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台灣最大地主 宏泰林家接班大戲

2010-8-9 TCM




群益證券,以一百三十五億元的價碼買下金鼎證券,市占率將從本土券商第八名一躍至第四名,震撼國內金融圈。

外界將這起購併案,視為群益證董事長陳田文的一大勝利,然而真正主導整起購併案的藏鏡人,是林堉璘三子林鴻南。

第一幕:兄長外放,老三出線 低調深得父心,千億江山大權在握

平日極為低調的林鴻南,在這場證券購併案中,不僅解決了辜家二少辜仲與商場老將張平沼苦戰五年的股權爭霸戰,但他真正瞄準的,卻是一場全台最大地主——宏泰集團董事長林堉璘接班人一統千億帝國(土地價值)的關鍵布局。

目前四十三歲的林鴻南,擔任宏泰集團母體事業——宏泰建設總經理。宏泰集團的代表作,就是位在台北市仁愛路的億元豪宅「帝寶」。帝寶成了台灣豪宅的代名詞,無人能及,林堉璘自己為家族在帝寶所留的房子就超過十二戶,堪稱擁有最多帝寶的家族。

今年三月,《富比世》(Forbes)雜誌的全球富豪榜,台灣有十八位十億美元以上身價的富豪入榜,林堉璘以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四十億元)身價,位居台灣第六。

但是,這恐怕還小看了林堉璘的身價。

林堉璘掌握的土地,光是台北市信義計畫區、民生敦北路段、大直、士林及淡水等共七萬多坪土地,價值高達一千二百億元,堪稱是全台最大地主,隨著近幾年台灣房地產價值狂飆,林堉璘的財富實力被喻為台灣的隱形首富。

今年七十四歲的林堉璘,擁有三房太太,共有五子四女,大房為他生下三個兒子,而排行老三的林鴻南,能成為這個全台最大地主檯面上最有力的接班人,得從他的個性與作風談起。

原本林堉璘最看好的嫡長子林鴻彬,和父親在婚姻上有不同想法,最後娶進明星太太王菁菁,但在接班路上受到影響,被外派新加坡,直到去年一月才回台擔任宏泰 人壽董事。二子林鴻熙原本被父親賦予創辦金融事業重任,但他參與籌設的安泰銀行,在他管理期間,卻因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大賠,而被派往大陸。

身為三太子的林鴻南,能成為林堉璘最為倚重的接班人選,正因他最了解父親。

過去一年,與林鴻南有密切合作的華生國際董事長胡定吾觀察,林鴻南非常低調,「很少看到年輕人這樣,刻意避開出風頭的事。很多場合都會注意周圍有沒有媒體。」

第二幕:管建設大姊夫退出 外界傳遭林鴻南逼走,雙方否認

就連此次群益併金鼎,他的角色都未浮出檯面。林鴻南維持低調的個性,正符合林堉璘的行事作風,讓他更得到林堉璘的信任。宏泰集團建設事業幾乎都授權給林鴻南,買地、開發、房地產轉投資多由林鴻南決定,接班態勢明顯。

然而,林鴻南在接班上最大的挑戰,就是缺乏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讓林堉璘的宏泰集團,在台灣豪宅歷史上站有不可取代地位的「帝寶」,是由林堉璘的大女婿,宏盛建設前董事長許東隆所規畫推出。但是三年前,許東隆突然以「個人生涯規畫與家庭因素」離開了宏泰集團,難免引人聯想。

外界多認為是林鴻南逼走許東隆,雖然雙方都否認此說法,但這也凸顯林鴻南個性另一特點:掌控事業版圖企圖心強烈。

現在的群益證券,正是如此。

第三幕:管金融二姊夫失權 挾優勢股權,跳過自家人談購併

過去五年來,由林堉璘二女婿陳田文所掌舵的群益證券,在市場上年年喊賣,但後來林堉璘為了疼惜二女兒林碧蕙,決定不再堅持出售。

既然群益不賣,當建設事業版圖已一把抓後,林鴻南自然而然也將群益視為宏泰集團金融版圖下,歸他掌管的事業之一。

去年八月,開發金委託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研究如何處理金鼎證券。摩根士丹利提出三套劇本,第三套劇本就是尋找另外一家券商,吃下金鼎證。當時鎖定的對象,就是去年五月競標台証證失利的群益。

表面上,林堉璘二女婿陳田文是群益證董事長,但陳田文所能掌控的群益持股不到五%。擔任群益董事的林鴻南能掌控的股權逼近四成,在群益證董事會的十八席董監事中,宏泰林家掌控近三分之二,陳田文能影響的只有兩至三席。這代表,林鴻南才是群益背後真正主導者。

一位張平沼身邊人士透露,「林鴻南主導整件事,陳田文從頭到尾根本沒直接參與。」

去年九月,林鴻南帶著宏泰老臣,曾當過宏泰證券總經理,現任群益證副董事長劉敬村,親自拜訪張平沼。

雙方經過十多次商談,張平沼提出金鼎證是他一輩子心血,不願放棄這塊招牌。林鴻南也爽快答應留下金鼎的名字,願將合併後新公司改名「群益金鼎證」,甚至讓張平沼兒子張元銘擔任副董事長。

有一次,林堉璘下班時發現,林鴻南還在跟幕僚開會,一問之下才發現是在討論群益併金鼎的案子,林堉璘對林鴻南表達關心,意思是提醒他,花這麼多時間在金融事業上,房地產的事情也要顧一下吧!

第四幕:儲君力拚金融成績 透過政商運作,試圖買回安泰銀

從這可以看出過去一年,林鴻南對金融事業花的心血,甚至是宏泰已賣出經營權的安泰銀行,林鴻南都計畫拿回主導權。

三年前,宏泰林家就將安泰銀行經營權賣給私募基金隆力集團(The Longreach Group),宏泰林家仍持有安泰銀兩成股權。隆力以每股九‧五元,向兆豐金等五家銀行聯貸,投入二百三十億元入主安泰銀,減資之後每股成本上升至二十一 元。 隆力、聯貸銀行與宏泰集團,三方間有協議,如果隆力在五家銀行抵押的股票被迫賣出,宏泰集團可以優先承購。

今年初,安泰銀股價在十元上下徘徊,隆力集團面臨抵押資金不足,股票恐有斷頭風險,當時安泰銀董事長丁予康為了此事,頻頻奔走各銀行協調。就是因為林鴻南 透過政商關係運作,要求兆豐金等五家聯貸銀行不要讓隆力集團資金展延,希望聯貸銀行低價賣出股票,讓宏泰集團低價買回。

據了解,當時資金展延的最後期限是今年五月底,為此,隆力總裁齊百邁(Mark Zoltan Chiba)四月底來台,積極在媒體曝光,強調隆力擴大投資安泰銀的決心與實力,同時宣布安泰銀在隆力入主後第一季營運成績轉虧為盈,讓五家聯貸銀行放 心,以逐退林鴻南勢力進逼。

林鴻南不僅左攻安泰銀,更右搶群益證主導權。

今年群益證董監事改選前,已握有絕對股權優勢的林鴻南,仍積極蒐購群益委託書,金融圈即傳聞此舉最大影響在會減少陳田文席次。

一位曾經同時接過陳田文與林鴻南尋求委託書支持的人士指出,「原本雙方各自徵求委託書,還打算要公開記名投票,雙方劍拔弩張。但是在股東會前夕,卻突然又來電話,說改成不記名投票,看來雙方在某些事上達成共識了。」

這位人士指出,「這個共識,應該就是群益合併金鼎案。」

在強勢的林鴻南積極介入下,由於陳田文持股比率極低,也較無財力加碼群益股權,只能由小舅子林鴻南主導他創辦的事業。

一旦群益併金鼎通過,金鼎股東可拿到相當於五‧五元價值的群益證持股,若以目前群益股價約十五元左右換算,稀釋比率約三五%,這將使得陳田文持股比率更加減少。陳田文身上,似乎隱約可看到三年前許東隆離開宏盛的影子。

下一幕…… 最失敗事業若變金雞母,有益登基

一位認識林鴻南十多年的營建業人士說,林鴻南與父親最大個性差異,父親四海、豪爽;兒子低調、謹慎,對數字很敏感。

在房地產事業上,精於計算的林鴻南可能永遠都無法超越林堉璘海派個性培養出的選地、買地、養地功力,和全台最大地主的成就。但在宏泰集團過去經營最不力的金融事業,卻是他將集團過去最失敗事業,扭轉為金雞母,甚至超越父親的機會。

這正是林鴻南願意購併金鼎證,這個辜仲眼中的燙手山芋的重要原因之一。

群益證董事魏永篤說,在董事會上,林鴻南認為群益併金鼎最大效益是增加市占,群益經紀業務能從第八到第四;與ECFA無關,他很有信心未來群益的目標是坐四望三,再往前進。

「國內前三名的券商,元大、凱基、富邦都不可能拿出來賣。」一位與林鴻南熟識的投資銀行人士指出,林鴻南為什麼要買金鼎?當然是未來要拿出來賣的!

