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如何鍛鍊思考及改善common sense Bittermelon 「虎」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0/02/common-sense.html


有朋友給我電郵,問要如何鍛鍊思考及改善common sense。其實方法是因人而異的,沒有既定的答案。不過,我可以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方法,就是留意時事,多看報紙及新聞。

除 了看之外,最重要還是要思考。看到一宗新聞後,第一時間想一想自己有什麼想法,然後整理一下,再和其他人討論。寫日記或者寫Blog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特 別是寫Blog,其他人可以透過留言回應你的想法,又或者大家對問題反覆討論,我認為是鍛鍊思考和加強common sense的好方法。

不過有一點要留意,不同媒體對同一宗新聞的報導取態會有不同,甚至有時連報導的內容也會有差異。所以,如果對某時事有興趣的話,不妨多看不同媒體的報導。

如 果沒有時間寫Blog,到一些討論區和別人討論也是好方法。例如我經常留連的discuss.com.hk,那裡有不同的留言板,例如你想和別人討論時 事,你可以到“時事新聞專頁”,又如果想討論會計專業的人和事,也可以到“上班一族”的會計討論區等等。除了寫日記和寫Blog,和朋友同事在閒談時討論 也是好的。

另外,當別人的想法或者意見和自己不同時,多想一下為什麼,是自己遺留了,還是太過執著重自己的看法而忽略了其他?在討論時爭駁是難免的,不過,最重要是本著互相尊重的精神,對事不對人,這樣的話,討論才有意思。

我喜歡寫Blog,除了可以舒發感想外,另一個原因就是想鍛鍊思考,改善自己的common sense。有興趣不妨試試。

如有其他方法鍛鍊思考及改善common sense,歡迎留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7

Business sense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2zob.html
Business sense是一個很有趣的東西

就我個人經驗而言Business sense應該是三部分組成1.經驗2.天賦3.堅持
天賦中包含幾個要素A.觀察力2.總結和推演的能力。我個人的經驗而言這部分其實並不是最重要。權重不超過30%
相反我相信經驗的重要性權重起碼超過50% 經驗包含的是過去案例的學習和商業史同時更重要的部分是對人性的理解。單就人性的理解可能偉大的Steve Jobs和現在的小札是典範。
MBA的教育或許就是案例學習+商業史。當然單就我的知識範疇而言。MBA的案例都是狗屁。我看過一些。簡直不堪入目。一個重要特徵是case中的給定信息都是引導你做出答案的。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案例恰巧是沒重點信息。需要你分離出那些才是關鍵信息。
商業史的方面我更多選擇商人的傳記+公司史結合起來看。這才是真實的商業史。


我個人覺得最好的案例學習其實來自公司的年報+prospectus。無出其右!
比如早前度過imeigu上的Amazon的歷年年報中關於商業構想的片段。串聯起來閱讀能深刻理解他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理解他們的商業邏輯。

關 於人性的理解,這有要說到Soros的反身性。在我的眼裡。Jobs是深刻理解了他個人的需求,推演到這是全人類的人性的需求。所以才能如此好的把握未 來,推廣需求,和創造需求。恰恰是這樣基礎的需求才普適性的沒有國界差別的。這點小札也是大牛。在泡妞的需求上全世界年輕人都是趨同的,沒國家和文字特色 的。

說兩句堅持。剛開始我覺得business sense只有兩個部分。寫完一半才想到堅持的重要性。經驗是靠累計的。除非小札和Jobs這樣天才,不然對人性的理解也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中國古話說50而知天命。就是如此。


寫到這裡。我就寫幾個case做為小結。這也是想寫文章的初衷。

1.硅谷的公司(互聯網公司) VS 華爾街公司(非互聯網公司)

這是我和@linan 看過很多公司後總結的。

互聯網公司的特徵是A.極少銷售費用B.營收也不多甚至為0(instagram)C.用戶增長速度極高 D.2 C E.固定資產投資少(輕資產)F jean
A和D其實一個意思。2C的公司銷售費用少是必然。

另外一類公司就是我們稱為華爾街公司。其實他們未必是在華爾街。甚至也有在硅谷的
但是他們體現出的特徵和所謂的硅谷公司所謂的互聯網公司相反的。

A.銷售費用極高。幾乎和營收同步增長 B.營收增長各異,也有很快的普遍超過30%一半會到50% C.用戶增長平穩 D. 2 B E。重資產比例高(幾乎100%有研發費用特別是軟件開發費用的資本化。)F suit (不過instagram老闆是suit)
既然2B一般而言就依賴人銷售的,包含commission自然銷售費用和營收同步增長。
不過這類公司有個好處。研發費用的增長會慢於營收,也就是毛利率變動相對少,但是淨利潤率會有變動。

2.同源性公司 VS 財務特徵公司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一群人不斷分裂出去的公司最後他們的報表都是異曲同工的。

我不是說paypal幫
我說的是netscreen幫

netscreen出去的有去搞fortinet 也有出去搞infoblox

這類公司你看下報表其實都是很類似。
最大兩個特點

1.銷售分 設備+服務
2.遞延銷售收入遞增。


所以這就是同源性公司導致的報表可比和報表異同化。

其實不光是這個。甚至imperva的報表和infoblox+fortinet都是差不多的。

就是這兩個最大的特點。其他的特點包括銷售費用和營收同比等等。

這類公司還有另外兩個特點

1.細分行業龍頭所以基本上底部的支撐很強力。即當股價跌到一定程度就有人會去收購。所以跌不動。

2.堆碼效應,這是我自創的不知道對否,就是研發費用固定。然後每年收的是服務費。其實賣出去的硬件設備越多日後收的服務費越多。大家懂的多收的服務費邊際的毛利是99%

所以這類公司可以可以統一起來看算有一個參考系。
同時這裡公司的核心還是業務的發展前景。這是超出財務報表的部分。

綜上所述 :這兩個案例也可以算case study背後是對公司的理解+歸納總結。
這也算business sense的一種積累。
原本是想寫這兩個case結果發現這背後體現的是business sense所以一併寫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07

Business sense--電梯小空間裡的大學問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1zz.html

1.這些差異是依賴於business sense觀察的來的。而非數字的來的。對應@trustno1 的文章。是那些Big data是給沒business sense的人找理由用的

2.人類的共性是都喜歡使用電梯。但是也有個性的差異。文中個國家和民族性會帶來微小的差異。
Jobs的iphone就是最大化了人類的共性,然後用app尋找個性的差異。
所以單一的硬件iphone成為暢銷品。高利潤品。

電梯小空間裡的大學問
第一財經日報 陳琳 2012-04-11 09:46:03  評論(0)條 隨時隨地看新聞
核心提示:能把牆面當作鏡子來使用的電梯,最符合俄羅斯客戶的心理需求。

坐電梯上樓下樓,不過是十幾秒到數分鐘之間的事情。然而,在設計師看來,電梯小空間裡短短數分鐘,卻包含著大學問。

「瞭解人們在電梯裡做些什麼,帶著什麼情緒,有哪些喜好,是我們近幾年來一直在研究的課題。」芬蘭通力電梯設計與技術總監緹墨·緹艾寧說。在解決了速度與安全問題之後,人們對乘坐電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是很多人沒有仔細琢磨過自己內心對電梯的需求。但為了贏得更多市場份額和口碑,電梯製造商們開始關注起了電梯的細節設計。

