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吉利前世今生:从回收废金属到造汽车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3/328366.html


上世纪末时,国内汽车产业有着“6+3”的格局,以上汽、一汽、东风为代表的国内车企,加上唯一的一家民营车企——吉利。

作为创始人的李书福,此前是浙江台州从事摩托车制造的企业家,在1999年,李书福的摩托车厂年产达到了43万辆,实现产值15亿元。虽然这点现金 对于汽车产业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手握这些钱的李书福开始规划他的汽车产业帝国。

这位浙江人显然充满想象力,他的第一桶金来自废旧金属回收,有了点钱就在自家村里开设照相馆,后来他用这些钱去开设了电冰箱厂,等到再有了积累,他 又做起了摩托车。如果有谁是干一行、爱一行的话,那肯定不是李书福。

不过,直到昨天晚上,汽车这一行已经让他迷恋了14年之久,可谓最长的一次“恋爱”。当1996年,李书福把自己的亲信,现任吉利宁波基地总裁的安 聪慧叫到身边时,他告诉这位刚刚来到吉利工作的年轻人,他们要在台州临海做一个汽车项目。

安聪慧当时十分狐疑,因为他们没有生产汽车的资格,原先申请的是一个摩托车项目。他问李书福,是否要生产农村大街上满处跑的微型面包车,李书福则拍 拍自己的奔驰车说,这才是他想要的。

没有生产许可的情况维持了很久。1998年底,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车下线,市场价定在4.79万元,成为当时中 国最便宜的“电喷车”,当时上海大众的普桑售价近20万元。豪情的价格得到了众多家庭购车者的关注,市场需求渐旺。

不过,李书福再次撞大运。不久,他从四川德阳一所监狱汽车工厂拿到了一个车型目录,车型生产基地从德阳搬到了台州临海。2001年12月26日,国 家经贸委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吉利集团生产的轻型客车HQ6360、MR6370和三厢式轿车MR7130又名列其中,这标志着民营 企业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正规军,吉利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2001年~2002年,在宁波北仑,通过收购日本人的破产钢结构企业,李书福拿到了不到1000亩的土地,这里后来诞生了吉利的第二款车型——美 日。加上此前建立的临海基地,两大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年产2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

此后,利用汽车项目在地方政府中的号召力,吉利先后在台州、济南、湘潭、成都、兰州等地开出了若干汽车产业基地。虽然吉利的产能2009年在全国整 车企业中仅排在第十位,但从生产基地的数量来看,无疑将排在第一位。

另一方面,吉利自主技术的研发上,也不断成长。吉利快速地从创始时,无图纸、无模具、无标准的状态中,过渡到拥有变速箱、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的企业。

发展上述技术的同时,吉利在2005年登陆港交所,吉利控股(00175.HK)作为李书福的资本平台,成为吉利后来对外实施并购的主体,不管是收 购英国锰铜、澳大利亚DSI,还是吸引诸如高盛这样的战略投资人,吉利控股都是资本运转的核心部件。

事实上,李书福本人原先也是个资本玩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他刚刚离开电冰箱业时,参与了海南的房地产开发热潮。后来,中国足球的火爆也吸引 充满好奇心的浙江人参与其中,不过这些投资案例都失败了。

资本运作实际不是这位浙江人所擅长的,他的财技更多的是其团队的财技;而吉利之所以能成功,和李书福作为实业家对于产业的敏锐嗅觉分不开。

“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这辆汽车来自中国,没有天窗、地毯,也不豪华。无论你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你们同意还是不同意,这就是汽车的未来。”当吉利 第一次参加底特律车展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主持人在吉利展台上如是说。

如今吉利收下沃尔沃,未来的大幕缓缓开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30

“西太平洋大学”前世今生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2/0NMDAwMDE4NjI0Nw.html


中国“打工皇帝”唐骏的“学位门”事件,以及牵扯出的长长的“国内高管校友录”,使大洋彼岸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一夜之间成为“名校”,尽管它今 天已不复存在。

“首先,你问的是什么大学?Right,加州米拉马尔大学。事实上,我们已经知道中国这些天正在发生的事,而加州米拉马尔大 学与西太平洋大学没有任何关系。”美国西部时间7月8日下午,加利福尼亚米拉马尔大学(California Miramar University)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这是位于美国西南边境圣迭市的一座在线MBA课程学校。

在 加州当地的教育系统目录上,它被记录建立于2005年。但事实上,一些更为广泛的参考资料如美国高校编年史——《高校内部》则记载,这所学校的前身,正是 卷入唐骏“学位门”漩涡中心的“西太平洋大学”(Pacific Western University)——唐骏所声称的他获得博士学位的母校。

西 太平洋大学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在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它又是如何突然消失,变成了今天的加州米拉马尔大学?随着本报记者在加州调查,“西太平洋大 学”的前世今生逐渐浮出水面。

创办:30多年历史的私立大学

调查显示,西太平洋大学这所私立大 学建立于1977年,曾拥有夏威夷及加州两所独立分校。两所分校拥有相同的出资人,但互相之间不存在总部与分部的层级关系。

西太平洋大学 夏威夷分校被关闭于2006年,事情缘于夏威夷州政府针对包括它在内的66所类似“无证学校”所采取的法律行动。

维基百科对西太平洋大学 (夏威夷)的解释——“没有获得被美国教育部承认的任何资质证明,因此,其学位和学分不能被雇主和机构接受。”

另据本报记者查阅的夏威夷州 商务部与消费者事务官方网站,这份由法院对夏威夷分校做出的最终判决——《对被告西太平洋大学(夏威夷)的失责行为及最终审判》发布于2006年5月9 日。

该份最后判决中被证实的主要内容包括:

在2001年3月29日至2006年3月20日期间,西太平洋大学夏威夷分校未能 在官方网站妥善和充分披露其未获得由美国教育部认可的资质机构颁布的资质认证这一事实、未能保持真实准确的学生入学、课程、费用和入学率等记录、非法接受 或收取学费和其它费用或款等。

无证经营及涉嫌买卖学位等欺诈行为最终使夏威夷分校走向末路。

校史:

学位 丑闻引发多国政坛风暴

据本报记者查阅的《高校内部》资料,实际上除美国之外,国际上已有多起由“西太平洋大学”所引 发的政坛风暴。

比如在2005年夏天,被揭露有偷税行为的澳大利亚前法官Marcus Einfeld,被发现其博士学位来自美国西太平洋大学。

2005年年底,上任仅一年多的Barry Mcsweeney被迫辞去“爱尔兰首席科学顾问”一职,原因也是关于其博士文凭是否来自“文凭工厂”西太平洋大学的持续性争议。Barry Mcsweeney是爱尔兰历史上第一个政府科学顾问。

而早在2006年前,韩国国会议员和警察已展开目标针对150名高级政府人员的调 查,调查内容为这些高官的高学位是否来自未经批准的外国大学。最终,他们中被证实有34人从西太平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但这些案例中的“学 位”,无从查明到底是来自西太平洋大学的夏威夷分校,还是唐骏声称的给他颁发博士学位的加州分校。

但可以确定的是,西太平洋大学无论是夏威 夷分校还是加州分校,都有着不光彩的过去。

事实上,早在夏威夷分校被关闭前,加州分校就已经麻烦缠身。

案发:

调 查员卧底侦察“文凭工厂”

2004年5月,美国政府问责局向美国参议院政府事务委员会出示了一份为期8个月的调查报告。这份调查报告涉及: 有联邦雇员从文凭工厂获取文凭以及多家无证经营和涉嫌买卖文凭的学校。

本报记者在加州查阅了这份长达9页的PDF报告,其中记录了调查人员 以“卧底”身份接触三所学校,证实其有未经授权擅改账单的做法,以及滥发文凭使学生能够通过支付金钱获得由联邦政府颁布的学位。

调查人员指 出的这三所学校中,就包括位于洛杉矶的西太平洋大学加州分校(Pacific Western University (Los Angeles, California)。

“学校代表向我们的卧底调查员强调,他们不提供业务,也不允许学生报名参加个别课程或培训,”这份调查报告记载道:这些学校代表曾向卧底人员表示学 校需要一次性收费,但会调整具体的收费结构以顺利通过联邦政府那边的审查,比如将整体收费分除到各个课程上,学生必须参加,最终创造出一个犹如每学年学费 都有被收取的假象。“所有的学校代表都表示,他们学校已经有学生通过这种支付方式获得由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学位。”

