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薩邁拉電站的1300多名員工被困兩週之後終於從陸空兩線完成撤離,現在仍有1萬多名中國公民留在戰火紛飛的伊拉克◎ 財新見習記者 馬曉嫻 記者 何春梅 文「終於回國了!」6月27日下午,在伊拉克北部薩 邁拉電站營地里拉被困 兩個多星期之後,林女士抵達上海。 林女士是伊拉克薩拉哈丁省薩邁拉電站(Samarra)項目的一名普通工人。 這個電站由中國機械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CMEC)承建,CMEC 又分包給了其他公司,林女士即為分包商招募的工人。她在6月25日作為第一批撤離人員,乘坐伊拉克軍方的武裝直升機,成功從被困營地抵達首都巴格達,並在次日乘坐民航順利飛離伊拉克。 2011年12月,CMEC 與伊拉克電力部火力發電項目公司簽約承建薩邁拉電站項目,合同總額11.89億美元,這是伊拉克目前在建的單機容量最大的電站。CMEC 負責將兩台63萬千瓦燃油氣機組安裝並試運行完畢後完整移交對方,即所謂「交鑰匙工程」 。電站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北186公里,薩拉哈丁省薩邁拉市東南16公里處,是遜尼派在伊拉克的核心區。 6月10日,伊拉克尼尼微省首府摩蘇爾被「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下稱 ISIS)佔領。ISIS 是活躍在敘利亞和伊拉克交界處的伊斯蘭遜尼派極端主義武裝力量,與基地組織關係密切。 他們借敘利亞內戰招募戰士、吸納資金從而發展壯大,號召重新建立哈里發制度,把分裂的阿拉伯國家再次統一起來。在巴格拉迪(AbuBakral-Baghdadi)的帶領下,他們今年1月佔領了伊拉克最大省份安巴爾省省會拉馬迪,以及首都巴格達以西僅65公里的什葉派聖地費盧傑,統治了安巴爾省大部分地區。 6月5日,電站所在地薩邁拉已經遭到 ISIS武裝襲擊,並一度有部分區域被控制。從薩邁拉到巴格達的交通要道,沿途各城鎮都是交戰雙方爭奪熱點。 伊拉克安全形勢驟然惡化,電站1300多名員工被困營地,直至6月27日才安全撤至巴格達,目前正陸續回國。 據悉,現在還有1萬多名中國公民滯留在伊拉克,他們大多希望儘快離開戰火仍在蔓延的伊拉克,但能不能回來取決於所在公司的決定,也取決於伊拉克的下一步局勢。與此同時,仍有冒險者設法前往伊拉克,試圖戰火中淘金。 千人陸空大撤離 伊拉克危機中被困的不僅有電站項目上的1300餘名員工,還有一個正在建設中的薩邁拉藝術館項目團隊。他們的營地就在6月11日被 ISIS佔領的提克里特。 「我們13個人是6月11日13時開始,由當地駕駛員開車把我們送到薩邁拉藝術館的。離開營地僅僅一個小時,提克里特就全面開火了。 」來自安徽的藝術館項目負責人張珍告訴財新記者。 該藝術館屬於伊拉克政府工程,由安徽阿拉貝斯特總承包有限公司(下稱阿拉貝斯特)承建。項目於2013年11月正式開工。雖然此次工程在薩邁拉,但是公司營地在提克里特,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僅50多公里,平時往返很方便。 薩邁拉遇襲擊後,6月5日,張珍立即向國內總部和有關部門匯報了情況,準備撤離。6月10日與使館聯繫,使館安排他們先行撤到薩邁拉電廠,再由電廠統一安排撤離事宜。6月11日下午抵達電站營地後,張珍心有餘悸, 「路上沒有武裝護衛,我們非常害怕」 。 