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理性看待民生银行再融资
2011年01月26日03:01 来源:《中国证券报》 记者贺元
1月7日,民生银行发布了再融资公告:将通过非公开方式发行不超过47亿股新股。投资者对此提出了几点质疑:一是在二十日交易均价的基础上打九折;二是泛海和健特在之前减持获利,现在又低价买进。这些问题不妨理性看待。
首先,非公开发行在二十日交易均价的基础上打九折,“这么便宜的价格我也会买”,这是很多中小投资者的说法。但是反过来想一想,作为一个投资者,拿出几十 亿元的真金白银购买股票,至少三年内不能出售,不太可能愿意按照当前的市价进行购买。与其那样的话,还不如直接在二级市场上购买,随时可以出手卖掉,并不 会因为股票被锁定而当面对新的投资机会时束手无策,也不会因为股价上涨到高点无法卖出而错失套现获利的机会,这就是流动性的价值。
非公开发行的投资者按照1月7日之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九折进行购买,看起来占了很大的便宜,但是真正的交易完成要等差不多半年,到那时民生银行的股价是 高是低没有人清楚。从这一点来看,参与非公开发行的股东也承担了股价下行的风险——在中移动入股浦发已经看到,协议签订之日,按照前20个交易日均价打九 折,看起来很优惠,到了协议执行日,这个九折的价格13.75元已经超过了1月21日的市价12.75元整整1元,按照这个标准来说,非公开发行的投资者 吃亏了。
在一些人士看来,民生银行在股价处于历史低点的时候进行增发,有向大股东输送利益之嫌。但是股价只能是市场说了算,到底何时是最低点没有人能够清楚。有机 构投资者认为,随着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整个银行业将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银行估值水平在历史新低的基础上有可能进一步走低,甚至不排除某些银行的股价跌破 净资产的情况出现。
据了解,民生银行前几大股东中,并非每家都愿意参与非公开发行,其中既有巨额资金的压力,也有锁定期的压力,或者认为九折的价格相对于锁定期而言并不便宜。
其次,有中小投资者质疑泛海和健特此次参与非公开发行的动机,指责泛海和健特此前出售民生银行股票的获利行为。的确,2007年12月到2008年1月, 泛海集团两次卖掉了将近2.9亿股民生银行股票,占到了当时民生银行股份的2%;2009年上半年,上海健特卖掉了民生银行5.78亿股。
民生银行相关人士表示,很多人在关注泛海和健特出售民生银行股票的同时,并没有去关注他们所持有民生银行股票的持有期。泛海是民生银行的创始股东之一,曾 在2006年下半年民生银行启动的非公开发行中再次出资参与,到2007年12月,泛海持有民生银行股票的时间已将近12年,在此期间从未有过出让或者出 售行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都属于长期持有了。而上海健特自2003年从万通集团手中购入民生银行股票,到2009年上半年卖掉部分股票,持有期也超过了 5年。
对于出售动机,泛海集团董事长卢志强讲得很清楚:2007年底,泛海集团遇到了资金危机,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为了维持运营,只能忍痛卖掉部分民生银行的股票自救。至于上海健特,当时出售民生银行股票的均价,甚至低于除权之后的此次非公开发行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