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賭王爭產序幕戰

2011-1-27  NM




賭王何鴻燊部署多年的分家大計終 於揭盅。繼早前二房、四房先嘗甜頭,分別獲贈信德及澳博股權,鬥得難分難解之際,何鴻燊旗下,澳娛大股東Lanceford宣布,賭王已將最值錢的三成多 澳娛股權,平均分予二房及三房,令一直在爭產角力賽中處於下風的三太,一鋪收回失地,所分得的澳娛股份,更在四太之上,形勢大逆轉。

不過,與此同時,卻傳出何鴻燊對是次股權轉讓並不知情,覺得被瞞騙,甚至委託私人律師向二房等追究因由。事件峰迴路轉,亦令千億爭產戰進一步白熱化。

本週一,澳博突然停牌,並於中午發通告,指賭王何鴻燊將個人持有、約百分之四點八的澳娛股份,轉入名下公司Lanceford,令Lanceford在澳 娛的持股量增至超過三成一,何本人僅象徵式保留一百股。不過,最矚目的卻是一封由Lanceford發出的電郵,高調宣布公司由三太陳婉珍及二房五名子 女,各佔逾五成股權。可惜,消息並未得到市場祝福,澳博股價復牌後一度插水。

週二,事件再有戲劇性發展。澳博於早上再度停牌。有傳何鴻燊已委託律師,去信Lanceford董事、股東及澳博董事局,指何認為有關股權轉讓一事,可能涉及瞞騙,二房何超鳳即日反擊,公開一月初時回覆父親的信件,上有何鴻燊簽名,強調父親授權轉讓,為傳言解畫。

賭王唔認分身家

Lanceford向來是何鴻燊的主要資產,坐擁市值超過一百三十億的澳博股票,公司董事包括何鴻燊、二太藍瓊纓及律師禤永明,○九年始加入何超瓊及超鳳 兩姊妹,但股東向來只有何鴻燊一人。直至去年十二月二十七號,Lanceford突然出現新的股權變動,增發逾一萬股新股,大股東亦變成三太陳婉珍名下的 Action Winner,以及由二房子女各佔兩成的Ranillo Investments。不但大房子女無影,手握澳博管理權的四太梁安琪,亦撇除門外,過往甚少插手澳博的三太,持股量反而在四太之上。

記者就此事致電四太,初時一言不發的梁安琪,直至聽到賭王是否正式淡出時,才冷冷地否認道:「冇咁嘅事,何生仲睇住(澳博),你睇番通告,係咁多!拜 拜。」至於二房代表何超瓊,則甚不耐煩地表示正在開會,拒絕訪問,「我不會做電話訪問,你哋嘅問題咁複雜,你寫低後email來我公司。」

據放料的賭王私人律師Oldham表示,何鴻燊直至月初先知道股權轉讓的事,並於一月五號去信何超鳳,要求解釋,但並無回覆。至一月 中,Lanceford去信澳博執董蘇樹輝,知會股東變更一事,信上有何鴻燊及何超鳳簽名,但Oldham稱何鴻燊無印象簽署過這份文件。據政府公司註冊 處資料,Lanceford於去年十二月二十三號,突然更換公司秘書,及備存公司會議紀錄等資料的律師行,而Oldham索取有關紀錄時,遭到拒絕。

二、三房破天荒聯手

二房、三房突然聯手出掌Lanceford,矛頭直指手握澳博管理權的四房。一直以來,二房何超瓊等與四太梁安琪,為搶地盤爭出面,相反三太陳婉珍表現低 調。雖沒有明刀明槍,陳婉珍與兩名女兒沒有怠慢,時刻傍實何鴻燊施軟功,受寵程度有增無減,亦因此成為二房拉攏對象。去年十二月初,陳婉珍便以主人家姿 態,在香港仔珍寶海鮮舫,為賭王舉行八十九歲農曆生日宴。宴會只有大房子女捧場,但陳婉珍與兩名女兒風騷滿場飛,相信她當時已知道即將獲贈澳娛股份。聖誕 期間,兩名女兒更與父親一齊慶祝平安夜,並將照片放上網,大晒家庭樂。

是次股權轉讓風波的導火線,正是一個月前,賭王將私人持有的百分之七澳博股權,轉贈梁安琪,觸怒二房。以繼承人自居的二房,雖然已獲賭王贈送超過一成信德 股份,手握三成七股權成為信德大股東,但對市值數百億元的澳博仍野心勃勃。由於信德持有一成五澳娛股權,若二房成功取得Lanceford一半股權,就可 變相持有澳娛超過兩成六股權,略高於霍英東基金,成為最大股東,即澳博終極話事人。

至於近年入主澳博管理層的四太,早前再獲何轉讓澳博一成的B類股份,代替何鴻燊出任常務董事,進一步鞏固在澳博的地位。一旦二、三房成功取得 Lanceford股權,形勢便會逆轉。屆時三太隨時親自或派員進入澳博董事會,加上與美高梅合作一波三折的何超瓊,曾盛傳與美資分手,若成事則可回澳博 掌權,四太地位便岌岌可危。一向與賭王對着幹的十姑娘,亦出口幫拖:「咁Stanley(何鴻燊)的而且確好錫阿三同Pansy嘅,不過澳娛欠我同滿威利 咁多億,唔可以拖咁多年,咁好唔公道。」成王敗寇,二房與四房的最後對決,正式拉開序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90

一場私密會面 揭開董監事改選序幕 蔡衍明單刀搶國票金已成定局

2011-2-14  TWm




即將在六月舉行董監事改選的國票金,去年底盛傳多方人馬有意角逐。隨著旺旺集團主動向金管會與國票金報備持股達五.八八%,主角終於躍上台面,也為改選掀起高潮。

撰文‧吳美慧

農曆年前的兩段場景,提前掀起國票金今年董監事改選大戲。在大部分的人準備過年時,財政部透過管道與旺旺集團高層私下接觸。

同一時間,旺旺集團亦同時向金管會與國票金申報,表示已經透過蔡衍明父子所主導的海外公司,持有國票金達五.八八%股權,並準備問鼎國票金董事席次。蔡衍明成為今年國票金董監事改選的主角,他有何目的?國票金經營權可能變天嗎?

三年前,在激烈的選戰下,國票金形成洪三雄、美亞黃春發以及耐斯集團陳哲芳兩方對峙局面。今年改選,新加入旺旺集團與財政部角逐,五股勢力較勁下,誰會勝出?在誰也不願意退讓下,國票金今年董監事改選絕對很有看頭。

據了解,財政部與旺旺集團會面的重點有兩個,一是官方「適度」的表達,為避免黃、陳兩派人馬爭奪股權越演越烈,未來恐成燙手山芋,會「插手」國票金董監事改選,並取得一定的董事席次。另一個重點則是,希望旺旺集團能在今年國票金董監事改選,表態支持官股。

根據內部人透露,旺旺集團高層在此次會晤上,極力撇清蔡衍明與陳哲芳的關係,清楚說明不會和陳哲芳連手入主國票金。

同時為了「劃清界線」,主動向金管會與國票金報備,表示到農曆年前,已經持有國票金近十四萬張股票,持股五.八八%,證實了旺旺集團會在國票金「插一腳」的傳聞。

以旺旺集團持有的國票金股票張數,若加上徵求委託書,以及在官股的支持下,不僅確定可以進入國票金董事會,甚至還有機會拿下二到三席,成為國內少數食品業跨足產險與票券業的集團。

事實上,生產米果起家的蔡衍明,買進國票金並非為了擴張金融事業版圖,而是配合政府有意入主國票金董事會,解決黃、陳兩派大股東紛爭而來。

知情人士指出,蔡衍明若有意購併,一定會拿下超過五一%的股權,此次透過海外公司持股國票金五.八八%,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會成為經營權爭奪戰的其中一方,今年董監改選登場時,便會表態支持官股。

令人不解的是,已經夠複雜的董監事爭奪戰,半路還殺出財政部這個程咬金,而且還是「高價介入」。讓股價已經上漲三成的國票金,過去一個月在官股高達十五,七萬張的強力買盤下,股價從每股十三元,拉高到十七元。也使得原本一樁單純的董監事改選,頓時複雜許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70

網銷保險序幕拉開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01/100443866_all.html

 網銷保險是一條充滿想像力的新路,但這個概念能夠多大程度上拯救保費增長乏力、成本居高不下的中國保險業?躍躍欲試的各家保險公司和網上保險銷售平台,誰能先到達彼岸?

