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侯文詠:每個人都要有適應改變的能力 試過就不後悔 把挫折當老師


2010-6-21  今周刊





近三十年來人類歷史劇烈轉變,學 校學的知識已經不管用了。年輕人不要怕麻煩,培養課堂以外的各種能力,才能適應改變。有自己的想法,做對的選擇,就離理想越來越近。

口述.侯文詠 整理.孫蓉萍

人類現在正經歷一個前所未見的時代。過去三十年間,全球人口從三十億增加到六十億,未來三、四十年內還可 能增加到九十億。而且通訊方式從有線電話變成網路,並大量使用代理制度,以前沒有房屋仲介、經紀人等行業,現在,「介面」卻是最夯的行業。

人類歷史從未發生過這樣劇烈的轉變,今天的標準答案可能明天就被淘汰了,而且這個趨勢在二、三十年內不會停止,所以我覺得每個人應該要「不乖」,簡單來 說,就是要有適應改變的能力。

玩社團玩出職場創造力

我們的教育讓小孩像「垃圾不落地」一樣,從小就不必規畫任何事情,只要被爸媽載到各地點去讀書、學才藝、拚學測。可是現在的世界不再是以工作定義的世界, 而是以人的能力來定義,年輕人接受學校教育換來的文憑,只能讓你找第一份工作。因為出社會之後看的是能力,包括獨立思考、創新、連結,知道如何表達自己、 如何感受,讓別人產生信任感,知識只占不到一○%,而年輕人只有破碎的知識,其他什麼能力都缺。

例如我是醫生,同時又寫作,所以寫得出︽白色巨塔︾和︽大醫院小醫師︾,後來又去拍片,變製作人,這都是能力的延伸。我不是念傳播系,原本不能當製作人; 我也不是中文系,不該當作家,所以能力比學歷重要,教育上看到的知識,其實八○%都能Google到。

以前我有一群大學同學在社團混,功課保持在中上,過二十年開同學會,我發現現在當主任、當教授的,不是當年名列前茅的資優生,而是那些混社團的人,因為他 們學到很多別人沒學到的事。例如他要收錢、要管理社團,他的連結力和創造力就比別人多,進社會的時候,他們已經不是菜鳥。再做個十年、二十年,就會被老闆 賞識。

年輕人不要怕事情做得煩、做得雜。我有個朋友的女兒去西藏玩,回來後發願要為小朋友蓋兩間浴室,讓他們冬天可以洗熱水澡。她打電話找爸爸的朋友幫忙,有的 朋友捐簽名的書讓她去賣,有的朋友畫設計圖,有的朋友捐建材讓她蓋房子。一般家長一定覺得她是自找麻煩,但是我恭喜她的爸爸說:「你女兒到哪裡都能活下 去。」她這種能力會一輩子帶在身上,爸媽想教都教不來的。

以前要出人頭地,走的路是一條直線,從第一名排到一百名,大家都要擠前三名,例如電機系、醫學系、財金系,但是現在前三名已經沒有好到那種地步。一個小醫 生或小律師月薪五、六萬元,雖然比一般人高,但負擔很重,換算成平均工時,可能和便利超商的工讀生差不多,將來也不一定能賺大錢。

現在這條線已經變成橫線,每個領域的第一名,他的名聲、收入、成就都很高,所以大家要找到自己在橫線上的位置,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一名。像我從小就發現我講 話很多人愛聽,寫的書很多人愛看,我在作家這個行業出頭的機率就高,比較有機會做前三名,但是在醫學的領域,我可能只排在前五十名,因為台大醫學系厲害的 人很多。

理想是人的﹁研發部門﹂

有一位醫科學生對我抱怨說:「牙科賺錢比較容易」,我就建議他轉牙科,可是他又對我說:「我成績那麼好,為什麼要讀牙科?」就像清朝人很會射箭,可是時代 已經進步到用槍在打仗,時代不同,思惟也要跟著改變。想辦法嘗試自己有把握的、適合你的行業,讓你變成前幾名,而且對你來說也不費力。

很多人問我現實與理想衝突時該怎麼辦?其實兩者並不衝突,也不應該拋棄現實去追求理想,而是給理想一個機會。現實像是一棵大樹,理想則是小樹苗,理想有一 天也可能變成現實,因為這棵小樹苗可能長成大樹。如果比現實的樹還大,它就會變成現實,人生就很快樂,所以應該給理想一個機會。

我當醫生時,用二○%到三○%的時間來寫作,例如值班的第二天休假,我就利用半天的時間寫作,灌溉我的理想。如果變成現實,那很好;如果沒長大,起碼我努 力過了,不會後悔;如果它長得不大不小,不是比現實更大的樹,那也很好,現實很煩的時候,我可以去樹下乘涼。我人生一定要有這棵樹,所以我願意花時間在這 上面,特別是年輕的時候,如果放棄機會,人生就會後悔。理想是一個人的「研發部門」,一家公司要活得好,一定要有研發部門,投注二○%在研發部門很合理。

很多年輕人找工作的時候沒想法、沒規畫、沒方向,每天最多的想法就是罵老闆,然後理直氣壯地辭職。他們每天工作看到的都是收入高不高、離家近不近、報酬好 不好、方不方便下班回家之前還可以約個會,從來沒想到這份工作學習空間大不大、有沒有興趣、可以累積什麼、吸收到多少東西,他們是看此時此刻的情緒在找工 作,而不是把自己當作一個舞台、一項產品。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現在工作做得好的人都是在某一個領域裡一直累積知識和技能。如果半年就換一個工作,今天端盤子,明天管理庫存,永遠都是新生,就不能累積。人生資歷和財富 一樣,是以乘方比累積下去,所以效果驚人。我很早就知道我要當醫生,我也要寫作,雖然我不知道寫作以後能做什麼,但是我付出代價,人家在睡覺時,我在寫 作,我很清楚知道我在做什麼。

當醫生就是我累積能力的一部分,雖然我也是作家,但抽掉醫生的那個部分,就不是我現在的樣子。做showgirl也是在累積能力,沒有人一輩子做 showgirl,因為她的身材會變,但如果她有這個才華,也正派地賺到錢,沒什麼不妥。做過showgirl的人,站在別人面前,會把自己展現出來,她 的樣子是完全不同的。

很多人怕遇到挫折,但挫折無法避免。我做事情有想法、有打算,挫折不多,一旦有挫折我會非常珍惜,一定要從中學到東西。例如投資股票被套牢,每次都在最高 點買、最低點賣,我就去追究原因,後來我終於知道,投資邏輯和寫作邏輯不同。

我很喜歡Wii Sports裡面一個獨木舟遊戲,它先讓玩家在三十秒內划完九十公尺的航道,但是成功後,若一直維持原來的速度就會失敗,因為它把成功標準提高到一一○公 尺。Wii一直為你「創造」失敗,你被刺激、不甘心,就會努力去超越那個標準。你努力過後如果還有挫折,挫折就是你的老師,你要從它身上學到教訓,否則老 天是無情的,下次會給你更凶狠的懲罰。

其實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我選擇當麥可.喬登,我會整天不想工作、不想起床。但我現在工作滿檔,經常睡覺前才發覺「今天好累喔」,因為工作對我來講是有 趣的事。我寫《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時,甚至一天寫上十二小時,有時一周寫的全摃龜,所以我去跑步,把腦袋放空,有人兩年都談過十次戀愛 了,我還在與潘金蓮攪和。

我寫書時,把我的讀者當作是老朋友在開派對,而不是把病人或客戶當作麻煩,來一個就「消滅」一個,所以我是快樂的。找出興趣,有自己的想法,做對的選擇, 培養自己的內在能力,你就離理想更近了。

侯文詠 Profile

出生:1962年

現職:作家

學歷:台大醫學博士

經歷:台大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著作:《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危險心靈》、《白色巨塔》等

第一步的智慧:

很多人怕遇到挫折,但挫折一定無法避免,有挫折我會非常珍惜,一定要從中學到東西。

作家 侯文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07

Zopa:「擯棄銀行,每個人都可以有更好的交易」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8-19/100292847.html

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的先行者,也都面臨此類新興業務是否應當、多大程度上接受監管的難題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沈乎

  英國網站Zopa(www.zopa.com)被業內視為P2P貸款鼻祖,其名取自「Zone of Possible Agreement」(協議空間),宣稱「擯棄銀行,每個人都有更好的交易」。

  在這家平台,借款人能夠獲得1000英鎊至1.5萬英鎊的貸款,時長為3年或5年。Zopa要求出借人年滿18歲,借款人須滿26歲且過去三年 信用記錄良好。每個借款人都會被風險評估,並分為五類,貸款利率也隨之不同。網站提供方便的簡易估算,在首頁輸入借款5000英鎊,五年期,便可估算出目 前一般年化利率為8.7%。

  Zopa成立於2005年3月,倫敦辦公室僅有23名員工。到目前為止,Zopa有50萬會員,相互間出借了1.35億英鎊,利率完全由會員自 主商定。Zopa向借款人收取100鎊的手續費,向出借人收取出借總金額1%的服務費。網站稱過去的12個月中,出借人費後、壞賬前享受的平均借出利率為 7.1%。

  Zopa並不保證出借人的收益或本金安全,壞賬交給催收公司。但為了分散風險,出借人不能將全部資金借給一個對象,必須在許多借款人之間分配。 Zopa會自動將出借人的資金分割為50英鎊的小包,出借人再選擇對每個借款人如何分配。「你的資金分配給更多借款人,你的風險就越分散。」Zopa方面 如是說。

  Zopa方面稱擁有公平貿易局(Office of Fair Trading)的信貸許可證(credit licenses),是英國反欺詐協會(CIFAS)的成員,向信息專員辦公室(Office of the Information Commissioner)註冊。英國1974年消費者信貸法案要求大部分向消費者提供信貸、租賃、債務催收等方面商品或服務的企業,都必須擁有信貸許可 證,否則可能構成犯罪。但Zopa還不受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FSA)的監管,因為「Zopa作為借貸交易市場的業務很新,不符合現有任何監管類目」但 「因為我們銷售保險產品,FSA正密切地注意著我們。」

  成立次年,Zopa的商業模式便為一家位於舊金山的美國公司繁榮市場(Prosper Marketplace)所效仿,其網站www.prosper.com允許個人借貸不高於2.5萬美元。網站每年向借款人收取貸款2%-3%的手續費,向出借人收取1%的手續費。

  2008年11月,美國證監會(SEC)認為,Prosper的業務涉及證券發行,違反了美國1933年證券法案,因此對其發佈了禁止令。

  SEC文件稱,「Prosper貸款平台像雙盲拍賣般運作……借款人和出借人在網站註冊,建立ID。網站禁止他們透露真實身份。借款人在平台上 張貼『清單』,要求獲得三年期固定利率無抵押貸款,金額從1000美元至2.5萬美元不等,說明想要借貸的金額和願意支付的最低利率。Prosper根據 從信用機構獲得的商業信用得分,為借款人評定信用級別……通常每筆貸款均被多個出借人支持。拍賣結束,競標完成,借款人得到要求的貸款,Prosper將 利率確定在所有中標出借人接受的最低利率上。個人出借人並不真正直接向借款人放貸;借款人收到的是與Prosper簽約銀行發放的貸款。

