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專欄】惠譽:歐洲的財政緊縮是否即將結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447

本文作者為惠譽評級全球主權評級主管詹姆斯•麥考馬克(James McCormack),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對於歐元區是否存在比較嚴重的供需問題,決策者和分析師的看法略有不同。但是,歐元區存在增長問題,已是大家的共識。準確找出影響歐洲經濟的問題才能制定最有效政策。比如,領導人是應當把重點放在創造靈活性更大的勞動市場,並發展非貿易部門的競爭性來解決供給面的限制,還是應當優先采取激勵措施,刺激需求?

雖然相關爭論尚無定論,但政策導向是明確的。在增長低迷、失業率高居不下、通貨膨脹水平較低且仍在下降的情況下,要求財政寬松的呼聲日益得到支持。決策者對更靈活地解讀歐盟預算規定帶來的好處,以及在規定上稍做變通,允許部分類型的支出(主要是投資)或預算超支(同時推行結構改革政策)的做法,已經進行公開討論。甚至連歐洲央行行長Mario Draghi在最近的Jackson Hole會議(傑克遜•荷爾會議)上也提到要讓財政政策在刺激需求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在研究財政政策走向之前,應當先回憶一下近期的政策動向。衡量財政政策經濟影響力的最現成的一個指標就是周期調整後基礎財政收支的年度變化。簡單從分析角度看,這其實是與實體經濟相關的財政刺激(如果財政政策支持增長,即為正向,如果政策是緊縮型的,即為負向)。

根據最新的歐盟數據,2011年以來歐元區內負向財政刺激力度一直穩步下降。也就是說,基於經濟前景而做出的最大程度的財政緊縮措施發生在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而自那之後,緊縮一直在不斷緩解。但在這一趨勢中也有例外,即塞浦路斯和愛爾蘭,這兩個地區的負向財政刺激一直很大,而且整個歐盟也有類似情況。

歐洲財政政策緩慢、穩步放寬的原因至少有四個。

第一,債券市場不太容許市場整頓,整個歐元區收益大幅降低,特別是那些外圍國家更是如此。眼下決策者擔心的是定價過高,因此降低了市場采取的維持財政可持續性的政策謹慎度,尤其是2011和2012年時更為明顯。

第二,許多國家都有一定程度的“財政疲軟”,疲軟會讓國家對進一步緊縮施加切實的政治層面限制。公眾普遍認可的一個觀點就是,決策者設法擺脫經濟危機時,應當避免采取過分緊縮政策。但遺憾的是,歐洲大部分地區實行的財政緊縮並不是一次性措施。最近,IMF的財政監察官確認,如果想實現中期債務或結構平衡的目標,大部分發達經濟體,包括歐元區的那些發達國家,仍然需要大規模的基礎調整。財政疲軟會延遲(但不會幹擾)必要的調整行為。

第三,近期歐元區宏觀經濟數據,特別是第二季度GDP增長數據均表現不佳,這表明決策者需要針對這種情況采取措施。在增長停滯或下滑的背景下,供給面措施可能會被看做是拿中期方案應對短期問題,因此不足以解決增長和就業方面的迫切經濟需求。

最後, 還有一個相關問題可能會被過於簡單化,那就是需求面的刺激措施一般被看做是中期成本分散、短期效益集中,而供給面措施則更多被看做是中期效益分散、短期成本集中。從政治層面看,在其他情況相同的條件下,決策者總是更願意采取需求面刺激。

歐洲放寬財政政策的目的很明確。當前債券市場狀況有利,經濟狀況不利,且經過這些年的緊縮,公眾盼望能出臺短期的政策支持。但即便如此,鑒於歐元區各方利益,以及該區域不久前還被政策框架中的部分問題所困擾,決策者需要對政策目的進行澄清說明,並要保證國家政策與確保統一貨幣區的完整性完全一致。

具體來說,決策者要承認,歐元區需要供給面的結構改革,且同時要采取更及時的財政措施作為支持。以前面對深化財政問題但也成功采取結構改革的國家包括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另外,同樣重要的還包括決策者要切實努力實現中期財政整頓。如果大家認為財政規定被打破多於被遵守,那麽市場對歐元區的看法可能很快會發生變化。

英文原文如下:

Fitch: The End of European Austerity?

