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APEX重出江湖 四川長虹再拓歐美市場

From

http://tech.sina.com.cn/e/2008-04-01/03432111475.shtml


在2006年底四川長虹成功控股香港上市公司中華資料廣播(8016.HK)後,這家被抵償880萬美元的小公司2007年依然沒有擺脫虧損的厄運。

3月26日,中華資料廣播公佈2007年年報顯示,其2007年銷售收入3.21億港元淨虧損389萬港元,雖然沒能徹底告別虧損,但與2006年1619萬港元的虧損額相比,已經是一份不錯的業績。

四川長虹有關人士告訴記者,2008年四川長虹將會努力爭取讓中華資料廣播複牌,隨著四川長虹將更多的產品交由中華資料廣播作為首席代理商來向海外市場拓展,中華資料廣播2008年扭虧將成為必然,這就為其複牌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該人士還表示,如果中華資料廣播能夠成功複牌,四川長虹將肯定會擇機增持。

2006年4月,四川長虹與季龍粉控制的APEX公司達成諒解協定,APEX已 將“Apex”、“Apex Digital”商標轉讓給四川長虹,並在美國專利商標局完成登記,到2006年10月APEX公司以每股0.72港元的價格向四川長虹轉讓了中華資料廣 播9537萬股股份(占股大約29.99%),用以抵償欠款880萬美元並在當年完成了股權過戶。

2007年3月2日,四川長虹的合作夥伴——四川省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川投集團)與APEX和季龍粉分別簽署協定,收購了兩者持有的中華資料廣播26.1%的股份。

這樣四川長虹就完成了對中華資料廣播的絕對控股,然而四川長虹收購這家香港上市 公司顯然有更深刻的目的,消息人士告訴記者,“在2006年收購中華資料廣播時,四川長虹一方面將其作為一個海外行銷中心進行運作,利用APEX以往在美 國的管道優勢來重新開拓美國市場,同時在中華資料廣播複牌後使其成為四川長虹在香港的一個資本平臺。”

此前長虹海外行銷部部長王悅純曾表示,長虹在歐美市場會利用好APEX以往的管道資源。

顯然這樣的目標並不容易實現,2007年四川長虹與中華資料廣播簽署了三年期的 銷售協定和採購協定,向長虹提供全球各地的零部件,並將長虹的彩電、機頂盒等產品銷售海外市場,然而2007年的表現來看,四川長虹更多是通過中華資料廣 播採購國外的產品零部件,而向海外出口方面效果不佳。

在2007年中華資料廣播3.2億港元的銷售收入中,有2.77億港元是來自中國大陸,這主要是來自四川長虹,另外有2900萬港元和1360萬港元銷往亞洲(印度、香港、中國除外)和澳大利亞,而來自歐美、印度市場的銷售額幾乎為0。

顯然以往APEX在美國、歐洲市場與沃爾瑪、家樂福等超級終端依靠低價模式建立起的良好的合作關係,在四川長虹進入中華資料廣播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長虹在海外市場的銷售更多是通過香港長虹、澳大利亞長虹等海外分公司來完成的。

在中華資料廣播2007年年報的展望中指出,由於四川長虹、川投集團已經與季龍粉達成和解協定,2008年中華資料廣播的經營範圍將有所拓展,如平板電視、機頂盒、DVD、冰箱和數碼相機等消費電子產品都將經營。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華資料廣播前董事局主席季龍粉和妻子劉汝英還擁有公司14%的股份,季龍粉依然是中華資料廣播的執行董事,四川長虹要充分調動中華資料廣播的管道資源,必須繼續增持這家只有16名員工的企業。

然而對於四川長虹來說,如果開拓曾經輝煌的美國和歐洲市場將是難題,特別是在平板電視和數位電視時代,如何讓中華資料廣播儘快恢復上市並在海外銷售方面取得突破,如何通過APEX品牌來繞過關稅和專利壁壘,將成為接下來四川長虹海外拓展的最重要因素。

顯然擺在四川長虹面前的難題依然很多,APEX這個曾經讓長虹巨虧4億美元的品牌能否成為長虹重返歐美市場的金鑰匙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

兩岸三地:中國債務不遜歐美 Uncle Ray

2011-1-4  AD




 

新年開始,有不少對歐美國家在2011年的展望,去年希臘的國債問題,引起一連串對歐元區其他國家債務問題的關注,作為主權實體,國家是不會破產,最差的情況只是債務重組。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南美洲國家,例如巴西、阿根廷,都曾經無力還債。由奢入儉,很不容易,亦相當痛苦。很多評論都集中在歐美國家的債務問題。其實,中國亦不遑多讓。

印銀紙可解決問題

去年,路透社有報道指出,中國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債務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約20%,比起歐美國家還嚴重。

國 內財經網引述,11月21日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雲昌指出,2009年3000個地方融資平台向中央銀行借貸8萬億元人民幣,他所擔心的是,如 果中央打擊房地產太厲害,使地價下跌,地方政府不能通過賣地還債,稅收受影響,引發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像美國加州政府一樣。

目前中國的地方政府,表面上只能夠通過中央政府代為發債,然而,地方政府可以成立國內外公司,以公司的名義舉債,避開中央的審批,相信股齡比較大的讀者還記得GITIC(廣信)爆煲時,王岐山到香港債權人會議賴賬的場面。

中國的統計數字從來都十分「X-File」,相信沒有人會知道或者接近真實情況,這些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統計數字。但無論如何,地方政府的債務,肯定遠高於8萬億元人民幣。

人民幣不是自由兌換,再大的壞賬,中央都可印銀紙來解決,可以想像,內地通脹及資產泡沫,只會繼續。

Uncle Ray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0

兩岸三地:中國債務不遜歐美 Uncle Ray


2011-1-4  AD




 

新年開始,有不少對歐美國家在2011年的展望,去年希臘的國債問題,引起一連串對歐元區其他國家債務問題的關注,作為主權實體,國家是不會破產,最差的情況只是債務重組。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南美洲國家,例如巴西、阿根廷,都曾經無力還債。由奢入儉,很不容易,亦相當痛苦。很多評論都集中在歐美國家的債務問題。其實,中國亦不遑多讓。

印銀紙可解決問題

去年,路透社有報道指出,中國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債務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約20%,比起歐美國家還嚴重。

國 內財經網引述,11月21日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雲昌指出,2009年3000個地方融資平台向中央銀行借貸8萬億元人民幣,他所擔心的是,如 果中央打擊房地產太厲害,使地價下跌,地方政府不能通過賣地還債,稅收受影響,引發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像美國加州政府一樣。

目前中國的地方政府,表面上只能夠通過中央政府代為發債,然而,地方政府可以成立國內外公司,以公司的名義舉債,避開中央的審批,相信股齡比較大的讀者還記得GITIC(廣信)爆煲時,王岐山到香港債權人會議賴賬的場面。

中國的統計數字從來都十分「X-File」,相信沒有人會知道或者接近真實情況,這些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統計數字。但無論如何,地方政府的債務,肯定遠高於8萬億元人民幣。

人民幣不是自由兌換,再大的壞賬,中央都可印銀紙來解決,可以想像,內地通脹及資產泡沫,只會繼續。

Uncle Ray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9

前有歐美大廠圈地 後有大陸追兵死咬 台灣IC設計業 三十年的四大挑戰

2011-8-22  TWM




面對高通、博通這些世界一流企 業,國內IC設計業如今面臨大革命中緊要關頭,人才、標準、文化與規模,將是廠商最重要的四道關卡,誰能夠一一克服這些挑戰,就有可能成為大贏家。

撰 文‧林宏文

台灣IC設計業近幾年表現大不如前,營收不是停滯成長,便是大幅衰退,獲利率也因競爭激烈而明顯下滑;從股價表現來看,許多都已 跌到歷史低檔區,讓投資人損失慘重。

面對國際大廠不斷透過購併擴張版圖,加上大陸業者也拚命追趕,都讓台灣IC設計業感受到前後夾擊的壓 力,如果仔細探究廠商目前面對的挑戰,將有四大問題需要積極解決。

挑戰一:人才來源

是否跳脫區域格局 不畫地自限?