  截至2010年9月,該網站共撮合3.5萬筆貸款,總額為2.05億美元。2009年,該網站累計貸款淨撇賬率(cumulative net charge-offs)為2.10%,2008年和2007年的數據分別為5.63%和7.04%。

  一段緘默期之後,2009年4月,Prosper稱自己已獲得加州政府相關部門的許可,對加州的個人和企業開展貸款經紀業務。該網站微調之後,重新對全國範圍內的出借人開張。

  然而,只有在獲得SEC的批准後,它才能重新對全國範圍內的借款人服務。該網站目前似乎仍未取得SEC的許可,也未回覆財新《新世紀》記者的採訪請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90

Draw Something:每個人都能享受繪畫的樂趣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jingdian/225258.html

最近,一定有許多人的塗鴉技巧因為一個叫「Draw Something」的小遊戲而突飛猛進,或在工作間隙也不忘給朋友們發去自己的得意畫作。它是繼憤怒的小鳥、Temple Run之後又一個風靡全球的遊戲應用,在登錄 iOS 和 Android 之後 6周內下載量便超過 3500 萬次。目前,該應用每天增加用戶 100 萬,每日產生的收入(主要依靠升級到付費應用、應用內購買和廣告)達到 6 位數。

\

在79個國家和地區的手機遊戲排行榜上,它都排名第一。「我甚至都無法完全講出是哪79個國家!」該應用設計師、手機遊戲製作商OMGPOP公司 CEO丹.波特(Dan Porter)說。據估算,每一秒鐘,全球就有約3000個玩家同時在遊戲中作畫——在你讀完這篇文章的時間裡,說不定應用產生的繪畫已經超過3萬張。

搶走Zynga「Facebook流量第一」的頭銜

Draw Something是「你畫我猜」類遊戲的一種,每個人都能成為出題者和猜題者。玩家能通過郵箱和Facebook帳號邀請好友開始遊戲——在社交網絡時 代,依附於類似Facebook的社交平台是手機遊戲引爆流行的必備要素之一。總部設在舊金山的社交遊戲公司Zynga便是靠Facebook壯大的。

而現在,Draw Something的增長態勢已然超過了這一Facebook上最大遊戲公司的任何一個產品——包括填詞類遊戲Words With Friends,也搶過了Zynga「Facebook流量第一」的頭銜。現在,Draw Something每天有 1080萬用戶通過Facebook登錄,相比之下,Words With Friends只有860萬的每日活躍用戶。

這迫使Zynga認真對待這一迅速崛起的競爭對手,並在短短幾週之內便作出了重大的決定——3月22日,Zynga正式宣佈以1.8億美元收購OMGPOP,並花費了大約3千萬美金用於支付OMGPOP員工的留任獎金,證實了之前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收購傳聞。

收購OMGPOP公司符合Zynga一貫的公司文化:追求速度,也符合創始人兼CEO馬克.平卡斯(Mark Pincus)的觀點,即移動遊戲能夠有效地與電視爭奪用戶的注意力。

「不用說Draw Something是個了不起的遊戲,我認為它是有史以來最具社交性和表現力的手機遊戲。它激發了人的創造力,一絲懷舊感和孩童般的好奇心。」Zynga 公司負責手機領域的高級副總裁Daivd Ko說。他認為,現在許多遊戲都想用創造性的方式綜合玩家生成的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Draw something便是依靠玩家生成的內容,不斷建立其獨特社會競爭力和無與倫比遊戲體驗的最好例子。「我們將會為這個OMGPOP的主打應用提供更為廣 闊的用戶群體,並期待著這支團隊的創造力。」

2010年12月,Zynga僅以5000萬美元收購了填詞遊戲Words with Friends。而Zynga對Draw Something的估值幾乎是Words with Friends的四倍。但移動分析公司Flurry的CEO西蒙.卡拉夫(Simon Khalaf)還是認為OMGPOP「賣的太早」——他猜測未來OMGPOP的價值將達到8億美元左右。

不過,OMGPOP老闆丹·波特有不同的想法,他很高興能與Zynga公司肩並肩的合作。「Zynga對OMGPOP來說毫無疑問是一個正確的合作 夥伴,他們用手機遊戲推動者社交領域的極限。」他說,「Zynga為我們提供一個專注於Draw Something的機會,並與我們一起為這個遊戲保持生命力,這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Draw Something將會一直忠於你所喜愛的東西,這是一個莊重的誓言。」

不一定要成為藝術家才能享受繪畫的樂趣

美國現在相對流行的猜詞類遊戲,除了Words With Firends,還有Scrabble,Pictionary,Mixel,Charadium等等。比起其他遊戲,draw something本身擁有許多獨特之處,或許也解釋了唯有它能迅速走紅的原因。

首先是Draw Something的社交屬性。丹.波特說,「它不是憤怒的小鳥或Temple Run那樣的遊戲。它們很棒,卻是單人遊戲,體驗是設計好的;它也不像Words With Friends,它雖然也是一個很棒的社交遊戲,但卻在一個固定的遊戲板上玩。Draw Something的關鍵是溝通。它是一個結構或一個平台,讓用戶通過畫畫和共享個人體驗來回進行溝通。」他認為,在所有應用中,Draw Something反而和Instagram最為類似——因為後者的動力來源也是創意。在採訪中,他也不忘感謝Instagram和twitter通過分 享繪畫加大了病毒式傳播的力道。

就連遊戲開發商也在簡介中就寫到,draw something的玩家不需要有高超的繪畫技巧。遊戲的樂趣(尤其是與熟人之間)更在於猜測對方的心理以及考驗彼此的默契。而作為作畫的一方,也可因人而異地發揮。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藝術家。你不一定要成為藝術家才能享受繪畫的樂趣。」丹.波特說,「目前能夠實現與他人簡單對戰或合作的應用比較少,而用戶 社交需求則日益明顯。」另外,遊戲單對單的模式導致玩家的時間可以碎片化,即突破了玩家雙方必須同時守在各自手機前作畫的限制。當你畫好後,對方的終端能 收到推送消息,並在空閒時隨時遊戲。在遊戲中,可以看作畫過程,以及看對方花了多久猜出單詞的過程也為玩家增添了樂趣。

丹.波特表示,自己從來沒有玩過Pictionary,但有點受到Charades(一種用動作等表演的猜字謎遊戲)的啟發。Draw Something是Porter設計的第一個遊戲,靈感來源於生活中一些簡單的運動,比如傳接球或者攀岩。正如他的設計理念所闡釋的那樣,「遊戲的成功 不在於競爭機制的設置,而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機制。這有點像玩撲克牌。你不光是在玩牌,還在玩對手的心理。」他在採訪中曾開玩笑說,他的設計目標有兩 個,一個是要「令人捧腹」,另一個是「能讓高中男生用它來招惹女生。」

玩家能通過對方猜對單詞的數量獲得相應金幣,但遊戲本質上沒有比分、輸贏和排行榜,而是注重合作,創意和自我表達,並把競爭最小化。他想為那些手機 上不安裝遊戲的用戶製作遊戲,因為只有那樣才能獲得大量的用戶。「很多人的手機上並沒有安裝遊戲,對於他們而言,玩遊戲很累,很緊張。Draw Something完全沒有輸贏的概念,用其團隊成員的話來說,『我只希望這是一款讓大家大笑的遊戲』。」

丹·波特的「最後一擊」

事實上,OMGPOP 在2006年便已成立,公司名叫iminlikewithyou。隨後在2009年改名為OMGPOP。成立初期,公司主要業務為網頁版的多人在線遊戲, 其官網幾乎全版都使用 Flash來開發,在官網上用戶幾乎可以通過單擊一次鼠標就能開始玩其主推的遊戲。

OMGPOP曾在 2009 年被《時代》週刊評為 50 個最佳網站之一。然而,在draw something之前,他們製作的30多款遊戲都被 Zynga打敗了。於是他們決定做些不一樣的東西。「我們的想法是,如果我們不能像Zynga那樣成功,那就做些不一樣的東西吧。如果人們不喜歡,至少我 們可以說,我們沒有在拷貝別人的遊戲,而且干的很糟糕。」

丹·波特

對年過花甲的丹.波特來說,draw something是他創業幾年來拿出的最後一擊。而這最後一擊變成了新的開始。20年前,當他剛從大學畢業時,曾在音樂產業工作。那時最流行的是美國 RCA唱片公司發行的《辣身舞》(Dirty Dancing)的電影原聲。「那時,那些吃唱片這碗飯的人只能碰運氣,就像對著牆扔一堆東西,看看哪些能粘住。如果你能知道哪些歌曲即將流行,你一定會 去選那一個。但很多時候你不知道。」他說,「現在,我們對著牆面扔了最後一樣東西,它粘住了,並且粘得牢牢的。」

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的觸屏設備已經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證屏幕繪圖的精確性。Draw something便是利用了觸屏設備精細作畫的能力達到了良好的遊戲效果。「現在許多應用都是點擊的,在手勢輸入方面仍有很多的機會可以探索。」丹.波特說。

據悉,新版的draw something馬上將會上線,產品將增加聊天、顏色、圖片保存等基本功能,還有可能通過植入更多品牌單詞獲得一部分廣告收益。丹.波特相信這些會使遊戲的效果更好。「大家畫起NIKE或者Cap' n Crunch來好像都很興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38

每一代人都要創造自己的泡沫和體驗它的破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c2388d0102e8jd.html
每一代人都要創造

自己的泡沫和體驗它的破碎

 

 《中國企業家》雜誌  2008年3月  作者 黃鐵鷹

 

 

  1987年香港股災:

  從千萬富翁到街邊小販

 

  1986年,我在深圳見到了十幾年沒見的小學老師。他是出生在印尼的廣東華僑,上個世紀50年代他剛從雅加達大學金融系畢業,響應祖國號召,同一大批東南亞華僑的知識青年跑到中國來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於是,他成了我在長春市安達小學讀書時的語文和數學老師。

 

  經歷了中國的反右、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這個老師從愛國青年變成了三個孩子的父親。為了孩子能吃飽飯,1977年他帶著老婆和孩子來到香港。不愧是學金融的,他先從建築工人開始,幾年後就開始自己在家裡裝電子錶往大陸賣,後來深圳開放了,他跑到深圳辦了手錶廠。

 

  在深圳第一次見面,他給我一張名片,上面寫著深圳(香港)環亞電子集團公司董事長,他在深圳的工廠有一千多名工人,是深圳當時最大的電子裝配工廠之一。

 

  之後三年,我們沒再聯繫。1990年我在香港油麻地逛街,突然聽到一個很熟悉的聲音:十元兩件啦!十元兩件啦!我一回頭,有些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的老師站在三輪車上在大聲叫賣日本的二手衣服。怕他尷尬,更怕自己尷尬,不知怎的我沒敢上去跟他打招呼。正在一邊猶豫,突然有人大叫:「走鬼啦!」只見我的老師和其他幾個同樣賣東西的人,像瘋了一樣把衣服用任何人類都想像不到的速度塞進包裡,推著車子跑了。原來是市政管理人員來了,香港無照小販專門請人給他們把風放哨。

