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展讯、Mstar低价抢单 联发科遭遇“滑铁卢”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30/0NMDAwMDE4OTU0NA.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45

狙擊手身家暴跌七成勵晶連番滑鐵盧

2000-12-07  NM




▲詹偉倫在金融市場上一如拿破崙東征西討,出手狠辣,並不介意外間對他的批評。

九七年以狙擊港元獲巨利而一舉成名的勵晶太平洋,上週因旗下的韓國勵晶商人銀行發生擠提,三日內被提取十五億港元,令勵晶股價跌至上市以 來的新低,市值只剩五億多元,較高峰期三十億少了八成。主席詹偉倫雖因注入網站令持股量倍增至三成,但身家仍是由十億元蒸發至只剩一億三,唔見七成。 以投資新興市場為主的勵晶,繼九八年投資俄羅斯債券全軍覆沒後,盡地一煲轉戰南韓的金融服務業,又慘遭滑鐵盧兼惹禍上身。 勵晶大起大落的表現,與主席詹偉倫的愛冒險、尋刺激的性格不無關係。這位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外表文質彬彬的王老五,在金融界一直予人「壞孩子」的印象。

 

 

▲九六年詹偉倫(右一)與一班勵晶高層,操上建生實業召開股東大會情況。

四十二歲的詹偉倫,畢業於英國一級學府牛津,擁有碩士學位,主修哲學、經濟、政治,一張孩子臉的他仍是王老五一名。他曾說過若要結婚,一定會事先有協議,以防對方將來分其身家。而他的性格及投資作風,與傳統英國人講資歷,論階級的觀念相去甚遠。

二十歲畢業於牛津,父親是英國外交官,第一份工是在景泰投資任職投資組合經理。他在景泰(現稱天達資產管理)的六年日子裡,曾駐三藩市任職,在當地並認識 了他的師父Richard Thornton 。Richard Thornton 在八四年創立豐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 專門開創亞洲區新興市場,便委他以重任,到香港擔任亞洲業務總經理。當時初到香港的他,只租住在銅鑼灣數百呎一間連窗都無的房間。與現時在半山梅道一號租 住的三千多呎豪宅相比已升價不少。他生性愛冒險,求刺激性格仍不改,擁有飛機執照的他,形容自己喜歡坐在驚濤駭浪的大船上。

狙擊英國貴族惹批評

 

▲南韓是四小龍之中,復甦步伐最快的一個國家,但近期韓圜又跌至低位,增添隱憂。

 

▲九八年中,俄羅斯盧布貶值,累得勵晶損失慘重。

及至九○年,詹偉倫創辦勵晶太平洋,九二年,他拉攏曾在景泰和豐盛一起共事的艾偉庭過檔,兩人的投資哲學都是:「資金持有人要有一定的回報。」詹偉倫每年必把公司利潤的一成半分給員工以提高員工士氣。自此開展狙擊手生涯,專門尋找資產淨值折讓大的股票或基金進行狙擊,務求把資產拆骨套現,手法令人爭議。

詹偉倫的第一擊,是狙擊英國有百多年歷史,董事局內坐滿爵士、勳爵銜頭的貴族商人銀行亨寶(Hambros ),而該銀行主席兼大股東John Keswick 正是怡和創辦人的後代。亨寶主要是管理英國貴族的家族基金,股價長期不振,才惹來勵晶的狙擊。勵晶在市場狂吸亨寶股票,並要求召開股東會,討論公司表現。

他此舉卻得罪了英國的貴族,John Keswick 更撰文批評當時只有三十四歲的詹偉倫「粗野」,弄得滿城風雨,最後由他六十多歲曾當外交官的老父出面調停,詹偉倫亦放棄了狙擊計劃。

但他反而因此聲名鵲起,他控制的基金被人謔稱「Vulture Fund 」,意謂好比乘人之危的禿鷲。

老僱主亦無面俾

 

▲詹偉倫去年邀得前貝爾登斯香港區總經理Robin Willi (右一)專責韓國金融業務。

九五年中,他以一億元購入折讓率達三成半的景泰智利基金百分之十點五權益,要求召開股東會,四個月間景泰答允贖回股份,勵晶此役賺取二億四千萬元。但行內人指他「食碗面,反碗底」,皆因他初出道時於景泰打工,但最後一樣「無面俾」。

雖然狙擊老僱主景泰獲利甚鉅,勵晶亦有連番敗北,九四年狙擊香植球家族持有的泰亞基金,要求對方三個月內把基金變現派予股東,但香植球家族持有三成多股權反對,勵晶無功而回。

而最勞師動眾的一次,是九六年狙擊建生實業。建生持有百分之五盤谷銀行股份,股價較資產淨值嚴重偏低,勵晶買入一成四股權,一行人並操上建生多次要求開特 別股東大會外,更大爆建生主席吳仲燦虛報史丹福碩士學歷的醜聞。但建生除了由吳仲燦家族持有一成七股權外,股份多落到其家族老友手上。勵晶九八年正式投 降,拋售手頭建生股份,損失約四億元。

