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好股與好價到底誰更重要? 李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17if5.html

李 劍

 

     好股(其實指的是好公司)與好價到底誰更重要?這是一個在價值投資界經常爭論不休的問題.我在以前的文章和演講中曾多次明確過這個問題.但現在看來,還有再展開解釋的必要.

   

    好公司與好價格是構成好股票的一個既不可分割又有主次先後的有機整體.它們的關係比較恰當的比喻,我想應該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都重要但又有主次。都重要 是因為缺一不可,缺一不能成其為硬幣;有主次是好股總是正面,是第一位的;好價總是副面,是第二位的。它們的關係也可以比作歌詞與曲調的關係,一首好的歌 曲必須是好的歌詞與好的曲調兼備,但歌詞畢竟是歌曲的內容和靈魂,比起曲調來說總是列在首位。

   

    事實上大家在生活中都有意識地把它們緊緊聯繫在一起,並且主次分明.比如一位朋友向另一位朋友推薦股票,一般都是先說這家公司好在哪裡,然後再說它非常便宜.

 

    要在理論上說清楚好股與好價誰更重要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要引進風險水平來比較,二是要站在長期投資而不是短期回報的角度,也就是要考慮今後的成長性。

 

    不引進風險水平來比較,好股和好價的關係就會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很難扯清楚。格雷漢姆天才地指出了安全空間的重要性,但沒有認識到公司自身獨特的競爭 優勢如護城河等的奧妙,沒有量度無護城河優勢的廉價公司的風險水平,所以有片面強調低價之嫌,結果他的愛徒巴菲特在醒悟之前買進了幾隻極其便宜然而後來破 產或幾乎破產的股票。巴菲特認真量度了兩者的風險水平,發現特別優秀的企業加上不算太貴的價格,比糟糕的企業加上特別低廉的價格,風險水平更低,而長期投 資回報更高。因此他極力推崇偉大的企業,明確提出了比如消費獨佔型中特別優秀的公司,只要價格適中就可以買進的投資理念。

   

    在投資實踐中,為什麼很多朋友會為這個問題爭論不休?特別是部分朋友一定要認定好價比好股更重要呢?我想往往是出於這樣一種情況,即他們往往用後來的漲跌 事實來說明,而沒有考慮當時的風險水平。在2008年年底,無論是A股和港股,都有很多績差公司和強週期性公司的股票跌得慘不忍睹,後來大盤反轉,它們又 漲了二、三倍甚至四、五倍,遠遠高於一些穩定性行業優秀公司後來的漲幅。但他們沒有注意到,當時人們不買這些廉價股票是有道理的,因為危機時這些公司風險 太高,有些在危機時可能會巨額虧損,有些則可能度不過危機。就像最近我抄底日本股票時在一隻股票上的情況一樣:日本地震後,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的股票 (9501.T)從最高的2100日元跌至最低291日元,期間多次覺得價格非常吸引人,但一想到福島兩座核電站的問題還沒有最後解決,同時又將面臨巨額 的賠償,甚至有可能破產.風險水平高到你實在難以下定決心,結果最終也沒有買入.

   

   

另外,不結合長期投資的角度特別是不考慮公司未來的成長性,也判斷不了好股好價兩者的優 劣。不是所有行業都適合長期投資。在我最喜歡的四大行業分類中(穩定性行業、弱週期性行業、強週期性行業、高風險行業),實際只有穩定性行業中的光芒持久 的少數恆星公司才值得長期投資。從長期持有的角度,好股(優秀企業)因為自身成長性強,所以儘管買高了些,時間一長還是能賺錢;而垃圾股自身成長性低,雖 然買得便宜,但風險高,長期回報差,時間一長甚至可能摘牌。巴菲特的恩師有所欠缺的第二方面顯然是只看到了當時的情況,而無考慮到不同公司未來成長性的巨 大差別.所以比較好股好價的關係一定要代入時間因素(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一定要考慮公司未來成長性的差異.短期是不好比較的,不考慮基本面也不好比 較.短期內雞犬都能升天,無從判斷好股與好價的優劣。

 

    這裡必須強調一下,什麼都不能過!好公司貴得太離譜,那也就根本不是好股票。我們的比較一定是相對性比較,而不能極端化。就像我們夏天買西瓜,西瓜再便 宜,但買回來不能吃,家裡人不開心,再便宜也沒有什麼用;反之,西瓜特別好,雖然貴了些,但功用得到了發揮,家裡人吃得高興。因此好西瓜總要比好價格重要 一些。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用彩電的價格汽車的價格買了好西瓜,好西瓜的性質就變了,家裡人吃不下去了,因為那不是吃瓜,那是吃家當。凡事都不能走極端。

                                 

                                       2011年4月14日於上海

 

 

投資宜「貪」不宜「急」

 

李春根

 

    長期持有買得便宜的好股票,是概率最大的致富方式之一。相當多的股民朋友看好一個或幾個股票時,基本上都是傾其所有滿倉操作,因為買入時一般都會認為是好 時機,好時機就應該多投入,不如此不足以痛快淋漓,不如此不足以快速致富。爾後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則常常已是彈盡糧絕,沒有退路。一言以蔽之, 「貪」與「急」使然。

    人性中的貪,是一種普遍現象,你我皆有,若一味站在道德的高度進行批判,就沒什麼建設性了。2010 年8月4日,在網上看到這麼一條新聞,廣東東莞有一位彩民,他所買的彩票中,有兩張中了雙色球頭獎,獎金高達1176萬元。按理這位老兄應該欣喜若狂吧, 但這位剛躋身千萬富翁行列的幸運兒卻仍感到遺憾,因為他當期還10倍投注了一張1注的單式票,結果因為一個紅球之差,錯過了10注頭獎。所以他還多少有些 失落地說「:本來,我可以中5000萬!」

    我覺得這位老兄挺可愛的,心裡怎麼想怎麼說,特實誠。不能指責人家貪心不足,得隴望蜀,確實5000萬比1700萬多很多,遺憾一下很正常。

    廣義地看,買彩票似乎介於賭博與投資之間。投資時「貪」字當頭沒什麼不對,關鍵在於能貪得到。

    長期持有就是一種貪,如那位彩民朋友一般,不但要1700萬,更是想把5000萬一網打盡。

投資可以貪,而且應該貪,但不能老著急。看一些股市成功人士,在投資時總是收放有度,進退有序。大部分時候都是潛伏著挑選獵物,一旦機會適當,即果斷出擊,成功率非常高。他們果斷,但不著急,貪起來有利有節,比喻為食肉猛獸很是貼切。股民們早已比喻過了: 「大鱷」!

    反觀不少股民朋友,卻是著急而不果斷,每天盯著屏幕看盤,買進賣出,忙得不亦樂乎。不管是肉是草,只管往嘴裡撥拉。漲一點便立即找到「股神」的感覺,幾乎 逢人就想自我表揚幾句;跌了則以為天要塌下來,或趕緊割肉斬倉,或被套後責怪政府不作為。整日裡急急慌慌,一驚一乍,極少敢於堅守投資理念或投資初衷,很 容易使人聯想起食草動物。常常是錢沒怎麼見賺著,倒是看到不少胸悶腦溢血進醫院的。

    急於求成是一種很普通的人之常情,但卻不能因為是人之常情就去放縱。

    選股時如果著急,可能會忽略掉很多看似不打緊,實則很關鍵的細節,從而錯過好公司或跌入陷阱。

    買了股票就要立竿見影有成效,那也多半會急驚風遇著慢郎中,經常誤事:拿在手裡時股價一動不動,隻眼看著別的股票一個勁地漲。一著急賣了換成正在漲的,情況便立即逆轉,賣出去的開始不停地漲,換進手裡的開始不停地跌。於是,繼續著急。股市裡這類故事差不多天天都有上演。

    大家知道,一口氣吃不成胖子。在戰略上,我們要有氣吞5000萬的壯志,要做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貪念的股民。但在戰術上,還得一步步來,5000萬或更多 的錢不大可能一把抓入口袋。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股要一個一個地選,錢也得一元一元慢慢地賺。人民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解放全中國還得三大戰役。建設新中 國也還得一個一個五年計劃慢慢來。你是誰?還能比十大元帥十大將軍更厲害,比政府更厲害?能一口氣達到目的,能一個月成為富翁,兩個月成為李嘉誠?再胖的 胖子也是靠一口一口吃出來的。