 

  從油麻地回來後,連忙找名片給老師打電話,所有電話都變成別人的了。第二個星期天我又去了,那天沒有市政的人來,老師的生意也很冷清,我鼓著勇氣上前跟他打招呼,本以為他會尷尬,可是老師畢竟是老師。老師跟我說:「我破產了,現在只能做這個生意了。見到你真好,如果沒事陪我聊聊天。」

 

  我問:「那麼大的工廠,是怎麼破產的?」

 

  老師說:「嗨!都是一個貪字。(19)86年香港股市瘋了,我看不少人賺錢,我這個學金融的雖然知道股市風險大,但還是忍不住進去了,結果越炒越大,最多一天能賺一千萬,我把工廠也抵押給銀行借錢炒股,哪承想(19)87年股災一來,我的資金一下子轉不動,房子和工廠都給了銀行。」

 

  我問:「師母怎麼樣?」

 

  「她現在在新蒲崗的一件製衣廠剪線頭,我們還借了一部分私人錢,這個錢總是要還的。好在這是香港,人只要勤勞就餓不死;只要餓不死,總會有機會。這就是人生。」快60歲的老師說。

 

  老師永遠是老師。從此我明白香港人說的:馬死落地行是什麼意思了。

 

  1987年的股災是香港人經歷的第一次股災,那是由美國股災引起的。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國股市一天跌了22%,年輕的香港股市一個跟頭倒下了,連關了四天市,當香港股市重新開始後,香港股民的錢少了三分之二。有一大批香港股民像我的老師一樣破了產,其中大部分人永遠也沒有機會再回到股市。

   (評論:只要拿著好公司的股票,譬如匯豐控股、恆生銀行,即便當時賠了90%,賠得慘不忍睹,堅持不賣,熬到1990年也解套了,熬到1994年起碼賺100倍。笑到最後的都是極端樂觀主義者,不怕天塌下來的人。歷史不能重演,但規律可以重複。)

 

 

  1992年日本股災:

 

  跳樓的野村證券員工

 

  1990年,我到日本公出,順便去日本最大的證券公司——野村證券參觀。由於當時日本股市和樓市如日中天,股市比2007年中國股市還火,市盈率到了100倍,一些日本和世界的經濟學家紛紛說,傳統經濟理論對日本不實用,日本正在創造新的經濟規律。日本房地產更是不可一世,一個東京市的地價就可以買一個半美國。日本商人在全世界可牛了,到哪兒都像闊佬逛菜市場,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於是,日本人買了美國金融帝國的象徵——洛克菲勒大廈,買了美國電影的象徵——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買了加拿大的森林,買了澳洲鐵礦,買了香港半山上最貴的房子,日本女人買了70%法國生產的LV手袋,日本男人成群結隊飛去泰國打高爾夫……

 

  接待我的是一個野村證券的年輕經理,他把我送出野村大樓時,站在大廈旁邊的台階上,指著那座新落成的60多層的花崗岩大廈,不無驕傲地說:「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經濟,這個大樓裡儲存著全球客戶的經濟信息,野村證券為了保證這些信息的安全,在這個樓下100米處有一個發電站,它可以保證野村證券在世界上發生任何事情都能正常運作。」

 

  可是不知怎麼回事,到了1992年日本經濟就不能正常運作了。日本股市從33000點,不到兩年跌到了11000點。房地產更是一落千丈,1990年還能賣一個半美國的東京,1993年竟然連一個紐約都買不起了。於是,日本企業紛紛從海外抽錢回國救急,不僅把洛克菲勒大樓折了一半價賣回給美國人,還把日本好幾個大銀行和保險公司也賣給了外國人。

 

  1995年,那位接待我的野村證券經理到香港出差,我請他喝酒,他很沉重地告訴我:現在日本企業也開始裁員了,自殺的人很多,特別是證券界,他手下一個前年才從早稻田畢業的人上個月跳樓了。電視台現在最熱門的電視節目是教人們如何省錢,比如教日本家庭主婦如何用燒飯的餘熱煮雞蛋。

 

  那一段時間,香港大街上的日本遊客少了,到高檔餐館吃飯的日本商人也少了。「經濟泡沫」這個詞第一次在我腦袋裡有了真實的感受。從此,這泡沫就經常跟著我了。

    (評論:大漲伴隨著大跌,這也是規律。)

 

 

  1997年香港股災:

 

  成為負資產的女秘書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了,香港哀聲一片。本來1997年上半年形勢還好好的,樓市股市不斷創新高,人們排著隊去酒樓吃飯。我們公司開發的一個樓盤開盤賣樓花,買房的人需要前一天晚上去排隊。國內一個家喻戶曉的大歌星為了走後門買我們公司的房子,陪我們唱了一晚上卡拉OK。我公司兩個秘書近水樓台先得月,不用去排隊,每人花80萬港元交了三分之一首期買一棟房子,可是房子還沒住進去,泡沫就來了。樓價一口氣跌了三分之二,這兩位小姐那幾個月臉色難看得很,眉頭之間總擠出一個大疙瘩。原因是她們把已交了80萬首期的房子白白送給了銀行,為什麼?因為市場上同樣的房子,只值80萬;如果她們繼續供當時買的房子,就要再付160萬。

 

  那個剛來香港還不大懂香港規矩的明星火急火燎地找我退房,我說:「你看到門外那兩個小姐了嗎?她們是我們公司的秘書,在這個公司已工作10年。她們跟你一樣,也買了我們公司的房子,因此她們這10年算給公司做義工了。」

 

  我看大明星有點不明白,就解釋說:「她們工作10年,除去吃喝也就攢了80萬,交了這套房子首期後什麼都沒剩下,可是現在房子又沒了,這不等於白白給公司幹了10年。如果能退房,她們早退了。你沒看這幾天報紙討論嗎,很多人賣了李嘉誠的房子,現在變成負資產。有人說在這種特殊時期作為香港首富的李嘉誠應該網開一面,不要再追這些負資產的人所欠的房子餘款了。你猜這位首富李先生怎麼說?他說:香港是個重合同守信用、風險自擔的社會,你沒看到金融泡沫只能自認倒霉,因為所有人都沒看到。如果這個泡沫不破,你的房子賺一倍,我也沒理由跟你分利潤。」

   (評論:李嘉誠的話經典啊。賠了錢誰也怨不得,怨自己。)

 

 

  2000年互聯網泡沫:

 

 從3億元到有行無市的總經理

 

  亞洲金融風暴還沒過去,互聯網又來了。1999年末和2000年初,全香港的商人都好像瘋了。這次不同於以往,越是大商人越瘋狂,不管是搞地產,還是搞百貨;不管是生產電子,還是生產水泥的;不管是辦學校的,還是開夜總會的;總之全同互聯網幹上了,紛紛辦起了網站,紛紛註冊了名字帶有Cyber.com、Information.net的公司,紛紛向那些常青藤大學畢業生發出高薪聘書,紛紛與IT公司聯姻。我當時打工的華潤創業公司自然也不能免俗,雖然公司每年有十幾億淨收入,但因為同互聯網沒有關係,股價還不如一個剛創辦兩年的互聯網公司高。股東不干了,說:如果你們再不進入IT,就要找人收購。於是,我們只能絞盡腦汁往互聯網上靠,先是付了一筆天文數字的諮詢費,請世界最大的諮詢公司出主意,可是那些從美國飛來的高級腦袋除了給我們寫了兩大本資料外,任何問題也沒解決;其實他們也解決不了我們的問題,因為我們不是互聯網裡的蟲,我作為公司總經理當時連上網都不會。

 

  可是商場是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遊戲。當時許多如雷貫耳的經濟專家都說:互聯網技術會創造一個全新的經濟,誰跟不上,誰就會被淘汰。想想看,誰不害怕呀?於是,我們也拚命想找一家美國技術公司「結婚」。經過投資銀行的朋友介紹,美國一家大公司的副總裁來香港,期間可以跟我們談談。可是時間約到早上8點,這在香港是非常罕見的商務見面時間。我當時有點納悶:看來互聯網的人就是不一樣,可能都是超人!第二天早上,7點50趕到人家香港分公司,一進接待室我差點暈了,原來在我們前面已有兩批人,一批人正在會議室裡同那個副總裁談著,另外一批人還在會議室裡等著。8點45分,輪到我們,30分鐘談完,結果就不用說了。

 

    2000年初正當我被互聯網搞得暈頭轉向時,一個朋友找到我,他與一個美國基金創辦了一個互聯網公司,在香港買了一個上市公司的殼,市值一下子升到200億。他請我加盟。我說:我可不懂互聯網。他說:你只要懂上市公司運作就行。於是,他開出了我不可拒絕的條件——3億元的公司股票,外加7位數的年薪。做著億萬富翁的美夢,我在新公司上班了。可是上班的第一個天,互聯網泡沫破了,第一個月我的3億元變成2億元,第二個月變成了1億元,第三個月……。第10個月,我的股票變成3000萬,而且有行無市了。

    (評論:把2.7億元錢一張張撕掉恐怕也得需要一年的時間,要不咋說互聯網燒錢呢?)

 

 

  2008年中國股市:

 

  罵「基金經理都是騙子」的基民

 

  互聯網泡沫滅了。金磚四國又冒出來了,特別是中國,進入21世紀後,雄起得不得了。中國轉眼之間成了世界的加工廠、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第二大汽車生產國、世界第三大經濟發展國。2007年中國這頭昏睡的獅子,終於徹底醒了。深圳的樓市開始超過香港的新界,上海北京的寫字樓也開始趕紐約,開戶炒股的人到了1億。於是,一下子創造了世界第一大銀行、第一大石油公司、第一大房地產公司、第一大保險公司……這一年全世界500強排名亂了,因為那些老牌500強紛紛被突然變大的中國公司擠出去了。中國商人在世界上開始揚眉吐氣了,腰裡揣著大把股民的錢,也能想買誰就買誰了。於是,中亞和非洲的油田,拉美的銅礦和鋁礦、澳洲的鐵礦和煤礦頻頻被來自中國的買家問價。澳洲有些人小心眼,看中國人要收購澳洲最大礦業公司,竟提出將會威脅本國民族經濟。中國外長婉轉講話了:「中國對澳洲的投資,還不及澳洲對中國投資的一半,我們希望澳洲繼續對中國增大投資。」真是富國風範,以柔克剛。

 

  2007年世界經濟的焦點放到了中國,全球的經濟天才都在討論中國股市和樓市,一派說泡沫太大了,另一派說中國正在改寫世界經濟,潛力遠遠還沒發揮出來。

 

  可惜世界經濟還沒改寫完,美國那邊次貸泡沫又碎了。中國股市進入2008年,少了近三分之一。記得2007年9月我回長春度假,碰到我母親一位老同事。一個當了一輩子會計的75歲老頭,成了中國第一代「基迷」。他把報紙上所有有關基金的報導用剪子剪下來,釘成三本半大書,還跟人學會了在坐標紙上畫圖表。他把家裡所有閒錢都買了基金。我問他現在買股票是不是風險太大?老頭說,他買的不是股票,是基金,基金是由金融專業人士管理、抗風險能力最強的綜合投資工具。他剛買的QDII是走了銀行後門才買到的,現在不到一個月就賺了5%。春節後母親打電話告訴我:老頭投到基金的20萬元,只剩了10萬元,現在有些精神不正常。老伴治病需要病,他捂著就是不賣,整天到銀行管人家要錢。見誰跟誰說:基金經理都是騙子。

   (評論:唉......)