By: James McCormack

Global Head of Sovereign Ratings,Fitch Ratings

 

There is some disagreement among policymakers and analysts on whether countries in the Eurozone have a bigger supply or demand problem. There is no disagreement, however, that there is a growth problem. Properly diagnosing what ails European economies is critical to identifying the most effective policy responses. Should leaders focus, for example, on creating more flexible labour markets and fostering greater competition in non-tradable sectors to address supply-side constraints? Or should they be prioritising stimulus to spur demand?

While the debate may be unsettled, the direction of policy appears clear. In the midst of disappointing growth, stubbornly high unemployment, and low and falling inflation, proponents of fiscal easing look to be gaining ground. There are open discussions on the merits of greater flexibility in interpreting EU budget rules, as well as deviations to allow for certain types of expenditures (mainly investment) or budget overruns if they are accompanied by policies to enact structural reform. Even ECB President Mario Draghi referred to the need for fiscal policy to play a greater role in supporting demand during his recent Jackson Hole speech.

Before considering where fiscal policy might be going, it is helpful to recall where it has recently been. The most readily available single measure of the economic impact of fiscal policy is the annual change in the cyclically-adjusted primary balance. In analytical shorthand, this represents the fiscal impulse with respect to the real economy (positive when fiscal policy is supporting growth, negative when fiscal policy is contractionary).

According to the most recent European Commission figures, the negative fiscal impulse has been in steady decline across the Eurozone since 2011. In other words, the greatest fiscal tightening 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came at the height of the crisis, and has since diminished. There are exceptions to this trend – notably Cyprus and Ireland, where the negative fiscal impulse has remained sizeable – but it can be observed for the wider EU as well.

At least four reasons are attributable to the slow but steady easing of European fiscal policy.

First, bond markets are allowing for less consolidation, with yields down dramatically across the Eurozone, and particularly for periphery countries. Absent for the time being is concern among policymakers about being priced out of the market, thus reducing the policy discipline that was being imposed by the market with respect to fiscal sustainability, especially in 2011 and early 2012. 

Second, in many countries there is a degree of “fiscal fatigue” that puts practical political limits on additional austerity. An understandable view of the public is that, while trying to climb out from an economic crisis, policymakers should refrain from further tightening measures that make the job harder. Unfortunately, fiscal belt-tightening in most of Europe is not a one-off exercise. The most recent IMF Fiscal Monitor confirms that sizeable primary adjustments are still needed in most advanced economies, including those in the Eurozone, if medium-term debt or structural balance targets are to be met. Fiscal fatigue can delay – but should not derail – the required adjustments.

Third, recent macroeconomic data in the Eurozone, especially GDP growth figures for the second quarter, have been weak, supporting the notion that policymakers ought to be doing something in response. In an environment of stagnant or sliding growth, supply-side measures are likely to be seen as a medium-term solution to a short-term problem, and thus insufficient in meeting the economy’s immediate need for growth and employment.

Finally, a related point is that – at the risk of drastically oversimplifying – demand-side stimulus tends to be characterised by medium-term distributed costs and short-term concentrated benefits, while supply-side measures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medium-term distributed benefits and short-term concentrated costs. Politically, all else equal, the former will almost always be preferred over the latter.  

The motivations for an easing of fiscal policy in Europe are clear. Bond market conditions are favourable, economic conditions are unfavourable and the public mood calls for short-term policy support after years of austerity. Even so, given the stakes in the Eurozone, which was beset by existential questions not long ago based in part on the policy framework, there is a need for clarity in terms of policy intent as well as assurances that national policies are fully consistent with main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common currency area.

