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阿里巴巴、百度、騰訊,誰將最早倒下?---柳文龍大道長 柳文龍大道長

來源: http://xueqiu.com/4327900537/31704660

阿里巴巴、百度、騰訊三家的核心競爭力分別是電商生態和企業文化、信息積累和搜索技術、用戶流量和產品管理。三家在國內的互聯網環境中都占領了一方山頭。關於“阿里巴巴、百度、騰訊誰家最早倒下”這個問題,可以反過來看,誰最難倒下?

一、騰訊最難倒下。QQ和微信的朋友關系網從防禦上,是最難進攻的,業務上無法批量將其用戶轉化為其他產品的用戶,之前的米聊、飛信、易信三家有比較強的資源和背景的企業的進攻都沒有成功,可見一斑。尤其是QQ通過自主研發、開放平臺、投資入股等方式強化用戶在其產品體系中的綁定和關聯、培養了很深的用戶行為。從進攻上,騰訊公司的產品管理體系和項目管理模式以及產品為導向的企業文化,造就了非常優質的產品生長環境,通過內部競爭催生出優質的產品,再去跟外界競爭。之前采用封閉策略時,騰訊憑借產品能力和流量優勢就消滅掉了很多競爭對手,就是比較明顯的體現。而從前年開始,騰訊的戰略有了進一步提升,開始用投資、參股、合作的方式,實現強強聯合,進一步地強化了互聯網的跨界聯合、資源共享。綜上,進可攻,退可守。騰訊現階段的競爭力最強。

二、其次是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本質上是零售業基於互聯網渠道的重構,它繼承了零售業需要不斷地積累、細節不斷完善、不斷優化的產業特點,必須要精細化運營和長年累月花時間做透,阿里巴巴的優勢體現在三個方面
1.長年以來的用戶行為積累,以淘寶為典型的各個平臺,基本上都是各個領域中用戶體驗最好的購物網站,要從用戶體驗上突破需要時間逐漸積累的完善,其他的電商平臺尤其是傳統線下零售業投入巨資花了幾年時間做的電商網站的用戶體驗跟阿里系網站有差距就是比較明顯的證據;
2.多年積累下來的商戶、商品、用戶、產業鏈合作夥伴的資源和信息,電商的商業模式是平臺模式,用用戶來撬動商戶,用商戶再來撬動用戶,如此循環,而現在的單位客戶獲取成本和阿里的體量已經給電商平臺樹立了很高的競爭門檻,要改變格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就導致對手其實很少;
3.生態環境,其實跟阿里巴巴有比較深的關系的朋友是知道的,阿里巴巴在搭建生態體系時,當時是直接跟 上海市政府各個部門對接,然後參考市政府各個部門的智能來設計自己的生態系統的各個模塊,所以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體系,而不是口頭上的概念。除非零售業的本質發生改變,這種生態體系的優勢是無法用顛覆式創新的方式突破和打敗的。
可能的風險是
1.移動互聯網的轉變,用戶行為逐漸轉變成以移動端操作為主,而阿里的客戶端目前優勢並不像微信那麽明顯,這也是阿里這幾年一直強調並且強制往移動端轉型的原因。而相對而言,騰訊的微信在移動端卻在有效的重複當年QQ在pc端的作用,甚至再做進一步的升華和擴張,像騰訊的流量優勢+京東的電商行業優勢,二者的結合的確對阿里巴巴有一定的威脅。

三、最後是百度。雖然這里給百度排在最後,但是以我對百度的了解,百度是比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牛逼了不是一個級別。搜索引擎這個產品的品牌粘性相對於電商和社交的粘性稍微偏低點,這點從之前360瀏覽器將默認瀏覽器改成360搜索後的用戶分流上能提現出來。而技術方面,雖然搜索技術很高深且各個模塊、架構、性能方面都比較困難,但因為搜索的結果是鏈接,所以最簡單的做法,有流量的企業只要將百度等成熟搜索引擎的搜索結果重新排序就可以達到目的,所以技術門檻在降低。綜上,百度的商業模式最大的問題是,是否能穩定地獲得用戶流量,如何抗衡有流量優勢的企業。      當然,搜索尤其是競價排名這個商業模式非常優秀,利潤率很高。Robin也是一個非常專註的人,百度的文化也非常專註,專註對用戶體驗的提升和進化,對提升壁壘有巨大的幫助,從企業經營上,專註的品質對守住主業是很有利的。       而百度最有潛質的一塊業務是百度地圖,盡管百度地圖可能短時間內商業化方面會遇到一定困難,但是卻是用戶、商戶的剛性需求,具有很大的可擴展性,在互聯網公司接軌線下實體方面會成為非常重要的核心節點,也是真正有潛質能做成O2O模式的平臺型產品,在未來與電商、生活電商、線下服務等方面的融合會是關鍵的一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731

在孤獨中,品味投資 柳文龍大道長

來源: http://xueqiu.com/4327900537/31505483

作者:小小辛巴

前 言、讓投機客猛醒的辦法就是讓資產損失至少一半
  
   
  一、我是如何走上投資的正道的。
  
  幾年前,我也對一些技術分析小冊子奉若神明,以為可以憑著自己對股價浮動的魔術般的預測力震住整個世界。不久,我遇見了老歐,開始我對他的投資理論不以為然,但是事實證明那時的我是多麽幼稚。
  1996年12月16日(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發表,大盤跌停了!第二天大盤又一個跌停!我永遠不會忘記當時散戶大廳中那些無助地盯著滿盤兼綠的絕望的目光。短短幾天工夫,大盤從最高點算起來,跌去400點,下挫30%,大部分股票跌去50%,我當時手中握的都是低價投機股,同樣被腰斬一半。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老歐的東大阿派在大盤的第一個跌停中只跌了2.88%,唯一一支沒有跌停的股票!!!他的伊利股份在第二天的大盤跌停中還逆勢飄紅!!!為什麽幾百只股票只有他手中這兩支能夠如此強大??如果找到其中一只,可能是靠運氣,而找到兩支就不僅僅是運氣可以解釋了。
  雖然沒有行什麽拜師禮,但從那時起我就把他當作我的導師,在他的指引下,我終於走上了長線投資的正道。是他教給我思考問題的方法,這些方法是無價之寶,是我一生的財富。
  