    自古以來,人們對急於求成是一直持批判的態度。雅一點的說「欲速則不達」,那是古時先賢們發呆時迸發的思想火花。俗一點的嚷 「財不入急門」,不知是多少急於發財而碰了釘子的人總結出來的。對官員或公僕們來說,工作要有只爭朝夕的精神,要有點緊迫感,可以急,卻不能貪;對股民們來說,要有發財的慾望和決心,貪一點無妨,但需戒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92

地方債問題:到底是誰更瞭解國情?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20.html

專家對地方債問題的駁斥,通常來自以下一個觀點:外國人對國情不瞭解,用西方標準,例如壞帳率、不良資產率等標準來看待,而忽略了中央的財政實力,政治意志,更有印鈔票這最後武器可用。

可是到底是誰更瞭解國情?長期以來,A股內銀股都較H股有折讓,正說明內地股民對地方債問題的瞭解,比境外投資者更為透徹。只能說,境外投資者不是更瞭解國情,而根本是後知後覺,現在是對國情補課而已。

按照審計署、銀監會的報告,4萬億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一半投向高速公路基建,而其中又有一半是無法還本付息,只能靠借新債還舊債,必然越滾越大。

中國改革開放這麼多年,能賺錢的高速公路項目,早已經上市了,這兩年大興土木新建的,都是沒有經濟效益的。雲南、陝西高速公路出問題,之後肯定陸續有來。

中央現在整治公路收費,必然會發現一些違規項目,而這些違規項目,很可能是那些公路公司唯一能有收益的「金蛋」,一旦公佈這些項目,恐怕到時候出現的連環骨牌效應,一推全倒。

而整治公路收費現在成了一個政治議題,不可不推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意向不到的後果。

4萬億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一半投向高速公路,一半就是投向房地產開發了,如果房地產泡沫爆破,後果更不堪想像。

另 外,鐵道部現在負債兩萬億(這個還沒有算進10萬億「地方」債中),2010年還本付息1500億,而2010年營運現金也不過1500億,只是剛剛夠; 而在2011年,鐵道部還本付息壓力肯定更大,虧損肯定更多。也就是說,鐵道部債務危機在2011年爆發,已是既成的現實。

審計署報告沒有提到10.7萬億地方債,是如何分佈的,西部省份佔多少,東部省份佔多少;然而,憑常識也可想到,必然是財力不濟的西部省份借得多,財力充分的東部省份借得少,這10萬億的償還,恐怕要大打問號。

有一種說法,說中央必然不會座視不理,必然會承受這些債務。說這些話的人,必然忘了當年國投事件的教訓,那些外資銀行當初也還不是以為,地方政府窗口公司的債務,中央必然承擔嗎?中央如何考慮,要視乎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中央不可能,也不會一下子拿出一個全面方案,這樣是最愚蠢的做法,聰明的方式是讓市場慢慢消化。投資者如果要等這個消息的明朗化,那真是太過天真。

例如,地方政府的財政無法還債,讓就讓地方窗口公司慢慢出售旗下資產,單單這股「大小非」解禁股的壓力,已經可以讓股市壓得喘不過氣來!

可以說,地方債的負面影響,怎樣估計也不為過。

到底是誰更瞭解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74

网店VS实体店:谁更盈利?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0-23/wMNDE4XzM3MzgwMQ.html

依稀记得有一句广告语:“时代在变,好东西不变”,但是这句话在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今天,变得有点地位尴尬——做得再好的实体店也有关门的一天,即使拥有再多的实体店,企业还是躲不过开网店兼营的命运。

企业网店:B2C时代的选择?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启用电子商务手段作为创收渠道。

2008年,鞋业品牌连锁百丽国际(01880.HK)与上海商派(shopex)合作建立网站,实现旗下产品的网上销售。

2009年中粮集团“触电”创立“中粮我买网”,开启B2C电子商务之路。

2011年,中国邮政联手TOM集团,推出百货类B2C网站“邮乐网”,借助邮政的物流仓储优势快速扩张。

央视旗下CNTV (中国网络电视台)于今年9月22日上线电子商务业务“CNTV商城”,主要提供产品导航服务。

2011年初,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002024.SZ)旗下的苏宁易购独立成苏宁易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年度销售目标直指80亿元。

外资品牌更是风生水起: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在中国为旗下山姆会员店开通了网站,美国服装零售商Gap开通了中国网上销售起点,配合首批在华门店开张,而Gap的竞争对手优衣库、阿迪达斯等也先后开通了电商业务。

易 观国际发布的《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网上零售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B2C市场交易规模达到542.6亿元,环比增长 14.7%,同比增长172.6%。易观研究发现,季节性因素导致服装的交易量强力反弹,凡客、麦考林在第二季度表现良好。3C类B2C企业如京东商城、 国美库巴、苏宁易购等纷纷举办大型促销,拉动第二季度3C类交易额的快速增长。

网店的美丽与哀愁

阿里巴巴日前发布的 《网络零售价格指数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网络零售交易总额已达5131亿元,较2007年翻了七番,约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上海 等一线城市网络零售交易总额在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甚至已超过5%。中国最大的网络零售平台淘宝网的注册用户已超3.7亿,在线商品数超过8亿件。

网店比实体店经营成本更低,这是业界公认的事实。江苏省镇江市从事网络服装生意的蒋小姐表示,当初创业选择开网店,主要就是租不起店面。“在大市口一带,10平方米的店面一年租金也要10万元,这对刚创业的人来说还是很具挑战性的。”

然 而,即使是开网店,少去了店面装修和租赁,仍有仓储、物流和人力等因素影响着它的运作。“虽然自家网店规模比较小,用的是自家的仓储用地,却需要大量在线 客服人员以及后台仓库的理货员。以每天5万元营业额的规模来说,至少需5个理货员、3个在线客服。由于工作时间长、体力支出大,因此理货员的月薪已水涨船 高到了2500元,客服月薪甚至高达3000多元。”蒋小姐对于开店成本的上涨表示很无奈。

更让蒋小姐头痛的是物流问题。小型网购企业一般采用第三方快递负责物流。今年以来,快递公司的要价也在不断上涨。“每逢节日更是考验我们的神经,快递动不动就延时或加价。‘十一’期间,与我们合作的快递公司突然加价20%,让我们有苦难言。”

对于自建网购平台的企业来说,问题同样不少。

运 动品牌特步国际(01368.HK)建立自己的网购平台主要是为了减少库存商品,销售存货这样的出发点一方面决定了网购平台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另一方面 又给实体店的销售带来巨大压力。特步体育在全国拥有超过5500个实体门店,网购产品的售价低于实体门店,实体门店的销量将受到冲击,服装企业涉足网购时 可谓进退两难。

面对同样的问题,美邦服饰(002269.SZ)董事长周成建此前在媒体上表示,网购平台向实体门店开放,网购平台销售的 货品,由买家所处区域的经销商负责发货,收入在美邦服饰和经销商之间按照一定比例分割,解决实体门店对网购平台的抵制;另一方面,美邦服饰开发专门用于网 购的品牌和产品,与实体门店销售的产品区隔开,避免正面冲突。

尽管如此,在这场上网活动中倒下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创维此前曾进军电子商务,创办深圳铭店电子商务平台,在斥资几千万资金后偃旗息鼓;亚洲规模最大的购物中心正佳广场也曾大张旗鼓声称投入几十亿做电子商务,基本也是以失败告终。

实体店:高成本维持的高收益

9月29日,美邦服饰发布公告称,决定将电子商务业务剥离上市公司,将原先的“邦购网”交由上海华服投资有限公司打理。此举标志着美邦服饰折戟电商转回实体店。

美邦服饰2011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业绩劲增逾8倍,而对于电商渠道贡献的营收,公司则只字未提。美邦服饰2011年半年报显示,2011年上半年美邦服饰营业收入37.95亿元,实现营业净利润3.76亿元。