  雖然缺乏統計數據,但業內人士估計,網上銷售保險的現在規模不超過現有保費的2%。

  但這不妨礙大家認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電子商務的日趨成熟,網絡有望迅速成為繼傳統渠道、電銷渠道之後,保險公司的又一重要銷售渠道,前途無可限量。但具體怎麼做,目前在中國還不存在可供複製的成功模式。

  平安希望引領這一風潮。2000年,中國平安就推出官網直銷渠道,成為保險行業最初的「觸網者」。2012年8月24日,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 確認,阿里巴巴董事長馬云、騰訊董事長馬化騰及他本人,將成立網上保險公司。平安集團有關負責人向財新記者確認了公司名稱為眾安在線財產保險,目前還在等 待保監會的審批。「三馬」賣保險的消息甫一傳出,立刻在業內引起鬨動。

  迄今為止,已經開展網銷業務的保險公司已經超過40家。2000年9月,泰康在線正式上線,開展網上保險服務、產品銷售,提供網上交易平台。2005年4月,人保財險實現了第一張全流程電子保單;「陽光e車險」正式上線,並同步推出業內第一個「閃賠」服務標準⋯⋯

  與之同時,保險中介和互聯網站的網銷平台紛紛冒頭,但實際的運作模式和發展方向也有所不同。如慧擇網、大童網等,走的是專業的保險中介路線,用互聯網作為手段,但主要交易還需要在線下完成。

  另一類是互聯網的保險銷售交易平台,如大家保、向日葵等,主要為保險公司和保險代理人提供展示的平台,以收取會員費和廣告費為主要收入模式。

互聯網新機會

  在傳統的保險銷售渠道,依靠引入一茬又一茬的保險代理人殺熟收割的方式,幾乎已經走到了盡頭。目前保費增長乏力,充分證明這一傳統的展業方式,已經面臨幾近枯竭的客戶資源。而真正專業的保險代理還未成為人們的必需品,新渠道的拓展也未建立起來。

  「現在年輕一代的消費習慣和以前不一樣了。現在的80後、90後,無論城市或鄉村,都是網民。再加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在互聯網上銷售金融產品必然是一個重大機遇。」新華保險新渠道業務部總經理楊澍稱。

  龐大的網民規模為網絡保險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潛在消費群基礎,而相對滯後的網絡保險消費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潛力。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 達到5.38億,其中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2.1億人。泰康人壽相關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中國網絡保險保費收入只佔總保費收入的1%。相較之下,2010 年美國市場網銷保費收入已超過總保費的25%。

  泰康人壽相關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網絡保險個性化的發展趨勢符合年輕消費群體的喜好。互聯網的交互性使得客戶由傳統營銷方式中的被動接受者轉變 為主動參與者。他提出,網絡保險具有兼顧保單的標準化和差異化的優點,允許客戶在標準化合同的基礎上提出個人的差異化需求,這不僅迎合了年輕消費者的喜 好,也有助於保險公司更好地瞭解客戶需求,更有針對性地開發新產品。

  網銷保險的第三方平台公司大家保CEO方玉書告訴財新記者,「保險存在比較突出的供需矛盾,特別適合通過互聯網來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和降低成 本。」他分析,大部分理賠的問題,首先是銷售環節沒有跟客戶解釋清楚條款,故意隱瞞和不實承諾,導致最終發生理賠的時候,消費者和保險公司之間打官司。其 次是保險消費不透明,消費者收集保險信息渠道很缺乏,無法對比。但是通過互聯網,消費者可以足不出戶,進行產品比較,自由挑選,通過網絡進行產品諮詢,查 看產品過往的口碑,在購買前對產品有所瞭解,可以減少以後的糾紛。

  「通過互聯網解決方案,保險代理人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新客戶。不是靠人脈資源,而是靠互聯網的這種聚合力,提供客戶資源。代理人也需要通過互聯網累積信用,一旦產生誤導,就會影響接下來的銷售,這樣就會規範保險代理人在每一單交易中的職業行為。」方玉書對財新記者說。

險企發力受限

  「現在大家都看到一片藍海在那兒,但是怎麼過去,通過什麼路徑、模式,業內都還在積極探索之中。」楊澍表示。

  國內的保險公司開展網銷保險主要依賴於以下幾種模式,一是官網直銷,如平安依託「平安官網」,將電銷與網銷結合,推出「平安直銷車險」,僅需幾 分鐘就可完成報價、投保;二是通過Tmall、淘寶等綜合類網站銷售;三是借助第三方平台進行代銷。目前,官網仍是險企網銷的主渠道。

  平安產險副總經理盧躍告訴財新記者,目前平安的網銷保險產品主要在車險、家財險、意外險等標準化產品。近五年來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業內資深人士透露,平安是保險公司裡各類業務的客戶資源分享做得最好的公司,平安的直銷做得很好,但是佔比也在10%以內,其中網銷、電銷約二八開,即便是網銷的20%中,仍有80%是由電銷來完成的,即網上下單,電話銷售跟進,並不是簡單的網銷概念。

  他亦透露,業內網銷量做得比較大的是泰康。泰康90%的業務依賴於投連險。但去年以來投資市場環境不好,也拖累泰康的網銷業績。

  與其他商品不同,保險網銷有其侷限性。從產品來看,保險品種比較單一,保險企業研發適合網上銷售的保險產品動力不足。健康、醫療保險等需要體檢等,這使得在線核保侷限於有限的品種。

  北京大童保險經紀公司(下稱大童網)總經理張燾對記者表示,網銷本身目前還不能滿足深層次、複雜的保險需求。「家庭的綜合保障計劃,可能涉及到很多複雜的養老險、重疾險,這些產品並非現在網銷能做的。還有企業保險,大型財險等,都要通過線下的客戶經理來洽談。」

  楊澍表示,目前網上直銷的大多是較為簡單的壽險產品,針對的都是相對年輕的客戶,可以接受非傳統面對面的營銷方式。從整個行業看,壽險的主要利 潤仍來自個險渠道,即保險業務員通過個人的社交途徑銷售壽險。網絡直銷在車險方面已有了一定突破,這主要因為車險是一種必需品,而壽險不是,並且客戶也不 是隨時產生需求,往往是生活中周邊的一些事件觸發了人們的壽險需求。因此,保險公司常說,財險是人們「買」的,而壽險是需要「賣」的。

  另外,壽險產品較車險、財產險而言,相對複雜很多,需要精通保險產品的專業人士為客戶做出詳盡解釋,也要根據每個人的財務需求和人生規劃,做出專業的財務安排,這一切目前還不容易完全通過虛擬網絡得以實現。

  楊澍介紹,目前國際上在網絡上直銷的壽險產品主要是相對簡單的定期壽險(term life)和一些健康險。

   楊澍認為,在數字化時代,保險業的營銷創新,要從數據挖掘、產品創新、客戶體驗創新、多渠道營銷推廣方式創新、以及多渠道交易方式創新等幾個方面去推動。

  相較而言,互聯網企業恰恰在數據和渠道方面,更有優勢。但即使保險公司收購了這樣的業務,業內人士指出,和原傳統保險業務如何整合,目前也是個疑問。

  張燾對財新記者稱,目前,國內的網銷市場發展還很初步,大險企在對資源整合以及系統改造上,肯定有內部阻力,因為佔收入絕對優勢的,仍是傳統保險業務。

  「傳統業務平常提的需求肯定放在前面,要做網銷,要改造IT系統,若沒有自上到下推動、投入資源、破除阻力,根本排不上隊。」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說。

  張燾表示,從歐美實踐來看,專業中介的銷售在中國也會成為主流。實力非常強的保險公司,未來經過內部的整合,還會保持一個比較長的產業鏈,產銷 都做。但是大部分的保險公司,特別是一些中小保險公司,將轉型為專業的承保公司,只負責出產品,甚至資產管理都全部外包,交給中介和第三方來做。目前中國 小保險公司,生存還是比較艱難的。究其因,是第三方銷售渠道沒有完全成長起來,小保險公司被逼無奈地要去做全產業鏈,又錯過了做全產業鏈的歷史時機和市場 空間,做得很苦很累,還難以有很好的效果。換言之,小保險公司與其自己去開發銷售系統和渠道,不如利用互聯網上湧現的「保險產品大賣場」。

保險網上經紀

  「我們跟保險公司的差異是,他們是專賣店,我們是賣場。消費者更愛去賣場。」一家保險第三方機構老總說。

  根據保監會在2月23日公佈的數據,今年1月《保險代理經紀公司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施行以來,保監會已收到13家保險代理、經紀公司關於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報告,其中有9家公司與28家網站進行了合作。

  時至今日,這個數據還在不斷更新。慧擇網總經理馬存軍告訴財新記者,慧擇網2006年開始做保險電子商務。業務量持續攀升,特別是近兩年,年度增長率達到500%,目前已經有100多萬會員,與45家保險公司有協議合作。

  馬存軍說,他們的做法是分析客戶需求,幫助客戶選擇最適合的方案,直接在線支付後,數據會通過對接接口傳輸到保險公司的核心系統,自動生成電子保單發送給客戶。

   「我們的服務流程完全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以客戶的需求為中心,根據客戶提出的保險公司偏好、產品類型、成本偏好,最後按照劃定範圍,找不同保險公司產品。我們會把市場所有產品都考量進來。最後根據客戶需要,再分別去找保險公司採購。」張燾對財新記者表示。

  他認為,第三方平台在產銷分離後,最大優勢是為客戶提供了更多選擇,並可以做到一站式服務整合。「比如消費者分別購買了四家公司的保險產品,如 果有問題,可以通過保險中介去進行一次報案。中介可以幫你代辦很多手續,省去部分環節,在服務上創造價值,在法律上提供支援。比如有的保險公司理賠時,解 釋權在保險公司。消費者覺得自己是弱勢。我們為客戶在索賠等方面提供服務,幫助把關,發揮中介作用,幫助供求雙方更平等地達成交易。」

