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現場還原》三十分鐘演講 透露一連串的「陽謀」 科技大老聽了都驚呼 紫光戰略布局大公開

2015-11-09  TWM

趙偉國一席禁止台灣晶片赴中國銷售,引起一片驚呼與反感。他的演講透露出紫光大膽激進的全球奇襲與直取台灣的策略。他,究竟還說了些什麼?

「向台灣施壓,開放晶片產業!」十月二十九日,清華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在演講裡拋出這個提議,馬上成為台灣高科技業最敏感的話題。這場三十分鐘的演講,趙偉國還說了什麼?

這一天,在北京亦莊的豐大國際大酒店裡,全中國半導體的領軍人物,全到齊了:有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總經理丁文武,他主管的集成電路產業基金,規模逾一千三百億元人民幣;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是中國晶圓代工產業的龍頭公司;清芯華創董事長陳大同、武岳峰資本合夥人潘建岳,在中國和紫光集團,並列三大半導體集團。清芯華創今年以十九億美元收購豪威,武岳峰以六.四億美元收購矽成。能參加這場會議的中國業者,背後的銀彈是以十億美元為單位!

趙偉國一向低調,這場演講中,卻首次清楚解析紫光的戰略:

策略一:羊毛出在豬身上

資本市場募資 用在購併事業趙偉國承認,「市場買不到技術,資本也買不到技術,頂多只能買到合作,但可以藉此讓技術生根發展。」光靠研究單位研發難有技術突破,只有利用資本和產業結合,才能「彎道超車」,後來居上。

「這個過程好比羊毛出在豬身上,讓投資人去賺資本市場的錢。」他解釋,紫光將發行債券和設立類PE基金,要把類PE基金做到三千億元人民幣規模,再用這筆錢投資購併事業。

以前台灣高科技公司是用員工配股,讓投資人出錢幫高科技公司獎勵員工,現在趙偉國是要讓投資人出錢,幫他購併全球公司

他的目標,是「從芯(晶片)到雲(端)」,拿下連結手機到雲端的三個關鍵產業:手機晶片、物聯網晶片和記憶體產業的全球龍頭地位。

策略二:不犧牲美國利益

就怕引起三大副作用

他說,紫光要「與國家同向,與巨頭結盟,與資本分利。」換句話說,想當老大最快的方法,就是與現在的老大合作!

趙偉國說,「中國一直以來都被稱為經濟大國,但從未被稱作強國,為什麼?」他的答案是,「因為中國缺乏足夠數量的高科技企業。」他說明,二○一四年,中國進口半導體金額為二一七六億美元,僅次於花在進口原油上的二二八三億美元。

他認為,與美國這種強國競爭時,不能犧牲美國科技企業的利益為代價獲得發展,因為有三個理由,一是中國可能打不過人家,二是會引發殘酷的市場競爭,三是會引發中美的政治對抗。

策略三:最好的管理是不管厚利打賞 只管結果不管過程他要併世界一流企業,併進來之後,如何管理?趙偉國認為,「紫光管理的一個基本核心,就是不管。」他認為,「找的人要不畏強敵、產業報 國,管理則採取小過不罰、大過才罰,而且有功必獎、大功大獎。」他舉例「李力游(展訊董事長)比我有本事,我管不住他,更不會管他。」他拿共產黨發展做例 子,當年毛澤東打土豪分田地,「不分田,誰給你打土豪?」他的邏輯是,有厚利可分,團隊自然會奮勇爭先,他只需要管結果,而非過程。

他把商業競爭當成戰爭,要「以戰爭的手段實現產業發展」,聲東擊西、遠交近攻、閃電戰,這些戰術都可變成商業競爭的法寶。而他現在用的就是鉗型攻勢,巨額資本加上聚攏優質團隊,這兩大優勢作用如同雙鉗,從兩側包夾敵人,再大的敵人都會喘不過氣來。

策略四:對台施壓逼就範

提議禁止台灣晶片銷往中國演講最後,趙偉國認為,中國政府應採取更強硬的策略,除了提出禁止台灣晶片產品賣到中國,他認為,台灣政治家在這方面過於短視,一禁止台灣產品在中國銷售,台灣就馬上軟了。