俄國、南韓皆失利

 

▲勵晶聘請徐耀華過檔,目的是要幫公司改善形象。

不 過,勵晶在九八年趁金融風暴瘋狂沽空港元圖利,則令他既賺了錢,亦聲名大噪。當年八月間「官鱷大戰」上演時,有份以對沖基金「沽空港元」圖利的詹偉倫,曾 意氣風發的說過:「最佳獲利方法就是沽空港元,恒指可跌至六千點,港元有脫鈎必要。」勵晶九八年度勁賺五億七,勁升一點四倍。

他卻隨即慘敗於俄羅斯。事後當金融風暴吹至俄羅斯前,勵晶看好俄羅斯市場,把公司三分之一的資金投放在俄羅斯債券,最後盧布貶值,政府無法贖回,勵晶的投資全部蒸發,九九年業績更首次見紅,虧損四億港元。自此轉移陣地,但始終傾向「高風險,高回報」的新興市場,把公司七成的投資押到南韓去。

遇人不淑惹禍上身

 

▲九八年中,詹偉倫在香港的住所搬到梅道一號的豪宅。

詹偉倫靠着公司內一名韓籍董事介 紹,在韓國認識一名二十七歲的Jin Seong Hyun 。Jin 九四年在韓國大學畢業後,曾在英、美、香港和俄羅斯金融機構工作,九七年金融風暴吹至韓國,股市、匯價狂跌時,他卻趁低吸納有潛質的電訊和科技股票,賺了 八十億韓圜(約五千萬港元)而一舉成名,被譽為投資奇才,成立Yeolin Mutual Saving & Finance 。但去年他涉嫌向公司借款三百七十億韓圜(約二億五千萬港元),被南韓證監會調查,至今未有結果。

九八年勵晶向Jin 購入兩成的Daeyu 證券股權(現稱勵晶證券),翌年增至三成,成為打入南韓金融業的第一步;其後再利用Daeyu 收購一保險公司和是次遭擠提的Kyungsn (現稱勵晶商人銀行)四成二股權,並籌備在美國上市

公司有難,董事請辭

 

▲畢業於劍橋大學的艾韋庭,是公司的「重炮手」,專責公司的狙擊前線工作,作風勇猛。

由於韓國證監會上週初指勵晶九九年向Jin 增購Daeyu 證券至六成時,Jin 做高股價才出售予勵晶圖利,市場對此消息甚表震驚,令該證券公司旗下勵晶商人銀行亦受牽連,存戶信心受損,出現擠提。而事件曝光後,勵晶董事之一,香港前證監會的執行主席歐偉賢馬上請辭。而剛於今年進入勵晶的聯交所前行政總裁徐耀華,則未有異動。

勵晶主席詹偉倫現正在英國西北面的海島Isle of Man (人島)辦事處,與拍檔艾偉庭忙於開會而未有回覆本刊查詢。成立於九○年的勵晶太平洋,註冊地並非在倫敦,選址到人島上,是因稅務較英國優惠,不少離岸公司都成立於此。詹偉倫亦在小島上擁有一幢一萬三千呎的私人別墅,面向無敵海景。

勵晶太平洋股價圖

 

撰文:黃麗裳 攝影:歐陽江[email protected]請參考《壹週刊 時事及財經冊》第136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16

開失敗派對 向滑鐵盧經驗致敬

2011-10-24  TCW




不要放棄,另一種對應態度就是接 受失敗;讓失敗成為你創造下一個成功的最肥沃養分。對企業來說,面對失敗更是稀鬆平常,在選擇不放棄的同時,如何與失敗共處,關係到企業如何扭轉局勢。

你可能不知道,有些企業把失敗當作上天賜給他們最好的禮物,甚至還用嘉年華會的心態面對它。如禮來藥廠(Lilly)從九○年代開始,就舉辦「失敗派對」 的活動,向公司那些進行試驗最後仍失敗的科學家致敬。印度的塔塔集團(Tata),會頒給員工「年度最佳失敗獎」;寶僑(P&G)也鼓勵 員工在考績時談論自己的失敗。

今年四月號的《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刊出一篇哈佛商學院教授艾德蒙森(Amy Edmondson)的文章:〈向失敗學習〉(Strategies for Learning from Failure),該文認為,失敗對企業來說,也可以是「有益」的。

如果只是單純的「接受失敗」,卻不思如何能在其中獲取教訓,那就幾乎和「無視失敗」一樣愚蠢。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課題是如何管理它。首先,就是要有智 慧,區分哪種失敗是有益的,哪些是無益的。