「在數年的市場調查中,我們對調查中得到的一些結果感到非常意外。但對設計師來說都是激發靈感的寶貴財富。」根據緹墨·緹艾寧的介紹,調查中他們發現不同國家的客戶使用電梯的習慣有著很大的不同。比如,美國人是最開心的電梯使用者,駕車與乘坐電梯都能讓他們體驗迅速移動的快感,把電梯設計成類似汽車車廂的樣子,恐怕是他們最樂意接受的方案。加拿大人在電梯裡的心情最為放鬆,電梯被他們視為休憩場所之一,欄杆、扶手是他們喜愛的斜靠物體。相對而言,英國人在電梯裡容易感到焦躁,用柔和的音樂安撫他們的心靈能得到用戶不錯的反饋。德國人雖然是最隨和的電梯使用者,但他們中的很多人更喜歡設計簡潔的電梯。俄羅斯人在乘坐電梯時,會把片刻的閒暇用來整理儀表,翻翻衣領,順順頭髮。所以,能把牆面當作鏡子來使用的電梯,最符合俄羅斯客戶的心理需求。

最極端的對比,來自法國人和芬蘭人。芬蘭人的少言寡語、容易害羞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在乘坐電梯時,即使遇到熟人,很多芬蘭人也只是相互點頭,之後便陷入長時間的沉默中。「因此,我們在為芬蘭客戶設計的電梯中,會儘可能多地安置電視屏幕和音響設備,或者在電梯的門和牆上繪製顏色鮮豔的抽象畫,讓氣氛變得活躍一些。電梯的速度、開關門的速度都很快,為的是儘可能縮短因為沉默而導致尷尬的時間。」而對於法國客戶來說,設計師們絕不需要擔心電梯空氣是否太過沉悶,反而要儘可能延長他們乘坐電梯的時間。在針對歐洲國家的市場調查之中,他們發現,法國人是最浪漫、最熱衷於社交的,乘坐電梯對他們來說,絕對是拉近彼此距離的好機會。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相談甚歡的法國人在一方邁出電梯時,彼此難分難捨,握手、親吻、飛吻,直到電梯不斷發出「嗶嗶」的超時警告聲才算作罷。「這個調查結果,也提醒我們,為法國客戶設計電梯時,要把電梯自動關門的時間預設得長一些。」

中國客戶和新加坡客戶把電梯的安全性放在了首要位置。「所以,我們在為他們設計電梯時,通常把緊急通話的按鈕做成紅色,並且放在最醒目的位置,讓人們一上電梯就能注意到,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

電梯需要多大的容量,也是一門學問。緹墨·緹艾寧和他的團隊曾經為麥加的一家酒店設計過超大容量的電梯。「這是我們遇到的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因為要在同一時間朝聖,人們必須在同一時間離開酒店,不能早一刻,也不能晚一刻。最後,我們在技術允許的情況下,設計了一部能夠同時容納50人的超大電梯。」

在大客流量的公眾場合,如何設置升降電梯和階梯電梯的比例也有學問。在承建印度某大城市地鐵的電梯時,緹墨·緹艾寧就發現,印度婦女似乎更喜歡搭乘階梯式電梯,即使升降電梯人流較少,她們也儘量會選擇前者。難道階梯式電梯更加舒適?帶著這個疑問,調查人員詢問了當地婦女,發現事實和他們想像的並不一樣。原來,印度婦女外出穿著紗麗,她們會擔心裙角會被升降電梯門夾住,或者在擁擠中被人踩到紗麗,出於這種心理,便對升降梯敬而遠之。「我們發現了這個現象之後,要求地鐵開發商和建築商適度增加階梯式電梯數量,方便當地婦女的出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99

Business sense---青蛙設計公司:創新從同理心開始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209.html
 青蛙思考

  Dev Patnaik

  青蛙設計公司(FROG DESIGN)

  http://weibo.com/frogchina

  幾年前,出版商要我寫本關於創新的書。多年來,他們讀了很多我寫的關於創新的文章。雖然這種被恭維的感覺很好,但我還是拒絕了。市面上關於創新的書太多了,沒必要再寫一本。然而我給了他們另一個選擇:也許這個世界更需要一本關於「同理心」的書。

  在 Jump Associates公司工作期間,我和同事有機會與一些全球最棒的公司合作。如果說從中學到了什麼的話,我想就是企業只有具備了與廣泛世界的同理心後才能獲得蓬勃發展。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個體層面理解同理心的:一種能夠走出自我,體味他人生活的能力——去瞭解他們從哪裡來,去感知他們。廣泛的同理心讓組織中的每個人對於購買產品或服務的人都擁有一種本能直覺。

  有多少次你盯著競爭對手的新產品然後說,「這個想法我們兩年前就有了,只不過沒採取行動罷了。」為什麼不呢?是不是你認為市場調查並不太準確?是不是 你確信當沒辦法將人們為此召集時,就認定它不是個好想法?是不是在你努力過程中有人用愚蠢和無關的問題把你的團隊拖入了分析瓶頸?

  當你的組織演化出一種氛圍,對於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積極分享和憑直覺體驗之時,你就能比競爭對手更快發現機會,比他人更早地從《華爾街日報》上讀到它們。對於新事物你擁有冒險的信念和勇氣,並且有即使最初受挫也能繼續堅持下去的激情。

  擁有廣泛同理心的公司即便不全力以赴,也可確保產品品質。在耐克,製作跑步鞋的人往往自己平時就經常跑步。所以即便市場調研不盡完善,鞋子最終也表現出眾。

  這與市場調研無關,也與顧客呼聲無關。這關乎戰略和文化。試想如果公司裡的每個人都擁有跟這個世界的一種直覺聯繫——不只市場和設計領域的人們,還有 財務、人力資源和法務等部門的人,公司內外的界線開始模糊——你會發現自己實現了一個真正的人應該承擔的責任,以及別人對你的期望。

  面對面

  許多年前,一群來自戴姆勒的高管想要瞭解如何做出吸引美國年輕人的汽車。他們擔心奔馳的品牌和富裕的嬰兒潮一代聯繫過於緊密,這可能會和新一代司機在 情感聯繫上有些問題。他們需要重塑自我,他們需要創新。考慮到這一目標,一組由20個高管組成的團隊到舊金山和創新方面的專家見面。作為行程的一部分,他 們邀請了Jump的團隊參與了一個下午的討論。

  會議在舊金山的費爾蒙酒店舉行。對方剛到不久,我就快速地對Jump的工作和價值觀做了一個全面展示,並指明他們所缺少的是同理心,而並非創新。我不禁感歎為何戴姆勒團隊從德國一路來到加州,只為了把時間花在酒店會議室。如果他們真想為美國年輕一代製造汽車,應該去見見這些人。

  我的同伴打開了會議室的門,介紹了10位來自舊金山灣區的男孩女孩,他們都是20多歲。我解釋說,這些人是志願者,他們願意花點時間和戴姆勒談一談,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戴姆勒的團隊兩人一組,負責和一名志願者做訪談,我要求每個組找出更多關於志願者的東西。

  半小時後,我詢問高管們訪談情況。他們中有些人認為已經非常瞭解被訪者 了,還有人表示需要更多時間來更好地瞭解被訪者。一些高管稱非常驚訝,這些人和自己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尤其驚人的一點是很多志願者其實並不關心車,其中 一兩個人還表示他們不希望擁有自己的汽車,即便有了購買豪車的能力。而這些汽車業高管幾乎每人都曾有過自己喜愛的車。在完成了捕捉這些來賓最初本能反應之 後,我們開始了第二部分的工作。

  每個高管團隊擁有兩個小時,50美元現金和一張舊金山城區地圖。他們的 任務很簡單,為剛才每組見過的志願者選一件禮物。這個活動可以反映出這些高管多大程度上理解了受訪者。畢竟當你送出一份禮物時,既可以反映出你的特徵,又 可以看出你對受贈者的理解。照此而論,團隊成功的標準只有一個:你的受贈者有多麼喜愛你送的禮物。