任何產業最重要的競爭力,都取決於人才素質,過去台灣IC設計業由於有眾多優秀工程師投入,因此創造了很強的競爭力;但如今產 業規模已建立,要進一步提升,就需要更多好人才加入,可惜的是,台灣IC設計目前很難跳脫格局,到全世界去吸收優秀人才。

以博通 (Broadcom)為例,在台灣員工有四百人,位於新竹的研發中心團隊就高達二百人,而且全部是國內頂尖學府出身,畢業自台大、交大、清大的比率超過四 分之一,擁有博士學位有二.三%,碩士學位則達到六四%。

也就是說,博通這樣的國際性企業,來台灣可以吸引到本地最優秀的員工,但台灣的 IC設計公司,卻很難招募到歐美的工程師,最多可以找到大陸、印度地區的員工;即使過去台灣企業曾進行海外購併,但最後大多以人才流失收場,能夠整合成功 的少之又少。

一位在博通服務的台灣員工說,從薪水來看,外商通常比台商高一倍,過去台灣廠商靠著分紅配股來縮短收入差距,甚至有些廠商還明 顯高過外商,但三年前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後,雙方的待遇差距已不明顯。

這位在台商及外商都服務過的員工說,當待遇接近時,此時公司的管理是 否上軌道?有無很多人為及政治的因素?就變成員工選擇企業重要的參考,若把這些因素都放進來,外商的吸引力往往比台灣本地企業好。

其實,以 目前枱面上最強的幾家美商IC設計公司為例,基本上都是靠收購與合併進行擴張,並透過這種模式把很多外國企業都納進去,而且只要整合成功,優秀人才就自然 進入企業版圖,這種購併擴張並吸引人才的模式,就是未來台灣企業的第一個挑戰。

挑戰二:標準制訂

是否積極參與 不與主流脫節?

在資訊科技業中,有關產業標準之爭,向來是決定競賽勝負的關鍵,例如早年的錄影帶VHS及Betacam之爭,較近的也 有高解析度(High Definition,HD)與藍光(Blu-ray Disc,BD)光碟的標準之爭,最後勝出的VHS及藍光陣營,當然可以取得商業上最大的利益。

在IC設計領域,高通的勝出,可以說就是標 準制訂的大贏家。早在二十五年前,當大家還不相信CDMA(通訊技術之一)的技術時,高通創辦人艾文.雅各(Irwin Jacob)就堅持進行研發,最後這項技術變成大家公認的3G標準。擁有最多CDMA智財權(IP)的高通,就奠立了如今在3G無人能及的地位,所有要推 出3G手機及晶片的公司,都得付出大筆權利金給高通。

至於在無線網路產業撒下天羅地網的博通,也是透過參與許多標準制訂的組織,進而掌握專 利權,近年來博通更透過購併五十餘家企業,其中包括不少以色列企業,這些公司不僅掌握新技術,也參與各種新標準的制訂。

過去,台灣在無線技 術領域的布局本來就少,加上有些企業鎖定發展大陸市場,因此很少參與國際組織,但未來從網通、多媒體到通訊等技術領域,都勢必要整合到產品裡,加上要更積 極往國際市場發展,因此,及早參與標準制訂,已是刻不容緩的趨勢。

早年網通晶片廠瑞昱參與乙太網路(電腦區域網路架構技術)的標準制訂,較 早投入研發,因此在這個領域取得領先,另外台灣也參與像WiMAX組織,但可惜WiMAX市場發展不如預期,沒有獲得應有的效益。放眼未來,不論是在 4G、無線、多媒體等領域,台灣雖然已有部分龍頭企業參與,但仍然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挑戰三:企業文化

是否積 極追求創新 不消極等待跟隨?

是否參與前期的產業標準制訂,除了企業有無足夠實力參與外,與公司的定位也很有關。台灣公司一向定位在﹁改 善製程、降低成本﹂的角色,因此大部分執行長都已默認,制訂標準是歐美企業的事,等到他們把標準訂好了,台灣企業再拿來改良就好,這種事情做久了,早就習 以為常。

企業使命既然如此定位,公司內部的組織結構也會跟著調整,台灣IC設計公司的研發人員大多分配到事業群,主要工作是幫客戶解決問 題,因此,研究開發(R&D)人員做的事情是「小R大D」,也就是研究做得少,開發做得多,目標是幫客戶把成本降下來,讓商業化能夠更順利。

甚 至,有些台灣IC設計公司對研發人員的績效考核,還以產品最後賣不賣來衡量,讓研發人員傾向拿成熟產品做修正版,而非鼓勵員工去做創新或需要冒險的事情。

對 比高通及博通,兩家公司有不少研發人員不屬任何事業部,而是歸由技術長(CTO)管理,因此可以策略性地規畫新產品,或是領先目前業界一個或兩個世代,甚 至創造出一個新事業。

許多預測都說,二○二五年中國經濟體就有可能超越美國,有的預測甚至提前到二○年,如果這已是確定的趨勢,只是時間早 晚的問題而已,那麼,大中華市場中的每個行業,都可以容許有一家世界級龍頭企業誕生,IC設計當然也不例外。

蘋果近幾年傑出的表現,已明顯 超越所有廠商,蘋果執行長賈伯斯領先群雄開發新市場的魄力,確實值得大家學習,在大中華市場商機崛起下,台灣IC設計業也應勇敢地站在消費者前端,感受第 一線客戶的需求與脈動,以「賈伯斯精神」來激勵自己。

挑戰四:經濟規模

是否持續擴張 產業發展不萎縮?

﹁ 寧為雞首、不為牛後﹂一向是台灣社會的風氣,也因此衍生出台灣的創業家精神。過去,台灣在許多新產業發展初期,從電腦、半導體到通訊等,由於不斷有人投入 創新與創業,因此造就了許多新崛起的企業。

不過,這種創業精神有利於產業發展初期,卻不利於產業進入成熟階段,因為當產業規模愈來愈擴大 時,就必須具備更大經濟規模才有競爭力。因此,像近年韓國三星(Samsung)、樂金(LG)兩大集團以整合式作戰方式,從半導體、面板到手機等,將台 灣打得招架無力,就是最好的示範。

同樣的,IC設計業的競爭門檻愈來愈高,開發一顆四十奈米的IC,光是請晶圓廠生產就要耗費一百萬美元, 這樣的金額絕非小公司可以負擔得起,這也是為何國外許多小型IC設計公司,最後並非選擇獨立上市,而是併入大公司。

不過,台灣IC設計業發 展至今,購併的例子雖然也有,但大部分採取不斷切割的模式,例如從聯電開始,到後來的威盛、凌陽、奇景、旺宏、華邦等,都陸續獨立出許多新公司,此外,像 友達、奇美、力晶等集團也陸續培養自己的IC設計公司,形成到處都是小型IC設計公司的現象。這種切割企業的作法,有時只是對股東好,不見得對企業發展有 利。

此外,崛起中的大陸IC設計業,目前規模開始快速成長,也值得台灣注意。去年兩岸華人IC設計公司中,大陸已有兩家公司擠入前十強,分 別是排名第四位的海思,以及排名第八位的展訊;其中海思是華為旗下的公司,展訊則帶給聯發科不小壓力。

這四大挑戰,如今都已是台灣IC設計 公司無法迴避的問題,面對此波資訊科技正進行大革命與大變動之際,廠商更應該快速調整、謹慎因應,才能在新的行動通訊產業中取得一席之地,三十年辛苦建立 的IC設計競爭力,也不至於輕易地流失。

高通、博通、英特爾及聯發科

未來無線趨勢四大贏家

觀察過去幾年IC設 計業的發展,無線是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從筆記型電腦到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等,都要大量應用無線技術;因此,無線技術夠不夠強,就成了IC設計公司能否突 圍的關鍵。

