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超越矽谷,被評為美國新創最強城市 波士頓做生技 讓科學家無痛創業!

2016-06-27  TCW

今年五月中旬,美國商會華盛頓特區總部發表報告,在全美二十五個熱門創業城市中,將波士頓評選為新創能量最強的城市,矽谷只排名在第二。

啟示一:醫療IT業崛起

硬碰硬創業文化,比矽谷更能解難題美國商會是全美最大、資金最多的遊說團體,對政府、國會的影響力最為驚人。這份報告指出,新時代已經來臨,網路發明以來,簡單如App等創新應用已陸續被提出,未來各產業都將開始挑戰更困難議題。雖然矽谷的新創公司數量、市值仍高居第一,但波士頓卻領航更具未來性的生技醫療,且更有能力硬碰硬解決難題。

換句話說,波士頓即將成為矽谷接班人!而波士頓的成功法則,更是未來全球創新公司需要注意的。

為什麼說波士頓更有能力解決難題?

答案就藏在與矽谷大異其趣的生技創業文化。為了了解波士頓為何能擁有全球最強的創新能量,《商業周刊》採訪團隊特地飛越一萬二千公里,走訪當地取經。

每個到矽谷朝聖的人,一定會去拜訪惠普(HP)公司發源的小車庫,因為克難創業是矽谷創業象徵,那波士頓的象徵呢?

「學校的實驗室!」全美創辦了最多生技公司、被封為發明王的MIT(麻省理工學院)寇克癌症研究所(Koch Institute)教授蘭格(Robert Langer)說。

大學輟學生賈伯斯,二十一

歲時在車庫創造了蘋果電

腦,中斷了博士班課程的布林(Sergey Brin)與佩吉(Larry Page),則在二十五歲時,於租來的車庫裡創造了Google.

「我估計,生技創業家們至少大他們十歲,而且大多數都擁有博士學位。」《富

比世》北極星創投管理合

夥人納夏特(Amir Nashat) 這麼說。

他分析,科技業的年輕小夥子可以因為播放影音、玩遊戲的不夠方便,重新設計一個新的運作方式。但在生技業,科學家必須在實驗室待很多年,才能搞懂癌症是怎麼運作的。「矽谷有很多天才,能用成熟技術創造顛覆的商業模式;但波士頓偏向挑戰真正困難的科學問題,是不同的做法,」他說。

輟學天才與多花十年讀書的博士天才,形塑出新舊矽谷迴然不同的文化。而向來以高科技為馬首是瞻的台灣,想要好好發展生技業、醫療IT(資訊科技)業,更應該向波士頓模式取經。

啟示二:兼差經理人撐全場學者不做俗事,

研發新藥竟能全外包

正因為生技研發難度極高,在波士頓,看不到如賈伯斯這般既能設計iPhone、又具有明星演說魅力、還能擔任公司執行長的全才。在波士頓創業的生醫科學家,並不像矽谷創業家要學管理、學財務、學行銷,甚至要學當明星。這裡的科學家大都想繼續專注做實驗,不想煩惱雜務。

如蘭格,開了三十家公司,依然守著自己那座全球學術界規模最大的生醫工程實驗室。

波士頓沒有明星執行長,這裡只有擔任首席科學長、或是不在公司上班、甚至只當董事或科學顧問的創業家;這裡,「藥比人有名,」MediVector生物統計總監、新英格蘭玉山科技協會前會長康麗雪舉例說:「有誰知道推出威而鋼的那位

CEO是誰嗎?」

那麼,公司誰來經營呢?

「你可以叫我part-time(兼差)執行長!」目前身兼三家公司的執行長的達爾(Thomas Dahl)說,他想了一下才決定要給我哪張名片。曾任大學醫學院教授的他,因為熱愛生技業的挑戰性工作,轉行成了專門輔導初創公司的專業經理人。由於小公司資金少,聘不起全職執行長,他身兼三家可讓公司省錢。

達爾分析,他的工作就是讓科學家完全不用管俗務,包括徵才、找適合的財務長、規畫到醫院做臨床試驗、與負責審查藥證的FDA(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官員接洽,他都能找來適合的團隊打點一切。等將公司養成到一定階段後,他再找適合下一階段發展的執行長接手。

他說,藥物開發階段有不同的專業,而且大多數生技公司最終選擇被購併,執行長自然也不需要跟著公司從一而終。

台裔哈佛醫生李柏勳更有

趣。他將自己創立的公司交給別人經營,改當生技公司Proteostasis首席醫務長,以醫學專業打動投資人,讓公司在今年二月風光上市,「因為我的專長更適合這個位子啊!」他覺得這個選擇很合理。

