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張瑜平手握五十個知名品牌獨家代理權 中國鐘錶大王二月在台設旗艦店

2010-01-25  商業周刊(台灣) 




ECFA還未簽,大陸企業已急著透過各種管道搶進台灣市場,其中備受矚目的是中國的鐘錶大王張瑜平,他的頂級鐘錶旗艦店即將於台北市一級戰區開幕。張瑜平不但開店,還合併台灣最大的百貨鐘錶通路商,他是誰?又看好什麼商機?

撰文‧周啟東

台 北市忠孝東路與敦化南路交叉口是台北東區寸土寸金的黃金店面,近來,一間四百多坪的店面正在趕工裝潢,十幾位工人忙碌地鋪上大理石地板、裝管線。二月底這 裡將成為擺滿愛彼錶、寶齊萊、豪雅錶等奢侈品牌的頂級鐘錶名店,背後的老闆不是台灣人、香港人,而是中國鐘錶大王張瑜平,他是誰?為何搶在ECFA︵兩岸 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前登台搶開店?

合併精光時計

積極布局台灣鐘錶市場

﹁其實我們早在五年前就看好台灣的奢侈品市場,三年前就在台灣設分公司了。﹂上海新宇鐘表集團華南區副總經理黃文蔚在嘈雜的工地裡,一邊視察裝潢進度、一邊解釋著,不只砸重金租下台北市的黃金店面,新宇集團還在○九年十月悄悄以四千八百萬港元(約合新台幣兩億元),合併台灣最大的百貨專櫃鐘錶通路商──精光時計,一夕間進駐全台灣百貨公司三十一家門市專櫃,成為布局台灣市場最積極的大陸奢侈品通路集團。

上海新宇鐘表集團董事長張瑜平是該集團靈魂人物,也是布局台灣奢侈品市場的關鍵人,雖然他是中國企業家,但他先以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新宇亨得利控股在台灣設分公司,繞開台灣對陸資企業登台規定,搶占台灣每年上百億元的奢侈品市場。

﹁ 二○○三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過後,中國開放大陸旅客香港自由行,香港名品店前排滿了大陸消費者,張董相信未來台灣也會重演相同的盛況!﹂ 負責台灣華南、香港及台灣展店業務的黃文蔚指出,由於大陸客自由行尚未開放,新宇集團的新店將先鎖定台灣的頂級客層,一邊等待台灣開放陸客自由行商機。

張 瑜平對台灣是陌生的名字,但在大陸及香港奢侈品牌市場卻是呼風喚雨的霸主。他手上握有全球知名品牌LVMH集團、Swatch集團、RICHEMONT集 團、勞力士集團等旗下超過五十個知名品牌的大中華區獨家代理權。由於他在全中國擁有超過二一○家直營鐘錶門市,連LV的母公司、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團── LVMH集團都搶著當他的股東,在新宇亨得利控股○五年上市時持股七%成為原始股東,就是看好他在大中華區奢侈品通路的影響力。

四十九歲的張瑜平,早年是廣東惠州華僑商品供應總公司派駐香港的採購員,與香港的國際品牌代理商、中國的經銷商建立良好的關係,擁有豐富人脈。九三年自立門戶創業,從事鐘錶的進出口批發生意,九七年時中國最大的鐘錶批發公司北京老字號亨得利有意重組改制,張瑜平透過關係入主;○三年,他將所屬的北京亨得利、上海新宇及上海鐘錶店重組,成為現在的上海新宇鐘表集團,這一年也成了張瑜平大轉型的一年。

二 ○○○年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三年准許外商進入中國零售業,過去以鐘錶批發為主業的張瑜平逐漸產生危機感,看到香港、台灣許多品牌代理批發 業務被原廠收回,他決定砸重金轉型為零售通路商,﹁自己開店做通路要花大錢、冒風險,但為了企業的生存,張董只好拚了,他是很有決心的!﹂黃文蔚說,張瑜 平說轉就轉,○三年,靠著購併、合資方式,一口氣就開了二十家店,花了人民幣超過一億元。

由於擁有自營通路,建立與消費者的直接關係,例如Swatch等一度收回自營的國際品牌,最後不得不回頭與張瑜平合作,這就是通路的威力。看到這股趨勢,張瑜平於○五年九月將新宇亨得利業務在香港上市,以募集快速開店的龐大資金,之後以每年平均新開二十家店的速度擴張,其中包括香港及台灣。

