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遠雄進軍中東 神祕軍火商是大功臣

2010-11-15 TWm




遠雄集團將觸角延伸至中東豪宅市場,總金額高達台幣三百億元的開發案可以正式啟動,其實背後有一位神祕的軍火商相助!

在遠雄與阿布達比主權基金穆巴達拉開發公司(Mubadala)簽約記者會上,一位身型微胖、拄著枴杖的老外,慎重地將簽約筆傳給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他正是大名鼎鼎的軍用品商、瑞福集團(Rehfeldt Group)董事長李華得。

以來福貿易公司在台註冊登記的瑞福集團,政商關係良好,被稱為台灣最大的軍火商人,早年是飛虎航空台灣總代理,後來並引進美國西北航空及歐陸的盧森堡航空,因此與經營自由貿易港區的遠雄集團相熟。

兩年多前,遠雄透過李華得牽線,與中東王室接觸,之後趙藤雄就密集前往阿布達比考察。他也透露,中東油元國家為吸引國際資金投資,祭出許多免稅優惠,推案毛利將比台灣高。

遠 雄不諱言,由於李華得與沙法集團(Privinvest Holding, Safa Group)在中東擁有豐沛人脈,透過他們的引薦,才能順利取得索沃島金融區最精華的四塊土地,未來遠雄也將與穆巴達拉、瑞福、沙法三方成立中東合資公 司,但遠雄將占大股,掌握實質經營權。有了實力派人脈相挺,遠雄在中東的發展可說是搶盡先機。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2

矽谷最令人害怕的人 專利軍火頭子

2011-8-29  TCW




如果問一問矽谷科技界,「矽谷最 令人害怕的人」是誰?

這個答案,不是蘋果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也不是Google執行長佩吉(Larry Page),更不是微軟或英特爾。而是高智發明(Intellectual Ventures)的創辦人南森.麥爾福德(Nathan Myhrvold)。

高智發明去年營收約為七億美元,折合新台幣不過兩百億元,但兩次募資,卻拿到總計二千二百億元(約合七十五億美元), 包括蘋果、雅虎等多家美國大企業,都是幕後股東。

專利授權公司,正是全球專利大混戰的趨勢下,最新形態的軍火商。對於高智發明、RPX這類 的公司而言,「專利」不用來生產實體產品,而是「生財」的唯一工具。

靠著販售專利或把專利授權來過日子的,在業界行之有年。不同的是,過去 多是被稱為「專利蟑螂」、甚或是「專利流氓」的個人或是小公司;但高智發明這類的公司,卻是大規模的向全球的機關院校買進專利,輔以內部的研發資源,再把 專利以多種營運模式換成銀子,完全企業化經營。

高智發明》讓全球企業備戰 買逾三萬項專利,不結盟恐被告

可別看不起「專利授 權公司」這種新玩意兒,當中不乏名門之後。麥爾福德是微軟前技術長,二○○○年創立公司後,標榜要協助全球三千名發明夥伴,把智慧結晶、也就是專利,化為 實質貨幣,他也因而被美國媒體封為「矽谷最令人害怕的人(the most feared man in Silicon Valley)」。

儘 管宏達電、三星、RIM等國際大廠已是高智發明的客戶,但走訪台灣企業界,對高智發明的評價卻有所保留;這或許與高智近期大興訴訟有關。高智七月才對爾必 達(Elpida)、海力士(Hynix)提出記憶體侵權告訴,也把兩家公司的客戶與通路商:宏?痋B惠普(HP)、戴爾(Dell)、沃爾瑪(Wal- Mart)等總計十餘家業者,一併給告了。

美國媒體報導,高智現有的三萬多項專利中,只有一千餘項是內部開發,其餘都是買來的,徹底的讓專 利成為金融商品。為了換銀子,高智業務勤快的越洋造訪台灣科技大廠,但被問到「是不是不加入高智,就有被告的可能」時,業者很猶疑,遲遲未否認。

靠 著提供「專利保護」,高智去年營收據稱達七億美元,是台灣股王大立光同期的一.七倍。但前者只需募資、四處搜購專利,後者卻要多年經驗累積、還得投入大量 製造成本,無怪乎高智發明在金融市場上可吃香的!

RPX》讓宏達電讚好用 標榜不脅迫客戶,還幫忙買專利

兩相比較,今年五月 在美國掛牌上市的RPX,似乎對台灣電子業親切多了;至少宏達電法務長雷憶瑜就曾對法界友人說:「RPX真是太好用了!」宏達電內部證實,今年才開始合作 的RPX,的確已經幫著解決了好幾件「惱人的小訴訟」。RPX標榜不會以興訟脅迫客戶與之合作,也會替特定會員購買需要的專利。

有趣的 是,RPX執行長阿姆斯特(John Amster)與友人共同創業之前,其實是高智副總裁,對這種特殊營運模式,早已摸透。公司網頁更以「今日,專利訴訟是一種營運模式」的警語,提醒會員加 入「保護圈」的重要性。

雖然RPX營運規模仍小,但投資市場對「專利授權」營運模式有多看好,從以下數字可窺知一二。RPX五月以十九美元 在美國掛牌後,股價一度高達三十一美元(約合新台幣九百元),近期也還有約二十四美元,與宏達電股價相當;但RPX的本益比卻逼近五十六倍,遠遠高於蘋果 的十四倍、或是宏達電的十倍。

RPX第二季財報顯示,已投入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八十七億元)購買專利,以服務高達九十六家的客戶群。事實 上,在北電(Nortel Networks)六千餘件專利被微軟等公司結盟買下之前,RPX也曾經放話要號召有意願的企業,聯合競標;可惜最後與Google一樣鎩羽而歸。但它竄 出頭的企圖心之強烈,也由此獲得佐證。

當專利從「智慧財產」搖身成為「致命武器」後,大家都知道要趕快補足軍火,但這卻也是一項燒錢的軍備 競賽。

據一線科技大廠法務長實務統計,就算是美國一流大企業,「核武」等級的專利數,也只占其總數的二%至五%。而蘋果告宏達電,一次就拿 二十個專利來打仗,以前述比例概算,稍具規模的企業手上至少要養一千項專利,才能做到基本的防衛。

不是誰都玩得起! 養一千項專利,一年要備兩億銀彈

若要養一千項專利,在台、美、中三地申請的整體費用,包括申請、代理人、規費、年費(至少繳交七年)等,據 科技界法務長估計是:一年花費至少新台幣二億一千五百萬元起跳。如果是IBM、三星這類數量龐大的專利怪獸,一年就要吃掉數十億元。這可不是每家公司都受 得了;以台積電的小金雞創意電子為例,這約當是去年獲利的三分之一,實務上根本不可行。難怪英業達法務長張乃文要說:「專利戰是給『專利多』跟『錢多』的 人玩的!」

可怕的是,不投資麻煩可能更大!如果不幸被告、又無法和解,美國地方法院整個程序訴訟費用約為一億元,求償金額越高、費用也越 高。但最麻煩的是,長達三年至五年的時間得身陷這宗訴訟案中,無形花費與精神壓力遠高於實際金額。

若在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被告侵權, 審理期雖僅約一年半,但光律師費,起跳價就約五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簡單來說,美國訴訟費用約是歐洲的十倍,歐洲又是台灣的十倍,不過在 英國提告費用也可能很驚人。曾任職威盛的張乃文回憶,十年前英特爾在英國對威盛提告,威盛委任英國一流律師事務所,滔滔不絕雄辯三天,加上事前準備七天, 那位號稱「全英國最聰明的律師」,短短十天拿走約新台幣五千萬元高額報酬。

無怪乎宏達電財務長容覺生在法說會上被問及「訴訟費用」時,多所 閃避不願正面回答,甚至要求投資人「留下聯絡資料,會後再聯繫」,宏達電內部則透露,「這是個天文數字」。

所以,要上專利戰場前,還是先看 看自己口袋裡有多少銀彈吧!

