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研究表明大多數企業兼併效果不如人意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yunying/226671.html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本週發佈的最新研究報告《以退為進》(Winning by Losing)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教授進行。報告的結論是,雖然收購幾乎總能贏得投資者的掌聲,但最終會對公司(特別是股價)造成負面的影響。報告指出,收購方的股價 在收購後三年的漲幅往往比同類公司落後50%。研究還發現,(通常被認為更保守的)現金收購結局往往比換股收購更糟糕。如果被收購公司不願意接受收購方的 股票,投資者自然也不願意。

失敗的併購案例不勝枚舉——《財富》雜誌(Fortune)母公司時代華納(Time Warner)在互聯網鼎盛時期的一宗收購尤其如此。不過,儘管失敗的併購不在少數,但經濟學家們通常認為併購有益於公司。說到底,如果沒有好處,為什麼 會出現這麼多的併購交易?大多數併購,至少從收購方而言,一般都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更重要的是,很難驗證如果不收購,情形會怎樣?你怎麼知道如果不進 行收購,這家公司會有怎樣的表現?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加州伯克萊分校(Berkeley)的兩位教授烏爾裡克•瑪門迪爾和恩裡克•莫萊蒂以及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y of Amsterdam)的一位教授佛羅瑞•彼得斯對熱門的競購交易進行了分析,比較了競購成功者與失敗者的股票表現。結果發現,儘管收購前股價走勢相似,但 收購後的走勢卻出現了分化,競購成功者的股價表現遠弱於競購失敗者。

或許人們會說,這是因為競購激烈,收購方不得不提高出價,導致最終的交易不太理想。但三位教授比較了競購交易和無競購交易,結果發現最終的收購估值 都差不多。一宗收購有可能因為收購價過高而導致最終結果不理想,但如果是這種情況,它是所有的收購都可能存在的問題,不光是競購交易。

這對華爾街意味著什麼?金融危機期間,投資銀行因為過去的很多行為備受指責。有人質疑,將按揭貸款分割出售究竟給市場經濟增加了什麼價值。或許首先 要提到的就是按揭債券。但一旦華爾街開始根據打包的按揭貸款抵押資產、出售CDS,要給經濟增加價值?沒門。如果說有什麼成果的話,那就是因為華爾街的這 些交易,市場經濟以及99%的人們日子都大不如前了。同樣,我們並不清楚投行的併購業務是否給市場經濟帶來了真正的價值。好消息是,沒有證據顯示是投行在 拉郎配。往往是首席執行官們自己樂於投身這類前景堪憂的併購。但不管怎樣,華爾街都是同謀,而且從中撈到了大量的油水。

研究報告發佈之時正值併購交易顯著放緩之際。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數據顯示,今年年初,企業併購活動處於近年來的低點。2009年年初的情 況更差一些,但也相差無幾(2009年是7,770億美元,今年是8,000億美元),而且2009年正值信貸危機最嚴重的時期。因此,這是不是意味著首 席執行官們終於認識到,併購衝動可能並不會帶來什麼好處?不太可能。

「高管們總是認為,這次情況不一樣。」《以退為進》的合著作者之一瑪門迪爾稱。「沒錯,過去其他人都失敗了,但我能做得更漂亮。」因此,似乎真正的問題是過度自信。不幸的是,CEO們從來不欠缺自信。(譯者:老榆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93

為何說大多數創業點子是沒用的?

http://xueyuan.cyzone.cn/qibu-dianzi/227964.html
據國外媒體報導,也許是因為Facebook熱潮,也許是好萊塢電影和主流媒體所傳達的錯誤理念,多年以來,很多年輕人和滿懷憧憬的創業者們一直誤以為靈光一現的創業點子是創業成功和獲得巨額財富的基礎。人們常說:「如果我想到了那個點子,那一夜暴富的將是我。」

有過創業經驗的都知道成功和創業點子關係真不大。當然,好點子也很重要,但它不是創業成功的根本。真正的創業成功大多數都源自刻苦工作、冒險、推出一個真正對客戶有價值的新產品或解決方案。

比如:

Instagram 最初只是一款簽到的應用(Burbn),正是發現了拍照類應用的空白而逐步轉化成一款拍照應用,並比同行做得更出色;

Google 最初只是一個還算好用的搜索引擎,其平台上只有幾款所謂的「免費」產品,但現在此平台已成為谷歌的巨大利潤來源;

麥當勞因製作便宜美味的漢堡而發展壯大起來;

星巴克提供優質的咖啡和舒適的環境;

戴爾比同行生產更便宜、更好的電腦,而且速度更快。

和CEO、投資人、創業者們一起開創新事業,我們發現很多最初的想法、點子是站不住腳的。很多滿腔熱血的創業者過於看重最初的想法,總認為一個獨一 無二的點子是創造財富的關鍵。他們甚至還對這個點子非常保密,以保證自己能搶得市場先機,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點子都是沒有什麼價值的。

其實比點子更為重要的是找到一個靠譜的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商業模式,特別是與現有解決方案相關的模式。如果商業模式能在孵化期經受得住市場的考驗, 那它將是非常強大的。極少公司靠最初的創業想法掙了大錢——Facebook、蘋果公司、微軟這些明星公司在確定主業務模式前都曾多次改變商業模式。

當創業者向我們諮詢有關他們的「一招制勝」式點子時,我們通常會給他們如下建議:

不要害怕和別人分享你的理念和點子。點子是沒有價值的,關鍵要看執行。有經驗的創業者、企業家和投資人都會給你很多寶貴建議。如果你的點子有點意思,有人會剽竊。那你要做的就是比他們執行得更好。

1.不要繼續閉門造車地美化你的創業點子,直接面對你的客戶

直接放手去幹,去實踐,去測試,去找方法,你所收穫的比最初的點子要有價值的多。

2.不要總盯著「遠方」的事

找解決辦法,研究如何創造更大的客戶價值,而不是總想問題解決後的事。

3.差異化競爭

一個產品很難滿足所有人需求。一個差異化的產品會吸引那些有特定需求的客戶。初創企業相對來說創新能力較強,如果能滿足相對小眾客戶的需求,在與強大的同行競爭中才能佔一席之地。

