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讀歷史 左丁山

2010-02-03  AD





 

本欄寫「無國情教育」,一位讀者來郵云(讀者用英文名,譯音就係「香港人」):「特區政府與親中人士嗌破喉嚨講嘅國情教育等於中史加中國文學咩?左先生真係純情?抑或人在江湖耶?」

「香 港人」兩項觀察都錯。左丁山自細到大都未純情過,亦非人在江湖。幾年前有位香先生主持公民教育委員會,要電視台在黃金時間新聞節目啟播之前,先播一段《義 勇軍進行曲》,作為公民教育一部份,起初有好多人鬧,但播咗幾年之後,o依家冇人嘈啦!好多中小學生每日聽一次,現在已有好多學生識用普通話唱「起來,起 來。」正合香先生之原意。

但只係識唱而不知道此曲之歷史背景,唔識得誰是聶耳與田漢,唱歌只是唸口簧啫,學生邊度會投入吖。另外,如中學生 不讀歷史,不識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與八年抗戰,香港學生邊會感受到「前進、前進」之勇悲壯?故此對中央與特區嚟講,脫離中國歷史談國情教育,只 係叫吓學生背書啫,毫不深入,好難入腦,點會如北京所願,成為愛國學生吖。

 

左丁山經常對有關人士埋怨中學改制為三三四好則 好矣,奈何同時改埋課程,廢除中史,將中國文學完全邊緣化,乃係一大失着。根本嚟講,將中國文學與中國語文分割成兩科,教中文如教第二語言,已是絕大錯 誤。我哋舊時讀「國文」,何曾分開中國語文與中國文學嚟讀?一位對考試、考評甚有認識嘅朋友向左丁山講過,北京其實對香港中學廢除中國歷史科,不滿之情, 溢於言表,但不便公開表態而已。好多老師為了維持飯碗,爭讀大學嘅通識碩士學位,教授講文化大革命,據左丁山所知,一啲老師(六十後、七十後)為之茫茫 然,皆因佢哋以前冇讀過近代史,成長時期亦無留意過十年文革浩劫。佢哋讀完學位,返到中學教通識,講到近代史、現代史,好可能係照本宣讀而已,點會教得深 入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33

讀不讀商學院? 百樂門小豔紅

http://xueqiu.com/6721636532/23514948
2007年我在國內一個小縣城做IPO項目,那家企業的老闆是中歐的EMBA, 在我們工作之餘,他時不時發表一些睿智的見解,在那個偏僻的小城市裡顯得鶴立雞群。至今我還記得他看著我們用兩台打印機瘋狂打印IPO申報材料時,慢悠悠地說了一句: 「現在不是無紙化辦公時代麼,怎麼紙費得比從前還多了?」在這家企業做盡職調查期間我們發現,企業的幾名董事、入股的風投公司,都是老闆在中歐的EMBA同學以及同學所在的公司。這位老闆很自豪地說,他們EMBA班的同學聚會,說的最多的就是班上哪個同學的企業最近上市了。他同班知名的企業家包括紫金礦業的老闆陳發樹,九陽股份的老闆王旭寧等。這是我第一次見識了商學院的力量——知識和人脈。

    在剛剛進入港大商學院讀MBA的時候,我曾以為這是一個在職場上中場休息的機會——經過了前些年律師、投行、PE工作的身心折磨,現在終於可以回歸校園喘一口氣了。事實證明,是我自己沒有做好盡職調查,誤解了MBA教育的模式。MBA教育與傳統的碩士培養教育過程不同,強度極大,它把一個未來職業經理人在職場上可能需要的各種知識技能精煉壓縮後以最快的速度灌輸給學生,同時,為了保證學習的質量,每個教授都會給學生佈置大量的案例討論和作業以使學生能真正消化和懂得如何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知識。有些老師在第一次上課就說不要抱怨課業太重,我就是來折磨你們的,你們應該學會時間管理的技能。

    此外,現在很多知名商學院都提供了一年制的MBA教育,相比傳統的兩年制MBA教育而言,一年制MBA滿足了職場人節約時間成本的需求,但課程強度更大。

    在香港與同學及校友社交時,聽說我原來是做投行的,大家都紛紛表示說那你原來工作一定很辛苦吧。我忙說哪裡哪裡,那時不過偶爾加班到一兩點,現在讀MBA我幾乎每天做功課到一兩點,並且還沒有加班費!我真的有點懷念原來在投行工作的日子。

    也就是在讀了MBA之後我才知道,知名商學院的MBA畢業後為什麼能在國際大投行工作而不懼長期加班的折磨——MBA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就是折磨學生,讓大家在經歷了這個過程之後超越自我的極限,徹底地脫胎換骨。商學院是個煉獄。

