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青心直說:內幕交易無處不在 胡孟青

2009-07-21  AppleDaily





 

一 個基金經理加上一個投行企業融資部門職員,會否為咗區區百多萬元,冒住斷送前途的風險。試想想,百多萬可能只是他們每年花紅的一部份,問題在於有學歷、有 人脈、有才華、有高薪厚祿,大把搵大錢條件,就係欠缺對法例尊重之智慧,腦裏只有錢沒有法,以為可以每次都好好彩,戰勝條例漏洞與灰色地帶。假如兩位分別 被判監嘅金融才俊真係第一單就中招,就好似男人第一次偷食就中咗AIDS,你信唔信佢吖?唯一解釋就係佢事前無做足防護措施,即係難以被追查之預付電話 卡,及用Gmail電郵而唔係用公司電郵。唔少老行尊甚至自己都曾經見過股壇中同類裏應外合、雙劍合璧事例,只係行事者手法高明,做到神不知鬼不覺,關鍵 係無人會因為分贓唔勻或者正義上腦而向監管機構報寸,街外錢齊齊搵,才未見東窗事發。走入銀行,唔少阿婆阿叔夠話邊隻邊隻股票就嚟做嘢啦,但當你問佢即係 間公司會做咩嘢,佢又答唔出喎。總之所謂內幕消息,根本就有如病毒人傳人,好似賽馬貼士咁無處不在,點解SFC只係捉得一單,就係因為成功打擊個案罕見, 所以但凡入到罪就肯定判得好重。

挾上要有成交配合

港股翻身,19200/19500點熊證最高街貨區遭殃,股民根本唔需要甚 麼內幕消息都識炒,大價股追落後,後發先至,股票市場係要跟紅頂白,好多內需股業績有幾好已經早在股價反映,指數要挾上一定要有成交繼續配合。但係唔好忘 記昨天股市成交777億元,不及上次6月12日見19161點時的789億元,基於大戶派貨越派越高道理,近期落後股將以6月頂部為反彈阻力試雙頂,早前 入市之蟹民又有機會被逐隻放生,執番條命就收細注碼唔好亂嚟,免得又被綁住。既然o依家係中期業績公佈前嘅真空期,大行報告講咩都得。總之你問我你隻甚麼 甚麼返唔返到家鄉,例牌答案係:你沽咗佢咪升囉!唔係話敷衍,而係世事往往就係咁,當一位散戶感到最絕望時,而市場波幅又跌至低谷,每每可能是否極泰來絕 處逢生嘅轉角時刻,好似早前提吓隻保利達(208),真係提吓都唔得o架,網上有太多狂派打手進行攻擊,o依家升番又唔見班友出嚟認衰,總之股票嘅嘢,唔 係升就係跌,放鬆啲啦香港人!胡孟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3

安琪酵母:“高科技企业不在国资清理范围”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05/20090905015032327.html


每经记者  王炯业

■当时安琪伊犁正在进行扩建二期工程,资金缺口较大,所以急需增加公司资金,改善公司财务状况。

■现在上市公司来收购这部分股权,不提供更高的溢价,日升科技不会卖给你。

■我们没有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当时我们入股是有风险的。

那么对于安琪伊犁的买卖是否损害了上市公司股东利益呢?这种变相的股权激励是否需要交税等等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就此事专访了安琪酵母财务部部长蒋世毅。

入股伊犁是变相股权激励

        NBD:当初增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

        蒋世毅:由于当时安琪伊犁正在进行扩建二期工程,资金缺口较大,所以急需增加公司资金,改善公司财务状况。在2006年我们设立了一家公司——日升科技,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安琪伊犁增资解决资金问题。

        NBD:日升科技公司入股安琪伊犁算不算变相的股权激励?

        蒋世毅:这应该算公司的股权激励吧,我们主要目的是为了留住公司的骨干人员。

        NBD:中高层和技术骨干持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股份,这是否违反国家相关法律?

        蒋世毅:去年开始国资委有一个关于清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有子公司的股权的文件,但是高科技企业除外,所以我们不属于清理范围,我们持有日升科技,增发也好不增发也好,是不存在法律障碍。

        NBD:当时是哪些人参与了这次变相的股权激励?

        蒋世毅:当时我们有规定有达到一定资格的员工才能入股,就是中高层和技术骨干,还有不少人放弃的,也就是说有资格的人数大于最终认购的人数,那些没有认购的人认为当时安琪伊犁风险很大,其实当初没有入股的人很后悔。

        NBD:那没有资格的呢?是否可以提出申请入股?

        蒋世毅:那是不允许投资的。我们提出的要求就是中高层技术骨干,是为留住他们。

        NBD:那么,当时的174人成立裕宏和193人成立裕华都是谁?当中的人员是否存在交叉持股?

        蒋世毅:不存在。都是中层干部和技术骨干,一家公司是管理和研发人员组成的,另一家公司是销售市场和生产方面的人员组成的。

只有高溢价才会卖给上市公司

        NBD:入股后,安琪伊犁对上市公司和日升科技会分红吗?

        蒋世毅:安琪伊犁决定了分配方案后,就是按照三七比例分红的,但当年产生的利润不会全部分完,比如按照会计法则提取资本公积金等。

        NBD:这次以7亿多价格收购了日升科技旗下三家公司,这些人的投资成本是多少?投资安琪伊犁的时候这些中高层和技术骨干出资了吗?

        蒋世毅:投资安琪伊犁我们没有出资。日升科技注册资本是4000万,这就是我们的出资成本,日升科技本身每年有滚存的利润,它一年净利润大概有7000万。

        NBD:每年都有7000万利润?

        蒋世毅:哦,不是。最近的2008年有7000万净利润,这利润主要就是来上述三家公司。

        NBD:有投资者质疑现在安琪伊犁以6亿多卖给上市公司,而当初你们的入股成本却只有3000多万,这个怎么解释?

        蒋 世毅:我们现在的评估是基于日升科技的三家公司未来收益,我们盈利预测来看是非常保守的,我们预计上市公司今年每股收益0.86元,明年业绩大概1块多, 这些预测都是还没有考虑未来的新增项目。因为日升科技持有安琪伊犁等三家公司,现在每年稳定创造9000万利润,按照收益现值法,折现评估下来就是7亿 多。

        NBD:那当时的评估方法是否和现在一样?怎么就评估出那么低的价格了?是否属于贱卖呢?

        蒋 世毅:当时我们出资的时候安琪伊犁刚刚成立,存在不确定性,当时的风险也是很大的,所以当时每股只值一块多。现在企业走入正轨了,盈利了,肯定和当时评估 不一样。而且当时产能是6000吨,现在3万吨,这不能比。再说,2006年的时候其业绩并不好,现在回过头来看不好评判。

        NBD:就基于这点给予每股1元多的评估价格?当时是按照什么方法评估的?

        蒋 世毅:当时企业刚刚起步,我印象中是按照成本法评估的。现在企业发展了比较成熟稳定了,我们就用收益现值法评估。而且当时安琪伊犁没有上市,所以就是1 元,而现在要上市了,那么市盈率就是20倍、30倍。现在上市公司来收购这部分股权,不提供更高的溢价,日升科技不会卖给你。

        NBD:据我们了解当时安琪伊犁本来就是上市公司的资产,是日升科技通过增资才参股30%的,那时上市公司股价在7、8元左右,所以不存在没有上市的情况吧。

        蒋世毅:是的。

        NBD:那你们当时评估出来的这个价格是通过谁同意的?

        蒋世毅:当时的流程和现在的流程是一样的,董事会,股东大会,国资委同意,法律上没有任何障碍,所有评估,出资都要经过国资委确认。

        NBD:按照你的说法当时流程是走了,但是毕竟上市公司卖出了如此优良的资产,你们这样的做法是否侵害了上市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

        蒋世毅:不是卖给日升科技,增资扩股的时候日升科技进来的,没有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当时我们入股是有风险。

我们高管有日升科技决策权

        NBD:上市公司对安琪伊犁两次的股权变化方案都是董事会定的并同意的,但是董事会里的成员就是你们高管,那高管与上市公司存在利益冲突,当时高管是否有回避?

