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策篇》財政部如意算盤落空的機會比較大 三套劇本 中實戶避開證所稅大網

2012-4-23  TWM



財政部推出證所稅版本後,雖然台 股第一天以大漲回應,似乎有利空出盡的味道,但對大戶和中實戶而言,為了規避課稅,已經開始計畫所有可能的劇本,並打算明年起減少股市進出;而散戶在獲利 更加不易下,只能買些高殖利率的股票長期投資。在稅收減少下,政府最終還是最大的輸家。

撰文‧張弘昌、歐陽善玲

自從陳冲新內閣二月上任、拋出準備課徵資本利得稅後,證所稅陰霾就籠罩台股整整二個多月,雖然四月十二日財政部正式推出課稅版本,讓十三日的台股在利空出 盡下勁揚一二五點,然而證所稅的利空真的出盡了嗎?中實戶和散戶又該如何因應?

增稅收?白忙一場比較可能專業投資人劉友威表示,證所稅是執政黨選前的競選支票,目的在縮小貧富差距,但講白了,政府是透過證所稅演戲給選民看,而先前台 股受壓抑,指數每天都開高走低,則是市場實戶在做反映,演戲給大家看。等到稅收成效不彰,兩年後面臨七合一選舉,各政黨一定搶著開槍,取消證所稅。

劉友威認為,證所稅雖以追求「公平、正義」為目標,但實際結果卻一點也不公平、不正義。不公平的地方,在進入股市十個有八個賠錢,「像我有位朋友是大學經 濟所所長,只要看到有股票亮燈漲停,就以為我有賺錢,真是搞不清楚實際狀況。第一、有股票漲停不代表我就持有;第二、就算我持有,也不代表我會賣掉或賺 錢。以這幾年經驗來看,現在真正賺大錢的股票部位,都是我擺放超過十二年、長期配息穩定的個股。」至於不正義的地方,在不管市場行情有多壞,不論個人賺或 賠,進出股市都已有課徵證交稅了,現在財政困難,要再課證所稅,對中實戶來說就有欠正義。

劉友威認為,現在財政部版本免稅額是三百萬元,到了立法院,立法委員為討好選民,勢必會再拉高額度,最後定案結果會更難課到稅。

然而無論如何,財政部的證所稅已經推出,如果順利完成立法,明年將正式上路,對市場許多大戶和中實戶而言,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未雨綢繆,針對財政部的 課稅方案進行避稅規畫。在記者接觸的多位大戶和中實戶裡頭,幾乎每一位在心中都有好幾套劇本因應,結果可能如劉友威所說的,政府根本增加不了多少稅收,最 後白忙一場。

劇本一:申請假外資

首先是利用假外資身分。在財政部正式推出證所稅版本前,就已表明不會對外資進行課徵,而是鎖定在國內法人、大戶、中實戶和散戶,這雖然解除了外資對台股的 潛在賣壓,但無形中也大開方便之門,讓有心人有機可乘。

一位在國內經手大戶代操且頗負盛名的經理人表示,以財政部的課稅方式來看,未來大戶要規避證所稅,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私人銀行管道,轉換成外資身分進入台 股投資,相較使用人頭戶,此舉不但一勞永逸,也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例如人頭戶的舉發。

這位經理人指出,以一般私人銀行開戶為例,門檻至少要一百萬美元,折合約新台幣三千萬元,對許多大戶和中實戶來說是「小case」,而且國內有不少銀行就 提供這樣的服務,不必特別出國一趟就能辦理,手續相當方便。

事實上,在財政部公告證所稅版本的次日早上,整個投資圈就開始沸騰起來,除了熱烈討論證所稅制度的良窳外,另一個討論的熱點就是因應之道,也就是如何避 稅,包括如何申請假外資,有金融機構的業務員甚至開始做起生意,對潛在客戶傳遞開戶文件,連簡報資料都已經完成。

下單成本與匯兌風險較高

攤開這些開戶文件,流程說明可說是相當清楚,大戶或中實戶只要在台灣簽好和備妥相關個人文件,交給業務員寄到第三地(例如香港),並由金融機構完成徵信和 開戶手續後,即可開始下單買賣,下單可藉由業務員或直接打電話給第三地的交易員;惟要注意的是,在下單前必須先將足夠的金額匯到指定的銀行帳號。

在所有開戶文件裡,多半和在台灣開立證券戶沒有太大的差別,唯一最大的不同就是護照影本,必須採用第三國的護照為佳,主要是可以規避政府的追蹤查核。一位 投資大戶就表示,倘若用中華民國的護照,很容易露出馬腳。

另外,利用假外資下單的成本較國內下單貴了不少,除了原本的證交稅千分之三外,買賣的手續費要千分之二,比一般券商還高,不過這部分可以談條件,據了解, 至少七折以下,主要是看下單量和下單金額。此外,還有經手費和保管銀行年費,分別是一四五○元(按單一股票且單邊買賣動作收取,意即買一次或賣一次都要收 取費用)和千分之一(每月底依帳面淨值扣除)。

除了看得到的費用外,匯出匯入的金額還要冒著匯率變動風險,因此這部分也是必須考量的成本。

整體而言,雖然假外資身分隱匿又可以規避證所稅,但成本較高卻是不爭的事實。一位投資達人就認為,大戶將降低進出意願,持股周轉率也會降低,以總稅收概念 來看,不但證所稅課不到,證交稅收也會跟著減少,政府稅收不見得會增加。

不過利用假外資身分在未來有一個潛在風險,就是財政部近年來正在仿效美國,研擬實施「國外控制公司」(controlled foreign corporation, CFC)的反租稅避稅制度。在美國,CFC主要是用來對付利用成立境外公司來逃稅的美國公民,任何境外公司,包括在免稅天堂註冊的公司,只要它的主要控股 人是美國公民,這家公司的美國股東就必須按美國的稅法繳稅,即使境外公司未分配盈餘也視為已分配。

一位專門在替上市櫃公司大股東打理稅務問題的會計師指出,這個制度一旦實行,財政部可能採取的方式有二,一是按照CFC規定課稅,另一個就是否定境外公司 存在,回歸證所稅精神補稅並加計處罰。然而由於財政部還在紙上作業,加上美國有︽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Foreign Account Tax Compliance Act,FATCA)作為依靠(自二○一三年起,要求全球金融機構要向美國稅局通報,擁有美國護照或綠卡客戶的所得資料),因此台灣能否成功實行還在未定 之天。

劇本二:採用人頭戶

第二個方式,就是一九八八年復徵證所稅,大家習慣採用的「人頭戶」。有多位億元級中實戶就表示,營業員為留住大戶,一定會提供「找人頭戶」的服務,幫客戶 解決問題。儘管這種避稅方式以目前國稅局的稽徵方式很容易查到,但就像闖紅燈一樣,抓不勝抓,頂多是找到一兩個具指標性的大戶,殺雞儆猴一下,不會一一徹 查。

就像去年奢移稅上路後,政府為了展現打房的決心,針對房地產界有名的「三黃一劉」進行打壓動作,其中有「勇哥」之稱的黃勇義,因為利用人頭逃漏稅違反︽稅 捐稽徵法︾,被檢調聲押。但截至目前為止,也僅有極少數的大案,因此對許多操作資金沒有百億元,但有億元以上的中實戶而言,人頭戶是避稅的選項之一。

例如一名身價十億元以上的大戶,若有三億元資金在股市,每年獲利一成、即三千萬元,其實只要找十來個人頭戶就可解決證所稅問題,實務上並不太困難;而有十 億元以上資金的人,則可能透過假外資方式處理。

一位股市老手在財政部方案出爐後,就接到營業員告知:「以後我也可以幫﹃外資﹄下單!」亦即如果客戶轉成外資,營業員也可幫忙下單,這也是營業員另類求生 法,但也顯示,未來的假外資一定會增加不少。

劇本三:轉興櫃買賣

第三個方式則是利用興櫃買賣差價來避稅,也就是針對超過三百萬元免稅額部分跟券商進行興櫃股票買賣,製造假虧損以符合免稅規定,不過這個方法在有券商涉嫌 以興櫃股票差價支付康師傅TDR介紹費的事件發生後,已經大大的拉高風險,願意配合的券商也大為減少,因此成功機率已經不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現在手上有虧損的股票,在沒有大幅下跌的風險下,可以等到明年以後再賣,如此就可以利用稅法上「盈虧互抵」的優勢,減少未來要繳稅 的金額,一位手上套牢許多生技股的大戶就坦承已有這樣的打算。

雖然這次政府強力準備實施證所稅,而中實戶也抱持著「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的態度,但不論是假外資、人頭戶或轉換成法人公司,共同的後遺症就是成交量 會大幅減少。

多位中實戶就不滿表示,明年開始台股將進入冰河期,成交量勢必減少到五百億元以下,甚至二、三百億元,「一千億元就叫天量」,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主力不敢 亂拉股票,股價波動必然下降,整體市場本益比都會往下修正;而中小型股也將成為一攤死水,不利公司募集資金。

至於一般散戶,儘管高達八、九成的人都在賠錢,而且要獲利高於三百萬元的門檻也相當高,因此被證所稅「拔鵝毛」的機會相當低,但受到中實戶交易量銳減、股 價波動降低的影響,獲利更加不容易。目前國內一般自然人在成交金額和持股市值比重方面,分別只剩六二.七%和四○.四%,未來勢必進一步減少,而不必課稅 的外資比重,將不斷上升。