  二、投資可以使普通人致富。
  
  投資可能使人害怕,但不去投資的想法更為可怕,正確的投資,不僅帶來財富,同時還帶來精神享受,成功的投資同人生的成功是休戚相關的。
  彼得·林奇在《戰勝華爾街》中曾說過:“未來30年有兩件事情是很肯定的:生活費用會越來越高;而股市及經濟情況會更好。你可能對前者無能為力,但你若學習如何正確的投資,便可從後者獲得不少利益,從而獲得經濟上的獨立。
  你不用過於擔心股市的泡沫,股市不是因為人們的貪欲而上漲,而是眾多企業每年不斷推出數百種新產品、新服務及新發明,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長期來看,股市上漲是與經濟的發展相聯系的。
  投資者必須要有一個根本的信念:這一信念就是天不會塌下來,世界末日也不會這麽快就降臨,經濟也許會蕭條但不會崩潰,人們還得穿衣吃飯、休息勞作。所以,股市長遠來看總是一個向上的過程。那麽,投資股票還有什麽可猶豫的呢?如果真有一天經濟的車輪停止了轉動,你把錢存在銀行里也好,隱藏在椅子的座墊下也好,與投資在股市中的結果也不會有任何區別。”
  
  三、要學習大師的智慧
  
  投資股票這一行十分誘人的一點是:有時,一位一點不懂的人卻幹得很出色。很不幸,正是這一不需要專業知識也可以幹好的錯誤印象,成為你以後的大陷阱。要知道這一行業競爭十分激烈,當你決定買賣一只股票時,你就開始了與那些以全副身心精力和熱情投入該事業的人們競爭。在許多情況下,那些專業人士常常與你的交易相反,總的來說,他們深深打垮你。那種認為“我傻,別人比我更傻”的搏傻主義是行不通的。
  俾斯麥說過:“每個笨蛋都會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聰明的人則從別人的經驗中獲益。”這就是先理論後實踐的目的所在。雖然熟悉理論的人不一定能實踐得好,但是懂得一點投資方面的知識會增加投資成功的可能性,這比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所付出的代價要小得多了。
  股市已有百余年的發展,自巴菲特靠股票投資成為世界首富,就標誌著人類對股市投資實踐已達到顛峰,已有的各類理論與實踐以相當豐富完備,很多方面我們已無須長期探索,充分向前輩學習,集眾家之長,結合自己實際,創新成為自己的投資風格,是現實的選擇。
  正如古人雲“師法乎上”,要學就要學最成功的人。格萊葛姆、巴菲特、費雪、林奇等人無疑都是經歷長時間歷史檢驗的很好的老師。
  老手和大師的區別就在於:老手知道規則,而大師知道規則後面的真義。
  我們要學習大師的思想精華,尤其是我們可以在實際中運用的精華,對任何方法的生搬硬套都將是會走向失敗,我們絕不可能買到導致他們成功的一模一樣的股票,包括他們自己也不可能每次都買到與過去一樣的股票,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假設他們到了我們這樣的市場將如何成功的應對。
  在學習這個問題上,普通投資者或者是投錯了師門,將一些經不起長期歷史檢驗的方法作為學習的對象;或者是過於自信,妄圖自己找出股市獲利的秘決。這兩類人放著眾多非常成功的投資經驗不去學習與用心體會,浪費了金錢是小事,而浪費了時間才是不可原諒的錯誤。
  
  四、年青人最有價值的資本
  
  大部分年輕人大多是一無所有的,他們唯一的資本就是時間,時間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是誰也揮霍不起的,長時間的複利效應可以創造無比巨大的財富,時間可以創造奇跡。
  如果投資的時間夠長,一筆小錢最終會變成一筆巨額的財富,一顆小樹種細心栽培,會成長為參天大樹,但你要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長,或是連一件將樹種埋進土里的小事都不願做,你將無法收獲森林。
  
  五、對市場的思考
  
  不管是古今還是中外,股市最迷人也最害人的一點就是看上去每天都有機會,但真正可以把握的機會卻極其之少!
  美國長期的證券市場歷史告訴我們,即使是在長達十年的牛市中,能賺到大錢的人也是極少數的,而作怪的就是市場的高效率。
  而中國的證券市場的確是越來越成熟而有效率了,對於希望通過股市長期投資獲得巨額收益的人來說,如果不能客觀理智地對待這個特點,除了磋砣了歲月以外,是不會收獲更多好東西的。
  筆者從長期投資的角度考慮提出關系到投資成敗的九個問題,大部分是針對我國市場的特點,綜合了巴菲特、費雪等偉大的投資大師以及老歐的思想精華,並在其中提出自己的一些很淺薄的看法,供大家商榷吧。
  

  第一章、人能戰勝市場嗎?
  
  “我能測算天體的運行,卻無法揣度人類的瘋狂。”
    --牛頓
  
  絕大部分投資者都認為自己能夠戰勝市場,大眾所依據的是在日常的操作中賺到了錢,並沒有對自己的方法進行科學的統計概率分析,也不在乎自己的方法是否長期有效。
  少數投資者,以及西方投資理論界的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人不可能通過持續穩定地對市場的未來做出準確的預測來獲利。
  
   
  四、人不能夠戰勝市場
  
  長久以來,大多數認為能夠戰勝市場的人所采取的主動型投資策略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他們的實際投資績效並不如意。
  歷史記錄可以告訴我們:“人不能戰勝市場!”。
  從幾十年美國基金的操作紀錄來分析,大多數運用主動型投資策略進行管理的基金,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都低於標準普爾指數。即便在最好的十年中,傳統的主動型共同基金也只有26%實現了優於指數基金的業績。從《華爾街股市投資經典》所收錄的45年歷史收益數據可以看出,在晨星雜誌所跟蹤的所有共同基金中,80%收益率低於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收益水平。
  從科學的統計概率分析可以很容易的得出結論:顯然絕大部分普通投資者包括共同基金、各種機構、投機資金、各路所謂的“莊家”都不可能持續穩定地戰勝市場!
  