        蒋世毅:开董事会的时候,都是独立董事外部投票的,关联董事都回避了,方案是董事会提出来的是没有关系的,因为投票时候,关联董事都回避了。接下来,我们开股东大会的时候大股东安琪集团也要回避,就是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NBD:你们的这种股权激励要不要缴税?正常的股权激励都要交个人所得税。

        蒋世毅:如果变现的话要交税,所有税收都要收益实现后才交税,所以我们拿到股权后,如果变现了就要交税。

        NBD:那你们交税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

        蒋世毅:实际变现的收益和当时投资的成本来交税,我们这部分股权锁定期36个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承诺每年变现不超过总额的25%,从管理层方面考虑来看,没有想变现。就算变现还是要日升科技先变现,变现的决定权在日升科技。

        NBD:日升科技决策权在谁?

        蒋世毅:日升科技的大股东

        NBD:那么日升科技的大股东就是你们高管,决策权就是你们高管吧。

        蒋世毅:是的。到时候变现后要交税,公司会公告的,税务部门这方面也盯得很紧。我们从设立日升科技开始,我们都充分披露了,我们经营风格非常稳健,重大决策首先要确保不违法。

        NBD:现在还有几关可以完成增发?

        蒋世毅:增发预案披露后,宜昌国资委已经批准了。时间比较紧,我们同时在进行,还有湖北省国资委,股东大会批准,证监会,还有三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5

投資五部曲之前言::志不在股,而是在利 Franky fan

 

http://www.tractusassetmgmt.com/blog/frankyfan/%E6%8A%95%E8%B3%87%E4%BA%94%E9%83%A8%E6%9B%B2%E4%B9%8B%E5%89%8D%E8%A8%80%EF%BC%9A%EF%BC%9A%E5%BF%97%E4%B8%8D%E5%9C%A8%E8%82%A1%EF%BC%8C%E8%80%8C%E6%98%AF%E5%9C%A8%E5%88%A9

我曾經跟很多人一樣,認為要在股市中賺錢,要靠找出好”冧把”。然而,在股市生存了一段時間,漸漸發現”冧把”最多只是成功因素的五份之一。

不少人認為科網股、8號仔及其他一樣暴升暴跌的熱潮,都讓投資者死傷慘重。然而,有多少在其中大賺其利的,會站出來,顯現在大眾之前呢?他們是先行者,或者專業的炒家。他們如何做到?全因志不在股,而是在利。

志不在股,而是在利?誰不是這樣?否則,志不在利,為何買股?然而,細心觀看大眾行為,有多少不是在意自己的股,多於自己的利潤嗎?可能他們認為注意自己的股票,便可以獲利,但總而言之,他們的注意力都放在股票身上,而不是利,更沒有談上風險。

 

那志不在股,而是在利,要怎樣做?其實釣魚要用好的魚桿,但志不在魚桿,而是在魚。魚桿只是釣魚的工具,而不是魚。魚桿是很重要的,沒有魚桿就不能釣魚,但釣魚除了魚桿之外,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那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必然條件。

 

曾經有不少人問我”冧把”,或許是電視上的人都喜歡談冧把。基於側隱,我很少正面 回答。這就像百里外有一座城堡,中間有個有猛獸出沒的的密林,而人 們問我城堡的方向一樣。城堡的確就在那邊,但我真的要他們就這樣進入那危險的密林嗎?如果他們也是熟識天時地型戰術及逃跑的獵人還好,但一般而言,始終良 心始終還是側隱作祟。

 

志不在股,而是在利。在投資中獲利,股是不足夠的。未來一段時間,希望我分享的投資心得,可以讓大家少一點傷痕,到達城堡(如果你真的要走過去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6

如何不在股市裡虧大錢 歪歪理財記事本

http://yy-mylifediary.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1.html?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KlseTalk-+%28KLSE+TALK+-+%3F%3F%3F%3F%3F%3F%3F%29

某日看到某論壇有這麼一個標題<如何在股市裡賺大錢>。這個時候的歪歪就想,到不如自己就來寫一篇<如何不在股市裡虧大錢:)〉

人人都想在股市裡賺大錢,然而卻偏偏卻因為一心想要快速致富而矇蔽了雙眼與理智,錢賺不到,反而還虧了錢,甚至還欠下一身債。

越貪心,心也越急的人,就更容易犯錯。

要如何不在股市虧大錢的第一基本功,就是切忌過貪

所謂的過貪,就是明明手上的可以買股的現金就只有10千,卻感覺自己有神力,對自己的預測信心十足,認為自己100%能夠準確預測某股的股價必定三天內反彈。

也因此,認為這是個千載難逢的賺大錢的機會,跑去動用未來錢,也就是借貸不屬於的你錢來搏取這個機會。

也許,第一次,第二次,都讓你預測準確賺了錢,資金也由原本的10千變成100千。你簡直就認為自己是神。

很可惜,股市真的能夠預測的嗎?通常在牛市,很多股票都會上升,要在牛市預測股票上升有多難?

當你的心已經不再滿足百千,你再次動用未來錢,要博取更多的百千。這個時候的你,也許已經忘記了,股市不會只起而不跌的。

當牛市遇上熊市,就在你預料之外出現了,當某股不升或是不回彈,就只是連續三天,五天,甚至是十天都下跌的時候,那麼你又是否會馬上懂得剎車?或是來得及剎車?甚至說,你有能力拿票嗎?

動用未來錢買股票是要還的,當股價繼續下跌,你再賣出,那麼差價的代價是否你能夠賠得起的呢?

歪歪曾經知道這麼一個年輕人,就是犯了以上的錯,年紀輕輕就從原本預測中,贏了一間買屋錢。不過,不出幾年,卻因為預測失誤,也因為動用了公司錢,而賠上了自己的事業。

所以,要如何不在股市裡面對以上的問題?

記得,買股票,不管你是抱著投機,還是投資,都只能用閒錢,絕對不要動用未來錢

接下來,還有一點是要如何不再股市裡虧錢

歪歪所謂的虧錢,不是虧大錢。這個虧就只虧完你手上的買股閒錢。

很簡單,只把閒錢買入你所懂的公司股票,起碼證明這公司所推出的產品或是服務,是你所熟悉的,甚至說你就是其中之一的使用者。

另外在你還未搞清楚什麼是憑單時,就別碰
憑單

前者,可以避免你買進垃圾公司,或是所推出來的產品或是服務,連你也不知道的。而且買你所熟悉的公司,也方便你追蹤該公司的業績與消息。

記得,買進垃圾公司,或是一家不賺錢的公司股票,甚至是做假賬的公司股票,隨時會讓你的股本化為烏有。

至於後者,可以避免你在還沒有搞清楚憑單,而意外買進即將到期的憑單,還傻乎乎的。

買到即將到期的憑單,也一樣會隨時讓你的股本化為烏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91

法界專家看資產管理業的法規限制 問題不在法條 是管理者心態!

