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杭州G20聚集“數字普惠金融”:大勢所趨!

中國首次主辦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將於9月4~5日在杭州召開。在過去的一年間,“數字普惠金融”被屢屢提及,中國為了在G20峰會上推動普惠金融議題,制定了《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升級了《G20普惠金融指標體系》(下稱“《指標體系》”),並制訂《G20中小企業融資行動計劃落實框架》(下稱“《落實框架》”)。

值得註意的是,在“數字普惠金融”這看似簡單的六個字背後,究竟蘊含了何種深意?

網信集團CEO盛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發展普惠金融,不僅要關註G20成員國,也要重視非G20國家的普惠金融發展,尤其是幫助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發展普惠金融。”他認為,落實到國內,就是要讓小微企業、偏遠地區居民、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多種群體享受到普惠金融的陽光。未來,必須借助數字化手段來提升金融的服務效率和服務範圍,數字技術涉及的領域包括智能手機的使用、支付手段、網絡和通信服務、移動數據、雲計算等,這些將為普惠金融發展插上翅膀。

第三方支付企業拉卡拉負責人則對第一財經記者稱,中小微企業是推動整個普惠金融發展的重點領域。“中小企業融資難一直是傳統金融的痛點。據公開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7000多萬,占全國企業總數99%以上,據廣發銀行的調研數據顯示,平均每家小微企業的資金缺口約為70.5萬元。”

普惠金融的昨日與未來

其實,普惠金融的概念誕生得非常早。在過去的幾百年,普惠金融跟隨時代發展經歷了什麽?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報告(下稱“報告”)指出,15世紀,意大利修道士展開信貸業務來遏制高利貸,被認為是普惠金融的萌芽。20世紀以來,小額貸款先後在孟加拉、巴西等國家出現,國際上掀起一股減貧熱潮,人們意識到,單一提供貸款是不夠的。

2005年, 聯合國提出“普惠金融體系”(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的概念。它的含義是:以有效的方式使金融服務惠及每一個人,尤其是那些通過傳統金融體系難以獲得金融服務的弱勢群體。

從2005年至今,發展中國家的公司、機構在普惠金融方面表現突出,賦予了這個概念以新的含義。近年來,國際社會逐漸認識到普惠金融對於增強金融包容性,支持經濟增長,促進就業,消除貧困,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意義。

根據世界銀行的估算,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到2014年的3年內全球共有7億成年人首次獲得了賬戶,獲取的金融服務在逐步擴展,但2014年仍有約20億成年人無法享受到最基礎的金融服務。這部分人群如果能夠被納入金融體系,無疑將釋放出巨大的經濟潛力,也能夠極大地促進在全球實現逐步消除貧困的發展目標。

今年,G20準備在杭州峰會上推出升級版的《指標體系》,舊版主要聚焦於傳統金融服務。為更好地反映數字普惠金融領域的新進展,2016年G20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標,形成了升級版《指標體系》,涵蓋3個維度(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使用情況和質量),包含19大類35項指標,分別從供給(金融機構)和需求(金融消費者)兩側反映普惠金融發展水平。

根據世行的最新數據,中國的大部分指標均排在發展中國家前列,特別是賬戶普及率和儲蓄普及率等指標表現較好,顯著優於G20國家的平均值。

“在普惠金融道路上,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數字技術將助力普惠金融發展,我也希望中國將這些寶貴經驗輸出到各國,讓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分享到數字普惠金融所帶來的便捷,從而推動全球經濟高效增長。”盛佳說。

盛佳帶領的網信集團是中國普惠金融最早的踐行企業之一。據盛佳介紹,網信集團旗下的眾籌網、網信理財等平臺均有專門為農戶、農村留守兒童、邊遠地區支教人員、中小微企業等各個細分群體而設立的金融服務,包括為企業集團服務的“1+N”產融模式以及小額貸款、融資、投資、眾籌和公益等。

中小微企業是重中之重

在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之中,除了個體以外,中小微企業則是重中之重,且涉及體量巨大。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為中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而中小企業是經濟活動中最具活力和創新力的群體,對實體經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中小微企業一旦獲得發展機會,其對民生、經濟的促進作用將得到凸顯,同時盤活整個實體經濟。

拉卡拉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中小企業、小微商戶融資難成為痛點,需求遠沒有被滿足,是普惠金融服務領域亟需突破的重點。據廣發銀行的調研數據顯示,平均每家小微企業的資金缺口約為70.5萬元。若把尚未註冊的小微商戶計算在內,數量更多。但由於中小企業存續時間不確定,缺少可抵押資產,銀行獲取中小企業信息成本比較大,加之中小企業貸款具有少、頻、急、短等特點導致其市場交易成本比較大,使得中小企業很難獲得銀行的貸款,即使獲取銀行貸款,其成本要比大企業高很多。

據世界銀行測算,大、中、小企業獲取銀行貸款成本為1:1.4:1.6,可見,越小的企業,融資的成本越高,難度越大。

《落實框架》的核心目標是營造有利的監管環境促進競爭,以提高中小企業融資能力。其中列為優先的三項改革措施包括:改善中小企業征信體系;鼓勵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接受動產作為抵押物貸款給中小企業;改革中小企業破產制度。這三個領域都可廣泛運用數字技術,在《高級原則》中均有所體現。

(資料來自:拉卡拉)

數字技術驅動普惠金融發展

在數字化時代,盛佳認為,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數字科技的不斷創新,普惠金融發展必須借助數字化的手段進行提升。而在過去,傳統金融體系服務成本高,覆蓋範圍不夠,使得中小微企業、偏遠地區居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往往被正規金融排斥、享受不到金融服務。

這些年來,普惠金融發生了四個變化:從公益到建立了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從局部地區到世界;從小微貸款到更為豐富的整個普惠金融體系(包括小微貸款、儲蓄、支付、理財、保險等);從人工實現到了數字技術實現。數字技術的發展實際上讓普惠金融躍升到了“數字普惠時代”。

在這一方面,例如螞蟻金服、網信集團、拉卡拉等都是新型金融服務企業的代表。

從2010年的“阿里小貸”到後來的網商銀行,螞蟻金服主導的小額貸款,采用在線放款的模式,在5年多時間里累計為400多萬小微企業提供了近7000億元貸款。

此外,拉卡拉用征信+大數據+雲平臺+風控系統+產品+服務完整輸出的模式,提供收單機具、金融、經營、行業應用等綜合服務。該模式讓中小企業、小微商戶在數據、平臺、風控、和受理端都保證競爭優勢,低成本、高效率地解決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經營等發展難題。

(資料來自:拉卡拉)

未來,普惠金融的發展是需要高性能、大並發的實時交易系統,“未來在交易確認的速度應該是毫秒級別的,每秒的吞吐量應該達到幾千甚至幾萬筆。”盛佳表示。網信集團在2016年年初成立了區塊鏈實驗室,致力於區塊鏈技術的產業化實踐工作,並嘗試與網信旗下的諸多業務進行融合,比如第三方支付業務、產融、電子合同、眾籌等,都在嘗試推進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行業解決方案,現在已有一定的成果在應用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