「你想想,現在市場上去哪找市占率超過六%的券商?未來群益會值多少錢?」

去年五月,凱基證為了搶下經紀市占率四‧五%的台証證,付出的價格是股價淨值比的一‧四八倍。

現在,林鴻南為經紀市占率一‧九%的金鼎證付出一‧三倍股價淨值比代價,換來的是市占率六‧一%的第四大券商,「未來群益證出售價格,可能衝上一‧六倍股價淨值比。」這位投資銀行人士說。

這正是林鴻南的算盤:當群益證長得越大,賣相就越佳。林鴻南能否扭轉宏泰集團經營不佳的金融版圖,超越父親的期望,群益併金鼎這一步,將是他坐穩林堉璘接班人寶座,儲君登基的最大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93

台灣首富接班大戲變奏 三子林鴻南放手金融 陳田文重掌群益證券幕後

2010-8-16 TWM




宏泰大家長林堉璘的一個關鍵性裁示,讓集團權力出現微妙的變化:群益證券的主導權重回女婿陳田文手上。過去外界一致認定的接班人老三林鴻南,交出金融大權,這個台灣首富家族的接班大戲唱出變奏曲!

撰文‧劉俞青、徐介凡

八月八日父親節中午,宏泰集團董事長林堉璘一家在家裡吃飯,兒子、女兒、孫子全員到齊,席開二大桌,這是群益證券購併金鼎證塵埃落定後,林家第一次全員到齊聚餐。

席間,看得出來女婿、也是群益證券董事長陳田文心情很好、笑意很深,因為日前,老丈人林堉璘正式面告他,從現在起,要完全負起對群益證券的經營責任,對林家的金融事業要花更多的心力。

但其實就在二年前,林堉璘的三子、也是陳田文的小舅子林鴻南,才出其不意,從公開市場大量買進群益證的股票,並且取得董事會的多數席次,外界對這個動作解讀是,林鴻南想從姊夫陳田文的手上拿回群益證的主導權,也讓兩人關係降到冰點。

但 如今,根據熟悉林家人士透露,在一番長考之後,林堉璘已經正式做出裁決,希望今後林鴻南﹁專心在建設上﹂,而陳田文則主導群益證等金融事業,讓這場差一點 鬧上台面的家變糾紛,在大家長親自拍板之後,終於暫告平息,因此,父親節的這場家族聚餐上,沒有人多談群益證購併金鼎證的事情,氣氛可是一團和樂。

購併案陣前換將露端倪

群益證券股權、經營分離

而一位林家家族好友也證實,今後的群益證,﹁股權是股權,經營是經營﹂,兩者分得很清楚,林鴻南(或者說林堉璘家族)雖然擁有群益證多數股權,但在群益證的角色僅止於董事會,而主導權曾一度旁落的陳田文將重掌兵符,負起所有的經營責任。

當然,林鴻南在這個集團的位置,依舊無法忽視。

宏泰集團是全台灣擁有土地資產市值最大的首富家族,在第六八九期的︽今周刊︾裡,曾經請專業機構鑑價,如今光是林堉璘名下的土地資產,就高達一三一八億元,而首富大宅裡的權力分配變化,永遠是外界好奇的焦點。

在 所有兒子、女婿裡,排行老三的林鴻南一直是林堉璘最看重的兒子,林堉璘也對他倚賴最深。過去幾年,集團內的大小事,從建設本業、橫跨到金融版圖,林鴻南儼 然一副﹁小王子﹂之姿在做各項的決定,因為大家都知道,他背後可能就代表大家長林堉璘的意志,但這個角色,在近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就以這 次群益證決定購併金鼎證為例,在購併的前半段,林鴻南的確代表群益證,扮演和賣方金鼎證大股東張平沼與開發金之間,主要溝通的橋樑,也讓外界對林鴻南在集 團中的角色越來越看重;但就在購併案的後半段,情況卻出現變化,因為林鴻南屢談不下,因此,最後林堉璘只好陣前換將,改由陳田文主談,為了讓購併案及早順 利落幕,據悉陳田文在七月初接棒上場後﹁略微﹂抬高價格,最後以每股十二.五元拍板成交,這樁談了快半年之久的購併案,總算塵埃落定。

但林堉璘最後一刻改派陳田文的動作,知悉林家權力分配的人士,都嗅出了不對勁。

三子挑起家族矛盾

林堉璘:不要再管金融了!

原 來,在今年四、五月,群益證的董事會上發生了一場茶壺裡的風暴,掌握多數董事會席次的小舅子林鴻南,曾經做出﹁差一點點就要撼動姊夫陳田文董事長寶座﹂的 動作來,儘管過去林鴻南一直是最得寵的兒子,但這個大動作後來讓林堉璘知道了,據說,當爸爸的對於林鴻南挑起家族成員間的矛盾情結,相當不高興。

林堉璘認為,林鴻南這幾年的表現一直端不出好看的成績單,好幾次代表出面談判購併都不順利,外界對他的評價似乎也都平平,卻老愛挑起家族矛盾,讓七十四歲的林堉璘相當不悅。

反觀女婿陳田文,多年來把群益證經營得平平穩穩,在國內證券界雖稱不上第一,但至少是優等生,也是宏泰集團的金融版圖中,唯一端得上台面的一塊。林堉璘雖已年邁,近來身體也有血液方面的疾病,但頭腦清楚、耳聰目明,一切自然看在眼裡。

因 此,林堉璘做出二點裁決,一是今年六月的群益證董監改選,不准林鴻南再有其他﹁不一樣的想法﹂,將由陳田文重掌兵符,主導群益證的經營大權;另外,要林鴻 南好好專注宏泰集團的建設本業,﹁不要再管金融了!﹂林堉璘這個關鍵裁示,顯然撼動了整個集團的權力分配!過去林鴻南建設、金融兩頭抓的情況,有了很大的 改變,如今,林鴻南交出金融大權,即使回歸到建設本業,集團內也有老臣挑明說:﹁二房的林鴻基(目前任職上市的宏盛建設董事長特助)表現也不差,林鴻南能 不能主導建設的全局,還是未知數。﹂過去,外界幾乎一致認定林鴻南就是接班人,但如今,這場台灣首富家族的接班大戲,似乎因為這個裁示,唱出一段變奏曲, 後續效應的變化,還有待時間觀察。

但至少眼前因為這個裁示,才讓林鴻南在金鼎證購併案談判最後階段退下來,改由陳田文上陣。對陳田文而言,這幾個月來的轉折,心情就像是坐雲霄飛車般,從地獄回到天堂。

儘管有了金鼎證,到底是加分還是減分還是未知數,尤其在決定購併的前半段,陳田文未被諮詢也不甚了解內情,心裡著實不舒服。因此從頭到尾,陳田文每當被媒體問到金鼎證的事,總是兩手一攤,一副﹁不甘我事﹂的表情,但知悉內情的人就很了解他當時的尷尬與無奈。

但 戰況到了後半段,情況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陳田文不但峰迴路轉重新拿回群益證的主導權,而且手上版圖擴大,購併金鼎證後的群益證,市占率從原本四%升到 六%,排名從第九一下子衝到第四,儘管購併金鼎證未必有實質加分效果,但對過去十幾年來,一直戮力於兩岸布局的陳田文而言,肯定充分了解對岸當局,向來以 市場排名來決定其青睞的眼神,如今排名往前大躍進,將來在中國說話自然大聲,這個直接的好處,已大權在握的陳田文,自然能充分體會。

購併案為大陸布局加分

就算燒錢 也要分析基本面因此,近來,群益證上下都感受到他的好心情,過去因為林鴻南進入董事會,因此沉寂了好一段時間的陳田文,又開始積極起來,無論是對群益證的規畫、兩岸證券業的交流,甚至是對主管機關的建言,陳田文逢人就有談不完的想法。

其實一直以來,陳田文就是名副其實的工作狂,他早已把群益證券當成自己的事業在經營,如今在種種事件的歷練之後,他更充分了解:這裡就是他唯一的舞台。

陳田文經營證券重視基本面分析,因此多年來,群益證無論是研究部、自營部,一直是國內證券業的佼佼者,他可以為了一份研究報告的看法不同,親自打電話和最基層的研究員討論,而其他部門的主管,甚至不曾接過他一通電話。

而多年來,陳田文在無法創造具體營收的上海辦事處裡,一口氣﹁養﹂了七、八名研究員,這些研究員每天的工作,就是無止盡地寫報告,對其他券商老闆而言,這些投入成本都是在﹁燒錢﹂,但只有陳田文曾親口讚許:﹁上海辦事處做得非常好,是good job﹂。

熟悉他的好友說,陳田文工作起來其實充滿熱情、非常high,但過去這段時間,﹁他確實被經營權的問題,壓得臉上都失去了光彩。﹂但如今,重新取得岳父的專業與情感上的信任,對陳田文而言,是莫大的肯定。

身 為首富家族女婿,固然光鮮亮麗,當然也有難為外人道的一面,陳田文一路走來,酸甜苦辣自有深刻體會。例如林堉璘在集團最具代表性的﹁宏盛帝寶﹂裡,為每個 兒子、女兒都留了一戶,但陳田文自始至終沒有搬入這座全台第一豪宅,多年來一直堅持住在中山北路巷子裡的自宅,這份堅持,或許正道盡了所有集團女婿心中, 難以言喻的辛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64

與博智中策確定玩完 南山大戲繼續演 AIG將會怎麼「變賣資產」?