  兩個小時後,各隊帶著截然不同的成果回來了。有些隊伍帶來的是一些普通的旅遊小擺設。當我問他們為什麼給一個住在舊金山的人買一個舊金山旅遊紀念品時,他們承認並沒有考慮這個問題。一支隊伍帶回來一個鮮紅色的腰包,同樣沒能俘獲這些平均年齡25歲的參與者的心。

  一些隊伍表現相對出色。有一組訪談了一位名叫Cam的、在硅谷一間大技 術公司工作多年的人,他正準備自己創業。我們的高管們為他買了本關於創業的書,剩下的錢作為創業的種子資金來投資。當他們在表述為何覺得Cam會喜歡這份 禮物時,很明顯已經對他有了不錯的瞭解。他們細緻描述了Cam對於生活中不確定性的內心糾結。其他一些高管竊笑夾在書中的剩下的20美元,但團隊成員堅持 認為,當你出來單干的時候,任何一點幫助都是有用的。其他很多精美包裝的小禮物,也是各團隊在短時間內以同理心思考的結果。

  這項工作要傳達的要點非常直接。首先,我們希望戴姆勒的高管們可以接觸 一些真實生活中的美國人。其次,我需要他們走到美國某個大城市的街道上,用各種感官蒐集信息。但最為重要的是,我需要他們開始對所製造的車進行全新思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好的產品就如一份好的禮物。這種物理關係,既能體現送禮者的身份,又可以表現出對於受贈者的理解。

  當你得到一份好的禮物時,你自然會覺得這個人瞭解你。當你得到一份極差的禮物,你會想他們是否曾考慮過你的感受。產品也是一樣。好的產品會讓你感覺好像有人知道你是誰。不好的產品讓你懷疑這個公司究竟在想些什麼,甚至懷疑他們究竟有沒有想過。

  汽車高管們如果想贏得顧客關注,就需要讓他們的汽車變成貼心的禮物。舊金山之行讓戴姆勒團隊對於汽車目標人群的生活略有瞭解。這份記憶可作為長期項目 中需要權衡時的路標。換位思考推動企業在面對巨大壓力時仍然關注對客戶重要的方向。所謂感性的一面,給予了他們勇氣和力量。仔細觀察一下大腦如何運作就能 明白。

  創建企業的邊緣系統

  人腦是經過百萬年進化後的結果,它的結構反映了其進化過程。將大腦想像為一個蘋果,中心是一個硬核,通過最基本的感官收集信息:視覺、觸覺、疼痛、平 衡和溫度。它同時確保肺部正常呼吸,心臟保持跳動。這種爬行動物的大腦提示我們的飢餓狀態、興趣狀態,甚至是最原始的情緒——恐懼。現代爬行動物,包括蛇 和蜥蜴被理所當然地看成了冷血動物,因為他們沒有另一腦。我們是幸運的,人類大腦要遠勝過一個蘋果核。

  蘋果的外皮就是我們所說的大腦皮層。大腦皮層是大腦發展最遲的部分,負責所有複雜需求。較低階的哺乳動物如老鼠,大腦皮層很薄,和蘋果皮沒什麼區別。 人類的大腦皮層很厚,占人類大腦重量的80%,其複雜的灰色褶皺肩負著語言、象徵、抽象、分析和推演系統。正是大腦皮層讓人類變得如此聰明。

  這兩類大腦代表兩個極端:爬行動物的大腦僅負責維持生存,但大腦皮層意味著更高的智商。這兩者間存在著蘋果中最甜美的部分:邊緣系統。它通過收集處理 器和荷爾蒙控制器,來控制記憶和情感。邊緣系統還使我們能夠理解別人的情緒。這是大腦中需要真正關注的部分。所有哺乳動物都有邊緣系統,包括人類、馬和倉 鼠。邊緣系統讓我們結伴旅行,和伴侶更緊密,以及培育後代。保羅·麥卡特尼的大腦皮層讓他寫下《昨天》這首名曲。我們的邊緣系統讓我們在每次重溫這首披頭 士的經典歌曲時感動不已。

  邊緣系統彙集了很多大腦的不同元素,來形成處理情感信息的一個總體結構。其中有兩個區域在幫助我們學習如何關心別人時有特別意義:杏仁體和海馬回。杏 仁體專門來處理我們和他人的情緒。海馬回是長期信息記憶的關鍵部分。它們共同幫助我們與他人形成持久的情感聯繫。事實證明,越是充滿情感的事件,越是對我 們的杏仁體產生生動印象,從而幫助海馬回保持對這個事件更長久的記憶。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最生動的情感記憶也是印象最深的:大腦對這此的記錄能力比其他 內容都強。

  人類是一個社會群體。邊緣大腦讓我們對他人或動物的感受產生好奇。這一移情能力將人類和低等動物區別開來。它能夠允許我們和他人溝通合作,允許我們通過字裡行間收集那些沒有明確告知的信息。

  根據這一標準,大多數企業是蜥蜴一樣的公司——倫理上中立的野獸,專注於自我保護。他們不是不道德,而是無關道德。他們缺乏用行為影響他人的能力。而 這可追隨到他們的結構。他們用爬行動物的大腦行事,用大腦皮層去思考。他們沒有任何感覺渠道,沒有邊緣系統,公司沒有任何同理心和勇氣。

  現代資本主義系統性地試圖壓制我們與他人的聯繫。管理者和經濟學家都鼓勵數字評判機制,而不是看人。當我們在工作狀態時,他們就要求我們將其他心思放 在外媒。這是看得見的代價。通過對數據和清晰事實的關注,我們可能無意中創造了這樣一代人,他們單純地認為靠PowerPoint中僅有的幾個有趣觀點就 足以瞭解了市場。他們已經失去了脫離紙面的現實判斷,這些在真實世界裡。這種恐怖的趨勢可用一句熟悉的俗語概括:「這不是個人私事,這是生意。」

  描述一個佔據生活中如此之多的活動是很奇怪的,也是不真實的。所有的商業都與人有關。人不是機器——推動資本主義運轉的引擎。人不是機器,他們在購買產品及服務。不論你是賣泰迪熊還是飛機引擎,你的公司在客戶深入洞察方面的獲益遠大於直白的數字。

  擁抱顧客計劃

  20世紀90年代早期,IBM(微博)處 於危機之中。該集團歷史上首次因機構龐大幾近崩潰導致數千人被裁員。大多數專家認為,這個業務範圍從巨型數據中心到個人打印機的科技巨頭的時代已經過去。 事實上,當郭士納被任命為CEO時,很多人都認為他的工作就是將這個糟糕的大傢伙分拆。除了郭士納的每個人都相信這個公司需要以此求生。

  為弄清問題,他讓公司的50名頂尖經理到世界各地,每人至少親自拜訪五個客戶。他將其稱為擁抱顧客計劃,這個世界五百強中最缺少人情味的公司的一個文 化移情方案。這些經理不用考慮出售產品,相反,他們需要聽取客戶意見從而思考IBM可以做些什麼,這些高管的200條報告都是如此。擁抱客戶計劃在為客戶 提供幫助方面效果顯著,同時更多關注到新的市場商機。

  這種與現實世界顧客的移情聯繫幫助管理者看清,任何一個特定決定為客戶增加價值還是毀掉它們。這還關係到一些重要機會。管理者發現大企業客戶對互聯網 很感興趣卻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它。除了銷售產品外,IBM意識到為大企業客戶提供基礎網絡設施來提升他們的網絡技能。這種先發制人的網絡生意結果為IBM帶 來廣泛成功,將IBM帶上一條長期增長之路。

