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隔牛打山──思想混亂導致政策進退失據(2010/03/06)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1344


小魚兄上期《據實的客觀質疑》,點出集體創作財經界名人前言不對後語,此現象筆者亦有留意,比如有人曾說買三百萬匯豐正股風險仲大過買三萬元匯豐窩輪,又或者炒窩輪學做CEO。同一個人講野都會自相矛盾,何況是「集體」?

筆者有時也會前言不對後語,大家可以看看筆者2004年前的網誌仍然是看淡的,看錯市不要緊,最緊要識得改,不可死撐。市場是因某些因素而出現走勢,而非跟隨某君的指導而行,強如股神也是看到鐵路的前景而投資,而非自以為點石成金而亂點鴛鴦。人誰無過?但有些「始終如一」的人,亦不見得值得欣賞。

某發展商屬下的電子傳媒,無論是財經節目,還是地產節目,所有主持人都是始終如一地看淡樓市,連現在的大旺市,他們也有辦法在千頭萬緒的消息中發掘利淡的觀點。又如某大代理集團的隱形大股東,也是無論任何市況都是看淡,我們作為讀者真不能不寫個「服」字。

進行分析時要抓著重點,筆者以前因看淡香港的長遠發展而看淡樓市,但後來發覺 這點是無關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樓宇的供求、資金及信貸的鬆緊度,對於次要甚至無關痛癢的因素,看得越多,只會自亂陣腳。某些人居然想到用美匯指數預測香港 樓市,就算圖表併出兩者有關係又如何?根本難以解釋兩者的因果關係。同樣地置業決策,首要是究竟可以買多大金額的樓宇,偏生人人都想著自己的Dream House,列出一大堆條件,然後說樓價太貴,筆者只有一句:「萬丈高樓從地起。」

最近的樓市政策,亦有此款傾向,簡單如究竟現在樓市有沒有泡沫,金管局與政府 一個話有,一個話無,皆因所謂「泡沫」根本就沒有公認的定義。那麼政策應該是防止泡沫形成,還是防止泡沫爆破?更滑稽的是所謂「豪宅價會否傳染到中小樓 宇」,特首說沒有,林鄭月娥卻在上周說,要推出好幾幅豪宅地,若能紓緩豪宅供應,亦可紓緩中小型樓宇的價格。

我們的政府思維主次倒置,連那個是山,那個是牛都分不清:究竟政府應該解決市民的居住問題,還是去幫市民去置業?方今政府要負責幫市民讀大專、幫市民創業,甚至肯去搵工送你五千大元,連甚麼是應該做的事也混亂起來。

而近半年來,政府都是以各種方法打壓豪宅市場,以免中小市場跟升,實踐的結果 是豪宅市場的確冷卻下來,但中小市場一樣照升!歸根結底,豪宅與中小樓宇的「用家市場」是分開的,但是對於「炒家市場」卻沒有這個防火牆,市場上有的是資 金,同時銀行體系放出大量貸款,兩者並行引發了物業市場的投資動力,偏生豪宅市場被打壓了,炒家還不在中小樓宇市場尋寶?

以筆者觀之,香港樓市的真正問題,是有些人明明只有能力買二手市場的中小單 位,卻想去迫政府提供一手的上車盤。就當政府硬要把市民置業責任攬上身,在居屋二手市場的補地價政策入手,可即時提供大量的中小單位的樓盤及租盤,比如容 許居屋先賣樓後補地價,或者未補地價居屋只需交市值租金的三成代替補地價之類。總好過以為增加豪宅供應(卻未必影響樓價)可以控制中小樓宇的樓價(而非供 應)。一如某財經爛gag:「由於恆生指數太多中資股,所以標普500指數更能反映香港經濟。」

隔牛打山,死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69

思想的竞争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expert_article-5598-3296.shtml


  邓普顿爵士认为“自由竞争的增加有可能让那些最具盛名的机构在未来五十年里消失,尤其在那些限制自由竞争的国家更是如此。”        其实,这不仅是商业的竞争,还是思想的竞争。当代国家间的竞争早已不是单纯 的资源竞争,而是思想竞争。由于人类沟通方式的革命性进步,思想的传播与交换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一切压制思想,限制思想流动的方式都在受到巨大的挑 战。        思想的竞争与商业竞争一样,也可以有多种战略。        思想垄断    与商业上的垄断一样,竞争者可以通过天然的和人为的方式设置进入壁垒,限制其 他思想的进入,从而形成思想的垄断。这种战略的弱点在于进入壁垒的牢固程度和可持续性。随着人类迁徙的相对容易,沟通方式的革命性进步,思想壁垒的维护越 来越难,思想传播的穿透力越来越强。        广告营销    商业企业可以通过轰炸式的广告营销推广产品。“脑白金”的成功就是这一营销方 式成功的典范。而思想上的洗脑宣传也具有广告营销的作用,功效一点也不亚于“脑白金”。这种战略的弱点在于受众的“审美疲劳”,对宣传的麻木。而人们口碑 相传式的“病毒营销”则是对此种战略的最大挑战。        细分市场    商业上的策略还可以专注于某个细分市场,创造在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样,在 思想的竞争中,竞争者也可以专注于某个地区,或者特定人群,以对细分市场最有效的方式传播思想,占领阵地。但是,这种战略的潜在问题在于细分市场边界的打 破,以及细分市场本身的变化。        人海战术    “三人成虎”不仅是一个成语,也是思想竞争的重要策略。当谎言被大多数人重复 一万遍后,大多数人都会相信,重复谎言的人自己更是深信不疑。这种战略的好处在于具有正反馈的自激振荡加强作用。说的人越多,相信的人也就越多。相信的人 多了,说的人就更多了。如此反复,不断加强,直至现实的系统无法承受而崩溃。这个战略的危险在于发起者可能也无法控制后续的发展,思想的传播有可能因为不 断的正反馈而失真,而系统则容易进入混沌状态。        抹黑对手    在商业竞争中,抹黑对手从而获利的情况非常多。在思想的竞争中,这种手段也很 常见。简单化,妖魔化与自己竞争的思想,使受众感到恐惧与厌恶,这是非常有效的竞争手段。但是,这种手段的潜在问题在于一旦抹黑的内幕曝光,抹黑者很可能 自身受损。        转移视线    通过创造多种关注点,混淆视听,转移对自己不利的指责与质疑。这种方法在企业 的公关中经常使用。如果有负面的消息,企业可以用或真或假的其他新的消息来分散公众的注意力,从而转移视线。在思想的竞争中,这种战略也层出不穷。        思想竞争的战略还有很多种。但是,归根到底,思想的真正内在力量才是竞争成 败的关键。在商业上,无良企业完全可以通过高超的营销手段误导客户,从而战胜竞争对手,获得短时期的商业成功。但从长期看,产品与服务的内在价值才是决定 性因素。思想的竞争也不例外,短期获得表面上胜利的思想并不一定是真理。长期看,思想的力量不在于营销与垄断,而在于思想背后的逻辑与事实,在于思想所表 达的人类灵魂的真实声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41

