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寫在連續降息後-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之五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0gv.html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31個百分點;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及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兩年、三年、五年期存款利率分別下降0.35、0.40、0.35,而一年至三年、三至五年、五年以上貸款利率則都下降為0.25,也就是中長期定期存款降息幅度大於中長期貸款。

 

自同日起,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7倍。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作調整,金融機構要繼續嚴格執行差別化的各項住房信貸政策,繼續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

 

我先說一下,央行的最後那句話,什麼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云云,大家可以忽略,純屬廢話!

 

中國現在並不是流動性不足,現在是需求不足,在降息以前,票據貼現利率就已經從去年9月底的15%以上,一路下跌到目前的不足4%了。現在的理財產品,3個月期竟然有5%以上的,存款利率大都執行上浮10%,貸款利率據我所知,雖然沒有按下限調整,但已經不像去年那樣加幾成了,很多客戶執行了標準利率或是上浮一二成,幅度明顯低於去年。加上不對稱降息,所以,息差的縮小是顯而易見的。

 

央行降息這麼急,看來經濟比年初預期的要悲觀,以前我就分析過一季度的GDP,很可能沒有統計局公佈的8.1%那麼高,估計5%都不一定有。我在《央行1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解讀與質疑》裡,也推測1季度經濟不但沒有見底,2季度也見不了底。

 

前不久我參加一個企業座談會,龍崗區一主管經濟的副區長說,今年龍崗區的工業增加值只有4%多,他不相信。之後企業抱怨錯峰用電,他又說今年工業用電都沒增長了,為什麼供電局還在限電呢?我心想,既然用電都沒增長了,那工業增加值4%真不真實,還用疑問嗎?散會前,這位領導說,請各位回公司後,同統計人員說一下,不要少報數據,統計又不會讓企業多交稅,大家多支持一下。這一番話,讓我在回公司的路上想了很久。

 

自去年起,我連續寫過四篇《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最初我連銀行股的報表都沒看過,也從未在銀行工作過,我也不是學金融的,但我就是敢寫,因為初生牛犢不怕虎,我頭皮也厚,不怕挨板磚。其實板磚挨得多,挨得重,人長進得快。

 

中國的銀行收入大致等於M2*存貸比*淨息差,我們的M2增速明顯在下降,淨息差也在降,存貸比聽說準備學歐美要取消掉,不過現在是需求不足,存貸比本來就沒有達到75%,工行都只有60%,不像匯豐接近100%。再說,中國的貨幣乘數提不上去,基礎貨幣降不下來,準備金減不了,存貸比自然就上不去。所以,銀行的收入增速下降是很明顯的,下半年利潤可能負增長。

 

經濟長期來看一定是增長的,人民創造的增加值,總會留下部分用於再投資積累,所以,在貨幣周轉速度不變的前提下,央行就必須同步增加基礎貨幣來對應這些新增的價值,即印紙鈔,然後通過貨幣乘數放大到商業銀行。

 

由於央行的這個基礎貨幣,只要政府不倒台,是可以永續發展下去的,紙幣就像是一張永不需要償付的債券,相當於央行白賺了(扣除印刷成本),最終這筆收入轉給了財政部。

 

過去20年,中國每年創造的GDP四成用於積累,6成用於消費,所以每年必須增加40%的M2來對應新增的GDP,中國的貨幣乘數是4倍,所以央行必須發行10%的基礎貨幣,這就導致了中國每年高達10%的鑄幣稅,這就是通脹的主要來源。

 

美國的GDP,用於積累的不到3成,消費佔了7成以上,所以每年只須要增加30%的M2來對應,由於它的貨幣乘數平均高達10倍,所以美國政府收的鑄幣稅只有3%左右,即美國的長期通脹率在3%左右。

 

雖然平均通脹率長期會與投資及貨幣乘數對應,但是在時間上的表現會有週期性,所以,投資最終要關注通脹週期,這個對股市影響巨大。

 

中國是外向型經濟,以前出口對中國的拉動力太大,雙順差和人民幣不升值,讓人民銀行被迫發行基礎貨幣,人民銀行收的這些鑄幣稅,實際上轉手奉送給了美國財政部。

 

有人說中國央行其實很無奈,我覺得那也是中國自己的經濟畸形導致的,當然,我也部分認同龍永圖所說的,中國只能也必須埋頭給美國打幾十年工,但是,我們早就應該逐步調整這種經濟增長方式了的。

 

在08年以後,出口對中國經濟的增長已經沒有了,甚至出現了負數,但這個時候寶寶犯了致命錯誤,人家得了病,我們拚命吃藥,用投資猛拉經濟,當投資佔GDP比重大幅升高後,根據前述分析,結果M2飆升。

 

而靠增加投入帶來增長的經濟,投入的不但有資源,還有廉價的勞動力,而留下的是則是污染、疾病,還有一幫被洗腦的奴隸。

 

中國現在其實不是沒有路可以走,只是天堂有路我們不想走,比如減稅。但減稅會減少財政收入,財政收入減少了,公務員可怎麼辦呢?不過銀行是條肥豬,不能殺也可以在後腿上先割上一刀,這個比讓政府減稅,疼痛感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51

貨幣刺激能否換來經濟增長 全球降息,中國沉默

http://www.infzm.com/content/90419

五一之後,全球央行進入一輪降息競賽,期望寬鬆的貨幣能保持或者刺激實體經濟的真實增長。

市場上的錢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前所未有地受到關注。中國卻在並不強勁的經濟增長與國際熱錢洶湧的兩難局面下,保持著沉默。

全球降息潮

從金融危機之後到現在為止的5年間,全球央行已經實施了五百多次降息。而降息的隊伍依然還在擴大

一場如火如荼的降息比賽,五一之後在全球展開。

2013年5月2日,歐洲央行10個月來首次降息,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降至0.5%的創紀錄低點。

此前兩個月裡,波蘭、墨西哥、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已先後宣佈下調利率。但歐洲央行加入降息陣營,則是更標誌性的變化,因為此後十天內宣佈降息的國家已經有此前兩個月那麼多。

歐央行降息次日,印度央行降息25基點;四天後,澳大利亞央行下調基準利率,降至1959年該行成立以來的最低點位。第二天,新西蘭央行行長承認已經拋售本幣,並警告會再次干預;同日,瑞典財長也放棄了不干預匯率的立場,稱不希望本幣過度升值;而波蘭央行於當日意外降息25基點;兩天後,越南當局宣佈將再融資利率從8%下調至7%,這已是自2012年初以來越南第八次降息。