防大錯,鼓勵員工指正 揪出「無益的失敗」以避免災難

無益的失敗,絕大多數都是在例行性作業中可被防止的失敗,例如,生產線上的產品瑕疵。

在豐田汽車(Toyota)的裝配線上配有一個稱之為「安燈拉繩」(andon cord)的裝置,任何一個工人如果發現問題,都可以馬上拉下這個開關,讓生產線停下來接受檢查,以解決問題。如果問題可以在一分鐘內解決,則生產線的流 程可持續進行,如果不行的話,生產線的流程就得暫停。

雖然生產線忽然停止,公司可能因此負擔龐大的損失,但是豐田寧可讓第一線的工人即時反映問題,而不要日後汽車組裝完成才發現問題,還要重新召回。而鼓勵員 工發掘潛在問題,必須要企業先塑造出「讓員工覺得可安心的提報、承認失敗」的文化,如果員工找出錯誤,卻因此讓他背負了「搞砸整個計畫」的壓力,那麼他們 就會對錯誤閉口不言,最後就會讓原本可以防止的小錯誤演變成大災難。

二○○三年,美國哥倫比亞太空梭爆炸,七名太空人因此喪命。據艾德蒙森的研究,當太空梭升空時,早有人發現泡綿脫落,但美國太空總署的專業人員都覺得,自 己對這件事做不了什麼,這些相關人士都不想當「烏鴉」,結果一個可以被修復的錯誤演變成致命性的大災難,艾德蒙森對這起事件的結論是:「美國太空總署沒有 建立(讓員工指出錯誤)的必要文化。」

這種「災難性的沉默」,正是許多企業無法避免「無益的失敗」的主要原因。

二○○六年,穆拉利(Alan Mulally)上任福特汽車(Ford)總裁後,推行一項新制度,要求開會時各主管在相關報告上貼各色標籤:綠色代表好消息,黃色代表要注意,紅色則是 出了問題。

一開始幾次會議,穆拉利見到的報告全是綠色標籤,讓他很失望,後來穆拉利有次終於忍不住說:「我們公司前一年才虧損好幾億美元,你們真的認為一點問題也沒 有?」

後來有個主管嘗試呈上一份貼黃色標籤的報告,裡面稱某項產品可能有嚴重問題,穆拉利大加讚賞,之後各主管的報告都會貼上各種顏色的標籤。福特汽車的狀況後 來也改善了。

但是鼓勵員工指錯,決策者也要有勇氣承認錯誤。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自傳裡,曾提到他與前通用汽車(GM)總裁史隆(Alfred Sloan)共事時的一個故事:

史隆有次原本要擴充該公司的零件部門,而公司內也有一派人以各種數據支持史隆的想法,然而最後研究結果與事實卻和史隆當初的預期完全不同,於是史隆在公司 會議上說了一句名言:「事實已經為我們做了決策,我錯了。」他沒有一意孤行的堅持己見,公司最後才避免了這個「無益的失敗」。

改成見,出錯並非恥辱 歡迎「有益的失敗」以實現創意

除了鼓勵員工指出錯誤以避免「無益的失敗」,有些失敗是有益的,這些失敗大部分是在創意與研發的領域;事實上很多成功的事業,是建立在前人失敗的基礎上。

蘋果(Apple)推出的麥金塔電腦,概念來自一款失敗的電腦「麗莎」(Lisa),「麗莎」是最早使用圖形使用者介面、滑鼠的始祖,當時「麗莎」雖然失 敗,但蘋果仍繼承了它的設計,才有了今日電腦的面貌。

定水位,畫出容錯底限 UPS就不准拿客戶練習失敗

但是,沒有人喜歡失敗,要讓失敗的土壤孕育出成功創意的花朵,就要淡化員工失敗帶來的恥辱感。對企業決策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必須清楚告訴員工,哪些失敗是 允許的,哪些失敗是不能容忍的。

如優比速(UPS)前執行長艾斯秋(Mike Eskew)所說,他們的失敗「不能影響顧客。」因此該公司不會讓員工拿客戶運送的包裹、付款等當作「練習失敗」的對象。不過艾斯秋允許員工發揮任何「可 以拓展這家百年公司的實驗。」

今年四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一篇〈頻頻失敗,好好失敗〉(Fail often, fail well)的文章稱,各國對待失敗的不同,影響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在德國,如果一個人破產就意味著此人在業界的生涯結束,但在美國矽谷,破產卻被視為榮 譽,美國比歐洲更有企業家精神,就在於前者接受產業發展必會遭遇失敗的過程。因此,「失敗為成功之母」不只是口號,對企業來說,亦有其現實的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34

Groupon中國滑鐵盧 高朋、F團1+1<2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17/5ONDE1XzQxOTg5OQ.html

