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星巴克中国务农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6/zNMDAwMDIwNjEzNg.html

“云南,是星巴克历史上,从未遇到的巨大的咖啡金矿。”星巴克大中华区董事长王金龙说。

11月12日,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公司于云南宣布,将在云南普洱县建立农场,种植咖啡,并设立第一个位于亚洲的种植中心。该种植中心种植的咖啡,将在未来三四年之后收获,该种植中心是其全球第三大种植中心。

星巴克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称,“星巴克是一家坚持供应链垂直整合的公司。我们坚定的要把中国打造成除北美以外,公司第二大市场。”

伴随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扩张,除了建立种植中心之外,未来,大中华区的门店总数将从800家迅速扩展到1000家。

2009年,星巴克推出的风舞祥云综合咖啡产品,就是该公司与云南产地合作的结果。虽然王金龙并未透露具体数字,但是,过去3年,星巴克在云南的咖啡采购量增长了20倍。

舒尔茨认为,随着种植基地的落地,星巴克在云南咖啡豆的采购量,将会显著增加。

种植基地落地之后,星巴克将完善云南咖啡产地在其产业链上的作用。舒尔茨称,目前云南生产的咖啡豆必须要运往国外烘焙,未来,在适当时间,中国也将建立星巴克的烘焙基地。

舒尔茨否认,在云南建立生产基地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他介绍称,云南种植的咖啡豆将是全球最优值的阿拉比卡咖啡,本地种植是为了实现与农户的双赢。

伴随与包括星巴克在内等公司的合作,云南咖啡种植面积正不断扩大。普洱市副市长杨亚林介绍称,云南省计划投资30亿元,将现有的咖啡豆的年产量,从现有的3.8万吨,提升到20万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87

千軍萬馬務農來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04/100334076_all.html

 各路資本正在加速湧入農業投資領域。

  「近兩年千軍萬馬投農業,形成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這是好事。」11月26日,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接受財新《新世紀》專訪時顯得很興 奮。在政策、市場、資本等多方推動下,農業的產業化格局近年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嗅覺靈敏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開始頻繁考察和投資農業項目。連聯想這樣的傳統IT公司都在「跨界」——聯想控股集團專門成立了農業投資事業部, 佈局農業產業的戰略性投資;農業龍頭如中糧、新希望等則借力資本,與產業基金聯動上下游拓展「全產業鏈」;一些地方政府也設立地方性投資平台來支持農業發 展。

  劉永好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新希望產業基金二期募集時,「我們沒有做宣傳,但那天包括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銀等在內的各大國際 投行都來了。我說別急,先把第一步走好。」

  最終,新希望選擇了淡馬錫、美國阿丹米公司(ADM)和三井物產作為共同出資方,其中ADM是全球最大的農作物加工企業之一。該基金在11月 21日募集完畢,規模2億美元,將重點關注食品安全、農業進步和糧食保障領域,投資成長型企業。新希望集團副總裁王航形容當前的融資形勢是——「資本正在 以氣宇軒昂的狀態進入農業領域。」

  政策層面也在潛流湧動。劉永好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在今年全國「兩會」內部討論時,他建議國家繼續出台政策支持農業的轉型升級,促進農業 的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這個建議得到了國務院有關領導的支持和肯定。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多方瞭解,一份由農業部牽頭,發改委、財政部、稅務總局、證監會等多個部委參與調研的文件正在起草中,核心內容是支持現代 農業轉型與農業規模化發展,這份文件有望在明年初發佈。

資本加速度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現在輪到農業產業發展了,農村經濟出現了巨大的轉型機會。」劉永好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

  北京東方艾格農業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德鈞也深有感觸,「農業投資正處在一個向上的拐點。」他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最近一段時間忙得連軸 轉,「關注農業投資的人很多,不斷被邀請參加各種會議或者看項目。」

  艾格農業是一家從事農業和食品領域產業諮詢的專業公司,今年10月,艾格農業與深圳同創偉業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同創艾格農業食品股權投 資基金,計劃利用各自優勢在農業領域投資。黃德鈞透露,該基金目前已募集完畢,投資了種業、規模化養殖領域的兩家企業。

  近兩年,類似同創艾格的農業產業投資基金紛紛成立。最新披露的是,深圳高特佳創業投資公司與農業銀行在2011年11月成立了一隻規模為10億 元的農業基金。PE也開始對農業青睞有加,鼎暉、弘毅、達晨、深創投、天圖創投等PE,均披露了多起農業領域投資。

  據投中集團統計,2006年至2011年三季度,中國的農業行業共披露184起VC/PE投資案例,投資總額達50.19億美元。2010年出 現井噴式增長,披露57起案例,投資24.15億美元,投資數量及規模均達歷史最高水平;2011年至今已披露40起案例,投資總額達5.64億美元。

  投中集團分析師馮坡認為,VC/PE等金融資本對農業投資的積極介入,一方面源於投資者對農業企業成長前景的認可;另一方面,在流動性過剩及熱 門領域投資趨於飽和的狀態下,具有較強抗週期性的農業也成為投資者資產配置的一個選擇。

  2011年10月,原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新興市場總裁陳紹鵬加入聯想控股,標誌著聯想控股對大農業投資開始實質性佈局。今年以來,聯想投資分 別投資了廣東恆興股份公司、武漢梁子湖水產集團、江蘇武進立華畜禽公司等多家農業企業,涉足水產飼料、水產養殖、畜禽養殖等多個領域。此外,聯想控股與陝 西周至縣政府正式簽約獼猴桃產業合作項目,由聯想控股專做果業投資運營的子公司北京華夏聯誠果業商貿有限公司總投資4億元人民幣。

  原本就在農業領域深耕多年的龍頭企業中糧和新希望,也都專門成立了農業產業基金,與集團聯動,投資拓展上下游,完善全產業鏈。

  2010年3月,新希望集團曾發起成立新希望產業基金一期,募資10億元,專注於「大農牧、泛食品」領域的投資。截至2011年11月,共投資 了包括北京新發地、二商食品、寧夏伊品、深圳中央大廚房、科迪乳業等十多家企業,投資金額超過5億元。劉永好對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最新募集完畢的二 期基金,還將繼續投向種苗、消費流通等產業鏈環節及海外投資。