商學院是人生新視野

    商學院另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彙集了全球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工作經驗的學生在一起交流和互相學習。作為一個標準的土鱉,初次置身於一個完全國際化的環境裡帶給我不小的震撼。不同年齡、不同生長經歷、不同文化和不同職業背景的同學在一起很有趣,但也有不少衝突。我時常會想,如果在這樣一個國際化的環境裡工作,我如何才能和這些各色各樣的人進行最有效的溝通?我之前的處世經驗在這裡充分暴露它的侷限性。商學院是一種人生的新視野。

    雖然都是抱著功利主義的心態來到商學院,不同的人在商學院學習的過程中還是有不同的訴求。有人從進商學院的第一天起,就開始為找工作做準備,他們忙著申請各種實習機會、參加招聘宣講,希望通過獲個MBA學位給自己的職業生涯開闢新的天地。有人則忙著社交,在香港這個國際化的城市裡,每天都有機會認識各色各樣的人,如果你花大量時間去參與社交的話。也有人認真學習商學院的每門課程,希望從中得到職場需要的技能。

    針對這種種訴求,商學院都盡其所能提供了各種資源。商學院的職業發展中心每天都在更新各家公司的招聘信息,聯繫各大公司的校園招聘宣講;商學院也時不時組織了各種校友社交活動,都是在CBD的各高檔酒吧舉辦,還有不定期到國際大公司的參觀機會等;當然,商學院每年更是花了不少心思改進它的課程內容,以適應時下商業社會對人才的實際要求。簡言之,知識,人脈和機遇就是商學院給它的學生提供的最核心的價值。

投資商學院文憑的回報

    當然,不可否認,也有人是來商學院混日子的。只要你能達到商學院的入學標準,商學院從來不拒絕「捐錢」的人——如果你只是買個文憑的話,進了商學院之後怎麼學習、學不學習完全是你自己的事。

     如今,「泛娛樂化」之風也刮到了商學院。隨著王石先生八卦緋聞的傳播,有好事媒體打出了「長江商學院借王石婚變漲價」的新聞題目。一時間,讀EMBA傍大款成了熱門話題。關於那則木子美寫的EMBA女同學給男同學塞房卡的故事,我向一位某商學院在讀EMBA女高管求證真實性,她意味深長地回了我三個字:誇張了!

    後來我和港大商學院一個職員私下聊起這件事,開玩笑地問她EMBA班上是不是真的有美女或明星,她說:「她們想來可以啊,不過她們要能通過我們的EMBA的簡歷篩選和面試過程才行。」港大MBA之前確有錄取過一位香港歌星,不過他本人確有知名大學過硬的本科學習成績。「所以,花瓶肯定是進不來的,除非她們真有好的經歷和背景。來讀EMBA的絕對都是重量級的人物。」

     香港大學的EMBA教育為兩年制,學費約14萬美金(約合109萬港幣),是香港大學與倫敦商學院及哥倫比亞商學院聯合教學的課程,EMBA學生第一年的必修課要在香港、倫敦和紐約這三個國際金融中心飛來飛去完成,學費僅包括三地的酒店住宿,不包括機票錢。因此,整個EMBA讀下來要大約150萬港幣。港大商學院的職員對我說:「他們來讀書的人都很辛苦,要上班還要在世界各地上課,不是一般人想得那麼輕鬆。」

     至於長江商學院在這個當口學費漲價,我相信跟王石先生沒有什麼必然聯繫。其實今年各家知名商學院都或多或少提高了學費,以香港大學為例,2013年MBA的學費是45萬港幣,而2012年這一數字是40萬港幣,2011年則是39萬港幣,2013年的漲價幅度很大。這一現象完全可以用商學院的核心課程之一管理經濟學的理論來解釋。通常來說,MBA的申請人數是與經濟週期反向而行的。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人們讀商學院的意願更加強烈,在供給相對穩定的狀況下,由於需求增加,必然導致商學院的學費漲價。湊巧的是,王石的緋聞出在了商學院的招生季。

    幾十萬的MBA學費不是一個小數目,然而捨得花這筆錢的人如何看待這筆花費又是完全不同。在我們MBA的會計課上就有同學問老師, MBA的學費在個人的財務報表上是應該記作費用還是能夠資本化?老師很曖昧的笑了笑,說,也許你們有的人真的覺得這筆錢是對自己未來的投資,不過,如果我是審計師,出於審慎的原則,我可能會給你們記作費用。

    讀MBA是投資還是消費,這完全是個案判斷。總體來說,就讀MBA的中國學生普遍比外國學生年輕,有些人工作了三年達到MBA的最低工作經驗要求之後馬上就申請商學院了,不少人還是靠父母出錢來交學費的。因此,有些中國學生既沒有還貸款壓力也沒有MBA學費投資回報壓力,把MBA當碩士來讀,畢業後的投資回報率自然不理想。

    在我看來,MBA學歷不過只是個人履歷上的一個係數,如果你之前的工作經歷和個人能力都不錯,乘上這個係數才可能能對個人履歷有較高加分,否則,MBA學位對個人職場競爭力的貢獻度有限。