  隨著時間的推移,郭士納對於客戶的不斷關注改變了這間公司本身,使IBM變得少一些狹隘,少一些傲慢,多一些開放性。在他來到公司的第二年,公司業績全面提升,帶來了連續十年的收入和利潤的兩位數增長。領導者之所以擁有面對挑戰的勇氣,源於他們與客戶面對面對話。

  互動的力量

  當我們面對面互動時,邊緣系統反饋更強。如果戴姆勒和IBM沒有真誠地直接從用戶身上學習,它們不會變得像今天這麼成功。直接接觸為邊緣系統提供了一 個仔細權衡大腦皮層所做決定的影響的人文環境。決定長期記憶和個人聯繫的生物機制,面對那些沒有人文背景支撐的數字很難運作。人們很少能僅僅通過閱讀數字 獲得啟發,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更全面的融入情感記憶的圖景來改變現狀。

  然而,由於複雜的神經系統會檢測到他人的感覺,我們創造了一個試圖消除商業中人文元素的商業世界。公司系統性削弱了我們與他人聯繫的天然力量。為減弱 我們的關心衝動,公司做出了寫在紙上冠冕堂皇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會產生傷害的決定。他們的表現就像非常聰明卻性情冰冷的蜥蜴。他們做出聰明且自私的決定,忽 視了他人可能的感受。幸運的是,公司裡的人並不是蜥蜴,他們有感覺,他們注定了會關心他人。他們只需要通過人與人的聯繫獲得反饋。

  特別在艱難時刻,同理心是一個公司不可失去的能力。它可以幫公司更快發展,更好決策和創造新商業機會以促進公司成長,它甚至會是公司未來發展的保證。所有的創新從同理心開始,人們要互相關心,是不是我們的公司也該如此呢?

  (作者係戰略諮詢公司Jump Assocates的創始人,張晶/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00

Business sense---「我最擅長俘獲人心」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h6j.html

拗造型對法國商業空間設計師邁瑞博(Hubert De Malherbe)來說,似乎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事實上,邁瑞博的個性並不像照片上表現的那樣自戀。他最擅長的事情就是去「觀察人、揣度人,從而俘獲他們的心」。

通過喬布斯傳記,很多人已經瞭解到,一個品牌專賣店的設計效果,會直接影響到客流、消費者的心理體驗,以及他們的消費慾望。邁瑞博就是一個挑動消費者購物神經的高手。17歲進入設計師事務所,20歲出頭就擁有了自己的設計公司,邁瑞博在商業空間設計領域幾乎自學成才。迪奧(Dior)、絲芙蘭(Sephora)、雅詩蘭黛(Estee Lauder)、法國本土家樂福、香港機場商業區、沙特阿拉伯機場商業區、越南超市品牌New Choo、LVMH旗下的凱歌香檳,都是他的客戶。其中,迪奧彩妝與他的合作已經長達十年。

「對我來說,判斷好設計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幫助自己的客戶增加客流和銷售額。否則,任何創新的設計都沒有意義。」和其他充滿理想主義、藝術家情結的設計師相比,邁瑞博對自己的標準要明晰、現實得多。正因如此,他的戰績驕人。法國本土家樂福重新設計後,當年的銷售提高了30%,巴黎Caroll服裝旗艦店銷售額提高了42%,另一家泳裝品牌La Halle在法國莫里帕斯的店舖經他改造後,開業第一週銷售額便暴漲了90%。

邁瑞博偶爾也會為某一特定的商業空間定製沙發、燈具,手繪幾幅招貼畫,「我留給自己發揮個性的餘地就那麼一點了。」

靜默的觀察客

還記得《廣告狂人》中的主角如何絞盡腦汁吸引客 戶嗎?邁瑞博的習性和這部美劇中的人物倒有幾分相似,但過程要比劇情安靜、枯燥得多。當你走入一家商店,流連於櫥窗時,冷不丁地看到不遠處的角落裡有一個 金發、纖瘦、戴著墨鏡的男子正悄無聲息打量著你,那麼,別奇怪,他很可能就是邁瑞博。

根據邁瑞博自己的說法,接下客戶的委託之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微服私訪」,隱藏在商店裡暗中觀察。

「空 間的建築結構、燈光、貨品擺放、氣味,哪怕一點細節都不能放過。但最重要的是看人,要打量購物人群的年齡結構、購物習慣,比如他們是否帶著同伴,還是隻身 前來,在商店裡逗留多久,哪些貨架會吸引他的注意力,在試用商品時是什麼樣的表情。」甚至連顧客在收銀台的付款方式,都在邁瑞博的觀察範圍之內。整個觀察 過程至少會持續四十五分鐘,有時甚至會持續好幾天,「戴著墨鏡,是因為怕自己觀察時的目光太過犀利,嚇到顧客。」

正 是通過這種冷峻而枯燥的觀察,邁瑞博在充滿各種變數的商業環境中,察覺到了普通人難以發現的秘密。上世紀90年代,邁瑞博根據考察結果,嘗試把巴黎市郊的 家樂福從單純的大賣場拓展為餐飲、休閒、賣場等多功能的購物區域,為的是儘量延長消費者的逗留時間,增加人氣。這一做法獲得成功之後,被全球各大城市的大 賣場競相效仿。在為絲芙蘭設計開架式化妝品專賣店時,他就發現,美國女性不介意在公眾面前試妝,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的變化讓她們感到高興日本女性很害羞,常常躲在某個角落裡試妝。而在俄羅斯,由於當地物資長年匱乏的關係,她們認為商店裡的貨品堆得越滿,商店的品味就越奢侈。根據這些觀察,他調整各國絲芙蘭專賣店的設計細節,獲得了不菲的業績。

2010年,邁瑞博對迪奧彩妝區域進行了色彩實驗,所有彩妝產品不再按照功能分別擺放,而是根據顏色種類將不同的產品歸類放置。 「對於彩妝來說,顏色是吸引消費者的重要的因素之一。我每次來迪奧店做實地調查,常常看到消費者在選定了某一件彩妝產品——比如玫紅色的口紅,就馬上去另 一個區域嘗試與之顏色配套或者相似的眼影、腮紅等產品。」邁瑞博察覺到,女性消費者大多都有自己偏好的顏色,知道哪一類顏色適合自己。由於不同種類的產品間有一定距離,消費者不一定能順利找到配套的產品,而他們中的很多人也會以「再隨便看看」的理由去敷衍上前詢問的營業員。「本來有機會售出一整套的彩妝產品,但很多時候只能賣出一支口紅。」用顏色歸置彩妝產品後,顧客通常會在嘗試了某種顏色的單品之後,再順便挑選配套的其他彩妝,消費者得到了便捷的購物體驗,專賣店的銷售額也提高不少。

「逛 彩妝店時,我常常聽到女性消費者與營業員熱烈談論某場秀上用到的新彩妝產品。T台營造的夢幻環境刺激了她們的購物慾。」在剛剛完成的倫敦迪奧專賣店中,邁 瑞博在其中引入了時尚T台的概念。專賣店裡加裝LED屏幕,不斷播放著超模們走秀的場景,店舖的試妝台被設計成了時裝秀後台的樣子。「當她們坐下來試妝時,就像到了夢想中的時裝秀後台。」邁瑞博解釋說,其實這種場景設計還有另一個好處,消費者沉浸在自我欣賞中,避免了營業員為消費者試妝時四目相對的窘況,也不會為消費者帶來購買壓力和尷尬。

燈光決定氛圍

「一些設計師在設計商業空間時,認為燈光越亮,消費者就會越興奮(優衣庫和全家是典型例子),他們購物的慾望也會更強。其實,這是設計師一廂情願的說法。但凡我邁入這類商店,直覺就是落荒而逃。光是店裡的燈光就讓我敏感的眼睛感到暈眩,哪裡還有心思去仔細挑選商品?」邁瑞博坦言,在完成觀察,開始著手設計商業空間時,花費精力最大的部分是佈置燈光。