【延伸閱讀】德州法院訴訟商機,養活整個小鎮

專利大戰不僅造就了全新的專利軍火商,也開創出德州 沙漠裡的小鎮奇蹟。

根據市調機構Legal Metric統計,過去五年裡,位在德州馬歇爾鎮上的東部聯邦法院(俗稱東德州法院)成了全球專利訴訟原告的最愛。原因很簡單:它的訴訟審理時間遠低於美 國整體法院平均值,而且法官與陪審團對專利持有人特別友善。只要來到東德州法院,據統計高達七成的被告都會被判「故意侵權」。

距離德州南方 大城達拉斯約一百五十英里的馬歇爾小鎮,人口不到三萬人,外觀宛如歐洲教堂的法院成為小鎮經濟中心,向外延伸出層層商圈,就像早年台灣村落以大廟為圓心, 發散成形。

從全球湧入的專利訴訟案,為這個小鎮帶來了數不盡的闊綽律師與大企業,當地的飯店、餐館、娛樂事業也跟著興盛,曾經出現高達一 五%的經濟成長率,締造出「德州奇蹟」。

這樣的好康當然引來覬覦,二○○九年加州中部聯邦法院以些微差距打敗東德州,成為該年度專利訴訟提 告者的新寵(Legal Metric統計),因為它提供給原告更多的彈性。但是,東德州仍以審理速度快,在美國各大法院中占上風。不過,隨著專利戰越演越烈,美國正在進行專利改 革,未來法院管轄權將有明顯的界定,「原告不能愛去哪告,就去哪告」,必須是原告就在被告公司的所在地、或以侵權事實發生地為首選等。而東德州是否有足夠 的專利、技術專家協助法院判決,也一直有所爭議。

東德州的奇蹟還能持續多久?將是全球專利戰爭是否進入新一輪法律競爭的另類觀察指標。

【延 伸閱讀】Google、宏達電都向他們買專利  ——兩大新形態專利授權公司

高智發明全球最大專利授權公司,創投追捧金額是營收的10倍 客戶數:不公開 指標客戶:三星、RIM、宏達電、大同等 2010年成績單:營收約新台幣200億元,兩次募資共募得2,200億元

RPX 首家掛牌專利授權公司,本益比是蘋果4倍 客戶數:96家 指標客戶:宏達電、英特爾、諾基亞、華為、Google等 2011年成績單:預估營收約新台幣45億元、獲利9億元,市值約341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08

最大科技業「軍火商」 苦等晶圓油水


2011-12-12  TCW

 


十一月中旬,美商應用材料 (Applied Materials)董事長暨首席執行長史賓林特(Mike Splinter)特別來台四天,參加台積電供應鏈論壇。大家特別期待的是,在全球經濟能見度不高,而半導體產業具有龍頭的指標意義,應材做為半導體設備 最上游,更是最能描繪出未來景氣輪廓,市場對應材的看法也格外期待。

位居最上游大廠擴產,它先知道

史賓林特在接受專訪時表示,不認為明年歐美將出現經濟二次衰退,也不認為總體經濟會比○八年更糟,「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新型電腦與電視的需求仍殷切, 明年半導體總產值將比今年略增一%至五%,全球太陽能裝置量也將比去年增加二五%,達到二十三GW(十億瓦),」他說。

然而,半導體、面板、太陽能設備卻因為先前的高速擴張,在明年將全面衰退。史賓林特估計,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將比今年減少一○%至二○%,不過應材因為市 占率持續提升,跌幅將小於業界平均。太陽能則因為龍頭廠保利協鑫集團(GCL)總裁朱共山日前宣布,明年將停止擴產而熄火,史賓林特預期,應材明年來自太 陽能的營收可能將大減五成。

預報一明年營收靠台積電、三星

明年,唯一能教設備商期待的「世界大戰」,就是台積電與三星電子(Samsung)晶圓代工部門的競賽。

而在這種世界大戰級的局勢中,有一類公司,全球戰事越是緊張激烈,越能夠從中得利。它,就是軍火商;而當今勢力最強大的高科技「軍火商」,莫過於應用材 料。

應用材料從半導體設備業起家,接連跨足面板與太陽能設備,現在,它在這三個市場都高居龍頭地位,英特爾(Intel)、三星電子、台積電、保利協鑫、友 達、奇美電等大廠,都得向應材採買「軍火」、也就是生產設備,才能在全球市場上廝殺。

也因此,每當應材的營運績效創下新高,就代表著高科技業裡剛進行過一場激烈的產能軍備競賽。二○○七年,應材年營收高達九十七億美元,就是全球記憶體廠 (DRAM、儲存型快閃記憶體為主)瘋狂擴充產能、競相追逐的結果。

但隨之而來的,是記憶體在供過於求與電腦成長停滯的夾殺下,連年價格崩盤,資金耗盡後,轉型求生者比比皆是。例如力晶轉做晶圓代工;南科為解決財務難關而 大舉增資,成為台股僅次於台積電的第二大股本公司;茂德的銀行總借款超過五百億元,還因而讓台灣金融圈大地震。

預報二需求不振,太陽能大砍單

今年(會計年度為去年十一月至今年十月底),應材再度改寫營收新高,以一百零五億美元的新紀錄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這一次的功臣,是史賓林特在○三年出 任應材董事長暨執行長後,積極往太陽能設備多角化的結果。應材太陽能業務○八年營收還不到八億美元,但近年受惠於保利協鑫等中國業者猛烈的產能軍備賽,今 年已拉升到近二十億美元,成長率躍居三大產品之冠。

但肆無忌憚的擴產所帶來的後坐力,是今年第二季開始,供過於求的太陽能從上游到系統產品所有價格崩跌,以大同集團的綠能為例,年初宣布今年每股獲利可望達 十五.八二元,十月底卻二度調降財測,改為每股虧損七.七八元,前後落差超過二十三元。

百億美元的營收,是應材早在二○○○年就訂下的目標。苦等十年終於達成,史賓林特接受專訪時,臉上卻沒有太多的欣喜,內部除了十二月即將發放的紅利獎金 外,也沒有特別的慶祝活動。如此低調又平靜,因為應材已意識到,接下來得準備過冬了。

景氣的嚴峻已反映在應材第四季的訂單上,顯示器與太陽能設備的新增訂單比前一季分別銳減九一%與七三%,就連營收主力半導體也減少了二五%,反映出客戶仍 在消化先前積極的資本支出所帶來的供過於求。「產業並非不健康,庫存不是議題所在,真正的問題是需求不振,才導致產能過剩,」史賓林特說。

預報三中國加持,面板會反彈

至於面板,史賓林特認為,面板的產能過剩問題較小,且電視、顯示器的尺寸不斷增加,中國業者又展現旺盛企圖心,對新設備的需求可望在明年下半年率先反彈, 「不過產業供需回復平衡,一般需要十二至十八個月的調整期,」他說。面對混沌的景氣,就算是全球設備大廠的領導者,史賓林特也只能且戰且走。

呼應史賓林特的看法,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則在十月底法說會上,將今年半導體產值成長率從五%降為一%,對明年的預估則為成長三%至五%;指標太陽能廠如中 美晶悲觀的認為,需求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能有效復甦;友達顯示器事業本部總經理彭双浪雖然認為第四季旺季落空,但明年有奧運 加持,液晶電視市場成長率可望重回一成以上。

今年才創下營收新高,來年卻是無可避免的衰退,史賓林特大笑說:「這就是人生啊!」他解釋,設備業訂單往往在一段時間裡蜂擁而至,之後買氣又整個潰散,劇 烈的反映景氣的高低起伏。

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也預估,今年全球半導體資本支出將以六百一十八億美元創下新高,三星與台積電是其中兩大推升力量。兩家公司從蘋果 (Apple)的處理器代工訂單一路搶到高通(Qualcomm)等手機晶片客戶,利用景氣蕭條之際逆向投資,已經不是三星超越對手的獨門策略了;外資報 告指出,三星與台積電明年在晶圓代工的資本支出水準相當,均在七十億美元附近,兩家公司互不相讓,最大贏家就是應用材料了。