這樣的情形,將越來越多國家逼入降息陣營。

最新加入的則是以色列。以色列議息會議原本預定在5月27日進行,但5月13日卻意外將基準利率從1.75%降至1.5%。這是以色列央行自2008年11月以來首次做出常規計劃外的利率決定。

以色列央行表示,這次計劃外的降息是由於以色列貨幣新謝克爾(shekel)的持續走強,威脅到該國關鍵的出口行業。此次降息之前,新謝克爾對美元的匯率已經升至2011年8月以來新高。

事實上,自從美聯儲不斷推出QE寬鬆計劃,以及日本央行2013年推出史上最大規模「放水」計劃以來,全球競相進入「貨幣戰爭」。貨幣競相貶值,這讓剩下的國家越來越面對本幣貶值導致出口競爭力受損的難題,從而被迫加入寬鬆與貶值行列。

尤其是對那些新興經濟體來說,更面臨著熱錢湧入的危險。世界銀行對全球新興市場資金流入的分析報告顯示,2013年前四個月,新興市場的資金流入量較上年同期激增42%,達到640億美元。因此,在韓國、澳大利亞和越南等國,最近的降息則明顯帶有打壓本幣的考慮。

從金融危機之後到現在為止的5年間,全球央行已經實施了五百多次降息。最近這波降息潮中,僅僅只有巴西等三個國家為抑制通脹而加息。

而降息的隊伍依然還在擴大,在以色列之後,摩根大通預計俄羅斯、南非和羅馬尼亞將在未來數週加入全球寬鬆大軍。

爭議真實增長

這些錢是否如各國央行所寄望的,帶來經濟的復甦與真實增長?許多經濟學家正在為此爭論得不可開交。

在全球寬鬆的貨幣體系下,大量的錢遊蕩在市場上。這些錢是否如各國央行所寄望的,帶來經濟的復甦與真實增長?許多經濟學家正在為此爭論得不可開交。

在支持一派看來,日本提供了最好的佐證。

自從2012年安倍晉三執政,並推動日本實行史上最寬鬆政策以來,美元兌日元已經升值了超過30%。狂跌的日元,帶來了日本國內經濟狀況的持續好轉。

日本出口商的銷售額和利潤應聲而漲。最大出口商之一豐田汽車在截至2013年3月的年報中稱:「日元下跌對企業銷售利潤的貢獻達1500億日元,推動公司淨利潤達9621億日元,同比增長2倍。」

通脹刺激了薪資上漲,也刺激了國內消費。在這些因素的共同刺激下,日本一季度經濟增速有望由2012年四季度的-0.2%實現大幅回升,預計將達到2.7%。政府調查顯示,消費者信心和就業信心指標均達2007年5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受此鼓舞,日本已經將2013年的經濟增速目標上調至2.9%,大大高於2012年年底世界銀行等機構做出的0.5%-0.8%的判斷。

而全球金融市場的繁榮,也讓人歡欣鼓舞。

主要的股市指數,大多來到了歷史高點附近。從2012年底至今,日本股市最大漲幅逾六成;2013年5月2日,美國標普500指數最高觸及1598.6點,再創歷史新高,道瓊斯指數在2013年4月創出歷史新高後,至今仍在高位運行;德國、英國主要股指也都在朝著歷史最高點前進。

一直疲軟的大宗商品市場,也在降息潮的刺激下出現反彈。

不過,另一派卻對此憂心忡忡。

「央行送出的這種『止痛藥』,短時間內可能扭轉市場走勢。」匯豐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金恩在最新報告中指出,新一輪寬鬆政策「治標不治本」,能否扭轉經濟頹勢,「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金恩認為,當前全球金融資產一片繁榮,與其說這體現了央行推動經濟健康復甦的能力,不如說是創造金融泡沫的能力。「當然,如果取代金融泡沫的是經濟崩潰,那麼興許值得冒這個風險。不幸的是,泡沫通常是經濟崩潰的前奏。」

數據來源: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 (何籽/圖)

中國怎麼辦

全世界都在猜測,中國會不會加入降息陣營,這個新興大國的宏觀經濟將是什麼走向。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成為了焦點。

這一方面是因為實行穩健貨幣政策的中國至今保持沉默,未在利率變化方面作出任何動作,甚至吹出風聲。

另一方面則是作為對熱錢極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國正面臨著巨大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和熱錢湧入壓力。2013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已累計有效升值超過3.5%,速度和幅度為2005年匯改以來所罕見,最近更是突破了6.20關口。

全世界都在猜測,中國會不會加入降息陣營,這個新興大國的宏觀經濟將是什麼走向。

最新發佈的國內宏觀統計數據卻並不理想。2013年4月中國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1-4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20.6%,均低於市場預期。而通常用來衡量國內製造業繁榮與否的指標——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4月份的數值為50.6%,較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增勢趨弱。

這些「風向標」,顯示出中國的實體經濟雖還在增長,但增幅緩慢,低於市場普遍預期。

但央行卻在此時開始回籠貨幣,展開28天期520億元正回購操作,同時招標發行270億元3個月期央行票據。這套組合拳,說明積聚在經濟體中的流動性相當寬鬆,以致需要央行出手進行特別沖銷。

在是否降息這個問題上,這種矛盾的狀況無疑對中國監管層提出了挑戰。降息能刺激疲弱的經濟,但卻會讓市場上本來就已經多到需要央行動手的流動性進一步氾濫。

市場上的錢,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因此前所未有地受到關注。

渣打銀行2013年5月13日的研報認為,一季度的信貸增長,預計要到二季度末或三季度,才會讓中國經濟增長有所反應。因為在利潤重拾升勢之前,要先解決居高不下的庫存水平和應收賬款產生的融資問題。

「流動性充裕卻無法提振企業經濟活動,顯然為決策層造成了更大的挑戰。」瑞穗證劵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在媒體公開表示,產能過剩、企業債務還本付息壓力大等因素,迫使企業投資率降低,進而造成投資疲軟,而且,海外經濟復甦緩慢導致出口壓力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幾乎是這個春天裡中國經濟數據中唯一的亮點。這意味著資金正在集中湧入這裡。

因為「國五條」,樓市出現恐慌性搶購,一季度數據前所未有地亮麗。即使在市場普遍預計銷售數據將出現回落的2013年4月份,銷售面積也意外地同比增長40%、增速比3月還高。另一方面,新開工面積同比增速升至14.5%,說明房地產投資正在迅速上升。