商學院文憑與真實能力

     總而言之,MBA和EMBA教育都是當下快速消費時代的產物,是完全實用主義的速成教育。關於這一點,商學院及其教授們也早已心知肚名,儘管教授們挖空心思給同學佈置各種課題,讓大家反覆練習如何把課程上學到的理論變成自己的實用技能,但到了最後一節課,老師往往都會說,我知道等你們工作之後,現在學會的很多東西可能早就忘記了(比如怎麼做模型計算最佳資產組合、怎麼用統計知識來分析市場調查結果),但我希望你們能運用這些課上的基本理論形成工作中的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

    商學院的課程設置是建立在培養未來職業經理人假設的基礎上的,如果你從商學院畢業後只是為了轉行去知名的大公司做一名普通員工(比如許多理工科背景的人希望通過讀MBA進入國際大投行),那麼商學院課程對你的幫助也許很還不夠,你還需要自學更多的專業知識。

    2008年金融危機後,國際媒體上有輿論批評商學院「培養出大批只知賺錢而不具備跨學科思考能力的畢業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此次金融危機」,商學院也因此調整了課程設置,增加了一些與商業道德、人文科學和創新精神有關的課程。但不可否認的是,只要給商學院排名的那些功利主義的指標還在,商學院教育就不可能真正代替傳統大學教育成為培育社會精英的搖籃。

     記得在管理經濟學課上,教授講信息不對稱理論時問我們:為什麼高盛、摩根士丹利、匯豐、渣打這些知名的金融企業都租在最貴最好的寫字樓?這種行為說白了就是展示自己實力的一種廣告。這些國際金融企業租用最貴的寫字樓,就像是在公開場合燒錢,以此向公眾宣告他們很有錢很有實力。同樣,你們辭職讀MBA和高盛租最貴的寫字樓道理是一樣的。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人們會認為,只有對自己個人能力和未來前途充滿信心的人才會辭職花大價錢到商學院讀書。所以放心好了,無論你們學到了什麼,無論你們成績如何,都不用擔心你們在職場上的競爭力,因為你們已經在公開場合燒錢了。

    當然,你自己的真實能力究竟幾何?只有你自己心裡清楚。我相信這是教授沒有最終說出來的一句潛台詞——商學院文憑只不過是你花錢做的廣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81

消費者不讀實體書了 造紙業為擺脫虧損轉型供應電商用紙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3431.html

過去的一年,受宏觀經濟的影響,造紙業一直處於低位運行態勢,中小造紙廠更是深陷泥潭,據行業相關數據顯示,從2014年底到2015年8月,虧損紙廠從337家增加到379家,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

伴隨互聯網發展,數字化媒介進一步減少了人們的紙本閱讀,由此導致新聞紙等商業印刷紙的產量和需求量也在下降。據悉2014年以來,國產新聞紙價格一直處於歷史地位,全國平均價格已從4350元/噸下調到4100元/噸。

“數字化、數碼化帶來的紙質媒體的影響,確實導致新聞紙的消耗進一步降低。” UPM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貝松寧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不難看出新聞紙生產企業也在陸續開始紙機轉產計劃,例如中國最大的新聞紙制造基地之一華泰紙業於2015年4月份全面啟動10號機升級改造項目,由新聞紙轉產文化紙,並計劃改造完成後,僅剩12號機一臺新聞紙機繼續生產新聞紙,其他原有新聞紙機全部轉產。在歐洲市場,UPM此前也宣布關閉位於英國和法國的兩條新聞紙生產線,合計退出產能34.5萬噸。

面臨中小企業關閉潮所釋放的產能,更具綜合生產能力的大型造紙企業如何利用轉型窗口期絕地逢生,決定其是否能夠在行業洗牌後勝出。

“數字化媒體的推動下給我們的業務帶來新的推動力和機遇。電子商務的大發展趨勢,帶來了標簽類產品的大規模的使用,標簽類產品的使用增加會帶來這方面用紙需求的增加,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業務推動。” 貝松寧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為此,UPM投資了2.77億歐元啟動常熟3號紙機項目,工廠總產能將達140萬噸,生產包括標簽材料等在內的紙品。“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趨勢,新啟動的紙機項目也會向這個趨勢相應靠攏。”貝松寧表示。

“互聯網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們的紙本閱讀,但是互聯網購物也為造紙業提供新的發展方向,尤其是紙種出現分化,在當前整個造紙行業不太景氣的情況下,隨著網上購物的日益繁盛,對所有包裝紙的需求都有所增長,尤其雙十一、雙十二狂歡購物之際,箱紙板需求在增長。”此前APP(中國)海南金海漿紙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鎮寰曾向記者表示。