调查报告列出了这些学校 每年为学位收取固定费用,“如西太平洋大学给国内学生的收费标准如下:本科学位2295美元;硕士工商管理学位2395美元;博士学位:2595美元。”

遭遇调查,丑闻曝光,这使得加州分校面临前途的重新选择。此前,西太平洋加州分校与夏威夷分校都由同一位出资人和业主经营。

最 终的抉择是,加州分校在被调查的2004年改换了东家,被出售给了新的业主,从而试图获得重新开始的机会。

出售:

“西 太平洋大学”不复存在

“加州分校已于2004年出售,新业主与夏威夷分校毫无瓜葛。我们在过去六个月中已经重新聘请 了完全不同的教师。” 西太平洋大学加州分校校长Dominic Mwenja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称。Dominic Mwenja的这些话被记录在《高校内部》一篇写于2006年12月15日 的文章《名字意味着什么?》中。

名字看来的确很重要。在改换新 的业主3年后,为了与过去撇清关系,易主后的加州分校,在进行大幅度的人事重组后开始新的经营管理,并于2006年1月将地址从洛杉矶迁徙至加州圣迭市。

之 后,他们聘请全新的师资。同时更改了那个和不良的声誉相联系的校名,新校名曾考虑使用“California University”,最终在2007年定名为“加州米拉马尔大学”。

在经历这一番变动后,2006年前后,“西太平洋大学”这一实体已 经不复存在。

由它脱胎而来的加州米拉马尔大学也逐渐结束了无证经营的历史。2009年6月,它获得美国远程教育和培训理事会 (Distan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uncil,简称“DETC”)颁布的国家级资质认可。同年12月18日,又获得第二个独立的认证委员会认证ACICS。后者与DETC一样都是由美 国教育部确认的官方认证机构。目前,加州米拉马尔大学提供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看来这一切做得卓有成效,以至于如果不是一个明星般的“校友” 一年后在大洋彼岸引发的风波,“西太平洋大学”这个名字以及它所代表的过去或许不会再有人提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2

太子奶前世今生:谁来重组尚为迷雾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2OMDAwMDE4OTc2OA.html


“太子奶破产了,株洲人尽皆知。”7月29日,株洲酷暑,偶有的士载着客人来到偏远且清冷的太子奶基地,650亩的厂区仿如一座中世纪城堡,成为株洲市西大门株洲大道上独特的风景。

“这些来客主要是要债的、供货的,估计还有部分是记者吧。”出租车司机非常熟练地把太子奶近十多年来从创业、辉煌到没落总结式地介绍了一遍,“曾经是明星企业,这个故事株洲市民耳熟能详,当年进去找份工作都好难的,现在好多工人都还没有拿到工资呢。”

7月23日,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湖南太子奶集团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太子奶集团)破产重整。

此 时的太子奶,落魄感在厂区内各个角落蔓延,中央区草坪上的杂草恣意地生长,已停工的第一分厂阴暗闷热,未完工的第四分厂一片狼藉。只有在第二分厂二楼,太 子奶托管方株洲高科奶业经营有限公司的办公区内,工作人员略显忙碌。“最近非常忙,你们都知道,经销商、债权人、企业员工都要应付。”株洲高科奶业董事长 文迪波对本报记者说。

与此同时,被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选定的太子奶集团破产重整管理人——北京市德恒律师事务所开始着手调查了解太子奶集团的资产债务状况,株洲市政府也在紧锣密鼓地与战略投资方频繁接触。

但据本报记者了解,直到目前,有关太子奶破产重组还没有明确的利益平衡方案,也没有确切的战略投资者拿出真金白银来拯救这个企业。

逝去的太子奶集团

即使门庭衰落,从一幢幢建筑风格优雅的厂房、停放在厂内大院里的员工接送大巴依然能感受太子奶集团昔日的辉煌与热闹。

记者在厂内“红胜火”超市了解到,2007年,该厂区人最多的时候共有2000多人,而现在的总人数只有高峰时期的十分之一,以至这家厂区唯一的超市难以持续经营,超市内的货架开始拆卸,仅有不到一半的存货出售。“红胜火”超市或将撤出太子奶厂区。

“2008年底到2009年,经常都有员工闹事,把外面那条进出货物的路都堵了,要求太子奶集团还工钱,后来还是株洲市政府出面,由高科奶业出钱还了一部分。”该超市店员说。

不仅是“红胜火"超市,事实上,太子奶集团也早在今年2月11日被迫撤出了太子奶株洲总部。在二号工厂的二楼,巨幅王熙凤铜版像挂在宣传墙上,“讲话算数,奖罚分明,人财物权集于一身。”显然,凤姐的这套管家本领颇受太子奶集团创始人李途纯推崇。

然旁边的太子奶集团办公室、会议厅、太子奶集团“十年成长史展厅”等房间大门紧闭,皆被高科奶业于2月11日贴上封条。据太子奶集团新闻发言人潘意向记者介绍,“我已经好几个月不涉及公司的这些事情,也很久没去公司上班了。”

这家曾号称最大乳酸菌生产的企业多年来集人、财、物权于李途纯一身,1996年,李途纯创立太子牛奶厂,后逐步摸索出品牌与渠道经营之道。

据太子奶经销商李先生介绍,“2005年前做太子奶渠道的人确实为太子奶的市场推广立下汗马功劳,当然那个时候公司品牌投入量大,给经销商返点也高,大部分经销商都挣了钱。”

据李回忆,太子奶是当时少数采用分级经销商销售模式的企业,“很多其它企业都是采用总代理方式。”分级经销商销售的优点在于根据经销商销售规模分等级进行折扣和返点,刺激经销商开拓渠道,增加进货量,此法类似于直销。

太子奶集团规定,每年年底一级经销商必须将该年销售额度的10%作为保证金一次性打到太子奶账户,太子奶为此支付高于或相当于银行存款的利息,此后每月进货前经销商必须结清货款,太子奶才予发货。

此举对提升太子奶现金流起到了关键作用。太子奶的政策是“先打款后发货,卖不掉的货可退回厂家”。经销商除了可获得正常的经销利润和年底返利外,还可获得额外的高于银行的保证金利息。

“2002年我当时签了不到100万元的合同,太子奶奖励一台货车,2003年我打的货款上了100万元,太子奶就奖励一辆桑塔纳2000。”李先生说。

太子奶建立了一套前所未有的“零风险经营”模式,而该模式却为李途纯的牢狱之灾埋下隐患。

据李先生回忆,很多经销商拼命多打款,多拿货。打款越多,利息越高,拿货越多,现金折扣也越高。没卖掉反正可以退回去。

2006年,太子奶集团曾公布,其在全国30多个省市设立了100个销售分公司,分公司在销售地区发展经销商,3000多个一级经销商、10万多个二级批发商、400多万个终端零售商,直接参与太子奶多级营销的人员达400万人,已经建立起一支庞大的经销网络。

太子奶集团于2005年即对外宣称销售额达到15亿元,2007年创出30亿元的历史新高。而今年4月,有太子奶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太子奶史上最好的销售记录还没有超过17亿元。

“这 可能涉及退货的问题。”李先生认为,在2007年前,太子奶的终端消费是在增加的,退货比例不是很高,但2007年后,经销商不再在开拓市场上下功夫,而 是四处寻找能打入货款的机会,而太子奶集团也利用了经销商越来越多的资金,进行经营性周转。“2007年,太子奶的入账确实很高,但退货比例也增高了,实 际销售率在降低。”李说。

资金诱惑的陷阱

拥有大量现金流的太子奶集团信心急速膨胀。按照李途纯当年的规划,其规划发展的产业包括奶业和非奶业产业,并于2007年开始陆续布局商业、食品、旅游、服装、化妆品等产业。

根据太子奶集团办公室宣传资料显示,李途纯控制的日出江南控股集团旗下拥有12家非奶业子公司,在太子奶集团的企业战略规划中,日出江南控股集团旗下各非奶业产业的未来5年计划清晰了然。从2007年2.2亿元的销售目标起,到2012年增量至17.3亿元。

“5-10年,奶业、食品等发展30个分公司,预计控股11家上市公司。”年过五十的李途纯认为,实现企业1000亿元销售目标,打造世界500强,是个终极目标,“10年不行,20年!一代不行,两代!!!”