「不少員工都不願意去F團。」4月16日,一位高朋市場部員工告訴記者,在得知高朋要與F團合併之後,那批名校畢業、有外資企業工作背景的高朋員工對F團都不感冒。

近期,高朋與F團合併的消息不絕於耳。有消息稱,高朋已經召集所有大區經理商討與F團的合併事宜。更有消息稱,高朋最晚於5月前完成與F團的合併重組。某知名團購企業CEO亦告訴記者,高朋與F團都有共同的投資商騰訊,合併可能性很大。

高朋、F團、騰訊的相關負責人都對本報表示,「對此不予回應」。

一年前, 全球團購鼻祖Groupon攜帶自己的精兵部隊高調殺入中國,與騰訊各投資5000萬美元成立合資公司高朋,信誓旦旦要做「中國團購行業的老大」,並向全球廣發英雄帖。

高朋當時也的確吸引了很多人才加入,據記者瞭解,該公司外籍員工接近200人,絕大部分中層員工是全球名校的優秀畢業生。

然而在歐洲市場所向披靡的Groupon,在中國遭遇了滑鐵盧。來自團購導航網站團800的數據顯示,2012年2月,高朋的營業額為2000萬元,在中國團購業中排到十名之外。

「高朋與F團的合併,意味著在騰訊與Groupon的合作中,騰訊已成為主導,而Groupon已逐步失去了對中國區業務的控制權和主動權。」 24券CEO杜一楠認為。

豪華團隊敗陣

「有 位高管已經找好了下家,擇日即將跳槽。」一位高朋銷售部的中層員工告訴記者,近期公司員工都在琢磨去留的問題。那些想留下的人擔心「高朋的企業文化與F團 的差別相差很大,不知道能不能夠很好合併。」而那些決心離開高朋的員工,又不願意跳槽到薪資較低的中國本土團購企業。

去年以來,高朋一直處於人事動盪中。2011年12月,高朋網任命楊承堅為CEO(首席執行官)。2012年3月初,高朋宣佈任命了新的CTO(首席技術官)和CFO(首席財務官)。

「新的管理團隊到來,意味著騰訊正式全面接管了高朋。」上述中層員工告訴記者,早在半年前,Groupon的人都開始撤離,逐步將運營、管理權交給了騰訊。目前,來自Groupon的高管只有Time He還在高朋。

頻繁的人事變動,近半年來的持續裁員,讓高朋早不復當年繁盛景象。據一位市場部的員工透露,公司在大規模擴張時,一個月搬了4個地方,員工數量高峰達到3000人,分站數量多達70個。但現在,高朋北京總部的員工數量只有400人,各地分站的員工數量不詳。

「創業初期與高峰擴張期的員工,留下來的很少,外籍員工幾乎全部離開,國內的也所剩無幾。」一位已經離職創業的銷售部員工告訴記者,當初高朋幾百人的豪華團隊不復存在。

據記者瞭解,高朋的中層、高管基本上都是外國人,名校的海歸以及ABC(美國出生、長大的中國人),但如此精良的部隊並沒有把高朋帶向成功。

「由於都是外國人、海歸、ABC,50多個城市負責人都不懂得當地市場。並且由於語言不通的原因,他們與下屬有時都無法交流。」這位銷售部中層員工說道。

「Groupon 的創業氣氛很濃,創業經驗也非常豐富,那些國外名校畢業的海歸來Groupon,並不是想好好工作,而是為了獲得在中國創業的經驗,干幾個月就走人的現象 時常發生。」一位已經離職創業的高朋員工告訴記者,這讓高朋的人員流動率很高,團隊不穩定,拿著高工資的員工經常處於「新手」的狀態。

高朋運營失誤

ODM(郵件營銷)的方式來獲得用戶的重複購買,這樣就穩當地拿下市場。

「高 朋沒有想到中國市場的用戶忠誠度很低。團購網站在國外經常使用的郵件營銷方式來召回用戶,在中國的效果並沒有達到預期。」胡琛認為,由於中國團購行業的過 度競爭,消費者難以建立對單一團購網站品牌的忠誠度,在選擇團購時往往第一看重商戶的品牌與售價,第二才是團購網站自身的品牌,如果團購網站已經在用戶心 中的白名單裡,那麼這幾家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但那時,高朋還沒有獲得這個教訓。緣於屢試不爽的自信,在3個月之內,高朋就在全國70多個城市布點,其後在網站上上線了40個城市,但由於效果不佳,很快又砍掉了20個城市。

「從 去年3月到6月,高朋每天花在市場投入上的費用就是十幾萬元。」一位高朋銷售部的員工告訴記者。根據投資服務機構Marbridge諮詢的數據,大擴張時 期,高朋每個月在谷歌和百度的廣告費用就達到1500萬元,相當於當時月營業額的一半。面對這樣的狂飆突進,美團CEO王興曾感嘆,「高朋的擴張速度太快 了。」

