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本土綜藝節目熱度空間高漲,然而細數熱門的綜藝,卻沒有發現本土原創的身影,反倒是海外模式在中國本土大放異彩。《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跑男》等韓國模式,《中國好聲音》等歐美模式在中國的走紅使得模式節目成為中國電視行業的“現象”。模式引進豐富了熒屏,提升了電視人的制作水平,但同時也引發了從業者的憂慮。在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的電視節目如何實現“海外引進—本土化改造—自主創新—海外輸出”的轉型升級,是業界必須思考的實際問題,也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現實路徑。
近日,在上海電視節白玉蘭電視論壇上,由騰訊視頻主辦的分論壇《明天的綜藝節目》對電視節目模式本土原創的困境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業內“大佬們”看來,喜歡“拿來主義”,缺乏甚至不願意去原創綜藝節目背後並非我國電視人懶惰,而是太急功近利,同時也存在試錯成本過高的問題。電視行業繼續大膽進行節目模式創新,建立良好的創新機制,此外,在新媒體時代,隨著視頻網站開始嘗試自制綜藝節目,在推動了綜藝節目多元化的同時,也給綜藝節目創新提供了新的試驗田,或將給綜藝節目模式帶來一股新風。
本土原創綜藝陷困境
浙江華策影視集團副總裁、華策愛奇藝影視公司總裁杜昉表示:“目前熱門的幾檔綜藝節目都是海外的模式,海外熱門的綜藝節目模式都快被中國掏空了,可我一直在想,中國能不能有自己原創的節目模式?”杜昉的困惑代表了國內很大部分綜藝節目從業者的心聲。
短期來看,缺乏原創綜藝節目對中國電視產業並沒有太大影響,但這樣的情況並不可持續。騰訊公司副總裁孫忠懷認為,如果是以節目好壞為導向的話,恐怕是否原創根本不重要。消費者根本不管這個模式是從國外引進的還是本土原創的。消費者只註重一點,我喜不喜歡這個節目。不過,如果我國電視行業的人,未來想要在國際上取得更大的話語權,全部都是引進、模仿、抄襲的肯定不行。只有自己有原創的部分,同時也有引進的部分,這樣才能夠跟別人平等的交易。從國際視野來看也是一個“最大公約數”的“好”能夠長期持續共贏。
事實上,長期以來國外模式,不僅引發了國內各大衛視爭搶海外優秀模式大戰,也推高了節目制作成本,成了給他人做嫁衣。問題是,中國為何缺乏優秀的原創綜藝節目,是我們電視從業者懶惰缺乏創新嗎?
浙江衛視節目中心主任周冬梅並不認同懶惰的觀點,過於急功近利才是問題的根源。“表面上看,中國的電視人好像不愛動腦筋,喜歡做模式的搬運工,感覺是很懶惰的一群人,但我卻覺得中國電視人是世界上最勤快、最辛苦的電視人。事實上,本土電視人也有嘗試原創,但完全原創的,收視率、口碑等影響力都能夠做到一線水平的,客觀上說沒有。這個‘沒有’的責任在哪里呢?我覺得在現在的社會里,誰都沒有辦法獨善其身的。從經濟到文化,整個社會被這種急功近利的東西所脅迫著。我覺得中國電視人都有這個理想,都想做完全原創的現象級的模式。為什麽那麽難呢?因為大家都很急躁,這是一個速食的時候,大家都要賺快錢。實際上創新是需要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的,需要這些來鋪路的。現在一線平臺,可能對於浙江衛視,湖南衛視、江蘇衛視這樣的一線衛視來說,試錯的成本非常高,時段資源很缺也很寶貴。在這種情況下,有沒有勇氣嘗試完全原創的節目對電視臺整個決策層來說是非常大的考驗,試錯成本非常高。而二、三線衛視們也不願意做原創。對於他們來說,需要一擊即中的好項目殺出來。所以他們覺得必須要找一個成功的可能性大一點的項目,所以創新在目前的整個國內電視行業氛圍下很難做到。”
如何做原創的綜藝節目?
對於如何才能有本土原創的優秀綜藝節目。周冬梅認為,要大家都有創新的一種迫切的心情,然後還要有資本的支持,平臺也要給很多試錯的機會。當這些元素都具備的時候,也是水到渠成的。
事實上,隨著視頻網站的出現,也給綜藝節目市場吹來一股新風,一方面視頻網站給綜藝節目提供了一個試錯成本較低的試驗田,另一方面,有著“BAT”互聯網三巨頭支持的視頻網站也在積極嘗試自制綜藝節目,對於綜藝節目多元化以及創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騰訊視頻綜藝娛樂運營中心副總監李楊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視頻網站在綜藝節目產業中承擔的角色地位越來越重要,不僅承擔播出平臺任務,也承擔制作任務,視頻網站正在積極推動與電視臺、節目制作機構三方聯合開發優秀綜藝節目,這對於本土綜藝節目制作的繁榮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視頻網站可以實現除了廣告之外的其他營收模式,包括視頻網站付費、衍生品售賣等,給綜藝節目帶來更多營收渠道,進一步減少原創綜藝節目試錯成本。
具體到內容制作方面,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夏陳安認為,如果從收視率、點擊量、廣告收入三個指標來衡量一個優秀的綜藝節目,原創的話,成功概率肯定不高。而真正做出一個優秀的原創綜藝節目,必須具備三種人。
首先是超級制作人,目前在中國,超級制作人的價值被低估,目前中國電視產業收入最高的是明星藝人,而在國內引入了很多模式的韓國,其制作人的收入是高於藝人的。如果未來要做一個現象級的節目,一定首先考慮超級制作人的收入。在我看來,這個“收入”不應該低於八位數。
其次是產品經理。以《奔跑吧,兄弟》為例,“跑男”節目的延伸產業鏈,夏陳安認為沒有做好。“跑男”很多東西沒有開發出來,比如:“跑男”遊戲在市面上並未引起多大的反映。“跑男”的衣服、帽子也沒有成為當下流行款。這些都是需要產品經理人去推進的事情。
最後,優秀的原創綜藝節目需要職業投資人。夏陳安認為:“職業投資人並不是有錢就好,關鍵是得了解行業,得有戰略規劃,能對超級制作人進行揚長避短的工作。能夠提供不光是資金上的支持,還有其它資源上的配合。比如:華人文化基金的黎瑞剛,很多業內人士跟他談合作的時候,都認為他非常懂行,懂得文化作品,懂得尊重這些年輕的制作人。所以優秀的職業投資人不僅能夠吸納人才,也能夠有自己的戰略布局,但中國這樣的職業投資人太少,我覺得缺乏遠見,更在乎眼下的利益,恨不得弄眼下的爆款,馬上就能變現,馬上就能投資並購等等。”
夏陳安表示,上述三個人中,超級制作人的靈魂作用,產業經理人的產業鏈的開發和營銷的開發,職業投資人的這種給我們的夢想插上翅膀的力量,有這樣的三種人,我覺得可以對我們中國的未來娛樂產業將會有更大的推進,優秀的原創綜藝節目才會湧現,而不至於一直依賴從國外照搬別人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