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然气价改”渐进:终端提价潮将起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17/zNMDAwMDE4MjIzNA.html

核心提示:能源专家林伯强称,随着天然气 出厂价提高,天然气价格改革很快将有实质性进展。未来的天然气价格改革方向将是,与国际气价接轨,同时价改很快将会从上游传导到终端。

 


“在国家6月1日将天然气出厂价上调0.23元/立方米之后,现在,川气东送到达上海门站的价格,已经接近我们的销售价了,加上运营成本,我们几乎 是在做亏本生意。”6月12日,上海申能燃气集团一位人士对本报记者称,“虽然公司购进的上游气源价格已涨,但我们的销售价如何调整,还在等物价部门的文 件。具体如何操作,将按照政府规定的程序走。”

此前的6月10日,北京燃气表示,将向北京市有关部门提交天然气提价方案,将非居民用户气价 上调0.23元/立方米,经批准后估计一个月内即可实行。而居民用气的提价,尚需经过听证会批准。

“随着天然气出厂价提高,天然气价格改革 很快将有实质性进展。”能源专家林伯强称,未来的天然气价格改革方向将是,与国际气价接轨,同时价改很快将会从上游传导到终端。“今后,国内居民用天然气 的价格,也将像车用天然气一样与石油价格联动。”

提价呼声日盛

显然,北京燃气酝酿提价,只是一 个开端。

“此前的天然气出厂价上调10%,只是解决了上游三家巨头的一些问题,但对于下游运营商来说,能否顺利实现成本转移,还是一个疑 问。因为居民燃气价格上调必须走听证程序,过程比较复杂,2008年时就有几个城市的燃气价格调整在听证后夭折了,因此,现在城市燃气运营商可以说是在夹 缝中生存。”湘财证券分析师王强说,“目前,天然气下游燃气运营商要求尽快进行天然气价格改革的呼声很高。”

我国天然气产业包括上游生产、 中游输送及下游分销三个环节。其中,勘探、生产主要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手中,中游的长输管网也主要由上述三大央企占据。而下游城市及工业燃气的 输配业务,则是国有和私营公司共存,主要由各城市燃气公司运营。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根据规定,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管道燃气价格必须进行听 证,由市物价局组织,听证会举行前应向社会公告。“因此,估计大多数城市将在未来1至4个月内陆续调整天然气终端价格。”

不过,在5月31 日调整天然气出厂价的通知中,发改委特别提出,要从紧控制销售价格提价幅度。“发改委的表述意味着,终端价格的调整一般不得超过0.23元/立方米,也就 是说终端涨价幅度会维持在10%左右。”上述人士说。

“我们希望能建立起合理的上下游联动机制。”6月12日,前述申能燃气人士说。

在 他看来,“如果城市燃气价格将与上游资源价格涨跌联动调整,在保障用户合理消费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实行差别化、季节性和阶梯式城市燃气价格机制。那样的 话,城市燃气企业负担将减小,小用户与大用户、冬季与夏季、批发与零售,民用与工业之间的差价会比较明显,城市燃气企业的运营风险也将减小。”

进 口气价待改

城市燃气公司的提价预期,源于上游天然气资源价格的上涨,而这一过程仍未结束。

“6月1日 起,国家对国产天然气出厂价上调了10%,但对于大家都非常关心的进口天然气的定价问题,则采取了搁置的态度。对于目前的状况,我们比较迷茫,希望国家能 尽快有定论。”一位中石油西气东输公司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国家发改委5月31日发布的天然气提价通知中明确指出,“鉴于2010年进口中亚 天然气数量较少,进口中亚天然气价格暂按国产天然气供同类用户价格执行。”

但在这位人士看来,进口气正面临巨大提价压力。“西气东输二线的 中亚气源,到中国口岸价含税超过2元/方,与西气东输一线的新疆天然气相比,高出一倍不止。现在,即使按照国内气的最高出厂定价来算,也还有巨大的缺口, 这些亏损全部都要由中石油来背。”

而据国信证券分析师严蓓娜测算,“即使按照价格最高的‘其他油田’中的工业用气1.6元/方再上浮 10%,中石油也有0.3元/方的损失。而在实际操作中,根本不可能按照最高的工业用气来算,亏损远远不止这个数。”。

“很明显,以中亚气 源为代表的进口气价格的上调,已是一个必然事件。在明年西气东输二线全线贯通前,一定会通过天然气价格改革等政策的调整,来理顺价格倒挂的难题。”严蓓娜 称。

“天然气价改和电价改革,是国内资源价改中的最后两个堡垒,而天然气价改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华南理工大学天然气利用研究中心主任华贲 说。

在华贲看来,“天然气和电不一样。电不可能从国外大量进口,国内外电价定价可以毫无关系,但国内天然气和国际天然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尽 管目前国内天然气对外依存度20%不到,但未来有可能增加到30%,以广东为例,现在基本上全部是进口天然气,所以,天然气价格改革措施已经势在必行。”





漸進改革不如血腥革命?

2010-8-23 TCW




台大副校長湯明哲(以下簡稱 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組織面臨改革,需有魄力的改革者進行去蕪存菁,外人比較沒有包袱,可以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但卻有可能對於組織的歷史傳承、 利益糾葛不了解,因此可能事倍功半,改革未能竟全功。您認為,組織改革應由外人(outsider)還是內部人(insider)操刀較好?漸進式好還是 快刀斬亂麻好?

漸進式改革為何引來反撲?

台灣水泥董事長辜成允(以下簡稱辜):沒有漸進式(重複兩次),漸進式的改革就是失敗!

湯:中國人的環境,如果你不是漸進讓他接受的話,不擔心反撲力量會讓你的改革失敗?

辜:我開始變革的時候,引用三句話。「如果你要樹敵,你就變革、改變」、「推動變革的人,絕對不會想繼續待在這家公司裡」,還有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講的,「公司存在是為了它的業績」,這代表那時候的一個決定。

之所以武斷的說改革沒有漸進式,是因為我每一次採取漸進式,最後都失敗,因為在漸進式的過程,你給大家的訊息就是——可以不必改。

湯:慢慢來?

辜:沒有時間壓力嘛,你說要改、要改,可是大家想,反正你說慢慢來,就是不必改、不必改,不然就是先改他,不是我。

湯:這樣一來,反而讓反改革的力量集結起來?

辜:對,變革之所以那麼多失敗,是因為CEO、董事長決定要讓它失敗,因為失敗是最容易的下台階。比如說,今天大家是資深經理團隊一員……。

湯:哥兒倆……。

辜:哥兒倆,我們要改革把業績拉上來,可能一開始是可以執行的,但當動到他的舒適圈(comfort zone),問題就來了,大家會覺得說,「欸,你不是說漸進式嗎,為什麼要這麼激烈?反正是慢一點,他們先啊,為什麼要我先呢?」每個人都這樣想,你說這 個改革改得動嗎?改不動,絕對改不動,所以沒有漸進式的,這是一個理由。

第二,改革也沒有分哪一個單位先試的。很多的變革會講說,那個部門先試,成效好的話再擴大,或者說從外頭找顧問公司,那又是傳達怎樣的message(訊 息)呢?大家會想,「看這些人可以玩出什麼把戲,等他們真的成了,我們再來動。」那你覺得改革能成功嗎?所以一樣的,請外面的人來做變革,絕大部分一定失 敗,為什麼呢?理由就是,「讓他失敗,我們就不必改!」

湯:給外人穿小鞋最容易了。

辜:另一個說法是,「我們自己改就好,也不用引進外面的人。我們的人都會進步。」我問你,如果自己就可以改,還要談改嗎?這也不可能改革成功。 一定要大舉撤換高階主管嗎?

湯:這是台泥的經驗?

辜:不是,台泥是我第二個改的,我第一個改的是和信電訊。和信電訊開始的時候很糟,後來我就進去,我說做些比較不一樣的管理方式,二十五個協理以上主管,除了一個人以外,其他二十四個我全部換掉。

湯:你推動改革的方式,就是大幅撤換高階管理者?

辜:因為(改革)最大絆腳石就是你的資深主管。

湯:(笑)是這些人把公司搞爛掉的嘛,所以一定要讓他們走路!你採取的是top down(由上而下)決策,絕對不會問大家說,「我們要不要改革呀,來開個會吧。」

辜:絕對不可能(笑)。

湯:但你快刀斬亂麻啟動變革,卻發生離職員工心生不滿,在股東會拉白布條,甚至把令尊的清譽都扯進來,一定要這麼劇烈嗎?

辜:我覺得沒有更好的方法,只能說這些衝突是一個非常大的遺憾。我在和信電訊做變革的時候,就看到台泥的問題,所以那時我一回台泥,就跟所有的人講,我們應該自我調整,但我那時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我讓大家覺得說,我們可以一起改。另外一個就是,哎呀(台泥主管心想),那個辜成允他想自己玩,你讓他去玩就好,都是和信電訊太爛,台泥這邊沒關係……。這就是漸進式走到最後的問題。

湯:喔,你是說在台泥你曾經嘗試漸進式改革,但完全無效?

辜:其實,和信電訊我就嘗試過,台泥、中橡,集團裡每一個公司我都嘗試過漸進式,但是很抱歉,每一次下場不止是失敗,還是慘痛的對抗。 策略、組織、文化和人,改革從哪啟動?