把你的點子轉化為積極的行動,打造真正的客戶價值。你也有機會把一個「好點子」做成一個大事業。(編譯:匙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21

「走不出去的是大多數」 中國電影在海外的賣相

http://www.infzm.com/content/94479

我們走出去,不是跟好萊塢抗衡,美國電影的世界市場份額是不可撼動的默認值,我們只能在好萊塢剩下的不到10%的市場份額中跟世界電影競爭。

中國是熟人社會,喜歡從人情的角度,而不是從人性的角度來講故事,但人情不是普適的。

——周鐵東

周鐵東是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總經理,他最近看了兩部國產電影,一部是《一夜驚喜》,一部是《被偷走的那五年》,「都沒有海外的賣相」。

「《一夜驚喜》是複製好萊塢的浪漫喜劇,只能在中國流行;《被偷走的那五年》是關於記憶消失的,這種故事模型人家多極了。」周鐵東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海推公司」是由廣電總局設立,負責中國電影海外推廣的惟一官方機構。周鐵東從事電影進出口近三十年,在美國工作了十年,屬於為中國電影「走出去」開疆拓土最早的那批人。

2012年,中國電影總票房超過170億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同一年,中國電影在海外的銷售收入僅為10.63億元人民幣。《泰囧》國內票房超過12億,到北美,黃金檔時間,有一家影院只坐了15個人,最終票房5.7萬美元。在泰國,票房不到4萬美元。

「國內市場是無限的,海外市場容量絕對有限,中國電影絕不可能成為世界觀眾的娛樂主食,充其量只是一道甜點。甜點的供應量都是有限。」周鐵東從不認為中國電影能在海外和好萊塢抗衡。

2013年8月30日,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在美國上映。美國人為什麼要看一部華語電影?這至少是發行公司要使勁操心的問題。

2002年米拉麥克斯發行張藝謀的《英雄》至今還被認為是海外推廣的成功案例,海報的中心是李連杰——北美觀眾熟知的武打明星;宣傳語「一個人挑戰一個帝國」,突出個體反對極權的「普適價值」。韋恩斯坦公司為《一代宗師》能夠說服北美觀眾,使出渾身解數,北美海報上關鍵詞是「功夫往事」——《美國往事》是人盡皆知的經典;「根據李小龍師傅的真實故事改編」——李小龍是美國人最熟知的中國人之一;再醒目地打出「馬丁·斯科塞斯力薦」。

最終《一代宗師》在美國首週末票房245萬美元,位居全美歷年外語片首週末票房第十名。2012年北美上映的21部華語影片,票房加起來也就比這個數字多一點。

但與同周所有北美首映的影片相比,《一代宗師》只排16位。排第一的美國影片《白宮管家》,首週票房是《一代宗師》的十倍。

2013年,周鐵東的電影雜論集《號脈電影》出版,講中國電影海外推廣的道理。在他看來,中國電影走不出去,首先輸在不會講「人類故事」。「《哈姆雷特》拍成《獅子王》風靡全球,我們拍成了《夜宴》,在海外血本無歸,為什麼?就是一個價值取向的問題」。

中國講人情,人家講人性

電影分本土電影和全球電影,好萊塢花大價錢打造的都是全球電影。在Box office mojo網站上,非英語影片在美國主流市場的票房排名,十多年來幾乎沒有發生變化。第一是《臥虎藏龍》,1.28億美元,第二名是意大利的《美麗人生》,第三名是《英雄》,之後是《霍元甲》。前十名裡有四部中國電影,都是武俠或功夫類型。

南方週末:《失戀33天》、《致青春》、《小時代》……這些最近在中國大紅的電影,你認為在海外有沒有賣相?

周鐵東:不可能。中國的故事人家只當是一個古老王國發生的古老故事,現實題材影片,你的文化、故事邏輯、生存狀態跟我沒有相關性。你不是從人性的角度來講故事,是從人情的角度講故事,你的人情不是普適的。中國是熟人社會。為什麼第五代導演的那些故事能夠走出國門呢?因為他們講的是人性故事。《黑炮事件》、《盜馬賊》、《黃土地》、《紅高粱》、《活著》,包括《老井》、《孩子王》,都是講的人性故事。

像《小時代》這樣的青少年電影,不單單是海外沒有賣相,在中國也只是在他的粉絲群體內才會有賣相,這叫定製產品。《泰囧》我女兒看了三遍,說太好笑了,我看了,除了仙人掌扎大腿的地方我樂了一下,其他地方我一點都沒樂,沒辦法,價值觀不一樣。

電影分本土電影和全球電影,好萊塢花大價錢打造的都是全球電影。美國每年七百多部影片,真正在全球風靡的也就幾十部,其他影片也是本土的——黑人的電影白人就不看,青少年電影成年人就不看。《小時代》在美國發行,票房都沒有過萬。

南方週末:《中國合夥人》呢?有評論認為陳可辛拍出了「好萊塢味道」。

周鐵東:那簡直就是一個民族主義的圖解。嚴格來說它是「新東方」的宣傳片,面向「新東方」幾代粉絲打造的一個產品,就跟《小時代》一樣,不能在電影的層面上去探討。《小時代》是郭敬明的一本暢銷書,拿兩個電影來回饋支持他的七千多萬粉絲,來一個狂歡party。

《中國合夥人》迎合了中國人的反美情緒,把美國人完全妖魔化了,最後就是赤裸裸地向帝國主義進軍。

任何成功學、任何勵志都是騙人的,任何人的成功路都是獨一的,不可能複製的,要能複製的話,還需要勵志嗎?好萊塢沒有勵志片那麼一個概念,誰都不可能去幫別人勵志,大家都是有獨立思想的人。好萊塢有成功故事,有成長故事,或者叫成熟故事。

南方週末:《北京遇上西雅圖》以美國為背景、作包裝,會不會為它贏得北美觀眾?