張珍在電站見到了負責人金總和田總,此時,電站已在準備大規模撤退,但當時的局勢暫時不允許如此大規模的平民轉移。在營地外,有軍隊保護。據張珍介紹,被困期間,還有伊拉克陸軍 一位指揮官特意過來,告誡項目人員不要外出。 營地之外,離薩邁拉不遠處的一個小鎮正遭到反政府武裝的攻擊。一名四川籍工友說,半夜睡得正熟的時候突然炸彈響了,感覺地和房子都在震,那時候才真得覺得自己是在戰場。 從被困開始,項目就暫停了,員工全部放假,大把的空閒時間加劇了人們的焦慮。另一名四川籍工友形容說,吃飯時菜的品種少了,大家就會擔心,繼續被困的話會不會沒東西吃了。 兩週多的圍困之後,到6月25日,人們才看到希望。據林女士介紹,中國駐伊使館幫忙聯繫了兩架政府軍的武裝直升機,從薩邁拉營地直接將人員轉運到巴格達,分三批,25日兩批、26日上午一批,總共撤離了60人。 一架直升機一次只能運送十個人,讓誰先走是個問題。關於如何確定上直升機的人選,林女士和張先生告訴財新記者,各單位自己把名單報上去,基本按年齡來選,有的單位讓最老的先走,有的單位讓最小的走。營地裡總共50多名女性,基本都隨直升機撤退了。這是林女士第一次乘坐直升機。飛機噪聲很大,但飛得又快又穩,180多公里的路程只花了半個小時。 剩下的約1260人,最後是聯繫了12 輛大巴,於6月26日和27日分兩次完成大撤退。每次都是12輛大巴組成車隊,由政府軍出動八輛坦克加上僱傭的當地安保公司一路護送到巴格達的巴勒斯坦酒店。據張珍介紹,車隊從14時開始出發,原本兩三個小時的路程,足足開了六個多小時,到晚上20時左右才抵達。 最難熬的是等待的過程。 「不知道哪一天才能走出去。 」林女士說,頭一批準備撤退的人在指定地點等飛機等了兩天,每天行李收拾好了又拖回來,再繼續等待。開始還興奮地給家人打電話,後來特別絕望,就不打了。 進出伊拉克都非易事 看到新聞裡說大批中國工人撤離伊拉克,王旭也想回國。他在巴士拉一家為中石油管道局做服務的私企工作,剛到伊拉克才四個月。戰爭爆發後,王旭很快給公司遞交了回國申請,沒有獲批。 「現在一句話也沒有,沒說撤退。 」王旭有些氣憤,雖然當前巴士拉「很安全」 ,他也不想呆下去了。公司不打算放人, 「需要有人頂我的崗才能走,而且我們簽的是一年的勞動合同,提前走了公司扣錢特別狠」 。 王旭每個月工資1萬多,又剛來,現在走的話公司要加倍扣錢,等於白幹。但王旭說,自己想回來,扣錢也想回來。 中石油艾哈代布油田的工人楊光也被公司「扣下」了。 「現在說非關鍵 人員撤退,關鍵人員不讓撤退。 」楊光說,按照合同規定,自己每年年中可以休假,現在早該休假了,孩子也放暑假了,但是公司不讓走。 6月中旬,伊拉克局勢緊張的時候,楊光覺得可能快要撤離了。但也有不少人想留下來繼續掙錢。 「一般來這裡的工人家裡壓力都大,好不容易出來了,撤回去能不能再來還不一定呢。 」要去一趟伊拉克並不容易。 「去伊拉克辦簽證,比去美國麻煩。 」張宇曾經在中遠一家外包公司工作,為開通中遠在伊拉克的一條航線,曾隻身一人去伊拉克找當地的公司談合作, 「跟你合作的伊拉克本地公司需要發邀請函,由伊拉克外交部發到駐在北京的伊拉克大使館,我們才能去使館領簽證」 。 張宇說,到伊拉克十天之內,還需要驗血, 「要化驗很多東西,化驗完了要到當地警察局去備案、蓋章,走之前當地警察局還要審批。最後化驗結果單上要有兩個戳,否則你想走都走不了。 」不過,在化驗大廳排隊的大多是歐洲和印巴的工人,因為大部分中國工人的簽證都是中國公司直接和伊拉克政府訂的。這也意味著,中國工人要想離開伊拉克,需要公司和伊拉克相關部門共同審批同意才行。 然而緊張的局勢,難辦的手續並不能阻擋中國人掙錢的腳步。