  但這在目前,可能是個不能完全達到的理想狀態。

  有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大童網主要的交易還是線下去完成,網上做得不是很成功。去年在地鐵、樓宇、公交等做了大量品牌宣傳,投入了2000萬 元的廣告費。該人士稱「大童網完全靠集團在後面撐著」。大童網所屬集團是大童保險銷售服務,在全國18個省市有機構,有幾千人的保代隊伍。

   慧擇網起步早,但用戶體驗不佳,一直為業內詬病。方玉書認為,此類第三方中介網站、以及險企官網直銷的問題是共通的,「做保險的人轉行做互聯網,對於用戶體驗、轉化率等推廣和運營這些成熟互聯網業務,還是顯得比較外行。」

政策擦邊球

  國內第三方平台除了借助互聯網開展保險代理業務的經紀公司,另一類走的是更純粹的平台路線 ,如向日葵保險網、大家保網等。

  上海大家保網站今年3月成立,成為上海瀏覽量最多的保險搜索和定製網站,估值1億元。目前在上海、北京、重慶的客戶佔其65%左右的市場份額,與之合作的保險公司有28家。

  大家保借鑑的是全球最大的保險電子商務網站www.insweb.com的代理模式。InSweb1995年成立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全球50 多家保險公司有業務協議,並與180多個站點合作以吸引客戶訪問。其盈利模式是為消費者提供多家合作保險公司的產品報價,幫助消費者對比產品並作出購買決 定。2005年,InSweb建立起專門為保險代理人提供展業機會的代理人系統,當消費者提交了個人信息以及投保意向後,InSweb會將其作為銷售線索 轉給在網站註冊的保險代理人,並向代理人收取一定費用。

  方玉書告訴財新記者, 「我們不賣保險,只是一個保險代理人的展示平台,網站本身不做保險銷售工作,是O2O(即Online To Offline,即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台),相當於安居客和大眾點評這樣的平台。網站的收入來源不靠交易佣金,而是收取代理人的月租費,相當於廣告費。

  更早成立的向日葵保險網於2007年12月28日上線。該網站隸屬於滿堂紅集團,是由之前地產的網絡經紀人轉向保險行業創建的。

  向日葵保險網總經理王家新稱,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第三方保險平台,該網已經走過了盈虧平衡線。上週一家著名風投對其進行了A輪投資。但業內人士表示聽說資金規模不大,資金還未最終到賬。

  王家新對財新記者說,2011年向日葵保險網的日均流量為120萬,會員近30萬,收入來源也主要是通過向保險代理人收取年費。

   「向日葵保險網、大家保這類平台,可能打了政策『擦邊球』。」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認為。根據保監會5月16日發佈《關於提示互聯網保險業務風險的公告》稱,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除保險公司、保險代理公司、保險經紀公司以外,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包括在互聯網站上比較和推薦保險產品、為保 險合同訂立提供其他中介服務等。

  對此,王家新稱互聯網公司不直接賣保險,不受保監會監管。他進一步分析認為,保監會的用意是防止個人以公司名義誤導消費者。而其作為買賣雙方互 動平台,恰是為了減少一對一銷售中可能存在的誤導。王家新介紹,該網站的定位是線上為客戶買保險提供諮詢,代理人解答疑問,通過「問吧」這一諮詢平台,讓 用戶和代理人之間順暢溝通。

  但在向日葵保險網註冊的一位保險代理人告訴記者,網銷雖是未來的方向,但保監會對互聯網保險銷售監管越來越嚴格,禁止保險代理人以個人名義在互聯網上銷售保險,今年以來,該網站的網銷業務持續萎縮。不少代理人又不得不回歸到走街串巷賣保險的模式,或是轉做其他行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21

證所稅衝擊獲利、中資進駐搶食生意 國票證退出香港 揭開台資撤退序幕?

2012-12-03  TWM
 
 

 

在證所稅襲擊下,國內券商今年獲利大幅縮減,而有在香港設點的券商,也陷入艱困經營。多數券商從金融海嘯後幾乎連年虧損,國內法令不鬆綁,再加上中資進駐,讓台資券商更沒競爭力,未來是否會有更大波撤退潮,值得有關單位注意。

撰文‧許瀞文

證所稅寒風襲擊,證券業的營運已經是勒緊褲帶,瑟縮不已,尤其遠在香港的證券子公司,一直以來就是經營維艱,加上這一波緊縮,成了第一道倒下的城牆。

退出香江,國票開出第一槍九月二十八日,國票金控正式公告國票證券(香港)解散清算,同時,也傳出兆豐證券、台灣工銀證券有意要縮編,甚至撤退,並私下詢問在港台資券商是否有意接收財富管理客戶及相關資產。

其中兆豐證券在前身倍利證券時代曾經盛極一時,倍利香港在香港的台資券商圈,是重要的代表券商,曾經參與協辦復旦電子等多家H股(大陸國企股)的上市承銷案;如今,卻面臨業務停滯,尤其令人不勝欷歔。

兆豐證在香港主要有兩家子公司,一為兆豐資本(亞洲),主要負責承銷業務,二是兆豐證券(香港),主要負責經紀業務,其中兆豐資本是主要的獲利來源。

在今年四月,兆豐資本因為台商洪良國際一案,被香港證監會以未履行承銷商的職責為由,勒令停牌,並罰款二千四百萬港幣,不僅罰款金額是歷年最高,也是台資券商中唯一一家被停牌的承銷商。

沒了主要獲利來源,經紀業務也呈現停滯狀況。據兆豐證券內部人員透露,目前在港證券據點,今年以來平均每月營收約二五○萬新台幣,與去年同期相比僅剩三成,公司內部員工從高峰期的六十多人,如今只剩下二十多人。

台灣工銀證券自二○○五年到港設點後,在○八年金融海嘯前也曾有過一段榮景,○七年時證券獲利接近台幣三千萬元,但至今年第二季變成虧損台幣一千二百萬元。據當地台資券商表示,工銀香港據點目前僅留交易平台及自營團隊,員工約在二十人左右。

對此,兆豐證券及台灣工銀證券均雙雙否認撤退傳聞。兆豐證券表示,在中國的證券辦事處由兆豐資本(亞洲)持有,雖然遭停牌,但不會撤銷牌照,而在證券端也不會停止相關業務。台灣工銀證券發言人趙凱韻也指出,不會輕易結束香港業務。

其實不只這三家券商在港發展不順遂,幾乎所有在港券商都在證所稅的寒風吹襲下,勒緊褲帶,其中許多家都虧損連連,只是勉強度日。

連台資證券在香港發展最好的券商之一—— 凱基證券也表示:「經營艱困。」凱基證券發言人盛嘉珍說,如今若在地化不夠深的台資券商,真的很難做到生意。

為何台資券商當年趨之若鶩的香港寶地,至今卻成了賠錢的燙手山芋?

內外交迫,台資券商很難熬一九九二年開始,有多家台灣券商到香港設立子公司,至今為止共有十七家,當時希望能將香港據點作為前進中國市場的前哨站;再加上九二年底,中國政府陸續開放國有企業到香港上市,更吸引台資券商爭先恐後成立香港子公司。

其中,赴港上市的承銷當然是首要業務,即使拿不到枱面上的協辦券商角色,至少在地經營久了,也能私下拿到一些「額度」,再將拿到的額度回台配發給VIP客戶,藉此鞏固許多「重量級」的客源;另一方面也證明自己的承銷實力,當然也能從上市蜜月期中賺取利潤。

因此,在台資券商老闆的算盤上,「東方之珠」曾經是肥滋滋的撈金地。

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在○六年時,中國銀行到香港掛牌,群益金鼎證券是唯一搶進承銷團的台資券商,風光一時。

不過,群益金鼎證券當時也因為將拿到的中行股票給台灣客戶認購,而被金管會裁罰、記警告,三個月內不准新增業務。自此之後,鮮少聽聞台資券商在港承銷到大型公司業務;再加上○七年美國次貸危機、○八年金融海嘯,○九年後,中國開放中資券商到港設立子公司,台資券商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尤其是○九年開始中資券商大舉進入,連帶推升了許多營運成本,成了台資券商的沉重負擔。券商解釋,若在金融中心中環的商辦行情,二年前每坪租金約是台幣十五萬元,但現在每坪要台幣二十萬元以上才租得到,漲幅超過三成。

且中資券商入駐香港後,大舉挖角人才,開出比原薪資多一半以上的行情,墊高人力成本,以一名大學畢業生為例,一○年時的起薪是港幣一.二萬元,但現在的起薪要港幣一.五萬元左右。人力、房租成本雙雙大幅上漲,等於營運成本大增,加上生意難做,營收急速下滑,幾乎是內外飢寒交迫,日子更難熬了!

沒想到,二月開始,一道「證所稅」打得證券業幾乎要抬不起頭來,香港的台資證券圈從今年下半年就開始傳出「鳴金收兵」的耳語,家家都風聲鶴唳,等著「誰要開第一槍?」但如今,隨著國票金控正式公告,市場傳言後續將有多家也會跟進,即使不跟進的,很多業務也「急凍」,幾乎接近停滯狀態。看來,這一波證所稅寒風也冷得香港的台資證券圈直打哆嗦,真的冷進骨子裡了!