Specifically, policymakers would be well served to acknowledge that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 are needed alongside more immediate fiscal support. There are good examples of countries that have managed to enact structural change despite stretched fiscal positions, including Greece, Portugal and Spain. Equally important will be credible commitments to medium-term fiscal consolidation. Market views of the Eurozone could change again, and do so quickly, if its fiscal rules are seen as more honoured in the breach than the observance.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363

惠譽下調俄羅斯評級至BBB- 評級展望負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956

周五,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國際宣布,將俄羅斯信用評級降至BBB-,評級展望為負面。BBB-是投資級別中最低一檔。惠譽稱,油價暴跌、盧布暴貶、俄羅斯大幅加息,俄經濟前景較去年中明顯惡化。

fitchratings

惠譽將俄羅斯長期外幣和本幣評級從BBB下調到BBB-,評級展望為負面;將俄羅斯高級無擔保本外幣債券的評級也從BBB下調到BBB-。BBB-是投資級別中最低一檔,表明俄羅斯評級距垃圾級別僅一步之遙。

惠譽公司表示,油價暴跌、盧布暴貶,外加俄羅斯大幅加息,俄羅斯經濟前景較2014年中期出現明顯惡化。西方國家於2014年3月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制裁對俄羅斯經濟有著持續的負面影響,部分俄羅斯銀行和企業無法通過外部資本市場融資。

周五,美元兌盧布上漲超3%,目前位於62一線。

去年4月,國際評級機構標普率先將俄羅斯評級降到BBB-級,比垃圾級別高一檔。上月,標普下調俄羅斯評級展望,稱在未來的90天時間里,俄羅斯至少有50%的可能性會被降至垃圾級。

標普公司將俄羅斯BBB-/A-3的短期外幣主權債務評級和BBB/A-2的本幣主權債務評級置入負面信用觀察名單。標普稱公司認為,俄羅斯的貨幣靈活性正在加速惡化,經濟疲弱正在對其金融系統造成影響。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59

惠譽追隨標普下調俄羅斯評級 離垃圾級僅一步之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006

ihMneY.Y2K5A

評級機構惠譽將俄羅斯的信用評級降低至投資級的最後一級。由於油價暴跌和烏克蘭沖突,俄羅斯陷入1998年違約以來最嚴重的貨幣危機。

在上周五的一份聲明中,惠譽將俄羅斯主權債務評級由BBB級下調至BBB-級,展望為負面。此舉將把俄羅斯從許多指數中去除,或將引發新一輪的資本外逃。惠譽上次於2009年下調俄羅斯評級。

惠譽在聲明中表示, 2014年中期以來,油價和盧布大幅下挫,加上俄羅斯央行加息影響,俄羅斯經濟前景已顯著惡化。油價暴跌暴露了俄羅斯經濟增長和石油之間的緊密聯系。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國,俄羅斯正處於衰退邊緣。惠譽評級下調使其對俄羅斯的評估與標普一致。標普於去年4月將俄羅斯評級下調至BBB-級。而穆迪目前對俄羅斯的評級高於垃圾級兩個級別,但展望為負面,預計將在2015年下調俄羅斯評級。

俄羅斯當局對貨幣危機采取了緊急行動,包括自1998年以來最大幅度的加息、1萬億盧布(170億美元)的銀行資本重組計劃以及迫使出口企業將更多外匯收入轉換成盧布的措施。

咨詢公司Spiro Sovereign Strategy董事總經理Nicholas Spiro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這個決定顯示出,俄羅斯正處在油價下跌、制裁加強和政策不確定的惡性循環中。俄羅斯很難避免被降至垃圾級的命運。

俄羅斯央行自去年3月以來已經6次上調關鍵利率,去年花了880億美元支持盧布。盧布為去年全球表現第二差的貨幣,僅次於烏克蘭貨幣格里夫納。

2014年,俄羅斯凈資本流出達到1340億美元,較2013年翻了一倍。據俄羅斯央行,如果油價處在平均60美元的“壓力情況”下,俄羅斯經濟可能在2015年萎縮4.7%,創下2009年來之最。北歐斯安銀行東歐洲債券基金負責人Vladas Zeborovskis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一個級別的下調不太可能對市場產生很嚴重的影響,因為市場已經將俄羅斯低於投資級的事實計入價格。油價的下跌、地緣局勢的進展以及俄羅斯當局對貨幣政策和銀行業體系的反應將會推高俄羅斯的息差。

