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多家出口纺企为避汇率损失放弃美元结算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0407/03404711406.shtml

本报记者 叶勇
越来越多的出口纺织企业开始应对人民币升值趋势的影响。第一纺织网近来对旗下千余家会员企业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出口纺织企业不再用美元议价 和结算,为避汇率损失,他们纷纷采取非美元结算方式或人民币议价和结算。即便以美元议价,有效期也由过去的1-2个月缩短为现在的一星期,甚至有企业在签 三个月以内的订单时,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确定为6.6:1。 安徽安庆的大型纺织企业华茂股份(9.02,0.82,10.00%,)总经理王功著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企业出口额达3000万美元,现在他们是能不用美元结算就尽量不用。不过,这还要考虑客户需求和汇率损失的程度。 纺织品提价空间不大 据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介绍,除了放弃美元议价和结算,提价已成了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策略。然而,产品提价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牵一发而 动全身。一方面,纺织出口市场竞争激烈,中低档产品市场更是过度饱和,贸然提价搞不好非但得不到利润,反而会丢了市场。另一方面,出口退税、劳动法等政策 调整,人民币加速升值,原材料成本飞涨等综合因素已使纺织行业生产成本普遍上涨10%以上,不提价无法生存。对纺织企业而言,提高出口价格无异于是一把双 刃剑,一张难打的牌。 业内人士认为,事实上国外客户对我国近年来的政策调整可以理解,但只能接受小幅度提价,提价背后的代价就是不少客户转向其他国家采购。“现在周 边的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出口纺织品价格比我们低得多,我们的比较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当然希望提价,可是空间已经不大了。”王功著说。对美出口数量大幅下降 数据显示,欧盟、美国、日本及中国香港一直是我国内地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四大传统市场,合计份额占到总出口的60%左右。比较而言,美国市场受次 贷危机影响表现最差,延续了从去年三季度开始的增长回落趋势,1-2月输美纺织品服装出口甚至已经出现了-7.79%的负增长。其中综合价格上涨了 6.75%,出口数量增速则大幅降-13.62%,与去年19.51%的数量增长水平相比,回落幅度竟达到33.13个百分点,可见,订单减少已成为困 扰企业对美出口的最大难题。今年前两个月除对欧盟出口数量微增2.68%外,对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的出口数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纺企冬天要持续两 上海世之维纺织咨询公司董事长樊敏认为,当前从紧的货币政策让本来就资金短缺的纺织企业更加捉襟见肘。 “到这时,企业应该学会有所放弃,有所选择,抓住资金的牛鼻子,要有至少坚持两的思想准备,确保企业的现金流能持续到2010,只要能熬过这两,纺织行业的基本面和所处的生存环境便会有所缓和。”他说。 樊敏介绍,以人民币开始升值的2005为起点,转型期应持续5-10,分为被动准备期、生存严冬期、调整成长期。其中,今明两是严冬期, 是纺织企业最艰难的时刻。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政策消化期、政策适应期、环境变化期和环境适应期,随着各种因素对产业的影响和渗透完全显现,产 业将迎来又一个黄金周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5

彭淮南阻升匯率 唯一民營外匯經紀商受惠 元太交易暴增 肥了北京政協委員

2011-1-10  TWM




受到央行尾盤作價影響,台北外匯經紀商價格波動劇烈,不少匯市交易員,乾脆改在元太外匯經紀公司下單。具官方背景的元太大股東鄧予立,意外成了央行阻升下最大的受惠者。

撰文.歐陽善玲

新 台幣升值壓力大,央行總裁彭淮南每日上演「尾盤作價」戲碼,雖然有效悍衛新台幣收盤匯率維持在三十元以上,但卻引來「央行版匯率失真」之議;相對的,唯一 民營外匯經紀商──元太外匯經紀公司,則因匯率價格被認為真實性較高,近來成交量激增,成為央行阻升新台幣下的意外受惠者。

引人側目的是, 這家受惠公司,背後有位來頭不簡單的大股東。據資料,元太外匯經紀公司董事會中,香港亨達集團擁有四八○萬股,握有二席董事,其中身兼香港亨達集團主席的 鄧予立占有一席。鄧早期在香港外匯市場有「外匯高手」之稱外,目前也是北京市政協委員。因此,彭淮南強力阻升新台幣,卻意外肥了北京官員。

早在一九七○年代,鄧予立即在香港中銀集團旗下銀行任職並接觸外匯,九○年決定自行創業,成立亨達集團,主要從事外匯業務,並於九八年與和新汽車共同出資,在台成立元太外匯經紀公司,成為央行外匯局特許的「唯二」外匯經紀公司之一,也是唯一一家民營外匯經紀商。

雖然成功取得特許經營權,但過去十餘年來,元太在國內外匯市場始終只能算是「小配角」。

在台苦心經營人脈與形象

銀行外匯交易員表示,具官方背景的台北外匯公司相對具有代表性,「央行公布的匯價即是來自台北外匯公司」,且流動性較佳,因此平時下單都以台北外匯為主、元太為輔,兩者交易量其實差距頗大,元太約占台北成交量四成左右。

相較於元太「不成氣候」的業務量,鄧予立本人近幾年來則是在台灣快速建立政商關係。在他的部落格相簿中,貼出他與總統馬英九、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行政院副院長陳冲等人合照,高調顯示他的政治人脈。

在 實際動作上,二○○一年納莉颱風重創台灣,鄧予立立刻捐了幾十艘橡皮艇、大量物資支援救災。○四年,馬英九還在台北市長第二任期內,鄧也透過管道贊助大稻 埕碼頭的「煙火慶光復」活動。之後,舉凡台北元宵燈會、煙火音樂節,鄧都慷慨捐助,因此能與不少政治人物維持不錯關係。此外,他也曾在台灣出版兩本著作, 為自己的知名度與形象加分不少。

