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滙豐回頭部署染紅內幕

2009-10-01  NM




上週五,市值一萬五千億,全球第二大銀行滙豐控股宣布,代表集團「中樞神經」的行政總裁主要辦公室,將於明年二月起遷回香港。

十 八年前,滙豐離開「發祥地」,重組成滙豐控股,遷冊英國;此後開展其東征西討的大業,先後收購美國海豐銀行、英國米特蘭銀行,至○三年更大刀闊斧購入 Household International,此舉亦令滙豐捲入次按危機當中。金融海嘯掀起時,滙豐股價直插至三十三元,股評人胡孟青在鏡頭前真情一哭,最能代表香港市民 的心情。最後逾九成八香港股東咬緊牙關供股救滙豐,對這間在港有一百四十多年歷史的銀行不離不棄。

六十周年國慶在即,被視為今年國家頭號大事,在這關鍵時刻,獅王亦宣布回頭。滙豐選擇在此時「回歸投誠」,別具意義。過去每次獅王「搬竇」,均印證着環球經濟軸心的轉移,是次獅王東遷,正是金融海嘯後,世界經濟權力中心大執位的重要啟示。

滙豐於上週五公布行政總裁駐港的消息後,成功贏取市場的掌聲,不少大行均發表報告撐滙豐,其中高盛指滙豐以亞太區為根本,影響正面,內地更將成為滙控主要的盈利增長動力,把滙豐的目標價調高至一百二十二元,較現價有逾三成六的溢價。

長揸滙豐超過三十年的富豪趙世曾,以「脫離苦海」形容滙豐回朝。「大方向正確,做大陸生意先有錢賺,歐美搞少啲。」趙世曾表示明年初,滙豐股價定可重上一百元。

緊接着的本週一,署理行政長官唐英年召開記者會,宣布國家財政部六十億元人民幣國債,正式在港發售。滙豐選擇在國債發售及六十周年國慶前夕公布「回頭」消息,背後有一番精心部署及意義。

獅子叩門抓生意

中 國財政部本週一起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國債,屬國家首次,由中國銀行及交通銀行擔任聯席牽頭行及入賬行,其他銀行只爭取到分銷角色。雖然國債的生意對於銀行來 說微不足道,但箇中意義深長,作為全港客戶存款基礎最強的滙豐,就着參與發行國債一事,曾多次向財政部敲門,但中國財政部發國債,當然委任國內銀行承辦, 外資行只能望門興嘆;不過財政部亦特別安排滙豐擔任是次國債發行的唯一高級經理行,在一般債券銷售安排下甚為少見,亦算是照顧滙豐感受。

滙 豐亦把握機會,在債券發行手續及渠道上大力下功夫,爭取表現。本來,經年前迷你債券爆煲一役,金管局及證監會對零售債券的審批已收緊,自四月三十日起,要 求銀行在售賣金融產品時,實行「7+2」措施,包括設立投資專區、替客人錄音等,被列為容易受損的客戶vulnerable customer(VC),如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文盲人士,須有第三者陪伴及在銀行主管一齊作見證,才可購入有關投資產品。

但今次財政部在 港發債,金管局全面配合,放寬銀行審批客戶程序,只要客戶風險評估合格,便毋須錄音等繁複手續;而在制定國債銷售宣傳單張時,今年擔任銀行公會主席的滙豐 亦牽頭與金管局商討簡化程序,所以行內人都感受到滙豐今次雖然在國債銷售上,角色未及中銀及交行吃重,但已傾全力博取中方歡心,為將來的生意鋪路。

海嘯求救被拒

其 實,滙豐並非首次被中國拒諸門外。早於今年三月,滙豐為提高資本充足比率宣布供股,曾經接觸中投,希望對方能入股救亡,但被中投婉拒。一名政協常委說: 「去年滙豐好高價時,中投曾想入股滙豐一成,遭滙豐拒絕,到滙豐想搵中投幫手,中投就話有錢都打救中資企業先,意思係滙豐想要幫手,就返來香港註冊變中資 先啦!」

歷史證明,當周遭的政治或經濟體系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時,滙豐集團都有大動作。其中,七八年,中國改革開放前夕,滙豐隨即成立「中 國部」,搶佔先機。八十年代末,滙豐看中急速發展的歐洲經濟體,收購米特蘭銀行,並於九一年遷冊倫敦,在金絲雀碼頭興建總部,一躍成為世界級銀行。前任主 席龐約翰掌舵期間看好美國銀行業,遂東買西購不斷壯大銀行資產,與當時世界第一大的花旗集團一較高下。滙豐並於九九年在紐約上市,再於○三年鯨吞美國Household International,染指當地按揭業務,而當時滙控主席龐約翰更坐鎮紐約指點江山。