  五、戰勝市場只能是極少數人的小概率事件
  
  從長期來看,股票市場是一個效率市場,絕大部分人都將碌碌無為向平均收益靠攏,美國幾十年也就出了巴菲特、彼得·林奇、費雪幾個大投資家。
  從日常短期波動來看,股價服從隨機行走理論,誰也無法確定地進行精確地短期預測,如果誰能長期準確的預測短期市場波動,他的財富早就排在比爾·蓋茨之前了,證券市場一百年來沒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
  由於大部分人都無法戰勝市場,所以西方許多投資者選擇了指數化投資,力求使自己的投資盡量指數化,以獲得證券市場的長期平均收益。
  無疑這種方法不會輸,但也別想贏太多,不可能獲得超級利潤。
  難道沒有戰勝市場的方法存在嗎?有!但這種方法往往特別難,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做到,只能是極少數人的小概率事件。  
  用龐格羅蒂的話說: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第二章、市場總是有效的嗎?
  
  “人們充滿了貪婪、恐懼或者愚蠢的念頭,這一點是可以預測的。而這些念頭導致的結果卻是不易預測的。” 
      --(美國)沃倫·巴菲特 
  
 
   我的思考基於三點:
  1、主觀判斷的大機會的實際結果往往是打了折扣的,你必須要留下一定的誤判空間。
  人總是過於樂觀分析機會而將風險拋在腦後,誰也無法避免這一點。所以經過仔細選擇具有諸多有利因素的大機會往往實際上只是中等機會,或者只是小機會,但多多少少還是能帶來一定贏利,而你所認定的小機會打了折扣就幾近於無了。
  2、不存在可確定的小機會。
  按照彼得.伯恩斯坦的言論,不確定性是市場永遠的伴侶。連那些深思熟慮認為的大機會都經常大打折扣,小機會就更加難以確定了。頻繁的抓小機會,就會趨同於投幣概率,向市場平均值靠攏;而耐心等待相對可確定的小機會,往往就幾近於抓大機會了;這個世界往往走向兩個極端,很少有人能夠作到絕對的中庸,在多變的證券市場尤其如此,與其在兩邊搖擺不定,不如專心於一個極端。
  3、大機會一定有,關鍵是耐心等待。
  人們總是深深地懷疑,自己能抓住大機會嗎,正是這種懷疑使得人們力圖去抓看上去經常有、似乎更有把握的小機會,到了真正的大機會來的時候,往往處於被小機會套住的狀態。
  我也曾深深地懷疑過,但多年的實踐後,我終於明白了一點:如果這股市每年不大幅波動一、兩次,就不是股市了;再好的股票,如果沒有大幅的上下波動就不是股票;你所要作的就是鍛練識別能力與耐心等待。
  
  (順帶說一下高價、低價股的機會比較問題:
  1、有人認為好的股票往往被高估,壞的企業往往被低估。而我們國家不存在這個問題,我們這個市場是績優沒人理睬,垃圾投機盛行。
  2、又有人認為好的企業往往價高,壞的企業往往低價,高價機會少,低價機會多。但問題是高價未必高估,低價未必低估。事實上,好的企業只是有一個相對較高的價格,敢買高價的投機客較少,反而處於相對低估狀態;相反,人們總是樂於在低價股中投機,反而是高估了。
  3、我國的高低價股價差遠不如西方成熟市場,西方的好股票幾百美元的比比皆是,垃圾股一、兩毛錢的也很多,而我們最便宜的也有幾元錢,最貴的也不過幾十元,證明了低價高估、高價低估的狀態。
  4、在我們這樣高市盈率的市場,根本不存在被低估的低價股,那些本身素質很差的垃圾在沒有真實的重組前即使被炒高了,最終還是跌回原位,而在浩如煙海的垃圾堆中,你很難知道哪個是真正有效的重組。
  5、如果垃圾處於被低估的狀態,好股票也同樣處於相對低估狀態;如果好股票處於相對高估狀態,那麽垃圾一樣股價高企,好不到哪去。
  6、高價、低價中都有機會,我從來沒有否認這一點,但只有能加以利用的機會才是大機會,對於我來說,由於高價股相對數量較小,有利於縮小研究範圍,我更善於到高價股中尋找機會。)
  
  那麽,最大的獲利機會存在於何處呢
  

 
  第四章、巴菲特是大猩猩嗎?
  
  “股票市場是有經驗的獲得很多金錢,有金錢的人獲得很多經驗的地方。”
    --(美國)朱爾
  
  有沒有可能存在擲硬幣的高手,可以連續擲三十次正面而不出現反面的情況?
  按照學術界的觀點,統計學家將這個高手的成功稱之為小概率事件,他的成功只能要靠運氣。有些經濟學家使用古典大猩猩類比法:如果你將足夠多的大猩猩放在一間屋子里,讓他們一起投幣,每一輪擲出反面的大猩猩淘汰出局,從統計學上講其中幾只一定能夠達到這個高手的水平。
  在投資界也同樣存在這種觀點,巴菲特、林奇等人的投資策略並沒有什麽過人之處,不過是少數幾只運氣特別好的猩猩而已,屬於市場總體機會中的小概率事件。
  
  一、巴菲特的反擊!
  