轉型分水嶺

  資本緣何而來?投中集團在一份農業投資的分析報告中指出:中國人口結構中城鎮人口比重的不斷提升,帶動了農產品需求的持續增長;同時,伴隨著中 國人均收入增加及食品安全事件頻發而產生的消費結構升級和食品安全需求等眾多因素,也推動了農業向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目前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億人,佔總人口的50.3%。如果按照中國城市化率每年增加1%的速度 計算,那麼就在今年,城鎮人口將超過農村人口。

  「這是一個分水嶺。」劉永好說。在他看來,中國農村經濟即將進入「偉大的變革時期」。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農村社會經濟格局與城市格局發生了深刻 變化,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城後,由農產品的生產者變成了消費者,此消彼長之下,需要規模化的現代農業體系來支撐更多的農產品需求。

  資本的機會又在哪裡?馮坡認為,從投資角度看,農業算是「新興行業」,中國農業發展滯後,農業企業普遍小、散、落後,亟需行業整合及產業升級, 而整合過程中對資本和管理經驗的需求,帶來了大量投資機會。

  馮坡認為,可以通過梳理農業產業鏈來判斷農業投資價值。一般而言,農業產業鏈可以分為產前、產中及產後三個部門,其中,產前部門主要包括種子、 化肥、農藥、農業機械等農資相關產業;產中是種植、養殖等生產環節;產後則是農產品的加工及流通銷售。「從目前情況來看,產業鏈的上下兩端更加受到投資者 關注。」馮坡表示,前端農機、飼料等行業產業化發展較為成熟、市場化程度高,投資風險可控度高,已有商業成功案例;後端加工銷售類企業,有較強的市場把控 能力,直接受益於消費升級,投資週期也較短。

  具體到投資方向,中信證券農林牧漁行業首席分析師毛長青曾表示,在中國農業正在加速轉型的時期,規模農業、生物農業、高價農業、裝備農業、品牌 農業將是主要的五個趨勢。

  這一分析得到了農業諮詢、投資界人士的普遍認可。「規模化是現代農業的必然趨勢,規模農業也能獲得快速成長。」黃德鈞認為,以中國的養殖業為 例,規模的擴張速度還有五年到十年的黃金擴張時期。

  生物農業則被毛長青看做是未來中國農業發展的轉機。「化學農業已走到盡頭。我在2008年調研時,農民就告訴我現在的化肥是『多用不增產,少用 就減產』,化學農業對糧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小。」毛長青說,「而政府對糧食安全高度重視,未來的糧食增長,除了依靠農業基礎設施完善,就是農業科技進步, 實質上就是生物農業。」

  毛長青分析,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鎖定水利之後,明年很有可能是在農業科技領域,例如種子。「農業部於9月4日成立了種子管理局,說明了對 種業的重視程度。而且,中國如果不能將化學農業轉化為生物農業,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就解決不了。」

  裝備農業方面,馮坡認為,隨著農業逐漸規模化以及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機械化生產將是大勢所趨。未來農業機械行業將處於高速增長階段。

  品牌農業的本質,是產品結構及品質的升級,其主要動力來源於食品消費結構升級。

  投中集團的分析報告指出,目前被社會廣泛關注的食品安全、高端消費等概念,都可以歸在品牌農業的範疇。也就是說,食品的品質、安全都將依附於品 牌,而品牌也將提高農業企業的競爭力和效益,品牌農業也代表了農業產業升級的方向。「比如現在流行的有機概念,也能算在品牌農業裡。多利農莊已經成功融 資、正谷有機也被很多資本看好。」黃德鈞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另一個被資本和分析人士看好的領域是農業流通環節,包括農資和農產品的流通。農資經營連鎖模式被視為農資流通領域最有價值的模式,吉峰農機在創 業板的上市,也顯示了資本市場對這一模式的認可。農產品流通還具有很大整合升級空間,在物流、冷鏈、渠道、市場等多個流通環節,諸多資本正在加緊佈局。例 如,新希望集團除了在2010年10月入股北京新發地,還在全國各地自建和收購屠宰廠、冷凍廠、物流等設施,以及通過電子商務在網上銷售。

  劉永好曾說,新希望之所以做「從飼料到餐桌」的全產業鏈轉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做終端,沒有利潤」。

全產業鏈受青睞

  與新希望、聯想控股等戰略性產業投資資本相比,現在進入農業投資的VC/PE機構多屬於財務投資。

  馮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PE在農業方面的投資模式與消費品領域的投資模式並沒有明顯區別,選擇較為成熟的商業企業,基本遵循PE投資3年 -5年的投資週期,退出方式也主要是IPO或併購。

  據投中集團統計,2011年至今共有四家具有VC/PE背景的農業企業上市,分別為神農大豐、唐人神、好想你和豐林集團,投資週期大致在4年 -5年,平均賬面回報率(以企業IPO發行價計算)為4.57倍,低於同期整個PE市場的賬面投資回報率。

  黃德鈞也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現在投資農業企業的通行標準,也是根據下一年的預期利潤來估值,一般給出8倍-12倍的市盈率。而投資週期通 常都是「5+2」的模式,即協議為五年,五年到期後經過合夥人大會討論可以延長年限,但最多七年也要退出。

  但農業素有產業鏈長、投資週期長兩大特點。劉永好也指出,「做農業指望短期的暴利是很難的。」他建議,做農業投資,特別是做戰略性產業投資,最 好要有全產業鏈思維。

  目前來看,多數獲得融資的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在產業鏈上游都有所布局。「在食品安全的形勢下,全產業鏈模式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認可,也受到投 資人的青睞。」馮坡如是說。

  新希望集團副總裁王航也表示,「不能把你的上下游變成你的博弈對象,要變成協同的對象。」王航說,市場好的時候可能會忽略供應鏈,但是週期調整 的時候,供應鏈強不強、緊不緊,決定了企業的利益。

  全產業鏈的好處顯而易見,一方面,能夠控制原料供應、加工和產品質量,保障後端的食品安全和品牌,理順定價機制;另一方面,對產業鏈的控制和規 模化效應,可以平衡各環節週期性波動的風險。

  劉永好介紹說,「在全產業鏈中,有幾個關鍵點是一定要投的。第一是種苗,第二是飼料,第三是肉食加工。」以生豬產業鏈為例,新希望會在一個區域 內把種豬總廠、飼料廠、養殖體系、屠宰加工體系和市場營銷體系全部建成。養殖環節則主要依靠區域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新希望會把農民聯合起來形成合作社,為 合作社成員提供養殖技術、金融擔保等服務。依靠這種模式,新希望集團已形成了生豬、禽類、奶牛三條產業鏈。