「散戶唯一能做的,就是挑選高殖利率股長期投資,賺取比定存高好幾倍的股息;至於股票價差,就不必有太高的期待。」一位中實戶表示。總而言之,在大戶、小 戶都退場的情況下,證券稅收就會縮水,政府將成為最大的輸家。

假外資手法解析

外資帳戶開戶 4 步驟

1 相關文件

個人戶:備妥身分證件、護照影本(採用非中華民國國籍)、通訊地址證明文件及填妥開戶書表公司戶:(以下文件須負責人親簽)

1. 填寫開戶書表

2. 提供公司執照影本、公司章程影本、公司負責人或被授權人員之護照影本、董事會議紀錄摘要

2 開戶手續

1. 填寫開戶文件

2. 郵寄開戶文件至第三地(如香港)3. 金融機構告知客戶證券帳戶與銀行帳號4. 金融機構自第三地郵寄確認信函予客戶5. 匯足金額到銀行帳號即可下單

3 下單流程

成交回報

4 交易費用

買賣手續費:0.2%

證券交易稅:0.3%

經手費:1450元(單一股票且單邊買賣動作)保管銀行年費:0.1%,每月底依帳面淨值扣除(註:某家金融機構牌告費用)

3道「過牆梯」

中實戶避稅的 3 種對策

假外資

【優點】

可以將資金轉往第三地,利用假外資身分回台投資,免繳證所稅

【缺點】

1. 交易成本較高

2. 未來財政部可能實施「國外控制公司」(CFC)制度

人頭戶

【優點】

1. 利用每戶300萬元免稅額規定,免繳證所稅2. 只要交易金額不會太大,政府只會抓大放小

【缺點】

1. 人頭戶道德風險

2. 財政部查稅風險

興櫃買賣交易

【優點】

交易興櫃股票製造假虧損,以符合免稅規定

【缺點】

1. 某國內券商發生介紹費事件後,券商配合意願降低

2. 財政部查稅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96

由 97 到 2010 -- 從前輩經驗討論樓市對策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0/97-2010.html
止凡有時間一口氣看了中青兄的blog, 中青兄的文章以討論樓市為主, 雖然他近期沒有再發文, 但有些文章或故事仍然值得深思。

既然政府又出招, 樓市生態又將會起不少變化, 轉載一下這些有趣的樓市故事。


source: 迷茫中青的寫作空間

由 97 到 2010 -- 從前輩經驗討論樓市對策 (2010年8月16日)

前幾篇討論樓市,柏德菲臘 兄慷慨分享自身經歷。得師兄同意,分析一下他的個案。現引述經歷如下:

我11年前已經朋白師弟你個理論,利用911事件帶來的低息環境,加上當時仲未有正面 信貸資料庫,我和幾個朋友夾埋差不多買了18個單位 (我佔60%,平均每個3M) 收租,仲要借到盡來提升回報率,點知人算不如天算,03年沙士差點令我們全軍覆沒,幸好有屋企人幫先過到骨,依家才能收成正果,雖然如此,希望大家唔好模 仿,我完全係夠運,當時我們根本估唔到風險原來有咁大!

沙士時,雖然銀行冇call loan,但由於有兩個單位係係97年高位時接貨,嚴重負資產之餘仲要租不抵供,非常吃力,加上個人收入大減,亦無法減持資產套現 (因為跌到所餘無幾),最後問家人借了廿萬先能渡過難關。

可能有網友會質疑點樣可以買到18個單位,因為30%首期已經要用16m,有咁多錢仲 駛乜咁搏?由於本人從事證券行業,97年及千禧年和朋友炒股賺了些少錢,為了分散風險先不斷買樓收租,我們有四個人,每人向不同銀行借錢 (一個單位一個名),買下一間買下又一間,到後期由於地產市場不景氣,發展商用好多優惠條款吸引買家,只要供得起,95%按揭我們都做了幾間 (25%二按由發展商旗下財務公司負責,仲要首兩年免息免供,兼送釐印費,加埋銀行現金回贈及經紀佣金回贈,差不多一個仙都唔使就可做業主),因此首期只 係用了12m左右(條數點計仲要前幾年埋數先知)。

夾錢買樓呢個計劃,我們並冇週詳計劃,覺得只要單位租出就有收入可以供樓,加上銀行好少無端端call loan,風險應該不大,當時冇諗過樓價會跌過不停,更估唔到要跌足六年。當時大家計過,就算有些單位短期租唔出,我?已預留資金應付,問題應該唔大。

我們最失策有兩點:(1) 冇及時處理97年買落的兩間負資產單位,任由問題惡化 (應該補差價賣樓或抬錢填部份債,然後要求減按息),造成日後致命點拖累;(2) 影響股市同樓市升跌的因素類同,利用買樓分散風險的效用不大。

如果只問結果,我們依家當然好風光 (大把貨賣),但錯誤的決定卻得到良好的結局只反映我們夠運,希望有機會再和各位分享下呢11年的買樓收租經驗


中青兄評論:

事後論英雄 (簡稱"馬後砲") 一下,我好認同陸 sir 曾經講過,不可以用結果合理化過程。除了師兄所言,中青觀察師兄有 5 點失策, 1 大強項:

過度擴張 - 如果師兄不是有「十八羅漢」,而是只有「十兄弟」,甚至「四朵金花」,就不會這?狼狽。當然,什?是「過度」,當時很難斷定。經歷幾浪之後,大家都心理有底最壞可以壞到什?程度。如果再基於此預算一點 buffer,就很安全。但反面就是會賺少了。

漏計風險 - 當時師兄沒有想過「what if...」。缺乏風險意識。只看到 upside 看不到 potential downside。 當然,這個也是 97 時的通病。世界的危機日新月異,如何認清真正風險,避免走入絕路,是我輩要終身學習的課題。

低估「禍不單行」效應 - 通常有 crisis 時,股、樓、租金收入、甚至人工都一起跌。互相交叉影響,對自己的殺傷力就倍增。

輸錢加碼 - 輸就最難就是要認輸,不要想「覆桌」。因?輸錢,最多變窮;但輸錢再輸錢,就可能要走佬!

目標不清 - 師兄當時是想分散風險,(隱含鎖定利潤之意?),但事後看其實更是加碼賭大左。如果目標是「鎖定利潤」,動作應該是 full pay 買樓,而非再借。當然,這個可能也是現在才能理解到。

(我不會說什麼 "錯在入貨價太貴」 之類,以當時的知識及市場情況,鬼知道是平是貴咩!正如 32000 點時好多人睇 40000,這個沒問題 - 假設做好準備萬一去不了 40000 反而去了 12000 自己不用走佬去臺灣,或者執紙皮箱終老就可以了)

一大強項,不是有家人救,而是看來師兄這麼多年都能維持強大收入(雖然師兄謙稱收入已經大減)!任何牽涉借貸的活動,如果沒有一條水喉射住,只靠投資本身產生的現金流去支撐,一但形勢逆轉,現金流有機會同時失去,就會兵敗如山倒。

我崇拜的博客 YC 兄,他的做餅行動經驗可以借鏡,但並非人人能玩.....他開始做餅行動時還是公務員,現已退休,但已經遠遠脫離危險期。我輩如非有超穩定收入,做高借貸時要睇車。

執筆之時,政府剛公佈新措施壓抑樓價。中青不是政策專家,只懂一點點經濟學皮毛。這些措施都並未動搖樓市升溫的根本原因: 供求短暫失衡及平價資金太充裕。估計措施造成心理影響大於實際。樓市可能會呆一呆(並不一定跌價),之後還是會再上。

但這種措施背後卻帶出一個隱憂。政府越來越頂不住輿論及各方勢力的壓力,越來越積極參 與/干預樓市。既然估計樓價會再上,中青不妨順道估計政府會不斷繼續出招。政府最希望一直頂住樓價慢慢升,這個亦可說是最有可能 (most probable)的走勢。但這種調控藝術,操作起來談何容易。所謂上得山多終遇虎,做多左難免有錯。難保有一招的力度過猛,再配合外圍意外,樓市就會 爆。這個結果發生的機會暫時不算太高,但或玄率已經提高 (變成 possibl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215

中國富人資產海外轉移:現狀、趨勢與對策

2013-03-04   NCW
 
 

 

資產海外轉移的主要原因在於資產保值和增值、安全性和私密性需求、以養老和醫療為訴求的移民及子女教育要求、方便海外業務發展、 通過全球資產配置以對沖國內風險等,對此是宜“疏”還是宜“堵”?

◎ 黃河?彭泷陽 文中國富裕階層 / 高淨值人士(定義為不包括自住房產的可投資資產超過600 萬元以上的人士)向海外轉移資產近年已漸成趨勢。

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和中國建設銀行(建行)過去兩年的調研,這類群體擁有33萬億元資產,已經轉移了約2.8萬億元,約相當于中國2011年GDP 的3%。2011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和社會衛生總支出也不過各為2.4萬億元。轉移的資產中,絕大部分是房產、債券和股票,實業投資僅占14%。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趨勢在明顯加快,兩三年內預計將翻番。這已經成為一個值得國家和各界關注的問題。

中國富裕階層向海外轉移資產的主要原因何在?如何看待這種趨勢?對此應該採取什麼措施?