預估到2015年以前,無線技術仍是最重要的應用,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將是推動無線網通晶片持續成長的動力。我看好四家公司未 來最具實力,分別是高通、博通、英特爾及聯發科,主要原因就是它們都有最強的無線技術。

高通在專利及產品都很完整,接下來要看高通能否成功 整合創銳訊(Atheros);博通雖然在手機基頻晶片上落後,但在無線的技術及產品都是最強的,未來也值得留意。

雖然英特爾早期發展無線 產品一直不成功,但因為資金雄厚且屢敗屢戰,加上後來收購英飛凌,無線技術已慢慢成熟,未來是不容忽視的公司。

至於聯發科,目前雖然遇到許 多挑戰,但無論在技術整合、市場定位都有其長處,目前聯發科已推出整合藍牙(bluetooth)、WiFi(無線區域網路)、GPS(衛星定位系統)及 FM(調頻)等四大功能的晶片,這是目前所有公司中整合速度最快的,即使連博通都還無法把最難的GPS整合進去,這也顯示聯發科有其獨到之處。

(口 述.洪岑維 整理.林宏文)不是停滯,便是衰退台灣IC設計業近2年獲利成長不如國際註1:數據為與前一年相比之獲利成長率註2:台灣五大IC設計廠:聯發科技、聯詠 科技、KY晨星半導體、瑞昱半導體、群聯電子註3:國際五大IC設計廠:高通、博通、安謀、邁威爾、輝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30

歐美銀行再現「瘦身」熱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110/t3878986.htm

 以銀行為代表的主要金融機構紛紛以裁員和重組的方式來維持、改善盈利能力。美國和歐洲經濟前景堪憂,更為嚴格的金融條例頻繁出台,金融機構「瘦身」熱或將延續。

  在歐美經濟的一片撲朔迷離之中,9月伊始,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傳出消息將進行大規模的業務重組,計劃將現有六大業務板塊整合成消費者個人服務和機構服務兩大部分。預計此舉將直接導致約600家分支機 構關門大吉,而因此丟掉飯碗的員工人數高達3-4.5萬人,佔到美國銀行現有28.5萬僱員人數的逾10%。在此之前,已經有2500名美國銀行員工被 裁,並且據其之前的一份聲明,截至9月底還將有3500名員工不得不捲鋪蓋走人。9月6日,美國銀行首席執行官莫尼漢(Brian T. Moynihan)在接受海外媒體採訪時表示:「是時候簡化美國銀行的組織構架了????我們不再需要依靠規模取勝。」
認為是時候進行一定程 度的業務調整收縮、精簡員工編制的顯然不只美國銀行一家。幾乎是在美國銀行業務重組消息見報的同一時期,在大洋彼岸,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於9月7日宣佈,為 了配合集團匯豐控股(00005.HK)控制成本的策略,計劃未來三年削減約3000個香港地區職位,約佔香港員工總數2.9萬人(包括恆生 (00011.HK))的10%,主要涉及後勤人員。這將成為匯豐銀行香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裁員行動。而在8月舉行的業績說明會上,匯豐控股總裁歐智華 (Stuart Gulliver)已經明確表示,至2013年年底,匯豐將在全球削減3萬個職位,達成同期集團節省成本25-35億美元的目標。首批五個簡化架構的市 場,除香港地區外,還包括巴西、加拿大、墨西哥及美國。
儘管已是夏末秋至,但整個夏天蔓延在歐美銀行乃至金融機構間的「瘦身」熱潮顯然未見任 何偃旗息鼓之兆。7月,有歐美諮詢機構發佈調查稱,金融機構此輪大規模的裁員行動將影響約9萬名員工的生計。而彭博財經的統計則顯示,2011年以來,全 球50家最大的銀行發佈的裁員計劃,涉及總人數已近6萬人,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規模。在美國和歐洲經濟依然躑躅不前之時,銀行和金融機構為 求自保,不得不通過大刀闊斧的成本壓縮來維持良好的「造血」功能。
而骨牌效應則在更早就傳至了中國,雖還未見裁員,但股市下跌導致業務縮水, 被視為香餑餑的投資銀行也正在經歷著降薪風潮。國信證券早在半年前已經對保代的薪資結構做出調整,隨後平安效仿跟進,近日業內又傳出中信證券投行著手降薪 20-30%的消息。中外金融機構齊齊準備過冬了嗎?

  裁員「多米諾」
  對於剛經歷了2008年次貸危機重創的金融機構來說,裁員從來都是家常便飯,而進入2011年以來,也陸續有金融機構零星裁員的消息傳出,但很明顯,與入夏以來這場動輒就裁掉僱員總數10%的「瘦身」運動相比,規模與幅度都不可同日而語。
推倒這第一塊多米諾骨牌的則是高盛。6月底,高盛知會紐約州勞工部,「將因經濟原因裁減當地僱員」。隨後公佈的數據顯示,從2011年9月末到2012 年3月底,高盛將裁員230人。儘管由於業績不佳,高盛的證券業務每年都會進行常規裁員,但此次「動刀」的意圖顯然不僅於此,按照計劃2012年公司將致 力於將非補償性支出削減10億美元。差強人意的7月業績表現後,高盛將裁員人數上調至1000人。
雖然迄今為止,高盛的裁員仍侷限在美國本 土,規模也相對較小,但正如1982年IBM的一紙裁員公告引發大批公司跟進一樣,這一次,高盛也扮演了同樣的角色。整個夏天,巴克萊銀行 (Barclays)、瑞銀、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摩根士丹利、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相繼發佈了裁員公告,直至最近的匯豐和美國銀行,幾乎所有的裁員方案均以「千人」甚至「萬人」為單位(附表)。有些裁員僅針對某個區 域,例如瑞士信貸將要裁減的2000個崗位都在歐洲,而像匯豐這樣橫跨多個區域的行動也不在少數。


此外,各大銀行還想盡辦法把崗位從高成本向低成本地區轉移,從美國本土的紐約轉至人力、租金 成本更低的鹽湖城或是尤他,而更普遍的目的地則是印度、菲律賓等國家。高盛在宣佈裁員的同時,就表示將把一部分業務從美國轉移到新加坡,對失業率接近 10%的美國來說,類似轉移的打擊與大規模裁員並無二致。

  業績表現差強人意
  包括總部位於倫敦的匯豐,英國乃至 歐洲的銀行皆因近幾個月甚囂塵上的歐元區、特別是希臘的債務危機而步履蹣跚;與此同時,美國的金融機構則仍在試圖擺脫次貸危機和房市塌陷所帶來的致命影 響。各家的難題雖不盡相同,但表現出來的症狀卻幾乎如出一轍:糟糕的股價走勢和差強人意的業績表現。進入2011年以來,歐美銀行和金融股儼然成了價格下 跌的重災區,遠不如同期道瓊斯和標普500的表現(附圖)。


以美國銀行為例,不僅有數十億美元的次貸壞賬,同時還在吃力地「消化」著之前收購的美林和美 國曾經最大的抵押貸款商全美金融服務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2011年二季度,美國銀行因花費85億美元(撥備140億美元)了結與抵押債券投資者間的糾紛,當季收入下滑54%至135億美 元,淨虧88億美元。上月,美國國際集團向美國銀行提起總額100億美元的訴訟,而美國聯邦住房金融局也打算將包括美國銀行在內的十餘家銀行告上法庭,並 提出索賠。由於出現流動性危險,美國銀行先是獲得了巴菲特50億美元的注資,並在隨後出售了其所持有的10%中國建行股份的半數,籌集大約83億美元現 金。
美國銀行的遭遇絕不僅僅是個案,瑞銀2011年二季度股東可分配利潤驟減約44%,巴克萊上半年稅前利潤下挫24%。唯一的例外大概要數 匯豐了,其上半年的稅前利潤從一年前的111億英鎊小幅增加至115億英鎊,核銷的壞賬和其他信貸風險約計53億英鎊,同比減少了30%。從區域來看,拉 美、亞洲和中東對利潤的貢獻度從上年的64%增加到76%,歐洲則從32%下跌至19%,北美市場維持在5%左右。而從業務領域來看,商業、零售銀行業務 以及財富管理利潤的提高彌補了投資銀行近60億美元的盈利下滑。匯豐控股總裁歐智華表示,只要巨額預算赤字和高負債率持續影響經濟活動,美國和歐洲經濟都 會維持目前的疲軟狀態,與此同時,頻發的金融條例以及未來規則的不確定性都將拖累銀行未來的盈利表現。不難猜想,正是基於這樣的考量,匯豐才會在中期業績 喜人的情況下,依然高舉裁員、收縮以求降低成本的大刀。