標普上月警告稱,有50%的可能俄羅斯在10年內首次跌破投資級。標普表示,其預計將於1月中旬結束對俄羅斯的評估。

銀行Brown Brothers Harriman & Co.全球新興市場策略主管Win Thin上周五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大事件是俄羅斯將在何時被降至垃圾級。我預計標普將在接下來三個月內將俄羅斯評級下調至垃圾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312

惠譽: 為什麽人民幣和點心債越來越受青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760

  • 惠譽預計,人民幣離岸清算中心的增加將促使中國和非中國政府、金融機構以及企業在2015年發行更多點心債。 
  • 2014年10月,英國政府成為第一個發行點心債的非中國主權國家。之後,就在2014年11月中國指定悉尼為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的兩天後,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州政府發行了點心債。 
  • 惠譽預計,其他有清算中心的主權國家如果今後想成為人民幣的主要交易中心,也會在未來12個月中陸續發行點心債。從英國和澳大利亞的發債案例來看,首次發行規模可能較小,發債重點在於發展市場而非融資。 

(本文作者為惠譽評級高級董事麥特•詹美遜 (Matt Jamieson) 、惠譽評級高級董事鮑冰娜 (Sabine Bauer),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結算、貿易和貨幣投資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網絡的快速發展使得市場參與者可以直接進入中國國內金融市場。惠譽預計,這些離岸清算中心的增加將促使中國和非中國政府、金融機構以及企業在2015年發行更多點心債。

人民幣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增加

全球人民幣基礎設施的發展速度很快,2014年,共有8個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在倫敦、法蘭克福、首爾、巴黎、盧森堡、多哈、多倫多和悉尼這幾個主要全球金融中心成立,2015年至今,另有兩個同類清算中心也在吉隆坡和曼谷成立。目前全球共有14個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其中最早的兩個分別於2003年和2004年成立於香港和澳門,之後2012和2013年分別在臺灣和新加坡成立了兩個清算中心。(這些市場上離岸人民幣的縮寫為CNY)。

 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和雙邊貨幣互換

yuan1

離岸清算中心銀行可以直接將當地貨幣轉換為人民幣(反之亦然)而無需先轉換成美元,這節省了金融機構和企業與中國進行貿易/交易時的時間和成本。惠譽預計,離岸清算中心的發展可以支持使用人民幣進行國際支付、貿易、投資以及用作儲備貨幣。清算中心數量的增加讓人民幣更廣泛地地用於跨境結算,這些清算中心可以提供一系列以人民幣為基礎的金融服務,有助於歸集人民幣儲備並發行點心債。

允許返回中國的資金金額必須符合中國“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條例中的規定額度。對此,中國授予香港2700億元人民幣的額度、臺灣1000億元人民幣、德國、英國、法國和韓國各800億元人民幣,新加坡、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各500億元人民幣。

香港一直控制著絕大部分離岸人民幣資金,雖然該地區此類資金的所占比重已經從2012年全年平均80%的水平下降到2014年10月底的70%。惠譽預計,到2015年底,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所占比重(以支付價值衡量)可能升至35%。根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的數據,截止到2014年10月底,向中國和香港付款時,50個國家的10%以上的支付價值是用人民幣支付的。

惠譽預計香港以外的離岸人民幣資金量目前約為7000億元人民幣,其中臺灣、新加坡和澳門的資金占很大一部分。因此,新增離岸清算中心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趕上香港,而香港到目前為止擁有最為完善的相關基礎設施和最大規模的離岸人民幣儲備,截止到2014年9月底,該地區的存款和大額存單為11280億元人民幣。

累積離岸人民幣的主要驅動因素是結算差額和貨幣兌換。就此而言,香港金融管理局自2014年11月17日起取消了“人民幣每日兌換額度不超過2萬元”的規定,這將有助於人民幣存款的累積。此外,金融管理局2014年11月上旬做出的“指定7間銀行作為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一級流動性提供行,承諾在香港擴大離岸人民幣市場的莊家活動”的決定也有利於流動性,作為回報,金融管理局為這七家銀行的每一家都提供20億元人民幣的特定流動性額度。此外,其他相關安排還包括銀行可以當日、隔夜以及次日從金融管理局獲得流動性。

