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興業、交行暫停部分房貸 興業首席魯政委指未來十年房地產“盛世危途”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7626

2014-02-23 13:04 原文【興業暫停部分房貸 興業首席魯政委指未來十年房地產“盛世危途”】 更新《21世紀經濟報道》周日確認 繼本周五《21世紀經濟報道》指某股份制銀行暫停辦理房地產夾層融資業務和供應鏈金融業務後,本日《21世紀經濟報道》從相關渠道確認,興業銀行和交通銀行確如近日傳言所說,春節前即下發相關通知。此前一日,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發表看空中國房地產預測,認為目前來看未來十年中國“房地產已是盛世危途”。 周五華爾街見聞曾引述《21世紀經濟報道》未具名報道,某股份制銀行總行提出停止辦理房地產夾層融資業務,要求企業金融業務條線重新審視相關政策流程並提出風險應對措施,在新的政策出臺之前,暫停辦理房地產供應鏈金融業務。 報道稱,該行停貸未含普通房地產開發貸款、經營性物業抵押貸款。該行認為,在經濟條件下行、資產泡沫過大、貨幣政策緊平衡的環境下,風險急劇上升,一旦發生風險暴露,處置起來非常困難。該行相關通知表示,要嚴控總量,確保總量不增加。 次日,騰訊財經援引業內人士消息稱,興業銀行春節前確有相關通知下發,但強調此次業務窗口指導僅針對地產夾層融資與地產供應鏈融資,非針對開發貸與個人住房按揭等大口徑房地產信貨。目前地產夾層與供應鏈融資業務,有的銀行早已停辦,也有銀行逆勢而為在大做,各行政策並不一致。 同日,魯政委發表名為“資金態勢與房地產業發展”講話,稱自己首次開始從趨勢上看空房地產。 魯政委說明: 我並不是說房價馬上就會跌。房地產是一個流動性很差的資產。如果房地產像股票一樣漲到頂點的時候,你想賣,對不起,你賣不掉。所以,只有當樓市還剩最後一波上漲行情的時候,趁著機會趕緊跑。 昨日魯政委從國內外資金面和附帶的基本面三方面論述自己的觀點,以下為主要內容: 基本面前面加了“附帶的”,是因為基本面不能決定什麽時候跌。就像股票,財務報表不好看,不是說它馬上就能跌。有可能前面的因素變得最重要。 只要資金放水,什麽東西都會往上漲,所以有水是東西往上漂的前提。在我們這幾年房價快速的上漲當中,跟整體流動性寬裕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2002年和2012年十年間,M2的余額變成多少?2012年的M2是2002年的5倍多。再看一看當年新增社會融資。2012當年的社會融資已經是2002年的8倍左右。 現在一些人認為房價貴得並不離譜,也是有道理的。年度新增的融資已經漲到了10年前的8倍?房價也漲8倍,不很正常嘛。 未來呢?未來我們看到我們的政府對過去一年政策最重要的一個總結就是一句話:不放松,也不收緊。 李克強總理講話:我們目前財政收入增長緩慢,中央財政持續負增長,在存量貨幣較大的情況下,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較高。如果要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資空間已不大。還必須依靠市場機制。 李克強總理表示,如果過多地依靠政府主導和政策拉動來刺激增長,不僅難以維系,甚至還會產生新的風險。這里“新的風險”主要指兩點,一個是中國的貨幣總量相對於GDP是最高的。第二,中國政府的負債率,特別是地方政府的負債率太高。這兩個風險,其實說的是一件事。 到底李克強總理的新政“不放松、收緊”,對我們的貨幣政策產生什麽樣的結果呢? 2013年的CPI是2.6,低於我們最近13年來的平均水平。再看經濟增長,預計2013年應該是7.7%,7.7%的增長在過去的13年中也是偏低的。唯一例外的是,市場利率是13年來的高點。 現在市場利率越來越高。這到底是因為過去的利率水平偏低?還是因為現在的利率水平偏高? 不管怎樣,反正市場利率比過去10年都高。所以,現在的金融環境已經是跟過去完全不一樣了,過去是不斷的膨脹,現在至少不膨脹,隨著經濟規模的增長,很可能相對的資金松緊還是在勒緊的。 回到財政這個角度,如果實現貨幣不超發,財政必須做相應的配合。如果財政做相應的配合,這就一定會對房地產有影響。 我經常講的是日本的經驗。在我看來,財政始終是啟動寬松政策和房價上漲的第一步,那第一腳油門,從來不是貨幣踩上去,而是財政踩上去。 84年、85年,日本的財政當中用於鋼鐵水泥的投資增速甚至還是負增長,還是在勒緊財政。但是85年廣島協議之後,有一個短時間的經濟不景氣,美國也敦促日本要擴大內需,必須要放松政策,鋼筋水泥的投資上去了。 第一年,地價沒漲。隨後第二年,地價跟上。一直到90年之前,地價的上漲軌跡都跟財政擴張相關,不是偶然。再看它的貨幣政策,財政一踩油門的時候,日本就在加息。隨著寬松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日本地價猛漲。 漲到89年前後的時候,日本央行已經不堪重負,加息速度太快,政府自己就把泡沫給捅破了。 這是日本的經驗。對中國來講也是這樣,2008年下半年,地產一度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但是,因為4萬億財政政策,國內房價直線拉升,所以擴張的財政政策永遠是推高房價踩油門的第一腳。 現在新一屆政府雖然也要“保增長”,但是沒有增加財政預算,也沒有多印鈔票,只是通過把其它地方的財政花的錢省下來,花到財政需要花的地方。這是國內資金的格局和趨勢,已經發生了變化。 美聯儲QE退出,標誌著美國的貨幣政策從過去不斷開始創新,開始轉向不斷收緊。正常情況下,美聯儲政策的收緊並不必然導致國內資金的收緊。在初期並不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 我真正擔心的是,香港是聯席匯率,無論香港匯率是好是壞,美國利率一收緊,香港必須跟著走。如果美聯儲開始了加息的進程,香港也加息,加到一定的時候,香港樓市一定調整。 過去每一輪香港樓市價格的下跌,都是在美聯儲加息加到高點。每次上漲都是美聯儲降息。現在漲這麽高,也是因為它降息。如果未來美聯儲加息,香港的樓市會是一個什麽局面? 如果香港的樓市一跌,你認為內地的樓市會跌嗎?一定會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為什麽香港樓市這幾年漲得這麽厲害?是因為香港的貸款幾乎不要利息。現在中國經濟在走低,但是美國經濟在變好;當美國經濟好,中國經濟低迷的時候,香港的經濟肯定也低迷。這種情況下,你說香港還要跟著加息,樓市吃得住嗎? 再看新加坡,如果要跌,僅僅是香港跌嗎?97年新加坡的房價指數大概是60,現在新加坡的房價指數是200左右,漲了3倍多。 韓國97年也有調整,那時漲得還不太高,指數大概是40到60,沒漲多少就跌了。這幾年大概是從40多起步,幾乎漲到100,也是漲了2、3倍。 如果中國周邊都跌了,中國自己能不跌嗎? 上一屆政府調控都是控制地產商的融資,現在內地很難融資,最後到香港發債。 你要發人民幣債還好,美債占的越來越高。因為2008年之後美元從利率上是便宜的,和內地相比,從匯率上更便宜,借著美元,人民幣不斷升值,將來還的時候拿著一個升值的人民幣還美元,什麽都不幹就套利了。 但是有沒有想過,如果你借的這些債是十年期的債,如果你又沒做匯率的鎖定,如果你還沒有別的收入,靠人民幣買美元來還美元債,你能保證在未來的十年里人民幣對美元就不貶值嗎?反正我沒有這個信心。如果未來人民幣貶值15%,你這個債還還得起嗎? 所以亞洲金融危機出現就是兩件事,一個是在匯率低的時候借了美元,但是卻沒有美元的收入,要用本幣收入來還,結果本幣貶值。第二,短線長用,最後搞死了。在這一次中國的經濟同樣出現這種情況。如果內地有地產商死,你覺得你還相信房價不跌嗎? 2012年農村人均37平米,城里是33平米,2013年5月份,李克強總理在江西考察,問一個農村婦女,你們家里挺寬裕的,你們多少平米?5口人,200平,人均才40平,在平均水平線上。 難道就是因為我們在城里,比農村就少3、4平方米,就覺得受不了?一線城市對房地產的剛需是不是被誇大了? 可能有人會說,一線城市特別缺房子,你再看看一線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積。北上廣深2010年的時候上海的房子人均居住面積接近35平米。 當房子漲的時候,你不覺得房子多,因為這個東西好,會不斷升值。但是房價跌的時候,兩套房子都會覺得多。 2015年之後,新增進入城里的人相對過去是減速,不是加速。我們看當年的房價,恰恰處在勞動力人口占比回落之後。再看中國的GDP也已經從高點開始回落。如果中國GDP在這樣一個低點持續回落,GDP在7%左右盤整的時候,房子會持續漲嗎? 雖然不知道具體哪一點,但是我相信在未來十年里,站在現在來看,我們的房地產已經是盛世危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599