海外資產轉移進行時

過去六年,BCG 每年都深入開展中國高淨值客戶的調研。2011和2012年,BCG 與建行合作,在全國範圍內獲得了具備廣泛代表性的4000多個私人銀行客戶(即高淨值客戶)的數據,並在2012年12月下旬發佈了《2012年中國財富報告》 。2012年高淨值人群加速向海外配置資產。在調研人群中,擁有海外資產者的占比達到28%,比2011年大幅提升了11個百分點。同時,資產規模越大的客戶使用海外金融服務(等同于向海外轉移部分資產)的比率越高。總可投資資產600萬 -5000萬元的高淨值客戶中有海外資產的比例為24%,資產 億元的這一比例提高到47%。

更 值 得 關 注 的 是, 資 產 在300 萬 -600萬元的入門級高淨值客戶也在加速轉移資產。他們擁有海外資產的比例在2011年幾乎為零,2012年卻增長到6%。資產在600萬 -5000萬元的群體這一比例則從11% 增長到24%。這一龐大的入門級基礎富裕群體的增長進一步推動提升了向海外轉移資產的總人群。

在尚未向海外轉移資產的人士中,有四分之一的人群表示在未來三年內肯定或有可能會這麼做。

對進行資產海外轉移人群的教育背景、職業和財產繼承情況的分析發現: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人士中擁有海外資產 的比例較高。在海外大專和本科學歷人群中,海外資產的比例達45%,海外碩士及以上人群中此比例達58%,遠高于國內大專和本科學歷人群中24% 的比例。另外,專業投資人士、 專業人才(如律師和會計師等) 、演藝明星以及體育明星等自由職業者是投資海外比例較高的群體,海外資產分別達到40%、31% 和27%;而在富裕階層中占比56% 的企業主群體中,其海外資產比例達到24%。

財產繼承方面,完成財產和業務向子女轉移的富人進行海外資產配置比例占43%,高于近期無財產繼承方面打算和安排群體22%的比例。

高淨值人士海外資產總量占這些客戶總可投資資產的比例約為14%-15%,對應約為2.8萬億元,相當于中國2011 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2.4萬億元(包括財政的1.5萬億元)的1.2倍,是中國2011年社會衛生總支出2.4萬億元(包括財政的0.7萬億元)的1.2倍。根據我們的計算,未來二年至三年,這一數值將翻番。

中國高淨值人群在海外資產的配置偏向于購置房產、債券和股票,而實業投資比例偏低。前三者合計占到海外投資總額的四分之三,其中房產占約42%,債券占約18%,股票占比約15%,投資到實業僅占約14%。房產和債券投資與他們資產保值增值的訴求高度一致。

從使用離岸金融並轉移資產的滲透率來看,廣東和四川等地區的滲透率超過40%,顯著高于全國25%的平均水平。

廣東、江蘇、北京和上海是離岸金融市場規模最大的地區。北京地區高淨值客戶的絕對數目最大,約為17.1萬元,但是其中使用離岸金融的比例低於其它發達省市,約32%。

在轉移資產的渠道方面,高淨值人士主要借助于國外金融機構投資(約26%)和國內中介機構(約22%)的方式,其他主要渠道包括國內金融機構(約17%)和家庭成員移民(約13%)等。

總可投資資產在3億元以上的客戶轉移財產的主要渠道分別是國外金融機構投資(約32%) 、國內中介機構(約18%) 、家庭成員移民轉移資產(約18%) 、國外中介機構(約12%) 、海外公司貿易形式(約10%)和國內金融機構(約10%) 。

在資產轉移到海外的過程中,高淨值人士主要受稅務、法律、投資環境和移民政策等困擾,其中對稅務政策不了解的占比約45%,對法律流程不了解的占比約40%,對投資環境政策不了解的占比約37%,對移民政策不了解的占比約32%。

約28% 的高淨值客戶已經開始向海外轉移資產,而且移民是他們最喜歡探討的話題——很多人已經將子女送出國,這與社會上其他調查的結論相符。

但從高淨值人士自己的國籍分佈統計,僅有6% 移民,絕大多數依然是中國大陸公民。主要原因有: 1. 通過子女配偶,可以實現資產配置或保障家人的生活品質; 2. 中國的富人日益成熟,中國巨大的事業發展機會和較高的社會地位對他們有足夠的吸引力; 3. 隨著國內法制和稅收日漸健全,外籍身份在國內經營獲 取設立、稅收等優惠待遇平等化。這些因素都驗證了高淨值人士對中國仍有信心或存在難以割捨的聯繫。由於中國富人成功在中國,因此他們仍傾向于將中國作為未來發展的主場。

高淨值人士向海外轉移資產的主要目的在於:資產保值和增值(有此目的者占比約45%) 、確保資產安全性和私密性(約38%) 、以養老、醫療為訴求的移民和子女教育要求(約38%) ,還有方便海外業務發展(約31%)和進行全球配置以對沖國內風險(約28%)等,概括而言即信心、高端服務和全球資產配置。

與之相對應,在富裕階層海外資產轉移目的地的選擇上,中國香港、美國和加拿大成為主要集中地,這三地集中了高淨值客戶60% 的海外資產。中國香港、美國和加拿大占比分別為22%、21%和16%,緊隨其後的是瑞士(9%) 、新加坡(6%)和澳大利亞(5%) 。這三地同時也是海外移民的熱門目的地。當離岸中心同時也是良好的客戶定居地時,該目的地將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相較于歐美的離岸中心,亞太的香港和新加坡在文化和距離上更有優勢。

香港更是大陸高淨值家庭海外資產的最大集中地,距離近、語言互通是兩個重要因素。滿足高淨值人士在子女留學和移民方面的訴求,美國和加拿大成為中國海外財富第二、第三大集中地,但中國客戶對其法律和文化相對陌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客戶對資產配置的興趣。瑞士等歐洲離岸中心對中國客戶的吸引力較小,當地苛刻的移民政策使得國內客戶更傾向于北美。選擇瑞士的中國客戶更多的是出于資產私密性、安全性以及全球資產配置的考慮。

疏堵有道

不同國家和地區對高淨值人士資產海外轉移的態度和措施一般是 “疏”和“堵” 。就“疏”而言,主要可以增強富裕階層對本國政府保護合法私人資產政策的一貫性和連續性的信心,保障個人信息合法隱私權,多層次培育資產管理市場,優化國內稅收環境,提升多層次高質量社會保障和教育環境等。而海外常見的“堵”的舉措則包括:限制資產 轉移和對離岸理財產品進行更嚴格的審批,在全球範圍內對本國富裕階層離岸資產進行徹查和征稅,禁止在岸金融機構進行離岸銀行業務推介,限制離岸銀行的營銷和推廣活動以及加強外匯管制等。一般而言,每個國家或地區會根據實際情況及在國際上的實力和話語權兼顧“疏”和 “堵” 。比較有借鑒意義的是美國和台灣地區。

美國是超級大國,軟、硬件一流,不太需要更多的疏導。其居民向海外轉移資產的主要原因是合理避稅和逃稅。

美國對其他作為離岸中心的國家或地區以及離岸銀行而言有較大話語權,再加上近幾年國庫虧空、債台高築,該國正在逐漸強化 “堵”的措施,比如,從2010 年起美國政府加緊追查居民海外賬戶和海外資產的真實性和實際規模。

美國稅法規定,凡是在美國長期居住的人,在國外擁有5萬美元以上的資產,或者儲蓄在1萬美元以上都要向美國政府申報。這項法律早在1971年就有了,但以前並沒有嚴格地執行。按照美國海外賬戶稅收遵從法的要求,所有想在美國經營的外國銀行從2013年1月1日開始都必須向美國財政部提供客戶信息,否則就被視為與美國政府不合作。

美國已經成功迫使作為離岸中心之一的瑞士予以合作。

配合美國海外資產徹查和征稅這一強硬措施的是美國較完善的法律體系、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等扎實的基礎。特別是針對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中產階 級,如專業人士、金領等,美國相對較 完善合理的個人所得稅體系對抑制其資產海外配置衝動的效果比較顯著。

是否公平、能否真正起到社會財富合理分配的調節作用是個稅徵收的重要出發點。美國個稅體系的主要特點是:按家庭、按年度計算徵收。由於制度比較成熟、稅收機關征稅方便、徵收成本低以及征稅面廣等,因此能夠確保政府獲得正常的財政收入。另一方面,中產階級稅率並不高,這樣能夠保證他們對 資產保留國內沒有過多顧慮,抑制了其資產海外轉移的行為。我們可以通過與中國個稅體系的具體比較來予以說明:首先,中國實行的不是綜合所得稅制,而是分類所得稅制,以個人而不是以家庭為單位,將納稅人所得分成工資、薪金所得、稿酬所得等11個類別,相當于有11種個人所得稅。分類稅制不能全面反映納稅人的真實應納稅所得的水平,容易造成應稅所得來源多、綜合收入高的納稅人(主要是企業主)不繳稅或少繳稅,而應稅所得來源少、收入相對集中的納稅人(主要是金領、白領和工薪階層等中產階級)多繳稅。

過於苛刻的個稅,不利於培養中產階級,而這一階層正是擴大內需、穩定社會的最重要的階層。

第二,對比個稅的關鍵是各個稅率的帶寬。中國帶寬過窄,造成中堅力量的階層更容易被課徵更高稅率,如中國年應納稅所得額在5.4萬元以下的人群,稅負不到10%,與美國年收入不超過5.6 萬元(人民幣)的納稅人稅率10%相當。

