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行十字路頭:高盛向左,大摩向右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917

只有兩家華爾街純投行在金融危機中幸免於難。其中一家被抨擊權傾朝野,甚至被認為危害社會;而另一家的幸免則被看作純粹是運氣好。 此後,高盛一直我行我素地堅持其一貫的策略,追逐風險仍然是其業務的核心,而正是這一策略使其成為華爾街最冷酷高效的投行。外界一直將高盛的業務操作模式稱為“黑盒子”,高盛至今所作的少有的幾個改變之一就是其道德政策,這也是為了改善其公眾形象。在此前媒體廣為報道的一封高盛內部郵件中,其員工有意向客戶推薦“屎一般的交易”。 而無比艱難地從危機中爬出來的摩根士丹利則選擇了劇烈的多的變革。大摩將其籌碼都壓在了財富管理業務上,摩根士丹利從花旗處收購了財富管理業務。與此同時,大摩收縮了固定收益交易部門。 FT認為這種策略的分歧反映的是兩家投行領導人的不同。高盛的掌舵人是59歲的Lloyd Blankfein,他從商品交易員起步,仍然看重過去三十年里讓華爾街賺得盆滿缽滿的固定收益、大宗商品和外匯交易業務。但一系列新的監管規定正在限制交易活動,尤其是銀行的自營業務。 摩根士丹利的CEO James Gorman沒有交易員的基因。這位前麥肯錫咨詢顧問和美林的高管以其對財務顧問的“瘋狂堆積”聞名。55歲的Gorman反複強調零售業務在摩根士丹利未來規劃中的地位。 在後危機時代中,高盛享受著相對的成功,盡管利潤與十年前還不能比,但仍然領先於其競爭對手。與摩根士丹利、歐洲投行或者其他華爾街投行不同,高盛的股價已經從2008年金融危機中恢複過來,這點只有摩根大通可以媲美。 摩根士丹利則遇到了嚴峻的波折。大摩被外界認為是最脆弱的美國銀行,其股價在2011和2012年夏天的歐債危機中接連創下新低。FT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在2011年,監管層甚至開始尋找一旦大摩破產後可能的收購者。 在高盛的ROE在大部分後危機時期仍然維持在10%以上時,摩根士丹利則只能勉強維持在基準線之上,並且常常低於5%,遠低於資本成本。 但投資者開始以新的眼光看待大摩。盡管其盈利能力持續低於高盛,但投資者看起來不怎麽在乎。從市凈率看,大摩與高盛的估值差距正在收窄。 在某些領域,兩家公司之間存在激烈的競爭。高盛過去十年一直在並購(M&A)領域傲視群雄,但只有在2009和2010年高盛未能登上寶座,而擊敗他們的正是摩根士丹利。 在過去四年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交替占據股票承銷的王者寶座,大摩贏得了2012年Facebook的IPO,而高盛搶下了去年Twitter的上市業務。上個季度,大摩從高盛手里搶過了股票交易業務的頭把交椅。 但兩家投行的策略存在重大的區別,這反映出其對於風險和零售業務價值的態度。 摩根士丹利一直試圖釋放資本來回饋股東,因此他們收縮資本密集型的固定收益業務。大摩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一直在叫賣其現貨商品業務,最近將其中部分原油業務出售給了俄羅斯的Rosneft。而高盛並未在許多交易領域讓步,該行誓言不會出售其商品業務。一些高盛的高管甚至談到會趁競爭對手收縮的時候擴張。 AllianceBernstein的分析師Brad Hintz認為:“高盛又一次的選擇其歷史上的一貫道路,但這並非監管層希望看到的。高盛在宣言“我們是不同的”。他們是交易公司,對交易業務的依賴比摩根士丹利要大得多。” 但他警告稱:“盡管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高盛都是最棒的交易商。但由於監管層態度已經非常明確,我們幾乎可以確信高盛的未來業績表現將會走低。最好的交易員比普通交易員的業績不會好太多。” 高盛面臨著嚴峻的監管挑戰。 一位高盛前高管認為:“很難提前撤出一項業務,除非你真的認為監管層已經讓這項業務難以持續。在某種程度上,其他公司退出更為容易,但高盛就很難,這對於高盛既是優勢,也是劣勢。” 去年11月,Blankfein發表言論,他認為“弱小的”投行可能需要“大幅的改變策略”,而“艱難的運營環境可能讓管理層過度反應。然而,當你擁有強有力的經營能力與優異的業績歷史,過度反應可能是你最大的風險。” 一些摩根士丹利的雇員對自己公司強調削減風險感到沮喪。一位大摩前高管認為:“要靠收縮來獲得繁榮那是妄想:你失去了分散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你失去了...就叫做“周期性”吧。”這很好的詮釋了Blankfein的用意:當周期變幻時,你會發現在新的賺錢業務中你已沒了立足之地。 兩家銀行對於零售業務的分歧更大。高盛的客戶集中在公司、對沖基金和一些超級富豪。除了有與高盛類似的客戶外,摩根士丹利如今還有1.65萬名財務顧問來面對更大範圍的美國投資者,這些人可投資的資產可能只有20萬美元,而非2億美元。 摩根士丹利去年從花旗出買下了Smith Barney。雙方在價格上來回拉鋸,最終135億美元的估值現在看起來是大摩賺翻了,因為收購後這家公司的利潤率很快走高。 Smith Barney如今已更名為摩根士丹利財富管理,這項業務能幫助大摩達到多方面目標。客戶為財富管理建議支付費用、購買經紀人銷售的產品,而且他們也會帶來存款。在危機期間,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由於缺乏來自普通客戶的廉價穩定融資來源,從而無法享受摩根大通的優勢。如今摩根士丹利的存款規模已使其成為美國第十大銀行。 摩根士丹利的投行家們在吸引企業采用其股票和債券承銷服務時還可以吹噓其營銷網絡。這一特點甚至讓Blankfein最近也不得不使用其平臺來出售高盛的共同基金產品給投資者。 幾周前,為了解釋該基金,Blankfein與摩根士丹利的銀行家和經紀人共進午餐。在席間被問及高盛是否希望擁有自己的零售平臺時,Blankfein表示高盛在多年前已經決定要堅持做一家機構公司,現在要改變太晚了。 至於誰將最終獲勝,下周兩家公司的財報可以讓我們有一個新的衡量。當然,作為華爾街碩果僅存的兩根獨苗,他們之間的鬥爭將一如既往的激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5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