$興業銀行(SH601166)$ 魯政委:上市銀行防禦壞賬的護城河較寬 T型骨頭

http://xueqiu.com/4676672415/28687484
@魯政委 魯大師也關心股市炒股了[大笑]。而且幫助分析形勢掃雷】
2014-04-09 00:58:00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魯政委 

  2010年以來,國內上市銀行市盈率和市淨率持續下跌,並創出歷史新低;伴隨著市盈率和市淨率的持續下跌,上市銀行股息率則創出歷史新高,並且明顯高於其他行業的股息率,而且與理財和短融等資產收益率相比並不差,遠高於1年期定存利率。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上市銀行的市盈率和市淨率分別僅為4.69倍和0.89倍,均為歷史新低。

             回顧歷史,上市銀行的市盈率在2000年達到最高,為62.95倍;2007年也是一個階段性高點,為53.67倍;在1995年、2005年和2008年是歷史上的幾個階段性低點,分別為9.33倍、19.92倍和13.42倍,目前4.69倍的水平僅僅是此前最低點的一半。上市銀行的市淨率在1999年達到最高,為12.37倍;2006年也是一個階段性高點,為7.00倍;在1995年、2004年和2008年是歷史上幾個階段性的低點,分別為2.01倍、2.70倍和2.03倍,目前0.89倍的水平也僅僅是此前最低點的一半。[哭泣]

  綜上,無論是上市銀行的市盈率還是市淨率,都已經顯著偏離10年移動平均值。因而,如果認同股票市場的市盈率和市淨率可能存在均值恢復規律的話,那麼,未來上市銀行的市盈率和市淨率都可能向上回歸。[抄底][赚大了]

  上市銀行的股息率創出歷史新高,並冠絕所有行業。數據顯示,2013年上市銀行的股息率為5.64%,創出2000年以來銀行業股息率的歷史新高。回顧2000以來的歷史,銀行業的股息率在2007年時最低,為0.35%;2000~2013年間股息率的均值為2.11%。與其他Wind二級行業相比,雖然在2008年之前上市銀行的股息率經常低於其他行業的均值,但自2009年以來,上市銀行的股息率已是所有行業中最高的。

  將上市銀行的股息率與其他各類可進行投資的資產收益率進行對比,結果顯示,目前上市銀行的股息率並不低。數據顯示,2013年底前後,除1年期定存利率外,1個月期理財收益率、3個月期理財收益率和1年期AAA級短融收益率均達到有數據以來的最高點,在5.5%到6.2%之間;而2013年上市銀行的股息率為5.64%,已接近這些資產的收益率,遠高於1年期定存利率。

 目前市場對銀行的擔心,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未來的壞賬水平,二是利率市場化對盈利的影響。

   對於壞賬率,由於銀行是順週期行業,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壞賬率出現一定波動是正常的,只要處於銀行可承受範圍內就不值得特別擔心[大笑]
監管部門目前要求商業銀行的撥貸比不得低於2.5%,這就意味著,只要未來壞賬率不高於2.5%,就完全能夠為商業銀行在不影響正常經營的情況下吸收。目前銀行業全行業的壞賬率大致在1%,只相當於2.5%「緩衝帶」的2/5,防禦壞賬的「護城河」總體較寬。

   對於利率市場化,大量經驗研究表明,利率市場化的確會壓縮銀行利差,造成企業貸款的「脫媒」。但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也會使得利率和匯率波動更加不可預期,由此會帶來經濟主體的避險需求大量湧現,從而為銀行帶來大量交易方面的收益。更為重要的,如果認為「脫媒」就是好企業、大企業這些過去銀行的「香餑餑」拋棄銀行不再和銀行來往了,就是一個極大的誤解。其實,這些企業所謂的「脫媒」,僅僅是在間接融資即「貸款」方面與銀行「脫媒」,而在利率匯率的避險安排、直接融資的財務顧問和承分銷方面,反倒需要銀行提供比過去更多的幫助。一句話,「脫媒」之後,企業與銀行的關係不僅不會疏遠,反倒還會通過別的業務形式聯繫更加緊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461

蔡玉玲:一接到棒 就要跑到極限 政委變身「創業家萬應婆」 半年推動新創七法規


2015-09-14  TWM

接任政委之初,她四周的噓聲多過掌聲,但蔡玉玲沒有被這些負面聲音嚇跑,反而以不可思議的高效率,讓被視為「不可能任務」的法案過關。接下來,她瞄準數位生活、開放資料等議題,繼續向前衝!