同時,他認為中國政府要放開民間企業手腳,「政府的芯片產業基金不要直接投資」,把錢交給市場化(民營)的團隊發揮,「不要與民爭利」,給半導體產業低稅率優惠,加大資助研發。壓低台灣產業,幫助中國民企,中國半導體產業才會加速崛起……。

當天應邀出席演講的美商矽成副董事長韓光宇,也在現場聽到趙偉國說中國應限制台灣IC進口的一番話,不過,他認為趙的說法實際上根本不可行,因為以台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有一半占有率,若真的限制,對中國的損傷更大,中國絕對不可能這麼做。

「我的解讀是,趙偉國為何會講重話,是因為不滿台灣的作法,為何所有外資都可以到台灣投資,唯獨中國不行?」不過,韓光宇認為,這次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的 策略很務實,與以前推動其他產業很不同。「例如以前中國搞太陽能,一直擴充產能,結果自己沒賺到錢,造成殺價競爭,還影響到其他國家的發展,但這次中國完 全不增加產能,透過收購及入股的合作方式,讓雙方都能獲利,對大家都有好處。」也因為認同此次中國發展半導體的策略,因此美商矽成今年也以六.四億美元賣 給武岳峰基金(編按:由「上海市創業引導基金」與「武岳峰資本」共同發起,基金規模達一百億元人民幣,主要投資於大陸相關半導體產業)。

韓光宇說,最近他去中國,感覺就像九○年代台灣,每個官員都很想做事,業界都很有野心,在這種企圖心下,兩岸的資金人才絕對可以互補。不過他認為,台灣不能一直很民粹,把自己關起來,這樣一定會喪失很多機會。

不過,另一位台灣重量級半導體公司執行長觀察,趙偉國的這番話,絕對不是脫口而出的想法,幾乎可以代表目前北京當局的態度。而且在他的簡報中,很清楚點明紫光的大戰略布局,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若循著這個軌跡,台灣政府的產業政策及企業競爭力都會嚴重受壓,必須及早找出因應對策。

趙偉國的演講,數度獲得在場人士的掌聲。他把中國半導體產業決戰世界舞台的戰略端了出來。這不是陰謀,是陽謀,他說到做到,一步步按照這份計畫,挖走了高啟全、投資力成團隊。

對手的作戰策略都已攤在眼前,台灣不該只是永遠處在被動守成,更應思考對策,回應中國的挑戰。

低調趙偉國 高調談戰略

紫光發展重點與路徑

業務聚焦:從芯到雲

發展戰略:戰略結盟、遠交近攻、聲東擊西、千里奇襲、因糧於敵、以戰養戰目的:行動晶片、大物聯網、儲存相關晶片原則:與國家同向、與巨頭結盟、

與資本分利

路徑:全面收購、境外入股、境內合資

手段:

1.大規模儲備現金,包括發債和設立私募基金2.延攬世界級國際化人才3.加速與A股資本市場的對接

對國家產業政策建言:

1.大力扶持重點產業,高通的罰款用於資助移動

晶片研發

2.對晶片企業和骨幹員工採低稅收政策3.中國5G施行速度和發展路線,應和國內晶片

公司協商

4.政府產業基金不要直接投資,要做母基金,撬動更大的資金,由市場化團隊管理,母基金做優先級,市場化資金做劣後級資料來源:紫光集團2015北京微電子國際會議簡報

撰文 / 林宏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68

品牌包裝:你把用戶感動哭了都沒用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28/155460.shtml

品牌包裝:你把用戶感動哭了都沒用
李靖 李靖

品牌包裝:你把用戶感動哭了都沒用

品牌策略的本質,並不是“提升形象,感動用戶”,而是“在用戶心智中,針對競爭對手確定有利位置。”

策劃一個品牌策略,目的是什麽?

最經常的回答是:

• 要感動我們的用戶;

• 要讓我們的品牌更有溫度;

• 要讓用戶和品牌建立更深層次的情感聯系。

但這其實是“形象包裝”而不是“品牌策略”。

因為品牌策略的本質,並不是“提升形象,感動用戶”,而是“在用戶心智中,針對競爭對手確定有利位置。”

今天李叫獸這篇文章,就講講形象包裝和品牌策略之間的區別。

為什麽要使用“品牌策略”,而不是單純做品牌包裝?