 

  後記

 

  我是1955年出生的,以上是我活到現在親身經歷的經濟泡沫。其實,所有學經濟的人都知道人類歷史上這樣的泡沫比比皆是,比如:19世紀英國的南海金礦泡沫、荷蘭的鬱金香股票泡沫,20世紀初的美國鐵路泡沫、造船泡沫、槓桿併購和垃圾債券泡沫……

 

  讓我奇怪的是:人類怎麼一點都沒有學聰明?儘管每一次泡沫都有過去的影子,可是人類還是一次次重蹈覆轍。諾貝爾經濟學獎快有一個世紀了,那麼多聰明過人的腦袋得了這個獎;計算機在百萬里的星空中,就能算出你把鑰匙藏在家門口的第幾塊磚頭下;人類也能把羊變成人、把人變成羊,怎麼人類就是不能避免這些如此相似的泡沫?

 

  一些歷史上的泡沫故事往往讓我們匪夷所思。比如在英國南海泡沫中,一個騙子註冊了一個叫南海投資的公司,在他的招股書上寫道「本公司在拉美有一個誘人的投資項目,現在需要融資,這個項目的具體內容暫時不能透露」。第二天,當他打開辦公司的大門時,外邊擠滿了給他送支票的股民。第三天,這個騙子拿了錢就消失了。

 

  我相信我們的子孫,讀到今天杭蕭鋼構這樣的故事一定也會忍俊不禁,但是他們依然避免不了被他們的後代貽笑大方的命運。

 

  我認為「以史為誡」和「讀史明志」對人類不靈,人類是不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的。就像公元前歐洲種族之間的屠殺在二戰猶太人的集中營依然上演、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文化大革命」中完整複製一樣,不論發生過多少次泡沫,泡沫還會再發生。

 

  為什麼?

 

  因為人類就是人,人類就是由每一代的你和我組成的。儘管我們的父母都會告誡我們,不要玩火,火會燙手!可是有哪個人沒有被火燙過?!人只有被燙過,才成熟;人成熟了,就是離開舞台的時候了;舞台永遠是新一代人玩火的地方;每一代人只能從自己的經歷中長大;每一代人都要創造自己的泡沫和體驗它的破碎。

 

  這就是黑格爾說的:歷史能給我們提供的惟一借鑑就是我們從歷史不能得到任何借鑑。

 

  有人可能說:經濟泡沫中損失的是不太懂經濟的大眾,經濟領域的專業精英——經濟學家、銀行家、基金經理……他們是應該能比一般人更早知道泡沫的,從而更多地避免損失。可是大量統計研究證明:這些精英作為一個整體,他們在預測泡沫的水平上一點也不比老百姓強,因為他們在股市中的平均收益同股民大眾一樣,他們比普通股民惟一多賺的只是手續費。

 

  難怪誠實的格林斯潘一再說:「泡沫是很難確定的,除非它破了。」

 

  (作者係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客座教授,現居墨爾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29

「暗物質」Facebook:從沒來過中國,但很多人都在談論

http://www.infzm.com/content/76087

「我就是首席執行官……賤人!」這張名片的主人,今年28歲的哈佛輟學生,完成了互聯網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融資。

在中國互聯網界,幾乎人人都在談論它,許多公司早已成為它的學生

儘管中國已經有許多網站可以實現Facebook的功能,但為何無一能像它一樣,深刻影響世界?

Facebook的崛起,與扎克伯格的瘋狂和硅谷的制度、文化環境有關;而它面臨的挑戰,則是當一家公司已經大到像是一個「不受監管的政府」,如何保證它願意,並且能夠,不濫用這種權力?

如果「世界第三大國」整體上市,將會發生什麼?

美國東部時間2012年5月18日,互聯網新貴公司Facebook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代號FB。截至2012年3月,這個網站的活躍用戶超過9億,僅次於中國與印度的人口數量。

Facebook的發行價是38美元,公司估值超過1000億美元,此次上市共募集了超過180億美元,是互聯網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融資。即使隨後 兩天股價跌破發行價,Facebook也依然是全球互聯網歷史上的一個奇蹟,要知道它創立至今不過8年,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現在也才28歲。

從來沒有哪個外國公司,像Facebook這樣牽動著中國人的目光,雖然它從未進入中國。在這裡,它被翻譯為臉譜網,還有一個暱稱:非死不可。

就在它IPO(首次公開募股)當天,納斯達克交易所和創新工場在北京舉辦了一個「守歲」酒會。

IPO要到北京時間的深夜,酒會從傍晚時分就開始了。大屏幕上播放著納斯達克實景,而屏幕這頭,從各地趕來的創業者們一邊發著微博,一邊靜靜等候。主辦者甚至設立了開盤價賭局。參與者每人拿出100元錢,猜中者可以全部拿走。

在創新工場CEO李開復的邀請下,易凱資本CEO王冉、土豆CEO王微、優米網創始人王利芬等幾十號人齊聚一堂,為萬里之外的Facebook成功進入資本市場乾杯。

易凱資本CEO王冉八點多就到了現場,一直到十一點多才離去。李開復則待得更晚。最近幾天,這位曾經供職微軟的創新工場負責人,每天都在微博上介紹著Facebook,從馬克·扎克伯格和其亞裔女友(祖籍中國徐州)的婚禮到Facebook上市給創業者的啟發。

一位現場的參與者發微博說:「很多人不理解,沒事兒去給Facebook開什麼Party啊。其實我在現場看到,所有人,包括李開復的興奮都是由衷的。或許真正的互聯網精神,就是不會因為別人的偉大成功而煩躁,相反,他們會由衷喝彩,並找到繼續前進甚至超越的動力。」

Google的對手

就在幾年前,還很難想像,Facebook會成為Google的對手。而現在,從資本到客戶到人才,這兩家公司的競爭都日趨白熱化。

對許多網民來說,Facebook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存在。它是世界上訪問量第二大的網站,僅次於Google。根據網絡數據服務公司Alexa 的記錄,在全世界互聯網用戶中,有29%在使用Facebook。現在,來自世界各地的用戶每天要在上面花費26億分鐘,用戶的增長速率也高得匪夷所思 ——每個月增長6%。

Google曾經以搜索這個工具開創了互聯網的新模式。在過去的10年裡,它遵循著嚴格而有效的算法,對在線活動的每個字節進行語法分析,最後建立起一幅不帶感情的世界網絡地圖,從而稱霸全世界。

而Facebook則打開了另一個入口。它正在創建的是一個更個性、更富人情味的互聯網,在那裡,由朋友、同事、夥伴和家人組成的網絡成為信息的主要來源,人們通過披露各自的內心而建立互信。

早在兩年前,清華大學計算機理論系博士樓天城就開通了Facebook賬號,因為一些師兄在那裡工作。

2010年3月,他報名參加了Facebook的黑客大賽。「整個清華計算機系的人都知道,」樓天城說,當時和同學們報名,就是想去「看看Facebook是什麼樣」。

黑客大賽是Facebook的招牌之一。崇尚黑客文化的馬克·扎克伯格用這種方式來選拔人才,激發公司活力。大賽有時一進行就是一個通宵,「攻城 獅」們在搖滾樂和啤酒中不眠不休,解決難題。樓天城參加的這個是環球大賽,總共有10萬人報名,最終選出25名勝出者到Facebook總部進行決賽。連 續兩年,樓都是這25人之一,並曾獲得季軍,被圈裡人稱為「樓教主」。

第一次到Facebook總部時,樓並沒有特別多的不一樣的感覺,因為Facebook看起來就像個創業公司,氛圍比較輕鬆。他印象最深的是兩點: 一是公司允許員工有一些奇怪的舉動,比如他們沒有停放自行車的地方,有的員工就把自行車掛在辦公室的牆上;二是馬克·扎克伯格的辦公室竟然是全透明的,任 何人都可以參觀,也可以敲門進去,就像是「一個透明的籠子」。

加上行程,他在Facebook總共不過待了兩天,其間他看到過一次扎克伯格,就在「透明籠子」裡辦公,「很平常的樣子」。那位沒唸完大學的哈佛輟學生並不知道,在萬里之外的中國,連他每天學習一小時中文的消息,都能登上媒體的頭條。

就在幾年前,還很難想像,Facebook會成為Google的對手。而現在,從資本到客戶到人才,這兩家公司的競爭都日趨白熱化。

樓天城就正在為此糾結。他同時拿到了這兩家公司的offer。「兩家公司都很優秀,對誰來說,這都不是一個容易的選擇。」

「科技版的暗物質」

《紐約客》雜誌稱,對於中國大多數人而言,Facebook就相當於科技版的暗物質,人人皆知這種力量不容小覷,但迄今為止尚不得親眼一見。

Facebook已經有了70種不同語言,而且超過70%的用戶是在美國境外。《紐約客》雜誌稱,對於中國大多數人而言,Facebook就相當於科技版的暗物質,人人皆知這種力量不容小覷,但迄今為止尚不得親眼一見。

在中國部分年輕人中,利用「翻牆」技術來體驗Facebook是一種時尚。實際上,如果沒有一幫朋友在Facebook上,「翻」過去其實一點也不好玩。Facebook的特點是:它不是一個讓你認識陌生人的交友網站,而是一個聯繫你和身邊朋友的網絡交流平台。

但很多中國網民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仍然想翻過去看看。

在電視台上班的趙曉娟,只因迷戀韓國明星李明浩,從2011年開始,便學習翻牆,因為,李明浩在Facebook上有賬號,而且和粉絲互動。

而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讀研的周顏,以前主要用人人,但到了美國之後發現,「一群人約著出去打個CS,都不打電話,直接上Facebook上開個群組,然後約好一起去。」

在香港城市大學上學的內地生趙夢穎到了香港之後同樣發現,身邊的同學、老師、朋友,除了電話,用的最多的就是Facebook。她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中文老師兼職,教兩個美國小朋友中文,家裡共有5個人:爸爸、媽媽、兒子、女兒,還有一個菲傭,人人都有Facebook。

對他們來說,Facebook是一個重要的交友平台。「一些陌生人可能只聊兩句,回到電腦前搜對方的名字,在Facebook上基本能找到,往後的交流,在線上盡情發揮就是了」。

