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对话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王建宙:“我们没时间等待TD自然成熟,因为它是竞争市场!”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17/HTML_CNTBN9QVC5D7.html


【核心提示:尽管王建宙坦承已经对新增市场份额减少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中移动“TD三期组网进程不会推迟,(在今年年末)全国将有70%的城市覆盖TD网络”。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去等它自然成熟,市场不会等你,我们只能更主动。”】

大象能否快跑?

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的电信运营商,面对着金融危机、电信重组、3G发牌、手机用户普及率接近饱和、新竞争对手加入等诸多不利因素,过去一年来,外界不断如此追问中移动。

“我们会保持冷静,用业绩来说话。故事是否动听没关系,最终效益才是最关键的衡量指标。”7月15日上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下简称“中移动”)总裁王建宙在北京接受包括本报记者在内媒体采访时透露。这是今年“两会”之后,王建宙首次面对媒体的专访。

在这段缄默期内,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先后展开3G试商用,并已发动全面的市场营销攻势,中移动也在完成TD二期网络建设之后,于7月13日结束了TD三期的招标工作。

“我可以确认,TD三期组网进程不会推迟,(在今年年末)全国将有70%的城市覆盖TD网络。”王说。

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王建宙不仅在思考,更在行动。他推动TD开疆辟野,不仅在国内,更把目标放到了国际市场。

“我们已经对新增市场份额减少做好了心理准备。”他坦承,与其他国内3G标准相比,TD需要一个完善成熟的过程,“但我们没有时间去等它自然成熟,市场不会等你,我们只能更主动。”

主动的一个表现,便是为了解决终端薄弱的问题,作为行业老大的中移动首次与产业链上下游厂商联合研发TD。

而王建宙更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将中国自主创新的TD标准尽快实现国际化——这家已经在全球资本市场出尽风头的公司,正雄心勃勃地打算在产业环境建设和技术研发上树立起领先者的标杆。

他表示,从自己上半年在日韩等市场的观察,“TD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正在提升,既有设备商也有运营商(在考虑应用),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目前终端是TD最薄弱环节

《21世纪》:从去年4月1日中移动开始3G试商用到现在有1年多。当时,我们看到TD的网络还很不完善,现在这个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解决?

王 建宙:网络的质量是推出服务最基本的要求。在我看来,从实验室到组大网,是一个很大的转折,而从组实验网到组商用网,从你自己做测试到别人花钱来买服务,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现在,中移动已经完成了这两个重要的转折。之所以说完成,是因为TD已经按照商用网络的要求完成了优化。

目前,TD网络质量已经有全面的提升。就在两个月前,我和同事到乌鲁木齐,从下飞机就打开了两个手机的视频通话,到宾馆一共走了30公里,电话一直都没有中断。

《21世纪》:按计划今年底要完成三期TD网络建设,但直到本月,三期TD网络招标还在进行,建网时间会否因此推迟?

王建宙:不会推迟。就在本周一,我们已完成招标,进入网络建设阶段,共有中兴、华为、大唐、诺基亚西门子、烽火、普天、新邮通、爱立信8家厂商中标。完成三期200个城市建设后,TD网络将覆盖我国70%的城市。

《21世纪》:除了网络质量,终端也一直是TD的短板,这方面目前有无改善?

王建宙:终端目前仍是TD产业链最薄弱的环节,不过终端研发和制造已经有很大突破。

我们一直希望有大批质量好价格合理的TD终端。很多人问我,你们希望有多少用户,我说只要有好的终端,用户就能大规模提升,所以我觉得只要终端做到,用户数字就会非常乐观。

新的终端会不断面市。中移动与终端厂商的联合研发也在进行中,从今年底开始就会有定位高端的旗舰互联网手机和千元低价手机产品出来。

联合研发是中移动为TD首次进行的举措,因为经济危机,很多厂商都削减了投资,所以我们通过联合研发基金支持他们发展TD,一期已向12家手机和芯片厂商提供6亿元基金。原来我们担心这个规模够不够大,但实际对新产品研发的带动效果很明显,而且大的国际品牌,包括诺基亚等都对此表现积极。

没有时间等待TD自然成熟

《21世纪》:虽然网络质量和终端研发都有进展,但与其他标准相比,TD的成熟度仍有一定差距,你们将如何追赶?

王建宙:的确,与其他3G标准相比,TD最大的困难在于成熟度。欧洲、日本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经建立了3G网络,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已经解决任何网络早期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TD同样需要这样一个完善成熟的过程,但我们没有时间去等它自然成熟,因为我们是一个竞争的市场,市场不会等你,我们只能主动加快它的成熟。

在这方面,政府给予了很大支持,比如我们已经与大部分省份签订合作协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对TD的支持,同时中移动也投入大量资源全力发展TD,而TD的下一代演进也在工信部的组织下有条不紊地展开。

《21世纪》:你谈到下一代演进,这是否意味着3G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淘汰?

王建宙:不会,下一代演进的应用初期,作用都会是无线数据传送,而不是打电话,未来2G、3G的网络和终端会长时间存在和使用。

而且,通过对下一代技术的研发,中国有望在国际的新一代通讯技术中处于领先而不是跟随的地位,从而带动本土产业链的企业。目前,相关研发进展顺利,明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我们就会建立一个演示网络。

《21世纪》:但是,如果要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我们的标准必须要得到国际厂商的大规模认可才有意义,但现在TD的网络仍基本局限在国内吧?

王建宙:TD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正在提升。不久前,日本厂商邀请我参加当地的一个研讨会,介绍中移动发展TD的经验,在会上我发现SOFTBANK等日本运营商和其他厂商的CEO都对TD及其演进很感兴趣。在韩国我也看到类似情况。

他们都在关注TD什么呢?据我的交流和观察,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当地的厂商希望推出TD产品,但这些产品需要拿到中国测试,所以计划在当地建立小规模的试验网,这样就只需要在当地进行测试。这样的情况,日本在GSM时代就有同样的先例。

另一种是运营小灵通网络的运营商,现在需要找一个网络的演进方向,这些厂商正积极探讨将PHS网络转为TD及其演进技术的可能性。目前,日本最大的小灵通运营商WELCOMA,就正在与我讨论有没有可能将它的小灵通网络过渡到TD上来。

这意味着,TD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而且既有设备商也有运营商,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今年用户补贴预算再提高40亿

《21世纪》:今年以来,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中移动在市场策略上还比较保守,这是为什么?

王建宙:这是我们对新的市场格局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以前,移动通信市场只有两家,现在增加到三家,竞争更加激烈,所以中移动已经对新增市场份额减少做好了心理准备,同时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不应该做的就不会去做。而且我们市场范围还很大,还有很大的潜力,蓝海依旧存在。所以中移动还是坚持从蓝海去获取新的用户和应用。

比如上网本。普通用户不关心标准和技术,只关心有什么应用。说到应用,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就是移动互联网加速了3G的进程,3G终端也正在实现PC和手机的功能融合。上网本就是融合的新产品,也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关键结合点,为用户带来很好的应用体验,我们希望通过它把3G的应用推动起来。

《21世纪》:但从此前的销售情况来看,上网本的销售规模并不大,过去3个月中只销售了10多万台?

王建宙:这有几个原因,一是厂家供应还不够,二是上网本的市场规模有限,无法实现几百上千万的数量级,3G未来的市场主要还是要靠手机。数据卡、上网本的推广是为了让用户了解3G,更重要的是了解应用后,推动3G手机的销售。

《21世纪》:从7月底开始,各地将结束TD社会化测试,将测试用户的手机话费余额清零。测试用户是否会因此而大规模退网?

王建宙:结束社会化测试对TD不会有大的影响。

首先,测试及试商用用户的规模并不大,即使退网也不会影响TD的后续发展。而且,我们也希望这些用户能转为TD的正式用户,所以各省都向TD用户提供补贴等优惠。以前我们每年的补贴预算是80亿,今年提高到了120亿,其中有近一半都会用到TD促销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22

三網融合﹐光通信﹐和雲計算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04.html

三網融合其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物﹐香港早就實現了。恐怕大多人都沒有留意﹐香港寬頻﹐盈科﹐數碼通﹐幾乎所有的主流電信商都可以做到電視﹐互聯網﹐手機合一﹐也不見引起社會多大的震盪﹐人人習以為常。

在香港﹐三網合一是一個純粹技術問題﹐全部由電信管理局負責﹐一切都很簡單。

但在中國﹐三網合一有了意識形態的背景﹐就變得複雜無比﹐光怪陸離。

從技術上來說﹐三網合一是以物理上的融合﹐對接為基礎﹐自然是以電信商和工信部主來主導。

但在中國﹐出於意識形態管控的需要﹐三網合一的主導權給了廣電局﹐電信部自然不滿意﹐一直對著幹﹐「唱衰」﹐出演一場場的鬧劇。像在昨天﹐工信部就公開說﹐三網合一已經夭折了。

而剛剛還在上個月﹐廣電部還召開記者會﹐說全國已經有十二個試點城市建成了網絡電視平臺﹐批準了五百多家新媒體的牌照﹐三網合一已經取得實質進展﹐新媒體將是將來主流云云。三網合一現在到底如何﹐簡直成了羅生門事件﹐撲朔迷離。

三網融合在發達國家早就是過時的事物﹐十年前就已經完成﹐而在中國﹐因為政治的角力﹐遲遲未能完成。

三網融合﹐光通信﹐和雲計算屬於新興產業﹐是發展重點﹐背後有一大堆不同的投資主線和組合。如果能完成﹐中國將是一個信息完全開放的社會。但在中國這樣一個還說不上民主的國家﹐能否達到這樣的目標﹐將是一個挑戰。

在 中國改革的過程中﹐是內容重要﹐還是渠道重要﹐是「軟」重要﹐還是「硬」重要﹐到了最後﹐都是不能迴避﹐否則就無法繼續下去。例如電力改革﹐改革了「內 容」的電力生產﹐但到了「渠道」的電網時﹐就無法再進行下去﹐因為牽涉到更多的利益和體制障礙。鐵路改革也是一樣﹐屬於「內容」的列車營運好解決﹐屬於 「渠道」的路網改革就無從談起。