2010-9-13 TWM




這次南山案被金管會駁回的港股中策集團,九月六日復牌,股價大跌四成,盤中宣布與AIG的股權合約終止,讓本來博智中策集團寄託的最後一絲希望,就此破滅,也確定博智中策從此和台灣市場說拜拜了!

撰文‧劉俞青

就如市場預料,日前因為南山人壽股權交易案被駁回,停牌多日後的港股中策集團,九月六日下午兩點半重新復牌,當天股價大跌四成。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AIG(美國國際集團)的態度轉變之快,讓當天中策發出重訊表示,AIG宣布終止先前和中策之間的合約關係,使得本來博智中策集團寄託的最後一絲希望,就此破滅,也確定博智中策從此和台灣市場說拜拜了!

當 天中策集團發布一則重大訊息表示:﹁AIG表示其目前看法,認為終止股份購買協議符合各方的最佳利益。﹂這裡所指的﹁股份購買協議﹂,是AIG與博智中策 集團簽署的一紙股權買賣合約;合約內容除了言明彼此認定對方,除了你﹁我誰都不能愛﹂的優先承購權外,博智還存了一筆二億多美元的﹁押金﹂在此,以具體行 動表明決心與能力,終止日十月十二日。

幾經折騰 南山價值剩多少這紙合約,其實也是遭到駁回後的博智中策,手上最後一條繩索,如果AIG願意繼續遵守合約到終止,就代表這剩下的一個多月內,AIG還是挺 博智,未來或許還有走訴願等管道尋求翻盤的一絲機會,這也是博智在遭到駁回後,還發表措辭強硬的聲明、甚至還接受媒體採訪等等大動作的主要原因。

但如今,連AIG都抽腿,就代表AIG與台灣金管會取得一致共識,認清局勢,不再和博智中策玩下去了。

﹁ 就是不放心!﹂這場橫跨快一年的南山大戲,最後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落幕,讓外界頗為詫異,一位金管會委員一語點出駁回的關鍵。他說包括博智中策這家公 司的多層次控股結構、股東臨時替換、股東過往紀錄不良等等,都讓九位金管會委員不能放心,最後委員會一致通過,駁回這樁申請案。

但接下來,南山大戲還要演出續集,金管會說,駁回的結果已經透過保險局轉達給AIG,但後續AIG的態度,才是這齣大戲大結局的關鍵。

站在AIG的角度,終極目標是將南山人壽在最短時間內,賣到最好的價錢,至於賣給誰、是不是中資?不是AIG的重點。

但過去一年來,南山人壽的業績直直落,FYP(新契約保費收入)的市占率從二○○七年的九.六%,一路掉到三.二%;但掉得更凶的是南山在保戶心中的信任度,這恐怕是所有保險公司的致命傷。

很多南山的保戶抱定﹁提前解約太不划算,但保單契約到期絕不續約﹂的態度,這些潛在利空因子,都還未在目前的財報或各種統計數字上顯露出來。

不過,對原本興致勃勃的潛在其他買家而言,一切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算盤一撥,南山是否還值博智在一年前得標的二十一.五億美元,各路買家心中自有一把尺。

而 且,過去一年來,南山的員工工會所展現的強勢,更令所有買家大退三步;尤其過去在博智與工會協調的過程中,為了非買到手不可,博智對工會所開出的種種條 件,幾乎是全盤接受,因此到了後期,其實南山員工對博智已逐漸軟化。但未來如果真有新買主出現,對前買主的承諾是否必須照單全收?無形中也墊高了新買主的 成本。

而這些,一概都在AIG的考量之中。

知情人士表示,AIG重啟第二回合標售的結果,可能只是讓原本的買價打了好幾折;目前最有可能的方案,或許真的如同日前AIG執行長班默謝來台時所說的,變賣資產,打道回府。

﹁變賣資產﹂的方式很多,也未必如外界想像的可怕,金管會官員更直接挑明,﹁從二○○八年後,南山人壽所有大筆的資金動向,都要金管會同意。﹂換言之,要大家放心,AIG不會有捲款落跑的事情發生。

南山可能在國外掛牌?

那 麼,AIG要如何﹁變賣資產﹂?事實上,就在國人把焦點放在南山人壽二十多億美元購併案的同時,AIG在香港正在進行一項比南山大好幾倍的﹁變賣資產﹂工 程,預計下個月(十月),AIG旗下的亞洲保險事業(AIA)就要在香港股市掛牌,屆時將從市場募集一五○億美元資金。對債務高達一千八百多億美元的 AIG而言,眼前應該是以AIA的IPO案為當務之急;至於南山,恐怕會先被暫時擱到一邊吧。

如果AIA掛牌募資順利,之後,南山人壽很有 可能循同一管道,在資本市場掛牌,這種形同﹁變賣資產﹂的方式,可以省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但倘若AIG選擇台灣資本市場掛牌,則限制較多;如果選擇在台 灣以外的市場上市,在台的外商金融機構赴海外掛牌還是頭一遭,無論哪一條路,南山恐怕都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但說穿了,南山大戲一時雖未落幕,但都是AIG 的事,基本上台灣的保戶權益都會受到法令的保障。

但讓人喟嘆的是,這家原本體質尚稱健全的保險公司,在經過這場史無前例的上沖下洗之後,殘餘價值還剩多少?台灣金融市場秩序在這場有心人士的操弄下,付出的代價難以計數,豈止是﹁數百億元的一堂課﹂可以一語概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40

鋼廠工人出身的中國金融大帝 劉明康 一手主導兩岸金融大戲


2011-5-2  TWM




4月25日,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與金管會主委陳裕璋兩人手一握,兩岸的金融交流才算正式啟動。

劉明康是誰?他可是所有台灣銀行老闆魂牽夢縈的關鍵人物!

撰文‧江柏宣

儘管兩岸金融MOU已經簽了一年多,但直到四月二十五日下午兩點鐘,當對岸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與金管會主委陳裕璋兩人,在鎂光燈閃爍下手一握,兩岸的金融交流才算正式啟動。而這位面孔似乎還有點陌生的劉明康,正是中國銀行業的凱撒大帝。

台灣人對劉明康或許還有點陌生,但對台灣金融業老闆而言,這個人恐怕是魂牽夢縈不敢忽視的關鍵人物。未來,金融業要赴對岸打拚,進退就在他的一念之間。

從鋼廠工人轉當銀行行員

劉明康是誰?一九八四年,才三十八歲的中國銀行行員劉明康,經過層層的考試、嚴格的篩選,從幾千位競爭者中被選拔派任到倫敦分行工作。

一九八四年是大陸金融體制發展的「銀行元年」,鄧小平批准將商業銀行的職能從中國人民銀行剝離,成立「四大國有銀行」,也就是今天大家熟悉的中國銀行、中 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四大行,而中國人民銀行則成為專職的中央銀行,奠定了大陸金融體系現代化的第一塊基石。

劉明康出身江蘇省丹陽市,原本是軋鋼廠的工人,丹陽市在長江南方,距離省會南京市只有七十公里的路程。這個江南城市在歷史上處於江南方言與北方方言的交界 地,地理上水道分歧,丘陵阻隔,祖先來自各地的移民一直沒有整合,早年六十幾萬人口操持多種不同的方言,當地人笑稱是「四門十八腔」,東城的居民往往聽不 懂西城居民的方言,是個罕見的大雜燴城市。

在「四門十八腔」環境下成長的劉明康,改革開放那年三十三歲,從軋鋼廠工人轉業成了中國銀行行員。五年之後,憑藉優異的外語能力與銀行專業,晉身中國金融體系最早外放留洋的前鋒,參與中國銀行倫敦分行的組建。

在大雜燴城市長大的劉明康,從來不怕南腔北調,從江蘇到倫敦,後來到北京、福建、香港、紐約,二○○三年,劉明康坐上了中國第一任銀行業監理管理委員會(銀監會)的大位,成了監管全國銀行業的最高領導。

劉明康擔任銀監會主席至今八年的任期內,中國銀行業有如火箭升空般地向上發展,到今年三月底,全體銀行的資產總額上升到人民幣九十九兆八八七三億元;「九 九八八」是個吉利的數字,不只是突破人民幣一百兆元的必然,更是中國全體銀行體系「超英趕美」、邁向世界強國的超級武器。全球的媒體最近關注大陸是否能夠 自製航空母艦,其實,真正象徵國力的金融超級航空母艦,早已在劉明康手中打造完成。