2012-6-18  TWM




台灣資產管理業走入困境,業者普遍呼籲政府放寬法規限制,但在法界專家的眼中,即使法規有所調整,但只要管理者的心態不變,限制永遠都會存在。

撰文‧何珮郁

國內資產管理業者普遍認為,法令規定過度限制,是造成產業發展走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對於這樣的說法,台大法律系教授王文宇評論:「法,本身沒有那麼偉 大!」他強調:「問題還是在於主管機關的態度。」除了擔任專任教授,王文宇目前也是台大企業暨法制中心主任、亞洲法律與經濟學會委員會委員,經常發表私募 基金、共同基金、衍生性商品、信託法等相關文章;在二○○八年,他並與財經專家共同主持了「我國成為亞太資產管理中心之建立及立法方向」研究。在金融及資 產管理相關法規的研究,堪稱國內權威。

主管機關態度偏向保護消費者「主管機關對於金融業的管理,很多不是按照法律。」王文宇說,以一位法律人的角度看台灣金融業,「其實很有趣的是,在台灣,金 融業是一個政府介入很深、管得很嚴的產業。」往好處想,這樣的管理不容易出事,但若一旦出事,「接下來的處理,幾乎只看政府的態度,很少真正走到法院。」 他以連動債事件為例,政府的處理方式是金管會直接找銀行公會和業者,研究所有的消費者申訴,「在多數國家,不見得會這麼做,通常還是依法行事,法官敲了就 算。」此外,○五年發生的投信結構債事件,當時金管會為了保護投資人,要求投信業者自行吸收所有損失,「在我看來,這樣的要求,恐怕也沒有法律依據。」王 文宇不願評論這種管理方式的對或錯,但他強調,主管機關的心態上,顯然就是從「保護消費者」出發,「而對產業發展來說,這樣的心態相對不利。」回到資產管 理產業,王文宇解釋,資產管理就是「管錢」,出錢的一方和管錢的一方簽訂「契約」,而業者口中的法規限制,關鍵就在於這個「契約」是否限制太多、管理太 嚴。

「在國外,資產管理相關契約的精神,說難聽一點,叫作『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雙方對等,客戶很清楚業者要怎麼做,也願意盈虧自負。」但是在台灣,因為執法的精神就是從「保護消費者」出發,因此對於「契約」的解讀、執行,也自然會演變成「盡量不讓消費者受傷」。

他舉例,銀行財富管理部門必須執行所謂的KYC(Know Your Customer風險屬性分析),了解客戶的風險承受度,「但法律上並沒有講KYC是什麼東西,於是,金管會設計制度時就會採用嚴格的方式,如果業者還是 不清楚,主動詢問主管機關,得到的解釋可能又更嚴格。」嚴格解釋的結果,是銀行業不小心違反法規的風險提高,也就愈來愈不敢引進新的商品,創新的動能不 夠,商機自然愈來愈少。「這就是我說的,當你的執法是從『保護消費者』的角度出發,一定相對不利於產業發展。」在「亞太資產管理中心之建立及立法方向」研 究中,王文宇提出七項立法建議,「我知道,有些建議已經在做了,但我還是要強調,心態沒有變,法規調整的效果恐怕也有限。」心態不改變 法規調整效果也有限報告中的第一項建議,是「現行金融機構組織應增加有限合夥之組織模式供企業選擇」(亦即讓金融機構可以選擇以合夥制設立),王文宇半開 玩笑地解釋,「與公司制相比,有限合夥制的優點就是『管理鬆散』,管制少,比較靈活彈性!」透過合夥制的建立,應能有助於金融產業多元發展。

「就我所知,關於合夥制的法律,至今已經寫了七、八年了。」他說,一開始是經建會在主導,案子到了經濟部之後,「或許是為了管理方便,法律條文愈寫愈嚴, 明明是合夥制,寫的卻像︽公司法︾。」他表示,合夥制某種程度像是一個事業「隨便你搞」,這必然會增加主管機關控管上的困難,「他們會立刻想到接下來有多 難管理,法律恐怕也就愈寫愈嚴。」「你問我,這條法律通過對產業有沒有幫助?我會說一定有。」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王文宇仍然認定合夥制的建立能夠帶來 正面效果。

但能有多少幫助呢?王文宇表示,如果主管機關的心態還是一樣,任何法律條文的調整,對產業發展的正面效果都是有限。

「法,沒有那麼偉大,重點還是管理者的心態。」他再次強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26

人工智能改變生活:無處不在 不再模仿人類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0/01/233261.html

從智能手機、自動駕駛汽車到醫療機器人,人工智能革命已經到來。人工智能讓互聯網搜索更加靈敏;將文本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在擁擠的交通中推薦最暢通的線路;幫助識別信用卡詐騙……雖然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但我們的生活卻因它悄悄改變。

在美國硅谷,尼古拉斯·亞寧早上起來準備去上班,到公司需要40分鐘車程。這位在Google工作的技術員走向他的Lexus汽車。汽車即將駛上加 州擁擠的高速路,此時他的「司機」———汽車開始掌控大局。亞寧的這輛車是Google正在實驗的自動駕駛汽車,安裝有複雜的人工智能技術,使得他可以放 鬆地坐在駕駛座上充當乘客。

在馬薩諸塞州貝德福特的iRobot公司,一名參觀者看著5英呎高的機器人愛娃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大廳裡,躲避著周圍的障礙物———包括人類。今年年 底它將開始自己的第一份真正工作———遠程醫療助手,讓數千英里之外的專家通過安裝在它「頭」上的視頻屏幕給醫院的病人看病。當醫生準備看望下一位病人 時,他只需點擊電腦地圖上的新位置。愛娃根據地圖找到並趕往下一個病房,它還會自己乘坐電梯。

在華盛頓普爾曼,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們正在給「智能」房間安裝上感應器,使之能夠根據需要自動調節房間的光線,監控住戶的一切活動,包括他們每 天睡眠多少小時,鍛鍊多少分鐘。聽上去有點像是被監禁,但事實上,倡導者們認為這樣的技術就像一個富有愛心的保姆:智能房屋可以幫助老年人,尤其是有身體 或智力障礙的老人過上獨立的生活。

從今年夏天在火星登陸的好奇號太空探測器,到儀表盤能夠與人對話的汽車,再到智能手機,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有時候以一種顯而易見的方 式,更多的時候,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人工智能讓互聯網搜索更加靈敏;將文本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在擁擠的交通中推薦最暢通的線路;幫助 識別信用卡詐騙;告訴駕駛員什麼時候越過了道路中央的分道線。

甚至連烤面包機也即將加入人工智能革命。你可以將一個面包放進去,用智能手機拍張照片,手機將把所有需要的信息傳送給烤面包機,指導它如何將面包烤得恰到好處。

從某個方面說,人工智能幾乎無處不在,從控制數碼相機的光圈和快門速度的智能感應器,到乾衣機中的溫度和濕度探測器,再到汽車中的自動泊車功能。更複雜的應用還在源源不斷地走出實驗室。

「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世界,」iR obot的董事長兼創始人克林·安格爾說。過去10年,他的公司推出了多款智能產品,其中包括著名的Room ba吸塵器。

今天的人工智能最讓人覺得驚訝的地方反而是它的不起眼。也許是因為科幻故事中的智能機器人———比如《星球大戰》中喋喋不休的C-3PO、《魔鬼終 結者》中的邪惡終結者———把人們的期望值抬得太高,也許是因為人類的天性決定他們的「驚訝」很快消失。「今天讓人們目瞪口呆的技術,18個月後就已成為 明日黃花,」舊金山D iscernA nalytics公司的未來學家保羅·薩福說,「我們的期望值是一個不停移動的目標。」如果新款iPhone中的語音識別程序Siri早30年出現,「它 肯定是讓人驚嘆的重大突破,」薩福說,「但可惜Siri出現的時候,我們早就對類似的技術習以為常。新技術從魔術變得讓人熟視無睹只需要兩秒鐘。」

從某個角度說,人類對人工智能的追求是一個巨大的失敗。英國數學家阿蘭·圖靈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用於檢測機器智力的測試方法———看一台電腦是否 能在簡單對話中讓人類以為它是另一個真人。圖靈測試聽上去非常簡單:電腦甚至不必真像人類一樣思考,它只需要假扮人類。然而60多年過去了,依然沒有人工 智能程序能夠通過圖靈測試(雖然今年夏天有機器差一點就成功了,但依然還是差一點)。

創造模仿人類思維的機器智慧將是巨大的科學成就,還能幫助人類更好地瞭解自己的思維過程。但是,即使是該領域的專家們也不敢承諾什麼時候成功,甚至無法保證一定成功。

「我們距離真正像人的人工智能依然遙遠,我們甚至還沒有找到一條通往這個目標的道路因為我們甚至對人的智能的起源和人類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沒有足夠的瞭解,」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和計算機學教授羅伯特·林賽說。