為法國第一家有機連鎖超市Natureo重新設計店舖時,邁瑞博就見識到了強燈光令消費者避之不及的場景。「很多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概念還有些生疏,當他們踏入店舖,就看到強光照射下食品高昂的價格,自然會止步不前。」

為此,他以綠色為底色在牛、羊、豬和各種蔬果圖案加上抽象線條,作為招貼畫放在店門外,作為對消費者關於有機概念的前瞻引導。在店舖內他對有機產品施以柔和的射燈燈光,而在消費者站立選購的區域,則只留下部分微弱的光線,並以溫暖的木色地板作為陪襯, 「燈光固然能影響消費者的情緒和體驗,但在設計光亮的同時,也必須學會設計黑暗,讓消費者在購物時感覺舒服。」

邁瑞博透露,他設計店舖燈光的最基本準則是,燈光必須精確地投射在商品本身,而不是對準消費者。據說,邁瑞博重新設計某個大型商店,特地把原來的1000盞照明燈減少為700盞,人流量不減反增。為在上海恆隆廣場的丹尼·艾特(Daniel Hechter)設計的專賣店,邁瑞博是嚴格遵循了這個規則。他調整了天花板吊燈,並加上水晶吊簾,巧妙地為消費者留出了一部分光線柔和的角落。

「對於大眾化的商店來說,燈光設計看上去絕不能廉價。」邁瑞博說,為了節省成本,商店可以採購廉價的貨櫃,但燈光不能沒有章法。La Halle莫里帕斯專賣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包括空調、電路、安全細節、裝潢、外部標牌等成本在內,這家專賣店的改造成本每平方米僅僅536歐元。不過,大多數消費都不知道這個秘密。因為經過邁瑞博精密計算的燈光強度、顏色、照明間距,讓每一件泳裝看上去都有成為沙灘派對主角的潛質。看似簡單的燈光法則,卻讓邁瑞博在俘獲消費者的心時無往不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98

Business sense---優衣庫 感謝西維推薦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nln.html

星期三下午,東京下著濛濛細雨,柳井正在找漢堡吃。我們在東京中城,疾步穿過燈火通明的優衣庫店—這只是優衣庫在全球1100間分店中的一間,在過去的三十多年時間裡柳井正一手打造了這個全球服飾連鎖品牌。

「一個漢堡包可以只是中間夾一塊肉餅,」就在幾 分鐘之前,在31層辦公室裡柳井正這樣跟我說,「又或者再加上點泡菜或者生菜!你會想放點番茄醬或者芥末醬—抑或是別的什麼調料,只要你想得出來的都可以 —看你喜歡。光是面包和肉餅肯定不夠,只有加了那些佐料,才是一個好吃的漢堡包。」

我不覺得我們這是要去美食廣場,柳井正真正在談論的其實是優衣庫的平價運動服,目之所及都是這些衣服。

「通常,我們很容易掉進製作普通漢堡包的陷阱 裡。」柳井正瞄準了一件灰色的寬鬆運動套裝,售價1490日元(約180元人民幣),如果你想找件能讓你變得毫無吸引力的衣服,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看 這個,」他幾乎有點得意,「這就是一個普通漢堡包。它裡面什麼都沒有。這套衣服看不到任何設計感。我們還在賣它很可能是因為它去年銷路不錯。」他停頓了一 下,然後看著我,問:「你會穿它嗎?」

「不會,」我回答,「你會麼?」

「當然不會!」他說,「我的意思是我對這套衣服並不滿意,它都還沒做好。」

我讓他向我展示一個已經被改良過的普通漢堡包。 他想了一下,然後快步走向店裡一個角落,遠遠看上去那像是潘通色卡,走進一看,發現是一排放著襪子的小格子。「我們開始只生產幾種顏色」,他說,「然後我 們想到了這個瘋狂的點子:為什麼只生產10種而不是50種顏色呢?這些色彩繽紛的針織品至少算得上是美國有名的Five Guys漢堡包。」

接著柳井正想到了一個更好的例子,迅速移步到一面掛著內衣的牆邊。他說:「我們以前只做純棉的內衣,可是我們想嘗試下使用合成纖維。」通過跟日本的材料科技公司東麗株式會社合作,優衣庫創造了一種有彈性的絲滑快干面料,叫做Silky Dry,從名字可以看到即使穿著者大汗淋漓,這種面料都能提供乾爽舒適的觸感。(優衣庫正把這個系列更名為「空氣感內衣」(Airism)。「我每天都穿著這個系列的內衣,」柳井正說,「這個系列能讓穿著者開心—也能讓我開心。」

在我能搞清楚這個CEO的內衣和他的快樂有什麼關係之前,柳井正從架子上拿下一盒黑色的內褲。「這是我送給你的禮物,」?柳井正說,帶著那種似乎手裡拿著的是一隻鵝肝漢堡的熱情,「我希望你能穿上它!」

改良漢堡包的最佳例證也許要數優衣庫自己。根據 優衣庫一個主管的說法,15年前優衣庫在東京甚至都沒有門店。今天,優衣庫在12個國家開設了分店,出售襪子、內衣、襯衫、T恤、牛仔褲、外套和裙子。儘 管有那套土氣的運動套裝,優衣庫還登上了數不清的時尚流行排行榜,因為跟包括吉爾·桑德、夏洛特·羅森等知名設計師的合作而備受讚譽。它也許是全世界面向 大眾市場的零售商中,擁有最先進紡織面料的一個。而運用先進技術的成果也令人矚目:在2012財年,優衣庫預計有大約100億美元的收入和15億美元的利 潤,讓它躋身世界第四大服裝零售商,僅位於ZARA,H&M和GAP之後。

這些成績都還不能讓柳井正滿足。他希望到 2020年優衣庫全球的收入能夠達到現在的五倍。他正雄心勃勃地把優衣庫的男裝、女裝和童裝系列出口到全球。6月,優衣庫剛在菲律賓開了第一家分店。接下 來它還會把分店開到印尼、越南,以及印度。「這是優衣庫歷史裡濃墨重彩的一段。」柳井正在談到他在亞洲的擴張計劃以及他所瞄準的當地蓬勃發展的中產階級時 如是說。

賣衣服從講故事開始

優衣庫的歷史談不上久遠,就在柳井正出生的 1949年,他的父親柳井等在山口縣開了間西服店,山口縣曾是個貿易口岸,有著悠久的對外開放和文化交流的歷史。隨著日本經濟復甦,柳井等成功開設了22 間分店。到了1984年,柳井正接手該公司並出任總裁,同年在廣島開店,名為「獨特服裝倉庫(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

之後他把那間店的名字縮寫為「優衣庫」 (Uniqlo),那不是故意的諷刺。剛開始的時候那間店沒有任何獨特之處—店面充斥著來自耐克、阿迪達斯,以及其他外國街牌的運動裝—不過柳井正還是堅 持新開分店,並加入更多的自有品牌商品。隨著連鎖店的擴張,他可以通過增加訂貨量從而降低進價。到了1998年,優衣庫在日本已經有超過300間分店。

柳井正向來很讚賞諸如英國的瑪莎百貨、意大利的貝納通、美國的GAP那樣的零售商。他想,為什麼日本沒有類似的零售商?他的密友說:「他從不掩飾自己的夢想,儘管感覺有點自大。這點很不像日本人的作風。」早在1990年代,他就跟朋友說優衣庫會超過GAP。

柳井正謙遜又有野心,不怕求助別人。1990年代中期華裔美國人約翰·傑伊在東京開韋柯廣告分公司時,優衣庫是它的第一個日本客戶。柳井正說:「我欠了約翰·傑伊很多。他花了很多時間幫助我們,解釋說我們有著什麼樣的基因,需要什麼樣的創意。」