找當地最強通路商合作

藉以綁住國際大品牌

張 瑜平在各地快速展店,大都是靠購併策略,而購併之後還能夠發揮效能,主要是他有一個獨特的﹁八○╱二○法則﹂,也就是他最多只買下被購併對象八成的股份, 原有老闆一定要持股至少兩成,﹁張董希望有錢大家賺,原來經營者持有股份,才有一起打拚的動力!﹂黃文蔚說,而且購併後,仍交由原經營團隊管理,張瑜平不 派新宇的人進駐接管,這是他特別的經營模式。

購併創立超過半世紀的台灣精光時計就是最好的例子。兩年多前,張瑜平就低調來台灣主動拜訪位於台中的精光時計,雙方由於收購價格等條件談不攏,張瑜平兩年間親自到台中數次,最後終於在○九年初談定合併,﹁合併後張董除了參加董事會外,沒有派人來精光時計監督,發展策略完全由我們擬定,雙方充滿互信,合作相當愉快!﹂精光時計執行董事李順富透露。

尋 找當地最強的通路商,並以豐富的品牌代理資源說服一起合作,回過頭來再以強力的通路資源綁住國際大品牌,張瑜平可說是中國最精明的奢侈品牌經營者。他的目 標在建立全球最大的﹁品牌高速公路﹂,讓所有奢侈品牌可以快速接觸大陸新興的富有階級。靠著這條高速公路,他已擁有人民幣三十五億元身價,成為﹁二○○九 年胡潤中國零售富豪榜﹂排名第十一名的大陸富豪。

當中國最大的奢侈品通路商挾著豐沛國際品牌資源登陸台灣時,台灣業者準備好應戰了嗎?新宇集團是否會改變台灣頂級鐘錶業生態,值得觀察。

張瑜平

出生:1961年

現職:新宇亨得利集團董事長

經歷:

惠州華僑商品供應總公司採購

北京亨得利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36

當年今日: 香港天線取得Pentax代理權

1973年3月9日,香港天線宣佈此消息,並宣佈天線產品面世,稱這是首創以天線專利權發行股票,始作俑者為九龍交易所創辦人陳普芬先生。詳細可以看看以下新聞。

當時香港天線的股價已由高峰超過30元下降至16元,照現時眼光看來,應是散貨手段。當年原來招股書以中文印行原來是創先河,誰不知現在看來,原來是想騙中國人才想出這把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09

坐擁四大名酒代理權 銀基集團不賺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0/4035013.html

“我們現在更看重的是擁有消費者的渠道,而不是大經銷商渠道,未來將是消費者驅動的,扁平化是趨勢。”

日的五糧液大經銷商銀基集團投入了茅臺的懷抱。

10月29日晚間,銀基集團(00886.HK)發布一則自願公告顯示,該公司與茅臺簽訂了長達10年的獨家經銷商合同,將在國內經銷茅臺旗下的四個品種共八款茅臺酒,當中包括了與茅臺主打產品飛天茅臺規格相似的400ml 53度茅臺酒。

無獨有偶,同時經營茅五的大經銷商北京糖酒集團昨日則與旗幟西鳳酒簽約,成為其北京總代理。其實,大經銷商同時經營多個品牌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

“我們現在更看重的是擁有真實消費者的商家,多層代理的大經銷商不再具備優勢。”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酒企營銷負責人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

獨家經銷才有利可圖?

根據銀基集團的公告,該公司與茅臺訂立了獨家經銷協議,將茅臺酒四種新產品經銷給國內的客戶,分別是53度、43度茅臺酒400ml及1300ml;53度茅臺王子酒和茅臺高爾夫酒1500毫升、3000毫升四個品種共八款茅臺酒的十年獨家經銷權。

“目前400ml 53度茅臺酒的定價決定了這款酒的銷售量,如果價格過高,與飛天茅臺相比就沒有什麽競爭力,但如果價格較目前飛天茅臺819元的價格便宜25%,甚至更多,那麽還是有機會的。” 盛初咨詢董事長王朝成說。

成都尚善董事長鐵犁認為,普通的茅臺酒無利可圖才會使得銀基選擇簽訂獨家經銷協議,這樣利潤空間會相對更大,“但限制‘三公消費’之下,這部分銷售對經營的貢獻有限。而且此前市場上也有350ml、750ml規格的53度茅臺酒獨家經銷,從每100ml的價格來看,這些不同規格的茅臺酒與飛天茅臺相比,價格優勢不明顯” 。

有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坦言,從前擁有750ml的茅臺酒的獨家經銷商確實是借著行業黃金期狠狠賺了一筆,“但這些不同規格的茅臺酒有不少是供團購的,有特殊渠道,所以在普通的消費渠道,較少看到不同規格的茅臺酒。”