八月二十七日晚上七點,已過下班時間的行政院會議室仍燈火通明。藉由LIVEhouse.in的直播平台可看到,會議室裡坐著台灣大車隊總經理李瓊淑、 UBER台灣總經理顧立楷、行政院各部會官員,以及一位近來台灣網路和新創圈都十分熟悉的身影--行政院政務委員蔡玉玲。

這是一場關於「共享經濟」的線上諮詢會,並且,也是蔡玉玲自二○一三年十一月發動「虛擬世界發展法規調適」以來,第七場線上諮詢會議。不僅如此,以平均每 天至少三至四場會議的頻率,在過去這一年十個月,蔡玉玲參與的政府跨部會協調會議已不下數百場。但在繁忙的公務之餘,她仍然撥空找高中生座談,了解年輕人 的世界,私底下也經常穿梭於g0v等民間社群活動。

這些努力換得的成果是,單單今年上半年,包括第三方支付、股權式群募、開辦創業家簽證、閉鎖型公司專節等,都以不可思議的高效率一一過關。其中,閉鎖型公 司專節原本更被各界視為「不可能的任務」,隨法案過關,同時伴隨而來的,是新創圈的歡呼,以及蔡玉玲被冠上「創業家萬應婆」的封號。

九月四日,閉鎖型公司專節正式上路。少了「一股一權」等限制,多了「勞務作價」等彈性,未來台灣新創團隊可望省下到海外設公司的律師、會計等高額費用,也更有機會爭取國際資金。

但她初上台時,外界給她的噓聲其實多過掌聲。

除了想要為虛擬世界訂定法規的想法飽受外界質疑,蔡玉玲更常聽到的是:「政委,這個不可能啦。不可能在這一兩年內做到啦, 這太難了啦!」畢竟蔡玉玲一口氣盤點出網路公司及智財、網路金融等等十大議題,各個牽連甚廣。

因此不只是政府體系的人這麼對她說,「外面的朋友也勸我,幹嘛這時候進去(行政院),做不了事的啦!」蔡玉玲說。

但她並沒有被這些聲音嚇跑,回憶一三年八月,剛結束不丹之旅的她,一回台灣就接到時任行政院長江宜樺的政委職位邀請。因為長期協助企業處理科技法律事務, 她其實早就察覺台灣法規有過於偏重製造業的問題,而這正阻礙著關乎台灣下一代未來的網路發展。「我們要有對下一代更好的政策!」她這麼告訴江宜樺。

「推動虛擬世界法規」,是她答應入閣的唯一條件。而如何搭建一個舞台,提高台灣在虛擬世界的能見度,就是她這一趟給自己的任務。

堅定意志 讓敵人變戰友

其實蔡玉玲比誰都清楚,依現實的政治情勢,在這個位置上的時間可能只有二年多。但她把這當成一場接力賽,「現在這棒子在我手上,我一定想辦法走到最極限的地方!」她說。

這不只是一句口號。

台灣網路圈名人、也是數位行銷公司潮網創辦人徐挺耀,在一四年一月曾經公開投書,提出他對蔡玉玲的質疑,擔心貿然擬定法規,恐怕反而會阻礙台灣新創網路的 發展。「但她後來確實清除了我的疑慮。」徐挺耀雖然認為最終上路的閉鎖型公司專節限制太多,恐怕失去修法原意,但還是十分肯定蔡玉玲這一年多來的成績, 「如果沒有她來推,就什麼都沒有了。」而蔡玉玲辦公室前幕僚,並也是網路社群活躍人士王景弘則形容上半年看到的政績,「是準備一年之後的短跑衝刺。」王景 弘與蔡玉玲,最初其實是對立的。「我第一次碰到政委就是她發言被我嗆。 」王景弘說來有些不好意思。然而這些挑戰從來就動搖不了蔡玉玲想要連結政府與民間社群的決心,反而更積極與民間社群互動。

而一直到了一四年七月召開經貿國是會議,王景弘才真正對蔡玉玲產生信任。

在會議召開前,蔡玉玲一直想找出一個能夠讓政府與網民溝通更有效的方式。因此當王景弘提議在會議現場大螢幕放上網友留言直播牆,立刻得到蔡玉玲的支持。不過當時有官員認為,「網友意見難登大雅之堂。」因此在蕭萬長要上台演講時,提出暫時撤掉直播牆的要求。

「我跑去找政委反映。」王景弘坦言,「當時心裡其實不對她抱希望。」但出乎意料地,蔡玉玲堅持住了。「她是一個可以守承諾的人。」之後王景弘才對她改觀, 相信「她是願意為認同的事去Fight(奮鬥)的人!」事實上,蔡玉玲要挺住的不只有這樣程度的小事。就如同經濟部內部官員所說的,「閉鎖型公司法的創 新,對現有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是非常大的衝擊。」不難想像在協調過程中,她要承受多大壓力。但國發會資訊處處長簡宏偉形容,他所看到的蔡玉玲,就是一個態 度和緩,卻對專業很堅持的人。

這也是為什麼在結束柯文哲競選辦公室的工作後,王景弘沒有加入其他福利與前景都更好的企業,而是甘冒著可能被攻擊「被政府摸頭」的風險,答應加入蔡玉玲辦公室。

設SOP機制 高效率關鍵「我們應該愈多人進來做愈好啊!」蔡玉玲形容政府就是一台複雜的大機器,只有在裡面才能了解怎麼讓它轉。「所以要愈多人進來協助,轉到民間和業 界需要的方向和步調,就像我這樣。」她的語氣懇切,卻也帶點無奈,「不要只有罵,捲起袖子進來幫忙做嘛!大家都應該責無旁貸。」而這樣時常穿梭於政府與民 間的頻繁互動,也逐漸為蔡玉玲建立起一套高效率的政策推動SOP(標準作業流程)。

以上半年在驚訝聲中過關的閉鎖型公司專節為例,朝野兩黨都對台灣的競爭力產生危機意識,自是能夠快速過關的關鍵原因之一。但行政院青年顧問團成員,同時也 是直播平台LIVEhouse.in執行長程世嘉認為,蔡玉玲結合跨部會協調角色與法律專長,有非常強的執行力,同時她一步步建立的機制更是高效率的關 鍵。

蔡玉玲處理議題的作法是,先私下進行小規模諮詢,了解各方意見,當議題成形後,就召開公開諮詢會議。會議當場除了有各方意見領袖,還會有相關部會官員,以及所有透過直播參與的群眾。過程中,問題多可以得到即時回復,若有需要研議的部分,則會要求在一至兩周內做出回應。

資訊公開 避免黑箱罵名

最後這些資訊都會被彙整在「虛擬世界發展法規調適」這個公開平台。接著蔡玉玲再去找相關的顧問、專家就細節做進一步討論,形成法案或命令,送至行政立法機關。

「這樣的作法形成共識很快,也清除黑箱作業的疑慮。」程世嘉認為,這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爭議和消耗。

而蔡玉玲認為,面對變化這麼快的世界時,法令需要有彈性,但當你提到彈性,就會需要授權,讓執行的人有權力去詮釋,而這又會牽扯到信任關係,也是台灣社會現在的問題。

因此她打造了像「虛擬世界法發展法規調適」這樣的線上平台,召開線上諮詢會議,就是希望提供一個有效的理性討論空間。

而她也相信,不論是閉鎖型公司法專節的通過,還是股權式群募的上路,都證明了中華民國政府確實是可以有一套機制讓政策很快達到社會共識,並且不斷往前推。

距離明年大選還有五個月。蔡玉玲說,「我五個月就立了一個法啦,所以還可以做很多事。」握緊接力棒,瞄準數位生活、自造者和開放資料這幾大仍待完善的議題,蔡玉玲還要繼續向前衝。

蔡玉玲

出生: 1955年

現職: 行政院政務委員兼蒙藏委員會委員長

學歷: 台大法律系

經歷: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IBM大中華區法務長家庭:已婚,育有兩子萬應婆出手 烏龜法案百米衝刺過關!