  全產業鏈模式給新希望農牧板塊帶來了持續穩定的增長。「最近三四年,銷售額每年都有100億元的增長,明年的增長將會超過100億元。」劉永好 透露,按照他的規劃,新希望的農牧板塊在2015年要做到1000億元的銷售額,達到世界級農牧企業的中等水平。

瓶頸在農地流轉

  黃德鈞認為,現在農業企業的現狀不容樂觀,適合投資的「標的」並不多,「真正的好項目少;同時,同質化現象太嚴重,缺乏核心競爭力。」而一些渴 望融資的農業企業都過於早期,產品的市場前景並不明朗,規模化生產也存在不確定性。

  泰山投資中國聯席主管邵楠也曾表示,現在農業行業還缺少專業、真實的行業數據,「企業上市要講故事,但怎麼定位、行業地位如何等,都沒有數據支 持。」他還發現,農業企業的財務數據也是個問題。比如說很多企業雖然銷售不多,但是利潤很多,因為大部分都來自於各種補貼,而這種由補貼產生的利潤是不可 持續的。

  馮坡也提醒,農業投資所面臨的風險不可小覷。首先是市場風險,由於中國農業產業相對分散,市場議價能力普遍不強,終端市場價格波動會給企業經營 帶來不確定性,週期性波動也加大了市場風險。其次是政策風險,政策對企業收入影響很大,因政策鼓勵而受到關注的農業企業常因政策優惠取消而陷入困境。而 且,農產品價格受政府調控較多,農業企業並不能掌握定價權。

  除此之外,任何食品安全事故都會對企業品牌及經營造成重大打擊。當然,風險也意味著機會。據劉永好透露,新希望接下來會成立一隻中國農產品食品 安全專項基金,規模將達百億元級別,將聯合PE、政府和銀行共同參與。

  在政策層面,農業投資最大的瓶頸還是集中在土地政策上。邵楠認為,農村土地分散的現狀,是實行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的最大障礙,「如果土地流轉不 能繼續推行下去,談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大規模發展只能是一句空話,中國的農業問題還是土地問題。」

  現在中國的政策是土地可以流轉,但是大規模流轉很難。「如果涉及到幾百戶、上千戶的農民土地流轉,是難之又難。」劉永好表示,「這涉及契約精 神,今年好不容易簽了協議,明年反悔怎麼辦?」

  「大規模的農地流轉還缺乏法律意義上的載體,最多只能拿到一紙土地流轉合同,還無法拿到土地經營權證。」黃德鈞也表示,生產要素無法自由流動, 將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問題,也是政策層面亟需解決的問題。

  對於農地流轉問題,劉永好還指出,大規模流轉存在政策上的障礙,也是國家考慮到可能會產生失地農民、在城市周圍形成貧民窟等社會問題。因而,必 須要保證農民能夠回得去,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劉永好建議,要優先發展現代畜牧業。「通過現代畜牧業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培養農民的契約精神,形成農村組織化的格局體系。然後等農村養老保 險體系基本健全,農村就業得到根本改變的時候,再來推農村土地的流轉會更有基礎。」他說,現在這個時候要集中把畜牧業做好,而農村的規模化種植還有相當長 的路要走。

  本刊實習記者覃敏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94

萬達種菜富士康進農業 大佬務農風越刮越烈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6/3NNDE4XzQ2MDY3NQ.html

《中國經濟週刊》 實習生 蘇琳

「陳光標」牌飲料即將面世。

繼今年3月宣佈在黑龍江承包近百萬畝農田種植農作物之後,5月20日,陳光標公佈了他「務農」的最新進展:目前已在農業領域投入5億元,預計「陳光標」牌綠色食品和飲料將於今年下半年推出。

網易、京東、聯想、富士康、萬達……「大佬務農」風越刮越烈,席捲各行各業,但他們的目的,卻並非都是逐利。

富士康:改變「血汗工廠」形象

2012 年春節剛過,富士康科技集團(下稱富士康)顧問孫明賢便帶領富士康集團農業項目考察團前往河南。此次合作源於2011年河南省政府舉辦的「中原經濟區合作 之旅——走進台灣」活動,活動期間,富士康與河南省政府一次性簽訂了18項合作協議,現代農業項目便是其中之一。

在河南省農業廳外經處副處長張勝利看來,富士康在河南投資農業項目,並非完全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更是出於「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目的。

河 南是富士康不可多得的合作夥伴。2010年,得知富士康將在大陸設廠的消息之後,河南省便將爭取富士康定為「省長工程」,不僅由省委書記、省長親自參與, 還在土地、稅收、勞動力等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優惠條件。政府的積極態度令富士康很受鼓舞,陸續在鄭州、南陽、洛陽、開封等地開設了工廠、基地。

河南因此得到了豐厚回報。富士康落戶不僅拉動河南的經濟指標頻頻刷新,還為河南吸引投資樹立了樣本。

但富士康落地也帶來了麻煩。實習風波、墜樓事件、招工難、「血汗工廠」等負面新聞不斷將富士康推到風口浪尖,同時公眾也把目光追到河南。

為擺脫負面形象,最近幾年,富士康開始頻繁參與公益事業,試圖緩和公眾的牴觸心理,同時維繫與地方政府的良好關係。據張勝利介紹,這一次富士康在河南投資農業項目目的也在於此,「主要是為了帶領農民致富,而非為了經濟收益」。

網易養豬,為公益作秀

5月,豬肉價格持續下跌,進軍養豬業已三年的網易仍在不慌不忙地修建養豬場。網易農業事業部副總經理周炯對豬價下跌表現得很淡定:「養豬是長期的事業,時間成本是必須的。」

2009年,丁磊宣佈將投資數千萬元建立養豬場,並聲明「養豬不是網易的一項投資,而是公益項目」。

此 言一出,媒體紛紛發出了「作秀」質疑,而丁磊也坦陳「就是在作秀」,目的是「通過養豬來探索農業生產新模式,同時,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做一些嘗試」。時隔 三年,網易的新型養豬模式終於有了進展。今年3月,「網易現代農業園」在浙江省安吉縣皈山鄉開工。雖然地處山野,但這個佔地1200餘畝的「豪華」養豬場 卻很是吸引公眾眼球,「空中樓閣」、分區豬舍、2平米「豬均面積」以及按寫字樓標準建立的空氣過濾系統,無一不顯示著網易的大手筆。不過,張勝利擔心網易 「養殖場投入大,回收週期長,一旦出問題,投資就泡湯了」。