「景氣走下坡時,正是投資的好時機,」史賓林特這句話,不僅是對應材明年持續高額研發的決策注入強心針,同時也對台積電、三星等客戶信心喊話。剩下的,就 看低谷何時結束,印證逆勢投資的成效。

【延伸閱讀】十八吋晶圓廠訂單,設備商又愛又怕

未來三至五年,對英特爾、台積電、三星這三家重量級半導體公司而言,有一個重要的趨勢將決定他們是否能徹底擺脫對手糾纏,就此三分天下,這就是十八吋晶圓 廠。

八、九年前,半導體從八吋廠轉進十二吋廠,每片晶圓產出面積是原來的二.二五倍,單位成本下降,競爭力提升。但一座十二吋廠要價一千億元,在當時已引發一 波淘汰潮。

現在三雄想藉著轉進十八吋廠,追求單位成本的進一步下降,以及十八吋晶圓廠數千億元的龐大建廠成本,把其他業者隔絕於外。

然而,十八吋晶圓廠雖是英特爾、台積電、三星眼中的核武,卻是設備廠眼中的大毒藥。原來,晶圓廠從八吋轉進十二吋、十八吋,產出面積倍數增大,需要的設備 機台數量因而減少,但設備商投入的開發費用卻得大幅增加,「除非晶圓廠也能讓我們漲價為二.二五倍,否則每前進一個世代,我們的獲利只會變得更少,」應用 材料行銷經理張慶璋透露。

現實是,新世代機台價格漲幅約三○%,絕非設備業者夢想中的倍數調漲,加上十八吋廠目前只有三雄表態,讓設備業者一想到訂單風險、投資回報率,就裹足不 前。

所以儘管三雄希望十八吋晶圓廠能在二○一五年前試產,但史賓林特卻認為,時點將落在「二○一五年至二○二○年間」,顯然雙方的期望值有所差距。

「大客戶不斷給設備廠施壓,應材遲早會把十八吋設備開發出來,」英特爾內部悠悠的說:「現在太陽能、面板什麼都慘,只能抓住半導體了。」這一波景氣急凍, 似乎讓客戶端在這場拉鋸戰站了上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17

台積電、三星、英特爾三強廝殺 背後最大「軍火商」台灣應材余定陸兩大原則搞定三大客戶

2012-5-14  TWM



當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為了能在下一世代技術保持領先,紛紛展開資本支出軍備競賽之際。其背後最大「軍火商」||美商應用材料,卻能同時綁住三大客戶,讓 他們心服口服,美商應材運用的是什麼方法?

撰文‧賴筱凡

四月底,一場台積電法說會,直接對市場丟出震撼彈:「我們太低估了客戶的需求,所以今年的資本支出調高到八十五億美元。」一舉超出三星的七十三億美元,宣 示半導體巨人的軍備競賽,正式開打!

「全世界的半導體廠,減去三星和英特爾,其他都是台積電的朋友。」這是去年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出席「半導體產業高峰論壇」時,對三強競爭關係下出最貼切 注腳。

然而,就在這三大半導體巨人軍備競賽白熱化之際,卻有一家公司,宛若三強背後最大「軍火商」,提供最先進、火力最強大的武器。看著他們的資本支出不斷往上 調,最開心的莫過於他||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全球半導體業務客戶服務群總經理暨台灣區總裁余定陸。

台積電與三星異口同聲矢言將從四○奈米推進到二八奈米,抑或英特爾從三二奈米升級到二二奈米;說穿了,就是在技術上的長跑競爭,誰能在新一代的製程上領先 對方,誰就占有先機。「如何跑得比別人快?很簡單,你得啟動得比任何人都早。」余定陸眼神堅定,緩緩地說。

軍火商最高原則:

服務、技術還沒談 先談保密對於應用材料這一類的設備商,最樂見的就是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為了技術戰爭,打得不可開交。理由很簡單,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的技術競爭越激 烈,需要越多先進製程的設備,應用材料的訂單也就跟著湧進來。但要同時伺候好這三大客戶豈是易事,連余定陸都只能苦笑,「刁難向來是客戶的天職。」不過, 身為去年半導體產業業績最高的超級業務員,應材去年創造的一○五億美元營收,余定陸帶領的業務團隊居關鍵角色,對付這三大半導體巨頭,余定陸可有他自己的 一套,首先,如何為客戶保密就是一大學問。

為了做到不洩漏客戶機密,余定陸將負責這三大客戶的團隊彼此隔開,甚至還分屬在不同大樓工作,「開會機密是一定不能對外流出,討論客戶事宜更是被嚴禁。」 余定陸很清楚,應材若要當三大巨人背後最大的軍火商,保密工作比任何事都重要。

在半導體競賽裡,每在一個製程世代上落後,一輸可能就是半年、一年,也把潛在的上百億元商機跟著輸掉。「為何台積電今年在二八奈米那麼積極?因良率若不再 衝高,客戶大排長龍,等不及的客戶可能就轉單了。」一位觀察半導體多年的分析師說,這就是半導體競賽的現實。

「我們要讓客戶產品的time to market(上市時間)更早,所以你現在看到二八奈米製程推進、二二奈米的微縮製程,這些我們早在一年多前就動起來,你必須永遠想得比客戶早;當然更多 時候是全新技術,我們得跟客戶一起co-design(共同設計)。」余定陸以3D晶片為例,他們不可能等客戶開口有需求才做,他們得啟動得更早,才能贏 其他設備商。所以當台積電在談CoWoS(結合記憶體封裝在一起的立體堆疊晶片技術),應材早就已著手進行設備研發。

其次,半導體設備動輒上百萬美元,議價又是另一門哲學,余定陸偏著頭思索了會,「砍價是客戶的天性,重要的是,你能否讓他感受到等值的服務。」一腳踩進半 導體業務已經十八年的余定陸,總有法子在你來我往的議價過程中,找到平衡點。

他說:「關鍵就是,誠實。」有一回,余定陸帶著團隊去與大客戶開會,談的是新技術的設備訂單,事前也演練過好多遍,把說詞都擬好了。但去到大客戶那,發現 客戶開價低於設定的底限太多,「我也不想浪費客戶的時間,就是跟他道歉。

但也並非每位客戶都如此理性。余定陸其中一位客戶,每年和應材做的生意有限,某一次,因為更動了負責聯絡的窗口,這位客戶非常不諒解,指名要見余定陸,理 由是:「他覺得我們沒把他當大客戶看,嚷著要抽單。」

軍火商指導原則二:

再小的客戶都當大客戶對待偏偏這位客戶又不是位在美國、亞洲這類差旅常到之處,余定陸花了一天的時間搭飛機,第一時間趕到這位客戶面前,「我做的事情很簡 單,他要見我,我就來。他覺得我們沒把他當大客戶看,他若要我每季來,我就每季飛來,若要我每月來,我也可以每月都飛來,就為了讓他覺得我們的服務是同 值。」余定陸說,最後這位客戶氣也消了,還成了他的好朋友。

在余定陸看來,要坐穩台積電、三星、英特爾背後最大軍火商的位置不易,但也沒那麼難。他直掛嘴邊的,「刁難、砍價都是客戶的天職、天性,不然他就不是客 戶。」柔軟身段表露無遺。這也難怪在全球經濟動盪的年代,余定陸的業務團隊能穩坐半導體設備商營收最高寶座。

余定陸

出生:1966年

現職:應用材料全球半導體業務客戶服務群總經理暨台灣區總裁經歷:應材台灣區DRAM客戶總監、台灣區記憶體暨聯電事業群總經理、歐洲與日本事業群總經理

學歷:成功大學材料碩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85

中國家電大戰 友達、奇美電樂當軍火商

2012-9-3  TWM




「價格便宜一○%、三年零毛利。」這是中國3C網購龍頭京東商城的最新口號,直接找上中國一線通路商蘇寧、國美單挑,讓八月家電通路殺價割喉戰打得難分難解。然而,有一群人正在背後樂當中國通路的軍火商,他們是台廠友達與奇美電。

打開京東商城的網頁,斗大的「八月家電大惠戰」,打出近兩成的折扣吸客,說明了京東商城與蘇寧、國美的硬仗還在進行。京東商城執行長劉強東更強勢宣告: 「價格戰永遠沒有結束那一天!」然而,如果再仔細端詳,你會發現,京東商城、蘇寧、國美折扣戰的商品,電視、顯示器、NB都是搶手貨,不論是創維、康佳或 海信,這些品牌背後的最大供應商都來自台廠—— 友達與奇美電。

其實,友達與奇美電在中國面板市占率超過五○%,大半中國電視、顯示器、NB的面板,都來自雙虎。在面板產能利用率僅七至八成之際,京東商城與蘇寧、國美 的大戰,不外乎是幫了友達、奇美電一大把,成功刺激消費者搶購家電。這也難怪中國家電通路殺價戰打得火熱,友達、奇美電也賺得很樂!