实力投资:巴菲特投资思想的个性化应用--陈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jwye.html

实力投资:巴菲特投资思想的个性化应用

——陈理在中道巴菲特俱乐部2009年年会上的演讲

2010年7月18日

各位同仁:

        本次俱乐部年会的主题是“巴菲特投资思想的普遍适用性和个性化应用。”

    巴菲特投资思想的普遍适用性对俱乐部同仁来说是毫无疑问的,但对整个投资界而言,疑问是大大的。不仅在中国如此,在韩国如此,甚至在巴菲特的老家美国也是 如此。五月份的时候,我们曾委托孙涤教授向查理·芒格请教了这个问题,芒格也说,不要说在中国,即使在美国,人们也质疑我们的方法是否管用。

    巴菲特投资思想的个性化应用是客观存在的,从我们俱乐部会员的情况看,虽然都学习巴菲特,但从选股到具体操作,都是有所不同和各具特色的。一方面和每个人 学习的深入程度不同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有关。下面我就自己学习应用巴菲特投资思想谈几点体会,并汇报自己个性化应用的结果——“实力投资 理论”,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学习应用巴菲特投资思想的几点体会

    一、刻板学习才能正确创新

     关于学习与创新,我曾经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黄教授有过一番讨论。

    ·黄教授:学东西要原原本本地学,不要先考虑创新。只要老老实实地把大师的东西学到家,最后自己的东西自然就出来了,创新就出来了。因为大师解决了很多问 题才成为大师的,如果你还没学到家就想创新,实际上你还有很多问题还没解决,因此难以成功。例如齐白石的一位学生就是这样的,老老实实地把齐白石的画学 好,最后到一定境界自己就成为大家了。所以老实人才有大成就,当滑头,老想创新反而不行。

    ·阿理:遵守规矩的人往往善于创新。因为遵守规矩的人老老实实把大师的东西学到家,达到很高的境界后,知道哪些东西能做,哪些东西不能做,创新的方向才正 确,才不会乱创新。有一个日本的电视剧叫《龙樱》里面提到:遵守规矩的人,一般人以为是一板一眼、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其实正好相反,不遵守规矩,就不能创 新,因为不遵守规矩就会盲目、误入歧途,谈不上创新。和我提倡投资创新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不谋而合。把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结合起来的创新,因不遵守投 资的“规矩”即投资的基本原理而误入歧途,所以谈不上真正的创新。

    投资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做老板”的思路,一种是“打工”的思路;一种是“建管道”的思路,一种是“提桶”的思路;一种是“结婚”的思路”,一 种是“一夜情”的思路;一种是把股票当生意看,一种是把股票当一张纸看;一种是根据本质决策,一种是根据表面现象决策。前者是投资的思路,后者是投机的思 路。

    有人主张“投资和投机相结合”,“价值投资和波段操作相结合”,认为这是高明的创新,其实等于是你既做老板,又去打工;既用自来水,又每天去水井挑水喝;既结婚生子,又搞一夜情。总之要脚踏两条船。其结果如何,地球人都知道。

    学巴菲特也是这样的,很多人巴菲特的东西还没学到家就想创新,其结果必然是不得要领。例如打太极拳,假如你连基本功都没练好,就想创新,独创一套拳法,其 结果必然是贻笑大方。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六禅,就是这样,首先老老实实把陈氏太极拳学到家,然后才创造了杨氏太极拳;又如,乒乓球打法,象直拍横打的打法 不是一般人能创新的,必然是老老实实学习世界一流的打法,达到很高境界后才能创造自己的独特打法。各个领域的最高境界、学习和创新都是相通的。

    巴菲特的成长历程也是这样的,首先长时间老老实实学习和应用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才慢慢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并吸收费舍、芒格的思想,最后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达到大师的境界。其实巴菲特自己也说,他并没有什么创新,只是善于学习和应用而已。

刻板学习就是要聪明人下笨功夫。

    季羡林认为学外语没诀窍。学外语最好是聪明人用笨办法来学,就是要多读、多背、多记;聪明人用聪明办法也可以,但不扎实;笨人用笨办法也可以学好;但笨人用聪明办法就完了。

    学习巴菲特也一样,首先要聪明人下笨功夫,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谈创新,这个过程至少十年,符合一万小时定律。

    二、化繁为简才能抓住本质

    《李小龙》里有一位哲学教授说,中国哲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中国的先哲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易经的阴阳、老子的道,儒家的中庸。他建议李小龙的新拳种必须以中国的哲学为基础才有前途。李小龙后来把武术简化为攻防:攻击和防守,创立了截拳道。

    格雷厄姆把投资的秘密简化为“安全边际”;巴菲特把投资简化为“护城河”+安全边际,把操作的原则简化为“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 ,把投资的课程简化为如何评估企业和如何看待市场价格。查理·芒格把投资简化为三条训导:第一条,股价公道的伟大企业比股价超低的普通企业好;第二条,股 价公道的伟大企业比股价超低的普通企业好;第三条,股价公道的伟大企业比股价超低的普通企业好。阿理则倾向于把投资简化为“实力投资”或“实力+安全边 际”。第二部分我会向大家作一个简单介绍。

    三、巴菲特的“四个转变”和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几个月前研究发现,巴非特一生的四个重大转变:

    1、从廉价股投资到高品质企业投资的风格转变;

    即从格雷厄姆的“雪茄烟蒂”投资法到高品质企业投资的风格转变。

    2、从证券投资到企业购并和证券投资双管齐下的业务转变;