但在苦心經營人脈與形象之餘,關於鄧予立或亨達集團在台違法吸金、詐騙等負面爭議,近年來時有傳聞,惟截至目前,均無法證實鄧予立直接相關。

如今,元太業務量有所起色,對這位北京政協委員來說,也算是一樁美好的意外收穫。

鄧予立

出生:1950年,香港現職:北京市政協委員、香港亨達集團主席、元太外匯經紀公司董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1

人民幣升值:上市公司匯率之戰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19/4OMDcwXzM4MTA4OQ.html

加入WTO十年以來,「出口主導型」企業無疑享受其中最大利好。數據顯示,2001年至2010年間,中國出口額從2660.98億美元上升至15777.89億美元,增長493%,年均增長21.9%。

但與此同時,入世後人民幣匯率也脫離以往單純依靠政府調控的定價機制,逐漸走向市場化定價。伴隨人民幣匯率不斷走高,手持眾多外匯進行交易結算的出口型上市公司不得不面臨匯兌損失的風險。

Wind 統計顯示,109家公佈單季度匯兌損益的上市公司中,其自2010年以來的7個季度中,每期的合計匯兌損益綜合分別是52.2107億元、41.3389 億元、-60.0792億元、29.8337億元、-0.4848億元、-3.9985億元和今年第三季度的-51.7455億元。

近千家上市公司匯兌損失

2005年7月21日起,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當天19時起,人民幣對美元一次性升值2%,調整至1美元兌換8.11元人民幣。

此 後人民幣匯率開始不斷走高,特別自2010年6月19日「二次匯改」啟動以來,人民幣匯率升值勢頭日益迅猛。今年年初以來,人民幣匯率從6.6215一路 衝破4個關口,到三季度末年內升值幅度已達4.5%。而2005年匯率改革至今的6年間,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已達34.37%。

對於「出口導向型」的國內上市企業來說,當期的匯兌損失無疑與人民幣升值幅度密切正相關。此外,歐債危機更加劇了全球貨幣市場的匯率震盪,其中歐元匯率第三季度大幅下跌8.8%,而同期日元匯率則不斷走高,致使上市公司匯兌損失風險加劇。

根據WIND數據統計,在1251家數據可統的上市公司中,匯率變動對現金的影響額度合計為-24.69億元;其中有989家上市公司匯率變動對現金的影響為負,佔比高達79.06%。

人民幣升值對上市公司盈利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通過對上市公司的成本和收入等經常性損益直接產生實質性影響;二是由資產負債表中匯兌損益一項影響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

記者注意到,以中國石油(601857.SH)、兗州煤業(600188.SH)、華能國際(600011.SH)為代表的資源類上市公司因海外貿易頻繁、日常涉及出口業務較多,手中持有一定外匯貨幣,因此首當其衝遭遇匯兌損失的衝擊。

三季報披露,中國石油外匯收益為10.88億元,外匯損失為16.84億元,則外匯淨收益為-5.96億元。

「理論上講,由於國內油價早已與美元計價的國際油價接軌,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實際意味著國際定價的原油、石化產品價格下跌,對原油採掘業、石化加工業不利,對煉油業有利。」有券商人士向記者分析。

而從行業角度來看,人民幣匯率的不斷走高對紡織服裝、家電、汽車等出口占比較大行業上市公司影響顯著。

「由於出口產品大都以美元結算,如果人民幣升值,出口產品的人民幣收入將隨之降低,對出口型企業營業收入影響較大。」上述券商人士指出,「其中國內紡織服裝業集中度非常低,競爭激烈,公司一般較難將人民幣升值的負面作用向客戶轉移,由此對匯率變動較為敏感。」

此 外,格力電器(000651.SZ)、青島海爾(600690.SH)、深康佳A(000016.SZ)、海信電信(600060.SH)等家電行業上市 公司受匯率變動影響明顯。三季報上述公司匯率變動對現金的影響分別為-8857.02萬元、-3918.57萬元、-1787.53萬元以及 -623.07萬元。

實際上,由於匯率波動頻繁,一些匯兌變動敏感的上市公司往往因此而導致業績出現反覆波動的趨勢。

根 據WIND數據統計,624家有可比數據的上市公司中,412家公司2010年匯兌損益較2009年出現增加,平均淨利潤增幅也從2009年的 -104.14%大幅度增長至2010年的81.27%。可相比較的是,有205家公司匯兌損益同比減少,其平均淨利潤增幅從2009年的-25.76% 增長至56.43%,增幅區間少於前者。

其中,南方航空(600029.SH)匯兌收益從2009年的0.9億元大幅增長至2010年的17.25億元,而其淨利潤增長率亦由2009年的107.41%增長至2010年的1423.62%。

而中國中鐵(601390.SH)匯兌收益從2009年的10.88億元減少至2010年的3.7億元,導致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率從2009年的517.56%下降至2010年的8.91%。

一個較新的案例為,由於匯兌損失影響,中興通訊(000063.SZ)今年三季度單季財務費用大幅激增1068.3%至10.1987億元,而其前三季度財務費用總額則僅為14.6035億元。

對此,中興通訊解釋為,今年三季度因匯率波動產生大量匯兌損失拖累財務費用激增,此外去年同期公司因匯率波動產生2630.5萬元匯兌收益,由此財務費用僅為-1.05億元,導致本次對比基數較小。

不過多位券商研究員認為,由於在實際經營中,中興通訊所持有的大量外幣主要用於海外投資、工程及各種開支,並非最終兌換成貨幣構成營業收入,由此以人民幣形式計算並記入報表所反映的賬面大額匯兌損失,對公司實際業績並不會產生較大實質影響。

匯率風險應對

隨著匯率波動對出口型上市企業業績影響日益增大,上市公司亦開始意識到價格優勢衰退的挑戰,以及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等非價格競爭力的必要性。

「若公司產品在競爭中處於強勢地位,議價能力強,則往往能夠通過提升售價將部分匯兌損失轉嫁至客戶身上。」前述券商人士分析。「此外,多數企業還會通過改進技術,降低產品成本以減弱匯兌損失壓力。」