三網合一的困境,大致也是如此,渠道於內容之間,軟與硬之間,到底如何取捨,利益如何分配, 成為一道難解的迷題。以目前情況來看,這道題似乎無解,三網合一無法進行下去。

工信部的想法看來應該是拋開三網合一,推自己的「云計算」,完全用硬件解決問題,完成在信息界的霸業。

所有這些發展和改革﹐到了一個地步﹐必然會觸及體制上的核心矛盾﹐從而停滯不前。

而對那些一直在熱炒這些概念的人來說﹐恐怕面對這些問題﹐也真是頭痛不已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60

芯片業橋頭堡之戰: 誰能率先打通計算與通信?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7/1MMDcyXzM2NTQ1MA.html

喬布斯退隱、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惠普去PC化……全球科技產業在最近一個月大事迭出。但另一場靜悄悄的戰爭或許更為驚心動魄,那就是芯片業的變局之戰。

偶然中的必然,芯片業的橋頭堡之戰在9月14日點燃。

芯片宣戰日

這一天,微軟推出了Windows8,不僅僅因為它是跨平台的操作系統、有數百項重要更新,還在於它首次正式與ARM戰略結盟,擺脫了歷時20年的Wintel聯盟。這也意味著長期在手機芯片市場耕耘、佔據約90%市場份額的ARM,借此直搗英特爾最為穩固的PC老巢。

同 在這一天,英特爾舉辦了其年度最重要的IDF秋季大會,並出人意料地與Google結盟,宣佈Atom處理器將專門針對Android進行優化,這在某種 意義上是對微軟「背叛」的反擊,也是英特爾在平板和手機終端市場久攻不下之後的一次豪賭。英特爾從IT進入通信,最終選擇Google作為夥伴,可以說是 與諾基亞結盟失敗後的一次更大嘗試。

也正是在這一天,英偉達(NVIDIA)宣佈其全部四大處理器品牌都將支持Windows8。作為基 於ARM架構的一員猛將,NVIDIA Tegra將繼續猛攻英特爾主導的筆記本市場,並鞏固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市場的優勢;而基於x86系統的多個GPU產品也將繼續猛攻英特爾佔據優勢的傳 統PC市場,比如遊戲領域表現優異的NVIDIA GeForce。英偉達從IT轉向通信,成為高通、德州儀器的對手;立穩腳跟後,又從通信向IT芯片霸主英特爾反攻。無怪乎英偉達CEO黃仁勳說,「英特 爾在移動時代已經落在了後面,英偉達的唯一對手是高通。」

被太多人視為對手的通信芯片老大高通,也沒有滿足於在通信行業的位置,而是使出 了撒手鐧,其最近發佈了移動處理器Snapdragon路線圖,包括計算能力堪比低端電腦CPU的2.5Ghz四核Snapdragon,這一產品可能在 2012年初就會面世。這也意味著,高通所擅長的通信芯片計算能力有可能壓倒英特爾的靈動,英特爾和Google的結盟是否已經顯得太晚尚未可知。

如果說9月14日是一個宣戰日,傳統IT巨頭和傳統通信巨頭已經擺好了陣勢,而芯片無疑是這場戰爭的橋頭堡。

一旦主角到位,配角就會各顯神通;一旦產業板塊地震,震中和整個地震帶都將被迫聯動。

還 是在9月14日這一天,通信業巨頭Broadcom宣佈,將斥資37億美元收購下一代網絡半導體供應商NetLogic微系統公司,交易預計將於2012 年上半年完成。這也意味著一直進行「傳統」通信芯片領域開發的Broadcom將加強4G方面的實力,以應對高通不斷增強的競爭。

之所以 會發生這種變化,首先就是因為高通的實力不斷增強,其主要對手不得不通過兼併,先強化自身在通信產業內的競爭力。在此之前,德州儀器花費了65億美元收購 國家半導體,無疑也是為了強化自身的防守實力——這也意味著傳統的芯片廠商數量正在迅速縮減,行業越來越成為巨頭之爭。

除了兼併與收購之 外,一些廠商也追求以變求勝,以創新求勝。此前一週的9月8日,Marvell宣佈推出Marvell PXA 1800系列單芯片LTE「全球制式」通信處理器。這塊芯片能同時支持FDD LTE、TDD LTE、WCDMA、TD-SCDMA、EDGE等多個標準,實現無線寬帶下的全制式單芯片接入,其推出速度超過了行業預期,反應速度上超過了高通。

還有多少時間留給英特爾?

當我們看到在整個移動通信產業鏈上,微軟、蘋果、Google正在爭奪操作系統話語權的時候,「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諾基亞的Symbian、惠普的WebOS、英特爾寄予厚望的MeeGo,乃至RIM的黑莓……都很快被邊緣化了。

這 種現象在芯片行業也不遑多讓。ARM、英特爾、高通、德州儀器、Marvell等巨頭們激烈戰鬥的時候,首先受到損害的就是一些小的芯片廠商。數據也顯示 了這一點,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預計,2011年全球芯片產業約增長5%,2012年增長3%,約為3300億美元。但是,高通、英特爾和ARM的業績都增 長50%-100%不等,而大量小型芯片廠商卻批量退出市場,體現了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

在這種大背景下,真正的變數在於,ARM代表的以通信為主軸的「輕陣營」與英特爾為代表的「重陣營」的終極對決何時正式開始?這次橋頭堡爭奪戰中的勝負又將如何左右未來的戰局?

筆 者認為,ARM陣營的優勢有三:第一,ARM傳統的低成本、低能耗、低開發難度還會較長時間內保持,而能耗等問題將是未來競爭的核心;第二,ARM自己只 進行設計,不進行芯片生產和加工,從而能夠和高通、英偉達等形成更為完整的產業鏈,綜合競爭力正在超越英特爾的個體競爭力;第三,微軟最終採用ARM方 案,恐怕將是一個重大的籌碼,將戰火從通信領域引入PC領域,英特爾如果不能在Atom上有巨大改進,將面臨極大挑戰。

而英特爾的核心優勢,主要在於它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傳統的市場地位,依然在PC和服務器市場佔據優勢。當Wintel聯盟解體之際,Windows8開始將自己變為一個輕系統,這也讓英特爾的計算優勢正在失去著力點。

因 此,從趨勢看,英特爾正在全面處於守勢,它正在為過去十多年在通信芯片領域的猶豫不決、戰略反覆付出代價——這種代價有可能比微軟在移動操作系統領域的失 誤還要嚴重。畢竟,Windows8的出現給微軟帶來了絕地反擊的機會,也初步贏得了市場的喝彩,而英特爾和Google的合作,是否能夠起到同樣的效 果,Atom又是否能自我革命呢?

單從出貨數量上看,市場已經「分而治之」。ARM面向智能手機、平板終端、遊戲機等多種用途設計的芯片 去年約供貨超過60億個;而英特爾的供貨量為3.2億個左右,其中大部分面向個人電腦和服務器。當然,二者的價格有著巨大的差別,從而讓英特爾依然有良好 的收入和利潤,但是,未來呢?

除了數量之外,還有成本差距背後隱含的巨大想像空間。傳統的Wintel聯盟中,CPU+OS的成本高達 200-250美金,而Android+ARM只有幾十美金,這種巨大的差距主要是因為ARM的計算能力還不夠,但正如前面數據所顯示的,2.5G的 Snapdragon、輕薄版的Windows8可能最終會大大縮小這種計算能力上的差距,在用戶體驗上趨同。

市值風向標似乎已經揭示了 這一點。截至9月15日,英特爾的市值約為1100億美金,PE只有9.8倍;德州儀器市值320億美金,PE約10.6倍;高通的市值約為890億美 金,PE約為20倍;ARM市值130億美金,PE則高達88倍……市場投資者看好ARM和ARM陣營成長性的形勢一目瞭然。

傳統的IT陣營和傳統的電信陣營互相滲透的過程中,芯片領域的橋頭堡之戰雖然不是生死決戰,但是卻可能具有風向標的作用,誰先打通通信與IT的壁壘,誰就可能取得未來的霸主地位。

(作者為中興通訊品牌總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74

京信通信(2342)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493136

誰叫我貓王是業內人士,也得要講股票曾經推介京信通信(2342),但在宣佈業績之前,我一直勸導客要等業績後才考慮購入,322日晚業績見報的翌日,股價即日飊升超過10%創造了一支漂亮的大陽燭,可惜它昨天再度破底,當時出現原來是一個假轉勢的形態,更糟糕的,倘若以週線圖看,今次破底更出現了一個大型頭肩頂(Head and Shoulder)的圖型,今回真的氣壞人,看京信通信的基本面又似乎不太壞:
Picture
根據京華山一本月23日的報導指出,若不考慮研投資,京信通信(2342) 2011年的業績其實不算太差:期內收增長22%,毛利率僅略微下挫。該股股價年初以來的下跌已反映結構成本性上漲的因素,公司仍具備若干增長動力推動純利複合增長25%,升級至買入。估計國內三大電訊運營商資本開支計劃仍會增增加,中國聯通(0762)最近更宣佈2012資本開支預計按年增加30.05%1,000億人民幣再說,中國移動(0941)計劃在2013年底前將TD-LTE基站數量增加到20萬個以上京華山一預計中移動今後兩年將建設13萬個基站,將可望啟動京信通信天綫產品的需求。且今年下半年起交付的TD網絡的微蜂巢式基台(Femtcell)解決系統,管理層稱這研究成果來年會為公司帶來顯著的貢獻!京華山一估計京信通信來年的盈來增長是16%左右。
Picture
我貓王現在仍未購入此股票,而且不是推介人們現在一刻購入,這大型頭肩頂的走勢不能忽視,我不知京信通信(2342)是否醞釀著什麼壞消,還是下跌全是沽空盤推動,經濟通」的資料顯示,326日沽空比率是18.723%328日沽空比率12.901%,同樣的沽比率在229日出現過,之後就啓動了這個今期的跌浪至今!其實,不是我黑心,最好狙擊手把它的股價再壓低,我是期望買入的,不過須知股價在下跌途中,它不會一下子就到達目標價位,頭肩頂型態出現後的首個反彈價位很多時能觸及頸線,止蝕的價位可在回抽時等機會沽出,切訊號出現後才再決定如何操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07