“成功代理中國四大名酒(即五糧液、茅臺、瀘州老窖及汾酒)的上市中國白酒經銷商”的頭銜讓銀基集團引以為傲的同時,公司對茅臺的代理也由海外延伸到了國內。

作為五糧液的大經銷商,銀基集團自2013財年開始與茅臺“走近”。2013財年,銀基集團開始與茅臺在國外合作,獲得了波蘭、匈牙利等國家的經銷權。隨著茅臺降低經銷門檻,銀基又獲得了茅臺廣東省團購客戶經銷及連鎖店經銷茅臺酒產品的非獨家經銷權。至今,兩者的關系隨著這份“獨家經銷商”的協議不斷深入。

這種對大經銷商的爭奪並不只有銀基一家。“現在很多地區的大經銷商都同時經銷有其他品牌,”王朝成認為,“從華澤集團到廣東粵強、安徽百川,已經越來越多。”去年茅臺首次放低經銷權時,便有多家五糧液經銷商“倒戈”。

“低端酒為代表的鴨溪窖品牌力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還是很欠缺,高端酒茅五又遭受環境壓力,銀基集團要恢複到當初的輝煌時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

大經銷商渠道“失寵”

目前,銀基集團主要經銷五糧液酒系列、國窖1573系列43度酒、貴州茅臺酒產品、汾酒55度系列、紅汾世家系列、鴨溪典藏系列、老酒系列、葡萄酒及洋酒系列,不斷虧損也使得銀基集團不斷外擴與其他白酒品牌合作。

2012財年,公司的銷售收入近30億港元,凈利潤近7億港元,但進入2013財年便陷入巨虧當中。2013財年及2014財年分別虧損11.34億港元和7.88億港元。

記者采訪發現,擁有資源的大經銷商不再成為焦點,酒企更註重擁有實際消費資源的經銷商。“我們現在更看重的是擁有消費者的渠道,而不是大經銷商渠道,未來將是消費者驅動的,扁平化是趨勢。”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酒企營銷負責人向本報記者坦言,比如說五糧液與北大荒、中鐵二局合作,茅臺與中石化合作做賴茅,“對接的都是能直接消費白酒的群體。”有酒類連鎖負責人向本報記者透露,雖然因為價格低於指導價之前一度遭遇多家酒企封殺,但目前已經與五糧液在內的多家酒企簽訂協議。“這在之前是不可能的,但現在,酒企對擁有直接消費的渠道越來越看重。”

事實上,這種想法在茅臺內部也已經日漸清晰。在日前的經銷商座談會上,對於經銷商提出網點是否過多的問題,茅臺銷售公司副總經理王崇林就表示,消費趨於理性健康決定了未來酒類消費模式要改變,將從公務消費向家庭消費、商務消費、休閑消費等多元方向轉變。“所以以前大團購、大分銷為主的模式要轉變。這也是茅臺在這樣的形勢下要逆勢擴充網點的根本原因。如果我們還不扁平化,我們的銷售網點不能近距離接近消費主體,茅臺不會有大的發展。如果還走流通、分銷模式,利潤會被多層次分解,不可能讓經銷商能賺到錢。我們的利潤應該來自零售而不是分銷。”

王崇林同時透露,茅臺將在各主要城市高檔社區建立社區店,用互聯網技術建銷售網點,把小區消費抓住。 


(編輯:李燕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64

科蒂搶得Tiffany香水代理權 奢侈品香水代理背後之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5467.html

科蒂搶得Tiffany香水代理權 奢侈品香水代理背後之爭

一財網 劉瓊 2016-01-28 18:38:00

美國奢侈珠寶品牌蒂芙尼Tiffany & Co.計劃在香水業務停滯13年後再度發力, 而美國香水與化妝品巨頭科蒂集團Coty Inc.(COTY.NYSE)日前搶得了其代理權,合作的新款香水將在Tiffany門店和其它專門店渠道出售。

科蒂這次算是扳回了一些顏面。

美國奢侈珠寶品牌蒂芙尼Tiffany & Co.(TIF.NYSE)計劃在香水業務停滯13年後再度發力, 而美國香水與化妝品巨頭科蒂集團Coty Inc.(COTY.NYSE)日前搶得了其代理權,合作的新款香水將在Tiffany門店和其它專門店渠道出售。

就在1月前期,科蒂剛剛陷入一場尷尬,其與全球最大的消費品公司寶潔的一筆125億美元涉及43個品牌的收購交易中,有2個品牌Dolce & Gabbana和Christina Aguilera的香水業務拒絕“轉授權”落戶科蒂。不過,這個小插曲並不能撼動手握眾多奢侈品牌香水代理權的科蒂全球香水老大的地位。