  巴菲特的老師本·格雷厄姆寫過一本書--《證券分析》,這本書是全球公認的一部經典著作,發表65年之後,至今仍被大量印刷。在這部著作發表50周年的紀念日,哥倫比亞商學院召開了一次研討會,紀念這部由兩位傑出的本院教師擔綱的作品的發表。
  巴菲特被應邀出席,並作了“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級投資者們”的演講。
  演講以現代證券理論的中心辯題開始:股市是高效的,任何打敗市場的人都屬幸運。
  他假設舉行一個全美2.25億人參加的擲硬幣比賽。猜中者的獎籌為1美元。每擲一次,輸者退出,贏者留下賭籌,進入下一輪。經過20輪擲幣比賽,剩下的215名贏者就掙得了100萬美元。
  巴菲特繼續說道,現在,商學院的教授們在分析了這場全國性比賽之後,會指出那些擲幣的人沒有什麽特殊技巧。他們還會爭辯,這件事情很容易被2.25億只大猩猩模仿。
  他承認,從統計學的角度,大猩猩靠運氣的確可能產生同樣的結果。但是設想一下,如果這215個獲勝的猩猩中有40個來自於同一家動物園,難道我們就不想問一問他們的管理員給那些大猩猩吃了些什麽嗎?
  巴菲特說,任何高度集中發生在某一領域的事件,都有可能是某些不尋常的事情,並值得我們去調查。他得出關鍵性結論:萬一這群獨特的獲勝成員靠的不是他們吃了什麽,而是靠向某人學的手藝呢?
  他說他所認識的一些人,他們的成功絕非是幸運二字所能解釋的。那天,他舉的例子都是圍繞著那些長時間持續擊敗市場的人的。這些人不是靠運氣,而是靠遵循同一個人所制訂的基本原則--“要充分利用公司的市場價值與其內在價值的差異”,而這個人就是本·格雷厄姆。
  巴菲特堅持認為自己並不是什麽幸運的大猩猩!
  
  二、巴菲特是一只投機取巧的大猩猩!
  
  應該說巴菲特在這次演講中,並沒有說出他所得到幸運的本質,因為利用錯誤定價獲利的思想是大多數投資者所崇尚的方法,為什麽多數人沒有成功,而只有他及少數人成功了呢?
  因為巴菲特在舉例中,將自己的行為等同於其他人頻繁操作的行為,而實際上在他人反複投幣時,而他卻是冷靜地在邊上一動不動。
  筆者認為巴菲特成功的秘決有三個:
  1、超長期投資與極低的周轉率;
  2、只投資優秀的有競爭力的企業;
  3、在較安全理性的價位區集中投資。
  而決定巴菲特的擲幣幸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靠的“超長期投資與極低的周轉率”。
  同樣還是2.25億個猩猩擲幣比賽這個例子,總共要進行20輪,每輪的獲勝者才能進入下一輪,但是有1只大猩猩善於投機取巧,只參加了第5、10、20輪三次擲幣,其余時間它都處於等待之中,只有到了它有把握的機會才出手,而這三次它都對了,它一樣成為20輪的獲勝者。別的猩猩要20輪連續正確的幸運,而它只需3次就可以了。
  可以說,長期投資與低周轉率的策略,類似於在別的猩猩多次擲幣的時候將勝利的成功保持到下一輪的策略。無疑巴菲特是一只善於投機取巧,通過少投幣而將獲勝紀錄一直保持到最終的大猩猩!
  
  三、巴菲特給我們的啟示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似的,絕大部分人在各行各業都是碌碌無為的一般人,優秀的東西總是少數派,他們的行為總是特別而且極少人能做到的,如何成為最優秀的一群人是我們需要重點考慮的。
  巴菲特的特別突出的地方就是將一些極淺顯易懂的道理超長期地運用到投資生涯中去,他這些方法常人都能掌握,但沒有一個人能夠持之以恒地長期堅持下去。
  耐力常常是勝過頭腦的!
  
  四、彼得·林奇的轉變
  
  美國最著名、最偉大、最成功的開放式基金經理彼得·林奇早期也熱衷於短線買賣,他任經理的第一年換手率高達343%。但不久他就發現“很多我持有幾個月的股票其實應該持有更久一些。這不是無條件的忠誠,而是應該釘住那些越來越有吸引力的公司,提早放棄這種好股票,正應了”拔苗助長“的格言,這是我最喜歡的格言,自己卻成了犧牲者。
  人們總是到處尋找在華爾街獲勝的秘決,長久以來真正的秘決就是一條:買進有盈利能力企業的股票,在沒有極好的理由時不要拋掉。你不必在分析該買哪種股票方面是個天才;但如果你沒有耐心和勇氣去長期持有股票,你只是一個投機者。區分投資者的好壞的標準並不總是頭腦,而通常是紀律。
  通常,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內公司業績與股票的價格無關。但長期而言,兩者100%相關。這個差別是賺錢的關鍵,要耐心並持有好股票。”
  
  五、長線勝過短線
  
  (1)短線的缺點就在於頻繁買賣,它面臨了兩大問題:
  1、一次不謹慎的交易導致出局。
  如果將市場投資回報視為多輪投幣比賽,無疑投的次數越多,所得到的走運概率就越低,往往沒投兩三次就被淘汰出局了。當然市場沒有淘汰制這麽殘酷,但有時市場的風險的確可能將投資者淘汰出局,如選擇的投資對象突然破產摘牌等,這種情況很少,但遇上一次就死了,碰到這種情況,並不是投機者的運氣不好,而是他的不謹慎的頻繁買賣造成的。
  2、長期頻繁操作的結果反而低於平均利潤。
  有的人以為短線買賣可以回避遭到一次痛擊的危險,但即便回避了風險,他馬上將面臨第二個風險,判斷平均化。在股市中判斷對錯的概率與猜幣遊戲類似,最多只有50%,加上心理因素的影響、交易成本的存在,正確的概率還不到40%、甚至更低,從而導致低於平均利潤。
  用無知來控制風險,只能加大風險;靠麻雀戰術也許能夠生存,但永遠成不了高飛的大漠孤鷹。