因此,李途纯让年方二十出头的儿子李帅掌管红胜火商业、湘味食品、辣翻天等产业,让其前妻负责五仙山度假旅游开发项目,其现任妻子负责太子化妆品、太子童装和传媒业务,为培养下一代打根基。

而 李途纯的个人精力则倾注于太子奶集团的资本运作上。2006年开始,太子奶集团频频受到各路外来资本的青睐。2007年1月,太子奶集团从高盛、摩根等国 外风投公司获得7300万美元的私募资金,并获得离岸公司30%的股权。2007年下半年,该公司又获得花旗银行等6家外资银行5亿元的低息贷款。

李途纯与三家私募投资方还签了一份“对赌”协议:在收到7300万美元注资后的前3年,如果太子奶集团业绩增长超过50%,投资方将降低股权比例;如完不成30%的业绩增长,太子奶集团创办人李途纯将会失去控股权。

此后太子奶进入“疯狂销售期”。据上述公开信息显示,太子奶集团最多的时候在全国发展了7000多家经销商,是2006年该公司公布经销商人数的2倍多,最多的经销商打款高达1200万元。

此外,太子奶集团开始集约资金全国布局,欲打造8大基地,并于当年基本完成株洲、北京、湖北、成都四大基地的建设,华东昆山基地项目也进入实施阶段。按照建设规划,完成后太子奶集团的总产能达7000吨以上。

而终端消费者不增反降,2007年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运输费用的上涨直接压缩奶业的利润空间。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奶业市场进入寒冬,太子奶的终端更是一落千丈。

“2008年后,太子奶退货率很高,太子奶集团月结收入越来越少,生产浪费越来越明显,但要支付的利息还是很高,所以资金肯定周转不过来。”上述李先生认为。

有接近太子奶高层的知情人士透露,2008年1月份结束后,太子奶集团没有按照承诺完成业绩同比增长30%,后海外三大投行曾一度按照合同拿走了李途纯的控股权,并欲将太子奶集团控股权出售给雀巢集团。

“也可以说是个陷阱,如果业绩保持30%以上的增长,投资银行是稳赚的,如果不到30%,三大投行就相当于帮助跨国集团完成一宗奶业收购。”该人士说。

不巧的是2008年中期开始,包括雀巢在内的跨国巨头都深感市况欲下,收缩扩张战略,拒绝了对太子奶集团的收购。“在李途纯的努力下,三大投行又将股权还给了他,并要求李途纯投入3000万元补给企业,并尽快启动第二轮融资,准备上市。”上述人士透露。

2008年下半年开始,太子奶集团铤而走险!据李先生介绍,2008年中,太子奶集团曾宣称与经销商共同分享企业成长成果,让经销商参股投资新的生产基地,通过这种战略合作,经销商将不再是简单的经销商,而变成了太子奶集团的股东。

2008年,太子奶集团规划许昌生产基地投资1亿元,太子奶集团控股51%,另外49%的股份由三大战略投资者共同持有;宁夏基地总投资2亿元,太子奶集团也是占51%的股权。太子奶集团曾对上述两个生产基地向经销商让出股权。

与此同时,2008年8月,太子奶集团李途纯曾公开对媒体声称,全球十五大银行及财团已经完成对太子奶第二轮私募的调查,将再次注入的资金达1.5亿到2亿美元,促进太子奶快速扩张,从而推动其上市的进程。

由此,很多经销商对太子奶集团上市深信不疑,“当时觉得有机会入股很难得,且投入的资金是建生产基地,都是固定资产,没什么风险。”李先生说。

陷阱一环扣一环。2008年底,第二轮融资并未实现,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六大财团因自身危机提前向太子奶集团催款,并提高借款利息,太子奶集团坍塌。

重组迷局

2009年初,株洲市政府对太子奶集团出手相救,局面开始越来越复杂。拯救太子奶集团的主导权在李途纯与株洲市政府的代表企业株洲高科奶业经营有限公司之间此消彼长。

“其实就是谁来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问题,如果由李途纯来引入,他基本上依然掌控企业,掌握控股权,但是高科奶业在托管太子奶期间为其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需要合理回报;若由高科奶业引进战略投资方,则李途纯将会失去太子奶集团控制权。”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今 年6月中旬,株洲市政府消息称,株洲市公安局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李途纯等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株洲市委宣传部通报说,警方初步查明,截至2009 年12月,湖南太子奶集团在全国范围内面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或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1.3亿余元,其中绝大部分没有兑付。

记者从上述知情人士了解到,截至目前,李途纯的儿子李帅、太子奶集团财务总监李颖、日出江南集团法定代表人李舒谦等9名人士都被抓过,但只有李途纯没有能够被保释。

今年6月,在原太子奶集团工程部的四合院里办公近一年半的高科奶业移师二号厂房二楼办公。太子奶集团完全进入后李途纯时代。

太子奶究竟欠多少债?记者联系此次负责太子奶破产重组的管理人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马凌云,马表示其调查团队刚刚进驻太子奶,尚未摸清太子奶集团的真实财务状况,同事正在通知债权人前来进行债权登记。之前有外界传出太子奶集团欠债高达30亿元,而李途纯自己宣称为21亿元。

马凌云表示,破产重组首先是要清理资产,查明财务状况,然后征询债权人意见,解决债务偿还问题,最后引进战略投资方盘活存量资产。

文迪波对记者表示,株洲市政府非常重视太子奶集团的重组,从未间断过为该公司寻找战略投资方,凭着“太子奶”品牌、充足的产能及其完善的渠道,很多投资方都有兴趣。

今年年初,高科奶业宣布已经与北京商络财讯数据有限公司及上海明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方组成投资联盟对太子奶战略投入5亿元,高科奶业还曾宣称第一期资金及派驻的管理人员已经到位。

然文迪波对记者表示,“要招商引资把太子奶做强做大,就必须首先完成破产重组,这是前提,否则,没有企业敢来接盘。”

按株洲市政府的规划,破产重组启动后,首先是剥离太子奶的闲置资产,解决过剩债务,使太子奶能够迅速瘦身,即使其资产规模降为3亿-5亿元,负债不超过3亿元。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太子奶集团株洲、北京、湖北、成都、昆山五个基地土地总面积约3200亩,加上许昌、宁夏等小生产厂,总面积近4000亩,建成厂房约3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预算总成本15亿元左右。

此外,同属于李途纯的日出江南控股集团与太子奶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子奶集团与日出江南之间的业务关联度及财务关联度有多大,尚需清盘管理人定论。

而7月14日,太子奶66681.65平方米的北京基地的土地和厂房以8000万元估价拍卖,但参与竞拍方未达到报名数量而被取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47

“蒜你狠”前世今生:炒家狂欢间歇性落幕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25/5NMDAwMDIxMjc5NA.html

 张红雨所从事的工作跟投资做打算生意根本不搭边,但是偶然的机会,这位来自河南的乡镇医生,和各路资金一样,投入到山东的大蒜生意中。

    2006年,在一个大蒜主产区上冻当地朋友的鼓动下,毫无经验的张红雨拿出12万元,交给这个朋友一起合伙做大蒜生意,哪成想过不多久,12万元都打了水漂。

    经历最初的投资血本无归,张红雨终于在2009年一年打了个翻身仗。他不仅把之前赔进去20多万捞回来,同时也让自己跻身投资大蒜成功者之列。虽然按照他的话说“只是一个小户”。

    同样来自河南的冯湛民已经在大蒜买卖市场驰骋了10多年,冯湛民告诉记者,“做得最好的时候,是2009年,投入100万左右的本钱,做完一年能赚到100万元。”

    这一切得益于席卷全球甲流疫情,疫情成为大蒜收储商们继续拉升价位的心理支撑。而且当时市场很“给力”,尽管卫生官员、医学专家都出面澄清“吃大蒜可预防甲流”的说法证据不足,但仍挡不住大蒜炒做的狂热。

    “蒜你狠”经历了2009-2010跌宕起伏,各路资金,在此演绎,成则王侯,败则落寇。而2010年成为大蒜炒家们的分水岭,来年已经不再看好。

    输赢之间

    第一笔投资血本无归后,张红雨一直没搞明白,“钱是怎么没的”。

    这12万元对于他这样一个乡镇医生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倍感郁闷的他一直没明白是怎么赔进去的。“我想知道为什么会赔,2007年,我自己赶到山东那边去找原因。”