由於香水代理業務利潤不菲,科蒂與歐萊雅、雅詩蘭黛、Interparfums等日化與香水巨頭們在獲得香水授權方面的爭奪也非常激烈。

香水代理背後的競技

“作為奢侈品的入門級產品,香水和配飾一樣,消費門檻相對較低,對於奢侈品牌來說,不僅容易量產,也容易以LOGO和品牌效應吸引顧客,因而是奢侈品擴大利潤的重要門類。”提及香水品類對奢侈品品牌的作用,一位奢侈品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Tiffany首席執行官Frédéric Cumenal也認為:“香水是品牌傳遞的重要渠道。”因此,他計劃通過與科蒂集團的代理合約開發更有意思的香水組合。Tiffany上次推出香水要追溯至2003年。該品牌在1987年推出首款香水,當時的香水代理公司是香奈兒Chanel旗下的香水部門Fragrances Exclusive,雙方在80、90年代合作過數款男士和女士香水。香奈兒Chanel的Fragrances Exclusive部門在2006年結束。

與Tiffany & Co.一樣,由於絕大多數的服裝、箱包、珠寶類奢侈品牌精力有限、渠道差異等原因,並不設計、制造或銷售自己品牌的香水,其香水業務往往被授權給寶潔、歐萊雅、聯合利華、資生堂、雅詩蘭黛、科蒂等日化與香水巨頭去研發生產。

而由於香水代理業務的利潤不菲,日化巨頭們在獲得授權香水方面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日前科蒂接手寶潔的41個美妝品牌中,有包括Hugo Boss、Gucci、Lacoste、Bruno Banani、Escada、Mexx、James Bond、Gabriela Sabatini、Stella McCartney和Alexander McQueen在內的10個香水代理品牌,這也使得其繼續成為全球最大的香水制造商。

它的競爭對手歐萊雅在2015年1月1日開始負責研發、制造、分銷服裝品牌彪馬的化妝品,而在此之前,扮演這個角色的是寶潔。同時,歐萊雅公司,還持有以男裝起家的意大利品牌喬治·阿瑪尼(Giorgio Armani)等一系列品牌的香水授權業務。

法國香水制造商Interparfums旗下經營的香水品牌包括來自德國以鋼筆起家的萬寶龍(Montblanc)、鞋履品牌Jimmy Choo、登喜路(Alfred Dunhill)、朗萬(Lanvin)、寶詩龍(Boucheron)、VanCleef & Arpels和保羅·史密斯(Paul Smith)等。

雅詩蘭黛也代理了多家服裝品牌的香水業務,除了已經解約的蔻馳,還包括Zegna、TommyHilfiger、Kiton、DonnaKaran、Missoni等品牌。2015年,Coach與Interparfums簽訂協議,後者將研發、生產及分銷全新的Coach香水及香氛的相關產品,包括全新的男士及女士香水產品。

自營還是代理?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奢侈品牌都願意將香水與美妝業務授權給科蒂這樣的第三方來研發和生產,法國傳統奢侈品牌香奈兒(Chanel)和迪奧(Dior)的服裝、配飾一直在時尚圈內享有盛譽,但自有化妝品團隊也一直在為各自集團拓展客戶群體和盈利貢獻力量。

以香奈兒為例,其分為精品部、香水及美容品部和腕表珠寶部等部門,但根據紐約Telsey Advisory公司的奢侈品分析師David Wu的估計,目前香奈兒的美妝香水業務所占品牌業務比重應該在55%左右。其2011年的銷售額預估已達32.5億美元左右,高級定制和成衣配飾部門的銷售應在26.5億美元左右。

據悉,全球香水行業的市值達到了280億美元,並穩步上升,預計到2018年將達到456億美元。Cosmetic Valley主席Jean-Luc Ansel預計,全球化妝品市場到2030年的預計增長率將達到30%。其主要驅動來自於新興市場的消費能力和創新產品的推出。消費者城鎮化趨勢、更高的消費傾向以及對個人形象的高度重視都使得這個市場獲益。

正因如此,一些奢侈品品牌甚至收回了香水、化妝品的代理權。2012年10月,Burberry甚至收回了香水代理巨頭Interparfums公司20年的美妝授權,開始推出自己的美妝線。2015年8月,Burberry全球首家獨立美妝精品店於上海開幕,涵蓋眼妝、唇妝、底妝及指甲油、男士女士香水等。