當房地產正在「吸」走其他實體經濟部門的資金之時,中國的監管層並不打算放開更多貨幣。

「儘管信貸同比增速進一步加快,我們用來衡量信貸擴張勢頭的指標——新增信貸佔GDP比重(經季節調整)於4月小幅下滑。這顯示信貸擴張勢頭已經見頂。」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在提供給南方週末的一份報告中如此判斷。

毫無疑問,倘若失去更大量的貨幣進行刺激,單靠房地產支撐的中國經濟可能將面臨一個並不輕鬆的增長局面。

因此,預測機構與經濟學家們最近一週裡都紛紛調低了2013年對中國經濟增速的估計。比如渣打集團從此前的8.3%下調至7.7%,荷蘭國際集團(ING)從之前的9%下調至7.8%。即使是最為樂觀的匯豐,也從之前的8.6%調低至8.2%。

但中國似乎正在改變過去的GDP增速崇拜,官方對於速度放緩的容忍度正在增加。2013年5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要實現今年發展的預期目標,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資,空間已不大,還必須依靠市場機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57

事關牛市命門的一個大命題:中國,會降息嗎? 作者:格隆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09&extra=page%3D1
近期很多人與格隆探討一個問題:中國是否會全面降息?我知道這其中隱含的潛台詞:如果全面降息,大牛市肯定就比較確定來了吧?!

格隆大學學了整整十年宏觀和微觀經濟學,但我從來沒嘗試去做宏觀分析:真的力有不逮,完全沒有自信能做好。宏觀經濟變量太多太多,任何一個變量的變化都會影響、改變甚至顛覆分析模型得出的結論。最簡單的高等數學都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二元方程式,超出三個變量,方程式基本就無解了,或者有無數多個解。當然,你用政治經濟學裡的那套規範經濟學分析框架就另當別論:反正兩嘴一張,模棱兩可,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問題是,格隆一貫崇尚的是實證經濟學的分析框架與邏輯,只相信數據說實話!你說有大牛市,無疑降息是支撐大牛市結論不可或缺的一根支柱(沒有實質的社會資金平均成本的下降,單單靠反腐打老虎的心理刺激就夢想大牛市,這不是嚴謹的研究,最多只是一種夢囈)。很好,給我理由,給我數據!

下面格隆先給出詳細的數據圖解,最後再給出結論。

很多人預期全面降息的邏輯,不外乎聽到了國務院「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提法,以及中國息率水平在歷史相對高位:(見圖一:中國實際利率水平的歷史位置)
實際利率 = 一個月上海銀行同業拆息 - 消費物價指數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彭博

但以下數據會令中國的降息在很長時間不會發生。
首先,從外部看,隨著美國退出量化寬鬆,全球流動性無可避免收緊。大家都很渴,全球範圍內對資金的爭奪剛剛開始(見下圖二)。這會對新興市場的資金流向、匯率以致利率構成必然的衝擊。沒有誰會在這個時候只盯著自己家裡的一畝三分地,對外界形勢熟視無睹。

圖二、美國十年期政府債券孳息率已重返250基點至300基點區間
歐美經濟的確定復甦,美聯儲的確定收縮,資金在加速流出新興市場,尤以出現經常賬戶赤字為甚。(見圖三、圖四、圖五)
圖三、亞太區主要貨幣對美元現貨價走勢
圖四、主要發展中經濟體貨幣對美元現貨價走勢
圖五、人民幣對美元現貨價走勢

實際上,部分發達國家央行和新興市場國家均已進入加息週期:新西蘭今年3月首次加息,儘管近期意外降息,但市場預期央行或將在下半年繼續加息;澳大利亞也有可能在明年加入加息陣營。馬來西亞、印尼、南非、印度、巴西、俄羅斯、哥倫比亞等新興市場國家已經進入加息週期。

通過以上數據,格隆想給出的另外一個衍生的結論是:債券牛市基本臨近尾聲,尤其是投歐美債券的資金,必須放棄上半年舒服的享受,下半年大概率需要做的事情是:怎麼做好防守。
圖六:各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變化(bps
看完外面的壓力,我們再把眼光放到國內,看看內部降息的必要性存在否。
先看過去14年的CPI數據(見下圖七、中國CPI數據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這是很多人認為會降息的重要理由:市場普遍認為經濟活動、投資衝動減弱以致通脹可以受控。
但我們很多人忽略兩點:
1、 食品價格(平均34年一個週期)仍處在潛在升軌,完全可能推高整體通脹;
2、 通脹可控只是降息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我們回頭看看其他數據,就不會對全面降息那麼樂觀了。首先,中國內地總系統信貸量対GDP比例已從2008年的153%大幅跳升到2013年底的236%,增幅76%。而這個數據在2014年仍在快速增長(見下圖八 資料來源:人行、銀監、商務部、國家統計局、中國信託業協會、中國租賃協會、中國金融年鑑)
除非政府不想完成去桿槓化、化解地方債務問題等深層次問題,否則貨幣政策的總量放鬆,無異於冒險一賭,而這個賭的目的也並不明確。

事實上,現實情況也並無實施全面降息的客觀需要:無論從宏觀經濟總體數據,還是微觀企業的經營情況,我們的總體經濟穩增長仍在可控範圍內,完全不需要釋放全面降息這種冒險的「勝負手」。
圖九、3300A股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資料來源:上海證券交易所)
從圖中可以清晰看出,內地企業2010年後的經營業績持續惡化,至2012年下旬起才穩定下來。以3,300A股上市公司的樣本分析顯示資產回報率(ROA)及息稅前利潤率(EBITmargin)已明確回穩
前瞻的PMI數據也顯示中國經濟在「穩增長」這個選項上,並無失控的擔憂。政府保7.5%的底氣漸足,可預見時間內出台總量貨幣政策的必要性都不存在(見下圖十)
實際上,在格隆看來,上半年央行定向寬鬆貨幣政策(見下表一)已經足夠力度,再指望全面降息,是真真的屁股決定腦袋,得隴望蜀。

表一:央行上半年之定向貨幣政策
 
 
現在,我們可以回到結論了。格隆想說的是:

1、短期、中期都看不到中國全面降息的可能與需要。長遠是否會全面降息,取決於經濟是否會意外不可控地失速;

2、夢想著全面降息,是因為身在股市,典型的屁股決定腦袋。股市只是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非常、非常小的一個環節,千萬不要因為身在股市,就自以為這裡多麼重要。從貨幣政策制定方(國務院、央行、貨政司等)而言,採用全面降息這種總量工具,必須要慎之又慎;

