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福建泉州小服装厂基本灭绝致贴牌加工悄然回流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1117/07005513344.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7

拉手網被疑誤導消費 團購「杏花村」實為貼牌酒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26/xNNDE5XzM5NzIxNw.html

白酒還是很多人走親訪友過年的首選禮品,但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有消費者投訴說自己在團購網站「拉手網」上「團」了一箱汾酒集團的「杏花村酒」,買回來發現自己上了當,這竟然是一種「貼牌酒」。這又是怎麼回事?   

調查   

團購「杏花村」藏貓膩   

「96元包郵!原價398元的汾酒杏花村十五年陳釀酒」,奔著這個廣告,邱女士在團購網站「拉手網」上「團」了四瓶白酒。這麼便宜買到家人愛喝的杏花村酒,她本來慶幸,但家人一喝卻覺得不對勁,仔細對照,她也發現了問題。   

邱 女士和正牌的酒一比較什麼都一樣,正牌酒的電話是酒廠的電話,一打就通,像這個電話沒有人接,經過查詢114,發現這是一個不用的小靈通電話。而汾酒集團 提供的防偽碼識別方法,她也壓根兒沒在瓶身上找到,仔細對照汾酒集團官方網站的產品目錄,也根本找不到「45度」的「十五年陳釀」?又端詳包裝,邱女士看 出了問題:我細看發現貓膩藏在裡面一個最不起眼的地方,寫了一個「百福興酒」,實際上它寫的是杏花村15年陳釀,我們看的都是這個,我們當時是按著這個買 的,然後它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打了一個「百福興酒」幾個字。   

「貼牌」「正牌」該明示   

邱女士不解,自己明明在網 上看到的是「杏花村酒」,當時所有的宣傳都是「杏花村酒」。買來的確是不知來路「貼牌酒」。記者仔細查閱購物頁面,的確在說明文字中對產品的描述都是「汾 酒杏花村十五年陳釀酒」,只是在包裝圖片中,仔細辨認可以看到「杏花村酒」的標誌右下方,有著很小的圖章樣文字「百福興酒」。到底誰該為此擔責?   

說法   

汾酒集團授權不便說   

拉 手網關於「汾酒杏花村十五年陳釀酒」的銷售頁面顯示,這項活動已經在2011年10月10日結束,共1060人購買,網頁下方提供了白酒經銷商的聯繫電 話。「百福興酒」到底是什麼酒?經銷商說,這是一種「貼牌酒」。這個酒叫杏花村百福系列酒,比如說杏花村授權可能是別的廠生產的,有它的授權,汾酒集團下 屬有好多這樣的企業,汾酒集團給他們授權,可以生產它這個牌子的酒,但不是它本廠生產的。   

聽上去這和一般意義上的「杏花村酒」還真的不是一回事,但當記者致電汾酒集團,工作人員也表示,只要沒有防偽標識或者服務電話不對,就不是真的杏花村酒,但這種貼牌酒的授權,她不便透露。   

拉手網否認誤導   

看來這位消費者團到的還真的不是杏花村,但是從採訪中聽起來汾酒集團的態度也是諱莫如深,消費者沒有買到想買的酒又怎麼辦?   

邱 女士表示:打過四五次客服電話,對方態度都特別好,但是就是不解決問題。自己和拉手網客服對此交涉,都沒得到滿意的答覆,拉手網的工作人員面對「貼牌酒」 的質疑不以為然,聲稱賣出的商品都是正品,不支持退貨。並且我們這邊已經和商家結完尾款,已經跟商家沒有合作了。對於消費者的質疑,拉手網反覆否認網站存 在誤導。   

律師   

涉嫌侵權網站有責任   

著名消費者維權律師邱寶昌說,網站有責任。網站裡邊 應該報推銷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的真實信息情況,如果是貼牌的,不是汾酒原產地產的是其廠家,然後貼牌的不是老百姓理解的真正的原廠的,那應該把真實情況 告訴網民,那就是相當於在網站銷售商品,涉嫌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對貼牌酒和正品酒的區別,網站應當明示,否則完全應該承擔責任。商家的義務沒有盡到, 問題是它在網站上是不是明確告知了消費者,如果故意隱瞞了貼標的事實,它就構成了對消費者的誤導,消費者完全有理由退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50

