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克虜伯的軍火>讀書筆記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8kgx.html

美國一位著名傳記作家寫的克虜伯史,對我們研究鋼鐵和軍工行業的變遷很有幫助。

公司有400年歷史,1968年以後財務危機後才被股份化.之前一直是家族制,財務不公開的私人企業,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歐洲大陸上最賺錢的工業企業。

公司首代創業者因為個人的興趣以及拿破崙的一個懸賞(要打破英國人對鋼鐵冶煉技術的壟斷),利用家庭積蓄和業餘時間在一個小倉庫裡開始了煉鋼實驗,最後因家庭財務不濟而英年早逝。克虜伯二代在17歲就目睹了父親的執著遺願,繼續創業。當時的德國政府也是喜歡採購歐洲巨頭們的產品,而不是扶持本土企業。就是在這樣艱難環境下,公司的基本價值觀逐漸確立。克虜伯的文化中早早就滲透了「公司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照顧工人」,「人是比金錢更重要的事情」。在非常艱難的環境下,創業者就建立了工人養老金等福利制度,後來也逐漸為俾斯麥改採納為國家福利制度。克虜伯在社區建立針對14歲以上少年的學徒車間,並廣建圖書館。而工人作為回報則世代傳承手藝,不為其他高薪行業所動。一位戰後的礦工的兒子被一家航空公司高薪招聘,他卻願意繼續回鄉挖礦,只是因為「從我爺爺開始就是這樣工作著的」。工人們總結的克虜伯精神是:「勤奮,高效而且知識淵博,完全清楚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似乎比一般白領的素質還要高。

克虜伯所處的魯爾區是全歐洲焦煤質量最好的地區。便捷的鐵路網,水電資源豐富也成就了公司發展的地利。公司早期的煉鐵服務的行業包括農具,刺刀,但最終在火炮和鐵路兩個領域成就了公司的規模和巨額財富。當時全歐洲的列強都來採購克虜伯的大砲,美國和加拿大的鐵路公司也以採用克虜伯的車輪作為安全性廣告賣點。李鴻章當年被克虜伯老大搞規格接待,受寵若驚,買了很多克虜伯過時的火炮和裝備克虜伯火炮和甲板的軍艦。可以說,中國海防和甲午海戰中的主要裝備均來自克虜伯。

在克虜伯起家過程中,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情況也非常普遍。很多克虜伯新技術的出現,德國本國的軍方往往抱著漠視的態度,直到外國人用好了,他們才會反過來採用。克虜伯家族不僅會沉醉於異想天開的軍品手稿,還善於長袖善舞,在政客中縱橫捭闔,一面唱著愛國歌,一面賣軍火給敵國的方式成功地開拓了市場。

從當時的場景看,在克虜伯發明的重型火炮下,歐洲國家的混凝土工事就像豆腐一樣擊垮,敵人的肉體和心靈被巨大火炮轟鳴所擊潰。每一次技術突破,克虜伯就自比阿基米德發明了拋石器一樣打破了歐洲大陸的軍事和政治平衡,訂單就飛速傳來。隨之而來的就是工廠的迅速擴建和工人數量的大幅增長。在一戰時期,克虜伯就有了10萬工人的管理經驗。而克虜伯家族也成為歐洲大路上最富有的家族,他們在海外擁有大量的礦產和股票投資。

在二戰期間的希特勒時代,雖然他們號稱對工人實施高度負責的福利政策,但是卻以每人4馬克的價碼租用了希特勒從戰敗國擄掠來的10萬苦力和猶太勞工,他們因飢餓,過勞和疾病導致的死亡率達到36%。在當時的種族歧視文化下,這10萬人被定義為動物一樣的奴隸,是「沒有勞動就沒有喂食」,而不是吃飯。由此可見,任何民主和福利政策就像羅馬時代一樣,都是有區分的。

隨著二戰的德國戰敗,克虜伯被肢解,限產,老闆被囚禁。而同屬軍火商的美國杜邦卻成為英雄。所以,任何偉大的企業均為國運所繫。

當時房屋已經夷平,董事和文書都已經亡佚,市場上唯一的硬通貨就是美國香煙。那什麼導致了克虜伯,寶馬,大眾這樣的世界級企業在經歷兩次戰敗的洗禮而越活越好呢?這些孤傲的家族恐龍是如何躲避過冰川紀的嚴冬而活到當下的呢?這曾是我一直縈繞心中的問題,書中給到了些可資借鑑的答案。