在倫敦見證百年金融巨變

觀察劉明康的工作歷程,可以清楚看見,大陸的金融體系在過去三十幾年內,是如何以石破天驚的速度爆炸性發展,又怎樣在違規、貪腐中,掙扎尋求制度化的規範。

三十八歲的劉明康一到倫敦,就趕上了百年金融史上的巨變,當時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為了挽救倫敦搖搖欲墜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推動一系列的金融自由化政策。

這套被稱為「金融大爆炸」(Big Bang)的政策,讓證券商手續費自由化,英國絕大多數營運了百年的老牌證券公司在一夕之間崩解合併;倫敦證券交易所引進電子交易系統,同時,柴契爾政府也力抗來自工會與國會的強大阻力,強推公營事業民營化。

劉明康在倫敦三年,雖然只是一位初出茅廬的銀行主管,但在擔任貿易結算部副理與業務發展部經理期間,親眼目睹了英國百年金融勢力崩解、重塑的金融革命。劉 明康拚命交朋友,也完成倫敦城市大學金融碩士的學位,學習到國際銀行體系管理與運作的基礎,更從金融大爆炸中體驗出金融產業革新的氣魄與格局。

倫敦中國銀行的好差事眾人爭取,劉明康在三年的歷練之後回到中國,剛開始先回中國銀行南京分行從事信託業務,一年之後,調往當時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省分福 建省。劉明康以在倫敦歷練的涉外資歷,短短五年之內就從福州分行副行長、福建省分行副行長,升任福建省分行行長兼任黨組書記,成為福建金融的一把手,這一 年,劉明康未滿四十六歲。

在福建累積政治實力

劉明康在福建發展的那幾年,也積極累積他的政治實力,獲得現今的中共政協主席賈慶林的賞識,在一九九三年拔擢劉明康為福建省副省長,主管經濟、金融,以及基礎建設工作;隨後劉明康又兼任福建省政府祕書長,成了福建省政府的大總管。

劉明康所以從金融系統一下跳到政府,與當時國家力拚經濟發展的政策有直接的關聯,也是上任不久的國家總書記江澤民重要的政策之一。劉明康獲得賈慶林重用, 賈慶林則獲得江澤民的力挺,但是劉明康不只有政治的依託,與他同時從各省金融一把手轉任副省長的不只他一位,劉明康卻是升官最快、成就最高的的佼佼者。

但是,劉明康在福建省政府祕書長的位子只坐了半年,就被調進北京參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設立,他在國開行副行長職位上長達四年兩個月,後來升職中央銀行擔任副行長。

擔任國開行副行長期間,劉明康在九六年發行了第一筆日圓計價的武士債(Samurai Bond),他率領團隊在全球進行巡迴說明,成功在當年三月發行總金額高達三百億日圓的金融債券,成為國開行初期重要的資金來源,也再度展現了劉明康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專業能力。

在打貪風暴中幫國企上市

從九八年出任中央銀行副行長,到○三年接掌銀監會主席期間,劉明康度過了驚心動魄的五年,更具體重造了今日中國大陸銀行體系的百年架構。

九九年,國務院所屬中國光大銀行董事長朱小華出事,被黨內查出不當收受賄賂,遭到撤職並且逮捕。朱小華被視為當時總理朱鎔基的愛將,遭到逮捕引起香港與北 京強烈的風暴,黨內肅殺氣氛濃烈,劉明康在九九年七月被緊急任命為光大集團董事長,接管這個龐大卻難以管束的金融集團。

劉明康沒有陷入派系利益糾葛的泥淖,他快速在光大銀行內部推動財務透明化與強化風險管理,引進國際金融機構的慣用制度。接任四個月後,光大就成功收購中國 最大的證券公司申銀萬國證券一八%的股權,第五個月設立光大永明保險公司。劉明康帶著北京的尚方寶劍,清理光大集團的不規範行為,還將光大打造成金融控股 集團。

穩定光大銀行之後,劉明康隨即在二○○○年出任中國銀行董事長,這次他的任務更為艱鉅,因為他的前輩,早他幾年在倫敦分行擔任交易員的王雪冰,以極為活躍的功績,歷任中國銀行紐約分行經理、中國銀行行長、董事長。

但是王雪冰活躍的個性卻也引來不少爭議,美國銀行管理局查到中國銀行紐約分行重大違規事項,差點引發撤銷執照的嚴重事件;而王雪冰在國內又被舉發收受廠商 名錶等行為,中國的事情可大可小,王雪冰被查到的收賄金額只有人民幣一百多萬元,卻讓他中箭落馬,一世英名以貪腐收場。

還有,劉明康在網路泡沫破滅之後接管中國銀行,雖然中國銀行沒有受到網災,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放款品質之惡劣早已不是祕密,早在一九九九年,國際信用評等公司就曾經發表公開報告,認為大陸的銀行體系「已經技術性破產」,四大國有銀行積累的壞帳已經無法掩飾。

在高速發展下大降壞帳比率但是劉明康再度展現驚人的魄力,他一方面清理王雪冰遺留的問題,勤跑紐約與美國銀行管理局官員溝通,另一方面引進國際知名金融專 家組成諮詢委員會,運用這些西方熟知的英國、美國金融泰斗,為中國銀行改革獻策與背書。○一年五月,劉明康「按照國際慣例」,對外公布中國銀行的壞帳率高 達二八.七八%!

巨額的數字令人瞠目結舌,但是劉明康已經做好了後續的修補計畫,他協同四大國有銀行將巨額壞帳從銀行剝離,執行國際諮詢專家所建議的「好銀行、壞銀行」的 清理政策,並且由中央銀行動用外匯存底來補充資本額;接下來引進國際投資銀行來安排中國銀行股票上市,將那些原本可能是敵人的國際大鱷全部變成擁護者。

在○二年,全球股市跌至五年低點的不利環境下,中銀在香港完成了全球發行二十三億股、總金額將近二百億港幣的超大型上市集資。劉明康再度在金融弊案不斷的陰影下,以高超的國際金融布局,演出逆勢操作最終拉上漲停板的精采表演。

劉明康在○三年接掌銀監會主席,次年也曾經雷厲風行,一口氣查出累計高達人民幣五千八百億元的違規案件,一年之內迫使二四四位銀行高層下台,四千多人接受 處分。在他前後八年的任期內,大陸的銀行資產高速膨脹,存在大量違規放貸的可能,但是他肩負中國十三億人民存款安全的任務,以他無可挑戰的權威,仔細監督 著這輛高速運行的快車,在既定的軌道內安全運行。

在銀監會的監管下,大陸銀行業的不良貸款比率從○二年底的二三.六一%,下降到去年底的一.一五%,壞帳覆蓋率(銀行提存準備金對壞帳比率)從○二年底的六.七%,升高到去年底的二一八%,而中國上市的四大國有銀行,更躍居全世界總市值前十大的超級金融機構。

在兩岸糾葛中建立監理機制相對於複雜且處處蘊藏政治利益糾葛的大陸銀行監管工作,劉明康這次來台灣,鎖定在兩岸金融開放,扮演聖誕老公公的角色,相對上就 顯得討喜與輕鬆。他在四月二十三日抵台,創下大陸金融領導官員訪台最高層級的歷史紀錄,台灣從業者到媒體一片歡迎之聲,讓劉明康在兩岸交流的歷史任務上再 度立下汗馬功勞。

劉明康今年八月二十八日即將屆滿六十五歲,依照中共黨內的制度,可能在明年中共十八大換屆潮中功成身退。除了敏感的香港媒體捕風捉影之外,他最近將貼身愛 將、擔任銀監會辦公室主任與新聞發言人的廖岷,外放到上海銀監局擔任局長,並且進行一系列的高層主管人事調度,也透露一些訊息。

劉明康在中國銀行董事長任內曾經多次來台,之前在福建將近六年的工作期間,也認識了不少台灣的企業家朋友。期望他所建立的兩岸金融互動平台,不僅是讓利,更能為兩岸金融建立起可長可久、透明且制度化的機制,讓金融犯罪無所遁形。

劉明康

出生:1946年

現職:中國銀監會主席

經歷:中國銀行董事長、行長、黨委書記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學歷:英國倫敦城市大學名譽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91

有錢、有地、有人、有企圖 頂新魏家的房產大戲才要上演!

2011-10-17  TWM




進軍台灣房地產業不到三年的魏家,已投入逾新台幣二三○億元插旗卡位,近日更以每坪一四○五萬元天價,買下敦化南路二段華票總部大樓,坐上台灣地王寶座, 魏家心中打的算盤是什麼?

撰文‧梁任瑋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在台灣房地產業發展史,是值得被註記的一天。這一天,台灣土地價格首次突破每坪逾一千萬元大關,頂新集團以每坪一四○五萬元,總 金額四十六‧二八億元,買下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華票總部大樓,為台灣地價寫下新頁,也替兩年前風光自中國「鮭魚返鄉」,買下台北一○一股權的魏家四兄弟, 再添一筆新紀錄。

「為了標到華票大樓,頂新集團二董魏應交的心情只能用『志在必得』四個字形容。」一位外商商仲公司主管透露,就在前一周,新光敦南大樓標售案,頂新才以四 億餘元之差飲恨,輸給國泰人壽,這一敗,把二董的企圖心全逼了出來,因此,接著登場的華票大樓標售案,魏應交抱著必勝的決心出手,終於以最高價四十六億元 拿下,氣走國泰與富邦等台灣大型壽險集團。

四十六億元買三三○坪土地魏應交為何非買不可?