3、國務院所謂的「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是有指向性的。是因為過往收緊的過程中資金被限制去往地產、地方融資平台等存有結構風險的方向。但資金都是聰明的,經過曲折中間渠道,層層加碼,最終還是會去到該去的、承諾回報率最高的地方。房地產泡沫與地方政府債務是中國未解決的兩個主要深層次問題,需要解決的是這部分融資成本;

4、中國經濟目前的核心導向是顧長遠的「調結構」,而不是顧眼前的「保增長」。用北京高層的話來說,就是「三期疊加」,亦即:經濟增速的換擋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前期刺激措施的消化期。如果全面降息,大水漫灌,前期新辛辛苦苦的定向微刺激、調結構等細活將前功盡棄;

5、除非經濟數據掉得厲害,比如GDP增速出了很大問題,降到7%甚至以下,連保證新增就業1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維持在4%左右這個底線都保證不了,全面降息才會發生。但彼時也說明中國經濟與貨幣政策的邏輯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不再是結構性的健身塑形,而是保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46

歐洲央行降息 討論購買ABS 歐元暴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830

歐洲央行今日宣布將主要再融資利率降至0.05%,隔夜存款利率降至-0.20%,隔夜貸款利率降至0.30%,均下調10個基點。(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歐洲央行的利率決議出乎市場預期,此前市場預期歐洲央行將維持利率不變。利率聲明後歐元對美元暴跌80個基點,從1.3134跌至1.3049附近。

QQ圖片20140904201400

此前歐洲央行在6月利率會議上宣布了創紀錄的刺激計劃,此前德拉吉行長表態將再次次行動。

歐洲著名智庫“開放歐洲”(Open Europe)評論稱,歐洲央行降息對經濟幫助可能不大,但是傳遞出一個重要信號:面對糟糕的數據,歐洲央行願意改變之前一成不變的政策立場。

”現在全部註意力都在ABS資產購買計劃上,現在幾乎可以打包票說歐洲央行將購買ABS,這可能是在下個月,或者是再下個月。“

此前路透社報道,歐洲央行正在討論資產支持證券(ABS)/資產擔保債券購買方案。歐洲央行將在三年內購買最多5000億歐元ABS證券。

歐洲央行的ABS/資產擔保債券購買計劃將從2014年年內啟動。

野村證券經濟學家Nick Matthews說:“我們不能排除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會再宣布啟動ABS購買計劃。”

“很顯然通脹前景惡化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這成為歐洲央行最近一系列寬松的信號。”

更新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737

歐央行降息:前所未有的全球格局正在形成 中國該往何處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855

dark-sky-euro-floating

原文作者為MFI金融研究首席經濟學家江勛、研究員熊婷婷、助理研究員張檬。作者授權華爾街見聞網站發表。本文有所刪節。

周四,歐洲央行宣布將主要再融資利率、隔夜存款利率、隔夜貸款利率均下調10個基點。歐央行行長德拉吉表示將於10月啟動資產支持證券(ABS)購買計劃。(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對此,MFI金融研究首席經濟學家江勛帶領的研究團隊評論稱:

1、 德拉吉的再降息是對6月1日負利率行動的延續,但是明顯超出市場預期,歐洲已經意識到曠日持久的地緣沖突包圍下,本已疲軟的經濟修複能力弱之又弱。

 

2、歐洲央行的行動無助於解決問題,商業銀行信貸體系“被挾持,相當於逼良為娼,但過夜費卻被管制”,傳統儲蓄-信貸模型失效。

 

3、在缺乏外部刺激(如與中國開放雙邊投資市場)的條件下,歐元區經濟逐漸陷入混沌狀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形成負反饋,相互抵消。

 

4、 全球從未出現過的金融局面:有三種融資套利貨幣,美元、日元、歐元,美元的融資套利份額被歐元擠壓,美元中期升值早已確立。但是歐洲美元沒有回歸美國本土。全球風險資產缺口非常大。

 

在中國打開套利資本之門,美聯儲打開美國長期國債套利口子之前,歐美股市仍有上漲空間,但失去融資美元支持,歐洲股市可能只能靠歐洲央行苦苦支撐。在大趨勢上,新興市場資產再重估浪潮繼續。

 

5、歐洲加入第三輪全球性刺激浪潮中,美國經濟本輪複蘇進入加速、高潮階段,大概率明年見頂。

 

6、中國當局要趁此機會,做多A股,分散風險。中國央行仍要致力於降低貨幣及債券市場無風險利率,辦法是進一步去影子銀行化(包括銀行間市場開放給地產)。本輪小牛市,不能過度用經濟基本面解釋。尤其不能用固定資產投資模型解釋。

 

7、全球主要經濟體拼改革速度。但是歐洲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歐元越來越外溢,而歐洲越來越封閉。沒有外部空間拓展,就不會有內部結構改革。坦白講,我們不知道歐洲要往哪里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00

不會全面降息的六大理由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76&page=1&extra=#pid5283

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9-16 10:03 編輯

不會全面降息的六大理由
作者:管清友博士(民生證券)


8月宏微觀經濟驟冷使全面降準降息的預期再度升溫。一季度時我們曾提示投資者不要期待政府抱薪救火,央行不會全面降準,而更傾向於采取定向手段穩增長,現在我們同樣認為全面降息年內不會出現,兼顧“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的定向調控依然是主基調。

原因一:政策重心從“穩增長”轉向“促改革、調結構”

上半年的政策是“強”的,重心在“微刺激”和“穩增長”下半年的政策是“平”的7月後政策重心明顯轉向“新常態”和“促改革、調結構”。三季度以來,關於“微刺激”和確保完成全年經濟發展目標的聲音逐步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新常態”和“促改革”,《人民日報》甚至四天在頭版刊登特別報道和評論員文章,全面解讀“中國經濟新常態”,其核心就是在增速換擋的背景下“促改革、調結構”,這和6月份新華社連發三文強調“微刺激”形成鮮明對比。從現實情況看,近期改革推進也明顯提速。財稅改革、戶籍改革、科技創新、國有企業改革等試點或總體方案陸續出臺,而與穩增長相關的經濟刺激政策卻稍顯沈寂。

“新常態”落腳到貨幣政策上,意味著下半年的政策會比二季度更加中性。根據我們對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解讀概括出的四個關鍵信號:淡化經濟增長,關註債務風險,擔憂通貨膨脹,降低融資成本,下半年貨幣政策基調將從“穩增長”轉向“調結構”,針對經濟發展薄弱環節的定向寬松還會繼續,但力度不會強於二季度,總量寬松更是遙遙無期。