不僅戰略出現問題,戰術也有誤。Groupon成立半年就開始盈利,在美國市場的利潤率在30%以上。因此,高朋不僅要擴張,還要 保證較高毛利。據瞭解,高朋的實物類產品的毛利率大多在20%以上,有時還能夠達到30%以上,服務類產品的毛利率在15%以上。而它所有的中國競爭對手 的毛利率都在10%以下。

「高毛利讓前方的銷售在打單時都很難說服商家。並且,毛利的考核讓高朋對項目就有要求。」上述離職創業的高朋前員工告訴記者,高朋在拉單上經常「不敵」其他網站。

「騰訊的資源很豐富,但Groupon的人不知道如何利用。」一位團購企業CEO認為,騰訊對資源把控得比較嚴,再加上部門間的協調難度,利用起來也並不容易。

實際上,騰訊在高朋的經營初期並未發揮多大作用。據記者瞭解,在合資時,Groupon與騰訊雙方都訂好了協議。Groupon有一套自己的邏輯與思路來做高朋,希望保持獨立,而不希望騰訊過多的插手,只想借用騰訊的流量。因此,高朋剛開始由Groupon主導。

「Groupon與騰訊的DNA不相同,合作起來難度頗大。」杜一楠認為,高朋從一開始就比較國際化,人員來自不同國家,未必適合本土情況。加上由Groupon主導,高朋失去了本土化的機會,這也是其在中國市場失利的原因之一。

由於團隊不懂中國市場,「高朋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對中國市場沒有正確認識之前就盲目擴張。」一位前高朋市場部員工告訴記者,在高朋內部,持這一認識的人不在少數。

Groupon在美國、歐洲、俄羅斯、日本、新加城、韓國等地全部用它的「一招鮮」迅速拿下。這個「一招鮮」的大致思路是,通過大規模的廣告投放、高薪招聘優秀人才,甚至搶競爭對手的骨幹員工,來快速獲得大量的新用戶,並將競爭對手置於死地,然後通過

不光明的出路

「我並不看好高朋與F團的合併。由於團購行業同質化競爭激烈,雙方合並不是1+1大於2。」一位團購行業資深人士直言不諱。他認為,由於雙方有競爭關係,在銷售、市場等方面會有重複鋪設,合併之後會有一些資源優化,整體的訂單量並不有那麼高。

這 位業內人士認為,F團的勝出得益於其是最早一撥進入團購行業的企業(2010年3月)。後來,由於騰訊的投資,使得F團既可以相對較低的成本使用騰訊的流 量,獲得QQ團購、開心團購的代運營權利;並且,由於騰訊的億級用戶,在商戶的眼中,它所倚傍的這些資源也是一個賣點。

根據團800的數據,2012年2月,F團的營業額接近1億元。並且,F團還代運營開心團購,和QQ團購的一部分業務。F團的官方數據顯示,今年2月,來自開心團購和QQ團購的1/3業務的營收達到6000萬元。

「高 朋與F團的合併,不會採取代運營的模式,而是資本與股權的互換。」一位對高朋與F團都非常瞭解的團購企業CEO告訴記者,在整合當中,F團將會處於上風, 可能高朋的團隊都會被清洗。並且,F團是一個本土化的公司,在思維與語言上都可能難以和Groupon進行良好的溝通,未來Groupon在新的合資公司 中,將更多的是財務投資者的角色。

「雙品牌的運營成本會比較高,單一品牌又會喪失一部分原有用戶。」這位CEO告訴記者,無論選擇哪種,都存在不少弊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89

軟銀收購Sprint引領日企收購潮 將成孫正義的滑鐵盧?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121

日本企業今年9月以來對華投資劇減,第三季度在華併購案僅為5件,環比二季度減少75%,創2009年第二季度以來新低,中日領土爭端導致兩國關係惡化是主要影響因素。

但就在近日,CNBC等多家外媒報導,日本第三大無線運營商軟銀公司(Softbank)即將或已達成200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三大無線運營商Sprint Nextel70%股份的協議。
 
這進一步表明,日本企業的海外收購大潮不會減弱。
 
如順利完成,此次收購案將超越2007年全球煙草業巨頭日本煙草公司(Japan Tobacco)以190.2億美元收購英國最大煙草集團Gallaher的規模,成為日本企業最大規模的海外收購。
 
彭博數據顯示,日本企業今年宣佈海外收購的規模達到634億美元。如計入軟銀此次200億美元收購,總規模則會接近去年880億美元的記錄最高水平。
 
日本企業紛紛尋找海外商機體現出日元強勢和日本國內需求疲弱的雙重影響。
 
因為面臨國內通縮和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本最大的網上商城樂天(Rakuten)和日本第二大啤酒廠商麒麟控股公司(Kirin Holdings)為首的一批企業都轉而尋找增長更快的市場。
 