湯:組織改革談四個要件,「策略、組織、文化」,還有「人」,你先改哪一個?還是四個一起動?

辜:在發動改革之前,你一定要先知道,打算怎麼贏,贏的策略是什麼。因為改革一定元氣大傷,如果過程中沒辦法累積小贏的話,是挺不住外面壓力,所以你要很確定那個贏,是能抱住股東大腿的(笑)。

湯:利益外部化,讓股東和董事支持?

辜:你的任務是去除既有利益,是不是?所以一定要把那些利益,轉成股東本身的利益,至少因為你股價有上漲、EPS(每股獲利)有升高,讓他們可以相信你。 沒有一個這樣的策略、邏輯的話,你千萬不要改革,因為你會自討苦吃。所以,基本上人家如果說要做變革,我都會跟他講,你們不要改,除非你有贏的策略,否則 下場一定死得很慘。(笑)。在和信,Hala900(編按:率先推出網內通話零元的資費方案)!就是贏的策略。

接下來,你才需要一個組織和人去執行,最後凝聚一個文化。所以我們現在來講,到第七年,才開始進入到凝聚文化的階段。

推動美式管理,就不講人情了嗎?

湯:華人企業講人情,人情不在裡面嗎?

辜:人情沒有什麼,你要不要競爭嘛?台泥不是一個玩自己老爸口袋裡錢的私人公司,它是一個要對股東負責的上市公司。所以,我會跟我的小孩講說,我很歡迎你來台泥,但是你有沒有能力可以坐到那個位子,要看自己有沒有那個本領。

湯:這樣說是沒錯,但中國人要面子啊,台泥推動美式的績效制度,對你來說似乎沒有調適的問題,反正就是翻臉不認人、六親不認,做不好就給我滾蛋?

辜:當然不可能,這裡是每一個人我們都絕對不放棄,也絕對不手軟。

湯:又不放棄、又不手軟,那你要到什麼時候才放棄?

辜:強調絕不放棄任何一個人,是因為我們都會先給機會。什麼叫放棄?就是他開始發現問題時你不告訴他,或任由他發展,就是不去coach(訓練)。

也就是說,如果員工的行為模式你覺得應該被調整,就要一直跟他講,讓他知道怎樣做事才對,跟著公司一起學習,但若他不改或老跟不上,我們就不手軟;但這個過程我們如果通通不和他溝通,我覺得主管不對。

湯:所以對你來說,裁員砍人的決策,都不存在個人情感的干擾因素?

血腥變革,是為了發掘「隱藏人才」?

辜:這個情感是要怎麼講……,這就是台泥剛開始變革,最艱苦那段路的代價,不是嗎?是非常非常血腥的,或是說讓大家非常非常難過……。

湯:你同意「血腥」這個形容詞?

辜:我當然同意,但回頭來看,為什麼會發生那個事情,就是因為過去我們都太……。

湯:和稀泥?

辜:對,和稀泥。被逼著到最後,我只有兩個選擇,要做一個走入夕陽,或被人家遺忘的公司董事長,反正水泥本來就是夕陽工業?還是發動變革,把它完全反過來?

組織需要變革,就是上、下距離太遠,上情沒有下達,或是下情無法上通,這樣這個公司跟市場也越來越遙遠,經營效率差,之所以會變成這樣,原因就是中間有很 多人在玩所謂時間差、資訊差的遊戲,就是做官,他不做事,這批人一手遮天,然後唬老闆,另一手去嚇唬員工,這層人不被整理,下面的人也就上不來。比如說我 們現在的業務副總,如果按照台泥過去排資論輩等升遷的慣例,他是永遠升不上來這個位子。

湯:因為以前靠年資嘛。

辜:對。絕大部分的公司裡面,都有很多「隱藏的人才」,他們對公司該如何經營也有看法,但卻不敢講出來,我後來才發現,事實上這種人很多。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公務員裡面臥虎藏龍的多得不得了,他只是沒有把那個精力放在上班而已。

如何把外來人才化成改革助力?

湯:(笑)是啊,高考進來的呀,每個人都很優秀。

辜:所以如果你讓他們知道說,他們一定要把他們的精力、能力發揮在公司的事情上,然後他們也真的願意這樣做的話,喔,那個力量才是真正的大。所以很多人誤以為,變革就是找會念經的外來和尚來做,不是,他們的比例事實上是非常低的。

我引進外面的人,其實是給台泥的人一個非常重要的示範,讓台泥的人知道這世界上還有一種animal(動物),是用這樣的方法做事,觸發他們去想,「咦, 我們從前這樣做事是對的嗎?」然後,原來台泥的人只要願意這樣做,都受到了肯定,整個公司的人就開始想,「咦,如果我也來改,那是不是也可以受到肯定?」 只要你也肯定他,他就會改,所以那個真正的力量才會產生。所以,真正變革的力量是來自內部質變,而不是從外面找一堆人來改。

湯:這有點像韓國三星(Samsung)的做法,它在二○○○年網路泡沫之後,找一批海外的韓國人回來,三年後這些人全都走了,他們留下的是IBM、英特爾(Intel)的做事方式。這些人走了反而更好,因為下面開始有些人往上走了。

辜:事實上我們就是這樣子的經驗。

怎麼讓老臣停止對抗、平和離開?

湯:畢竟,對CEO來說,砍人還是很難的事情,尤其台泥是一個老公司,這些老臣甚至是從小看著你長大,今天你要把他砍掉,情何以堪?他會不會去向你媽媽告狀?

辜:當然去向我媽告狀,還去我爸爸那邊告狀哩!(眾人笑)

我對他們說,到後面喔我們只會越來越辛苦、越來越難看,每次開會大家總是吹鬍子瞪眼睛,幾十年的交情為什麼要搞成這樣子呢?以後連朋友都做不成,何必呢?於是就提一個package(報酬)請他離開。

湯:所以當初處理老臣,都是你自己跟他們說?

辜:對,都是我自己跟他們說,我一個個跟他們講。最後都是最親近、最死忠的那批人在跟你對抗,很多還是我老師,提拔我長大的。

湯:這真的很難……。

辜:有時候講到真的是眼淚鼻涕一大堆啊,但是就是這樣講啊……(感慨)。

湯:你哭還是他哭?

辜:當然是我哭啊,因為很難過嘛。

湯:你做完變革,會不會覺得手上都是沾了血?

辜:沒有。就是編《台泥五十》的時候(指著桌上的書),我跟我父親講說,按照台泥現在的情況,我不覺得我們還有五十年。我到底是要為台泥的股東負責,還是為現在這些老師們負責?我到底是要為那些年輕、以後要進台泥的人負責,還是這些等著要退休的人負責?就這樣。

我要強調,CEO的責任不是砍人,而是要保護員工不被砍,不要被股東賣掉、被競爭對手砍……。

結論:台泥變革面對的是典型中西方管理文化的衝突,東方認為組織改革最好採取漸進式水到渠成的方式,西方認為要採取震撼療法,台泥的案例似乎證明在沉溺在 人情至上文化裡的公司,最好的做法還是震撼療法。而且是由內部人操刀的震撼療法。能在短短七年中將公司市值增加一倍,台泥讓我看到,西式管理思維在傳產老 企業實踐的希望。



肖鋼:堅定推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 當循序漸進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070

IPO註冊制首次寫入中央文件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11月19日,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出席活動時稱,要堅定不移地推動註冊制改革,但不能誤解註冊制就是登記生效制,也不等於說證監會就不管了,證監會仍然要加強對信息披露的監管。

講話中,肖鋼表示,要堅定不移的推行註冊制的改革,這是一個重大的改變,真正的還權於市場,還權於投資者。

肖鋼稱,股票發行的註冊制改革是發行體制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資本市場改革當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改革。這次改革的意義就是尊重市場的規律。各個國家和地區,實行註冊制改革做法都不完全一樣,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說股票的發行一定要以信息披露為中心,證監會要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對發行人信息披露的準確性、全面性進行審核,但是,不對這個公司的投資價值和持續盈利能力做出判斷,而交由市場、由投資者自主判斷,真正還權於市場,還權於投資者。

不過,肖鋼也特別強調,不能誤解註冊制就是登記生效制,也不等於說證監會就不管了,證監會仍然要加強對信息披露的監管。「不等於證監會就不管了,垃圾股份多了,那不是這樣的,證監會仍然要加強對信息披露的監管」,「不要理解為註冊制就是不管了,就是登記、備案、生效,這個肯定是不對的。」

肖鋼還強調,實行註冊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條件:要實行註冊制,必須要修改現行的《證券法》;要加強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的責任和能力,讓他們真正歸位盡責;在司法層面要進行民事賠償制度的改革,構建資本市場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法律政策體系。

由於十八屆三中全會剛剛將「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寫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註冊制近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據《京華時報》報導,目前A股市場新股發行實行的是審核制(「核准制」),發行人在發行股票時,不僅要充分公開企業的真實狀況,而且還必須符合有關法律和證券管理機構規定的必備條件,審核機構必須對發行人是否符合發行條件進行實質審核。

而註冊制是指發行人申請發行股票時,只需要依法將公開的各種資料完全準確地向證券監管機構申報,證券監管機構的職責是對申報文件的全面性、準確性、真實性和及時性作形式審查,而將發行公司股票的良莠留給市場來判斷。因此,審核制與註冊制的區別在於,一個是實質審核,一個是形式審核。審核機關是否對公司的價值作出判斷,構成二者的根本區別。