約翰·傑伊在布魯明黛百貨公司工作超過20年, 歷任創意總監和市場總監,他把優衣庫的搖粒絨衫送去紐約讓同事做街頭調查。他回憶說:「他們花了兩天時間在蘇豪區找人試穿,穿過的人說『讓人難以置信!很 奢華!很輕盈!』我們問道:『你願意花多少錢來購買?』他們回答說:『這應該要賣50到75美元吧。有的甚至說100美元。但實際上那件搖粒絨衫只要19 美元。』我把錄像帶拿給柳井正先生看,告訴他:『這就是你的未來。』」

那 時的優衣庫知道怎麼做衣服,但卻不懂得向消費者展示。約翰·傑伊和他的團隊幫優衣庫更好地展示男士襯衫,他們會把襯衫袖子捲起掛起來。約翰·傑伊說:「這 對我們來說很平常,但卻令他們大開眼界。捲起袖子巧妙地暗示了目標人群的生活方式。他們這才意識到這是一種講故事的方式。」

在韋柯廣告的幫助下,優衣庫開始講述一個新故事,樹立了品牌形象。他們首先在報紙上打出了整版廣告,介紹優衣庫2900日元(200多元人民幣)的牛仔褲,並解釋了它如何能夠以如此低廉的價格做出高品質的牛仔褲(大批量生產以及按照日本標準在中國製造)。

接下來的每一個廣告都強調了優衣庫的品質和民 主。一系列展現各行各業人士的廣告衝擊了階層壁壘明顯的日本社會。約翰·傑伊說:「教授的地位被視為高於孩子,可是我們想消除這種地位差異。每個人都有 30秒的展示時間。產品就是連結點。我們做過最激進的事就是給普通顧客30秒的寶貴電視播放時間。」

普通顧客才是買東西的人。到2000年,優衣庫已經把搖粒絨衫賣給了將近三分之一的日本人。約翰·傑伊的工作成效如此顯著,以至於跟韋柯廣告的其他主要客戶,比如同樣生產高科技服裝的耐克,起了利益衝突。韋柯廣告不得不放棄了優衣庫,但它已經讓這個日本品牌風生水起。

「便宜」

4月裡一個微風輕拂的下午,我站在優衣庫位於豪華的東京銀座的旗艦店後門採訪顧客,這間店一個月前才剛落成。我問的第一個問題總是:當提到優衣庫,你最先想到的一個詞是什麼?

「Yasui.」

「Yasui.」

「Yasui.」

一連問了28個人,回答都是同一個日本單詞,這個詞的意思不是「酷」,而是「便宜」。

也許所有的廣告都收效太好:優衣庫在日本從來不酷。但近年來,它豐富了自己的品牌故事,確保「便宜」在優衣庫意味著買得起,而不是質量差或品位俗。

要瞭解品牌形象如何植根到服裝裡,我拜訪了優衣 庫的設計總監瀧澤直己。「酷是好事,但過猶不及。」在瀧澤直己的工作車間裡,他這樣說。那是個由很多窗戶構造成L形的三層空間,就在柳井正的辦公室下面。 車間裡的活動架子上堆滿了數百件樣板,還有兩個穿著網球服的無頭模特。「除了新潮,消費者還對產品的功能性有訴求。產品要夠結實,日常穿著要方便。任何東 西都需要時尚元素,但時尚只是點綴而已。」

從旁邊的架子上,瀧澤直己拿了一件2012年秋冬裝派克大衣,介於深綠和淺褐的顏色。它的點綴是垂直的胸前拉鏈袋,呼應了2012年秋冬巴寶莉·珀松(Burberry Prorsum)和馬克·雅可布(Marc Jacobs)的天橋風格。但更為有趣的是這個產品的演化。他指著左側的一條單線縫邊說:「雙線縫邊要複雜很多。單線更為簡單,而且花時少20秒。」

在加盟優衣庫前,瀧澤直己是三宅一生的首席設計師,在那裡沒有酷過頭的東西。他說:「在三宅一生是做加法。在這裡卻是做減法。剪,剪,剪!」?瀧澤直己說,優衣庫做這件派克大衣剪掉了90秒。做60萬件派克大衣,省下的時間和成本就很可觀—這解釋了優衣庫的產品為什麼便宜。瀧澤直己說:「留下來的都是你需要的東西:讓你不被雨淋濕,讓熱氣可以散走。在某種意義上說,跟我以前在三宅一生做的事情差不多:都需要很好的設計感。但這是不一樣的設計感。」

優衣庫獨特的觸覺也表現在跟獨立設計師的合作中。和競爭對手一樣,優衣庫享受跟知名設計師短暫合作帶來的聲譽和銷售增長。在商品比較固定的店裡,「我們的顧客需要一些新鮮感,」優衣庫美國首席執行官新大岳(Shin Odake)說。即將上架的秋裝新款就有跟奧爾拉·基利(Orla Kiely)和高橋(Jun Takahashi)的合作。

不過,市場營銷只是第二位的,優衣庫全球調研和設計部高級副總裁勝田有紀(Yuki Katsuta)說:「我們合作的初衷是為未來的發展找到一些靈感。」勝田有紀(Yuki Katsuta)在加盟優衣庫之前在波道夫·古德曼(Bergdorf Goodman)工作了10年。蘇菲·布海(Sophie Buhai)說:「他們希望看到我們的設計紙板—真實的抽象的紙板—他們想知道我們的靈感來源和設計哲學。那很少見。」她和麗薩·梅約克(Lisa Mayock)一起為優衣庫設計了Vena Cava系列和2011年春夏膠囊系列。她說:「他們把時尚設計視為一種精神像征。」

科技企業

「我們不是時尚企業,」柳井正如是說,「我們是科技企業。」他很喜歡這句話,我們見了三次,他重複了三次。 最後,我問他希望在優衣庫的貨架上看到什麼樣的科技。他很驚奇地看著我,說:「一個尺碼適合所有身形的衣服」,設想有種布料可以自動貼合穿著者的身材。 「不需要清洗的衣服。只要在水裡漂一下,拿出來一甩,所有的髒東西都不見了。」他又想了一下,說:「或者布料能根據你當天的心情變顏色。」

 

目前,優衣庫主要的創新是一種叫做 「HeatTech」的能保留熱能的合成材料。柳井正說:「人們曾認為棉質內衣是最好的,認為合成材料只適合登山或者戶外活動,而且不夠舒服。」跟東麗一 起開發出來的HeatTech誕生於石川縣,那是片被雪山環抱的沿海平原,長期以來都是紡織業研發中心。在那裡的一間為風力渦輪機葉片和波音客機生產碳纖 維的工廠,東麗製造了聚酯尼龍紗,用於生產HeatTech長內衣褲、T恤衫和襪子。

跟波音公司的聯繫很重要:1999年柳井正讀到一篇關於東麗為這個飛機巨頭做研發的文章。他說:「很多人只關注表面的改變,他們不會深究實質的創新。如果這兩間公司可以聯手創造出有競爭力的產品,我們也可以。」

在那間工廠裡,一個技術人員遞給我一包像白色干胡椒的小顆粒。這 些就是HeatTech的種子。一排排整齊的機器先把這些小顆粒加熱拉長,然後紡成只有頭髮絲十分之一粗的線。把它紡成64支紗之後運到中國。通過高倍顯 微鏡看這些紡好的紗,可以看到它呈雜亂的圓圈和六角星狀。把線紡成這兩種形狀是因為圓圈和星星不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紡成紗之後,他們就會形成空氣囊,羽 絨夾克能保暖也是類似原理,它能幫助保留熱量和排走濕氣。