──2015年上半年推動的七項新創相關法規1月 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第三方支付) 影響:接軌國際,提供多元化支付管道與網路金融發展可能性4月 股權式群募 影響:創業者在傳統借貸、創投等管道之外,再添一募資途徑5月 放寬外籍白領來台 影響:吸引精英人才進駐台灣6月 有限合夥法 影響:外資來台投資更有誘因6月 企業併購法 影響:企業併購程序簡化,將加速企業整併

公司法

閉鎖型公司專節 影響:增加企業股權安排彈性,並提供多元化籌資管道7月 創業家簽證方案 影響:國際人才來台創業方便

撰文.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047

魯政委:中國怎樣才能獲得WTO市場經濟地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3305.html

魯政委:中國怎樣才能獲得WTO市場經濟地位

一財網 魯政委 2016-01-24 20:03:00

根據WTO條款和國際“反傾銷”過程中的一些案例操作,“市場經濟地位”既可按“產業”分別取得,也可以經濟作為一個整體“全面”取得,建議此次力爭取得“全面”市場經濟地位。

2016 年是中國加入 WTO 的第十五年。在這十五年里,國際主要貿易夥伴頻頻利用我國“非市場經濟體地位”的劣勢而對我國出口商品“反傾銷”得手。國內主流觀點多認為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MES) 資格將在2016 年12月“自動取得”;然而,隨著日期臨近,國際社會就中國是否“到期自動獲取市場經濟地位”的爭議日趨激烈。

不具備MES國家的出口商品更易被“反傾銷”
2001年12月,我國成功加入了WTO。十五年來,中國和全球都享受到了中國“入世”帶來的巨大紅利。然而,遺憾的是,作為我國入世當初的未盡事宜之一,即我國當時並未被承認“市場經濟地位”,導致在過去十五年里頻繁遭遇“反傾銷”等非關稅壁壘。
客觀來說,是否會遭受“反傾銷”,與是否具有市場經濟地位本身並無直接關系,然而市場經濟地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反傾銷能成立的必要前提是:從反傾銷發起國的角度來說,是其進口商品的價格低於“正常價值”。在進口價格已定的前提下,如何確定“正常價值”是能夠成功立案的關鍵:非市場經濟國家不能使用本國國內同類產品的價格作為“正常價值”,而只能任由調查發起國選用替代國同類產品價格作為“正常價值”,由此導致不具備“市場經濟地位”國家的出口商品事實上更高概率被他國成功“反傾銷”。
根據中國加入 WTO 的初始協議,中國“有機會”在十五年後的 2016 年 12 月獲得 WTO 締約國對中國 MES 的認可。然而,就在這一微妙的時間關口,中國是否能夠“到期自動取得 MES”卻在境外產生了諸多爭議。
從法學家們的廣泛論辯來看,是否“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已不是一個純粹的法律或技術角度的問題,而更多是一種政治和經貿博弈的考慮。

我國無法十五年之後“自動獲得”MES
為查明中國是否能在2016年“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筆者查閱了我國在2001年入世時簽署的初始協定《中國加入WTO議定書》。與之相關的爭論點集中於條款15。該有關市場經濟地位與價格可比性、傾銷、補貼的條款如下 :
“第15(a)(i),如果中國生產者在被調查後能夠證明該產業在制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滿足市場經濟條件,那麽WTO成員方須使用中國本地商品價格/成本作為參考、進行價格比對。
第15(a)(ii),如果中國生產者在被調查後無法明確證明該產業在制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滿足市場經濟條件,那麽WTO進口成員可以使用不依據與中國國內價格或成本進行嚴格比較的方法。
第15 (d),一旦中國根據該WTO進口成員的國內法證實其是一個市場經濟體,那麽,條款15(a)項的非市場經濟條款不得再對該部門或產業適用。對於非市場經濟國家,在進行反傾銷調查時,不用該國的實際價格,而采用被認為是市場經濟國家的第三國(替代國)的價格數據作為正常價值。當然,無論如何,第15(a)(ii)條款都將在15年後自動到期。”
根據上述條款,可以明確的是:我國無法在2016年12月加入WTO十五周年到期後“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只是不管中國是否能證明自己滿足市場經濟地位,在十五年後(即2016年12月11日),WTO成員都不能繼續使用“替代國價格”作為參考;但問題是,WTO也沒有在這份締約文件中明確,十五年之後若中國仍未獲得市場經濟地位,該如何處理?由此,恐怕2016年後也就並不一定如我們所願的會使用我國本土價格/成本進行考量。
該條款到期後,我國出口商仍將面臨兩種情況:
第一種,中國出口商在調查時被證明符合市場經濟條件,那麽可根據上述15(a)(i)條款(該條款始終成立),WTO成員方須使用中國本地商品價格/成本作為參考、進行價格比對。進而降低“認定傾銷”可能,有利於我國出口企業。
第二種,中國出口商在調查時無法明確證明其符合市場經濟條件,那麽由於在上述15(a)(ii)已被廢除的情況下,如何比較價格暫不可知。
歐盟法律人士對此的觀點是,該條款(即第二種情況)在當初就是有意嵌入的,以便給未來留下談判的空間。這種可能的確無法排除,因為早在中國加入WTO之前的1998年4月27日,歐盟就通過了第905/98號條例即“歐盟對華反傾銷市場地位問題的修正案”,把中國從非市場經濟地位國家名單中刪除了,但這並不意味著歐盟自動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另外,根據歐盟法律人士對(d)的解讀,一旦中國整體符合某一進口成員的法律要求而被承認市場經濟地位,那麽,該國無論是使用本國價格/成本還是替代國價格都將不再適用。