表1:2014年一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對比


2014年二季度
2014年一季度
備註
實體經濟
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呈現積極變化。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尚待增強,全社會債務水平上升較快,結構調整和改革的任務還很艱巨。
中國經濟開局平穩,經濟結構呈現積極變化。經濟運行速度保持在合理區間,總體符合宏觀調控和發展預期。未來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仍待增強,結構調整和改革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與2014年一季度比,開始淡化經濟增長,強調全社會債務風險。
通貨膨脹
物價對需求面變化總體上較為敏感。未來若總需求持續回升可能會加大物價上行壓力。對未來價格走勢的動態變化仍需給予關註。
價格形勢基本穩定。貨幣環境相對穩定,工業生產能力較為充足,加之基數因素的影響與上年大體持平,都有利於CPI繼續保持基本穩定。
2014年二季度央行對通脹明顯更為擔憂。
信貸流動性
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總量是“較快增長”,貨幣供應總量是“明顯回升”
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適度,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基本平穩,貸款結構有所改善。
2014年二季度央行強調貨幣信貸增長較快。

原因二:定向寬松相比全面寬松更合情、更合理

李克強總理頻繁強調要堅持定向調控。上個月,當被問及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政府是否采取了“強刺激”政策時,李克強總理表示貨幣政策一點沒變寬松,唯一的“強刺激”就是強力推進改革。在近期的達沃斯論壇上,李總理也明確向全世界宣示“堅持定向調控”,此番言論意味著中央對總量寬松的說法並不認可,全面降準、降息這種有悖於“總量穩定”的措施難以出臺。即使是在經濟和房地產加速下行的一季度,中央仍在堅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貨幣政策取向,並未采取總量寬松措施。

二季度被熱議的萬億PSL,在央行的報表上也沒有漏出任何痕跡。4月全國性大型銀行同業往來新增了1.81萬億,而四家大型銀行同業往來僅新增7041億。全國性大型銀行的統計口徑除了四大行以外還包括了國開行、交行和郵儲。如果考慮到國開行6月末的資產總額比2014年一季度多了1.56萬億,那麽可以確定的是多出的萬億的同業往來資金歸國開行所有。這筆萬億同業資金似乎被計入了其他金融性公司,4月其他存款性公司對其他金融性公司負債暴增近2萬億(4月貨幣基金擴張3千億左右,不能完全解釋這一變化),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並未擴張。

這至少說明了以下兩點:
①定向調控更合理:央行在降息、降準前還有定向降準、再貸款/PSL等“小招”可以使用,部分定向工具行使了財政化職能,縮短了貨幣停留在銀行間的時間差,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或許更加顯著。
②定向調控更合情。中央反複強調貨幣政策“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原則,不管出於什麽原因,高層都不太願意向公眾傳遞“全面放水”的預期,無論是降準還是降息,信號意義都過於強烈。







原因三:定向寬松仍有余溫,全面寬松必要性不足

PSL等定向寬松措施對年內經濟仍有支撐。8月金融數據的疲弱和穩增長進度放緩影響到了實體經濟,結果是8月工業增加值增速明顯下滑,這也為貨幣全面放松提供了理論依據。但考慮到全年PSL額度尚未用盡,定向寬松對經濟的支撐仍留有余地,貨幣政策尚不至於全面放松。根據媒體報道,PSL用於棚改專項貸款的期限是三年,采取的是“一次到賬、按年支取”方式。國開行已從中提取了全年4000億元的PSL額度,年內可使用的余下額度近2000億。

此外,從經濟轉型視角看,單一的GDP指標已成為失靈的溫度計。得益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服務業的崛起,單位GDP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在增強。過去GDP增速對就業影響較為線性,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拉動大約100萬人就業。經過這幾年經濟結構的調整,尤其是隨著服務業的加快發展,GDP增長對就業演變為非線性特征:GDP增長1個百分點,能夠拉動約130萬-150萬人就業。政府關註GDP說到底是關註就業,只要經濟增速的下滑不影響就業,政府就不會出臺總量寬松的逆周期經濟政策。





原因四:潛在通脹壓力掣肘全面寬松

在總供給收縮的壓力下,潛在通脹還有上升壓力。8月CPI同比增長2%,低於預期。食品價格上漲受豬肉雞蛋供給低位和中秋節影響,非食品價格受油價下調拖累。但食品供給收縮,通脹微觀具備上漲基礎,通脹溫和可控只因總需求不強。一旦總需求回暖,在總供給收縮的壓力下,通脹仍有可能扶搖直上。

新常態的之下的貨幣政策由過去的“增長敏感型”已轉變為“通脹敏感型”。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央行明顯強調了潛在的通脹壓力:“物價對需求面變化總體上較為敏感,未來若總需求持續回升可能會加大物價上行壓力,對未來價格走勢的動態變化仍需給予關註…..”從去年的經驗來看,一旦CPI同比增幅有突破3%的壓力,貨幣政策即會轉向收緊控通脹。

從宏觀上看,中國人口紅利已經結束,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已逐步下降。與此同時,該年齡段勞動人口絕對值開始減少,2013年減少規模約70萬人,且往後年份該年齡段人口規模下降呈遞增趨勢。未來勞動力供給趨勢性沖擊意味著總供給曲線擁有更加陡峭的斜率,若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總需求將伴隨更多的是價格效應,而不是產出效應(伍戈,2012)。這意味著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總需求易引發高通脹,導致央行對物價上漲反應更為敏感。




從微觀上看,豬肉周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出現是確定的,不確定的只是豬價上漲的幅度。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持續回落,8月能繁母豬存欄量降至4502萬頭,已跌破4600萬頭的警戒線和上一輪周期低點(2010年8月的4580萬頭)。盡管近期豬肉價格大幅上漲,但飼料價格和人工成本上漲更快導致養殖戶繼續虧損,部分養殖戶仍在淘汰能繁母豬。此外,今年河南、遼寧異常的幹旱天氣會對玉米產量產生一定地沖擊,肉禽養殖成本上升或會對豬周期推波助瀾。考慮翹尾因素,預計明年一二季度CPI同比增速或將在3%左右的區間運行,潛在的食品通脹壓力預示著總量寬松政策不會出臺。