  從多元回歸核心業務
  為了改善業績表現,伴隨人員的精簡,以往各大銀行被拉得過長的業務戰線也開 始收縮。過去,業務多元化是銀行乃至金融行業的主流,而眼下,久病未癒的他們開始反思,剔除過多的旁枝末節,回歸核心業務。這樣的做法,一方面在不景氣的 大環境下便於銀行集中優勢資源發展核心業務,另一方面同樣也符合它們降低成本的初衷。
匯豐從年初開始在拉美地區、美國、英國、法國和中東地區 進行業務重組,並因此裁員5000人。而俄羅斯和波蘭等20個國家的零售業務,以及三塊保險資產也均囊括在裁撤的計劃方案之內。在美國,匯豐在對信用卡業 務進行戰略評估後,宣佈將主要位於紐約上州的195家分支機構以10億美元的價格轉手給了第一尼加拉金融集團(First Niagara Financial Group Inc.)。緊接著,其又宣佈與美國第一資本金融公司(Capital One Financial Corp)簽定協議,後者擬斥資327億美元接手匯豐控股美國信用卡業務。此外,匯豐還計劃剝離其在加拿大的零售經紀業務,在上述地區全面收縮個人消費者 業務、尤其是最終退出美國次貸消費者市場的意圖十分明顯。
可以料想,在市場環境未有改善以前,銀行陸續退出非傳統業務的舉動也將持續,這就 意味著2011年夏天開始蔓延的銀行「瘦身」運動在未來數年內都可能保持現有熱度,從而引發更多金融僱員的下崗。而事實上,市場人士大多同意,更加嚴格的 國際金融條例的出台,有毒債券的橫行以及歐元區債務危機的深化都將成為這場大規模「瘦身」運動得以延續的主要推動力。英國銀行業獨立委員會 (Independent Commission on Banking)於9月中提交了關於銀行業改革的最終報告,其核心建議是禁止零售銀行從事投行業務和自營交易,其他內容還包括投資銀行的資本金比率不得低 於新巴塞爾協議的要求,以及銀行解體時優先照顧儲戶等。很難說這一方案不會為其他多數國家的銀行業改革提供借鑑,而一旦各國均出台類似的政策條例,起碼在 一定時期內,業務精簡和裁員將依然是銀行業的普遍現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53

全球最大汽車維修零件廠頭號悍將 率東陽打下歐美江山 吳永祥接班掌舵

2012-2-20  TWM




東陽在去年年底進行接班交替,吳家老三吳永祥接任總裁兼總經理,這位業務悍將在中東、美洲及歐洲開疆闢土每戰皆捷,他打下江山的奧祕何在?為何他見過的客 戶,訂單都跑不掉?

撰文‧劉旭曜

金龍年九天長假,東陽新任總裁吳永祥幾乎足不出戶地待在家門內,有時在庭院餵魚、逗狗,有時在自己種了一二十年,長到兩三層樓高的台灣欒樹、桃花心木、帝 王椰子等林園之間漫步沉思,他在想,今年東陽的業績、毛利要怎麼像自己種的樹一樣,至少提升五%?

吳永祥上任時,宣示集團未來六年業績將翻轉一倍達六百億元;然而,二○一二年國內外形勢嚴峻,背負著無形的壓力,他需要縱橫國際汽車市場,好好沉澱思考!

度過如同閉關的九天,出關後的吳永祥神清氣爽、洋溢自信地說,中國市場今年可望恢復正常,維持五%的成長,東陽應該有高於五%的表現;而日本核震、泰國水 災將促使該地車廠釋出訂單,也有助於東陽的OEM業務。

坐上總裁位子,吳永祥了解到必須以總裁該有的高度思考集團發展,事實上,這幾年他做的最重要也最得意的是整頓改良工廠,這種內行人看門道,「寂寞」的工 作,他覺得萬般重要,因為「工廠整頓不僅僅是硬體改善,人也要跟得上,人才跟上了,就會帶動技術跟上」,他進而點出,其實,「就是在做人才與技術的培養 庫」。這東陽所有提升的根源,也是吳永祥六年業績要倍數成長的戰略憑藉。

而累積三十年攻無不克的戰績,則是吳永祥的另一武器。

東陽從摩托車零件起家,轉型到汽車零組件市場的過程中,都是由老大吳永豐固守後方基地,老二吳永茂發動策略指揮方向,而真正「提著膽子」披戰袍深入市場, 打下東陽國際市場半壁江山的,正是老三吳永祥!

海外長征 業績成長五百倍三十年前,東陽營業額不過四億元,從摩托車零組件的售後維修市場起家。當年,擅長謀略的吳永茂認為,東陽若想壯大,一定要轉型發展汽車售後 維修市場,並且走出台灣到國際市場接受競爭挑戰。在大哥吳永豐的支持下,吳永茂帶著吳永祥兩人連手出擊,展開東陽的三十年海外長征。

這一轉變,讓東陽的格局大開,躋身世界舞台,其中,美國、義大利是最難打、最關鍵的兩大市場,也是吳永祥一戰成名,展現高超業務力的主戰場。

吳永祥回憶進入美國市場之初,當時的車主需要維修零件時不是找原廠,就是回收零件的黑市天下。「根本還沒有AM(售後維修)市場的概念。」他去到人生地不 熟的美國,第一件事情就是著手市場調查。

「當時市場流行什麼車子?哪一類零組件的需求最大?市場價格如何?開發模組的成本?每一個細節都得確實掌握」,做完市調回到台灣,吳永祥一口氣提出要開發 二十種品項,大約須投入四千萬元的投資計畫。

「所有人聽到這個天文數字,都打個大大的問號!」對當時一年營業額在四億元之譜的東陽來說,砸四千萬元的風險之大可以想見。不過,吳永祥半開玩笑地說, 「總得裝滿一貨櫃成本才划算吧?也不能只賣一種品項吧?」一開始,吳永祥採取的作法是避開原廠,直接找上專賣回收零組件的商家,提供與原廠品質有得拚,價 格卻比原廠便宜多多的東陽產品。

他說,原本做汽車零件回收的商家,貨源不穩定,有如靠天吃飯,東陽提供完整的產品、服務到位,利潤又好,很容易攻占業者心防。就這樣,東陽的海外售後維修 市場從初期一個月兩百萬元的業績,做到如今一個月十億元,成長五百倍。

細心體貼 讓客戶死心塌地全心投入海外市場,吳永祥連結婚日也不忘經營客戶,在他的大喜之日,所有中東、東南亞、美國的大客戶不遠千里,全都到齊了,只見隔天老婆歸 寧宴一結束,他竟丟下新婚太太「披甲」上陣,陪客戶應酬去了。

吳永祥雖說經營客戶「沒什麼撇步」,其實輕鬆的背後是細心地耕耘。副總吳淑珍形容,「只要客戶見過吳永祥,訂單一張都跑不掉」,客戶個個對他死心塌地,他 不只拚勁驚人,體貼的程度也讓客戶「足感心」。

吳永祥「挺」客戶,贏得客戶的用心,可從最近一次的例子窺得一二:一位以色列客戶的倉庫因火災而付之一炬,庫存燒得精光,損失慘重不說,如果重新下單補足 庫存,起碼要耗費半年時間,而眼前他就有幾十個貨櫃待出,結果吳永祥二話不說,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幾十個貨櫃的貨,一次出足給他,替他解決燃眉之急。事後, 這位客戶特地送上一件黃金打造的龍,表達感激!