要知道,Burberry發布的2014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其美妝產品收入增長了55%,達到了7850萬英鎊(約合7.53億元人民幣)。這部分得益於香水My Burberry,財報稱這款香水“為品牌塑造了光環效應”。Burberry美妝高級副總裁Simona Cattaneo曾說:“美妝是Burberry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致力於在亞洲獲得進一步的拓展。”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62

GUCCI等奢侈品牌收回眼鏡代理權

意大利眼鏡企業霞飛諾集團(Safilo Group SpA)日前公布其2016年財報,公司全年凈銷售額達到12.528億歐元,同比2015年全年的12.79億歐元銷售額略有2%下滑。

作為一家長期為國際奢侈品品牌做代工銷售的企業,霞飛諾的代理品牌占到整體業務近80%。這家公司解釋稱,此次業績下滑原因可歸結為集團停止服務某些品牌而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一財經采訪了解到,長久以來,國際奢侈品牌公司幾乎不會親自做眼鏡業務。在奢侈品所有的業務板塊里,眼鏡業務冷門小眾。這些大牌品牌公司沒有專門設置眼鏡業務,它們的設計、生產和分銷都是專業的眼鏡公司代理的。

但上述局面正在被逐漸打破。

今年年初,中國的女明星倪妮代言了奢侈品品牌古馳(Gucci)的眼鏡,廣告鋪天蓋地地推廣開來。在此之前,這家公司的營銷並不那麽高調。

究其原因,今年1月1日,古馳終止與其眼鏡業務經銷商的合作,收回了代理權。

據悉,雙方合作的解除日期比原本合同上約定的日期提前了整整兩年。為此,古馳的母公司世界第二代奢侈品集團——開雲集團支付了9000萬歐元違約金給霞飛諾。這代價不可謂不大,彼時Gucci的業績尚處於低迷狀態。

“預謀”由來已久。2014年,開雲集團就在內部成立了眼鏡部門,並挖來了霞飛諾集團前首席執行官。按照開雲集團的計劃,其全新的眼鏡商業模式,從以往傳統的代理方式轉為眼鏡生產加銷售的新型自營商業模式,集團將從設計、生產、品牌建設、市場推廣、銷售全面控制整個產業鏈。

這樣的做法在眾多的奢侈品公司中並不多見。諸如LVMH集團(包括以前的開雲集團)一直以來都“習慣”把眼鏡業務交給陸遜梯卡團(Luxottica Group SpA)、霞飛諾這樣的專業公司打理。對於奢侈品公司來說,一副1000、2000元的眼鏡與那些高價的包包、成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所以業務外包省心省力。

意大利投資銀行Mediobanca 在最近發布的一份行業報告中估算了幾個大品牌眼鏡產品的年銷量:古馳超1億美元、迪奧 2億歐元,阿瑪尼也超過1億美元。

通常來說,品牌與眼鏡制造商有7.5%的“利潤協議”。當然這一協議也並非適用於所有的品牌,若是公司品牌強勢,那麽也許可以拿到多一些利潤。

作為集團來說,開雲旗下有多個奢侈品品牌,如果眼鏡業務收回自營,無疑“錢”途可觀。正如開雲集團眼鏡業務負責人Roberto Vedovotto說的:“眼鏡是一個有戰略意義的品類,希望通過將眼鏡業務納入自營,完全掌控第三方制造,加強自營店鋪的銷售,從而幫助旗下11個品牌在眼鏡業務上實現一直以來蓄勢待發的增長。”

第一財經記者從霞飛諾方面了解到,該公司與LVMH旗下塞琳(Céline)品牌的合同將於2017年12月31日到期,屆時將終止對後者太陽鏡和光學鏡架的設計、生產和銷售。

業內判斷品牌商收回眼鏡業務自營的案例在未來或會增多,當然,這建立在排頭兵Gucci如果能把收回的眼鏡業務經營成功的情況之下。按照Mediobanca的統計,與霞飛諾合作最為密切的LVMH集團旗下的五大品牌每年為霞飛諾集團貢獻約3.5億歐元收入。而如果真的按照那7.5%的協議來計算,LVMH只能拿到2600萬歐元。

在行業的動蕩和變化下,霞飛諾也意識到了“危機”。霞飛諾集團亞太及大中華區高級商務主管Thomas Moericke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已經在過去兩年里對整個集團品牌組合做了調整,未來的計劃是會削減代理品牌在集團業務中的占比,提升自有品牌的銷售,“我們希望未來自有品牌占到40%左右。”

而中國市場目前在霞飛諾的全球業務中占比不到10%。Thomas Moericke告訴記者,相對於歐美,亞洲市場銷售更多的是光學眼鏡,有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的近視眼人數將達到7億,這幾乎是美國總人口的兩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