管理資產規模67億美元的東京資產管理公司Shinkin Asset Management經理Naoki Fujiwara預計
(收購)潮流可能繼續。在政府並未採取行動解決老齡化、日元看來又無論怎樣都不會很快走弱的時候,尤其會如此。
這讓企業別無選擇,唯有出走海外尋增長。
 
而軟銀雖然做了日企加快收購腳步的先鋒軍,但投資者們卻不看好該公司此次收購。
 
分析人士稱,軟銀的當家人孫正義以往的確有挑選市場贏家的慧眼,但這次可能會遭遇滑鐵盧。
 
在10月11日第一次傳出軟銀收購的消息以後,軟銀次日股價大跌12%,跌幅創最高紀錄。孫正義的資產淨值蒸發了13億美元。
 
股東們擔憂公司發新股為收購融資可能陷入債務問題,或者稀釋收益。有的投資者則認為,軟銀的收購存在漏洞,軟銀可能自我擴張過度。
 
管理資產規模250億日元的Rheos Capital Works公司首席投資官Hideto Fujino評論
 
孫正義在賭博。軟銀的資產負債表會遭到破壞,公司的收益可能受打擊。現在不清楚孫能否讓沒有盈利的Sprint好轉。
 
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給予軟銀BBB的長期企業信用和高級無擔保債券評級,評級展望列為負面。按標普解釋,BBB代表有足夠的能力履行財務承諾,但受到不利經濟形勢的影響比A級類別大。
 
標普在聲明中稱
 
我們認為,如交易進行,可能影響軟銀的財務風險預測。
 
也有併購領域的專家指出收購並非表面所見,絕不僅是在日美各自國內排名前列的企業強強聯合,其中的一大風險在於面對的市場不同。
 
前高盛日本公司併購負責人Nobumichi Hattori稱
 
我不知道為什麼他(孫正義)想冒這個險。他可能認為這理所當然,但美國與日本的市場是不同的。
 
孫正義此前的投資眼光的確不錯。他1995年向雅虎投資200萬美元,次年軟銀與雅虎在日本成立合資公司,持有日本雅虎42%的股份,目前市值203億美元。
 
2000年,軟銀又以2000萬美元投資電子商務網站阿里巴巴,現在持有阿里巴巴約30%的股份。按今年5月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馬云回購股份的價格,該公司估值大約350億美元。軟銀的12年前的投資已經增值為105億美元。
 
正如孫正義的傳記作者Shinichi Sano所說,孫總是不滿足,賭博就像他生活的一部分。
 
孫正義此前最大的一場豪賭發生在2006年。當時他出價2萬億日元買下沃達豐集團在日本的移動手機業務。
 
為此軟銀同年9月出售資產擔保債務募資1.45萬億日元,孫以個人持股做抵押得到1.07億日元,這些股份相當於公司當時流通股的10%。
 
宣佈收購沃達豐日本子公司三個月後,軟銀市值縮水三分之一。那時,加拿大皇家銀行投資管理公司駐相關基金經理 Yoji Takeda就認為,「根本問題是孫的戰略」。
 
現在,收購Sprint的消息也引發了同樣的質疑。
 
收購沃達豐業務5年來,軟銀一直背負著沉重債務。
 
今年10月1日,軟銀還公佈計劃以22億美元收購日本第四大電信運營商eAccess。Sprint的創紀錄收購案難免不讓投資者擔憂軟銀的財務狀況。
 
瑞信分析師Hitoshi Hayakawa稱
 
這項協議將代表著軟銀資產負債表和移動電信戰略的分水嶺。我們認為,不確定性可能令股價嚴重承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24

歐洲頂級對沖基金慘遭滑鐵盧 收益不及標普500的1/10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113

如今,GMAT已經成為全球精英通往MBA商校的必經之路。研究表明,即便在精英匯聚的世界500強CEO之中,在MBA的GMAT考試中得分較高的人獲得的薪水也會更高。那麼到底GMAT要多少分,才能上哈佛、斯坦福、耶魯這些名校的MBA呢?

自1954年以來,GMAT就開始被廣泛用作MBA選拔的重要資格證明之一。杜克大學研究者Jonathan Wai研究發現即便在全球財富500強企業CEO中,那些在MBA的GMAT考試中得分較高的人獲得的薪水也會更高。

當然,GMAT並不是決定學習成績的唯一因素。自覺性、動機、努力、紀律性和運氣都很重要。但John Byrne2011年的研究發現,GMAT考試中的低分對職業生涯有極大損害。

儘管如此,GMAT分數仍被廣泛地用於評價學校學生的平均素質。US News統計了美國各高校MBA學生GMAT平均分數並進行了排名。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名列前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12