某中小板化工上市公司證券辦人士告訴記者,「作為出口導向型企業,我們平時就比較注意跟蹤和分析匯率變動的情況,一直都有採取套期保值等財務手段鎖定風險,基本上能夠控制住匯率波動對收入的影響,總的來說,公司這幾年的盈利能力還是比較穩定的。」

而記者通過統計發現,在實際操作中,上市公司往往採用簽定合約時鎖定匯率、利用遠期外匯合約進行套期保值、海外應收賬款貿易融資等財務手段規避匯率風險。

長城開發(000021.SZ)表示,為有效規避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影響,公司積極採取各種財務措施如遠期結匯、用美元貸款支付供應商貨款等,並於今年開始開展NDF遠期外匯交易組合業務等方式來規避人民幣升值影響。

除傳統的財務手段規避風險外,調整貨幣支付手段和改變訂單交易時間也成為企業普遍採取的應對措施。

中 工國際(002051.SZ)在新簽合同中增加人民幣或歐元結算的合同比例,其中以人民幣結算部分金額為61.61億,約佔新簽合同總金額的 22.89%。而青松股份(300132.SZ)通過出口銷售採用短單為主的定價來規避人民幣升值的風險,如有簽訂長單的,則採用信用證結算的方式來規避 人民幣升值的風險。

另外,在貿易壁壘不斷加強和人民幣升值的雙重打擊下,越來越多的出口型上市企業開始調整市場銷售結構,加重內銷比重。

其中家具出口大戶宜華木業(600978.SH)2010年10月,通過非公開發行不超17500萬股股票,募集資金用以在主要一二線城市建立16家體驗館,大力開拓國內市場。

老牌毛紡面料和成衣出口企業山東如意(002193.SZ),自2008年開始加大內銷力度。2011年上半年,山東如意內銷比重達到68.34%,而外銷比重僅為28.81%,較去年同期的31.17%再度下降2.36個百分點,變身為內銷型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79

【專訪周小川之四】匯率改革仍堅持「三性」

http://economy.caixin.com/2011-12-31/100344788.html

財新《新世紀》:2010年世行IMF年會時,人民幣匯率是熱門話題,當時國內感覺壓力比較大,今年看上去好像比較寬鬆了,匯率策略是不是可以做相應的調整?

周小川:對於匯率改革,我們一直把主動性、漸進性、可控性(即「三性」)作為政策方針。要做調整的話,需要有一個共識基礎,或者說形勢有什麼巨大變化從而需要調整?另一方面,經過幾年時間的漸進調整後,人民幣匯率離均衡水平越來越近了,最後也就差點時間即可達到目標了,再調整策略的政策成本可能會更大。

財新《新世紀》:具體可能會有什麼成本呢?

周小川:首先要解釋以前的政策是不是真的需要調整。因為講了那麼久堅持「三性」,已經形成市場預期了,而預期一旦改變,國內、國際投機力量怎麼反應,輿論評論如何,都需要考慮。

另一方面,對於匯率的均衡水平,其實是很難測算的,目前還沒有特別能說服人的數學模型。2005年的匯改本身就押後了兩年。2003年夏天,當時IMF的總裁柯勒來中國,認為人民幣匯率明顯不平衡,需要改進,我們當時的回應是改革事情要一件一件做,銀行體系當時比較脆弱,應先重點抓銀行改革,這樣銀行應對匯率浮動的能力才會增強。到了2005年匯改時,曾考慮要不要跳升一下,然後浮動,這樣單向升值不會很明顯。但當時計算到底應跳升多少時,沒有人說人民幣要跳升20%,最大膽的聲音認為匯率應跳升3%-5%,也有個別人說絕對不能超過1%。最後定的是2%,覺得就算是下很大決心了。

理論上,如果可以一步接近均衡,然後再浮動,就會少出現資本單向流動的情況。但這都是假設的。對於均衡點,首先不一定能算出來,其次就是算出來,要說服別人,也是難以做到的。與其做不到,不如以尊重市場規律為主,以市場供求關係為主,通過浮動漸進走向均衡,但代價是單向升值預期和資本流入就會比較明顯。

財新《新世紀》:最近,一方面美國大選在一定程度造成了人民幣升值的政治壓力,另一方面,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人民幣又似乎出現了貶值傾向,怎樣看待這一趨勢,以及相應地推進匯率改革?

周小川:近些年來人民幣的匯率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效。判斷匯率水平是否均衡,國際上目前比較通行的依據主要是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平衡的情況。當然也有人主張用國際收支總體平衡作為依據,但其中資本項目波動比較大。因此把經常項目平衡作為判斷匯率均衡的尺度更合理,也是國際上被多數人接受的。從經常項目平衡的角度看,人民幣匯率水平在過去幾年間向均衡點明顯靠攏了。

匯率和經常項目平衡之間的關係,還有個滯後期的問題。匯率一調整,馬上就能影響有些廠商的決策,其產品是內銷還是外銷,採購進口的還是國內的?立竿見影,很快做出調整。但更深層次的反應涉及到產能調整,要通過投資和生產要素組合的調整來適應,就會有個滯後期,這在中國比較明顯。匯率變化,使生產能力重新調整,比如把一部分原來在製造業的資源配置到服務業上來,要有個過程,慢慢才能發生變化。

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主要是貿易順差)在2007、2008年時達到了頂峰,隨後就開始往下走,2011年經常項目順差最終可能和GDP之比僅為3%左右,這比2010年G20討論時說的±4%的槓槓還要低。這裡面當然也有初級產品價格上漲使進口額上升的因素,但這個因素並不宜高估,其比重是可以算出來的。總的來說,經常項目趨於平衡,是結構調整和匯率調整共同作用的結果。

對於匯率調整、貿易平衡問題,過於著急是不妥的,也沒有用,因為資源配置及其調整有個過程,勞動力從某些部門轉出去、轉回來都需要時間。事實上,中國已經明顯地向平衡的方向發展了,儘管可能還會有波動和反覆。這裡面主要問題之一在於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惹人注意。如果貿易規模小一點的話,經常項目順差佔GDP的3%-4%,就不會有太多人關注。

對於匯率改革而言,人民幣越是接近均衡水平,改革遇到的困難就會越小。這和價格雙軌制並軌時的情況相似,當價差特別大時,並軌的震動會很大,價差小的時候表明已更加反映市場供求關係。同時,隨著浮動區間進一步擴大,管制進一步減少,改革的困難就會較小,創造人民幣最終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條件就會越來越具備。事實上,在匯改形勢方面,除了一些國際上政治方面的影響,總的是向好的方向發展。

財新《新世紀》:近期國內外匯市場多次出現人民幣匯價觸及浮動區間下限的情況,市場有很多誤讀,對此應怎麼看?