東方艾格農業諮詢分析師王曉悅也認為,丁磊養豬雖然具備很好的硬件條件,但在軟件建設如疫病防控、人才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產業化角度看,前景尚不明朗。

對此周炯毫不擔心,他相信網易養豬「肯定會盈利」,「雖然前期投入比較大,但把這些成本分攤到20年,其實就沒那麼高了。」

聯想:打造核心資產

與富士康和網易相比,聯想控股進軍農業領域的規劃要靠譜得多。

2010年,聯想控股農業投資事業部成立;2011年10月,原聯想集團(微博)高級副總裁、新興市場總裁陳紹鵬加入聯想控股,領導現代農業板塊業務;2012年聯想控股年會宣佈現代農業被列為聯想控股五大核心運營資產之一。

這些變革都來源於聯想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把農業培養成為聯想控股的核心資產之一」的設想。

聯想控股進軍農業的目標很明確:打造包括種植、運輸、冷藏、製作和銷售的食品行業全產業投資模式。

「我們的目標是做安全高品質的農產品(6.10,-0.05,-0.81%)和食品,」聯想控股農業投資事業部人士介紹,「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打通產業鏈,對上游和下游進行把控。」

目 前,聯想控股旗下只有一家從事農業項目的子公司——北京華夏聯誠果業商貿有限公司(下稱華夏聯誠)。但最新的消息稱,為配合聯想控股的中長期戰略規劃,聯 想控股農業投資事業部近期將註冊成為聯想控股旗下子公司,負責聯想控股在農業領域的運營。屆時,華夏聯誠也將被納入其中,並根據新公司的架構在業務模式、 發展路徑等方面進行梳理。

聯想控股在農業領域的行動也被業內人士看好。清科集團分析師肖認為,聯想控股在資金、銷售渠道和品牌運作方面的經驗,有助於農產品品牌的建立。但是農業本身具有弱質性特徵,受天氣等不可控因素、物流等配套環節制約較多,投資仍有風險。

對此,柳傳志早就做好了長期不獲利的準備,「我們對未來農業有一個長遠規劃,不會急於求利。」?

雖然大佬們進軍農業並不都是為了賺錢,但投入如此大手筆,回報便不得不考慮。

有消息稱,目前資本大鱷們所投農業項目中,至少有一半血本無歸或被套牢。

但 無論是宏觀環境還是市場走向,農業都正顯示出無限的潛力。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宋傑凝認為,當前農業政策利於資本進入農業,處於高速發展期的農業有利 於企業獲得較高的回報率。為規避風險,他建議大佬們在三方面加強:確保足夠充裕的資金,對投資農業項目進行投資收益可行性分析,以及建立相應的市場退出機 制和應急措施。

務農的大佬們

武鋼:養豬

2012年兩會期間,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總經理鄧崎琳透露,武鋼準備建萬頭養豬場,還準備在武漢市周邊丘林荒地上,養豬、養雞、種菜,立體養殖、綠色養殖,以此度過鋼鐵行業的寒冬。

萬達:圈地種菜

2011年1月,萬達集團在北京延慶投資4.9億元,圈地5700畝建設中國最好、世界一流的有機農業園。一方面是為集團員工提供健康、綠色的食品,另一方面則是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匯源:投資農業全產業鏈

2007年,匯源集團發展有機農業。目前,匯源已擁有新疆阿爾泰10萬畝野生沙棘基地、北京密雲1500畝有機蔬菜基地、山東德州1萬畝示範基地,並開發了有機農作物種植等項目。(註:文章有刪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97

帶動農村轉型.契作鳳梨讓農民越種越安心 一塊鳳梨酥 扭轉務農「沒前途」宿命

2014-02-10  TWM
 
 

 

鳳梨酥風潮帶動的不只是龐大商機,一股正面的力量正在悄悄改變台灣的農村,而這一切,要從一紙微熱山丘的契作合約說起……。

撰文‧劉俞青

「一開始,我爸媽根本不要我回來種鳳梨。」一月屏東的太陽,依然毒辣;郭智偉站在一片看不到盡頭的鳳梨田前面,臉上有著太陽照射的光彩,閃閃發亮。

郭智偉,今年三十六歲,永達科技技術學院畢業,屏東縣高樹鄉人,他指著不遠處的永華國小,露齒一笑說:「我就是永華畢業的。你知道嗎?我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屏東。」郭智偉現在是「綠地生產合作社」的負責人,綠地如今已經是屏東高樹頗具規模的合作社,也是國內鳳梨鮮果外銷最大的一個合作社,名下共有將近一百公頃的農地;其中,有十公頃就是和「微熱山丘」合作契作協定,也是微熱山丘所有契作的農夫當中,佔地最大的一位。

當初,微熱山丘會找上郭智偉的「綠地生產合作社」,有兩個用意,一方面是希望藉由每台斤十元的保證價格收購,能夠穩定鳳梨的貨源;另一方面,也是聽聞郭智偉種植鳳梨的技術而來。由於微熱山丘的其他契作對象幾乎都是小農,即使保證收購,但受到天氣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也未必能保證準時出貨,因此像郭智偉這種大咖級農戶的加入,很有穩定風險的功能。

屏東高樹的年輕農夫

從有一餐沒一餐 到可以娶妻買房「『保證收購』對農民而言,簡直是恩澤!」郭智偉說,和微熱山丘一番懇談之後,兩邊簡直是一拍即合,他舉雙手支持這種理念和作法;同時,也讓他開始思考,要如何把這個「嗯澤」散播出去,讓微熱山丘的影響力,發揮到極致。

事實上,和微熱山丘契作的十公頃鳳梨田,僅佔郭智偉農地的一○%,因此,郭智偉一開始就不打算從中賺取利潤,而是要把這個台灣農業從未有過的「保證收購」制度,與更多返鄉務農的年輕人分享。

三年前,七十一年次的楊正利就是在郭智偉的召喚下,加入「綠地生產合作社」;如今手上負責大約一公頃的土鳳梨田,每年鳳梨採收之後,就以每台斤十元的價格,交給微熱山丘。

「種鳳梨可以有這樣的收入,比以前好太多了。」楊正利還沒有接下微熱山丘的契作之前,只是一個在高樹、九如鄉一帶,到處打零工的少年,聽到哪裡有缺工,就去做個兩天,最慘的時候曾經賦閒在家半個多月。