主要與歐盟、美國等十四個經濟體有關
根據當時中國加入WTO的條款,只有該成員在中國入世之前的國內就已存在反傾銷與是否非市場經濟地位的相關規定,才可以在中國加入WTO後對華反傾銷中利用是否“市場經濟地位”這一點,否則是不行的。而在中國入世之前就存在相關立法的經濟體,主要有美國、歐盟、巴西、埃及、印度、以色列、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秘魯、新加坡、南非、泰國、土耳其等十四個經濟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讓這些經濟體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才是最重要的。
而根據媒體報道,此前我國已經取得70多個經濟體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由於上述十四個經濟體都不包含其中,因此,其實際意義並不大。
根據《中國加入WTO議定書》條款第15 (d)所表述的意思,對市場經濟體地位的認定,應該是由WTO成員方(進口國)根據其自己國內的法律來認定的。
根據歐盟官方文件COUNCIL REGULATION (EC) No 1225/2009中的定義,市場經濟地位須滿足以下五個條件:第一,企業一切關於價格、成本和投入(例如包括原材料、技術和勞動力、產量、銷量和投資)的決定,都是依賴市場上供需關系的信號作為指引,且沒有顯著的國家幹預,其主要投入的成本在本質上(substantially)反映了市場價值。第二,企業有一個適用於多種目的的、明確且符合國際會計標準的記賬準則和獨立審計。第三,生產成本和企業的財務狀況不會被非市場經濟體制遺留下的影響所扭曲,特別是在有關資產折舊、其他資產減計、易貨貿易以及通過債務清償支付等方面。第四,企業有破產法及財產法可循,保證企業在法律上的確定性和經營上的穩定性。第五,匯率按市場價格進行兌換。
在美國,其在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中首次引入了“非市場經濟”概念。根據該法律,所謂的“非市場經濟國家”是指不以成本或價格結構的市場原則運轉的產品在國內的銷售不反映產品的公平價值的國家。非市場經濟國家由美國商務部判定。由於該定義比較抽象,是否市場經濟,在實踐中一般根據美國法典19U. S. C ——1677(18)提供的六個方面來判定:1.該國貨幣的可兌換性;2.對勞工和雇主之間可自由議定工資率的允許程度;3.對外國公司開辦企業或進行其他投資的允許程度;4.生產的政府控制或政府所有程度;5.對資源配置以及在企業價格、產量決策方面的政府控制程度;6.還應考慮的其他因素。
令人關註的是,無論是歐盟還是美國,其中單列出的一條都有關於匯率可兌換程度的規定。而在美國方面,最後一個方面“還應考慮的其他因素”則預留相當大的政策彈性空間。
目前,歐盟內部態度分化。強烈支持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的是英國。德國方面態度則模棱兩可。歐洲的反對派以意大利為首,代表傳統行業進行強烈抵制。他們認為,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將因認可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而失去。
最近,歐盟28個成員國關於是否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法律程序已經開始,最早或於今年2月公布結果。
美國當前明確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並對近期歐洲可能認可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行為發出警告,認為全面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這樣一種長期的讓步,或將使一直以來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努力付之東流。
如何才能獲取全面市場經濟地位?
首先,力爭取得“全面”而非“產業”層面的市場經濟地位。根據WTO條款和國際“反傾銷”過程中的一些案例操作,“市場經濟地位”既可按“產業”分別取得,也可以經濟作為一個整體“全面”取得,建議此次力爭取得“全面”市場經濟地位。
其次,以獲得“市場經濟地位”為契機,促進國內改革。當前,我國對內正在大力推進“簡政放權”,對外也在積極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這些其實都與歐盟和美國關於市場經濟地位的要求是一致的。建議以爭取我國“全面”市場經濟地位為契機,系統梳理和甄別國內與之不一致的相關政策,既以我為主,又巧借外力加速國內改革步伐的推進。
最後,明確牽頭部委,建立工作組,采取協調一致的外交行動。2015年人民幣加入SDR,是我國在經濟金融領域成功獲取全球制度性話語權的里程碑式突破。
對於此次我國是否能夠取得全面市場經濟地位,無論是從WTO的相關規定與操作實踐,還是歐盟和美國等主要經濟體對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定原則來看,都有相當的彈性空間,本質上早已不是一個完全的法律問題,而是需要更多依賴於外交努力。對於歐盟,在首先爭取英國支持的情況下,考慮德國和意大利的訴求。對於美國,主要是與美國商務部對口進行協商。(本文作者系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特邀成員。本欄目由本報和CF40聯合推出)
編輯:黃賓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286

防疫不能等 他109天催生剋蚊中心 政委鐘嘉德 沒有過渡期只有「為所當為」

2016-05-02  TWM

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揭牌,建起新政府防疫橋樑。 幕後功臣是行政院政務委員鐘嘉德, 「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的堅持,讓他短時間內交出好成績。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登革熱不會消失掉……台灣資料在這裡,從一八七三年就有了……,我去了解登革熱後,發現事情很嚴重,目前沒有有效治療藥物和疫苗,只能靠切斷傳染途徑。問題病媒蚊防治,台灣投入不多,且很多是錯誤觀念……。」科技人 轉戰醫療衛生事務行政院政務委員鐘嘉德二月一日才接手防疫政策,四月八日在《今周刊》採訪時,就像防疫專家一樣娓娓道來。

若是專業感染科醫師,一點都不讓人驚訝,但卻出自從來沒碰過醫療事務的五十五歲科技人之口,就值得探究了。

鐘嘉德是誰?科技界都知道,他致力推動台灣4G、5G和物聯網等發展,曾經做過行政院數位匯流專案小組、科技會報辦公室的執行祕書,但未曾參與醫療衛生事務。

人生就是那麼偶然,一月十六日總統選舉執政黨落敗,行政院院長毛治國請辭,由當時的副院長張善政扶正組閣,而時任科技政委的顏鴻森因為借調期滿回到學校,一月底張善政找上鐘嘉德,強調他是唯一繼任人選,因為本身為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的鐘嘉德,擔任多年科技政委的智囊,對科技政委的工作就只差沒有決策權而已,故是「最佳」人選。

畢竟,看守內閣任期只有三個月又十九天,鮮有人願意入閣;再者,科技是非常專業的領域,新手上路再厲害也要兩、三個月的「學習期」,等到了解狀況後卻要交接了。

儘管自認是「過渡」型政委,但他始終秉持與張善政一樣的「堅守崗位、為所當為、攜手同心、航向未來」十六字箴言,努力做好每一件現在能做的事,期望為新政府鋪好路,以免一上台就百廢待舉。雖然政委是鐘嘉德「這輩子薪水最少」的工作,但他認真投入的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家住桃園的他,每天早上搭第一班高鐵北上,再走路到行政院上班,晚上都忙到八點半才回家,甚至到半夜還在用電子郵件溝通事情。這也難怪在行政院工作多年的官員,對鐘嘉德的印象是「對院長交辦的工作都『使命必達』。」鐘嘉德萬萬沒想到,上任後,首要任務不是最專精的科技,而自己完全不懂的醫療衛生,才是當務之急。二月四日,台南市長賴清德到行政院建請針對茲卡病毒或登革熱,成立國家級防治中心。短短五天,鐘嘉德迅速消化幕僚提供的資料,確定現階段最主要事情之一是籌設國家級病媒蚊防治專責機構,以免新政府五二○上任後,馬上就要對蚊子宣戰,屆時鐵定來不及。

接著雖然是春節假期,幕僚們仍舊協助準備相關資料,鐘嘉德也加緊用功,收假後計畫就加速進行;他還到處找人請教,包括台大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金傳春、前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張鴻仁、現任立委陳宜民等,都是他的「老師」。

拚效率 協調意見親自出馬協調過程中,雖然有很多阻力,例如設置地點喬不定、學者意見分歧等,鐘嘉德都親自解決,而不是透過幕僚溝通,以期加速政策的推動。

陳宜民就說,雖然鐘嘉德是學電機,但協調能力一流,如研究中心設置地點,原本只要設在台南,但高雄長期登革熱病患數偏多,他積極爭取設在高雄,鐘嘉德也願意協調。

也因為這樣的拚勁,鐘嘉德在短短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已經成立專家工作團隊,完成最基礎的「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在四月二十二日揭牌,目前任務編組在國家衛生研究院下,地點暫時設在位於台南的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南區管制中心,以及高雄市衛生局和環保局樓上。

未來中長程計畫是成立國家級專責單位,有一百名專責人員,每年經費編列約三到四億元,成為國家防疫堅強後盾。這將由新政府決定,但他會先把各形態優劣點分析好。

萬事起頭難,鐘嘉德想盡辦法幫新政府鋪好對抗蚊子的路,會不會怕功勞被新政府搶走?鐘嘉德回應說:「這有什麼關係?很多事情都不是一個人能完成,是一個團隊才能完成,成功不必在我。」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生衛醫農組主任林治華說,鐘嘉德是以大局為重的人。