    后来他了解到,2006年,当时大蒜的价格比较高,他投资的12万元都是每斤3-4元收购,但是后来因为价格下跌的比较快,他的朋友没来得及出货止损,12万元就交了学费。

    没有经验的他尽管由当地朋友的帮助,仍是没有摸着门道,结果还是亏。

    2007-2008年连续赔钱后,张红雨找出了赔本原因:当时缺少经验,不懂得市场行情变化,收购后,不知道何时出手,结果在随大流中没抓住机会。

    张红雨表示,“当时的市场行情是供大于求,价格比较高的时候进货,没多久就下来了,这样出现2007-2008年连续亏损。”

    为找到门道,这两年张红雨先后投入的15万元资金,比2006年好的是,他收回来5000元。

    但这并没有让他放弃,他认为赔掉的钱永远不可能靠工资挣回来。

    2009年,国内甲流疫情刚刚在国内流传,5月20日,张红雨出手收购了50吨的湿大蒜,当时收购价为0.3元/斤,转眼到了9月份的时候,甲流疫情扩大,他手上的大蒜每斤涨到2.1元,升值了7倍,他当即选择出手,结果赚了18万元,前期的亏损几乎都能弥补上。

    两个月后,张红雨为他的很快出手感觉后悔,因为到了11月18日,金乡县交易市场每斤大蒜价格已经超过3.7元,如果多等两个月,他可以多赚将近20万元。

    中国大蒜网的数据显示,在国内大蒜主产区的山东金乡,直径为5.0cm的大蒜头当年11月18日成交价已涨至3.75-3.8元/斤。在山东农贸市场上的零售价攀升至5元/斤。

    不过,他坚信,只要甲流疫情还在,接下来这个冬天,他还有机会。

    2009年的时候,整个平均收购价在1.6-1.7元/每斤,张红雨经手买卖的大蒜利润在50%,最高时他出手一次收购过100吨。

    相对于张红雨的经历跌宕起伏,同样来自河南的老乡冯湛民凭借10多年的摸爬滚打,则是做的相当平稳。即使是亏也是亏损较少。

    冯湛民投入的本钱相对比张红雨的大,每年都会投入上百万元进行大蒜买卖。冯湛民最初是给河南省外贸公司做,后来发现做大蒜有利可图就出来给自己做。“最开始的时候,手里只有五六万元本钱,一步一步的做,每年行情好了也就能赚一些。”

    不过,也有赔的时候,2002年,冯湛民以0.4元收购的大蒜,到后来,价格下跌,连本都要赔进去了,最后再用仓库的大蒜抵价。

    目前,冯湛民主要是在河南当地做大蒜生意,他表示,“行情好了,在河南做与山东一样赚钱”。

    但是作为大蒜买卖的行业老手,他同样经历了张红雨2008年的失利,回想起当年的经历,他表示,“赔的惨得很,收了100吨大蒜,最后行情不好,只能赔本卖。”

    借甲流翻身

    在张红雨们的眼里,2008年是个不祥的年头,而转过年头的2009年,则是他们收储大蒜狂欢的“嘉年华”。

    2009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甲流疫情也在中国爆发,从而催升了大蒜行情。大蒜具有消毒杀菌效果使其在全国各大城市旺销,但是,当时没有证据表明其可以预防“甲流”,也没有迹象表明会被炒家疯抢。

    2007-2008年的赔本没有阻止张红雨再放手一搏,凭借敏感的判断让他抓住机会。5月20日他开始收购了50吨湿大蒜,价位在0.3元/斤。8天后的5月28日,湿大蒜已经从从0.3元/斤攀升为1.2元/斤。当时,国内刚开始闹甲流。

    2009年11月份,张红雨判断,“年初看到一些数据,说今年全国大蒜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35%以上,就感觉行情要回升。”然后5月份甲流在全球暴发,想到大蒜有杀菌消毒、预防感冒的功效,就更坚信2009年定会有个好行情。

    7月20日,张红雨以1.4元/斤收购干蒜,到8月初,干蒜价格就涨过了2元。“大蒜商们就像打仗一样紧张,都在抢大蒜。”张红雨说,最高时他出手一次收储130吨干大蒜。

    2009年的时候,张红雨的大蒜收购整个平均收购价在1.6-1.7元/每斤,他经手买卖的大蒜利润在50%。经过2009年一役,他不仅弥补了之前的亏本,同样又赚回超过前三年亏损之和。

    看准机会的他,手里的存货不再轻易出手,那都是些直径为6.0cm的精品大蒜。当年11月份,甚至有买家开价7200元/吨,胸有成竹的张红雨不为心动,“不涨到8000元一吨以上,我是不考虑的。”

    在经历了2008年的亏损之后,冯湛民同样迎来2009年的甲流行情狂欢。

    2009年冯湛民大蒜收储价基本上在1.2-1.3元、1.5-1.6元,一般是入库后,到10月份就可以卖,一直可以卖到来年的4-5月份。

    冯湛民收储的价位很关键,在当时的金乡县很有代表性,当时蒜商们建仓价位大都在这个区间。中国大蒜网调查显示,2009年大蒜收储商平均入库价格在1.5元-1.8元/斤。

    当大蒜行情涨至2元/斤时,温州、福建、东北的不少炒家在金乡县大量租用冷库进行短期炒作。

    谈到去年的行情,冯湛民显得比较开心,“去年还可以,投入100万左右的本钱,收购价便宜,能赚个100来万元。”

    跟冯湛民很熟悉的中国大蒜网市场部经理王浩说,冯湛民每次收储都在200-300吨,入库以后只存2-3个月就已经出货,赚了一笔后再次出手,做得很灵活。

    而与此相比,2008年10月大蒜市场惨淡的时候批发价格每公斤只有0.15元,而到2009年11月22日,金乡的6公分大蒜交易价格已经突破每公斤7.8-8元。从最低点到新高,价格翻了52倍,时间只用了1年时间。

    11月中旬的大蒜每吨出库价与9月25日时相比已上涨了2000元,与7月中旬相比则上涨近1倍。

    11月23日,国际大蒜贸易网公布的中国10个主要大蒜交易市场的价格6公分大蒜每公斤均突破7.6元,出口大蒜每吨均超过7600元,江苏邳州市场甚至高达每吨8850元。

    尽管甲流疫情催生大蒜行情,但张红雨认为,当时供不应求则是蒜价飙升主因。

    王浩表示,表示,2008年由于大蒜价格扭曲,蒜贱伤农,致使作为大蒜主产区的山东种植面积大幅下降、产量减少40%左右。

    金乡当地市场,2007年入库是200万吨,2008年是158万吨,2009年只有90多万吨。

    炒蒜热退潮

    经历了2009年的疯狂后,进入今年大蒜价格虽然仍然在飙升,但是高潮来临,低谷也至。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据显示,2010年1月1日到6月1日,新发地普通大蒜的批发价格为3.3-5.5元/斤,而在2009年同期,仅为0.2元到0.87元,平均上涨了8.22倍。

    5月10日,北京八里桥批发市场大蒜价格12元/公斤,北京一些大型超市的大蒜零售价格20元/公斤;5月11日,济南某超市大蒜价格19元/公斤。而一两个月前,大蒜零售价还只是每斤4-5元。

    2009年轻而易举就能大赚特赚,转过年头,继续火热的蒜价让大蒜收储商们炒红了眼。中国大蒜网市场部经理王浩告诉记者,“今年大蒜收购价格炒得高,当地存储商多少钱都敢去收购。”

    以至于有蒜商兴奋地喊出“2010年大蒜看涨到10元”的口号,但是当山东金乡等主产区蒜价一路涨至每斤约8元的顶点之时,市场开始出现“有价无市”。

   进入8月份后,热烧的大蒜价格开始掉头。8月20日是今年大蒜的最后入库时间,小商贩和农民手中的大蒜开始集中抛售,山东金乡、江苏邳州与河南中牟等产区的大蒜价格纷纷跳水。炒蒜热开始逐渐退潮。

    而山东寿光中远期期货电子盘10月大蒜合约价格从7月创下14440元/吨的历史新高之后就开始掉头向下,并连续跌停;龙鼎电子盘交易市场10月大蒜合约价格更是从14698元/吨的天价连续5个跌停,并在12000元/吨附近振荡。