中國人民銀行(人民銀行)指定中國銀行的香港分行,即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作為第一個人民幣清算銀行。該銀行的職責包括為參與行提供清算、結算和托管賬戶服務,這讓該行有別於當地同業銀行。起初人民銀行允許該行使用其他銀行的存款進行國內市場清算,後來考慮到香港人民幣儲備深度,當局於11月將職責改為為客戶存款進行離岸清算。

發行點心債不再僅限於香港

全球各地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的快速發展表明2015年及以後點心債的發行會有大幅增長的潛力。點心債市場的規模從2009年底的相當於50億美元的金額增至2014年底的大約700億美元,但此類債項的發行仍然處於初級階段,截止到2014年底,點心債的發債規模僅占5.8萬億美元的本幣債券市場的一小部分。由於2012年底之前香港和澳門是唯一的兩個指定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且香港離中國大陸較近,所以到目前為止絕大部分的點心債都是由香港發行的。

點心債市場概覽
(季度市場活動,不包括大額存單)

dianxinzhai

但是2014年10月,英國政府成為第一個發行點心債的非中國主權國家。2014年6月倫敦被指定為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後不久,英國發行了價值30億人民幣的點心債,之後,就在2014年11月中國指定悉尼為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的兩天後,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州政府發行了10億人民幣的點心債。這些主權國家的點心債的發行規模和一般的英鎊或澳元政府債相比很小,所以發債的重點顯然在於發展各自金融中心的離岸人民幣市場。

因此惠譽預計,其他有清算中心的主權國家如果今後想成為人民幣的主要交易中心,也會在未來12個月中陸續發行點心債。從英國和澳大利亞的發債案例來看,首次發行規模可能較小,發債重點在於發展市場而非融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711

惠譽:修憲公投或為土耳其經濟改革留出空間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18日表示,作為政治更叠的一部分,土耳其修憲公投或許會對該國的主權債務評級有負面影響,但也可能加速土耳其的經濟改革。

惠譽認為,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公投中成功獲得更多權利,新的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要到2019年年末才可能舉行,這一段時間得以讓經濟發展事宜重回執政黨的議事日程上來。

4月16日,土耳其舉行修改憲法公投。約51.2%的選民贊成修憲,意味著修憲公投獲得通過。

根據修憲草案,土耳其共和國政體將從議會制改為總統制,總統將因此獲得更多實權,不僅可直接任免副總統和政府部長,而且將有權作出諸如發布命令、解散議會等行政指令。此外,總理職位將被廢除。由此看來,現任總統埃爾多安顯然將成為政體修改的最大贏家。若連任順利,他將從2019年新憲法修正案實施開始,擔任土耳其國家權力最高領導人直至2029年任期結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917

開放提速!三大國際評級摩拳擦掌,標普惠譽在華擬設獨資公司

中國金融開放步伐再次加快。5月25日,第一財經記者獲悉,繼中國向外資機構開放信用評級市場之後,外資評級機構計劃在中國成立自己的獨立公司。

25日,第一財經記者從標普公司人士處獲悉:“繼中國向外資進一步開放國內評級市場的監管變化後,標普全球評級計劃在中國成立自己的獨資公司。”

標普稱,該公司將以新設方式設立並運營。“我們相信,這一選擇有助於建立適合我們業務和客戶的最佳模式,同時能夠契合中國監管部門的政策目標。相關籌建工作會逐步展開,我們將選擇適當時機公布包括時間表在內的更多細節。”

“惠譽正計劃向中國監管機構申請執照在中國獨立運營。”同日,惠譽評級發言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惠譽在中國擁有完善的業務網絡,並致力於支持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中國監管環境的變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去考慮及評估如何能夠更好地滿足未來本地和全球資本市場的需求。”

第一財經記者也就此事詢問穆迪,穆迪方面表示:“穆迪願為中國債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公告近期發布的規定是有利於市場發展的又一舉措,目前我們正在研究適宜的方案。”