「我國小班上一共有二十八人,現在只剩下三個人留在屏東。」楊正利說,看著小時的玩伴一個個離開故鄉,出外打拚,眼前自己又有一餐沒一餐,當然也很掙扎;只是他心裡一直有個聲音,「出去也不一定比這裡好」,就在這時候,因緣際會,朋友介紹來綠地,沒想到人生就此改觀。

當時郭智偉看這個年輕人誠懇踏實,只是沒有好的機會,於是先讓他在綠地生產合作社上班,每天下田、搬水果,遇到年節前夕出貨旺季,還要偶爾加班。楊正利很珍惜這種「天天有班可以上」的日子,一個月可以有二萬五千元的薪水,加班還有加班費。

郭智偉觀察了一陣子之後,就決定把和微熱山丘契作的土鳳梨田,其中約一公頃的地,交給楊正利負責;郭智偉採用類似「店中店」的方式,讓幾位年輕人「就地創業」,每個人都可以有一畝鳳梨田自己種植、採收,當然微熱山丘的收購價格也是他們自己的所得。

種鳳梨雖然不用頻繁地除草、施肥,但其實一點都不輕鬆;尤其是採收的時候,大男人也要穿上兩到三條褲子,才能下田採收,但即使如此,鳳梨鋸齒狀的葉子,又硬又尖銳,還是會穿透褲子,刺進肉裡;到了晚上回家洗澡,水一衝下來,仍然有許多肉眼看不到的刺傷,哇,又麻又痛。加上鳳梨無法用機器採收,每一顆鳳梨都是農人一顆顆割下來,放入背後的竹簍裡,因此重量很重,屏東的太陽又毒辣,「一天下來,比跑全程馬拉松還要累。」楊正利說。

自從有了綠地生產合作社劃給他一公頃的鳳梨田之後,楊正利說,這塊田雖然不是自己的,但因為從種植到收購,一切都要自己負責,越來越有踏實感。鳳梨約十二個月至十八個月採收一次,如今他已經交貨給微熱山丘三期的收成,這些收成足以讓楊正利每年多賺約十五萬元。

因為種鳳梨不用天天下田,因此閒暇之餘,他在綠地生產合作社的工作還是繼續做,一年下來,合計年收入大約將近五十萬元;這三年期間,他的人生因此逐漸步入正軌,也穩定下來,楊正利的岳父就是看他收入穩定,人也踏實,才答應把女兒嫁給他。

和微熱山丘合作的這三年期間,他歷經結婚、生子,人生風景就此不同,「我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拚買一間房。」楊正利說,他每個月如數把薪水交給老婆,就是希望在這個穩定的收入下,趕快能夠存到兩百萬元,讓妻兒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家。

除了楊正利,今年才二十七歲的林峻聖也是微熱山丘契作的一員,跟著郭智偉已經超過五年,比楊正利更早加入微熱山丘契作行列。

南投八卦山的資深農友

種鳳梨收入穩定 也希望兒子繼續種林峻聖腦筋動得快,因此雖然年紀輕輕,已經小有積蓄,他最近拿著這幾年契作賺到的錢,正在考大卡車的執照,想要買輛貨車賺外快。

在郭智偉的牽動下,微熱山丘一紙契作合約的影響力,在高樹鄉一帶無聲無息地持續發酵,不僅改變台灣土地的風貌,讓土鳳梨田的種植面積持續擴大;而且種植土鳳梨不需要太多農藥、不破壞土壤,對台灣土地品質的維護有不小的貢獻。

「微熱山丘最大的貢獻,是從此讓所有鳳梨價格穩定維持在(每台斤)十元以上,這是最直接對農民生活的照顧,也是長期政府想要做、卻做不到的。」郭智偉說,微熱山丘佔全台灣約一萬公頃鳳梨田的比重不算高,但卻徹底發揮「邊際作用」決定價格的能力。

微熱山丘目前每年固定收購三百多甲的土鳳梨,其中,約有兩百甲的收成是來自契作保證收購,除了屏東高樹鄉,在微熱山丘的發跡地──南投八卦山一帶,更是微熱山丘土鳳梨田的大本營。今年五十六歲的「郭班長」,就是和微熱山丘合作四公頃多的土鳳梨田之後,覺得收入穩定,因此決定讓退伍回來的兒子,也留下來繼續種鳳梨。

「種鳳梨實在太辛苦,本來覺得到我這一代就好了,但現在外面景氣這麼差,如今我反而覺得如果可以收入穩定,兒子繼續種下去也不錯。」在八卦山上種鳳梨種了二十多年的郭班長,原本和微熱山丘創辦人許銘仁的父親、弟弟一樣都是種鳳梨的農友,但鳳梨的市價最慘跌到每台斤兩元,連郭班長都差一點要「棄守」。

但因為微熱山丘,一舉改變了許多像郭班長「資深農友」的心態,他們不再覺得種鳳梨是沒有前途的苦差事,也不再反對下一代回來接棒,因為越種越踏實,越種越安心。

「我賺的錢,一定要與農民分享。」一月中,許銘仁站在滿滿人潮的微熱山丘三合院中,一開口,不是告訴我們微熱山丘要賣多少塊鳳梨酥、要賺多少錢、今年要成長多少等;而是告訴我們,微熱山丘是「農企業」,它的利潤一定要與所有種植土鳳梨的農民分享。

為此,我們飛奔台灣北、中、南,為許銘仁的承諾找答案,如今,答案昭然若揭;這波鳳梨酥帶動的狂潮,不僅僅是產值,不只是商機,還有更多感動人心的無形力量,正在無遠弗屆地燎原。

台灣最老牌鳳梨公司

台鳳也跨足鳳梨酥?