但超過這個界限後,由於中國稅率帶寬 過窄,超額累進稅率都遠超過美國水平。美國單個納稅申報人2013 年前超373650 美元(約232.8萬元,按6.23 匯 率折算)才適用35% 最高稅率,近期由於財政懸崖問題調整完個稅後,單個納稅申報人超40萬 美元(約249 萬元,按6.23 匯率折算)才適用39.6%最高稅率,考慮到美國一般是家庭聯合報稅並且有大量抵扣(如房貸、車貸、養育子女的費用和教育貸款等) ,即使加上有限的州稅,其實際稅負低於中國。

中國財政部一直沒有給出帶寬的依據,現在甚至還出現六個帶寬盲區,即收入在此區間內增收1元,要多交幾千至十幾萬稅款的技術性低級錯誤,也沒有披露納稅人在各個帶寬的分佈和中位值。這反映了制定個稅工作欠嚴謹,不僅可能有損形象,更不利於建立龐大的中產階級、擴大內需和穩定社會。中國今後個稅改革的重點不是起徵點,而是加大帶寬(不存在技術障礙) ,然後是按家庭為單位綜合報稅並抵扣(存在信息收集全面性準確性障礙,但逐步可行,並在現在擧動) 。個稅目前僅占總稅收的8%左右,國家沒有必要與民爭利。

中國台灣地區與大陸在富裕階層資 產海外轉移方面共性更多。一方面都是亞洲的華人文化;另一方面,台灣經歷了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富裕階層基於財產安全、保值增值、移民和子女教育等原因也進行了大規模資產海外轉移。對比台灣的做法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台灣對其他國家、地區或金融機構的話語權較弱,更多是依靠“疏”而非“堵”來解決富裕階層資產海外轉移問題。

“疏”的主要措施集中在稅收方面,以調低遺產稅和營業稅 (即公司所得稅) 為主。

鑒於中國香港、新加坡相繼在2006 年和2008 年取消了遺產稅 , 形成 “財富窪地”吸引亞洲各地富人的資產流入,台灣在2009 年初顯著降低了曾被視為“富人稅”而造成資產大量外流的遺產及贈與稅率,遺贈稅由最高邊際稅率50% 調降為單一稅率10%。此外,遺產稅免稅額由779萬新台幣(1元 = 4.65 新台幣)提高至1200萬新台幣、贈與稅免稅額由100萬新台幣提高至220萬新台幣,分期繳納由12期延長為18期。為營 造更好的實業發展環境,台灣在2010年5月將營業所得稅由20% 降至17%。降稅後,台灣的營業所得稅在亞洲四小龍中僅高于中國香港的16.5%。由於台灣地區約70% 的高淨值人士是企業家,營業稅的削減有助于引導他們更傾向于將公司保留在台灣而不是轉移到海外,同時還增加了就業機會。

其 “堵”的措施主要是對離岸銀行業務採取更嚴格的監管。例如,除非客戶主動提出需求,否則禁止在岸銀行工作人員向富裕階層推薦離岸財富管理產品;離岸銀行產品在台灣的銷售和咨詢必須經過審批,否則視為違法,會導致罰款甚至監禁;允許在海外購買相關產 品但無法享受稅收優惠;離岸銀行不允許在台灣對離岸銀行財富管理產品進行營銷和推廣等。其效果是,中國台灣富裕階層的海外資產開始向島內流入。與2007年私人領域資產流出3億美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08年 -2010年三年資產流入分別是214億、207 億和101億美元。

中國應如何應對?

結合國內外的經驗和目前的民情、輿情,我們建議以 “疏”為主,適當堵住非法所得的轉移。中國高淨值人士資產海外轉移的主要原因在於資產保值和增值、安全性和私密性需求、以養老和醫療為 訴求的移民及子女教育要求、方便海外業務發展、通過全球資產配置以對沖國內風險等,概括而言即信心、高端服務和全球配置。中國政府可以相應在以下

方面積極開展一些工作:

首先,積極推進憲法中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相關內容的落實,並及時向社會傳遞國家相關法規、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儘快消除當前人們對 資產安全性的後顧之憂,防止出現非理性、不正常的私人資產大規模海外轉移現象。這需要最高領導層在各種合適的場合多次重申憲法的相關內容以及中國是法治國家,任何政黨、組織、個人包括官員,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以增加大家對國家以及法治的信心。

同時,在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的前提下,確保高淨值人士個人信息的合法權益在嚴格的銀行保密條款保護之下,從而對客戶資產的安全性和私密性提供更高保障。

其次,在以國家力量建立健全的全覆蓋的社會保障和醫保制度的同時,鼓勵商業保險和民間資本進入並大力發展國際水準的中高端養老和醫療服務,大力改革教育體制,切實免除高淨值人士在養老、醫療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後顧之憂,從而有效應對為尋求更好生活環境而移民海外的高淨值人士的訴求。

第三,積極推動金融市場建設和完善,特別是泛資產管理機構的多元化發展,如證券、基金、保險和綜合性的私人銀行業務等,拓寬並提升除房地產以外的國內資產保值、增值的多元化投資渠道,使富裕階層對資產保值、增值的訴求在國內有更多的實現渠道和手段。

第四,儘快解決個人所得稅法一些明顯不合理規定,如帶寬、技術錯誤等,特別是要儘快消除目前個稅以白領和高收入經理人、專業人士等金領為主要征稅對象,部分群體有較多避稅手段的現象,避免中堅力量階層出現大規模向海外轉移資產的想法和行為。通過減低中堅力量階層的稅負,努力形成“橄欖形”的良性收入分配結構,非常有助于擴大內需的量級,同時通過消費質量的提升,有助于推動國內相關產業升級。

第五,與主要海外資產轉移目的地政府、監管機構(如中國香港、美國、加拿大、瑞士等)以及國際主要金融機構建立通暢的溝通和信息透明機制,從而有效瞭解中國富人海外資產情況並核查其合法性、完稅程度。這需要相關政府、機構大力配合,與中國綜合國力、經濟發展程度等關係密切。目前中國在溝通、落實方面的話語權還有待增強,短期內採取激進措施的條件還不成熟。

最後,在疏導工作沒有基本落實的情況下,簡單強調 “堵”不利於國家發展。一方面,人民幣還不能自由兌換,中國的外匯管制仍然是主要經濟體中最嚴格的,在疏導領域要做的事情很多;另一方面,鑒於目前的民情、輿情,現在強調 “堵” ,不利於團結社會各階層 實現“中國夢”的努力。

當然,應加強打擊明顯的不法所得向海外的轉移。去年年底至今不斷加強的反腐敗舉措,勢必造成腐敗分子加快其資產的海外轉移,應堅決打擊。

黃河是BCG 的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 彭泷陽是BCG 的項目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00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高盛是如何找到沃克爾規則漏洞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707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高盛已為一支新基金募集了超過10億美元的資金,計劃共募集20億美元資金,其中高盛投資占比最多可能達20%。該基金投資房地產貸款,寫字樓、酒店、購物中心等為抵押物。沃克爾規則禁止銀行在對沖基金或私募股權的持股超過3%,並禁止銀行在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的合計投資超過銀行總資本的3%。高盛在新基金的投資占比可能高達20%,遠超沃克爾規則規定的3%,為什麽是可行的呢?原因是,沃克爾規則對很多房地產貸款投資沒有加以限制。 據知情人士透露,新基金專註於投資房地產類貸款,法律層面上,新基金不屬於對沖基金或私募股權基金。不過,高盛更改了基金的名字,以前基金名稱中提到了高盛,如今改為“Broad Street Real Estate Credit Partners II”。 高盛找到的沃克爾規則的漏洞不止這一個。高盛直接投資房地產。2012年,高盛通過合夥制的方式,購買並裝修升級了一座位於芝加哥的辦公大樓。熟悉高盛運作的人稱,高盛會持有這筆投資相當長時間,因此不屬於“自營交易”,不被沃克爾規則禁止。可以說,這兩筆投資都是高盛對沃克爾規則的試探。沃克爾規則旨在限制大型銀行用自有資本進行投資的風險。 里昂證券分析師Michael Mayo表示,監管機構很難將銀行可能參與的風險投資都納入規則。銀行開展業務會面臨風險,但同時能促進經濟複蘇,監管機構需在兩者之間加以權衡。 今年9月,高盛在給投資者的宣傳資料中稱,房地產貸款領域蘊含大量商機。高盛指出,預計未來5年,將有1.4萬億美元的商業地產貸款到期。房地產貸款人少於以往,且余下的房地產貸款人的風險容忍度較低。 事實上,高盛旗下的Whitehall房地產基金投資並不成功。2007年,Whitehall價值40億美元,截至今年9月末,該基金虧損了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06

《明年怎麼辦》四大對策 落實高中社區化 比八股作文不如抽籤 高中特招名額應降至15%

2014-06-23  TWM
 
 

 

變革需要魄力,過度妥協的政策變成「掛羊頭賣狗肉」,這正是初次上路的十二年國教目前的困境,解方其實也不難,最關鍵的著力點,是廢除特色招生、志願序扣分、落實就近入學及廢除作文比序。

撰文‧賴若函

面對二○一四年,十二年國教初上路的亂象,該如何化解考生與家長的憂慮?解決方法,不是返回考基測的回頭路,繼續用同一把尺量所有學生;而是落實高中社區化,才有可能讓每個學生的不同潛能、特質受到尊重,並獲得充分發展的機會。

對策1 打破名校本位主義特色招生名額高達75% 太過荒謬台北幾所明星學校釋出的免試名額只有二五%。其他七成五名額,則透過所謂的「特色招生」,舉行有如「小聯招」學科考試。如北一女、中山女高、成功高中和台中女中。這不僅讓免試入學成為空談,也扭曲了特色招生原意。

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系兼任助理教授楊怡婷曾為文質疑,現行的特色招生名不副實,以傳統國、英、數等學科考試作為依據,各校怎麼可能找到符合學校發展特色的學生?