据了解,美邦服饰在全国拥有直营店和加盟店共计2211家,其中加盟店1927家,占87%,直营店284家。加盟店商品由美特斯邦威提供,销售收入25%归加盟者,其余收入则归属美特斯邦威所有。少量的直营店既保证了一定的销售主动权又降低了美邦的销售成本。

坚持实体店路线的不止美邦服饰一家,森马服饰(002563.SZ)也一直偏爱加盟模式。

森马现在有4000多家门店,几乎进入了中国所有的城市。在公司2011年半年报上,森马认为“通过新拓、整合、扩店等多种方式提升门店数量和质量,完善营销网络布局……”是公司创收的重要渠道。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08亿元,实现营业利润5.98亿元。

对 于实体店模式的维持,森马总裁邱坚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会和加盟商谈感情,但是首先要强调有利润。”邱坚强解释道,这种方法就是看以往在做 配货的时候,有没有胆量把库存放在自己的仓库。我先备足了货给加盟商,等加盟商来拿,这个是很关键的。“其他的我认为无非是一些小措施了。比如说打折我返 点了,那对加盟商也是一种经济上的补偿。”

消费者:择其廉者而从之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名为Hopone的网友发了一条网购微博:“在西单 店里看上了一双629元Nike鞋,因为是本月新品,当然不打折。作为互联网资深用户,我是这么省钱的:在好乐买搜该鞋,409元。然后去淘宝花7.8元 买了一张200减50的优惠券,下单使用,最后结账是359元。同时本单使用网易返现,返8%,为28.72元。最后算了一下,加上买优惠券的钱,这双鞋 一共花了338.08元。”这条瞬间为自己省下290多元的购鞋宝典微博,5天之内被转发了1353次。

动一动鼠标,在不同网站转换一下,就能给自己省下一笔,应该是网购给消费者带来福利的缩影和最有力证明。

白领张小姐表示,选择网购还是实体店购物主要看两方面的因素:质量和价格。“网购多半能淘到低价商品,但是商品质量谁也不能保证,售后更不用说了,麻烦。一般衣物倒是没关系,但是价位较高的商品,即便是衣服,我还是会到实体店去选购,图个放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30

滾雪球(3):股票和存款誰更安全? renjunjie

http://xueqiu.com/9206125741/21766575
滾雪球,對一般大眾而言,至少會面臨兩個選擇:存款和股票。
選擇存款,是因為存款安全,收益穩定;選擇股票,是因為不甘存款利息低,願意以一定的風險代價去換取較高的回報。
所謂低風險,低回報;高風險,高回報。道理不僅淺顯,而且路人皆知。

於是,不願承擔風險的人,把從工作中辛苦掙到的錢一筆接一筆地存入了銀行。儘管利息微薄,但他們別無選擇,因為在他們看來:這裡最安全。
於是,擋不住低息煎熬和高息誘惑的人,讓自己鼓起勇氣,殺入股市。即使是傷痕纍纍,也毫無怨言,因為他們知道:股票就是一個高風險金融工具。

事實果真如此嗎?

1924年,埃德加.史密斯在一個旨在證明債券比股票更適宜長期投資的實驗中,得出了一個讓他始料未及的結論:「本書以不同時期(1866-1922)優等債券與普通股的比較為基礎,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結論始終支持分散化持有普通股,即便在貨幣升值的時期也不例外。」
如果從1866年開始股票回報就高於債券,而且還更加安全(埃德加的方法:依簡單指標構建一個包含10只股票的投資組合,然後長期持有),那麼在整個20世紀的100年中還會如此嗎?
西格爾等眾學者的研究給出了與埃德加完全相同的結論。

好吧,美國是個特例,其他國家也許未必如此。
然 而迪姆森、馬什、斯湯騰三位學者的一項關於「投資收益百年史」的研究對上述擔憂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在12個國家樣本(後來的研究又進一步擴展至更多個國 家)和各個年代的接續滾動10年中,股票都被證明不僅比債券回報更高,而且更安全。(接續滾動如此,考慮到事情背後的邏輯,連續滾動出現南轅北轍式結論的 概率非常低)

2012年,巴菲特也來湊熱鬧了,以自己的投資經歷告之大家:長期來看,股票不僅比存款回報高,而且更安全。
所謂安全,自是指金融工具在本金價值維護、購買力價值維護、時間價值維護上的長期(相對)表現,尤其是購買力價值維護。

中國市場呢?
我 和朱曉芸對股票與存款的長期實際回報(剔除通脹)進行了初步計算:以1年期存款利率計(假設利息全部轉存款),在1991-2011年的11個滾動10年 中,股票(取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的平均值)勝了9次,其中僅有一次為負回報(低於通脹-下同);存款勝了2次,其中有4次表現為負回報。如果考察 1991-2011年這20年,剔除通脹後,存款的(年均)實際回報為-0.49%(也就說,如果我們的存款主要表現為1年定期的話,在過去的20年裡是 以每年0.49%的速度在進行持續地貶值),上證綜指為5.87%,深證成指為7.03%。
如以5年期存款利率計(假設利息全部轉存款),在1991-2011年的20年裡,如果剔除通脹,存款只獲得了0.64%年復合回報,而股票(兩個指數均值)為6.45%。

如果綜合指數如此,那些被優化的指數以及被有選股能力的投資者挑選出來並堅持長期持有的「一流企業」股票理應更加如此。

未來10年,股票和存款誰更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22

Facebook上市引發「刺激」效應 誰更像中國的Facebook?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5/1734415.html
億市值的Facebook即將於美國當地時間5月18日登陸納斯達克,也讓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互聯網「蠢蠢欲動」。

誰更像中國的Facebook?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Facebook已在提交的招股書中有所透露:「我們還不知道能否進入中國,如果有朝一日我們進入中國,將面臨來自人人網、新浪網和騰訊等的競爭。」

是的,儘管Facebook的9億用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來自中國,但Facebook對中國互聯網的影響卻絲毫沒有減弱。

人人網是其中之一。看起來,它的頁面有著和Facebook最為形似的「面孔」。和Facebook一樣,它最早從北上廣的高校起家,吸引了一大批 黏性十足的學生用戶。去年5月,它講著「中國版Facebook的故事」去了納斯達克,當Facebook提升發行價區間,它的股價很快跟著漲了6%。

但時至今日,Facebook已經演變成面對全體互聯網用戶的社交網站,人人網用戶仍以學生用戶為主。易觀智庫的數據顯示,人人網上30歲以上的用 戶僅佔全部用戶的30%。儘管人人網試圖通過開心網向在職的人群市場拓展,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與此同時,人人網受語言和地區的限制,其市場被限制在了中 國內地,導致其用戶數量很難保持連續增長。

在易觀國際分析師董旭看來,與Facebook的開放平台相比,人人網環境更加封閉,在廣告主選擇時更傾向於只選擇大的廣告主,從而損失了大量的中小企業廣告主。而在社交遊戲上,人人網過於依賴一兩款遊戲,缺乏新的吸引眼球的遊戲,導致用戶整體黏性不高。

在人人網CEO陳一舟看來,無論騰訊、新浪還是人人,大家的產品長得越來越像,都在進化、適應新的環境。他預計,這場競爭起碼還要持續三四年。「這要看誰本事大,更加執著、更加注重產品的體驗,誰更加能夠忍受住寂寞。」

相比之下,騰訊和Facebook更為「神似」。從用戶規模、開發者規模、業務組成、企業架構來看,它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成長為Facebook級別的互聯網公司,但它的開放性始終備受質疑,抄襲、壟斷的陰影總是揮之不去。

不過,Facebook觸動了它。同為社交巨頭,Facebook市值上千億美元,而騰訊卻是500億美元左右。從財務數據來看,前者的廣告收入佔到85%以上,而後者一半的營收來自網絡遊戲;更重要的是,後者的開放程度遠不及前者。

騰訊網絡媒體業務總裁劉勝義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騰訊沉澱多年的關係鏈在社交營銷系統中佔據很大的優勢,而且,騰訊積累多年的數據挖掘技術 也在系統中處處可見,如年齡、性別、地域、上網場景、用戶喜好甚至是瀏覽競爭對手信息的用戶等多種定向。」他認為,由此可以看出,騰訊的社交價值被大大低 估,而未來,社會化營銷的未來市場空間不會亞於一個搜索引擎市場。

