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艾格菲 漁_夫
來源: http://xueqiu.com/5774757064/35984526
我在很多談商業模式的書中看到艾格菲這個公司,大部分書籍把其當成商業模式創新的案例。但是它現在已經退市並被天邦股份所收購。艾格菲本來就是賣飼料的公司,2007年在納斯達克通過借殼上市後,意氣風發進入養豬市場,進行產業延伸。我覺得艾菲爾失敗有幾點是對投資者與企業家值得參考的:
(1)
在主業的品牌沒有成為品類絕對的領導者之前盲目進入其他行業。“百世騰”(艾格菲的前身)在中國豬用預混料行業內排名保持在十名左右,但熊俊宏與他的夥伴們並不滿足,一直在尋求突破方式,尋求下一個更大的發展目標。這就犯了很大的錯誤
,因為一個行業才前10名的企業,幾乎不太可能在消費者心智中占據恰當的位置,而就想著多元化去了,這是很多企業失敗的原因,當年的春蘭空調就是很好的例子。 (2)
進入養豬行業,關註物理市場,而不關註品牌建設。其實進入養豬行業,首先考慮的是你以什麽品牌的方式進入,
而思考品牌首先要思考品類,你養的豬與其他的豬有什麽不同,差異化在什麽地方,不然即使你的豬養出來,利用商業模式降低了部分豬的成本,仍然無法應對競爭與環境的變化。 (3)
不小步試錯,不從下往上去打造新企業。公司考慮太多怎麽樣利用已有的飼料,認為企業有飼料資源與相關能力,就能把豬養好,利用模式創新大量圈豬圈。但正是這樣,反而對可能的錯誤缺少試錯的心態,最終都是從企業大局的角度去看待整個企業規劃的問題,而不是從最終消費者角度出發,至下而上地去打造企業,打造企業的品牌。成功固然是好,錯了就容易一敗塗地
。進入新行業就是創業的過程,這個過程不要太多假設,不要太多從自己的思維出發,要學習會試錯的思維,用精益創業的方式來進行創業,打造優勢企業。 (4)
商業模式設計應該是基於定位的前提下,進行系統思考。對企業來說,本無什麽商業模式,
只是在企業滿足顧客的需求中,怎麽樣與競爭對手競爭,在消費者的心智中占據一個恰當的位置,這始終是企業能夠存在的前提與核心。如果放棄了或者對這思考不足,那麽企業就跟浮萍一般,最終受環境影響很大,到最後不得不只能訴求於價格戰等最原始的方式。互
聯網企業為什麽很多考慮商業模式創新就能夠取得很大的成功,其很大原因在於商業模式創新的過程中開創了新的品類,其中暗合了定位的基本思維。但這不表示企業
不需要通過定位找到一個一致性的心智方向,並以此心智方向努力。很多企業本來可以持續成功,但因為沒找到一致性的方向,最終變得不倫不類,類似當當網,完全可以成為網上書店這個品類的老大,結果學著亞馬遜、學著京東做網上百貨去了,這個結果就是不得好死。所以對投資者來說,
分析商業模式最好與定位理論的思維結合起來,不然很容易走錯了方向,看似商業模式很先進,結果敗得一塌糊塗。這一點可能對馬佳佳的情趣用品店、陳歐的聚美優品都很有實踐意義。 我幾乎看遍了所有能找到的關於商業模式的中英文書籍,
個人比較推崇魏煒和朱武祥老師的關於商業模式的書籍,我關註其關於商業模式的思維,強調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但我覺得他們分析的時候明顯對定位理論是不理解的,他們將定位劃分為戰略定位、商業模式定位與營銷定位。這些定位的方式都是從市場的角度去看定位,都源於科特勒的營銷思維。未必對打造優勢企業是很有幫助的,但如果在某種思維的引導下,再利用商業模式的思維結合著去看待企業優勢問題,那麽就很容易得到一個清晰的圖景。
我註重商業模式,但不會唯商業模式論,我也註重創新,也不會認為創新就一定會轉換為優勢。企業有些時候很容易贏得消費者,因為其是第一,但也有時候很不容易爭得競爭的勝利,因為已經有第一者牢牢占領了某個重要的位置。如果看待各種分析要素的排列與組合,然後得到企業優勢的某種恰當的理解,這始終是投資中的一個難題。
合並資產負債表




下面兩段話是公司總裁熊俊宏2009年接受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采訪談如何判斷並應對當前生豬市場的內容:
艾格菲集團是一家富有朝氣、發展神速的國際化企業,2007年在納斯達克主板上市。由於去年國際資本介入而受到了媒體、經濟界的廣泛關註,曾掀起過軒然大波。