新矽谷不打明星牌,這裡的靈魂是團隊。而組團隊在波士頓不成問題,由於這裡的生技聚落實驗室密度全球最高,到處都能產生頻繁的人才交流,你去這附近生技業愛去的咖啡屋坐坐,就會聽到每一桌不是在談癌症新療法,就是在分享哪個RNA(核糖核酸)研究突破。在當地最夯的早午餐店flour用餐,你也能遇上今年因為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而聲名大譟的華裔科學家張鋒。

由於波士頓產業鏈非常完整,所以完全沒有全職員工也可開公司。除了兼差執行長、兼差財務長,也有各式各樣的外包,可以外包委託做臨床試驗、委託進行資料統計。兼職CEO達爾與出身台灣的哈佛榮譽退休教授陳良博合作,竟然沒有任何全職員工,就一路將新藥做完二期臨床人體試驗,正著手準備進行第三期臨床。

啟示三:專人做利益迴避

哈佛設部門保護,隨時提醒別觸法這裡,簡直就是生醫科學家的「無痛」創業天堂!但資金哪裡來、怎 技轉給業界?在台灣,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正因為浩鼎案的利益衝突迴避問題,身陷風暴。

但在波士頓,科學家根本沒在怕。

「科學家並不了解法令,一不小心容易誤觸法網,」哈佛醫學院前基因治療中心副主任、現於波士頓創業的李政欣分析,所以美國大學很積極保護科學家,例如哈佛就設立專門的技術轉移、利益衝突迴避辦公室,聘了好幾個律師,不只能搞定與創投、業界的授權談判,每次只要政府法規修改,哈佛馬上有專人請科學家更新利益迴避資料,「科學家只要follow(遵循)規則就不會出事。」啟示四:籌資比矽谷更多元找病友團體投資,變研發新趨勢根據Tufts醫學院最新研究估算,由於新藥越來越複雜,成功讓一個候選藥物通過動物實驗、人體試驗,最後拿到藥證上市,平均要花費二億六千萬美元,而且平均每十個候選藥,只有一個能成功。一旦失敗,投資金額皆付諸流水。「不論是生技公司、大藥廠、創投,都不想單獨承擔這個風險。」在美國創立生技公司的前工研院生醫中心主任蘇新森說。

所以,在波士頓,資金來源比矽谷的網路業更多元。

這裡的新創公司有的預先賣出產品授權、接受大藥廠資助。例如蘇新森創立的癌症新陳代謝療法公司Agios,二〇一〇年拿到大藥廠Celgene的兩億美元經費,接著掛牌向大眾募資,今年又拿到第二筆兩億美元研發經費,未來若獲准上市,將授權給Celgene銷售。

新的趨勢則是病友團體資金襄助,例如福泰製藥(Vertex)與遺傳疾病囊性纖維化病友基金會合作,接受該會超過五千萬美元的投資,推出全球第一款能治此病的藥物。而病友基金會不但因此有了救命藥,也大賺投資收益。如今這個模式已成了罕見病新藥開發業者的效法對象。

啟示五:做好公眾溝通

面對市民反彈,曾做長達兩年宣傳而另一個常被忽視,卻對生技產業非常重要的,是與民眾溝通。這個特點來自四十年前的一場教訓。諾貝爾獎得主夏爾

普拿出老照片回憶:

原來,當時DNA(去氧核糖核酸)重組技術甫問世,在大波士頓區的劍橋市有好幾個實驗室準備動工。但市民擔憂實驗將會製造出科學怪人,走上街頭抵制實驗室設立。經過長達兩年的公聽會,夏爾普等科學家也上街擺攤宣傳,在充分溝通下,反而建立了公眾對生技產業的認識,造就波士頓對生技研發友善又有制度的管理。

「調查顯示,波士頓創業家與大學、研究機構、各種市民團體都有良好的互動,」美國商會報告指出,這是波士頓勝過矽谷的原因之一,未來要挑戰困難議題,與社群對話能力將是關鍵。

換句話說,波士頓生技社群用高度分工、高度分散風險,以及更緊密的社群交流,塑造讓頂尖科學家專心應付高難度問題的環境,「這是跟IT業非常不同的投資結構,很不同的想法。」夏爾普說。

他分析,科技業系統是開源、可容錯,投資兩年就想見到成果;醫療業卻是極重視安全,接受政府高度監管,一個新藥往往需要十年的投資。想要學習如何應付難題,「IT業者必須來這裡學習我們的文化,所以,他們來啦!」「在紐約,在意的是多有錢。在費城(美國「獨立宣言」簽署地),在意的是家世。」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的名言曾說:「在波上頓,人們在意的是一個人有多少知識!」這座有全美最老大學——哈佛大學的城市,在意的是硬碰硬的知識、扎扎實實的研究。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未來的產業的知識含量只會更多不會更少。新矽谷的成功法則大不同於過去的科技業模式,值得想布局下一世代新科技的台灣仔細搞懂!

撰文者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