券商寒風罩頂

在港台資券商近兩年獲利表現 單位:港元

證券公司 資本額

(億元) 2011年損益(萬元) 至2012Q3損益

(萬元)

元大寶來 23.0 -9534 -3783 凱 基 7.9 6023 1802 大 華 4.9 2917 2944 群益金鼎 2.6-846 -698 日盛嘉富 3.0 -1842 -2629 永豐金 6.0 -8180 3776 華南永昌 0.8 -995 -179 第一金 0.6 100 -50 康 和 1.4 -1739 -1000 台灣工銀 1.0 -700 -321

(至第二季)

國 票 0.58 -808 -554

兆 豐

(含承銷及證券經紀) 1.64 -2756.9 -4631.7

(1~10月)

元 富 1.2 446 -304 統 一 1.92 -4766 -1072 資料來源:各公司年報、財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23

秦火火被捕:網絡推手江湖浮出水面,網絡亂象整治拉開序幕?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703.html

近日,北京警方宣佈查處了以秦火火(實名秦志暉)和立二拆四(實名楊秀宇)為首的網絡推手公司——北京爾瑪互動營銷策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爾瑪公司)。

據官方媒體報導,警方已對秦火火和立二拆四以涉嫌尋釁滋事罪和非法經營罪刑事拘留,將其二人從外地羈押入北京市看守所。

此外,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集中開展打擊網絡有組織造謠傳謠等違法犯罪專項行動。

北京警方偵查發現,爾瑪公司專門通過互聯網策劃製造網絡事件,蓄意製造傳播謠言及低俗媚俗信息,非法牟取暴利。二人製造的謠言包括張海迪入日本國籍,雷鋒生活奢侈,「7·23」動車事故外國人獲天價賠償,紅十字會強制捐款……

據互聯網營銷行業人士透露,這項整治剛剛開始,秦火火、立二拆四被拘僅僅是拉開序幕。

最新進展是,民警稱在案件審查過程中,秦火火初步交代,他們和某些人達成協議,互相幫轉微博。下一步,警方將對此進行具體調查。這或將牽出一波大V轉發謠言的產業鏈。

大V轉發產業鏈或將浮出水面

據一位爾瑪公司前員工透露,爾瑪公司2010年達到高峰,員工人數近100人,但今年以來規模大幅縮減,員工不足10人。目前,爾瑪公司位於高碑店的北京分部已人去樓空。

員工大幅削減的背後,是炒作模式越來越不被客戶接受。爾瑪公司沒有及時做業務轉型,創始人之間在經營理念方面也出現了分歧和矛盾。

爾瑪創始人立二拆四曾對一位員工說:「我不是不想做轉型,但轉型的路太難了,主流永遠把我們當作非主流,那我們只有在非主流這條路上獲得成功和認可。」

因此,他在炒作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起初,公司僅是做娛樂方面的炒作,立二拆四對社會、人文方面的炒作也很避諱。但在近三年,他的性格發生很大轉變,開始觸碰社會、人文炒作。這在一些員工看來無法理解。

立二拆四也有另一面。前員工透露,立二拆四常參加慈善活動、捐助,並說過要長期幫助貧困地區的人,而這些他並沒有拿出來炒作。

秦火火2005年曾在杜子健創辦的華藝百創公司任職。昨日,杜子健專門發微博對他的評價是:「經十幾天觀察,發現此人人格有問題,就當即開除,再無聯繫。」

秦火火是爾瑪前員工。一位曾與他共事的同事說:「秦火火看起來憨厚,情商不高,思維有些怪異。怎麼跟他開玩笑,都會嬉皮笑臉對著你。」

在天涯時代,秦火火已小有名氣。「秦火火早期在天涯社區的時候,最多也就是一個小憤青,文筆沒有多好,但善於組織資料,其撰寫的天涯百大名人榜是天涯社區每年年底的一個盛世。」一位熟悉秦火火的人士說。

在熟悉秦火火的人看來,秦火火走上造謠的道路,一方面是爾瑪做事件營銷、造作、造謠,並引起轟動,對他有些觸動。另一方面,在微博中,一些大V開始轉發他編造的內容。

這或與他想出名的心理有關。據《新京報》報導,他很想出名,「出名之後,就會有出版社來找我,可以出書,實現寫作的夢想」。

秦火火造謠的背後,一些微博大V的轉發,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據《北京日報》報導,民警稱在案件審查過程中,秦火火初步交代,他們和某些人達成協議,互相幫轉微博。下一步,警方將對此進行具體調查。

據一位熟悉秦火火的人士透露,秦火火曾提過一些人的名字,這些人「會幫他」。但目前尚未獲悉哪些大V與其達成了轉發協議。

實際上,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也正在打擊大V「求證」的方式傳謠行為。此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網絡新聞協調局有關負責人曾介紹,有一些所謂「大V」賬號以「求闢謠」、「求證」等方式故意擴散謠言,讓一些不明真相的網民跟風,損害了網絡媒體的公信力。

同行眼中的「邪路派」

在網絡營銷正規軍中,提到秦火火和爾瑪,他們的評價是「路子邪」。

「他們那個行業,有個很怪的邏輯圈,往『下』走才能火。所以不斷往黑暗、灰色地帶的走,搏網友眼球,激起民憤,而不是找產品優勢,把產品優勢宣傳出去。」一位網絡營銷機構創始人說。

「爾瑪公司和常規公關公司不太一樣,沒有底線,我們都不敢想。」一位公關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在此事曝光後,他們在內部討論中感慨:「邪路子還是少走為妙。」

陳墨互動CEO陳墨對騰訊科技說,爾瑪公司並非個案,網絡營銷行業比較亂。一些公司認為,要想接單,需要先把自己炒出名,因此走出奇招的道路。

「這類公司很多,不過,成立比較久,有一定知名度的公司造謠,並不常見。」 陳墨說。資料顯示,爾瑪公司成立於2006年,屬於較早成立的營銷公司。

「一些營銷公司早期不規範,做爭議類內容,但往往越往後走法律意識越增強,做事更謹慎。但爾瑪沒有往這個方向走。相反,走向邊緣、另類,在這個行業裡,是個一直沒長大的孩子。」 陳墨說。

造謠的邏輯是「先賺名,再賺錢」,造謠本身並不產生收益。通過造謠,吸引粉絲關注,而粉絲則成為後期商業炒作的基礎。爾瑪公司此前曾表示,在策劃「鳳姐」時,他們事先就與南京一家整形醫院談好商業合作。

這類公司造謠炒作的方式是,儘可能多註冊帳號,同時也形成了商業合作或者互助轉發的模式,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一人發佈微博,其他圈內人轉發,互相推薦,形成網狀的傳播結構;二是大V轉發這些微博;三是花錢請一些帳號轉發,根據粉絲數量,每條轉發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

結語

實際上,造謠產業鏈雖然存在,但這些公司生存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一方面,正規的公關公司不以造謠為基礎,小公關公司也沒有做網絡推手的能力。在網絡推手中,不注重法律責任的又很少。「我認為不會大幅度出現這類公司。」皮皮精靈助理總裁管鵬說。另一方面,造謠炒作雖然可以短時間內吸引眼球,但此後仍需要正面傳播。「這類公司只是前期公關取巧,在後期傳播方面,還是不夠專業。而大的品牌客戶,還是希望採取傳播正能量的手法。」一位知名公關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43

今年或成國企反腐年,壟斷型國企利潤釋放大戲揭開序幕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2v9dm.html

今年中央巡視首次全部針對央企 今年或成國企反腐年。我一直強調,壟斷型有經濟特權的國企,只要反腐,必能釋放大量利潤。三年前就是因為某壟斷型企業反腐我開始買入,她的股價也隨之翻了幾番。而今年,從中央反腐方向來看,劍指國企,央企,國企的反腐大戲剛揭幕,坐看好戲,坐等她們釋放利潤。

當然,灰色利益鏈也很強大,從中紀委最近發文某些人說反腐影響經濟,是“別有用心”,可見反腐的複雜性和深層次博弈。

本人買壟斷型國企股票從沒失過手,而且是資產升值的那種賺錢而不是零花錢。這跟個人經歷閱歷有關,我堅決相信,反腐可讓這些壟斷型,有特權的國企輕易釋放利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438

美國頁巖油企業違約潮拉開序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05

美國一家頁巖油企業近日宣布將不會就幾個月前的債務付息,顯示在油價大跌的背景下,美國高成本的頁巖油行業面臨危機。

根據彭博新聞社的報道,美國鷹能源公司(American Eagle Energy)本周一表示,該公司將不會為半年前的1.75億美元借款進行首次付息。這筆錢以公司發行債券的形式募得。

不僅如此,據三位知情人士還透露,美國鷹能源公司雇傭了Canaccord Genuity Group以及Seaport Global Holdings這兩家咨詢公司來與債券投資者進行協商,以求重組其債務。

現在美國鷹能源公司的債券投資者面臨的問題是,留一些時間給這家公司等待其經營狀況好轉,或試圖挽回盡可能多本金但可能逼迫該公司違約。

美國鷹能源公司這筆2019年9月到期的借款年息高達11%,該公司需要在接下來30天內付出980萬美元利息才能避免違約。

該公司股價一年時間里從8美元跌至20美分,本周可能債務違約的消息公布後,更是出現了加速下跌:

QQ圖片20150306085910

美國原油價格自去年7月以來下跌了52%,美國鷹和其它小型能源公司為了維持生產不得不背負大量高息債務。能源企業在美國高收益債券市場占到了14%的份額,不少分析師預期今年這類企業的違約情況將加劇,因這些企業將被迫縮減生產規模並且其手中的原油庫存也較以前大幅貶值。

此外,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近期宣布下調19家美國油氣勘探和生產企業的信用評級,其中8家企業的信用評級被降至“垃圾級”。全球金融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4年美國油氣勘探和生產企業共發行1630億美元的高收益債券。

“美國鷹能源公司較小的規模和相對高的鉆探成本導致其成為能源價格下跌的首批受害者,”彭博社分析師Spencer Cutter表示,“不幸的是在該公司發行完債券後油價很快又跌了許多,這導致該公司無法對這筆債券進行首次付息。”

不過高盛預計,油價大跌對債市的影響將是“暫時的”。盡管並不預期油價將反彈,但認為風險情緒將有所改善。該行指出,預計未來幾個季度,NYMEX原油期貨將仍維持在45美元/桶附近,年底將漲至65美元/桶。

此外,高盛認為高收益率當期收入和利潤(E&Ps)違約風險溫和,大部分再融資風險低企,總發行債券中,不到10%的債券將在2018年前到期。這些企業擁有強勁的流動性,“平均”高EPS企業能承受NYMEX原油期貨三個季度低於50美元/桶。

高盛認為,預計那些資產等級最差,資產負債表杠桿最高的債券將最終違約,不過大部分企業將不會。該行預計高收益債務違約幾率將從當前的1.9%上漲,年底將漲至3.2%。即使漲至高達4%,也是位於高收益率市場長期平均水平附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72

中國糧油控股(00606):海外收購序幕來開,期待涅槃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62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27 10:31 編輯

中國糧油控股(00606):海外收購序幕來開,期待涅槃
作者:朱昉晨


公司簡介

中國糧油控股有限公司是中糧集團成員企業,致力於成為農產品加工行業、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化工產業的領導者,成為中國快速增長的食品行業的一站式原料提供商。公司從事油籽、生化及生物燃料、大米、小麥及啤酒原料的加工及銷售業務,主要產品為植物油、燃料乙醇、澱粉、甜味劑、大米、面粉、面條和面包、啤酒麥芽及動物飼料等。




業務分析

油籽加工業務

中糧是國內最大的植物油和油籽粕生產商,主要品牌為福掌櫃、四海、喜盈盈、谷花。2013年中糧銷售植物油358.8萬噸(+23.9%),油籽粕540萬噸(-14.2%),實現收入575億港元。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將繼續支撐居民對蛋白的終端需求,在禽類規模化繁殖的前提下,油籽粕有望迎來較大需求增長。而隨著國家食品安全監管日益成熟,中糧的高品質產品有望引來溢價,故此公司看好未來油籽加工業務的發展。








上遊來看,大豆進口數量近年來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對應著中糧下遊產品植物油銷售數量的增長;而對比大豆原材料價格和豆油、花生油價格發現,花生油價格相對比較平穩,而豆油卻持續走低,然而大豆價格在2013-2014年間並無出現線性下跌的走勢,作為中下遊的中糧勢必在油籽加工業務方面毛利率下降明顯,2010年中糧公布年報顯示油籽加工業務毛利率為1.7%,此後並未披露該業務毛利率,我們估計該業務目前毛利率會在0.8%-1%左右。2014年公司錯誤預判大豆走勢,在年初高價進口了大量大豆,然而下遊豆油價格持續走低,且期貨套保系統並沒有對沖風險,所以引起了凈利潤7.75億港元的虧損。

生化及生物燃料業務

2013年中糧生化業務收入89.65億港元,同比增長2.7%。玉米澱粉銷量145.5萬噸(-9.3%),甜味劑銷量57.8萬噸(+64.9%),不過玉米澱粉需求沒有明顯增長,故此價格依舊低迷。甜味劑受蔗糖價格下跌影響,價格一路走弱。

生物燃料業務收入65.491億港元,其實燃料乙醇銷量41.7萬噸(+13.3%),無水乙醇和食用酒精銷量18.3萬噸。

隨著汽車保有量迅速增長(截至2014年底,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64億輛,其中汽車1.54億輛;機動車駕駛人突破3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超過2.46億人),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爆發性增長,燃料乙醇將迎來需求加速,公司看好未來燃料乙醇業務的盈利能力。

玉米澱粉方面,上遊的玉米產量增速明顯,超過消費量,將壓制上遊玉米價格;而從卓創農產品價格指數方面可以看出玉米澱粉自2015年起上升明顯,使得玉米加工的中糧能兩頭收益,提升毛利水平。甜味劑方面,上遊的白砂糖和下遊的甜味劑價格都有所回升,漲幅類似,能保持原毛利水平。燃料乙醇方面,雖然公司看好新能源車爆發增長帶動燃料乙醇需求,不過目前以燃料乙醇作為汽車燃料並不是我國市場主流,故此燃料乙醇的未來需求增長存在不確定性。該業務總毛利水平預計維持在10%以上。

大米加工及貿易業務

中糧是中國最大的大米供應商,出口商及進口商,旗下有福臨門、五湖、金盈等品牌。2013年中糧大米業務收入77.449億港元(-12.7%),內銷108.1萬噸(-29.3%),外銷28.9萬噸。值得一提的是,受惠於產品結構優化及工廠運營成熟,毛利率從6.2%上升至8.3%。

中糧大米占據市場份額5%左右,雖處於行業領先地位,但遠未形成控制力。公司計劃豐富銷售渠道,進一步加大市場份額。同時公司希望通過高端品牌“福臨門”來提升業務業績








大米方面,早秈稻價格上升明顯,而小包裝大米和粳米價格卻沒有相對程度的上升,所以預計中糧2015年在大米毛利率方面會有所下降,預計在8%左右。銷量方面在2013年後國內大米消費量出現明顯上升,故此2015年中糧在大米方面收入有望迎來一定程度的提升。

小麥加工業務

中糧是中國最大的小麥加工商,銷售面粉、幹面、面包等產品,旗下品牌為香雪和福臨門。2013年得益於小麥價格上漲和需求增速,公司收入85.602億港元(+45.7%),面粉銷量177.1萬噸(+36.7%),幹面銷售上升30.3%,面包銷量上升16.9%。

小麥業務方面擴充產能,新建工廠是公司的工作重點。未來成本消耗與產品結構優化將得到改善,同時公司將發揮面粉與下遊業務的資源共享優勢,來鞏固行業的領先地位。

小麥加工業務方面,小麥價格持續走低,而小包裝面粉以及標準面粉價格創出歷史新高,預計2015年中糧小麥加工業務方面毛利可達到12%-15%左右,銷量方面近年來中糧銷售渠道拓寬,2015年銷量有望達到180-200萬噸的水平。

啤酒原料業務

中糧是中國領先的啤酒原料供應商,主要從事麥芽生產與銷售,內銷與銷往東南亞地區。2013年公司收入21.701億港元,麥芽銷量49.5萬噸。公司通過發揮供應鏈優勢,提升運營效率,有效降低生產成本,保持行業較高毛利率。

公司認為未來啤酒消費將向中、高端升級,對高品質麥芽的需求將使公司的業務如魚得水。

啤酒原料方面下遊的啤酒產量方面保持平穩,且公司預期的中、高端啤酒市場還未成熟,故此上遊麥芽價格可能波動較小,該業務保持原毛利水平15%。


公司大事

2014-10

中糧集團聯手厚樸基金、國際金融公司、淡馬錫、渣打私募股權投資等財務投資人進行聯合投資,收國際糧商荷蘭尼德拉、來寶農業51%股權,中糧集團與跨國投資財團的投資比例為60%:40%,由中糧集團控股。兩次並購完成後,中糧集團資產超過570億美元,營收合計633億美元,倉儲能力1500萬噸,年加工能力8400萬噸,年港口中轉能力4400萬噸,年糧食經營量1.5億噸。

荷蘭尼德拉收購價格:約14億美元
尼德拉1920年成立於荷蘭鹿特丹,是全球知名的農產品及大宗商品貿易集團,年銷售額超過170億美元。目前尼德拉在18個主要進出口國家從事當地分銷和國際貿易業務,產品銷往全球60余個國家。其優勢在於在南美糧源的掌控能力,和種子業務的核心技術

來寶農業收購價格:16.4億美元
來寶農業是過去15年全球成長最快的糧食企業,從通過收購全球谷物貿易公司Andre&Co亞洲業務起家,已經逐步建立起具有縱向一體化、完整產業鏈的商業模式和覆蓋阿根廷、巴西、烏拉圭、巴拉圭、中國、印尼、南非、烏克蘭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資產網絡。過去幾年,來寶農業通過集中新建和收購,在以南美、黑海為代表的糧源產地和以亞洲為代表的終端市場均布有油脂壓榨廠和精煉廠,全球糧油加工能力有較強基礎。來寶農業的大豆、糖、咖啡等產品在南美和全球市場有一定份額。2013年度,來寶農業經營量達到4500萬噸,銷售額超過150億美元