3月27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在官網發布《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機構註冊評價規則》(下稱《註冊評價規則》),正式接受境外評級機構“以境外法人主體或境內法人主體方式申請註冊”,並將得到交易商協會“平等對待”,享有與境內機構“相同的註冊要求和註冊流程”。 這意味著,穆迪、標普和惠譽三大國際評級機構未來可以獨資公司的身份進入中國債券評級市場。

早在今年1月29日,惠譽將其所持有的在華合資公司聯合資信49%的股權,出售給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有觀點認為,這似乎是惠譽在為在華獨自經營做鋪墊。

“中國監管層此前明確表示歡迎外資,等相關牌照落地之後,外資評級機構應該就可以對境內企業進行評級了。”某國際評級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銀行間債券評級市場即將註入新的血液。”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評級副總監俞春江對媒體表示,國際“三大”的進入對提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開放度和對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具有極為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有助於境內評級機構在與國際“三大”的正面競爭中提升評級技術和服務能力;同時,向境內評級機構開放註冊申請,為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者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多元化選擇。

其實,在金融開放尤其是債市開放方面,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此前在《2017·徑山報告》中提及,我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受制於境內外市場規則、制度的差異和特定的開放方式。

徐忠表示,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比較低,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金融市場的規則制度與國際市場存在較大的差異,制約了境外發行人和投資者參與市場的便利性和積極性。債券市場的問題則比較突出,尤其是在近幾年中國不斷降低債市投資門檻的背景下。

“境外機構境內發債在會計、審計政策使用方面仍有許多不便。我國債券市場實行市場參與者準入備案、一級托管、集中交易的模式,與國際市場做法不同。另外,我國的評級業公信力不夠,與債券相關的外匯與衍生品產品不夠豐富。”徐忠說。

因此,他也建議,應該尊重國際市場規則和慣例,實現金融市場更高層次的開放。首先要有序開放信用評級市場,建立健全涵蓋國際評級機構在內的統一註冊管理制度,結合國際評級機構情況明確市場管理具體要求,明確境外評級機構可選擇境內設立商業存在或以境外法人實體兩種方式開展評級業務。

另外,徐忠還建議,可以從熊貓債市場開始試點,分步驟對國際評級機構放開國內債券評級業務;給予境外發行人在審計和會計方面更大的靈活性。對於面向機構投資者非公開發行的債券,建議不要求境外會計師事務所所在國與中國簽訂監管合作協議,或者只要求發行人聘請境外會計師事務所向財政部提交監管確認函。對於中國香港、歐盟國家的會計師事務所可豁免其在中國境內備案;最後,應盡快明確境外投資者進入我國債券市場所涉及稅收問題,同時,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要兼顧中國國情和國際慣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807

惠譽撐香港 維持評級展望

1 : GS(14)@2016-03-15 14:38:36

【本報訊】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日前調低香港評級展望,但另一評級機構惠譽昨日就重申,本港主權評級為「AA+」,展望維持「穩定」,指本港有良好經濟基本面,且收入水平高,2014年發生佔領中環事件及去年政改被否決,均未有影響對本港信貸評級的評估。不過,由於本港金融機構及企業於內地涉足甚多,會令本港評級受限制。



憂港銀內地貸款多

雖然穆迪近日先後將中國及本港評級展望調低至「負面」,但惠譽昨日重申,對本港主權評級及展望維持「AA+」及「穩定」。惠譽認為,本港銀行業大量涉足內地業務,是令香港主權評級受到限制的首要因素。惠譽估計,內地相關貸款截至去年3月底涉資8,540億美元,較2009年的1,790億美元大幅上升,意味內地經濟若明顯放緩,香港將面對潛在信貸損失,更有機會影響其評級至「負面」。惠譽相信,即使本港與全球貿易及金融業有緊密連繫,使其展望容易有風險,但本港經濟具靈活性,資產負債表強勁,具抗跌力。至於2014年發生佔中事件及去年否決政改,惠譽認為只反映社會不同意政制發展步伐及取態,不會影響本港信貸可靠性。穆迪繼日前下調本港評級展望後,再將港鐵(066)評級展望由「穩定」降至「負面」,但維持其「Aa1」評級。穆迪指,由於港鐵等受政府高度支持,若本港評級展望有任何變動,將會影響港鐵評級。中銀香港(2388)發展規劃部副總經理鄂志寰表示,穆迪將香港主權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有片面之嫌,既缺乏足夠的事實依據,亦沒有客觀因素支持,預計對香港的負面影響將十分有限。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315/195296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888