  (2)長線投資的優勢在於可以利用股市的長期向上性特征獲利:
  1、長線投資同樣會遭到淘汰出局的風險,但是由於長線投資者在買入之前往往已對企業作了深入的研究,選擇的公司往往有長期價值,價位一般較理性,遭到滅頂之災的概率是極低的。
  2、就股市的發展局部與階段而言,股價呈隨機波動。但從五到十年來看,是長期向上的。短線投機是無法利用這長期向上性特征的。只有長期投資能夠做到。  
  市場幾乎無時不刻地被投機狂潮所包圍著,在市場中絕大部分人都是以短線為主,妄想一日暴福的念頭人人都有,但幾年下來累計利潤連市場平均漲幅也趕不上,效率市場證明了短線投機在股價隨機行走面前要想獲得超級利潤是圖勞的。
  策略的選擇本身就預示了成功的概率,大部分人以短線為主,所以大部分人賺不到錢,他們就是市場本身;極少部分人只做聰明的長線投資,所以這類人得到最多的利潤。
  所有的投資大師都是靠長線投資成功的,古往今來,靠短線投機得享大名者,至今沒有一人(除非是反面教材)
  
  六、在我們這樣高市盈率的市場長線投資有效嗎
  
  有人認為巴菲特買入的股票都是一些低市盈率的股票,他的長線投資理論只限於成熟市場。我不這樣認為。
  中西方股市都是股市,它的內在運行規律是基本一致的,都是由一些有血有肉的人在交易,只不過有不同的特點,中國作為新興市場是由高市盈率的市場過渡到低市盈率的市場,將面臨長期緩慢的過程,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很多產業都將面臨從無到有的高速發展歷程,無疑充滿著許多的機會。總有一些企業能實現高成長不斷較低市盈率,由於相對整個市場市盈率偏低,整體市場對它將會產生向上拉動作用而使股價長期上漲。
  在這種高市盈率的市場中,投資者的目的應該是適度的,即在整個市盈率相對基本不變,或整個市場市盈率的緩緩降低的過程中,找到盈利將會長期勝過大部分其它上市公司的企業,進行長期投資。
  研究與學習一個人的方法,最糟糕的就是機械地套用,買同樣的市盈率與同樣類型的股票並不能保證你能成功,因為這個世界不可能存在兩片相同的樹葉,無論是你還是巴菲特都不可能做到永遠買入一樣的股票。
  順帶說一下:不能以巴菲特只投資傳統行業來否定無法在科技股中長期投資,他的理由是他不懂這些行業,但這並不能妨礙你將科技股弄懂,費雪就是一個成功的技術股投資者。
  我們既要堅持原則,也要靈活地運用原則,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把握度,但如果不知道什麽是正確的原則,就一切都談不上了。
  如果你把握住巴菲特的思想精華,巴菲特的三個原則在任何市場都可以靈活地運用。
  人類的智慧思想總是薪火相傳、悠悠不息,偉大是可以學習的!即便你學不成偉大,至少可以學成強大。
  

   四、過高的複利增長只能害了自己
  
  明白了複利作用的威力後是很容易激起人的貪欲的,會夢想以高複利迅速達到致富的目的,但是想要把握住更多的機會時反而失去了本應有的機會。過高的增長只會害了自己。
  在一個有限的世界里,高增長率必定走向自我毀滅。如果這種增長的基數小,那麽在一段時間內這條定律不一定奏效。但如果基數很大,那麽當事人的結局將是:高增長率最終會壓扁它自己的支撐點。
  美國天文學家塞根在談及每15分鐘分裂一次繁殖的細菌時已經很有趣地形容了這一現象。塞根說:這意味著每小時翻四翻,每天翻九十六翻。盡管一顆細菌的體重僅有大約1克的一萬億分之一,但經過一天瘋狂的繁殖後,它們的後裔將像一座大山那樣重…..兩天之內,它們將會比太陽還重……不過,不必杞人憂天,塞根說:總有某種障礙會阻止這種指數式的增長。
  證券市場的歷史資料可以告訴我們,最傑出的複利增長者-沃倫·巴菲特,也只維持了24%的常年投資報酬率,大部分人都達不到這樣的水平。
  千萬不要夢想通過短期暴利來加速複利的增長,這是誰也無法作到的,能保證一個長期增長的較高的複利就已經是相當成功的業績。
  
  五、複利對我們的啟示
  
  1、成為證券市場的王者,不是靠一次、兩次的勝利,而是靠長期穩定的複利增長。
  2、由於市場的高效率,長期獲得高報酬率的複利增長是不現實的,所以每當獲得一次極高的投資收益時,首要考慮的是如何保住成果,而不是夢想著乘勝追擊。
  3、不要對高成長的企業報著過高的期望,一個很簡單的數學依據:如果企業年年增長一倍,五年後整個企業將成長32倍,10年後將成長1024倍,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自認為發現了好股票,又沒有耐心等待逢低買入的人,不用擔心股票有一天會突然飛到天上去,而已經持有低位買入的好股票的人,既不要把短期獲利目標定得過高,也不要天天盼望著自己手中的股票快速上漲,最後失去耐心,過早拋出。
  4、基數小的情況下容易產生較高的複利,但是正因為基數小,所以大部分人也不會很重視,不會從複利角度考慮問題,犯了過多的錯誤,反而防礙了資金的穩定增長,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更壞的情形是浪費了時間這一無價財富並且養成壞的習慣甚至死不悔改。
  