2008年,艾格菲高瞻遠矚,決策進軍養豬業,投資一億美元在江西、上海、福建、廣西、海南等地建設現代化的種豬場和商品肉豬生產基地,已擁有30余家萬頭以上規模豬場。艾格菲集團作為外資養豬企業的優秀代表,面對當前生豬市場價格低迷,如何判斷今後市場走向,如何思考與應對目前市場,引起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組高度關註。
5月5日上午10點,艾格菲集團總裁熊俊宏接受了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記者采訪,
首先就企業出於什麽考慮進軍生豬市場進行了闡述。他認為艾格菲在戰略上進行產業鏈延伸揮師進軍養豬業是公司戰略的選擇,我們在飼料上有12年的發展,借鑒一些國外飼料公司的發展經歷,從飼料延伸養豬,是產業鏈的正常延伸;中國養豬業正處於從千家萬戶型過渡到以集約化、規模化大集團養豬公司為主的市場格局,給艾格菲高瞻遠矚,決策進軍養豬業帶來良好的歷史發展機遇。艾格菲的目標是做中國養豬大王,通過並購的模式,快速達到中國第一養豬集團軍百萬養豬集團的規模。
艾格菲在上市後籌集到一億多美金收購豬場,其收購方式是養豬場的固定資產仍然屬於原企業主所有,屠宰、銷售也保留原有渠道,艾格菲只是承包豬場,負責技術和財務,並買斷所有生豬經營權。下面部分是關於艾菲爾商業模式的論述:
艾格菲買豬場的商業模式,降低了談判成本 三年間,“艾格菲”的銷售收入竟然增長了20倍。它本來只生產豬飼料,但借殼上市後,籌集1億多美元收購豬場。三年後,生豬銷售帶來的收入,所占比例竟超過了六成。
“艾格菲”在三年間,銷售收入竟然增長了20倍。從2006年的800萬美元,增長到2009年的1.7億美元。這家企業本來叫“百世騰”,只生產豬飼料,但2007年在納斯達克借殼上市後,通過連續增發股票,籌集1億多美元收購下遊客戶—豬場。兩年後,到2009年已收購了40多家豬場,生豬銷售竟帶來超過1億美元的收入,占總收入比例超過六成。
艾格菲如何做到這麽迅速地收購呢?關鍵在於其收購方式,不僅現金投入不大,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據《中華工商時報》報道,它收購的養豬場,固定資產仍歸原企業主所有,屠宰和銷售也維持原有渠道。艾格菲實際上只是承包了豬場,負責技術和財務。它與這些豬場簽訂的是“生豬收購協議”和“租賃協議”。
以它投資的“馬尾鳳翔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為例,艾格菲買斷了其所有生豬的經營權,並以每年45萬元租賃養豬場,協議期為15年這種收購方式,不僅降低了收購成本,也大大降低了收購時的談判難度。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艾格菲2009年出欄了68萬頭生豬,位列全國生豬養殖企業前列。
艾格菲轉變模式也有其行業背景。中國飼料行業大大小小的企業,有1萬多家,競爭激烈。在2007年上半年,由於原料漲價,但飼料產品的價格卻跟不上原料的上漲速度,不少中小型企業都在虧本經營。但是,此時的生豬市場卻是熱火朝天,豬肉價格一路飆漲,最高時達到23塊一公斤。
於是艾格菲選擇向下遊收購。由於做飼料時采用的是直銷模式,對各個豬場的經營情況比較了解,再加上和豬場曾經有過合作,因此收購時的談判比較順利,其投資的養豬場中有70%是其飼料客戶。
食品夥伴網訊 據外媒報道,美國聯邦證券監管機構民事起訴中國生豬供應商艾格菲(AgFeed Industries)
審計負責人,指控他們未能盡職審查該公司的會計欺詐行為,致使造假虛報2.4億美元收入。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11日指控艾格菲實業偽造銷售飼料發票,並捏造並不存在的生豬銷售數據。該監管當局還指稱,艾格菲為了提高市值,還虛報了出售生豬的重量。
據稱,艾格菲於2007年至2009年剛上市期間,在極少的監管下將一億美元自美國轉回中國。 此外,SEC還起訴涉嫌參與造假或者事後隱瞞的四名前中國籍高管,包括董事會主席和前首席執行長。
艾格菲總部位於中國,2007年赴美國納斯達克上市,2010年被一家美國公司合並,之後同時開展美國和中國兩地業務。2012年退市,並於2013年申請破產保護。
SEC表示,
該公司從2008年至2011年之間財務造假把收入提高了71%至103%,並指其制作兩套帳本,一套是真的,另外為投資人提供一套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