(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57

<克虜伯的軍火>讀書筆記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8kgx.html

美國一位著名傳記作家寫的克虜伯史,對我們研究鋼鐵和軍工行業的變遷很有幫助。

公司有400年歷史,1968年以後財務危機後才被股份化.之前一直是家族制,財務不公開的私人企業,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歐洲大陸上最賺錢的工業企業。

公司首代創業者因為個人的興趣以及拿破崙的一個懸賞(要打破英國人對鋼鐵冶煉技術的壟斷),利用家庭積蓄和業餘時間在一個小倉庫裡開始了煉鋼實驗,最後因家庭財務不濟而英年早逝。克虜伯二代在17歲就目睹了父親的執著遺願,繼續創業。當時的德國政府也是喜歡採購歐洲巨頭們的產品,而不是扶持本土企業。就是在這樣艱難環境下,公司的基本價值觀逐漸確立。克虜伯的文化中早早就滲透了「公司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照顧工人」,「人是比金錢更重要的事情」。在非常艱難的環境下,創業者就建立了工人養老金等福利制度,後來也逐漸為俾斯麥改採納為國家福利制度。克虜伯在社區建立針對14歲以上少年的學徒車間,並廣建圖書館。而工人作為回報則世代傳承手藝,不為其他高薪行業所動。一位戰後的礦工的兒子被一家航空公司高薪招聘,他卻願意繼續回鄉挖礦,只是因為「從我爺爺開始就是這樣工作著的」。工人們總結的克虜伯精神是:「勤奮,高效而且知識淵博,完全清楚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似乎比一般白領的素質還要高。

克虜伯所處的魯爾區是全歐洲焦煤質量最好的地區。便捷的鐵路網,水電資源豐富也成就了公司發展的地利。公司早期的煉鐵服務的行業包括農具,刺刀,但最終在火炮和鐵路兩個領域成就了公司的規模和巨額財富。當時全歐洲的列強都來採購克虜伯的大砲,美國和加拿大的鐵路公司也以採用克虜伯的車輪作為安全性廣告賣點。李鴻章當年被克虜伯老大搞規格接待,受寵若驚,買了很多克虜伯過時的火炮和裝備克虜伯火炮和甲板的軍艦。可以說,中國海防和甲午海戰中的主要裝備均來自克虜伯。

在克虜伯起家過程中,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情況也非常普遍。很多克虜伯新技術的出現,德國本國的軍方往往抱著漠視的態度,直到外國人用好了,他們才會反過來採用。克虜伯家族不僅會沉醉於異想天開的軍品手稿,還善於長袖善舞,在政客中縱橫捭闔,一面唱著愛國歌,一面賣軍火給敵國的方式成功地開拓了市場。

從當時的場景看,在克虜伯發明的重型火炮下,歐洲國家的混凝土工事就像豆腐一樣擊垮,敵人的肉體和心靈被巨大火炮轟鳴所擊潰。每一次技術突破,克虜伯就自比阿基米德發明了拋石器一樣打破了歐洲大陸的軍事和政治平衡,訂單就飛速傳來。隨之而來的就是工廠的迅速擴建和工人數量的大幅增長。在一戰時期,克虜伯就有了10萬工人的管理經驗。而克虜伯家族也成為歐洲大路上最富有的家族,他們在海外擁有大量的礦產和股票投資。

在二戰期間的希特勒時代,雖然他們號稱對工人實施高度負責的福利政策,但是卻以每人4馬克的價碼租用了希特勒從戰敗國擄掠來的10萬苦力和猶太勞工,他們因飢餓,過勞和疾病導致的死亡率達到36%。在當時的種族歧視文化下,這10萬人被定義為動物一樣的奴隸,是「沒有勞動就沒有喂食」,而不是吃飯。由此可見,任何民主和福利政策就像羅馬時代一樣,都是有區分的。

隨著二戰的德國戰敗,克虜伯被肢解,限產,老闆被囚禁。而同屬軍火商的美國杜邦卻成為英雄。所以,任何偉大的企業均為國運所繫。

當時房屋已經夷平,董事和文書都已經亡佚,市場上唯一的硬通貨就是美國香煙。那什麼導致了克虜伯,寶馬,大眾這樣的世界級企業在經歷兩次戰敗的洗禮而越活越好呢?這些孤傲的家族恐龍是如何躲避過冰川紀的嚴冬而活到當下的呢?這曾是我一直縈繞心中的問題,書中給到了些可資借鑑的答案。

一是政治和文化上對財產私有制的深刻認同。即使克虜伯資產被盟軍託管和接管,德國輿論也反對任何非克虜伯家族或者外國投資者染指或瓜分這些資產。因此,戰後克虜伯在控制權和企業文化層面均沒有受到戰爭摧殘,即便他們和政治走得那麼近。

二是技術工人的傳承。即便廠房和工人的傷亡,但是那些重型設備卻大都沒有摧毀。更為重要的是,那種天性對機器熱愛的人民,指尖上那種像鋼琴家對琴鍵的熱愛,少年對少女肌膚的流連一樣,並沒有因為戰爭和工作失去而受到影響。那些機器即使在閒置,每週也都會有工人來擦拭和保養。因此產業所必須的設備和技能也保留了下來。而在牢獄中的克虜伯老大,也還在思考蘇聯的T-34坦克的性能弱點。這種自上而下以鑽研技能為樂趣的民族實在難以用戰爭撼動。因此,在巴拿馬展上德國人展出的是鐵塊,中國人是酒,幾百年來沒有太大變化。

而這兩項傳承背後的一個潛在契約還是「公司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照顧工人」。因此,我們在寶馬的歷史報表中看到非常清楚的一點,資本的利益是安排在工人利益之後的。這種分配機制才可能傳承出最卓越的手藝。在戰敗後,令克虜伯管理層感到恥辱的是他們不得不進行100年來的首次裁員。這是在1.6萬在職工人還要養1.6萬領退休金的老人的情況下做出的。這比我們現在的社保承擔的壓力可大多了。

從這點上看,高端製造業和和我們資產管理也非常之相似,都是」PEOPLE'S BUSINESS」。你要讓牛奶和牛肉好吃,你還要讓牛高興才行。因此,中國的產業升級,背後更多的需要是治理的升級,沒有完善的福利制度和員工激勵,就不可能有好的產業升級出現。

因此,浪漫的法國人總是納悶,為什麼德國在兩次戰敗後更快地甚至變本加厲地在經濟恢復上超越戰勝國。這在中日的經濟對比中也得到了驗證。戰敗國日本的經濟恢復可比中國好多了。這可能就是這些民族對工作的熱愛和對政治的淡薄。