我國零售商自有品牌比重約3% 找“老外”做貼牌逐漸流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7422.html

我國零售商自有品牌比重約3% 找“老外”做貼牌逐漸流行

一財網 繆琦 2015-11-26 16:14:00

根據官方數據,今年我國零售企業自有品牌比重約為3%,和去年僅1%相比有所提高。然而,和歐洲國家自有品牌平均比率30%~35%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但讓國外的生產商給中國品牌做代工的逆潮流已經逐漸出現。

根據官方數據,今年我國零售企業自有品牌比重約為3%,和去年僅1%相比有所提高。然而,和歐洲國家自有品牌平均比率30%~35%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但讓國外的生產商給中國品牌做貼牌的逆潮流已經逐漸出現。

找“老外”做貼牌

在11月25日舉行的2015全球零售自有品牌產業亞洲展上,作為采購商的樂友孕嬰童創始人兼首席運營官龔定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樂友目前銷售的品牌中有35%為自有品牌,這35%中有40%左右是找歐美國家的工廠代工,然後貼上自主品牌的產品。目前,總共530個供應商中,約一半為國際品牌。在自有品牌中,大約有20%是從國外采購,比如紙尿褲的供應商找的就是德國的工廠。

只要規模夠大,找國外工廠代工的成本就會顯著降低。龔定宇說,自有品牌的產品價格與同等的品牌相比至少會便宜至20%。如果將這些利潤與消費者對半分,就會給消費者讓利10%以上。

海亮集團農業食品品牌明康匯也出現在了當天的展會現場。記者看到,現場展出的紅酒是在美國加州生產但貼了明康匯品牌的產品。該公司的一名負責人表示,明康匯的水、酒、米等產品都是自有品牌。明康匯正在國外不斷尋找優質的農業基地,計劃在澳洲買下浙江省十分之一面積大小的農場以養殖肉牛。

公開報道稱,自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2008年底放寬了對居住用房地產的外資限制後,中國對澳大利亞農業用地的投資增長了9倍,其中不少用來建設大型畜牧農場。

追求存活率和高端

國際自有品牌制造商協會(PLMA)國際會展總監範黎爾(Jan Van Lier)在當天的展會上表示,每個國家的自有品牌發展除了政策的驅動外,主要取決於零售商的運營能力。

根據上海市品牌授權經營企業協會自有品牌專業委員會(PLSC)最新發布的“零售自有品牌品類管理的解析調研”報告,目前國內零售商(不含百貨中心、購物廣場)銷售額在300億以上的企業中,自有品牌的占比多在3%~10%之間。但數量不再是各商家角逐的重點,產品的存活率、功能角色及可持續發展性正在成為零售商關註的方向。

雖然中國市場自有品牌銷售占比的平均水平不足3%,但較為成功的零售商自有品牌已接近甚至超過10%。

龔定宇認為,自有品牌是零售商的核心優勢,未來公司的自有品牌目標是達到50%以上。而在發展自有品牌的過程中,會選擇向高端靠攏。因為在他看來,選擇生二孩的家庭往往家庭收入會較高,因此也會更願意選擇高端的產品。

在展會的現場,本報記者看到展覽品牌主要集中在食品和日用品上。上述報告顯示,食品、日雜依然是自有品牌開發的重點。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零售商把自有品牌的開發重點轉向中端及高端品質產品,不再單一靠低價促銷來吸引消費者,而是向二線及部分一線品牌商看齊。

差異化競爭減少價格戰

電商的沖擊、渠道成本的加劇以及產品同質化等問題,讓處於嚴冬的連鎖商超企業們決定主動抱團取暖。

在當天的展會上,黑龍江大慶市慶客隆連鎖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壯一宣布了自己的一個新身份——“隆美江惠聯盟”(黑龍江慶客隆、山西美特好、三江購物俱樂部和河北惠友四家商超形成的聯盟)代表。他表示,在議價能力上,零售們聯合起來必定會比單打獨鬥更有競爭優勢。就價格上來說,他們的自有品牌將會比同類品牌的價格低15%。