不僅如此,吳永祥也深諳滿足客戶一次購足的道理,絕對做到每一款車所需的零組件都能在第一時間供應,讓客戶沒有缺貨、補貨的煩惱;相較於原廠售後服務無法 及時回應車主立即的需求,東陽總能永遠跑第一,不論服務、時間、價格,在在讓客戶滿意,自然客戶就跑不出吳永祥的手掌心。

說穿了,讓客戶「非得向你買不可」,就是吳永祥經營客戶稱霸市場的核心要旨。

靠著「非我不可,非我莫屬」的戰鬥氣勢,吳永祥不但攻下美國,且占有美國售後維修市場八成市占率,戰功彪炳,之後他與吳永茂乘勝追擊,瞄準義大利,放眼後 面的大歐洲市場。由於義大利汽車零組件廠商的生產製造扎根深,外來品很難打進市場,這場台義大戰打了八年,最終決勝的關鍵便在於「就地設廠,就地供應」。

吳永祥主張直接推進義大利設廠,並挑選人工耗用少,運費成本高的保險桿著手,讓東陽站在與對手同樣的基礎下競爭,卻能在效率、價格略勝一籌。歷經八年,東 陽終於打敗最大競爭對手UniCar,並在歐洲售後維修市場站穩一席之地,就此摘下全球汽車碰撞零組件的第一大。

在外打仗靠官兵,面對從零開始的高難度市場,吳永祥治軍嚴謹,只看市占率。「沒達到要求,就是要罵!」要求業務人員「是不是每一個點,都贏過競爭對手?」 有沒有做到讓客戶「非我不可」?

帶兵衝刺業務的同時,吳永祥在○三年接任台灣開億總經理,跨足管理領域,開億在他整頓下,順利轉型掛牌上市,打開管理視野後的他,對「業務」內涵有了新體 認,開始要求業務「幫客戶訂業績」,跟著他征戰多年的吳淑珍說,「哪一個客戶每個月應該下多少訂單、多少櫃的貨」,都訂出目標加以追蹤,而且「不僅追求業 績,也開始重視利潤」。

改善廠務 生產效能大躍進歷經二十年以上的業務「外功」修為,近幾年,吳永祥轉向整頓工廠及自動化工程;廠務的改善很難立刻算出績效來,卻像練「內功」,他練得很有 心得與成就感。

吳永祥砸下重金汰換機器,一台身價高達三千萬元的射出機器,他全面更新,讓產品從入料、射出成型、塗裝到包裝上架流程就此一氣呵成,生產速度因而提高三 倍;同時工廠的運輸主通道改成九米寬高,並鋪上縱橫軌道,塑件、鈑金的運作產能因此分別提高一九%、七五%。

他甚至設計地下專用隧道,所有鈑金廢料通過輸送帶運送壓模,一貫化又能提高廢料出售價格。未來,這套工廠流程也將逐步複製到東陽全球其他工廠。

吳永祥形容自己擁有不斷的好奇心,每天都樂在迎接挑戰,,「愈是別人做不來的,我愈有興趣挑戰嘗試。」歐、美整體汽車零組件市場中,售後維修市占率約二、 三成,遠不及代工的七、八成,以吳永祥海外售後維修市場操兵的戰果與經驗,這不啻是未來倍數成長的空間所在。

這幾年,東陽在前總裁吳永茂的操盤經營下,已在中國打下售後維修、代工兩大支柱,提供東陽穩健營運的基礎。吳永祥接手的,是一個全新格局的大戰場,有長年 國際征戰的「外功」淬煉,又歷經廠務、管理的「內功」修為,吳永祥的任督二脈早已通暢,所謂未來六年集團業績倍增的目標,應是手到擒來。

吳永祥

出生:1957年

現職:東陽事業集團總裁兼總經理經歷:台灣開億總經理、東陽事業 集團副總裁

學歷:中原大學化工系

家庭:已婚,育有一女一子

東陽

成立時間:1967年

董事長:吳永豐

總經理:吳永祥

資本額:55.48億元

主要業務:汽機車零件

近三年營收及EP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11

為何歐美富翁的太太多半兒不是美女 陳思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1fe090102e12w.html

  (這是幾年前的一篇「舊文」,也是2年前剛在騰訊開博時,最初貼上來、點擊接近30萬的文章。剛突然發現它在某大網站的首頁,看來依然屬於熱點吧,再次貼上來,和大家分享)

 

為何歐美富翁的太太多半兒不是美女
文/陳思進
 

 

  有篇文章提到,在紐約曼哈頓,至少坐擁一千萬美金才算中產階級。或許你不信,那就看看曼哈頓的房價吧,哪怕是窮人住的最便宜的合作公寓(Co-op),都得五、六十萬美元一個單元;而中央公園周圍的高尚住宅區,哪一套公寓不在兩、三百萬美金以上!特別是宋美齡女士曾經住過的曼哈頓上東區,外表「普普通通」的一棟Townhouse(連體的鎮屋),或是Penthouse(大樓頂層內的複式公寓),更是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美金。如果你只是個年收入在10萬美金以下,稅後淨收入不到7萬美金的「升斗小民」,就是送你一套公寓,你都住不起。因為你連每年7、8萬美金的地稅都付不出來。

  2006年美國稅務局的統計顯示,紐約華爾街三十多萬員工的年平均收入超過30萬。我在華爾街前後工作了十幾年,知道這個統計數字所言不虛。我周圍年收入超過50萬美金的同事多如牛毛,超過百萬年薪的也隨處可見。其實這些高收入的同事們也不過是「打工仔」而已。紐約是全球幾百家大公司的總部所在地,扳起手指數數有多少老闆們,就可以想像紐約有多少億萬富翁了。可見,在紐約「坐擁一千萬美金只能算中產」,的確沒錯兒。

  紐約更是美女如雲的地方。華爾街公司的女秘書們,哪一個都不比好萊塢的女明星差。「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既然紐約的億萬富翁多如牛毛,殷實人家不計其數,按說「Beautyand the Beast」——「郎財女貌」,富翁娶美女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據我多年觀察下來,富翁的老婆多數不是美女;而想嫁富翁的美女也很難如願以償。

  94年我剛進入華爾街不久,我的部門經理、西班牙裔老美Juan(發「黃」音)在華爾街對面的「布魯克林高地」買了套百萬公寓。喬遷之喜,他請同事們到新居開Party。「黃」一表人材,30歲剛出頭。雖然在美國不能打聽收入,但華爾街大投行的部門經理,年收入隨行就市至少30萬美元。從平時的聊天得知,他已經結婚幾年,有一個孩子。我想他的太太一定很漂亮吧。那天去他家,一個相貌平平的黑人大嫂開的門,我說是來參加Party的,她歡迎我進去,還問我是「史蒂夫(我英文名Steven)嗎?我心想她大概是「黃」家的保姆。進去後,「黃」一作介紹,才知道她就是「黃」的太太珍妮。

  珍妮雖然相貌平平,可她是「黃」大學裡的同學,哈佛的高材生。據「黃」講,珍妮不但才智超人,讀書時,儘管課業繁忙,她仍經常擠出時間做義工,有時去病童醫院給孩子們講故事;有時到老人公寓陪孤老上街散步,「黃」愛上了極具愛心的她。娶了珍妮之後,家庭後方穩定,「黃」的事業蒸蒸日上。

  自從見到了珍妮之後,我便「小心翼翼」,但凡參加這樣的Party,別亂猜測誰是誰,聽主人介紹後再打招呼為好。

  我的朋友玉芬,因為老公有了外遇,快畢業時離婚了,兩個孩子都歸她。那時我想,這下她可慘了,徐娘半老,又無風韻,還帶著兩個孩子,今後恐怕只能找個老頭兒相伴了。沒想到半年後就接到了她的結婚請柬。在她的婚禮上,我又一次跌破了眼鏡,原來她嫁了個老美——理查德,小夥子帥極了,人高馬大的,乍一看還真像湯姆克魯斯!而且是「初婚」,還比她小了兩歲,是華爾街的交易員,每年至少賺50萬美元。