瑞信3月8日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對騰訊社交網絡的估值為170億美元,佔其總體估值的38%,但就收入額來看,社交網絡佔比遠遠低於這個數字。

而Facebook帶給騰訊更大的意義還在於「開放」。眼下,騰訊內部正在推進業務重組以適應發展。知情人士稱,騰訊戰略調整的總體做法是抓大放小,強化平台型業務,聚焦社交、移動、搜索、網遊關鍵產品,而一般的產品甚至可能交給第三方合作夥伴來做。

IT評論人士洪波評價稱,騰訊公司進行重組,一方面是因為看到了更多的新增長點;而且騰訊要將更多資源投入到開放平台的建設上,不再憑藉一己之力來運營不同類型的產品。

洪波認為,這與Facebook開放平台的理念類似。例如,Facebook自己不做社交遊戲,甚至曾經依附Facebook而生的社交遊戲廠商 Zynga優先於Facebook上市,但這種開放的態度讓它獲得讚譽的同時也收穫了利益,當合作夥伴變得足夠強大,同樣能夠用廣告等變現形式更好地反哺 自己。「這是騰訊公司未來突破『天花板』、促使公司業績持續增長、使公司市值達到千億美元規模的必由之路。」

而中國的Twitter——新浪微博也在向Facebook靠攏,核心則是商業模式的借鑑。

今年上半年,新浪已開始試水微博品牌廣告業務。新浪稱,基於社交關係和興趣圖譜的推薦引擎的微博廣告更具針對性,通過社交興趣圖譜將品牌內容推薦給可能感興趣的用戶;而企業則利用廣告對應的頁面吸引粉絲互動,激勵用戶分享創造口碑效應。

新浪微博計劃推出商業開放平台,在技術和接口層面給第三方開發者提供支持,打造一個服務企業的應用商店(APP Store),並與之分成。

Facebook的廣告收入讓人眼紅。美國知名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預測,在2012年,全球社交網絡廣告收入將保持強勁增長,而全球廣告主今年也將在社交網絡廣告上花費77.2億美元,僅Facebook一家廣告收入就有望達到50億美元。

不過,新浪CEO曹國偉也坦承,社會化媒體廣告在中國還是太新了,目前對於新浪廣告的促進還很難顯現。製圖/張逸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91

認識誰,比你是誰更重要!

2013-06-03  TCW
 
 

 

你玩臉書或微博嗎?你手機裡有Line、WhatsApp等軟體嗎?你清單上有多少位好友、聯絡人?你會去按讚、留言,或分享資訊嗎?如果上述問句,你的回答多數是「No」,那麼,你的人脈存摺,累積速度將非常的慢!

沒有富爸爸?沒關係善用第五張人脈門票「網路社群」

過去,人們建立人脈網絡,多依循血緣、學校、婚姻、職位這「四張門票」。但現在,出現「第五張門票」-網路社群。

它不像前四張門票具有濃烈的封閉性、階級性、地域性、世代性;它透明、開放、快速、直接;它是新的人脈金礦,其開採、維護方式,也與前四張門票迥然不同。 多開放?多直接?你想找世界上任一角落的人,只要他是網路社群一員,透過三個人,就能找到他!

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在一九六七年提出「六度分隔理論」,認為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一張蜘蛛網上的一個節點,每個節點都和其他節點連在一起,構成人脈大網,節點之間相隔不會超過六個;亦即只要透過六人,就可以連結到全世界任何一人。

臉書(Facebook)問世後,「六度分隔」縮減為「四度」,更有許多科技網站與電信業者指出,其實只要三個人,你就能與全世界連接。

六度分隔理論維持了四十年的「有效期限」,但壓縮到三度,只花了不到七年。

「你所擁有的人脈,遠比你能想像的還要廣!」擁有兩億用戶的社群網站LinkedIn共同創辦人霍夫曼(Reid Hoffman)說,六度分隔理論在學術上是正確的,「但隨著社群網站的快速發展,要在專業上找到貴人相助,只要三度就夠。」

霍夫曼在其暢銷書《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中指出,如果你有四十個朋友,假設每個朋友都有三十五個其他朋友,他們又各自有四十五個不重複的朋友,三者相乘,你透過介紹就可以認識六萬三千人。

以此推論,如果你在LinkedIn或臉書等其他社群網站上擁有一百七十個好友,透過三度人脈圈的串聯,你可以接觸到的人超過兩百萬!

人生沒靠山?不要緊強連結out,貴人可能是遙遠陌生人

這當中有許多是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可能你們在現實生活上根本不曾碰過面,連點頭之交都不是,只是透過這「第五張門票」搭上線,《80/20法則》作者柯克(Richard Koch)稱之為「弱連結」,我們稱它為「輕人脈」。

柯克指出,親朋好友屬於傳統的「強連結」,在社交場合只交換過一次名片的點頭之交,以及素昧平生的虛擬好友屬於「弱連結」。

過去,我們總認為「強連結」越厚,越有機會成功。但現在,當你的臉書好友,比你的兄弟姊妹還關注你、了解你,人脈學出現了新的趨勢:「弱連結」in,「強連結」out!

不要小看「輕人脈」,關鍵時刻,泛泛之交也能成為貴人。

二○一○年,易凱資本執行長王冉在紐約出差時遇到棘手的狀況:他的護照遺失,無法返回中國,需要北京公安局核對其身分,把傳真發回紐約領事館才能補辦證件。不巧,那天是週末,三天後才能進行作業。

心急如焚的他,在微博上發出求救訊息,許多「好友」開始幫他轉發。五分鐘內,這個訊息出現在創新工場執行長李開復一個朋友的頁面上。

李開復只跟王冉碰過一次面,雙方當時並無交集,但恰巧李開復認識紐約領事館的人,另一位同事又與北京出入境管理局熟識。兩人開始聯繫,十分鐘後,他們就幫這位遠在地球另外一端的「點頭之交」辦妥了所有的手續。

類似故事每天都在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幫助來自你根本不認識的人。愛爾蘭一位軟體創業家漢尼根(Frank Hannigan),透過LinkedIn上的七百位好友來宣傳他的新創事業,八天內就籌募了超過二十萬美元的資金。其中三○%正是從未見過「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以往,你要認識朋友的朋友,得先請朋友介紹,然後約吃飯、送禮、陪打小白球;現在,你只要善用以下三把鑰匙,就能像打開漫畫哆啦A夢的「任意門」般,展開無遠弗屆的人脈網。

第一把鑰匙-手指演說發文正面、有想法,就容易被轉貼

今年二月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教授麥可渥特(John McWhorter)在TED演講中,首次提出「手指演說」(finger speech)的概念。他認為,人們透過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在社群網站上所撰寫的短文,是「用手指發表演說」。

「發短文已經是一種結合語言與聲調的行動演說,……不需要像真人一樣出現在你面前比手畫腳,幾個簡單字母就可以傳達喜怒哀樂,」麥克渥特說。

你在臉書、微博、推特上的每一則貼文,都可以視為「手指演說」,它比那張紙做的名片,更能立體的介紹你。它反映出你的想法、觀點,透露出你的情緒、喜怒。網路上的「聽眾」都能透過它了解你,從而決定跟你發展什麼樣的關係。

「我們該謹慎的思考我們的所做所為,而不是將它當作兒戲,以為沒有人會在意我們深夜兩點時的貼文。」哈佛商學院教授恩利奎斯(Juan Enriquez)提醒。他認為,每一篇手指演說就像一道「數位刺青」,形塑出你的樣貌。

李開復認為:「要認識一個人,不需要跟他見很多次面,只要觀察三天他在微博上發送的內容,大概就可掌握到九○%。」

李開復也是一個成功的手指演說家,他的微博粉絲人數逾四千萬人,是台灣總人口的一‧七倍,因而被《時代》(Time)雜誌選為二○一三年百大影響力人物。他在微博談論的話題無所不包,不僅將實體世界的影響力延伸到網路上,更讓他結識許多本來不可能認識的人,例如歌手林志炫、名主持人陳文茜。