    巴菲特入主伯克希尔后,这种转变就开始了。

    3、从资金需求者到资金提供者的角色转变;

    芒格说过:“伯克希尔钱多成灾——我们拥有许多不断产生现金的伟大企业”。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巴菲特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向高盛等提供资金支持。

    4、从建立自我到追求无我的境界转变。

    巴菲特的三步曲(巴菲特投资思想的三个阶段)和四大转变造就了巴菲特的一生。贯穿的主线是:实力,持续学习提升软实力(智慧和境界),通过提升软实力壮大 硬实力(财富和影响力),实力强大后变成太阳,普照大地,回报社会,改良社会。巴菲特的“四个转变”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四、学习巴菲特的最高境界是忘记巴菲特

    请大家思考一下,学习巴菲特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在原汁原味、不折不扣学习巴菲特的基础上,到一定程度个性化就会自然而然出现,创新就会自然到来。

    个性化先是内化的过程,巴菲特的东西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和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相融合,变成自己的信念和行为习惯,变成自己的本能,渗透到潜意 识,浑然一体,像呼吸一样自然。所以,我认为,学习巴菲特的最高境界是忘记巴菲特。就像练太极拳,初练时,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练到一定程度招式的名字基本 都忘了,练到一定程度,甚至连自己也忘记了,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无招胜有招,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该怎么打就怎么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庖丁解牛,游 刃有余。

    当你从刻板学习巴菲特,到忘记巴菲特,你的个人投资哲学和风格就慢慢形成了。

    下面我向大家汇报自己学习巴菲特和个性化应用的情况。

    第二部分,实力投资:巴菲特投资思想的个性化应用

    阿理1995年底通过孙涤教授在上证报的专栏文章接触巴菲特思想以来,一直主张要原汁原味、不折不扣地学习巴菲特,不要轻言创新,否则基础不牢很容易误入 歧途。例如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结合、投资与投机的结合、价值投资和波段操作(趋势投机)相结合,就属于创新误入歧途。另一方面,阿理一直没有放弃致力于把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具体特点相结合,进行投资实践和理论探索,希望最终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自己也犯了巴菲特思想还没有学到家,就想个性化和创新的错误,也尝试过把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结合、投资与投机的结合的所谓“创新”。当 时关于巴菲特的书籍很少,谈不上系统、全面、原汁原味学习巴菲特,加上翻译的原因,在理解上容易产生偏差。读了孙涤教授的文章后,我读的第一本关于巴菲特 的书是《股王之道》,然后是《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巴菲特从100到160亿(公司投资要义)》、《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组合》等,后来关于巴菲特的 书就原来越多了,特别是通读了巴菲特本人致股东信后,对巴菲特思想的理解才逐步回归正途。

    一、个性化第一步:中庸投资

    大约是1996-1997年,阿理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投资要中庸,进退两从容》,首次提出了“中庸投资”的概念。那个时候我希望把巴菲特的投资思 想、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中国的传统哲学和中国资本市场具体特点相结合。试图用“中庸投资”来概括自己的投资哲学和投资风格。

    所谓“中庸投资”,就是主张在狂燥、抑郁情绪交替流行,非理性、易走极端的股市里,以中庸的心态、中庸的思维、中庸的方法、中庸的境界进行投资,强调“勿 以涨喜,勿以跌悲”,市场中立、动态守中(即以企业的内在价值为核心)、稳中求进、刚柔并济、长短协调、无为有为相结合,达到“庖丁解牛”的最高境界。

    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投资中力行中庸之道:稳中求进,进中有度;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差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差,避免在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两个极端摇摆不定, 保持客观和理性;长期而言,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价值规律”其实就是“致中”、“守中”,符合中庸之道;下跌过程中,在低估区域分批买进,在上涨过程 中,在高估区域分批卖出,不要指望买到最低价,卖到最高价;资产配置中,适度分散,相对集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庸不是折衷,不是骑墙,不是没有原则性;同 时,还要注意刻意守中反而会偏离中道。

    市场先生有思想偏激、爱走极端的毛病,股市的词典里,没有“中庸”这个词。回过头来看,经历了市场的风风雨雨,阿理愈加深刻体会到在股市保持中庸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在投资中遵循中庸之道,坚持中庸投资?道理很简单——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端,必定会向相反方向转化。这是中华民族掌握的最古老的智慧之一,在《易经》和老子的《道德经》里已包含物极必反的思想。《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华人首富李嘉诚亦谈到生意经:“我一辈子牢记‘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这一句话。”;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差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差;李嘉诚至今 采用保守的会计方式,非常重视集团总体的现金流向,注意各核心产业之间现金流互补,财务稳健,1956年以来,保持了几乎没有债务的“无债稳健经营”,已 达半世纪之久; 99%的时间想失败,1%的时间想成功,未雨绸缪,谋定而后动。李嘉诚为人厚道可亲,处事中庸老道,故常盛而不衰,是华人中庸投资的成功典范。

    其实不止华人,连西方的格雷厄姆和巴菲特也深谙中庸之道。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就引用了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总结太阳神阿波罗对其儿子费顿坚持驾驶太阳马车时的忠告:“白鹭用中音歌唱,走在中间最安全”,强调投资“中道最稳妥”(拉丁文Medius tutissimus ibis)

    巴菲特也曾经说过:“中庸之道是我唯一感到舒服的投资策略”。他所遵循的投资的简单原则“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 正是来自格雷厄姆,它是逆向的,反极端的,所以也是中庸的。“诚”是达于中庸之途,巴菲特已经达到了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最高境界,所谓“至诚如神”。

    美国长期跟踪伯克希尔的独立分析师霍华德说,这就是巴菲特模式,无论世道好坏都比较中庸。

    中国股市只有20年的历史,但已经经历了5次暴涨暴跌。目前中国股市正处于“新兴+转轨”的阶段,比成熟市场更爱走极端。2005-2008年三年的时间 上证综指经历了6倍上涨、70%下跌的过山车走势,是市场先生走极端的典型,也是我们做投资的君子,实践中庸投资的极佳机会。

    二、个性化第二步:实力投资

    直到1999年,我决定放弃钟爱的“中庸投资”的名字,改用“实力投资”来命名自己的投资哲学(尽管我认为中庸投资仍然是投资大道),2000年退休来上海,注册公司便以“实力”来命名。究其原因就是1999年我阅读了娅娅先生的第一部系统论述实力理论体系的专著《实力论》:http://baike.baidu.com/view/1988398.htm?fr=ala0_1_1