   
  三、巴菲特的觀點
  
  1、關於風險
  巴菲特認為:貝塔值的純粹主義者,不了解公司的產品與競爭力,而關註於價格波動史,來確定股票的風險,既不能區分某些內在風險差異,同時還經常會錯過價格波動創造的機會。
  他認為:風險來自於你不知道自己正做什麽。投資者通過有目的地將註意力集中在幾家有選擇的公司上,才更有可能對他們進行密切的研究,並掌握其內在價值。對公司了解得越多,可能遇到的風險越小。
  
  2、關於分散投資  
  沃倫·巴菲特多次強調:“多元化投資就像諾亞方舟一般,每種動物帶2只上船,結果最後變成了一個動物園。這樣投資的風險雖然降低了,但收益率也同時降低了,不是最佳的投資策略。我一直奉行少而精的原則。我認為大多數投資者對所投企業的了解不透徹,自然不敢只投一家企業而要作多元投資。但投資的公司一多,投資者對每家企業的了解相對減少,充其量只能監測所投企業的業績。”
  巴菲特認為:諾亞方舟是最牢固的船,但不是能跑得更快的船。
  巴菲特進而提出:“多元化只是起保護無知的作用。我們采取的策略是防止我們陷入標準的分散投資教條。如果你是一名學識淵博的投資者,能夠了解公司的經濟狀況,並能夠發現五到十家具有重要長期競爭優勢的價格合理的公司,那麽傳統的分散對你來說就毫無意義。它只會降低你的收益率並增加你的風險。我不明白為什麽有些投資者會選擇將錢投到一家他喜歡名列第二十位的公司,而不是將錢投到幾家他喜歡的-他最了解的、風險最小、而且有最大利潤潛力的公司里。”
  顯然,巴菲特並不是完全反對分散投資,他反對的是過度分散,反對的是分散在不了解的公司里,他認為投資者應集中投資於5-10家最好的而又能以合理價格買入的公司。
  
  四、幾位投資大師的看法
  
  1、費雪
  善於挖掘成長股的投資大師-費雪總是說,他寧願投資於幾家他非常了解的傑出公司也不願投資於眾多他不了解的公司。他在1958年寫的《普通股與非普通利潤》一書中寫道:“許多投資者,當然還有那些為他們提供咨詢的人,從未意識到,購買不了解的股票可能比你沒有充分多元化還要危險得多。”40年後的今天,費雪已是91歲高齡的老人,他仍不改初衷,他還是強調:“最優秀的股票是極為難尋的,如果容易,那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它們了。我知道我想購買最好的股,不然我寧願不買。”一般情況下,費雪將他的股本限制在10家公司以內,其中有75%的投資集中在3-4家公司身上。
  
  2、凱恩斯
  凱恩斯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宏觀經濟思想家,他還是一位傳奇式的投資家。巴菲特在自己公司的年報中指出:凱恩斯作為一個投資者的才智要比他在經濟思想上的才智更令人敬佩,凱恩斯曾在1934年給朋友的信中指出:“隨著時間的流逝,我越來越相信正確的投資方法是將大筆的錢投入到一個他認為有所了解以及他完全信任的管理人員的企業中。認為一個人可以通過將資金分散在大量他一無所知或毫無信心的企業就可以限制風險完全是錯誤的......一個人的知識與經驗絕對是有限的,因此在任何給定的時間里,很少有超過二或三家的企業,本人認為有資格將我全部的信心置於其中。”
  
  3、彼得·林奇
  應該說早期的彼得·林奇是一個瘋狂的分散投資基金經理,在他所掌管的基金投資組合1983年共包括900種股票,後來更增加到1400種。他就象一條巨大的藍鯨,吞食一切有利於它成長的東西。但隨著投資經驗的增加、投資精力的下降,他越來越崇尚集中投資。在他自己總結的25條黃金規則中他談到:“持有股票就象養育孩子--不要超過力所能及的範圍。業余投資人大概有時間追蹤8-12家公司。不要同時擁有5種以上的股票。”
  
  五、部分統計數據
  
  美國的萊格·梅森集中資產公司副總裁兼總經理羅伯特·哈格斯特朗作了一項統計研究,他將1200家美國上市公司進行隨機組合,時間設置為10年期。
  根據統計:
  1、在250種股票的組合組里,最高回報為16%,最低為11.4%。
  2、在15種股票的組合組里,最高回報為26.6%,最低為4.4%。
  3、在3000種15支股票的組合中,有808種組合擊敗市場。
  4、在3000種250支股票的組合中,有63種組合擊敗市場。
  結論:
  1、就單個集中投資組合而言,集中投資有更大的機會獲得高於市場的收益,也有更大的機會低於市場的平均收益。
  2、擁有股票數量減少,擊敗市場的可能性增加。擁有15支股票,你擊敗市場的機率是4:1,擁有250支股票你擊敗市場的機率是50:1。但是集中投資的成功與至關重要的英明選股是分不開。
  
  六、一些啟示
  
  1、一定數量的分散投資能降低非系統風險,但不能獲得超越市場平均值的利潤。
  2、要獲得超額利潤只有集中投資3-5家。
  3、普通投資者在資金達到百萬以上之前,應集中投資於一家公司,因為在達到百萬以上之後首要考慮的是如何保住勝利果實,所以要在分散風險的前提下穩定獲利;而在百萬之前,應該有理智地奮進,爭取更大的勝利。
  4、集中投資於一家公司,會有一個反複篩選的過程,有利於迅速提高選股能力。
  5、集中投資於一家公司,使得你更能關註投資於你認為最好的公司,更能關註於它的基本情況。
  6、集中投資於一家公司,從跟莊的角度考慮,你所鬥的只有一個莊家,而不是好幾個莊家聯手對付你,能夠提高成功概率。
  7、集中投資於一家公司,使得你經常從複利角度考慮問題,也便於計算複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738

內地熱捧作家梁文道 道長爆紅之道

1 : GS(14)@2010-09-19 14:33:07

2010-9-11 iM

梁文道近來是非多多,中港兩地文化人同時向他開炮,分別與內地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以及本港「神級」文化人陸離展開筆戰;前者在個人博客借轉載文章,暗嘲梁文道扭曲史實以闡述個人觀點,後者則罵他做學問不夠認真、寫文章常有錯處。