「人腦是一個巨大的謎題,」麻省理工學院的人工智能和計算機教授帕特里克·溫斯頓補充說,「其中的一些機制我們還無法理解。」

然而,在最近幾年,人工智能的定義逐漸被拓寬。「10年前,如果你問我,沃森(在智力問答比賽中擊敗所有人類對手的計算機)是否具有智能,我可能會回答沒有,因為它缺少某種關鍵的東西,」溫斯頓說。但現在,他會回答,「沃森顯然是具有智力的。至少是某個方面的智力。」

人工智能必須模仿人類思考過程的思想已經被放棄。「創造模仿人類的人工智能,歸根結底是盲目的效仿,」薩福說,「是用新的技術去模仿舊的東西。」

像iRobot創始人安格爾這樣的企業家們並不在意今天越來越聰明的裝置究竟是否代表「真正的」人工智能,他們也不關心他們的機器人什麼時候,究竟 能不能具有自我意識。今年Roomba迎來10歲生日,從這款吸塵機器人開始,iRobot創造了一系列的實用機器人,在家裡或在戰場上替代人們做沉悶、 骯髒、危險的工作。其中有清潔地板和水槽的機器,也有在戰場用於偵查和拆卸炸彈的軍用機器人。

雖然機器人特別能夠引起人的興趣,尤其是當它們具有與人類相仿的外表的時候,但它們只代表了人工智能可見的部分。另外兩項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語音識別和自動駕駛汽車———則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使用技術的方式。

在1986年的科幻影片《星際迷航4:回家之旅》中23世紀星際飛船「企業號」的設計師斯科蒂試圖與一台20世紀的電腦對話。

斯科蒂:「電腦?電腦?」

他拿起一個電腦鼠標試圖與之對話。

斯科蒂:「喂,哈囉,電腦!」

沉默

20世紀的科學家:「用鍵盤。」

斯科蒂:「鍵盤?真古怪!」

理解我們的語言,通過觀察我們的姿勢表情猜測我們所想所需的計算機一直是人工智能的追求。新款蘋果手機中裝備的具有人工智能的「個人助理」Siri因為出色的工作引起廣泛關注,雖然它也經常因為一些滑稽的錯誤而備受嘲笑。

蘋果的Siri和其他具有人工智能的語音識別軟件———比如Google的語音搜索———顯然是重要,不僅因為它們現在能幹什麼———比如打電話, 安排約會———而在於它們預示了什麼。Siri對人類語言的識別水平也許僅僅相當於幼稚園的孩童,但仍然遙遙領先於早期的語音識別程序。「Siri很重 要,」薩福說。它朝著能夠與我們語音互動的裝置又邁進一步。我們正在用技術創造越來越人性化的裝置。很快與人類語音交流將成為各種機器的標準配置……事實 上,有一天,不能語音互動的裝置反而被視為反常。

Siri的開發者,SR I International的諾曼·溫納斯基和比爾·馬克認為,Siri是創造終極「個人虛擬助手」的第一步。去年,兩人在技術博客TechCrunch 上發表文章說,「Siri不僅需要識別語音,還需要瞭解自然的語言、前後文、邏輯……我們還只是看到了冰山的一角。」在不遠的將來,個人虛擬助手將變得更 加有用。它們可以幫助人類安排假期、購物、選擇醫保方案,甚至幫你駕駛汽車。

能夠自動駕駛的汽車已經進入公路測試階段。「我認為這是發展的必然,」人工智能專家林賽說,人工智能駕駛的汽車有諸多的優勢,比如它們不會因為一邊開車一邊補妝而分心。

當Google的亞寧乘坐自動駕駛汽車的時候,他不會打電話,或是閱讀自己喜歡的博客,或是打一個盹。在汽車從他的家開往Google總部的路上, 他一直忙著分析並監督汽車收集的數據。「由於汽車自動駕駛,作為一名純粹的乘客感覺當然要放鬆很多,少了很多壓力,」他說,「時間似乎也過得更快。」

曾經是科幻題材的自動駕駛汽車可能很快就會進入人們的車庫。KPM G顧問公司和汽車研究中心共同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預計,自動駕駛汽車將於2019年開始銷售。Google公司自動駕駛汽車也許是最廣為人知的,很多大汽 車製造商,比如福特、奧迪、本田和豐田,也都在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究上投入巨資。

Google的自動駕駛汽車裝備有掃瞄儀、雷達、激光、GPS、攝像機和軟件組成的複雜系統。在開始測試之前,一個人必須手動駕駛汽車沿著要測試的 路線走一圈,創造這條線路———包括交通信號燈和其他障礙物———的詳細地圖。這些信息被下載到汽車的內置軟件。當轉換為自動駕駛模式時,車上的各種監視 設備監視路況,將數據傳回電腦,軟件據之做出必要的速度和方向調整。如有必要,人可以隨時接管方向盤;在公路測劃開始後的近兩年時間裡,Google的自 動駕駛車隊累計行駛了超過30萬英里,沒有發生一次事故。

雖然現在還無法知道公眾能否很快接受自動汽車;如果出現故障將會發生什麼,但KPMG報告的作者們對這一技術竭力推崇。他們列舉的優勢包括:縮短交 通時間,增加生產力,更重要的是還能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今年年初,在西班牙巴塞羅那汽車世界大會上,福特汽車公司的董事長比爾·福特在演講中說,裝備有 人工智能的汽車在未來至關重要。他說,「如果什麼都不做,我們將面臨『全球大塞車』———沒有盡頭的交通堵塞,白白浪費時間、能源和資源,甚至會阻礙商業 發展,危害人們的健康。」

不久前,哥倫比亞大學的帕特夏琳·廷特查科在一份研究報告中估計,能夠與其他汽車相互溝通的自動駕駛汽車可以讓我們的高速公路流量增加273%.

剩下的挑戰依然艱巨。一輛真正自動化的汽車必須像人類駕駛者一樣思考、反應。比如,當人開車時看到道路上出現一個球,人類會判斷附近有小孩,必須減 速。目前,人工智能還不具備這樣的推理能力。但技術正在一步步向這個目標接近。新款汽車已經具備了幾年前的汽車所不具備的自動功能———包括自動平行泊 車、車道漂移警告信號、巡航控制調整。

立法者們也注意到新的技術。今年年初,內華達州頒發了全美國第一張自動駕駛汽車執照,而加州立法機構最近也批准在公共道路上進行自動駕駛汽車的最終測試。佛羅里達正在考慮類似立法。

「很難說,自動駕駛汽車大眾化要等到什麼時候,」亞寧說,在乘坐自動駕駛汽車時,一路上有很多人對他豎起大拇指,「但令人激動的是,這顯然是汽車發展的正確方向。」

第一眼看上去,華盛頓州立大學(WSU )的學生公寓和其他大學宿舍並沒有什麼不同:稀少的家具、一台筆記本電腦隨意擺放在沙發上,角落裡放著電視和D V D播放器,一本學生生存手冊裡塞滿了各種商品優惠券。

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些不同之處。靠近廚房的牆壁上的電燈開關閃爍著藍白光。在冰箱、食櫥門、微波爐上安裝有特殊感應器。水槽下裝有流量檢測儀。

這一切都是華盛頓州立大學的CA SA S智能房屋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利用人工智能讓房屋更高效節能,幫助改善住戶的生活。該項目開始於2006年,負責人是機電工程和計算機學院教授戴安·庫 克。這裡的智能房屋有40至50個移動或熱能感應器,不同於美國其他一些類似項目,並沒有安裝攝像機或麥克風。

運動感應器讓研究者瞭解人在房屋中的位置。他們收集居住者的生活習慣信息。一旦系統熟悉了某個人在房屋中的活動,可以判斷某一習慣性的活動是否發生———比如服藥、鍛鍊。知道某天的時間和這個時間居住者通常的活動,「通常就足以判斷此人現在在幹什麼。」