立刻被实力理论富含的深刻内涵和极端重要性所折服,从此开始试图将巴菲特思想、实力理论、中国传统哲学、中国资本 市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构建自己的“实力投资理论”。但我一直没有对外公布,因为我深知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投资不仅是一门理论,更是一种实践活动,我希 望用十年的时间来完善和检验。现在十年过去了,实力投资理论已基本成型。今天借俱乐部年会的机会,向大家简单介绍,求教于大家,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实力的定义和实力论的极端重要性。

    实力就是真实具在的、已经具有现实价值的、自己可以控制与操作的综合力量形态。

   宇宙是由实力构成的。世界统一于运动“实际是统一于实力”。力量是运动的根源,运动是力量的存在形式,时空是力量的不同表现。时间是力量的速度,空间是力 量的支撑。在宇宙,实力最强的天体是中心,太阳系就是例子,太阳实力最强大,九大行星都围绕它转;在人类社会,美国的实力最强大,各国都围绕美国转;在企 业界,实力最强大的龙头企业掌握着行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中国的古话是“有理走遍天下”其实是错的,应该是“有力走遍天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的较量。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一直强调“以理治国”,忽视了实力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屈辱正是长期忽视实力治国和实力建设的必然结果。

    毛泽东是实力论的大师。秋收起义后,他根据共产党军队的现实情况进行实力定位,反对攻打中心城市,带领部队上井岗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他肯定了斯大林“落后 就挨打”的论断,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靠实力、靠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共产党实力理论得到重视的证明。可以说新中国的建立实力理论功不可没。后面 两弹一星的成功,也是重视实力理论的结果,特别是核威慑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后来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务实外交政 策的提出,正是新时期实力理论的伟大实践。“有力则存,无力则亡”对国家、对企业、对个人都是真理。

    对投资而言,企业是最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实力系统之一。企业的价值最终是靠企业的实力来创造的,不是靠概念、靠市场波动。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可以归类为“实力 投资理论”,他的“护城河”本身是一种防御工事、防御实力,代表的是企业持久竞争实力。巴菲特的经营哲学“与赢家共事”就是阿理在实力论基础上提出的最典 型的“实力经营哲学”。冯仑的“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基本上也属于实力经营哲学。李嘉诚对孙子说:要做“仁慈的狮子”,就是实力论;李嘉诚的“建立 自我,追求无我”也是实力论,就是先积累实力,建立自我,然后回报社会,追求无我。

    最后,人类社会的终级追求,本质上就是追求实力、控制实力。人们追求财富的本质是什么?无非是追求实力。在商品社会,金钱是实力的载体,追求金钱就是追求 实力。“翅膀硬了就要飞”就是实力论,公募基金经理敢于“私奔”,就是因为他们翅膀硬了;我们很多俱乐部会员敢于炒老板鱿鱼做独立投资者,无非也是翅膀硬 了,有实力了。所以有实力才有真自由。当然也有例外,没有实力也有自由,但那是乞丐的生活,但那只是表面上的自由。人类现在飞向月球、飞向太空,无非也是 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强大了。中国没有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力积累,神五、神六、神七升天是不可能的。

    富兰克林说,我一定要变得富有,以便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其实就是要追求实力强大后造福社会,先变成太阳,才能普照大地。否则只能象月亮那样靠反射太阳 的光芒冰凉地抚摸地球。“让世界充满爱”的愿望是非常美好的,但如果忽视了实力的支持和保障,也是非常幼稚的,“爱和力”要结合。实力理论如果在中国深入 人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长盛不衰才具有强大的基础,否则只能是概念、泡沫,就象流沙上的海市蜃楼。

    因此“实力”一词并不浅薄、苍白和庸俗,它有非常深刻的哲学内涵。精湛的理论前提是精湛的哲学,鉴于实力论的极端重要,希望能推动实力理论和实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二)、实力投资理论纲要

    “实力投资理论”,是阿理尝试将巴菲特投资理论的普遍原理,和实力论、中国传统哲学、中国资本市场具体特点相结合,进行思维格栅、融会贯通的产物,是巴菲特思想个性化、中国化的一种独特探索。

实力投资的核心,就是用低估的价格选择最具实力的企业,长期持有,中庸投资。低价保证安全,实力创造价值,复利造就奇迹,中庸达于至境。

实力投资的全称:实力中庸投资理论。因为偏重选股和实力论,所以简称“实力投资”

    1、实力投资哲学:实力所有者投资

    做投资的刺猬

    吉姆·柯林斯认为,要掌握卓越之道,可以先问问自己这个问题:“你是刺猬,还是狐狸?”。“像刺猬的人,则把复杂的世界简化成一条基本原则,或一个基本理念,发挥统帅和指导作用。不管世界多么复杂,都会用这个原则专心面对所有的挑战和进退维谷的局面。”

    格雷厄姆是投资界刺猬的先驱,他把成功投资的秘密精炼成四个字的座右铭“安全边际”。巴菲特则是有史以来投资界最伟大的刺猬,他把费舍和格雷厄姆的哲学融会贯通,简化为两个关键词:“护城河”和“安全边际”。

    阿理也希望把投资的行业本质压缩为四个字:“实力投资”。包括“实力”和“安全边际”的内涵。其中“实力”是指公司的综合实力特别是持久的竞争实力。巴菲 特的“护城河”概念,在本源上实际是企业综合实力中的“防御实力”,他引申为持久的竞争优势。“护城河”可以说是持久的竞争实力强大到一定程度的外在体现 和生动比喻。“投资”的概念与“投机”相区别,有安全边际的保护才是投资,否则就是投机。所以投资的概念里已经包含了安全边际的内涵。

    实力投资除了重视企业的防御实力即护城河外,也关注企业的进攻实力,主张攻守兼备。例如有些有区域垄断的企业,的确有宽阔的护城河,防御实力雄厚,就象孙 悟空用金箍棒画一个圈把唐僧保护起来,但却缺乏进攻实力,到区域以外的地方,没有竞争实力和竞争优势,难以发展和扩张,很容易被“妖精”吃掉。