    在2009年大赚一笔的张红雨却感叹,“今年行情不好,每斤3块钱收购大蒜会赔钱,人工费、仓储费用等加在一起,成本高。”

    “今年赚钱的蒜商不多,赔钱的占60%-70%,赚钱的只占20%-30%。”现在张红雨手头上没有大蒜了,不过,由于感觉今年行情不好,他没有透露今年的战果。

    而中国大蒜网市场部经理王浩认为,相对于去年,今年由于收储价格高,大蒜收储商们的日子并不好过,“今年40%的人赚钱,20%的人不赚不赔,剩下40%的人赔钱。”

    王浩认为,在上半年比较早收储的蒜商赚钱机会比加大,“6月25日后收购大蒜的蒜商不赚钱也不会赔本;7月份以后收储的蒜商就要赔钱了。只要超过5.5元每斤收购的,就会赔本。”

    在张红雨现在重新回到他的老本行做医生的同时,冯湛民仍然继续着他的大蒜生意。

    经验老道的他说,“今年收的价格高一点,卖的价格也稍微高一些,赚的不太多,在二三十万元。”

    冯湛民今年的入库价一般在6000-7000元/吨,出库价高的时候达到11000元/吨,这个价位上,每吨还能赚到4000-5000元毛钱。“今年100万成本也就能收购100-200吨大蒜,放在去年,至少能收购400-500吨”。

    2009年低价收购,出售价动则翻好几倍的情形难以再现。由于大蒜收储价已经被炒得很高,风险也就随之增加。

    大蒜价格落到7000-8000元每吨时,市场价格即使便宜,他也就选择出手,冯占民说,“如果库存量大了,风险就很大,说赔钱就赔钱”。这时的出售价有可能会赔本,因为当时,大蒜收储人工费、仓储费都是最高时。

    冯湛民周围的朋友有亏得很厉害的,2008年过了之后,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本钱去做了。

    相对来讲,冯湛民比较知足,“只要能赚一部分钱我就会卖了,我个人心态好。”就是这种能赚就收手的心态让他10多年的炒蒜生意上,赚多赔少。

    不过,谈到今年的行情,他也感叹“今年的价位做的没有意思”,“5-6年前,大蒜价格一般是5-6毛钱,今年价格高的离谱,整个大蒜行情不正常。”

    12月中旬大蒜的价格直径6厘米精品的大蒜,金乡当地市场价价格为5.6-5.7元/斤,直径5.5厘米的大蒜价格为5.2-5.3元/斤。“现在市场上一些收储商由于要还贷款,而且租用仓库也是一年一结清,月底前都要出货”。王浩说。

    炒蒜热潮已经在散退,伴随大蒜热产生的大蒜期货交易市场也已经曲终人散。王浩说,“听说山东寿光大蒜期货由于资本金问题关门了,金乡两家期货交易公司也都关了”。

    不止这些家关门,徐州中国果品交易中心、山东龙鼎电子交易市场、青岛国际橡胶交易所四家大蒜电子交易盘已经纷纷关门。

    这最新一轮的调控物价政策中,国务院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监管,抑制过度投机,取缔非法交易”。

    在今年大蒜价格最高的6月份,国家相关监管部门曾经出手监管大蒜炒作,王浩说,当时发改委在金乡蹲点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炒作大蒜的游资。

    不过,国家出面监管,对张红雨和冯湛民他们二人却没有多大影响。冯湛民说,“正常做大蒜生意一般来说,没有人管”。张红雨说,“大蒜只是调味品,不是生活必需品,与蔬菜不同。”

    现在,张红雨正在原单位上班当他的医生,冯湛民库存的大蒜早已清空,二者都在看来年的行情,但是经过今年的蒜价高居不下之后,他们不太看好来年的行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06

東星集團的前世今生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2/5OMDcyXzM2MjI5OQ.html

開新聞發佈會實名舉報武漢市常務副市長袁善臘違法犯罪,並以微博直播,使袁善臘一舉成為以此種方式被舉報的我國高級別官員之一,其勁爆程度被視為昨日最大的猛料。有博友指出,東星集團和當地政府間早有積怨,這次的舉報「既有拖下水之意,也有憤慨之意」。

成立

被譽為「螞蟻背大象」

2005年5月16日在武漢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經中國民用航空總局批准籌建,東星航空成為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第4家獲准籌建的民營航空公司,也是華中及中南地區第一家民營航空公司。2006年5月19日東星航空班機首航武漢-上海航線。

而袁善臘則於2005年從市委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工委書記改任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2007年1月袁善臘出任武漢市委常委、武漢市政府副市長、黨組副書記。

在 東星航空公司的籌建過程中,蘭世立利用民營資本可以進入航空業這一項國家政策,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了民航總局的批准。平台建立之後,他不僅利用這個平台吸 引了飛行員、空乘、飛機、航材,而且以不足30億元的總資產,租購來120億的空客飛機。美國通用電氣免除了他的租賃擔保,空中客車公司為其購機提供了出 口信貸支持,他從而進入航空業。

他還別出心裁地創辦東星商學院,用來培訓新職員及管理人員,並投入巨資建立了自己的商學院及軍事訓練基地。他所提倡的「東星是我家」、「東星是一個舞台」的理唸成為企業界所推崇的新概念。這一案例在中國航空業內被稱為「螞蟻背大象」。

破產

一紙電報發起訴訟

2005年《福布斯》把蘭世立列為中國富豪榜第70名,成為湖北有史以來第一個進入該榜前100名的富豪。

但 從2008年中旬起,有媒體先後多次報導東星航空資金鏈緊張問題。2009年3月14日,應武漢市人民政府請求,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決定,自14日24時 起,暫停東星航空公司航線航班經營許可。但事後東星集團針對2009年3月14日、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下發的一紙電報發起民事訴訟。那份電報中稱,為了維 護公眾利益、確保飛行安全,根據《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停飛東星航空公司航班的函》,管理局決定暫停東星航空的飛行。

武漢市中級人民 法院於3月30日立案受理了通用電氣商業航空服務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申請東星航空有限公司破產一案。但在法院作出清算裁定後,先是油料公司、多家機場公司 等向武漢中院提出對東星航空進行重整的申請。6月22日,東星國旅亦向法院遞交申請,引進上海某公司作為戰略投資者進行重整。但都遭到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 的駁回,2009年8月26日,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還是裁定宣告東星航空正式破產清算,東星航空也成為我國首家破產的航空公司。

入獄

寫下絕筆信痛陳「家史」

東星航空最終於2010年12月終結了破產清算程序,東星集團元氣大傷。其法定代表人蘭世立於2009年3月15日,已在珠海機場試圖出境時被警方控制,隨後被帶回武漢小範圍監視居住,其所涉案件由武漢市公安局經濟犯罪偵查處辦理。

2010 年4月,法院審理查明:東星航空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蘭世立,在明知相關部門多次催繳欠稅的情況下,仍採取隱匿、轉移經營收入的方式逃避追繳欠稅,指使手 下相關人員共將5億餘元營業收入予以轉移、隱匿,造成稅務機關無法追繳其所欠繳的稅款共計5000多萬元。被判入獄4年。

2011年3月份,蘭世立在獄中寫下的絕筆信曝光,信中他痛陳「家史」,稱與中航集團合作的破裂是由於「不平等」條約。在事發一年後東星集團再次向監管機構發起「反擊」,將民航中南局和武漢市政府告上法庭。

5月9日,東星集團訴民航中南局一案在廣州市白雲區人民法院正式開庭,這是民航業內第一起航空公司母公司訴相關管理機構,不過,廣州市白雲區人民法院並未當場宣判結果。

東 星集團聘請的律師嚴義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僅憑通函決定停飛,違背行政處罰法律依據,同時也違背《民用航空法》關於停飛的三類法定條件。同時,在民航 中南局的這張電傳上,沒有任何文字表明它採取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事實和法律。「這封函的內容沒有進行核實,連如何確認都沒有講清楚,在事實依據和法律依 據上都存在問題。」他說。嚴義明還透露在狀告民航中南局的當天,東星集團方面還向武漢市中院提交了狀告武漢市政府的訴狀,但武漢市中院拒絕開具應該依法出 具的訴狀的收據,目前也未受理這一訴訟。

