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若惠普出售PC 誰會接盤?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05394.html

惠普PC業務再陷出售傳聞。外電昨日稱,這家巨頭正考慮出手,交易對象或包括三星、聯想、鴻海,並斷言三星可能奪標。

早在2005年,類似消息便已流傳。那時聯想收購了IBM PC,一些人士覺得惠普或步其後塵。不過惠普沒放棄,2006年底趕上戴爾成了全球第一,並一直延續至今。

但這只是表象。當初惠普堅守不賣,可能是因為價格不划算。2001年,它以250億美元收購康柏,2005年PC業依然落後戴爾。這意味著,整合3年多效應沒釋放。當年它在資本市場黯然失色,最終鐵娘子CEO費奧莉娜下課,赫德上台。

因此,如果2005年效仿IBM,惠普將面臨兩重困難:一是整合康柏不成功,溢價不會高;二是聯想已併購IBM PC,市場上暫時恐怕無人願接手。

5年過去,惠普PC一直活在傳聞中。如今筆者認為,它實在該甩脫了。因為時代已變:全球筆記本業經歷5年榮光,市場已轉向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領域已讓惠普折腰。

而且過去5年惠普一直朝服務快速轉型。讓我們看看它的準備工作:2008年139億美元收購全球第三大IT服務商EDS;2009年27億美元收購網絡設備商3Com;2010年,12億美元收購智能手機商Palm,23.5億美元收購3PAR。

這些業務分佈在軟件服務、通訊設施、智能設備與操作系統、云計算等領域,顯然用意很深。它還有另一項準備工作:借情色與發票事件炒了CEO赫德魷魚,換上SAP前CEO李艾科,後者在軟件與服務業有很高名望。

幾天前,李艾科接受外界採訪時表示,將會以併購推動增長,彌補云計算差距,挽救惠普「迷失的靈魂」,並強調未來會強化消費電子與企業市場,變得比蘋果還「酷」。他沒提傳統的PC。事實上,幾年來,惠普已接連向鴻海出售旗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地PC廠。

截至目前,除PC業務外,惠普已變成另一個「IBM化公司」。

假如此次傳聞成真,誰會是潛在接盤者?三星看上去確實有整合需求。它是全球面板與內存巨頭,產能龐大,收購PC業可獲消化渠道。幾年來它一直強化筆記本業務,去年銷量近1000萬台。而且三星不缺資金,每年資本開支都位居全球IT巨頭前兩名。

不過,筆者認為,三星接手可能性不大。它雖急需消化產能,但其消費類業務強,商用業務弱,目前正朝後者轉型,傳統PC業增益不大。

戴爾更不會接。它與惠普已呈肉搏態勢,幾年來一直巨資收購軟件與云計算企業,PC業恐怕也非長久生意。

最有意願的恐怕是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的企業了,尤其是聯想、宏?。不過它們有點囊中羞澀,收購一個幾百億美元營收的PC業務,恐怕無法承受舉債壓 力。此外,它們也在向「蘋果化」轉型,接手PC業只能增加規模,很難提升核心競爭力。傳聞中鴻海也有意向,但它並非品牌企業,收購惠普製造業資源倒是有可 能。

也就是說,惠普想賣PC,即使有意向者也少有實力,因為惠普PC業攤子過於龐大。而且,它還有個難題,惠普PC業務主要有兩個品牌,即HP與康柏,前者不可能出售,只有後者可以。

如此,惠普PC業務是否就成「剩女」,嫁不出去了?筆者認為,仍有出手路徑:它可以通過業務重組、分拆。比如,將研發資源與知識產權打包,將康柏品牌、製造業等資源分類,然後向聯想、宏?及鴻海分類出售,如此,週期雖長,但總比一直「恨嫁」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76

誰會是中國的赫芬頓郵報

http://www.eeo.com.cn/2012/0818/232178.shtml

經濟觀察報 魏武揮/文 作為一個行業觀察者,我很注意一些IT類網站,比如36氪、tech2ipo、愛范 兒、極客公園之類的網站。最新冒出來的大概就是一個名為「虎嗅」的網站,是由幾個從傳統經管類媒體出來的人做的網絡媒體。和很多網站一樣,虎嗅會為它的註 冊用戶推送信息郵件,也和很多網站一樣,這些郵件裡包含著幾個標題、幾段摘要和幾條超鏈接——目的很明顯,希望拉著你回到它的網站。通常意義上,這類郵件 會被我本能地忽視掉,但有那麼一次我注意了一下虎嗅的郵件,發現它推送的幾個標題很對我胃口,隨後的幾次下來,虎嗅的郵件就不再被我標記為「垃圾郵件」 了。

其實,做一個ICP(內容發佈網站)並不是很難。從技術角度講,幾乎是入門級的技術門檻。《商業價值》這本雜誌索性拿著一套網上隨處可得的開源程序 架設了一個網站(其實就是個博客),我經常和人提到它:技術成本大概不過幾千的內容網站(考慮到域名費用和服務器託管費用),但由於內容的關係,這個網站 恐怕價值十數倍或者數十倍於它的技術成本。

虎嗅同樣如此。有人認為它不過是一個群博客:有多人參與寫作的博客站而已——唔,「而已」這兩個字未免太過輕鬆了。對於內容網站而言,技術選型之類 的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還是內容。雖然我一貫認為整個傳媒產業已經渠道為王,但對於單個媒體而言,依然是內容為王。這個道理就像賣飲料的總是飲料口味很 重要,但做超市的,想必會考慮市口之類的問題。內容網站去做什麼渠道是相當困難的事,做好自己的內容才是本分。虎嗅出道的時候,被稱為「1.0的逆襲」不 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相對於web2.0而言,它的確更多的側重於傳統媒體式的把關人體系的內容生產。

那麼,什麼是內容?如何運營內容?