戰火響起後,在伊拉克華人社區裡,經常會有人詢問如何最快辦理簽證,也時不時會有人自薦過去做阿拉伯語翻譯。一位在巴士拉地區做簽證和機票代辦多年的商人何先生說,現在油區和華為都還在繼續 從國內上人,至於那些在庫爾德人區域做小生意的商販, 「他們根本不怕,打仗對他們來說基本沒什麼影響」 。一週前一趟國際航班抵達巴士拉,下來的一半都是中國人。現在走特殊渠道代辦伊拉克簽證,找大企業幫忙做擔保,最快一週即可以拿到,費用已經達到男性1800美元,女性2800美元。對於如此高的價格,何先生表示這就是現在的市場價,根本不擔心沒人辦。 中資在伊拉克何去何從 6月下旬,中國駐伊拉克大使王勇在接受採訪時稱,除了已經撤離伊拉克的中國工人,目前在伊拉克的中國公民還有1萬多人,他們當中約80% 集中在伊拉克南部省份,10% 分佈在包括首都巴格達在內的中部地區,另有10% 在庫爾德地區。在發生武裝衝突的尼尼微、薩拉哈丁、基爾庫克、迪亞拉和安巴爾五省,沒有中資企業員工處在衝突區域。 目前在伊拉克的中資企業主要從事石油、電力、通信和市政建設,以央企和地方大國企居多,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國建築、上海電氣等。它們大多是在2008年之後、特別是2011年底美國從伊拉克撤軍之後才來到當地,之前主要是華為和中興兩家通信設備製造商。 華為伊拉克代表處於2004年在伊拉克北部庫爾德區蘇來馬尼亞成立,已經是伊拉克實力最強的電信設備供應商;中興來得更早,1999年進入,也是伊拉克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之一。 石油是吸引中國人的一個重要原因。據中國駐伊拉克大使館資料,伊拉克已探明原油儲量1431億桶,佔世界已探明石油總儲量的9.8%;天然氣已探明儲量3.17萬億立方米,佔全球的1.7%。 伊拉克經濟高度依賴於石油收入,超過90%的財政預算來自於石油收益。 目前在伊拉克,中石油擁有艾哈代布油田、魯邁拉油田、哈法亞油田、西古爾納 I 油田等多個油田項目,平均每個油田的投入都在20億美元左右,人員至少上千人;中石油、中石化在伊拉克還擁有多條國際輸油管道等項目。 中國投資對伊拉克非常重要,除了石油,在市政建設、道路橋樑、大型工程等諸多領域,中國公司甚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在戰爭中損毀嚴重的民生產業,伊拉克把電力作為首要發展目標,預算優先。上海電氣集團自2008年起就開始承建位於伊拉克南部瓦西特省的熱電站;2013年3月、6月及11月,由上海電氣承建的瓦西特省祖拜迪電站一期三台33萬千瓦機組相繼並網發電。目前該電站三台機組處於滿負荷發電狀態。 2013年,中國與伊拉克貿易總額達248.7億美元,同比增長41.6%,在阿拉伯國家中位列第三;中國進口伊拉克石油2351萬噸,同比增長49%;中國公司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52.5億美元,同比增長44%。 據張宇介紹,一般的公司拿不到伊拉克的大項目,多是央企拿到項目後,再通過分包的形式轉包給國內企業,分包商再招工人到伊拉克。 「由於中國工人相對便宜,中國的央企在和其他國家企業共同競標時,可以接受更低的招標價格,更容易拿到項目。 」張宇稱,同樣的中國一線工人,如受聘於央企外包公司,工資一般在1萬元左右,如果受聘於當地的外國公司,工資會翻倍。 