在今年5月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蘭劍敏稱自今年2月9日以後,蘭世立的家屬就未被允 許探視蘭世立,而東星集團的旅行社、呼叫中心等業務都已經停擺,員工人數從原有的6000多人減少到如今的100多人,目前僅剩下鐘祥風景區還在運轉,蘭 劍敏表示,希望通過這次訴訟讓大家「關注民營企業家的命運」。

訴訟

僅存景區亦面臨被回收

起訴民航中南局停飛不當而致東星航空折翼一案仍未宣判,東星集團又再添一起訴訟。

媒 體報導,今年8月19日,蘭劍敏透露,東星集團旗下唯一正常運營的業務板塊——鐘祥風景名勝旅遊有限公司資產面臨被鐘祥市政府全資所有的旅遊投資開發有限 公司(簡稱「開發公司」)強行「解約」,東星集團唯一收入來源或將斷流。為此,東星集團將開發公司告上法庭,湖北省高院已受理此案,開庭日期未定。

2003 年3月30日,東星集團與開發公司簽訂了《鐘祥旅遊開發建設合同書》,約定開發公司將鐘祥區域內的顯陵、黃仙洞以及溫峽三個旅遊景區交由東星集團經營,東 星集團投入不少於1億元的資金進行建設。今年5月18日,開發公司發來解除合約的通知。通知中,開發公司以東星集團「經營狀況嚴重惡化,加之經營資產被查 封執行,已無力履行該合同,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為理由,要求解除合同。

東星集團認為,儘管集團在鐘祥轄區內的負債總額為1000多萬 元,且都已進入法院起訴程序,但目前集團在鐘祥還有價值幾億元的資產,雖部分處於查封狀態,但根本不存在資不抵債的狀況。蘭劍敏告訴記者,鼎盛時期(東星 航空未破產時),黃仙洞景區每年營業額上千萬元,儘管現在「縮水」,「也有400多萬元」。東星方面已於7月12日向法院提起訴訟,被告為開發公司和鐘祥 市旅遊發展總公司。

東星集團要求被告繼續履行合同,若不繼續履行合同則由被告賠償原告建設投入及經營利潤損失97871746.98元,判令被告承擔擅自解除合同的違約金300萬元,且由被告承擔本案訴訟費用。

(部分資料綜合《新京報》、《長沙日報》報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78

温州炒煤团的“前世今生”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0-14/zNNDE3XzM3MTczNA.html

21世纪网讯

从施工队长到煤矿主

有矿产的地方,往往可见温州商人的身影,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曾为温州商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大笔财富。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温州商人最初并非是以“老板”身份而进入采煤行业的。

上世纪80年代,山西省正处于新建煤矿高速增长的时期,温州施工队伍承包很多井巷工程,施工队能吃苦且工程进展速度快,因此承包了相当多的工程。但上个世 纪90年代末,煤炭市场不景气导致了山西众多小煤矿出现经营困难,煤老板希望尽快将煤矿出手,更有甚者,在煤炭工程完工后无力支付施工款项。于是,温州煤 矿施工队代矿主支付工人薪水,半自愿半被迫的做起了“新”煤矿主。在逐步尝到煤矿开采的甜头后,温州煤商将更多的同乡拉入这个行业,逐步形成了山西煤商中 的温州势力。

09年兼并风暴来袭

2009年,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下发了一纸通知,投石击水,引起轩然大波,温州人在山西投资的500多座煤矿全部进入被国有大型煤矿兼并或收购的行列。这场国进民退的风暴对温州煤商产生巨大的冲击及后续影响。

山西省政府要求:至2010年,全省仅保留1000座煤矿,兼并重组整合后的煤炭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年产300万吨,单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 吨。当时山西有煤矿2598座,其数量要减少六成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温商在山西投资的煤矿总数在500座左右,总资产超过500亿元。

整改末期,山西官员宣布山西省重组整合煤矿正式协议签订率达到98%,兼并重组主体到位率达到94%,采矿许可证变更已超过80%。按照山西省的有关政 策,此次小煤矿被并购的补偿分三块,资产、已缴纳矿山资源费1700万元的返还和其他损失补偿,加起来每座投资亿元以上的小煤矿能得到5000万元— 8000万元的补偿。温州煤商撤离,究竟带走了多少财富或损失,难以尽数。

煤矿背后的风险

正如古语所言,“福兮祸之所依”,资本市场上,风险和收益往往相随,温商获得山西煤矿的采矿权意味着利润,但也伴随着风险。

当时温州人承包的大部分煤矿属山西乡镇矿,位置偏僻,多不是大型矿。同时在实际情况下,外省人不能成为山西省煤矿的法人,因此,温商投资煤矿主要以私下承 包或买断矿井几年经营权为主。此外,不同煤炭的价格受煤种和煤层分布差异影响有很大差异,外行贸然进入,有很大风险,某种程度上不亚于赌博。

此外,据当时的数据显示,2002年,温州人承包年产6万吨的煤矿需要花费五六百万元,至2003 年就涨到了一千多万元,2004年则涨至两三千万元。迅速攀升的价格也增大了投资的风险。不少煤矿主在2004年山西煤矿第一次整顿时,便在巨额获利后逐 步开始退出,为自己谋求更好的出路。

 

煤商转战 江湖再现

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09年兼并风暴席卷过后,有70%的温州煤商离开了山西,但他们并未停止搜寻财富的脚步,而是将触角探入了新的区域以及行业。他们中 有的人涉足于广西,内蒙,贵州等地,意图继续寻找优质煤矿或其他矿产资源,有的人转战房地产及艺术品收藏等领域,进一步加速了资本滚雪球的速度。

此后,关于温州炒煤团进入新疆购买矿产及开采石油或进入内蒙投资锡盟油气资源,涉足呼伦贝尔煤矿等项目的报道层出不穷;其在房地产市场大手笔投资也让国人 记忆犹新。温商黄祥苗甚至重回山西,融资15亿元,经山西省政府的批准整合成立山西昔阳丰汇煤业集团。温州人带着巨额资金转战各地和各行业,从未迟疑或气 馁。

当被问起下一步的投资计划时,聪明的温州人往往笑而不言,或许有一句话更能代表他们的心声:“逐利而行,哪里有利润,哪里就有温州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26

王老吉的前世今生與廣州藥業的簡單估值 歲寒知松柏

http://xueqiu.com/1272530506/21850430

廣州藥業00874在今年3月份復牌後,公告了吸收合併白雲山藥業及將廣藥集團(00874廣州藥業的大股東)整體上市的方案,以前我多數時候,都會把港股每天的公告全部掃一遍,但今年手頭事很多,人也懶,所以望了一眼標題後就沒有去看它們的公告了。

 

其 實廣藥集團與加多寶之間有關「王老吉」商標使用權的爭議,2年前我就聽說了,因為一直沒結果,後來就把這事忘了,正好今年看電視也少了很多,加多寶換廣告 我也不知道,直到發現有股友公告持倉及看到電視廣告才留意到這事,那會兒00874的股價已經是9塊多了。我瞄了下K線圖,發現股價已經飆升不少,感覺再 追高可能意義不大,所以想偷懶問問別人,看看他們的研究分析,但沒有人答理我。幾天後874就出了公告,仲裁獲勝,股價開盤後一度升到12塊上方。

 

我看到媒體報導說,「王老吉」這個品牌估值1000億,再看874的市值也才90億港幣,所以想補下課,把它毛估估一下,看看價格有沒有到位。

 

一、「王老吉」的前世今生

在估值之前,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王老吉」這個品牌的淵源。「王老吉」涼茶是廣州一個叫王澤邦(乳名阿吉)的人於清道光年間(1828年)發明的,至今已有184年,被公認為涼茶始祖,有「涼茶王」之稱。

 

王 家的涼茶一直傳到第4代,到1956年,全國出現社會主義改造高潮,資本主義工商業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這輪大潮中,王老吉涼茶鋪很快變為公私合營,改為 王老吉聯合製藥廠,不久後被收歸國有。之後,王家人被打成走資派,接受徹底的改造,到第5代時已經與「王老吉」涼茶一點關係沒有了。而「王老吉」這個牌 子,最終歸為國有企業廣州藥業集團所有(注意,不是歸00874廣州藥業所有)。

 

與廣州王老吉後人無緣王老吉涼茶情況不同 的是,香港王老吉後人一直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這個王老吉創始人王澤邦第五代傳人叫王健儀,她是海外40多個國家和地區王老吉註冊商標持有人。1993 年,她出任香港王老吉國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持有公司三分之一股份。同時,她還擔任同興藥業董事長、王老吉合資企業董事長。