此前,據一財網報導,在肖鋼的前任郭樹清執掌證監會期間,證監會在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中明顯加強了對發行定價的監管,這一舉措曾引發市場人士的熱議。

在2012年4月28日公佈的《關於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證監會提出「在綜合考慮補充披露信息等相關情況後,可要求發行人及承銷商重新詢價。」

在此後公佈的《關於新股發行定價相關問題的通知》中,也有「發行市盈率高於同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5%的,如果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發行監管部門將按照會後重大事項的監管規定,將發行人的首發申請重新提交發審會審核。」的表述,事實上直接插手了新股的發行定價。

而此次新股發行註冊制改革具體措施尚未出台。不過,據證券時報網報導,有業內人士指出,從此次講話判斷,肖鋼對資本市場未來發展藍圖已有了清晰規劃。未來,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證監會職能轉變、多渠道股權融資體系建設、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等一系列改革舉措都將成為證監會今後幾年內的工作重點。

推行註冊制當循序漸進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海通證券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新股發行註冊制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但並不意味著一蹴而就。他估計,目前IPO仍然處於暫停狀態,已經通過發審會的80餘家企業不太可能再走註冊制的通道,因此,明年推行註冊制的可能性也不大。李迅雷說,註冊制改革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改革,包括保薦人制度的改革,保薦人將擔負起更多的責任,監管部門則需要進行監管模式的轉變,加大執法力度,投資者也將面臨新的考驗。他預計,即使是實施註冊制,前期的口子也不會開得太大。

「關鍵是門檻的設計。」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表示,當徹底改革發行制度、新股發行市場化的大方向確立以後,進入門檻的問題就被擺到了桌面上。華生說,中國夠上市資格的企業有幾萬家,都上市的話市場肯定無法承受。他認為,一個從審批制過渡到註冊制的可行路徑是在一開始將門檻設置得高一些,增加企業造假上市的難度,然後根據動態逐步降低,這樣能夠從審批制平穩地過渡到註冊制。

據前述證券時報網報導,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認為,推行註冊制的關鍵就是擬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要準備好,但是,目前他們尚未準備好。市場中介機構未來要更加嚴格審核擬上市公司,如果發現擬上市公司有問題,作為中介機構,包括券商、律所、會計師事務所等,都有責任。如果擬上市公司不公開不公正,虛假陳述,要受到處罰,客觀上是保護投資者的權益。

曹鳳岐指出,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制度建設、權利明細上都需要劃分清楚。他建議證券交易所和證監會的權限分開,未來由證券交易所承接發審權,然後再逐步從投資價值的實質審核向信息披露的形式審查過渡,推動核准制向註冊制過渡。

曹鳳岐預計,要2-3年時間,才能實行註冊制。

而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指出,在註冊制實施的過渡期,可以將退市制度納入新股發行的制度框架之中,完成相關制度建設並嚴格執行。之前監管層雖然多次強調嚴格執行退市制度,但最終還是雷聲大雨點小。


透視台積電的「漸進式」交棒張忠謀為何拍板雙執行長制?

2013-11-25  TWM
 

在千呼萬喚之下,張忠謀終於宣布台灣第一大公司台積電的交棒方式,兩位共同執行長將與張忠謀撐起這艘台灣不敗的戰艦。不過,在張忠謀拍板過程中,有哪兩大內在與外在因素,決定他最後採取的漸進式交棒方式呢?

撰文‧林宏文

台積電日前宣布執行長張忠謀交棒,由執行副總經理暨共同營運長劉德音與魏哲家,升任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負責執行董事長所指定的職務,並直接向仍然擔任董事長的張忠謀報告。

這項震撼業界的人事布局,似乎宣告台積電將正式進入「雙人共治」時代。不過,「看來張忠謀還是放不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唐瓔璋在了解這一次台積電人事案的相關安排之後,對張忠謀提出如此評論。他指出,從張忠謀交棒採共同執行長制,並把最重要的財務、法務都抓在手,便可看出張忠謀其實還不放心,仍是大權在握。

內部人事傾軋待平?

的確,即使張忠謀不再擔任執行長,但依然是公司決策的核心人物,甚至包括財務及法務兩個重要部門,都還是必須直接向張忠謀報告,顯然會是台積電「確實有在管事」的董事長;雖有交棒的形式,但就實質意義而言,最多只能形容為「漸進式交棒」。

但在業界人士的分析中,張忠謀的漸進交棒,或許隱含著不得已的苦衷,而這些苦衷的背後,又分別牽連著兩位台積電的昔日戰將。首先,是日前傳出已向公司請辭的全球業務暨行銷副總經理陳俊聖。

事實上,這次台積電宣布這個重要的人事命令最讓外界意外之處,在於「時間點提早半年以上」。先前,張忠謀曾對外表示,預估交棒時間點是在明年六月以前,而今不僅時間點大約提早了七個月,而且,剛好就在十一月十一日台積電董事會做出人事決策的前幾天,即傳出陳俊聖以家庭因素為由請辭,讓外界難免產生聯想。

業界人士觀察,陳俊聖的離職,與台積電先前的內部人事安排恐怕有所關聯。掌管台積電全球業務暨行銷的陳俊聖,原本是對張忠謀直接報告,算是與劉德音平起平坐;但在去年三月,張忠謀宣布劉德音為共同營運長後,陳俊聖改成要先向劉德音報告。

此外,今年初台積電宣布由曾在英特爾任職、由劉德音延攬進入台積電的金平中出任業務開發組織長,而日前也將金平中進一步升為副總經理,外界揣測,可能是這些安排,讓陳俊聖覺得自己的重要性降低,才選擇離開。

據了解,金平中與陳俊聖都出身英特爾,在台積電以男性為主的高階主管中,金平中的女性角色特別顯眼。而且,四十一年次的金平中一輩子從事研發,在英特爾待了二十四年,擔任研發部處長(director),專長則在非揮發性記憶體,及微處理器兩大產品與技術,後來還一度被挖角至宏力半導體擔任研發副總。

由於台積電未來面對的是三星與英特爾兩大對手,這兩大廠的核心競爭力就在記憶體及微處理器,在這兩大關鍵任務中,金平中的研發長才顯得特別重要,也勝過一直在行銷業務領域的陳俊聖。

目前台積電官方的說法是,高層極力慰留陳俊聖,最後是以留職停薪一年取代辭職。此外,根據台積電內部的看法,張忠謀對於任何身披戰功的高階主管都相當器重,若有辭職,勢必也會極力挽留。話雖如此,但若仔細觀察過去台積電高階主管的離職方式,包括從胡正大到陳健邦等人,一開始都是留職停薪,最後時間一到,也都正式離職,顯示陳俊聖的辭職,恐怕已成定局。

人才出走蠢蠢欲動?

無論如何,陳俊聖的辭職信,對於張忠謀來說,除了很可能將痛失一員大將,更要立即面對人心浮動的問題。這或許正是張忠謀提早宣布交棒,且決定留下兩位執行長,藉此避免人事波動漣漪蔓延的原因之一。

如果說,陳俊聖是讓張忠謀提早啟動交棒時程的引信,那麼,在二○○九年自台積電處長位置跳槽到三星電子的梁孟松,恐怕就是讓張忠謀堅信「執行長留兩個比選一個更好」的原因。

○九年梁孟松跳槽到三星電子的事件,對台積電與張忠謀來說無疑是個嚴酷的教訓。當時,梁孟松在內部激烈的競爭下,由於沒有獲得擢升,最後選擇跳槽至三星,而梁孟松加入三星電子後,對其在晶圓代工的發展上大有幫助,也讓吃了暗虧的台積電,至今仍與三星纏訟不休。

經過這次教訓,在交棒過程中如何能夠留住台積電的所有人才,且不被競爭對手挖走,顯然已是張忠謀在進行世代交替工程時最重要的考量與任務。

事實上,張忠謀就曾仔細參考奇異電器(GE)傳奇執行長(CEO)威爾許的交棒模式,當時威爾許曾找來三位執行長候選人,最後交棒給四十四歲的尹梅特;但張忠謀覺得最可惜的是,競爭失敗的兩位優秀經理人,全部都離開奇異,讓奇異失去兩位傑出經理人。張忠謀對此曾表示,﹁如何避免人才流失,是企業交棒時一定要想辦法避免的事。﹂尤其,晶圓代工產業如今即將步入短兵廝殺的階段,台積電的競爭對手,從三星、英特爾,甚至到中國大陸的中芯等,都虎視眈眈想搶奪這塊大餅,台積電若有任何一位高階主管被挖角至對方陣營,損失絕對慘重,張忠謀自然也無法容忍在這個時間點上出現任何差錯。

其實,不僅三星電子讓台積電如芒刺在背,與三星同為IBM陣營的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近兩年也大手筆投資建廠,更傳出獲三星及高通等公司的助陣,將為美商蘋果公司代工應用於iPhone及iPad的處理器。雖然在張忠謀的監控雷達幕上,格羅方德並非最重要的對手,但格羅方德口袋夠深,持續不斷地砸錢,加上近年來高階主管變動頗大,若從台積電挖角一、兩位重量級主管,肯定也會加分不少。