染紅等上A股

金融海嘯後,不到半年,滙豐便迅速作出「遷都」香港的決定,以香港為踏腳石,深入中國淘金,不過,是次滙豐並非空手而來。滙豐一直十分重視中國分公司的 發展,現時已擁有九十個網點,是國內外資行一哥,而第二位則是擁有七十一個網點的東亞。「滙豐呢兩年喺大陸嘅發展好快,單係去年嘅業績,中國已經佔咗百分 之十七,○六到○八年滙豐喺內地,單係存款嘅增長,已經等於兩間內地中型銀行嘅規模,等於你喺香港做咗一間永隆出嚟。以前就歐、美、香港三腳櫈,而家要分 一隻腳俾中國喇。」一分析員說。

事實上,滙豐近數年間,在中國內地發展速度很快,先是於○一年購入上海銀行百分之八股權,○四年亦先後購入 交通銀行百分之十九點九權益,翌年又增持近一成的平安保險股權。金融海嘯期間,蘇格蘭皇家銀行放售中國銀行股份自救。要供股求存的滙豐,卻從沒有放售手上 的交銀或平保股份,反而出售倫敦金絲雀碼頭套現,只是買家亦自身難保撻訂收場,但最近又傳出滙控有意重售這幢物業。

近年,內地不時吹風,開放外資企業到上海A股上市。中央財經大學金融系教授郭田勇表示:「上海近年積極研究成立『國際板』,予外資掛牌,相信未來兩、三年內便可成事。」市傳滙控已向上海證券交易所表達在內地國際板上市的意向,市場預期,集團最快或可於明年下旬,成為首批登陸A股的跨國企業。

滙控如果能在上海以A股上市,不但能成功集資吸水,吸納一批大陸商家作為銀行投資者,還擁有一個以人民幣發債的平台,對於滙控來說是黃金機會。

上海建橋頭堡

今年三月,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的國務院常務委員會,通過加快推進上海的經濟發展,希望上海在二○二○年,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及航運中心,與香港並駕齊驅。○七年四月,滙豐重整內地業務,成立新公司滙豐銀行(中國),總部便設於上海,成為首批在內地成立的外商獨資銀行。

今年八月,滙豐(中國)的上海總部,宣布搬入由香港新地發展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一期,並租下二十層自用,當時滙豐主席葛霖更專程飛到中國,與仍為亞太區主席的鄭海泉,及新地郭氏兄弟等,出席上海國金的動土禮。

在內地發展經年,滙豐亦摸熟內地政府機關的做事方法。鄭海泉曾在訪問中提到:「在內地做生意,若他們見不到最高層,會覺得不被重視。」故滙豐是次實行孤注一擲,將集團決策部門遷至香港,以最高姿態與內地交涉,A股上市,可謂志在必得。

鄭大班坐歪

獅王回朝,管理層同時大執位。集團二號人物、滙控行政總裁紀勤,取代鄭海泉,兼任亞太區主席。在位僅四年的鄭海泉,突然被褫奪「大班」名號,被迫降班以執董身份,轉任滙豐中國董事長及台灣區主席。

今 年六十一歲的鄭海泉,名義上仍未退休,但行內人說他已經算退了下來。「佢只留任滙豐(中國)董事長,係因為佢係中國滙豐嘅symbolic head,象徵意義大過行政需要,只要搵到另一個中國人做呢個象徵式的number one,佢就會全退下來。這個位置的人負責與中國政府周旋,這種制度沿於昔日外資行以買辦來制服華人,但在外資行,華人一向並不能進入權力核心,每次董事 會都一定有華人坐入去,但只係維持有minority,絕對無主導性。」一名銀行家說。

有恒生高層亦形容,在恒生任副董事長時的鄭海泉,作用如同大「Sales」(推銷員)或大公關。「佢嘅長處係人際關係,擔任唔少公職,但實際做生意就唔多。」

銀行界梁朝偉上位

是次滙豐不少高層獲提升,其代表滙豐坐上香港銀行公會主席一職的王冬勝,獲委任為滙控亞太區行政總裁,事業更上一層樓。「佢喺Citibank(花旗銀行)出身,做事進取,符合現時滙豐公司文化,而且口才好,懂交際,配合到滙豐想快啲走入大陸的策略。」一名銀行家說。

王 冬勝於八○年加入花旗銀行,一直專注零售銀行業務,至九七年轉到渣打銀行,五年後升任為渣打董事,及後升為大中華區總裁。王冬勝在位期間,渣打斥資近百億 購買美國大通的零售銀行業務,包括Chase Mahanttan信用卡,以及斥資十億買安信,但行內人認為全部以高價收購。尤其是安信,王冬勝預計一年可以賺三千萬,其實一千五百萬都未及,導致他與 集團前主席戴維思不咬弦,並於○四年尾辭職;後來獲滙豐青睞任滙豐董事,如今再擢升為亞太區行政總裁。

不過,有銀行家認為,王冬勝未必可以 如鄭海泉,直上滙豐大班之位,「佢今年都五十八歲了,仲有兩、三年就退休。而且佢主要做零售事務,其他企業、投資等部門未有涉足,角色就好似劉智傑(前滙 豐副總經理及亞太區策略執行主管),都係對外做一個大公關,並未有掌握實權或進入權力核心。」