2014-1

旗下蒙牛收購雅士利51%的股權,聯合推動奶粉業務。31.75 億港元增持現代牧業,擴大奶源儲備。

2014-3

為配合國家“一路一帶”經濟戰略的落實,2014年中糧在與柬埔寨(簽訂10萬噸進口大米貿易備忘錄)、泰國等周邊國家政府合作項目中,發揮國家糧食進出口貿易主渠道作用,涉及大米貿易量100萬噸,。兩項貿易總金額超過六億美金。

2013-12

中糧增資附屬公司佳悅國際3.84億港元(碼頭項目、倉儲項目及蛋白飼料加工項目),增資中糧黃海4755萬港元(大豆加工以及油脂深加工項目),增資中糧欽州6800萬港元(主要生產“福臨門”、“福掌櫃”、“福之泉”、“香谷坊”等品牌食用油,“四海”牌豆粕、菜粕等糧油產品)

2013-3

華糧集團整體並入中糧集團。華糧集團的糧食收儲、物流設施體系納入中糧集團的整體戰略布局中,與中糧集團的“全產業鏈”協同互補,從而不斷地提升中糧集團的行業地位。

厚樸基金

  • 2008年厚樸聯合淡馬錫出資3億美金(厚樸1.5-2億)通過買入香港龍銘投資控股公司的三年期可轉債,成為一家蒙古鐵礦石企業的實際控制人。
  • 2009年攜手中糧以每股17.6港元,總價61億港元入股蒙牛(中糧70%,厚樸30%=18.3億港元)20%的股權,2012年以22億港元退出,3年賺的3.7億港元
  • 2009年以1.69港元/股,55.4億港元接班蘇格蘭皇家銀行手中中國銀行32.4億H股
  • 2009年聯合多家投資集團,以4.2港元/股拿下美國銀行手中135.09億股中國建設銀行H股股份,總價高達73億美元
  • 2010年厚樸聯合2家中資企業1.1億美元購永暉焦煤20%的股權,2011年厚樸美元基金所持1.63億股半年禁售期屆滿,按每股3.92元出售。套現6.38億元,完成後,厚樸持股由9.277%降至4.977%,即約1.89億股。
  • 2010年投資美國德克薩斯州某頁巖油企業,具體金額不詳
  • 2010年11億美元投資美國天然氣生產商、獨立能源企業切薩皮克能源
  • 2010年撮合中石油32億美元收購阿根廷最大私人石油公司50%股權
  • 2010年與淡馬錫以2.47億美元投資雨潤食品(厚樸1.65億美元)4.3%的股份
  • 2011年參與小米第一輪融資
  • 2014年以每股0.42AUD的價格總值6100萬澳元持有Paladin至少15%的股份
  • 2014年與摯信資本共同領投蘑菇街超過2億美元

競爭對手


Archer Daniels Midland

ADM於1905年成立於美國,總部位於伊利諾伊州狄克多市,原生是Archer Daniels,通過不斷地資本積累於1923年收購美國亞麻籽產物公司後更名為Archer Daniels Midland。此後一直在美國本地發展,至80年代已成為美國本地糧食巨頭之一,1983年進軍香港,1986年歐洲擴張,2000年正式進入中國,通過不斷地收購,ADM現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大豆壓榨商(商場份額30%-35%);美國最大的濕玉米加工商(市場份額約50%);全球最大的谷物和油籽聯合加工商;全球最大的乙醇生產商;美國最大的玉米原料添加劑生產商(市場份額60%);美國第二大面粉生產商(市場份額23%);美國第二大谷物儲運商;美國第三大幹玉米加工商(其子公司Krause Milling占市場份額10%);全球第五或第六大谷物出口商(市場份額9%)。ADM每年生產的面粉足夠烹制160億塊面包,每年生產的豆粕足夠餵養130億只小雞,是整個美國每年吃掉的燒雞數量的兩倍。

值得一提的是ADM對控制市場價格、商品套利和投機有著豐富的經驗,早在1974年就通過控制大豆價格讓美國政府損失1900萬美元,1995年ADM操縱玉米糖精和賴氨酸市場,賺得數億美元。ADM董事會副主席曾是巴菲特的兒子,因反壟斷調查,引咎辭職。

ADM至今在超過140個國家擁有470多個糧食采購地點,280多個加工廠,40多所創新研發中心,2500艘駁船,27400節鐵路車皮,600輛卡車,1300輛拖車和52艘遠洋船舶。

總結ADM的發展戰略,關鍵在於其“以農產品加工為核心的,兼具收儲、物流、貿易的全產業鏈閉環”模式。ADM將自己定位於產業鏈的采購、存儲、加工和銷售環節,是農戶和全球消費者之間的鏈接者。公司首先在加工環節建立核心能力,以收儲、物流和貿易作支撐,最終建立起競爭優勢和協同效應,達到對整條產業鏈的整體控制。

ADM在中國的布局主要集中在益海集團,該集團在國內直接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已超過40家,另外還參股魯花等多家國內著名糧油加工企業,該集團油籽年壓榨量達1000萬噸,油脂年精煉能力300萬噸,分提能力達100萬噸,出口豆粕占全國年出口總量的70%以上,是國內最大的油脂、油料加工企業集團之一(金龍魚、鯉魚、胡姬花)。

Bunge

邦吉集團是 1818 年成立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農業和食品企業,公司業務涵蓋化肥、農業、食品業、糖業和生物能源 4 個方面。目前公司是巴西最大的谷物出口商,美國第二大大豆產品出口商、第三大糧食出口商、第三大大豆加工商、最大油料作物加工商。除了糧食加工與出口,邦吉還將營業範圍擴展到了紡織、化肥、油漆以及銀行等行業,工廠和業務遍及巴西、美國。

邦吉起家於20世紀70年代,首先公司將總部從荷蘭遷至更接近歐洲中心的比利時,逐漸掌握歐洲市場的話語權;接著隨著荷蘭的殖民地越發擴大,公司將總部遷移至世界大豆主產地巴西,完成對巴西市場農業的壟斷。1918年之後公司進入美國市場,逐漸掌握市場份額,並於1999年再次遷移總部至美國約懷特普萊恩市,2001年在美國完成上市。2000年和ADM一起進入中國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邦吉在南美的話語權非常強大,1946年阿根廷總統胡安·裴隆試圖去壓制邦吉及其它一些國內糧油的壟斷,並成立了貿易促進會,然而1955年以邦吉為首的巨頭控制選舉權,將胡安·裴隆趕下臺,解散了貿易促進會。1973年,裴隆重返治政舞臺,為達到目的,他又著手成立了國家谷物委員會,委員會還沒正式成立,又被邦吉趕下臺。裴隆的妻子艾薇塔在裴隆去世後,不故多方反對,成立了國家谷物委員會,1年後被推翻,自此,阿根廷谷物及肉類出口被邦吉為首的名營企業完全壟斷。並且邦吉的執行官在離開邦吉後多成為阿根廷的經濟部長。

邦吉的發展策略為建立起“種子-化肥-耕種-護養-收割-儲存-運輸-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也就是“農資+農場+終端”產業閉環模式,通過與農民合作,為農民提供高效化肥,提高農民的生產水平;利用自己的貿易網絡,引導農產品進入市場,再通過自身的運輸、銷售(在主要城市興建港口)優勢,逐漸掌握世界糧食的話語權。

邦吉在中國的行動比較隱秘,較為熟知的就是邦吉在中國建有四座油籽壓榨廠,年大豆加工能力在1000萬噸左右。

Cargill

嘉吉集團與1865年在美國Iowa成立,公司從儲運業務起家,隨後進軍農業,並涉足工業、金融業,逐漸成為全球第一大私人控股公司,全球最大的谷物貿易/出口商(市場份額25%,相當於嘉吉每年出口5290萬噸谷物,合21.1億蒲式耳);美國最大的谷物倉儲商(擁有340個倉庫);全球最大的棉花貿易商;美國最大的玉米生產及高蛋白飼料生產商(主要集中在子公司Nutrena Mills);美國第二大濕玉米加工商;美國第二大大豆壓榨商;阿根廷第二大谷物出口商(市場份額10%);美國第三大面粉生產商(市場份額18%);美國第三大肉類包裝商(市場份額18%);美國第三大豬肉包裝/屠宰商;美國第三大商業家畜養殖商;法國第三大谷物出口商(市場份額15-18%);美國第六大火雞生產商。嘉吉飼養著35萬頭豬,1200萬只火雞以及3.12億只烤雞。在美國,嘉吉擁有420條駁船,11艘拖輪,有兩艘巨型內河運輸船舶航行於五大湖區,12艘遠洋運輸輪船,2000個鐵路罐車及2000個公路油罐車。嘉吉及其子公司管理著800個加工廠。在美國擁有500個營業部,海外有300個辦事處。業務範圍涉足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

1865-1899年間,嘉吉隨著美國西進運動,美國鐵路網的延伸,不斷尋找谷物產地,並於1925年擴張到加拿大、荷蘭、南美等國家,業務拓展到食品業、大豆加工、種子、植物油等,並於同時期進入芝加哥金融商品交易所核心地帶,嘉吉在1930年就引入無線電溝通網絡,使其在效率上大幅度領先於同行。1950年後嘉吉擴張至歐洲,進入食鹽領域。1975年後進入肉食業、鋼鐵、石油貿易、機械業、五金業等領域,與各種政府、農場以及ADM有著密切的合作。2000年後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快速占據農業產業鏈最高層,並進入玉米、塑料等領域。

