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5年追蹤報導》憑學測入學,首批北大、清華台生畢業了,存活率75%! 當台灣狀元 碰上中國學霸

2015-09-14  TCW


兩岸人才競爭力,除了看現有產業,也可以從下一代身上找答案。

台灣學生,競爭得過「中國狼」嗎?

我們活得很好!

五年前,中國首度開放台灣學測頂標生,直接申請中國的大學。十八歲,青春無敵,他們放棄台大,選擇北大,測試頂尖戰場的水溫。

五年來,共有七十四位台灣優等生,進入北大與北京清華,平均有八成留下,兩成提前返台。

當台灣狀元遇上中國狀元,有人成績被當,必須念大五;有人是全系最後一名。

但,也有人因此有豐富國際經驗,到倫敦、巴黎的一流大學當交換生,到知名外商、陸資實習。

《商業周刊》對這群台生進行歷來最完整調查,看到台灣年輕人沒有被比下去的競爭力。

我們畢業了!光實習就月領七萬暑假結束前,一篇「陸生求學狠如狼,台生看傻眼」的媒體報導,在PTT網路論壇上延燒,台灣年輕人一片留言:「又在神話陸生了」、「媒體饒了我們吧」……。

台生實力比不過中國狼?

追蹤五年北大、清華頂尖台生發現:台生「存活率」平均仍有八成「狠如狼」是想像中的陸生,或實情如此?台灣學生只是待宰羔羊,競爭力真不如人嗎?

《商業周刊》曾在二0一0年九月,報導第一批用台灣學測高分成績,直接申請進入北京大學(簡稱北大)、北京清華大學(簡稱清華)兩所中國頂尖名校就讀的台灣高材生。當時他們放棄台大,對自己在中國的大學生活充滿期待。

如今,他們已畢業一年,就業升學情況如何?五年來,一批批台灣頂尖高中生,離家兩千公里,到這兩所世界排名遠超前台大的學校就讀,他們又為了什麼?

二0一五年九月開學季前,商周團隊重回北京現場,試圖找出答案。

罕見的藍天白雲出現在北京上空,當地人指著天說,這叫「閱兵藍」。原來,為了九月三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的首度大閱兵,八月二十日起中國政府就勒令京城周圍工廠全面停工、交通戒嚴。

北大、清華的學校門口,警衛攔阻觀光客,只准許師生職員憑證出入。

在這特殊氣氛中,我們採訪了二十四位台生,發現輸贏的邏輯,並非如想像的簡單。

最糟時,大一全系最後一名,

改積極參與創業社團

陶欣亞,北大國際關係系畢業,現任職新創App公司。

在北大附近的咖啡館裡,我們與五年前受訪者之一的陶欣亞碰面。

「你本來說話嗓門就這麼大嗎?」寒暄幾句後,我好奇問。「沒有,」他馬上壓低音量,靦腆笑說,「來這邊變成的。」

他在二0一0年台灣學測

六十五級分,當年十四萬多名考生裡屬前五.二%的成績,可申請台大,卻直接申請上北京大學化學系。他和爸爸,也就是振興醫院胸腔科名醫陶啟偉,當時想法是

先拿北大這國際一流名校

學歷,畢業後再去歐美念MBA(企管碩士)。

北大、清華兩校在國際

上的大學排名,都優於台灣的台大、清大等校。中

國現任領導人習近平、李

克強,前任領導人胡錦濤、朱鎔基,不是北大,就是清華畢業。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臉書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等國際政經領袖赴中國,北大與清華常是演講首選地點。

國際能見度,是許多台灣高材生遠道而來的重要考量。

但,慕名而來的陶欣亞,大一成績卻是化學系同屆一百五十人中,最後一名。

「那一年很不開心,覺得怎麼念都跟不上他們,滿自卑的,」他垂下眼瞼,聲音壓得更低了。當時懷疑自己能否畢業,壓力大到反而呈半放棄狀態,書念不下去。

他的同學,有四位是全中國高中的化學奧林匹亞競賽冠軍。中國一年有九百多萬個高中畢業生,北大一年招收三千多個新生,台灣的百分之五,闖入的是中國萬分之三的競技場,慘烈可想而知。

不只台生壓力大,中國各省的狀元壓力更大。學生間流傳的非官方訊息說,每年北大、清華平均各有三名中國學生會為了課業自殺……。

硬的學業考試,比拚不過「中國狼」,台生用「瀰猴」般的靈活度,尋找其他出路。

第二年陶欣亞降轉到文科

的國際關係學系,再次從大一讀起,漸漸適應。雖然成績仍落在中後段,但他積極參加創業相關社團,到新加坡的大學交流,去微軟的北京分公司、葛蘭素藥廠的上海分部實習,體驗中國的職場,打算先工作兩、三年,再考慮要念碩士或創業。