先用李叫獸遇到的真實項目舉例。

2

有個做熟食新鮮海鮮夜宵外賣的創業公司,叫海鮮到炕(kàng),如果要規劃品牌策略,你會怎麽做?

如果是形象包裝術,大致思路是這樣的:

1、確定人群

“誰最可能吃這種海鮮?哦,單價30-50元,主打新鮮、便捷、健康、好吃。

所以主打人群定為“崇尚健康並且繁忙的一線城市新中產白領。”

3

2、如何感動這群人?

好了,既然人群定了,我們就要尋找“consumer insight”(消費者洞察)了,看看能否利用他們生活中的某些小細節,來打動他們。

“這些新中產白領生活雖然很精彩,但是工作壓力大、節奏快,與家人、朋友的聯系也比較少,所以我們希望他們更多地關心自己的生活,更多地關心自己愛的人。”

所以就把slogan定成:多點關心,多點海鮮。

如果對這句話心里沒底,就再按照廣告提案的通行慣例,想2個60分的當做備選吧:“鮮,讓生活更有味道” 或者 “愛生活,愛海鮮”。

4 

3、如何根據策略來打造品牌體系?

既然有了“多點關心,多點海鮮”這句slogan,那麽接下來就可以制定所謂的品牌體系了——

品牌理念:最新鮮的食材,給最關心生活的你。”

品牌調性:愛心的,活力的,溫暖的,健康的。”

公司使命:讓人們更關心生活,吃到更新鮮的海鮮。”

公司價值觀:用戶至上,追求極致,與眾不同,良心經營。”

……

而這些就是傳統的“品牌形象包裝術”。(不過被很多人當成了“品牌策略”)

上面的方案中,一切都那麽容易讓人信服,一切都切中了創業者的內心,一切都體現了對消費者的洞察,好像只要使用了這個策略,就會有無數消費者被感動,就會讓他們覺得你說出了他們心里話,進而瘋一樣地來購買產品。

5 

但這個策略最大的問題是什麽?

這個策略最大的問題就是:假設市場上只有你自己,你說什麽用戶都會聽。

實際上,市場上有很多競爭對手,用戶每天看無數個廣告,也有無數人想打動他們。

品牌策略的目的,並不是感動消費者,也不是讓消費者覺得你很走心,而是針對競爭對手,確定有利位置,從而贏得消費者的選擇。

按照品牌策略(而不是品牌包裝術),該怎麽做呢?

1,找到你的競爭對手。

我們需要給用戶一個買你而不買別人的理由,所以需要首先找到你的競爭對手到底是誰(註:競爭對手不一定是同行,任何阻攔消費者購買你產品的,都是競爭對手)。

6 

那麽在夜宵的市場,你的競爭對手到底是誰?

可能是不吃夜宵的習慣——很多人不習慣吃夜宵,自然也不會買你;

可能是去外面店里吃夜宵或者自己做——很多人寧願麻煩,也不想吃外賣;

可能是其他的外賣夜宵(比如各種小龍蝦外賣、烤串外賣等)。

對比這幾個選擇,自然容易發現:第三個才是我們關鍵的競爭對手。

畢竟,讓本來想去店里吃的人改變生活方式開始點外賣,是餓了麽和美團外賣這種巨頭要做的工作,並不是我們這個創業團隊能做的。

所以,我們的目標其實很簡單:首先在消費者夜宵的選擇中切一個市場。

既然要切市場,自然要看這個市場的領導者是誰。稍微詢問下就知道,現在北京夜宵市場,領導者大致是主打小龍蝦外賣、燒烤外賣的一些店。

7 

好了,找到了競爭對手,開始下一步。

2,確定有利位置

找到了競爭對手,自然要尋找它們的缺點,從而讓消費者放棄它們選擇我們。

直觀一看就能發現,主要的競爭對手價格都很貴(小龍蝦人均經常100多塊)。

那麽我們能打“更具性價比的夜宵”這個點嗎?

當然不能。因為高價格是競爭對手的“直接缺點”,而不是“最大優勢中的固有缺點”,而進攻直接缺點往往是無效的。

我們要做的,是在競爭對手賴以生存的最大優點中找缺點。

那麽麻辣小龍蝦、烤串等最大的優點是什麽?人們為什麽選擇它?

自然是爽、刺激——沒有什麽比晚上和兄弟們一起擼串更爽的了。

8 

但任何硬幣都有正反面,“爽”、“刺激”這個優勢中,有什麽固有缺點?