APP(中國)的研究顯示,文化用紙方面,雖然整體商業印刷紙的需求下降,但是出於對兒童視力保護的考慮,以及家長對兒童教育的重視,兒童書籍的銷售量卻逆勢攀升,發展態勢良好。

此外,中國東西部的經濟發展也一直差距較大,在東部市場趨於飽和的情況下,西部卻仍有很大的商業發展空間。“就造紙行業而言,隨著這幾年西部經濟的崛起,也帶動了基礎文化教育的發展,教育書籍等文化用紙的需求仍有較大缺口,這也將成為文化用紙的發展機遇。” 張鎮寰補充道。

文化用紙之外,造紙廠商也在找尋新的業務領域,將其應用於建築、運輸、造船等領域,例如在新落成的上海中心大廈,其建築材料就應用了UPM的膠合板。“我們也在開發一些生物化合物材料,希望未來將其應用在汽車上。”貝松寧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雖然當前全球經濟深度調整,中國整體經濟也面臨下行壓力,但貝松寧表示即使GDP的其他的組成部分,投資、基建有所減少,而中國個人消費方面仍然非常強勁。”我們在中國的增長速度5年前是6%到7%,現在增長到12%,甚至接近20%的增長,所以中國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增長市場,將繼續加大投資和銷售隊伍的建設。"貝松寧告訴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414

馬雲:大學不讀出來創業,總有一天要後悔

5月14日下午,在京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通過直播跟網友進行了互動交流。直播中,馬雲對於“一帶一路”、電子商務、物流、公司發展、年輕人創業都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去年飛了820小時感受到一帶一路對企業是機會

馬雲表示,習主席提出“一帶一路”是個很了不起的創意和設想,對企業來講也是一種機會。去年飛了820多個小時,所以看過感受過這個很重要。看過的目的是看看能做些與當地不同的東西,而不是想辦法把東西賣給當地,也不是說把當地便宜的勞動力和原材料拿過來,而是去當地創造就業,去當地創造經濟,去當地推進民生。

問及馬雲和馬來西亞領導人聊了十分鐘就敲定了eWTP,馬雲表示,大家未來的暢想和想法是一致的,是馬來西亞部長說服他,說可以在三個月做到,並且表示,暢想這個規模一定會遠遠超過過去二十年,三十年,任何一個年輕人在任何一個地方,他只要有一臺手機可以全球買、全球賣。

跟全世界分享支付寶等“新四大發明”

馬雲在談到網購和支付寶被列為“新四大發明”時表示,中國在支付領域里面,尤其是移動支付的時代,互聯網的技術,遙遙領先了西方國家。

“盡管今天我們做得很好,但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在跟全世界分享,必須讓發展中國家都有同樣的技術,不僅投入大量的錢,最主要的是把我們技術的人員派過去了。”

“一帶一路”就是普惠全球化

在談到“一帶一路”建設時,馬雲表示:“ ‘一帶一路’跟全球化最大的差異就是普惠全球化,就是讓更多年輕人,更多婦女,更多的小企業,更多的發展中國家能有機會參與,這既是機會也是一種責任。”

每個月來一次“雙十一”可能性不大

每個月來一次“雙十一”好不好?馬雲表示:現在的“雙十一”是中國一個消費的狂歡節,同時也是一場技術的考試,一場運營能力考試、服務體系考試、物流體系考試,所以要提升能力,並把這個能力分享給所有的電子商務公司,使得大家都有這樣處理的能力。

“每個月來一次的可能性不大,我們在考慮如何讓更多商家能夠參與,讓更多消費者不要熬夜,所以我們還是要不斷地創新。”

我們想做中國任何地區24小時必到的物流

你的網購會提速了!馬雲表示:我們菜鳥物流想做的是全中國任何地區物流24小時一定到,西藏內蒙快才叫快,我們72小時能夠必達,也就是你今天從內蒙古買東西,北京從新疆、內蒙買東西,和北京從菲律賓、挪威買東西沒有區別。我們就是要讓這個速度,讓這個服務和技術能力有一天能夠遍布到全世界各個國家,包括柬埔寨、包括海地這樣的國家也有這樣的能力。

互聯網不是虛擬經濟,金融才是

有人說互聯網是虛擬經濟,對此,馬雲表示:“互聯網不是虛擬經濟,虛擬經濟都是金融,金融是典型的虛擬經濟。”

馬雲說:支付寶是實體經濟,應該講互聯網金融的支付寶在做的是完善原來虛擬經濟不匹配的能力。支付寶是真正希望把錢能夠有效的利用起來,能夠幫助實體經濟,幫助消費者。支付寶不是拿著錢去做股市,不是錢生錢。電子商務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天貓淘寶加起來賣了3萬多億人民幣的貨,不是我們生產出來的貨,是實體經濟生產出來的。但是實體經濟沒有我們的能力賣不出這些,實體經濟就是制造和銷售,所以這兩個是不矛盾的,不能因為自己的企業做得不好,說互聯網不好,事實上是你沒有用好互聯網,可能讓你的企業越來越糟糕。

