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鐵礦對外依存度逾78% 全球供應增加將持續五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958

去年國際鐵礦石價格幾近腰斬,中國國內高成本的鐵礦大幅減產,進口鐵礦石增長將近14%,對外依存度升破78%。而澳大利亞昨日降息又讓該國礦價有了降價空間,今年中國進口量還將增長。澳大利亞的全球第二大鐵礦生產商力拓的高管表示,該司鐵礦石年產量兩年後將增至3.5億噸。另一主要礦商淡水河谷的高管預計,全球鐵礦石供應增加的形勢持續到2020年。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買家,也是生產大國。上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鋼協)公布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進口鐵礦石9.33億噸,同比增長13.8%,鐵礦石對外依存度提高到78.5%,同比提高9.7個百分點。同時,全年國內原礦產量15.1億噸,同比增長3.9%,去年12月國內鐵礦石產量同比下降4.6%,連續3個月環比下降。

《上海證券報》(上證報)報道援引業內人士分析稱,除去季節性因素外,中國鐵礦石減產、停產的主要原因是鐵礦價格跌破了成本。因供應過剩和澳元持續貶值,2014年鐵礦石價格大跌近五成。高成本的中國鐵礦更加招架不住,因此2014年第四季度大幅減產、停產。

鐵礦石,澳大利亞,澳元,力拓,淡水河谷

昨日澳大利亞央行決定降息25個基點,降至2.25%。受此影響,澳元大幅下挫。上證報報道稱,“鋼之家”鐵礦分析師王中元的分析認為,全球四大鐵礦石生產商三家在澳洲,以澳元計價的鐵礦石最近有所反彈;但澳元降息,使澳洲礦價又有了進一步的降價空間。海外礦山成本普遍在30至40美元。現價狀況下,海外礦山有潛力進一步降價,國產礦則一地雞毛。

鐵礦石,澳大利亞,澳元,力拓,淡水河谷

今日力拓的鐵礦石亞洲區總裁Alan Smith表示,該司有望在2017年之前將年產量提高到3.5億噸。預計到2020年時,該司出口中國的鐵礦石成本會降至此前預期的每噸35美元,低於2012年的每噸47美元。路透援引Smith講話稱:“雖然中國的需求增長有所放緩,但並未崩盤,該國去年仍在進口鐵礦石。”

同在今日,路透報道提到,淡水河谷有色礦物業務主管Peter Poppinga在行業會議上預計,2013-2020年,力拓等主要礦商料將使全球鐵礦石供應量增加4.3億噸。他還表示,過去兩年供應量已經增加2.34億噸。

Poppinga認為:“目前供應過剩,市場將迎來修正。”中鋼協常務副秘書長李新創也預計全球鐵礦石價格會下跌。

另據路透報道,李新創今日在行業會議上表示,全球鐵礦石價格可能會跌破每噸60美元,但不太可能長時間低於60美元。今年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可能增長7.1%至10億噸,而國內鐵礦石供應將減少7000萬噸,中國的鐵礦石主要供應國澳大利亞和巴西所占份額將升至80%以上。

鐵礦石價格下跌會讓中國鐵礦生產形勢惡化。上述上證報報道援引中鋼協常務副會長朱繼民講話稱,國內礦山產量已經連續3個月下降。礦石價格跌到每噸70美元以下,會有一批礦山停掉。而當國內礦山和國外非主流礦停產到一定程度,整個市場形勢可能會發生逆轉,“這是我們非常擔憂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775

降低核心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上海加速新舊動能轉換

7月6日,阿里巴巴集團和上汽集團聯合發布互聯網汽車,拉開汽車產業新變革的序幕,榮威RX5也成為全球首款可量產互聯網汽車。

在確保一定規模占比的同時,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端化轉型,是上海制造業目前的重頭戲。而借助科研成果轉化的市場化機制,迅速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的突破,是一條重要的路徑。

互聯網汽車、新能源汽車,是上汽集團近些年推進產業轉型的力作。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上汽集團新能源汽車累計推廣超過4萬輛,繼續位居全國第一。
而這些,也恰恰是上海推進制造業轉型,加快科研創新,並實現成果轉化的典型案例。