蚊子沒有藍綠,防疫如同作戰,不能因為政黨輪替而停擺,幸好有個「認命」的執行者默默搭好防疫橋樑,讓新政府未來面對疫情能更從容。

撰文 / 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62

魯政委:不應輕視加工貿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4047.html

一直以來,加工貿易都被認為是我國外貿順差的主要貢獻者。在2007年之後全球再平衡的背景下,我國外貿政策開始傾向於減少加工貿易比重而增加一般貿易比重,以平衡貿易收支。隨著外貿政策的上述調整,一般貿易比重不斷上升而加工貿易比重不斷下降,但貨物貿易順差規模居高不下,這一現象顯然值得深入研究。

加工貿易:政策沿革與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後,加工貿易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式,根據政策目標導向劃分,加工貿易先後經歷了以“三來一補”為主要方式的“起步階段”(1978~1987);國家實施“以進養出”,給予加工貿易財稅優惠政策的“積極鼓勵階段”(1988~1994);為規範加工貿易發展,對其“加強監管階段”(1995~2006)和為降低高額貿易順差,限制加工貿易發展的“政策收緊階段”(2007年至今)。

在“積極鼓勵階段”,通過給予加工貿易財稅優惠、放寬限制等措施實現“以進養出”的貿易戰略;進入“加強監管階段”後,政府規範並加強了對加工貿易發展的監管,貿易政策逐漸收緊;進入“政策收緊階段”,巨額貿易順差促使政策收緊,以2007年為代表,國家集中出臺加工貿易產品出口退稅調低、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實行銀行保證金臺賬實轉管理等抑制加工貿易發展的財稅政策。

經過以上四個發展階段,加工貿易呈現出總量增加,但比重先升後降的特點。

具體而言,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1年的26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5734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7%;加工貿易占比在積極鼓勵階段呈現出不斷上升的態勢,由1988年的26%上升到1994年的44%,平均每年上升3個百分點;在規範發展階段,占比略有下降但總體高位盤整;在2007年進入政策收緊階段後,占比則不斷下降,由2006年的47%下降至2015年的31%,平均每年下降近1個百分點(見圖1)。

加工貿易與貨物貿易順差演變

長期以來,以“大進大出”為特點的加工貿易被認為是引起我國巨額貿易順差的主要原因。據此,有觀點認為,調整外貿結構、逐步提升一般貿易比重,有利於減少貿易順差從而平衡我國貿易收支。在此種政策思維導向下,自2007年開始加工貿易進入“政策收緊階段”,加工貿易比重由此不斷下降而一般貿易比重相應不斷上升。以2008年為界,一般貿易占比為48%,首次超過了加工貿易占比並呈現比重不斷上升趨勢(見圖2)。

但是,與貿易政策調整初衷相反的是,我國貨物貿易順差規模並沒有隨著加工貿易占比下降而下降,尤其是加工貿易順差規模並沒有隨政策收緊而縮小。具體而言,進入加工貿易“政策收緊階段”之後,我國加工貿易比重不斷下降但是貨物貿易順差規模卻出現大幅擴大(見圖3)。同時,2007年以後加工貿易順差規模並沒有隨著政策收緊而縮小:在2007~2012年間,加工貿易順差總額增長53%,平均每年增長近11%。不僅如此,雖然加工貿易比重下降了,卻也沒有帶來貨物貿易順差相當於GDP比重的下降,相反,貨物貿易順差相當於GDP比重還從2000年的2%波動上升到了2015年的5%。

進一步觀察我國貨物貿易順差結構,2011年以來,加工貿易順差占比不斷下降而一般貿易順差占比持續上升;尤其是2014年一般貿易由逆差轉向順差,且2015年接近一半的順差來源於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占比基本持平。

以上分析表明,自2007年進入加工貿易政策收緊階段以來,加工貿易比重的下降並沒有使貨物貿易的國際收支更加平衡。

加工貿易:產業升級的現實階梯

一直以來,在流行的輿論中,加工貿易都被等同於是在價值鏈低端“賣苦力”。因而,壓縮加工貿易也就被推演為是自我加壓努力轉向“中高端”,是對“調結構”的支持。然而,現實與這種憑空的臆想並不吻合。回望我國改革開放近40年來的整個產業結構的演進和一些企業買入有競爭力跨國企業的經驗,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是通過加入全球產業鏈、以“貿工技”“幹中學”來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向“中高端”爬升的。

其實,這種機制到目前並無任何改變。以高新技術為例(圖4),數據顯示,其出口同比與加工貿易出口同比呈現出較強的一致性:加工貿易出口同比下降伴隨著高技術產品出口同比下降;加工貿易進入回暖期也會帶動高技術產品出口上升。進一步觀察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方式,我們可以發現,加工貿易是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主要貿易方式。以2013年為例,我國高技術產品共出口6603億美元:以一般貿易的方式出口1107億美元,僅占17%;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4314億美元,占比65%(見圖4)。

展望未來,在全球貿易總體萎縮、我國各種要素成本已顯著提高的背景下,如果繼續對加工貿易另眼相看,將進一步加劇其萎縮,或阻斷我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而產生的知識技術外溢通道,最終不利於競爭新優勢的形成。

(作者魯政委系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李苗獻、蔣冬英系興業研究分析師和助理分析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005

魯政委:英國退歐的好處

在即將迎來“金婚”之際,英國卻和歐盟驟然“離婚”了。面對經歷了近半個世紀風風雨雨之後婚姻花朵的一夕雕零,“寧拆十座廟,不拆一對人”,凡夫俗子的震驚與噓息不已是自然的。但在筆者看來,英國退歐其實本在意料之中,其所帶來的好處也被人們忽略了。

退歐本在意料中

首先,英國從來不缺“務實獨行”的精神。

就在英國退歐正式公投的前一天,有領導問我:“會退歐嗎?”我答道:“英國一貫特立獨行:它不是歐共體創始成員國,不是歐元區成員國,這一次,為啥不可能出來?精英想留下,草根想出來。”

而英國所表現出的這種“獨立”精神,並非浪漫而不切實際,而主要是與對經濟利益的務實考量密切相關:當年沒有第一時間加入歐共體,是因為加入歐共體就必須放棄“英聯邦特惠制”;沒有加入歐元區,是因為不願意放棄英鎊。

而此次退歐,則主要與歐洲統一市場所要求的統一移民政策密切相關:目前英國接納的歐盟凈移民量超過50%。外來移民對英國就業機會的競爭和對社會福利費用的消耗,引起了英國民眾的不滿;特別是歐洲大陸發生恐怖襲擊之後,英國民眾的這種不滿情緒被進一步激發出來了。正因為如此,從年齡結構看,45歲以上選民主張退歐的更多,因為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比年輕人更低,也更難以遷徙到英國之外去擇業。而在今年2月19日英國首相卡梅倫與歐盟領導人所達成協議的六大議題中,三大議題直接與移民問題相關。

其次,此次退歐恰恰是當前全球新思潮的反映。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之後,全球都面臨著增長乏力、失業率高企和政府財政赤字偏大的壓力,由此導致各個經濟體的選民情緒和政策紛紛從過去擴大增量的“做餅”轉向競爭存量的“分餅”,在對外經貿和移民政策上表現得尤其突出。正如我們前文指出的,此次英國退歐的主要動力即是外來移民問題。當前的美國總統候選人中,不被精英看好卻在草根中風頭正勁的特朗普(DonaldTrump),不也是宣稱“要在美墨邊境修一道長城”嗎?而正在不斷逼近法國總統寶座的國民陣線領導人讓·瑪麗·勒龐(Jean-MarieLePen)在英國公投後表示,法國也應舉行公投,而其政治主張也是反移民的。對於英國公投退歐獲勝,特朗普和勒龐都表示了歡迎。