十年時間可檢驗 建立制度來自中國大陸的人才吸力也得注意。近年來,中國對電子產業的投入力道相當大,從平板、手機、觸控,再到面板、LED、IC設計等,都已大有斬獲;唯獨在半導體晶圓代工部分,至今仍然沒有很大的進展。以目前大陸積極發展電子產業,半導體顯然會是下一波布局著墨的重點;若台積電出現一位競爭失敗的執行長,很可能成為對岸虎視眈眈的挖角對象。這種結局,也絕對是張忠謀無法承擔的風險。

雖然外界觀察張忠謀的「漸進式交棒」有其「安內攘外」的被迫因素;不過,其實在去年三月張忠謀宣布蔣尚義、劉德音、魏哲家三位共同營運長時,他就已經對外表示過,他會是「一直管事的董事長」,而且強調董事長比CEO大。「我有兩根棒子,一根是董事長,一根是執行長,董事長我會一直做下去。」看來,張忠謀力拚未來的意志力,或許也是他尚未決定完全放手的原因之一。

在這一次決定兩位執行長「雙人共治」架構的同時,董事會也明訂,台積電員工年滿六十七歲就應該退休,一來是符合︽勞基法︾規定,二來則可讓未來經營團隊的交棒「制度化」。目前劉德音與魏哲家分別是五十八及五十七歲,也就是說,兩人距離退休時間都還有大約十年。

至於張忠謀,則必須在接下來的十年間,建立出更完整的交棒制度,等劉、魏兩人屆齡退休後,讓執行長的傳承,可以靠著制度運作並順利交棒下去。

魏哲家

出生:1953年

現職:台積電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經歷:台積電業務開發資深副總經理

劉德音

出生:1954年

現職:台積電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經歷:台積電營運資深副總經理


循序漸進推進註冊制

2014-03-10  NCW
 
 

 

從防止風險的角度,應首先完善優化核准制,增加透明度,放寬發行上市標準,提高審核通過率,逐步向註冊制發展

◎ 衛光欽 文

中國於2013年底啟動了新一輪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明確提出要推進註冊制改革。 「註冊制」與中國現行的「核准制」這兩個概念並無嚴格定義,業界賦予其內涵也不盡相同。但在筆者看來,其根本區別在於,政府是否對新股發行企業設置實質要求及進行實質審核。

大致而言,在註冊制下,政府只要求完整準確的信息披露,而不對企業設定實質要求或進行實質審核(一些公司治理要求除外) 。而在核准制下,政府不僅審核信息披露,而且審核發行企業的實質。即使招股書已有完整準確的信息披露,政府仍可以實質要求來否決發行。由於不設實質要求及審核,註冊制相比核准制能更好地促進企業融資以及市場自由配置資源,乃至實體經濟的發展,美國就是註冊制的成功代表,筆者完全同意將註冊製作為中國新股發行體制的改革目標。

與註冊制的距離

然而,促進企業融資及市場配置資源不是股市的全部。股市的另一同等重要的方面是投資者投資保值的工具,因此任何監管制度都必須建立在可以在當前的特定情況下較好地保護投資者的基礎上。否則,投資者將會面臨過大風險,失去對於股市的信心,那麼整個股市就會失敗,無從談起促進企業融資或者市場配置資源。在這一點上,由於要求政府進行實質審核,若運用得當的話,核准制可以剔除風險過於明顯的項目,甄別蓄意欺詐,從而能比單純註冊制在事前更好地保護投資者。

在美國,註冊制在大力促進企業融資的同時基本充分保護了投資者,因而不必實行核准制。但是,這是建立在一定市場條件和法律框架基礎上的。對比中國,現階段似還不具備這些條件,因此若立刻全面實施註冊制可能會使投資者面臨過大風險。

首先,美國股市以高度專業的機構投資者為主導,它們有能力分析利用信息披露來甄別投資機會及規避風險。而中國股市散戶佔較大份額(按交易額約 佔80%) ,而且大多教育水平較低(據上交所統計,大學本科及以上的僅佔約20%) ,投機性強,可能完全沒有能力分析利用信息披露,甚至會完全忽略信息披露。對於他們而言,信息披露是否完整準確的意義是相當有限的。

其次,美國的市場相對發達成熟,有一定的整體秩序和自律文化,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覺選出較成熟適合的公司上市。而中國市場歷史短,整體秩序和自律文化還未確立,許多市場參與者為了短期逐利而不惜一切。如果現階 段就全面實施給市場留出較大自由空間的註冊制,不僅無法依賴業界自律自覺地把握上市公司質量,還必然給各種不當行為和蓄意欺詐提供較大活動空間,從而使投資者面臨過大風險。

更為重要的是,美國擁有強有力的事後監管,尤其是股東集體訴訟。

中國還沒有相應的法律框架,而且由於歷史文化的差異,也不一定可以確立起類似美國獨特的幾乎每有糾紛必訴的訴訟文化,幾乎沒有其他國家建立起了類似的文化。這種文化使得股東訴訟 不僅在理論上可能,而且在實際中頻繁使用,是股東訴訟機制能真正起到威懾作用的重要原因。

如果要使這種全新的事後監管模式在中國起到有意義的作用,目前的法律和司法體系要做較大的調整,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積累和發展。

借鑑香港經驗

在此不妨看看香港股市監管的經驗。香港多年來一直強調,其股市基礎和特點與美英等西方國家不同,主要是散戶佔股市比重大、市場歷史短尚不成熟、公司多為家族控股、缺乏股東集體訴訟機制,因此不能照搬在西方國家行之有效的輕政府監管、重市場自律的政策,而應保留一定程度的實質審核。

香港的股市監管迄今是相對成功的。一方面保證上市公司質量,另一方面提升投資者信心。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香港的股市基礎和特點與內地極為相似,而且香港股市同樣以內地公司為主要上市主體,因此其監管經驗值得我國思考和借鑑。

香港交易所嚴格按照其《上市規則》的規定來審核申請。以《主板上市規則》為例,其中包括了多項實質性發行上市條件。

這些條件主要包括:規定發行企業及其業務必須屬於「交易所認為適合上市者」 (suitable for listing) ;規定發行企業必須滿足一定量的盈利、市值、收入及 / 或現金流要求 ;規定發行企業必須有不少於三個會計年度的營業史、至少前三個會計年度的管理層維持不變、及至少經審計的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股東控制權維持不變。這些都需要香港交易所做實質層面的判斷。另外《主板上市規則》還規定「本交易所對接納或拒絕上市申請(包括申請由創業板轉往主板上市)保留酌情決定權,而即使申請人符合有關條件,亦不一定保證其適合上市」 。

在上述標準中,最能體現實質審核內涵的是「適合上市」的要求(suitable for listing) 。從字面上看這是一個模糊和主觀的概念, 《上市規則》也沒有進一步的明確定義。香港交易所強調,每個決定都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且上市委員會對此擁有完全的自主決定權。

香港交易所於2013年12月發佈的一份指導意見總結了其在過往實例中考慮的因

素及其相關意見 :

第一,公司董事及控股股東的適合性。僅僅是這些個體的過往處罰、違法或犯罪紀錄本身不一定會導致申請公司不「適合上市」 。然而,如果這些記錄 涉及董事或股東的誠信問題,則可能引起是否「適合上市」的問題。

第二、公司違法或違規歷史。申請公司的系統性、故意性以及反複多次的違法或者違規可能會引起是否「適合上市」的問題。對於不直接影響財務狀況的違法或違規(例如,公司未依法取得某些許可證) ,如果比較嚴重,那麼申請公司必須證明其已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持續合法合規,交易所才可以批准申請。

第三、財務表現變差。申請公司的財務表現如果近期變差,可能是其業務或運營模式不可持續的重要標誌,從而引起是否「適合上市」的問題,即便申請公司完全滿足了《上市規則》所要求的量化財務標準。另外,如果申請公司近期通過收購開始經營新業務,而同時其盈利預測出現大幅下滑,那麼該公司可能不「適合上市」 ,因為其過往的財務表現可能無法體現其未來的業務。

第四、過於依賴股東、關聯人、少數重大客戶或供應商。如果依賴的程度過大,會導致申請公司不「適合上市」 。

如果引發「適合上市」的問題相對不嚴重或者通過一定特殊安排(例如公司自願施加一定限制)可得到控制,交易所可能同意申請者把問題充分披露出來,而通過該項申請。但如果問題嚴重而不太容易得到控制,交易所會否決該項申請;僅僅把問題披露出來由投資者決定,是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的。這充分反映了香港的實質審核內涵。

除了香港交易所,香港證監會依法在以下情況下也可以否決上市申請 :申請不符合投資大眾的利益或者公眾利益; 招股書包含重大虛假或者誤導內容,或者未包含投資者作出投資決定所必需的所有信息 ;申請未滿足交易所《上市規則》 ,或者申請不符合任何適用的法律規定。顯然,這給證監會留出了實質審核的空間。

2009年,俄鋁集團(RUSAL)在香港申請發行上市。其當時有巨額貸款,而且最近幾年皆為虧損,具有相當的破產風險。香港證監會最終允許其上市,但要求其上市發行必須通過私募配售進行(即非公開發行) ,同時購買者必須是「專業投資者」或至少購買100萬港元的股份,而在上市後限制每手交易至少20萬港元,以此來限制中小散戶投資者參與。