不過,回到內地之後,他們就開始不適應了。Facebook上不去,和海外朋友們最常用的互動渠道就沒有了,一位在香港浸會大學讀了一年書的交換生抱怨說,至今為止,她已經無數次「因為沒有及時在Facebook上回覆朋友而道歉了」。

而那些身在中國的外國人,則感受更為深切。

IDG駐中國記者Michael Kan的朋友基本都在Facebook上,每天他都要上去半個小時左右,看看朋友們的一些動態。為此他必須每個月支付二十多美元,購買一個VPN(虛擬專用網絡)。

而巴西《聖保羅頁報》駐北京記者Fabiano maisonnave在Facebook上花的時間則更長,基本上每天都有一個多小時,「一是和朋友互動,二是發一些自己寫的報導等。」Fabiano 說,這兩者是分開的,一些私人的東西,只有朋友可以看,而職業的,則分享給所有人。

對他來說,Facebook是一個重要的工作工具,一是可以從上面瞭解國內發生了什麼,朋友發生了什麼,二是可以介紹他在中國的工作,獲得一些新聞線索。

在用Facebook之前,Fabiano主要是用E-MAIL和電話和朋友溝通,但在用了Facebook之後,基本就用這個了。「它就是一個全球電話簿,即便我換了手機號,換了工作的地方,也不會和朋友們失去聯繫。」

Facebook的中國學生

Facebook曾經做過實驗,每隔一段時間改變一次網站藍色的深淺,然後他們發現,人人網總會緊跟其後開始調整自己界面的藍色。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中國日益融入世界,從手機、電器到高樓大廈,與國外幾無差距。但在互聯網上,卻始終唯硅谷馬首是瞻。Facebook對中國的影響,除了無法統計的中國用戶之外,更重要的在於,它引領了中國互聯網的新浪潮。

2004年1月,扎克伯格向網上域名公司Register.com支付了35美元,註冊了Thefacebook.com一年的域名使用權。建立這個網站的構想借用了他之前編寫的「課程搭配」、Facemash以及當時風靡一時的Friendster。

這股社交網絡風潮不但刺激著在哈佛上學的馬克·扎克伯格,也刺激著另一位中國年輕人——在美國特拉華大學攻讀計算機專業博士的中國留學生王興。

2003年聖誕節,王興決定中止學業,回國創業。他做的第一個項目是一個完全仿照Friendster模式的「多多友」網站,意為「通過互聯網幫大家認識更多朋友」。這個現在已經鮮為人知的社交網站僅僅存活了一年時間,吸引了兩三萬用戶之後,便被迫關閉。

就在王興失敗之時,Facebook卻取得了空前成功。網站於2004年2月發佈,頭2周裡就引起了轟動,有超過4300名哈佛學生註冊進來。到 12月時,Facebook的用戶數超過100萬。不到一年的時間,Thefacebook.com很快就成為全美大學生們最火爆的交流形式。

王興也迅速調轉方向,將學習的目標轉向了Facebook。2005年上半年,他利用當時還沒過期的美國大學郵箱udel.edu註冊了一個 Facebook賬號,開始研究這種模式。在三年後的一篇文章中,王興回憶道,第一次逛Facebook時,並沒有發現其有什麼過人之處,「事後想來,正 是因為那時我在美國的同學要麼已經畢業了,要麼就還沒用這個,所以沒有任何感覺。畢竟在Facebook上,如果只是看,而沒有參與其中,確實很難找到感 覺。」

但多次使用之後,王興開始發現了Facebook的過人之處,「一是有一個真實的人際網絡,二是有一個高質量的人群,用戶都是大學生,非常純粹。」

作為典型的「技術型創業者」,王興恪守「原汁原味」的照搬模式。這一年的秋天,王興創立了校內網。和Facebook一樣,這個網站主要針對荷爾蒙過剩的中國大學生。

幾乎在同一時間,曾經創立了chinaren的陳一舟也將目光盯上了Facebook。2006年4月末,他所控制的千橡集團倣傚早期的 Facebook開發了5Q校園網,並對王興表達了收購校內網的興趣,但遭到拒絕。校內網和5Q隨後在高校展開激烈的用戶爭奪。「到5Q註冊用戶送雞腿」 的廣告,成為當時學生間的笑談。

十個月後,王興遇到了融資難題,幾乎沒有任何還價的餘地,2006年10月份他被迫接受陳一舟的邀約,同意千橡200萬美元併購校內網。而充分意識到校內網用戶價值的陳一舟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用戶流失,乾脆徹底放棄了自主研發的5Q網,轉而將原5Q的用戶導入校內網。

一年之後,校內網的註冊人數就超過了3000萬。與此同時,國內出現了不少於20家Facebook模式的拷貝者,例如佔座網、開心網、海內網、一起網、底片網、花名冊、億聚校內網等一大批以學生和白領為目標用戶的SNS追隨者。

中國SNS網站遍地開花,相互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在此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學習Facebook,成了各大徒子徒孫們的頭一課。

眾所周知,人人網採用了藍白相間的用戶界面,與Facebook非常相像。「我們看他們在做什麼創新,目的是什麼,動機是什麼。」陳一舟曾經這樣描述自己向Facebook拜師學藝的思路。

而中國諸多的社交網絡始終緊隨Facebook,從用戶界面、多媒體內容的發布,不僅一應俱全,甚至已經達到了非常精細的程度。開心網上最熱門的遊戲《開心農場》,模仿的正是Facebook上第三方遊戲公司Zynga開發的《FarmVille》。

Facebook曾經做過實驗,每隔一段時間改變一次網站藍色的深淺,然後他們發現,人人網總會緊跟其後開始調整自己界面的藍色。

和Facebook一起「進化」

在敲響納斯達克開市鐘時,他簽下了一句話便是:「To a more open and connected world(為了一個更加開放和連結的世界)」。最近兩年來,在Facebook等平台開放潮流的影響下,國內的社交網站也陸續選擇了不同程度的開放。

有評論認為,Facebook之所以能風靡全球,也與其所依仗的全球語言——英語,以及其背後強大的美國文化相關。2011年6月份,在接受南方週 末記者採訪時,人人網CEO陳一舟也提及了這一點,「在中國做互聯網,就算我們有做到世界去的野心,環境也不容許,因為中國文化不像西方文化輻射力那麼 強。」他由此提到,人人網不會走出國門,主要市場還是會放在國內。

但Facebook卻非如此。扎克伯格很早之前就設立目標,不僅為美國,而是要為全世界創造一個交流工具。在敲響納斯達克開市鐘時,他簽下了一句話便是:「To a more open and connected world(為了一個更加開放和連結的世界)」。

2008年初,Facebook發佈了翻譯工具,這一翻譯工具是Facebook的另一創新,它並沒有安排自己的僱員或是找承包商花費數年時間將站內的30萬條詞語翻譯成其他許多種語言,而是把這個任務轉交給了全世界,並收穫了巨大的集體智慧。

在開發每一個語言版本的時候,Facebook的軟件會給用戶提供一個待翻譯的詞語。使每個使用Facebook的人都可以解決一個或多個西班牙 語、德語、班圖語(Swahili)或者是塔家路語(Tagalog)的一個詞語。每個詞語被很多人翻譯,然後軟件將詢問該語言的母語者,用投票選出最好 的詞語或短語來填補空白。

2008年年底,Facebook使用的語言增加到了35個,包括中國大陸使用的簡體中文和港台地區所偏好的繁體中文。一年之後,這一數據就翻了一倍,達到70種,覆蓋了98%的世界人口所使用的語言。

Facebook的擴張步驟也正是如此,2005年秋,Facebook向高中學生開放,而在2006年秋,Facebook則面向全社會開放。扎克伯格用行動指出,社交網絡不只是一個網站,它可以演變為互聯網的基礎設施,逐漸成為互聯網系統的血脈和神經。

他此後的步伐還包括:開放賬號、開放應用程序平台、訂製式廣告,推行Facebook Credit貨幣等。越來越多的用戶被吸引,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和廣告商通過Facebook來賺錢,當然,也越來越離不開這個超級平台。

由此推動的互聯網開放潮流也刮到了地球的另一邊,近兩年來,「開放」逐漸成了中國互聯網的一個關鍵詞,而學習Facebook的每一步,也成為中國SNS網站的發展軌跡。

成立於2001年的康盛創想就是一個典型。一開始,這家公司主要做的是BBS產品Discuz!,一度佔據中國市場份額的90%。據在其中工作過六 年,先後擔任過市場部和客戶拓展部領導職位的謝紹強介紹,2008年4月,康盛創想在Facebook聲名鵲起之時,推出了SNS建站軟件——UC Home,並在當年5月將其開源。這成了中國廣大互聯網站長們的至寶,SNS社區開始遍地開花。

「當時的SNS火到什麼程度,給你舉一個例子,我的一個同事,被開心網挖過去,開了三倍的薪酬,不過,去年又離職了,去了360。」謝紹強說。

不過,雖然Facebook在國外很熱,但在中國,這一互聯網模式卻未成熟到普遍盈利的階段。UC Home開源後,大量有SNS功能的網站上線運營不到1年便關閉。

隨後,Twitter開始火起來,康盛創想又率先推出了微博系統——CTT,不過尚未鋪開,便宣告夭折。這個被稱為「互聯網界的聯發科」的公司甚至一度涉足視頻播放器,最後也因投資太大而放棄。

2010年6月,康盛創想被騰訊收購。彼時,Facebook已經開始開放賬號(Open ID),像一條若隱若現的經絡,打通了以前毫不相干的網站。成為騰訊全資子公司的康盛創想便迅速開始學習。謝紹強回憶,那時他便開始一家一家網站去談,試 圖讓他們開放接口,用一個QQ號便可登陸所有網站。

對於這個新鮮的概念,許多網站保守而戒備,「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你是不是要來拿我的數據。」謝紹強解釋說,不是來拿他們數據,相反,是把QQ的用 戶帶給他們,同時將QQ的影響做大。「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我們都是在向Facebook學習,只是在中國,這個過程進行得比較艱難。」謝紹強說。

最近兩年來,在Facebook等平台開放潮流的影響下,國內的社交網站也陸續選擇了不同程度的開放,人人網、51.com、開心網等平台允許第三方開發者為其開發應用程序和遊戲。一些抓住機會的公司和開發者,如五分鐘、奇矩互動等,成為了領先者。

如果少了中國,怎麼能說連接全世界?