嘉吉的策略是以供應鏈管理為主(Nistevo的物流網絡,利用Ntstevo的基於互聯網運輸執行力,提升物流效率,精細庫存管理),風險控制為輔(期貨套保,嘉吉公司在世界60個場所布有全球聯線(GPS)的通訊衛星,具有瞬時可知各國的谷物情報和天氣信息的情報收集能力,其能力堪比美國中央情報局)打造的農業貿易帝國。

值得一提的是嘉吉對價格的敏感,風險的控制遠超其他3大巨頭,曾經一度因為掌控美國玉米價格被逐出期貨市場。嘉吉擁有一個強大的私人股權投資部門——嘉吉價值投資(CarVal Investors),在全球範圍內對不良貸款、破產證券和房地產進行收購和重組。此外,它還擁有自己的對沖基金,該基金的總資產超過100億美元,名列世界最大對沖基金之列。許多華爾街知名交易員、銀行家和基金經理都曾在嘉吉的投資部門工作過。嘉吉還經營著一家美國排名前20的商品經紀公司,這家經紀公司在芝加哥及世界其他市場都有經營,比華爾街上的大多數經紀公司大得多。

此外嘉吉在1970年間就進入中國市場,為四大糧食中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巨頭,其對中國農產品供需的把控也非常強大。如今,嘉吉在中國已經有了超過50家獨資合資企業,上百家合作企業,擁有4家榨油廠,日壓榨量1.35萬噸(2010),另外在中國,嘉吉的動物營養業務擁有17家飼料廠,提供普瑞納、嘉吉、安億科、樂恩貝等飼料品牌。此外嘉吉和中國農民接觸密切,培訓農民掌握現代化的耕作以及農作物營養技術知識,擁有農民培訓中心50個,培訓農民近300萬人,培訓農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平均每公頃的回報額提高了1000元到3000元。

Louis Dreyfus

路易達孚集團成立於1851年,總部位於法國巴黎,是一家集農業、貿易、金融為一體的大型集團,被稱為糧商中的”拿破侖“,目前為世界第三及法國第一糧食出口商。

在歐洲發展百余年後,根深蒂固的路易達孚於1942年進軍巴西市場,先後啟動大豆壓榨、加工、精煉業務。1988年開展當地水果加工業務,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的橙汁加工商。1989年擴展到咖啡業務,已成為世界前4的咖啡貿易商。隨後開展白糖和乙醇業務,並積極發展物流運輸能力,在桑托斯建立了自己的交運港口及倉庫,年倉儲能力達到38000立方米。路易達孚於1970年間開始逐漸布局亞洲市場,在東南亞,特別是糖商品的產銷上有著極強的控制力

路易達孚的策略是以農業、食品為中心,逐漸擴展至大宗商品貿易與金融業,通過貿易和金融,進一步鞏固自己在糧食市場中的地位。路易達孚也許是四大糧商中最重視通過金融市場來平衡風險的,從1994年起就是大商所和鄭商所的自營會員,由於這兩大市場尚未成熟,路易達孚便在其中如魚得水,以棉花為例,由於中國的棉花行業相對封閉,因此其早期的市場行情也不易把握,路易達孚自身完善的期貨交易機制和雄厚的資金實力通過紐約和鄭州兩個棉花期貨市場進行跨市操作,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內期貨市場價格;同時又利用現貨市場進行配合,即用進口棉和國內收購加工的倉單棉,影響國內現貨市場價格,最終實現在期貨和現貨兩個市場上的雙重收益,此外路易達孚並導演了中國2004年大豆危機等一系列事件。國際市場上,路易達孚還在金融市場交易著電力、天然氣、石油及石油產品。

路易達孚在中國已遍布在從上海到新疆24個省,占據了所有重要據點,經營範圍幾乎涉及整個農產品產業鏈,是中國最大的私人棉花和谷物貿易公司,占中國棉花進口份額的10%;中國最大橙汁供應商之一;中國油籽壓榨市場2-3%的份額。

中糧的布局與反擊

2006年收購中谷糧油集團公司,2013年收購華糧集團,從而完成了中糧貿易公司的組建,控制了港口就等於卡死了出口的開關、控制了倉儲等物流環節就掌握了糧食流向的命脈,中糧自此完成了國內糧食話語權的壟斷地位。一位中糧高管指出:“目前的全球格局是美洲向亞洲流,大洋洲也是出口地區,黑海地區也逐漸成為糧食流出地區。非洲資源豐富,但短期內還是糧食流進地區,未來這一格局會逐漸改變。”言下之意,中糧選定的主戰場顯然應該是南美特別是巴西、阿根廷兩個主要農產地國家。2014年,中糧收購尼德拉、來寶農業,尼德拉在阿根廷等地區的糧油食品貿易已進行多年,來寶農業在南美市場也有采購能力,其在阿根廷Timbues有港口和壓榨廠。這兩筆收購使得中糧在南美占據了一定市場份額,從四大糧商歷史發展來看,其主要根據地都集中在巴西、阿根廷,一旦中糧能在南美占據一定話語權,就能和四大糧商達到旗鼓相當的水平。

中糧的不足

農產品期貨套保

從競爭對手四大糧商的策略來看,路易達孚對期貨市場最為重視,其次為嘉吉、邦吉、ADM,從披露的財報看出,四大糧商每年從金融市場獲利頗豐。而這恰恰是中糧的不足之處,中糧財報可以看出,中糧對於期貨套保對沖並不重視,策略是走單邊來對賭市場。




2010上半年,中糧通過大豆等期貨業務使毛利率高出同業約10個百分點,而下半年卻因為大豆等農產品套期保值產生期貨虧損,而現貨市場上的大豆必須壓榨成大豆油並經過包裝後成為小包裝食用油在市場上銷售給消費者,利潤才能變現,故此現貨市場上的利潤能否實現還有不少未知數,若食用油現貨市場不緊張,中糧將遭遇戴維斯雙殺。

2014年業績預告顯示中糧虧損7.75億港元,主要因為誤判國際市場大豆走勢,高價買入了大量大豆,我們預計公司出現了和2010年同樣的狀況,故此加強期貨業務方面的風控對公司是非常重要的。

港口控制權

四大糧商在歐美,特別是南美擁有多處自己投資建設的港口。中糧方面通過收購華糧重組,出巨資在天津等地建設自己的港口物流公司後已基本掌握國內港口的掌控權,一路一帶政策也能幫助中糧擴軍到東南亞。南美作為大豆、玉米、可可、咖啡、小麥等主要出口地,戰略意義尤為重要,中糧通過收購尼德拉能掌握部分小港口(Timbus),但和四大糧商比,依然有很大的不足。

上遊原材料與下遊產品的定價權

四大糧商過去通過給土地所有者發放生產貸款的方式,控制了大豆的供給;通過港口、倉儲、運輸等交通設施控制了中間的費用價格;再通過金融市場和供需關系控制下遊產品價格。而許多中國企業,包括中糧的業務在中遊-加工業務上,中遊對上下遊的價格敏感性較高,風險把控不足的情況下很容易倍國外糧商完成雙殺,如2003年的大豆價格暴漲暴跌(中國企業買入前暴漲,買入後暴跌)。

收購來寶農業和尼德拉很可能是中糧收購海外資產的序幕,未來中糧可能進行更多的資產收購,來完成對上下遊更多的控制權,從而掌握部分糧食供給,達到在國際市場定價權方面的話語權。

總結

基辛格說過,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全人類!中國糧油控股通過近年來的多次並購重組,已成為亞洲最大的農產品貿易商,收購尼德拉和來寶農業,不僅從公司角度還是政治層面上都反映出中糧走出中國、進軍國際市場,並逐步掌握農產品定價權的雄心。

與四大糧商相比,中糧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港口物流、期貨套保和上下遊定價權方面。港口物流,通過一路一帶政策中糧能逐漸擴張到東南亞,南美方面中糧也通過尼德拉這個口子積極擴張,未來的增速是可以預期的。期貨套保方面中糧可能與遠大集團合作,通過掌握的農產品供需信息,做出套保方案,從而保持凈利率水平在1.5%左右。定價權方面中糧會積極收購優質資產,逐漸控制上下遊資產,來完成對糧商供給的控制。

尼德拉與來寶農業預期3-5年內會和中糧完成整合重組,屆時中糧很可能在收入上超越邦吉和路易達孚,成為僅次於嘉吉和ADM的世界第三大農產品貿易集團,所以我們對中糧未來的發展保持樂觀態度。

來源:倍霖山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038

樂視19億入股TCL多媒體 彩電業整合序幕拉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4521.html

樂視19億入股TCL多媒體 彩電業整合序幕拉開

一財網 王珍 2015-12-11 21:09:00

智能電視行業的整合,在2015年年底暴出彩蛋。12月11日晚,TCL集團(000100.SZ)公告透露,旗下控股子公司TCL多媒體(01070.HK)將引入樂視網(300104)的控股子公司“樂視致新”作為戰略投資者。此事將引發中國智能電視產業格局的重大變化。