我一點也不懷疑赫芬頓郵報這個美國新聞博客給國內這些網站所起到的榜樣作用,這個網站可謂是名利雙收:2011年3月,AOL花了3個多億美元收購 了赫芬頓郵報;2012年4月,該網站則獲得了新聞界至高獎普利策獎的國內報導獎。赫芬頓郵報說白了也是一個群博客,但技術上的卑微一點都不妨礙它極高的 價值。

不過,赫芬頓郵報畢竟是美國的網站,全盤照收是肯定不行的。這家網站側重於news(新聞)和opin-ion(觀點)兩個部分,從它的網站陳述裡可以看出來:Big news and opinion。在我看來,news和opinion並不相同。

概括地講,新聞是要求「實證」的,而觀點則偏重於「推導」。我比較喜歡的一個比喻是歇洛克·福爾摩斯和他的哥哥邁克羅夫特·福爾摩斯的區別。在歇洛 克自己看來,他的哥哥的推理能力遠遠比他強,但由於邁克羅夫特只是喜歡坐在椅子上推理而懶得求證,故而並不能成為一個偉大的偵探——但這不妨礙歇洛克從他 那裡獲取靈感。我自己寫評論文章很多年,深知自己偏向於邁克羅夫特,而不是歇洛克。道理其實很簡單,倒不是我懶,而是實在沒有這個資源。

中國的具體國情是,網站要報新聞是要獲取新聞牌照的,而通常意義上,非巨型網站很難獲得這張牌照(傳統媒體的網站例外)。在中國,做一個news的 網站政策上不太現實,實際操作上也有問題:你哪裡來的那麼多人工去像記者那樣一一求證?更何況,被採訪對象如果聽說是某某報某某雜誌,可能還說兩句,聽說 是一個網站,被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於是,長久以來,中國IT垂直類的獨立內容網站,要麼就是喜歡弄點小道消息,如果是長篇大論,基本上都是複製或者翻譯過來的(這裡有沒有版權問題另 當別論,但總之就不會是獨家了)。垂直類內容網站的歷史不短了,但IT類裡很難冒出頭來和門戶的IT頻道相抗衡。Donews一度藉著web2.0風頭很 勁了一陣子,但近來也頗有老態龍鍾之感。

這裡的關鍵是人的因素(Donews的衰落某種意義上也是因為主事者的離去)。人的因素分為兩層。較淺的一層是對文章的鑑別能力。說得難聽點,即便 都是複製來的,也知道哪個是重點要力推,哪個隨便掛一下就行了。這是比較淺層次的編輯活,鑑賞問題。而較高的一層則是對產業的洞察力,懂得寫評論,或者邀 請對的人寫對的評論(其實就是選題)。評論這個東西是可以坐在家裡寫的,但它考驗的其實是論者對下筆的這個公司乃至行業多年的觀察思考。

我個人傾向於中國這類網站做細分領域的行業評論。如果是公司評論,屬於微觀層面,靠得太近,需要極細節的證據去輔助,這已經和做新聞報導沒什麼兩樣 了。如果走到宏觀層面,就又有些宏大敘事,不是一兩千字能寫完的,而文章一長,在網上受到什麼樣的待遇,很多人心知肚明。以典型公司破題,進行中觀層面的 細分行業評論,是相當符合本文所提及網站的道路的。

這方面,國內的虎嗅和愛范兒(它主要聚焦於移動領域,特別是蘋果生態)已經有了些許萌芽,我也不得不說一句的是,假以時日,它們將是雜誌類的重要競爭對手。

(作者為知名博客It Talks博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86

如果紙媒死了,誰會是最大的受益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223.html

「紙媒將死」的聲音從互聯網新聞興起以來就一直不絕於耳,尤其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的普及更使得新聞閱讀變得隨時隨地。醒目的標題、生動的圖文加上智能的算法,新聞在省略了排版、印刷和派送等一系列漫長過程後,也讓用戶所讀取的內容變得越來越準確。

 艱難的紙媒

2009 年 4 月,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停止出版紙質日報,轉而專注於自己的網絡版報紙。該報創刊於 1908 年,在美國乃至世界都頗有知名度。而今年 8 月初,亞馬遜 CEO 傑夫·貝索斯收購了另一家美國老牌嚴肅大報《華盛頓郵報》,也在業內引發軒然大波。據美國審計聯盟的調查,北美的 210 家報紙雜誌中已有超過 87% 在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平台上發佈了移動端 App。許多傳統紙媒的數字版訂閱用戶量逐漸超過紙質版,電子訂閱的收入也漸漸超過廣告收入。肇始於 19 世紀的主要依靠廣告來支撐的傳統報紙經營模式已經受到嚴重挑戰。

相比於各種新聞閱讀 App 對資訊的即時呈現,紙媒的新聞從記者寫作到讀者閱讀之間存在著今天看起來「非常巨大」的鴻溝。當新聞記者瞭解到某一事件後,從奔赴現場採訪,再到寫作、編輯篩選、定版、印刷、派送,前一天的新聞往往要到第二天才能看到。而且對於沒有訂閱報紙的讀者來說,還必須自己去報刊亭購買,更不用說在隨身攜帶和尋找自己感興趣內容時的不便。

目前國內紙媒的內容創作者的收入與其稿件的傳播率並不是嚴格的正相關關係。以大多數報紙為例,記者的文章會按照字數、類別、質量等方面來打分,最後根據這個分數來確定記者的收入。然而這個分數的高低並不是直接由新聞被多少人讀過、評論過來衡量,而是由報紙的編委來確定。也就是說,記者的寫作並不純然是讀者導向,某種程度上來說還必須滿足編輯的喜好。


其實新聞一直沒變,作者和讀者也沒變,變的只是渠道而已。在古代,州府的榜文就是新聞;工業革命以後,報刊應運而生並成為一門獨立的產業;而到了信息革命正深入進行的今天,新聞的載體也必然會經歷徹底的變化以更加適應傳播和閱讀。在張一鳴看來,明後兩年中國的紙媒生存就會發生巨大變化。從目前的產品形態來看,至少在未來的數年時間內,移動端成為主要的新聞閱讀終端會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

傳統媒體轉向網絡新聞的最大動因無疑是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互聯網化的新聞至少能夠帶來這樣幾點改變:

大幅降低運營成本。紙張印刷、發行派送是紙媒開支的大頭,而在互聯網中,它們只不過是幾無送達成本的信息字節。互聯網媒體是真正的輕資產運營。

機器取代人工編輯。我在《沒有「人」的雪球要如何滾下去》當中已經詳細交代過這一點,原本需要編輯來完成的選稿、推薦、糾錯等工作完全可以依靠機器算法來實現,其工作效率無疑比人工要高的多,同時投入的成本也比人力低得多。