緩解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

由於全球產業競爭格局加速重構,以及自身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上海的工業增速明顯放緩。

今年1~5月,上海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2583.34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3%。

上海在上世紀90年代確立六大重點產業,包括汽車制造業、成套設備制造業、生物醫藥制造業等。六大產業增長趨緩給上海制造業發展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因此,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高占比,是上海制造業轉型的一條有效路徑。

進入“十三五”,上海對工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工業規模和比重保持合理區間(即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5%、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20%);工業築底企穩格局盡快形成;工業供給結構顯著優化;高端產品供給能力明顯提高。

上海制造業的發展目前還存在許多瓶頸,上海市經信委主任陳鳴波曾表示,現在制造業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能夠完全自主掌控的技術領域不多,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急需突破;缺乏一批能與國際一流跨國公司展開技術競爭的創新性領軍企業,以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

導致的客觀現實就是,上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仍處在培育期,而傳統優勢制造業亟待轉型提升,不得不承受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

而要緩解這種陣痛,加速新舊動能的轉換,有賴於上海科技創新的帶動。

構建市場導向的成果轉化政策體系

7月5日,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領導小組(下稱“科創領導小組”)舉行第二次會議,聽取上海市推進科創中心建設一年來進展情況的總結和評估匯報。上海市委書記、科創領導小組組長韓正主持會議並強調,必須持續突破成果轉化的瓶頸。

韓正表示,要提高科研論文、研究成果從“紙”變“錢”的能力和水平,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針對成果轉化過程中供需雙方不接軌、市場化程度不高等突出問題抓緊研究突破,進一步增強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要通過深化地方高校改革,探索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可複制可推廣的管理體制機制。

上海交大校長張傑曾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要走通產學研,利益共享機制是核心。上海交大有很多能夠提升產業能級的成果,但是因為政策還沒“走”到這一步,影響了這些科研成果變成現實的生產力。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馬興發今年在“科創22條系列講座”上,就舉了上海交大“植物反應器生產胸腺素技術”轉化的例子。該技術成果經第三方評估價值為1000萬元,但擬合作的企業只願意接受600萬元。由於學校沒有處置權,報批教育部、財政部批準通常要兩三年,結果導致該項成果被束之高閣。

在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所形成的新政策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構建了一個市場導向的轉移轉化政策體系。一方面是構建高校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加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的下放力度,允許將不低於70%的轉化收益歸屬團隊;另一方面,則是建立市場化的國有技術類無形資產可協議轉讓制度,促進技術類無形資產交易。

比如上海理工大學將太赫茲技術研究院的科研成果作價入股,成立上海上理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並將72%的股權授予研發團隊,上海理工大學占股28%。

隨著一系列機制的逐步完善,上海的科技成果轉化也在加速。2015年上海各類技術交易合同金額達到708億元,比上年增長6%。

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推進,使得上海的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高,重點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持續提升,為上海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

比如,在民用航空領域,ARJ-21於6月28日首次實現商業化航線運營,C919總裝下線;而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上海聯影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業界首臺動態多級3.0T磁共振系統、96環超清高速光導PET-CT等高端醫學影像裝備;上海電氣加快推進與安薩爾多的深度合作,重型燃氣輪機的整機和熱部件項目已經加快啟動建設。

目前,上海還在籌備實施若幹個重大產業項目,快速提升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產業的規模和能級。

正在籌備中的華力微電子二期項目,重點服務國內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先進芯片的制造要求,項目總投資387億元,目前已經完成初步選址、技術來源、人才儲備等準備工作,力爭年底前開工建設。

不僅是大企業、重大項目,一些中小企業也通過科技創新,成為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比如,上海和鷹機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唯一一家集縫前、縫中、縫後整個服裝工藝產品線的數字化設備全面解決方案提供商,產品在縫制設備行業市場占有率在80%以上,連續9年市場占有率第一。

科技成果的不斷湧現,轉而又使得上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日益壯大。

數據顯示,2015年,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5%,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全年集成電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5.6%,其中處於產業鏈高端環節的芯片設計業增長26.6%;生物醫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375