「明星高中如建、北特招名額太多,且課程亂。」台師大教育系教授黃乃熒說,真正的特色,是職業探索而非強化學科的能力應用。

「目前的特招,根本是掛羊頭賣狗肉,為了提供明星學校考試招生的管道。」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陳超明強調,所謂的特色課程,應該是獨門配方、可以培養學生獨特核心能力的一系列課程,先找出想要培養的學生特質、能力,再來設計課程。

陳超明說,特色課程需要橫向與縱向設計,橫向是思考如何在不同科目間,給予相關能力的培養;縱向則要考慮高一到高三的課程連貫性。他舉例,當想念「法律系」、「英文系」的學生,馬上就會想到某所高中,才叫作特色高中。

明星高中的「特色」是掛羊頭賣狗肉,更諷刺的是,在原本教育部的規畫中,特色招生的名額最高是二五%,預計在二○一九年降到一五%,但是去年在明星高中的施壓下,教育部竟修法放寬至七五%。

「公立高中是國家的資源,不應該有挑學生的心態。」全國家長聯盟理事長謝國清批評,明星高中只想保有光環,拒絕高中社區化可帶來學生適性多元入學的好處,他建議教育部應對全面免試入學訂定時程,往取消特招、提升免試名額的方向前進。

十二年國教總綱委員、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常務理事丁志仁也認為,目前的特色招生只是為了名校招生,應該廢除。

對策2 調整志願序扣分

每三名志願 算在同一分數群組目前申請免試入學方法除了看會考成績外,填志願也跟會考成績同等重要,兩者滿分都是三十分。會考成績拿五個A得到三十分,四個A得到二十八分;而填志願的時候,第一志願拿三十分,第二志願拿二十九分。所以,很多家長說,填錯志願影響很大。

謝國清分析,本來此制度希望引導學生就近入學,不讓大家一窩蜂從明星高中第一名開始填起。倘若,學生填的前幾志願都沒錄取,就有好幾分被扣掉,加上中高成績學生之間競爭激烈,少一分可能連掉三、四個志願。

原本用意良好,沒想到實際執行起來爭議很大,很多真的想就近入學的學生未必能如願。新北市中小學家長協會理事長李毓英曾表示,許多人為了保險起見會「高分低填」,導致成績落在平均之後的學生,想填的學校都被成績在前面學生佔走了,只能往更後面的學校就讀。

更甚者,成績好的學生,通常第一階段免試入學先填次佳志願,卡住名額卻不去報到,之後報名特色招生,若特招不理想,再參加第二階段免試,這樣的制度,間接讓中後段學生成為最大受害者。

在謝國清接觸考生家長的過程中,發現有許多家長其實沒有名校迷思,支持高中社區化、讓孩子就近入學,但是因為志願序的扣分方式,擔心孩子會高分低就,甚至落到偏遠的地方高中。

因此他建議,教育部應該提供公開資訊,包括附近高中職的招生量及國中畢業生數量,讓資訊充分透明,以目前嚴重少子化的狀況,絕對有助於解決家長的焦慮。

另外,可以修改現行的志願序扣分方法,把第一到第三志願算在同一分數群組(三十分),第四到第六志願算在同一分數群組(二十九分),依此類推,應可減少差一分就差很多志願的狀況。謝國清表示,這次桃園區就是採用類似作法,把每兩個志願算在同一群組。

對策3 重劃學區範圍

高中學區縮小 高職學區擴大除了會考成績與志願序,另外三十分就是多元表現,其中還包括選填學區分數。

目前,學區劃分採大學區制,全台分為十五個學區,例如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全部視為基北區,台中、南投都屬於中投區。在十五個學區中,雖有八個學區採用「就近入學」作為比序條件,但是幾乎都是送分,沒有鑑別度。

謝國清以竹苗區為例,整個新竹縣市、苗栗縣是那麼廣大的區域,除非是從別的學區跑來念,否則一律給五分,等於是人人有獎。然而,宜蘭區卻做了很好的示範,以羅東溪為界限,南、北分為兩區,剛好把最有名的宜蘭高中和羅東高中分開,若跨區填志願,會扣分。也因此,過去雖然羅東高中排名在宜蘭高中之前,但是在這次的制度下,就能名副其實發揮鼓勵就近入學的作用。

丁志仁建議,應當改變現在北北基全部算在同一學區的作法,以既有的高中和高職,規畫學區就近入學。而因為高職有不同類別,應採用大學區;高中則採用小學區。

為什麼原本該減輕升學壓力的十二年國教,學生的壓力反而變大?因為除了原來的學科壓力外,還需要別的篩選項目,例如:基北區拿作文來評比,導致大家還要去補作文。

對策4 抽籤取代作文

補習只是複製八股文 扭曲學習「考作文,是扭曲學習本質,無法提升學生作文的能力。」丁志仁主張,在今年高分群學生以作文定生死的狀況之下,為了不讓更多的學生被送到補習班,學習八股作文,應該免除作文比序,同分情況下,就抽籤決定。

黃乃熒也認為,作文是鑑別國語文學習成果,不應該變成決戰點,作為比序項目並不合理。謝國清建議,明年應把作文比序移到最後面,不讓它左右生死,若有同分,就照國、英、數、社、自的順序比較。

「抽籤對國中教育正常化,絕對是有利的。」教養專家陳安儀認為,師大附中在招收美術、音樂班學生時,還要看學科五科的成績,明擺著是要招收好學生,一點意義也沒有,無助於學生朝適性發展。

十二年國教發展至今,雖然高喊免試入學,但是實際制度面卻停留在精英主義的思惟中。

明星高中裡,除了高雄中學校長謝文斌表明,將在明年採取完全免試入學、不採特招;加上雄中、雄女這幾年有仿繁星的制度,給予高雄區各國中保障入學的名額外,其餘學校仍以精英主義的心態,讓特色招生變相取代過往的基測,分數決定一切。現行的入學制度既複雜、又無法實質帶來就近入學的效果,讓學生不分成績好壞,全都人心惶惶。

「想要做好高中社區化,課程是首先應該改革的。」丁志仁強調,特色課程可以分為兩種,學術類的課程,應與大專做師資、課程結合;生活類的課程,則與社區大學做結合,才能讓學生在求學過程中,逐漸找到符合自己的性向。

民生國中校長孫明峰說,第一線的老師也應該要再加油。目前大學英文、數學都有配合應用產業的特性,這樣的概念應該逐漸往下延伸,發展學校特色,一方面要和學科結合,發展跨學科統整的配置規畫能力,另外也要符合產業需求。

另外,高中社區化也面對偏遠地區高中數量不足的問題,謝國清建議,在少子化的趨勢下,教育部不妨把國中改為完全中學,師資、教室、資源都是足夠的,就能避免偏遠地區的學生(如新北市三芝區),沒有高中可念的窘境。

面對多年來考試領導教學,台灣的年輕人在國中三年,不但無法適才適性發展,還背負龐大考試壓力、身心失衡。十二年國教的改革勢在必行,但是距離落實「免試入學」,強調尊重差異、肯定多元的這條路上,我們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

但顯然,教改的速度只能更快,否則今年的亂象還會再延續,未來有更多的學生與家長會經歷跟今年一樣的煎熬。如果,十二年國教終歸是台灣要走的路,何不就此大膽地往前走!

為何不能學9年國教一步到位?

我是9年國教第一屆的學生,記得是在小學五年級時,突然聽到升「初中」不用再經過聯考了,當時一開始,老師半信半疑,所以依舊按照慣性進行著考試和體罰,不過到了六年級,確定可以免試分發到就近的國中,於是聯考的壓力一下子大大地解除,感覺上社會也很快接受了教育政策的大改變,並沒有引起像最近12年國教實施時的紛紛擾擾。

若就時空背景來比較,9年國教是在威權時代,由最高當局一聲令下拍板定案,雖然有許多配套措施都尚未準備妥當,如師資、教材、學校空間等,但在類似軍事行動的全面動員下,也就在最短期限內完成了任務。事後想起來,我就讀的國中其實是由軍警營舍匆促讓出,各項設備因陋就簡,十分的陽春,但許多同學是由小學一起進入國中,加上是在熟悉的社區,讀國中的感覺算是相當快樂的(尤其在國中還沒有為升學率拚得你死我活時,我們那一屆似乎享受到了難得的自由時光)。

可惜到了我們這一代自己有了小孩,卻沒有能力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合理的教育環境,1994年的410教育改革運動,曾經燃起過一線希望,結果幾經蹉跎,我的一對兒女根本等不到12年國教,而他們念國中時,高中聯考的陰影仍然扭曲了正常教學,很難形容他們的學習是一種適性、自主,又可以培養創造力的學習。

或許不少家長認為今年上路的12年國教,是把學生當作白老鼠,各種會考、特招,加上超額比序的繁瑣規定,讓家長和學生無所適從、怨聲載道。這時候如果聽到有人說:可惜自己小孩沒能享受到12年國教,似乎會覺得是說風涼話。的確,從媒體的報導來看,家長們的反彈不是沒有道理,因為若是比照9年國教,根本就應該完全免試,即使設計了檢核國中學習成果的會考,也不應該用來作為篩選和分發的依據,遑論一大堆違反教育原理的「比序」發明!