更加精準的廣告投放。不同於報刊廣告廣撒網式的宣傳,依靠算法進行個性化推薦的新聞閱讀應用可以通過分析用戶的閱讀習慣,來計算出更可能是用戶所需要產品的廣告,最大程度避免商業化運作與用戶體驗的衝突。


如果說所謂新聞業的變革只是把文字從紙張搬到網上,那麼這其實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如前文所說,內容創作者的收入並不是與其內容的傳播率、影響力直接掛鉤,讀者對內容的優劣沒有直接投票權,話語權掌握在編輯手中,同時他們決定著讀者的品味。不過形成這種機制的一點重要而不可否認的原因是,人們無法對報刊上的內容傳播進行即時監控,哪篇文章看的人最多、哪篇文章反響最好是難以知曉的。然而在互聯網則擁有諸多的客觀全面的評定標準,比如常說的 IP、PV、跳出率等。這就使得新聞的 ROI 變得可衡量,能夠以類似於廣告投放的 CPA 方式來計算作者(記者)的報酬。新聞的好壞和作者的收入是用戶說了算。

與此同時,「大眾」媒體的權力被新型渠道消解的同時,未來會有更多「小眾」媒體湧現出來。它們的目標受眾不再是社會大眾,而可能更是專注某個更加細分的領域的某一群人。目前來看最具有代表性興起的就是科技媒體:專注科技互聯網領域;內容的眾包模式;寫作方式的高度自由。而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為傳播載體,小眾媒體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進行運營。相信今後在科技領域之外,必定還會有其他具有相同專業知識和興趣愛好的人聚集到一起組建新的媒介組織。當然,這其中已經有不少個人作者借助新渠道發出自己的聲音,不乏有人借此達成變現。對於作者來說,低成本高效率的渠道能夠讓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內容創作上面,人的價值和創造力因此而得以凸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10

黑金赤字:誰會成為原油的救世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431

2008年的時候原油價格曾經到過140美元/桶,現在也不到90美元/桶。供求關系的變化使得油價在過去幾個月不斷走低。

對於個人消費者而言,油價下跌顯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於原油出口型國家來說,就是一個大麻煩了。根據德意誌銀行的研究顯示,12個OPEC成員國中7個國家可能無法在油價低於100美元/桶的情況下保持預算平衡。

20141018_gdc875

這種情況下,沙特會帶領OPEC來拯救油價麽?目前看來可能性不大。沙特整體經濟已經趨於多元化,因此油價的疲軟尚不會觸動其關鍵利益。那誰會在OPEC內部振臂一呼展開救市呢?從德意誌銀行的圖來看,阿曼和科威特可能是扮演“戈多”的角色。當然,前提是油價繼續擴大跌幅,並影響到他們的收支平衡。(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085

【專欄】QE死了,誰會陪葬?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048

inflation-balloon

本文作者為華爾街見聞專欄作家、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管清友博士。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昨晚美聯儲正式宣布結束QE,FOMC聲明同時釋放鷹派信號。美國股債齊跌,美元指數走強,黃金下跌,油價受庫存影響略有反彈。

1、QE的退出進程符合預期,未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常態化仍將采取漸進方式,不會操之過急。從2013年5月開始,關於QE提前退出的聲音就不絕於耳,但美聯儲在政策退出上依然非常謹慎,未來加息也是如此。盡管本次會議聲明偏鷹派、就業市場也在穩步複蘇,但美聯儲不會過早加息,最可能的時間還是最初耶倫提到的明年二季度。

2、不會過早加息的原因:一是美元加速升值並不是美國人希望看到的,目前美國很依賴貿易再平衡式複蘇。二是目前通脹低位,預期穩定,美聯儲並沒有壓力。三是美國資本市場過去幾年的反彈和貨幣寬松有直接關系,貨幣收緊操之過急可能會造成金融風險。

3、QE退出以及貨幣政策常態化的影響:

①美元走強,不是短期,而是中長期。原因: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收縮,美國內部去杠桿、外部再平衡,新興市場危機加劇,地緣政治風險加劇。

②黃金進入熊市:去年的大跌可以視作黃金中長期熊市的起點,目前還未結束。美聯儲收縮,美元走強是最主要的原因。

③大宗商品價格將繼續低迷。雖然在地緣政治的沖擊之下,大宗商品會間歇性反彈,但在全球需求弱複蘇、美元走強的大背景下,價格難有趨勢性上行。

4、對中國的影響:

①加劇外匯占款的趨勢性下行,推動央行貨幣投放渠道轉變。美元走強的背後是美國經濟複蘇和美國利率水平(美債)的上升,而國內則面臨房地產市場趨勢性走弱、貨幣持續寬松的情況,這將縮小國際資本在中國的套利空間,導致外匯占款繼續走低,這將迫使央行通過其他方式補充基礎貨幣,預計明年再貸款、PSL、SLF等貨幣投放將繼續頻繁使用,如果外匯占款下行幅度較大,或有降準出現。

②加劇中國出口複蘇的壓力,促使國內采取更多的內生性微刺激措施,同時倒逼國內改革。美國此輪複蘇伴隨著貿易再平衡,並不會直接帶動中國的出口,相反,由於人民幣盯住美元,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將隨著美元指數一起加速攀升,這將對出口造成更大的壓力。外生性複蘇難,只能靠內生性力量。預計未來微刺激措施仍會不斷發力,內部自貿區的探索以及外部貿易規則的談判也將隨之加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134

當韓國下海搶救 台灣誰會先受重傷?