    实力所有者投资

    格雷厄姆强调要把股票当作生意的一部分,“最聪明的投资方式是把自己当作持股公司的老板”,巴菲特认为这是有史以来关于投资理财最重要的一句话。即要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投资。

    实力论认为,人类社会有三大实力系统:国家、企业和个人。在和平年代。企业是最主要的实力系统。

    所以,对企业的投资,就是对实力系统的投资。从实力所有者的角度投资是最高明的投资,最符合投资的本质;投资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实力、收藏实力、控制实力。

    我们投资的时候就要选有实力的国家、有实力的企业和有实力的企业家。巴菲特之所以成功,和他以合理的价格选对了最有实力的国家中最有实力的企业家管理的最有实力的企业有关。

    中国平安投资富通银行实际上忽视了国家实力系统的外部支持(即天助),其投资系统存在致命缺陷。如果富通是属于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等任何一个有实力的 国家系统的企业,平安都不会输得那么惨。比利时政府实力太弱小,只能将富通的核心资产拱手贱卖给法国人。所以对银行、保险等高杠杆经营金融企业的评级,国 家实力系统的外部支持(即天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2、实力投资的基本模式

    实力发展和实力保全

    实力发展:主要是投资企业,包括实力控制(控股、收购)、实力联合(合伙、合资)、实力分享(参股、买股票)三种基本实力发展模式。还包括实力利用的特殊发展模式。

    实力保全:主要是投资债券,包括实力堡垒(固定价值证券)、实力吸纳(变动价值证券)和实力储备(现金及等价物)三种基本实力保全模式,此外还可包括实力借用的特殊保全模式。

实力发展和实力保全不能绝对分开,实力发展是保全中的发展,实力保全是发展中的保全。

    3、实力投资的基本策略:

    实力选股,阴阳组合,中庸操作,自然心态。

    ·实力选股:护城河+安全边际

    ·阴阳组合:阴阳平衡+攻守兼备  

    实力类型:进攻型(阳)实力和防御型(阴)实力,如股权实力(阳)和债权实力(阴)。投资组合由进攻型实力和防御型实力组成,阴阳平衡,攻守兼备。 

    ·中庸操作:长期收藏+滚动操作。对极少数“必然成功”的伟大企业要长期收藏,复利累进,坐享其成;对一些确定性较高的优质企业要在长期持有的基础上滚动操作。注意滚动操作不是波段操作,而是根据估值的情况低买高卖:在低估区域分批买进,在高估区域分批卖出。

    ·自然心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保持平常心,顺着机会成本之水自由流淌,不战而胜,宁静创富。

    5、 阿理三环图

   



 

    从“刺猬三环图”得到启示,阿理将选股的核心归纳为“阿理三环图”:能力圈、实力圈和价值圈三圈交集。我认为巴菲特投资的精髓可以用“阿理三环图”来解释清楚。

    ·实力投资理论认为:企业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实力系统。投资企业就是投资实力,就是投资价值;企业的长期投资价值取决于长期获利能力,长期获利能力取决于 长期竞争优势,长期竞争优势取决于长期竞争实力,长期竞争实力明显强于竞争对手就会形成竞争优势,从而形成护城河,所以企业归根到底是靠实力创造价值,因 此对企业的评估,首先是对企业综合实力的评估,尤其是持久竞争实力和护城河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内在价值评估。

    ?能力圈:巴菲特投资选股强调“能力圈”的概念,一般可认为是可以理解和熟悉的范围,是自己具有优势的范围;更深理解应该是“重要的和可知”的范围,这才 是能力圈的本质。投资界对巴菲特的“可知的”或者“可以理解的”的理解存在误区。一般认为就是自己熟悉、可以理解其产品是怎么生产的、怎么使用的等等,实 际这只是皮相之见,巴菲特的“可以理解”是有特指的:对该企业未来十年的前景和经济状况胸有成竹。

    ?实力圈:阿理认为选股在能力圈的基础上,应该建立“实力圈”的概念。是指具有持久竞争实力(即有护城河)的企业群。是实力投资重点关注的实力企业清单。 实力圈根据企业竞争实力的大小、竞争优势的持久性、企业的卓越程度、行业地位以及护城河的宽度(竞争优势的大小)等,结合行业的稳定性、持久性、长期盈利 能力和吸引力可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第一世界)、重点层(第二世界)和卫星层(第三世界)。相应三个层次的企业可分为三个类别:胜势企业、强势企业和优 势企业。通俗地讲,只有实力派的企业的能进入企业库,偶像派、概念派的企业被排除在企业库之外。

    实力不够未能进入实力圈的企业,如果值得关注,可进入“潜力圈”。

    实力圈的概念还可以延伸到社交、阶层甚至国家的划分。因为整个社会从根本上是实力定位的。毛主席的三个世界的划分,大体也是三个实力圈的划分。俱乐部也是 实力圈的概念。中国有了原子弹,也就加入了“原子弹俱乐部”,进入了拥有核武器的实力圈国家。陈毅元帅铿锵有力地说:“中国人不穿裤子也要搞原子弹”,就 是要艰苦奋斗增强我国的军事实力,跻身核大国的实力圈

    现在有一个“圈子成功理论”,要取得成功,必须进入某个圈子。以克林顿的成功为例,他得到高人指点,加入精英俱乐部——美国外交协会,很快就得到实力圈的支持,平步青云,当上总统。否则比登天还难。

    ?价值圈:是指价值低估、具有安全边际的企业群。

    能力圈、实力圈和价值圈三圈交集,就构成了“阿理三环图”,只有处于三环交集区域的企业,才能进入实战投资组合。巴菲特的能力圈、护城河和安全边际三大投资精髓,通过“阿理三环图”已经完全形象地表达出来,而且可以部分量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5、力和理的结合,做仁慈的狮子。

    实力投资重视“实力论”,并不等于言力而失理。娅娅先生认为,力与理的有机结合是使无序世界向有序世界发展的两大不可或缺的杠杆。从国家层面看,即使我国 强大起来,我们也决不以强凌弱、称霸世界,但也决不允许别人欺侮我们。所以中国要“和平崛起”、“软起飞”;从企业的层面看,仅有实力还不够,实力再强 大,也不能店大欺客,推行霸道;从个人层面看,不能为富不仁,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从投资的层面看,实力和理性相结合,实力和中庸相结合,要投资 “仁慈的狮子”,即一个有实力的森林之王,却能心存慈悲,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值得尊敬的企业。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实力投资只是阿理解读和应用巴菲特投资思想的一个视角。每个人都可以有而且必然有自己的视角和个性化应用,但前提是要在刻 板学习和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不能超越投资的基本原理。个人建议至少有十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才考虑个性化应用的问题,尤其是不能超越价值投资三条基本原理: 股票是生意的一部分,买股票就是买企业;市场先生是在那里服务你,而不是指导你;稳健投资的秘密是安全边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00

李禄 思想花园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31.html


李禄什么时候回过中国的?当局是怎么判断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给了他签证的?他需不需要保证什么? 要不然他怎么看比亚迪的?