原因五:央行仍擔心外匯占款卷土重來

二季度外匯占款收縮,降準預期上升。私人部門暫緩結匯,央行無需公開市場吞吐外匯維系人民幣幣值穩定,貨幣政策的主動性和獨立性隨之增強,基礎貨幣投放渠道由外匯資產的變動轉變為央行對政府以及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債權的變動。比如二季度萬億PSL支持棚改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對沖外匯占款的減量,將外匯占款減少留下的基礎貨幣缺口補足到實體經濟需要支持的領域。此外,長期以來,存款準備金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對沖外匯占款所產生的過剩流動性。當外匯占款大幅收縮時,降準的呼聲也就越來越高。

我們認為央行不太可能通過降準的方式對沖外匯占款的減量。

首先,年內外匯占款仍有反彈風險。年初人民幣匯率爆貶,央行順勢將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1%擴大至2%,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的被打破,再疊加國內資產價格表現的不確定性的推波助瀾,導致私人部門持匯意願增加(結售匯順差大幅收窄),資產配置傾向資產外幣化、負債本幣化(外匯存款增速上升而外匯貸款增速萎縮)。上半年累計的貿易順差仍在私人部門,只是暫緩結匯,一旦人民幣匯率走升或房價企穩,集中結匯有可能帶動外匯占款反彈。

其次,貨幣乘數高企封殺央行降準空間。央行已經通過PSL/再貸款工具將外匯占款缺失的流動性配給到有利於“調結構”的部門,而降準在補充外匯占款的同時,會進一步刺激已經高企的貨幣乘數,導致預算軟約束部門過快加杠桿。

最後,外匯占款回流或會導致廣義貨幣增速失控。今年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央行強調了:“未來若貿易收支增長和順差擴大,外匯結匯增長可能加快,外匯市場有可能面臨一定的供大於求壓力。”可見,在貿易順差累積和各國推出非常規寬松貨幣政策的背景下,央行對外匯占款是否會卷土重來頗為擔憂。若此時開啟總量寬松的閥門,再疊加PSL和再貸款將信貸配給到棚改等長期限投資項目不易收回的壓力,外匯占款一旦回流,廣義貨幣投放將面臨失控的風險。

原因六:總量寬松政策無法根治融資難,甚至會事與願違

實體融資難問題的癥結不在信用供給端。8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多措並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出臺十項措施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該意見的出臺也增強了市場通過降息降低實體融資成本的預期。我們在《破題融資難: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一文中曾詳細分析過實體融資難的問題,實體融資難的原因不在信用供給端。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連降臺階,但新增社會融資總量和人民幣貸款卻屢創新高,2013年新增社會融資總量為17.3萬億,已高於2009年大規模刺激政策下的新增社會融資總量13.9萬億元。


擠出效應和風險溢價是導致實體融資難的本質原因。一方面,長周期基建投資項目資金周轉率低,產能過剩和低效國企長期占用信貸資金以及債務擴張累計的利息支出導致預算軟約束部門融資需求強勁,其他市場化融資主體被“擠出”導致其融資難。另一方面,市場化融資主體自身的盈利能力和風險控制意識不強,當經濟下行時,金融機構會自發選擇風險規避,其融資利率中隱涵了過高的信用風險溢價。

真正降低實體融資成本要依靠推進改革和結構調整的治本之策。從中長期來看,針對融資難的各項癥結,化解長周期基建投資項目資金周轉率低的問題需要約束無效投資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化解產能過剩和低效國企長期占用信貸資金的問題需要深化政府職能轉變,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硬化融資主體財務約束;化解債務擴張利息支出累積的問題需要深化政府職能轉變,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形成財務硬約束和發展股權融資市場降低杠桿率;化解市場化融資主體自身盈利能力和風險控制意識不強的問題,需要通過簡政放權、打破壟斷和結構性減稅政策,切實增強小微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總量貨幣政策放松無法根治實體融資難的問題。如果總量寬松政策延續,政府主導經濟資源配置依舊,國企低效卻可以獲得廉價信貸配給的預算軟約束問題沒有根本改變,債務收益不匹配就會致使未來的債務大爆炸和規模更為龐大的僵屍企業,反而會令未來實體經濟融資難上加難。在新常態的政策框架之下,相比於總量寬松,中央可能更希望通過定向調控(定向再貸款或定向降息),降低被“擠出”部門的融資成本,以期能實現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雙重目的。


(來源:民生證券研究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990

新華社重磅評論:期待降息是對改革的不信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78

新華網周二發表重磅評論,稱目前盛行的中國經濟悲觀論調是對改革的不信任。並對這些唱衰的聲音進行了一番批評。

8月多項經濟數據不及預期,海內外金融機構、經濟學家都開始染上了一絲悲觀情緒,進而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能否達標產生了懷疑。彭博、花旗、瑞銀等機構紛紛下調中國GDP增長預期,更有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央行需要用降息等手段來拯救經濟。

然而,新華社的評論似乎澆滅了降息的前景,新華社稱:

認為中國經濟再次來到“十字路口”,預測年終經濟增長目標不達標,期望政府采取降息等強刺激政策的悲觀論調,伴隨著8月份若幹經濟數據的公布再次擡頭。

回望過去幾個月,幾乎每個月度和季度的經濟數據公布後,海內外總有這樣的聲音。這種聲音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一方面是他們並未看清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一方面也是對中國正在大力推進改革的不信任。

國家統計局13日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創近6年來的新低。此外,1-8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6.5%,比1-7月回落0.5個百分點,延續下行趨勢。一些外媒據此認為,三季度中國GDP增速可能降至接近7%的水平。

如果從歷史經驗判斷,外界的猜測似乎有點道理,中國工業增速上一次跌破7%是在2008年12月,當時金融危機讓這項數值連續兩月不足6%,4萬億刺激計劃隨即出臺。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如今的中國經濟,正在邁向“新常態”的過程中,中國有足夠的容忍度和政策儲備應對經濟放緩,而且在“強改革+巧調控”的雙重作用下,從長遠看,中國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還會得到顯著提升。

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中國經濟正處於“三期疊加”的特殊階段,經濟增速也在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中低速增長轉型,一些原來因高速增長掩蓋的問題將會在這個周期集中暴露。

在這種新常態之下,中國一方面需要接受經濟數據的波動,一方面需要盡快完成結構的優化升級。那種經濟下行壓力一增大,就寄望政府出臺刺激政策“燙平”周期的論點和做法是一種短視,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並無裨益。

正如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所說,“看中國經濟,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單科’,更要看趨勢、看全局、看‘總分’。”其著名的“改革就是強刺激”的論述,言下之意就是要強力推改革,大力調結構,著力惠民生,通過改革激發活力,通過優化結構增加內生動力,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新一屆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紅利正在逐步顯現。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今年1至8月,31個大中城市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970多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多萬人。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強改革”帶來的準入門檻的降低也極大調動了全社會創業興業的熱情。1至8月,新登記註冊市場主體800多萬戶,其中3至8月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後新登記註冊企業同比增長61%,出現井噴式增長,顯著地帶動就業。