目前,在伊拉克的中國人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各大央企及其分包公司的一線工人佔大頭,其次是到伊拉克做生意特別是零售、批發行業的商販,第三則是為前兩者服務的中國人,做各種簽證、旅遊、旅店、飯店等。 在伊拉克,隨處可見來自中國南方特別是江浙、福建一帶的小商販。 「大生意都是央企和大國企在幹,小商販們 則主要集中在商業零售、批發。 」張宇說。伊拉克的很多日常用品都是中國製造,比國內更便宜,除了不用繳納17% 的增值稅,還有17% 的出口退稅,物流成本用集裝箱運也比較低,吸引了很多中國商人。 現在,ISIS 已控制尼尼微、薩拉哈丁、安巴爾、迪亞拉及塔米姆西北五省。 庫爾德人武裝力量也趁亂控制了北方三省杜胡克、埃爾比勒和蘇萊曼尼亞。6月29日,在政府軍奪回提克里克控制權的當日,ISIS 通過其官網正式宣佈建立伊斯蘭國,號召全世界的穆斯林加入伊斯蘭國,加入聖戰。 隨著伊拉克的國內局勢失控,埃克森美孚、BP 等國際石油巨頭在6月中旬開始疏散駐伊拉克的員工,不少中國工人和商人也開始撤出伊拉克。 準備進入伊拉克的企業現在需要重新考量安全和政治風險,已經在伊拉克有投資項目的則要決定走還是留。 「工人們幹不了活,肯定要撤;而伊拉克政局不穩的話,就沒人給中國企業結費 了。 」張宇說,一般大的工程項目,中國公司都是跟伊拉克政府簽約,而且很多時候為了拿到項目,中國企業要的預付費並不多,要等工程結束了再結算,一旦政局不穩或者項目建設過程中出了問題,中國企業就血本無歸。 當此情形,中國企業如何選擇?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中東問題專家王聯教授認為,就目前局勢,總體判斷還沒 到要大規模撤僑的程度,巴格達還不大可能被叛軍實際佔領。ISIS 要做整個伊斯蘭世界的領袖,勢必會遭到遜尼內部的反對和抵制。目前伊拉克的遜尼、什葉、庫爾德三分天下已是既成事實,但ISIS 和庫爾德人未來能否真的獨立,要受有土耳其、伊朗、沙特、美國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在王聯看來,目前中資公司在伊拉克動盪局勢下所遭遇到的可能風險,沒有更好的方法能解決。 就歷史而言,在其他一些動盪地區,比如南蘇丹,利比亞內戰,中國能採取的措施只能是大規模撤僑,首先保障中國工人和中國僑民的人身安全。至於國家或者企業在當地投資的損失,只能寄希望於未來,同下任政府慢慢再談。這也是中國當前在對外關係或者中國外交在海外如何確保自身合法利益的問題上所遭遇到的困境。 中國進出口銀行首席國家風險分析師趙昌輝則建議,中國企業去高風險地區的投資,要注意投保相應的保險,特別是要投戰爭險,以防止最壞情況的出現,另外企業應根據承受能力,建立應對獨特事件的防範機制。 除了大的武裝衝突,伊拉克小範圍的恐怖襲擊也在升級。據中國駐伊拉克使館經商參贊沈會勇的介紹,2013年伊拉克全國因暴力襲擊死亡人數達到8868 人,遠超2009-2012年平均水平(年均4000餘人) ,死亡人數連續創下近五年來的新高。 外國人撤出伊拉克已經越來越難。 沈會勇介紹說,目前在伊拉克,除了北部庫爾德斯坦自治區比較安全,其他地區包括巴格達在內,人身安全都得不到足夠保障,隨時面臨武裝襲擊、綁架和炸彈爆炸的危險,醫療和救助條件也很差。目前,往來伊拉克的飛機航班少且經常取消或誤點,陸路交通運轉不暢,對人員緊急轉移十分不利。 「如果安全問題不能保障,中國公司去伊拉克投資應該會出現下降趨勢。 」張宇說。 6月25日晚,首批撤離到巴格達的薩邁拉電站工作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