手指演說並非只營造一對多的人氣,也能搭建出雙向互動的人脈。「現在我現實生活中有三分之二的朋友是從虛擬世界來的,」李開復說。

而今年二十五歲的謝昕璇原只是平凡上班族,今年四月,當她決定應徵由澳洲旅遊局所舉辦的「全世界最棒工作」後,每天在臉書上分享自己的照片與心情。

她透過手指演說,塑造了陽光、活潑的正面形象,傳遞對動物、旅遊、環保的理念,短短一個月就激發十二萬粉絲認同,更有人熱心幫她轉貼、串聯。不僅讓她與超馬選手林義傑、美女主持人Janet搭上線,更在三十三萬名參賽者中,衝進全球前三名。

如何成為優秀的手指演說家?「真誠、正面是關鍵,」在臉書上擁有六十二萬粉絲、《海賊王驚點語錄》粉絲團版主楊立澔說:「只有正面的訊息,才會不斷被轉貼滾動。」

IBM軟體事業處副總經理林世偉認為,很多人把社群網站當成宣洩管道,不知不覺傳遞出負面能量,「這樣的人很難有朋友,」但也不是要過度修飾文句,刻意假裝,「因為別人一定看得出來。」建議把黑暗想法放在心裡消化掉,把真誠與陽光面攤開給大家。

第二把鑰匙-旋轉名片盒加好友留意動態,善用留言勝按讚

你總會在一些社交場合,跟別人換名片,然後你會怎麼做?把名片隨手亂放?塞進布滿灰塵的名片盒裡?那可是白白浪費建立人脈的大好機會。

現在,你只要在對方同意下,用手指輕輕一按臉書上的「加為好友」,或把手機搖一搖找到彼此的Line帳號,就能輕鬆的建立起聯絡清單,將一張張薄紙片活化,轉化出意想不到的新資源。

痞客邦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長朱皇韋,是個害羞、木訥又不擅長社交的宅男。當年他與曾皇霖一起創業,最大的痛苦就是出席社交場合。不善開啟話題的他,常在飯局或派對中呆坐一方,不知所措。

後來他學會用名片去找尋點頭之交的臉書帳號,例如共同開過會的、談過合作的,「我會先follow(追隨)他,觀察一段時間,確定我們的tone調適不適合後,然後再試探性的加他,」受訪時依然帶著三分靦腆的朱皇韋說。

如果對方也回加他好友,他就會定期注意對方動態,找共通的話題留言、按讚,保持聯繫,下次再見面時,就可以用對方最新的臉書動態開啟話題。

他還用不同的社交工具當成分類名片盒,管理不同的人脈圈。比方說,臉書因為可以遠距離觀察,拿來加點頭之交。Line需要直接對話,加入親朋好友居多。而Google+聚集了一群宅男工程師,當成拓展技術人脈的平台,最妙的是,「即使這個人只是在討論程式碼怎麼寫,也可以從中看出這個人的個性。」

善用「留言」,也能讓人脈滾出乘數效果。「臉書不是只加了好友,一天到晚去按讚就好,要針對貼文做出適當的留言,才能維繫感情,同時拓展人脈,」IBM台灣史上最年輕的副總經理林世偉說。

根據臉書的官方統計,一般使用者花在留言與按讚的比率大約是五比九十五;但林世偉的留言與按讚比率,是七十比三十。因為當你在朋友版上留言,朋友的朋友就會看到,可能產生共鳴,進而互動、認識,人脈圈就又再往外跨了一層。

他甚至靠這個方法挖角人才。「因為是朋友的朋友,很容易了解對方的能力,風險比一○四人力銀行還要低!」林世偉說。

第三把鑰匙-雲端俱樂部用人脈換人脈,創造被利用的價值

只要你有任何一種社交工具的帳號,多少會使用前兩把鑰匙。但真正的人脈高手,還會把自己變成「熱門樞紐︳,就像十八世紀的法國沙龍主持人般,在網路上開啟各式各樣的俱樂部,在雲端上創造更大的人脈圈。

聯想電腦台灣區前總經理、共贏科技創辦人歐明哲提到,當年他還在惠普(HP)當業務時,在一場兩岸台商冠蓋雲集的研討會上,他像花蝴蝶般滿場握手、換名片,滿心以為大豐收,卻被當時的副總裁潑了一盆冷水:「拿掉了惠普的logo,人家還會理你嗎?」

離開聯想、自行創業,他感觸更深:「以前名片遞出去,不用多說,人家就知道你是誰,現在跟對方解釋半天,人家一轉眼可能就忘了。」

他歸納,人脈就是要有「三互」:「互動、互助、互惠」。「不要平常都沒有往來,需要時才call電話,這樣雙方都尷尬。」

因此,他在臉書上成立各類社團,品酒社、鐵人社,把各領域好友用興趣揪在一起,平時大家在網路上互動、交換心得,三不五時舉辦實體活動。而朋友再揪朋友,俱樂部越做越大。

同時也是政大AMBA校友會會長的他,還在臉書上設立了家族,把前後十屆的學長姊、學弟妹都串聯起來,並設立上海、蘇州、荷蘭、北京加拿大分部。若有人要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出差,只要在臉書家族上說一聲,立刻會有人熱心提供接送與住宿等服務。一個在澳洲墨爾本擁有十三棟房子的校友,甚至還免費提供給校友住宿。

為了讓雲端俱樂部發揮更大的效果,他甚至把服務範圍擴大到校友之外。有次一位在荷蘭校友的同事要來台灣出差,他二話不說就花時間、花錢,幫對方安排好所有的事務。

「你展現出大氣,不去計較這種小事,人家一定也會想辦法找機會回報,人脈不就是這樣滾出來的嗎?」歐明哲笑著說,「所謂人脈,不是說你認識誰誰誰或認識多少人,而是你有沒有信用,有需要的時候別人願不願意幫你?」

因為善用雲端俱樂部的威力,用人脈交換人脈,讓他在創業第一年就順利拉到華碩、京都念慈庵兩大重量級客戶,不到兩年就開始獲利。

一百多年前,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學徒出身,靠經營人脈富可敵國,他的「花花轎兒人抬人」、「 以錢賺錢,不如以人賺錢」、「商道即人道」等心法,至今仍在華人世界影響深遠。

不只在東方,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曾對一萬多個案例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智慧、專業技術和經驗只占成功因素的一五%,其餘的八五%決定於人際關係,亦即,認識誰,比你是誰更重要。

在人的社會,人脈永遠是競爭利器。沒有富爸爸、富媽媽,沒有名校光環,沒有漂亮頭銜撐腰,沒關係,活用上述三把鑰匙,你也能做到「花花轎兒人抬人」,成為人脈贏家!

【延伸閱讀】《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 創新工場執行長 李開復黃金時段發言,1天15則,半小時輪播,粉絲數全球最多

網路創業3年營收衝千萬活力藥師網負責人 高啟峰砸錢投資網路工具,一對一諮詢經營線上藥局

拿下憤怒鳥亞洲行銷代理酷多創意總經理 林昌翰用LinkedIn結交外國企業人資,精準找到各公司行銷窗口

2年攬千名網友投保,晉升MDRT公勝保險經紀人 謝文超當日內回E-mail,用Line即時回答問題

網路號召創辦MBA論壇輝瑞大藥廠行銷副總經理 林尚威運用8種數位工具,把網路人脈拉回實體世界經營

IBM台灣區史上最年輕副總 IBM軟體事業處副總經理 林世偉把臉書當人力銀行用,留言最好比按讚多,比率70:30

出書獲知名作家背書小學老師 蕭裕奇經營網路讀書會,勤於書寫,每3天新增部落格文章

創業第1年拉到華碩大客戶聯想台灣區前總經理 歐明哲開設雲端俱樂部,串起上千個不同圈子的人脈

靠臉書談成生意、商場人脈9成來自網路業務幫負責人、立方資訊總經理 曹順安每天至少花1小時經營微博,鋪好進入大陸市場人脈

會員數380萬的台灣社群網龍頭創辦人痞客邦技術長 朱皇韋Line聯繫熟人,臉書經營點頭之交,G+經營技客Gee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41

60、70、80、90四代同堂話創富:誰更有優勢?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25/148993.html

 