周鐵東:你拿到西雅圖去放,看看人家會不會看。它講的不是人類的普遍故事,講的是中國故事。故事邏輯人家是不可能理解的:生個孩子還得偷雞摸狗地跑到外國去生。影片裡非法經營的月子中心,卻成了孕婦必需的東西。一個故事的依託和邏輯框架,在人家的價值觀裡不成立。賈樟柯的《天注定》之所以得到戛納電影節青睞,就是把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人類邪惡客觀地展示了,西方當做一種獵奇。

南方週末:總有一些中國故事在海外有市場吧?

周鐵東:世界電影的主流是科技奇觀,大動作,特效,但是科技奇觀給人感覺大都是頭腦簡單,動胳膊動腿的。還有一股潮流是追求人文奇觀、東方獵奇,中國就是首選,因為中國的文化是最深厚的。之前被獵奇最多的是日本,像黑澤明的電影,然後就是印度。中國作為獵奇最多的是武俠,這是我們的優勢。

南方週末:武俠在國外已經被消費了這麼多年,還有賣相嗎?

周鐵東:基本不行了,回報遞減。從《西遊降魔》和《十二生肖》就能看得出來。想當年成龍是風靡全球的,但是現在故事老了,人也老了,你老是在重複同樣的故事。我們要做的是如何把我們的人文內涵轉化成奇觀。

「價值取向不行, 奧巴馬來也白搭」

對於海外來說,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內容、二戰題材的「主旋律」影片,似乎永遠賣座叫好,好萊塢勝在講述人類的故事。《一九四二》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一場放映,只有一位觀眾,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主席羅賽克,他是為電影節選片而來,在現場待了20分鐘後就出來了,他說,「我出來以後就沒觀眾了,我是惟一的觀眾。」

南方週末:你說好萊塢講人類的故事,怎麼定義「人類故事」?我們的電影在這方面缺什麼?

周鐵東:比如好萊塢的戰爭片,像《亂世佳人》、《戰馬》,往往都有反戰的靈魂;而我們的戰爭片大多是在謳歌戰爭,惟一就是《南京!南京!》有點反思的內容。《金陵十三釵》沒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反而還在把玩人類的悲劇,甚至是狎玩,在消費國殤,在消費國恥,這對人類、對生命是一種褻瀆。張藝謀為了吸引海外觀眾,用了奧斯卡影帝克里斯蒂安·貝爾,在美國照樣沒有人買賬。故事內核、價值取向不行,你讓奧巴馬來也白搭。

《一九四二》把一個屬於人類的故事講小了,本來是一個宏大敘事的東西,但影片裡的價值取向、格局特別小——爸,你把我給賣了吧,賣了有個飽飯吃。這本身是一個人類很悲切的東西,但影片下一個鏡頭就是在大戶人家家裡陪老爺睡覺,給老爺捶背、洗腳。

奧利弗·斯通拍的《世貿大樓》,簡簡單單講兩個英雄埋在廢墟裡的故事。「9·11」是那麼難講的故事,但斯通講的是人性,這就使他們不僅僅是美國的英雄,而是人類的英雄。我們一講都是中國英雄,英雄模範片誰看?

南方週末:你說過:「我們確實有好故事,但是沒有把好故事講得具有全球吸引力。」這怎麼理解?

周鐵東:典型例子就是《功夫熊貓》、《花木蘭》。《功夫熊貓》嚴格說起來打的就是文化牌,它用好萊塢故事的瓶子裝了中國故事的酒。面條、餃子、武功秘笈,包括四合院,全是中國文化的內容。為什麼中國元素在好萊塢影片裡不但沒有文化折扣,反而成了文化賣點?我們必須要反思人家的故事手法、故事策略和話語方式,最最重要的就是用了普適價值來包裝。

我們傳統文化裡的「花木蘭」是忠和孝。忠,不是愛國,是忠君,就是謳歌獨裁,謳歌皇權,這是反普適價值的;孝,是夫權、父權社會裡的一種美德,跟現代價值觀格格不入。好萊塢《花木蘭》傳達的則是自我實現、男女平等、女權主義。

《末代皇帝》人家是從大文化的視野拍,從人類故事的視野拍,我們的宮廷戲,包括《甄嬛傳》,都是什麼樣的價值?黑價值、負智慧、負能量,怎麼可能傳揚出去?

哈姆雷特的悲劇故事,好萊塢拍成《獅子王》,風靡全球;中國拍成《夜宴》,在海外卻血本無歸。道理是一樣的,我們不自覺地就把自己的價值觀融合到裡面去了。

南方週末:要怎麼學會講「人類故事」?

周鐵東:我們不會講故事,只能先讓人家來講好。好萊塢製片人湯姆·德桑托2012年來中國,計劃開發《封神榜》三部曲,斥資10個億,到現在還在開發。夢工場將和中影合拍《藏地密碼》,還有呂克·貝松加盟《狼圖騰》。選擇合拍,拍出來就會是全球化的電影產品,而不僅僅是個中國故事。

從電影商業的角度,就跟買基金一樣的。這個基金你買了,你別管基金是誰主導的,能讓你賺錢就行。想當年胡錦濤總書記都承認西強我弱,我們就是弱勢文化,所以我們必須要借船出海。

「能驅動海外的導演, 中國內地一個都沒有」

對中國電影而言,海外市場主要可以分為三大板塊:亞太、北美和歐洲。在周鐵東看來,北美市場其實是最不可能的市場。好萊塢影片永遠佔北美市場97%以上,進口影片最多佔3%,而且多在小眾的藝術院線。那3%裡面也有四分之三是英國電影。

南方週末:一些中國電影的版權,美國號稱要買去重拍。重拍對中國電影來說有什麼好處?