據了解,其餘幾家投標華票大樓的買家,出價多落在三十至三十五億元上下,大約是以土地每坪一千萬元推估。而魏家一口氣就以四十六億元「跳空價」出手,被外 界認為脫離市場行情甚多。對此,負責標售華票大樓的戴德梁行台灣分公司回應,頂新出價符合市場預期。

回顧近三年來台灣不動產重大標售案,魏家幾乎無役不與,包括新壽處分信義計畫區A11土地、民生金融大樓、三重新燕紡織廠,各個都是百億元起跳的超級大 案,顯示魏家亟欲在台灣房地產市場建立「江湖地位」。

台北一○一董事長林鴻明分析,「頂新用一坪一四○五萬元買華票大樓,一點都不貴,這塊地可以透過都市更新申請容積獎勵,再加上其他各種不同容積移轉,還是 可以賺錢的。」從小就跟著父執輩在房地產業打滾長大的林鴻明,家族「三重幫」是台灣數一數二大地主,面對頂新回台投資短短幾年就寫下台灣地產新頁,也不禁 稱讚魏家已經是「台灣房地產業的大咖」,「政府打房對這種大咖一點都沒影響,基於保值心態,還是會勇於搶進。」林鴻明說。

頂新集團進軍台灣房地產市場,可追溯自二○○九年買下台北一○一大樓股權。一開始,頂新只先吃下中華開發持有的一九.五五%股權,之後又陸續收購其餘民股 股權,最後魏家共以四十五億元、拿下三七%股權,成為台北一○一最大民股股東。

頂新入主台北一○一後,魏應交僅擔任副董事長,隱身幕後,第一線營運管理,完全交由董事長林鴻明處理。不過,魏家長久以來在食品業養成的精算個性,完全在 台北一○一營運面展現無遺。

「二董來了以後,財報抓得很緊,毛利是一毛一角在算的。」台北一○一員工透露,這兩年來,在二董嚴控各部門支出下,完工七年的台北一○一終於在一○年開始 賺錢,繳出稅後純益三.八億元的成績,今年全年營收可望再成長一成,讓魏家很有面子。

成立建設公司大展身手

只要有好的土地,買就對了!

頂新一開始投資房地產,純粹是「無心插柳」將資金轉進土地開發,並不想到第一線蓋房子推案,因為在他們心中,食品、通路業才是家族的本業,經營建設公司並 非自己的強項。但真正扭轉魏家認真經營房地產的想法,是入主台北一○一這兩年,頂新體會到食品業以量取勝,但房地產只要找到一塊好的標的,不但可以保值, 獲利率完全不輸賣泡麵,因此開始在大台北積極獵地。

另一方面,○六年魏應交以天價出售一手創立的樂購持股給英國特易購後,擅長財務操作的他,於是將事業重心擺在房地產投資,目前魏家不動產布局都由他操盤。

業務員出身的魏應交跨足不動產投資,依舊維持做業務時敢衝、靈活的個性,對於土地開發採取「只要有賺錢就可以做」的模式,並不偏好天價豪宅、大規模造鎮開 發,以目前頂新與誠美建設合建的「素直」案為例,基地坐落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上,基地面積僅二二○坪,走小而美路線的產品規畫,不但回收時間快,房價也有 一定支撐,延續魏家四兄弟做生意一貫務實的原則。

隨著房地產投資觸角愈來愈廣,也讓魏應交有了成立建設公司的打算,於是在○九年底成立頂禾開發,招兵買馬建立一支專業的台灣房地產開發團隊。今年八月,魏 應交找來前高雄漢威巨蛋公司董事長林信成,擔任頂禾開發總經理,就是準備在房地產業大展身手。

建築科系背景出身的林信成,最早在富邦建經工作,○一年被國揚集團創辦人侯西峰挖角,任職關係企業同國建設,曾操盤過中和威力廣場規畫與招商,○四年轉往 高雄小巨蛋籌備、開發,擔任漢威巨蛋董事長。

今年八月才到頂禾上任的林信成表示,頂禾的定位很清楚,現階段只開發住宅,而且是以打造「精品住宅品牌」為目標,目前鎖定台北市大安、中正、信義與內湖等 精華地段土地。不過頂禾可開發的住宅土地庫存不多,除了日前剛得標的敦化南路華票大樓,還有一塊台北市臨沂街五百坪土地,以及新燕三重廠。

林信成說,魏二董對地產開發企圖心很強,「銀彈都準備好了,只要有好的土地,買就對了!」因此頂禾土地開發策略全面撒網,都更、合建、賣斷土地都不排斥。

投資地產眼光獨到

口袋有子彈,才是贏家!

魏應交為了展現進軍房地產業的決心,去年也向長虹建設買下內湖「長虹旗艦」三百餘坪商辦,當作頂禾開發的辦公室,目前頂禾已設立財務、業務、土開等部門, 甚至還聘請建築師協助規畫,一家建設公司儼然成形,目前養了十五位員工,規模正持續擴張中。

曾協助魏家買台北一○一股權的高力國際總經理劉學龍指出,頂新的買地哲學重視「地標性」與「代表性」,像台北一○一大樓股權,看中的是世界第一高樓的地標 價值;新燕三重廠、華票大樓就屬於產權獨立的代表性土地。

事實上,○九年一○一營運普普,但魏家相中一○一世界第一高樓在兩岸房地產界的地標意義,加上樓地板面積有六萬坪,只要四十幾億元就可以掌握經營權,實在 太便宜了,於是很快決定買下,現在隨著兩岸開放陸客自由行商機蓬勃,證明魏家投資房地產眼光確有獨到之處。

初步概算,頂新在台灣房地產布局超過二三○億元,超越近年積極跨足地產開發的英業達董事長葉國一,這還不包括頂新在上海投入新台幣一百億元興建南京西路一 七八八商辦、虹橋吳中路頂新總部與飯店開發案,未來頂新、全家便利商店與德克士炸雞的中國總部都集中在此。

魏應交目前將心力移轉到上海吳中路案複合式開發,未來將集合商辦、飯店、酒店式公寓、商場,完工後將成為上海虹橋的新地標。

「蓋房子比賣泡麵好賺!」戴德梁行台灣區總經理顏炳立說,近年包括葉國一、日月光張家與頂新魏家,一開始跨入房地產可能只是抱持試水溫的心態,但在抓對趨 勢下,也確實享受到比本業還高的投報率,這也是讓這些企業大老闆決心繼續加碼的最主要原因。

顏炳立指出,現在房地產市場上只剩三種玩家:「法人」買商辦、「建商」買土地、「有錢人」買豪宅;尤其在目前房地產業處於風聲鶴唳的時間點,願意選在此時 加碼,更印證「現金為王」的投資名言,口袋有子彈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深諳此道的魏家,用具體行動落實了這項投資王道。

來勢洶洶!頂新集團布局台灣房地產毫不手軟

台灣

購入

時間標的面積

(坪) 類型投資金額

(新台幣億元)

2008宏盛帝寶9戶自用豪宅10 2009台北市臨沂街500土地 10 2009台北101大樓6萬股權37%45 2010新燕三重廠1.6萬土地101.69 2011台北市長春路預售案「素直」 220住宅18

(總銷)

2011華票大樓330商辦46.28

大陸

標的類型規劃

上海南京西路1788號「ECO1788國際中心」商場、商辦環保商場上海虹橋吳中路企業總部、飯店 複合式開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32

公司法修正衝擊》通訊投票匆促上路 提名制存在問題 大股東搶奪經營權大戲 今年繼續!