2014-11-10  TCW  
 

 

當三星陷入低潮,將對台灣帶來什麼樣的連鎖效應?接下來的文章,我們將從五個層面去全面剖析。

先看韓國經濟受創,對台灣總體競爭力的影響。

韓國用貶值救三星除了傷到薄利電子業,也傷到傳產業

一場貨幣貶值競賽,看來已經在所難免。

因應三星與現代集團的財報失色,今年十月第一週,韓元兌美元就急速貶值一.二七%,居當週亞洲貨幣跌幅之冠,韓國政府想用貶值救出口,態度非常明確。

今年下半年,日圓兌美元貶幅近九%最高,韓元逾五%緊追在後,新台幣貶幅一.八五%,表現相對強勁。但隨著日本央行十月三十一日宣布擴大量化寬鬆(QE)規模,讓日圓貶破一百一十日圓兌一美元關卡,創七年新低,韓元再貶的壓力大增。

韓國有不得不跟進的壓力。十月底,韓國公布第三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已經連四季低於一%,不僅如此,出口金額更比上季減少二.六%,是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最大降幅。

關鍵在於,牽動韓國約四分之一出口總額、最重要的出口國──中國,今年正因為經濟成長放緩、房市不振等因素,對韓國的鋼鐵、面板等產品需求大減。

若韓國經濟一路壞下去,韓國政府的貶值力道恐將增加。元大寶華綜經院策略分析師顏承暉指出,從金融海嘯後,韓元的升貶幅度來看,韓元貶值至一美元兌一千一百五十韓元是有可能的,也就是仍有約一○%的貶值空間。

「很緊張啊!我們也很怕韓元大貶,面對客戶採購,一(跟韓廠)比價、就輸了!」一家晶片大廠業務主管說。一旦韓元貶值幅度比新台幣多了一五%,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認為,形同韓國公司不費吹灰之力,就將成本減低了一五%,這對毛利微薄的電子業而言,是何等大事!

影響所及,就連工具機、鋼鐵、紡織等,沒有與韓國直接競爭的傳產業,也可能因業界報價下跌、擠壓獲利。

這是三星危機牽動的第一圈漣漪。而當其展開反撲行動,以下的四個產業,也正展開連鎖效應。

十月上旬,三星宣布啟動平澤晶圓廠計畫,近一百五十億美元的投資額,創該公司史上單一廠最高紀錄,極可能生產記憶體。消息一出,引發業界譁然,因為此舉暗示將引發激烈價格戰。

三星透過加碼半導體,挽救獲利的策略不令人意外。今年第二季半導體營收對三星整體貢獻度雖僅一七%,卻能挹注約四分之一的營業利益,而且第三季財報顯示,半導體的營業利益率已是手機的三.二倍。

這樣的策略,從三星高層結構也可窺知一二;自執行長權五鉉以降、到面板事業群主管,全都出身半導體部門。而且蓋一個晶圓廠兩年就能量產,投資一座面板廠卻可能需要五年;整體來看,三星回防的第一選擇,就是半導體。

衝擊1》晶圓代工 影響指數:●●●○○台積電的蘋果訂單 這季恐被三星搶回

三星:二○一三年全球市占率第四,約九%台積電:二○一三年全球市占率第一,約四六%觀察時點:今年底,三星能否奪回下一代iPhone處理器訂單

其顯而易見的攻擊標的,就是台積電。

張忠謀對三星的評論,一路從「雷達上的一個光點」升級為「可畏的對手」、「很大的競爭者」。雙雄的競爭,隨著今年台積電取代三星、成為蘋果iPhone處理器的晶圓代工廠而升高。

每年九月,是蘋果發表新產品的時機,由此回推,下一代iPhone處理器的訂單,最晚今年底就得決定。

此刻,台積電正陷入嚴峻的iPhone訂單保衛戰。

今年台積電約七千六百億元營收中,外資分析師估計,蘋果訂單貢獻約一成,應是僅次於高通等的前三大客戶,也是台積電前三季營收年增率約兩成的驅動力之一。

相較於台積電全年產能滿載,掉了蘋果訂單的三星,原本專為蘋果打造的美國德州晶圓廠,今年的產能利用率卻不到七成,還必須大減資本支出二五%。

對三星而言,搶到蘋果訂單,不僅是燃眉之急,甚至是救命符!為了營造勝利氣氛,十月初,三星大型積體電路部門(System LSI)總裁金奇南(Kim Ki-nam),甚至在首爾總部暗示,明年新晶片若對蘋果出貨,獲利將會好轉,讓外界一度以為三星已確定出線。

除了放煙霧彈,三星還用蛙跳策略,想把蘋果訂單從台積電的嘴裡硬生生搶回來。說穿了,三星就是想透過技術大步超越台積電,後來居上。今年你用二十奈米拿下蘋果訂單,明年我就用全球最先進的十四奈米來爭寵,而且報價還比你再低兩成。

表面上,這一局三星的贏面大過台積電;但根據客戶端透露,三星所祭出的「壓箱寶」十四奈米,目前的良率仍低於一○%,相較於此,以十六奈米技術搶單的台積電,據悉其晶片體積,能縮小到與三星的製程差不多,而且良率已超過五成,遠比三星穩定。

這一季,三星能否順利復仇變數仍大,但它的一舉一動,正牽動著占台股一三.三%權值比重的台積電走向。

「三星是當前跟我們競爭得很厲害的對手。」--台積電董事長 張忠謀

「明年持續看好台積電,但像今年成長兩成以上機會不大。」--大和國泰證券科技行業研究區域主管 徐禕成

衝擊2》DRAM 影響指數:●●○○○打破恐怖平衡 台廠好日子喊停

三星:二○一三年營收約新台幣七千二百億元華亞科:二○一三年營收五百九十億元觀察時點:各家大廠明年第二季製程轉換是否順利

三星力挽狂瀾,還直接衝擊台灣另一個產業──DRAM。

場景拉到韓國水原市,三星總部。距此不遠是三星即將量產的晶圓廠S3(Line 17),沉重龐大的半導體機台正在裝機,最快今年底就可投產;研究機構DRAM eXchange 研究協理吳雅婷估計,明年下半年,其將為全球DRAM產業增加約五%的產能。更懾人的是,三星才剛宣布啟動的平澤廠,也極可能投入DRAM、快閃記憶體的生產。

全球龍頭三星大動作,讓其他兩大記憶體廠──美光與SK海力士繃緊神經。SK海力士在韓國利川的新廠已進入完工的倒數計時,預定明年中移入機台;美光則持續微縮製程,靠提高生產效率來增加產出。

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DRAM業好不容易維持的恐怖平衡,看來正逐步瓦解。

近年全球記憶體整合到只剩下三大巨頭,大家都自律擴產,深怕重蹈之前競相增產、殺價的覆轍;但現在,隨著三星的反攻,記憶體供給將持續增加。另一方面,這幾年記憶體倚賴最深的應用──智慧型手機,明年預估將成長趨緩,使用量大減。