雖然Facebook來華步伐尚不確定,但一些中國商人其實已經和馬克·扎克伯格做起了生意。

對許多中國網民來說,等待Facebook的到來,已經是一件迫切的事。在其IPO當天,新浪微博上的呼喊聲不絕於耳,一位ID為「小屋就是小巫」的新浪微博用戶@「Facebook中國站」說:請轉告Mark,我們天天翻牆都很累了。趕緊來吧。

2010年底,扎克伯格曾經到訪中國,拜會包括百度、新浪、阿里巴巴和中國移動在內的一些中國公司,尋求合作的可能,當時扎克伯格表示,希望找到合適的當地合作夥伴,按照「我們的經營原則」在中國取得成功。

2011年初,Facebook宣佈赴港成立新的銷售辦公室,主打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的廣告業務,這是Facebook在亞洲的第二個銷售總部。

雖然Facebook來華步伐尚不確定,但一些中國商人其實已經和馬克·扎克伯格做起了生意。

從2010年6月開始,Facebook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廣告平台的技術合作夥伴,打造自己的互聯網廣告平台。

Facebook在全球都沒有官方的代理商制度,但針對中國市場,卻找到了中國互聯網SEM廣告業的隱形巨頭艾德思奇(adSage),儘管沒有冠 以代理商的身份,但這家總部位於上海的公司卻扮演著近似的角色。作為Facebook亞太區唯一的廣告官方合作夥伴,艾德思奇幫中國的廣告主們開通 Facebook廣告網絡的賬戶。

據艾德思奇市場部經理陳婷婷介紹,他們之所以能拿到這一獨家渠道,與董事長唐朝暉的工作經歷相關。唐曾是微軟adCenter的首席部門經理,和Facebook負責廣告業務的很多人都是朋友。

不過,在最初合作時,雙方卻有一些分歧。Facebook其實想讓艾德思奇公司扮演外包項目開發商的角色,但唐朝暉堅持要獨立開發產品,掌握業務自主權。

最終,Facebook同意了。2010年底,艾德思奇針對Facebook發佈了首版產品AFF,這是一個收費的廣告管理軟件,主要提供給在 Facebook上投放廣告的廣告主,監測和管理他們的廣告情況。這款產品不僅在艾德思奇的美國網站上售賣,也在Facebook的官方網站上被推薦給希 望在Facebook廣告平台上投放的客戶。在產品發佈的當月,它就擁有了四百多個客戶。

據陳婷婷介紹,廣告主將廣告費投給Facebook,艾德思奇和Facebook不產生費用,直接收取廣告主的軟件管理費。

「目前,Facebook感興趣的中國企業主要是三種:遊戲、旅遊和電商。」陳婷婷說,電商類主要是福建一些中小企業,而中國在Facebook上投入廣告最多的是某遊戲客戶,每月在百萬美元左右。

據陳婷婷介紹,Facebook其實非常看重中國市場,「我們每次和一些重要的客戶談判,比如沃爾沃汽車、王老吉等,Facebook在新加坡和香港的公司都會派一個市場部的人和我們一起去。」

她透露,中國的一些廣告主目前在Facebook投放廣告還是一種試探的心態,一個月投一兩萬美元。不過,讓陳婷婷欣慰的是,這兩年中國企業對 Facebook的認知度「明顯提高了」,「以前我們要『教育市場』,要告訴廣告主Facebook是什麼。但最近兩年和他們提到Facebook,他們 都說知道。」

Facebook上市,更增強了他們的信心。據她透露,接下來,他們和Facebook還會有一系列合作。現在,為了增加各種合作的可能,他們的總裁長年都待在了美國。

隨著Facebook平台的日漸開放,中國的一些遊戲開發者們也從中看到了機會。成立於2008年的熱酷網就是其中之一,其開發的遊戲《陽光牧場》、《動物樂園》等,登上了Facebook的遊戲平台。

據熱酷網副總裁餘波介紹,Facebook對於移動平台非常重視。2012年3月份,他們在參加Facebook組織的亞洲移動開發者會議 時,Facebook移動開放平台的負責人在現場告訴大家,就在一個多月以前,在硅谷舉辦的同主題會議上,Draw Something(一款頗受歡迎的遊戲)的開發者也參加了,當時他們還處於走投無路瀕臨破產的窘境,但是Draw Something非常好地利用了Facebook移動社交平台的開放接口,短時間內取得了爆發性的增長,結果一個多月後身家就達上億美金。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Facebook(的員工)在台上講的時候,我們身邊的開發者都很興奮,個個眼睛裡都冒著綠光。」餘波說。

據他介紹,熱酷在Facebook開放平台上的遊戲基本上都是用Facebook Credit方式支付,在遊戲的總收入中,30%會由Facebook拿走,剩下的70%即是熱酷的收入。這比國內的一些平台收入更高。

曾經供職於Facebook五年時間,現轉身為天使投資人的王淮說:Facebook的vision(願景)是,把全世界的人連接起來,讓分享更加 透明,世界更加開放和美好。所以,Facebook無論如何一定會進入中國。「因為如果沒有中國,Facebook的vision就完不成了。扎克伯格會 說:如果少了中國,我們怎麼能說連接全世界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52

【電視】所有人都攢了一肚子點子——「限娛令」下的湖南衛視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468

「限娛令」自2012年1月1日正式實施,湖南衛視首當其衝。以往的自制綜藝節目大幅縮水,日常晚間節目由19:30黃金檔的「金芒果劇場」和22 點的「金鷹劇場」佔據。在「新聞立台,娛樂特色」的口號下,中間夾著《變形計》、《平民英雄》、《辨法三人組》三檔每期30分鐘的社會節目。

「不娛樂,毋寧死。」雖然第一季度省級衛視收視排名湖南衛視仍列每月第一,但「雙劇場」收視率持續不佳,到5月形勢急轉直下,湖南衛視排名跌出前五 ——這樣的低谷在過去十年中從未發生:自2002年起,湖南衛視就一直坐穩省級衛視收視第一。江湖驚呼「『芒果台』地位不保」,湖南衛視卻更願意把這稱為 「收視波動」。

2012年7月,湖南衛視開始全面改版。最顯著的變化包括電視劇少了:「金芒果劇場」撤了,「金鷹劇場」挪到黃金檔,三集劇集聯播;晚間22點後成 了一批創新節目的天下:花樣多了,每晚轟炸;週末檔新增《第一週播劇場》,與王牌節目《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捆綁推出——《軒轅劍》開播第一週,所 有演員在《快樂大本營》亮相,每週一個主演參與錄製《天天向上》,主持人不時在兩檔節目中插入廣告,像導遊一樣提醒觀眾記得觀劇。

「船大難調頭」的情況並未出現。7月,湖南衛視重回省級衛視收視排名榜首。根據央視索福瑞提供的詳細數據,整個7月,湖南衛視有6個全天排名第一,有21天排在全國前三。在收視率上與奧運期間的央視五套持平。這被媒體稱為「芒果逆襲」。

短短一兩個月裡,發生了什麼?

一個星期,165份方案

2012年上半年,以往忙碌的湖南衛視人清閒了不少。

「有點茫然,感覺無用武之地了。」湖南衛視製片人洪濤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雖然他的團隊在策劃新節目,但得到的回音往往是:時機不一定合適。

5月,收視下滑時,湖南衛視緊急召開了改版動員大會。

洪濤形容,那像是頻道上下唱《國際歌》的時刻。「畢竟這品牌創立不容易,大家很珍惜自己電視生涯裡非常有成就感的那段經歷。」洪濤的成就感來自他帶隊製作過的那些節目——2004年至2006年的《超級女聲》、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舞動奇蹟》等。

這次大會被提及最多的是湖南廣電總台台長歐陽常林提到的一個新詞:「第三代娛樂產品」——第一代娛樂產品是明星娛樂大眾,比如《快樂大本營》;第二 代是草根娛樂大眾,比如《超級女聲》。第三代娛樂產品定義尚未明晰。歐陽常林只提及應該融合新媒體、智能電視等元素,讓原創與引進並重等。

動員大會後一週,催生了165份節目方案。洪濤團隊拿出了後來改名為《百變大咖秀》的《絕對大牌》。這是一檔讓明星模仿明星的新節目,購買的是 2011年在西班牙首播的《你的臉聽起來很熟悉》版權。落地中國後,通過各種手段,可以讓葉童模仿王菲、丫蛋模仿韓紅、王祖藍模仿騰格爾;製作過《玫瑰之 約》、《我們約會吧》的劉蕾團隊拿出三套方案,其中之一是升級《我們約會吧》,「新增『百女牆』和『Mr.Right',前者擴大了嘉賓選擇的基數,後者 是使用電腦按匹配度把擇偶條件量化。」劉蕾說。

165份方案大多來自工作室、合作公司,也有的來自單槍匹馬的員工。總編室推廣部的吳雄傑遞交的方案來自他對社會上語文現象的觀察。他向南方週末記 者描述這個設想,「類似現場表演秀」,比如可以在酒吧街門口搭個舞台,看到一群醉鬼出來就朗誦《將進酒》,「形成現代與傳統的反差」。

「我們是季播制度,按節目規律,一般一年推出一個季,有些團隊做上檔的節目,有些可能平時在休息。」湖南衛視頻道副總監、新聞發言人李浩覺得徵集到 這麼多方案並不奇怪。休息的團隊為了上節目,平時都在思考新節目,加之創新研發中心常年扮演新節目孵化器的角色:不僅研發新節目,也及時分析國際上節目的 創新動態,作出可行性研究報告。在這樣的機制和形勢下,所有人都攢了一肚子點子。

提交方案的人在接下去的三天裡逐一上台演講,參加海選。吳雄傑的方案落選了,他的判斷是:「可能跟頻道的氣質沒有那麼契合。」

湖南衛視的氣質是什麼?大眾熟知的口號是「快樂中國」,改版後加了四個字:「青春向上」。「『快樂中國』畢竟是高高在上的東西。」李浩說,「後一句突出年輕、女性觀眾這些主要受眾;向上,強調我們陪觀眾一起往前走,拉近距離。」

從海選中脫穎而出的《百變大咖秀》、《完美釋放》、《向上吧!少年》、升級版《我們約會吧》在第一波改版中全面亮相。

找對象不是陪著你去樂

2012年8月1日下午3點,邱啟明出現在長沙湖南大眾傳媒學院1400平米的演播廳裡,與他在央視時事新聞《24小時》的主播造型並無多少差異。當天,他要錄製《我們約會吧》中六個男嘉賓的節目。

作為升級版《我們約會吧》新任主持人,邱啟明面臨的最大問題可能是:與以往端坐主播台前不同,現在要從頭站到尾。按每個嘉賓錄製一個半小時來算,六個全錄完差不多到次日凌晨3點。這次來長沙要這樣連續工作5天,邱啟明專門在頸椎上貼了膏藥。

湖南衛視從敲定《我們約會吧》改版,到找上邱啟明、簽約錄節目,前後不過一個月時間。

「他們佔盡的優勢就是暴風式的猛攻,一刻不停地『騷擾』你,突然一下子別人就顯得很輕了。」邱啟明這樣向南方週末記者形容湖南衛視的攻勢,他口中的「別人」是他當時還在等待的另一檔節目:央視的《看見》。

湖南衛視總監張華立此前專門飛到北京,與邱啟明談了一個小時。打動邱啟明的話包括,新聞抱負不見得非得在新聞平台才能實現,他可以完全保持以往的主持風格——即使改版前《我們約會吧》的主持人是何炅。

之後便是湖南衛視人事部門與節目組不停給邱啟明打電話。「你突然覺得湖南衛視在職業操作上佔盡上風,做事就應該這樣做,相當市場化。」邱啟明簽下三年合約。

《百變大咖秀》等節目同樣以閃電速度開工。「從策劃到上檔,只有40天,連藝人都還沒仔細選。」製片人洪濤表示,同類節目在國外最短也得三個月,「我們有點違背規律在做,只有付出加倍的努力。」