WSU智能房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協助老年人生活。隨著嬰兒潮一代步入老年,國家醫療系統面臨巨大危機。庫克的研究意圖找到一種方法,讓老年人——— 尤其是患有老年痴呆症和輕微行動障礙的老人———能夠延長獨立生活的時間,同時減少看護人員的負擔。西雅圖一個大型的輔助看護結構也在20個老年公寓進行 智能房屋技術研究。智能房屋也能通過監督人們的活動,獲得關於居住者健康狀況的線索。「如果能夠開發出一種悄悄地持續觀察人類活動的技術,我們也許能夠發 覺被觀察者自己也未察覺的變化,」WSU心理學教授莫琳·施密特-艾齊科姆說。

在不久的將來,感應器似乎將會變得無處不在。在韓國首都首爾的旁邊,一座名叫松島的智能城市正在建設中,計劃2017年竣工。松島將密佈感應器,用於監控一切,比如水和能源的使用,垃圾的處理,甚至還可以指導城市交通。

很多可能會覺得,這樣無所不在的監督系統讓人感到害怕不安,但具有人工智能的機器人或其他裝置也可以成為可愛的伴侶,尤其是孤獨的老年人的伴侶。人 們已經對具有人工智能的裝置產生了某種情感。「我們愛我們的電腦;我們愛我們的手機。這些裝置讓我們感受到了人的氣息,」上月蘋果公司的另一位創始人史蒂 夫·沃茲尼亞克在帕洛阿爾托的一個論壇上說。

新影片《機器人與弗蘭克》講述了發生在不久的將來的故事:一位老人得到了一個機器人,最初他對它極其排斥。但是「慢慢地,兩」人「的關係在悄悄變 化、互相影響。」影評網站Film journal.com點評,「自《虎豹小霸王》(ButchCassidyandtheSundanceKid)以來,還沒有那一部影片將男人之間的友 誼描繪得如此富有意義且幽默有趣……完美的夥伴關係是這部影片的靈魂。」(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並非所有人工智能技術都會帶來幸福結果。除了個人隱私受侵犯的擔憂之外,人工智能還可能導致大批人失業,尤其是對於不需要太多技術的行業。有一則笑話說,「一座現代化的紡織廠只僱傭一個人和一條狗———人的工作是喂狗。狗讓人遠離機器。」

「我們正在經歷的所謂的『不創造新工作的經濟復甦』就是機器智能提高的結果,這些新誕生的公司從一開始就不需要人類工人,」未來學家薩福說。 Facebook已經成長為一家資產數十億的公司,但卻只有幾十個僱員,早幾年,對於這樣規模的公司是無法想像的。另一位未來學家托馬斯·弗雷預言,到 2030年,超過20億個工作將會消失———但他又補充說,新技術將為那些有能力的人創造眾多新的工作。

分析者已經注意到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對於高技術和高學歷人才,還有那些低級的服務性工作比如廚師、美容師、家政助理或保安的需求依然強勁。但在製造 行業,藍領工人不斷被機器人取代。亞馬遜網站最近購買了用機器人承擔倉庫內搬運工作的K ivaSystem s,大幅減少了對人工的需要。

人工智能同樣開始侵入非製造業領域。《與機器賽跑》一書作者埃裡克·布林約爾松和安德魯·麥克菲說,「人工智能革命對於白領工作的威脅正如機械化革 命對於藍領工作。」律師們可以用智能程序取代助手研究案件。《福布斯》雜誌用一款叫N arrativeScience的智能軟件代替記者撰寫關於公司盈利的報導。稅務籌劃軟件和旅行網站也代替了從前人做的工作。從銀行、航空公司到有線電視 公司,眾多企業都將它們大部分的客戶服務工作交給了自動服務亭或語音識別系統。薩福說,「當我們等待機器聰明到能夠與我們進行長時間有意義對話的時候,機 器已經聰明到能夠消滅或搶走人類的工作。」

我們不得不承認人工智能已經長足進展,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實在是了不起。讓人難以置信,」人工智能專家林賽說,「它(好奇號) 絕對代表了智慧。」在地球上除了人類沒有其他生物能夠做到它所做的。但是與此同時,「不同於人類宇航員,它並不理解自己在幹什麼。」

機器最終能否出現真正類似人類的智慧,包括自我意識(在科幻影片《2001:太空漫遊》中,計算機霍爾的自我意識覺醒最終導致它「精神」崩潰。) 「我認為,我們已經通過了圖林測試,只是還不知道而已。」佛羅里達人與機器認知研究所的高級科學家帕特·海耶斯不久前在接受英國《電信報》採訪時說。想一 想,他說,在1950年,當圖靈提出他的測試方法時,任何人與Siri對話都會大吃一驚,「他們絕對無法想像自己是在和機器對話。」

但也有人認為,人工智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依然將處於原始階段。「常識並不那麼尋常。它需要相當程度的對世界的瞭解,」iR obot的安格爾說,「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和人類互動的機器人。但它們距離近似人類水平的智能還很遙遠。這個距離不是5年,不是10年。而是非常非常 遠。」

麻省理工學院的溫斯頓自詡技術樂觀主義者,即使他也表現得很謹慎。他說,「預言未來很容易———但要預言未來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卻很難。」今天,人 工智能大量依靠「大數據」技術———迅速廉價地處理海量的信息,在堆積如山的信息中搜索,判斷有意義的聯繫。但這種方式和人類邏輯相距遙遠。溫斯頓說,長 期目標是設法將這種「大數據」方式與初級的邏輯推理相結合。

溫斯頓認為,今天的人工智能研究所處的階段相當於1950年D N A結構發現3年前的生物學。「當時人人都很悲觀,大家都在說,我們可能永遠都琢磨不透啦,」他說,然後雙螺旋結構橫空出世。「在之後的50年裡,生物學取 得了難以想像的進步。」溫斯頓補充說,人工智能也需要這樣一兩個重大突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84

為什麼蘋果不在乎競爭?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423

Felix Salmon:世界上有兩類人。一類人認為蘋果是一家公司,而另一類人則認為蘋果是一個品牌。前一個陣營理所當然地包括所有股票分析師,還有絕大多數科技類記者。而後一個陣營則包括了所有購買蘋果產品的買家。

這兩類人的區別可以從他們對蘋果發佈iPad Mini的反應中清楚看出。明顯偏向於「蘋果是公司」陣營的《華爾街日報》發表了題為「蘋果針對競爭對手發佈iPad Mini」的新聞。在新聞開頭敘述說通過這一新產品發佈,蘋果想要「削弱對手在該領域的優勢」。他們甚至繪製了一張「平板電腦大戰」的互動圖,假設消費者 是超理性的動物,會仔細將iPad Mini 和其他同等級產品比較(包括Kindle Fire HD, Galaxy Note 10.1等),然後根據自己的喜好在價格和產品特性之間做出選擇。

紐約時報也做了相似的報導,標題為「面對競爭,蘋果發佈更小版本的iPad」。文章提到:

隨著平板電腦界近期所有的動作,更小的產品不可能再被忽略。蘋果最強大的對手谷歌最近發佈了7英吋的Nexus 7,售價200美元。亞馬遜最近發佈了新的kindle,7英吋售價160美元而8.9英吋售價300美元。巴諾(Barnes & Noble)的nook平板電腦從200美元起售。這些產品都賣的不錯,三家公司總共賣掉了1500萬部這類更便宜、更輕便的平板電腦。

但是如果你關注真實消費者在問些什麼,你會發現只有極少部分特別學術的人會去比較iPad Mini與Galaxy Note各自的優點。

正如紐約時報網站科技博客作者Nick Bilton所寫到:

如今iPad Mini問世了,我收到了來自朋友、家人和讀者的同樣一個問題:我該購買哪個配置的產品?