樂視19億入股TCL多媒體約20%

因重大事項而停牌的TCL多媒體(01070.HK)和樂視網(300104)也同時發布公告,樂視網出資近19億人民幣認購TCL多媒體新股,通過資本聯姻,雙方將在戰略資源和商業模式方面形成多維度的深度戰略合作,引領全球圍繞智能電視的客廳經濟生態時代的來臨,不斷改善全球家庭的互聯網生活方式,推動行業商業模式升級和產業進步,並實現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超越日韓傳統電視廠商。

公告稱, TCL多媒體與樂視致新簽訂了《股份認購協議》。根據協議安排,樂視網通過樂視致新在香港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投資約18.71億人民幣,以6.5港元/股的價格認購TCL多媒體新股3.49億股。本次投資完成後,樂視網將通過樂視致新持有TCL多媒體約20%的股份,並向TCL多媒體提名2名董事。

彩電廠與互聯網公司跨界合作

樂視網作為國內的互聯網龍頭企業,圍繞“平臺+內容+終端+應用”建立其生態模式,布局全產業鏈,構建出領先於市場的盈利模式。而TCL多媒體是全球最大的LCD電視機生產及分銷企業之一,依托TCL集團智能硬件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優勢,TCL多媒體圍繞視頻、教育、遊戲、生活四大垂直子生態,建設面向用戶的服務業務體系,已與業內領先的互聯網內容及牌照方建立起優質的客廳經濟生態,智能電視平臺運營能力快速提升,正快速轉變為全球化的多媒體娛樂科技公司。

TCL定位於領先的全球化智能產品制造及互聯網應用服務企業,也是中國唯一整合屏-芯-終端的智能電視產業鏈一體化公司,並擁有強大的軟硬件研發實力及專利積累,以及覆蓋全球、深度下沈的線下營銷和服務體系,且在流量、內容分發及大數據分析等智能電視平臺商業運營取得顯著進展;樂視則擁有全球領先的互聯網技術及雲平臺完整解決方案能力、完善的自有及開放內容及生態資源、領先的互聯網傳播營銷及O2O銷售模式、以及以用戶為核心的用戶運營實力。TCL多媒體與樂視網開展合作將形成優勢協同,依托兩大平臺疊加超過1500萬的用戶資源和各具特色的運營平臺,雙方必將能創造出極致用戶體驗和全新用戶價值,引領以大屏為入口的客廳經濟生態發展,推動行業商業模式升級和產業進步。

積極推動公司互聯網轉型的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認為,TCL在2015年底選擇與樂視網戰略合作,此舉對於兩家同樣具備國際化發展戰略和全球布局的公司而言,意義重大;TCL集團的互聯網基因,正在逐漸凝聚。

將引發新一輪整合浪潮?

奧維雲網(AVC)黑電研究中心總經理董敏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說,智能電視的競爭正在加劇,只有具備傳統產業的能力和互聯網生態構建的能力——包括硬件設計、制造、供應鏈、品質售後、渠道,以及內容建設、軟件開發、互聯網新營銷、價值轉換、用戶管理這十項能力,才能在彩電業激烈的競爭中勝出。“傳統彩電廠和互聯網公司各自的基因不同,通過資本合作,可以實現雙方優勢的融合。”

在國內彩電業排前三、全球彩電業排前五的TCL多媒體,與國內最大的新興互聯網電視公司樂視“聯姻”,會否引發行業新一輪整合的浪潮?“有可能”,一位彩電業資深分析師認為,能走出這一步的傳統彩電廠,第一要有一定競爭壓力;第二有具顛覆性創新思維的企業領導者。據了解,2015年上半年,中國傳統六大彩電廠之一的海爾已經與阿里巴巴合資,成立了青島海爾多媒體有限公司。

今年,隨著“新軍”不斷進入彩電業,國內互聯網電視品牌已經有大約15個。TCL與樂視的聯姻,預計將帶來行業整合的連鎖反應。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390

“雙十戰略”暫落空 CT6開啟凱迪拉克下一個五年進擊序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5946.html

“雙十戰略”暫落空 CT6開啟凱迪拉克下一個五年進擊序幕

一財網 楊海艷 2016-01-29 15:17:00

上汽通用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施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凱迪拉克之所以沒有實現預想的目標,市場整體形勢之外,凱迪拉克品牌沒有做好上汽通用內部三大品牌的升級銜接也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原因。

剛過去的2015年,對豪華車品牌來說,基本上可以稱作為“失落”的一年。排名前十的豪華品牌整體市場增速從2014年的兩位數下降至5%,創三年來新低。

據第三方統計數據顯示,第一梯隊中的奧迪品牌出現進入中國26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同比微跌1.4%至57萬輛,在華市場占有率從2013年的34.2%下滑至30.6%。寶馬(含MINI品牌)僅微增1.7%,為46.37萬輛,市場占有率也從2013年的27.1%下滑至24.9%。第二梯隊的豪華車品牌雖然整體市場表現優於奧迪、寶馬、奔馳三大品牌,但增速與同期相比都出現不同程度下降。沃爾沃在多款車型價格下探的背景下,終於將2015年的銷量與2014年拉平,此前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捷豹路虎品牌2015年在華銷量下降了24%。

在此背景下,2013年曾提出“雙十戰略”(到2015年,達到年銷量10萬輛,細分市場占有率達到10%)的凱迪拉克品牌,2015年也未能如期完成年銷10萬輛和市場占比達到10%的目標。據官方數據顯示,2015年凱迪拉克品牌的在華銷量為8萬輛左右,同比僅增長8.9%,市場占有率不足5%。

“我們並沒有放棄‘雙十戰略’。”上汽通用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施弘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坦言,凱迪拉克之所以沒有實現預想的目標,市場整體形勢之外,凱迪拉克品牌沒有做好上汽通用內部三大品牌的升級銜接也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原因。比如同為豪華品牌的奧迪,有很大部分的消費者,就是由大眾品牌所轉化而來。而上汽通用雖然年銷量已經達到180萬輛左右,基盤客戶已經突破千萬,但在消費者高端化升級並選擇凱迪拉克品牌的引導上做得並不好。

施弘分析背後的原因,一是由於此前別克和雪佛蘭的消費者,對於通用的車的發動機以及油耗方面存在一些不滿意的方面,二是在品牌忠誠度和服務方面,上汽通用還有待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凱迪拉克品牌在產品選擇上也不夠豐富,現有的四款產品很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2016年,上汽通用希望凱迪拉克能實現10萬輛的銷量,國產凱迪拉克CT6被寄予厚望。一方面,對於凱迪拉克來說,這款車目前在華國產的最高級別車型,是凱迪拉克品牌新美式旗艦風範的代表,承擔著樹立品牌的重任;而另一方面,面對目前增速日漸放緩的豪華車市場,CT6也必須拿出銷量。在希冀品牌和銷量兼得的背景之下,1月27日,凱迪拉克CT6以43.99萬~81.88萬的價格入市,雖然上汽通用認為這是一個十分具有誠意的定價,CT6不僅在空間和配置上超越同級別車型,還擁有不少創新和科技配置,但從目前各大汽車論壇的消費者反饋來看,消費者的接受程度依然是褒貶不一。這款新車最終能否讓凱迪拉克品牌“名利雙收”,顯然還有待市場檢驗。

不過,名利之外,施弘認為,CT6的國產對於上汽通用的意義還在於對內部生產體系的柔性化和智能化帶來的挑戰。目前CT6在中國和通用美國兩地同步生產,而為了配合這款通用旗艦車型的在華投產,上汽通用於2013年6月啟動了對凱迪拉克專屬工廠的奠基建設。1月21日,這家位於上海金橋的凱迪拉克新工廠正式建成投產。

這毫無疑問是目前國內工廠投資中最大手筆的例子之一。記者橫向對比,北京奔馳2015年4月投產的NGCC工廠總投資額為7.2億歐元(約51億人民幣);2012年5月華晨寶馬投產的鐵西工廠總投資為15億歐元(約107億人民幣)。而設計產能為13萬輛,總投資為109億元,按投資額凱迪拉克工廠在汽車業也是排名非常靠前的。僅一期的總投資額就達到80億元,占地面積47.7萬平方米,規劃年產能達到16萬輛,擁有國內首個具備全鋁車身制造能力的車身車間,機器人386臺。而此前被認為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奇瑞捷豹路虎常熟工廠的機器人也僅為306臺。

通用將目前四大先進連接工藝,包括鋁激光焊接、鋁電阻焊接、自攻螺接和自沖鉚接等,都應用在了這家工廠,以實現車身連接技術100%自動化。同時,凱迪拉克工廠還集柔性、智能於一體,能支持7款車型柔性總裝,並通過智能物聯網系統,可以追溯至每一個關鍵緊固點的扭矩信息,構建全自動數字化裝配體系。

在系列布局到位後,凱迪拉克將加快產品的國產化步伐。“從2016到2020年,凱迪拉克的產品要從現有的4款擴容到8款。” 施弘表示。而此前提出的“雙十戰略”,也希望在下一個五年得到實現。

不過,暗暗蓄勢的豪華車品牌,遠不止凱迪拉克一家,包括沃爾沃、英菲尼迪、捷豹路虎、雷克薩斯都在努力。下一個五年,背負車市降檔的壓力,豪華車品牌格局還將發生怎樣的變化,有待觀察。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