那麼,我應該慶幸自己的下一代躲過了白老鼠的煎熬嗎?我倒不這麼想,畢竟照道理說,12年國教一定會比9年國教來得準備充分,問題來自決策者缺少確立目標(免試)的魄力,與解決問題(分發機制)的智慧,結果是政策搖擺不定,使得所有當事人都成了受害者,我們惟有期待不合理的制度能夠盡快修正,難道我們比威權時代更無能滿足下一代接受正常教育的「權益」嗎?

(顧忠華╱政大兼任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55

承認複蘇乏力 歐盟將舉行緊急峰會商討經濟對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621

周六歐盟峰會後,路透社獲得的一份聲明草案顯示,在意大利的倡議下,歐盟領導人將在10月7日再次舉行一次緊急峰會,旨在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

在近日疲軟的歐元區數據公布之前,歐盟峰會的舊草案並未提及歐元區的經濟狀況。但最新的草案對歐元區經濟狀況做了如下描述:

最近幾周的經濟數據已經證實,歐洲的經濟複蘇,尤其是歐元區,是疲弱的。通脹尤其低迷,而失業率高到不可承受。

於是,意大利總理Matteo Renzi將於10月7日主持一個緊急的歐盟峰會,專註於“就業,尤其是年輕人就業問題,投資和增長。”此外,“歐元區峰會”也將在今秋舉行。

政界呼聲:

繼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上周五在美國傑克遜霍爾會議上釋放進一步寬松信號後,本周四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呼籲,盡快召開歐元區領導人峰會,協商討論如何促進經濟複蘇;除貨幣政策刺激外,削減赤字的節奏需要調整。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煉了德拉吉在會上脫稿演講傳遞出的兩大要點:

首先歐洲央行將采取更多措施以遏制通脹的下滑。其次歐洲央行沒法僅通過自己的努力就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各國的財政政策配合,暗示將轉變以緊縮為主的財政政策思路。

此外,奧朗德本周四在法國使節年會上發表講話時表示,呼籲進一步寬松是為了維護歐洲的利益,因為歐洲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正在受到質疑”。他指出,當前歐洲經濟問題較多,如複蘇勢頭疲軟,通貨膨脹率太低,歐元匯率過高,四分之一的年輕人處於失業,面對這些難題,“歐洲應當改變,要打贏促進增長和改善就業的戰役。”

他表示:

經濟複蘇過於疲軟、通脹率太低、歐元匯率太高,若我們無所作為,歐洲可能面臨長期、甚至可能是無止境的經濟停滯威脅。

經濟數據差強人意:

近日公布的一系列歐元區經濟數據也在一定程度上應證了奧朗德的觀點。例如,歐元區8月CPI初值同比增0.3%,較前值同比增0.4%持續下滑,遠低於歐洲央行的通脹目標。歐元區7月失業率仍然高達11.5%,較前值未見下降趨勢。

即便是歐元區經濟的火車頭——德國,也未有持續強勁的表現。德國7月實際零售銷售環比下跌1.4%,大幅不及預期的增長0.1%,前值也被下修。


對於奧朗德的提議,德國財長Wolfgang Schauble表示理解。盡管認為地緣政治危機是經濟放緩的部分原因,Schauble仍然表示:

歐盟領導人必須解決歐洲的經濟困境
。
鑒於疲軟的經濟增速,刺激投資是非常重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487

經濟持續萎靡 日本內閣將召開特別會議商討對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805

由於近兩個月經濟萎靡不振,日本經濟和財政政策委員會將於9月召開特別會議探討應對之策,此次會議可能會商議明年再次上調消費稅是否妥當的問題。

日本經濟和財政政策委員會是內閣辦公室組建,由首相安倍晉三直接領導。通常每三個月會舉行一次例行會議,在日本央行報告的基礎上回顧經濟和物價走勢。

委員會上一次會議是在7月下旬,按照計劃原定於10月進行下一次會議。但由於7月和8月的經濟指標持續下滑,該委員會可能將會議提前至9月16日。

在會議的準備階段,內閣辦公室將於下周召集一個由經濟學家、公司領導和地方政府代表參加的50人會議,了解他們對於當前經濟形勢的看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718

中國未來10年的能源對策 [轉帖]

來源: http://xueqiu.com/5277310522/31403441

作者:張茉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未來10年,中國將進入中等收入國家,工業化將進入後期階段,城鎮化率也將達到60%,能源資源約束強化將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總體而言,未來10年全球資源能源需求增長趨勢性放緩、新供給的結構性變化以及消費增長重心轉移將給中國資源能源的獲取帶來新的機遇,但中國也不可忽視全球資源能源的潛在競爭性風險。在全球資源供給偏緊和環境約束強化的背景下,制定中國資源能源全球化戰略,這不僅是中國利用全球資源創造的新優勢,也推動中國由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的核心戰略之一。

未來10年 資源能源安全重中之重

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能源消耗增長率不斷提高,導致能源供需缺口不斷擴大,使得中國各種能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已危及中國的經濟安全。當前,主要發達國家通過控制資源能源的開采權、控制資源能源定價權以及運輸通道等方式依然對全球資源能源供應產生重大的影響。

(1)石油。目前,中國進口石油最多的3個國家為沙特、安哥拉和伊朗。2010年前3位進口國進口量占總量的4成。按地區分布,中東地區占中國石油進口總量比例50.1%,居第一;非洲為30.2%,居第二;以下依次為拉美、獨聯體和東南亞,進口風險仍過於集中。社科院《世界能源中國展望(2013~2014)》報告認為,中國能源對外依存度將由目前的9%上升到2015年的11%,2020年接近26%。石油對外依存度將由2011年的55%左右上升到2015年的6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由目前的19%左右上升到2015年的35%,2020年接近40%。

(2)鐵礦石。中國是全球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2008年進口總量高達4.4億噸,占全球海運鐵礦石比重52%,而且來源高度壟斷,僅集中於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幾個國家。

(3)天然氣。天然氣進口80%以上來自澳大利亞,而管道天然氣進口至今尚未全面展開。

(4)銅礦石。中國當前銅消費量占全球17%,是全球第一大銅消費國和銅精礦進口國;鋁土礦消耗量大,且主要集中於亞太。

(5)鋁土礦。中國鋁土資源並不匱乏,但由於近年各地大量上馬電解鋁項目,造成消耗量劇增,已由鋁土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

(6)煤炭。從2002年中國煤炭進口量開始迅速增加,2011年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煤炭進口國。中國目前的主要煤炭進口國包括南非、美國、加拿大、哥倫比亞,亞太的澳大利亞、印尼、蒙古、越南以及俄羅斯。

綜合以上分析,石油、鐵礦石、天然氣、銅礦石、鋁土礦以及煤炭6種戰略資源,都是中國經濟目前所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從目前看來,中國資源能源進口依存度仍處於上升狀態,除個別例外,絕大多數資源的進口來源局限於少數幾個國家,且多為一般貿易進口,資源供應和資源安全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阿克琉斯之踵”。目前來看,我國能源資源安全主要面臨3大問題:一是由於國內環境治理制約能源消費增量,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要求能源低碳發展,環境容量已成為制約我國能源安全的重大問題;二是由於國際能源技術和經濟競爭加劇,能源技術水平已成為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因素和經濟競爭力;三是由於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大,增速仍然過快和煤炭占比過高,消費結構不合理,油氣對外依存度大,非化石能源近中期占比仍十分有限,我國的能源消費現狀不可持續,嚴重影響能源安全。因此,必須突破資源能源瓶頸,把保障資源能源安全作為中國未來10年戰略的重中之重。

重要戰略機遇期

未來10年,全球資源能源格局將呈現3大新趨勢:需求增長趨勢性放緩、新供給的結構性變化以及消費增長重心轉移,這些變化對中國而言將是實施全球資源能源戰略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1.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再工業化”周期帶來機遇

全球經濟增長和結構因素將持續影響全球資源能源需求的變化。一方面,發達國家債臺高築、消費萎縮、人口老齡化以及總體增長低迷的趨勢不會改變,對資源能源的需求量和人均消耗量也將趨勢性下降;另一方面,未來10年以美歐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正在啟動“再工業化”周期,以新能源、環保、高附加值制造業、生產服務性制造業以及能夠提高能源效率的高技術產業為代表的低碳經濟將成為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推動力,這使得初級礦產資源以及基礎大宗商品的需求也會趨於減少。

2.以美國“能源獨立”為代表的全球能源供給沖擊

全球能源效率的提高、新能源等替代能源的開發以及環境標準的提升,也大大改變了全球資源能源的供給結構。以能源為例,近些年,隨著美國“能源獨立”戰略的有效推進以及“頁巖氣革命”溢出效應的重大影響,美國出現了一些標誌性變化:美國石油需求從升轉降,已經徹底扭轉了能源自給率下滑的態勢。過去的6年里,美國能源自給率逐漸提高,在2011年達到81.4%,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計在2035年將達到87%。目前,除美國頁巖氣產量飆升,加拿大油砂礦、墨西哥灣和巴西深海的油氣資源潛力巨大,但大多數非常規油氣資源因技術和經濟原因尚未進行商業開發,這是未來10年可以加以利用的巨大機會。