周鐵東:除了《無間道》以外,還沒有一個真正被重拍的,包括《讓子彈飛》。中國的故事還沒有形成重拍的市場,你的故事、導演、演員在我這個市場沒有賣點,只不過你的故事結構、故事創意本身我認為好,我把你的故事結構買了,再進行全球化。

南方週末:為什麼號稱要重拍的這些電影,最後沒有了下文?

周鐵東:美國編劇協會每年登記在冊的劇本三十多萬個,非編劇協會的劇本每年有一百二十多萬個。每年投拍的只有六七百部影片,每年好萊塢浪費在項目開發上的資金至少在十億美金以上。一般的做法是,我選定你的故事了,跟你簽一個協議,用五萬美元定金鎖定你五年的版權。五年以後,如果故事沒有拍成電影,故事版權、改編權重新回到你手上。不一定都能投拍。

南方週末:一部國產片從海推走到美國的銀幕,中間經過了哪些步驟?

周鐵東:現在我們有一個誤區:北美市場是最重要的市場。但對誰來說,北美市場都是不可能的市場。美國自己的片子永遠佔97%以上,剩下3%的進口影片,更多是在小眾藝術院線,這3%裡還有四分之三是英國電影。非英語片在美國主流市場可以忽略不計。如果我們要把電影走出去,目標瞄準在美國市場,絕對是事倍功半。

南方週末:張藝謀、陳凱歌、姜文、馮小剛這些導演在海外有沒有號召力?

周鐵東:明星驅動是好萊塢大片最主要的驅動機制,再一個就是導演驅動。能夠驅動的導演就幾個,斯皮爾伯格、詹姆斯·卡梅隆、馬丁·斯科塞斯、喬治·盧卡斯。更多是故事驅動。把所有的驅動加上去才是頂級大片。像《泰坦尼克號》、《阿凡達》是導演驅動、故事驅動,加上奇觀驅動。像《後天》、《龍捲風》,主要是奇觀驅動和故事驅動。

能夠驅動海外市場的導演,中國內地可以說一個都沒有。華人唯有李安能夠驅動海外,吳宇森曾經能夠,後來《赤壁》讓他式微了。張藝謀和陳凱歌曾是屬於藝術院線的專寵。張藝謀有過一次成功,就是《英雄》,然後拍《滿城盡帶黃金甲》把自個兒牌子砸了。姜文曾經在歐洲有一定的感召力,但《讓子彈飛》在美國票房六萬多美金,也不行。

南方週末:一個以泰國為包裝的故事在泰國能構成吸引力嗎?

周鐵東:華納兄弟的《宿醉2》就是在泰國拍的,在泰國票房也不行。好萊塢已經來過了,你是模仿人家的。《鋼鐵俠3》為了討好中國觀眾專門加了5分鐘的「中國特供版」劇情,中國人不照樣罵得一塌糊塗嗎?成龍演的《功夫夢》是好萊塢在中國拍的,在中國的票房是最差的。

南方週末: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賣得很好,原因是什麼?

周鐵東:它踩到了當時日本社會的某一根神經。計劃經濟時代,有一部台灣影片創下了當時國內最高票房,《媽媽再愛我一次》,就是踩著了中國社會的那一根神經。《那山·那人·那狗》正趕上了日本社會呼喚親情的時候。日本的觀眾主體是師奶,白天九十點鐘沒事了,就到電影院看電影去。一看之後,眼淚掉一地,回來一說,口碑巨好。

南方週末:影片主創後來很後悔把版權賣斷,錢都被日本人賺了。

周鐵東:你一點都不要後悔。嚴格說,這是日本方面發行的成功。值得後悔的是霍建起在日本建立起來的知名度。當年如果有人包裝霍建起,一部接著一部,建立一種商業模式就對了,但是霍建起沒有出來,要後悔應該是這個。

南方週末:《赤壁》在美國賣得不好,在日本卻取得了成功。

周鐵東:這是跟日本合拍的影片,日本人當成日本片,我們也把它當成國產片。《赤壁》在美國是同一個團隊在做,美國沒有成功,但是日本成功了,證明了文化的力量還是挺強。這是文化同源同質,沒有文化折扣。三國的題材在日本更風靡,三國遊戲都是日本人開發的,更有市場基礎、文化基礎。中國很多文化傳統的東西,在日、韓,甚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保留得都比大陸更完整。

「先要搞清楚,誰想走出去」

周鐵東喜歡講西鐵城「空投」手錶的故事:當年西鐵城為了打開澳洲市場,就向澳洲海灘空投西鐵城表。一是白送,一是表從飛機上扔下來都摔不壞,質量得有多好!澳洲市場一下就打開了。海推公司的工作有點像開飛機扔手錶,但中國電影的問題是沒有那麼好的手錶可扔。「紐約時報廣場的大廣告牌我們買得起,但買了又有什麼用?」

南方週末:海推公司跟華納談了三年,將六十部國產影片推向海外發行,這個計劃談成了嗎?

周鐵東:沒有。概念、理論、技術上都特別成立,我們每年生產七百多部影片,世界那麼多播放平台,絕對有需求。但是我們建立不起來一個商業模式。把我們的電影放到人家的平台上放,方方面面都需要錢。外方需要打上英文字幕,播出格式、素材也都需要調整,整個過程很可能需要投入幾十萬人民幣,這筆錢誰出?

我們現在跟新西蘭、澳大利亞,還有哈薩克斯坦、阿聯酋、巴基斯坦、泰國等國的國家電視台都達成了意向,專門給我們開闢一個中國電影頻道,專門放映中國電影,但是他們不願付版權費。土耳其的電視台放映一部電影就只願意出600美元,或者可以用廣告時間進行置換,但廣告時間對我們來說沒用,中國片方也不願意。當你的產品不足以變成商品的時候,還想讓你的產品走出去,只能白送。

這裡面牽扯了誰想走出去的問題。是官方訴求,還是民間訴求?是政治訴求、文化訴求,還是商業訴求?這個問題始終沒有人去正面回答、正面觸及。嚴格說起來,中國電影現在走出去,訴求只有官方;但官方停留在概念階段,沒有對走出去進行一個大的政策安排,資金安排、組織安排、人事安排都沒有。

南方週末:你提到跟美國的數字播放平台簽訂了三十部影片的分賬發行合同,怎麼分賬?