邱啟明第一次來錄《我們約會吧》便被疾風驟雨式的工作節奏裹挾進去了:還沒吃飯就被拉進錄影棚拍宣傳片、配音;接著跟節目組一起研究台本。節目改版 後新增了「百女牆」,齊刷刷站出100位女嘉賓,原來只有18位。邱啟明必須把所有人的資料過一遍。說好一次節目只錄三四個小時,第一次就連軸轉了17個 小時。

「他《24小時》的粉絲簡直覺得:這個世界逆天了嗎?」《我們約會吧》製片人劉蕾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其實不僅邱啟明剛進節目組「有一點懵」,節目組也非常冒險,「一個完全不同類型、不同氣場的主持人,放在一個這樣的場子裡會是什麼樣的?」

邱啟明在現場還是那個邱啟明。沒打雞血,也不灑狗血,不緊不慢。看到女嘉賓諷刺男嘉賓嘴大,「我站台上都能看到他的胃了!」邱啟明淡淡回她:「哪有這麼欺負人的。你還能看到我腸子呢。」面對現場時常瀰漫的火藥味,邱啟明說:「還沒有特別瞭解對方,為什麼帶這麼多責備。」

《我們約會吧》升級版播出數期後,有網友認為娛樂性不夠:「收得太緊」、「你應該像曾志偉那樣語速」……邱啟明自己收到這些意見。「我們到底是做電 視相親節目,還是做一個社會關係互動節目?」邱啟明與劉蕾他們選擇後者,「你看得很快樂,人家找對象的怎麼辦?找對象不是陪著你去樂。」

「社會關係互動節目」定位讓《我們約會吧》與「限娛令」重點控制的「婚戀交友類、才藝競秀類、情感故事類、遊戲競技類、綜藝娛樂類、訪談脫口秀、真 人秀」等節目類型劃清了界限。另外幾檔節目也如此,《完美釋放》是「職場減壓類節目」、《向上吧!少年》強調自己是「少年成長秀」而非選秀。創新節目大都 集中在午間和晚間22點之後播出,與「限娛令」重點監控的19:30-22:00黃金檔錯開。

把周播劇做成奢侈品

除了創新節目,《第一週播劇場》被看作此次改版最重大的編排突破和創新亮點之一。「把周播劇做成電視劇行業的奢侈品、稀缺品。」李浩說。這意味著周 播劇的演員陣容和品質感要十分突出,在其他電視台看不到,也停止一切網絡直播合作。只有湖南衛視「限量發售」,「每週四集,多了不給」。

周播劇無疑是湖南衛視電視劇戰略的又一次嘗試。

2004年,國家廣電總局規定「同一電視劇集不能同時在四家以上上星頻道中播出」。各大衛視爭搶電視劇首輪播映自此開始。湖南衛視從《大長今》到近 年的自制劇《一起去看流星雨》、《恰同學少年》、《醜女無敵》等,7年來一直堅持獨播。2012年,在多家衛視聯合買劇、多台聯播的攻勢下,湖南衛視的獨 播劇再無去年《步步驚心》的風頭。

「多家拼播可能造成同質競爭,任何人都知道獨播對自己的品牌肯定更好,但拼播可以分攤成本,宣傳力更大,影響力更大。」李浩表示。今年大熱的76集電視劇《甄嬛傳》一集購買成本200萬,「放在哪家電視台能夠承擔?很少。」湖南衛視最先接觸到這部劇,最終還是決定放棄。

對於多台聯播的話題,湖南衛視也在討論,最現實的出路可能有兩條:一是跟定位與湖南衛視完全不一樣的電視台拼播;二是通過自制劇確確實實烙上湖南衛視的品牌印記。

在李浩看來,「周播劇」概念不僅是一次「吃螃蟹」:「我們想要的效果,絕對是帶動整個電視劇產業鏈有一個爆髮式的增長。」全國目前每年電視劇生產總 量15000集,播出的不到一半,品牌植入等商業化操作異常困難。業內人士預測,周播劇做起來後,劇集定位、播出平台比較明確,隨拍隨播,廣告商可以隨時 來談品牌植入,這將使品牌植入的操作形成規模化、規範化。

6月開始,因《步步驚心》大熱的女星劉詩詩常出現在湖南衛視廣告裡,柔聲預告:「《快樂大本營》後,《第一週播劇場》。」她與胡歌主演的《軒轅劍》 作為首部周播劇登陸週五、週六晚間22點檔。開播兩週來收視率接近2.0,成為全國同時段收視最高的電視劇。改版後,「金鷹劇場」推出的《天涯明月刀》、 《勝女的代價》也形成不錯影響。

在李浩看來,湖南衛視和其他省級衛視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是全國性的品牌頻道,「所有收視數據在各地都比較均勻一致」。

對一些電視台收視率遭到作假的質疑,他解釋,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城市的權重往往很高,只要這些重點城市有100個人看電視,它的權重就是其他 地方的100倍。「大家的懷疑是有理由的,而且非常意外——同一部劇集,有些城市收視份額可以到零,有些城市可以接近20%。找不到任何理由。」

20%已經非常高了:《還珠格格》第一部在湖南衛視首播的收視份額是45%,第二部是54%,至今無法超越。

「現在我們仍需要靠某一檔或幾檔節目來帶動我們的品牌繼續大幅提升,儘管湖南衛視已經是發展比較均勻。」李浩說,「我們追求節目創新的理念從未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96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138
「技術創新方面的靈感有的時候是從宇航飛機上尋找,有的時候是F1賽車,如果僅在我們這個圈子中尋找,就會永遠侷限在這個圈子中。」這是 Oakley的設計總監說的一句話,它是一家生產太陽鏡的公司。在《太陽鏡,技術控》這篇文章中,你不但能看到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的結果,你還能看到他 們的辦公室究竟有多酷,你會感慨想像力是件多自由的事。我的感慨是,沒有人束縛你的想像力,在大部分時間裡大部分的束縛都來自於我們自身,有可能是我們不 敢去想—為什麼一個太陽鏡公司要去F1賽車裡找靈感?更多時候可能是低估了自己的想像力。


    一直很喜歡土豆網的那個Slogan,「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我覺得它把一個視頻網站的屬性和互聯網精神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雖然土豆網在其後的發展過 程當中不再把播客和自拍視頻作為自己的重點,但這句很有想像力的話留了下來,並且它應該不僅僅作用於拍攝視頻,更重要的東西還在於在這之後的自由精神。


    不過,想像力和自由未必一定意味著成功,優酷最終併購了土豆。在總結優酷的成功之道時,可以列舉出若干原因,但有一點是一定在其中的:做產品的能力,紮實 認真做產品的能力,在這個基礎之上,才是各種觀察者加上的各種標籤:運氣,機會,利益等等的把握與權衡。在這一期的封面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商人古永鏘是如 何做好自己生活的導演的,準確地把握「利益」所在,所以他可以始終保持與競爭對手亦敵亦友的關係;對時機的把握,在各種關鍵節點上,古永鏘的沉著與審時度 勢的能力。而正是這些素質,讓他在處理自己的公司與競爭對手、處理所有的利害關係時,有很好的節奏感。一個好的健康的公司一定是有很強的把握能力去控制發 展的節奏感。而這些綜合能力,構成了古永鏘在事業發展關鍵時候的想像力,最終獲得了一次勝利。


    而另一方面,這個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市場競爭的樂趣和魅力。在一個成熟的商業環境裡,我們總是強調競爭的價值,但是我們可能經常會忽略掉競爭的結果—如果 有一個公司做得不錯,贏得了競爭的勝利,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可能是壟斷,但再接下來的一定是新的競爭者進入。已經佔據超過一半搜索市場份額的百度,現 在面臨的就是周鴻禕和王小川的競爭。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古永鏘導演了他最拿手的冷靜商人的戲,而周鴻禕依舊在用他最拿手的手段從最重要的互聯網工具中 找成就他的成功事業的辦法。


    當然,在這裡說的所有成功都是最傳統意義上的那個成功。換個思路想的話,看苦苦掙扎於視頻大戰的王微,不如看一個神采飛揚再度創業的王微—哪個會更有創造 力?哪個會更能激發想像力?甚至,對於王微來說,哪個是他能導演出來的更體面的生存狀態?我覺得一定是後面那個。成功可能跟更多的錢有關係,可能跟上市有 關係,可能跟太陽谷的Somebody有關係,但可能也不是全部。激發出創造力,過有想像力的生活—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這才是這句話的真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60

【找靈感】Yipit 創始人:編程不是工程師的專利,每個人都要學習編程語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010.html

網絡的普及,使得人們被一分為二:告訴電腦該怎麼做的人,以及被電腦告知該怎麼做的人。

(The spread of the internet will put people into two groups: 「People who tell computers what to do, and people who are told by computers what to do.)

Marc Andreessen

幾天前,i黑馬 分享過 想到新創公司上班嗎?不懂技術也沒關係的文章,提供非技術人才參考。但 Yipit 的創辦人 Vinicius Vacanti 近日在其個人博客中,強調要在 Yipit 工作,每個人都必須要學會寫程序。

五年前,我鐵定會被分在 Andreessen 的第二群人裡:不會寫程序的人

曾經,我們寫了一個規格 80 頁的原型(Prototype),但完全不懂怎麼操作,因此我們決定外包。痛苦的六個月過去了,我們得知外包的結果失敗了。我們進入了撞牆期,而唯一的出路,就是我必須成為 Andreessen 的第一群人,我必須去學寫程序。

從那天起,我開始學習如何告訴電腦怎麼做,我們想要創造出 Yipit 來改變我們的人生。讓我自學寫程序的動機非常明顯而強烈,因為這能讓我們的原型在幾天之內就能做出來,而不是需要幾個月。

這是我給所有非技術創業者,最大的建議

但這其實一直困擾著我,因為 Yipit 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每個人都必須像創業者一樣思考、行動。但若沒有基礎的技術背景,他們怎能夠成為成功的創業者呢?

所以,在 Yipit 我們開始了一項新的嘗試:我們要每個人都有學習寫程序的機會。我們要所有人都能告訴電腦怎麼做,所有人都成為 Andressen 口中的第一群人。這可能聽起來很瘋狂,也確實有點瘋狂,但我們現在不畏懼嘗試新的事物,隨著經過的時間越久,我們也越來越興奮。

但這有什麼實際的好處?