精英進駐中國

現時,滙豐的人事 作風已改變,過往繼承蘇格蘭銀行家傳統,相對保守的滙豐,甚少炒人,不少高層均為「紅褲子」出身。但在美式銀行文化的影響下,滙豐積極在行內高薪挖角,包 括王冬勝在內。另外,從花旗挖角而來的香港個人理財業務主管鄭慧敏(Louisa Cheang),便極速上位,今年一月晉升為亞太區個人理財業務總監。

另外,滙豐亦將香港部分「紅褲子」出身,熟悉滙豐文化的精英,調至中國總部做開荒牛,其中包括一九七六年已加入滙豐的薛關燕萍。本是滙豐香港區個人理財業務主管的薛太,後空降至恒生任總經理兼營運總監,今年五月再出任恒生中國副董事長兼行長。

經 過一番大執位,滙豐新一輪進軍中國的部署亦基本完成。不過,現時滙豐控股的決策核心人物,大部分接近,甚至超出六十歲的退休年齡,包括六十一歲的主席葛 霖、五十六歲的行政總裁紀勤,而曾被看好的明日之星——滙控亞太區行政總裁霍嘉治,在是次人事調動中,被委以個人理財及工商業務主管,但今年五十八歲的他 亦已近退休之年。反而今年只有五十歲,原滙控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環球投資管理行政總裁歐智華,新職為歐洲及中東區主席兼英國滙豐銀行主席,看守集團總 部,隨時跑出成為黑馬。

與中國結緣滙豐回頭里程碑

1864鐵行輪船香港總監修打蘭建議成立第一間香港銀行

1865滙豐先後在香港及上海開業(原稱上海滙理銀行)

1866通過滙豐銀行條例,並獲發鈔權

1872成功招攬香港政府開設戶口

1874替中國發行第一宗總值62萬英鎊公債

1881 改名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1946-55陸續關閉大陸分行,把業務撤回香港

1959收購有利銀行(其後於84年售予萬國寶通)

1960收購中東英格蘭銀行,打入中東市場

1965恒生銀行擠提,滙豐買入51%股權

1978中國開放,隨即成立「中國部」

1980收購美國海豐銀行51%股權

1987收購美國海豐餘下股權及英國米特蘭銀行14.9%股份

1991重組成滙豐控股,遷冊英國

1992全面收購米特蘭銀行

1998斥資在英國金絲雀碼頭建新總行大樓

1999成功在紐約上市

2001購入上海銀行8%股權

2003收購美國Household International,大舉涉足當地房地產按揭業務。

2004入股中國交通銀行19.9%權益。

2005以81.04億元代價,增持中國平安保險9.91%股權

2007滙豐(中國)成為首批在內地成立的外商獨資銀行。

2009金融海嘯波及滙豐,三月宣布進行世紀供股。供股後股價反彈逾倍,國慶前夕宣布將行政總裁辦公室搬回香港。

怡和押錯注 市值僅滙豐一成

歷 史較滙豐更悠久的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原名「渣甸洋行」),一八三二年於廣州成立,由英國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 及詹士.馬地臣(James Matheson)創辦,早期主要從事鴉片及茶葉買賣。一九一二年,怡和將總部設於上海,業務擴展至地產、鐵路、船塢、礦業及銀行等行業。四九年,怡和於 內地的大部分資產被收歸國有,總部被迫遷至香港,六一年在港上市

殖民地時代,怡和是中環的大業主,持有文華東方酒店集團,旗下業務如持有惠康、萬寧及便利店7.11等的牛奶公司,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影響力不遜於滙豐銀行。八十年代,中英談判時期,吃過中共苦頭的怡和,看淡香港前景,將總公司註冊地由香港改往百慕達,九十年代中,怡和母公司及旗下子公司在香港除牌,全數遷往倫敦及新加坡上市,遙控香港業務。

「遷都」後的怡和,業務再沒突破,眼巴巴看着香港、內地的經濟急速發展,風頭被後來冒起的華資及中資大行蓋過。這間曾經紅極一時的英資洋行,現時在新加坡上市的母公司怡和控股,市值一千五百億港元,即滙豐的十分之一。

滙豐權力架構圖

恒生大俠淪落揸「鑊鏟」

恒 生前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柯清輝,今年五月正式退休,「大班」光環一脫,隨即做出連串出人意表舉動。先是六月時,有「抽水大王」之稱,因涉及內幕交易而被禁 出任董事的永義國際前主席官永義,連同其餘三人被控串謀勒索中聯石化主席許智明,柯清輝以五十萬元,為官永義提供人事擔保助其保釋候審。一個月後,柯清輝 突然出任國際資源副主席,市場莫不嘩然,有前恒生舊部更以「自貶身價」形容。

銀行界人士透露,柯清輝與不少活躍於三、四線「炒股」的炒家素有交情,尤其是渝港國際老闆張松橋,而張正是國際資源前主席劉夢熊老友,間接促成柯大俠入局一事。另外,亦有消息指柯清輝兒子就在官永義旗下公司打工。柯清輝這幫「私交」,看在頂頭上司滙豐眼中,變成「忌諱」,以至柯清輝一屆六十歲退休之齡,便要馬上起身辭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