根據研調機構Strategy Analytics估計,今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還會比去年增加約二四%,但明年的成長率只剩下一三%至一六%;其中,使用大量記憶體的中高價手機,主打的歐美市場已經趨近飽和,成長率將低至個位數。

「(三星)對半導體產業帶來威脅,但對台灣DRAM影響不大。」--華亞科董事長 高啟全

「明年受供給增加、需求減緩兩端的擠壓,DRAM業近兩年好光景不再。」--大和國泰證券科技行業研究區域主管 徐禕成

衝擊3》智慧型手機 影響指數:●○○○○三星打低價戰 台廠獲利被擠壓

三星:二○一四年Q2全球市占率二五%,排名第一宏達電:二○一四年Q2全球市占率一.九%,全球第十五觀察時點:明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三星高階機的市場反應

三星這次遭遇最大的難關,是在手機市場,但台灣吃到三星手機訂單的業者並不多,因此對供應鏈衝擊有限。

反而是這次被韓國官員點名,打敗三星的廠商之一:中國小米科技,其相關供應商可能受惠。

目前看來,即便三星展開反擊戰爭,短期內仍無法阻擋小米成長的態勢。今年第三季,小米首度成為全球第三大智慧型手機品牌後,明年預估出貨量將比今年大增六成以上,挑戰一億支;在此之前,只有蘋果、三星兩個品牌能超越一億支。

這對台灣的影響是,目前供應零組件給小米的業者,包括手機處理器聯發科、相機鏡頭大立光、觸控晶片F—敦泰、驅動晶片旭曜與聯詠,以及負責組裝的英業達與鴻海旗下的富智康等公司,明年業績都吃下一顆定心丸。

只是,在這場三星戰敗,而中國廠商勝出的戰局中。台灣手機供應鏈雖然營收會成長,但獲利卻可能出現「虛胖」。

關鍵在於,中國品牌一向以三百美元以下的中低階市場為主,台灣供應鏈的獲利空間,更可能隨著單價的持續下滑,進一步被壓縮。

至於品牌廠宏達電與三星一樣,被中國強敵進逼,明年仍將陷入苦戰。

「三星依然是強勁對手,但各地區在地品牌(如中國本土手機品牌)也得同等注意。」--華碩高階主管

「中韓競爭下,台廠做中國手機代工供應鏈營收會提升,但獲利可能會被擠壓。」--日系外資報告

衝擊4》面板 影響指數:●○○○○專攻大尺寸 共同對手是中國

三星:二○一四年Q3全球市占率一九.八%,市占第三群創:二○一四年Q3全球市占率二○.四%,排名第二觀察時點: 明年Q3,中國產能逐步開出的市場影響

對台灣面板業而言,金融海嘯時,韓元大幅貶值,讓三星為首的韓廠報價一日三市、最終跌破台廠成本線的經歷,是場揮不去的夢魘。面板雙虎群創、友達幾乎連年大虧,直到去年才反轉。不過,三星這次若是反擊,對台灣的直接影響,可能已經沒這麼大,因為雙方戰場不同。

金融海嘯後,三星的營運重心轉移到手機上,大尺寸面板排名從六年前的第一名,掉到現在的第三名。相對於此,台灣面板雙虎則主打4K2K高階電視,在特定大尺寸面板的市占率與技術,甚至有領先韓國的趨勢。

台灣要慎防的,反而是中國。

明年底,中國將有八座八.五代廠開出。一位面板大廠前執行長表示,第一個警訊將出現在明年第三季,即便中國面板廠短期難在高階市場與台灣競爭,但犀利報價仍將擾亂市場。

一場正在開打的回防戰爭,讓我們得以重新檢視台灣各產業的競爭力。三星的實力仍不容小覷,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戰爭中還多了新角色:中國企業。後續,若三星對中國對手,如小米展開更激烈的殺價戰,夾在中間的台商,勢必須更步步為營,才不會在雙方的大戰中,成為第一個犧牲者。

「比起三星,LG反倒是威脅。」--群創內部主管

「樂觀看待,明年整年將持續缺貨,中國新產能將被大尺寸(面板)需求抵消。」--Display Research副總裁 謝勤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93

石油市場進入弱肉強食新時代 誰會輸的最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356

i6MEJX7S73P8

在沙特等海外產油國的帶領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本周四放棄了減產保價,原油市場迎來一場痛苦的廝殺。從產油國政府到美國部分高成本的頁巖油生產商,那些最弱的“玩家”將被市場蹂躪。

隨著OPEC放棄減產,一場礦日持有的戰爭已經拉開序幕,市場將決定誰是最強者,而每日超過200萬桶的過剩供應又該由誰來削減。

據彭博社,包括億萬富翁Harold Hamm在內的美國頁巖油大佬已經表態會繼續開采,堅稱哪怕油價大幅低於70美元/桶,他們仍然能夠盈利,未來一年里不太可能減產。

不過,國際經濟顧問機構IHS環球透視、富國銀行和ITG投資研究公司分析認為,盈利能力差的頁巖油產區,以及從伊朗到俄羅斯等高度依賴原油出口收入的國家,甚至是加拿大和挪威,很快會感受到油價下跌的痛苦。

HIS全球原油市場部高級主管Jamie Webster周五在電話中向彭博社指出:

原油市場現在正處於一個十分令人頭疼的環境中,未來幾年很可能也會是這樣的。

這次是一場完全不同的遊戲了。不僅僅是產出增加的問題,而是產出會持續不斷地增加。

油價暴跌影響擴散

原油價格自今年6月的高點已經下跌近40%,負面影響從能源公司、行業傳遍至原油輸出國的貨幣乃至其財政預算。

自6月中旬以來,俄羅斯盧布貶值超過30%,挪威克朗貶值12%,尼日利亞奈拉(尼日利亞貨幣名)匯率周三跌至歷史低點。

周四和周五兩日,油價累計跌幅近10%,俄羅斯盧布周五暴跌。在紐約外匯市場,盧布兌美元匯率盤中下跌了3.5%,至一美元兌換50.4085盧布。

Screen Shot 2014-11-29 at 下午5.57.25

俄羅斯國家能源安全局首席分析師Aleksandr Pasechnik上月曾告訴路透:

我認為盧布對美元很可能在今年年底會跌至50,但是不太可能進一步跌破這一門檻,否則將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後果。