哪個時代的創業者占優勢?60後表示有壓力,70後表示很欣慰,80後表示無所謂,90後表示很任性。1月24日,由勁霸男裝和創業家聯合主辦的“勁霸·創富匯”年會在上海電影博物館舉行。在最精彩的論壇環節,跨越四個時代的12名創業者進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鋒和觀點碰撞。

\不同的代際,不同的創富者

 
全球化和互聯網化在拉近世界距離的同時,也縮短了中國人從窮到富的過程,把過去需要十幾年、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漫長財富累計過程,濃縮到了3-5年的時間。“我有錢了”這件事已經從一個小概率事件變成群體狂歡。尤其從2008年開始,天使和VC在中國逐漸活躍,一群VC下的蛋都變成了白天鵝。相對的是,更多傳統行業的創業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年增長百分之幾,企業發展速度趕不上GDP,更跑不贏CPI。
 
面臨財富的增長,我們需要反思,我們需要總結,我們需要回到初心。如何創富和應對財富是個非常嚴肅的話題,也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如同火車提速一樣,從綠皮車到直達快車我們已經驚嘆了。現在進入了高鐵時代,速度眩暈所帶來的種種不適已經讓我們陣陣心悸難以承受。當無法駕馭自己的內心時,人是痛苦和瘋狂的。
 
那麽由於創富的時機、時間和手段不同,每個不同年代的人對創富的理解又是否會不同呢?
 
60後創富代表:
太茅酒莊董事長 劉東明
中科院計算所上海分所所長 孔華威
杭州碧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夏抒
 
70後創富代表:
大樸網創始人 王治全
三極傳媒創始人 高連民
九軒資本總裁、合夥人 劉億舟
 
80後創富代表:
攜車網創始人 章正超
夏娃的秘密創始人 傅文娟
上海萌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尹慶
 
90後創富代表:
禮物說創始人 溫城輝
91車夢網創始人 張達
醬遊創始人 張益民
 

\現場觀眾舉牌對嘉賓的觀點表態 

我的創富觀
90後:要賺錢,也要有責任感
溫城輝:90後創富有不同的觀念,我們覺得不應該跪著賺錢,而是蹦蹦跳跳地賺錢。
張達:我很認同勁霸洪總的觀點:獨善其身則窮,兼濟天下則富。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你解決了天下人的痛點,能夠兼濟天下,不富則天理難容。
張益民:我對創富的觀念就兩句話:第一句話,能夠解決用戶需求的痛點的,那麽你就可以創富;第二句話,能夠解決社會需的求,那麽你就能更上一層地創富。 
60後:更在乎精神創富
夏抒:富不一定有錢,有錢也不一定是富。我要多講兩句,今天下飛機的時候,空姐們列隊歡送我們走說再見的時候,幾乎沒有一個人說謝謝你們辛苦了。你們覺得這些人都很富嗎?特蕾莎修女並沒有錢,但是她內心是富有的。
劉東明:我認為創富是一種生活方式。
孔華威:富涉及到價值和長度的問題。我們要考慮富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還得考慮富是不是可持續的,不能拿健康來換。
80後:創富關乎價值
尹慶:我是很贊同60後的意見。最開始我覺得創業肯定要賺錢,現在我慢慢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做事,我們把事情做成了,賺錢也是水到渠成的。
傅文娟:富包括物質富和精神富,同時還有三個層次:第一是小富,即創造價值。第二是大富,就是分享價值,讓工作團隊得到財富上的改變,讓家庭更幸福。第三是巨富,也就是剛才90後講的,我們去解決一個行業、解決社會的需求。
章正超:提到創富,我特別沒資格站在這里。因為我雖然創業了但還沒有富。我的理解是先創業,富不富再說。 
70後:對得起光陰
劉億舟:70後是伴隨改革成長的一代,我們既有保守也有開放的一面,我們對創富的態度是,用市場的法則來掙錢,掙的錢越多,你為社會創造的價值就越大。因此我們在場的所有人,應該在誠信經營的情況下,盡可能掙更多的錢,掙得錢越多,才有更大的能量做更多的事情。
高連民:如果創業成功了,物質財富多一點,如果創業失敗了,精神財富會更大一些。
王治全:我們這一代受的教育就是守規矩,我的創富觀是做點事對得起光陰這件事情。

\ 
我的第一桶金&我靠什麽賺錢
 
溫城輝:我的第一桶金在是高中的時候,當時覺得學校的雜誌做得太差了,然後就寫一些很叛逆的文章印成雜誌,賣了1000多本,賺了幾千塊錢。第二次賺錢是在大學的時候,學校的風景很漂亮,我就用畫筆畫成Q版的漫畫,一張2塊錢,我在一個學校可以賺1萬。我跑了100所學校,賺了100萬。然後現在做禮物電商,這個產品現在還沒賺到錢,已經拿到了300萬美元的投資。
 
尹慶:公司賺錢和個人賺錢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創業的唯一目的就是讓公司賺錢,公司賺錢了員工就會賺錢,然後合夥人賺錢了,最後才輪到我們創始人賺錢。我是2011年開始做手機遊戲,幾乎是最早的一批,遇到的市場時機也比較好,做好了利潤就會很高。
 
傅文娟:我想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然後要問清楚自己要什麽。現在的市面上,找不到我想要的內衣,於是我就創立了自己的品牌。我們將要搭建一個用戶和設計師都可以參與的平臺,讓用戶找到他自己想要的產品。
 
章正超:我們做的是汽車售後O2O的業務,通過互聯網修車。這是一個信息高度不透明的行業,然後我們圍繞解決痛點做我們的業務。
 
高連民:第一個階段是個人創富,跑保險跑了10年。第二個階段是家庭創富,開了一個門市。現在就想靠大家一起創富,這是三步曲。
 
夏抒:我是生於60年代的90後。在2000年之前我就利用用互聯網思維賺到錢了。我是新西蘭第一個通過免費送警報的方式收取服務費,然後就成為了行業的標桿。
 
創富的核心要素
 
80後:最重要就是想法,就是腦子要好使。自己做好自己就行了,然後滿足用戶的需求,再帶領一群人同行才是我們的核心。
 
70後:經驗最重要。這是創始人他所能到達的高度和對這個行業所思考的深度。然後我的理解就是,跑得足夠長,引擎足夠強大,團隊足夠牛逼,產品足夠尖叫,最後資本市場保證你的資金充足。
 
60後:到這個地方來的人,骨子里面都是有激情的人,最重要的是用戶心理,得人心者得天下。對創富來說,理想也很重要。什麽叫理想?我告訴團隊,獨立思考挑戰權威,本公司的權威就是我,要挑戰我。
 
90後:我覺得創業最重要就是死都不放棄,我上海有兩個好朋友,一個是德邦物流的董事長,他跟我聊天的時候說,一定要堅持。他畢業到廣州開一個小小的倉庫,做航空運輸。那家航空運輸的庫存點經常有客戶投訴,無論客戶怎麽罵他都不掛電話,他說這就是核心競爭力;第二個好朋友是晨光文具的,他說無論如何也要見到經銷商,就是死都不放棄。我曾經破產過,我去擺地攤,被趕來趕去,就找一個空隙去賣,然後堅持到今天特別不容易。現在很多人抄我們的生意,怎麽辦,堅持做下去。
 
關於“勁霸·創富匯”
 
2014年,勁霸男裝聯合著名商業財經媒體《創業家》成立了中國首個關註創富微力量的組織——“勁霸·創富匯”,該組織以“聞道、授業、解惑、維新”為宗旨,致力於匯聚具有共同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的創富群體,構建充滿正能量和夢想的創富圈子,並著力搭建一個相互交流、共同學習、資源共享的平臺,相繼在北京、廣州、三亞、合肥和西安等地開展了沙龍活動,針對性的為各行各業的草根創富者們搭建學習平臺,聘請導師傳授創富經驗,打造共同學習的“朋友圈”。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828

財報解讀:新浪微博與Twitter,誰更燒錢 ?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95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11 13:14 編輯

財報解讀:新浪微博與Twitter,誰更燒錢 ?