王建宙退休:一個通信老兵的謝幕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3/1556656.html
[ 生活和工作中的王建宙痴迷於電信行業,同時還是一個「手機達人」,隨身攜帶5個手機是他的習慣之一 ]

無論多麼跌宕起伏的戲劇都有謝幕的時候,職業生涯也是如此。

過去一年多,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一直「被傳言」即將退休,3月22日,傳言變成現實。

2月16日,中組部相關部門人員到中國移動進行了幹部考核並與主要管理幹部談話,現任黨組書記、副董事長奚國華將接任中國移動董事長一職。

在王建宙「掌舵」中國移動的七年多時間裡,中國移動的收入從2004年的1924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到2011年的5279.99億,淨利潤 從420.04億增長到2011年的1259億。用戶數也從2004年的2.042億戶增長到2011年的6.5億戶,增長了3倍以上。

對此,王建宙謙虛地表示:「我有幸作為中國移動管理團隊的一員,與全體員工一起,見證已經駛入國際軌道的公司列車,借助列車已有的慣性,繼續快速奔馳。」

素描王建宙

2012年3月22日,經過工作交接和簡短的發言,年屆64歲的王建宙終於卸下了身上的重擔,不過未來一年,他仍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職務。

王建宙出身杭州的一般公務員家庭,中學時曾到杭州農村下鄉三年,也曾在杭州西湖邊當免費導遊,為的是學好英文。

接觸過王建宙的人對他的評價一般都是「儒雅」、「謙和」、「極少發脾氣」。

從某種角度看,王建宙不太像一位「國企負責人」:他不喜歡「前呼後擁」,無論出席何種規格的國際會議,最多身邊帶一個秘書,因此,當大部分國企負責人都喜歡自稱「企業家」時,王建宙更願意把自己定義為「職業經理人」。

他同時是一位上市公司高管。王建宙這樣描述自己的狀態:「長期坐在高速列車裡,整天處於一種高速運動的狀態,甚至連睡夢中都有這種感覺。」每天早上上班,他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前一天晚上紐約股市中國移動的股價,如果連續兩小時不看公司股價,「就會覺得不舒服」。

與其他專注本土經營的國企負責人相比,王建宙以流利的英語活躍在達沃斯等國際經濟論壇和國際投資者的交流會上。從新聞集團董事長默多克到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包括互聯網新貴Facebook CEO扎克伯格都在他的朋友名單之列。

生活和工作中的王建宙痴迷於電信行業,同時還是一個「手機達人」,隨身攜帶5個手機是他的習慣之一。比如同時用兩個手機上網,以比較不同手機的上網速度,或者連續3小時將手機保持通話狀態,以測試移動網絡信號覆蓋情況。

這種對手機的關注演變成王建宙的一個特殊習慣——拍電話亭。「無論去哪裡,只要看到電話亭,就拍下來。我拍了許多國外不同城市的公用電話亭照片,放在相冊裡,給大家欣賞。後來變成一種愛好,出國考察期間都出去找電話亭。」

「經常有人問我有什麼愛好,我回答,其實我的愛好很簡單,也很容易滿足。以前我最喜歡看到人們用手機打電話,現在我更喜歡看到人們用手機上網。這就是我最大的愛好,無論何時,看到有人用手機,一種愉悅感就會油然而生。」他說。

過去幾年,中國移動一直是全球用戶數最多的運營商。2006年8月,中國移動市值超過沃達豐公司(Vodafone),成為全球市值最大電信運營商,此後連續5年位居全球電信運營商市值榜首。收入和利潤的快速增長讓中國移動被稱為「大象快跑」,而王建宙就是推手。

2004年11月,王建宙從中國聯通調任中國移動擔任一把手,提出了發展農村市場的建議,卻遭到公司內外強烈反對,來自投資者的反對聲音尤甚。

王建宙認為,在城市市場已經基本接近飽和的情況下,只要能儘量降低每個用戶的獲取成本,分攤到每個用戶身上的投資和維護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巨大的農村市場仍然可以帶來高額利潤。

他隨即在2006年秋組織高盛等30多家投行的分析師到農村市場參觀,並將此稱為「反向路演」,最終投資者大多都被「說服」了。事實也證明,王建宙這個「不被大多數人看好」的戰略是對的。

一直到2008年,中國移動的收入和利潤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甚至長期在20%以上,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新增用戶的增長,其中的一半都來自農村市場。

當以用戶、語音、短信為驅動的業績增長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王建宙將目光投向數據業務,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給運營商帶來的無限可能。「中國移動需要互聯網瘋子。」2007年,王建宙在清華大學演講的時候就明確指出。

儘管時至今日,由於涉及多起腐敗案,行業裡對於「移動夢網」的評價褒貶參半,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年大力發展移動夢網、推動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中國移動絕對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從當年的移動夢網到如今的Mobile Market,中國移動在思路和佈局上至少領先競爭對手兩到三年的時間。移動夢網不僅給中國移動帶來了20%~30%的數據業務收入,更造就了新浪、搜狐、網易等互聯網公司的成長,以及一大批以SP概念上市的互聯網公司。

王建宙的「遺憾」

中國的通信產業如今經歷了兩次足以改變市場競爭格局的技術變革。一個是當年中國聯通的成立以及CDMA技術的引入,另一個就是中國移動上馬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G標準TD-SCDMA。而這兩個變革的首任親歷者就是王建宙。

從王建宙1999年加入中國聯通到2004年從聯通輪崗至中國移動。資料顯示,聯通的移動電話用戶從521萬增加到9219萬,增長105%,市場 佔有率由5.7%擴大到接近35%;主營業務收入從162億元增加到670億元,年均增長42.6%,收入市場份額從5.8%上升到接近14.5%。按用 戶數計算,聯通成為全球第二大CDMA運營商。

將一個完全沒有市場基礎的通信技術在市場中從小到大地運營,直至佔有一定的份額是對運營能力的巨大考驗。同樣的故事在TD-SCDMA上再次上演。

2009年1月,中國移動正式獲得3G牌照,到2011年底,TD全國基站已經達到20多萬,TD用戶數達到5121.2萬,三分天下有其一。

如果要說王建宙在任期內最大的欣喜的話,就是通過成立TD-LTE全球發展倡議(GTI)等多種方式推動中國主導的4G標準TD-LTE獲全球認 可,使中國的通信標準首次與歐美標準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如果說王建宙仍有遺憾的話,那就是TD-LTE尚未在其任期內大規模商用。

TD-LTE讓中國企業第一次在國際標準的制訂上有了話語權,而且與國際技術FDD LTE基本同步。這與王建宙每次在公開場合和國際會議上的極力呼籲以及中國移動以身作則的投入密不可分。

中國移動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2月底,全球已經有5個TD-LTE正式商用網絡,另有10餘家運營商明確了商用計劃。

眾所周知,TD-LTE對於中國移動的意義遠大於技術標準本身,王建宙要做的,是搶在其他運營商之前,為中國移動的長遠競爭力「未雨綢繆」。

更值得深思的是,「王建宙」之後的中國移動將何去何從?在「大象快跑」了多年之後,其他兩大競爭對手正憑藉3G迎頭趕上,中國移動「獨步天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中國移動下一步如何走?繼任者將為我們揭曉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13

尼加拉瓜運河開掘者王靖的通信故事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6/2778108.html
平洋彼岸,尚處醞釀中的尼加拉瓜運河吸引了國人目光,其「開掘者」香港尼加拉瓜運河開發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香尼投資」)也隨即引發業界關注。不過,在公開信息中,幾乎找不到香尼投資實際控制人王靖在進入信威通信產業集團(下稱「信威通信」)之前的蛛絲馬跡。

1972年出生的王靖,是信威通信董事長兼總裁。昨日,一位信威通信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王靖於2010年進入信威通信,公司眼下正在等待時機,計劃在國內上市。

上述內部人士稱,香尼投資是王靖100%持股的民營公司,與信威通信無關。

根據信威通信官網,該公司擁有多項核心知識產權,去年實現利潤20多億元人民幣。

此時距離信威通信上一次衝擊A股IPO已經過去六年時間。根據該公司當時披露的招股書,擬發行不超過4000萬股,募集資金投向包括SCDMA寬帶無線接入系統產業化等6大項目,總投資13.7億元,不過,該申請未獲證監會的審核通過。

公開資料顯示,成立於1995年11月的信威通信,先後創造了SCDMA、TD-SCDMA和Mc WiLL三大國家和國際無線通信技術標準。特別是其基於SCDMA研發的「大靈通」系統,曾幫助固網運營商推出了移動通信業務。在海外市場,信威通信憑藉在網絡覆蓋水平、頻率使用效率、建網成本等方面的技術優勢,一度擊敗了國際老牌電信企業的無線接入系統,獲得不少海外訂單。

但伴隨著信威通信名噪一時的大靈通項目退市,2006年至2009年,該公司連續虧損,2010年公司進行了重組,大唐集團(通過旗下的大唐控股)減持,王靖接手,信威由國有控股逐漸轉變為民營控股的股份制公司。

根據大唐控股2011年11月在上海聯交所掛牌分兩筆轉讓北京信威2.33%股權的掛牌信息,當時王靖持有北京信威41%股份,大唐控股則持有9.6%,但這次掛牌似乎並未成交,其中1.4%的股份目前仍在上海聯交所掛牌,掛牌截止日期為2013年6月13日;到2012年10月,大唐控股又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出讓北京信威0.86%股權,掛牌價格為15840萬元,折合每股價格為79.2元。當時的掛牌信息顯示,大唐控股還持有8.85%股份,轉讓完成後仍持有其7.992%的股份。