相比較而言,美國已經基本實現“能源獨立”,其能源戰略著眼於後工業化階段和產業革命,未來將實現能源獨立並可能輸出能源。而我國則受資源限制,能源進口依存度過高,且能源戰略目前主要是滿足於經濟發展,解決能源瓶頸問題。這是中美在戰略上的重大差異。

3.能源資源消費重心轉移帶來全球經濟秩序重塑機遇

隨著全球經濟增長重心“由西向東”轉移,全球資源能源消費重心也隨之轉移。仍以能源需求為例,根據英國BP公司發布的《Energy Outlook2030》預測,未來20年發展中國家將以更加迅猛的勢頭加速發展,2030年發展中國家人口、GDP總量和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占全球的份額將分別達到87%、60%和70%,中國或成第一能源需求國。而根據最新發布的《世界能源中國展望》報告,未來中國、印度和東南亞構成的亞太月牙形地帶的石油需求占世界25%,不僅是世界最大的石油需求中心,而且成為對世界石油市場和地緣政治具有重大影響的“需求中東”。預計2014年後,世界新增能源需求在中國、印度、東南亞、中東、拉美和非洲等地進一步聚集。屆時全球人口增長總量的95%、GDP增量的70%、能源消費總量的93%將來自於發展國家,特別新興大國能源資源需求的增長將帶來可觀的貿易規模,這會大大提高新興(300098,股吧)大國的能源議價能力,也會成為其重構全球能源與貿易秩序的重要因素和“籌碼”。
全球資源能源競爭 潛在風險

1.未來10年全球資源能源爭奪可能演變為常態化趨勢

我們也必須認識到:(1)盡管與過去幾十年間全球資源能源需求爆發式增長相比,總體需求有所放緩,但對一些戰略資源的剛性需求還將持續增長,特別是各國對資源能源重要性認識的不斷提升,全球資源競爭日趨激烈導致利用國外資源的風險和難度加大。(2)消費趨同正改變著全球資源的供求平衡,國家間的競爭將演變為資源特別是能源競爭。經濟性短缺、區域性短缺、地緣政治導致的供給中斷或短缺以及需求型短缺將會不同程度地存在。(3)考慮到未來全球經濟重心從發達經濟體向新興經濟體轉移,由於發達經濟體的總人口是10億,而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總人口近50億,全球經濟增長的人口基數變化和新興經濟體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將產生大規模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的升級換代需求。因此,新一輪消費勢必推動對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和能源需求的上升,未來10年全球資源爭奪將可能演變為常態化趨勢。

2.資源能源價格波動及長期上漲趨勢難以根本改變

由於發達深陷債務泥潭都傾向於通過量化寬松等方式來維持債務循環,長期低利率和全球範圍內的流動性泛濫可能成為價格上漲的推手,盡管短期內,全球價格上漲並不大,但全球產出缺口正在減小,勞動力成本以及生產成本進入上升周期,特別是金融資本和投機資本導致能源資源金融化屬性進一步增強,這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原有資源能源供需關系以及價格走勢,未來全球資源能源價格長期上漲壓力依然較大。

以前瞻性戰略思維 應對全球挑戰

在多重因素影響下,世界能源資源格局正在發生新的重大變化。中國是世界能源資源版圖變化的利益攸關者,世界能源資源格局的變化對中國能源和資源安全將產生全面而深遠影響,中國必須以前瞻性戰略思維謀劃應對舉措。

1.當務之急是建立中國資源能源戰略儲備制度

西方發達國家很早就把稀缺資源納入國家戰略,特別是上世紀發生的3次石油危機有利地推動了各國競相建立戰略資源儲備制度。目前,美國、日本、德國、瑞士等發達國家已制定了較為完備的礦產戰略儲備制度。美國從 1939年開始實行物資儲備,到1985年儲備的戰略資源就達到63類93種。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制定了儲備稀有金屬的相關法律,規定國家和部分企業必須儲備一定數量的釩、錳、鈷、鎳、鉬、鎢、鉻等稀有金屬。中國作為最大的新興大國,戰略資源儲備還處於起步階段。盡管中國制定了石油儲備計劃,但其他重要資源儲備尚未引起重視,形勢十分緊迫。應盡快制定中國戰略資源儲備規劃,以保障在未來全球激烈的競爭中取得主動,避免受制於人。建議從經濟承受能力考慮,首先應做好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國內緊缺礦產的儲備,如石油、銅、鐵、鋁、鉀鹽等,儲備形式采取礦產品儲備和資源儲備相結合;同時加強優勢礦產的資源儲備,防止因競相出口導致國際市場供過於求、優勢價格下跌的局面。

2.中國全球資源能源戰略要“走出去”,還要“拿回來”

面對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和國際能源格局變化,未來中國必須充分利用全球能源資源,這是中國能源安全必須堅持的長期戰略,不但要“走出去”,也要“拿回來”,也就是要通過能源資源勘探開發、貿易和科技合作以及運輸管道建設、能力建設,建設完善的資源能源貿易基礎設施,真正把資源“拿回來”,增強對國際大宗資源能源市場的影響力和定價權。

3.將經略海洋作為中國未來全球資源能源戰略的重點

應確立海洋資源開發戰略,實現國家地緣戰略定位由“陸上大國”向“陸海大國”的轉變。中國是海洋大國,大陸海岸線達18000公里,面積較大的海島有7000多個,海洋資源極為豐富,2005年第三次石油資源評價結果顯示,目前中國石油資源量為1070多億噸,其中海洋石油資源量為246億噸,占總量的22.9%;天然氣資源量為54.54萬億立方米,其中海洋為15.79萬億立方米,占29.0%。因此,未來可以考慮以“海陸立國,開海固權,營疆造域,擇優出擊”作為新的海洋開發原則,全方位推進海洋資源的開發,從根本上改變海洋疆土疏於管理、海洋資源開發緩慢的被動局面。

4.把全面深化資源能源外交作為中國全球戰略的核心

中國應該深化和加速資源外交,使資源外交成為國家實現全球資源戰略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各種資源的需求不斷加大,美、日、歐等國擔心中國崛起,正以政治、經濟、法律、貿易保護、軍事等各種手段阻礙中國突破能源資源瓶頸,獲取石油、鐵、銅等戰略短缺資源。中國如何與資源供應國強化經貿聯系,建新型供給體制,充分發揮能源國際合作機制的作用意義重大,比如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並通過油氣勘探開發、油氣通道、工業園區、服務區等重大合作項目,進一步提升能源資源國際合作水平。此外,目前俄羅斯能源業正在進行重大轉型,石油出口正通過東部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向亞洲轉移,這給中國提供了新的合作機遇。

5.中國須加強亞洲乃至全球範圍內的能源“互聯互通”

目前,全球能源市場分散,基礎設施老化,各國能源政策缺乏透明度,中國應積極推動亞洲或更大範圍的“能源一體化”,創造一個更加一體化、相互聯系和競爭的市場。比如,建立面向未來的、包括天然氣管道建設、供電網絡建設、新能源網絡建設在內的亞歐能源基礎設施藍圖,加快發展新能源,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發展高壓輸電和智能電網,同時制定統一標準,並提供項目債券、風險資本或PPP等方式的融資框架。

6.爭取在全球能源革命中不斷塑造中國新優勢。

中國作為新興大國,應充分考慮全球能源革命對中國向經濟強國邁進的戰略意義,爭取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走在世界大國的前列,在解決能源消耗增長過快、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問題的同時引領世界經濟技術的發展方向。要加快發展清潔/替代能源,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氫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要求,積極推動能源循環高效使用。同時,研究和跟蹤重大能源技術的變化趨勢,加大頁巖氣等非常規能源勘探、開發的科技投入,特別是提升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為新一輪能源革命提供技術儲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335

人民幣又將大貶?存戶自保三對策

2015-03-30  TCW
 
 

 

人民幣匯率,將上演去年上半年無預警的大跌走勢?