可能正是因為強烈感受到了國內和國際的潮流湧動,英國女王和主張留歐的首相卡梅倫才不得不在今年初決定啟動此次公投。與蘇格蘭獨立公投前,女王突然親自發表長篇深情演說不同,此次退歐公投之前,女王卻沒有任何表示。

英國退歐的利好方面

在退歐壞處已被人說盡之後,退歐所帶來的意料之外的好處,卻鮮有人註意。在筆者看來,此次英國退歐,對於全球經濟來說,至少有以下幾點利好:

首先,為耶倫“守鴿”提供了充足理由。正如筆者在此前多份報告中所指出的,耶倫本質上是一個相當鴿派的人。2015年12月的加息並非耶倫所願,而更多是一次政治性的行為:安撫美聯儲內部的鷹派,釋放選戰年的壓力。對格林斯潘推崇備至的耶倫,其實一直在精心地效法上世紀90年代格林斯潘的操作,不斷尋找拉長低利率時間窗口的借口。

當時格林斯潘利用了“亞洲金融危機”大做文章,而此次耶倫則先是利用了2015年8月11日的人民幣匯改延遲了去年的首次加息,此次又利用了英國退歐公投,使得年內的加息可能越來越顯得渺茫。美聯儲更為和緩的加息路徑,為全球經濟特別是新興經濟體走出泥淖提供了寶貴的時間窗口。

其次,幫助歐元區實現了意想不到的寬松。

觀察本輪經濟危機之後的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複蘇序列,基本符合伯南克在《大蕭條》中所發現的“誰先貶值誰先複蘇”的規律。但是,歐元區受制於特殊的制度安排,歐央行能夠提供寬松的空間低效且逼仄,由此導致與美元、英鎊、日元相比,歐元貶值的節奏靠後,幅度不足,由此導致歐元區經濟遲遲無法複蘇,至今仍面臨嚴重通縮困擾。此次英國退歐之後,預計“誰是下一個”會不斷困擾歐盟,從而構成歐元長時間疲弱。而由此竟能實現歐央行所無法達到的寬松之效,利於歐元區經濟的複蘇。

需要順便提及的是,歐元長期偏弱的態勢,將對人民幣匯率構成壓力,我們需要抓緊有限的時間窗口,盡快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同時,抓緊啟動中英高水平自貿區談判進程。

(作者系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興業研究副總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649

魯政委: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 不代表穩健貨幣政策轉向

10月25日晚,中國央行將銀行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測算的消息傳開,引發了市場對理財控規模的猜測,以及債市去杠桿預期。

對此,第一財經記者於10月27日獨家專訪了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從網傳的新規來看,其實這並不代表穩健貨幣政策的轉向。MPA對廣義信貸這一項的具體要求是,增速與目標M2增速偏離不超過22%。其實,大銀行的理財增速早已有所下降,與目標M2增速偏離估計超過10%,新規對於作風較為激進的中小銀行可能有一定影響。”魯政委認為,總量上影響不大,更多的影響可能在於結構性層面。

魯政委強調,值得註意的是,網傳新規的本意,其實是關註信用擴張的狀況,“但在任何條件下,都要根據當時的條件來調節,不應該太高或太低。從目前而言,去杠桿是政策導向,但主要是微觀上去杠桿,宏觀上還是要保持穩定,為去杠桿提供一個良好環境。”他也認為,如果宏觀偏緊,可能會使得緊縮壓力加大,因此這一銀行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測算的新規也需要平穩過渡。

無獨有偶,同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回應稱,三季度起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的消息並不完全準確。目前MPA仍沿用前兩個季度的“廣義信貸”指標口徑,表外理財並未正式納入廣義信貸範圍,只是做相關數據搜集、模擬測試等工作。央行會保證MPA中廣義信貸口徑之間平穩過渡。

此外,魯政委也認為,網傳的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也“未必意味著表外理財將來會要提取資本金,因為長期而言,這樣可能會誘發中國融資緊縮。”

參照國際經驗,1988年,西方十國集團首次頒布並實施了著名的《巴塞爾協議》,開始了對商業銀行進行資本充足率監管的國際統一協調行動。《巴塞爾協議》的實施,引起美國、日本、英國以及東南亞等很多國家都相繼發生了“信貸緊縮”現象。因此,當前的主流觀點也認為,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進行監管給貨幣政策帶來的影響也需要引起中國的警惕。

就目前來看,MPA的整體考核框架共有七大方面,14個細化指標,是央行給銀行的一套打分體系,每一大方面的總分為100分。廣義信貸這一項屬於資產負債情況的大項下,占60分。

國泰君安分析稱,如果它超過M2目標增速+22個百分點(大銀行則是20個百分點),也就是35%,則這項指標得分為0。“廣義信貸”原來包括“貸款、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和存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款項”五大類(包括了除存放央行、存放同業之外的所有生息資產)。因為今年很多中小銀行資產增速過快(大銀行基本無此問題),廣義信貸同比增速相關指標(比如計算MPA資本充足率時也用到廣義信貸增速)都得分不佳,導致一季度總成績是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761

白宮派多名“政委”監督內閣高層是否忠心

為確保新內閣對總統的絕對忠心,白宮低調地在各內閣部長身邊安排了多名“眼線”,緊盯著內閣高層的一舉一動,這樣的做法,有批評聲音認為將滋生不信任感。

至少16名白宮“眼線”

在環保署,有高層透露,在被派到環保署4周之後,白宮顧問本頓(Don Benton)因為在政策會議上過多提出幹涉意見而惹怒了環保署署長斯科特·普瑞特,因此開始被排除在多場內部會議之外。

在交通部,白宮指派顧問普格列瑟(Anthony Pugliese)的辦公室離趙小蘭的辦公室近到只有20步,參與一些關於基建和公共用地的決策會議,並頻繁往來於白宮和交通部之間。

而在國防部,他們背後把白宮派來安插在國防部長馬蒂斯身邊的前海軍陸戰隊軍官拜爾斯(Brett Byers)喚作“政委(commissar)”。

白宮副幕僚長迪爾本(Rick Dearborn)負責統管這些“眼線”

《華盛頓郵報》獲得的一些白宮情報顯示,即便現在特朗普內閣部長各自下轄的領導班子都還沒成型,他們的身邊已經被安插了白宮的“眼線”,盯著內閣高層是否忠誠,但在明面上,這些人被冠以“高級白宮顧問”的職位,辦公室緊鄰各部長辦公室。

從航空航天局到能源部,這樣的“白宮顧問”至少有16名。

但是,這些顧問並不向內閣部長匯報,而是向白宮主管政策的副幕僚長迪爾本(Rick Dearborn)匯報,迪爾本的手下馬什博恩(John Mashburn)則每周與這些顧問召開例會。

《華盛頓郵報》提到,白宮派出的這些安插到各部門的高級顧問來自於政商各界,但對各自部門的業務並沒有足夠的專業能力,他們中間有特朗普的競選團隊成員,前共和黨全國委員會工作人員,保守派意見人士,說客和企業家。