  細想下來,玉芬雖然外表一般,歲數大些,還帶著孩子。可她不僅像西方婦女那樣特立獨行,在職場上勇於進取;而且開朗活潑,經常帶著孩子打網球,理查德就是在球場上認識她的。她做得一手好菜,理查德是意大利後裔,一吃她燒的菜便想起了他的母親。看來張愛玲說得不錯,要拴住男人的心,首先得拴住男人的胃。

  我在紐約讀書那會兒,同學中單身的中國女生有六個,不怕她們罵我,在我的眼裡,這六個人不僅沒一個稱得上美女,有兩個連中等姿色都夠不上,還都上了點兒歲數。她們都說自己在國內是老大難——「高不成低不就」;父母每天嘮叨,親友們不斷追問,一逮著機會就拖著她們到處相親,真是不勝其煩,出國是她們擺脫煩惱的一大動機。有意思的是,國內的老大難,一到美國都成了「香餑餑」,和玉芬一樣,後來一個個嫁得如意郎君,清一色的老美,個個年輕英俊,雖不大富大貴,也都是高收入專業人士,前途無可限量。

  談了我們普通人,再來看富翁們的婚戀吧。

  好萊塢大亨伍迪埃倫(WoodyEllen),在中央公園附近擁有價值上億的Penthouse,他幾年前拋棄了同居多年的女友,娶了養女為妻。雖說他老牛吃嫩草,不符倫理綱常。不過瞄一眼他們的結婚照,伍迪雖然上了年紀,可依然神采奕奕、風度翩翩;都說韓國出美女吧,而他那個小新娘呢,就是做十次整容,估計也縮短不了與美女的距離。

  再來看傳媒大亨默多克的忘年交。幾年前,默多克以六十八歲之高齡毅然拋棄糟糠之妻,迎娶了三十五歲的廣州妹鄧文迪,一時傳為「佳話」。依我之見,默多克身家幾十億,集團下又有電影公司、電視台,身邊一定美女如雲;我想鄧大小姐即使不是國色天香,也至少是廣東靚女吧。但從電視裡一看,要按中國人民的審美標準,鄧文迪也很難列入靚女的行列。

  而希臘船王奧納西斯,則可謂是「名女人收藏家」。他先是看中「世紀之鶯」——歌劇女神瑪麗亞卡拉斯,後又迎娶傑奎琳肯尼迪。他的這些名人老婆其實都不算漂亮,最多只能說有氣質。看來他就「好」這一口兒。想想他的老婆是前美國第一夫人,也真夠「牛」的。

  這會兒肯定有人要問了,不對呀,新聞裡不是常有富翁娶美女,妙齡少女嫁富老頭嗎?其實新聞工作者都知道,「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新聞報導的都不是常態。可見「郎財女貌」的婚配並不多見!

  那麼是不是美女碰不到大款兒呢?當然不是。我前面提到,單華爾街就群集了十多萬高收入金領。只是在美國,辦公室戀愛是職場大忌,稍有不慎便會冠以性騷擾的帽子,所以那些經理、主管對公司的美女大都敬而遠之。不過,紐約好些公共場所倒是富翁出沒之地,曾經有好事之人,在網上列出了一些酒吧的名字和詳細地址,專供美女上那兒挑選如意郎君。我早已「名草有主」,不便貿然前去,不過聽我一哥們兒說,那兒的美女可真是多啊!是一夜情概率最多的地方,但想找結婚伴侶,Noway, don't even think about it!(沒門兒!)

  為什麼呢?愛思考的我,常琢磨這事兒。

  我在瑞士信貸上班時,我們部門的秘書和我關係不錯,有點兒紅顏藍顏知己的味兒。她對東方文化頗有興趣,我對西方文化情有獨鍾,我們時常共進午餐海闊天空地聊。一次我冒昧地問:「你老公在哪兒高就?」她苦笑道:「在天上飛呢。」「不會吧?你長得這麼漂亮會沒有人追?」她說:「是呀,我也納悶呢。我倒是不缺男朋友(她在這兒用『Boyfriend',就是指有親密關係的男性朋友),但早已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其實,我只想嫁個年收入過30萬的人。我周圍好些小姊妹,長相如同白開水,毫無吸引眼球之處,可卻大多找到了心儀的郎君,有的甚至嫁入豪門,我偏偏找來找去找不到,Why?!你分析分析是怎麼回事兒?

  她的問題,我實在難以回答,便只能用中國人的說法,什麼「情人眼裡出西施」啦,「千里姻緣一線牽」這類話來「忽悠」她。這些話很難用英文解釋,我說得真辛苦,她倒是聽得津津有味,還一個勁兒地點頭。

  其實那會兒我已經漸漸地整理出頭緒。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種喜愛,首先是生理上的需要,上升到心理層面的愛情則是另外一碼事兒。而再要昇華至談婚論嫁,那更是一種理智的選擇。富人們之所以成為富人,他們的智商一定不低,情商肯定不俗,財商更是超凡。他們是一定能把性愛、情愛和婚姻分得涇渭分明的。

  對好些富人而言,婚姻是一項長線投資。美女提供漂亮的外表,富翁出錢獲得美色,看似一場公平的交易。但是,如果美女僅僅只擁有美貌的話,跟美女結婚就絕對不是一項划算的投資。因為美女的美貌會逐年慢慢地消失,就像買輛豪華車,車的價值在到手的一瞬間,就已經「Depreciation」(貶值)了,而富人的錢卻往往會越來越多。因此,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美女擁有的是貶值資產,不但貶值,而且會加速貶值!而富人擁有的是增值資產。如果美貌是美女擁有的唯一資產,往往十年以後她的價值可能歸零!你說婚姻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公平交易嗎?

  真是「Great minds thinkalike」(英雄所見略同)。前些日子,JP摩根銀行的投資顧問羅波坎貝爾先生在他的博客表達了類似的意思:「用華爾街的術語,每筆交易都有一個倉位,跟美女交往屬於『交易倉位』(Tradingposition),一旦價值下跌就要立即拋售,而不宜長期持有——也就是美女想要的婚姻。」

  我突然想到房地產大王川普(Trump),他的「老婆們」倒個個是美女,而他就是遵守了華爾街的規則,隔三差五不斷地「拋售」——「Youare fired!」(川普名言),另娶新歡。

  坎貝爾接著說道:「聽起來很殘忍,但對會『加速貶值』的美女,明智的選擇是租賃,而不是購入。」

  說到這兒大家明白了吧,為何富翁多半兒不娶美女。他們並不缺美女,他們會經常「租賃」。

  國內這些年新詞兒層出不窮。比如人們將年過三十待字閨中的女子稱為「剩女」。我周圍親友中就有好幾個「剩女」,她們個個風情萬千,用「剩」字來形容她們真是不公。我的遠房表妹小倩就是這樣的「剩女」。有一次回國去她家,表姨當著她的面托我在華爾街給她找個對象,我問她想要什麼樣的人。她頭一揚:「媽,你煩不煩!寧為英雄妾,不做庸人妻!若沒有上億身家,別來惹我!」真是擲地有聲!我聽了這話,不禁替她捏把冷汗,只怕她有一天真的做了「英雄妾」,恐怕過不多久便會唱一出「霸王別姬」。

  最後,再借用坎貝爾的話送給那些想嫁給富翁的美女們:「我勸你們不要苦苦尋找嫁給有錢人的秘方,而是多想想如何使自己不斷的增值,這比碰到一個有錢的傻瓜的勝算要大得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09

【天下遠見】歐美股東大會:拿再多錢的高管也是僱員

http://www.infzm.com/content/77037

每年的四五月份,眾多歐美上市公司召開股東年度大會扎堆。各大公司的管理層在大會前莫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精心準備,努力證明自己在過去一年裡如何增進了每一個股東的利益,如果過去乏善可陳,那就要把重點放在承諾改革和未來將如何讓股東滿意上,這樣,一則才能維繫和穩定股東和投資者們的信心,二則高管薪酬方案才有可能被股東接受。