在被限制1100萬噸產能的情況下,克虜伯開始了驚人的軍轉民之旅。截止到1968年克虜伯再次出現財政危機,克虜伯在不能擴產鋼鐵產量的情況下,轉而出售自己的裝備和工程技術諮詢,甚至擴展到包括胸罩這樣的輕工產品。因此在韓國和中東,人們開始習慣克虜伯的商標從槍炮坦克上跑到了造紙廠,水泥廠和火車頭上面。但是有一樣沒有變,高品質和高服務伴隨的高價格。而與此同時,他在美國的軍工巨頭杜邦也跑去收購了通用汽車。在其鼎盛時期的60年代初,克虜伯的財富達到10億美元,進入世界前5大富豪,其他4位分別是3位沙特和卡塔爾的國王和美國石油商保羅.蓋帝。

而就在65年後,在外部經濟環境的惡化下,克虜伯的日漸衰竭的競爭力開始顯露出來,一度裁員8000人。而在這衰竭之路上,政府和銀行都抱著大而不倒的思維邏輯,一再在公司遭遇困難的時候予以救助。其在鋼鐵業的地位也一度被奧鋼聯所超越。直到1968年,公司終於在財務壓力下背棄祖訓,被迫公佈財務報表,出售股權進入股份制時代。

有一段祖訓是:

會計,金融和估算是行商的第一要務,你務必認真研習直至完全掌握為止。接下來要小心不要輕易受人影響而誤入歧途。然後要想永遠安全必需要做到我告訴你的一件事,那就是要頂住各種別有用心之人的花言巧語,堅持不走合資公司的道路。」

這對那些效益不錯,卻為了賺快錢急著引進PE和上市的企業是個不錯的忠告。

還有這位家族產業最後一位大管家的話:

「洪水已經退去,相信很快就會見底,那時我們就會看到真相:少之又少的金子,更多的是遍佈的舊瓶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510

《克虜伯的軍火》讀後感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94b8.html

寒假裡慢慢看完了《克虜伯鋼鐵》最後的部分,我對於這家世界鋼鐵公司的鼻祖的歷史脈絡有了大致的瞭解認識,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感想和體會。

克虜伯家族企業的發展歷史和德意志帝國的發展歷史緊密相關,甚至可以說是榮辱與共。

克虜伯在19世紀早期就開始專注鋼鐵工藝研究生產,把握住了時代發展潮流。克虜伯家族真正的第一代掌門人可以從阿爾弗雷德開始,阿爾弗雷德繼承了父親沒有完成的鋼鐵夢想,經過艱苦努力試製成功了鑄鋼大砲,從書中我知道在19世紀初期到中期,歐洲鑄鋼生產工藝的領頭羊是英國的謝菲爾德,為此阿爾弗雷德專門跑到英國去學習。當然阿爾弗雷德的成功不僅僅是由於技術上的突破,也得益於當時的大環境。

德意志當時還是個鬆散邦聯,普魯士的軍事崛起和德意志帝國的統一進程,為鑄鋼產品提供了巨大的商機。克虜伯為普魯士提供鑄鋼大砲,用於普奧戰爭,這是克虜伯大砲第一次大規模用於實戰,但是真正讓克虜伯大砲揚名世界的是普法戰爭。普法戰爭是德國統一的重要像征,也是德國正式崛起的標誌,而克虜伯和德意志的關聯從此不可分離。德國皇帝和克虜伯家族的親密關係也使得克虜伯公司成為了德國的國民企業。

當然軍事鬥爭不是產品需求的根本原因,更為本質的原因可能是當時工業化進程使得鋼材成為革命性的材料,克虜伯公司向當時工業化初期的美國提供鑄鋼鐵軌,為美國19世紀中期的鐵路大發展做出了貢獻。而克虜伯鑄鋼大砲的成功,徹底宣告了青銅大砲的落伍,也代表了新材料和新技術的替代升級。

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從一開始克虜伯就重視員工福利制度的建立,克虜伯為工人提供完善的保險、醫療等服務、提供租金低廉的住宿,克虜伯把工人視作寶貴的財富,書中一個細節是克虜伯的夫人伯莎會不辭辛勞地看望每一位年長的克虜伯工人,克虜伯工人也把自己看成是克虜伯人,這種對於公司的認同感甚至是世代延續的。

克虜伯的總部埃森,可以說是克虜伯建立了這座城市,在19世紀這座小城發展成為10萬人規模的工業城市。

克虜伯公司後來的重要發展節點包括兩次世界大戰,這也是德國現代歷史發展的重要節點,克虜伯公司成為德意志帝國的武器庫,成為德國擴張戰略的重要支柱。克虜伯公司從生產鑄鋼產品發家,真正壯大是由於生產各種軍火,二戰時期克虜伯公司實際上是德國的綜合軍火庫,產品種類幾乎涵蓋了各種武器門類。

但是,納粹的覆滅也意味著克虜伯公司在二戰時期的畸形發展注定要回歸到原點。克虜伯公司和國家這種特殊聯繫可以說是各有利弊。好處是,在戰爭期間,克虜伯公司接到國家大量戰爭訂單,在二戰時期,克虜伯公司利用國家機器奴役大量戰俘、猶太難民,壞處是,克虜伯公司作為家族企業,其發展受到國家走向的強烈影響,納粹將克虜伯這個名字神化,希特勒頒佈的《克虜伯法》使得克虜伯公司的所有權只集中於一個克虜伯,克虜伯公司不像一個公司,反倒像一個王朝,公司治理結構始終落後於現代企業。

二戰結束後克虜伯公司的掌門人阿爾弗裡德雖然被判有罪,不過後來出獄後迅速東山再起。二戰結束後德國的潛在生產能力由於軍事擴張,實際上已經翻番,軍事生產能力轉變為民用生產,克虜伯的各項生產指標開始大幅度上升,成為世界十大工業集團之一,但是克虜伯公司面臨極大的隱憂。

首先是公司治理,克虜伯公司長期以來是單一制家族企業,所有人只有一個克虜伯,繼任者也只可能是克虜伯。阿爾弗裡德的兒子注定沒有能力接掌企業,克虜伯家族的傳奇注定要總結這跟王朝興替一樣的道理。

其次是公司的財務狀況。公司的融資渠道只有貸款,負債經營導致公司的財務狀況在經濟形勢不好時急劇惡化,在1960年代,克虜伯在大環境不好之時,仍然在購買礦產、土地,最終導致克虜伯集團在1967年走到終點,這是克虜伯集團作為個人獨資企業的終結,克虜伯公司轉變為股份制企業。

讀完這部克虜伯公司的興衰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完善工人福利制度下的工業精神,嚴謹踏實的學徒制培養、忘我工作、繼承傳統。書中作者說,克虜伯這種德國公司更具歷史感,但是遺憾的是克虜伯公司在歷史傳承中最終被傳統所束縛。不過書中提到如今的克虜伯公司的員工和當年的老克虜伯人相比,這種克虜伯的認同感已經下降很多,是好是壞,可能難以定論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22

【軍火生意】「看來不當軍火商不行了」

http://www.infzm.com/content/90417

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軍工出口是「三大件」:坦克、裝甲車和火炮。在2008-2012年間,飛機、艦艇和導彈逐步成為中國軍工出口的排頭兵。

2013年3月,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佈報告,2008-2012年間,中國武器出口總量增加162%,國際市場的份額也由上一個五年的2%增加到5%。數字上升的背後,隱藏著中國軍火和軍工文化的變革。

學術界通常以5年為週期進行統計,這也是軍火交易的一個商業週期。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專家保羅·霍爾湯姆對媒體解釋說,「從簽約到最後供貨,軍火的週期一般都比較長,僅用一年的數據難以得出比較正確和全面的結論。」

如果將目光回溯20年前,技術儲備尚不豐富的中國,已經摩拳擦掌,做好了打開國際軍火市場的準備。

敲開富國之門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表明,「梟龍」已成為中國軍品創匯的頭號大戶,它也一舉扭轉了中國軍品等級較低的局面。

「小、窮、黑」,西方世界曾如是評價中國軍火市場。

1991年1月,海灣戰爭爆發,促使中國軍隊敏銳地感覺到信息化戰爭的來臨,軍方提出「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這種戰爭模式的變革,也在促使中國軍工轉型。軍工系統開始放棄過去立足於大規模戰爭,追求大數量、低造價的思路,強調武器裝備的建設必須技術含量高。