應屆畢業生進入阿里機會越來越少?不要跟中小企業搶人才

阿里巴巴是不是不愛招應屆生了?馬雲說:我們確實做了一個政策,我們每年不超過300名應屆畢業生,但我們招聘的員工大概有兩三千名,不能超過10%。

“原因是如果像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這些企業大家都到北大清華去招優秀的畢業生,那麽那些小企業,或者其他企業的人才就被我們挖空了,那些中小企業永遠招不到好的應屆畢業生,人才不能壟斷。”馬雲說,“阿里巴巴不要跟中小企業搶人才,大學應屆畢業生讓他們去走走,讓他們去吃點苦頭,之後再來招聘,這就是我們的出發點。”

馬雲最後說:如果你覺得進入阿里巴巴一定會好,也未必,我不需要聽話的人,我們需要對明天有創造的人。

公司里批評我的人多了,都是實名的

在阿里內部,馬雲會搞“一言堂”嗎?馬雲說: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在內網里面提意見,批評我的人多了,都是實名的。

“我們的制度政策都是這麽來的,我們覺得批評是容易的,批評必須拿出建議。阿里巴巴的文化是你要想批評可以,但是你要拿出建設性意見來,罵人誰不會罵,你抱怨我們不會怪,但是你天天抱怨,肯定有老板跟你說,你到底什麽情況。抱怨也得有正能量,你也得拿出建議來,你瞎抱怨覺得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那你就應該選擇離開這個公司。”馬雲說。

我不是什麽偶像,近看都是一堆毛病

“馬雲沒有別人所說的那麽好,肯定也沒有人所說的那麽壞,別人腦子里的馬雲不是我,有的人在罵我,這不是我,別人表揚我說我是偶像,其實不是,我還是我。” 馬雲說,我不是什麽偶像。任何一個人遠看都不錯,近看都是一堆毛病。

大學不讀書出來創業,總有一天是要後悔的

馬雲在談到大學生創業話題時表示:“有人講比爾蓋茨大學沒讀完,還有楊致遠,全世界也就一個比爾蓋茨和楊致遠,我認為這種概率不能去學,大學不讀出來創業,總有一天是要後悔的,是要付出代價的。”

馬雲說:盡管大學里你學的東西未必對你有用,或者你大學學的東西跟你的成功好像沒有什麽關系,但是大學體系學習對你是有幫助的。我見過很多成功者,所有成功者都是學習能力很強,所有成功者都是樂觀的,所有的成功者都不抱怨別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164

IB:不讀死書不代表輕鬆

1 : GS(14)@2012-10-28 09:05:4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28/18050888
Kaylie是IB課程下的勝利者,在45分滿分中,考獲41分佳績,文章見報之日,她已身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修讀數學。Kaylie的故事並不曲折,讀書成績一向很好,自小在愉景灣長大的她,英語流利,在島上的聖公會偉倫小學畢業後考入拔萃女書院。然而一山還有一山高,在女拔內,她成了平凡一族,讀書中上,但總是拿不到最高分。

Kaylie說因想有改變,所以轉讀李寶椿。
花半年準備四千字長文
中五末代會考後,她決定放棄轉制後首年的中學文憑試(DSE),報考IB名校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我一直都在傳統學校讀書,覺得夠了,多讀兩年,估計也不外如是。我想要有change(改變),發掘自己未被發現的一面,多點瞭解自己」。或許是因為Kaylie求變的強烈意欲,正好與IB講求改變世界的理念不謀而合,她終於成了李寶椿的一員,而一些與她一同報考而校內成績較她優勝的同學反而考不上。
優秀的IB學校都強調挑選學生不全以成績作考慮,讀死書者尤其免問,因為兩年制的IBDP真是要求多多。除考試外,校內評核佔兩至三成分數;修讀六科,另加一篇用至少半年時間準備、類似大學論文的四千字長文(Extended Essay);一篇近二千字有關知識論(Theory of Knowledge)的文章;還有參與一定時數的創意、活動、服務(Creativity、Action、Service)課外活動,課程要求持續參與,不能學期初或學期尾預先完成或滯後趕工。
Kaylie認為,本地傳統學校的課程與IB課程完全是兩回事,「以前只懂讀書,因為教的考的只會按著課程大綱進行,女拔萃其實已十分著重課外活動,但始終在制度的箝制下,很難有全面的發展」。在傳統學校讀了超過十年,轉讀IB,「學業上冇咁辛苦,但其他方面要做得很足」。
IB另一個好處,是很多大學會以學生最後一年的預計成績作有條件取錄,尤其是美國的大學,只要你不是失準太多,一般在預科第二年的學期初已穩袋名校入場券,這對考生安心應考有很大幫助。Kaylie經校內老師評估分數已達41分,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的精算系均已為她預留學位。據瞭解,英國的牛津、劍橋,以及美國長春藤大學,一般取錄至少考獲42分的學生;港大、中大醫學院及法律學院也需42、43分;經濟系約需37、38分。
...
單對單補習每小時千元
因為課程內容相當形而上,加上評分主觀,老師的質素成了學習得好壞的關鍵。然而在全球、尤其是亞太區IB課程急速膨脹下,IB老師全線告急。在香港,更多了補習社搶奪人才。香港有兩三間專為IB、SAT、英國會考等課程補習的名校,IB名師都是考獲超過40分的IB尖子,星級導師一級收費,單對單每小時補習費近千元,即使以小組形式進行,每小時也盛惠400元,還有1,600元一小時的升學輔導。「有些同學六科都會補習,加上Extended Essay及Theory of Knowledge,每星期補習開支至少五、六千元吧!」Vicky難免會慨嘆自己並非技不如人,是財不如人而已。
然而補習社一般是把考題生吞活剝,十分違反IB全人教育的精神,但落在香港這片凡事講求競爭的土地,求學無可避免變了求分數。「他們會不斷操練過去的試題,最厲害是背誦marking rubrics(評分準則),答題每中一個rubric便可得分」。在高分壓力下,Vicky坦言,若有機會重選一次,不會再興趣行先,選科先決考慮是「易過」,六科中,會在第六組科目中選一科,譬如美術、音樂或戲劇,以試前作品評分,至少考試時可少兼顧一科。