新浪微博(NASDAQ: WB)今日公布財報。財報顯示,新浪微博2014年第四季度凈營收1.05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7%,凈利潤46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2160萬美元下降79%。


新浪微博在2014年前三季度分別虧損4740萬美元、1540萬美元、522萬美元,2014年全年一共凈虧6342萬美元,不過,從趨勢看,新浪微博虧損的狀況在持續好轉。


新浪微博很多方面是向美國同行Twitter學習,觀察Twitter財報可發現,Twitter在2014年每個季度虧損均超1.2億美元,全年虧5.77億美元,但從趨勢看,Twitter虧幅也在減少。


新浪微博成長速度慢於Twitter


Twitter與新浪微博營收對比(騰訊科技制圖)


Twitter在2014年第四季度營收為4.79億美元,比2013年同期的2.43億美元增長97%。其中Twitter第四季度廣告營收4.32億美元,比2013年同期增長97%;Twitter第四季度數據授權營收及其他營收為470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5%;


Twitter第四季度國際營收1.6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9%,在總營收中所占比例為34%。


新浪微博則在2014年第四季度凈營收1.05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7140萬美元增長47%。


新浪微博2014年第四季度廣告和營銷營收88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5600萬美元增長57%。新浪微博第四季度微博增值服務營收為1720萬美元,上年同期為1540萬美元。


從同比增長情況看,新浪微博目前成長速度要慢於Twitter,在國際化方面也無太大作為。而Twitter最近在香港設立辦事處,不是為進入中國市場,幫助中國公司聯絡海外客戶。


新浪微博廣告收入占比提升


Twitter與新浪微博廣告收入占比對比(騰訊科技制圖)


一直以來,Twitter的廣告收入占比很高,最高達到90%,而新浪微博的廣告占比基本在80%左右,不過,在2014年第四季度有個有意思變化,雙方廣告收入占比正在趨於接近。


Twitter廣告收入占比為88%,同期新浪微博廣告占比達83.6%,雙方廣告收入占比非常接近。


Twitter仍是燒錢大戶
Twitter與新浪微博凈利潤對比(騰訊科技制圖)


從財報看,Twitter仍是燒錢大戶,Twitter第四季度凈虧1.25億美元,比2013年同期的凈虧損5.11億美元有所收窄。而自2013年第四季度以來,Twitter燒錢已超過10億美元。


當前,Twitter的虧損主要來自股權獎勵支出,Twitter第四季度凈虧損中計入1.77億美元的股權獎勵支出。排除這一部分支出,Twitter不太會有凈虧損。


不過,Twitter一向在股權獎勵方面很慷慨,短期扭虧無望。Twitter預計2015年第一季度股權獎勵支出為1.6億美元到1.7億美元,2015年全年股權獎勵支出為7億美元到7.5億美元。


截至2014年12月31日,Twitter所持有現金、現金等價物及有價證券總額約為36億美元。


新浪微博第四季凈利46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2160萬美元下降79%,新浪微博前三個季度凈利潤均為負,這是2014年首次凈利潤為正,全年看,新浪微博虧損比Twitter小很多。


截至2014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現金、現金等價物及短期投資總額4.499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355

亞馬遜Vs蘋果 誰更對投資者的胃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3952.html

亞馬遜Vs蘋果 誰更對投資者的胃口?

一財網 趙陳婷 李娜 2015-10-28 22:26:00

在投資人看來,受到三星,小米等的侵蝕,蘋果的增速將大大放緩,未來成長空間的彈性有限。相比之下,目前2000多億美金市值的亞馬遜的未來成長空間越來越寬,具有強大的彈性。

浪子回頭是什麽效果?看一直不肯盈利的亞馬遜突然扭虧為盈的結果就知道了。

上周四的2015年第三季度財報發布當天,亞馬遜股價在納斯達克證券市場常規交易中上漲8.14美元,漲幅為1.46%,報收於563.91美元。但意外盈利使亞馬遜股價在隨後的盤後交易中上漲48.94美元,漲幅為8.68%,報收於612.85美元。

有統計數據顯示,受該公司股價上漲的推動,亞馬遜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Jeff Bezos的個人財富攀升至超過550億美元,僅僅落後於比爾·蓋茨和巴菲特。

相比之下,一直在盈利路上高歌猛進的蘋果吃虧不少。即使不考慮最新財報數據的影響,截止到2015年9月25日,美國標準普爾(S&P)指數股顯示亞馬遜的股價上升76%,遠遠超越了同期蘋果的14%。

罕見凈利制造的驚喜空間

亞馬遜上周發布的該公司2015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亞馬遜第三季度凈營收為254億美元,同比增長23%;凈利潤為79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凈虧損4.37億美元實現扭虧。

而在此前的7月,亞馬遜公布的2015財年第二季度財報同樣交出了凈利潤為9200萬美元的盈利成績單。

接連兩個季度的盈利對於資本市場來說可謂是相當難得的驚喜了。要知道,在過去好些年里面,亞馬遜都非常執拗地將自己的財報數據定格在虧損和盈利的邊緣波動。

對此,有報道稱,亞馬遜內部專門聘用了一些人,他們的職責就是確保亞馬遜的凈利潤為零。

事實上,亞馬遜的發展軌跡被普遍解讀為著眼於長期,敢於制定大膽的決策,通過投資來獲取市場領導地位,通過保持零利潤甚至是負利潤的狀態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超級巨無霸。但也正是把每一分錢都花出去的策略使得亞馬遜在過去10多年來基本保持了每年20%以上的增長率。

對此,Jeff Bezos在上市之初的股東公開信中曾這樣寫道,“有些投資將收到回報,有些不會。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能從中吸取有價值的經驗教訓。”

相比年複一年的給予投資人高增長的蘋果,從來不曾給過投資人盈利預期的亞馬遜悄然開始盈利了,於是“順其自然”的結果迎來股價的大漲。

值得一提的是,亞馬遜最近幾次財報發布後股價的表現都相當喜人。

美國東部時間2015年4月24日發布的2015財年第一季度財報使得亞馬遜股價一開盤就飆升14.33%,股價增至445.86美元。但這一季度,亞馬遜依舊保持了虧損狀態。其財報顯示,在這一財季,亞馬遜的凈虧損為5700萬美元;而在此前的2014財年第一季度,亞馬遜的凈利潤為1.08億美元。

但最為直接的影響是,在當日開盤前發布的2015財年第一季度財報中,亞馬遜首次公布了旗下“亞馬遜雲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簡稱AWS)部門的業績數據,這是自該部門於2006年成立以來的第一次。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如今的亞馬遜更像一個科技公司,而非傳統的電商企業,其中,亞馬遜的雲計算和平臺增值服務已經頗具體量。

而亞馬遜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2015年1~9月AWS雲業務凈銷售占全部業務的7.68%,貢獻了42.32%的運營利潤,其中在第三季度AWS雲業務的凈銷售僅占全部業務的8.22%,卻貢獻了52.47%的運營利潤。

反複講同一個故事的尷尬蘋果

與亞馬遜“無限”的增長空間不同,在資本市場,蘋果依然是一家“手機”公司。

蘋果手機向來是蘋果公司生死存亡的關鍵,占公司63%的營收比例和主要利潤來源。財報顯示,第四季度iPhone出貨量為4805萬部,比去年同期的3927萬部增長了22%,比分析師預期的4872萬部略少了一點。這可能也解釋了財報公布後,蘋果股價一度小幅上揚了3%,隨後又跌回收市價。

但資本市場需要新的故事。

目前7000多億美元市值的蘋果,華爾街對其平均EPS預期是2015年較2014年增長45%;2016年較2015年增長8%。

在投資人看來,受到三星、小米等的侵蝕,蘋果的增速將大大放緩,未來成長空間的彈性有限。

而相比之下,目前2000多億美元市值的亞馬遜的未來成長空間越來越寬,具有強大的彈性。

蘋果也在尋找新的突破點。比如加大對企業級市場的追趕速度,通過思科、IBM、微軟等公司在中國的合作夥伴進行“落地”,但實際上,這並沒有給iPad或者Mac等產品帶來特別的驚喜。

蘋果公司第四財季共售出570.9萬臺Mac,比2014年同期的552萬臺增長3%,以及988.3萬臺iPad,比2014年同期的1231.6萬臺下滑20%。

而業內頗為看好蘋果於Q4公布Apple Watch總銷量,整體市場預期對此的平均值為350萬部。但此次財報中,等了又等的蘋果手表還是沒拿出成績單。蘋果只是將智能手表列入了“其他產品”類別中。該類別在第四財季的總收入為30億美元,環比增長了15%,同比增長了61%。