上述兩次掛牌信息顯示,2010年度,北京信威營業收入為2563.62萬元,虧損3948.37萬元;但到了2011年,其營業收入升至11.7億元,淨利潤5.5億元,2012年前8個月的營業收入達8.6億元,淨利潤6.5億元。

上述信威通信員工告訴本報記者,信威的扭虧,與王靖上任後對信威在市場拓展、管理方式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密不可分,特別是海外市場獲得不少大單。

據瞭解,王靖在2010年上任後,對信威通信進行了大調整,確立特種通信、海外市場和國內行業專網三大戰略市場。公司也從專注於技術戰略調整到更加重視市場創新,特別是更加注重對金融槓桿的運用。

在海外市場拓展方面,信威通信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與當地政府和企業進行資金、技術和服務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以聯合成立運營商的方式實現本地化發展。在技術上,信威主推其自主研發的Mc WiLL技術,這是一項基於4G關鍵技術的寬帶移動通信技術。目前,信威通信已在海外20多個國家成功建設了Mc WiLL商用網絡,並在柬埔寨、烏克蘭等海外市場獲得公眾電信運營牌照。

而在2012年,信威通信與尼加拉瓜開始業務合作。當年9月,信威通信獲得在尼加拉瓜建設並運營覆蓋全境的Mc WiLL公眾通信網絡和行業專網,合同價值超過3億美元。當時王靖與尼加拉瓜總統奧爾特加進行了會談,此後不久即宣佈雙方達成建設尼加拉瓜運河的意向。

在國內,信威通信創新實踐行業共網業務發展,為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石油、電力、水利以及應急指揮等重點行業提供安全、保密、可控的信息化服務,在北京、江蘇、浙江等省市建設覆蓋全域的行業共網。

值得注意的是,王靖領導下的信威通信,今年正積極籌劃進軍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市場。在國內首批虛擬運營商申請名單中,信威通信出現在列。

(實習記者張程程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972

京信通信(02342) - 窮境轉型?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369400
我貓王雖然出版了第一本書,現還有很多尚未出版的稿件要整理,所以最近都就沒有空餘時間寫網了!上周到自己這個網誌一看,嚇然發現已有讀者在這裡留言,遺忘錯遲是我工作上的缺點,沒有留意到你們的留言,使我有愧對天下之感!

有網友問我貓王有關京信通信(02342)的資料,坦白說,我本人最怕談論科技股的基本因素,今天科技變化的快難以判斷,即使專業的分析員的評論也經常有錯亂!京信通信2012年的業績倒退兼虧本!虧損超出證券商的預期主要是稅務的問題留意京信通信今年上半仍在虧損之中,估計是電信商等大客戶2013年上半年暫緩資本開支,使到它信源自數間大電訊商的收入有幅下跌。有樂觀的評論認為其業務將於下半年出現某程度復甦,因電信商應在年底前釋放一些資本開支。

由於聯通(00762)和中電信(00728)希望採用FDD-LTE網絡,方便現有網絡升級,但內地媒體早前報道工信部否決中電信上報的4G方案。最終要採用中移動(00941)研發的TD-LTE網絡還是FDD-LTE仍是不明朗,一旦採用TD-LTE,則聯通和中電信便要租用中移動網絡。不管是哪一個網絡,經過3G發牌和網絡比拼後,相信中移動不會讓當年走入困局的事情再發生,中央一定會先批出TD-LTEFDD-LTE最快也要在TD-LTE推出一年後才發牌。

我貓王估計TD-LTE網絡還有些樽頸技術還未解決聯通(00762)和中電信(00728)或會等FDD-LTE牌照發出才大規模建設基站,無論如何目前電訊市場資本開支主要由中移動(00941)推動,明年中以後才由聯通和中電信接力,故電訊設備股,尤其鋪設網絡的中興通訊(00763)、中通服務(00552)、京信通信(02342)等會是電訊商陸續加大資本開支的受惠者。

京信通信(02342)823日周五公佈業績仍有1.51億元的虧損,周一開出時勁跌已回應了這個利淡消息,現時市賬率大約高於1,雖然不大吸引,風險也不高,管理層已表示下半年有4G項目收入,估計最壞的時間已渡過,已持貨者除非找到別的更有利的投資,否則可以繼續持有,未持有的則可待大市調整時,股價回調時考慮買入!
Pictur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40

信威通信300億借殼背後

2013-10-21  NM
 
 

 

信威通信急於上市,是要在4G時代來臨之際搶佔市場先機◎ 本刊記者 覃敏 文qinmin.blog.caixin.com 10月17日,中創信測(600485.

SH)迎來了第十個漲停板,成交價暫時定格在21.93元,成交額持續地量,顯示盤口穩固。

中創信測的漲停板何時結束?現在仍不得而知。

9月27日,中創信測發佈重組預案,擬以8.60元 / 股的價格,向信威通信除新疆光大外的股東發行約31.26億股股份,購買其持有的信威通信96.53% 股權,交易總價約268.88億元。

同時,公司擬以不低於7.74元 / 股的價格非公開發行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40億元。

重組前,中創信測總股本為1.38億股,以停牌前夕8月16日收盤價8.45元/ 股計算,市值僅為11.75億元。而其此次收購的信威通信,截至2013年6月30 日資產總額達79.81億元,預計2013年全年淨利潤可達33.6億元。

308.8億元資產和資金,注入約11.75億元的盤子,這是 A 股市場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宗借殼上市案。

信威通信的全稱是北京信威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就在三年前,這家公司因虧損重重而被大唐集團科技產業集團(下稱大唐集團) “拋棄” 。短短三年間,信威通信如何扭虧為盈並擁有不菲資產?“答案是——信威變了,人變了。 ”信威通信一位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如今的信威通信,是讓合適的技術找到了合適的市場。 ”

搶4G時機

“借殼上市確實考慮到時間問題。 ”信威通信一位高管向財新記者透露,信威通信從2011年起就開始籌劃上市,本來朝IPO 方向努力,但基於各種因素一直未成功。現在,如果進行 IPO 排隊,輪到信威通信估計得兩年後了, “信威通信等不起” 。

自去年10月下旬浙江世寶 IPO 後,證監會一直緊閉 IPO 閘門。據金融服務公司同花順統計,目前正在排隊等待上市的企業已經達到774家,其中83家已通過發審會。而今年以來,終止審核的企業有274家,其中不少都是主動撤銷IPO申請。

這位高管稱,信威通信一要在4G 時代來臨之際搶佔市場先機,二要大規模拓展海外市場,現在正是亟需資本支持的時候,慢了一步,可能就錯過了4G及海外市場的窗口期。他透露,信威通信的目標是找一個市值並不大、內部股權及債務關係不太複雜的殼,談了好幾家都不如意,最後選中了中創信測。

“中創信測主營業務是通信網監測 維護系統及通信網測試儀器儀表研製、開發、銷售,正好是信威通信的下游產業,借它的殼都用不著資產置出,其業務、人員可以直接併入信威通信。 ”上述高管介紹, “當然,中創信測的市值較小、內部關係不那麼複雜也是選中它的原因,它是一個比較乾淨的殼,且在儀表、監測領域份額最大。 ”財報顯示,2012年,中創信測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5億元,同比下降8.69%;利潤總額虧損4066萬元,同比由盈利轉虧;總資產約為6億元,其中負債約1.5億元。 “整體來看,這是一筆各取所需的交易,估值也比較合理。 ”德國電信國際咨詢公司高級咨詢顧問孟曉川分析,中創信測近幾年業績下滑得厲害,正好可以借此轉型;信威通信則能拓寬融資渠道,在4G 時代來臨之際大規模發展業務,擴大國內外市場。至於估值,若按信威通信2013年約33.6億元的淨利潤計,96.53% 股權對應的淨利潤為32.43億元,以交易價268.88億元換算,PE 為8.29倍, “現在二級市場通信行業平均市盈率在20倍以上,這次借殼交易的估值並不算高” 。

一位證券行業研究員則認為,盡管從借殼交易看,信威通信按收益法評估整體估值達到278.55億元,但這一估值包含了專利、品牌等無形資產,並非實實在在的現金流。信威通信目前的業務盤子並不大,資金實力有限,要想趕上G 時機大規模拓展市場,仍需大量的外部融資輸血,這也是信威通信近兩年頻繁引入投資者、急於上市且緊接著非公開發行股票募資的原因。根據財報,截至2013年上半年,信威通信總資產約 9.81億元,其中負債總額約為35.49億元。上半年營業收入約19.9億元,淨利潤16.8億元,與同為通信設備商的華為、中興千億級別資產相距甚遠。

此次交易仍需等待證監會核准。交易完成後,信威通信董事長王靖將持有中創信測11.97億股,占中創信測本次發行後總股本的31.66%,掌握重組後新公司的實際控制權。

市場的質疑

盡管複牌後中創信測一路漲停,且並無太多大單乘勢拋售,顯示投資者信心穩定。但諸多市場人士仍對這只挾300億整體估值、2013年上半年淨利潤率高達84.42% 的“牛股”感到疑惑。尤其在通信業界,信威通信知名度不高,很多資深人士都只模糊知曉其做過大靈通,搞過專網,在老股東大唐集團手里甚至一度虧損得半死不活,現在如此“烏雞 變鳳凰” ,著實令人驚訝。

“按照公開資料,信威通信的主要業務在專網和海外市場,主打的McWill 技術是一種類似 WiMax、WiF 的非主流無線接入技術,它怎麼去和成熟的 LTE 或3G 技術拼呢?”華為一位內部人士說, “華為、中興、阿朗等老牌設備商早已涉足專網市場,海外市場更是拓展方向,客戶為什麼不選擇這些大企業,而去找信威通信呢?”但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專家司先秀告訴財新記者,從技術角度,McWill 雖 不是最先進的技術,但在專網領域確實有一些優勢:首先,McWill 技術完全是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在國內外使用範圍都很小,保密性較好,適合不同行業的專網需求,且其可從底層平台靈活更改,深度定制產品;其次,它的頻段低,覆蓋範圍廣,能夠在一定情況下減少基站數量,整體性價比較高;再次,McWill 技術現有應用案例,比如大慶油田專網等,顯示穩定性較好。

“從商業化角度,McWill 的產業鏈不夠完善,包括芯片、軟件、終端、基站等,似乎只有信威通信一家在做,因產業鏈不完善未形成規模效應,硬件及配套產品價格較高。不過,相較于價格,一些特殊行業可能更注重安全性,所以它還是有一定市場。 ”司先秀說。

通信業界的質疑集中在技術層面,而資本市場的質疑更多地針對其財務狀況。宏源證券研究員顧海波認為,市場普遍質疑信威通信公佈的業務發展狀況不透明,譬如專網市場、海外市場各自的營收及占比都沒公佈,無法判斷這家公司的真實情況及未來走勢。

高利潤、高增長是市場質疑的焦點。

顧海波認為,今年上半年信威通信淨利潤高達16.8億元,淨利潤率約為84.4%;相比之下,中興通訊同期淨利潤不過3.1 億元,淨利潤率約為0.82%。同時,信威通信在2010年、2011年、2012年的淨利潤分別是0.38億、5.5億、24億元,平均增速超過40%,尤其2012年增長率高達336%。這到底是怎麼結算的?如此高利潤、高增長是否有操縱之嫌?即使高利潤、高增長是真實的,但這樣的業績對未來的發展有沒有參考性?