2012-01-16  TWM

 


二○一一年的最後六十天,立法院突然一口氣通過囤積多年的十五條《公司法》修正條文,其中關於「通訊投票」及配套的「董監事候選人提名制度」,將對今年的 股東會旺季帶來重大影響。

撰文‧張瀞文

去年年底通過的十五條《公司法》修正條文當中,與董監改選有關的部分有三條,這三條條文分別是第一七七條之一「公開發行公司應強制通訊(書面或電子)投 票」、第一九七條之一「股東質設過半者,過半部分其表決權將不予計算」,以及第一九八條「董監選舉恢復累積投票制」。

其中,「公開發行公司必須採通訊(書面或電子)投票」這一條,馬上面臨即將開始的股東會旺季,目前主管機關金管會正趕著研議相關配套措施,一般預料初期將 以大型、資本額一百億元以上的公司為優先採行對象。

而除了通訊投票外,為了讓少數股東能擴大參與公司決策及經營,金管會也鼓勵採用通訊投票的公司,採行董監事候選人提名制度。換句話說,因為「強制通訊投 票」將正式上路,而讓二○○五年六月就通過的「董監候選人提名制」從記憶中再度被喚醒,而甚至成為近期各界熱烈討論的話題。

政大法律系教授劉連煜表示,目前《公司法》或《證交法》在董監事選舉制度上,除了針對獨立董事,強制採用候選人提名制度外,一般的董監事並未強制一定要採 行候選人提名制度,所以如果在公司章程當中,未明訂必須採用董監候選人提名制度的公司,必須在今年股東會當中,針對董監選舉方式修改公司章程。

不過因公司章程修改後,須等到下次股東會才能適用,今年的股東會中,大部分公司可能必須先修改公司章程,才能在下次股東會正式適用「董監候選人提名制」, 目前金管會傾向不強制所有公開發行公司一定要在今年採行通訊投票。

至於通訊投票的配套措施「董監候選人提名制」,則待下次董監改選,與通訊投票一併適用。

大權在握

提名制難杜絕球員兼裁判問題至於什麼樣的人可以擁有公司董監候選人提名權?根據《公司法》第一九二條之一第三項規定,董事會以及持有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達 一%以上股東,都擁有董監事候選人提名權。此外,若是幾位股東的股份合計起來也達到一%以上,也可共同行使提名權。

持股一%以上的股東,可以擁有董監事候選人提名權,這當然是落實公司治理精神的一大進展;不過因董監事提名人的審查權主要掌握在董事會手中,這樣的情形, 讓部分握有公司相對多數股權,卻未進入董事會決策核心的大股東相當憂心。

雖然法令已經明訂,董事會的審查權僅限一、是否於受理期間提出;二、提名人持股有無一%;三、提名人數有無超額;四、提名時應備文件是否齊全等形式要件, 並須做成書面審查紀錄。

而且,為了避免公司董事會違法濫用形式審查權,杯葛敵對陣營人選,所以法令也明訂,公司須於股東常會開會四十日前,或臨時會開會二十五日前,公告審查合格 候選人名單,不合格者須敘明理由通知提名股東及被提名人,且審查紀錄至少須保存一年,如有訴訟,則須保存至訴訟終結為止。

不過董事會大權在握、「球員兼裁判」的角色,仍讓可能與通訊投票一起上路的「董監候選人提名制」蒙上一層陰影。

有專業人士就表示,提名制雖然相對照顧到少數股東權益,不過若有心人濫權操控,恐將成為董監改選的大黑洞,而這種情況下所產生的董監改選結果,也將會產生 相當大的爭議性。

台灣的公司上演公司派、市場派透過董監改選搶奪經營權的戲碼時有所聞,由於公司派掌控董事會,同時握有董監提名人選的審查權,在兩派相爭情況下,公司派很 容易淪入私心自用情況,針對敵對陣營人選刻意挑剔情況。

專業人士認為,包括「以提名股東未提學經歷證明文件正本」、「外國學經歷證件未經駐外單位認證」、「持股股數證明文件有瑕疵」、「聲明書格式與公司規定不 符」……等似是而非的理由,都可以對敵對陣營提名人選造成程序上的干擾。

罰則太輕

無﹁法﹂嚇阻公司派操作杯葛若公司派刻意將符合資格的敵對陣營人選不列入名單,或是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杯葛,普華商務律師事務所律師楊敬先說,目前並無 立即有效的法令可規範,但敵對陣營人選可事前向法院申請假處分,要求將其列入候選人名單。

若是握有審查權的公司派董事會,擺明就是不寫「未將對方陣營人選列入董監候選人名單」的理由,那也僅罰一萬到五萬元的現金,處罰這麼輕微,對於違法但可以 獲得更多席次的公司派來說,根本「不痛不癢」!

另外,若是有公司派真的「明目張膽」的透過審查權,而不讓市場派推出的合格人選列入董監事候選人名單,市場派所能採取的,也僅有事後透過《公司法》第一八 九條,提出訴請法院撤銷其選舉議案的決議這樣的補救措施。

但是撤銷選舉決議僅是事後的補救措施,對於違反規定的公司派,根本產生不了制約、嚇阻作用。劉連煜就說,整個事後的訴訟曠日廢時,搞不好董監任期都結束 了,整個訴訟程序都還沒走完,根本「緩不濟急」。

針對此項漏洞,主管機關經濟部及金管會有必要將相關罰則進一步具體化,甚至董監候選人名單由金管會採取逕付公告的作法,以避免當初強化公司治理的美意,最 後卻淪為有心人士操控董監改選的公司治理「大黑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04

BDI創26年最低 航企上演內部整合大戲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3/1NNDE3XzM5ODg1Nw.html

歐洲時間2月1日下午,波羅的海乾散貨綜合運費指數(簡稱「BDI」)再跌18點,報收662點,這一點位,打破2008年12月5日創下的最低值663點,為26年來最低點。

BDI已連續一個月持續暴跌,與2011年12月31日最後一個交易日的1738點相比,短短一個月內已經跌去了62%。

「受巴西和澳大利亞暴雨影響,再加上中國農曆新年假期使得鐵礦石進口需求迅速減少,而市場過剩運力競相降價,運價大幅跳水。」中銀國際交通運輸分析師杜建平認為,這是2012年以來BDI大跌的主要觸發因素。

有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一時的BDI指數暴跌不值得在意,倒是這樣低迷的數據持續多長時間更需關注,「持續時間長,船企承壓大,更利於航運市場進行結構調整」。

BDI 創新低,對眾多船企來說,經營無疑更添壓力。航運企業內部的整合已因壓力紛紛展開,繼中遠集團整合內部資源單獨成立干散貨集團公司之後,2月2日,中海發 展(600026.SH)也發佈公告稱將設立兩家全資子公司,分別負責專業經營幹散貨和油品運輸業務, 並將公司干散貨船和油輪相關業務和資產分別逐步注入這兩家全資子公司。

「在市場不好的時候,做內部資源整合可以有利於減少成本、調整結構,以便更能適應市場需求。」中海發展董秘姚巧紅說道。

暴跌的市場

此輪下跌,其實是在延續去年12月份以來的跌勢。

去 年下半年,受日本、中國大舉從巴西、澳大利亞載運進口鐵礦石推動,海岬型船運力需求激增,BDI曾走出了一輪反彈行情,但在去年10月14日攀升到年內最 高點2173點後,突然狂跌不止。截至今年2月1日,BDI指數報收於662點,環比大幅下滑 59%,為26年來的新低點。

運價大跌, 順帶著各種船型拐頭向下持續暴跌:海岬型船 BCI指數,去年12月12日攀升至年內最高點 3725點,然後一路下跌,今年2月1日報收於1446點,一個月時間降幅達到 51%;巴拿馬型船運價指數 BPI,小幅上揚後震盪下行,2月1日收於694點,環比下降 57%;大靈便船運價指數BSI也環比下降 45%。

可以說,整個干散貨市場,「跌」成了最近唯一的主旋律。

分析BDI持續暴跌的原因,中國遠洋(601919.SH)投資關係部人士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認為,「全球運力過剩仍是重要原因」。

據船舶經紀行克拉克森數據顯示,10萬載重噸以上的海岬型船數量從2009年初的823艘次暴增至2012年初的1352艘次。其中,海岬型船2011年增加的運力佔到很大比重,有248艘次4500萬載重噸的運力下水運營,增幅是2008年的5倍。

因此,2012年初,散貨船運力達到8890艘次,總載重噸為6.11億噸,較2009年初運營中的6941艘次散貨船增長28%。2011年共有1147艘次9590萬載重噸的散貨船投入運營,創出年投入新運力總量記錄。

但這還沒有結束。中金證券分析師楊鑫認為,預計2012年仍是運力擴張的高峰期,新船下水量仍將高達9500萬載重噸。

除了運力問題,上述中遠投關部人士認為,全球鋼價低迷,鋼廠對鐵礦石的需求不振,中國鋼廠在春節期間大幅減少進口鐵礦石,市場進入平淡期,加之澳大利亞、巴西因天氣原因無法出貨、印度也減少向中國的鐵礦石出口等,都造成了近期BDI的暴跌。

「BDI的漲跌有一定的季節性,此時也正是干散貨運輸的傳統淡季。」該人士認為,如果查閱以往的BDI走勢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規律。「我們認為,BDI在2012年下半年的整體走勢會好於上半年。」

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按照目前的成本測算,BDI長期低於1700點,航運企業就很難生存,勢必引發市場的結構調整。

在虧中找機

鑑於去年年底以來BDI持續暴跌,頻探新低,市場傳聞中國遠洋將爆出巨虧,此前中信建設分析師李磊曾料中國遠洋2011年全年將虧58億。但有分析師向記者表示,中遠最終虧損額恐怕將大大超過58億。

中遠並不是唯一巨虧的公司。日本三大航運公司發佈公告稱,由於截至去年12月底2011財年前3季度全部虧損,迫使它們調低全年業績預期。

川 崎汽船調高了全年虧損預期至540億日元,而之前的預期為虧損320億日元。三井商船也提高了對全年虧損的預期至290億日元,之前的預虧額為40億日 元。日本郵船表示,集裝箱運價下跌對公司的班輪業務打擊嚴重,尤其是在亞歐線上。此外,韓國第一大航運企業韓進海運去年全年淨虧損達8239億韓元(約合 7.3億美元)。