如今,經濟危機持續深化、流年不利,平日裡一言九鼎的高管們要做到這一點可就難了,股東不滿意,就不會太給高管面子。畢竟管理層理論上是股東利益的執行者,你為我服務不力,我是小股東、進不了董事會照樣能給你難堪,股東大會上不見不散哈。

是的,在各大公司的官方網站上,無一例外都有設計精美的「投資者關係」(investor relations)欄目,提前數月發佈召開股東年度大會的日程。所有的大會相關材料、議程及財務數據,也可以輕而易舉地在該欄目上下載。只要你持有公司的股票,哪怕只是一股,你就有資格提交申請,獲得參加股東大會的門票,並在現場或通過網上系統行使自己的投票權,對大會上的議題表明態度。

熱門的上市公司股權大多非常分散,這意味著小投資者和個人股東,也有機會對大會造成影響。而且,多數大公司都會在網上現場直播自己的股東大會,有什麼風吹草動,也很容易吸引媒體及輿論的興趣。因此有些團體也會借這個舞台表現自己。

比如十幾個代表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年輕人,通過購買一點摩根士丹利的股票,得以出現在2012年5月15日的股東大會上,大唱反對貪婪金融家的論調。大摩的CEO James P.Gorman對此見怪不怪,淡然對記者說「還不夠刺激」。

投票通過高管薪酬報告,是股東大會的必要議題。這個提案一般都能順利通過,但是若是公司表現令股東失望,陰溝裡翻船的也不乏其人。在2012年4月27日巴克萊銀行的股東大會上,高管薪酬報告被股東們投了31.5%的反對票,使得CEO Bob Diamond1700萬鎊的收入可能不保。該公司的員工分紅三倍於股票分紅的情況,也被媒體廣為詬病。

當然,最慘的還是花旗的CEO Vikram S. Pandit。在2012年4月17日的花旗股東大會上,薪酬報告的反對率是55%,花旗集團主席Richard D.Parsons只得當即表示董事會將認真對待股東們的意見。可憐見花旗的CEO連拿了兩年1美元年薪,公司的表現也有所改善,仍沒能平息股東的怨氣。自金融危機以來花旗股價下跌逾8成,季度每股分紅僅1美分。

無怪乎匯豐銀行在2012年5月25日的股東大會前,先於5月17日開了個投資者互動日(investor day),大肆宣傳公司的成本削減及業務拓展計劃,並承諾將35%的利潤用於股份分紅。雖然Pirc(一家英國的投資者服務公司)在會前提議反對匯豐的薪酬報告,CEO Stuart Gulliver 720萬英鎊的薪酬仍然獲得了股東大會上近90%的支持率。

除了投票,中小股東還有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聲音。比如在股東大會上發言提問,比如提起議案。關於提問方式,各公司規定不同,最多也只是要求事先提交審核,確保沒有不當內容(比如人身攻擊)。

提起議題的門檻也不算太高。以英國的公司法為例,取得5%以上參會股東的同意,即可提起議題。在5月2日的百事集團股東大會上,由於達到了提案要求,某人權組織在股東大會上正兒八經的作了一個抗議瓶裝水公司危害用水權的演講。不管台下的集團總裁Indra Nooyi女士對這番言論作何感想,也只能乖乖聽完發言,並禮貌性的表示作為印度女性,水的議題頗能引起自己的興趣。

如果你看不懂上市公司發佈的數據,或不知道作為股東的權利怎麼辦?沒關係,有的是投資者諮詢和教育的機構和網站,教你怎樣不在大公司面前吃了虧去。

當然,從市場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上市公司們,也非常懂得不能得罪股東和公眾的道理,所有你應該知道的公開資料和常見問題的解答,都能在公司官方網站上輕鬆查找到,並有專門的投資者諮詢熱線面向公眾。

歐美的上市公司們如此小心認真履行義務,未必出於企業社會責任感,也不單是因為監管嚴格。道理簡單明了:高管拿的薪酬再多,也是僱員;股東出的本金再少,也是老闆。僱員能「哄」人繼續當老闆,「哄」更多的人來當老闆,才能製造對僱員更高的需求,僱員的收入才有保障。

【點評者說】是的,僱員不管拿錢多,還是拿錢少,要提高自己收入,無非兩端:一是一個儘量自由的勞動力市場,換工作、另謀高就的交易費用儘可能低,二是增加市場對你的需求,就是要有更多的人當老闆開廠開公司,老闆之間的競爭會推高僱員的工資,舍此之外,無非歪門邪道和零和遊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90

歐美續走寬鬆路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13/100410594_all.html

 經濟下滑的諸多擔憂,令全球央行貨幣政策寬鬆的大幕越拉越開。

  繼美聯儲在6月宣佈延長「扭曲操作」後,7月初,中國、歐洲和英國央行相繼宣佈貨幣寬鬆政策。與此同時,美國經濟一改一季度的強勢表現,6月疲弱的就業數據更是令第三輪量化寬鬆(QE Ⅲ)的預期有所升溫。

  7月6日,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6月非農就業人口僅僅增加8萬人,而市場預期值多在9萬人到10萬人之間。雖然失業率仍維持在8.2%的水平上,但降至歷史低點的勞動參與率卻足以說明當前就業增長的窘境。

  多國央行相繼降息後,政策寬鬆被解讀為貨幣當局的悲觀預期。不過,全球央行的領頭羊——美聯儲依然按兵不動,使得市場對寬鬆政策的效力心存疑慮。市場仍在期待寬鬆政策加碼,但政策空間究竟還剩多大?

  7月11日,美聯儲在其網站上公佈了最近一期的議息會議紀要,紀要中雖然並未出現更加明確的政策加碼暗示,但與會委員也認同,一旦經濟進一步惡化,QE Ⅲ仍可能出現。中性的政策描述是否意味著QE Ⅲ不會很快來臨?面對經濟愈發明顯的下行風險,美聯儲最終又是否會做出妥協?

QE Ⅲ逼近

  QEⅢ是否真的會來到?答案就隱藏在就業報告中。儘管對6月就業報告存在諸多不同的解讀,特別是「暖冬」和「酷暑」等天氣效應作用其間,想要從紛雜的數據中勾勒出美國就業市場的真實面貌難度頗高,但不可否認的是,就業增長確實要比預想的更糟糕。

  在數據公佈前,部分機構調高了對6月就業增量的預測值。高盛將其預測值上調至12.5萬人,而諸如美銀美林、瑞士信貸、花旗、摩根士丹利的預測值也多在10萬人以上。

  做出上述預測的主要根據在於,供應管理協會(ISM)製造業和服務業就業分項指標有所改善,ADP就業報告增長也高於預期。但市場的樂觀預測最終並未成真。

  6月就業報告中幾個重要指標幾無任何亮點。失業率雖持平於前月8.2%的水平,但勞動參與率也持平前值,維持在63.8%的歷史低點。

  這意味著,沮喪求職者並未重新返回求職大軍,統計基數並未擴大。在這種情況下,失業率持平帶給投資者的更多是擔心——一旦月度新增就業人口持續維持在10萬人以下,就業將無法滿足經濟潛在增長率的需求。

  有分析人士指出,ADP報告素以波動性大而著稱,和非農報告的關聯性並非密不可分。而製造業和服務業採購經理人調查多採用定性方式進行調研,主觀判斷性過於強烈。因此,預期和實際值出現背離並不值得驚訝。美國過度炎熱夏季的來臨,可能是導致新工作供給下降的重要原因。

  招聘經理可能會減少招聘活動,而求職者也更加青睞於網絡求職而非面談。加上去年冬季暖冬導致部分工作機會前移,諸多因素共同導致了6月的低迷就業。

  然而,6月低迷的就業增長確實會讓大家感到不安。沒有人敢說,在異常天氣消失後,就業增長就能恢復正常。一旦就業低迷反映的是經濟的真實面貌,政策層面又能做些什麼?