油價下跌給俄羅斯帶來的損失更甚於歐美的制裁。俄羅斯財長Anton Siluanov周一在莫斯科的經濟論壇上表示:“因為歐美制裁,我們每年損失約為400億美元,而由於油價暴跌了30%,我們每年的損失在900億至1000億美元。”

另一個遭遇重創的是委內瑞拉。委內瑞拉央行周五的數據顯示,該國外儲已降至222億美元,創十一年新低。據法新社,在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不減產後,委內瑞拉領導人下令削減預算。

原油收入占該國美元收入的96%,但是上月該收入下降了35%,外匯儲備也大幅縮水。 外儲的急劇下降導致違約擔憂四起,該國國債在過去的兩個月中遭到了拋售,股市大跌

幸好,委內瑞拉接獲了最大債權國中國拋出的救生圈——放寬了對其500億美元貸款的償還條件。

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Nicolás Maduro)上周在一次講話中表示,財政部長魯道夫·馬可(Rodolfo Marco)不久將前往中國,嘗試獲得新貸款。

另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委內瑞拉上周還使用了中方的40億美元信貸資金來充實外匯儲備,外儲才增長到232億美元,但外儲仍然較2012年大幅下降了21%。

史上最慘烈的石油價格戰

華爾街見聞網站還介紹過,上一次遭遇沙特精心安排的“原油價格戰”,美國石油開采商輸得很慘。

1986年,沙特的原油“水龍頭”足足四個月沒有關上,油價暴跌67%,僅僅高於10美元/每桶。

美國原油產業遭遇重創,在隨後的近20年里原油產量一蹶不振,沙特重奪原油市場寶座。

能源開采服務公司Kruse Energy & Equipment聯合創始人James Richie告訴彭博,“當時市場上充斥著原油開采設備”。 專業拍賣油田設備32年的Richie表示,那一年他主導了86起拍賣,比正常年份的兩倍還多。

1986年,油田開采設備變得一文不值。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16

【週末特刊】中美股市行情誰會走得更牛? 財說

來源: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4010585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您以為中國股市真的可以牛冠全球持續走出慢牛行情嗎?您以來聽黨話炒股就能賺錢嗎?錯了錯了!美股才是真正的慢牛,光看標準普爾500指數其3年漲幅就達63.36%。那麽又是什麽支撐起美股的慢牛行情?且看財說為您揭秘!

近期中美股市行情冰火兩重天

  近期A股行情可謂演繹的轟轟烈烈,上證指數從11月20日開盤價的2443.28一路飈升至昨日收盤價2938.17,中間最高觸及3091.32,不到一個月時間漲幅已達20.25%。不過大洋彼岸的另一頭美股卻因感恩節的到來進入了為期近一月的聖誕季,再加上油價暴跌,美各項經濟數據不及預期造成市場恐慌指數攀升,近一個月來標普500指數下跌1.76%,這其中尤以中概股指數下跌最為猛烈,以i美股中概股30指數為例一月下跌幅度近10%。

美股過去三年走得更為穩健,是真正的慢牛

  A股短期行情或許可以期待,券商股、銀行股、自貿區概念等近期受追捧無可置疑,但是A股市場上散戶眾多,甚至不少人開始奉行“炒股要聽黨的話”,讓筆者甚是堪憂!可見A股政策色彩之強烈,所以造成的結果往往是“滿倉踏空”、“賺了指數不賺錢”,就連著名經濟學家吳敬鏈老人家都忍不住發表評論說中國股市是個沒規矩的賭場,不要輕信牛市!而相比之下雖然美股沒有漲跌停板限制,但其指數走勢更為穩健。

  從下面兩圖的對比可以看到上證指數三年以內多數時間處於橫盤震蕩,三年漲幅為26.9%,與此同時標普500指數呈現穩步上漲態勢,三年漲幅達63.36%。

A股上證指數近三年走勢



標普500指數近三年走勢



  這指數走得真是漂亮啊!下面我們再將時間拉長,看一下近5年走勢,雖然2009年前後美國還受到次貸危機,金融機構倒閉,經濟倒退數年的沖擊,但是很快就恢複了慢牛行情。

標普500指數近5年走勢




為何美國股市能走出慢牛行情,而中國股市不行?

1.美國的經濟經過了一輪非常猛烈的著陸,大量金融機構倒閉、破產和被收購;中國經濟還是非常緩慢的下行,大量的僵屍企業還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也沒有任何金融機構倒閉、破產、被收購,中國還處於漫長的調整過程中;

2.美聯儲大規模投放基礎貨幣,QE一輪又一輪,而且預期非常明確,中國只是貨幣政策微調,定向寬松,放水規模不大,因為中國的貨幣已經很多很多,而且中國經過上一輪四萬億後,已經無力再大規模放水,子彈提前打光了大部分,只能預調微調;

3.美國股市在救市後,金融股等反彈後,很快美國出現了一大批增長強勁的產業和企業,蘋果、3D打印、FACEBOOK、特斯拉、頁巖油革命等,正是這一大批成長型的企業破空增長,帶動了美國股市一輪又一輪的上漲,只有增長性的企業才能帶來股市的大牛市;而中國目前看不到任何行業有著實質性的增長,看不到任何明星企業破空而出,這就無法帶動中國股市像美國股市那樣迎來大牛行情,最多是價值發現式,而非價值增長式的爆發。

4.美國股市前期是靠貨幣推動的,後期是靠企業盈利增長推動的;中國股市前期是靠融資杠桿推動的,但中國經濟下行,沒有出現新興的行業,也沒有明確的盈利增長。

5.美國的行情之所以持久,是美國的企業進行了歷史上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回購行為,支持了美國股市持續走高;中國股市一直下跌,到目前都沒見到上市公司有多少股票回購行為。

6.美國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量化寬松,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從8000億膨脹到了48000億,美國的創新型行業不斷誕生,明星企業盈利迅猛增長,上市公司不斷回購股票;中國經歷過四萬億,已經沒有能力大規模放水,經濟還在下行,看不到新行業和明星企業的大發展,只有靠賭徒加大杠桿在融資炒作股票,沒見到上市公司大規模的回購行為。中國股市有大牛市嗎?會和美國股市那麽持續走強嗎?當然不會,中國股市看不到任何增長的動力,只有賭徒繼續賭博而已!