從實際效果看,香港的做法本質是否決那些交易所或證監會認為對普通投資大眾明顯風險過大的新股發行(或者施加一些可控制風險的條件) 。但其目的並非做一個商業性的投資價值判斷,以挑出那些交易所認為有較好投資回報的項目。這也從其審核通過比例可得到體現 : 2012年、2011年及2010年的通過率分別為87.3%、95.5%和97.6%,絕大多數的申請都得到了通過。

如何平穩過渡

現階段股市存在很多業界所詬病的問題,如新股三高、打新不敗、與實體經濟情況脫鉤、殼資源昂貴等,要麼是定價銷售等非審核環節的問題,要麼是種種其他原因(如審核節奏行政控制、缺乏其他投資渠道、國人投機心態強、高貨幣存量)造成的。而香港就不存在這些問題。

註冊制對於促進企業融資和市場調 配資源的巨大積極作用不容忽視,所以應該作為中國的未來改革目標。再加上由核准制向註冊制改革是一個相當大的、涉及諸多方面的變革,中國不宜立刻全面實施註冊制,而應循序漸進地推進,以免給投資者和市場一時帶來太大的風險。

具體而言,在現階段應首先完善優化核准制,並使其逐步向註冊制的方向平穩改革發展,從而在市場條件成熟後再全面實行註冊制。

以下為一些平穩過渡的建議 :第一,進一步完善現行核准制的具體執行和操作,努力提高其專業、公正、透明和確定性。

中國的核准制常常受到輿論攻擊,很大原因不在實質審核的內涵,而在具體執行和操作時的不夠完善,比如黑箱操作、標準不統一等問題。

另外,應放開對於審核發行節奏的行政控制。此類控制並非必須與實質審 核並存;而且其影響了市場的自由選擇和正常發展,又不能給投資者提供更多保護。

第二,逐步放寬發行上市的實質標 准,逐步向註冊制過渡。

中國的現行標準過高、過嚴、過細,有較大可能把一些有瑕疵但整體良好的公司排除在外。

在此可首先借鑑香港經驗,其實質標準較少、較寬鬆、也較實際靈活。從實際中看,其實質審核目的僅是剔除風險過大的投資,而不是代替市場進行商業投資判斷以挑出投資價值較好的項目。事實上絕大多數的香港發行上市申請都獲批准(年均通過率常在95% 以上) 。這樣既保護了投資者,又把對於市場配置資源和投資者自由選擇的干預減到最小。

第三,逐步提高審核通過率,逐步嘗試以要求信息披露,而非否決的方式,來解決實質審核中出現的問題,以此循序漸進地從核准制發展到註冊制。

第四,在特殊需要的情況下,限制參與訂購某個項目新股發行的投資者,以排除風險承受能力低的中小投資者。

香港證監會在2009年的俄鋁發行上市中就採取了這樣的限制。其好處是既保護了投資者,又使這些項目免於被否決,減少對於市場配置資源的影響。

第五,在全面實施註冊制之前,可考慮先階段性實施。例如先在某些板塊全面實施註冊制(如創業板——其目的本來就是促進新興的、不夠成熟而風險較大的企業發展) ,而在其他則保留一定程度的核准制(如主板——其上市條件較高,初衷是為已成熟的企業提供上市機會) 。這樣可以給註冊制一段「試用期」 ,以觀成效,並且有利於政策的連續性,給市場參與者一個過渡期,有益於平穩推進註冊制改革。

作者為德同國際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原中國證監會規劃發展委員會專業顧問委員

註冊制的實施需要 :

成熟的機構投資者、

市場秩序自律文化

以及

強大的訴訟制度

香港的做法,

本質上是否決那些明顯

風險過大的項目,

並非做商業性的

投資價值判斷

2014年3月6日,安徽省阜陽市股民在一家證券營業部內關注股票行情。


歐洲大戲漸進高潮:過去24小時希臘發生了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70

以希臘請求將金融援助的協議延長六個月為起點,過去24小時歐盟主要援助國紛紛表態,在今日歐盟財長會議前劃清立場:德國拒絕接受希臘請求,稱其施“特洛伊木馬計”;意大利財長說,必須發出加入歐元區不可取消的信號;比利時財長認為,希臘的提案未能解除其他歐元區國家的擔憂;法國總理稱希臘可能很快找到解決方案;希臘總理在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會晤後透露了積極的信號。

  · 希臘

20150220Greecenegotiate

希臘財長致歐元集團的信函提出將希臘的金融救助協議延長六個月,以便根據希臘和多家機構的提議評估當前的貸款安排。信函稱,請求延續六個月旨在:

與歐盟和IMF重啟有關新長期協議的談判;
重新協商希臘政府基本預算盈余的目標(目前預算盈余與GDP之比為3%,明年為4.5%);
讓歐洲央行再次接受希臘債券作為該國銀行業換取流動性的抵押品;
進一步商討減免債務的措施。

希臘政府還承諾未來六個月“克制會影響財政目標、經濟複蘇和金融穩定的單邊行動”。

希臘副總理Yannis Dragasakis此後在Twitter上發帖,相信今天的歐元區財長會議將達成“互惠的過渡協議”,“所有條件都具備”。

華爾街見聞今日稍早援引彭博報道稱,一名希臘官員稱,德國總理默克爾和希臘總理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昨日下午會談約50分鐘。齊普拉斯在Twitter發帖稱,這次電話會談有“積極的語氣”,讓大家“有意尋找希臘和整個歐元區均受益的解決方案”。

  · 德國

20150220german_greek_relations

德國拒絕希臘上述延長金融救助的請求,認為希臘的提案空洞無物。德國財長的發言人Martin Jäger稱:

“希臘的這封信並非解決問題的實質性提案。事實上,它的目的是(讓希臘)無需滿足救助方案的要求就可獲得融資。”

德國《圖片報》(Bild)網站主頁亮出了“德國說不”的標題。德國周刊《亮點》(Stern)的頭條是:(德國財長)朔伊布勒摧毀希臘的請求。德國反歐元黨派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AfD)的領導人Bernd Lucke建議希臘起用德拉馬克貨幣,說:“歐元區必須立即采取具體措施,為希臘有序退出歐元區做準備,避免希臘金融系統崩潰並傷害其他歐洲國家。”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Sigmar Gabriel對希臘的態度卻較為溫和。Gabriel是德國聯合執政黨社會民主黨(SPD)的領導人,他說希臘政府提出協商延續改革方案是往正確的方向邁出第一步,“應將希臘政府的新態度視為一些談判的出發點,不能事先就公開否決它們”。

上述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德國拒絕希臘延長救助請求的原因在於,德國認為,希臘的新提案表面上是請求延長救助協議,實質上是為了獲得渡過難關的融資改變了貸款的條件。德國方面將提案的部分條款斥為“特洛伊木馬計”。路透報道援引德國官員評價稱,希臘的“特洛伊木馬計”根本沒有明確承諾會遵守獲得當前貸款的約定條件,留下了“巨大的解讀空間”。

  · 意大利

20150220italy-greece-sacrifices1

意大利雜誌L’Espresso昨日發布,意大利財長Pier Carlo Padoan接受該雜誌采訪時表示,應該認真對待希臘政府提出的要求:讓希臘擺脫長期危機。Padoan說:

“意大利支持這種需求,但要滿足這種要求需要判斷怎樣對待此前的承諾、怎樣設計新的承諾。必須發出加入歐元不可取消的信號。如果一個國家退出,不僅是歐元區少了一個成員國,而且顯示歐元會變成可以解除的機制。這個機制和單一貨幣不同。”

  · 斯洛伐克

20150220Slovakia greek
斯洛伐克總理Robert Fico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稱,不可能接受希臘一方面要求削減債務或者延長貸款,一方面讓希臘國民免費享受住房和能源,不可能向“貧窮”的斯洛伐克民眾解釋,應該用他們的薪金和養老金去補償希臘。

對於希臘可能離開歐元區,Fico說:

“歐洲做好了這類沖擊的準備,大家都知道我們有解決方法,即使希臘退出歐元區,也不會像兩年、三年或者四年前那麽危險。”

  · 比利時

20150220belgium greece
比利時財長Johan Van Overtveldt的發言人指出,希臘延長救助的請求是唯一可能采取的步驟,是被迫如此。希臘政府並未完全解除其他歐元區國家的擔憂。德新社援引比利時通訊社報道稱,該發言人認為,希臘的請求“非但沒有回答疑問,反而產生了更多的問題”,希臘改革的承諾“不確定性太多”。

  · 法國

20150220Angela-Merkel-Francois-Ho
據法國《費加羅報》報道,法國總理Manuel Valls向國內議員表示,法國正在行動,會這樣直到希臘可以留在歐元區為止。他說:

“我將希臘總理向歐洲(其他國家)最新的宣告和決定視為非常鼓舞人心的跡象,解決方案是可能(出現)的,而且很快。”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地方“激進版”vs“漸進版” 萬億PPP里的誘惑與陷阱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871

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通過改革讓社會資本進入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 (CFP/圖)

“PPP以前是一條小道,現在大家都一下子湧到這條道上。”