然而,除了獲取更低的價格從而讓利於消費者,打價格戰也不再會是零售商們願意采取的策略。王壯一告訴本報記者,該聯盟將會在今年底正式上線自己的電商平臺,並在品牌上與線下產品形成差異化競爭,從而減少打價格戰的可能。

編輯:應民吾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803

為何貼牌嬰兒奶粉“轉正”難

隨著嬰兒奶粉配方註冊制實施細則開始征求意見,嚴格的條件讓業內預測大部分貼牌嬰兒配方奶粉將面臨告別市場的局面。仿徨之際,國家工信部出臺的輕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中,表示將支持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企業從貼牌生產向自主設計、自創品牌發展,表達了對貼牌奶粉的“招安”之意。但貼牌奶粉商要想轉正,難度遠比想象的大。

渠道縮窄

在嬰幼兒奶粉配方註冊制公布後,嚴格限定了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註冊申請人必須為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的企業,並具備相應的研發、生產和檢驗能力等,而近日公布的配套文件讓註冊難度進一步加大。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征求意見稿中看到,要想通過註冊制新政,企業要提交10份申請材料,其中對奶粉配方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包括要提供產品配方研發報告,母乳研究情況和科學性、安全性的充足依據,長期上市食用5年以上跟蹤評價資料等。

乳業專家宋亮認為,國內外大型嬰幼兒奶粉企業都具備相關的能力,此目的還是為了提高配方註冊門檻,把小品牌和貼牌商擋在門外。

事實上貼牌嬰幼兒配方奶粉在中國市場的比例不在少數。根據國家食藥監總局公布的數據,中國目前擁有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103家,配方近2000個。而按照乳業專家王丁棉此前的估算,國外貼牌品牌的數量可能高達800~1000個。

曾運作澳大利亞貼牌奶粉項目的上海商人葉飛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海外貼牌的模式已經非常成熟,在完成品牌註冊和對應的手續後,澳大利亞的OEM工廠會按照貿易商的要求生產、包裝,並發往指定的海關。

北京普天盛道企業策劃有限公司董事長雷永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奶粉貼牌生產很普遍,歐洲和澳大利亞、新西蘭都不乏代工企業。目前中國市場上貼牌奶粉的總量約占30%,品牌數量可能有一半。

而根據配方註冊制新政,每張嬰兒配方奶粉生產許可證最多有3個配方系列,以新西蘭為例,市面在售的新西蘭奶粉品牌有200多個,而通過中國認監委認證的新西蘭奶粉生產商只有13家,也意味著大量的貼牌品牌將面臨“自謀出路”。

而工信部日前發布的《輕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在以“創品牌”樹立中國制造良好形象的內容中,提及支持嬰幼兒配方乳粉、飲料等行業企業從貼牌生產向自主設計、自創品牌發展,大有“招安”貼牌奶粉之意。

轉戰海外

“政策到2018年1月1日才落定,目前大家還都在觀望中。”在新西蘭從事多年奶粉生意的寧濤(化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寧濤之前在新西蘭運作OEM品牌(貼牌)奶粉,由於中國對於進口嬰兒配方奶粉的管理不斷收緊,2013年他將自己的身份轉變為新西蘭一家上市乳企的自有品牌總代理。

根據配方註冊制規定,註冊配方的企業必須為奶粉生產企業,因此海外貼牌奶粉必須具有生產能力才能申請註冊。寧濤告訴本報記者,圈內已研究過多種方式,比如收購上遊工廠的股份,或者讓上遊工廠入股都可以規避這一問題,甚至可以把品牌送給工廠,從而變成工廠的自有品牌。

國外奶粉廠所能獲得的配方註冊資格可能也比預期要多。一些國外的奶粉商並非只有一個工廠,為應對新政策落地,他們很有可能會將旗下工廠分開向中國認監委備案,從而獲取更多的配方註冊資格。

對於工信部的自主品牌計劃,寧濤認為:海外貼牌奶粉註冊商標一般通過代理,除了生產國和中國外,有的還有其他國家,進入中國的手續也依賴於奶粉工廠操辦。因此大型貼牌商可以有多個產地版本,一般會在國外尋找不同國家的新廠,未必會回國。例如一般新西蘭大型貼牌嬰幼兒配方奶粉品牌一年的銷售量都超過1000噸,按照900克一罐,每罐100元計算,一年的收入超過1個億,對於海外奶粉廠而言也是大客戶。