今年大學畢業的他,在北京的新創公司行云智網絡任職,工作內容包括開發國際市場。這家成立兩年多的公司,員工已七十多人,主力產品是手機上的社交APP「碰碰」,一年內融資就拿到新台幣逾六億元。

「這邊變化很快,App產業整個起來,」他舉例,讀大一時,微信(Wechat)還不流行,如今各種生活都能透過微信,包括計程車和餐館的預約和付款、請人上門洗車或煮飯……。

「變化快,代表這個社會一點都不穩定,如果追求穩定不會成功,」他說,北大台生要爭取一流外商公司職位,不比成績更好的陸生有優勢,但許多新創公司很缺人,不怕找不到工作。新創公司行銷類新人起薪約新台幣三萬至五萬元,跳槽換公司,薪水也會跳得快。

「在這裡發展,要抱著開拓者的心情,」他眼神發亮的說,中國經濟即使放緩,還是比台灣有機會。

他的老闆——行云智CEO田行智說,北京新創公司成長快速、競爭激烈,「對人才飢渴」,他認為台灣在自由環境下,年輕人較有創意,他曾到台灣徵求軟體工程師和設計人才,但台灣年輕人多半不想離家到陌生環境,因此像陶欣亞這樣有北大學歷的台生,就是他想用的人。

當打工仔養人脈,盼在中國當老闆杜亞倫,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畢業,酒館老闆兼公關公司職員。

同樣在中國本地企業任職的台生,還有畢業自北大文科第一志願——光華管理學院的杜亞倫。

北大課業他大致過得去,除了大一沒過的數學留到大四修完。不想繼續升學的他,急於擁抱中國市場。他眼中,「台灣是休息的地方,北京是衝刺的地方。」大二時他就決定留在北京創業。

他與一位台灣人和一位中國人合資,頂下了北大附近一對日本夫婦的小酒館,主要經營外籍學生客群。在台灣經營補教業的父母,提供他事業第一桶金,接下來他準備把獲利率達五成的酒館脫手,累積創業資金。

身兼酒館老闆的同時,他也在北京一家活動公關公司上班,這是他將來有興趣創業的領域,「先當打工仔,經營人脈」。

他認為台生創業比台商有利,因為學生時代、沒有利害關係時就能建立當地人脈,彼此有信賴基礎,比較不會被騙。

「我來北京以後,明顯感到自己價值觀改變,」他不像以前在台灣那麼「小確幸」,想要更積極賺錢、追求工作成就。

和上百人搶實習,薪水是台灣三倍呂國豪,北大經濟系畢業,念研究所同時在金融業實習。

北京台生圈口中的「大牛」(指很厲害》呂國豪,去年順利從北大經濟系應屆畢業,一心想在中國金融投資業發展。

但他發現實習計畫安排得太晚,難以找到理想工作,於是升上北大經濟研究所,一邊念碩士,一邊累積實習資歷。

原來,實習是畢業生在中國找到好工作的關鍵,因此熱門企業的實習機會競爭激烈,陸生們總是從大二開始就在寒暑假申請各種實習工作,墊高最後申請進入理想企業的資歷。

他剛來北大時不知道這套遊戲規則,直到大三暑假才開始找第一份實習,「當時投了十幾、二十家公司都沒回覆,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他苦笑說。後來只有中國人壽旗下的財產保險公司錄取他,但那還不夠獲得正武工作機會。

其後,他陸續在北京一家手機遊戲公司、台灣的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實習,大四暑假終獲得一個重量級的實習工作,即《富比世》 (Forbes)雜誌中文版去年評價為中國私募基金(PE)第一名的鼎暉投資。為了這個上百人爭取的財富管理部門實習職位,他與中

國同學從早到晚泡在圖書

館,閱讀公司、產業報告,練習面試應答。

「書念不好時,會想找出自己的潛力在哪裡,去嘗試更多方向,」以前在台灣覺得努力念書就有收穫,但來北大發現花一下午才解出來的數學題,中國同學竟三十分鐘就搞懂。

於是,像金融領域就業最頂尖的高盛等外資投行,競爭最激烈,他直接放棄,改鎖定中國內資投行。下個目標,是去中國最大投行的中信證券實習,並取得正職。

他反省自己剛來時有台灣

優越感,獨來獨往,後來才設法融入陸生圈子,學他們的講話習慣、看當地電視、電影找共同話題,甚至去上台生免修的政治課,「我想了解他們怎麼想。」當他拿掉優越慼這障礙,朋友圈的大門,也從此開啟。