 

廣 藥集團擁有「王老吉」的商標權,但這個國企實在是無能,手上很多老祖宗留下的老字號,都不知道如何商業運用和發揚光大。1995年,香港鴻道集團從廣藥集 團取得了紅色易拉罐裝王老吉涼茶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經營權,並在1997年籌建加多寶集團負責運營。2000年,廣藥集團與加多寶簽署協議,授權加多寶 生產和銷售「王老吉」涼茶(紅罐包裝),代價是每年付費450萬元,期限截止2010年。

 

2005年,廣州藥業00874 旗下的全資子公司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吸收了香港同興藥業這個新股東,公司性質由國有獨資變成了中外合資,0874與同興藥業各佔48.05%的股 權,剩餘的股權歸部分職工所有。王老吉藥業除了生產一些中藥外,主要就是被授權生產綠紙盒包裝的「王老吉」涼茶。廣藥集團按銷售收入的2.1%收取授權 費,然後再返回47%給00874。

 

「王老吉」紅罐涼茶自授權給加多寶生產後,由於加多寶運作非常成功,紅罐銷售金額從0開始,10年間劇增到接近200億,而00874旗下的王老吉藥業生產的綠盒包裝,得益於加多寶的紅罐營銷,銷售收入由加多寶宣傳前的幾千萬,增加到去年的近20億。

 

很明顯,「王老吉」涼茶雖然歷史悠久,但它真正大規模商業化,完全是加多寶一手經營起來的。2003年,紅罐王老吉由2002的1億多的銷售額,激增到6億多,2004年突破10億,增長勢頭很猛。加多寶眼看著這個市場潛力巨大,獲利豐厚,不甘心授權止於2010年。

 

加 多寶提前預計到了市場的廣泛前景,於是,它的母公司香港鴻道集團於2002年向廣藥集團原老總李益民行賄港幣200萬元,並於11月簽署第一份補充協議 (時限延長至2013年)。2003年6月再簽署第二份補充協議(時限再延長至2020年),李益民又收受陳鴻道港幣100萬元,隨後李益民落馬被雙規。 延長時限後,加多寶每年應支付給廣藥集團的授權費僅增加50萬元到500萬。

 

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在第一份補充協議簽署時 的2002年底,紅罐銷售其實只有1億多元,所以500萬授權費佔的比例並不低。而2003年6月再簽署第二份協議時,半年的銷售可能已經激增到二三億 了,如果按絕對額來看,授權費仍屬合理,但從增長率的角度看,顯然是很低的。我個人覺得這個補充協議,既有李益民的貪婪問題,但肯定也有廣藥體制落後目光 短淺的問題,因為如果廣藥能預計到王老吉涼茶今天這個規模,李益民再怎麼強權,也不可能簽得了協議的。相比之下,加多寶運營能力出色,戰略眼光長遠。

 

之 後的幾年,紅罐王老吉的銷售一發不可收拾,銷售額不斷突破,特別是08年汶川地震後,由於加多寶捐款1億的宣傳和營銷推動,當年銷售額達到120億元。到 2010年,銷售額增加到150億元。這個時候,廣藥集團坐不住了,開始要求收回商標使用權,理由是2000年簽訂的10年協議到期。

 

按 照合同法,加多寶與廣藥集團簽訂的兩份補充協議,由於採用了行賄手段並損害了國家利益,即合同法所說的一方以欺詐手段,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損害廣大 公眾或國家利益的合同,應屬於無效合同,自始至終不產生法律效力的。所以廣藥集團最終仲裁獲勝,我想這個結果應在預期之中,就算今天加多寶不服仲裁,再到 北京中院起訴,我認為改判的可能性也極小,加多寶無非是想拖延時間,好讓自己準備充分些而已。

 

通過上邊的歷史回顧,我簡單歸納如下:

「王老吉」涼茶這個品牌,要說道德,廣藥集團和加多寶其實是半斤八兩,嚴格來說,廣藥集團比加多寶還要無恥。因為加多寶畢竟有用心付出,並且做大了品牌,它是貪圖小利而失價值1000億的品牌,如今丟了也算是活該。

 

而 廣藥集團擁有的所謂品牌,原本就是60多年前從王氏後人手中掠奪過去的,在自己手中握了近50年,寸功未建,授權給加多寶,人家幫你做大後,你眼紅找藉口 又奪了回去,這不但有原罪,今日也不光彩。王家第五代傳人王健儀就不服,直指廣藥違背承諾,說原本廣藥答應把品牌還給廣州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而王 健儀是後者的董事長。

 

二、廣藥股份(A股代碼:600332;H股代碼:0874)的估值

我們做為股票投資者,講道德是一方面,但對公司基本面研究和股價分析是另一回事。一家公司或是一個股票,很難用道德去衡量和劃分它,比如暴利的銀行、白酒、地產甚至工程機械,你買不買?

 

廣 藥在吸收合併白雲山前是8.1億股,合併後是13億股,合併後加上從大股東手中購買的其它資產,2011年EPS是0.45元,由於廣州藥業1季報利潤增 長了4成,白雲山利潤增長了12%,所以今年重組後的廣藥,EPS大概可以增長到0.55人民幣左右,或者為0.7港幣。

 

在 仲裁結果還沒有出來前,廣州藥業00874新成立了一家全資子公司,即廣州王老吉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專門用來承接紅罐王老吉。昨天,874發佈 公告,決定將紅罐王老吉授權給這家全資子公司來營運,廣藥集團按銷售收入的2.1%提取授權費,然後再返還47%給874,這相當於874下邊的王老吉大 健康只需要交1.1%的授權費給廣藥集團。至於以後品牌的轉讓費用,我們暫時不好估算,但可以肯定是要付一大筆錢的了,畢竟廣藥集團不是874的唯一股 東,874還有5成多的其它股東。

 

按照廣藥的推算,加多寶在2010年5月協議到期後,仍然「非法」銷售了2年的紅罐涼茶,獲利75億元,而這兩年紅罐的銷售收入大概是300億多一點,所以紅罐的淨利率應該有20%以上。

 

考 慮到紅罐本身的增速,廣藥接收品牌後,會與加多寶的涼茶競爭,假設廣藥營運能力很好,照著加多寶建成的品牌和渠道營銷,成本控制也還理想,分到一半的市場 份額即100億元,淨利率按15%計算,那麼一年利潤為15億元,按重組後13億股本計算,EPS1.15元或港幣1.44元。加上本身非涼茶業 務,874的利潤可以達到EPS2.14港幣,按15PE可以估值到32港元,A股考慮到市場整體估值比H股高,按20Pe估到34人民幣。

 

假 設874運營能力一般,這可能也與它目前的體制和實際水平相稱,只能分到原加多寶四分之一即50億的市場份額,考慮到它原先本身有營銷綠盒的經驗,而紅罐 比綠盒價格貴1元多,我假定15%的利潤率能達到,那麼一年的利潤為7.5億元,EPS為0.58或港幣0.72元,合並非涼茶業務後的EPS為1.13 元或1.42元,H與A的估值分別為21港幣和23人民幣。

 

由於這個銷售,完全只是一種估計,沒有實際的營銷依據,所以不 確定性很大。但我想,按廣藥自己豪言壯語5年內300億的銷售目標以及今年(從6月份起開始鋪貨銷售)幾十億的目標,我打個二三折應該還比較靠譜。畢竟 「王老吉」這個牌子已經被多加寶做大做強了,廣藥撿個現成的燒餅,再怎麼白痴也要分幾成份額吧。

 

當然,加多寶肯定不會甘心 讓廣藥撿太多便宜,一定會加強營銷推廣和渠道控制,同時儘量拖延官司,影響廣藥的工作進度。同時,廣藥倉促接手品牌,一邊要加建生產線,一邊要建立渠道, 品牌上還要與加多寶酣戰,短時間內銷售和利潤應該是難以達到預期目標的。但是,我認為這只是時間的長和短的問題,以及份額大一些和小一些問題。

 

所以,我認為按第二種估算,即分到4分之1或50億的份額可能性比較大,儘管時間可能要推遲到明年甚至更晚一點,但股價的重估應該是要提前的。以目前A股22.4元的價格看,重估價已經合理,但H股11港幣明顯還是沒有到位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91