彼時,國際軍火市場也在變革之中。冷戰後的國際軍事衝突,主要作戰樣式已經變成空中力量的較量,「麻雀戰」、「地道戰」只能出現在大國戰爭史的教科書中。在國際軍火市場上,每年四五百億美元的軍貿額,差不多一半都是軍機交易,槍炮一類武器贏利空間不大。

但上世紀90年代,中國軍機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微乎其微,即使「殲-7」為基礎的改進機型已打入國際市場,也只有孟加拉、尼日利亞等購買過幾十架,每架飛機售價也只不過500萬美元左右。

早在2008年春天,保羅·霍爾湯姆就已在關注中國的軍火交易問題。他發現,2002-2007年期間,中國武器出口主要流向仍是亞非拉第三世界。「在世界其他重要市場上,中國尚未取得主要突破。」

最近五年裡,情形發生了逆轉,中國武器已經敲開了一些富國之門。作為頭號石油富國,沙特阿拉伯以往只看好美式裝備。2008年,它開始向中國採購武器,包括54套155毫米PLZ-45自行榴彈砲。兩年後,通過巴基斯坦作為中間人,沙特又購買了中國研發的VT1A主戰坦克。

雖然敲開了部分富國的大門,但問題依然存在,中國武器裝備出口仍然缺少大客戶,而且客戶資源很單一。

SIPRI的數據表明,來自巴基斯坦的武器採購量佔據了中國武器出口的64%。2007-2011年期間,巴基斯坦從中國進口量逐漸增長,包括50架「梟龍」戰鬥機,3艘「F-22P」級護衛艦及一批主戰坦克。

國際軍貿不同於一般商品貿易,除技術封鎖特別嚴密外,它又帶有濃重政治色彩,軍火只能賣給朋友,這是國際政治的現實。

這五年,中國武器出口的結構進一步優化。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軍工出口無非是「三大件」:坦克、裝甲車和火炮。在2008-2012年間,飛機、艦艇和導彈逐步成為中國軍火出口的排頭兵。

軍機是國際軍火市場最具代表性的商品。冷戰初期,國際軍機市場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主要是美國的「F-15」和「F-16」、俄羅斯的蘇霍伊和米格系列飛機,還有法國的「幻影」。此外,英國的「鷂式」和瑞典的「鷹獅」也能佔得一點空隙。

2007年,中巴合作研製的「梟龍」戰機量產,它對於改善中國軍火的市場結構貢獻不俗。該型飛機雖然操作系統、機身材料儘量簡便和低檔化,空戰性能卻足以同中檔價位的第三代戰機一決雌雄。在國際市場上,「梟龍」性價比很高,售價始終保持在800萬美元到1500萬美元之間。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表明,「梟龍」已成為中國軍品創匯的頭號大戶,它也一舉扭轉了中國軍品等級較低的局面。

俄羅斯是中國最重要的武器輸出國。最近五年,中國軍火產品也已進入俄羅斯的傳統市場。中國「ZTZ99」式主戰坦克,性能優異、操作簡捷、維修費用低,在2008年夏天進入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三國。

英國《簡氏防務週刊》2010年7月的文章對此評論說,中國的技術正在不斷發展,「已經超出以往學習俄羅斯的武器系統的水平了」。

當然,「在關鍵零件和武器設計上,中國要繼續從俄羅斯、法國、瑞士、英國、烏克蘭及德國進口。」SIPRI的報告寫道。

數據來源:岳進祥根據歷年《中國常規武器轉化情況表》資料整理 (何籽/圖)

「不改革不行了」

軍工企業正在進行市場化改革。

中國在全球軍火市場上的飆升,很大程度上得益於1999年開始的國防工業改革。

「不改革不行了。我們當時很驚訝地發現,不僅要和國外軍工複合體競爭,也要和國內民營企業競爭。」 據裝甲兵工程學院一名不願具名的專家介紹,從1999年起,該所就開始研製一種輕型裝甲運兵車,經過長達八年的反覆攻關、試驗、論證,反覆打報告,就在決定投入量產的時候,市場上出現一款同類產品。

經過調查,這款裝甲車的製造者是陝西的一家民營企業,「它從南京依維柯買了底盤,從德國進口發動機,再從國內市場上買來鋼結構車身,組裝成車後就投入市場,結果還被總裝備部看中定型。」上述人士很無奈地說。

一時,這家民營企業聲名鵲起,它的成功正是受益於「軍購競標制度」的實施。

1998年,總裝備部開始論證實施,「除保密項目、50萬元以上的材料和裝備以及200萬元以上的工程項目之外的所有採購」都要競標。

軍購競標體制,也推動了軍隊與企業關係的變革。

傳統上,軍隊與企業是簡單的「一對一」供求關係,軍隊還會向軍工企業派駐軍代表。長期以來,該項制度一直受到各種問題的困擾,人員不足,工作任務繁重,有部分軍工企業不重視產品質量,而且經常延誤交貨時間。《解放軍報》的報導說,軍購競標制度的實施讓軍代表們輕鬆了許多,可以把精力集中在監管合同履行和質量控制上。

更深層面的改革,也在軍工企業內部展開。1999年7月,按照「政企分開,引入競爭」的原則,原航空工業總公司分為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和第二集團公司兩家公司。2002年底,國防電子工業集團公司成立。最終,這些軍工企業整合為今天的十家軍工集團。

過去,軍工企業主要依據國家投入的融資模式。1996年,這些改制後的軍工企業也在謀劃著市場化手段籌集資金。走在前列的是成都飛機製造公司,它研製的「梟龍」戰機的資金部分來自巴基斯坦。

貴州飛機公司在沒有軍隊預先下達訂單的情況下,主動研製高性能教練機,採取的也是市場化籌集資金。以往,在沒有軍方預先採購需求的情況下,主動研製教練機風險很大,畢竟它無法預先確保軍隊能夠採購。

2008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宣佈重組上市,這是最具影響的融資模式改革案例。在此後的三年裡,該企業從證券市場融資108億元,其中78.78億元投入到航空軍工產品的研發。

「中航工業利用市場融資極大提升了自主研發能力,先後開發了風靡迪拜航展的L-15獵鷹高級教練機、新舟600民用客機、直-8、直-9改進型、液晶顯示器、新能源鋰電池、風能發電機組、光電傳輸等一大批產品,提升了國外航空零部件轉包生產加工能力。」全國人大代表、中航通飛董事長孟祥凱在2013年兩會上說。

目前,軍企改革已探進深水區。2013年4月7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董事長林左鳴在博鰲亞洲論壇說,儘管中航集團從未停止推進集團整體上市,但現在政策還沒完全放開,上市工作基本停滯於審批的階段。

中國的殲-10會是下一筆國際大單嗎? (南方週末記者 姚憶江/圖)

「軍事透明化」的標誌

「軍事透明化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不斷把兵力、武器裝備、軍費制度化公佈出來,除了積極參加各種國際機制條約,還要把軍事銷售宣佈出去。」

中國軍工企業善於在戰爭中學習。

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薩達姆軍隊的幾千輛蘇式坦克和數百架戰機,多數束手待毀。這讓包括中國武器在內的蘇式裝備體系聲譽大跌。整個1990年代,中國的武器出口年平均一億多美元。海灣戰爭對中國軍隊和整個軍工行業觸動很深,中國決定逐步擺脫俄制武器裝備。

「進入1990年代後,世界上只有俄羅斯能向中國提供武器,但俄羅斯的國防工業正停滯不前,如果在俄羅斯這棵樹上吊死,那麼中國的武器裝備也只能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原總參戰役局局長張勝在著作《從戰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中顯得很擔憂。