不免感到好奇。今天中国证监机构,人民银行高层,很多是李禄在美国的同学,应该也起了作用吧。

作为中国人来说,巴菲特如果真的选李禄,这肯定是他最大,最后,最重要,也希望是最好的投资。巴菲特的投资风格,说根到底,还是看人而已。

巴菲特如果选李禄,看来匪夷所思,但起码有两个理由是成立的:

第一,从三十年,五十年的时间尺度来看,未来世界的经济重心必然转移到亚洲,中国很可能取代美国的位置。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如果要在未来三十年,还能维持巴郡每年百分之二十的回报率,中国投资市场将起很关键作用。

选一个中国人来接班,是非常前瞻大胆的做法,但也很符合巴菲特的思路,因为他看问题都是看十年二十年以后的。

第二,巴菲特的接班人,为人道德,个人品质方面,必须符合最严格的要求。从这点来说,基金经理很难证明自己的track record,不是说做做义工,把收入捐一些给慈善机构就能完事的。

李禄刚好有八九的经历,作为副总指挥,后来亡命天涯,等于是经受了最严格的个人品质考验,能当大器。

新浪网对李禄在八九年的经历只字不提。

可以肯定,如果李禄真的接巴菲特的班,八九平反的日程肯定加快很多,本来就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中共最会顺水推舟,做个人情而已。

连冯小刚在接受访问时也说,他考虑过在唐山大地震中拍这段,但还是放弃了。

如果邓文迪接管了新闻集团,李禄接管了巴郡,那二十年后,(大陆)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力量真不可小看。软的硬的都有了,西方主流的精华到时候都在中国人手里了。


-------------------


08 年 9 月 27 日,當巴群入股比亞迪的消息於媒體曝光時,比亞迪的股價仍未到 $20。

09 年 8 月,比亞迪的股價平均企穩 $80 以上。

09 年 10 月,據內地傳媒報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在全國機械工業行業協會工作會議上透露,為落實《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的發展電動汽車的規 劃目標,國內前十位整車企業已簽署《電動汽車發展共同行動綱要》。簽署的十家汽車商,包括為上汽集團、一汽集團、東風汽車集團、長安汽車集團、廣汽集團、 北汽集團、中國重汽、華晨汽車、奇瑞汽車、江淮汽車。這十家均是大型的汽車廠。

請注意:比亞迪榜上無名。

之後,比亞迪股價開始一浪低於一浪。

今年 7 月,國土資源部在官方網站發佈公告,稱陜西省戶縣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擴建工程涉及違法佔地。

昨日,比亞迪股價收 $53.45。

以上兩則消息,一般散戶也知道

- 比亞迪並非如紫金有強硬後台
- 對比亞迪的股價有嚴重長遠負面影響

翻查港交所有關持比亞迪逾 5% 股權者之持股變化,不覺巴群於以上兩則消息曝光前後大幅減持比亞迪股份。

若李祿全權負責巴群比亞迪股份之增減,對以上兩則消息不為所動,堅持長持比亞迪股份,或巴菲特屬意由他接班後,大大加強巴群持中資股的比例之餘,長期持有之風格不變,個人不懷疑他當巴菲特接班人的能力,只懷疑他能獲巴菲特垂青,背後是否國家暗中安排。


...





連我等小散戶也明白,中資股絕不能長期持有,股價頂多只有 7 年風光的定律,李祿不可能不清楚。

民企如非紫金這類後台特別強硬的,不論 公認行業龍頭或由頂級財技高手親自操盤,股價頂多只有 7 年風光。就算如網絡界的騰訊,被媒體指其強勢和霸度足以扼殺所有後來創業者的毅力和創意,相信由它 04 年 6 月上市到今年 3 月尾壹周刊傳出馬化騰與阿 Sa 的緋聞及隨之而來,國家隊網絡產業登場,三網融合後內地各種加強監管網絡產業的通知和法規,騰訊對網絡創業者的殺傷力可能繼續有效,但其股價長升長有的神 話恐怕不再。

民企能稱霸 7 年,除非如蒙牛,獲國企資金於企業遇到危機時,相對低價入股變成半國有化,否則其發展勢頭,必遭對其既得利益垂涎之國家機器打壓。國進民退,骨子裡仍是根 本國策。國家愈是煞有介事推出鼓勵民營資本參與壟斷行業的通知或政策文件出台,愈相信這只是引蛇 (民營資本) 出洞,把蛇養肥後再由國家機器配合政策改變去宰殺之毒招。


...





至於國企,個人認為,因國家不欲開放,只想進一步收緊民眾及媒體對國企這類最大利益集團之監督能力,為免因此引起的反彈太大,唯有將國企分批分期上市,讓境內外大戶資金及其股價背後反映之訊息,加強其企業行為之透明度作補償。

其次當然是趁市旺時盡量圈錢,及將國家為國企過往嚴重侵害國家利益之行為所帶來的風險,例如內銀過往之鉅額呆壞帳,卸給市場眾參與者分攤。

小股東的利益,從來,及可見將來,絕非國家首要或次要考慮。

雖中國國企相對外國龍頭企業的壟斷能力會令巴群選股時獲優先考慮,但其上市之根本目的,若李祿刻意不對巴菲特多加提點,巴群的投資團隊,可能因過份看重其壟斷能力,決定長期持有而鑄成大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10

李禄 -2 思想花园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0/08/2.html


太妙了!

前面伊马打君的评论实在是太妙了!