(部分來自:喜投網)

閱讀財說更多精華文章歡迎一下目錄鏈接: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370964
主題投資、新股解讀、熱門個股剖析、投資知識補習等等一網打盡,為您開啟海外投資之路

@今日話題
上財說,給您一張財富綠卡,讓您暢享財務自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387

誰會是下個瑞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180

今年1月15日,瑞士央行意外宣布取消歐元兌瑞士法郎1.20的下限,當天歐元對瑞士法郎的匯率暴跌將近28%。瑞士央行取消本幣與歐元掛鉤,加入貨幣戰,引起外匯市場軒然大波。在希臘債務危機風險增加時,還有沒有匯率掛鉤的貨幣可能像瑞士法郎這樣震動市場?

英國金融雜誌《經濟學人》網站的下圖展示了全球貨幣掛鉤的現狀。其網站文章將貨幣掛鉤的國家分為三類:

1、有的國家不喜歡自由市場的波動,傾向於管理本幣,同時通過隱性掛鉤維持資本管制,比如中國;

2、有的國家利用貨幣掛鉤獲得經濟信譽。比如上世紀90年代阿根廷就決定讓阿根廷比索與美元掛鉤,用這種方式幫助終止國內惡性通脹。這樣一來,實際制定貨幣政策的是美聯儲,不是阿根廷央行。

3、歐元區國家曾通過歐洲匯率機制建立貨幣聯系,直到1999年歐元問世,這種方式才壽終正寢。

貨幣戰爭,美元,瑞士法郎,美聯儲,瑞士央行,歐元

上述文章認為,某國讓本幣與一位貿易夥伴的貨幣掛鉤可以帶來一定的優勢,但也存在問題:

經濟政策必須服從於匯率目標。如果被掛鉤貨幣所在的國家收緊貨幣,掛鉤本幣的國家也必須收緊貨幣。如果兩國的經濟聯系不夠密切,這樣的貨幣政策變化可能根本不適合。市場會感覺到這種掛鉤的弱點。交易者會試圖破壞掛鉤,1992年英鎊被迫退出歐洲匯率機制就是那樣。央行可能為維持掛鉤耗盡儲備,被迫放棄掛鉤的政策。

而以下全球外匯波動率的圖表顯示,目前波動極高,達到了歐洲債務危機和新興市場因美聯儲暗示縮減QE而大跌時的水平。它意味著,外匯市場預計又可能發生危機。

貨幣戰爭,美元,瑞士法郎,美聯儲,瑞士央行,歐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721

蘋果供應鏈重新洗牌  誰會是新的一軍?

2015-03-09  TCW
 
 

 

二○一五年,誰,將扮演台股衝萬點火車頭?答案,依然是蘋果(Apple)。

一年內股價成長超過七成,一度衝破一百三十美元,市值來到破天荒的七千七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四兆五千二百億元),足以買下整個俄羅斯股市,或是全球最大石油公司艾克森美孚(Exxon)兩次。這是蘋果在新春創下的驚人成績。

蘋果,還會繼續發威產品全面出擊,股價喊出再漲二五%

去年 iPhone 6 創造史上最大換機潮,華爾街一度認為蘋果的利多隨其問世而出盡,沒想到熱潮不僅持續延燒,甚至不斷突破極限。外資在跌碎一堆眼鏡後終於調整了目標價,摩根大通證券認為蘋果的合理價位至少在一百四十五美元以上,《霸榮》(Barron's)更預測,蘋果股價未來一年有望再漲二五%,至一百六十美元。

理由,就在三月九日,蘋果春季發表會「Spring Forward」上。

這一天,將是全新穿戴式裝置Apple Watch宣布開賣的日子。根據權威科技網站AppleInsider的消息,當天蘋果還將同步推出十二吋MacBook Air,以及改版後的iTunes與音樂串流服務。

事實上,這只是掀開蘋果二○一五年產品布局的一角,若攤開整個藍圖(見上表),可以發現,今年,將是蘋果有史以來推出最多款軟硬體產品的一年。

「如果說去年是 iPhone 獨領風騷,今年就是(蘋果產品)全面出擊,」一位負責蘋果代工的高層說。

做為全球消費性電子龍頭霸主,蘋果一出手,其規格、功能與外觀設計,往往就定調業界標準。舉凡過去的全觸控螢幕、一體成型鋁鎂合金外殼、指紋辨識等,皆能引爆非蘋陣營大跟風,帶動相關零組件廠業績水漲船高。

以今年的布局藍圖來看,全新產品 Apple Watch 所用的新材料藍寶石螢幕,預估將成為所有穿戴式裝置的基本配備,未來有可能全面應用到手機與平板上。新增的 Apple Pay、Health Kit 等軟體功能,則透露出蘋果跨足金融與醫療產業,欲全面打造生態系統的野心。

新款的 iPhone 6S ,則可能增添 3D 壓力感測器功能。透過這項新技術,手機可以偵測到按壓的力道,從而開發出偵測心跳、血壓、脈搏等新應用。

至於平板電腦與筆電兩大成熟產品線,則持續挑戰輕薄、快速與電池續航力的極限。

對台灣電子產業來說,蘋果幾乎等同於衣食父母,光是一支 iPhone 6 ,就牽動台股二○%的產值,若將所有的硬體產品全部計入,占比更是高達三○%以上。換句話說,只要能透析蘋果的產品布局與策略,就能預測相關台股今年的表現。

德盛科技大壩基金經理人廖哲宏分析,今年要投資蘋概股,主要看兩種類型,一種是 new feature(新功能),一種是 gain share(市占增加率)。後者比前者更具股價爆發力。

贏家,將上演大風吹可成訂單成長,宸鴻可望回 iPhone 之列

二月十二日,蘋果公布了最新的供應鏈名單,緯創、仁寶首度入榜。若加上原本的鴻海、和碩與廣達,代工五哥全部入列,一場供應鏈大洗牌的賽局隱然成形。

對蘋果來說,長期依賴單一供應商會對營運帶來高度風險,最好的策略,就是將訂單分散,使其互相箝制,既避開生產風險,也能控制價格。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納入新的供應商,重新調配訂單比重。