對此,不少媒體將原因歸為成績單“不敢露面”。但實際上,在市場沒有完全鞏固或者仍在教育市場的階段,從蘋果公司策略講,不露面不失為一種保守的策略。

“資本市場一直最關心的,都是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整體放緩的背景下,iPhone是否正在逐漸達到飽和,蘋果還能否持續增長?”對於這個問題,蘋果CEO蒂姆·庫克稱,蘋果現有用戶的升級需求潛力巨大,大概有2/3的蘋果用戶還沒有更新到去年開始推出的大屏手機。

同時,蘋果還稱其正在繼續碾壓競爭對手。本季度的iPhone購買用戶中,大概有30%是從谷歌推出的安卓系統“叛逃而來”,庫克稱這創下了蘋果史上最高紀錄。

但一個有趣的數據是,和過於集中的產品線相比,過於集中的新增市場空間也讓投資人的心情有些複雜。

從財報數據來看,大中華區是蘋果主力“買買買”軍團,但到底有多主力?用數據來說話:大中華區營收為125.1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2.92億美元增長99%。

根據此前發布的各季度報告,2015財年,蘋果公司在大中華區吸金586.71億美元,按照今天的匯率,大約是3730.5億元人民幣,也就是說,13億中國人每人都貢獻了286元,這筆收入占了蘋果公司營收的四分之一還多。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718

科比與梅西,誰更值錢?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555

2016年02月24日,廣東省廣州市,2016亞冠小組賽H組,廣州恒大Vs浦項制鐵,傑克遜·馬丁內斯射門。(CFP/圖)

NBA為球員設置底薪和頂薪,而各國足球俱樂部的薪資遵循更加殘酷的叢林法則,上不封頂,下不保底,貧富差距很大。

無論從轉會費還是薪資來看,這次中國買家的錢都花多了。但是,他們當是冤大頭嗎?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足球運動員與籃球運動員相比,哪個更好混?

剛過去的2月是職業足球、籃球的燒錢盛會,許多球員交易在此時產生。

這次,足壇的交易風頭遠遠蓋過籃壇。而中國成了全球最大買家,中超引援總計花費2.59億歐元。

2月3日,廣州恒大淘寶投入4200萬歐元的轉會費買入西甲馬德里競技前鋒馬丁內斯,創造了中超轉會紀錄和轉會期世界足壇轉會紀錄;2天後這兩項紀錄被再次刷新,2月5日,江蘇蘇寧買入頓涅斯特礦工中場特謝拉,轉會費高達5000萬歐元。

足球和籃球的職業球員,到底誰的身價更高?購得“標王”的中國買家是不是冤大頭?

轉會費:“錢換人”與“人換人”

先說轉會費,這是最能體現身價的概念。

身價是一個職業球員的價值,而轉會費則是職業球員轉會時的成交價格。跟所有的商品交易一樣,職業球員轉會的成交價格也圍繞他的價值上下浮動。

然而,職業足球和職業籃球的球員轉會費沒法比較,因為二者的轉會制度有很大不同。(為了表述方便,本文討論職業籃球的範圍僅限於NBA,世界職業籃球的頭號聯盟。)

足球的轉會通常支付現金,譬如英國球員貝爾2013年轉會皇家馬德里,轉會費高達1億歐元,這個數字至今無人超越。而NBA的轉會通常是球員與球員之間的對換,比較極端的例子是“五換一”,2007年凱爾特人隊用5名年輕球員加一些補充條件,換來了森林狼隊的全明星球員加內特。這種交易很少用到現金。

總之,職業足球的球員轉會費通常是真金白銀的絕對數字;而NBA的轉會交易只產生球員之間的相對關系。因此二者沒法比較。

出現這種差異的主要是因為評估標準不同。NBA的眾多俱樂部歸屬於同一家大公司,相當於一個封閉系統,能統一評估所有球員的價值,因此球員之間可以進行等價交換。執行這種“球員換球員”的交易也有利於保持各個俱樂部的實力均衡。而全世界的足球俱樂部各自獨立,千差萬別,沒有統一的身價評估標準,譬如德國網站“轉會市場”有一套評估球員身價的方法,但中國官方依據的又是《中國足球協會運動員身份及轉會規定》里的計算公式。因此球員轉會用現金結算最方便。

科比(新華社記者 楊磊/圖)

薪資:封頂保底與“叢林法則”

可以做比較的是薪資。一個球員的薪資同樣能反映他的身價。

頂級球員的薪資水平,足球球員比籃球球員略高一籌。2014-2015賽季,NBA球員中稅後薪資最高的是喬▪約翰遜,他的年薪是1250萬美元。年薪超千萬美元的NBA球員共有10人,按照薪資水平來看,他們是NBA頂級球員。2014-2015賽季,世界足壇稅後薪資最高的是C羅,年薪3380萬歐元。年薪超千萬歐元的球員大約也是10人。

整體來看,籃球球員普遍比足球球員更富裕。根據美國專業調查公司“體育智能”(Sports Intelligence)與ESPN的調查,2014-2015賽季人均薪資最高的體育聯盟就是NBA,人均年薪458萬美元,比人均年薪最高的足球聯盟——英超,還高出76萬美元。

總之,籃球球員跟足球球員比,不僅平均薪資更高,而且貧富差距更小。這得益於NBA的薪資制度下有底線,上有上限。

NBA為球員設置底薪,提供給排名靠後的新秀球員和非主力替補球員,底薪在稅前100萬美元以上。與此同時,NBA還設置薪資上限——頂薪,2015-2016賽季的頂薪是稅前2210萬美元。而各國足球俱樂部的薪資遵循更加殘酷的叢林法則,上不封頂,下不保底,貧富差距很大。

“中國式”身價

最後來評估一下中超“標王”的身價。

先看轉會費。歐洲球員轉會,最權威的球員身價依據是德國網站“轉會市場”。“轉會市場”中國區數據調查員ChinaInsider參與制定了中超球員的身價評估辦法。據他介紹,評估有6個要素。

決定一個球員基礎身價的,是國籍和所在聯賽。

中國籍球員的基礎身價被定在日本球員的一半、韓國球員的三分之二。中國聯賽球員的身價基本等同於歐洲三流聯賽身價,也就是中超主力球員10萬歐元以上、替補5-10萬歐元。“外援球員來到中超踢球,身價也會巨幅降低。”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變量:

加分要素包括國家隊履歷,因為參加國家隊“能夠迅速提高球員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被認為潛力較大的球員,身價也會提高,判斷依據包括球員的試訓經歷、吸引其他球隊的註意次數、同行共識和教練評價等等;數據表現好同樣能為身價加分,比如較高的出場次數、進球數和助攻數。

減分要素主要是年齡,進入30歲以後的“老齡”球員,身價會停止增長甚至逐漸降低。

根據“轉會市場”的評估,中超“標王”特謝拉的身價僅僅是3000萬歐元,比他的轉會價格低了2000萬歐元。

再看薪資,特謝拉在上一家俱樂部的年薪是150萬歐元,中超俱樂部江蘇蘇寧為了拿下這位巴西中場,開出了1000萬歐元的年薪,使得他的薪資與伊布、魯尼等頂級球星比肩,排名直逼世界前十。

總之,無論從轉會費還是薪資來看,這次中國買家的錢都花多了。

但是,他們當然不是冤大頭。他們看到大量資本正湧入中超,相信大投入能在這里換來大回報。2016年2月24日,樂視斥資27億元買下中超未來兩年的新媒體版權,這又是中超投資者的利好消息。

需要清醒的是,中超“標王”的誕生地,是評估標準繁雜、遵循薪資叢林法則的的世界職業足壇。特謝拉們暴漲的轉會費和薪資,是他們真實身價在國際足球市場上的劇烈上浮。這只能說明中國職業足球對優秀球員供不應求,而不能說明我們已經坐擁了世界頂級球星。中國職業足球通往世界之巔的路,不是這點溢價能鋪平的。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ios版本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6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