周鐵東:四六。人家拿六我們拿四,我們提供影片,美國提供網絡播放平台,宣傳人家做。觀眾在網絡上看一部影片,付費3美金,美國拿1.8,我們拿1.2。問題是一年下來,沒幾個人點擊。

南方週末:海推公司每年辦「北京放映」,請來非洲、南美、東歐一些小市場的客人。這些小市場的價值體現在哪裡?

周鐵東:從商業上講意義不大,但文化意義很大。法國政府在電影上的商業收穫並不大,花的錢比賺的錢要多,但法國電影風靡全球和美國電影風靡全球的方式不一樣。每年,法國電影有九百多部在全世界電視台播放,四百多部電影在全世界上映發行,沒賺多少錢,甚至賠本,但是它的文化出去了,這是有意義的。

南方週末:談了中國電影這麼多問題,如果它還有一些優勢的話,你覺得中國電影的優勢在哪裡?

周鐵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故事資源,以及被電影產業化改革激活的剛性娛樂需求。就連一向號稱要永遠「立足本土,思及全球」的呂克·貝松先生都不惜遠離其巴黎大本營而來到中國拍片。

儘管萬達老闆高調指責《鋼鐵俠3》「不尊重中國市場」,但它的中國「特供版」正是為了討好中國觀眾才炮製出來的。

中國有超過十億的消費者。一頭沉睡了幾千年的怪獸剛剛被激活,睡眼惺忪,飢不擇食。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調教這頭牲口的胃口,並為其準備「如何吃好」的食譜,而不是指責它目前的飢不擇食。

電影是資本的產物,好萊塢一百多年來從未離資本半步。中國現在已成全球資本之最,要傳播文化軟實力,必須借船出海,跟好萊塢形成雙贏。可以通過更多像《藏地密碼》這樣的合拍項目來破解「好萊塢密碼」。電影是可以複製的產品,只要質量上乘,加上精準的廣告定位和營銷包裝,就能讓消費者趨之若鶩。好萊塢就是這麼幹起來的,這是百年大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36

為什麼大多數投機者的結局總是失敗?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743

本文來自JOSHUA BROWN。

我最喜歡的故事,是Jack Schwager's《 Hedge Fund Market Wizards(對沖基金市場智慧)》一書中描寫Larry Benedict在成功之前不斷失敗的故事。在成為超級成功的榕樹資本管理創始人之前,Benedict不斷地重複著失敗再失敗的故事,但他始終堅守著一條正確的紀律,即確保失敗的交易不會讓他從此出局,並且從不尋找彌補損失的捷徑。

以下是他分享觀點:

我們知道大部分投機者往往以失敗而告終,那是什麼原因讓你如此成功?

自從我開始投資事業,我看到過許許多多投機者慘談的結局,要麼自殺要麼無家可歸。他們共有的一大特點是身具有賭徒本性。他們一旦損失,總是試圖尋找一樁能夠彌補損失的交易。而我很早就知道不能這麼幹。從事投資事業需要你不懈的工作。這也是我所做的。每天,我都要做上百次交易。慢慢積累收益。如果你查看我的每日收益統計,你會發現很少有收益很大的日子。

許多投機者(或者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總是懷揣著這樣一個想法,即只要1到2次「大」的交易將改變他們的生活;或者在一系列小損失之後,只要一次關鍵一擊就能彌補損失甚至賺上一筆。當然,這種想法的確有實現的可能性,但可行性很低。更多的時候,你會發現每個冒著巨大風險賭博成功的背後,有著無數悲慘的故事。

Larry Benedict上述評論讓我想起了我的朋友,Dragonfly 資本的Greg Harmon。

自Greg於2011年開啟博客以來,他始終能夠擊敗S&P 500,Greg的成功正如Benedict所評論的是磨出來的,他從沒指望能夠一擊打出個本壘打,他的成功是慢慢磨出來的。

在他最近貼出的Dragonfly交易記錄中,Greg指出在過去2年,他一共做了765次交易,其中484次以盈利告終,其他要麼損失要麼持平。他總是非常精確地使用入市和出市策略,在市場多空雙方同時交易著股票或期權。對他來說,投機並不是朝九晚五工作或業餘愛好,這是他的事業,他是職業投機者。

在投資交易這個行當裡,你必須努力工作。Larry Benedic是這樣告訴你的,Greg Harmon也會這樣告訴你,而且任何在這個行當裡成功的人士都會重複同樣的話。史上最偉大的投機者之一,Bernard Baruch,他的首條投資紀律便是「除非你把它當成是你的全職工作,不然不要去投機。」幾十年過去了,這句金玉良言依然管用,事實上,對於業餘愛好者而言,今天的市場已經變得更為困難。

對任何人而言,本壘打都有隨機打出的可能性,但這又能說明什麼呢?你能重複打出第二次?第三次嗎?很可能不行了吧。所以真正的問題來了,慢慢「磨練成就」是不是你願意做的,是不是你能夠做的。也許統計數據會說你在體力和情緒上都不是適合,但沒有人為因為你去嘗試而指責你。

所以你只需要確認自己是不是真的願意「慢慢磨練」成功,因為你的成功來自於你不懈的工作,你值得擁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47

