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電子支付增勢放緩,防範化解風險仍是監管主旋律

“創新是支付體系保持活力發展的重要因子,安全是支付體系健康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樊爽文近日公開表示。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8)》(下稱《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非現金支付業務和支付系統業務金額的同比增長率較之去年明顯下降。尤其是近年來迅猛發展的電子支付業務,去年的增長亦趨於平緩,甚至在去年一季度,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的網絡支付首次出現環比負增長。專家解讀稱,這一方面體現了產業的趨於成熟,另一方面是在“強監管、去杠桿、防風險”背景下,監管者加強了第三方支付監管的結果。

樊爽文表示,以安全與效率為目標,防範和化解支付服務市場風險,仍將是支付監管的主旋律。他並強調,要關註支付行業壟斷格局的形成對支付市場安全的影響。

電子支付增長勢頭趨緩

2017年,“強監管、降杠桿、防風險”是我國金融部門的主旋律,而相應的政策措施不僅直接影響著支付清算系統的建設和運行,也在支付清算數據中得到了反映。

《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非現金支付業務和支付系統業務金額的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97%和5.86%,明顯低於去年的6.91%和16.70%。與此同時,創造GDP所需的平均支付清算交易金額也出現了下降的跡象。自2016年之後,創造1元GDP對應的非現金支付金額再度下降,從49.56元變為45.46元。創造1元GDP對應的支付系統業務規模也自2010年以來首次下降,從2016年的68.78元變為65.46元。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煉在報告發布現場解讀時表示,這種貨幣流通相對於實體經濟活動的規模緊縮有一部分是近期“降杠桿”成效的體現,也說明我國的金融深化過程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

值得註意的是,在近年發展迅猛的電子支付業務方面,隨著這一產業逐漸走向成熟和對於第三方支付監管措施的強化,其增長趨勢也變得較為平緩,並且顯示出與傳統支付業務類似的季節性特征。2017年第一季度,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的網絡支付首次出現了環比增長率為負的情況。

在結算賬戶方面,單位結算賬戶和個人結算賬戶的增長率都延續了2012年以來的下降趨勢,並且個人結算賬戶增長率的下降趨勢要比單位結算賬戶更為明顯,尤其在2017年更出現了一個較大幅度的下挫。

“聯系到個人結算賬戶的迅猛增長與新興互聯網支付方式發展之間的高度一致性,這種增長率的平緩可能也是新興支付產業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誌。與此同時,個人結算賬戶增速的下降也反映了中國人民銀行近年來加強個人銀行賬戶管理的成效。”程煉表示。

回顧去年,人民銀行不斷強化對支付市場的監管並推動支付服務市場繼續改革開放。

一是在制度建設方面,著手研究起草《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提升“2號令”(《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的法律層級。正式發布《條碼支付業務規範》和《條碼支付技術規範》。為落實國務院深化行政審批改革和“放管服”要求,著手研究銀行賬戶制度改革,建立本外幣一體化賬戶體系。並且經國務院批複同意,取消企業銀行賬戶開戶許可證核發試點工作已經在江蘇泰州和浙江臺州正式開展。

二是在市場開放方面。2017年6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人民銀行出臺《銀行卡清算機構管理辦法》,又發布了《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服務指南》,完成了銀行卡清算市場準入的法規制度體系構建。同時,對外資支付機構準入進行深入研究,形成了開放外商投資支付機構的總體思路,並於2018年3月正式公告。

三是重要支付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主要表現在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網聯)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二期加快推進,2017年10月“債券通”結算功能如期上線。

四是支付服務市場監管方面,持續打擊支付服務市場違法違規行為,整頓市場秩序,凈化市場環境。2017年按照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行動的統一部署安排,人民銀行清理處置了230多家無證機構,並且將持證機構為無證機構提供服務的行為作為檢查重點,遏制市場亂象。

警惕風險 規範創新

盡管增長率有放緩之勢,但是支付市場目前仍舊保持了中高速的增長。去年信用卡的發卡量增長26%,應收賬款也保持了36%的增幅。在移動支付領域,支付寶、微信兩家寡頭仍舊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勢頭,擁有的客戶群體越來越大。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居民杠桿率較2015年上升10%,2018年一季度信用卡半年逾期未償信貸余額較2015年末增加87.1%。“這些風險值得從業者關註。”交通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王衛東表示,他列舉了目前在支付市場尤其是銀行卡的支付市場由於創新所帶來的一些風險。

比如,編造交易手腕的升級。“本來一個POS機對應一個商戶,現在一個POS機對應一萬個商戶(號稱萬戶侯),可以輕易模擬出20倍甚至100倍的虛假交易場所。”他稱。

再如,余額代償魚龍混雜。余額代償這兩年發展迅速,包括平臺的代償模式、信用卡的套現模式。王衛東指出,盡管少數平臺的余額代償有一定的客戶識別和風險評價能力,但還有不少平臺模式是比較粗放的,相當於現金貸。甚至有部分持牌機構也成為代償平臺一些主要的資金提供方。“余額代償蘊含著比較大的市場風險,貸款的使用失控會形成風險的誘因,因為代償平臺無法有效監控,並且管控貸款的實際用途缺乏貸後管理。”他稱。

樊爽文在報告發布現場演講中指出,創新是支付體系保持活力發展的重要因子,安全是支付體系健康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他表示,從監管角度而言,規範和安全仍將是支付行業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以安全與效率為目標,防範和化解支付服務市場風險,仍將是支付監管的主旋律。這麽做,根本上也是為了推動創新。

此外,在支付服務推動普惠金融工作中,要特別關註安全,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因為普惠金融的消費者,普遍風險承受能力更低,資金安全需要更高。”他說。

樊爽文還強調,要關註支付行業壟斷格局的形成對支付市場安全的影響。網絡經濟條件下,強者恒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更為明顯。如何防止這類機構濫用市場地位,形成大樹底下不長草的局面,如何解決通過排它性的關聯服務、捆綁銷售、交叉補貼、價格歧視等,從而抑制中小機構創新發展,影響支付服務市場健康持續發展,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至關重要。此外,還應關註支付信息和數據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3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