很多人覺得是“很重口”(有些人晚上想吃點夜宵,但是不想吃太重口的以致於有負罪感)。

所以,我們的定位就出來了:“夜宵,吃點海鮮不重口”。

一直以來,我們認為品牌規劃的重要目的就是“打動消費者”,就是為了想出更多感人的語句來讓消費者潸然淚下,但實際上這並不是品牌規劃最重要的目的。

如果這樣做,實際上做的是“形象包裝”而不是“品牌策略”。

真正的品牌戰略,必須能夠幫助一個公司針對競爭對手確定有利位置,並且最終贏得顧客的選擇。

9

那麽為什麽這樣呢?

為什麽我們要放棄傳統的“單純形象包裝”,而使用真正的“品牌戰略”?

因為單純的“形象包裝”,經常存在這些問題:

重戰術,輕戰略

沒有找到關鍵競爭對手

沒有找到有利位置

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劃分市場

迷信單一手段

1、重戰術,輕戰略

“重戰術,輕戰略”是很多人在營銷上經常犯的錯誤。

具體的表現在於:迷戀形象包裝,認為營銷就是包裝形象、促進傳播,花費大量精力糾結於小細節,但是卻對大戰略(比如定位)不夠重視。

前段時間李叫獸跟朋友聊到手機行業的營銷,有人問到“哪個手機公司營銷做得最好”,大部分人認為錘子手機的營銷是最好的。

每次公關都是有力回擊,每次文案都被瘋狂轉發,每次發布會都引來社會關註,還有大量的宗教信徒般忠誠的粉絲——這在國內幾乎沒有什麽公司可以比肩。

10 

但顯而易見的一個現實是:錘子手機並沒有多少人買。

我們知道,衡量營銷能力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看它“創造並保留顧客的能力”,錘子手機創造並保留顧客的能力並不高,為什麽大家認為他營銷做得好?僅僅因為每次公關戰、文案戰的勝出嗎?

11 

這讓我想起了我喜歡的美劇《權力的遊戲》第二季中,斯塔克家族的Rob說的:“I won every battle, but I am losing the war.” (我贏得了所有的戰鬥,但是我即將在整個戰爭中失敗。)

而這是“有小聰明沒有大戰略”的典型(雖然我個人非常喜歡Rob這個角色)。

相反,在手機行業,去年我認為營銷做得最好的是華為,雖然華為的文案寫作、公關反應、發布會等都差了錘子不是一點半點,但華為去年在整個營銷戰略上,打了一個漂亮的側翼戰。

12 

本來國產手機第一是小米,在用戶心智中的優勢是“高性價比”,這個時候試圖在性價比上超越小米是不可能的(即使你的產品性價比是小米2倍,但因為小米已經牢牢占據這個定位,你怎麽喊也沒用)。

而最應該做的,是尋找小米最大優勢中固有的劣勢。(就像前面說的)

那性價比這個優勢暗含著什麽劣勢?自然是“給人感覺很屌絲和低端。”

13 

所以華為通過Mate8等機型的上市,主打高端定位,一舉占領市場。

在軍事中,真正能夠贏得戰爭的軍隊,往往是占據了有利位置,然後讓敵人不得不以劣勢進行進攻,而不是單純計較一城一兵的得失。

14

在營銷中也是這樣,真正贏得市場的公司,往往是在用戶心智中占據了有利定位,而不是單純去計較某句話有沒有打動消費者。

任何的形象包裝,只有在定位正確的前提下才有意義。否則,片面地追求形象包裝和感動消費者,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只感動自我,而這是典型的“有小聰明,沒有大戰略”的行為。

2、沒有找到關鍵競爭對手

以“形象包裝”來替代營銷戰略的問題在於:沒有找到關鍵的競爭對手,憑借一腔熱血去呼籲消費者,但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針對什麽。

之前李叫獸看到一個小旅行社寫的傳播文案,希望李叫獸幫忙診斷一下,文案大體是這樣:

666 

先無視這個文案在寫作上的問題(比如沒有順應認知),單純在策略上,就是完全不及格的:根本沒有找到競爭對手是誰,就想通過打動消費者來營銷。

那我們假設一種最理想的情況,你的文案寫得特別好,真的打動了消費者,接著會發生什麽呢?