同時,目前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原罐進口正是貼牌商的賣點,因此也不願在國內生產。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雖然有多種方式應對新政,但具備和上遊合作能力的貼牌品牌終究是少數。寧濤坦言:“新政帶來一場大洗牌,小貼牌品牌只能退出。”他認為中小貼牌商可能轉入嬰兒食品、孕婦奶粉、成人奶粉等其他相關細分領域。

雷永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目前貼牌奶粉只能選擇和加工廠合作,否則就只能通過海外直郵、代購等渠道進入中國市場,但這一領域國內有關部門也已經在研究相應的監管措施,也非長久之計。

切入生產環節難

目前正是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監管最嚴格的時刻,不管是國內還是海外,要想達到被“招安”的條件,僅在硬件上,貼牌奶粉商需要的投入就很大。

按照新政要求,貼牌奶粉完成註冊需要變成生產企業,貼牌商要麽選擇和國內的奶粉廠合作,要麽就要自建新廠。

按照2013年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目前嬰配奶粉的生產完全參照“藥品模式”,須嚴格執行《粉狀嬰幼兒配方食品良好生產規範(GMP)》,組建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系(HACCP)。

飛鶴乳業副總經理徐遠光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兩個標準是目前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的通用標準,GMP是關於潔凈度的,而HACCP是關於生產管理方面的。以GMP為例,這意味著生產車間潔凈度要達到十萬級,這是制藥廠的標準,而且溫度和濕度都要保持恒定,這要求企業配套強大的空氣過濾和制冷系統,這個投入成本很高,動輒數百萬、上千萬。此外,GMP規範是個系統工程,包括周邊環境、地下管線的鋪設、墻壁和地面的防黴菌處理等,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自建工廠周期至少要2年,而且成本很高,難度很大。

而如果選擇和其他奶粉廠合作,徐遠光認為幾乎沒有可能。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後,國內嬰兒配方奶粉企業格外愛惜羽毛,大型企業一般都擁有多張奶粉生產許可證,但是企業都有自己的產品線,對貼牌、小品牌缺少興趣。而對貼牌商感興趣的小型奶粉廠,則大多建於2008年之前,受制於硬件設施和條件的限制,改造成本極大,還不如新建。

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專家朱丹蓬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努力提升食品產業結構,自主品牌是最好的出路。奶粉貼牌帶來了一時的經濟效益,但過多雷同的品牌缺少創新,也不具備自主知識產權,整體對行業發展不利。貼牌是一種貿易形勢,成本比較低,一旦進入生產環節,運營的成本、難度、跨度都會大幅增長,貼牌企業未必能夠承受得起。除非國家有關部門對企業有較大的扶持力度,否則讓貼牌轉入實業的難度可能會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39

保健品行業“禁貼牌”一年 中國產能借合資並購輸出海外

去年2月,《保健食品註冊與備案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給國內的保健品行業帶來了巨變,短短一年時間,這份新的行業指導規範正在快速激化越來越多的跨境資本布局案例。

上周末,美國營養保健品巨頭企業康寶萊(紐交所代碼:HLF)發出公告,將與中國天士力控股集團(600535.SH)達成協議成立合資公司,天士力的獨家產品將借此通過康寶萊已有的國際渠道走向海外,這是自去年2月正式公布新的《管理辦法》以來又一起中外保健品企業“融合”的案例。

在此之前,2016年3月,湯臣倍健與NBTY就曾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成立合資公司,新公司將擁有NBTY旗下的自然之寶(Nature’s Bounty)和美瑞克斯(Met-RX)兩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永久經營權及商標使用權;此後,全球最大的健康營養產品的專業零售商GNC(健安喜)被曝出與包括複星集團在內的多位中國買家接洽,尋找並購及合作機會;去年年底,另一家中國保健品民營巨頭艾蘭得宣布完成對英國兩家營養保健品企業Brunel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Limited和Biocare Limited的全資收購,Brunel為英國最大的膳食營養補充劑制造商,占有英國膳食營養補充劑ODM市場約70%的份額。