傳說中的日本商業哲學Kaizen—大概意思是「不斷改善」—也被運用到了HeatTech裡。每個季節都有很大的提升。2011年這種紗是88支的,到了2012年只有64支—「但卻更加暖和!」工人說。

HeatTech在另一個層面也很重要:它是柳井正最看重的一個符號。他相信一個好的優衣庫產品並不是馬上能被識別出來的,不像克里斯提·魯布托(Christian Louboutin)的紅鞋底或者拉夫·勞倫(Ralph Lauren)的馬球。相反,它是完全融入產品的。HeatTech是被感知而不是看見的。柳井正笑說:「我們創造功能性的產品。也許消費者想買這樣的東西。也許他們需要用到。

2011年秋冬季,優衣庫賣出了超過1億件HeatTech產品。

一雪前恥

把運動服賣給美國人,約翰·傑伊說,「就像把大米賣給中國人。」正如柳井正看到的,「牛仔褲、T恤都來自美國,但我們正在扭轉這種局面。」實際上,柳井正試圖讓中國人喜歡他售賣的大米多於自己本土的大米。

以其特有的野心,柳井正說:「我們想主導市場。」他還想一雪前恥。2005年優衣庫在新澤西郊區開了三間店,但是不到一年就倒閉了。他說:「我們得到了一個教訓。失敗是因為沒人知道我們,而如果人們不知道這是什麼店,就不會來買東西。」

儘管優衣庫從2006年開始就在曼哈頓的蘇豪區 開了分店,但它在美國的大肆擴張真正始於去年秋天,彼時它在第五大道上開了一間9萬平方英呎的旗艦店,然後又在34街開了一間大型分店,跟梅西百貨在同一 條街上。這兩間店的開張掀起了長達一個月的多平台廣告攻勢,強調了優衣庫產品的普遍性。這個廣告宣傳刻畫了各行各業的紐約人,廣告詞翻譯得很弔詭:「優衣 庫是風格的組成元素。」、「優衣庫絕對是服裝。」、「優衣庫為所有人而做。」

優衣庫擬在未來的四年裡在紐約、三藩市和洛杉磯的旗艦店周邊開設二三十間規模小一點的分店。美國西岸的第一間旗艦店,選址在三藩市一棟優美寬敞的兩層小樓,對面是H&M的主要門店,兩個街區之外是GAP在本土的旗艦店。優衣庫美國首席運營官Yasunobu Kyogoku說:「這是創新的溫床。」他堅持認為靠近GAP跟優衣庫走進這個國家的技術核心是種巧合。「在這點上得到認可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這大致複製了優衣庫在大中華區的模式,大中華區是優衣庫在日本本土以外最大的市場。截至2012年7月,該公司在中國已有175間分店,從北京、上海和香港向外輻射。不同於美國市場的是,優衣庫看中的是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穩健的經濟和增長的財富。根據公司最近的季度報表,70%的國際銷售收入和48%的整體利潤都來自中國。

儘管這樣,柳井正無法抗拒美國市場。就在他東京辦公室的一個角落,有張大幅的曼哈頓地圖。上面用圖釘標出了Abercrombie & Fitch, American Eagle, Forever 21, GAP, Hollister,和別的一些直接競爭者品牌。居然還有一個別的行業品牌被標了出來:蘋果。當我詢問柳井正時,他只是簡單地回答:「人們的錢包只有一個。」

值得注意的是,要說到無處不在卻又不失個性,蘋果也許是個最好的例證。柳井正說:「有個性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適合所有人。」

門店之道

優衣庫的成功或失敗將由門店銷售決定。因此,在4月裡一個星期三的下午,我來到了紐約第五大道666號,在這個世界上第二大的優衣庫門店(僅次於銀座旗艦店)值一次班。這間店是優衣庫的縮影—不斷嘗試、失敗、重複和調整,最終找到出路。

我被分去跟朱妮可一起工作,到處尋找特定商品, 還經常跑進倉庫。朱妮可是高級銷售專員—她說:「我像是一個嬰兒主管。」—她在團隊裡負責收銀。在優衣庫工作的九個月裡,她已經連升兩級並獲得了三次加 薪。「對很多美國人而言,零售只是打份工賺點錢。但在這裡不同。我不想說這裡非主流啥的,但是當我剛到這裡的時候,確實驚到了:『哇,這裡好緊張。』」

優 衣庫引以自豪的是它對員工的透明度。管理層會跟員工分享,培養出共同責任感。在員工休息室外的白板上列著銷售目標:4月920萬美元—只是一個中等的月份 —像今天這樣的工作日只有15萬美元多一點。(優衣庫不公佈美國市場或者某個門店的銷售數字,所以私下揣測了一下它大概需要50間這樣大型的門店來達到 2020年的收入目標。)這裡的文化有日本的影子,但並不教條。它對所有的銷售專員進行培訓,要求他們用雙手把信用卡和收據遞給顧客,以示尊重。一個顧客告訴我她很欣賞這些小細節。她說:「這是我會再次光顧的原因。服務和衣物。」

最讓我驚奇的是顧客覆蓋範圍之廣。除了遊客以外—朱妮可還告訴我:「你總能知道學校什麼時候放假。」—有個對本地顧客構成的精準掃瞄:在附近工作的專業人士會在午餐休息時間過來買襪子和毛衣;祖母們;帶著三歲小孩的家庭主婦;很多趕時髦的人。一個五十幾歲的退休人士從佛羅里達過來,她說她回紐約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到優衣庫買衣服。

晚 上九點,到了打烊的時間,我覺得腳痛,每走一步都提醒我上次做零售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當最後一位顧客離開以後,一直充斥耳膜的音樂聲停了,店裡離奇 地安靜。去年我去過的幾十間優衣庫門店—法國的、英國的、美國的、新加坡的、香港的、日本的—又一個個浮上心頭。他們既相似又迥異。在每個市場,優衣庫都 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快速發展變異的微生物,試圖滲透進我們的生活裡。

幾個月之前,當我第一次見到柳井正時,我問他優衣庫的典型職員是什麼樣子的。他不假思索地說:「首先,適應能力強。缺乏嘗試新事物的勇氣是最大的缺點。至少即使我們失敗了,也是悲壯的。至少我們可以說自己很勇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83

SENSE隨筆130519否定文字的蘇格拉底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19/sense%E9%9A%A8%E7%AD%86130519%E5%90%A6%E5%AE%9A%E6%96%87%E5%AD%97%E7%9A%84%E8%98%87%E6%A0%BC%E6%8B%89%E5%BA%95/


今時今日,在這個全球識字率近乎八成半的世代, 文字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份。 可是在二千多年前,蘇格拉底,公認的智者,卻反對人們使用文字。

二千多年前的希臘, 知識的承傳全靠口耳相傳,文字作為溝通的媒介仍然是一件新鮮的事, 蘇格拉底擔憂青少年 “沉迷” 使用文字會荼毒心靈, 如同今日有人認為上網會對青少年有壞影響一樣。

蘇格拉底師承 迪奧提瑪Diotima,以 “對話” 的方式學習,是故蘇格拉底對 “文字教學” 加以撻伐; 柏拉圖 則把他老師的論點寫入 「對話錄」 裏; 但到了 阿里士多德,他年輕時已經浸滛在 “閱讀的習慣” 之中。

柏拉圖以文字記載了蘇格拉底的對話而成不朽。

蘇格拉底認為所有雅典市民都應該為人類社群成長而努力, 唯有檢視過的文字及分析過的思想才可以達成真正的美德; 而唯有真正的美德才能達成一個正義的社會。

即是說, “美德” 就是通過對知識的徹底檢視並消化其中的含義而達成。***

早期希臘的學習方式都是以口耳相傳, 個體接受集體的智慧,有如「荷馬史詩」那般。

蘇格拉底要求學生以對答質疑所有事物,直至看清原有想法的本質。***

 