假設我是一個處在生活高壓中的普通白領,剛被領導罵了一頓,看了這個文案,感覺簡直寫到我心里去了。

“是啊!我整天這麽忙這麽累,它說的對,我真的應該去旅行啊!”

15

想著想著,他就下定了決心。掏出手機,打開去哪兒,選定了目的地,直接把票買了。

“恩,就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16

等等!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一個問題:按理說這個文案很感動人,但整個過程中,寫文案的那個“XX旅行社”去哪了?怎麽故事的後半部分沒有我們偉大的廣告主啊!

為什麽感動了消費者,但最後沒有買我的?

這當然很正常!

為什麽呢?因為文案作者腦中裝的都是“如何打動用戶”,而忘記了先找到“競爭對手”。

在這個文案中,作者定位的競爭對手顯然是“用戶不去旅遊的習慣”,並且希望通過文案讓更多的消費者選擇去旅行而不是待在辦公室,從而擊敗“用戶不去旅遊的習慣”這個對手。

但這是你真正的對手嗎?

必然不是。因為你並不是旅遊行業的行業第一,也不是大多數人去旅行的第一選擇,這個時候你真正的競爭對手是其他旅遊公司,你需要提供的是一個“為什麽要選你而不是選別人的理由”,而不是一個“為什麽要去旅行而不是待在辦公室的理由”。

而想刺激更多人去旅遊的後果就是,這些用戶會直接參照過去的行為習慣(比如用去哪兒直接訂票),就沒你什麽事兒了。

所以,廣告人不能拿起筆來就想著怎麽打動用戶感動用戶,應該先找找:我們現在關鍵的競爭對手到底是什麽?我想讓用戶放棄什麽來選擇我?

否則即使打動了也沒有用。

3、沒有找到有利位置

單純的形象包裝還有一個問題是:往往只是讓你的品牌看起來更加有溫度,但是並沒有在用戶心智中確定一個有利位置。

在幾年前的杯裝奶茶大戰中,市場上兩大巨頭是優樂美和香飄飄,他們采取了完全不一樣的策略。

優樂美主打“你是我的優樂美”,拍了非常感人的廣告,打動無數人的少女心,如果當時也有微信朋友圈的話,也一定能刷爆朋友圈。

17 

而香飄飄就主打“繞地球XX圈”,看起來很惡俗,也打動不了什麽人。

但結果是香飄飄在大戰中勝利,而優樂美卻一蹶不振。

“你是我的優樂美啊”,表面上感動了很多人,但實際上沒有有效傳達任何“定位信息”(即使有的話,可能也只是輕微地暗示了“戀人專用”這種定位)。

而香飄飄的“銷量繞地球XX圈”,傳達了“我是行業第一”這個有效定位,讓用戶清晰地了解了它到底處在什麽位置,然後大量的人就通過從眾效應自然購買了。

18 

廣告宣傳的重要目的,是讓潛在用戶明確知道你想填補什麽位置,而不是宣傳該產品到底有什麽好處。

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也並不是看廣告是否引人註目、讓人興奮或者感動所有人,而是看是否在潛在用戶心中牢牢占據了你想占據的有利位置。

“哦,原來香飄飄是行業第一。”

“哦,原來神州專車主打安全。”

“哦,原來華為Mate系是國產高端機!”

很多人覺得某個定位很打動我自己,所以就選擇它當做品牌slogan,殊不知能打動你和消費者的話多了去了。

比如李叫獸之前遇到一個電商APP的公司,賣高端生活品,slogan大致是“不跟隨,做自己”,創始團隊覺得特別打動自己,同時也有很多用戶反應的確很喜歡這句話。

但是你和你的用戶都喜歡,並不代表它可以成為slogan——定位語的目的是有效傳達定位信息,而不是讓大家感動。

如果說雙方都喜歡就行的話,那我建議直接把這句話換成高曉松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然後你再進行一輪問卷測試,可能會發現:

這次,你的團隊和消費者,可能都更加容易被高曉松這句話打動!