油價暴跌 華爾街大佬遭遇滑鐵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225

石油,Carl Icahn,油價,John Paulson

國際石油半年跌近50%,石油交易者連續押錯寶,連Carl Icahn、鮑爾森(John Paulson)這類投資大佬也損失慘重。

據彭博統計,本月國際油價大跌18%,投資者同期投入石油相關ETF的資金規模創四年多新高,三個月來油價跌幅達41%,同期美國四大石油ETF連續第三個月資金凈流入,截至昨日資金流入7.022億美元,規模創2010年5月以來新高;截至昨日四大ETF合計1.212億股,發行量創2010年8月以來新高。

Carl Icahn是知名的主動投資者,去年曾登上《時代》封面,旗下基金公司凈資產據估算一度超過索羅斯的公司。如下圖所示,Icahn持有的油氣開采公司Talisman Energy股票股價大跌,截至本月11日這筆投資已損失5.4億美元。直到本月16日,Talisman傳出被收購的消息,股價回漲,Icahn的損失才有所減少,與他最初的投資額相比,損失約為2.9億美元。

石油,Carl Icahn,油價,John Paulson

因金融危機前做空美國房產市場聞名業內的鮑爾森領導190億美元資產規模的基金公司Paulson & Co.。今年Paulson & Co.最大的一筆投資損失來自押註石油業巨頭會收購業內小公司,因為該司預計其持股的小公司會因重組股價走高,誰知國際油價暴跌潑了一盆冷水。知情者向《華爾街日報》表示,今年鮑爾森旗下多只基金損失都高達兩位數。

截至今年9月底,投資顧問公司Omega Advisors的能源類股持倉占其投資組合的17%。該司創始人Leon Cooperman在今年10月致信投資者稱,今年前9個月回報僅1.4%,"我們對自己的業績感到失望"。《華爾街日報》由知情者處獲悉,9月底以來該司回報一路下滑,截至11月底,今年回報僅有0.6%。

油價大跌使2.8萬億美元的對沖基金業雪上加霜,今年已是對沖基金六年來表現最差的年份之一。行業研究機構HFR數據顯示,本月前兩周股票型基金平均損失約2%,計入這些損失後,對沖基金業今年以來回報基本為零,同期含分紅在內標普500股指上漲10.48%。

但對沖基金並非全軍覆沒,也有基金利用油價大跌獲利,比如前高盛石油交易員Pierre Andurand領導的倫敦公司Andurand Capital Management。知情者稱,該司押中了上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不減產導致油價進一步下跌。截至本月12日,該司回報高達33%。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373

油價暴跌 華爾街大佬遭遇滑鐵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225

石油,Carl Icahn,油價,John Paulson

國際石油半年跌近50%,石油交易者連續押錯寶,連Carl Icahn、鮑爾森(John Paulson)這類投資大佬也損失慘重。

據彭博統計,本月國際油價大跌18%,投資者同期投入石油相關ETF的資金規模創四年多新高,三個月來油價跌幅達41%,同期美國四大石油ETF連續第三個月資金凈流入,截至昨日資金流入7.022億美元,規模創2010年5月以來新高;截至昨日四大ETF合計1.212億股,發行量創2010年8月以來新高。

Carl Icahn是知名的主動投資者,去年曾登上《時代》封面,旗下基金公司凈資產據估算一度超過索羅斯的公司。如下圖所示,Icahn持有的油氣開采公司Talisman Energy股票股價大跌,截至本月11日這筆投資已損失5.4億美元。直到本月16日,Talisman傳出被收購的消息,股價回漲,Icahn的損失才有所減少,與他最初的投資額相比,損失約為2.9億美元。

石油,Carl Icahn,油價,John Paulson

因金融危機前做空美國房產市場聞名業內的鮑爾森領導190億美元資產規模的基金公司Paulson & Co.。今年Paulson & Co.最大的一筆投資損失來自押註石油業巨頭會收購業內小公司,因為該司預計其持股的小公司會因重組股價走高,誰知國際油價暴跌潑了一盆冷水。知情者向《華爾街日報》表示,今年鮑爾森旗下多只基金損失都高達兩位數。

截至今年9月底,投資顧問公司Omega Advisors的能源類股持倉占其投資組合的17%。該司創始人Leon Cooperman在今年10月致信投資者稱,今年前9個月回報僅1.4%,"我們對自己的業績感到失望"。《華爾街日報》由知情者處獲悉,9月底以來該司回報一路下滑,截至11月底,今年回報僅有0.6%。

油價大跌使2.8萬億美元的對沖基金業雪上加霜,今年已是對沖基金六年來表現最差的年份之一。行業研究機構HFR數據顯示,本月前兩周股票型基金平均損失約2%,計入這些損失後,對沖基金業今年以來回報基本為零,同期含分紅在內標普500股指上漲10.48%。

但對沖基金並非全軍覆沒,也有基金利用油價大跌獲利,比如前高盛石油交易員Pierre Andurand領導的倫敦公司Andurand Capital Management。知情者稱,該司押中了上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不減產導致油價進一步下跌。截至本月12日,該司回報高達33%。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522