PPP元年

面臨“缺錢”和“欠債”的雙重壓力,地方政府亟須尋找新的融資模式。

“從項目落地看,2015年才是真正的PPP元年。”研究PPP模式十多年的清華大學建設管理系教授王守清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PPP火了,王守清也火了,自2014年開始,他一直在路上。1月26日,王守清在微信朋友圈中寫道,“一周之內,從西北邊陲烏魯木齊經北京、杭州到東南沿海深圳,從零下19度到零上19度,從國企到大民企……不變的還是俺講PPP。”

2013年7月3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利用特許經營、投資補助、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經營性項目建設與運營。作為新一輪城鎮化建設中的重大改革舉措,這被認為是PPP模式開啟的信號。

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簡而言之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共同提供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

2014年以來,國務院、財政部、發改委接連發文倡導PPP模式。目前,從各省公布的地方政府報告來看,全國有19個省市自治區將PPP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探索”、“鼓勵”、“積極推廣”PPP模式。

根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2015年省級地方政府披露的PPP項目計劃投資總額達1.1萬多億。

一時間,各級地方政府忙著推出PPP項目,國企央企、民營企業、銀行、律師紛紛解讀政策、進行PPP培訓。

忙碌的不只是王守清。律師、咨詢機構、大學教授、離退休官員都加入到PPP授課隊伍中。

張燎是濟邦咨詢的董事總經理,2002年他創立了這家專門為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提供投融資咨詢服務的公司。“從去年5月份開始,我去過十多個省級財政部門給政府和企業講PPP模式。”

作為PPP項目咨詢機構總經理,張燎用一種專門的APP統計了自己近三年的飛行記錄,2012年到2014年,他的飛行次數分別為55次、73次、120次,“朋友開玩笑說這個數可以作為指示中國PPP熱度的指針”。

名詞解釋

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簡而言之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共同提供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社會資本負責承擔設計、建設、運營、維護基礎設施的大部分工作,並通過“使用者付費”及必要的“政府付費”獲得合理投資回報;政府部門主要制定公共物品的價格和質量監管。

2014年,國務院一紙“43號文”,結束了地方政府傳統的融資平臺和融資模式。但地方政府的償債壓力仍然巨大。審計署數據顯示,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約為20.7萬億。

與此同時,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並未完成,財政部網站刊登的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的講話稱,預計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60%,由此帶來的投資需求約為42萬億元。

面臨“缺錢”和“欠債”的雙重壓力,地方政府亟須尋找新的融資模式。而“43號文”的出臺為地方政府指明了路徑:發行政府債券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

今後,以PPP模式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提供公共產品,這意味著像高速公路、城市交通、汙水處理、供水、供熱等跟大眾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在將來都可能由社會資本提供並運營,而服務的價格究竟如何變化,取決於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同設計。

對地方政府而言,這種模式不僅減輕了財政壓力,更重要的是,PPP模式實際上是對地方政府轉變職能、改革創新、依法行政的“倒逼”。

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許多省份都選出了一批PPP試點項目,力爭在短時間之內上馬。

面對這一熱潮,不少專家和實務界人士也表示出了擔心。“感覺PPP這個彎轉得太大了,以前是一條小道,現在大家都一下子湧到這條道上了。”大嶽咨詢的董事長金永祥說。

收費公路是中國最早的PPP項目之一。 (CFP/圖)

30年運行經驗

“我曾見過一份只有3頁的BOT合同管一個二十幾年的項目”。

實際上,在中國,PPP模式並不是一個新名詞,也曾經遍地開花。

這種模式最早起源於1980年代的英國,此後傳入中國,最初在公路、水務、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中被部分采用,當時的社會資本方大多為國外資本,主要采用BOT(建設-運營-轉讓)模式。

從1990年到2000年,一批港商進入了中國高速公路建設領域,以合資企業的形式,與多個省市政府合作,在中國建造了至少80個合資高速公路項目。

2000年以後,全國各主要城市掀起了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的高潮,PPP被大規模運用到了汙水處理行業中。此外,采用PPP模式的還有自來水、地鐵、新城開發、開發區建設、燃氣、路橋等若幹項目。

雖然有成功的案例,但失敗的例子更多。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公共利益和企業收益之間經常產生矛盾,在引入私人資本之初,由於缺乏相關的行業經驗,政府缺少跟私營企業簽訂公平合理合同的能力,也沒有一整套的制度設計,政府違約的情況屢見不鮮。

相比而言,歐美會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合理定價,同時又會隨時間等因素進行調整,有一個“利益分割帶”。另一方面,國外在設計一個項目時,會請專門的咨詢機構進行評估設計。

上海財經大學助理教授王茵介紹,在國外,由於項目周期長,中間變數多,從立項之初,就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問題,“招投標過程中企業的一份企劃書由設計方、施工方、金融機構、律師等專業團隊打磨幾輪完成,光是企劃書的造價就高達500萬-1000萬美金”。

國內則是先做了再說,問題都是在過程中才慢慢出現,並沒有一個合同能夠約定責任主體,這也是造成很多PPP項目最終“流產”的原因之一。“我曾見過一份只有3頁的BOT合同管一個二十幾年的項目。”張燎說。

2007年左右,中央要求清理此類項目。2008年推出“四萬億”後,地方政府“不差錢”了,PPP模式受了“冷遇”。但不久後,強刺激弊端開始顯現,PPP重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視線。

地方政府很著急

“如果報人大進行決議,半天就能搞定。”

2014年,全國各地紛紛推出PPP項目。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四川、河南、福建等八省份共推出了469個PPP試點項目,總投資額共計8223億元。

2014年8月到9月,就有安徽、重慶、江蘇、福建、青海五省份推出共計175個項目,而在去年12月,四川公布了264個項目,總投資額達到2534億人民幣,是目前項目最多的省份,但已簽約的合作項目協議僅28個,總投資額約404億元。

“這一輪的參與方大大拓展了,行業也拓展了,不再局限於供水、垃圾處理等市政工程,拓展到幾乎所有公共產品和服務,養老、醫療、教育、旅遊、水利建設等。”君合律師事務所律師劉世堅透露。

“PPP成了目前地方政府重要的抓手。”君合的客戶中除了政府和行業投資人,還擴展到了財務投資人,券商、信托、基金。“我個人比較樂觀,估計高潮要持續5-10年左右。”

“地方政府對PPP這種模式非常熱情,如果報人大進行決議,半天就能搞定。”一位股份制銀行公司部老總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但在張燎看來,“和BOT如火如荼地推進的形勢相比,地方政府對PPP的認識程度很讓人擔心,他們不知道PPP的關鍵點是什麽,采購流程怎麽搞,合同如何起草……”

國際上的PPP項目,一般根據不同的項目需要,設計成不同的方式,千差萬別,但企業都會參與PPP項目運營。

企業一旦參與運營,意味著企業和政府之間就形成一個長期的契約關系。多位專家都強調,這輪PPP模式和過去還有一個重大的差異,即企業和政府是平等的關系,需要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如果地方政府能力不強、水平不高,不能妥善設計和實施,可能導致項目失敗,帶來風險。

此外,社會資本的投資選擇非常敏銳,如果一個地方沒有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發展潛力,沒有法治、高效的政府支撐體系,PPP項目無法落地,更無法生根。

“政府很難適應跟企業平起平坐,以前是由政府拍板,而今後政府說了還不算。”常年跟地方政府打交道的中信銀行機構業務部總經理張春中說。

但不管適不適應,行動已經開始了。地方政府出文件、上項目、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培訓、開推介會……“政府目前很急,希望能夠盡快推進PPP項目的落實。”一位基層政府工作人員說。

而在實際操作中,則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目前是省一級政府想得比較明白,但到了縣市級就不一定了!”張春中說,“哪負責的都有,不見得就是財政部門負責,有的甚至是政協、統戰部門!”

“有一次我問一個企業家,我說,你談成啦?他說,早就談成了,這已經是第三次簽約了!”王守清說,“好多項目的細節並沒談好,很多只是簽一個框架協議。”

“戴著PPP帽子做BT”

使用者付費項目普遍集中在高速公路、供水、燃氣等領域。

“很多地方政府宣傳的項目並不是PPP模式,只是戴著PPP的帽子做BT(建造-移交)。”常年在一線調研咨詢的張燎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在一個由專家、媒體等人組成的PPP微信群里,一條消息蹦出來得到很多人認同,“新建基礎設施市場如今充斥著滿腦子BT思維的工程承包商,面對如山洪般爆發奔湧的PPP項目,承包商不改變BT思維,將在新一輪PPP卡位戰中頻頻失分!”