提到鳳梨的種植,就不能不提起這家曾擁有台灣最大鳳梨田的「台鳳公司」。

這家1955年就成立的公司,在6、70年代,台灣鳳梨產業的黃金歲月,因為在屏東一帶擁有龐大的鳳梨田,讓台鳳公司一度非常風光,賺進不少外匯。

不過,後來董事長黃宗宏因為炒作土地開發與股票,爆發「台鳳案」,而於2007年入獄,並在去年5月假釋出獄。如今,經營權輾轉來到了「東森國際」前董事長王令麟手上。

不過,儘管歷經董事長出事,台鳳公司名下仍擁有大批土地,當然也包括屏東的鳳梨田。據東森國際員工表示,由於近年來鳳梨酥實在太夯,王令麟也曾下令內部「研究、研究鳳梨酥」,並打算透過台鳳公司生產,拿到東森購物頻道上販售。後來因為王令麟自己也在去年11月發監服刑,這項計畫暫時擱置。

台鳳公司這家老牌鳳梨公司,會不會重新活躍在鳳梨酥產業上?一切就等王令麟出獄見分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94

作家林黛羚 菜鳥農夫把笑果化為務農繪本 握筆換拿鋤頭 和蟲蟲搶菜也開心

2015-03-02  TWM
居書暢銷作家林黛羚接觸環境和農業議題後,開始租地當兼職農夫,她採用自然農法,鬧一堆笑話也甘之如飴,曬著太陽,享受土地帶來的各種淬鍊,身心都更健康。

撰文‧孫蓉萍

清晨低溫只有攝氏八度的冬日,家居書籍暢銷作家林黛羚開車到竹北市市民農園,剛打開車門,她養的黑狗「歐美家」立刻開心地下車,在田間又跑又跳地「巡田水」。

林黛羚在自己承租的田裡,熟練地拿起鋤頭,將畦邊的雜草集中堆到一處,接著,打開水龍頭澆水。她如數家珍地介紹作物:「這是秋葵,你看不出來是因為它已經乾掉了,我在等它的種子。這是樹豆,因為剛採收過,只剩一點點,剝開來就可以吃,你吃吃看,很清香可口。這是枇杷,不過還沒長大,你可能看不出來。吔,小心不要踩到我的萵苣!」像媽媽照顧孩子一樣,帶著喜悅、期待又驕傲的心情,不過度呵護,不一定要孩子們長得巨大肥碩,只希望它們自然、健康地長大。

三十坪的農地上,林黛羚還種了茴香、甜菜根、櫻桃蘿蔔、地瓜等作物,數量雖少,種類卻很豐富。少雨的時候,她每個禮拜下田一次到二次,看著她滿足的笑容,讓人不禁動念也想當農夫,經營一座「開心農場」。

菜鳥農夫 先惡補自然農法課念的是景觀建築,林黛羚大學畢業後,曾當過居家雜誌的採訪編輯,也報導過許多豪宅。離開雜誌社後,她開始記錄各地的友善住居,例如善用當地自然條件來改造老屋、體貼高齡者的設計等。大約五年前,她接觸到環境和農業的議題,還看到許多屋主以自然的方式種植蔬果,於是興起嘗試務農的念頭。

在親身實踐之前,她上了兩種自然農法課。首先是到台東上為期兩周的「樸門設計」,由澳洲老師Robyn Francis授課,重點是不用農藥和化肥,與自然共生,永續發展。之後,又到竹北學習兩個月的「秀明農法」,由詹武龍傳授,這種方法也是不使用農藥、肥料,取而代之的是枯草、落葉等草葉堆肥,讓土壤發揮原有的力量。

上完課以後,林黛羚躍躍欲試,一方面想學以致用,把自然農法導入生活中,另一方面給自己一個勞動的理由,因為本身不愛運動,下田就會曬太陽、流汗排毒,對身體健康應該很好,「聽說每天曬三十分鐘的太陽,可以固鈣,預防骨質疏鬆,還能調節情緒,讓人變得平靜而且正面。」林黛羚原本考慮買地,但花費太高,租地不但開銷較小,連水管都有現成的。竹北市一塊三十坪的地一年租金四千元,對都市人來說,四千元可能只夠吃一頓奢侈一點的大餐,負擔不算太重,加上考慮到部分地方要當作實驗用,一口氣承租了六十坪,一年的費用是八千元。

與蟲爭菜 種子被螞蟻搬回家只是,現實和理想總是有差距,新手農夫的初體驗,往往發生意想不到的「笑果」。例如簽完約到農地現場,林黛羚原本以為會看到平坦的土地,只要播種就好,「沒想到整片地都是到大腿高度的鬼針草(台灣常見的野生雜草),讓我當場傻眼。花了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只能『淨空』約五坪大小。」後來務實些,改為承租三十坪,減輕耕作的壓力。

對於耕種作物的時機,林黛羚也完全沒概念,「我喜歡吃高麗菜,所以在初春的時候撒下高麗菜種子,沒想到葉子剛長出來,就被蟲吃掉了,讓我看著光禿禿的莖啼笑皆非!」從此她知道,不只是人類,蟲蟲也愛吃十字花科的蔬菜,包括大白菜、小白菜、蘿蔔等。十二月種下去,即使有雜草掩護,也被蟲子啃光。

她笑說:「有一次我很納悶,為什麼種下去的胡蘿蔔都沒長出來,仔細一看,赫然發現一群小螞蟻正辛苦地把一顆顆胡蘿蔔種子搬回家!」既然不是以此為生,心情也可以放輕鬆一點。

不過,雖說曬太陽對人體好,林黛羚卻被夏天毒辣的太陽給打敗,「有一次我幾乎要中暑,後來乾脆決定夏季休耕三個月。」目前林黛羚找到了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平衡點,就是把時間分成三等分。三分之一是工作,包括採訪、設計、改造老房子等;三分之一是興趣,包括散步、聽音樂、遛狗等;剩下的三分之一,則是農業。畢竟務農不是要趕進度,實踐自然農法是要讓心情愉悅,不應該本末倒置。

父母跟進 一起下田賺到健康自從下田之後,林黛羚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感冒次數減少,從平均一年三、四次,減少為零到一次。

她的農夫生活也影響了家人和朋友,「我媽媽之前曾經切除身上的腫瘤,因此變得比較消極,她看到我開始嘗試自然農法以後,也跟著這麼做,和爸爸一起從豐原去南投山上,照顧外公荒廢已久的荔枝園。他們一個禮拜去兩次,現在兩人身心都很愉快,這是讓我非常意外的收穫。」此外,林黛羚還因務農交到很多新朋友,以農業為話題,互相切磋琢磨,從事自然農法的農夫們,有時會互相交換種子,生活圈又擴大了許多。

「自然農法因為不使用農藥或外來的肥料,作物會自己適應種植的土地和當地的氣候,最後能生存下來的,絕對是能夠吃苦耐勞的品種。例如我種的蘿蔔雖然小,卻甜美又充滿能量,這樣的正面力量會傳到身體裡。」對於有意嘗試當農夫滋味的人,林黛羚建議先去上自然農法的課,以便對這種農作方式有基本的了解。

儘管有不少科技工程師回鄉下種田成功的案例,其實她並不鼓勵大家棄業從農,有興趣的人可先在生活中加一點「農的感覺」,一點一滴地確認自己是否真的要過農家生活,是否樂在其中,而且當農夫也不一定要有一塊田,不妨從家中陽台開始嘗試。

當農夫讓林黛羚體會到被「歷練」的感覺,「土地教我的事,除了無常以外,就是當下與放下。」好處這麼多,所以,「這輩子一定要當一次農夫」!