鮑爾森再遭滑鐵盧 旗艦基金虧損36%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028

iQAFu0mO8AX0

據彭博社,對沖基金大佬約翰·鮑爾森(John Paulson)去年創下了職業生涯中第二糟糕的業績。

該社援引知情人士稱,鮑爾森基金公司(Paulson & Co)中,表現最差的正是規模最大的對沖基金之一的Advantage Plus Fund,全年虧損近36%,12月虧損3.1%。該事件驅動型基金使用杠桿押註正在進行轉變的企業,例如進行分拆和破產清算的企業。

與Advantage Plus Fund采用類似策略但不加杠桿的Advantage fund 12月虧損2.4%,全年虧損29%。相較於2010年末,Advantage fund和Advantage Plus fund凈值下降了48%和66%。

該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還透露,現年59歲的鮑爾森還在信貸資產上遭受了損失,押註公司並購的Paulson Partners Fund也僅勉強維持盈虧平衡。

據一位消息人士,Partners fund 12月虧損0.3%,全年僅賺0.8%。 該並購基金因美國生物制藥企業AbbVie放棄並購Shire公司而遭遇重創。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去年10月,總部位於芝加哥的AbbVie發布消息稱,公司將重新考慮與英國制藥商Shire540億美元的並購協議,還建議其股東在投票中反對這筆交易。

AbbVie的一紙聲明發布之後,倫敦證券交易所的英國Shire制藥股價暴跌23%,美國上市的Shire股價跌幅更是達到29%。鮑爾森持有該公司約4.7%的股份,單日賬面損失高達7.8億美元。

鑒於2014年對沖基金行業平均回報率為1.4%,鮑爾森基金的業績接近墊底。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彭博此前統計的對沖基金中,2014年表現最差的當屬俄羅斯繁榮資金(Russian Prosperity Fund),虧損近29%,鮑爾森的Advantage Plus fund倒數第二,但彭博當時的數據顯示該基金虧損幅度為21.77%,而非消息人士最新所述的36%。

hfs-2014-ytd-1,w_640

2007年的次貸危機中,鮑爾森一戰成名,賺取了150億美元。但2011年以後,鮑爾森開始走下坡路,旗下幾乎所有策略的基金都在賠錢。在對黃金和歐洲的投資上,他也遭受了損失。2014年管理的資產規模下降至190億美元,僅2011年巔峰時期的一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332

股價滑鐵盧,圖說Lending Club財報! BlackPuma

http://xueqiu.com/5232498753/37053604
來源:點拾
P2P顯然是過去一年最火熱的名詞。雖然許多人可能不知道P2P代表著Peer-To-Peer,但今天連許多大街上的老爺爺,老奶奶都知道什麼是P2P了。筆者早在去年就和大家簡單分析過P2P全球龍頭$Lending Club(LC)$ 的商業模式。美國由於徵信行業完善,實際利率很低,P2P的環境和國內完全不同,其針對的客戶也不相同。然而,更全面的國際比較總能給我們帶來更深入的視角。近日Lending Club也出了上市後的第一份季報,簡單和大家分享其季報內容:

Welcome to the better rates together club。這是季報的開頭語,也代表這Lending Club的宗旨。

下圖是Lending Club放貸規模的增長。在去年四季度高達14.14億美元,年化速度在56.59億美元。這是一個幾何的增長速度,2011年一季度的時候才4600萬美元規模。


下圖是公司的商業模式。一目瞭然,Lending Club的貸款成本將比傳統的渠道便宜3-5%。這個在無風險收益率很低的美國,是很大的利差了。


Lending Club提供平台,撮合投資者和貸款者,給兩方都帶來價值。讓貸款者的成本更低,讓投資者的回報更高。類似於貸款中的電商,打破中間環節。


那麼Lending Club怎麼賺錢?人家也不是活雷鋒。公司目前收入來自於前期的交易費和持續的服務管理費。


再來看看公司的業績增長。14年收入達到2億美元,同比118%增長。其中收入佔比放貸量為4.88%,比去年有所增長。而四季度收入7000萬美元,同比增長108%,環比增長23%。


最終導致公司的EBITDA在2014年達到2130萬,但是EBITDA Margin出現下滑,下滑到10%.


比較負面的是公司加大產品研發和後台的投入,這也導致2014年出現虧損。

最後,公司公司對2015年一季度的展望為:收入在7400-7600萬之間。整個2015年的展望為收入在3.7到3.8億美元之間。

事實上,這份季報應該說和市場預期差不多。然而Lending Club的上市搭載著太多期待,無論從其商業模式還是股東背景。僅僅一份「符合預期」的財報顯然無法打動華爾街。公司股價也在昨天暴跌10%以上。(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4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