周小川:首先,市場上傳說的連續出現多少個「跌停板」,這個概念是不對的。外匯市場交易的規則和股市不同,不是觸及了浮動區間上下限就停止交易了。觸及浮動區間的上限或下限時,意味著央行入市作為買方或賣方,使市場上還有充足的美元或人民幣的供應,而不是停止交易。我們現行的人民幣交易有一浮動區間,2005年是±3‰,後來擴大到±5‰。如果做一番國際比較,就會知道這±5‰是相當小的浮動區間。同時,相對於股市,外匯市場每日交易時間更長,正負波動時很容易撞到上限或下限,實際上以前也經常撞到。另外,也與技術上的安排有關,這涉及中間價形成和央行買賣外匯的具體安排,其內容都是可以改革完善的。從未來方向上講,匯率浮動區間會擴大。

財新《新世紀》:目前人民幣出現的雙向波動,是一個階段性的變化,還是從基本面上說明人民幣匯率已經超調了?

周小川:過去人們說人民幣一直是單向升值預期,等到接近均衡水平的時候,就會出現雙向預期,同時也會有雙向的波動,這種自然的雙向浮動狀態是改革要追求的目標。但是確實達到這樣一個狀態,可能還要再花一些時間。當前外匯市場的運動方向主要還是和外部環境有關。

在FDI方面,歐美過去很多在華投資都是分紅不匯出,甚至不分紅,作為未分配利潤留在公司賬上。現在如果所在國的母公司資金形勢緊張,就會加大利潤匯出。從國內因素來看,對外投資積極性最近上升得很快。在貿易方面,過去很多人打擦邊球,提前結匯,遠期購匯,造成人民幣需求比較高。現在外面的貿易融資條件發生變化,就會推遲結匯,這都會使得外匯供求出現階段性的變化。當然也有個別逃避管制、用非真實的貿易背景來套匯的現象。由於上述及其他各種原因,香港NDF市場轉換了方向,其套利機制比較靈活,套利方向有反覆應是正常。

從總量上看,這些變化還需要觀察,最主要的還是要看經濟基本面。從外匯市場來看,還是要看經常項目是順差還是逆差,看直接投資淨額是進還是出,即外商直接投資減去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是正還是負。我國今年的商品貿易順差可能還會大於1500億美元,FDI總量也還相當大,「走出去」投資的數據還有待看年末的統計結果。總體來講,資本項目和經常項目還是雙順差,平衡有明顯改善但基本面沒有發生逆轉,匯率走勢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40

聯繫匯率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6/blog-post_13.html
香港實行聯繫匯率已經30年, 昨天前金管局主席任志剛提文章指聯繫匯率可以變更, 不明白他的動機何在。任總在位曾多次捍衛聯繫匯率, 但下任後就出文批評, 令人想起早前他被雷曼事件報告重點批評之後的反應。不過我們應該實事求是, 不應測試人家背後的動機, 建議是合理、有用的, 就不妨採納亦無妨。

聯繫匯率未來的方向有3個可能, 1是不變, 2是變得自由浮動或用其他方法掛鉤, 3是一半半。第3個可能不用說, 一半半的掛鉤是政府控制下的市場, 不應該在香港這樣成熟而自由的市場出現。餘下的只有可能1或可能2。

可能1就是不變, 現在的玩法, 不用研究。研究焦點在可能2, 如果可能2沒有比可能1更好的話, 根本不用考慮。考慮是有什麼要注意呢? 不應該只看掛鉤貨幣的升值潛力, 這可是大部份人都注重的唯一焦點, 因為美元預期會跌, 人民幣預期會升, 所以港元應該掛人民幣。

但事實上, 掛鉤的貨幣所有的代表性、流通量、認受性、經濟體支持、經濟的關聯性等, 亦是非常重要的考慮點。在大部份方面, 美元還是世界第一的, 歐元也完全不是對手。人民幣還不可以自由與世界其他貨幣對換, 這一點已經輸給美元九條街, 現在港元掛鉤人民幣簡直是在開倒車。

自由浮動又如何呢?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師羅家聰支持這個看法多年, 但我又對這個沒有多大信心, 香港只是一個城市, 最多是交易量高至可跟 New York 及 London 比較的地方, 但始終是城市一個, 經濟體系不能跟一個國家比較, 這樣的經濟體可以支持一種獨貨幣嗎? 在這個情況下, 大鱷要搞事太容易了。不過, 可能羅家聰就是其中一個大鱷吧。

在家養魚, 定好水的鹽濃度之後, 魚缸中的小魚就會適應好環境, 各自生存, 各自精彩, 水位時高時低, 時清時濁, 小魚都有多寡。但水的鹽濃度不應該常改, 改得太急或亂改, 可能整缸魚都會死清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04

[轉載]平台 債券 匯率等---碎碎念6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nyg.html
所以在2000年還有幾年來著,俄羅斯股市,可能也包括債市,走出了一個牛市。當然希臘跟俄羅斯的問題又不盡相同,具體問題還得具體分析,但歷史總能帶來一些經驗,讓人更從容。

