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300億陸資來台 緊盯權值股

2010-01-14  TNM





二個月前簽署的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本週六(十六日)正式生效,兩岸金融明顯而立即的變化,就是中國投資海外巿場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將分三梯次登台,第一波是基金QDII,接著是銀行QDII,然後是保險QDII。法人估計後續尚有一、二千億元的陸資將流入。

華夏基金 淨值最大

QDII還沒登台,在台股已未演先轟動。外資衝著QDII提前卡位,不但拉高新台幣匯率,今年開春就帶動台股直衝到八千三百七十點。金管會第一階段先開放大陸證監會核准的基金QDII投資台股,規模約三千七百億元,在金管會總量管制下,一般估計QDII規模的一成以下,約三百億元可投資台股。

大陸人認為搶頭香就是嘗鮮,叫「吃第一隻螃蟹」,而搶來吃第一隻台股螃蟹的QDII華夏全球基金,已完成向金管會申請來台投資與開戶手續,最快下週一(十八日)投入台股。截至去年九月三十日止,華夏全球基金淨值約新台幣九百零四億元。

緊接著第二檔是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基金,已在一月五日向證交所提出申請,基金淨值約新台幣七百四十三億元。這二檔QDII初期預計投入台股百億元,短期內還有其他QDII將陸續登台。

操盤人才 向台借將

大多數投資人會以為中國QDII不瞭解台股,是台股新兵。但本刊調查,中國QDII對台股早已做足功課,擔任先鋒部隊的華夏基金與上投摩根基金也向台灣借將,重金禮聘土生土長、長期深耕台股的台灣資深操盤人,對於台股已是「知己知彼」。

擔任華夏全球基金的經理人是楊昌桁與周全,其中,名列首位的楊昌桁兼任華夏基金海外投資總監,曾在台灣摩根富林明投信前身的怡富投信工作過,先後待過元富證、荷銀投信、國票證。

五年前,楊昌桁轉往中國華夏基金公司工作,前二年擔任首席策略分析師,為大陸引進國外先進的股票分析與操作概念;二○○七年,中國開放QDII成立後,他正式接手基金經理人的工作,負責海外投資操盤,在龐大中國基金版圖裡,是少數崛起的台灣經理人。

而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基金經理人是楊逸楓、張軍,他們的頂頭上司是來自台灣的侯明甫。侯明甫從一九八九年台股研究員做起,一九九七年展開基金經理人工作,曾負責操盤摩根富林明台灣增長基金,連七年操盤績效打敗同類型基金。

證券金馬 家鄉決勝

侯明甫二○○二年更上層樓,擔任摩根富林明投信總經理,從事基金公司管理。二○○九年二月,轉赴大陸,獲聘出任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副總經理。

有趣的是,「楊昌桁與侯明甫是怡富投信的同期師兄弟,也是國內不超過五人的台灣證券界的金馬獎—金鑽獎與金彝獎雙料得主,他們都有著理性與冷靜的人格特質,行事作風穩健,如今,二人將在老家的戰場上決勝負。」一位同為二人的金融界老友說。

這位老友說:「大陸股巿漲跌凶猛,巿場激情演出,可以大漲三至四倍,再一次殺下來,台股相對溫和,如何在台股操作達一定績效,交出成績單,吸引大陸投資人對台股心動,相信二人心理壓力都很大。」

不少投資人期待楊、候等人帶領陸資來台,重製港股在二○○三至二○○七年間在香港與中國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及中資加持下,大漲近四倍的榮景。不過,這份期待一時可能無法如願。

首要標的 高科技股

侯明甫十一日接受本刊專訪時說:「QDII資金來台,指標性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因現有政策及環境下,估計初期QDII投資台股的基金大約僅百億元,相對於台股的內資以及外資動能,初期陸資來台的實質效益有限。」侯明甫將在十四日回台發表《MOU生效後的兩岸股巿效應》演講。

但侯明甫也認為:「隨著政策逐步開放,後續想像空間很大,也因此吸引更多資金進場台股卡位,將對台股產生推升的激勵。我想,QDII資金最看好的仍然是以台灣最具競爭力的高科技產業為主,尤其是高科技上游、市值較大的產業,應該是QDII資金首要選擇的類股。」