伊马打君提出了“中国民企的成长性”这个命题,如果中国民企的成长性存在着一个GLASS CEILING,那李录将来可能的投资王者宝座,不过是建在浮沙上而已,一个美丽的误会。

对李录事件的评论,我已经看了很多,这是我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精辟,最深入的评论。这样的评论,能出现在这个博客上,作为这个博客的主人之一,我深深感到自豪。

这个角度,实际上把几个重大的问题连接起来了:不同的投资理念,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立,甚至和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历史最大的悬念息息相关,也就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到底能否持续?

更妙的地方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海外和香港不会达到太高的深度,而内地则不可能充分展开。所以读者诸君共勉之,一起来思考和交流。

在这个论题上,可以深入讨论的问题有很多,我先想到了几个:

1,如果李禄掌管了巴郡,他对国企会是什么态度?

巴菲特没有意识形态的包袱,他可以投资中石油,而且,他也是小注怡情而已。但即使是巴菲特,也有他的旗舰项目,例如保险公司,可口可乐等。如果李琭要有自己的旗舰项目,他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2,民企的成长性,是否真的就有上限?

我们说,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在于能发掘出在一个长的时间尺度持续成长的企业,对巴郡这样的大型基金来说,更是如此。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其实很短,不管才二三十年,对比西方几百年的发展,说不上有什么历史参考价值。而中国民企的所面对的政经风险,西方投资者未必能理解。李录能理解吗?

美国没有“民企”的概念,所以巴郡可以放心持有华邮,可口可乐,吉列,而不用考虑企业的存续问题。

何况,就算到现在,也不能说得上比亚迪的投资,就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3,还是国企的问题。

如果不能重仓民企,那是否就重仓国企?如果出现当年“苏东波”这样的局面(也就是李录本身当年想致力达致的局面),那国企是否还有投资价值?这都是象巴郡这样的基金所要考虑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11

李禄-3 思想花园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0/08/3.html


(1)
承接前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有关的问题和思考,继续讨论。

4,巴郡基金将如何面对将来的宏调风险?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的投资风格,是bottom up的,所谓的gobal marcro factors起着不是很重要的作用。

问题是,如果李禄接管巴郡,是否愿意面对中国的宏调政策?还是觉得不重要?还有,是否能够理解?毕竟,他出国已经那么多年了,而且一直处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背景中。

作为比较,重新出山的东尼波顿,想在中国大展拳脚。他所上的第一课,就是认识什么是宏观调控。按照他说的,中国政府会选择在每个行业中扶持“龙头企业”,认识这点,对中国的行业投资至为重要。

可是这和巴郡的投资风格又何其南辕北辙!首先,猜测政府的心意,谁是乖孩子,谁和谁的关系如何,相信政治大于相信市场,这是巴郡从不会做,也更不应该做的事。

更不要忘了,李禄的个人背景,他应该对这些裙带资本主义深痛恶觉才是,否则就是背叛了他自己,也背叛了在投资生涯上一直支持他的人。

好了,问题来了,这样在中国行通吗?

这真是个价值千亿的问题。

5,巴郡的资本运作模式能否在中国复制?

我们也知道,巴郡的资本运作并非只是买卖股票那么简单。每个大刁的背后,都有眼花缭乱的资本安排,并购,不同融资安排等。

这在中国行得通吗?

单不说远,最近就有外资收购汇源和徐工失败的个案。特别是汇源,既不是战略产业,也不是国有公司,外资想并购都面临那么大的政治风险。像巴菲特那样把旗下保险公司当吸水机那样用,更是毫无可能的。

(2)
综上以上观点,巴菲特如果选择李禄,应该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巴郡的成功模式不可能在中国复制。如果是这样,就没有必要选择李禄,因为他作为一个基金经理的表现实在是平平无奇。

现在传出这样的消息,无非是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巴菲特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失去了理智,感性凌驾理性。虽然巴菲特是个专业投资人,不大可能犯这种错误,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选 择接班人的问题,对于一个习惯独尊的人来说,是很难理性面对的。因为这涉及到自己生死,和一些基本世界观,是否忠诚等。例如毛泽东选择王洪文,金庸选择于 品海做接班人,都是感性凌驾理性,虽然他们自己在各自的领域很有成绩。在成熟的政治环境,最高权力的继承和交接有一套程序;但在没有制衡的情况下,恐怕还 是交班人的个人喜好因素大于一切。

第二种可能,巴菲特是在用激将法。他心目中的接班人并非李禄,而是另有其人,但另外那个人可能到现在还 没有让巴菲特满意的言行,例如表示出忠诚之类,所以巴菲特就放出风来,希望另外那个真命天子着紧一些。要不然就交给一个中国人了,这样应该能起比较大的刺 激作用吧。毕竟,巴菲特也八十了,不能无限期再拖下去。

个人以外,第二种可能更加接近现实。

有关这些继位和接班的运作,中国人已经有了几千年的经验。而几千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在这样的关头,第一个跑出的候选者,多半会不是真命天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46

高铁经济学 -2 思想花园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0/10/2.html

中国高铁经济学,背后是一套和西方完全不同的理念。它是一种国家战略,而这种战略是否成功,评价标准也完全不同。

打个比方,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研制原子弹,走进核俱乐部,这是一种国家战略,是一种最高的国家意志。

这种战略是否成功了?从狭义的观点来说,可以说是成功,因为毕竟研制出来了。但当时国家经济频临崩溃,几千万人饿死,从另外一套标准来说,是劳民伤财,是一场灾难。如何评价两弹一星计划,恐怕也难以有一套客观的标准。

两弹一星计划可以说毛泽东时代的遗产,是他的意志的选择;如果不是这样,再过十年,等国民经济条件好了再搞,恐怕再也搞不出来。看伊朗的例子就知道。

高铁计划也可以说是胡温的政治遗产,是一种政治意志的选择。它背后的理念不是“我应该如何来配合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我想要国民经济怎样发展”。高铁计划根本不是超前 -- 就算中国经济再发展二十年,也不需要这样的高铁计划- 而是无中生有。

按 照一般交通基建的需求估计模型,总是预计了经济的发展水平,运输需求,出行模式,才来预测实际的项目规模。按照这种模式,不管用什么样的模型,用再乐观的 估计,也无法论证出高铁计划的必要性。是的,这种方式,可以论证出京沪高铁,京广高铁这些关键项目,但无法论证出郑州西安高铁,上海重庆高铁,更不要说整 个两万公里,四纵四横的网络。

