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為何周和泰這樣的“評論狂魔”都很少打開微信公號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05/162944.shtml

為何周和泰這樣的“評論狂魔”都很少打開微信公號了?
刺猬公社刺猬公社

為何周和泰這樣的“評論狂魔”都很少打開微信公號了?

微信公號的失誤可能正在於,沒有結合人性進行足夠的產品叠代。

來源 | 刺猬公社 (ID:ciweigongshe)

文 | 熊少翀

瞅著一大片永遠看不完的微信公號,連周和泰也有些厭倦了。

微信公號界一直流傳著一個關於“周和泰”的傳說——這究竟是人,還是軟件程序?為什麽微信公號評論區里,到處都有他的身影?難道真有這樣的人,整天什麽事也不做,只盯著手機看公號文章嗎?

1

4.webp

2.webp

3.webp

5.webp

周和泰的確是個活生生的人,而且最近一直忙於公益活動。這位“微信公號評論狂魔”告訴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他有三個微信賬號,原因是每個賬號只能最多關註1000個微信公號——這並不能滿足他的需求。

他對自己每天要花多少時間在看公號這件事上,並沒有概念。

“有時間就看”,他說。

倘若只看不評,還算不得深度用戶。就像批閱奏章,周和泰每天會在大量公號文章下方評論區留言,但只有一部分會被精選。

他說,每天精選的評論在50條左右,最多一次將近100條。

而且,周和泰強調說,他每條評論都是看過文章之後才留的。“不看怎麽留言?有的看了也沒留言,因為無話可說。”

然而最近,周和泰對刺猬公社說,這陣子連他也看得少了,而且已經取關了很多公號。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看不過來”,二是“沒什麽好內容”。

7.webp

像周和泰這樣逐漸淡化看微信公號習慣的人,越來越多。中國漫山遍野幾千萬微信公號,打開率不斷下滑——目前業內普遍提起的數字是,打開率為4%-5%,實際情況可能比這更低。

“號太多、內容太差、朕也太忙”

你為什麽沒有打開微信公號的沖動了?刺猬公社前幾日問了問票圈好友的意見,吐槽蜂湧而來。

有吐槽公號實在太多的:

@Healer:因為太多了,眼花繚亂,通常喜歡的都置頂了。

@李穎:公號內容太多太長了,刷微博更方便點。

@夏若特和樹:因為號太多,希望公號也可以分組。

@不汙先生:紅點點太多,反正也看不完。

@Sebastien:信息太多,懶得選擇……然後就懶得看……想看嚴肅話題,但是覺得手機不是用來看嚴肅話題……太長,懶得刷,然後就幹脆不看了……

@李尚瑾:關註太多了,感覺自己日理萬機,心累,不想打開。

有說太忙的:

@刺猬:太忙,看的號都收縮成兩個類型,一個是與個人興趣愛好相關的,一個是工作相關。

@南風:關註太多,沒時間,信息重複,不乏標題黨。

@玉鑒田:關註了200多個號,每天時間有限,看不過來。

內容同質化讓人不爽:

@宋北北:一些公號內容重複讀太高,標題審美疲勞。

@Mildred:主要還是內容不行,同質化嚴重。好的號我還是會留著看的。有些文章看看標題就飽了。

@Gufra:內容同質化嚴重,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公眾號可以看到五六次。

很多內容也沒啥吸引力:

@楊書偉:因為不深入人心,好多都是套路。

@老北京:300多個公號,除了幾個主要內容做的很好很有深度的看之外,其他都不看了內容做的不好,看感覺浪費時間。

@閃閃:1,越來越多的公號同質化嚴重,甚至是直接洗文,內容堪憂;2,很多文章是標題黨,只是吸引眼球,內容不好。

@The Bliss:是因為很多內容都是為了能保證每天發硬湊出來的,或者一個話題轉發來轉發去,這樣就覺得不值得打開了。

@陽光零落指尖:文章好長都看好累,眼睛酸。

@rabbit:有的公眾號看久了,已經知曉它的宣傳點大概就那麽幾類,內容再換也提不起興趣,或許這也是手機媒體的短板。內容長了人不想看,短了又缺失內容。

有人厭惡標題黨,但還有人覺得標題還不夠吸引人:

@Gufra:標題黨你騙我一兩次可以,三四五次我還會上當?