“新的管理辦法提出,2016年7月後中國保健品行業進入註冊管理雙軌管理階段,已經列入保健食品原料目錄的保健食品和首次進口的屬於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的保健食品實行備案制,這將大大降低國外保健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華區總裁王昕對此表示,新的管理辦法降低了海外保健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這是最近一段時間中資保健品企業出海頻繁的大背景。

但事實上,門檻降低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刺激更多的國內需求,將海外保健品輸入到國內無疑是中資企業海外並購的重要原因,但不僅僅於此,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對於具有大量產生實力的中國保健品實業而言,他們也需要通過並購,將大量的中國產能輸出海外。

在過去,為海外企業進行貼牌生產可以說是中國大多數保健品原料藥企業重要的業務之一,但新的管理辦法指出,奶粉、保健品等行業內的貼牌生產方式將遭到禁止,這意味著,中國具有大量產能的保健品公司需要通過合作及授權的方式,將早已輸出海外的產品換個形式送到海外去。合資、並購對於不差錢的企業而言,無疑是最好的合作方式。

“每個國家都有其優勢,對於中國的保健品行業而言,簡單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不是優勢,中國已到了‘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海外輸出的時候。”江蘇艾蘭得營養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常亮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家民營企業在過去的7年時間里,運用5次海外並購不僅實現了銷售量翻十倍,而且將產品出口量做到了近三年的全國第一。

常亮坦言,他們的並購邏輯就是以中國“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有效結合,去和歐美企業進行競爭。 “如果我們掌握了美國的前沿技術,並有機會滲透到美國消費領域的前沿,再輸出中國的資本和勞動力,就會構成更趨完美的組合,可以在全球形成較大的優勢。”常亮表示。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額達到1034億美元,其中,進口額為480億美元,出口額高達554億美元,這意味著僅僅在保健品的海外出口上已經形成了超3000億的市場。

“瞄準海外市場的並購,我們就需要向消費者提供更多產品、更豐富的劑型。比如,美國運動類營養品和粉劑的銷售速度非常快,我們要與渠道形成更好的合作關系,必須同時具備生產和管理的能力,而自建效率太低,就要看美國有沒有具備這種能力的標的公司,如果有,就選擇予以收購。”常亮透露,在如今艾蘭得的2500名員工的團隊中,美國員工從7年前的200名上升到了如今的1500名,數量是中國員工的雙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179

貼牌奶粉海外急買工廠 應對配方註冊

千余海外貼牌奶粉的焦慮感與日俱增。

嬰幼兒配方註冊制最後期限還有半年時間,國內嬰兒配方奶粉市場混亂的局面即將進入拐點。第一財經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原本還在尋求其他途徑的海外貼牌奶粉商坐不住了,紛紛開始著急購買工廠以應對配方註冊制,但這些斥巨資買回來的工廠還要過國家認監委和配方註冊雙重門檻,能否過關尚無定數。

急購海外工廠當救命稻草

過渡期只剩半年多一點,國內嬰幼兒奶粉配方註冊工作也已經全面啟動。記者近日獲悉,國內多家奶粉企業已經提交了配方註冊文件。今年二季度,主管部門已經開始對國內奶粉工廠進行註冊審核,而第三季度將圍繞海外奶粉工廠進行註冊審核,如果不出意外,第一批註冊配方將在今年5-6月份公布。

不過隨著配方註冊工作進程的提速,海外貼牌奶粉品牌坐不住了。

根據配方註冊制的規定,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註冊申請人資格,必須為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的企業,並具備相應的研發、生產和檢驗能力。如此一來,就斷絕了貼牌奶粉完成配方註冊的可能性。

根據乳業專家王丁棉此前的估算,中國市場上僅海外的貼牌奶粉品牌就有800-1000個。隨著2018年1月1日的大限臨近,無法完成配方註冊就不能在中國市場銷售,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不少海外貼牌奶粉忍痛打起了收購海外工廠的計劃。

山東一家市級奶粉經銷商李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原本他打算放棄的海外貼牌奶粉品牌倍思純的業務員上門遊說,稱公司已經收購了新西蘭DNL奶粉工廠的股權,希望他可以再考慮考慮。根據公開資料,倍思純此前是由中國商人李大健控制的澳大利亞乳企VIPLUS代工生產。