2 : GS(14)@2012-10-28 09:07:0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28/18050893
男拔成為後起之秀

走進男拔位於旺角加多利山的校園,放眼綠草如茵。IB主樓自成一隅,三級學生合共不過180人,令學習空間更自由。一次訪問,輪流迎接我的除了校長鄭基恩,還有五至六位老師,可見校方的確十分重視IB這個初生嬰兒。「IB強調自我探求知識的精神,與男拔的宗旨一致」。鄭基恩透露,學校約在八、九年前開始研究引入IB,除因課程提倡全人教育外,也因為學生在中五後逐漸流失,當中不少正是轉讀IB,「與其要他們轉校,倒不如自己留人」。
萬事起頭難,最難莫過於聘請高質素的老師。鄭基恩表示,因錢銀有限(這點相信是相對龐大的基建開支而言),薪酬只能參考聘請外籍英語老師的薪級表,要與全球學校競爭的確不易,幸好校園內建有宿舍,「其他學校即使提供萬多元的租金津貼,也租不到如此環境優美的地方」。男拔現有約25名IB老師,當中4至5人為IB考官,對課程發展、評分標準等掌握得一清二楚,相信這是令學校在IB界平地一聲雷的關鍵。
外界總質疑男拔首年IB成績出眾,是因為只準成績好的學生轉制,本身底子夠厚,考那個試都出類拔萃。這點無疑是把老師們的努力看扁了,跟學校的中英數老師都談過,的確感受到他們教學的熱誠與滿足感。任教IB經濟科的訓導主任胡家麟強調,成績只是收生標準之一,學生的個性是否適合也很重要,「有些成績很好的學生也被拒絕了」。該校的IB課程行三年制,入讀預科之前,要修讀一年由校方自行設計的Pre-IB課程,名額60個,其中約取錄50名男拔中三學生。

港生數學強英文弱

由傳統課程轉讀IB,學生在數學方面表現最優秀,來自新西蘭的數學老師Vladamir Plachkich形容:「這裡簡直就是天堂。」他指學生的分析力強,歸功於初中的傳統課程教導得宜,知識基礎打得好。反而英文是弱項。老師Rebecca Jessup解釋,男拔學生英語水平在香港而言已相當不俗,但IB評分是全球性的,競爭對手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港生最吃虧的是甚少接觸英國文學,「我一度擔心會有學生不及格,幸好全部平安過渡,部份人還取得佳績」。
關於中文,我一直疑惑,同時修讀IB的中英文課程A,取得一個所謂的雙語文憑,到底有何作用?大學取錄學生,還不是只計算六科總分?何不改修容易得多的中文課程B?在男拔老師眼中,我這個無疑是弱者的想法。胡家麟強調,男拔一向追求卓越,學生目光會放在牛津、劍橋等名校,入學競爭激烈,中文課程A未必會被列為必修科,但大學會考慮學生是否「take a easy way」。中文課程A確是極富挑戰性的一科,同時任教新高中及IB中文科的陳老師說,中文課程A的程度,差不多等同大學一年級的水平。取得雙學語文憑的,無論如何都是尖子。