@一塊夾心:內容沒有insight。標題太長,看完標題都不知道重點是什麽。

@Spotlight:一是很多公號看到標題就明白想說什麽,沒興趣點開;二是公號提供的內容,很多時候並不如新聞客戶端的推送吸精,通知欄新聞比公號文章更吸引我。

當然,微信公號自身設定有問題,競爭對手也多了:

@Odd:獲得消息途徑太多,不想點開。

@楊翹楚:如果變成微博那種信息流,還會再打開。現在每篇文章藏的都太深了,步驟太多了。

@沿著你的軌跡飛翔:不想陷入碎片化閱讀的陷阱唄,嚴格來說就是自己不想養成淺閱讀和走馬觀花的習慣,還是要多多思考,做札記和標註!而公眾號提供的可能性小。

@驚鴻:90後的喜新厭舊。

還有想要直接丟開手機的:

@Veronica_N:大多數文章太爛了,我不想浪費時間,不想浪費做事的時間,不想浪費玩耍的時間,不想浪費休息的時間,不想浪費活著的時間。

@不結冰的江公子:有的純粹浪費時間啊,有的內容太重複,還有就是,真的想放下手機做點別的事情。

@闊少穎:慢慢發現還是看書更能讓心平靜。

@周健:遠離手機,回歸自然。

@[馬頭]:信息爆炸,需要清凈。

@永魚:微信都不太想用了。

@Luzy:朋友圈就夠了,誰能幫我把朋友圈關了。

@0.9:沒有一定要看的理由。

眾人槽點各不相同,上述列舉恐怕也是掛一漏萬。但最後這條還是值得警醒——有什麽一定要看的理由呢?這個問題恐怕是前兩年微信公號風光鼎盛,引發自媒體內容創業高潮,熱錢瘋狂湧入時,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

在移動互聯網紅利期,一大波微信公號紮紮實實地俘獲了成百上千萬的用戶,影響力之大覆蓋面之廣,讓那些傳統大報大刊也望塵莫及。

而如今,無論是對於用戶還是內容創業者,微信公號還具有什麽不可替代性嗎?

是微信做錯了?

還是生命周期的必然?

拋棄微信公號的,不僅是用戶,內容創業者也早已感受到危機,越來越焦慮。微信公號文章這一內容形態,早已出現了天花板,用戶增長極為緩慢,想象空間越來越小。所有的內容創業者都在想,如何“去微信化”?如何才能盡量占有更多傳播渠道,不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微信這一個籃子里?

所以,當頭條號、企鵝號、百家號、大魚號、網易號等眾多平臺紮堆出現時,許多內容創業者想也沒多想、連規則都沒有搞清楚就急急忙忙前去入駐。尤其當這些平臺紛紛土豪地拿出十幾上百億現金用來給原創內容生產者發紅包,趨之若鶩者更甚。仿佛一夜之間,微信公號已是明日黃花。

微信到底做錯了什麽?

對於內容創業者而言,微信公號的槽點主要集中在發送次數少、推送後不能修改、不能添加外鏈、不允許跨號支付等。前二者限制了微信公號在傳播上的操作空間,後二者限制了它們的商業空間。

盡管嚴格來講,這也並不能稱之為“錯”。作為一款市場化的互聯網產品,微信完全可以依據自己的產品理念和商業利益訴求,自主設計遊戲規則。

只是,微信公號在為內容創業者提供商業化土壤層面,並不周到。譬如付費閱讀遲遲未推出,大大削弱了微信公號對內容創業者的吸引力。

而在用戶層面,有人可能認為,微信其實也沒做錯什麽。

用戶們的槽點主要集中在內容同質化、缺乏吸引力、標題黨等等,這更多的是內容提供者的問題。而現在微信公號太多了、太忙了看不過來,以及想丟開手機,這更多的也是用戶自身的問題。

畢竟,微信作為一個平臺,理應為用戶提供更多選擇。至於選擇哪些,取關哪些,都是用戶自己的事,沒有誰強逼誰。既然不想看,為啥不取關呢?