林黛羚

出生:1978年

現職:作家、住宅設計者

耕種成績單:竹北租30坪農地,約2年半,種秋葵、樹豆、枇杷等蔬果。

耕種帶給林黛羚的禮物

圖文話甘苦,

幫新手少走冤枉路

林黛羚開始當兼職農夫之後,不只提著鋤頭、鎌刀,也不忘拿筆,她把所有的過程,包括一開始的起心動念,到調整心態和作物收成,其中的心情轉折,用文字和圖畫記錄下來,還寫成書。從隨筆畫下的一朵小花,到翻看國外資料重繪的複雜種植法,都可以看出她對耕種的深入研究和細心感受。新手農友藉此看到務農的苦與樂,也能少走一些冤枉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933

七年流淚播種 源鮮放膽量產無毒水耕蔬菜 科技務農》兩位貴人相助 克服種菜「三年魔咒」

2016-01-04  TWM

源鮮董事長蔡文清肝癌治癒後,決心種出無毒的青菜;但沒想到,「種好一棵菜」居然這麼難;為了達到目的,他到處叩頭拜師,終於找到種「好」菜的破解之道。

植物工廠被視為解決未來人類糧食短缺的解方,但對源鮮農業技術公司董事長蔡文清來說,卻是肝癌治癒後,想吃得健康,「自己的健康自己救」下的產物。為了種 出一把無毒、乾淨蔬菜,他整整投入七年,才找到穩定量產答案。如今,第一次對外增資,起碼吸引六、七組海內外的投資法人有興趣爭取認購。

近年來,從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金寶董事長許勝雄等科技大亨到建設公司老闆,如太平洋建設總經理章啟明,都趕上植物工廠投資熱。但大部 分背後的算盤,不是想賣設備、賣LED燈,就是整廠系統輸出;但蔡文清卻說「我未來是要擴廠賣菜」,一心要種出「不造假、普羅大眾吃得起」的水耕蔬菜。

一場大病後覺悟

不當科技董座 要種自己敢吃的菜為了專心研究水耕蔬菜,蔡文清辭去興櫃公司州巧董事長的職務,卻發現「種好一棵菜不容易」,許多人批評水耕蔬菜的硝酸鹽含量過高,施的都是化肥,但病後只吃「新鮮蔬果」的他,只想種出自己敢吃的菜。

沒想到,蓋出一座植物工廠難不倒他,「種好菜」卻難倒他。

原本是光電產業精密設備供應商的他回憶,二○○八年決定跨入植物工廠,工廠很快就蓋好,但幾年下來,他的水耕蔬菜與同業一樣,始終難逃「撐不了三年」的魔咒。原來,水耕蔬菜第一年往往是豐收年,第二年旋即產能遞減,到了第三年,可能壓根兒就長不出來。

面臨「三年魔咒」時,業者不是勤於更換營養液,就是施灑化學肥料。

蔡文清進一步解釋,這是因為植物在水中生長,水菌共生的環境「壞菌會慢慢變強,壓制好菌」;加上產能遞減時,業者猛施化學肥料,更加助長壞菌,最後只好噴 藥來殺菌。行銷總監許育碩也說,有些業者還會把種子泡在「好年冬」農藥,再行播種。但蔡文清想種植的,是乾淨無毒的蔬菜,當然不能這樣做。

施肥、殺菌,便成為他克服「三年魔咒」的兩道難題。

為了解開這兩道題,蔡文清到處求教專家。他拜訪有植物病理學界「植物神醫」之稱的中興大學植物病理系教授蔡東纂,又派包括業務經理盧永木在內的五名員工, 到教室旁聽上課。蔡文清回憶,幾次登門求教都遭婉拒,原來蔡東纂等植物病理專家研究的多是土耕,並不認同水耕,叫蔡文清「不用來」。

不過蔡東纂發現,蔡文清每次來都做足功課,對植物病理問題「不是隨便問問」,且願意尊重專業,終於感動蔡東纂,讓盧永木等人正式叩頭拜師。日後也證明,在 蔡東纂指導下,源鮮得以研發出微生物菌、益生菌調配出特有的複合肥料,不但安全,抗菌抗病能力大為提升之外,種出來的蔬菜口感也十分突出。

種植技術大突破

生菌數比自來水還低 免洗能食二○一二年,蔡文清又向交大客座教授王望南請益,王教授研發一套奈米氣泡技術,可將水中的氣體奈米化,在一毫升的水中可產生十億顆氣泡,利用奈米 氣泡瞬間爆炸的高溫來殺菌,一次施行效果可持續十九小時;且氣泡殺菌同時,水中含氧量也大幅提高,有利於植物光合作用。

這兩位貴人加持,使源鮮的種植技術有了重大突破。如今,生產的蔬菜,不但硝酸鹽殘留量符合歐盟標準,生菌數含量也比自來水低,宣稱「免洗可食」,每包平均 單價五十五元,和有機蔬菜相去不遠,更遠低於其他水耕蔬菜價格,包括華膳空廚、太和殿麻辣鍋、老爺酒店都陸續成為源鮮的客戶。

為了打進餐廳市場,源鮮也設計一個展示櫃,供餐廳擺設,博取消費者安心與認同。桃園日本廚房料理店老闆娘李紫瀅表示,她還專程到工廠參觀才決定進貨,現在 店的入口就擺著展示櫃,「客人開口買,我也幫忙賣菜」。太和殿更大量採購源鮮茼蒿類、萵苣類,月均量高達兩千包,以源鮮現有產量,仍無法完全滿足太和殿需 求,老闆郭宏達甚至頻頻詢問「什麼時候到中國設廠」。

一五年,蔡文清決定放膽量產,他在桃園、中國都有建廠計畫,打算把產能從日產一百公斤,提高為二.五至三噸;年營收將由如今的四百萬元,一舉提高到近億 元。為了籌措擴展資金,目前源鮮正在辦理增資案,預計可募到二至三億元。等到一六年,源鮮就能在兩岸擁有規模量產的植物工廠,大賣蔬菜,當起農業大亨。七 年流淚播種的源鮮,此時,終於可以歡喜收割了。