按照西方的模式,高铁的需求是一个内生变量,是按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估计推导出来的;而在中国来说,高铁是一个外生变量,它是推动模型的,而不是被模型推动。它的存在目的,更加不是为了配合旅客的交通需求,它是为一些现在还不存在,还没有出现的旅客而服务的。

这等于是一种豪赌,用几万亿的投资,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但这也是一个国家领导的责任。时不我待,再过几年,中国也许就再没有这样的时机和条件来推行这样的计划。

高铁计划是否成功,衡量标准当然不是能否建起来,也不是它的上座率能达到自负盈亏的水平,而是要看它能是否达到re-shape整个经济布局的功能,而这起码要十年的时间才可以看到。

从这点来看,铁道部门的上市计划更加是遥遥无期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13

高铁经济学-5 思想花园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0/10/5.html

如果用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的例子来理解高铁经济学,也许会更容易。

例如说,天津市建立了一个渤海新区,修了一条高速公路连接市区和新区。这条高速公路当然会收费,但使用量多少,能否回本都不是关键的。关键是渤海新区能搞起来,高速公路是为新区而搞的。

用高速公路的例子,还能理解高铁经济学的另一个内容,就是整个经济带是怎样发展的,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用广深高速来做例子。

广深高速的设计初衷,和后来的实际情况是完全不符合的。广深高速最初的设计是为香港汽车服务,方便港车前往珠江三角洲。实际上,到了今天,不要说港车极少(深圳段的车流量极少),在整条广深高速,来往广州和深圳的车辆恐怕还占不到十分之一的比例。

广深高速的车流量,主要来自东莞虎门,长安一带的中段,沿广深高速形成了一个经济走廊,它的车流量大部分都是来往于这个经济走廊中的几个主要经济区域,也就是东莞和深圳的几个经济强镇。

在广深高速没有出现以前,行驶在107国道广州到深圳段的车辆,主要都是以往返广州深圳为主的,这段107国道的功能,也就是为了接驳广州深圳这两个城市。

在广深高速出现后,沿线的经济带逐渐形成了,广深高速上的车流量实际上是intra city 而不是inter city,主要为经济带服务。这实际上有违设计者的初衷,是没有预料到的,但反而赚到盘满钵满。

同样的情况,也是高铁设计者的意图。尽管高铁将有武广高铁,沪宁高铁,京沪高铁的名目,但在将来,来往两个终点大站的旅客肯定不会占很大比例。

这和传统铁路是不一样的。例如目前的京广线,往返北京广州,在这个两个终端大站上下的旅客肯定占主要比例;但在将来高铁,这种“点到点”的旅客肯定会占一个微不足道的比例。就好像广深高速一样,车流量最多的是东莞虎门往返深圳宝安,真正来往广州深圳的车辆极少。

高铁的目的是带动“线”的发展,而不是像目前的普通铁路一样,只是服务“点到点”的服务。

一 家公司,可以把门市放在广州,生产基地放在清远,后勤管理放在韶关,这家公司的员工,也许一天内可能在高铁上跑几次,穿梭在公司的几个部门之间。就好像一 家公司把不同的部门分布在同一个城市的几个地方一样一样。当然,还可以其他各种的组合。可以是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组合,也可以是二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之间 的组合,也可以是不同经济模式的组合。这种在“线”上往返的旅客需求,将占主要比例。

这样的经济带,当然也会沿着各条高铁走廊逐渐形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16

高铁经济学 6 完 思想花园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0/10/6.html

这个系列,主要是写下自己一些对高铁的想法。中国的高铁发展,我相信将会对整个国家,无论社会,政治,经济,造成深远的影响。自己也深感兴趣,所以有些想法就记下来,但也不是什么固定的想法。也许将来的认识会改变。

不过,为了避免误会,还是想声明,这里的高铁讨论,和香港段高铁是完全无关的。在我个人来看,香港段高铁也没什么讨论的价值。而香港高铁的讨论,也是非理性的成分居多,用来做借题发挥的工具,不是以事论事。

有 些香港人有一个错误的看法,以为香港要起高铁,是被阿爷“抽水”,花几百亿是为了讨好中央。实际上,以我的了解,内地对香港是否起高铁并不在乎。如果一定 要有一个倾向的话,恐怕是不希望香港起高铁。铁道部对香港段的高铁一直很不热衷,香港高铁落后是内部原因造成的,但这也一定是铁道部所乐见的。如果它很热 衷推动,香港高铁也不会面对这么多的障碍。

从我个人的看法来说,我认为中国高铁发展影响深远,很值得研究;但这并不代表香港高铁就一定值得起。两者是两码事。我觉得香港起或不起都没有所谓,没什么倾向性的看法。为了避免引起误解,做了这样的声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17

海水西调 - 回米 思想花园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_1248.html

“能解说现在中国发展了甚么样的新技术吗?”

按照介绍,是用逆渗法。

“又,可否只把海水引到内陆,途中不淡化;到时天然太阳照射也会变成云和雨?我这样想是否太天真?”

--这样会造成土壤盐化的问题。而且,土壤盐化后的沙尘暴是对人体有害的。

以色列的死海,盐分很高,但对生态没什么帮助,有了等于没有。

太阳照射形成云雨,我觉得还要看气象,风向等,否则雨云都飘到外蒙和俄罗斯,等于为他人做嫁衣。

“但就算用逆渗法或离子分离法,要应付如此大量的水,相对成本也会很高?”

---按照专家的说法,这些水可以用在新疆和内蒙的煤化工产业,当地因为没有水,而无法发展。由于产值高,可以补贴费用。

另外,按照专家的说法,海水西调每吨水的平均费用比现在的南水北调便宜一半。

目前新疆用水主要是靠地下水和雪山水,不可持久,如果没有长远办法,会造成很大危机。新疆抽雪山水是导致当地沙漠化更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想这是新疆的意图,用当地取之不尽的能源,来换取珍贵的水,反正那些煤埋在地下而不能开采,也等于是没有价值。

我最佩服的是,这样天马行空的计划,那些专家什么都可以算/估出来,总成本是多少,平均水费,成本回收,回报率等等。

我是看好的这个项目。

目前中国基建庞大,等过二十年,中国的基建高潮过了,目前的人力物力正好可以用来做这个项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