  目前,聯儲理事會中「鴿派」力量雖佔據上風,但對比最近幾次議息會議投票情況,聯儲內部對當前經濟形勢惡化的判斷仍存在分歧。

  部分委員仍然堅信,更為寬鬆的政策,僅有在經濟進一步惡化時才能出現。而某些態度偏中性的委員,其政策傾向也並未出現明顯偏離,這讓市場略感失望。因此,6月就業數據公佈後,雖然威廉姆斯、埃文斯和羅森格林等聯儲委員陸續呼籲寬鬆,但是市場對此反應平平。

  不過,就業惡化也確實為市場敲響警鐘。6月非農就業數據公佈後,市場對QE Ⅲ的預測概率明顯攀升。而從預測時點看,多數經濟學家的判斷集中於今年年末和明年年初。

  「更為寬鬆的政策很可能出現。」瑞士信貸首席經濟學家索斯(Neal Soss)稱,經濟數據下滑將會引發更多的刺激政策出現,而目前,美聯儲最為關注的仍然是失業率,如果就業數據一直讓人失望,四季度很可能引發QE Ⅲ的出現。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哈祖斯(Jan Hatzius)則在近期發佈的報告中則稱,美聯儲或會選擇在最近一次議息會議上延長超低利率的期限。當扭曲操作結束時,美聯儲會啟動QE Ⅲ以提振經濟。隨著令市場神經緊繃的「財政懸崖」日益臨近,就業萎靡引發的經濟減速現象會變得更加明顯。當這種實質性威脅出現後,也許QE Ⅲ真的會成為美聯儲無奈的選擇。

  不過,在布朗兄弟哈里曼銀行(BBH)全球貨幣策略主管馬克·錢德勒(Marc Chandler)看來,雖然就業數據很糟糕,但是期盼美聯儲很快就啟動QE Ⅲ並不現實。

  「期盼美聯儲在7月末的議息會議就動手並不現實,特別在扭曲操作剛剛啟動的時候,QEⅢ為時尚早。」

  渣打銀行美國經濟學家席大維(David Semmens)則認為,雖然說,美聯儲進一步量化寬鬆的概率很大,但其出現的必要前提是,通脹預期急速下降,就業狀況嚴重惡化,且資本市場出現較大幅度的深跌。

歐洲寄望LTRO

  對歐洲而言,政策進一步加碼的空間也同樣相當有限。目前,市場對進一步寬鬆政策的期待主要集中在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上。

  在最近一次降息後,歐洲央行主導利率已經降低到0.75%,而存款利率已經降低至零。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會理事科爾(Benoit Coeure)近期表示,雖然繼續降息令存款利率降至負值並非不可能,但卻並不認為「現階段對歐洲央行是恰當的」。

  和美國相比,歐洲的情況更加糟糕。儘管近期歐盟在政策妥協上有所進展,特別是在「減赤字」和「保增長」方面尋找到新的平衡點。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諸如銀行業監管、希臘和西班牙等國援助等問題上,短期內,要想取得突破性進展,仍困難重重。而諸如財政大聯盟設想和區域內競爭力改善等任務,更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目前,歐元區失業率已經走高至11.1%,雖然歐洲央行並沒有保持低失業率的明確任務,但高企的失業率無疑會對歐洲央行「略低於2%」的通脹目標產生威脅,因為這意味著更多的產能限制甚至是通縮危險,而這,是歐洲央行要努力避免的。

  因此,一旦歐元區通脹壓力持續減弱或者就業狀況持續惡化,歐洲央行惟有進一步寬鬆加以應對。

  7月9日,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在布魯塞爾參加聽證會時,在被問及是否存在繼續降息空間時,德拉吉雖未直接回答,但卻表示將密切關注經濟狀況,且將「竭盡所能維持歐元區內物價穩定的目標」。

  市場將此解讀為,一旦經濟惡化,歐洲央行仍可能繼續使用「非常規工具」來提振經濟。

  花旗集團歐洲經濟學家米歇爾斯(Jürgen Michels)指出,雖然並無充足理由歐洲央行不會將存款利率降低至負值,但隨著存款利率降低至接近零的區間,利率政策空間將變得十分有限。

  而歐洲央行如果再有寬鬆動作,更可能通過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來實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68

多晶硅電池遭歐美印圍堵 光伏出路何在?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9/2ONDE3XzUyNDk2OA.html

「我的觀點和上月底訪華時一樣,即政治上通過對話解決爭端。」9月17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就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立案一事再次作出表態。默克爾稱,儘管歐盟委員會已針對中國光伏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但是否出台臨時性的制裁措施「還需要好幾個月」,中歐雙方「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開展對話」。

這段表態對於惆悵中的中國光伏來說無疑具有鼓舞和撫慰作用,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一些光伏企業的內部人士仍然開心不起來。「美歐已先後舉起了雙反大棒,現在印度這些新興市場也蠢蠢欲動,開始加入這一陣營,中國光伏業已經被圍堵了。」昨日,一位江蘇光伏企業內部人士無奈地表示。

日前,印度反傾銷局表示,該局已收到印度業界申請,對原產於馬來西亞、中國、中國台北和美國或從上述國家和地區出口的太陽能電池組裝板或部分組裝板進行反傾銷調查。這一消息對於中國光伏企業來說無疑又是一大打擊,原本新興市場被中國光伏企業視為遭遇歐美圍堵後的出路。

「印度對於原料產地的限制比歐美更為嚴格,堵住了企業『繞行』的可能性。」另一家光伏企業的相關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新興市場岌岌可危

早在2011年上半年,印度市場就已經暴露了危機。當時,印度最大光伏電池製造商印度太陽能公司於當年6月停產併負債27.5億盧比(約合3.2億元人民幣),該公司把問題歸咎於中國企業的激烈競爭及歐洲政府減少對新能源補貼導致的需求減少。

去年12月19日,中國商務部網站上發出預警提示,印度商工部近期已收到國內太陽能電池板產業提交的對原產於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的反傾銷調查申請,預計一個月內可能發起反傾銷調查。

如今,在歐洲宣佈對中國光伏反傾銷調查立案之後,印度反傾銷局再次表態意義頗深。上述光伏企業內部人士表示,雖然企業對印度市場的出貨量很少,但印度的表態加重了市場的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對於目前的市場來說負面影響很大。

多家知名企業高管此前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均表示,在遭遇歐美「雙反」之後,企業開始加大對日本、印度等新興市場的戰略佈局。

光伏出路何在?

接連不斷的壞消息已經讓國內的一些企業吃不消了。繼天合光能被指裁員後,9月17日晚間,尚德電力宣佈,基於全球光伏行業形勢持續惡化,特別考慮到美國「雙反」和歐盟反傾銷調查對中國製造的影響,公司決定暫停在無錫地區部分電池工廠的生產。

那麼,現已遭受美歐印三方圍堵的中國光伏出路何在?對此,業內專家表示,美國「雙反」和歐盟反傾銷政策均針對我國多晶硅產業,多晶硅產業將在一段時間內陷入寒冬,但中國光伏產業不會因此停滯,中國光伏業的當務之急是探索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完成從晶硅到薄膜的光伏技術轉型和升級,將成為我國光伏產業走出困境的突破口。」「薄膜太陽能之父」拉爾斯·斯托特表示。

據記者掌握的數據,當前薄膜電池主要有硅基薄膜電池(a-Si)、銅銦鎵硒(CIGS)、碲化鎘(CdTe)三種主流的技術路線。

漢能控股一位內部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確認,其近期正在加快對薄膜民用應用市場的佈局,9月9日,該公司就在宜家家居位於英國米爾頓凱恩斯的門店舉行推介會。「這標誌著其正式開始通過宜家的零售渠道向英國家庭推出漢能的小型太陽能發電系統解決方案。」一位接近漢能控股的人士評價說,對整個行業來說,實際上也是一種借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