在金融的領域,每個人都需要學習會計,因為會計是金融的語言,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會計師。在一個科技創業團隊,程序是共通的語言,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開發者,但每個人都要學習共通的語言。

這意味著每個人開始對 roll-outs、 the build、 breaking the build、 commits、 github、後端、前端、APIs、 資料庫比較有概念;這意味著每個人開始能分辨什麼比較難,而什麼不是。這意味著,除了只會向別人要東西之外,他們可以開始讓事情發生(make those things happen)。這些事情,包括處理小的錯誤、寫報告、做分析等等。

這可能意味著我們有經驗的開發者,可以有更多得時間精力花在開發新的功能,並降低溝通的成本;這可能意味著我們可以將基礎建設轉變成更服務導向的架構,而員工在其工作份內所做的事情,不用再害怕會毀了整個系統。這可能意味著一般人能夠進行快速測試的工作,讓有經驗的開發者花更多時間打造穩固的功能。

說了這麼多,到底該怎麼做?

部分在 Yipit 工作的年輕工程師,來到 Yipit 之前只有一些或甚至沒有技術的背景。但 Yipit 資深的工程師成功的帶領他們,成為現在程序代碼核心的貢獻者。

我們建造了一個循環,每個新進者都和一位更有經驗的開發者配對,並經過以下的流程:

我們從和他們說明 建造原型你所需要學的六件事(6 things you need to learn to build your own prototype)開始

前兩週,我們提供對 python 的基本認識: Learning Python the Hard Way

我們提供了對我們的網站架構 Django 的基本認識 : the Django Tutorial

每個人都必須花一天去想出一個很簡單、或是很好玩的網頁應用服務,前提是自己和家人、朋友會有興趣使用

接下來的兩週,他們必須開始練習用Django tutorials裡學到的,做出應用程式

一旦他們學會了,他們必須再花兩個禮拜,使用所學做出自己的應用程序

最後,我們會花一些時間讓他們透過將自己的應用程式上架到 Heroku ,來學習系統如何運作,同時強化他們對 HTML/CSS 的認識 (參考 programming via Udacity's course)

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要每個人都成為開發者,而是要科技創業團隊中的每個人都能學習共通的程序語言、更自給自足,並在 Yipit 成為真正的創業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66

【每日一黑馬】「人販子」王雨豪:每個人都可以做獵頭,「賣」自己「賣」朋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4868.html

i黑馬 導讀:在王雨豪的「人人獵頭」平台上,每個人都可以將手機通訊錄裡的人脈變成錢脈,「賣」自己或「賣」朋友,一旦「賣出去」,你可以拿走用人企業支付的高額獎金。眾包模式會不會顛覆獵頭行業?

連環創業者王雨豪曾經搗鼓商務社交、名片社交,搗鼓出一個名叫「名片碰碰」的產品,但他最大的困惑是這種商業模式怎樣才能產生收入,是不是淪為公益服務?然後,他從眾包大潮中受到啟發,做起了一個新的移動應用產品「人人獵頭」。

在「人人獵頭」平台上,每個人都可以將手機通訊錄裡的人脈變成錢脈,「賣」自己或「賣」朋友,一旦「賣出去」,你可以拿走用人企業支付的高額獎金。這個平台服務十萬年薪以上的職位,企業提供一個月的薪資作為獎金,獎金的70%給推薦人,剩下的30%做為平台的收入。王雨豪說,「人人獵頭」在150天時間內實現了過百萬的收入,2013年規劃收入大概會超過一千萬人民幣。

2013年年初,「人人獵頭」完成了A輪數千萬的融資。以下是王雨豪對《創業家》記者的講述。

我為什麼做人人獵頭?

人人獵頭上線已經5個月了,這5個月裡我們完成了從一個新的移動應用上線,到人才服務團隊的組建,到獲得A輪數千萬的融資。在業界看來,好像是一件很傳奇的事情。

其實我常說自己就是個人販子,而且我這個人販子是被逼出來的。因為在做人人獵頭之前的一年多時間裡,我們一直在做商務社交、名片社交這樣一個產品,叫做名片碰碰。這一段最大的困惑就是商業模式怎麼樣能產生收入?這個服務是不是已經淪落為一種公益服務?今天的互聯網創業裡面的確有很多項目最後變成一種公益服務,大家都在PK、競爭,然後誰都不敢嘗試收費,最後變成都是免費的。

這實際上是名片碰碰時代的一個痛苦。這個痛苦最後逼迫我用更直接、更簡單的方案來滿足用戶需求和商業模式的創新,重新定義企業中高端職位的招聘,這些東西都關聯在一起,就有了人人獵頭。

人人獵頭實際是趕上了眾包的大潮。眾包是2006年美國《連線》雜誌編輯提出的一個云端採購的概念。它利用互聯網的手段和平台,把任務進行社會化的發包,然後由社會的公眾來完成這個任務,由發包者提供獎金。

這些年出現很多眾包的案例,或大或小,做得都很有意思。全球最大的維基百科就是眾包模式,周航的易道用車也是眾包模式,在澳大利亞最大的圖片網站也是通過一些民間攝影師提供作品,然後進行銷售。日本的無印良品也是通過眾包的模式,徵集社會上的設計師,為無印良品設計作品,由無印良品支付費用。

所以,人人獵頭也是一個眾包的案例。之前中高端人才服務裡面會經常用到推薦服務,像人才推薦、人才顧問,以前都用外包的方式,企業HR搞不定的時候就找獵頭,外包是給指定對象。眾包模式實際上就是人人獵頭的核心特點,再加上它用到了移動互聯網的一些通路、渠道、技術,包括App、微信等其它的一些移動端渠道。

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這個行業剛出來的時候會有一半人對你說NO,他們會說這個事兒太扯淡了,獵頭的事兒非常專業,不是你搞個新模式就能改變的。但同時,也有另外一班人說,哇!雨豪你這個項目了不得,三年之內必然改變這個行業。所以我們是在巨大爭議當中產生的這個項目。中國整個招聘市場可以有超過百億的規模,51job、智聯他們做線上、網絡招聘,這個市場大概有四五十億人民幣,可是人才推薦、中高端人才服務市場實際上可以有超過140億的市場。

獵頭行業不會被互聯網顛覆

近兩年唱衰獵頭行業的人越來越多,認為互聯網將顛覆獵頭行業。打個比方,今天線下的個體戶已經少了很多了,這種消失的小店舖,他們去哪裡了?他們被顛覆了嗎?或者他們被消滅了嗎?沒有,他們轉移到淘寶上去了,數百萬小商家在淘寶上開店、在淘寶上做生意,他們只是將線下生意的一部分轉移到互聯網上了。

所以,顛覆這個詞並不準確。同樣的道理,獵頭是不會被顛覆的。獵頭是人才招聘環節裡提供服務的必不可少的一類人,他們不會被顛覆,更不會消失,只是傳統獵頭行業的整個產業規模、組織架構會改變。它不是被互聯網所顛覆,它實際上會被一種新的模式、新的組織形式顛覆。

在美國,LinkedIn讓很多獵頭公司很難過,但是也有很多獵頭公司日子很好過,因為他們轉到LinkedIn上提供獵頭服務了。LinkedIn有個核心服務是招聘官,獵頭公司付了年費就可以查閱更多信息和更多候選人的資料,這幫助他們更好地服務用戶。所以獵頭只是轉移陣地了,從自己公司的數據庫轉移到LinkedIn去玩兒了。

從這些角度上來講,我覺得眾包模式、移動互聯網技術、互聯網的組織形式,正在改變很多行業的組織架構,其中也包括獵頭行業。所以獵頭不會被消滅,獵頭會轉移到人人獵頭及其它的平台上來工作。但是這些獵頭公司很有可能會被顛覆。

我們緊接著會推出一個重大產品,叫做簡歷銀行。這將會是我們最有創新、最要向LinkedIn致敬的一個產品。這個產品吸取LinkdeIn的一些理念,同時也跟人人獵頭懸賞聘請、眾包的模式緊密相關,對行業內的收入做了重新分配。我們發現,中國近五年來一些成功的公司,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們都重新架構了行業收入的分配。

一個是360公司。它把原來行業收入從賣光盤、賣軟件,到現在變成賣流量的一家公司,他重新設計了這個行業收入的分配;第二個是京東商城。它把賣家電、電器這些收入,也就是原來的賣場收入,轉移到去做物流這樣的重新分配。

所以,簡歷銀行將來會把企業搜索簡歷的收入、平台的運營,在簡歷擁有者和內容提供者之間進行共享。

從應用上線的第一週開始,我們的盈利模式就十分清晰。我們不對個人用戶收費,反而會反饋報酬獎金給這些個人用戶。我們對企業用戶收費。我們服務十萬年薪以上的職位,企業提供一個月的薪資作為獎金,這個獎金的70%給那些推薦人,就是在人人獵頭上工作的這些微獵頭,剩下的30%做為平台的收入。到今天為止,我們大概在150天時間內實現了過百萬的收入,服務於200多家企業。2013年,我們規劃人人獵頭收入大概會超過一千萬人民幣。

「人人獵頭」模式:

在人人獵頭平台上,企業(包括獵頭公司)通過懸賞的方式,面向平台用戶發佈職位,鼓勵用戶推薦或者自薦候選者,凡是成功的推薦都由企業提供高額獎勵。這是一種完全基於手機通訊錄的應用,鼓勵專業人士將自己的人脈變成錢脈。

可以給出「人人獵頭」模式示意圖

服务示意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71

為什麼一時間所有人都湧向債券市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113

曾在今年年初,幾乎所有市場參與者都認為從債市到股市的「大轉換」時代已經來臨。當時,市場情緒偏好於風險資產;經濟數據超預期的好,投資者大量拋售手中的國債,國債的收益率節節走高;

但人們從沒有想到,「大轉換」理論失效的是如此之快;從下圖美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走向可以看出,債券市場正朝著相反的方向前進;

PIMCO在日本央行大寬鬆政策下,增持美國10年期國債;緊跟PIMCO步伐,投資巨頭貝萊德公司也在4月初大舉購買美國30年期國債;市場參與者似乎如達成共識一樣,紛紛將投資的重點轉向美國國債市場.

Brean Capital交易員Russ Certo表示,在我從事交易的20年裡,大家普遍看跌債券是比較常見的,但在看漲上達成一致確實比較常見;

Certo指出儘管美國國債的價值較過去而言已經升高,但相對於其他國家同期國債收益率而言,價值的升幅卻不那麼大;比如美國30年國債收益率2.87%,但德國,日本,加拿大三國同期的國債收益率分別是2.17%,1.61%,以及2.34%;

Certo認為投資者湧向債市的原因如下:

第一,投資者認為美國經濟增長將放緩;

債券是一種較好的避險投資。當經濟增速減緩時,債券也就順理成章成了投資熱點;許多投資這都認為2013年美國經濟增長將放緩;

另外,上週花旗的經濟意外指數變為負值;從以往來看,在該指數變為負值之後,通常會持續走低一段時間;這意味著未來的經濟數據將遠遠低於預期;

哈佛經濟學家Carmen Reinhart和 Kenneth Rogoff發現,公共債務與GDP比例超過90%的國家的增長率中位數比其他國家低1%。美國的債務比重正在逐漸增加,這將最終減緩美國經濟增速;

第二,投資者普遍認為投資機構的債券持倉量較低

隨著美聯儲的資產購買規模的擴大,投資機構想大量持有國債將會變得越來越難;因此現在要做的就是搶在美聯儲之前購買國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