這個示警論調,來自中央銀行的最新數據。

根據央行公布,代表國內散戶資金動向的二月份國內DBU(外匯指定分行)人民幣存款餘額來到二千 六百六十億五千四百萬元,創下歷史新高,反觀代表法人資金動向的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卻降至五百二十七億一千一百萬元,不但連兩月下滑,且創下近五個月以來最低紀錄。

對於OBU人民幣存款不升反降,各界普遍的解釋是,法人基於避險操作的考量,喜歡握有強勢貨幣,才轉向美元,將人民幣大額定存單解約。

這也讓專家頻頻示警:中國官方強烈干預人民幣匯率,無法以一般市場機制來評估其走勢。因此,去年上半年,人民幣從六.○五元無預警重挫至六.二五元兌一美元,不僅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投資人損失慘重,眾多投資人民幣TRF(編按:「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即銀行與客戶「對賭」未來匯率方向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散戶、中小企業主,更是血本無歸,讓金管會大為震怒,直接勒令部分銀行業者暫停該業務。

主打企業金融業務的台灣工銀副董事長駱怡君觀察,最近不管和客戶或銀行同業交流時,一談到人民幣相關議題,普遍「餘悸猶存」,且異口同聲指出,針對人民幣進行避險操作的部位會比去年大。

企業端對去年人民幣暴跌的陰霾,事隔一年後尚未完全退散;台灣散戶一窩蜂搶人民幣存款的瘋狂程度,卻只增不減,無怪乎有人擔心,去年的悲劇是否重演。

新存戶注意短期、高利的新方案,風險大

今年各銀行吸收一般存戶人民幣存款的利率方案,更出現一個特殊現象:有別於昔日人民幣高利定存以「階梯式利率」(存越久、利率越高)為主的情況,今年卻是「期間越久、利率越低」的方案激增。

舉例來說,花旗銀行推出十四天、一個月兩種選擇,四月十日前,十四天期人民幣定存年利率三.八八%,一個月則為三.六八%;公股行庫中,人民幣業務數一數二的兆豐銀行,人民幣定存一個月利率達四.一%,三個月僅三.六%;連去年較少積極耕耘人民幣存款業務的土銀,也加入這波短打戰,祭出一個月三.九%的利率。

銀行界到底在打什麼如意算盤?一位銀行業高階主管坦承,中國的企業客戶借貸需求高,國銀在當地分行的存款量,供不應求,只好標榜短天期即可賺取高利息的人民幣定存專案,在台灣迅速「吸金」後再轉到中國拆借。

這個現象,反映的是中國企業信用評等不佳,其財務困境遲遲未根治,尤其今年以來中國降息、降準,企業的流動性風險進一步升溫。台灣金融業者的借貸門檻相對低,成為陸企「應急」的重要融資管道,等於將其結構性風險轉嫁給台資業者。

花旗投顧負責人王進彰說,目前的情勢下,買進高利息人民幣,就與投資配息率五.五%到六%的高收益債券(垃圾債券),相去不遠。「正因為人民幣的跌價風險和(高收益債券)企業違約的風險差不多,所以才會配比較高的利息給投資人。」

中長期而言,美元獨強趨勢確立,但若比較美元、人民幣定存的報酬率,就會發現,法人「錢」進美元,不只是基本的匯率避險操作,也因為計入匯差造成的損益後,長期而言,美元的投報率仍優於人民幣(見下表),也難怪法人一發現人民幣苗頭不對,就「琵琶別抱」,轉向美元。

搶短族小心未來兩到三個月,波動高

只不過,一般散戶可能無法像法人一樣,隨時掌握國際情勢和最新資訊,若想賺取人民幣高利息,又要保護資產,受傷程度降至最低,該如何操作?

王進彰說,以今年來說,(人民銀行)會格外小心干預人民幣匯率,以保護國內經濟。所以他估計,今年人民幣僅會微幅貶值,不至於出現像澳洲等原物料大國貨幣的驚人跌幅。

台新銀行理財商品處協理劉佳儀也建議,人民幣匯率中長期上升格局未變,持人民幣存款的投資人,今年毋須恐慌拋售。

但若想「打帶跑」投資人民幣,就有可能要承受短期「賺了利差,賠了匯差」的風險。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認為,過往幾年中國官方實施「剛性兌付」政策(編按:當信託產品出現風險,無論如何,業者都要給投資者本金和收益),一旦企業有財務危機,政府多半會出面收拾殘局,如今已開始打破,允許個別企業違約,這也讓未來兩到三個月內,人民幣下行風險都偏高。

穩健族這樣做增持美元,人民幣別逾25%

當然,相對低點也可以視為考慮逢低進場的時間點。劉佳儀指出,今年第二季到第三季期間,人民幣可能因為美國啟動升息循環,再度承壓,來到相對低點,屆時可分批布局。 不過,為了將人民幣跌價所帶來的傷害降至最小,做好資產配置才是上策。劉佳儀認為,投資人持有美元可達到六成,剩下四成再考慮適度配置人民幣。星展銀行消費金融處長孫可基則建議,人民幣的持有比重皆不宜超過二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59

港股通對策:免費期權、風口補漲、成長擴散、跟隨外資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901

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5-4-7 08:50 編輯

港股通四大交易對策:免費期權、風口補漲、成長擴散、跟隨外資


背景介紹

2015年3月27日,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參與滬港通交易指引》。根據規定,指引實施後新發行的公募基金可參與滬港通交易,交易規則與標的為《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若幹規定》所劃定的範圍;在指引實施前已獲得中國證監會核準或準予註冊的基金,基金合同明確約定可以投資香港股票的,可以通過原有機制或者滬港通機制投資香港股票;在指引實施前已獲得證監會核準或準予註冊的基金,基金合同沒有明確約定可以投資香港股票的,如要參與滬港通,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決定投資港股的種類、比例及策略等,依法履行修改基金合同的程序後,方可參與滬港通。

隨著滬港通對不同主體的進一步開放以及未來深港通納入更多小盤成長股,投資者不應把策略限制在短期的雙邊溢價交易套利上(只針對A+H股票)。我們認為本次港股通的政策調整在配置層面為國內機構投資者拓寬了選擇的余地,應該引起重視並做好準備。本篇報告將全面梳理港股通的四大交易策略:免費期權、風口補漲、成長擴散以及跟隨外資。

投資要點

v  港股通中高折價個股是短期投資焦點。從證監會對於公募基金通過港股通投資港股的新規出臺後第一個交易日的情況來看,漲幅前20位的股票平均漲幅達到14.3%,最高漲幅達到20.7%,其中有18只是A+H同時上市的股票,平均折價率達到40%(折價率=H股價格/A股價格),有6只是“一帶一路”主題受益股。此外,金山軟件作為低估值計算機板塊股票是漲幅前20的標的中唯一成長股。

v  折價收斂與股息率Alpha是AH折溢價交易的核心邏輯。歷史上除了A股走出超級牛市的情形,恒生AH溢價率在超過30%後一般都會收斂。從短期的角度來看,投資者可以買入港股並博弈AH溢價的收斂,但如果A股走出超級牛市,套利交易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從長期的角度來看,投資者可以買入具有較高股息率、H股折價幅度較大並且估值較低的個股,獲得長期穩定的超額收益。簡單來講,持有高折價高股息率H股,相當於持有一個提供固定收益的期權,期權的潛在價值來自折價率的收斂。

圖1:個股層面溢價創新高後往往迅速調整



v  建議通過補漲、成長股擴散和跟隨三種策略來獲取港股投資收益。我們認為滬港通(以及未來將推出的深港通)對於A股投資者的意義絕不限於折溢價套利,從策略角度出發,我們梳理了三條主線:1)行業層面的補漲與跟漲機會;2)成長股投資戰線的擴散;3)大市值股票的跟隨策略

A股成長股的高估值很大程度上源於其稀缺性以及A股投資者在經濟增長放緩背景下對成長屬性的偏好。近期除了公募基金被放行參與港股通交易以外,保監會也放寬了保險資金的境外投資範圍,允許險資投資香港創業板。這些舉措實際上提供給成長股投資者一個更廣闊的投資邊界。港股里存在著類似騰訊控股、金山軟件、阿里健康等優質成長股,港股投資通道打開後,這類股票也存在巨大的機會。

我們梳理了港股通里除了A+H同時上市的股票,剔除了在最近一個年度虧損的股票,計算了過去3年的年化複合增長率(截至2014年年報)以及2014年EPS計算的P/E倍數。我們進一步將股票池精簡至A股機構投資者在當下非常熱衷投資的行業(我們在下文將其稱作成長型行業,包括半導體產品與設備;制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消費者服務;技術硬件與設備;軟件與服務;醫療保健),並統計了目前已經發布年報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挑選出過去3年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年化複合增速超過20%的上市公司,得到相應的股票池標的。再依據我們上文對成長型行業的定義,找到與上述成長型H股相對應的A股標的。

我們統計了上述幾組標的的 P/E 、市值、過去 3 個月日均成交金額以及過去 3 個月的累計漲幅的中值。可以發現,對於同樣類型的股票: 1 ) A 股的 P/E 倍數要遠遠高於港股通股票; 2 ) A股的市值普遍較小; 3 )盡管市值較小,但日均成交金額卻超過港股通同類股票若幹倍; 4 ) A股近幾個月的絕對漲幅遠高於港股通同類股票。

1)尋找前期H 股滯漲以及未來A 股處於風口的板塊。 我們通過分解恒生 AH 指數中各行業的市值增長,提取出純粹估值相對變化對 AH 溢價的貢獻部分,並結合 4 月份策略月報關於 A 股風口的判斷,認為建築、建材、石油石化、電力設備和機械行業向上彈性最大




2)成長股投資戰線的擴散。 我們建議關註: i ) A 股較為稀缺的成長型標的; ii )有 A 股對標公司的細分行業龍頭; iii ) A 股機構持倉集中,但同類股票在港股更為便宜的板塊及個股。


表3:港股通里高成長新興行業代表股票








3)大市值股票的跟隨策略。 我們認為對於港股的大市值權重股, A 股投資者短期直接與外資爭奪定價權的能力相對有限,可以通過關註盈利預測變化、海外投資基金的行業配置變化以及資金流通,采取跟隨策略。


專題股票組合

我們匯總了中信研究部各行業分析師自下而上的觀點,建議重點關註中航科工、珠江鋼管、東方航空、南方航空、網龍、金山軟件、海通證券、彩生活、金隅股份、兗州煤業、北控水務、中滔環保、國美電器和銀泰商業。




(來自中信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6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