有說是因梁文道近年在內地爆紅,樹大招風。2003年開始轉移精力往內地發展後一炮而紅,至今,梁文道把兩地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上的差異、優勢劣勢,甚至生存規則,都看得透晰,進駐內地已7個年頭的今天,不但沒後悔當初的決定,更鼓勵港人北上發展,放眼全中國。

早有聽聞梁文道在內地走紅的程度,他在內地開講座,主辦單位派出5名保安將他團團包圍,才可安全步出會場。但親身感受到內地人對他的熱愛,還是在個多月前,於本港一個讀者分享會上。分享會當天,現場座無虛席,九成以上的聽眾都是專程來港支持的內地人。這些內地讀者除了紛紛向梁文道索取簽名、要求合照,表現得十分興奮之餘,還認真地與他討論其曾寫過的某篇評論文章的內容與感想。

寫內地評論給內地人看

梁文道說,自己往內地發展,是在很偶然的情況下發生的。1999年他獲鳳凰衛視中文台邀請,成為該台王牌節目之一《鏘鏘三人行》的常任嘉賓,自此開始為內地人所認識,2009年,他在內地出版了第一本專欄集錄《常識》,大賣逾10萬本,隨即成為了內地文化界的紅人,並以此為起點,內地媒體的工作也愈接愈多,漸漸更把工作重心轉往內地。

梁文道該聽過許多人質疑,既然以寫時事評論出身,怎麼會放棄言論自由的香港,而選擇在言行處處受掣肘的內地發展?

對此,他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如果說做時事評論,只是從做得爽不爽這方面看的話,或許是在香港比較好,但如果這麼說,那為甚麼不是全世界寫時事評論的人一起搬去英國寫呢?又或者可以選擇荷蘭,因那裏是全世界言論自由指數最高的地方。」

梁文道解釋,正正是因為關心中國,所以要回到內地寫,寫給內地人看,「我也有很多朋友在香港寫中國評論,你可以很自由地寫,你寫給香港人看,教他們怎麼去了解和分析中國的事情,但你對中國的讀者,或是一些需要被影響的人,有多大的影響呢?我很懷疑,所以寧願花工夫在內地。」這樣做,雖然犧牲了部分言論自由,有很多事情不能直接、坦白地說出來,像是六四、法輪功、一黨專制等,但卻有機會慢慢地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去討論、分析個別問題。

慨歎香港並無言論自由

說起言論自由,梁文道指出香港在這方面的問題所以:表面上來看,香港的言論是比內地自由,但若深入分析的話,其實並不能一概而論,「我不覺得香港很言論自由,不光是說政治敏感,香港有另一種限制。」他所說的,一是指本港報章雜誌的篇幅,所給予評論的空間愈來愈小;二是指香港人對深度的容忍程度,其實相當低,對此,在社會上工作的頭10年裏,以在香港寫評論為主的梁文道,慨歎感受很深,「有很多觀念,你沒辦法很清楚地去展示,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香港的言論自由是被浪費了的。」反觀內地,其實十分注重學術性地評論政治時事,文章動輒可發揮數千字,寫出來的文章,也能得到更多回響,「在內地那個梁文道,或許更貼近真正的我。」

除了言論自由外,梁文道告訴記者,以一個文化人的身份在內地,比起在香港,可得到更多的尊重,地位也較高。他笑舉例說,在內地曾收過不少作家和藝術家的名片,印在上面的名銜,每每讓人忍俊不住,「他們會稱自己為『中國當代藝術家』、『京城五大才子之一』等等,雖然我不知道其餘那四大才子都分別是誰。」

以香港做基地面向中國

但這也說明了,內地的文化人,以自己的身份為傲,不像在香港,「在香港,人們很喜歡用『員』這個字,像我是做評論的,就被稱為『時事評論員』,令人想起好像操作某種引擎的技工,被放在狹小的縫裏,看不清全局。」而香港的文化人,不少都生活潦倒,不但居住環境差、房子的採光差,工作上更要寫很多專欄,才能維持生活。

以這一點來看的話,梁文道絕對是較喜歡在內地工作的,這也可能是他在內地,能如魚得水的原因之一。

不過,雖然梁文道現在每個月,有三分一時間都在內地到處跑,卻從沒打算搬往內地居住,理由也拉到言論自由上。他說香港資訊自由,內地始終不及,香港可隨時上網、落街便可買到《FT》和《Economist》,對一名文化人來說尤為重要。

因此,他以香港為基地,繼而面向整個中國,「就像一個在昆明的作家,他以昆明為基地,然後面向全國,那我是以香港為基地,兩者是一樣的。」他自己很早便了解到這一點,但許多香港人,對於要前往內地發展,在觀念上仍然很放不開,覺得等於是去了另一個世界。

「有些香港人,很人為地塑造出一種對立的狀況,好像去內地發展就意味着一種很保守的政治取態,就一定是個政治投降派,是誰說的呢?我在中國內地寫東西,但我一樣在香港參加遊行示威。」他指出,在這方面完全沒有矛盾可言,就算有,也是一個被虛構出來的矛盾,是香港人加給自己的框。

因此,梁文道覺得,特別是新一代的「八十後」香港人,應該要在這方面改變已有的觀念,「你可以在香港做你身為『八十後』要做的事,那回內地為甚麼不可以做同樣的事?同樣的事,不會說到了內地,就會變得不一樣了,應該是一樣的。」

廣東話有排唔死得

在這次舉行的讀者分享會上,剛開始以廣東話作開場白的時候,梁文道便被一名內地讀者打斷:「可以用普通話演講嗎?」面對九成內地讀者,對於這個要求,梁文道卻笑說:「為甚麼?這是在香港呀,要說廣東話,我誓死支持廣東話。」