無獨有偶,由丹麥著名企業ALRA FOOD代工生產,此前飽受媒體質疑為“假洋品牌”的麥蔻日前也聲稱,自有工廠即將投入運營。在公眾號中,其借用某外媒報道稱7個月前,已收購了原馬士基集團旗下位於Hundested的Unomedical工廠,負責生產和封裝出口到中國市場的嬰幼兒配方奶粉。

按照中國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的規定,海外奶粉生產企業必須通過國家認監委的審核,才可以進口,目前國外有76家工廠通過了認監委審批,但這些大廠大多“名花有主”。

記者從國家認監委網站上看到,上述提到的兩家品牌聲稱收購的奶粉工廠均不在認監委的審批名單之列,這也意味著這些工廠所生產的產品還無法通過正規的一般進口貿易模式到國內,短期內也無法通過配方註冊。不過記者了解到,願意這樣做的企業並不在少數,尤其是在貼牌盛行的大洋洲。

新西蘭某乳企官方總代寧濤(化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包括近期澳洲和新西蘭多家貼牌奶粉商正在著急運作購買小型奶粉工廠或直接建廠,然後再去認監委註冊,之後再準備配方註冊。

斥巨資或空歡喜一場

寧濤告訴記者,在澳洲收購一家成熟奶粉工廠的成本並不低,一般要花費1.5-2億元人民幣,對於貼牌品牌來說並不是一個小數字。

記者了解到,雖然一般大型的貼牌奶粉一年銷售收入能到幾億元,但渠道驅動模式讓大部分的利潤留在渠道中,事實上貼牌商所獲利潤並沒有想象那麽豐厚。因此在2016年,原本大型的代工品牌是希望通過和代工工廠合作獲取註冊資格。

“澳、新兩國的奶粉貼牌很普遍,按照規定一個工廠可以保留3個配方系列的規定,自有品牌之外,工廠也考慮過留下名額給代工品牌。”寧濤告訴記者。

但實際上,不斷傳出的信息顯示,無論國內還是海外的奶粉工廠都未必拿到全部配方名額,工廠自有品牌註冊都還存在不確定性,只好轉而選擇優先保住自有品牌,這導致代工品牌通過合作取得註冊資格想法破滅,只能收購或自建工廠的方式獲取資格。

資深乳業專家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部分貼牌品牌正在澳洲收購或新建工廠,這條出路並非那麽穩妥。配方註冊制兩道硬門檻,分別是工廠硬件和奶粉配方能不能通過註冊,嬰幼兒配方奶粉進入中國市場必須滿足這兩個要求。

按照2013年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目前嬰配奶粉的生產完全參照“藥品模式”,須嚴格執行《粉狀嬰幼兒配方食品良好生產規範(GMP)》,組建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系(HACCP)。

宋亮告訴記者,要做到GMP和HACCP這兩個標準,硬件投入就要數以億計,如果有關部門嚴格審核的情況下,要通過工廠硬件的審核,一般企業都很難做到。有一些小的貼牌企業覺得註冊無望,轉而向中東、非洲、東南亞等市場靠攏,但對於一些大型貼牌奶粉品牌而言,中國市場還是不忍放棄。

以知名貼牌奶粉商A2乳品公司為例,根據其今年2月公布的半年財報顯示,得益於中國市場對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強勁需求,上半財年A2乳品公司營業收入約為人民幣12億元,同比增長84%。

事實上,通過認監委認證後,還要通過配方註冊,前前後後最快也需要6-9個月,已經錯過了最好的爭奪市場的時機。配方註冊制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市場上的嬰幼兒奶粉品牌數量,尤其是中小品和貼牌產品,因此新工廠最終能不能通過認監委和食藥監總局的審核還不得而知。

值得註意的是,就算最終硬件和配方審核過關,這些貼牌奶粉的日子也未必好過。在此前,大多數貼牌品牌在宣傳上都會借用自己的代工企業的名號來貼金,一旦工廠換成自有工廠,如何再營造“豪華”概念來吸引消費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0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