撰文 / 許秀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76

大數據+電商 湖北農民搭上信息化務農快車

在湖北潛江漁洋鎮排灣村湖美人家種植合作社,種植戶袁作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於產銷信息不對稱,“增產不增收”曾是當地農民的一件頭疼事。但今年春耕,農業銀行推出的“E農管家”電商平臺幫他解了燃眉之急。

第一財經記者從農行湖北分行獲悉,“E農管家”電商平臺通過實現湖北省內69個縣域全覆蓋,網絡5600多戶經銷商、12.2萬戶農家店“觸網”,助力春耕生產有序開展。截至3月22日,該行今年“E農管家”平臺交易額已達165億元。

袁作成說,現在鎮上超市配了農行的這個小板板(即“E農管家”),他們既能輕松下單購買農資,還能按訂單種植農產品,不僅春耕有方向,還能幫助農民增收。

“E農管家”在實現“農資下鄉”的同時,還發揮著平臺智能物流系統的雙向調度流通優勢,打通了種養殖戶與農批市場之間的農產品上行通道。“等到作物豐收時,只需要把供貨信息發到小板板上,就會有物流公司的返城車免費幫忙把貨運到城里,每斤能多收幾毛錢。”袁作成再不必擔心種地會越種越窮。

據了解,農行湖北分行近年來加快對3萬多個“惠農通服務點”升級改造,借助“E農管家”為生產商、批發商、農家店和農戶搭建了一個集產品在線展示、交易撮合、線上線下結算等服務為一體的電子商務平臺。2016年底,該平臺當年交易額達598.6億元。

而針對農產品生產升級改良或轉型背景下,很多農戶面臨的“貸款難、貸款貴”問題,農行湖北分行還通過分析歷年春耕生產投貸數據、走訪涉農部門、到涉農企業和農戶實地調查等形式,測算出春耕生產資金需求總量,加大對農業科技、訂單農業、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支持。該行創新研發的“E農貸”,在積累分析“E農管家”大量交易訂單、支付結算數據的基礎上,開展信用評級,對縣域批發商、農家店、種植大戶發放小額信用貸款,推動“E農管家”由純電商平臺向電商融資平臺轉型。目前,該行共發放“E農貸”貸款333萬元,服務86個客戶。(通訊員 蔡瑰 向華 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311

碩士生感激務農父母畢業袍為二人著上身

1 : GS(14)@2016-05-19 02:33:46

父母含辛茹苦養育子女,再見證他們穿上畢業袍,可說是人生的一個里程碑。泰國一名碩士生為答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將畢業袍給父母穿上,相片即在互聯網瘋傳,網民大讚他孝順。26歲碩士生肯叻是曼谷大學一名碩士畢業生,他的父母是農民,只有小四教育程度,他的60歲母親碧拉指,她與丈夫教育程度不高,他們只會教育兒子做一個善良、勤勞和誠實的人,他們希望兒子學富五車,所以就算家中經濟困難,亦要咬緊牙關供他讀大學。肯叻坦言,擁有現在的一切都是父母給予的,所以穿上畢業袍的應該是父母。他又指攻讀碩士獲得獎學金,但條件是課餘要幫助老師處理事務,所以沒時間工作,要繼續向父母索取生活費,不過平時會找兼職幫輕父母的負擔。碧拉和丈夫對能出席兒子畢業禮感到驕傲,當兒子脫下碩士袍給他們穿時,他們亦覺得自己碩士畢業,一家三口的滿足之情溢於言詞。泰國《世界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517/196154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369

陝西務農宣傳相片被揭造假官媒盜用他人舊照為習近平造神

1 : GS(14)@2017-03-24 17:07:44

■官媒涉冒用陝北知青勞動照造假。



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確立「習核心」後,喉舌媒體紛紛為習「造神」。《人民日報》竟用他人的歷史照片,當成習近平當年在陝西插隊照片大加宣傳,近日被知情者踢爆,指該圖片已在15年前出版的一本延安知青回憶錄出現,相中人是一位叫龐沄的北京知青,不知何故變了習近平。知情者慨嘆:「人還沒死絕呢,公然造假。」事件引網民熱議。


【《人民日報》造假】■月初刊出的圖片說明稱,這是習近平在梁家河勞動照。

本月初全國兩會召開前的3月2日,《人民日報》隆重推出短片「人民代表習近平」,首次使用一張宣稱是習近平40多年前在陝西延安梁家河插隊時,在田頭赤膊操作抽水泵的黑白資料照片,並指出:「這是習近平在梁家河參加勞動的照片,他正在操作柴油機抽水。延川縣委宣傳部供圖。」由於該照片以前從未被公開,不少讀者頗覺新奇。而照片的鄉土和勞動氣息,亦增加人們對習近平的好印象。



【原相曝光】■於15年前官方出版社出的回憶錄,清楚寫着相中人叫龐沄。

勞動氣息增對習好感

但有內地知情者近日在微信踢爆,指《人民日報》公然造假,相中人並非習近平,而是另一位與習同期在延安插隊的北京青年龐沄。知情者同時貼出一組照片,是內地2002年出版、由龐沄參與編著的回憶錄《守望記憶/中國知青民間備忘文本》所刊,書中該照片旁邊白紙黑字印着「龐沄在用柴油機泵水澆地龐沄供圖」。照片中的龐沄,樣子頗似習近平當年,沒想到15年後,龐沄真的「被變成」習近平!這名知情者在微信稱:「人還沒死絕呢,公然造假。這個龐沄是我校(北京101中學)老初一的同學呀!」《蘋果》記者昨網上搜索這本書,發現是工人出版社2002年出版,當時習近平剛從福建調浙江任書記,知名度不高。本報搜索還得悉,該書著者王子冀、龐沄,都是當年在延安插隊的知青。龐沄1952年生於北京,清華附中初68屆畢業。1969年赴延安延川縣關莊公社插隊(習近平在延川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1978年考上北京科技大學。他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任副教授。除編寫科技著作,還曾主編《守望記憶》等書,也是20集電視連續劇《回首黃土地》的策劃及責任編輯。


網民嘆當事人不敢正名

資料顯示,《守望記憶》以圖文並茂形式,記錄90多名北京知青40多年前,在陝北高原貧窮、蒙昧、嚴酷的生態中勞動和生活歷史。龐沄「變成」習近平引起熱議,人們感慨官媒「無恥」,也慨嘆當事人不敢出來闢謠正名,「看來,被當成當今聖上,也是一大幸事啊」!微信/《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24/199680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6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