 西方金融市場完全就是一個大平台,這可能是句廢話,但對於解釋一些東西很重要。這個平台一直也不完善,最開始裡面充滿了內幕交易,財報作假等,但後來大家覺得有點玩不下去了,或者為了今後能夠更好的玩下去,19世紀末如果沒記錯的話,自發組織了一個organization,成了我們今天都知道的CPA委員會。再到20世紀30年代,大政府到來,進一步促進了平台的完善,組建了SEC來 監督市場。金融史的書稍微宏觀一些,主要描述各種危機的形成和後果,以及政府和投資者的反應,比如地產危機,銀行危機,石油危機,包括這次的次貸危機等。 但就像老巴問的,為什麼股市,包括美國經濟,從最開始的那麼挫,到了後來的稱霸世界,並且他還覺得美國的好日子還會在後頭呢?這裡可以跳到比格斯的對沖基 金史,講了各種在市場中混得好混得不好的投資人,當然也包括他自己在組建基金的親身體會,然後腦海裡浮現出來的還有擁有多個諾貝爾獎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 還有垃圾債大王,然後還有現在的blackrockblackstone等 等等等,牛人挫人癲人痴人等等一系列的人,跟隨這個市場潮起潮落,有人賺到了很多的錢,多到很多很多輩子都用不完,有人沒賺到很多錢(當然是相對來說)但 有巨大的影響力,有人什麼也沒撈著轉行幹別的去了,還有的人身敗名裂鋃鐺入獄。打個有點意思的比方,這些個體,就如同一個個app,而金融市場這個平台就像android或者iOS系統,各個app使出渾身解數,以讓自己在這個平台上變得牛逼,然後現實就是永遠是一小部分app牛逼,一大部分平庸,再一小部分變成無人問津的app。這樣講感覺有點殘酷,但這好是事實,不能否認。我感覺自己其實對於市場對於國家來說,也就是一個app,當然不同app對 系統的影響不一樣,這是後話。這就又變得互通了,得平台者得天下,蘋果亞馬遜包括馬澤東的阿里巴巴這些平台公司牛逼,同時這幾百年來美國金融市場也變得非 常牛逼,無論是從人才輸入還是資產規模來看。從小的方面看,比如現在的中國好聲音,高手真心很多,中國人口這麼多,唱歌的跳舞的數學的物理的等等專才,就 等著有舞台給他們,讓他們唱戲。而讓他們有戲唱,收視率就肯定會高,電視台肯定能夠賺錢。大到國家,美國這個移民國家,它丫就是平台型的國家,世界各地的 人,只要有一技之長,都有可能在這裡得到發揮。所以即使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個國家還是世界上最不差的,即使不是最好的:)

接下來就牽涉到投資了,現在看東西,都會嘗試或者能夠聯想到投資,以後應該就是這個行業了,沒有其他事情能夠比這個更吸引自己。

 一,先判斷哪些是平台型的公司,或者如果更牛逼的能夠看出來哪些公司今後有可能成為平台型的公司。當然不一定只投平台型的公司才能賺錢,但賺錢的概率要大一些,同時這些公司更具備穿越週期的潛質。

 二,俄羅斯主權債務違約引發了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倒閉,這可能是小概率事件,數學模型裡面沒有考慮到這個,而且LTCM也太猛了,槓桿都是30倍的去用,換句話說,要麼就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麼就是對自己太自信,覺得能夠預計到的東西都incorporate到 自己模型裡的,誰知來了俄羅斯這一出。所以,永遠做好黑天鵝的準備,推演到現在,假設突然明天希臘宣佈推出歐盟,情況大概怎麼演變呢?這個基本上可以從俄 羅斯當時的情況得到參考。當時俄羅斯允許盧布在一定範圍內貶值,誰知這一鬆口,就是兌美元的狂瀉。這是國家經濟形勢的反應,但同時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普通民 眾對盧布的極度不信任。那麼這個時候盧布是可以空的,但因為一般市場都是反應過度,也就是說過低的盧布對俄羅斯的出口是非常有好處的,所以在2000年還有幾年來著,俄羅斯股市,可能也包括債市,走出了一個牛市。當然希臘跟俄羅斯的問題又不盡相同,具體問題還得具體分析,但歷史總能帶來一些經驗,讓人更從容。

 三,不同類型的危機耗時不一樣,同時恢復起來需要的時間也不一樣。1929年出來的危機到44年股指才回到29年的頂峰。我一直很好奇的一個問題是像現在的housing的價格,要什麼時候才開始整體性會緩慢回升,這個是不可知的。但我總覺得像這些前幾大的銀行,比如富國,摩根,美銀,現在佔的市場份額可能比危機之前更大了。當然可能不能再通過賣subprime debt來增加收入了,但這些公司一定可以想到其他的辦法來增加自己的利潤, 即使在監管在不斷加強的前提下。因為我們現在誰也不知道,下一輪的危機又是會由什麼引起的。但有一點很肯定,絕對是因為大家都想在某個領域大筆的賺錢,並 有盈利鏈條。其實我是很看好這幾個銀行的,剩下來的佔有市場大份額的金融公司一定會比現在大,當然這是我自己的看法。

 四,因為當時美國政府利率管制,而美元又可以自由流動,造成了Eurodollar市場的大爆炸。稍微說明一下,就是美國政府限制了美國金融機構的利率,然後美國本土的一些投資機構設立了MMM,好像叫國際貨幣基金,具體不太記得了,反正大概就是把這些錢借給那些需要籌借美元的歐洲國家,而這些國家願意付更高的利率,當然應該還包括country spread啥的。當然,這也還是與美元是最主要的標價和結算貨幣有關。推演 到我們國家,不論是存款利率還是貸款利率,實際上都是被壓低了很多年。至於為什麼被壓低了這麼多,那問下當年做決策的人,至於壓低的後果,可以看看現在這 些巨型國企和部分先富起來的官員…,財富轉移,就是這麼個事兒。扯遠了,話說在管制的利率下,這幾年銀行出了理財產品,實際上就是金融脫媒的意思,比較會 算的儲戶們都買那些理財產品,有的還會把自己的錢放出去進行民間借貸。這裡要說一句,民間借貸整體來說,是促進了經濟發展的,而如果要判它違法,也是政府 丫的給逼出來的,小企業借不到錢!現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呼聲很高,但真的能市場化嗎?我比較悲觀。因為只要民間資本不能大規模進入金融業,國有控股銀行還 是要補貼一部分(雖然可能比以前少)給那些央企和地方政府兜底的企業。金融資源還是很難得到有效配置。