在國內,已經發佈2011年業績預告的航運企業中,中遠航運(600428.SH)稱去年公司淨利潤同比下降 47.44%。中海集運(601866.SH)也已發佈預虧公告,預計去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出現虧損。長航鳳凰則公告稱預計全年將虧損8.7億 元-8.8億元。

「去年幾家航運公司都虧損了,料2012年市場仍將不好,恐怕有公司有被ST之危。」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尤其是干散貨 市場,2012年或有反彈機會,但絕未到拐點之時,因此以干散貨為主的航運企業將承壓巨大。長航鳳凰(000520.SZ)已經連續兩年虧損,將被ST, 中國遠洋在2012年如業績扭虧不力的話,或也有被蓋上「ST」帽子的風險。

「作為央企,中遠可能會通過各種努力,使得公司不至於出現第二年的連續財務虧損以保證免ST。」楊鑫認為,中遠或許在非經營性收益上有較大回轉餘地,不排除有處置非核心業務、重估資產、撥備回撥、補貼收入等情況發生。

在尋求危機對策之際,國內三大航運企業紛紛選擇整合內部資源,其以減少成本對抗危機。2月1日,中海發展公告稱,將設立兩家全資子公司分別負責專業經營幹散貨和油品運輸業務, 並將公司干散貨船和油輪相關業務和資產分別逐步注入該兩家全資子公司。

據 姚巧紅介紹,初步方案為擬在廣州南沙新設全資子公司中海散貨運輸有限公司。成立後,中海發展原設在廣州的貨輪分公司人員、機構、管理體系併入該全資子公 司。同時,中海散貨運輸有限公司在上海洋山設立全資子公司中海散貨運輸上海有限公司。中海擬在未來適當時機,將公司下屬干散貨合營公司股權和境外散貨資產 注入中海散貨運輸有限公司。

這一資產整合的安排,與中遠此前所成立的干散貨集團公司類似。去年12月21日,中遠散貨運輸(集團)有限公 司(簡稱「中散集團」)在北京正式掛牌成立。中遠人士表示,中散集團的成立有利於進一步理順散貨業務管理架構,形成統一決策、統一經營、統一市場操作,發 揮協同效應和系統集成的規模優勢,提升中國遠洋的競爭實力和抗風險能力。該人士還透露,目前散貨體制整合工作已經按原定計劃順利完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60

石油戰爭的「壓軸大戲」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730.html

「每一朵玫瑰的背後,都有12克石油」。石油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美國成為石油淨出口國代表石油霸權回歸之路的開始,同時也預示著「壓軸戲」的來臨。

1859年,美國鑽出第一口現代工業油井,標誌著現代世界石油產業的開端。1901-1945年,汽車產業的發展極大地帶動了石油產業的成長,兩次 世界大戰充分證明了石油的作用。在中東石油未興起時,全世界幾乎2/3 的石油產自美國,美國自然將石油作為全球霸權的一大武器。

 

石油產業國有化運動和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立,對美歐壟斷的格局形成了強烈衝擊。世界石油生產的重心由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地區移往中東- 波斯灣地區。時至今日世界已探明石油儲備的54.4%集中在中東地區,美國的石油儲備降至全球的2.2%。中東石油的興起使得美國對石油這一世界經濟血液 的控制並不得心應手了。美歐雖然通過原油期貨交易,從OPEC手中奪回石油定價權利。然而並不代表著真正掌控了石油命脈,之後的兩次石油危機便是用事實證 明這點。

由於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引起的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1974年)直接導致原油價格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 增長下降了4.7%,歐洲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

1978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爾後伊朗和伊拉克爆發兩伊戰爭,從而出現了全球的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1980 年)。國際油市價格飆升,每桶原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工業國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 大概下降了3%。

美國的石油霸權之路

2011年3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演講稱,要在未來10餘年內把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削減1/3,以提高美國能源的獨立性。而數據顯示,2011年前 三季度美國石油產品出口已經超過進口,雖然並未有明確數據支持,但是很多美國學者都已經樂觀地宣稱,2011年美國很可能在1950年以來首次成為石油產 品淨出口國。2011年美國開採的原油量首次超過2008年之前的水平,同時,從玉米提煉的乙醇汽油產量在近幾年也大幅提高是美國成為石油淨出口國的主要 原因,而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美國的石油戰略。

經受兩次石油危機的美國開始將石油風險轉向更受美國控制的糧食,乙醇汽油為代表的生物燃料的誕生便是源於此,畢竟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玉米生產國。北 美風險管理服務公司最新市場報告稱,由於美國政府對生物燃料的支持以及出口量的增加,2014年前美國乙醇行業消耗的玉米都將超過飼料行業。

從石油消費也可以看得出來,據IEA(國際能源署)預測2008年之後的美歐、日本石油消費量成為全世界少有的不增長地區。

待到石油波動對美國產生的經濟風險下降之後,美國便放開手腳插手中東事務,等美國真正掌控中東局勢,便是美國再次實現全球石油霸權地位之日。美洲石 油儲備佔全球22.7%,作為盟友的沙特擁有全球19.1%的石油儲備,之後控制伊拉克(8.3%),再加上即將動手的伊朗(9.9%),全球60%的石 油儲備國將在美國的控制下,這便是擁有石油儲備2.2%的美國的石油爭霸之路。

根據IEA的數據顯示,2010-2035年,按照2009年不變價格計算,世界在常規石油中上游的累計總投資將高達8053億美元,投資主要來自非OPEC國家,佔比高達75%;而在OPEC國家的投資主要來自美國,佔比高達56%。

石油戰爭佈局已久

美國自2000年開始有意逐步減少從海灣地區的石油進口。海灣地區石油儲量豐富,2000年之前始終是美國進口石油的最重要來源,2001年,美國 從海灣地區的石油總進口量日均為260多萬桶,創歷史最高水平。但是,隨後逐年減少,2003年美國從海灣地區的石油日均進口量已降至241萬桶以下,一 些月份日均進口量甚至不到200萬桶。

從發展趨勢來看,2003年美國從非OPEC國家的原油進口量日均近508萬桶,是1973年的4.4倍。而從OPEC國家的進口量為458萬桶, 僅比30年前增加了2倍。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美國尤其注重增加從同屬北美自由貿易區的鄰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石油進口,目前從這兩個國家日均進口石油分別為 155萬桶和159萬桶,與中東幾乎相當。正是當年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

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在2006年達到頂峰後開始下降,EIA的報告指出美國對海外石油依賴減緩的趨勢可能延續到下個10年。2010年美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為49.3%,自1997年以來首次降到50%這一國際「警戒線」以下。

美國的石油進口分佈現在比較均衡,大體可劃為北美、南美、非洲、中東波斯灣和歐洲五大區域。從中東進口的原油數量及其佔總進口的比重也在2010年 下降到18.5%,比2001年下降了10.1個百分點。從加拿大、墨西哥、委內瑞拉、巴西、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這美洲六國進口的原油量佔其原油總進口量 的比重2010年達到52.5%,而這一數值在1977年時,僅為6.9%,美洲大陸無疑已成為美國首要的海外石油供應地。

再看其他代替能源,2009年美國一舉從俄羅斯手中奪過世界天然氣生產的頭把交椅,速度之快令世人矚目,2010年美國天然氣產量達到6110億立方米,佔當年全球天然氣總產量的19.3%。

時至今日,美國成為了石油淨出口國,2012年也可能即將對伊朗動武。

戰爭對中國的警示

與美國和歐洲不同,中國、日本和印度等亞太地區的石油消費大國則高度依賴於中東的石油供應。2009年,日本從中東進口石油佔當年日本石油總進口量 的84.7%,印度當年從中東進口的石油佔總進口的比重也高達70.49%,而中國對中東的依賴程度為40.74%。不論是從絕對數量還是從對中東石油的 依賴度來看,中國、日本和印度都要遠遠超過美歐。

根據IEA的數據,中國在2009 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未來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的佔比中,中國將在2015年達到20.96%,2035年佔比22.31%,呈逐年上升態 勢,此形勢下必將擴大中國對外的能源依賴程度。未來10年間,中國煤炭供給基本能夠滿足需求,但石油、天然氣的消費則要更多的依靠進口,到2020年石油 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將分別高達60%和40%。

世界石油格局在伊朗之後基本落下眉目,在此期間中國能在國際中起到的作用可能並不大,真正應當關注的應該是自身能源供應的問題,開發新能源首當其衝,增強由西向東的能源運輸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解決南海爭端,增加能源供應可能是迫在眉睫了,是危機可能也是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15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台北國際電腦展力拱Win 8 一場非蘋陣營的復仇大戲