“信威通信的技術及產品擁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不需向他人交專利費,且信威通信的業務重點在於軟件和核心網,其他無線接入、硬件設備、工程服務則交由合作伙伴完成,自然利潤高。 ”上述信威通信高管解釋稱,至於業績的高增長,主要是烏克蘭等大訂單 的突破,信威通信採用的是買方信貸模式,貨一出海關即可結算。

德國電信國際咨詢公司咨詢總監方紅剛指出,買方信貸模式意味著信威通信需要為海外運營商提供擔保,其海外客戶的市場規模都不大、經濟實力也有限,一旦這些國家的運營商無法還款,信威通信就可能面臨極大的財務風險。

還令市場擔心的是信威通信的未來發展空間。顧海波說,受限于 Mcwil 技術,信威通信的市場主要是東南亞、亞非拉等地區的一些不發達小國。如今信威通信聲稱已進入了30多個國家,剩下的類似小國還有多少呢?

“這個問題就像在問華為,你們已經進入了150多個國家,剩下的國家還有多少呢?其實,把這些既有市場做好就不錯了,我們可以在既有市場上不斷推出新業務。 ”這位信威通信高管說。

信威起源

信威通信的名字最初源於 Cwill。按照大唐移動高級技術顧問李世鶴的說法,“信威”二字當年取自 “在電信領域揚我中華國威”的深意。

李世鶴曾任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大唐集團子公司)副總裁和首席科學家,曾帶領團隊研發TD-SCDMA 無線傳輸技術,並使之被國際電聯(ITU)接受,成為國際第三代移動通信(3G)技術的三大標準之一。李世鶴在負責起草和完善標準的同時,還主持開發了全套 TD-SCDMA 系統設備樣機的任務,被稱為 “中國3G之父” 。他受大唐集團委派成為信威通信的首任董事長,與總裁陳衛搭班。

陳衛是 Cwill 的創始人。Cwill 是1995年成立于美國得州的一家通信設備公司,意為 Chinese wireless local loop (中國的本地無線環路) ,其兩位創始人都是中國出身,一位是斯坦福大學博士、國際頂尖的智能天線專家徐廣涵,一位是美國伍斯特理工大學博士、專攻信號處理及芯片設計的陳衛。

“上世紀90年代初,GSM、CDMA 爭市場主導權。從技術層面比較,CDMA 其實要比 GSM 先進些,但專利費很貴,這使中國很為難。時任郵電部科技司司長的周寰在美國遇到了徐廣涵、陳衛,看到徐廣涵研發的智能天線技術,提出希望與他們合作,以提升中國電信技術水平。於是徐廣涵、陳衛帶 領團隊開始研發SCDMA 技術。 ”上述信威通信高管介紹。

1995年11月,大唐集團旗下北京凱通達電信高科技總公司(下稱凱通達)與 Cwill 聯合成立北京信威,註冊資本200萬美元,其中凱通達以貨幣資金120 萬美元、技術折價10萬美元出資,占股65%; Cwill 則以貨幣資金40萬美元、技術折價30萬美元出資,占股35%。

“北京信威成立之後,徐廣涵、陳衛率隊在中國研發的 SCDMA 核心專利全部放入其中。Cwill 持有的部分SCDMA 美國註冊專利,北京信威于2006年耗資500萬美元買了回來。至此,SCDMA 全部專利完整盡歸北京信威。 ”信威通信高管說。

1997年,基於 SCDMA 技術的產品開始推向市場,一炮打響,訂單紛遝而來,1999年訂單額就已達到2億元。

2001年,大慶油田把專網訂單交給了信威通信。後來中國網通主推的“大靈通”無線市話業務,即利用 SCDMA 技術開發,在全國1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106個縣市大規模使用,2013年“大靈通”在市場退市。

“那時移動電話不發達,大靈通無論從資費還是用戶體驗上都不錯,再加上中國電信、中國網通南北競爭態勢,SCDMA 本應大有可為。可惜當時的管理層思路不開放,把好好的一個市場搞死了。 ”信威通信高管回憶稱,2003 年,華為曾找到信威談合作,希望入股信威,然後雙方一起做產品、打市場,預計年銷售額可以超過500億元。大唐與陳衛卻拒絕了華為,希望自己搞一套“小而全”的體系,從芯片到終端,差不多每個環節都自己做,最終精力不濟,疲於奔命,產品規模商用的時間延後了兩三年,直到2007年中國電信與中國網通競合協議簽署及後來的3G 發牌,大靈通即成明日黃花。

在 SCDMA 基礎之上,徐廣涵提出引入時分多址(TDMA)技術,研發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即 TD-SCDMA,得到當時已轉任大唐集團董事長的周寰大力支持。1999年,北京信威向 ITU 提交了 TD-SCDMA 技術初稿,終與WCDMA、CDMA2000一道列入全球3G 主流標準。 “TD-SCDMA 核心專利共有14項,信威擁有其中最核心的六項。若按ITU的規定,信威可以像高通一樣按比例收取專利費,但為支持 TD- SCDMA 產業發展,我們沒有收,這是貢獻給國家的一筆財富。 ”這位信威通信高管說, “這6項核心專利同樣是TD- LTE的核心專利。 ”按 照 大 唐 集 團 戰 略 安 排,TD- SCDMA 產業化全部交由大唐移動做,信威通信再失依憑。在這種情況下,徐廣涵從2004年開始率隊研發基於SCDMA 的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即McWill) 。

McWill 研發需要不斷投入,而SCDMA 市場已然消逝,TD-SCDMA 市場又不能染指。2006年,信威發生內亂,與大股東大唐集團理念不合的創始人陳衛被免去總裁一職,隨即IPO 申請被證監會發審委否決。從2007年開始,信威通信連續三年虧損,在市場上漸漸 落寞。據信威通信一位內部人士介紹,業績最糟糕的時候,400人的公司虧損 了逾4億元,連辦公樓都出租了一部分給百度公司。

為甩掉財務包袱,大唐集團于2010 年轉讓所持的大部分股份,北京信威改製為信威通信,變身民營企業,投資人王靖接盤。

方紅剛認為,不能因為大唐集團旗下的北京信威做得不好,就否定現在的信威通信。 “過去可能是公司機制、內部協調、管理者等綜合因素造成的,而一個好的管理者、一套好的管理模式能夠極大地改變一家公司。 ”

掌舵人王靖

王靖出任信威通信董事長兼總裁後,信威居然奇跡般地起死回生,短短一年就走出了虧損泥潭。

王靖,圓臉,濃眉大眼,身材高大,出生于1972年12月,今年剛41歲,比信威通信的很多高管都要年輕,其背景在坊間傳聞中頗為神秘。

“他常住在位於中關村軟件園的信威大廈辦公室。 ”上述信威通信內部人士透露,王靖在辦公室里辟出來一間很小的房子,還在牆上掛了一幅書法,上書 “自得園”三字。只要在北京,他幾乎都住在這裡,白天忙信威通信的事,晚上處理來自香港、美國的事務。 “我們都笑稱公司不用打卡,反正誰來得早,誰走得晚,他一眼就能看見。 ”據信威通信一位高管回憶,信威通信的小股東博納德投資公司在2010年時主動找到了王靖,希望他能夠接盤。王靖通過博納德注資1.308億元,獲得信威通信8800萬股,占股比例達到41%,成為信威通信的實際控制人,並上位公司董事長。

王靖在對財新記者的書面回複中稱,當年他接盤信威通信,是考慮 到 信 威 通 信 擁 有 SCDMA\TD- SCDMA\McWill 三項無線通信技術標 准,是中國自主創新企業的代表, “我不希望這些創新、技術就此消亡,堅信這些技術有更好的市場空間和發展” 。

“我覺得一開始王靖也不知道方向在哪裡,他當時就讓我們仔細地捋訂單,哪些訂單賺錢就把業務重點放在哪裡,後來才慢慢梳理出專網市場、特種市場及海外市場三大方向。 ”上述信威通信內部人士說。王靖一力促成的柬埔寨訂單令信威通信起死回生。2010年至2011年,就是靠著柬埔寨提供的4.6億美元合同,信威通信還清了負債,緩過 了一口氣。之後業務逐步向好。

不過,在王靖看來,單獨的一筆訂單可以讓企業活過來,卻不能讓企業變得足夠大。 “他覺得一家公司必須要將自己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聯繫在一起,才能走得更遠,於是提出了報效國家的理念。 ”信威通信高管說。