李寶椿為龍頭大哥

相對於拔萃男書院的卓越為本,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聲言著重天下為公。位於馬鞍山的校園為慶祝聯合世界書院創校50年及香港李寶椿成立20週年,四周掛上了色彩繽紛的心意卡,是學生們響應國際和平日而寫下的心願。更顯眼的是牆上掛上大大幅橫額:天涯若比鄰。迎面而來的學生包括各色人種,女同學的背心熱褲,當然較男拔的白色男生校服有活力。
該校每年取錄50名本地新生,餘下70個學額給予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多年來,港生成績都優於外地學生,譬如今年若單計本地學生的表現,平均成績其實高達38.88分,是香港眾校之冠。校長艾德華(Arnett Edwards)透露,本地生多數來自傳統名校,但也有來自「一般學校」的,譬如張祝珊、元朗鄉議局中學、荃灣公立何傳耀、循道、陳瑞芝、林裘謀等(當中大部份都是英中名校),還有部份來自本地國際學校。
要考入李寶椿,實在要有過關斬將的勇氣與實力,據剛畢業的Kaylie透露,考生先要參與一個三小時的學科測驗,約600名報考者中,一半「肥佬」;然後是一整天的挑戰日,像幼稚園面試一樣,基本上以玩遊戲為主,考官從而觀察各人的EQ、與人合作解難的技巧、是否有領導才能等,最後一關是面試。

是但男女難被選上

艾德華強調,收生時「成績不是唯一和首要的考慮因素」,學校更著重學生是否有熱誠(passion),「他們在報考過程中,要顯示出對週遭事物的熱誠,譬如以一己之力,可以如何改變世界」。凡事沒主見的是但男是但女,很難被選上。
艾德華尤其呼籲來自「一般學校」的學生要有夢想,排難而上,「我們希望取錄更多來自香港不同學校的學生,令學校的組成更多元化,這才能反映出我們紮根於此,與社會上各階層的組合成份一致」。李寶椿屬寄宿學校,每年學費高達22萬元,較男拔萃的5.8萬元(另寄宿月費5,250元)還要富貴,普羅大眾根本難以負擔。幸好有一個非常慷慨的獎學金計劃,基本上家庭年入少於30萬元的無殼一族,可獲全費豁免;年入70萬元的也可獲六六折收費。
當了多年IB龍頭大哥,突然冒出一班本地直資學校競爭對手,聖保羅男女中學明年將有首批IB學生應考,艾德華堅持李寶椿的特色是國際化。聯合世界書院屬下共有12間學校,分佈歐洲(5間)、美加(3間)、非洲(1間),亞洲三校分別位於香港、新加坡及印度。德國新校將在2014啟用,北京與以色列的建校計劃也將上馬,其聯校網絡的名氣,是超越香港地域的。
3 : GS(14)@2012-10-28 09:07:2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28/18050890

IB學制Q&A
4 : 寧采臣(25759)@2012-10-28 09:44:39

入得女拔同聖保羅男女真係頂班馬, 真係first-mover
5 : GS(14)@2012-10-28 09:56:07

4樓提及
入得女拔同聖保羅男女真係頂班馬, 真係first-mover


有錢或者好聰明,讀左就肯定有個保障啦
6 : 寧采臣(25759)@2012-10-28 09:59:05

5樓提及
4樓提及
入得女拔同聖保羅男女真係頂班馬, 真係first-mover

有錢或者好聰明,讀左就肯定有個保障啦


唔一定讀ED先出頭, 佢地可能無street intelligence哈哈
7 : GS(14)@2012-10-28 10:11:03

6樓提及
5樓提及
4樓提及
入得女拔同聖保羅男女真係頂班馬, 真係first-mover

有錢或者好聰明,讀左就肯定有個保障啦

唔一定讀ED先出頭, 佢地可能無street intelligence哈哈


d古惑野唔學好過啦,學左驚他們對個世界絕望
8 : 寧采臣(25759)@2012-10-28 10:13:19

7樓提及
6樓提及
5樓提及
4樓提及
入得女拔同聖保羅男女真係頂班馬, 真係first-mover

有錢或者好聰明,讀左就肯定有個保障啦

唔一定讀ED先出頭, 佢地可能無street intelligence哈哈

d古惑野唔學好過啦,學左驚他們對個世界絕望


但佢地唔明白世界係唔完美
9 : GS(14)@2012-10-28 10:21:01

呢種過程需要幾年,他們出來打工就會明...如果過得到呢關,他們會好勁,勁的程度令人驚...否則就一世趴在呢度
10 : 寧采臣(25759)@2012-10-28 10:22:23

9樓提及
呢種過程需要幾年,他們出來打工就會明...如果過得到呢關,他們會好勁,勁的程度令人驚...否則就一世趴在呢度


好認同, 要適應落差, 社會上太多猛獸
11 : GS(14)@2012-10-28 10:23:25

10樓提及
9樓提及
呢種過程需要幾年,他們出來打工就會明...如果過得到呢關,他們會好勁,勁的程度令人驚...否則就一世趴在呢度

好認同, 要適應落差, 社會上太多猛獸


都是一場戲,盡左力就算啦,不過如果大家都是咁,唔知呢個世界會變成點?
12 : greatsoup38(830)@2012-11-04 15:04:2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21104/18056587