 五, 想到管制。一直覺得以國人的聰明才智,一旦有機會,搞錢改善生活的慾望和能力,不會比猶太人差多少。幾千年一直給壓著,一些鬼心思全花在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同根相煎了。基本上我的感覺就是,開放哪個行業,哪個行業的機會就會天大,這跟人逐利性息息相關。減稅說實話,還不如把一些一直收不上來的稅給名正言順的 減掉。當然這樣稅務局的書記們得哭泣,因為那些沒交上來的稅,人家稅務局的書記們可都是雁過拔毛了的。但真要讓經濟好起來,怕還是要放鬆管制,比如民間資 本進入金融市場,壟斷行業等。只要這些行業放鬆管制,再出來好些個民生招行中石油規模的企業都沒問題。所以站在投資者角度上看,哪個行業開始放開,或者說 現在的什麼上市企業完成改制啥的,都可以多加留心,tenbagger說不定就在那裡。

 六, 最後到匯率。理解匯率個人覺得不能脫離該貨幣在本國市場上的價值。換句話說,本國通脹率會影響匯率,同時對方國的通脹率也會對匯率有影響。這應該是常識。 但一國或一區域的通用貨幣基本上應該和此地經濟競爭力高度正相關。如果歐元一直存在而且假設沒有國家離開歐元區的話,長期來看應該是一直貶值的,當然中間 可能有反覆,但長期趨勢為此,不爭論不辯論。有趣的是,如果希臘等國家推出歐元區,歐元會怎麼走呢?我個人的推斷是,歐元先瀑布下跌,因為投資者對整個歐 元區的信心暴跌。但如果真的那些PIGS國 家等退出歐元區了,歐元長期來看就會要升值了。與朋友聊天,基本上達成一個共識,就是美國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充滿智慧的先父們共同構造了一個全世界最不差的 制度,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它可以在全世界範圍內找可以變得更好國家和地區來對他們的經濟和政治制度進行改良。這是官方語言,換成平常的話就是,the lucky bastard has the privilege to rob all the other countries when needed. 高明之處是,看上去感覺都是私人或企業的行為,但在私產受永久保護的國家,個體的強大不就是這個國家的強大嗎?又扯遠了。美元因為是避險資金,現在全世界也沒有其他更好的,所以美元的趨勢應該是短期上升,但長期還是要下降的,因為畢竟fed印了那麼多那麼多的錢…日元是個奇怪的貨幣,同時也是國際通行的幣種之一,因為其常年利率極低,基本上被大家用來作為借入的貨幣來longshort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貨幣,所以他家貨幣需求量還算比較大,幣值也還相對堅挺。當然,匯率交易是一個對timing要求很強的行為,說什麼長期來看,一定會降,基本上跟沒講差不多,因為大槓桿下,隨便反常一動,都可能已經被平倉了。但有一個reference在,總好過茫然無措吧,況且對錯可以在交易的時候進行判斷調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84

樓市、股市、匯率、通脹、就業、消費 淡泊明志 岩棲谷隱

http://hi.baidu.com/yeboyan/blog/item/3a58044e0abf24cfd1c86a9c.html

看看最近越南的情況,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1)匯率在短的時間內逆轉。3月份想要美元兌換越南盾還是非常困難,要憑每日限額。但到了5月份,銀行裡面已經沒有美金了,官方匯率形同虛設,各國分析員都是以黑市價為準。
2)股市暴跌三分之二、本幣快速從升值變成貶值、房市下跌、物價上漲,通脹達到25%,這些是幾乎是同時發生的。
3)只有持有黃金是安全的(美金也行,雖然貶值,但沒那麼快)

這對我們有什麼提醒呢?
當然和越南的國力和經濟規模不能跟中國相提並論,我國的宏觀調控能力也是相當強。

但還是要未雨綢繆啊,
這是我的一點零星的思考:

1)股市下跌已經沒有什麼好說的了,只是看到有人在股市攔腰一刀之後仍說這是牛市,我有點感嘆。

2)樓市下跌的可能性也在迅速增大,深圳已經跌的很多,上海還沒有,但我身邊已經有不止一個同事開始出售僅有的一套住房了,想成交不容易。
此外,李嘉誠等人的操作應該給大家一個啟示,如果再想說李嘉誠如何不懂中國國情,請參考之前國內專家們對巴菲特的中石油操作的品論。

3)高通脹不意味著房地產價格不會跌,當然更不可能意味著股市不會跌。

4)本幣從升值到貶值的切換速度,可能是超過我們的預期

5)高通脹不可避免。昨天上海宣佈「出租車用液化氣的價格從之前的每升3.60元上調至4.70元」,成品油短缺已經十分嚴重,壓制漲價的必然導致短缺,一方面惜售,一方面促進購買(甚至刺激成品油的出口走私!)

6)政府對成品油的補貼一旦維持不住,放開之後,必然導致通脹加劇,成品油的漲價會迅速傳到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7)通脹加劇會逼迫ZF推出更加緊縮的經濟政策。

8)抗通脹的政策會導致就業的困難。從短期講,失業率和通脹率是蹺蹺板,沒法子同時擺平兩邊的。
      所以在這種年景,有一份工作很重要,不要失業。

9)經濟的困難會減緩消費增長,當人們面臨資產縮水、物價上漲、經濟前景和就業都不確定的時候,會自然的縮減消費,尤其是比較貴的東西

10)我們老百姓如何才能保護手裡的儲蓄不被通脹所侵蝕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82

切割台商 擋住千億資金狂潮 人民幣終於開放 央行設閘門穩匯率

2013-02-04  TWM
 
 

 