這表現出蘋果已經說服人們購買iPad Mini——通過許多年以來一直創造帶給人們愉悅使用體驗的產品。

這也就是為何我覺得關於iPad Mini價格的抱怨很奇怪。在研發新產品時,蘋果的工作並不是要和Nook HD+競爭,而是創造一個可以輕易融入現有產品線的東西,將它放在iPod Touch和iPad之間,並且和這兩種產品一樣讓顧客感到高興。Ipod Touch售價為300美元起,iPad售價為400美元起,而iPad Mini,在兩者之間,售價從330美元起。

蘋果著名的定價哲學和路易威登相同,他以高價銷售高品質的商品,而且從不打折。這種哲學讓他成為了世界上人人渴望的品牌:至少在中國你不會見到人兜 售假的谷歌Nexus 7s。有些時候,像iPhone和iPad這樣的產品人們都會爭先恐後的購買。但其餘時候,蘋果生產的無線路由器或者外置顯示設備的價格比競爭者的昂貴許 多,只有那些富有蘋果迷才有能力購買。而正是這種對於基本經營哲學不妥協的精神讓蘋果成為了這麼強大的一個國際品牌。

結果就是購買過iPad的成千上萬的人再也不會認真考慮購買任何其他替代品。他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而他們相信蘋果可以滿足他們。這就是蘋果品牌的 魅力。作為零售商,亞馬遜也有這樣的力量,但絕不是作為一個硬件生產商。絕大多數亞馬遜的顧客並不會花費時間去查看其它網站的價格:他們已經將自己鎖在了 和亞馬遜的關係之中。

因此,人們對於iPad Mini可能問到三個問題:我是否需要它,我是否可以買得起它和我應該購買哪個配置。這些問題的答案決定了iPad Mini的銷售量。但絕大多數媒體關注的問題——iPad Mini和蘋果競爭者們的產品相比如何——事實上不太會被提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213

無處不在的辦公室政治——前私人銀行家揭秘投行生活(中)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7539

他是一家投資銀行的固定收益部門的前主管,40出頭,不是英國人,經常發出自嘲式的笑聲。在他的建議下,《衛報》記者在梅菲爾區(倫敦的上流住宅區)的一家豪華酒店採訪了他,在採訪的4個小時中,他向記者揭露了投資銀行生活中殘酷的一面。

下面是他的自述:(接上文:殘酷的世界——前私人銀行家揭秘投行生活(上)

「我認識到,我必須做些事情。在我來倫敦之前,我對所謂的CDOs、債務抵押債券一無所知,我被僱傭純粹是因為我此前專門服務的那些客戶。無論如何,我有一個擅長數學的大腦,我儘可能快的閱讀。CDOs是一個含有各種金融工具組合的產品,在金融危機中一些CDOs被證明是有毒的,這給了它們壞名聲。其實,這完全取決於你把什麼東西注入它們裡面,一個CDO純粹只是個為客戶需求定製的產品。」

「後來,我有了個點子,就是所謂的混合合成CDO。我知道某一客戶的投資組合是具有其特定風險的,我認為這個新的CDO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它真的可行嗎?我不得不去問一個設計師,他們設計這個產品,把複雜的金融工具放在一起,並在後面做計算。」

「現在,你不太可能去見這些人,每一個人都極其忙碌,一直都是這樣。我記得一次在電視屏幕上,有一個彭博的關於最新的《體育畫報》泳裝問題的愚蠢的節目,我其實完全不介意看看這些漂亮的美女照,但是我周圍沒有任何人對此感興趣,他們都在盯住自己的屏幕。」

「最終,我將一個非常特別的三明治帶到了一個設計師的辦公桌上,我走向他說道,當你吃這個的時候,讓我和你聊聊這個點子。可能這個設計師認為這個人真有種,於是他聽了我的想法。然後他說,這個東西是為誰設計的?當然,我給了個含糊其辭的回答,因為這層樓裡的其他人可能也知道這些客戶,他們可能會偷走我的點子。

「我的點子真的奏效,我的客戶喜歡這個東西,突然,我就變成了那個完成了200萬歐元損益表交易的新人。人們對它感興趣,因此它就被推行下去。後來,我又被另一家投行僱傭,他們再次承諾讓我負責整個國家的業務,我再次發現其實已經有很多其他人在這個業務上工作,因此,我們不得不再次奮鬥。我猜我是個遲鈍的學生(大笑)。」

這就是我如何在投行工作的。你坐在1000個人中間,不斷地思考你的客戶——機構投資者,以獲得一個點子。這個點子必須能解決他們的需求,因此你必須儘可能地瞭解他們的需求。你提出的點子必須比其他投行的更有競爭力。同時,在你的腦海裡,你會想:我必須達到我的損益表,否則就沒有獎金。

「一個投行會給優秀員工特權,比如非常有限的中層管理崗位或類似的東西。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完成巨額的交易,但是你必須有效地發揮自己能力來達到這個目標。我的意思是每個人都專注於業務,有個術語叫『收入責任』。」

「我的前老闆是西歐業務的主管,即使是他也有個收入預算,這意味著他必須帶來收入。他的任務在1000萬英鎊-2000萬英鎊之間。你以為他有很多時間來管理嗎?他知道,如果他不能完成這個預算,他就會有麻煩。」

在我工作的投行中,一切東西都是不確定的,都是待價而沽的。如何獲得交易,你是否被允許去做這個交易?」怎麼獲得「生產信用」,讓你的名字以成功交易貢獻者的名義被提到?這裡就是辦公室政治產生的地方。如果你沒能完成你的年度預算,那麼你的同伴就會因你的表現而獲得一些「生產信譽」——一些被稱為「誇獎」的東西。下一年你就會給你的同伴同樣的回擊。

「辦公室政治蔓延到獎金池。投行有許多的大口袋,你擁有其中的一個,你的收入和獎金都放在這個口袋裡,誰會得到什麼?這遠比私人銀行業更主觀。一些人創造了很多收入,但是他們不擅長辦公室政治,他們最終得到的少於他們應得的。

如果我辦公室政治玩得更好,我可以賺更多的錢,並在投行間做更多的調動。但是如果我那樣做的話,我可能就不能再享受金融了。我可能不會再回到投行,但是我會繼續呆在金融圈子裡,並提出一些點子。我是一個大學輟學生,最終僥倖進入銀行業,並發現我真的很享受銀行業,我也非常擅長這個。我做得還太少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68

克拉克藝術館拉夫曼:收藏的要義是永遠不在乎流行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f4re.html

「我只買我看中的藝術品中的最好的東西」,是克拉克的收藏要義。克拉克所關注的關鍵並不在於價格,而在於這些作品的質量,更不會跟風。當然,現在這些作品已經非常值錢。

 

9月19日起,「從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藝術館藏法國繪畫精品展」在上海博物館展出,上世紀初美國暴富的「黃金一代」會把藝術史都買一遍,但那不是克拉克的收藏理念,克拉克的收藏中沒有一幅畢加索。克拉剋夫婦在45年中收藏了500幅左右的作品。從此次來上海博物館展出的73幅作品中,或可一窺這位美國東部富家子的獨特品位。

20世紀初,美國勝家公司繼承人、最富有的年輕人之一羅伯特·斯特林·克拉克來到歐洲,此後幾十年,他不為紛繁蕪雜的現當代藝術潮流所動,以敏銳而獨特的眼光收集了一批包括多種畫派代表作的歐洲19世紀繪畫,法國畫壇革命的領軍人物柯羅、米勒、盧梭等巴比松派畫家的經典作品,以及見證了印象派從新生到成熟的畢沙羅、莫奈、雷諾阿等人的風景寫生。

9月19日起至12月1日,「從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藝術館藏法國繪畫精品展」在上海博物館展出。這次展覽由上海博物館與美國克拉克藝術館籌備三年,共展出73幅作品。其中絕大多數來自克拉剋夫婦的畢生收藏,1955年後由他親自籌劃建立的克拉克藝術館保管至今。

作為克拉克藝術館的創始人,羅伯特·斯特林·克拉克還有一段不為大眾熟悉的經歷:他曾在1908年至1909年間帶領科學考察隊穿越中國大西北,對中國的地理、氣象、生物、民族志等多個學科的研究作出頗多貢獻。與斯坦因、伯希和等20世紀初來到中國的外國考察隊不同,克拉克自始至終貫徹了他的考察初衷——以嚴謹的態度深入黃土高原腹地進行科學調查。他的考察隊非但沒有從中國帶走任何出土文物,還對所經地方的村民不遺餘力地提供醫療救助。考察結束後,克拉克考察隊把他們收集、製作的動物標本全數捐贈給了科學研究機構。相比斯坦因等人因引發文物所有權問題的爭議而備受大眾矚目,克拉克考察隊純粹的動機和公益的性質反而使其成為了世人關注焦點之外的一場默默無聞的旅程。

《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在展覽開幕前專訪了克拉克藝術中心副館長托馬斯·拉夫曼,在克拉剋夫婦去世之後,循著克拉克收藏的概念,藝術中心繼續生長著。

東方早報·藝術評論(以下簡稱「藝術評論」):克拉克藝術中心由斯特林·克拉剋夫婦創立,它在美國私人美術館群當中佔據著一個怎樣的地位?