剛剛完成了一個關於國際文憑課程(IB)的專題報導,一直以為自己當了五年IB家長,理應對這題目手到拿來,但經過與資深教師及學生不斷的討論與探索,發現自己對這學制原來一知半解,實在汗顏。尋根究柢期間,出現了一個令我相當困擾但始終抓不緊答案的問題:到底IB一條龍好不好?當日為小悠、小芊選校時,多少也因為學校提供由小學至中學至預科的IB一條龍課程,因為在幼稚園階段,為了入讀心儀學校而不斷面試甚至不斷搬家,實在令我們一家疲憊不堪。既然大家都說IB好,一條龍升學又免去了小學後又要撲學校的煩惱,由獲得學位那刻開始,我們一心以為女兒們的學業已走上康莊大道。


五年過去了,小悠升上了中學,小學階段的IB學習算不算獲益良多?這個問題不易回答。當然,她的校園生活很愉快,做人積極樂觀,對身邊的人與事,尤其是老弱貧困更是關愛有加,而且留心世界大事,世界和平真是她連續多年的生日願望,IB提倡的世界視野與關愛社群,令她獲益良多。然而作為一個典型的香港家長,對於她的學業成績難免有點擔心,中文固然是一塌胡塗,數學也實在不能算是滿意,相對於自己小時候的學能測驗(已成了歷史名詞、遠古產物),總是感到IB一代知識根基不夠紮實。
走訪各校期間,有很資深的IB教師私下表示,他們十分推崇IB的DP預科課程,因課程要求甚高,的確是銜接名牌大學之途,但對於小學PYP與中學MYP課程,其實甚有保留,「MYP課程太淺易了,根本銜接不到DP。」他引用「布魯姆的學習層次」(Bloom's Taxonomy)解釋,指MYP課程一味著重對知識的分析、綜合和評價,但忽略了最基本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以致出現「學生說話頭頭是道,似乎懂得很多,但一深入瞭解便發現知識層面其實很薄弱。」

  

這解釋了為甚麼很多直資名校情願一校兩制,在初中階段也堅持保留傳統課程,到預科時才容許學生轉攻DP。事實上,不少在鎂光燈下的IB尖子,其實都不是IB一條龍的學生,譬如IB名校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大部份學生是由傳統名校過檔;英基學校協會出產的IB狀元,中學時是修讀GCSE的,其轄下行IB一條龍的啟新書院,DP考試45分滿分中,平均分只有33.6分,較諸同屬英基而中學行GCSE的如南島中學(平均36.3分)、沙田學院(35.9分),成績似乎差了一截。同樣在中學時行MYP的滬江維多利亞學校,DP平均分33.8;啟思中學只有32分。
但在學制以外,學校歷史是另一個指標。PYP其實是一個很新的課程,97年創辦至今不過短短15年,MYP的歷史只多三年,兩者相比起DP課程已有44年資歷,認受性當然不同。香港的四十五間IB學校中,只有八間開辦MYP課程,PYP與DP各有二十五間,而開辦PYP與MYP的學校,大部份的IB歷史只有數年,譬如上文提及的啟新書院及滬江維多利亞學校,均獲IB認證不過六年;啟思中學更新,只有短短三年;現時坊間很多以IB作招徠的學校,甚至連首屆IB畢業生也未有。
漢基國際學校暫時是唯一間行 MYP與DP一條龍而成績出類拔萃的學校。該校是香港的IB先驅,20年前已開辦DP課程,MYP也有10年歷史。觀乎學校由08年的平均分36分,攀升至今年的38分,有理由相信透過經驗的累積,可令學生的成績有所改進。
這篇文章旨在鋪陳事實,所謂一條龍的迷思,正是因為我本人對IB接龍是否理想的升學之途,暫時也找不出肯定的答案。香港學制近年改了又改,不論是傳統學校的家長,還是IB學校的家長,似乎都迫於無奈要在子女的前途上賭一鋪。只能希望學校隨著時日改進,到小悠升讀預科時,她的IB學校已可躋身成績優異學校之列。
「媽咪,將來做工辛苦些,還是現在做功課辛苦些?」小悠今天早上六時多便起床,把同組同學們未有完成的功課補上,以免全組零分。
「當然是做工辛苦十萬倍了。」
「噢,那將來我真的不能工作,只能留在家無所事事了。」
學校似乎也意識到問題所在,小悠升中後,MYP功課之多,令過慣PYP優哉悠哉學習生涯的她有點吃不消。為令PYP與MYP可與艱深的DP課程銜接,連帶在PYP階段的小芊,今年開始功課量也驟增。我又開始擔心,太多的功課,會否破壞了她們愉快學習的成長經歷呢?

作者:蕭煒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