「我從不參與戰爭,但我製造戰爭,我才是戰爭之王。」這是好萊塢大片《戰爭之王》對軍火販子的描述。長期以來,西方秉持雙重標準,對於中國軍火出口的指責聲不斷。

武器裝備的出口,是出售死亡,還是輸出和平?在國內,這種輿論的爭議在「銀河號」事件中爆發到最高潮。

1993年7月23日,美國懷疑駛向伊朗的中國貨輪「銀河號」載有化學武器原料,要求登船檢查。遭拒後,美國關閉了「銀河號」所在海域的GPS導航信號,還派軍艦圍追堵截,「銀河號」一度被迫漂流在茫茫大海上。

在中國軍工發展的歷史上,馬島戰爭也不能忽略。1982年的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空軍使用「飛魚」導彈重創英國軍艦。法國在英國的要求下,將「飛魚」導彈的性能參數全盤告知英國,英軍得以採取針對性措施,從而使得阿根廷空軍後來的作戰效果大大削弱。不僅如此,法國還中止了對阿根廷的導彈供應,使得阿根廷空軍的飛機無彈可投。

「飛魚」導彈事件給中國軍工行業的鞭策很深刻:武器裝備不能純粹依靠進口。

近年來,西方對於中國武器出口的指責大多涉及非洲。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報告提及,2006-2010年間,中國成為非洲地區第一武器供應大國,佔該地區市場總體份額的25%。

儘管只有二三十年軍售的光景,中國對武器裝備出口的管制卻很嚴厲。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品出口管理條例》頒佈,對軍品出口的管理、秩序和相關法律責任進行了明確。2002年,國家公佈詳盡的《軍品出口管理清單》。

「軍事透明化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不斷把兵力、武器裝備、軍費制度化公佈出來,除了積極參加各種國際機制條約,還要把軍事銷售宣佈出去。」中國軍控和裁軍問題專家滕建群說。如今,民眾對於軍火交易已沒有二十幾年前的那種牴觸情緒。

在中國,「不當軍火商」的觀念由來已久。1950年初,毛澤東提出「不當軍火商」。然而,在國內尚不能大量自產裝備的條件下,毛澤東就與胡志明達成協議,向越南軍隊無償提供了繳獲的大批美式裝備。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又把半價買來兩個師的蘇聯武器無償送給朝鮮人民軍。

1978年,中國的軍工企業陷入困難,「只有白送沒有收益」行不通了,鄧小平提出,「看來不當軍火商不行了」。次年春,中國就同埃及簽訂出售「殲一7」的合同,這是新中國第一筆有償軍售。

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鮮有國家像中國這樣願意「授人以漁」。

如今,儘管已市場化運作多年,中國的慷慨態度依舊。2013年2月,《兵器》雜誌記者肖寧在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上發現,不同於西方國家在武器銷售方面有很多技術保留,中國不僅直接為購買國提供零部件供應,甚至派專家前往購買國維修裝備,為對方培養技術人才。

可以肯定,中國還在擴大武器出口,這門生意仍將繼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54

為“毒販與軍火商” 開戶 匯豐銀行卷入逃稅醜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154

匯豐銀行周一發表聲明承認其位於瑞士的私人銀行為逃稅客戶提供了賬戶服務,表示已徹底改革瑞士分支。此前,匯豐銀行的多份秘密文件泄露,暴露出該銀行的逃稅操作。

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昨日發表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匯豐銀行瑞士私人銀行為販毒集團、軍火商、鉆石商人等客戶提供服務,從中獲利。匯豐就相關報導坦承過去管控疏忽,並表示會對此負起責任。

匯豐銀行在聲明中稱:“匯豐銀行已經采取了大量的行動以確保匯豐的銀行業務不被用於逃稅或洗錢活動。”

今日,匯豐銀行在倫敦交易所股價一度下跌達1.4%。

QQ圖片20150209195947

這份報告基於2007年前後匯豐銀行的一份客戶名單。泄露該資料的是一名在匯豐瑞士日內瓦辦公室工作的電腦專家,他已經向監管部門告密。2010年,法國政府在獲取這些資料後不久向美國國稅局分享了資料。就在同年,在美國國稅局不斷施壓之後,匯豐的瑞士私人銀行部門停止了與所有美國居民的業務往來。

周日報告中的名單涉及超過200個國家,逾10萬個自然人和法人實體的賬戶。儲戶包括王室成員、可卡因販賣者、大使、恐怖分子嫌疑人、藝人、民選官員、企業高管和運動員。

據BBC報導,匯豐表示,自1999年收購瑞士分支後,該分支沒有與匯豐完全整合,以致該行在合規及盡職調查上的標準明顯落後。匯豐表示會對本次事件負起責任。

匯豐稱,瑞士私人銀行業過去的運作方式可能令一些客戶未能完全遵循其納稅義務。匯豐又表示,其私人銀行尤其是瑞士分支,近年已經進行“徹底改革”,現在實行更為嚴格的報告要求。

匯豐全球總部和美國部門兩年前曾被罰款19億美元,美國司法部當時指控匯豐監管不力讓其子公司幫助客戶違反對古巴,蘇丹和伊朗制裁措施,並幫助墨西哥毒販洗錢數十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522

威牛修車通:只賣軍火不上陣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2/149322.html

口述| 張開誠
整理| 鄒蔚


2002年進入這個行業,最早在4S店幹。那時哪有後市場一說,頂多說售後服務,人都往前市場鉆。最早在北京亞運村周圍是汽車集散市場,後來重新規劃,專賣店、4S店陸續開起來了,那是賣車為王的時代。

 

理沙龍,分析到底是經營策略還是別的方面出了問題。討論了幾次,我漸漸摸到了問題所在:不是經營策略出了問題,是4S店模式的問題。換言之,不是銷售下滑,是售後出了問題,4S店保養價格高,這些車主出了保修期就流失了。

 

這些事觸動了我,我想找個自己熱愛而且有機會的行業。我去過互聯網,跟著華雪(網上車市CEO)幹,這些垂直類汽車網站,大多數靠導流、收廣告費活得不錯,但你看看有多少人在幹,哪還有我的機會了?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我開始研究汽車後市場。別看現在汽車後市場被炒得火熱,那時候真沒多少人研究它,汽車前市場依舊是焦點。汽車後市場是汽車售後部門還是一個獨立的產業?我看了很多文獻資料、去考察國外的行情,發現美國有AutoZone、日本有澳德巴克斯,汽車後市場是一個獨立的、產業鏈完整的大行業,我覺得這是我想做的。

 

導流導成活雷鋒

 

2009年,我拉上以前4S店的兄弟和幾個朋友,籌集了一筆錢,做了一個給維修店和4S店導流的網站ABCar,用今天的話說叫C2B模式:把線下店的折扣服務放到網上,車主下單預約,約好之後我們通知店里預留工位,去店里保養就行了,事後網站收一筆傭金,跟團購差不多。

 

我們在北京回龍觀地區找了一些願意合作的店,它們生意都不太好,希望網站多帶點人過去。我們曾擔心沒車主來用,畢竟是個新東西,隨後發現根本不是這麽回事,車主在網站預約了服務,要是去店里覺得不錯,老板說你辦個會員卡吧,繼續給優惠,之後就沒網站什麽事了,網站成了活雷鋒。網站只能永遠發掘新店,去找那些生意不太好的店,一旦它生意好起來就不跟我們玩了,它只需要維護好老會員就能活得不錯。這事做得很艱辛。

 

幾個創始人又想了一種新模式:請一些專家在線回答車主的問題,就像患者跟醫生的互動。一開始苗頭很不錯,車主願意問,專家也挺有動力,網站再貼補一些錢給專家,簡直皆大歡喜。但這東西也沒有商業模式,只是有流量。也想過把他們的問答,形成汽車後垂直行業的百科。等內容沈澱了一陣子,發現不行,中國的車型太多了,積累的內容要覆蓋面足夠大才行,這個試驗最終沒辦法導向商業化。

 

折戟配件電商

 

接著,我們從配件上找商業模式——既然光導流不行,那就讓合作的維修店用我的配件。我們四個創始人又投了幾百萬,成立了配件公司,在西郊汽配城租了個倉庫。網站和維修店的合作模式仍在繼續,我給你帶車主,車主修車必須用我的件。但這種模式配件出貨量太小,我只好在西郊再開個配件店,一邊賣配件一邊帶車主。後來發現這些配件的利潤非常透明,不足以支撐正常的運營,即便這樣,賣配件還是最大的利潤源。