終於,人民幣業務開放了!央行宣布銀行將可承作人民幣存款業務,只是,這是一場將掀起千億資金狂潮的大開放,還是雷聲大雨點小地徒具形式?恐怕還得觀察才能下定論。

撰文‧劉俞青

千呼萬喚,人民幣業務終於趕在過年前開放,至於這扇門開得是大是小?塞得下萬馬千軍,還是只容側身擠過?民眾還是得睜大眼睛,才能做出最佳理財決策。

一月二十五日下午三點鐘,中央銀行宣布了這項「好消息」,未來一般民眾想要進行人民幣業務,有以下限制:第一、每天人民幣的換匯上限為二萬元人民幣;第二、每天匯款至大陸的上限為八萬元人民幣;第三、則是手上有多少人民幣都可以存進銀行帳戶,沒有單日存款金額限制。

央行號令一出,各家銀行當然都動起來,民眾的詢問電話幾乎打爆銀行客服中心;但央行這次的規定只是大方向的擬定,許多細節還要等到一月底時,央行針對所有DBU銀行(國銀外匯指定分行)開辦的「人民幣業務說明會」才要公布。

央行費盡心力

國內金融業望眼欲穿

不過,比民眾更興奮的,或許是銀行大老闆們,從以下的數字就可嗅出端倪:去年台灣全體銀行總共賺了二千四百億元,有高達三分之一的獲利,也就是八百億元,來自海外分行和OBU(國際金融業務)的貢獻,創下歷史新高。

其中,無論是絕對獲利或占國銀的獲利比重,從二○一○年簽下「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之後,就年年攀高,一位從事OBU多年的資深行員直言,「這部分超過一半以上獲利來自人民幣業務。」由此可見,人民幣業務的商機有多肥沃,多麼讓人垂涎欲滴,早已讓台灣金融業望眼欲穿。

如今,多年的盼望總算逐步成真,但為了這一小步,台灣央行其實付出許多的心力,與對岸人民銀行(中國央行)溝通、談判。以去年八月三十一日簽下的「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為例,包括清算行的決定模式、未來的訊息交換、業務檢查,甚至是危機處理的模式,央行都得高度謹慎,知情人士形容,「這份備忘錄可說是『字字珠璣』。」然而,引頸盼望多時的人民幣終於開放,仍難免令人遺憾,比方說這次開放辦法一出,市場出現許多嘆息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所有開放的對象,都僅限於「自然人」,也就是一般民眾;尤其每天匯款至大陸金額上限僅八萬元人民幣,可說是一刀切割了台商的希望。

「等了這麼久,只有八萬元人民幣,短期內對台商應該不容易有幫助吧!」在中國經營勳章、徽章,並在北京奧運與林書豪旋風時一舉打響知名度的開成興業總經理高文茂嘆口氣說;而高文茂的心情,代表了多數台商心裡的失望。

事實上,人民幣業務的開放,除了滿足國人理財需求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往來兩岸頻繁的十萬台商大軍,有更快速、方便的金流管道,但這次,台商們顯然是大大失望了。

台商好失望

人民幣難成支付工具

「央行最擔心的其實也是台商。」一位銀行總經理直言,根據近年來兩岸商品貿易每年都在一千多億美元的水準,其中只要有一半人民幣往來進出,每年就是近四千億元人民幣的資金規模流動,姑且不論對台灣經常帳的影響,光是匯率的波動,對向來以「穩定新台幣匯率」為己任的央行,就是莫大的壓力。

因此,這次無論開放的對象與匯款額度限制,都捨台商、只針對一般自然人,其實已經讓這場開放,從泱泱大門一口氣縮成僅剩旁門小道,除非後續再有開放的進程,否則這場市場期待已久的人民幣業務,恐怕只是「小雨點」式的慰藉而已。

另外,開放只是第一步,開放之後的主管機關態度,仍是攸關這場開放效益的關鍵因素。

舉例來說,去年陸客來台人數突破二二○萬人次,續創歷史新高,市場估計今年可能更多人來台;而這些大陸人士來台觀光血拼消費時,從皮夾裡掏出的「貨幣」為何,也將影響這次開放的成效。

因為貨幣的功能有三,第一是交易的工具,第二是價值的儲藏,第三則是記帳單位;換句話說,如果主管機關睜隻眼、閉隻眼,讓台灣和香港一樣,商家為了服務客戶,大陸人付人民幣也行得通,那麼人民幣逐漸在台灣市場上流通,將會使得人民幣的需求大為提高,帶動開戶存款的意願與金額。

主管機關緊盯

民間不流通將影響成效

不過,如果主管機關抓得緊,人民幣在台灣根本「行不通」,無法成為民間流通的貨幣之一,那麼即使開放,人民幣終究只是外幣的一種,和美元、澳幣沒有太大區別,存款利率還比澳幣低,所謂「資金狂潮」恐怕就不易掀得起來。

至於主管機關的態度究竟如何?金融業多數不表樂觀,只說「依法辦事」恐怕還是最終的結果,要期待人民幣在台灣大行其道,大概幾年之內都別想看得到。而終究,人民幣業務開放的成效有多少,或許還有待主管機關繼續堅持下去,才有機會真正爆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40

狗娘養的匯率 土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56dde00101ca0v.html

這裡先談真實利率,它只和實體經濟有關,和印鈔量無關,鈔票印得再多

通貨再膨脹,真實利率還是變化不會大,這和十八九世紀西班牙挖掘南美銀礦

後銀幣暴增一樣,利率下降是實體經濟資本回報下降了。

利率有代表時間或未來的意思,借入資本的費用;匯率則反映了空間或當前的概念,

你美國拿多少東西換我天朝多少東西的比率。九十年代1刀換12元人民幣,老美需要

這邊的東西少,天朝需要他的東西多,所以拿12袋大米換他1機器馬達;現在情況

改觀天平逐漸傾斜,在正常情況下匯率應該反映這個狀況,有可能三四袋就能換

一個馬達回來。

但當前現實並非如此,在官定利率下,6袋大米只能換別人1機器馬達。

世界人民不傻,三四袋和6袋之間有套利空間啊。

讓我們仔細看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2012年外匯佔款達到基礎貨幣95%之多,由01年

的2000多萬到現在的33000億,12年翻了4翻,年均增長30%,老外忙著往外倒騰富裕的2袋大米,

央行則每年以將近20%的速度印鈔緊趕慢趕追外匯,由此造成房價物價飆漲有目共睹,這麼簡單

的問題那些外管局的博士們看不出來?