王守清說,“2014年10月份,各省政府向財政部報了六七十個PPP示範項目,但是不少都是打著PPP旗號的BT項目,第一輪就刷掉近一半。”

張燎說,“我曾接到一個中部省份官員的電話,當地一個用BT模式做的商貿市場,現在做不下去了,想設計成PPP模式。這根本就不能做啊,商貿市場根本就不屬於公共服務產品。”

過去幾年,地方政府往往采用BT方式建造基礎設施,政府根據與企業簽訂的回購協議分期向其支付資金。

實際上,從廣義上來講,BT也屬於PPP模式的一種。但此輪重提PPP則排除了BT。

從中國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的運作情況來看,BT項目很多是由政府所屬融資平臺或其控股國有企業承擔;這種項目往往造成政府大量的債務問題,而且項目本身的質量也難以得到保證。

PPP和BT的主要區別是,第一,時間長短,BT項目時間一般在三到五年,而PPP項目時間一般都在10年以上;第二,也是很關鍵的一點就是企業有沒有參與到這個項目的運營維護中。

參與運營維護目的是要讓企業真正提供服務,提高效率。吸引社會資本來做項目是政府最迫切的願望。財政部力推的是“使用者付費”的項目。

從項目收入來源上劃分,PPP項目主要包括使用者付費、使用者付費與政府補貼相結合、政府付費購買服務三種方式。

相比之下,有固定現金流的“使用者付費”模式更能吸引企業。但一位東部省份的地方官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類項目並不多,比較多的還是一些政府補貼的項目。”

使用者付費項目普遍集中在高速公路、供水、燃氣等領域,“這種項目就像是肉,需要政府補貼或付費的項目就像是骨頭,誰願意把肉扔出來,肯定是先把骨頭扔出來啊。”張燎說。

從目前各地推出的一些項目來看,主要涉及交通設施、市政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治理、城鎮生活垃圾汙水處理、網管改造等領域。

目前推出的多數項目為準經營性項目和公益性項目,即政府補貼與使用者付費相結合、完全由政府補貼的方式。

但對企業來講,他們“優先選有現金流的項目,無論是百姓還是政府付費,另外還要選守信用的地方政府”。

根據目前財政部的文件,可以參與PPP項目的社會資本包括,除本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控股國企之外的所有企業。

當前,不管是國企、央企還是民企,都特別想參與到PPP這股大潮中。但是,“投資者因PPP項目時間太長、地方政府信用不好、融資成本高、對回報期望也高等因素,還比較謹慎。”王守清說。

一個正在負責PPP項目的地方政府官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們目前還是考慮央企、國企為主。”

王守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民營企業還有一些問題,與央企/大國企相比,一是融資能力不行,二是信用不行,第三是技術可能還不行,其中第一和第二是最重要的且相互關聯。但是不能永遠都讓它不行,要扶持它。真正讓民營企業動起來才是PPP本來的內涵,即政府(公)與民企(私)長期合作。”

張燎則擔心,“從經濟結構的調整上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無非是央企和地方國企之間利益格局重新洗牌而已。”

1990年代後,在高速公路、自來水、地鐵、新城開發、開發區建設、燃氣、路橋等多個領域,全國各主要城市都曾掀起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的高潮。 (CFP/圖)

戴著枷鎖前行

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國家,PPP項目在所有公共物品提供里面只占到10%-20%。

“千萬不要把PPP模式當成地方政府解決地方債務的靈丹妙藥,不要作為地方政府推卸其提供公共產品/服務責任的借口,很多項目是不適合PPP的,而且如果PPP模式做砸了,後果比傳統模式更糟糕。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國家,PPP項目在所有公共產品項目里也只占到10%-20%。”王守清說。

全國各地都在著急上項目,但真正如何運作,如何避免走過去的彎路,地方政府難說真正想清楚。

在王守清看來,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法制、地方政府信用、金融體系和公眾參與決策與監管(包括透明)機制等問題。2011年亞洲開發銀行對亞太地區15個國家及英國的PPP成熟度進行評估,結果顯示,雖然中國PPP操作成熟度排名首位,但法律環境和機構設置得分較低。

當前對於規範政府和社會資本雙方的權利,到底是究竟是用行政法來管還是合同法來管,目前在法律層面並無界定。

但常年在一線運作具體項目的金永祥認為,目前來看,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沒有哪個是找不到法律的。“目前的法律規章就已經足夠了,重要的是要去踐行。”

踐行過程中缺乏公開透明的機制,更缺少公眾和社會的監督。王守清說,“這次財政部的第一個示範項目——池州項目,合同、成本等什麽都不公布,這樣做PPP,公眾心里踏實嗎?”


加息“漸進式”:耶倫稱今年稍晚時候或加息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97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8 09:21 編輯

加息“漸進式”:耶倫稱今年稍晚時候或加息
作者:張舒  

周五,耶倫表示,或在2015年稍晚時候加息,加息方式為“漸進式”。如美聯儲預計薪酬增速、核心通脹將走弱,基於市場或基於調查的通脹預期明顯下滑,則美聯儲可能暫停加息。

周五,耶倫出席舊金山聯儲主辦的“新常態貨幣政策”會議,期間就貨幣政策發表講話。

耶倫稱,與美聯儲絕大多數同事意見一致,她認為當前還不是加息的合適時機,但預計今年某個時候加息時機會成熟,因為美國經濟在變好,過晚加息可能導致通脹高企或影響金融穩定性。當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改善,影響通脹的暫時性因素消退,那麽小幅加息不會影響經濟複蘇。美聯儲加息時,核心通脹或者工資增幅不一定需要大幅增加。

耶倫首次明確列舉了什麽樣的情況下,她會暫停加息。她稱,如果美聯儲預計薪酬增速、核心通脹、其它通脹壓力指標將走弱,或是基於市場的通脹預期進一步明顯下滑,再或是基於調查的通脹預期開始明顯走低,那麽她會對加息決策感到不舒服。

耶倫稱,首次加息後,美聯儲可能緩慢地加息,可以允許失業率低於長期平均水平,也即5%~5.2%區間。如果未來經濟數據不好,那麽美聯儲可能會修改政策路徑。貨幣政策將伴隨經濟數據而改變。

耶倫較以往更為具體地列舉了一系列因素,以說明不應過於激進地收緊貨幣政策。原因包括:

1、從歷史標準看,美國經濟仍然脆弱,因此需要低利率來推動勞動力市場複蘇。盡管去年新增非農就業人數均值為每月27.5萬人,但這是在美聯儲超級寬松政策刺激下達到的,表明經濟還是疲軟。

2、通脹仍處於低位。不過,耶倫稱低通脹可能是受暫時性因素影響,比如油價下跌。

3、美國有“長期增長停滯”的風險,這意味著美國經濟可能無法承受很高的利率水平。

4、過去,日本和瑞典都在時機並不成熟的時候加息,這給美國帶來警示。在均衡實際利率低的時候加息,可能會產生很大的經濟成本,在近零利率時更是如此。利率接近於0,限制了央行進一步削減利率的能力。

5、美聯儲的低利率相當於買了一個“保險”,以低利率來換得經濟增長、通脹提升。

市場參與者認為,未來幾年美國經濟有重回弱勢的風險。

耶倫稱,從市場表現看,投資者下註未來有很大概率美國經濟走弱,屆時聯邦基金利率仍不得不位於低位,利率軌跡平坦,這與美聯儲官員們的預期是不一致的。盡管上周美聯儲官員們大幅下調了利率可能上漲的高度,但還是高於市場預測。根據官員們預測,2015年底聯邦基金利率中位值為0.625%,遠低於12月時預測1.125%,這意味著年內可能有兩次25個基點加息。2016年和2017年聯邦基金利率中位值分別為1.875%和3.125%。

耶倫對美國經濟表示謹慎樂觀,稱總體產出和支出溫和增長,勞動力市場可能將進一步改善。不過,她指出未來強勢美元會拖累美國出口。

上周,美聯儲在3月FOMC聲明中刪除了“對貨幣政策恢複正常化應有耐心”的措辭,這意味著未來幾個月美聯儲可能會加息。目前,除加息時點受到高度關註外,市場對美聯儲加息速度也極為重視。


來源:華爾街見聞


漸進式延遲退休·基金收大於支·增強支撐能力 人社部回應養老三大焦點問題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213

延時退休。 (東方IC/圖)

新華網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徐博)近日,一些媒體對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和部分省份養老金發放問題非常關註,網民也有一些反映。為此,記者采訪了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

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

李忠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這是立足我國國情,深入分析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借鑒國際經驗,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大舉措。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正在按照中央要求,對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在制定延遲退休年齡方案過程中,會充分考慮社會各界的意見和看法,綜合平衡。

總的考慮是,根據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勞動力狀況,把握調整的節點和節奏,“小步慢走,漸進到位”,即每年只會延長幾個月的退休年齡,同時提前向社會預告,給公眾以心理預期。

“目前,我們正在抓緊制定這個方案,將適時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報黨中央和國務院決策。”李忠說。

養老保險基金收大於支

李忠稱,1997年國家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以來,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基金規模不斷擴大,受益群體持續增多,在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進程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014年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當期養老金支出大於基金征繳收入的省份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養老金待遇水平連續上調,基金支出增加;人口老齡化效應逐步顯現,參保人員中退休人數增速高於繳費人數;部分地區撫養比較高,負擔較重。

從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支出情況看,今年前10個月,全國基金總收入超過總支出2100多億元,絕大多數省份基金累計結余額都超過8個月以上的基金支付額,基金運行總體平穩,能夠確保當期養老保險待遇支付。目前養老保險基金籌資渠道中,財政補助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對於少數歷史欠賬較多、基金支付能力較弱的老工業基地省份,國家將繼續加大中央財政補助力度。

增強基金支撐能力

李忠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將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社會保障制度的要求,多措並舉增強基金的支撐能力。一是繼續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力度,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強化基金稽核征繳,不斷提高參保繳費率;二是提高統籌層次,實行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按照社會保險大數法則,在全國範圍內調劑余缺、分散風險,增強基金的共濟能力;三是進一步拓寬基金籌資渠道。啟動實施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推動基金市場化、多元化、專業化投資。還將采取加大財政補助力度、劃撥國有資產充實社保基金等方式增強籌資能力;四是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五是加快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推動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發展。