19 

如果這樣打動就行,我們也不需要學習戰略定位和品牌營銷,只需要不斷在歌詞里找靈感就行了。

這當然是不行的,因為這些詩句並沒有說明你為什麽會比競爭對手更能打動消費者,也沒有給消費者一個選擇你而不選擇競爭對手的理由。

所以,單純品牌形象包裝的問題就在這里:沒有傳達位置信息。

4、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劃分市場

單純品牌形象包裝還有問題在於:他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劃分市場。

在大量的品牌策劃書、品牌白皮書、品牌戰略提案中,李叫獸見過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定位城市新中產階級。”

類似的表達還有:

“我們定位25-40歲的城市新白領。”

“我們定位70-80後的城市中產。”

(話說“城市新中產”這個群體到底招誰惹誰了,被這麽多公司定位?)

至於為什麽一定是定位這個群體,為什麽要采取群體劃分的定位而不是情境劃分的定位等,就回答不上來了。

而李叫獸之前寫文章講過,應該按照“你的產品如何滿足用戶需求”來定義市場,而不是單純用自己的標準來假想一個市場。(比如奶昔定位成“幫早上開車上班的人,單手解決早餐”這個市場。)

20

李叫獸之前遇到一個做職場社交的公司,說要做河南省最大的職場社交軟件。

這存在什麽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這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假設劃分的市場,而不是按照消費者的標準劃分的。

用戶在用職場社交軟件的時候,會區分這個軟件是哪個省份的嗎?

除非河南省社交習慣和其他省份出現巨大差異,或者河南省建了互聯網防火墻,禁止外省軟件,否則這個市場的劃分毫無意義。

這就像一個學生說自己是“清華穿44碼鞋的學生當中,成績最好的”一樣,幾乎毫無意義。因為這是按照學生自己的標準,而不是企業用人單位的標準劃分的。

所以,傳統“品牌形象包裝術”的問題就是:經常是先按照自己標準假定一個群體,然後在這個群體內尋找consumer insight,而這樣往往是無效的。

5、迷信單一手段

單純的“形象包裝術”經常認為只要感動了消費者,用戶就會購買,過於迷信單一的手段。

所以我們看到大量的廣告提案,都倡導“主打感情牌”、“產生共鳴感”,不論是回憶起戀人之間的點點滴滴,還是遠在異鄉的兒子表現對爸媽的思念,還是老婆支持丈夫的夢想……

21

體現在各種slogan上,就充斥著:讓愛發生,讓溫馨永遠相伴,為夢想而生,心無間愛無限,不跟隨、做自己等各種感動表達。

但是實際上,“感動”、“打動”並不是產生購買的必要條件,更不是一個slogan一定要解決的問題。

為什麽?

眾多關於廣告的研究發現:在享樂品、用戶思考程度低以及產品代表某種關系時,情感類廣告會產生較好的勸服效果。

比如蒂芙尼的鉆戒,代表了關系,也是享樂品,打情感感動的訴求,非常適合。

22

而在強調功能的使用產品、用戶思考程度高而且與人際關系無關時,情感類廣告產生的效果非常差,遠遠不如理智訴求的廣告。

比如給房間配把鎖,“更多人選擇的家用鎖品牌”這類信息,遠遠比“愛家人,就要守護她”有效得多。

23

實際上,到底是否應該打感動牌,是在確定了品牌定位後,根據相對複雜的篩選條件最終進行選擇的結果(李叫獸之後會專門講怎麽選擇),而不是拿到一個新產品,立馬就要開始構思怎麽感動消費者。

並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需要被感動。

結 語

我相信即使說到現在,大部分人仍然會更喜歡“不跟隨,做自己”、“多點關心,多點海鮮”這種定位。實際上,我也是,因為這些話本身就像歌詞那樣討人喜歡。

但這完全不妨礙這些定位導致一個品牌的滅亡,也完全不妨礙你喜歡那個旅行社的文案,最終卻還是在去哪兒上選了另一家,因為市場規律就是這麽現實,它不以你的個人喜好為轉移。

品牌策略的目的,並不是想辦法提升品牌形象從而感動更多消費者,而是針對競爭對手確定有利位置,並且把這個定位準確傳達給潛在顧客。

很多所謂的品牌策略,實際上只不過是“品牌包裝術”。單純進行品牌包裝,而忽視真正的品牌策略,會讓一個品牌缺乏持續的競爭力。只有明確了有利位置,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謹慎的包裝才有意義。

所以,我們要做“品牌策略”,而不是單純的“品牌包裝”。

24

品牌 策略 包裝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