 

是不是有2個可能? 

 

一是由於重商主義的氾濫,某個熟讀國富論的就認為美金就是真實財富,退稅獎勵創匯一切

鼠肚雞腸的東東全部鼓勵把東西運到國外,把紙票票搬回天朝,目前的匯率還是以外管局本位

6袋大米換一馬達。

二是通過外向型經濟換取美金,然後反哺各種以國企面目出現的殭屍企業,在諸多企業需要

外貿企業輸血的情況下,不敢輕易讓市場決定匯率,讓繼續氾濫的貨幣支撐國企和既得利益

團體的窮奢極欲的揮霍。

 

第二種可能性更大一些,由此也就知道利率和匯率其實是一碼事,真實匯率會減緩出口量

造成外匯收入銳減,因此造成政府無法印鈔票繼續托市(九十年代國家明智地立法中央政府不可以

隨便加印鈔票,有外匯則名正言順印刷兌換),這個真實的邏輯被各種富麗堂皇的藉口掩蓋,就像

眾多磚家說通脹有十幾種一樣;真正市場化的利率取決於真實的資本回報,

相對來說民企的ROE遠高於國企,民企可以在近似高利貸利率情況下存活而國企只有死路一條,

利率又在顧忌國企就業穩定的冠冕堂皇的藉口下被壓制。

 

對國人來講,在被人為扭曲的匯率和利率面前,辛勤工作卻不能消費自己生產的產品,努力

儲蓄卻無法得到貸款。

 

不管是出於哪種原因,我覺得現在沒有人敢動匯率和利率,罵匯率其實就是罵這個僵硬被

既得利益劫持的經濟現狀,誰動這些誰就要承受資產價格崩盤的後果,苦了自己但確實造福子孫,

不過誰有勇氣面對銀行體系會出現過去類似的大批呆壞賬?國家再次購買呆壞賬成本相比過去的

風險幾何級增長,現在滿目蒼夷四處漏水的破船已經是最好的狀況了。

 

我不懂宏觀經濟也不信所謂的預測,但希望以上的邏輯鏈條足夠清晰,能夠解釋一點點叫人

冒火的現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87

銀行交易員被曝涉嫌操縱全球基準匯率WM/Reuters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653

Libor利率能源市場新加坡離岸外匯市場NDF相繼被銀行操縱之後,這個世界似乎已經沒有什麼不能被銀行操縱的了。近日,據五家銀行做市商爆料,一些全球頂尖銀行的交易員們曾操縱基準匯率來扭曲數萬億以美元計價的投資價值。

彭博的報導顯示,被操縱的基準匯率為WM/Reuters,該匯率指數誕生於1994年,為基金管理者提供標準化的匯率指數來計算每日的資產淨值。該基準匯率分為即期收盤和遠期收盤兩個品種,一些全球主要的股票和債券指數供應商(比如英國富時FTSE和MSCI)均把WM/Reuters匯率納入其中作為計算因子,因此很小的匯率波動,都可以影響大約3.6萬億美元追蹤各類指數的基金投資價值,從養老基金到結構性理財存款帳戶無一倖免。

據披露,交易員們在客戶的交易指令被執行之前布下「老鼠倉」,並協同其它銀行的交易員一起在該匯率收盤前的一個「60秒窗口」內進行串謀操縱。由於最後的定盤匯率是基於這60秒內所有交易的中間值來計算的,因此數個規模較小的交易指令可能比一個大規模的交易單帶來的影響要大。

交易員們將交易指令的細節與經紀商和其它做市商的交易員分享,這將使得他們可以集聚力量讓WM/Reuters基準指數朝著理想的方向變化。一些交易員表示,這種策略更適用於一些交易範圍較小的貨幣,但依舊有風險。比如在最後60秒窗口期發生一些突發新聞,一些交易頭寸較大的銀行可能將該指數推回相反的方向。

一名交易員表示這種策略風險很大,他只有在清楚地瞭解其它銀行頭寸規模和客戶交易量大小的情況下才會去嘗試。通常情況下,大概需要下單超過2億歐元才有可能讓該匯率指數出現變化。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種操縱行在外匯即期市場每天都會發生,並且已經持續了超過10年時間,影響著各種基金和衍生品的價值。歐洲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過去曾向英國監管機構抱怨過WM/Reuters可能存在被操縱的可能,當前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正在準備對此展開調查。

一名在銀行工作超過12年的資深交易員將外匯市場形容為野蠻而荒涼的西部(Wild West)。日均交易量達到4.7萬億美元的外匯市場是金融體系內最大的市場,也是監管最薄弱的一個市場,由於實行場外交易制度,在交易員們決定優先為客戶執行交易指令還是讓自己的「老鼠倉」受益的時候難免會產生利益衝突。

作為做市商,銀行為客戶報出買價和賣家進行交易,同時利用自有賬戶控制流動性。包括資產管理機構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在WM/Reuters收盤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向銀行買賣外匯,通常是在倫敦時間下午4點,這就給了交易員們調整自身頭寸並操縱WM/Reuters獲取利潤的機會。一些指數基金最易受此影響,因為這些基金每天都需要利用WM/Reuters的收盤價與銀行做上千筆交易。

法律顧問公司Baker & McKenzie LLP的合夥人Arun Srivastava表示,對於外匯交易員們,在即期市場按照當前價格買入一種貨幣並在兩天內完成交割,監管機構並未將這種行為界定為金融工具交易,因此或許很難起訴外匯交易員們操縱市場這一罪證。

與Libor的定價不同,WM/Reuters是基於實際下單指令進行交投的收盤匯率,在所有參與全球外匯市場的銀行中,有4家銀行是主宰者,市場份額按照排名依次是德意志銀行(15.2%),花旗銀行(14.9%),巴克萊(10.2%)和瑞銀(10.1%),上述四家銀行發言人拒絕對此置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2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