 

那時淘寶都還沒有什麽人賣零配件。淘寶有家店叫機油之家,開店那哥們跟我們一起在西郊汽配城里面開個店,賣機油、濾芯。我問他賺不賺錢,他說機油價格很透明,做起人氣,就靠濾芯支撐利潤,全國發貨,直接賣給車主,也不管安裝,門店就搞批發。我覺得配件電商這事可能有戲。

 

錢慢慢耗光了,哥們都散了,只剩下一個,他說,別研究模式了,互聯網上的生意可能真不是我們能幹的,也賣點機油、濾芯得了,先活下去。沒錢了,也不懂融資,可自己在行業里已經紮得很深了,又不想掉頭去幹別的。好,那我去找一個能讓我做事的平臺,我給平臺搭一個電商B2B業務。我找到亞信聯創的高管,說了想法,那邊很認可,它就把這當一個獨立的事業部來做,有點像今天淘汽檔口(一家汽車配件的B2B采購平臺)做的事情。

 

因為配件體系鏈條太長,市場不成熟,我決定聚焦做其中一塊,只服務修理廠,給它供應配件。這個網站叫AA汽車配件商城,可以打400電話或在線下單。我們選擇了重模式,在北京租了一個兩千平米的庫房,買了幾輛送貨的面包車。由於沒有在線支付系統,由送貨員當面收錢。

 

我先找廠家談,它要求量大。再找一級代理商談,只賣易損件,量也能做起來。網站定位是汽配奧特萊斯、廠家直銷平臺、正品折扣。這次總算沒遇到太大問題,頭一年,我們和北京的三百多家修理廠產生過交易,銷售額做了三千多萬。算下來,一年燒了六七百萬。集團的大老板說不行,必須要盈利,但是做過電商的人都知道,前兩三年很難盈利。老板說如果不賺錢還不如投商業地產來錢快。因為外力,這個項目又黃了。那是2012年下半年。

 

控制線下不能僅憑良心

 

我賦閑了,戴琨(二手車交易平臺優信拍CEO)來找我。他豪氣沖天,說你別搞這個(汽車後)了,跟著我幹吧,賣二手車將來跟主機廠是一個級別——他當時拿到了B輪融資——給你一個區域,你負責運營。我在猶豫,他說你能力、各方面都沒問題,我擔心你回去給人打工心態不穩定,你是心中有過創業火苗的人。我說,你再給我一個月時間,我這個火苗如果還撲不滅的話,我就跟著你幹了。

 

我妻子抱怨,要是不創業,留在4S店當總經理,一年拿50萬到100萬的薪水,能多賺許多錢,現在不僅沒賺到錢,還貼進去不少。我聽著確實很郁悶。我已經走了這麽深了,再調過頭來,沒有往下走,別人一定會走下去,那就走下去吧。

 

繼續創業不能光從家里往外拿錢了,得借助資本。這次項目是配件B2CO2O,車主買了配件到店里去換。我兩個月時間見了40個投資人,分三類,第一類是純資本投資,第二類有用戶資源,第三類有傳統維修店資源。純資本的投資人,聽不懂。我去找第二類,跟李斌(易車網CEO)談,他說不行,我投了類似的。李斌考慮得很前沿,知道要做維修最後一定要有線下店,是非常重的模式。我又去找車訊、第一車網這些用戶量大的公司,他們直接說不投。

 

後來,我又找遍了VC、圈子里面做前市場的、做互聯網的、做汽車的大佬們,沒人投錢,只好自己再拿錢幹。我砸鍋賣鐵拿出點錢來,省掉一切成本,先做個模式出來。

 

我跟合夥人在雍和宮附近的COSTA咖啡辦公,一人一杯39元的咖啡,喝一天,午飯輪著到外面吃,吃完再回來。後來,我們轉戰車庫咖啡,同時也在修正產品方案,最後定下來做名叫車工坊的品牌店。到20135月,中路資本找到我們,投了幾百萬元。

 

我們首先開發了一套叫修車通的店面管理運營系統,再通過線上給這些店帶去車主,給店掛統一的車工坊標識牌,對它的服務進行標準化、統一價格、由我指定配件來源,關鍵點就是這套系統。我們當時想走連鎖的路子,先規定了28種常規服務項目,再確定這些項目覆蓋哪些車型,這些車型涉及哪些易損件,然後對接相應的供應商。

 

天津有幾家店願意嘗試。前端項目售賣、後端配件供給都是我來負責,它們每做一次服務能賺多少利潤,我都算好了,它們只需執行。小拇指(總部在杭州的汽修連鎖品牌)六七百家店,米其林馳加也快一千家店了,我們也應該有機會。

 

然而,我們想得太簡單了。店里不按我要求的價格賣,也不去我要求的供應商那里采購——老板放了2萬元保證金在我這,他違規我就罰款,可罰光了他還是不聽。這樣下去要砸車工坊的招牌。

 

我很納悶:當初找合作夥伴的時候,考慮過地理位置、硬件設施,包括老板的思維。我們一直跟他們說,把招待所升級成酒店。這是多贏的模式,怎麽就不行?後來也想通了,他們的思維習慣很牢固,想一下子扭轉過來很難。小拇指算是洞察了這個行業,喜歡找沒有行業經驗的人做加盟商,而且先收加盟費,你進來之後這店還得投入幾十萬,我派人給你指導,你不按我規定的做,亂來,我給你取締了。

 

只賣軍火不上陣

 

又到了十字路口。做重,怎麽控制店的服務質量?憑良心是不行的,不管你們價值觀多吻合。華勝(總部在廣州的一家汽修連鎖品牌)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在全國找合作夥伴,但對每家店絕對控股,而且把服務項目收縮,做到極致,成為針對幾款車的2S店。這種模式需要大量資金。做輕,把修車通系統,把服務功能做到極致,把它開放給市場上所有的維修店用。最後,我們決定聚焦,做輕,升級修車通。

 

於是,修車通從店面內部的管理系統升級為店面管理和客戶管理系統剛好趕上微信開放,微信號相當於一個輕型App,店里的業務都集成在里邊,可以與車主互動,後端和原先的管理系統對接。我們相當於以前是親自上陣打仗,現在賣軍火了。

 

對於傳統維修店來說,互聯網上的狼分兩種。一種是電商,賣配件,把活兒扔給你,你變成安裝網點,平臺把配件利潤拿走,給你工時費。接不接這個活?大部分老板會接,接了之後就看有沒有本事把車主留下,下次再來。這種狼不太兇猛,只剝奪你一塊利潤。另一種狼更兇猛,比如上門保養,直接把配件和人工利潤全拿走了。

 

修車通系統幫助傳統的維修店抵禦猝不及防的互聯網沖擊。它首先解決了預約問題,當老板知道下一輛進店的車的品牌、型號、預約項目,可以提前備好配件,而不是像過去那樣臨時打電話給配件店;其次,它對每輛到店車輛的損耗信息進行監控——店里可對車做16項檢測,把檢測結果放到微信號並推送給車主,提醒更換配件的時間。修車通靠代理商來推廣,目前有一百家黏性很強的店。它有了這個東西以後,客戶全在這上面,它想替換修車通,客戶得從新加一遍,它就替換不了。小老板把周邊五公里範內的車主維護好就可以了,這個市場足夠大。

 

從遠期來看,修車通滲透了足夠多的維修店,就可以形成連接車主、維修店、配件商、配件廠的產業互聯網平臺。上遊是配件商和廠家,廠家在上面投廣告,當維修店要采購,修車通就變成它交易的入口了。

 

我倒非常希望更多類似卡拉丁的公司出現,希望每個小老板都知道卡拉丁來了。我就和他講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就兩類,一類是要幹掉你,一類是想幫助你,你選擇誰?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5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