當然,這只是句玩笑話,之後梁文道也以廣東話、普通話交替演講,但之所以有這麼一段小插曲,也是因為近期對「廢除廣東話」及「粵語保育」等事件的激烈爭辯所導致。

有流行文化在背後支持

對於這些的爭論,梁文道指出,語言其實是一個政治性很強的東西,像是中國的政權一直集中在北方,那普通話也就成為主導性的語言,而其他地區的慣用語,也就相對地被稱為了「方言」。而在芸芸「方言」中,廣東話其實已算是特別的存在了。「你看除了廣東,還有哪個地區有一條電視頻道是24小時以當地方言播出的?就連上海,也只是在某個時段裏,有上海話的節目。」

廣東話之所以有別於其他的「方言」,是因為它有整個香港文化在背後支持,「一種語言不能只有歷史,也要有新的東西,香港的流行曲、電視劇,都在為這種語言不斷添加新字詞。」因此,梁文道說:「廣東話有排唔死得!」

筆戰中港

最近引得梁文道再次在網上與人展開筆戰的,是內地科普作家方舟子,與本港著名文化人陸離。

----------------------------------

VS方舟子

方舟子在內地,以反學術腐敗現象,及批判新聞的不真實報道而聞名,早前以在微博上一口氣發出21條信息,揭發了新華都集團總裁兼CEO、內地著名的打工王帝唐駿的學歷造假事件,為人所津津樂道。最近又在個人博客上轉載了一篇名為《揣着糊塗裝明白的梁文道》的文章,引來熱烈討論:

「無意中看到梁文道的一篇博文《耳朵以外,聆聽的文化構成》,乍看是關乎接受美學和音樂欣賞的討論,但說到後來,便又落到『權力』和『民主化』上去了…… 大談『西方古典音樂』的梁文道,居然在論及莫扎特和貝多芬這兩位大音樂家的時候,信口開河,錯誤百出……像梁文道這篇開頭大談古典音樂的文章,本身雖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卻意外顯露出自己對西方音樂史的無知,這種跨界充內行、強不知以為知的文風,根本就是揣着糊塗裝明白……果然要當有『常識』的『文化人』,容易得緊。」(節錄)

對此,梁文道寫了洋洋數千字予以回覆:

「我必須先聲明,那(《耳朵以外,聆聽的文化構成》一文)不是我親手所書,而是我一次演講筆錄……目前所有冠我姓名的博客都已不是我本人經營的了,我不曉得他們為甚麼還會自動更新……在該次演講之中,我拿莫札特和貝多芬並舉,目的是要說明一個音樂史上的重大趨勢……然而,這個觀點不是我個人的獨得之妙,而是音樂史與音樂社會學中廣為人知的判斷,由於這個說法太過平凡,所以我就沒有在演講中引經據典地一一說明其來源了……『果然要當有「常識」的「文化人」,容易得緊』這一句,也許是我愚鈍,就我的體會而言,這可以十分艱苦的一件事,哪怕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還是當不好。」 (節錄)

VS陸離

其後,又有香港文化人陸離對梁文道展開了另一輪「攻勢」,對於陸離,年輕一代的香港人未必認識,但這位文壇老前輩,是把《史諾比》花生漫畫引入香港的第一人:

「其實我『正式閱讀』梁文道,僅始於大約半年前。緣起2009年12月,梁文道在《讀書好》訪問陳冠中,四次將《中國學生周報》誤作《中學生周報》。當時我懊惱想,一次錯,可以是校對或筆誤的問題,錯四次,應該是作者『烏龍』了……梁對一個英文字的結尾s似乎略有麻煩……印象中,早期梁文道應該不是這樣的。他愈漸粗疏,以乎是『紅』遍中港台之後的事……」(節錄)

對此,梁文道又寫了文章回應:

「也許可以教陸女士稍感寬慰的,是我已決定從下期開始,便不會再替《讀書好》雜誌做人物訪談了,應該可以減少她的煩惱,我知道有些朋友會覺得我今日犯下的錯誤都是我『紅』了之後心高氣傲的結果,不過我可以衷心地說,對於『紅』不『紅』這種事我一向沒有太大感覺,如果有,那也只是更加厭惡自己……盡管我常常要花一個通宵才能勉強完成這個工序,可我就是無法防止把《中國學生周報》弄成《中學生周報》之類的筆誤。除了無能,時間不夠肯定是個很要緊的因素。」

﹏﹏﹏﹏﹏﹏﹏﹏﹏﹏﹏﹏﹏﹏﹏﹏﹏﹏

梁文道

2009年:於內地出版第一本專欄集錄《常識》,其後陸續出版《噪音太多》、《我執》、《讀者》等書

2008年:於鳳凰衛視中文台開闢一檔新節目《文道非常道》

2003年:開始為內地的《南方都市報》及《南方周末》撰寫時事及文化評論

1999年:加入鳳凰衛視中文台,成為清談節目《鏘鏘三人行》的常任嘉賓

1998年:為香港新城電台主持財經節目,後來被引薦加入香港商業電台成為香港商業電台第一台台長及顧問,期間擔任《打書釘》、《風波裏的茶杯》、《光明頂》等節目主持,後因《風波裏的茶杯》發生封咪事件而為港人所熟悉

1994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1985年:從台灣回港生活及升學
2 : tcw1984(3057)@2010-09-20 10:43:08

湯兄對道長有乜睇法呢?
3 : GS(14)@2010-09-20 21:28:42

2樓提及
湯兄對道長有乜睇法呢?


真是有料,但是太忙,忙中有錯,值得原諒
4 : tcw1984(3057)@2010-09-20 23:00:48

樹大招風,呢點同湯兄一樣啊 :D
5 : GS(14)@2010-09-20 23:13:23

4樓提及
樹大招風,呢點同湯兄一樣啊 :D


至少我無樣睇,呵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8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