽到自己也咕噥了一個,"好!"。後來,我怕大家沒聽見,清清嗓子,又大聲說了一遍,"好!"。這樣,不到一刻鐘,價格區間就定下來了。上限定在了8港元(明年預測利潤的17倍)。我坦白,我是提心吊膽:這樣高的價格怎麼賣呢!

我的新的擔憂來了。各家投資銀行必須掙表現。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賣力氣安排高質量的基金公司跟擬上市公司的管理層見面。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把大單子拿回來。訂單。買股票的訂單。各家投行的承銷費跟他們拿到的IPO訂單量是掛鉤的。基金經理們雖然也跟散戶一樣盲從和跟風,但是他們特別討厭:他們喜歡分析來分析去。說服他們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有些IPO上虧了大錢,他們會怪罪投資銀行推薦的公司太爛,或者IPO定價太高,或者IPO之後沒有扶持(研究報告和推廣不利之類)。所以,這裡有點約束機制。投資銀行如果想持續地把IPO賣給基金經理們,必須掌握一個平衡點。不能不兼顧投資者的利益。但是,投資銀行畢竟是投資銀行。一單生意就是一單生意。做了這單生意再說。於是,短期行為和一錘子買賣的心態還是佔上風的。

沒有懸念,這家公司的IPO後來就定在每股8港元。從IPO以來它就一直往下跌(第一天就跌點7%)。四年後的今天,它的價格2元有找。投資者們欲哭無淚。在股票跌倒5元左右時,董事長雖然也像征性地回購了一些股份,但那是杯水車薪。

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另外一個例子。某公司2009年上市。公司不大,但是貪慾不小。它的IPO定價定到云端之上去了。由於公司董事長跟某美國投資銀行的主管有幾十年的交情,而且該投資銀行還為該企業做過IPO之前的融資,立了汗馬功勞。所以,這家美國投資銀行主持這家民營企業的IPO工作。當時,幾家沒有入局的投資銀行都想擠進承銷團(當然也包括鄙人供職的投行),分一點承銷費。另外,在計算各家投資銀行的市場份額時好看。所以,各大銀行所承諾的IPO包銷價格比那家美國投行定的IPO價格(本來已經很高)高出幾乎三分之一!那就意味著額外圈錢10億港幣啊!

那家美國投行堅決反對把IPO價格提高三分之一。不過,...在10億港元鈔票的面前,交情算得了什麼!那位董事長堅持要那家美國投行採用我們幾家"攪局者"的報價,否則,董事長絕對不會讓友情影響他的商業決定。他明明確確地,斬釘截鐵地說,誰的價格高,誰就做賬薄管理人(主承銷商)。最後,這家美國投行只好屈服。它把IPO價格提高了三分之一。四年後的今天,這只股票還比IPO價格低60%!

多數IPO交易(或者債券發行)都有大量投資銀行充當"攪局者",因為攪局的代價太低了。A銀行花了半年甚至幾年的時間做盡職調查,設計交易結構,梳理擬上市的公司的資料,獲取證監會和交易所批准,但是,到了臨門一腳的時候,其它銀行來了。如果運氣好,攪局者可以加入承銷團,甚至把"原配"投行擠掉,獨家把這單生意賣掉。如果運氣不好,反正沒有成本。所以,股票市場好的時候,IPO的價格容易放大。市場不好的時候,大多數IPO都賣不掉。在這兩種情況下,股民都是弱勢群體。


 

(兩家公司的數字被我修改過, 請大家不要對號入座 ...)

按: 難怪找不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277

史玉柱:買股票沒那麼複雜 我不買15倍以上市盈率的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4691.html
其實買股票沒那麼複雜。認真研究:

  1.該公司未來盈利能否持續理想成長?

  2.眼前股價被低估沒?只要同時滿足這兩條就買入,買完,該幹嘛就干嘛去。看不懂的行業,我不買;15倍以上市盈率的,我不買。

  ——近日,巨人網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史玉柱在微博上稱,其實買股票沒那麼複雜。在近期大盤的反彈中,銀行股卻成為領漲板塊。在2013年新年首個交易日中,16只銀行股中11只股價創出了1年新高,佔比近7成。

  7日民生銀行再漲4.26%,收報8.32元,股價創近五年新高。史玉柱從2011年開始大手筆增持民生銀行。根據公告,史玉柱控股的上海健特增持民生銀行的成本約在5.88元每股,7日收盤價8.32元,每股浮盈約2.44元。上海健特持有民生8.096億股,單單這一塊的浮盈就高達20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5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