大多頭戰記:那些後金融危機時期的大贏家(一)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117

五年前,全球金融體系分崩離析。雷曼兄弟轟然倒塌,銀行停止借貸。在美國,止贖的標誌就像是郊區房屋門前草坪上的雜草一樣隨處可見。

亂世出豪傑,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讓鮑爾森、Einhorn等空頭英雄一戰成名,一部《大空頭》更是讓這些做空傳奇的名字家喻戶曉。然而,就在空頭在瀕臨崩盤的全球市場上四處肆虐、投資者無比恐慌之際,有一群人卻在此刻踏入慘烈的戰場,開始自己的戰鬥。五年後,這群人揚名立萬,創下屬於「大多頭」的財富傳奇。

Bruce A. Karsh看到了一輩子只有一次的買入機會,NYT如此形容Karsh當時的想法。

作為一個低調的資產管理者,來自洛杉磯的Karsh整個職業生涯都在分析和交易企業的債券。當全球經濟陷入恐慌後,企業債暴跌,市場的價格跌得彷彿大部分美國行業都將倒閉。

Karsh掌管的Oaktree Capital在此刻將所有的錢湧入了不良債券市場,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內投資超過60億美元。

Oaktree的主席Howard Marks在2008年寫給客戶的信中表示:「除非第二輪大蕭條近在眼前,否則如今買入的資產應該會帶來巨大的回報,短短數年後,我們就將在一起感嘆2008-09年的這筆錢是多麼好賺。」

這一策略奏效了。在史無前例的政府救助和刺激政策下,第二輪大蕭條沒有出現,全球衰退也最終遠去。五年過後,Marks的預測已經實現。他們當時廉價購入的所有債券基本上已經恢復了原有的價值。這一交易帶來了難以置信的豐厚利潤,為Oaktree的投資者帶來了60億美元的收益,而Karsh、Marks和其他合夥人則分到了15億美元。

在2008年末最黑暗的日子裡,當其他投資者倉皇拋售持倉或握緊現金時,是誰有膽量在此刻入場,廉價購入資產,隨後高價賣出呢?

當然,股神巴菲特依靠著著名的對高盛和GE的投資在危機中大賺特賺。而其他一些名氣不大的投資者卻依靠巴菲特著名的理論賺到了錢,那就是「在其他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其他人恐懼的時候貪婪。」

Jonathan Sokoloff和他在Leonard Green的同事們當時收購了大量Whole Foods Market的股份,許多人都認為這些高檔商場在經濟下滑中無法存活。Apollo Global Management的創始人Joshua Harris全力購入一家接近清算的化工企業股票。Oaktree則全盤接下那些被拋售的企業債。

這些抄底投資可以寫入投資學經典教材。但這些人並非逆襲的屌絲。他們本來就是華爾街的高帥富。他們的成功也讓他們的投資者受益,這些投資者包括養老基金、捐贈基金和基金會等。

當然,20%的收益分成讓這些富翁更加富裕。Harris近期收購了兩支職業體育球隊,NBA的費城76人和NHL的新澤西魔鬼。

這些大多頭碰巧又有著相同的聯繫--Drexel Burnham Lambert,這個當年一度顯赫的投資銀行以及背後那個著名的垃圾債券之王Michael R. Milken。

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26

金融危機前後各國人均購買力對比:發達國家大多下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808

從金融危機前後購買力對比來看,發達國家集體下跌,意大利、希臘等歐豬各國毫無懸念地下降。幾個大經濟體中,只有德國購買力上升,美、英、法、日等全部下降。墨西哥、智利等拉美國家和以色列購買力上升。

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已有五年,這場危機到底對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到底是讓各經濟體之間的差距擴大了還是縮小了?

最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統計局聯合整理了47個國家金融危機前後的購買力數據,展示出金融危機對國民購買力的影響。下表中的數字已經根據物價和匯率進行了統一調整,並將OECD整體平均水平作為基準值100,使數據之間可以互相對比。

金融危机前后各国人均购买力对比:发达国家大多下降

上圖顯示,從金融危機前後購買力對比來看,經濟危機並沒有對全球整體購買力產生明顯的向上或向下的趨勢。發達國家集體下跌,意大利、希臘等歐豬各國毫無懸念地下降。幾個大經濟體中,只有德國購買力上升,美、英、法、日等全部下降。墨西哥、智利等拉美國家和以色列購買力上升

輸家

1、英國是經濟危機最大的輸家之一。2008年時購買力高於平均水平7%,但三年後低於平均水平3%。美國也從高於平均水平41%降低至38%。

2、毫無懸念,希臘人的購買力下降最大。從低於平均水平14%將至低於平均水平26%。愛爾蘭、冰島、西班牙、葡萄牙等銀行體系問題嚴重的國家都有不同水平的下降。

贏家

1、拉丁美洲國家受益較大。墨西哥的人均購買力從平均水平的44%上升到48%,智利也從48%升至56%。

2、在幾個最大的經濟體中,德國是唯一的贏家。從高於平均水平8%提升至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19

創業者收入如何?矽谷創業者年薪大多不到5萬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7/57989.html