走進信威大廈大廳,迎面就是 “八榮八恥”等宣傳語錄。大會議室的背景牆是紅底黃字的 “報效國家” 巨幅字幕。

每天早晨,公司廣播里會播《解放軍進 行曲》 ,下午播放的則是 《打靶歸來》 。

信威大廈一樓的展覽大廳里,掛滿了多位國家領導人視察的照片。

王靖的管理方式直接而嚴格。據信威通信內部人士介紹,信威通信的管理架構完全扁平化,王靖常常直接給員 工交代工作。他和員工見面一般就兩句話——“這件事你能不能幹?” “這件事什麼時間幹完?”能幹的人就上,不能幹的人就下。王靖來後,信威通信里的一些只拿錢不幹活的人逐漸消失,原來的幾名副總裁被裁掉。

王靖馭下也很有些軍隊色彩,一方面很注意照顧員工的個人生活,另一方面在工作上完全不留情面,不管是誰,沒做好工作,他當面就會大罵, “高管們其實都有點怕他” 。王靖的個人作風以及信威通信在特種行業的風生水起,讓外界不禁揣測他是否有軍方和高幹背景。對此,王靖曾出面澄清,聲稱自己出身于北京一個普通的家庭。

除擁有信威通信36.97% 的股權,王靖還有更多的投資業務。6月14日,王靖旗下香港尼加拉瓜運河開發投資有限公司(下稱 HKND 集團)獲得尼加拉瓜運河發展項目獨家商業協議,計劃耗資400億美元開鑿一條全長286公里、橫貫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運河。作為回報,HKND 集團擁有50年運河及周邊地區的經營權,之後還可再續約50年。

此外,王靖還經營著北京冠威體育文化交流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天冠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大洋新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20多家公司。

這些公司多數為王靖百分百控股或控股99%,主要分佈在運河、航空、石油、體育項目等領域。 “這些都是我的個人投資,與信威通信沒有關係。 ”王靖表示。

一位通信行業資深人士認為,信威通信的業務其實與王靖個人投資領域有互補性,信威通信可以借著王靖的影響力深入航天、石油、礦業等行業市場,王靖則能借信威通信發現新的投資機會,譬如運河項目就是信威通信為尼加拉瓜建網後碰撞出來的機會。

未明的未來

王靖接盤後,信威通信的業務全面轉向特種行業通信市場、行業專網市場、海外市場三大方向。

特種行業通信市場概指涉及國防、軍事、公共安全等具有國家保密性質的領域。特種市場利潤豐厚,業內曾流傳“特種市場入場難,一踏進去吃十年” 。而進入特種市場需要關鍵的兩個因素——資質和訂單。

據上述信威通信高管介紹, 2010年,信威通信獲得了武器裝備承制資格、國家二級保密證書、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 可證,並且通過了國軍標質量體系認證 現場審查,具備了向特種行業銷售產品的資質。

他透露,信威通信已參與了特種市場大量的平台系統測試,並且已經為一些部門提供試驗網;未來,除根據特定用戶的需求提供深度定制化產品,信威通信還將開發符合特種通信行業基礎通信需求的“底層通信平台” 。

據業內人士估測,特種市場試驗網的規模較大,現在已知的實驗網單筆訂單都達到了5000萬元左右。在特種市場信息化領域,真正做系統的玩家主要是中興、大唐、信威三家,參照以往市場水平,信威樂觀估計自己每年可拿到百億規模的訂單。

因特種行業通信市場的私密性質,這一業務的具體細節注定難以向公衆披露。信威通信高管對財新記者稱, “現在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2015年信威通信估計可以在特種市場迎來豐收。未來特種市場業務將會獨立于上市公司之外運作。 ”行業專網市場則是信威通信的老本行,早在2001年,北京信威就開始為大慶石油部署覆蓋2400平方公里的SCDMA 無線通信專網。只不過,現在的信威通信,已將行業專網的範圍由石油拓展到政府、煤炭、電力、航空、鐵路等多個領域。

“其中,政府是我們最基本的客戶。

我們幫助政府部門搭建一套完整的、安全性能好的專網系統,未來還將嘗試專 網運營,並依托政府專網進入更多的行業,譬如交通。 ”這位高管透露,在政府專網市場,信威通信已在北京、江蘇等地多個城市獲得訂單,並已經為一些城市建好專網,年內就會投入使用。

無論是特種市場,還是專網市場,信威通信最大的依憑是其自主知識產權。據信威通信另一位內部人士介紹,信威通信掌握著SCDMA\TD- SCDMA\McWill 的全套源代碼,安全性較其他標準高,且能夠根據客戶需求從底層修改設計。在各國越來越重視信息安全的今天,這無疑是信威通信的一大優勢。

此外,工信部為 McWill 專門分配了1785MHz-1805MHz 總共20M 的應用頻譜,Mcwill 的專網產品統一按該頻 段設計,不需像其他設備商那樣,還在試圖將用于公網的3G 技術改成適合特種市場或行業市場的專網技術。

至於海外市場,信威通信現在走的是華為、中興的早期模式,在一些尚未獲得信任的地方自己去做運營商,在證明設備的可行性之後獲取更多訂單。

此外,信威通信也像華為、中興一樣,提供買方信貸,以增加自身業務的競爭力。

目前,信威通信已在海外30多個國家銷售產品與服務,並在柬埔寨、烏克蘭等國獲得公衆電信運營牌照。

“在公網市場,McWill 並不是最好的技術,但性價比較高。 ”信威通信內部人士稱,McWill 技術一是不用交專利費,二是專屬頻譜價格低,且符合一些特定經濟、人口等條件下國家的使用需求。

“改製之後,信威通信為自己的技術找到了合適的市場,也許它的技術並不是最先進的,但在某些地方可能是最適合的。 ”孟曉川認為。

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信威通信高管表示,信威未來的發展路徑是,在堅持特種行業通信市場、行業專網市場、海外市場三大方向的基礎上,全面轉向運營,並依托運營進入移動領域,開展多種增值業務。

孟曉川認為,未來,信威通信仍需要考慮業務發展的區域和客戶規模,畢竟現在它主要側重亞非拉小國,且運營商規模都很小;同時,信威通信還需要考慮McWill 技術的後續演進及創新,這是其未來發展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84

【案例】T-Mobile如何把美國無線通信行業攪了個底朝天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6/57179.html