惠譽料內地住宅銷量降

1 : GS(14)@2016-08-13 14:43:31

【本報訊】評級機構惠譽發表《中國住宅市場預測2016至2030年》研究報告,指內地住宅需求在2030年前保持相對穩健。新建商品住宅的銷量和完工量將下降,受導致銷量和價格波動的因素驅動,市場波動於短期內會持續。研究報告顯示,惠譽預計於2016至2030年期間,內地每年需建築8億平方米的住宅面積才足以滿足內地居民住宿需求,8億平方米相等於新加坡國土面積。亞太區企業評級高級董事王穎在電話會議上表示,2016至2030期間,37%需求來自舊樓清拆後需找新住所的居民,31%來自家庭人數增加的居民和25%來自從農村地區移居城市的居民。假設完工速度不變,新建住宅供應量在2016至2030年期間,將達到年均7.5億平方米,比近年預計年均10億平方米的少25%。王穎又指,政府建造的房屋只能達需求的5%,相信九成以上將由地產開發商建造。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12/197329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491

惠譽料澳門新度假村回本期延長

1 : GS(14)@2016-09-17 16:11:22

【本報訊】澳門今明兩年陸續有新度假村落成,但適逢行業低谷,惠譽企業評級(博彩、酒店及娛樂業)高級董事Alex Bumazhny昨日稱,巴黎人、永利皇宮等開業後,可望刺激行業。然而,他估計未來這些新項目,可能需要更多時間,才會收支平衡。視乎未來2至10年行業表現,回本期更要15至30年。他指出明年開始,中場賭收或會高單位數回升,而貴賓廳收入則有低單位數增長。澳門賭收今年8月終止跌勢回升,Alex Bumazhny認為情況有所好轉,但仍未能扭轉全年跌勢,估計今年下跌5%。假如要重回2014年時的高峯,估計需時逾9年,除了中國經濟不能「硬着陸」之外,其他如人民幣貶值等,亦會影響行業復蘇情况。同時,隨着酒店房間數量大增,勢令房價回調,但未來會帶來規模效應,有助當地賭業發展。澳門主權評級展望,早前遭另一間評級機構穆迪下調至負面,但博彩企業暫時未受太大影響。Alex Bumazhny稱對澳門長期前景保持樂觀,由於澳門博彩企業財政狀況穩健,故此其融資成本仍然低,而評級亦維持在BBB至BB之間。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15/1977136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188

惠譽﹕鎊匯下跌 英有降級壓力

1 : GS(14)@2016-10-16 07:35:18

【明報專訊】評級機構惠譽表示,英國脫歐公投後觸發鎊匯下跌,雖然未至引發即時的企業評級調整,但是惠譽表示,若然英鎊持續一段時間再貶值10%,將加大對當地企業的負面影響,並且增加對調整評級的壓力,當中英國的零售商及航空公司面對的壓力最大。該行稱,若英鎊比公投前貶值10%,平均會對英國企業的未對冲槓桿比率(即債務相對營運資金),會提高0.3倍。若如其預期英鎊貶值20%,即兌美元在1.18水平而言,未對冲槓桿比率長遠將會提高0.8倍。

企業未對冲槓桿比率大增

其以英國大型零售商Tesco為例,該公司有四分之三收入為英鎊計算,但是有近半成本及債務則為外幣計值,因此將面對進口貨較高成本引發的資金流壓力,並且要以較高成本償還外幣債務。其相信,大型零售商可以從成本較低的地區採購,甚至短期外匯對冲。

至於航空業方面,惠譽亦稱,因為大部分成本及源自飛機租賃的負債,是以美元計值,因此會面對貨幣錯配風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539&issue=201610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1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