比如,安插在國土安全部的Frank Wuco就曾是一名安全顧問,他對恐怖主義威脅和伊斯蘭文明曾有過激進的描述;在國務院,曾在特朗普團隊負責全國場地協調的Matt Mowers被安插為高級顧問,就在國務卿蒂勒森套間旁邊工作,但不向蒂勒森匯報。

據報道,這群白宮派出的顧問被稱為“碉堡團隊”,核心工作職責就是緊盯著各部長及部內高層,確保他們正在執行特朗普所下達的命令,不偏離白宮的政策方向。他們從1月20日就開始工作,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確保各自部門完全了解政府將要推翻的政策,並審查新的政策。

滋生不信任

分析認為,安排“眼線”與傳統意義上的白宮聯絡人有所不同,贊同的人認為這種做法很聰明,適合新老政府交替時確保政策不走樣;而反對者批評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內閣里滋生不信任感,甚至導致混亂和低效。

也有一種分析是,特朗普和目前內閣中的多數領導人並沒有長期友誼或者親密的私人關系,因此確保他們的忠誠是一大要務。一個白宮官員認為,這些內閣部長坐上了現在的位子,就不再是代表他個人了,尤其是,內閣中不少成員此前還是公司高管,而這種角色轉換對於很多人來說很難。

白宮對此諱莫如深,但也有匿名人士向媒體透露,這樣的人事安排是為了確保各部門值得信賴,在新老政府交替期,這些顧問是白宮樞紐和各部門之間的主要聯絡點。

實際上,奧巴馬、小布什和克林頓政府都沒有采取這種做法,更準確地說,他們並沒有成功。

以往的美國政府並非沒有試圖在各聯邦部門安插總統眼線,但是效果不一。奧巴馬政府時期的管控就很密切,他直接要求政府高層匯報他們各自部門的運營情況,這樣的做法引來了國務院和國防部的一些不滿,私下抱怨奧巴馬在一些關鍵決策上的管理太微觀。

奧巴馬曾試圖在司法部長霍爾德(Eric H. Holder)身邊安插自己的副手進行密切“監視”,但這樣的做法激怒了霍爾德並遭到他的阻撓而最終作罷。前國防部長蓋茨也趕走了一名被派來監督他執行亞洲政策的高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007

魯政委:去杠桿猶如熬中藥

近期市場上關於去杠桿應采取什麽樣的宏觀政策的討論十分熱烈:一種觀點認為,在去杠桿過程中宏觀政策應該是松的,否則去杠桿還沒完成經濟就可能已經“倒在手術臺上”了;另一種觀點則恰恰相反,認為在去杠桿過程中宏觀政策應該緊一點,否則杠桿率只會越來越高。

到底是該緊還是該松?一時成為觀察者們對政策爭議的焦點。

其實,簡單的松緊之爭並未抓住問題的關鍵。在目前所能檢索到的文獻中,美國對沖基金橋水創始人達里奧(RayDalio)似乎是為數不多的對整個經濟體去杠桿及其政策選擇有過系統研究的人。劉鶴副總理在《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一書中曾明確提到:“橋水投資基金的戴利歐(RayDalio的另一譯法)先生在‘和諧的去杠桿化’一文中,對政府和民間的去杠桿化過程做了精彩描述。”根據達里奧對去杠桿的研究,他表示去杠桿最終會是什麽結果取決於四個因素的執行力度和節奏:債務減免、支出緊縮、財富移轉、債務貨幣化。不僅這四個因素都要有,而且每個要素的力度和節奏都要把握好,才會有“好的去杠桿”。

更有挑戰性的是,達里奧說,去杠桿就像盲人廚師做飯。盲人廚師做飯是看不見的,要麽一不小心會把自己燙著,要麽一不小心會把東西灑出來,想搞好,真的是很不容易。

達里奧概括了去杠桿可能會有的三種狀態:第一種是糟糕的通縮去杠桿。此類去杠桿,通常發生在足夠的“印鈔”之前,此時貨幣供應不足,通貨緊縮,且名義利率高於名義增長率;第二種是好的去杠桿,在此類去杠桿的過程中,已有了足夠“印鈔”來抵消因債務減少及緊縮所形成的通縮壓力,由此,在經濟能夠有正的增長的同時,負債/收入比下降,這一階段通常名義GDP增長率會超過名義利率;第三種是糟糕的通脹去杠桿。在此類去杠桿中,相對於對抗通縮所需要的寬松程度而言,貨幣已發行過多,由此引起惡性通脹,導致名義增長率和名義利率處於自我加強的上升螺旋中。

進一步地,達里奧說,去杠桿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此時只有經濟放緩,只有違約,而沒有其他的緩沖措施,但如果任由這種違約、重組發展,市場的信心將會遭受重創,並在很多年內沒辦法恢複。所以,要有違約、要有重組,但不能太大,不能太快;第二階段,這時候央行已開始放松,開始接受信用的抵押品,也接受期限更長的抵押品,以幫助債務人借新還舊,這時候會開始一個“好的去杠桿”;但因為寬松的刺激措施實在是太好用了,由此常常會被濫用,進而導致“糟糕的通脹去杠桿”,從而滑入第三階段。

達里奧所說的第一個階段大致對應著第一種狀態,第二個階段大致對應著第二種狀態,第三個階段大致對應著第三種狀態。我們當然希望能夠停留在第二種狀態,既不要是第一種狀態,也不要是第三種狀態。

然而,到目前為止,似乎仍沒有人去仔細探究,達里奧在提出去杠桿可能出現的三種狀態後,為何又進一步提出了與三種狀態一一對應的、似乎更具有時序特征的三個階段?

的確,似乎並非每一個去杠桿的過程都需依次經歷三種狀態,但在筆者看來,前兩種狀態對於很多去杠桿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高杠桿往往緣於此前持續加杠桿形成的思維和行為慣性,因此如果沒有第一階段的強力緊縮,就無法令整個經濟在去杠桿方面統一思想,此時的寬松只會縱容進一步加杠桿。政策的強力緊縮和一段時間內的維持,會使得試圖進一步加杠桿的經濟主體碰壁乃至破產,最終會使經濟中絕大多數主體認識到必須維持財務狀況的穩健。此時政策就可以向寬松進行調整,經濟主體可以獲得低成本的再融資接續,避免資金鏈斷裂和違約的大規模蔓延,以低息債務置換高息債務,主要以完成在建項目為主,從而為平穩去杠桿提供有利條件。但寬松要有度,否則,就會滑入第三個階段。因此,第三個階段未必會經歷,但卻為政策當局立了一個必須避免政策過於寬松的警示牌,也提醒市場主體:可以有適度寬松的預期,但卻不可有“大放水”的狂想。

至此,我又禁不住想起了達里奧關於去杠桿宛如盲人廚師做飯的比喻,倘若他對中國文化有更深了解,原本“中藥”是一個更好的比喻:多種藥材(去杠桿的四大要素)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味治病的方劑(去杠桿的政策組合),而療效則取決於藥材之間“君臣佐使”的配伍、下鍋先後與煎熬的藝術(力度和節奏的把握)。典型的熬制中藥的過程,首先是要以緊重之武火,“奮迅精神,驅除雜念”,猶如第一階段的強力緊縮;繼而以微緩文火,“專氣致柔,溫溫不絕,綿綿若存”,猶如第二階段的政策適度緩和,最終方得去杠桿之正果。

(作者系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責編:黃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9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