文章概述:美國第四大無線運營商T-Mobile在通信行業獨樹一幟,不僅在收費標準上與眾不同,公司CEO萊傑爾更是一直在奚落同行。為了求生存,T-Mobile公司推行“零首付款得iPhone手機”等策略,著實把美國無線通信行業盈利最豐厚的業務模式攪了個底朝天,其他運營商都將不得不放下身段來和這個另類的“非運營商”大戰一場。“非運營商T-Mobile”約翰・萊傑爾(John Legere)笑了,是那種知道自己已經贏了、就等著宣布勝利消息的人獨有的笑容。萊傑爾是美國第四大無線運營商T-Mobile US的CEO,露出這種笑容的時間是今年7月份。當時他正接受彭博電視的采訪,向人們介紹一個允許客戶每年更新兩次手機的新套餐。當記者告訴萊傑爾有其他運營商私下曾為他們向客戶出售的手機的成本問題而抱怨並就此提問時,他笑了。他拉扯著身上T恤的領口。“你知道嗎?”他說,“在你剛剛說的這些中,這是最好的部分。我來告訴你他們為什麽感覺苦惱吧。實際上,他們私下里告訴你這些,是在說他們不喜歡為自己的客戶提供服務時出現的這種可變因素。坦率講,他們沒有勇氣這麽說。”夏天結束前,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和Verizon也跟隨萊傑爾的腳步,各自推出了升級計劃。萊傑爾身上是一件T-Mobile的T恤。在公共場合露面時,他總是這樣的衣著。T恤幾乎總是粉色的。他還戴著一條銀色項鏈,發型也亂蓬蓬的。傳統上,電信業不屬於那些身著T恤、會張口指責他人之過的人。畢竟,其中一些公司早在電報時代就已經存在了。但如今有了萊傑爾。自從被這家公司任命為CEO那年起,他就一直在奚落同行。而且,他在奚落時對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Sprint這些公司名字毫不避諱,還一再表示,T-Mobile和其他所有無線運營商都太不一樣了,應該自己獨列一類,叫“非運營商”(un-carrier)。這家與眾不同的運營商為不限量信息和數據設定了較低的收費,不收取首付款就能賣給你一部iPhone手機,還不收國際漫遊費,並且出售每部平板電腦都贈送一點免費的數據流量。萊傑爾並不是頭腦一熱就撒瘋裝慷慨。事實是,T-Mobile是第一家承認美國市場現狀的公司。美國的無線通信行業正朝著該行業20年來一直竭力避免的方向走去,即成為一個產品主導的行業,無論是運營商還是非運營商,收費都越來越低。過去10年中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Verizon在鋪建大型、高速無線網方面動作最快,這兩家公司的用戶數總計占市場一半以上。它們的廣告更多強調通信質量和覆蓋面,而不是價格;其中假設的前提或許是,消費者們願意為最大最快的網絡支付額外的費用,這可能沒錯。T-Mobile的廣告中沒有這類對最佳質量的誇耀,雖然萊傑爾這家公司的網絡也足夠大,網速也同樣很快。“一溜煙兒似的快。”他喜歡這樣說,在新聞稿和公開露面講話時都如此。今年10月,T-Mobile宣布將為每位購買平板電腦的用戶提供終生免費的少量無線數據流量。“這些不是運營商的舉動,”萊傑爾面對記者時說,“我們試圖將這些舉動設計為連我們自己都不相信我們會做的事情。”這家公司還提供平板電腦的以舊換新業務,任何舊平板電腦都可以。“就是送來一筐玉米,我們沒準兒也收。”萊傑爾說。他就是一個叫賣者,只要能把客戶拉進門,不惜對一些不可思議的事做出承諾。但若要把戲靈驗,他還需要一件事,而這件事恰恰是他自己完全無法控制的――萊傑爾目前的無線頻譜還夠用,然而再過幾年,他將需要更多的頻譜,這或許並不那麽容易實現。頻譜指的是一系列通過某段無線電波來傳輸信號的許可牌照,這是無線通信運營商經營業務時必需的一種公共商品。在很多年里,T-Mobile的頻譜資源都不夠。但是,在近代商業史中最奇怪的一次變局後,情況有了轉變;在這次變局中,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曾試圖收購T-Mobile,但並未成功。帶有非親生子痕跡的T-Mobile一直以來,T-Mobile身上都留有一點兒非親生子的痕跡。萊傑爾身上那件T恤的粉色來自T-Mobile的母公司、早先歸德國政府所有的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自從德國電信於1990年從德國聯邦郵政中分拆出來之後,該公司就一直使用這個顏色。2000年,德國電信以3700萬美元收購了美國的VoiceStream Wireless。收購完成後,這家德國公司將新收購的美國子公司更名為T-Mobile,與其在德國國內的無線通信運營商名稱一致。在2000年代早期,T-Mobile的用戶增長速度還跟得上競爭步伐,但這家公司建設3G網絡的速度不夠快。每一次無線技術的更新換代都需要資本和頻譜。頻譜的價格不菲,而且能否買到還得碰運氣。Verizon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在網絡投資方面一直比T-Mobile多。2008年,在一批高質量頻譜的拍賣中,這兩家規模較大的公司總共花費160億美元購買了其中60%的頻譜。之後,它們的投資額超過T-Mobile更多。iPhone面市後,起初簽署了專屬協議,僅使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網絡,後來又加上了Verizon的網絡。2008年,T-Mobile的用戶人數增長14%,隨後一年是3%。而到2010年,該公司的用戶人數開始減少。分析師們開始把T-Mobile US稱作德國電信大家族里的“問題兒”,人們普遍相信,這家德國母公司正急著要從美國市場脫身。2011年3月,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提出收購意向。打算以390億美元現金加股票的價格從德國電信手中收購T-Mobile。不過,美國司法部提起訴訟,根據一項反壟斷法規要阻止這一交易。接下來,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針對這一並購案舉行了一次行政聽證會,是在以一種官僚的方式告訴大家:“我們認為這大概是個壞主意。”更糟糕的是,該委員會還就此並購案發布了一份長達266頁的工作報告,這相當於用官僚的方式說:“這就是為何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壞主意。”商業企業的頻譜牌照由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負責頒發並管理。按照規定,這家機構在做出牌照相關決定時應考慮公眾利益。對於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收購T-Mobile手中所有牌照(這是T-Mobile最有價值的資產)這件事來說,該委員會不得不就其是否對美國有利做出判斷。在這點上,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總是卡在兩個相互矛盾的目標之間。該委員會希望把高速無線網推廣給盡可能多的人群。為此,他們將牌照發給那些有能力持續更新各代通訊網絡服務、業務穩定的大公司。他們同時也希望有盡可能多的公司參與進來,以便各公司在收費、條款和質量方面構成競爭。T-Mobile一直以來都是一支“幹擾力量”,那份工作報告如此寫道。該公司在定價和合約條款方面一直都在創新,而且是第一家出售Android系統手機的運營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與T-Mobile合並“將導致用戶增加且頻譜集中,其規模之大,將是前所未見的”。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在其每年的無線通訊行業競爭報告中曾指出,在那些最發達的國家,市場份額正在向3到4家覆蓋全國的競爭對手集中。這似乎足以保證低價位和健康的競爭環境。針對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收購T-Mobile的訴訟、行政審核以及相應工作報告,發出了來自美國聯邦政府的信號:我們需要4家全國性運營商,而且我們需要T-Mobile留下來作為它們中的一員。2011年12月,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德國電信宣布放棄此交易。既然這家德國公司無法逃離美國市場,只好解決問題。“我們認為(德國電信)將回到老式的解決方案上,”Sanford C. Bernstein的分析師羅賓・比嫩斯托克(Robin Bienenstock)說,“經營這份業務。”德國電信放棄向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出售T-Mobile當天,其CEO勒內・奧伯曼(René Obermann)稱,該公司“最大的挑戰是改善頻譜條件”。以當時該公司手中的頻譜資源來看,他看不到他所稱的向最新、最快數據標準升級T-Mobile網絡的“清晰路徑”。他提到的數據標準是“長期演進技術”,簡稱LTE。“我們將不得不找出別的解決方案。”他說。然而一個解決方案已經自己現身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此前對其能夠說服美國政府批準這一並購交易的能力太過自信,提出願意支付一筆交易終止費用――如果交易未能獲得監管方面的批準,德國電信將獲得30億美元的現金,還將獲得一系列價值10億美元的美國頻譜資源和網絡共享權。由於交易最終破裂,T-Mobile得到了這些資源。2012年,T-Mobile的用戶還在流失,但公司已經開始花錢了。“我們在25億美元現金流之外投資了40億美元,25億美元是我們通常在美國擁有的現金流數量,”時任德國電信副CEO的蒂莫特烏斯・霍特格斯(Timotheus Höttges)在2012年5月份接受彭博新聞社采訪時說,“有了這些,我們就擁有了通往LTE的路徑。”5個月的時間,德國電信就在他們曾看不到路的地方找到了一條路。而T-Mobile願意以一種用霍特格斯的話來說更具挑戰的策略來經銷他們更大、更快的網絡:更低的收費。“我們將在美國以一種更為積極的方式來重塑品牌。”他說。T-Mobile將擁有自己的新網絡。它還需要一位積極的品牌重塑者。T-Mobile攪亂美國無線通信行業“這里有誰是從紐約來的嗎?這里有誰是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用戶?有誰用得很開心嗎?當然沒有,”今年1月份在拉斯維加斯出席美國消費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時,萊傑爾在臺上如此說道,“那網絡簡直是廢物!”當時,他身穿一件運動款羊毛開衫,頭戴一頂紐約揚基隊的棒球帽,開衫里還是他的T-Mobile T恤。他身後的大屏幕上只有簡單幾個字,“非運營商”。T-Mobile那時正在推廣它的新品牌形象。萊傑爾今年55歲,說話時喜歡咬文嚼字來回琢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自稱是無線通信行業的新人。這一點沒錯,不過別忘了,他在有線電信領域幹過33年。2011年之前,他是環球電訊(Global Crossing)的經營者,這家公司為互聯網服務運營商提供大容量的網絡連接。在2000年代的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後(當時還曝出一些拿著高薪的高管將這家公司引上破產之路的醜聞),萊傑爾引領環球電訊度過了歷時兩年的美國《破產法》第11章破產保護程序,並幫助這家公司重新盈利。德國電信在2012年9月聘請他做T-Mobile的CEO時,正需要兩樣東西:一位既熟悉數據流量的經濟學含義,又能給公司業務帶來轉機的專家;以及一位宣傳員。萊傑爾洗掉了頭上的發膠,脫掉了西裝,然後在放T恤的抽屜里塞滿了T-Mobile的粉色T恤。他使用推特(Twitter)這樣的社交網絡,喜歡談論《蝙蝠俠》。他在戰略上走狂野路線,不過,雖然本刊針對他在公司所扮演的角色提出過多次采訪要求,但他的戰略並沒有讓他瘋狂到可以接受這些采訪的程度。如果說T-Mobile是“非運營商”,那麽萊傑爾就是“非CEO”。過去5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Verizon的資本支出讓它們在四大全國性運營商中占據優勢地位。網絡投資讓運營商可以得到更多的POP,即接入點(points of presence)。運營商用這個詞來表示在其網絡覆蓋範圍內的任何人,包括用戶和非用戶。運營商擁有的最新技術的POP越多,為其網絡收取高費用的能力就越強。規模較大的運營商能夠吸引更多經常因公出差的用戶,因為這些人需要一個速度快且能覆蓋全國的網絡。這些公司可以與蘋果和三星達成協議,最先得到更酷的手機款式。而像T-Mobile這樣POP較少的運營商,過去一直不得不更多依賴預付費市場,因為在這個市場提供服務不需要簽合約,用戶通常都是年輕人和信用記錄不好的人,這些人外出旅行的機會也比較少。T-Mobile可以解決網絡問題,但它還要打破傳統觀念。對於美國用戶而言,與Verizon或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簽約是一種經濟地位的表示,等於花錢證明你是那種需要足跡遍及全美的人。萊傑爾當時的工作是推廣兩個略有些相互矛盾的觀念:一方面,T-Mobile不再是使用上一代網絡的運營商;另一方面,少花些錢來使用一個略小一些但也足夠大的網絡是個挺不錯的選擇。過去5年里,美國運營商在網絡上的資本投入遠高於歐洲運營商,在鋪建LTE方面也遠遠超前。不過,美國運營商的收費也要高出許多。無線通信行業非常關註一個指標,即ARPU值――每用戶平均收入。根據彭博行業研究的數據,2012年北美地區的每月ARPU值是49美元,西歐平均為27美元。在T-Mobile鋪建好美國的網絡後,萊傑爾不得不讓美國市場更歐洲化一些。至於美國市場ARPU值為何如此之高,有兩種解釋:或許是美國運營商的網絡建設得太完美了,以至於用戶情願為入網而多花錢;否則就是雙頭壟斷的局面讓用戶合約被刻意弄得難懂――實際上它們的收費遠貴於其提供的服務。萊傑爾將賭註押在了潛在用戶會相信後一種可能上。“非運營商這個說法,”他在今年3月份接受彭博電視采訪時說,“是在承認這樣一個現實,如今無線行業的運作方式完全是個笑話。”Verizon的ARPU值在7年里一直都很穩定,約為54美元,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是47美元,Sprint是49美元。T-Mobile的ARPU值在2012年第一季度前約為46美元,此後每季度下降大約1美元。目前該公司的ARPU值只有不到40美元。起初,分析師們將這看作是一個挑戰者發起的價格戰,一場激戰後就可能過去。但萊傑爾腦中的構想比這更具破壞性。他想要把所有公司的高收費都破壞掉,而且是永遠毀掉。在萊傑爾看來,用戶懷疑運營商一直在刻意誤導他們,而成為第一個把這一點講出來的人是有意義的。因此他說出來了。3月份,T-Mobile開始出售iPhone。以往,運營商們都會低價出售昂貴的手機,然後通過長期、高收費的合約來收回成本。T-Mobile決定,把出售手機看作與出售攪拌器或躺椅一樣的事。該公司以市場零售價格出售iPhone,可以付全款,也可以分期付款,沒有利息。接受彭博電視采訪時,萊傑爾拿出一個iPhone 5在攝像機前擺弄。iPhone以及後來10月份iPad的加入對這家運營商很重要。T-Mobile需要給潛在用戶一個少花錢用較小網絡的理由。當你有iPhone在手時,這件事就比較好接受了。該公司在7月份表示,除了智能手機分期付款購買計劃之外,該公司已經放棄了其他所有的全年長期合約。站在紐約證交所的大廳內,萊傑爾被問及是否擔心競爭對手會開始效仿他的做法。“這可不像看上去那麽簡單,”他說,“我覺得他們不會或不願意回應,因為他們正在大把賺錢。他們正從消費者口袋里往外掏錢呢。”然後他笑了。“放下身段來和我們交鋒吧,”他說,“我們很樂意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而Verizon並不願意卷入爭鬥。“作為一個品牌,我們的關註點仍是(為客戶)提供選擇我們的無數理由――最好的網絡、網絡所體現的最佳價值,還有業內絕對最棒的客戶服務體驗。”該公司發言人托羅德・內普丘恩(Torod Neptune)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發言人則拒絕對此置評。不過,Verizon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將不得不面臨越來越血腥的競爭局面。萊傑爾的非運營商策略正在奏效。1月份時,麥格理銀行(Macquarie Bank)分析師蓋伊・佩蒂(Guy Peddy)預測T-Mobile的用戶今年將減少160萬,2014年還將減少40萬。實際上該公司的用戶數卻在增加。今年第二季度,其後付費用戶增加了68.5萬。(包括本文記者之一,與過去使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服務相比,這位記者現在每月為一個4部手機的計劃少支付大約180美元。)相比之下,Verizon的用戶數增加了47.2萬,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只增加了15.3萬。10月份,出席了歌手夏奇拉(Shakira)參與的一場公開活動之後――夏奇拉如今是T-Mobile的“合作者”,萊傑爾又來到彭博電視的攝像機前。這次,他穿的是一件黑色的T-MobileT恤,外面套著一件黑色的皮夾克。他來闡釋該公司為美國用戶在100個境外城市提供免費數據的新計劃。他說,行業標準的國際數據漫遊收費“是一個讓人無法容忍的人為強行高收費行為”。借助他破壞行業標準的願望,萊傑爾為自己和公司建立了一個完成表。每次露面,他都不會忘記宣布該公司的LTE網絡已經實現了多少POP:3月份是1億,7月份是1.5億,10月份是2億。“毫無疑問他把T-Mobile的故事‘賣’得不錯,”麥格理銀行的佩蒂在10月份時說,“到目前為止,這個做法正在起作用。”T-Mobile這一年來非運營商的行為證實,POP在達到大約1.5億以上時,用戶對價格仍然敏感。而且,計劃越簡單越難隱藏套餐計劃和電話補助中的價格差異。其他所有運營商都將不得不放下身段來與這位身穿粉色T恤的家夥大戰一場。T-Mobile將“為平板電腦松綁”這場爭鬥將變得越來越有意思。在否決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收購T-Mobile的交易之後,美國司法部和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批準了其他幾筆交易,只要能夠保證至少有4家全國性競爭者存在就好。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正在收購在一些城市有頻譜資源的預付費通訊運營商Leap;T-Mobile收購了MetroPCS;Sprint收購了Clearwire,後者擁有大量頻率較高、質量較低的頻譜。然而,所有這些交易對行業的影響都趕不上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的另一項舉動――該委員會正與電視運營商就一個“鼓勵拍賣”項目合作,以鼓勵電視頻道將它們閑置不用的頻譜出售給無線運營商。這些將被稱作頻譜的“600兆赫段”。在600兆赫區間的低頻率很有價值:它能夠穿透建築物。美國司法部建議,為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Verizon在購買600兆赫段頻譜方面設限。2008年這兩家公司幾乎壟斷了700兆赫段的頻譜。在提交的文件中,這兩家公司均分辯稱,拍賣行為從其本身特性而言,就應該是將任何商品分配給能夠實現商品最高價值的競拍者。在一定意義上,這兩家公司說得沒錯,但這要取決於如何定義“價值”。對於規模最大、資本投入最高的運營商而言,一張頻譜牌照可以帶來兩方面的價值。它有最簡單的實用價值,持有牌照的公司可以通過利用頻譜出售無線服務來賺錢。此外,牌照還存在經濟學家所稱的“排斥價值”,即阻止競爭者使用這一資源來鋪建新一代技術標準網絡的價值。這一點非常、非常有價值。“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再有其他如此大規模、由政府出售低頻率頻譜的行為了。”凱瑟琳・歐布里安・哈姆(Kathleen O'Brien Ham)今年7月在美國國會作證時表示。哈姆在T-Mobile主管監管法規事務。她當時說,600兆赫茲段的拍賣“代表著促進競爭的最後,也是最好的機會。”至於下一代無線通信服務,德國電信需要拿出足夠的資金來與Verizon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競爭。否則,這家公司就需要指望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的正確決定。而這件事純憑運氣,再使出什麽非運營商的絕招也無濟於事。10月份,當萊傑爾又回來接受彭博電視采訪以推廣該公司針對平板電腦而推出的數據計劃時,他將這稱作“非運營商的第二部分”。就像上次拿iPhone那樣,他在攝像機前掏出一個iPad來。他說,T-Mobile將“為平板電腦松綁”。他解釋道,人們在使用他們的平板電腦計劃時都驚呆了,而將平板電腦與Wi-Fi捆綁在一起是一種遺憾。萊傑爾展示了他的Jawbone腕帶和三星智能手表。“人們將會擁有各種電子設備,”他說,“隨著新的連接能力的到來,用戶應該能夠使用它。他們沒有理由設限。”他所說的“他們”指的是運營商們,其他那幾家,那些試圖欺騙你的人。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Brendan Greeley、Scott Moritz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042