中國能源對外依存度近10年翻倍上升 石油突破60%

在11月17日的第五屆中國國際石油貿易大會上,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高世憲在演講中表示,中國能源對外依存度正在持續上升,包括原油和天然氣,只有煤炭的對外依存度略有下降。

就全球原油市場而言,國際能源署高級專家亞歷桑德羅·布拉西則在現場提出,在短期內,提高油價的關鍵動力仍然是主要產油國如何落實減產行動,但石油市場的震蕩還將長期持續。

中國能源依存度達16.3%

根據高世憲提供的數據,2000年以來,中國整體的能源對外依存度在持續上升,在2005年~2015年這10年間,能源的對外依存度從6.0%上升到了16.3%,且自2012年起,就始終維持在15%以上的水平。

具體來說,原油的依存度最為嚴重,從2005年的39.5%上升到了2015年的60.69%,首次突破了60%的大關。在過去10年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增加最為明顯,2015年為31.89%,而10年前該數據僅為-6.4%。煤炭的依存度也從2005年的-1.9%上升到了4.9%,但和2013年7.5%的峰值相比,已經略有下降。

能源對外依存度是一個國家能源凈進口量占本國能源消費量的比例,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能源供應安全的重要指標。

中國原油進口量也在持續上升,2015年原油進口量達3.34億噸,同比2014年3.08億噸增長了8.4%,如果除去出口的0.29億噸原油,2015年的原油凈進口量為3.311億噸。

由於油價下跌,中國原油進口金額則在2015年出現了明顯的下滑,2015年該金額達1345億美元,比2014年的2283億美元減少了41%。原油進口金額在進口貨物總額的占比也由此下降至8%,而在2014年,這一占比為11.7%。

作為世界上的第一大石油進口和消費國,我國的原油進口來源目前主要來自於中東地區(50.7%)、非洲(19.2%)、歐盟(14.9%)、美國(12.7%)、亞太地區(2.5%)。具體進口來源國為沙特阿拉伯、俄羅斯、安哥拉、伊朗、阿曼、委內瑞拉等。

就中國油氣消費經濟指標而言,2000年~2015年的GDP平均增速為7.9%,對應的石油消費平均增速為4.2%,天然氣消費平均增速為12.4%,石油消費彈性系數為0.54%,天然氣消費彈性系數為2.92%。

按照中國“十三五”能源發展政策,高世憲表示,中國計劃實現四大目標:在2020年實現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左右;2016年~2020年期間單位GDP能源消費量下降15%;2016年~2020年期間,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8%,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峰值;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在能源消費總量中占比達到15%和20%。

石油市場的震蕩還將長期持續

在當天的中國國際石油貿易大會上,國際能源署高級專家亞歷桑德羅·布拉西就全球原油市場新格局發表了演講。他提出,在短期內,石油供需平衡恢複的關鍵動力仍然是主要產油國如何落實減產行動。

但根據10日國際能源署發布的報告,預計2017年非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的原油日產量將增加50萬桶,比上一次的預測增加11萬桶。與此同時,OPEC原油產量將創歷史新高,10月原油產量觸及3383萬桶/日的紀錄高點。如果OPEC不減產,2017年的油市有可能還會維持供應過剩局面,因全球產油商都在加速供應而需求增長下滑。

最近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署長西耶米斯基(Adam Sieminski)在上海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到明年中期,我們認為全球原油庫存會降低,這將對油價形成支撐,讓油價出現小幅上升,回到50美元/桶左右。長期來看,油價還會繼續上漲,但短期內不會回歸至2012年~2014年的價格水平。”

在需求方面,布拉西在上述會議上表示,經濟活動的增加推高了市場的石油需求,但汽車領域石油使用效率的提高則相對減緩了增長。而致密油投資周期的縮短則顯示,石油市場的震蕩還將長期持續。

根據EIA的《短期能源展望》報告,預計2016和2017年全球石油庫存規模預計平均將分別為80萬桶/天和50萬桶/天;與此同時,布倫特原油在2016年第四季度和2017年第一季度的價格將達到48美元/桶。而2016年及2017年布魯特原油的預計價格將分別為40美元/桶和51美元/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8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