我們與呂國豪進入北大校園,一路上他不斷用微信聯繫事情,二十分鐘的行程他講了十五分鐘電話,包括台商與台生的招聘會、約中國朋友看話劇……,看得出入際經營成果豐碩。

「這五年來,我覺得收穫超乎預期,包括認識的人、看的東西(國際視野)、能力的提升(競爭所逼)、生活的質量(收入),都比留在台灣多。」我們側面打聽,外資投行給實習生的月薪可高達新台幣二十萬元,內資投行實習生月薪也在新台幣七萬元以上。呂國豪透露,光是他實習期間的薪水,就是台灣金融業新人的兩、三倍。這是台灣不及的市場現實。

「但找工作要憑真槍實彈,不要期待台生有優勢,你厲害就有,不厲害就沒有。」他說。

我們追蹤第一批用學測申請到北大、清華兩校的其他台生現況,包括作家李敖的兒子李勘,去年從北大經濟系畢業後,已到美國華盛頓大學讀研究所;總計十一名台生裡,三位沒念完學位就提前返台,二位在校直升研究所,三位申請到歐美名校碩士班,一位回台讀碩士,二位在北京工作。在中國各省狀元環伺下,第一批台生「存活率」還有七成五,算是不錯表現。

我們發現,台灣高材生雖然一開始都有挫折,但挫折也帶來反省,拿掉優越心態後,反而能摸索出自己的路。

我們即將畢業!當交換生遊歐洲十國大一必修考40分,修俄語完成自助行蔡亦欣,北京清華雙修國際關係和新聞,想當台灣外交家。

目前是大四生的蔡亦欣,在高雄蚵仔寮小漁港的公敦家庭長大,白淨的乖乖女外表下,卻有一顆勇於探險的心。回憶初到北京清華,住進簡陋宿舍,洗澡沒隔間、只有蹲式廁所、晚上十一點熄燈,「她們能過,我也能過,」她說。

她買了三盆花,在牆上貼著自己改編的唐朝文人劉禹鍚《陋室銘》:「談笑有學霸(指很會念書的陸生),往來無白丁」,自得其樂。

從聖功女中文科第一名畢業前,她曾考慮到美國念大學,但發現學費太貴而作罷,後來看到商周五年前報導的第一批學測台生,認為這是CP值較高的選擇,於是申請中國的大學。

對於陸生的拚學狠勁,她略有耳聞,但她當時剛獲得學測七十二級高分,覺得自己站在人生的高峰,什麼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結果,中國的大學即使文科也在大一必修微積分,讓她期中考只考四十分。她跑到清華校園著名的情人坡上哭泣,「整個大一,都覺得自己快完蛋……。」她發覺自己競比來自深圳的室友,多花兩倍時間才學懂經濟學,「懷疑是不是穿錯時光隧道,突然變笨了?」課業不如人,她轉個彎,做其他事來增加優勢,包括雙修兩個學系、積極參與學生社團,成為清華學生台灣組的組長。

並善用中國的資源,中俄關係密切,俄語師資和學習環境比台灣好,她就選修俄語,去俄國自助旅行。大三那年,她申請到英國倫敦的攝政大學當一年交換生,遊歷歐洲十國。下一站,她還要組台生團去北韓。

北大、清華與海外大學的交換生名額很多,我們訪問的許多台生都提到這點,讓

他們除了台灣經驗、中國

經驗,還多了歐美經驗。

「天氣很冷,湖水結冰,它可以讓你滑倒,但也可以讓你快樂溜冰,」蔡亦欣說。靈活調整心態和策略,是我們從台灣學生身上,看到的共同特性。

早有吊車尾準備,

大二開始拚實習

李承熹,北京清華會計系大四,計畫赴美深造後再返中國。

「從人口比例就知道,我吊車尾是理所當然的,」說這話的李承熹,當年從台南女中語文資優班畢業,決定來北京,就對成績做好心理準備。

她從大二開始積極安排實

習,大三去法國排名第二的高等經濟商學院(ESSEC》當交換生;我們採訪期間,她正在北京的IIBM中國總部實習,「這裡環境太競爭,讓我學會為自己的未來設想、鋪路。」她看好中國市場潛力,計畫畢業後先去美國念研究所,任職美國大會計師事務所後再回中國工作,以美國資歷回中國發展會更吃香。

已習慣北京天氣和飲食的她,笑說自己比中國外地來的學生還容易適應陌生環境,「人的潛能都是未被激發的,」她意氣風發的說,「能(在這裡)生存下來,

就是很了不起的事!」

林青昱文理兼備的雙冠王

來中國念書,是最低成本的海外體驗「中國社會文憑非常有用,人家看你是清華的,一定會用你!」成績不如預期,咬牙修雙名校學位林青昱,清華材料、北大國發雙學位,希望適應任何地方。