「這是一手胡蘿蔔,一手鞭子的手法,」一位台中光學大廠高層說,蘋果常常在談判初期開出逼死人的條件,看你做不做得到,如果成了,立刻增加訂單,若不成,就轉頭投資二線廠商。

和碩就是一個極佳範例。在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學習後,去年業績大爆發,從鴻海手上搶下超過兩成的 iPhone 6 訂單,股價隨即翻身上漲,今年二月股價一度超過鴻海。摩根士丹利證券預估,和碩今年的 iPhone 訂單占營收比重,將進一步提升到三○%以上,股價未來還有一○%的成長空間。

反觀鴻海,雖然穩坐代工老大位置,握有最主流的產品,訂單營收比率達七成,但在蘋果分散供應鏈的策略下,慘遭和碩瓜分,反而成為股價受害者。

這就說明了,今年的蘋概股,要挑的不只是純度,更重要的是低基期、具備成長爆發力者。

可成與鴻準的機殼王者之戰也是同樣的邏輯。鴻準是 iPhone 金屬機殼最大供應商,擁有六萬多台 CNC 機台(電腦輔助數值控制機),產能與規模比可成高逾一倍,但空有一身武藝,卻仍得受制蘋果的分散策略,眼睜睜的看著訂單流入可成口袋中。

巴克萊資本證券分析,目前全球 iPhone 機殼訂單,可成僅占五%,在去年 CNC 機台有效擴充,生產良率改善的狀況下,今年可望大幅提升到一二%,成長超過一倍。在需求及供給面互相配合下,營收、獲利都能穩定成長。

至於一度被踢出iPhone供應鏈的觸控面板廠宸鴻(F-TPK),今年頗有捲土重來的態勢。它曾是iPhone熱賣大功臣,也是蘋果在手持式裝置最重要的關鍵零組件合作夥伴,但當蘋果為讓 iPhone 更輕薄,它一夕之間失去iPhone 5訂單。

不過,對蘋果的供應鏈策略來說,只要你有持續創新的利用價值,永遠有機會翻身。宸鴻持續協助 Apple Watch 的觸控面板開發,以及 iPhone 6S 的3D壓力感測新功能研發,大和證券預估,如果蘋果採用這項解決方案,宸鴻不只能重回 iPhone 供應鏈,還可拿下五○%市占率,預估平均出貨單價達八美元,貢獻一四%毛利。二○一五年每股獲利可望達十五.九三元。

另一檔可望受惠於蘋果產品新功能的股票,正是當前的股王大立光。業界認為,蘋果的相機畫素停留在八百萬已有兩代之久,今年勢必要有所提升,且Android陣營早將前後雙鏡頭列為標準配備,蘋果極可能也在今年跟進。一旦成真,做為第一供應商的大立光,業績至少再翻一倍。

這就是為什麼儘管股價已經來到了二千六百元的新高天價,九大外資還是同步將目標價調到三千元以上。

然而大立光也不是完全沒有風險。一位光學產業高層就透露,其實蘋果對大立光的報價「越來越失望」,認為成本太高。若iPhone6 S將前後雙鏡頭列為標準配備,在節省成本與分散風險的策略下,很可能讓玉晶光接手。「即便玉晶光技術能力不到位,蘋果也會用軟體功能去彌補硬體不足。」該高層分析。

入榜,未必跟著蘋果賺緯創拿到蘋果屑,獲利挹注有限

事實上,隨著蘋果產品越賣越多、量越出越大,現在的供應鏈產能已經過於集中,蘋果這種「扶植老二打老大」的手法,已經要提前布局到栽培老三上,好讓手上多幾張牌可打。原本是蘋果絕緣體的緯創與仁寶,現在就因此而入選。

雖然外資界認為,緯創拿到的是量少又低毛利的 iPhone 5C,今年了不起再增加一款四吋的iPhone mini,占其營收不到五%,不只獲利挹注有限,還可能為了迎合蘋果要求,投入大量設備與人力,反倒侵蝕本業獲利。

而仁寶更辛苦,接手從去年第四季就開始衰退的 iPad mini,被認為是這連蘋果皮都稱不上,只吃到蘋果屑。

事實上,對於內功不夠的廠來說,蘋果單是毒藥,不是補藥。過去群創想做,卻搞不定良率,弄到虧損連連。另外一家觸控面板廠勝華,更是弄到公司破產,可以說沒有三兩三,不要想登蘋果山。

但對這兩家緯創、仁寶來說,接蘋果單不只是面子之戰,更是要趁此機會趕快蹲馬步練功,一旦像和碩一樣熬過了成長期,順利轉大人,營收、獲利、股價都能一飛沖天。

站在投資的立場,緯創與仁寶雖然都打上了蘋果光,但要享甜美果實恐怕還要再等上一、兩年時間,長線可以布局,今年可能很難有好的收穫。

看透了蘋果的產品策略布局,才能掌握投資二○一五年蘋概股的投資契機。

【延伸閱讀】搶先看蘋果2015產品布局,新款史上最多!

● iPhone系列iPhone 6S˙新增3D壓力感測器iPhone 6mini˙4吋簡化機種(主打低價市場)

趨勢1:壓力感測成為主流配備趨勢2:4吋成為低價手機主流規格

● 穿戴式裝置 Apple Watch˙全新介面˙外觀設計˙搭配Apple Pay行動支付

趨勢3:藍寶石螢幕成穿戴式裝置標準配備趨勢4:手表成為手機功能的延伸

● 機上盒Apple TV˙4K高解析度˙智慧錄影˙家電控制

● iPad系列iPad Air˙3 9.7吋˙高速A9晶片(主打消費娛樂市場)iPad plus˙12.9 吋大螢幕˙新增觸控筆(主打教育商用市場)iPad mini 4˙7.9吋小螢幕(主打低價市場)

趨勢6:小尺寸平板恐遭淘汰

● App軟體Apple Pay 2.0˙行動支付,付費方式與金融創新iTunes + Beats˙行動音樂結合線上音樂與高品質收聽體驗HealthKit˙行動醫療平台,搭配手機與手表

趨勢7:手機取代信用卡趨勢8:個人健康管理時代來臨

● MacBook系列 12吋MacBook Air˙高畫質Retina螢幕˙10小時電池續航力

資料來源:AppleInsider、鉅亨網整理:林俊劭

【延伸閱讀-圖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