一位熟悉中國QDII的業內人士說:「這一波陸資來台投資才三百億元,火力不大,倒不如把眼光放遠,從兩岸關係做基本面的選股,像面板當中的友達,以及中國大陸今年發展的重點產業—太陽能。」今年二月中國的北大方正儀器公司將來訪,他們看重的是台灣的製藥及醫療器材,未來不排除透過資本市場買股票或等ECFA簽定後參股,都值得關注。

國內投信 爭取投資

去年十月,和華夏基金簽下二年獨家顧問約的國泰投信總經理張錫說:「據我所知,包括華夏等中國基金業者,可能會用fund of fund的方式投資台灣。」也就是投資國內投信發行的共同基金,「國泰投信將爭取中國基金業者投資國泰的基金。」

金管會證期局長李啟賢直言,大陸QDII投資海外以美國、香港為大宗,尤其投資在美、港上市的大陸企業股票為多;至於大陸操盤人不熟悉的市場,QDII則傾向投資當地的指數型基金(ETF)為主。

目前台股ETF五○價位約五十七元,距離歷史高點七十至八十元,尚有一五至二○%的空間。「是不便宜也不太貴,QDII會先從ETF五○開始買。」寶來投信總經理劉宗聖指出。

去年,台股全年大漲三千五九十六點,漲幅達七八.三四%,創下十六年來新高,今年不會瘋狂再漲,目前台股軋空手,現在跳下去買的是三大法人,相互廝殺。劉宗聖認為,小散戶最好選擇基金定期定額投入,長線布局,最好別賭個股。

中證指數 備受重視

此外,投資人也可留意,中證指數公司為 配合陸資QDII登台,將於十八日正式發表的中證兩岸三地五百指數,作為QDII投資配置參考。這檔指數,由滬深三百指數的三百檔樣本股、中證香港一百指 數的一百檔樣本股以及台股市值規模最大的一百檔股票組成,覆蓋兩岸三地市場七五%左右的市值和五三%的成交金額,可全面反應兩岸三地股票市場的整體表現, 對台股影響不小。

被封為「期貨天王」的張松允提醒,台股在農曆年以前,將會進行一波修正,簽署ECFA之後,仍有QDII帶動的資金行情推升,今年大盤指數還有機會再創新高。

新聞辭典 中證兩岸三地500指數

中證兩岸三地500指數是兩岸合作編纂的指數,共列入500檔成分股,其中300檔是在上海或深圳交易所上市、入選中證滬深300指數的權值股,另100檔是在香港證交所掛牌,入選中證香港100指數的指標股,剩下的100檔,則是台灣股市中市值規模前100大的股票。

估計這500檔股票市值合計近150兆元(人民幣32兆元),占中港台市場總市值的75%,且涵蓋三地市場53%的交易額,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備受市場重視。

這項指數將在18日由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布,未來每半年調整一次。投資者可上中證指數公司網站(http://www.csindex.com.cn),查詢入選的成分股和指數行情等資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26

中國金屬再生資源(0773) - 假值股?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924895

「價值投資」的方法是我貓王喜用的選股概念,因為我的智慧層次低,就只會弄出這點簡單及愚蠢的分 析吧!不過「價值投資」要求超高的投資EQ,而坦白說我的EQ欠佳,沒有依足「價值投資」的持股方法,過去的投資回報也是平平!當年巴菲特(Warren Buffet)買入中石油(0857)的時候,當時的中石油(0857)只上市3年多,而老巴一般對上市歷史短的股份是有戒心的,似乎這巴菲特原則有點 「變」了,而我相信「變」不一定是壞事,但要符合原則才行!這邊有人寫過《中國式價值投資》,加插了中國因素的考慮!可惜我的「變」 - 卻只符合了證券公司提倡短線投機的方向!嗚呼!經紀生涯原是夢!