除了考慮中國的就業前景,也有台生為了海外體驗而來,林青昱就是這動機。

學測成績可申請到台大數學系,卻選擇到北京念清華材料系,大一時的數學考了八十分,他本來以為不錯,結果發現竟然只排到全班六〇%左右,大受打擊。他想在大二轉到數學系,結果卻被老師以成績不夠好拒絕,他考慮若回台大,重修又得多花一、兩年……。

大一期末,他在攝氏零下十七度時騎自行車趕考,感覺特別淒涼,「我希望以後回去(台灣),可以跟朋友講一個刻骨銘心的故事,說雖然苦,但我完成了。」他給自己的目標是不要最後一名就好,決定咬牙苦撐。

他後來另尋出路,報考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取得清華材料、北大國發雙學位、雙名校聲譽加持的罕見優勢。「這讓我建立自信,起碼覺得沒白幹,」他說。

北大國發院是在中國有大師地位的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所創辦,除了他自己開課,還有不少對中國經濟政策有影響力的學者參與。「感覺上課學到的,將來真的可能變成中國社會的現實,」他說,這有助於他判斷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他對於自己漸入佳境的定義,不是成績贏過同學,而是適應力變好,「你不能肯定下一個世紀一定是中國的世紀,所以要培養能適應任何地方的能力。」如何打贏A咖戰爭?

成功,不是打敗別人是克服內心障礙,找到自我獨特性這群台灣學生,在北京學到了,直正的失敗不是課業輸人,而是困在失敗的情緒中;真正的成功不是打敗別人,而是克服內心的障礙,找到自己的獨特性。

有這層體認的,還有在台灣被當成「媽寶」的謝睿程。

他坦言正在北京清華物理系念「大五」,補修被當掉的課程。因為上課聽不懂、跟不上,他放下在台灣名列前茅的自尊,幾乎每一科都去找老師求助,「把臉皮練很厚。」「我在北京蛻變,」他說。

他想繼續念研究所,但擔心成績不夠申請歐美名校,於是改以留在北京升學為目標,積極爭取加入老師的研究計畫、共司發表學術論文,就算掛名最後一個作者也沒關係。

他坦承自己有段日子常常哭,但不想功虧一簣、放棄回台。如今,他比較留在台灣的高中同學,對未來期待不外乎進台積電、在職場穩穩前進,他則敢把夢想變大,希望有朝一日,成為物理學家。

從受挫到重生,還有去年學測放榜時,一度成為媒體風雲人物的潘冠維。

他從小學業優異,學測七十四級的高分,還讓他因未滿級而在臉書發下「要用一生來贖罪」的豪語。

為了在高手雲集的環境挑戰,他放棄香港獎學金,選擇念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第一年考試受到打擊,他說,「這一年教給我最大的是謙虛。」這群台灣狀元,放下自尊,接受「人外有人」的事實,盤點客觀條件,然後善用中國名校的豐沛資源,包括學術網絡、交換學生、實習機會、就業人脈等,重塑自身優勢。

成功的定義,不是拿第一,而是勇敢走出去,讓自己不舒服,進而逼出如海綿般的吸收力與彈性。有這種精神,B咖也能打贏A咖的戰爭。

台生赴陸的故事持續進行,對這群年輕人來說,中國只是過程,未必是終點;我們也不必爭論,兩岸學生誰厲害?事實是,只要不怕競爭,就一定有舞台。

中國學霸:我們這兒不競爭不行,你們在台灣不需要那麼用功吧?

他姓「憨」名家豪,談吐模樣憨厚,學業成績卻一點也不「憨慢」(台語)。他是「學霸」,高二就因獲得全中國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冠軍,保送北京清華大學,學系任他選。

他選擇排名第一的清華材料系,總成績是系上約一百四十名中的第一名;大三就在科學期刊索引(SCI) 列入的國際期刊上,發表三篇掛名第一作者的文章,論文質量是許多博士生、甚至教授學者也難企及。

從小一路拿第一的憨家豪,對於我們的驚嘆,總是短短回應「還行」,大學課程他覺得「挺水的」,意思是念起來不覺得累。問他是靠天才還是努力?「都有吧!」他說。他不打電玩、不參加社團,沒課時就去實驗室裡待到晚上十點,週末也如此。

對於未來,他已準備直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然後回中國當教授,做他喜愛的學術研究。對於一般印象認為台生不如陸生用功,他的反應是:「我們這兒找工作挺難,不競爭不行,你們那兒應該比較容易(找工作),不需要那麼用功吧?」我們告訴他,其實台灣工作也不好找,他訝異得說不出話來……。

(文.田習如)

製作人.劉佩修 文.田習如、蔡亦欣、謝宇婷 研究員.陳筱晶 攝影.曾千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