2012-6-11 TWM




這是一場由台廠搭起棚子,直接力拱微軟迎戰蘋果的大戲,幕前將場子炒熱的是宏碁、華碩,幕後推手還有英特爾、安謀、高通、英偉達,熱騰騰地就在台北國際電腦展上映。

撰文‧賴筱凡

試著想像一下,有一天我們的電腦將變得跟平板電腦一樣輕薄,需要文書處理時,只要輕輕將螢幕插上鍵盤基座,不用時,則可以拔起來帶著走。它不只是全觸控,在平板電腦上的App體驗,都將全部在你所習慣的筆電裡出現,這就是Windows 8(Win 8)。

時間推回去年底,本刊獨家專訪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時,「二○一二年,重點就在Computex(台北國際電腦展),Win 8將推翻你所認識的電腦,我們還有很多祕密武器。」當時的他眼光炯炯有神,語氣堅定不移。

如今,在Computex正式開展的前一天,你能想見的PC廠一線大老與高階主管都紛紛抵達台北,他們齊聚在這裡的目的只有一個:力拱Win 8。

PC供應鏈生死存亡的關頭飄著細雨的台北六月天,一股對抗蘋果的力量正集結到了頂峰。還記得不久前,蘋果推出iPad之際,幾乎所有PC廠坐困愁城,各家拿不出能與iPad比拚的產品,消費者一窩蜂地往iPad靠攏;即使是iPad推出的第二年,市面上近七千萬台平板電腦,有八成都是iPad。

於是,「PC已死」、「PC不會再有大成長」,諸如此類的悲觀言論就沒有停過。「整個PC供應鏈就好像想圍攻光明頂的八大門派,可是我們連梯子都找不到,根本上不去。」在訊連總經理張華禎的口中,把PC陣營的苦悶說得活靈活現。

受到iPad衝擊的訊連,被視為是蘋果衝擊的首波受災區,這兩年來,訊連股價從過去的兩百元,掉到現在連八十元都不到。像訊連這樣被蘋果慘K的台灣企業,十根手指頭都數不完,「智慧型手機輸掉、平板電腦輸掉,這已是WINTEL(微軟與英特爾)陣營的最後機會。」巴克萊資本證券下游硬體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說來悲情,卻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微軟動了起來、英特爾也積極主導,PC供應鏈又開始積極串連。這不只是微軟、英特爾的問題,也不只有宏碁、華碩的困境,後面無數機殼廠、電池廠、面板廠、晶片設計廠等,都在同一條船上。宏碁董事長王振堂話說得直接:「這是生死存亡的關頭了。」

觀察點一:

平板軍磨刀霍霍向英特爾

當Computex正進入開展的最後倒數階段,在台北信義區的辦公大樓裡,華碩執行長沈振來正與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負責Win 8的通訊市場暨產品部資深副總裁Luis Pineda會面,在場的還有高通台灣區總經理張力行;他們才剛在媒體面前高調宣示緊密合作關係,隨後就在樓上會面,一談就是三十分鐘。

「高通需要像華碩這樣的廠商支持。」Luis Pineda會這麼說,正是因為Win 8的出現,將會讓整個PC供應鏈的遊戲規則重新洗牌。

過去我們習慣的電腦,處理器用的是英特爾,作業系統是微軟的視窗(Windows)平台,可是,當谷歌、蘋果用全新的Android、iOS系統殺出來後,微軟非得改變不可。重新調兵遣將是其一,他們將昔日負責開發Office軟體的大將Steve Sinofsky轉調Windows團隊;再來,微軟做了另一件大事,那就是打破WINTEL鐵籠,於是英特爾的頭號敵人安謀(ARM)也加入了這場競賽。

隨著Win 8推出後,你會開始在報紙上看到一個新的字眼,叫作「Win RT版」,又或者是「WOA(Windows on ARM)」;這都只代表一件事,那就是裡頭用的不再是你所熟悉的英特爾處理器,上頭更不會有你常見的「Intel Inside」的標誌;裡頭的處理器可能是高通、英偉達(nVIDIA)、德儀(TI)所設計,搭上安謀所提供的架構。

你可能會問,他們過去做PC嗎?答案是沒有。「我們在PC的市占率是零,可是,三年後,我們要把這個數字變成二○%。」說這話的人是安謀執行副總裁席格(Simon Segars),安謀超過八成的營收出自於他掌管的部門。他之所以能把話講得如此堅定,原因無他,過去幾年來,安謀靠著省電、低功耗與便宜,擄獲了一線手機廠,當你手上拿著iPhone或三星的Galaxy S2時,裡頭藏的「心臟」架構不是英特爾,而是安謀。

因此,安謀將心臟藍圖畫了出來,再交給高通、英偉達、德儀去設計出一顆顆心臟處理器,然後安裝到我們手上的iPad、PadFone、Galaxy平板,甚至所有智慧型手機裡。

「遊戲要重新開始,這是我們絕佳的機會。」英偉達副總裁暨NB事業群總經理哈斯(Rene Haas)開展前就已經到場觀戰。他甚至親自到華碩記者會,隱身在五百名觀眾之中,因為在這場發表會裡,華碩將發表第一台Win RT版的電腦,裡頭裝的就是英偉達最新產品Tegra 3處理器。

戰況百家爭鳴,讓安謀領軍的Win RT版,成了備受矚目的焦點,「如果RT版的電腦,能做到Excel等、那些在傳統PC上才能做的運算功能,那將是英特爾很大的危機,因為安謀的產品頂多才五十美元,可是英特爾的產品卻要一百美元。」楊應超一針見血地點出問題核心,消費者在乎的永遠是性價比。

觀察點二:

靠蓋茲昔日助理 士氣大振即使如此,Win 8背後的最大意義,還是在於如何挽回消費者的心。「先不管抗不抗蘋果,重點是Win 8之後,我們可以給消費者何種體驗,讓他們願意買我們的產品。」哈斯很樂觀,他不願意把Win 8窄化成抗「蘋」工作,因為更重要的是,Win 8要帶消費者進入全新的資訊時代。

不管是宏碁獲得滿堂彩的超薄觸控Ultrabook,或者是華碩的雙螢幕筆電,以後我們看到的電腦將不再是死板的L型,或是笨重的桌上型電腦;越來越多的變型筆電百花齊放,插上鍵盤變成筆電,拔掉鍵盤變成平板,抑或是只要將鍵盤反折,筆電也同樣可以變成平板。當筆電跟平板不再界線分明,Win 8不只要抓住傳統習慣微軟視窗系統的消費者,還要給消費者與Android平板同等的享受。

為了這一刻,從去年九月微軟正式揭開Win8面紗後,各PC廠無不摩拳擦掌,不論是王振堂、施崇棠,甚至是席格、哈斯,他們激昂地齊聲說著:「這是我們最好的機會。」看在楊應超眼裡,他笑了笑,「如果連Win 8都不成功,那微軟跟英特爾還有機會嗎?」所以,宏碁、華碩投入比以往更多的人力,開發時間也比過去長上三、四個月;沈振來更是在每個環節上小心翼翼,連負責解說的產品經理都是他一手訓練,為的就是把Win 8做起來,「他們(指PC陣營)沒有退路了。」楊應超說。

施崇棠說:「不要小看了Win 8,Sinofsky幾乎是個天才。」他給了Win 8最高負責人崇高的評價。因為,這十年來我們所慣用的微軟Word、Powerpoint等Office軟體,就是出自Sinofsky之手。他曾經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個人助理,即使當時的網路還不普及,但他就看出微軟沒有任何瀏覽器方案的弱點,是他擬出一套瀏覽器方案給蓋茲。

破除框架 期待浴火重生如今,蓋茲退居幕後,專心公益,但在這個微軟最生死存亡的關頭上,他們欽點了蓋茲過去仰賴的助理——Sinofsky,丟棄過去視窗系統的所有根基,一切重新開始。

Sinofsky事必躬親,他親自上網寫部落格,直接與使用者對話溝通,當公關想為Win 8的新功能寫新聞稿宣傳,他大手一揮婉拒。他要自己來,洋洋灑灑的二十五頁內容直接上傳部落格。這就是Sinofsky,一位被喻為微軟下一任執行長接班人的傳奇人物。

不論如何,Win 8能否讓PC陣營成功吹響反攻號角,將不只是Sinofsky一個人的責任,更關係著數以萬計的PC供應鏈生計,而最終受益的還是消費者,因為又多了一個新的選擇。

你不能不懂的Win 8

看膩了視窗(Windows)作業系統的死板介面嗎?Win 8將打破過去我們對電腦的所有想像,它引進平板電腦上的所有使用體驗,打造一個全新的平台叫作Metro,全觸控、App、簡單操作,這就是Win 8要帶來的全新行動體驗。

搭配Win 8的高行動性,我們的筆電也不再是傳統筆電,它可以時而變身平板,時而是筆電,就連桌上型電腦都將跟著變身,而且它將會是一個跨裝置的平台,不管是筆電、平板電腦,甚至是智慧型手機,Win 8都能一體適用。

如果你是再傳統不過的使用者,那也別擔心,傳統介面將同時存在,只要手指輕輕一滑,就能把Metro轉換回傳統的介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