若干年前我貓王在網絡世界認 識了一名外籍會計師,他自稱為價值投資者,並把港股推薦給世界各地的外籍朋友;他堅持不看技術分析,並並把財務報表的數據分析得很細緻!但我與他爭辯多 時,我認為價值投資也應借用技術分析,在中國市場裡,我們亦必須考慮企業背景等!當時我在他們的討論區推薦的股份,以國企股為主,而他們選股多是夕陽的本 地老工業。後來我沒有再跟他聊天,始終我的工作是投機,覺得花太多時間討論長線是白費心機的。我雖然與他道不同,對他我是十分尊敬及佩服的,相對他來說我 是缺乏了那一股執著的!可惜後來一個噩夢發生在他的身上!我竟收到他太太傳來他英年早逝的郵電,這位老外年齡好像與我相若,唉!又要嘆氣!他等不到 2007年的大牛市,今我貓王亦真的老矣!縱使我對「價值投資」有相當的心得,但我財富還可以多少年的增長?

今天我貓王覺得思想太多只會浪費時間,「價值投資」只是平庸的知識,行動最實際!但這投資的行動是需要EQ支援的,EQ的訓練來得澈底 點!最近整理資料的時候,回看我在去年同期進修的筆記,有位「價值投資」講師推薦中國金屬再生資源(0773),並把其描述為符合「價值投資」的選擇!當 時我很大異議,若言當時說它的走勢經過壞消息洗禮後,股價正從谷底開始起動,炒意泱然,這也可以接受,然而,以它作天長地久之選,我則有點保留!首先,當 時中國金屬再生資源(0773)只是一隻半新股,對其財務報表數據的可信性,我們要一段時間觀察!其次,2009年11月18日爆出公司高層 - 首席財務總監兼副總裁王學良因不滿公司作為,決定辭任,當時這企業上市不足半年,是其管治能力的一個警號!該消息一出,單日跌幅曾經到過45%,大股東於 盤中增持亦無濟於事,收市仍然跌逾24%,收報8.57元,當日成交量高達21.51億元,僅次於匯豐控股(0005) !至今股價仍然未返回這個下跌裂口;再者,當我們深入研究這企業務,它只不過從事廢金屬回收及再造,其縱合毛利亦不高,科技不高而入行門檻低,在沒有高科 技或市場壟斷的支援,我預計這企業享不到市場經濟專利(Economic Franchise)的將來,我對它的盈利增長期望不高!

事實上,瑞信發表的報告對中國金屬再生資源(0773)的盈利增長預很樂觀,我貓王可能雞蛋裡挑背頭,縱使市場的預測很合理,我卻無 從變通,如何能把「價值投資」的模型代進之!不過,這企業具備相當的規模,未來亦可以留意它的發展!
Picture
PS. 我貓王是受證監監管的持牌人士,現在沒有持有上述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61

吃難吞的飯 它從慘業股變價值股

2014-04-28  NCW
 
 

 

一家曾在短短五年內,就面臨兩次經營危機的公司,如何浴火重生,順利轉型站穩利基市場?

近期回台灣掛牌上市的南茂,是半導體封測業的中段班,年營收僅約兩百億元,比封測龍頭日月光單月的合併營收還低,並在二○○四到二○○九年間,面臨兩次經營危機。理論上應該是投資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公司,但相反的,它卻是知名外資經理人眼中的好標的。

南茂原本是美國那斯達克上市的股票,去年八月獲得以價值投資為主軸的美國對沖基金Baupost創辦人克拉曼(Seth Klarman)青睞,在一季內就投資持有近一○%的股份。

克拉曼看中的正是南茂不斷轉型求變、浴火重生的能力。

最早是從茂矽電子後段製程獨立出來的南茂,初期業務以記憶體封測為主,營收有九八%以上來自茂矽集團,關係緊密。二○○四年時,不僅身處DRAM「慘業」,偏偏又有一個最慘的「富爸爸」茂矽,經營受波及;金融海嘯發生後則被大客戶拖欠帳款,訂單量大減,最慘時負債約二百五十億元,約等於南茂顛峰時期的全年營業額,而被迫申請紓困。