與之相伴的是中國的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上半年,電子商務、流通快遞等新產業、新商業模式迅速增長;新登記註冊服務業企業增幅達70%以上,第三產業增速和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領先地位;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增長均快於工業整體增長。

當然,中國經濟也存在著一些內在矛盾需要解決,比如部分產業增長方式粗放、中小企業貸款難、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等等。專家表示,不出臺強刺激並不等於完全不需要刺激,這些內在矛盾需要中國政府實施以“區間調控”和“定向調控”為特點的“巧調控”手段。

區間調控是指確保經濟增長不突破保就業的“下限”,CPI不突破防通脹的“上限”;定向調控則意謂要在“下限”和“上限”中向有需要的地方發力。

譬如在“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難這兩大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上,央行在今年的4月和6月先後進行了兩次“定向降準”,被外界認為是行之有效的“巧調控”。專家建議,未來在“定向調控”上,還應在加大棚戶區改造、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等能夠孕育中國經濟新增長點的方面著力。

“強改革+巧調控”的政策模式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保持發展的“穩定器”,成為中國完成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五大任務的支柱。

在這一“穩定器”的支撐下,盡管經濟數據出現一定程度的波動,支撐經濟穩定運行仍具備較多有利條件,結構調整穩步推進、消費增長總體穩健。因此,中國有足夠的信心和政策儲備應對經濟下行,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宏觀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同時繼續有所作為,完成今年經濟主要預期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38

到底聽誰的?人民網評論: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 solon8

來源: http://xueqiu.com/6788319922/31609181

2014年09月17日



這廂政策是否真的寬松還未下定結論,那廂兩大官媒的評論對峙已然讓人昏了頭腦。新華社昨天稱,期待降息是對改革的不信任;今天人民網又刊登評論稱,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

究竟該聽誰的?

就在國內經濟複蘇艱難、屢屢不及預期的情況下,市場上關於是否要降息的爭論甚囂塵上。昨天晚間,新華社發表社評稱:

認為中國經濟再次來到“十字路口”,預測年終經濟增長目標不達標,期望政府采取降息等強刺激政策的悲觀論調,伴隨著8月份若幹經濟數據的公布再次擡頭。回望過去幾個月,幾乎每個月度和季度的經濟數據公布後,海內外總有這樣的聲音。這種聲音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一方面是他們並未看清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一方面也是對中國正在大力推進改革的不信任。

然而,今天人民網發布財經評論表示:

……反對(降息)的意見甚至把期待降息上升到對改革不信任的高度。

其實,市場期待降息和是否信任改革沒有必然關系。未來,在不改變貨幣政策大方向的同時,定向降息或者定向降準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定向寬松不等於全面寬松。

以下為人民網評論全文:

國內三季度宏觀經濟公布後,市場對於央行降息、降準的預期再度升溫。在國內工業增加值超預期下滑、固定資產投資顯著回落、GDP增速降至接近7%的局面下,對於要不要降息的爭論甚囂塵上。反對意見甚至把期待降息上升到對改革不信任的高度。

其實,筆者認為市場期待降息和是否信任改革沒有必然關系。中國經濟“新常態”本身就是尊重經濟發展規律的,在不同階段采取靈活的貨幣政策是普遍共識,是否降息、降準都應該取決於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未來,在不改變貨幣政策大方向的同時,定向降息或者定向降準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在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采取靈活多樣的貨幣政策,既不會改變改革的目標,也不會改變改革的路徑。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政府積極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淘汰落後產能,發展新興經濟已經成為政府和市場的共同意願。據新華社消息,上半年,第三產業增速和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在當前的市場氛圍下,即便實行定向寬松,中國經濟也絕無可能回到政府主導大型投資項目,強行拉動經濟增長的時代。相反,在調結構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前提下,向“三農”、“小微企業”、“新興經濟”領域進行“定向降準”或者“定向降息”反而有利於緩解制約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不利因素。央行在今年的4月和6月先後進行了兩次“定向降準”用意正是如此。

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經濟騰籠換鳥也需要流動性的支持,21世紀初,美國互聯網經濟能夠在去泡沫化的震蕩中成功轉型,與美聯儲連續寬松的貨幣政策有直接關系。目前,一些輿論之所以將降息與改革對立起來,主要是擔心地方政府重新回到大拆大建的增長思路上來,而這恰恰是對改革缺乏信心的體現。國家統計局13日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1至8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6.5%,比1-7月回落0.5個百分點,延續下行趨勢。在政策引導之下,市場重拾對於發展新興經濟的熱情,國內資本市場活躍的題材正從基建逐漸過渡到新能源汽車、核電、TMT等高科技領域。

定向寬松不等於全面寬松,謹慎評估上述變化,適時引導資金推進產業升級、引導區域均衡發展、拉動消費,有利於擴大改革的成果。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範劍平今晨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說,對經濟政策解讀不要政治化,經濟形勢發生變化,政策就應當適時適度調整。“不應該把降息與改革對立起來”。降息升息是相機抉擇的政策選擇,不要“上綱上線”,“上綱上線”會綁架政策選擇,失去時間窗口會後悔莫及。他強調,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包括降息)在前段時間國務院辦公廳有關文件中對必要性有系統表述,有利於實體經濟穩中求進。降低融資成本有許多方面可以創新,本身也是改革,如利率市場化不可走回頭路。

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CPI同比上漲2.0%,漲幅較7月回落0.3個百分點,創下4個月以來新低,通脹壓力處於可控狀態。而中國工業增長放緩已經從局部行業延伸到關鍵領域、關鍵行業的普遍放緩。多家機構認為,當前中國經濟下行風險大於通脹風險。在堅持改革大局的前提下,如何為走在十字路口中國經濟註入活力,是嚴峻而迫切的問題。

不過需要銘記,改革為增長創造制度條件,而增長來自於市場。

難怪今天看到了這個結論還很多人點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173

到底聽誰的?人民網評論: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16

屏幕快照 2014-09-17 下午3.55.20

這廂政策是否真的寬松還未下定結論,那廂兩大官媒的評論對峙已然讓人昏了頭腦。新華社昨天稱,期待降息是對改革的不信任;今天人民網又刊登評論稱,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

究竟該聽誰的?

