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工智能撬動在線教育新市場,KeeKo兒童教育機器人獲數千萬元A+輪融資 | 融資首發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12/159198.shtml

人工智能撬動在線教育新市場,KeeKo兒童教育機器人獲數千萬元A+輪融資 | 融資首發
張曉軍 張曉軍

人工智能撬動在線教育新市場,KeeKo兒童教育機器人獲數千萬元A+輪融資  | 融資首發

郭長琛2003年畢業於東京大學,主修人工智能專業,是國內最早從事人工智能研究開發的一員。

i黑馬訊10月12日消息,KeeKo兒童教育機器人向i黑馬獨家透露,已於日前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本輪投資由盧智資本領投,賽富資本跟投。此前,KeeKo在今年1月獲得賽富資本領投的數千萬元A輪融資。KeeKo創始人兼CEO郭長琛告訴i黑馬,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產品的技術研發,課程開發和供應鏈完善等方面。

郭長琛2003年畢業於東京大學,主修人工智能專業,曾擔任SUN Microsystems亞太區高管,是國內最早從事人工智能研究開發的一員。

在大公司經歷各種大小職位的郭長琛,從一個工程師逐漸演變成一個管理人。2010年,出於要不斷顛覆自己的想法,他離職創業,先後做過企業級通訊、物流SaaS等項目。2014年下半年,看到機器人市場的日漸成熟,郭長琛重回老本行,成立了智童時刻。

607823860588654673_副本

智童時刻創始人兼CEO郭長琛(受訪者供圖)

智童時刻主打兒童教育機器人研發,其第一款產品就是KeeKo。之所以從兒童教育領域切入,是因為在郭長琛看來,機器人現在的智力尚未達到成人水平,而它淺層長時互動的特點正好契合兒童需要,在教育場景中非常適用。同時,家庭消費中,針對兒童的購買力非常強,商業模式也相對簡單,能夠為產品研發和市場拓展提供足夠的後續支撐。

目前,KeeKo的用戶群體更偏向於10歲以下兒童,尤其是幼兒園的孩子,郭長琛認為,在中國國情下10歲以上的孩子教育還是屬於題海、題庫的市場,在這塊做其他類型的在線教育,會非常艱難。而偏向於幼兒園階段,則非常便於實施兒童機器人教育。

在產品特性上,區別於樂高機器人針對10歲以上的小孩可自由拼湊各種模型的做法,考慮到10歲以下的兒童難以自主拼裝和安全性問題,KeeKo機器人在設計上去除棱角,做成了一個完整光滑的機器人,通過運用卡片、觸摸、語音,外設等方式,讓3-10歲幼童進行可視化的機器人編程,訓練孩子的邏輯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KeeKo也針對老師提供一個可視化的內容編輯系統,老師在里面制定課程如同做PPT,不需要懂人工智能專業知識,就可以編出相關機器人課程,並像插件一樣,將制作的課程教育文件植入機器人內。

同時,KeeKo為教師研發了一款APP,所有的課程流程都集中在上面,教師可通過終端控制幾十臺機器人進行課程教學。

298056362115670483_副本

在商業模式上,KeeKo的做法是借助不同地區的經銷商向幼兒園和培訓機構銷售機器人產品與課程,並不直接面向C端用戶。現在KeeKo兒童教育機器人的售價是1萬元/臺,同時KeeKo也會對課程進行更新叠代做系列課程的銷售。郭長琛稱,Keeko機器人在8月份下旬開始正式銷售,一個多月已覆蓋80多所示範幼兒園,完成數百臺銷售。

KeeKo團隊現在共有50多人,以技術開發和課程研發為主。談及人工智能的未來,郭長琛表示,人工智能還是朝陽行業,在5-10年內會迎來發展的高峰。但他也認為,在這個領域創業存在著較強的壁壘,創業者除了要具備資深的從業背景外,還需要找到特定的應用場景,為社會提供實際價值。過去兩年KeeKo在研發上投入了幾千萬元,力爭讓產品基礎更紮實,迎接行業的更多挑戰。

KeeKo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617

北大學者:80後90後婚育新模式壓低生育率水平

國家統計局上個月公布了2015年1%人口抽查結果。根據未經修正的抽查數據,2015年中國人口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047。這一生育率水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口學界由此掀起了又一輪關於中國總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的爭論。第一財經昨日刊發專題《人口圓桌:總和生育率之辯》,受到各界讀者的關註和評論。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人口學者李建新認為,盡管對總和生育率水平和人口統計數據質量的學術爭論重要且必要,但就目前而言,低生育率水平已經延續多年,並且日漸嚴峻,這一事實和趨勢已無可辯駁。在這樣的背景下,總和生育率高一點低一點並無本質區別,關鍵是要迅速采取應對行動,迅速放開生育限制,不要因為爭論而貽誤了戰機。

 

第一財經:對於最近關於總和生育率的爭論,你怎樣看?