托馬斯·拉夫曼:克拉克藝術中心的地位非常特殊,最初由克拉剋夫婦個人創立,克拉克藝術中心獲得了公眾的信任,藝術中心不僅僅是美術館,更多地承擔了博物館的職責,致力於公眾對於藝術的教育以及藝術的研究,會有許多來自全世界的學者來到藝術中心做一些藝術教育事務。克拉克藝術中心坐落於學術氣氛非常濃厚的小鎮威廉姆斯鎮。能夠與克拉克藝術中心享有相似地位的藝術中心在美國並不多,事實上,從開館之初就致力於研究和教育,所以這一點來說在美國比較少,我們常常被人們和波士頓的伊麗莎白·斯多博物館、洛杉磯的曼尼爾收藏相提並論,比較接近,這些都是私人基金會博物館。克拉克最喜歡也最希望可以超越的博物館是弗裡克美術館,弗裡克堅持收藏16-18世紀的歐洲繪畫。

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其他一些諸如芝加哥等等大城市裡的博物館的巨量收藏相比,克拉克的收藏聚焦於巴比松到印象派繪畫這樣一個點上,所有的收藏與初創者和對博物館最初的設想都是有關聯的,收藏的質量非常之高,小而精。這樣的博物館在美國不多,有深刻的關於博物館的概念,對印象派這一部分藝術門類如果有興趣的全世界愛好者都會來這個博物館。

藝術評論:克拉克中心為什麼選址於威廉姆斯鎮,而不選擇紐約、波士頓這樣的大都市落戶,以影響力而言似乎後者更甚?

托馬斯·拉夫曼:紐約以北車程4個小時,波士頓以西車程3個小時,很多東部的人其實很容易就能抵達威廉姆斯鎮,威廉姆斯鎮十分微型,風景優美,以威廉姆斯學院而聞名,威廉姆斯學院的文學藝術科目在全美排名第一,非常關注學生本身,不會給博士碩士學位,而只有學士學位,是傳統的新英格蘭學院,威廉姆斯小鎮因此學術氣氛十分濃郁。

克拉克藝術中心創始人克拉克最初也曾設想把自己的收藏放在大都市,比如紐約、巴黎,1910年秋,克拉克在巴黎第十六時尚區西馬羅薩路4號購得一處第二帝國風格、中等規模的宅邸。宅內最特別的是底樓的大客廳,寬敞的空間可同時展示12幅繪畫。克拉克稱它為「畫廊」,這裡成為他珍藏的私人展示區。但是克拉克越來越擔心與早年經歷的戰爭時期相比,現代戰爭對公民的威脅已是今非昔比。與同時代的其他美國藏家相比,克拉克對戰爭後果的瞭解更為真切。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卻能奇蹟般保全藏品的克拉克自然對未來深懷遠慮。他認為,一旦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紐約將是主要的攻擊目標。他想要的是一個與紐約距離適中、便捷通達的新英格蘭小村落。1831年,克拉克先生的祖父就是畢業於著名的威廉姆斯學院,於是克拉克決定在威廉姆斯鎮建一個博物館,一個與大都會不一樣的博物館。

藝術評論:此番到滬展覽如此之多的印象派作品,有怎樣一個契機?

托馬斯·拉夫曼:安藤忠雄正在為克拉克藝術中心建造一個新館有利於收藏更多的藏品,所以我們有機會拿出最好的藏品如雷諾阿、莫奈、畢沙羅、埃德加·德加的作品巡展,通過這個展覽介紹19世紀的法國印象派,這是現當代西方藝術的黎明和開始,也是當初設立克拉克藝術中心的想法。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展示的機會,只有選擇最好的。

上海博物館是巡展的第九站,巡展最後一站將在休斯敦結束,之前去過馬德里、米蘭、巴黎等等,上一站是日本,展出作品基本一致,不同的僅僅是展出地點的選擇,上海博物館可能是第一次展出印象派,但是據我所知,十年前,印象派繪畫曾經到上海展出過,那是基於奧賽博物館的收藏。我們會和奧賽有很大不同。

藝術評論:克拉剋夫婦的收藏貫穿於1920-1930年代,他們是不是代表1920-1930年的美國「黃金一代」的典型收藏口味?像「了不起的蓋茨比」?

托馬斯·拉夫曼:不是的,克拉克是一個世家子弟,祖父是勝家縫紉機公司的合夥人,家族在當時是美國最富有的家族之一,當他年僅5歲的時候,他的祖父留給他紐約城內兩個街區的產權,1000萬美元的遺產,而電影小說中的蓋茨比,是窮孩子一夜暴富急需取得富人階層的認可,是個謎一樣的人物。

斯特林·克拉克曾經是一名戰士,大學畢業後,自願參軍,並在派往中國期間目睹了當地的義和團運動風起云湧。1905年退伍後,克拉克又在1908年返回中國,率領一支探險隊騎行穿越了今北京以西的山西、陝西和甘肅山區。1912年,他為此次探險出版了一部行紀《穿越陝甘:1908-1909克拉克考察隊華北行紀》。然後他決定去巴黎,他選擇他自己喜歡的東西收藏,毫不在意什麼是當時的流行與時尚,所以當代藝術中的馬蒂斯、畢加索的作品他一幅都沒有買過,德國的一些畫家他也不喜歡。與此相反,他曾經在日記中批評弟弟斯蒂芬·克拉克買了許多馬蒂斯、凡·高、塞尚、愛德華·哈珀作品。「我只買我看中的藝術品中的最好的東西」,是克拉克的收藏要義,那意味著雷諾阿、莫奈等等。一個人的口味決定了他的眼睛,克拉克對於美十分敏感,為了著名的讓-萊昂·傑羅姆作品《弄蛇人》,他花費了500美元,但同一天裡,他花了5萬美元買了一幅雷諾阿,這也意味著,克拉克所關注的關鍵並不在於價格,而在於這些作品的質量,更不會跟風。當然,現在這些作品已經非常值錢。

電影中的那些暴富的「黃金一代」們會說,好,這些我都打包帶走!把藝術史都買一遍,這不是克拉克的收藏理念。克拉克先生因為喜歡而每天都會去畫商那裡觀看這些作品,他有一本筆記本,當他看見什麼,他會記下來,精挑細選,有時候他為了一幅作品的購買與否會猶豫四五年。在克拉剋夫婦45年的收藏歷史中,他買了500幅作品。

藝術評論:維護藝術中心的費用通常有哪些構成?

托馬斯·拉夫曼:除了克拉剋夫婦的遺產,還依靠藝術中心會員的私人或者私人基金會的捐贈,美國政府是不會給錢的。

藝術評論:在克拉剋夫婦去世之後,藝術中心繼續生長,擴展收藏是遵循他們之前的理念嗎?