就在國內經濟複蘇艱難、屢屢不及預期的情況下,市場上關於是否要降息的爭論甚囂塵上。昨天晚間,新華社發表社評稱:

認為中國經濟再次來到“十字路口”,預測年終經濟增長目標不達標,期望政府采取降息等強刺激政策的悲觀論調,伴隨著8月份若幹經濟數據的公布再次擡頭。回望過去幾個月,幾乎每個月度和季度的經濟數據公布後,海內外總有這樣的聲音。這種聲音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一方面是他們並未看清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一方面也是對中國正在大力推進改革的不信任。

然而,今天人民網發布財經評論表示:

……反對(降息)的意見甚至把期待降息上升到對改革不信任的高度。

其實,市場期待降息和是否信任改革沒有必然關系。未來,在不改變貨幣政策大方向的同時,定向降息或者定向降準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定向寬松不等於全面寬松。

以下為人民網評論全文:

國內三季度宏觀經濟公布後,市場對於央行降息、降準的預期再度升溫。在國內工業增加值超預期下滑、固定資產投資顯著回落、GDP增速降至接近7%的局面下,對於要不要降息的爭論甚囂塵上。反對意見甚至把期待降息上升到對改革不信任的高度。

其實,筆者認為市場期待降息和是否信任改革沒有必然關系。中國經濟“新常態”本身就是尊重經濟發展規律的,在不同階段采取靈活的貨幣政策是普遍共識,是否降息、降準都應該取決於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未來,在不改變貨幣政策大方向的同時,定向降息或者定向降準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在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采取靈活多樣的貨幣政策,既不會改變改革的目標,也不會改變改革的路徑。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政府積極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淘汰落後產能,發展新興經濟已經成為政府和市場的共同意願。據新華社消息,上半年,第三產業增速和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在當前的市場氛圍下,即便實行定向寬松,中國經濟也絕無可能回到政府主導大型投資項目,強行拉動經濟增長的時代。相反,在調結構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前提下,向“三農”、“小微企業”、“新興經濟”領域進行“定向降準”或者“定向降息”反而有利於緩解制約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不利因素。央行在今年的4月和6月先後進行了兩次“定向降準”用意正是如此。

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經濟騰籠換鳥也需要流動性的支持,21世紀初,美國互聯網經濟能夠在去泡沫化的震蕩中成功轉型,與美聯儲連續寬松的貨幣政策有直接關系。目前,一些輿論之所以將降息與改革對立起來,主要是擔心地方政府重新回到大拆大建的增長思路上來,而這恰恰是對改革缺乏信心的體現。國家統計局13日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1至8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6.5%,比1-7月回落0.5個百分點,延續下行趨勢。在政策引導之下,市場重拾對於發展新興經濟的熱情,國內資本市場活躍的題材正從基建逐漸過渡到新能源汽車、核電、TMT等高科技領域。

定向寬松不等於全面寬松,謹慎評估上述變化,適時引導資金推進產業升級、引導區域均衡發展、拉動消費,有利於擴大改革的成果。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範劍平今晨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說,對經濟政策解讀不要政治化,經濟形勢發生變化,政策就應當適時適度調整。“不應該把降息與改革對立起來”。降息升息是相機抉擇的政策選擇,不要“上綱上線”,“上綱上線”會綁架政策選擇,失去時間窗口會後悔莫及。他強調,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包括降息)在前段時間國務院辦公廳有關文件中對必要性有系統表述,有利於實體經濟穩中求進。降低融資成本有許多方面可以創新,本身也是改革,如利率市場化不可走回頭路。

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CPI同比上漲2.0%,漲幅較7月回落0.3個百分點,創下4個月以來新低,通脹壓力處於可控狀態。而中國工業增長放緩已經從局部行業延伸到關鍵領域、關鍵行業的普遍放緩。多家機構認為,當前中國經濟下行風險大於通脹風險。在堅持改革大局的前提下,如何為走在十字路口中國經濟註入活力,是嚴峻而迫切的問題。

不過需要銘記,改革為增長創造制度條件,而增長來自於市場。

難怪今天看到了這個結論還很多人點贊……:(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IMG_51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224

實質性降息!央行引導14天正回購利率降至3年半新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69

中國央行今日14天期正回購中標利率創逾3年半最低。分析師稱,央行此舉旨在引導資金利率預期下行,其重要意義甚至大於央行向五大行SLF的註資。隨著正回購利率下調帶動短端利率中樞水平下移,傳遞至中長端,將達到與“降息”相同的效果。

本周四,央行開展了100億元的14天正回購操作,令人意外的是,此次利率較前次下行20個基點,利率為3.50%,近一個多月來該利率一直穩定在3.70%。

今年7月31日,央行曾重啟14天正回購,招標利率比此前4月暫停時下調10個基點至3.7%,這是央行今年以來首度下調回購招標利率。

貨幣市場降息終於來了,這次是實質性的。”平安證券固定收益部副總經理石磊如此評論到,公開市場工具利率主要起到了預期引導作用,趨勢性很強,不是臨時工具,價比量重要。

光大證券分析師徐高還認為,從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方面講,央行引導正回購利率下行意義甚至大於央行向五大行SLF的註資。

因為正回購利率更容易傳導至與實體經濟融資相關的長端利率,相當於長端利率的下限,所以央行通過引導正回購利率下行來降低融資成本的意義明顯。

如果只是投放SLF,而正回購利率沒有下降的話,只是短期的流動性變多,對長端利率的影響有限。

民生證券稱,正回購利率下調帶動短端利率中樞水平下移,在傳遞至中長端,將達到與“降息”相同的效果。

此前,海通證券報告分析認為,央行7月底下調正回購利率,印證了降息周期已經展開。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大幅推進,回購利率正在成為中國央行新的基準利率。

未來央行的目標將主要轉為回購利率,並通過其影響城投債、國開債等市場無風險利率,進而對銀行資產配臵行為產生影響,促使其調整大企業、居民房貸利率,最終會傳導到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等風險資產配置。

-2014-09-05-3-28-41,w_640

結合日前央行的5000億SLF註資,東莞銀行金融市場部陳龍稱,公開市場的價格信號(預期成本引導)與非公開市場的數量信號(價格未知,定向投放引導),將是未來政策的組合拳

今日早盤利率債出現了大漲。中證網報道稱,早盤銀行間10年期國債收益率較前日收盤下行約4BP,剩余9.51年的14附息國債05收益率狂跌10BP至4.12%。其他利率產品收益率均有較大幅度下行。

本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凈投放資金80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