李建新:2015年1%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總和生育率為1.047,已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另一方面我也註意到,對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這個數據,也有學者表示質疑,最高估計到1.5-1.6左右的總和生育率水平。

其實,關於我國生育水平到底是多少的爭論已經不是今天才提出的問題,而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一直就存在著的,這當然首先與我們的調查數據質量問題有關。

從這次爭論中,我們看到,無論是認為生育水平相對偏低的還是相對偏高的,都對中國人口已進入低生育水平這樣一個事實有共識,並認為二孩政策實施不能改變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

各位學者對於調查數據質量可能存在的問題做出了全面的分析,我認為這樣的學術爭論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但在當下中國,生育率水平高低、數據質量好壞的爭論,並不僅僅是學術問題,因為實際生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了我們對二孩政策實施效果評估以及對人口形勢的判斷,進而直接影響到了我國人口生育政策下一步的決策。

所以我主張對爭論求同存異,不妨換種角度來考察我國人口的嚴峻形勢。

第一財經:如何換種角度?你對中國人口的嚴峻形勢怎麽看?

李建新:我的意思是不要糾結於總和生育率到底是一點幾,而是聚焦在中國人口目前面臨的嚴峻形勢。2009年,我曾經寫了一篇博客文章,《開放生育政策,天塌不下來》,主張應該全面放開生育政策。

我當時強調,不用擔心放開政策後的生育率反彈,雖然我沒具體去預測推算,但我強調我是“心中有數(數據)”。

我當時的基本依據是這樣的,80後們是正在進入婚育期的主體,而這個主體的基本特征,從生物年齡上看他們正陸續進入生殖力旺盛期(20-29歲);從社會年齡看,他(她)們正進入高等教育、戀愛結婚、就業期;從歷史年齡看,他們是改革開放和獨生子女政策下的一代人,是新思想、新觀念下成長的一代人。

他(她)們不再遵循傳宗接代的價值觀,不再持有重男輕女的性別觀,加之婚育機會成本和生育養育成本的節節攀升,80後以後的婚育時代與60、70後的時代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現在的普查和抽樣調查數據結果也再次證實了我當初的基本判斷。我們不妨借用歷次人口普查數據來對比一下60後、70後、80後的婚姻狀況,看看他們之間的代際差異。

在過去和當下中國社會,人們的生育一般是在婚姻的前提下發生的,所以生育的邏輯是這樣的:建立婚姻家庭,才可能生育孩子;生育了一孩才有可能生育二孩;生育了二孩才有可能生育三孩,依此類推。

從1990、2000、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婚育年齡推遲的趨勢非常明顯。

大致1961年至1965年出生的60後在1990年普查時是25-29歲,這是一個成熟的婚育年齡,在年齡組中,女性未婚比例僅為4.43%;2000年普查時,70後的女性未婚比例為8.67%;2010年普查時,80後的女性未婚比例急劇躍升到了21.62%。

對比中我們看到了代際婚姻狀況發生了質的變化,因為這種變化,生育模式和生育水平也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比如說,60後一代有100對男女,他們都結婚並且生孩子了,最後的生育比例是,一孩60%,二孩30%,三孩10%,最終這100對60後夫婦平均生育1.6孩;80後一代也是100對男女,但時代變了婚育觀念也變了,有20%的男女可能不結婚或結婚後選擇做丁克不生孩,剩下的80對男女都結婚並生子,最後的生育比例是一孩40%,二孩40%,三孩20%(考慮到政策放開後二孩、三孩比例上升的因素),最終80對夫婦平均生育回升至1.8個孩子,但對於100對80後來說,則是平均只有1.44個孩子。從人口再生產的角度來講,80後生育水平無疑是低於60後生育水平的。

事實上,2015年1.047的低生育水平也許有質量問題,但從孩次生育率結構變化上看,一孩生育率下降本身也與80後推遲婚育有關。如此以來就不難理解我們所強調的低生育率和低生育率危機了。

而且從變化趨勢上看,這種形勢只會更加嚴峻,因為女性人口數量以代際迅速下降方式在變化,如2010年普查數據顯示,20-29歲的80後女性人口為11358萬,10-19歲的90後女性人口降至8263萬,而0-9歲的00後女性人口更降至6689萬。

雖然低齡歲組人口特別是女性人口存在著瞞報漏報的問題,但代際人群越來越少是一個清晰的事實,這意味著未來進入婚育期的人群會越來越少,加之性別結構失衡和觀念變化等因素,低生育水平形勢只會越來越嚴峻。

第一財經:對下一步的政策走向,你的建議是什麽?

李建新:由於我國人口低生育率形勢不容樂觀,容不得我們爭論清楚之後再下結論,時不我待。所以我主張,不要再糾結於這種沒有結論的生育率水平爭論,下一步不僅生育政策要全面放開,而且還要從廣義人口政策下手鼓勵生育,唯有這樣,才能首先實現人口自身的長期均衡發展,進而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6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