一是政治和文化上對財產私有制的深刻認同。即使克虜伯資產被盟軍託管和接管,德國輿論也反對任何非克虜伯家族或者外國投資者染指或瓜分這些資產。因此,戰後克虜伯在控制權和企業文化層面均沒有受到戰爭摧殘,即便他們和政治走得那麼近。

二是技術工人的傳承。即便廠房和工人的傷亡,但是那些重型設備卻大都沒有摧毀。更為重要的是,那種天性對機器熱愛的人民,指尖上那種像鋼琴家對琴鍵的熱愛,少年對少女肌膚的流連一樣,並沒有因為戰爭和工作失去而受到影響。那些機器即使在閒置,每週也都會有工人來擦拭和保養。因此產業所必須的設備和技能也保留了下來。而在牢獄中的克虜伯老大,也還在思考蘇聯的T-34坦克的性能弱點。這種自上而下以鑽研技能為樂趣的民族實在難以用戰爭撼動。因此,在巴拿馬展上德國人展出的是鐵塊,中國人是酒,幾百年來沒有太大變化。

而這兩項傳承背後的一個潛在契約還是「公司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照顧工人」。因此,我們在寶馬的歷史報表中看到非常清楚的一點,資本的利益是安排在工人利益之後的。這種分配機制才可能傳承出最卓越的手藝。在戰敗後,令克虜伯管理層感到恥辱的是他們不得不進行100年來的首次裁員。這是在1.6萬在職工人還要養1.6萬領退休金的老人的情況下做出的。這比我們現在的社保承擔的壓力可大多了。

從這點上看,高端製造業和和我們資產管理也非常之相似,都是」PEOPLE'S BUSINESS」。你要讓牛奶和牛肉好吃,你還要讓牛高興才行。因此,中國的產業升級,背後更多的需要是治理的升級,沒有完善的福利制度和員工激勵,就不可能有好的產業升級出現。

因此,浪漫的法國人總是納悶,為什麼德國在兩次戰敗後更快地甚至變本加厲地在經濟恢復上超越戰勝國。這在中日的經濟對比中也得到了驗證。戰敗國日本的經濟恢復可比中國好多了。這可能就是這些民族對工作的熱愛和對政治的淡薄。

在被限制1100萬噸產能的情況下,克虜伯開始了驚人的軍轉民之旅。截止到1968年克虜伯再次出現財政危機,克虜伯在不能擴產鋼鐵產量的情況下,轉而出售自己的裝備和工程技術諮詢,甚至擴展到包括胸罩這樣的輕工產品。因此在韓國和中東,人們開始習慣克虜伯的商標從槍炮坦克上跑到了造紙廠,水泥廠和火車頭上面。但是有一樣沒有變,高品質和高服務伴隨的高價格。而與此同時,他在美國的軍工巨頭杜邦也跑去收購了通用汽車。在其鼎盛時期的60年代初,克虜伯的財富達到10億美元,進入世界前5大富豪,其他4位分別是3位沙特和卡塔爾的國王和美國石油商保羅.蓋帝。

而就在65年後,在外部經濟環境的惡化下,克虜伯的日漸衰竭的競爭力開始顯露出來,一度裁員8000人。而在這衰竭之路上,政府和銀行都抱著大而不倒的思維邏輯,一再在公司遭遇困難的時候予以救助。其在鋼鐵業的地位也一度被奧鋼聯所超越。直到1968年,公司終於在財務壓力下背棄祖訓,被迫公佈財務報表,出售股權進入股份制時代。

有一段祖訓是:

會計,金融和估算是行商的第一要務,你務必認真研習直至完全掌握為止。接下來要小心不要輕易受人影響而誤入歧途。然後要想永遠安全必需要做到我告訴你的一件事,那就是要頂住各種別有用心之人的花言巧語,堅持不走合資公司的道路。」

這對那些效益不錯,卻為了賺快錢急著引進PE和上市的企業是個不錯的忠告。

還有這位家族產業最後一位大管家的話:

「洪水已經退去,相信很快就會見底,那時我們就會看到真相:少之又少的金子,更多的是遍佈的舊瓶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5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