南茂能在五年間成功挺過兩次經營危機,靠的全是董事長鄭世傑勤跑客戶安穩軍心,並勇於「吃難吃的飯」。

勤跑大客戶闢謠:董座每季親自拜訪穩軍心

過去被業界形容為「衝動、脾氣火爆」的鄭世傑,二○○四年開始,學著放下身段,養成每三個月就跑過一輪客戶的習慣。全因時任茂矽與南茂董事長的胡洪九,涉入茂矽內線交易與過去的太電掏空案遭檢調搜索,使茂矽集團陷入困境。

昔日的富爸爸,一夕間成了南茂經營路上最大的阻礙。

南茂財務長陳壽康回憶,當時公司正在擴張,卻被抽銀根,只好「左手邊錢賺進來,右手邊馬上把錢拿出去投資擴廠,」經營相當辛苦。鄭世傑也記得市場謠言漫天的狀況:「那時候在銀行團裡,只要掛個茂字就特別辛苦。而且很多客戶、競爭者,都幫我們放消息說:『南茂很危險。』」

為了闢謠,鄭世傑不論再忙,每一季都親自拜訪大客戶一輪:「去告訴客戶我們還很健康、現金還有、不會倒閉。我連續跑了三年,後來他們都說:『你不要來了,我知道你們很健康。』」

二○○八年金融海嘯,風暴再度來襲,南茂被飛索與茂德兩大客戶拖欠三十億元貨款,同時因大客戶倒下,單月營收僅剩三分之一,再度傳出倒閉謠言。早歷經過茂矽風暴洗禮的鄭世傑,一樣靠著親自拜訪客戶,度過難關。

但若單靠客戶相挺,公司實際上沒有新作為,也無法挺過危機。因此南茂在金融海嘯後積極轉型,調整客戶與產品組合,不跟大廠做同樣的產品,並且「吃難吃的飯」,鄭世傑開玩笑的說。

調整客戶組合:主動找上品管最嚴的大廠

鄭世傑口中「難吃的飯」,就是挑戰「別人不敢吃」的客戶,他主動找上記憶體大廠美光,要求提高合作的業務量。

一位產業分析師表示,美光對產品的要求高,但毛利通常相對低,往往不會是代工廠合作的第一選擇。鄭世傑也坦承:「美光那時候是最辛苦的,品質要求嚴格,價格也tough(嚴苛)。」

陳壽康表示,所謂辛苦,是美光多將產品賣給戴爾(Dell)、惠普(HP)等一線大廠,因此品質要求相當高,常會回頭檢驗南茂的生產線流程,並抽查產品,「一般賣給台灣現貨市場不會有這些要求,而且美光的交貨期也壓得比別人緊,作業時間更急迫,這些都會墊高生產成本。」

南茂靠著豐富的DRAM封裝經驗,成功吃下訂單,來自美光的營收在去年第三季達到最高點,單季約八億五千萬元,是金融海嘯時的三倍。

為轉型自斷後路:賣DRAM機台,轉驅動

而為了徹底轉型,鄭世傑甚至不惜斷了後路,在二○一○年DRAM市場好轉時,把最多曾貢獻南茂近三成營收的標準型DRAM測試機台全數賣掉,僅維持少量的利基型DRAM封裝業務。鄭世傑認為:「如果真的要轉型,就要徹底,不然跨那麼多領域,每個領域都不夠solid(堅實)。」因此毅然決然的賣掉機台,將資金持續投注於轉型後的主力產品驅動晶片上。

目前南茂主要產品有驅動晶片、快閃記憶體和利基型DRAM等,幾乎不與日月光或矽品等大廠重疊。鄭世傑開玩笑的說:「像是台積電也往後段製程做了嘛,看到那個大胖子就要閃邊一點……,我們都吃這種難吃的飯才有利潤。」

勇於面對產業逆風,並懂得取捨,讓南茂從一開始依賴母公司茂矽九八%營收,挺過金融風暴而成功轉型,到目前營收比重平均來自五大類產品,與過去依賴單一產品、少量客戶大不相同,不僅外資有信心,連作風穩健的封測大廠矽品,也看好其發展,長期持有約一成五的股份。

南茂的故事,正是此刻面臨轉型的台灣電子產業,一個危機求生的借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