i黑馬觀察到,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創始人可能並不如你想象中的有錢。如果你是一家創業公司的創始人,你會給自己支付多少薪水?市場調研公司Compass的數據顯示,創始人支付給自己的薪水並不高,其中66%的矽谷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只給自己不足5萬美元的年薪。Compass收集了世界各地1.116萬家使用該公司統計工具的創業公司薪水數據,得出了一份報告。數據顯示,在矽谷,75%的創始人給自己的年薪不足7.5萬美元,更有66%的創始人年薪不到5萬美元。從世界各地來看,印度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平均年薪最低,僅為3.0208萬美元,澳大利亞創始人平均年薪最高,為7.2363萬美元。創始人年薪數據總覽早在2008年,著名投資人彼得・蒂埃爾(Peter Thiel)就指出,CEO年薪低是創業公司成功的最佳標誌。他說:“CEO年薪越低,公司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有人認為,推出一款人們願意購買的產品,比控制高管薪水更加重要。但作為一位負責任的創始人,成本節約意識顯然必不可少。除印度之外,世界其他地區創始人的年薪基本相似。創始人年薪低是矽谷的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考慮到舊金山的生活成本較高。創業公司所處的發展階段是否會成為影響創始人年薪的因素?數據顯示,這種影響並不明顯。在公司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之前,創始人的年薪基本控制在4.5萬美元以下。即便是擁有成熟產品的創業公司,其創始人平均年薪也僅為7.0109萬美元。不同發展階段的公司創始人年薪情況創業公司的融資額度則是創始人年薪的重要影響因素。如果公司融資金額超過1000萬美元,創始人平均年薪為8.1659萬美元,而如果融資不足50萬美元,那麽創始人平均只拿3.5529萬美元的年薪。公司融資額越高,創始人年薪越高從地域來看,矽谷創始人年薪不足5萬美元的占到66%,年薪超過17.5萬美元的僅占7%;德國柏林的創始人年薪不足5萬美元的占到72%,印度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年薪更低,不足5萬美元達到92%,英國倫敦和巴西聖保羅的創始人年薪不足5萬美元的比例均為74%,以色列特拉維夫和加拿大多倫多創始人年薪不足5萬美元的比例分別為73%和79%。矽谷創業公司創始人年薪情況很少有創業公司對自己的薪水保持透明,因此能夠有這樣一些數據也相當有趣。過去人們印象中,公司創始人總是大口喝著香檳美酒,駕著私人飛機到處轉,但這是過去互聯網泡沫時代的情況,現在的創始人都更加重視開源節流。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小貝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27

雷軍內部信:大多數人只學到小米一部分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3/144346.html
以下為公開信全文:

小米的小夥伴們:

昨天,我們發佈了小米手機4,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產品,不僅性能好,而且在工藝、手感上成功地超越自己。小米4的工藝和手感,超乎想像!

當初中關村()的一家小公司,誰也沒有想到,發佈手機後,只用了不到3年時間,殺進了中國手機品牌頂尖行列。這就是小米創造的奇蹟!僅今年上半年,我們售出了2611萬台手機,營收達330億元。這些充分了顯示我們的實力和模式的先進性。

下一步如何走?不少同事有些困惑。比如同行都在學小米,我們還有優勢嗎?又比如,公司大了,隊伍不好帶,我們如何保持創業精神?要回答這些問題,一定要深入總結過去四年的創業經驗。

我們在成立之處,就提出了「軟件,硬件和互聯網」的鐵人三項模式,堅持三個領域同時做,強調軟硬件和互聯網結合的體驗。我們在這三方面保持繼續巨額的投入,已具備一定的領先優勢。現在不少人號稱學小米,但大多還只是在模仿某一方面。我們靠硬件搭平台、靠互聯網增值服務獲取利潤的商業模式到目前為止還是獨樹一幟,我們積累的互聯網開發模式的經驗和用戶參與生態也非同行一朝一夕所能追趕

但是,沒有不可複製的模式,小米真正的壁壘在哪裡?

一、夢想和使命

我們需要回顧一下過去:小米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當初我們又是為了什麼而出發?

我們立志用極客精神做極致的產品。因為極客精神,我們才會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與愛,我們才會不斷追求極致,才能保證做出用戶喜歡的產品。也因為極客精神,我們聚集了一大群才華橫溢的工程師和設計師。

我們希望用互聯網思維幹掉行業的中間環節,幹掉一切不合理的暴利。無論是成本定價的策略還是電商直銷的渠道特點,小米一直為提升行業效率、降低用戶的購買成本而努力。

甚至,我們期待讓全球每個人都能享用來自中國的優質科技產品。讓中國的科技創新贏得全球的讚譽,這是中國製造業、軟件業、互聯網業幾十年不斷追尋的使命,現在已經落在我們肩上。

我們的願景就是「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把科技帶來的樂趣與幸福感分享給更多的人,做快樂的傳遞者,這是我們每個小米人的光榮與夢想。

二、真誠與熱愛

我們每個人知道,小米是一家很「變態」的公司。為了代碼質量好一點點、為了用戶體驗好一點點、為了產品品質好一點點,我們每個人都不惜加班加點,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甚至通宵達旦。

為什麼要那麼拼?還能拼得如此快樂呢?因為熱愛!

因為我們每個人內心都喜歡這件事情,我們希望做出能讓自己滿意的產品!只有自己滿意,才能讓米粉滿意,才有機會讓同行真心認可!因為熱愛,我們每天都在跟自己較勁,一遍一遍打磨每個細節。小米的競爭力來自於熱愛!

研發環節我們強調「極致的產品態度」,製造環節我們強調「真材實料」,服務環節我們強調「和用戶交朋友」,定價我們追求「硬件成本價」,這些都是小米過去成功的關鍵。其實,就是保持真誠的態度!

所以,小米真正的壁壘和永續的動力是真誠和熱愛。真誠,不欺人也不自欺。熱愛,全心投入並享受這些。真誠與熱愛,我們簡稱「真愛」。

從平庸到優秀大體可以靠天賦與勤奮,而從優秀走向卓越,「真愛」才是關鍵一步。如果沒有「真愛」,我們撐不過未來漫漫征途,忍不了創業路上的寂寞。「真愛」是面鏡子,能照見自己真實的內心。4年前,一鍋小米粥,喝完就開始「小米加步槍鬧革命 」,充滿革命浪漫主義情懷。當初創立小米,就是因為我狂熱地喜歡手機數碼產品,我想做出能讓大家帶來快樂體驗的手機,我想做一家員工和用戶都真心熱愛的企業!

就是因為這些,8個老男人,才會重新出發,一塊創業。有真愛,無所畏,一路上遭遇的質疑和險阻只會是我們日後回望時的勛章。

真愛無敵!

三、為夢想和使命而戰

過去的成績歸功於每個小米人,大家共同努力,才造就了小米的今天!也歸功於小米家屬,謝謝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才有小米的輝煌!