“我們將通過這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李忠說。

這位發言人稱,養老保險基金是群眾的養命錢,確保養老保險基金和其他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的絕對安全始終是第一位要考慮的問題。國家對各項社會保險基金實行嚴格監管,將社會保險基金存入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款專用,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占和挪用。

近年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加大對社保基金的監督檢查力度,對於侵占和挪用社保基金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確保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的安全完整。


中央密集發文,土改“漸進”邏輯凸顯

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疾風驟雨變為靜水深流。“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土地改革更是如此。

關於新一輪土改,梳理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的意見和最近中辦、國辦印發的文件可以管窺其政策邏輯。

具體來說,在現行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制度格局不發生改變的基礎上,順應社會現實創新性地提出承包地“三權分置”放活經營權,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落實用益物權,運用金融手段介入並盤活農村“三資”,以及探索建立進城落戶農民對農村土地權益依法自願有償退出機制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近日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稱,當前中國探索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是在保留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能基礎之上進行的,這既可謂帶有中國特色,恐怕也是在東亞文化背景下小規模農戶最終實現適度規模經營的關鍵。

經營權分離與規模化經營

越來越普遍的土地承包權主體與經營權主體分離現象,是“三權分置”的現實基礎。此前中辦、國辦專門印發文件提到“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願”,將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與所有權分置並行,並將之視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

這是改革開放38年來的第二次土地權利分離。從人民公社到分田到戶、大包幹,是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從土地集體所有權上分離出來,實現“一權變兩權”;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的增多,土地的承包權與經營權分離,又實現“兩權變三權”。

葉興慶認為,兩次權利的分離在農地制度變遷史、農業現代化的歷史上,具有等量齊觀的意義。不過,前一次分離的政策效果非常明顯,過程也迅猛異常,短時間內即推向全國,而這一次靜水深流的權利分離,沒有明確的時間節點,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但對農業現代化的意義卻是至關重要的。

分離出來的土地經營權,盡管仍需法律層面的配套完善,但至少廓清了規模經營的制度障礙。於是圍繞經營權,就有了“鼓勵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等多種經營方式,探索更多放活土地經營權的有效途徑”的政策話語表述。

這樣的制度設計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新型地主”,第一產業也會一定程度上變為“佃農經濟”。業內形象地稱之為“小地主、大佃農”,即承包戶雖然承包地的規模小,但有承包權,流轉給規模經營的大戶後,新型農戶雖然經營規模大,卻只有經營權。

在葉興慶看來,這樣的農業很難成功,“因為‘地主’很多,地租太高,農業根本難以承受。”不過,他認為,當前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任務並沒有完成,進城農民的市民化道路並不平坦,還沒有在城市里真正地紮下根,這就需要在一段時間內保護他們的承包權,穩定其心理預期。等到進城農民長遠生計有保障了,自然會根據自身情況,考慮是選擇繼續保留,還是有償退出承包權,拿到一筆補償。

三項權利的邊界

同時,為了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穩定的經營預期,中央也明確提出“平等保護經營主體依流轉合同取得的土地經營權”。因此,葉興慶說,承包權的權能不會無限放大,更不會將承包權演變為所有權。

他認為,在當前強化集體所有權的背景下,承包權今後更多的應該是一種集體成員的身份、資格。當然這種資格也是一種財產權益,可以帶來一定的租金收入。不過,隨著這部分逐步市民化的群體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這部分權益對他們的重要性會下降,他們會淡化並考慮退出的問題。

如何退出,建立退出通道和機制,是當前土地改革正在試點的內容之一。葉興慶提到,由於承包地、宅基地將來要面臨退出,而且是要退回到集體經濟組織中,考慮到目前集體並沒有資金可以贖買,下一步國家應該考慮成立帶有公益性的農村土地收儲機構來做這件事情,然後將土地整理之後,按照規模經營的要求,將成片地比如兩三百畝耕地,重新進行發包。

“三權分置”的制度設計中固然有強化所有權的色彩,但這也是制度改革者所埋下的伏筆。前述文件中提到,“不能虛置”集體所有權,“要充分維護農民集體對承包地發包、調整、監督、收回等各項權能”,並列舉了除收回以外發揮三項權能對應的情況。

葉興慶說,現在還不能提“收回”,還是要強調保護農民的承包權。但是“監督”權能的發揮,就是為了防止出現長期拋荒,耕地得不到有效利用的情況,對於長期生活在城市里面的承包戶來說,耕地至少要托管或流轉起來,否則集體應該采取相應措施。

針對土地私有化的論調,他認為,持論者的邏輯是私有,然後流轉,最後實現農業現代化,但不能忽略的是,在東亞對土地存在故土情結的文化背景下,小農戶的土地私有之後,有可能固化,根本流轉不起來,也集中不起來,此時的土地市場是失靈的。當然,這也跟東亞的城市房地產發展道路有關,比如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經歷過地價、房價大幅度上漲的階段,無形中也給了農民預期,以為手中的土地還在增值,輕易是不會出手的。

合理界定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範圍

在土地征收方面,國內多地多次曾爆發過征地矛盾,矛盾核心是一直存在的對農民的補償不合理。如何化解矛盾沖突,破解這一難題,是新一輪土改過程中不可回避的。

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也明確要求“縮小征地範圍,規範征地程序……合理提高個人收益”。

日前,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中重提公共利益征地範圍界定問題,要求“不將公共利益擴大化”。業內也多次呼籲要正視這一問題,而且這也比“單純糾結於征地補償到底要提高多少倍才合適”的意義要重大得多。

《憲法》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和公民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並給予補償。葉興慶稱,這是征地的法律起點,但是存在公共利益過寬的制度缺陷,導致個別地方政府打著公共利益的旗號占用和征收土地。那麽今後的改革要做的就是收縮公共利益的範圍。

如何收縮?針對有學者建議的建立公共利益的征地目錄,在目錄中的就征地,否則就通過談判進行市場化定價,葉興慶稱,這種思路很理想化,在現實中無法操作。因為當前國內還處於城市化快速擴張的階段,而且是整片擴張,幾平方公里、十幾平方公里,甚至幾十平方公里的土地變成城市建設用地,這其中既有經營性建設項目,還有公益性建設項目,以及生態用地,該如何按照征地目錄來做呢?

他主張借鑒我國臺灣地區區片征收的方法,統籌考慮。這一片土地30%~40%的開發權益留給原來的土地所有者共享,再拿出30%~40%來作為基礎設施用地,剩下的20%可以拿出來進行溢價拍賣,所得溢價可用於公共建設,最終做到整個片區的收支平衡。不過,大陸土地財政的特點,讓城市政府在城市化擴張過程中,不會滿足於某一片區整個區域開發的收支平衡。因為老城區也需要更新改造,以及其它方面的投入,都需要仰賴土地財政。

不過,這一塊在一些地方正處於萌芽狀態,有些地方探索的“留地安置”措施帶有區片征收的色彩。比如,2013年,深圳歷史上第一塊原農村集體用地成功入市,土地拍賣所得收益70%歸政府,30%歸村集體鳳凰社區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另外,村里再持有20%的物業面積。鳳凰社區主任文永昌稱,這種方式為社區長遠發展提供了來源。

三產融合下的土地制度創新

返鄉下鄉創業群體的規模,據農業部的統計,累計達到570多萬人,湧現的群體既有過去的農民工、大學生、退役士兵等人員,還有有意願、有能力的城鎮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生等人員。這些群體到農村創業,有利於建立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的關系,進一步拓展資金、技術、人才流向農村的渠道。

不過,現行的土地制度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

針對用地難,日前國辦印發的《關於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提到:“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通過調整存量土地資源,緩解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用地難問題。”

梳理這些政策,葉興慶稱,有些跟法律上並不存在沖突。

比如,縣級單列建設用地指標用於返鄉下鄉人員建設農業配套輔助設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騰退出的建設用地指標,以及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重點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等。再比如,依托自有或租賃農房院落發展農家樂、民宿等,跟宅基地制度沒有沖突。

不過,他也提到打擦邊球的一種情況,比如有地方成立合作社,實際上就是旅遊公司,農戶以農房入股,公司由合作社統一經營,要是理解成以住房財產權入股公司,那麽跟現行的法律沒有沖突,但要是合作社投資在宅基地上建設新房屋,那麽政策的邊界就被模糊了。

葉興慶解釋說,宅基地上的房屋入股公司,雖然不涉及到宅基地的所有權,只涉及宅基地的使用權,但是宅基地跟承包地不同,承包地的使用權可以流轉,宅基地的使用權是不可以流轉的,這就出現了政策的模糊地帶。

事實上,在當前堅持集體所有的制度前提下,改革猶如在制度的罅隙中輾轉騰挪。不斷分化出來的權屬,也勢必將使問題越來越複雜化。葉興慶對此予以肯定,他認為,中國制度變遷的特點是漸進式的,土地制度改革尤其如此。當前的土地制度並非一無是處,尚能正常運轉。但至於未來什麽時候要改、怎麽改,都需要時間。處在當今歷史階段,也許現實的各種條件還不成熟,包括思想也未完全解放。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