但恐怕任何一款有野心的產品都不會置用戶的想法於不顧。微信公號的失誤可能正在於,沒有結合人性進行足夠的產品叠代。

早年間,人們聚集在豆瓣、飯否。2011年微博興起後,陣地就轉移了,茶余飯後沒事就刷微博,而聊天的工具是QQ。再後來,是微信的時代,人們將學習、工作、生活統統搬到了這個新的平臺,刷朋友圈取代了刷微博。讓人意外的是,如今不少人又再一次回到了微博,甚至連QQ也大有複興之勢。

就如同人們對時裝的審美趣味不定期掀起一陣複古風潮一樣,人們對同一件事物的興趣似乎總難持久。所以,產品的及時更新叠代是必要的——即使像蘋果手機這樣偉大的產品,現在外界對它的批評也是覺得叠代不夠革命性。

此外,微信公號的打開路徑是否過長,過於間接?將訂閱號內容整合開發成一款信息流產品是否更能迎合用戶?在置頂功能基礎上,添加分組功能是否更能增強用戶獲取信息的便捷性?

騰訊創始團隊成員之一的張誌東也覺察到了這些問題,尤其是內容過載,他去年在微信內部會議上說:我在訂閱十來個訂閱號的時候,每日一條推送的體驗是很愉快的。但是,當我有大幾十個,上百個訂閱號的時候,我就陷入了“內容過載”。

“過載讓人產生不愉快的感受,紅點密集讓人產生焦慮和失控感。 貪多是人性的弱點,雖然微信早就有右劃退訂的功能, 但依然不足以體驗平衡,用戶還是很容易被人性的弱點帶入坑里。 微信這里還需要更多友善的創新, 幫助用戶擺脫這種不愉快處境。”張誌東說。

他批評了微信的遲鈍:外界媒體人對微信比較有好感,批評會較為客氣,這容易讓團隊產生錯覺,容易讓我們自我感覺過於良好,“而事實上,我們還有不少蠻遲鈍的Bug。” 

每一個互聯網產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微信公號從2012年8月推出至今,走過了將近五個年頭。但在這五年時間里,微信公號似乎並沒有做出太多的叠代和改變,以不斷刺激用戶的興奮點,增強哪怕只是維持用戶黏性,滿足他們不斷變化的需求,盡管他們的需求似乎永遠也無法被滿足。

洞察人性是微信最大的命題

微信公號所面臨的困境或許還不止於此。移動互聯網的確給人們帶來了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巨變,培養了新的行為習慣。但現在看來,這些習慣並不牢固。就像全球化之後出現逆全球化,人們似乎也在移動互聯網深度普及之後,開始出現抗拒移動互聯網的情緒。

譬如,移動互聯網下的碎片化閱讀,養成了用戶越來越浮躁的閱讀心態。沒有看長文章的耐性,和對文章深度的追求,形成了矛盾。

所以,盡管碎片化閱讀是客觀存在的需求,卻只是一種相對於傳統閱讀場景的補充。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真正的閱讀是一件需要花費時間的事,在移動端可能並不適合深度閱讀,人們需要拋開移動互聯網,回到線下。

信息過載所導致的心理壓力甚至激起了部分人群的“複古心態”——拋下手機,回到沒有網絡的“史前時代”。他們認為,這是“回歸自然、回歸生活”的途徑。

這種極端化的情緒固然有失偏頗,但也必須承認,都市的快節奏已使得這種情緒越來越普遍,越來越高昂。這個問題太複雜,並不單單是微信所能解決的。但微信有接近9億月活,有“連接一切”的野心,洞察人性恐怕是它最大的命題。

這點也正如張誌東說言:微信發展到6億用戶之後,用戶群開始接近中國總人口的社會的複雜度了,微信團隊的同事們,除了產品思維之外,還要大力強化“社會化” 思維。 將社會各人群和階層的複雜性,作為主要的研究課題。 對這種變化還要更加敏感。

對於內容創業者來說,他們要探索的是真正適應於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用戶需求的內容產品。從長視頻到短視頻,從圖文報道到直播,從搜索閱讀到算法推薦,這樣的探索正在進行,但還遠遠不夠。

今天,出現體力不支的是微信公號。毫無疑問,接下來還會不斷有新的內容業態出現,但它們又能堅挺多久呢?

當然,作為用戶的人們並不太關註這些——只要有人提供服務就行,管它是微信、快手還是今日頭條。從一個島奔襲到另一個島,人們的焦慮和孤獨始終沒變。

內容傳播微信周和泰輕閱讀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0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