王文京掛帥用友通信,用友強勢進軍企業互聯市場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7/147993.html

11月24日,用友通信正式發布,這是一家年輕的公司,於2014年3月註冊,10月11日開始正式放號。國內拿到牌照的企業雖然已有30多家,但像用友通信這樣聚焦企業市場的虛商卻並不多見。

用友通信背靠用友集團,是用友公司進軍企業移動互聯市場的重要戰略布局。在既有優勢上,如何選擇更好的切入點,曾是它面臨的主要問題。經過數月討論,它選擇了工作手機:將通過轉售獲得的通信網絡服務能力與用友既有的應用和軟件管理服務打包,並與終端廠家和平臺公司開展深度合作,形成用友移動辦公整體解決方案:“終端設備+通信網絡+移動應用”,即此次發布會用友通信公司強調的用友工作手機DNA。

為了把事兒做成,今年50歲的王文京親自掛帥。他是用友集團的董事長,並同時參與到用友通信公司到整體戰略規劃與管理決策中。

這是否意味著,用友集團進行企業轉型,開足馬力進軍企業互聯市場的迫切之心?

他找來了3個副總裁,有從用友調的,比如黃菁和吳曉東。還有一些從運營商挖的,比如白弢。公司的基礎班底是用友集團與電信開展創新業務合作的原班人馬。新進力量則分別來自基礎運營商和互聯網等行業。大家共同看好的都是企業移動互聯市場的廣闊空間以及用友既有的產品和渠道資源。

決策方面,王文京、黃菁、白弢向i黑馬記者闡述了幾點:

1、硬件不參與。“SIM卡、手機系統均是外包,硬件與蘋果、三星、聯想、酷派、小米、華為合作。”黃菁說道。

2、植入企業應用系統(erp等)。“我們架一個橋,把運營商的基礎通信服務與企業應用融合起來,這是增值服務。”王文京解釋道。

3、用戶、渠道依附原有資源。“先從用友用戶切入,沿用原有的分銷渠道(之前賣系統,現在也賣手機)同時發展互聯網、運營商渠道。” 白弢說。

今年6月,公司開始大量招人,主要是銷售人員。8月至10月間,用友通信拿到虛擬運營商牌照後,主要在籌備兩件事情。

“一個是系統調試,包括計費、收費、支付系統的對接;二是工信部各省備案,截至10月11日,用友通信做好了全面運營的準備。”白弢介紹。

10月13日,銷售工作正式開始,範圍覆蓋11個省、21個城市。為何沒鋪向全國?黃菁表示:“運營商按的是本地網,每個地方起訂10000個號,全國330個城市,至少330萬個號,銷售壓力太大。”用友通信表示,在業務發展初期,希望集中一切優勢資源,重點突破關鍵地市,隨著業務的推進,後續將逐步向全國滲透。

11月24日,用友通信發布,當日重點發布了3檔工作手機合約方案。那一天,王文京顯得相當精神,覺得自己要做的事兒很有價值,主要為兩點:

1、原來我賣軟件系統,現在把它植入到手機里,客戶管理業務更快捷、更有效率。

2、能整體降低企業通訊和信息化成本。

總結來看,用友通信的客戶會由兩部分人群構成,主體部分是用友的老用戶,同時用友通信將開拓一批對移動管理有需求的新用戶。   

此次發布會,用友通信還特別推出了“內部通話全免費,移動應用零成本”的概念。通過用友通信當下主打的移動應用---“e聯系”,可實現所有用友通信內部全部客戶通話全免費,不但節省企業內部通話費用,連企業的上下遊夥伴通話全部免費,進一步推進企業移動新互聯的理念。同時,用友通信為推進企業低成本跨入移動管理,推出入網170號碼贈工作手機的購買模式,以前需付費購買的移動審批、移動訪銷等應用現均可通過入網辦套餐的方式實現全額減免,更有e聯系、客勤通、工作圈等新應用實現直接0元贈送。從打“免費”大旗這點來看,用友確實是在以互聯網模式思考企業互聯這片市場。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