吳剛:頑石的前世今生 融資那些事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ushi2/227941.html

2006年6月6日!今天是頑石成立六週年的日子,那講講頑石的前世與今生吧。

要說起來,頑石的前身應該算是我創立上一家公司「數位紅」的訂單部門。為廠商定製手機遊戲產品一直是數位紅的核心業務,也是數位紅的起家業務。但到 公司成立的第六個年頭,這項業務卻因為公司的部門臃腫而出現了虧損,所以當時決定由公司的副總曹紅(本人太太),成立獨立的業務部門,從商務到開發統一管 理,解決這一問題。一年多的時間,曹紅不負眾望帶領多半是新人的團隊,成為當時數位紅盈利最高的業務部門,經這個部門培養出來的人才之多,今天已為美談。

因為數位紅一年多前已被收購,所以這時已人家的子公司。雖在收購之時對方承諾不干涉管理,但就在六年前的大概這段日子,數位紅卻收到了來自總公司的 三道 「金牌」,第一道,派來COO;第二道:數位紅今後產品開發立項驗收必須由總公司產品管理委員統一指揮;第三道:要求數位紅裁掉所有手機單機版開發人員及 訂單業務。

思考了數日,我決定辭職。我將決定告訴給了曹紅,但曹紅並不甘心自己辛苦培養的這麼一支優秀的團隊就如此的被裁撤掉,於是有了成立新公司的想法。但 2006年當時手機遊戲業務非常困難,前景也不明朗,中國移動百寶箱業務已停止,我找了幾家跟我關係要好的VC,問他們是否有興趣支持,但都沒能達成,最 後下定決心自己投資五百萬豁出去了開始干。在我和曹紅看來,散掉這樣一支團隊再要組起難上加難了。

六年前,我請創始的幾個人聚到三亞,為新公司起了頑石(wistone)這個名字。

頑石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是曹紅,並不是我。我辭職成立了專門做手機應用軟件的V8,由IDG進行了種子投資,並在成立公司三個月後得到了來自IDG、成為創業的A輪融資,公司估值1800萬美金。

成立第二年

時間過得很快,我和曹紅各自管理著各自的公司,最初的一年多時間裡V8很風光,頑石很慘淡,V8手握大量現金每月幾百萬燒著,而由於那幾年手機遊戲 基本都採取了預裝遊戲內置收費的「爛」模式,加上當時與我們很「鐵」的幾家手機廠商,陸續停止手機業務和緊縮,使得頑石的只能勉強維持,於是在頑石成立的 第三個年頭裡,開始全面轉型手機網遊業務。

成立第三年

錢總會燒光的,在最初的幾年裡,V8迅速的燒光了幾千萬人民幣,手上剩餘不足百萬美金。而在那一年又爆發了全球的金融危機,手機應用由三年前的炙手可熱迅速轉冷。V8的B輪融資進展的極不順利。

此時中國的手機網遊業務開始暖風頻頻,頑石開始受人關注,已有兩家VC給了投資框架,希望做首輪投資,投資額約200-300萬美金。

抉擇

V8投資人們要求我以最初投資500萬的價格把頑石並給V8的股東們,再以新公司的名義繼續融資,以挽救V8可能被清掉的命運。第一次拿VC的投 資,我不想失敗,況且兩個投資機構的投資人都是我多年的朋友,思考再三,我只能厚著臉皮,讓曹紅把頑石並給我,放棄那幾個term sheet,為她老公的面子問題,接受一個完全不公平的條款。我只能說,男人有條件沒條件都要娶個好老婆。

然後,我們拿回了最初投資的500萬,雖然投資當時都是我們出的,也沒有什麼溢價,但還是按照最初的股份比例,給頑石的創始股東們分掉了錢。

於是V8的包袱成了頑石的包袱,V8的高估值也成了頑石的高估值。在當年,很多人並不能理解,甚至惡意抹黑,說咱給自己家套錢,咱也從沒解釋過什麼,一直以來也只能打碎門牙往自己肚子裡咽。只是希望能有一天,自己能把頑石做起來才對得起所有的人。

第四年

因新一輪融資估值不能超過1800萬美金,使得融資不順利,導致我質押了所有股份借了兩百萬美金拚死一搏已是後話。

時隔六年,我不能說也不敢說自己對所有人有了個交待,但這六年讓又再一次印象深刻的知道了,任何事情開始前,能得到的首先是責任。同時,也鬱悶,不會有老婆再做家公司來救我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23

希慎廣場的前世今生

2012-8-16  NM




希慎廣場上週五開幕,迅即成為銅鑼灣新地標。黃金地段再加上台灣過江龍——誠品書店的宣傳效應,連日來進場的港人、自由行逼爆商場。商場熱爆全城,母公司希慎的股價亦水漲船高,由年初至今,大升超過三成。

身為銅鑼灣大地主的希慎利氏家族,再次吐氣揚眉。翻開舊照片,時光倒流八十年,集團創辦人利希慎在銅鑼灣開山劈石,在一塊荒涼之地上,一步步建立起利氏百 億商業王國,躍升為全球租金第二高的地段。如今爭先恐後湧入商場的潮男型女或許很難相信,樓高四十層、摩登型格的希慎廣場,五十年代仍是一座名為利園山的 小山丘。

商場下午一點半開幕,門口人山人海,正門電梯多次煞停,職員惟有實行分流,避免過多人乘搭。盛況空前,連附近世貿廣場的職員,以及立法會參選人也走來「攝位」派傳單。至於成功為商場打響名堂的誠品書店,上週六開幕,並試行通宵營業,週日凌晨三時,店內還有逾千客人。

第三代女當家揚眉作

希慎廣場前身是興利中心,樓下是著名的日本百貨公司——三越,○六年開始清拆重建,投資超過二十億元。地盤於○七年曾發生兩死五傷的天秤倒塌慘劇,成為頭 條新聞。等待六年,廣場終於落成。希慎現任執行主席利蘊蓮是利孝和夫人次女,是利家第三代,開幕前,她已揚言要重掌香港潮流脈搏。事實上,希慎在利園山 道、恩平道等地段持有共十幢物業,包括利園、禮頓中心及利舞臺廣場等,七、八十年代時已稱霸銅鑼灣,風頭一時無兩。直至九四年,九倉重建銅鑼灣電車廠,成 為今日的時代廣場後,商場成為香港地標,鋒芒蓋過希慎。其後,希慎落力打造利園、利園二期及利舞臺廣場的零售部分,引入不少名牌租戶,但人氣始終無法與時 代廣場及崇光媲美。如今,終於一吐烏氣,更隨時重奪「一哥」地位。

布疋鴉片起家

希慎以發展商廈、商場聞名,但其實利氏乃發達後才搞地產,發跡地是中環,而非銅鑼灣。老一輩都知道,利氏乃靠賣鴉片起家。二十世紀初,香港政府發牌予私人 公司,合法買賣鴉片。利希慎父親原於中環賣布疋,後染指鴉片買賣。利希慎子承父業,更取得澳門鴉片專營權,並從鴉片貿易中取得暴利。隨着鴉片貿易規管日 嚴,利希慎另謀出路,有見港島中西區發展飽和,北角即將填海大規模發展住宅,他認為銅鑼灣位處兩者之間,發展潛力巨大,遂於一九二四年,以三百八十五萬從 怡和大班手中買下整個鵝頭山,並改名為利園山。銅鑼灣當時四處都是人煙罕見的空地,後來利希慎興建利舞台及利園遊樂場,成為地標,名噪一時,並註冊希慎置 業公司。五十年代,兒子利銘澤操刀夷平利園山,一步步建成利園酒店、希慎道壹號、禮頓中心、興利中心等項目,銅鑼灣步向商業化,亦奠定利氏的銅鑼灣霸主地 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60

數字解讀兩大電商的前世今生

http://economy.caixin.com/2012-08-16/100424777.html

【財新網】(記者 黃晨)8月15日早9點,京東商城和蘇寧易購打響「史上最火爆」的電商價格戰。蘇寧電器雖是家電零售業先驅,但卻是電子商務行業的後來者。蘇寧易購的出現 以及高調的營銷行動勢必對B2C領軍電商網站京東商城造成一定衝擊。兩家公司「互別苗頭」由來已久,財新網以大量圖表和數字揭示兩家公司的來龍去脈。

京东苏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