托馬斯·拉夫曼:由於克拉剋夫婦沒有給藝術館設定太多的規矩和規定,但卻留下了大筆的錢,因此藝術館的歷屆館長和館員們能夠自由地詮釋、展示和擴充克拉克的收藏,在藝術中心裡並不會無時無刻看到克拉克的痕跡。在這次展覽中,有十餘幅作品是我們在克拉克先生去世之後買入的,4幅作品是捐贈人送給藝術中心的,沒錯,我們繼續買,繼續尋找好的藝術品,只要與當時克拉克先生的收藏理念相符合,或者可以做補充的,我們都會收藏。當然,印象派畫作現在已經十分昂貴。克拉克先生還收藏了一些雕塑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克拉克是在巴黎的唯一一個美國人,恰逢埃德加·德加去世,於是他就買入一件德加的芭蕾舞者的雕塑。早期的攝影作品、版畫之類他也買過,現在我們還買一些19世紀的雕塑。藝術中心每年並沒有一個固定的購買數目。

藝術評論:可貴的是,在20世紀初那樣的亂世裡,克拉克先生竟然從來沒有從中國帶走一件藝術珍藏。五年的中國之旅有沒有對克拉剋日後的收藏產生影響?

托馬斯·拉夫曼:克拉克沒有任何的中國藝術品收藏,他在陝西和甘肅邊境活動,他在行紀《穿越陝甘:1908-1909克拉克考察隊華北行紀》中有一個章節寫到,有兩週的時間裡他在西安附近,四處逛逛,去了著名的碑林,請人做過拓片,他感興趣的是當地的建築,以及摩崖石刻。之後戰爭爆發,他可能再也沒有機會接觸到書畫、青銅器、玉器等等中國藝術品。

藝術評論:克拉克家族對斯特林·克拉克的收藏有無影響?

托馬斯·拉夫曼:斯特林·克拉克的父母就是收藏家,他和他的弟弟也進行藝術收藏,他自己曾經進入過耶魯大學學習,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接觸到藝術,藝術對他來說就是很熟悉的東西。這樣的家族在美國並不多,不是普遍現象。富有,熱愛藝術,有良好的品位,三者缺一不可的條件,能符合者甚少。

藝術評論:克拉克的收藏確實很具有個性,比如,國人熟知的莫奈的「睡蓮」系列,克拉克一幅也沒有。

托馬斯·拉夫曼:確實,克拉克擁有的莫奈作品從莫奈是個年輕畫家就開始了,當莫奈生活在諾曼底時,住在日內瓦時,從早期到成熟的50歲時,但沒有收藏中國藝術愛好者們耳熟能詳的「睡蓮」系列,莫奈於1900年之後才開始著手「睡蓮」的創作,而印象派最主要的時期就是1860-1880年代。比如莫奈創作於1860年代的《萊頓附近的鬱金香花園》,畫面下部的筆觸與色彩運用簡直有了3D的立體感——樹是紫色的,而紫色的樹在現實中並不存在,那是藝術家眼中的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650

黃章內部講話:我在魅族在,魅族不在我也不想在了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9/58459.html

以下為部分演講語錄:

公司就像人一樣,像自然外界一樣有生命,有開始也有結束,有起就有落,關鍵在有生之年,最大發展,去創造共贏,創造價值。

雖然我什麼都不缺,但是,為了身邊的人,包括阿姨,為了全體魅族人,全體員工,公司的發展,社會的共鳴,我必須站出來,因為我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為什麼不?

為什麼外面的世界那麼精彩,我卻融不進去,是因為我之前一直不是那麼理解這個社會,不是那麼認同這個社會。但是今天我覺得,作為社會的一員,我有責任多多少少去改變這一切,營造更大的共贏,所以我決定重新站出來。很多人都說四十歲是人生的第二春,我想也是。

從今年開始,我將非常有信心地帶領大家帶領公司創造更加飛躍發展的一個時代,我們會適當的融資,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推行員工股票期權制,其次是讓市場部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加大市場推廣的力度,還有就是引進更多更多的人才。

今天我站在此說這麼多,只是為了想要帶領大家創造更大的共贏,哪怕是競爭,也是建立在共贏上競爭,這樣對社會才能產生長遠的價值。小聰明只是一時的,只有大智慧才能創造更長遠的價值。

我在魅族在,魅族不在我也不想在了。你們都離開了,我一個人能做什麼。

一個好的領導人不是說要超高的能力,而是必須有一個真誠的開放的心扉,讓每個員工願意坦誠地一起努力一起付出。

美國才是全世界科技產業的制高點,作為一個科技企業,我們遲早必須得在美國設立研發中心,才能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

以下是黃章對員工問題的答覆(部分)

問:魅族的產品會一直堅持簡潔風格嗎?

答:我們不會為了堅持而堅持,為了改變而改變,錯與對,大家可以盡情地爭吵,只要有一顆真誠的心,共贏的心,有一說一。我很在乎人才,很在乎感情,但在關鍵時候,堅持自己正確的理念,時間與市場會證明我的堅持是正確的。

問:員工期權計劃的股票是否要大家自己去買?

答:不需要花錢買。

問:想把魅族打造成怎樣的品牌?

答:市場推廣不再是叫賣式、僅僅在媒體上大肆覆蓋正面廣告還是不夠。一個公司應該是自己有好的產品,結合產品來推廣品牌理念,這種推廣本質上是一種社交,是你的實際產品及價值觀與社會大眾的共鳴。

我們要用這種全新的理念,更好的產品重新開始,讓公司與社會都擁有美好的發展,一天比一天更好。

問:為什麼現在才開始考慮引入資本,是不是有點晚?

答:我原本熱愛產品更願意享受單調的生活,但這樣也忽略了公司運營的具體情況和員工的感受,堅持夢想卻沒能包容員工以及骨幹的更多追求,真誠待人卻沒能營造好的氛圍讓員工開心工作。現在痛定思痛決心重整旗鼓以更好的氛圍帶領公司更好發展。

當初我確實不太看得懂資本運作,利潤分享只停留在勤勞致富的思路,在智能手機競爭激烈的今天,繼續依靠有限的利潤來獎勵分配,對於企業和員工都是輸家。

我現在大徹大悟,為時不晚,過去的事情已無悔無恨。對公司運營發展以及資本運作的理念已經徹底清晰,智能手機作為大家看好的移動互聯網終端,魅族有很好的產品理念,引入有資金實力及市場運營的投資者,推行員工股份期權制以及加快公司上市計劃,這樣將極大地釋放魅族的潛力。

這次融資將會開啟員工股票期權制,吸引更多人才、更多投入、更快發展、更大分享創造更大共贏之門,企業、員工以及投資人都將全方位多贏。

如果我們早引入資本運作,今天收購 moto 的就是我們而不是聯想,也更容易實現我的夢想,同時讓所有員工得到更多!

問:此次重回公司是否已經準備好真正成為一個公眾人物,包括與用戶見面,接受外界媒體的釆訪等?

答:這些對我而言都是小事情,今天在公司內部與全體同事當面溝通就是一個開始,我相信熟能生巧,以後這些都會應付得來。

問:如何評價微軟 Windows Phone 操作系統,未來是否可能做 Windows Phone?

答:我們無論是做 Windows 系統或是 Android 系統,其實最後都是在做魅族的 Flyme 系統,將來如果有實力,我們為什麼不能收購或者自己做一個系統,另外,我也很煩 Android 現在亂糟糟的生態。

問:魅族最核心的競爭力是什麼?哪些是不會改變的?

答:魅族最大的競爭力是「魅力」,這種「魅力」其實就是他人對你現有實力以及未來潛力的認可。Google、Amazon、騰訊為什麼市值那麼高,股價還一直在漲,就是因為大家都認可它,看好它。

魅族沒有什麼不可以改變的,只要改變之後能讓我們變得更有「魅力」。我從來不為了堅持而堅持,不為了改變而改變。只要有一天我認為它是正確的,我必須改變。

問:你覺得魅族最需要改變的是什麼地方?

答:我認為科技型企業最高的競爭是理念的競爭。我不認為 Microsoft 的技術比 Apple 差,但 Microsoft 的敗,是理念的落敗,是策略的落敗,而不是人才的落敗。

魅族需要的改變,在具體上就是要加強產品開發的力度,讓產品更強悍豐富;加大市場推廣力度;引進牛人,一起操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