但無論多麼耀眼的成績單,都已經過去了,一切都需要重新開始。

我們將全力為理想與使命而戰,我們的夢想在全球,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小米,不是某一個人的小情懷,而是一群人的光榮與夢想,一個時代的機遇和使命。

昨天,我們已經亮出了自己的旗幟,我們要把旗幟插到高高的高崗,讓世界看到我們的旗幟在迎風飄揚!

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給了我們施展才華和實現夢想的機會!和大家一起並肩作戰,共同經歷這個偉大時代,真好!

雷軍

繼昨日發佈小米手機4、小米手環等產品後,小米公司董事長兼CEO雷軍今晨向全體員工發佈公開信。雷軍在信中表示,現在不少人號稱學小米,但大多還只是在模仿某一方面,小米靠硬件搭平台、靠互聯網增值服務獲取利潤的商業模式到目前為止還是獨樹一幟。

雷軍同時在信中強調,做企業沒有不可複製的模式,小米的真正壁壘在於三點:夢想和使命、真誠與熱愛、為夢想和使命而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194

【小敗局】大多數初創公司是如何把市場營銷搞砸的?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1/144830.html

1.希望新聞記者為你的產品搖旗吶喊

你需要清楚一點,新聞記者不是銷售人員。幫你銷售產品不是他們的本職工作,他們的工作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各種有報導價值的新聞。

但是在你的產品發佈戰略裡面,必須要考慮到初創公司的公共關係這一個要素,但是也要記住不要依賴於新聞媒體的報導去銷售自己的產品。事實上,關注初創公司的新聞報導應該是讓更多人瞭解你的公司,以及你的產品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當然,媒體報導也會為你的網站帶來更多流量。

而此時,如果你提供的是內容或信息類服務,那麼你的工作就是為用戶提供一個最理想的使用體驗,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訪問者再次回到你的網站,或是回到你的內容服務上去。如果你提供的是某種產品,那麼你需要採用一種更有意義的方式,吸引用戶參與,去嘗試使用你的產品。

2.沒花心思去獲得關注度

你可以把公司的全部營銷預算都砸在付費廣告上,這麼做太容易了。但是請注意,正是因為它太過容易,因此你真正去做的時候就要去想一想,是否應該這麼幹。

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討厭付費廣告營銷。不管你要進入的是什麼行業,要知道,都會有許多競爭對手存在,而他們都能比你花更多的錢去獲取關注度。瞭解到這一點之後,你可以嘗試一些其他方式,比如你可以使用一些檔次不是太高的點擊付費廣告(PPC),這樣可以實現基本的關鍵字搜索,而且以此創造出來的內容,說不定可以幫助你贏得多年的關注度。

3.把時間浪費在思考,和與他人交流市場營銷上,自己的實際執行力卻很差

絕大多數企業創始人都是完美主義者,他們想要和地球上每一個專家交流自己的市場營銷戰略,但是他們也都是在紙上談兵而已。你應該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嘗試不同的營銷戰略上面,比如,微博營銷,與互補公司進行聯合營銷,視頻和社交媒體促銷,等等。如果一時半會兒看不到成效,不要輕易放棄。測試,學習,應用,這樣才能和你的用戶產生共鳴。

4.寄希望於 「病毒式營銷」

絕大多數嘗試病毒式營銷的視頻廣告其實都以失敗告終。你不應該嘗試去製作一個視頻,裡面都是些裝模作樣,諷刺挖苦的內容,然後就寄希望於它可以呈「病毒式」推廣開來。你要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用在開發好的內容上面,這樣才會有更多人願意分享。

5.忽視優化自己的網站

你的網站應該便於搜索,支持移動終端,並且給訪問者提供一個清晰的瀏覽路線。你想要訪問者註冊,並且訂購你的博客嗎?想要讓更多人在社交媒體上關注你嗎?

實際上,只有你最親密的好友才願意一頁頁的看你的網站,所以,還是嘗試一些有效且簡單的設計,然後再採用一些「行為召喚」策略,這樣才能為你的核心用戶創造出一個更好的體驗。

初創公司的市場營銷問題不是一下子能夠解決的,就像在創業圈子裡面流傳的一句話,想法創意很容易,但是具體執行卻很難。HubSpot公司聯合創始人,同時也是OnStartups公司的發起人Dharmesh Shah曾經說過一句十分受用的話,他說,「當你開始構建自己產品的時候,就應該思考如何進行市場營銷了。」

上面這些,都是創業者們需要避免的市場營銷錯誤,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執行力,因此,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向全世界講故事上面啦,這事兒還是讓別人去幹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56

經濟疲軟引發大多頭慌亂 國泰君安鬧“研報烏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822

7月令市場驚呆的信貸數據報告引發了不小的慌亂,當天滬深兩市在午後雙雙沖高回落,收跌0.74%和1.09%。

不少人將市場跳水歸咎於當天發出的一份神秘研報,報告中稱,“由於昨日嚴重異常的信貸數據,我們修正此前‘三季度大概率能看到2400點’的判斷,短線改為2250點附近寬幅震蕩,可考慮獲利了結部分收益。”

這份報告之所以廣為流傳,正是因為其來自堅定的多頭——國泰君安,相比往日堅定的看多立場,報告明顯透露出悲觀情緒。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稱,8月14日,國泰君安投顧人員給客戶發送了最新市場觀點,正是上述內容。有投資者確實收到了這條消息。

但蹊蹺的是,國泰君安方面當晚緊急澄清稱,上述研報並非出自公司研究團隊之手,並奉勸“投資者不要相信來自其他渠道的謠言和傳聞”。

國泰君安首席策略分析師喬永遠當天也堅持表示,其策略團隊戰略看多的觀點並沒有改變,但也強調,在戰略上強化中長期做多。

上述報道還提到,國泰君安更是在當晚緊急向多家媒體記者發布一則名為“嚴正聲明”的消息稱,當天市場上流傳的看空研報並非出自國泰君安,且喬永遠策略團隊“對市場的認識沒有變化”。

呵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