蘇格拉底被控以 “蠱惑青年” 之罪,被判處死刑,還有被譴責 “不信神”。

對蘇格拉底而言,控訴他的政治目的有二: 首先,處罰他維繫一個當局認為危及國家安全的交友圈; 第二, 制止他質疑約定俗成的智識。

審判其間,蘇格拉底慷慨陳詞, 提出對當時社會的質問。

其中他深信書寫文字會對社會造成嚴重傷害,原因有三,記錄如下:

(一)書寫文字缺乏彈性

文字被寫下來就不能被改變, 刻在金字塔的文字仍然存在石璧上面。 蘇格拉底擔心這種不變性會讓人誤以為文字就是真實的事物, 如 “原教旨主義者” 提倡的一般,僵化人的思想。****

以為看過文字以後,就完全了解一件事。並不能尋到真知,智慧和美德。

(編按: “原教旨主義” 源出宗教界,認為「聖經」得自天啓,人類對其內容不應妄議。 所以聖書只能按照 “字面含意” 逐字逐句解讀,不得加以詮釋、引申、類推或視之為隱諭。 ***

如此,聖書所說無論表面看來怎樣不合理,例如書中記載的神跡,都是真理和事實。)

 

(二)記憶力的摧毁

蘇格拉底觀察到讀寫能力能夠大大提高文化整體的記憶,但會削弱個體的記憶。

古希臘的年輕公民,自小以記憶檢視大量的口傳資料,記載并增進了個人及社會整體的知識。 蘇格拉底認為教育應該透過記憶的過程令知識內化,再經由與老師討讑,進一步去蕪存菁。 將所有知識記於文字而不是腦袋,並沒有釋放腦袋的記憶力,反而削弱了記憶力。

今天,記憶力在個人由幼稚園到研究院的學習過程中無疑很是重要,但大多數人學習過程所鍛練出來的記憶力相比古希臘人,甚至祖父母輩,即可發現 “背誦的知識” 越來越少,只要觀察學生能背誦的詩句便知一二。

 

(三)語言失控

其實蘇格拉底最恐懼的並不是閱讀本身, 而是知識氾濫以及不求甚解的學習態度,***** 經過曲解的文字傳下去,就沒有人能為它改正。

「一旦某件事化為文字,寫成文章,不讑以何種形式傳播,它不只將流入瞭解的人手中,也將流入無知的人手中。 文字並不會篩選談讑的對象,當它遭到誤解或濫用時,便再也無人替它闡釋或辯駁了。」—– 蘇格拉底

 

時至今日資訊爆炸的時代,蘇格拉底的恐懼成了現實, 擁有電腦的人可以隨時隨處得到所有知識,個人的記憶能力越來越低,亦越來越少人將知識內化,分析資訊的真確性以及其中的涵義。

其實,正如柏拉圖所察覺到的,蘇格拉底要反對的並不是文字與閱讀,而是「喪失檢視語言的能力」以及未「傾我們全部的智慧」來使用文字。

蘇格拉底的觀點對古昔的文字,以致於現今的互聯網,都發人深省。

參考:

《普魯斯特與烏賊》瑪利安 沃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01

SENSE隨筆130518FBI怎樣論功行賞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18/sense%E9%9A%A8%E7%AD%86130518fbi%E6%80%8E%E6%A8%A3%E8%AB%96%E5%8A%9F%E8%A1%8C%E8%B3%9E/

FBI怎樣論功行賞—– 精妙的「衡工量值法」

朝日執筆

即使對美國司法系統沒多少認識的,大概也會聽過「聯邦調查局」的大名吧! 沒聽過的,也至少會知道它的簡稱──FBI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美國是一個「聯邦國家」, 原則上每個州都有其獨立的立法權、司法權和執法權,故此各州的治安是由各州「州警」負責的。 不過,若然罪行嚴重,以致「對聯邦造成損害」,又或是罪行涉及跨州行為,則以一州之力,恐有未逮。 這時,就要FBI上場了。

FBI隸屬於美國司法部(即香港的律政司,此與香港警隊隸屬保安局不同。),其職權涵蓋二百多項「聯邦罪行」,主力於偵查毒品、有組織犯罪、間諜活動、暴力犯罪和商業罪行。 FBI會將調查所得資料,上呈司法部,由司法部決定是否起訴,與及以何種罪名起訴。

一般而言,司法部作出決定時會參酌負責該案的FBI探員的意見。 FBI探員由於直屬聯邦,是警界精英,所以在大量影視作品中,都會看到他們對各地州警、縣警頤指氣使,好不威風。

美國是一個講求績效的國度,一切都喜歡以統計和數據來「衡工量值」。***

例如NBA球員的各項統計數據,就是其薪資水平的重要參數。 籃球球員可以用得分、籃板、助功、抄截、封阻的數量來「衡工量值」,那麼,作為執法人員的FBI幹探,其績效又以什麼數據來評核呢? 總括來說,準則有三個。

(甲) 以「破案率」來定高下是非常直觀的想法,也就是以個別探員成功 “偵破” 其所負責案件的百分比,來評定他的成績。*** 不少國家的警察系統也是用這個數值來評定績效的。

然而,「破案率」評核難免會造成「大包圍」現象,就是一個探員不理好醜,反正把人拉回來再算,弄兩下就交上去讓司法部忙,以大包圍trial and error的方法,反正買一百注,總有一注中吧!要是不中,就買夠一千注!

 

{編按:愚見以為, “比率” 需要基數,合理地「破案率」的基數應該是探員接手案件的總數,如上文所言者。

如果交上來(當然要司法部肯收貨才算數) 就當破了案的話, “破案率1” = 上呈案件數目/負責案件數目。 這樣, “大包圍法” 性質上是白撞,並且只是對司法部的白撞。由於雙方都專業,這種做法沒有太大效果,做得過份會翻面。***

常識上,“破案率” 應該是這碼子事。

萬一 “罪名成立” 才算破了案, 那麼 “破案率2” = 檢控成功案件數目/負責案件數目。 這樣,更難 “博懵” , “大包圍法” 更沒有效果。

再者,如果 “檢控成功率” = 檢控成功案件數目/負責案件數目,那麼就與 “破案率2” 合而為一 了。

如果 “檢控成功率” = 檢控成功案件數目/上呈案件數目,如下文所述者,則可以抑制探員白撞。*** 但由於沒有考量負責案件的數目 (即是說,沒有考量失敗案件數量),那麼就不能切實反映他的 “偵破能力” 了。****}

 

FBI是司法部的下屬機構,司法部當然不可能讓FBI如此亂來。 於是想出了以「檢控成功率」,也就是FBI交上來的案卷,最後成功入罪的比率,來代替「破案率」。 如此一來,則探員自會有所顧忌,非有把握不會隨便將案卷上呈。 這樣,令司法部和調查局都能集中資源,去處理「較有機會入罪」的案件,而不至於被浩瀚的案卷所淹沒。

(「破案率論功」還有一個問題。強國也非常重視「破案率」,是以會出現一種所謂「不破不立」的做法,即有人來報案,若警方沒有什麼破案頭緒,乾脆就不為他立案!據說美國一些小縣市也有這種情況。當然,若FBI這樣子「不破不立」的話,肯定會給媒體「插」死了!所以這不構成FBI不使用「破案率論功」的原因。)

然而,無論採用「破案率」抑或「檢控成功率」,都會導致這樣的一個結果: 杮子揀軟的捏,探員必然會在手頭案件中,集中資源揀「輕巧的」來辦。 從大處看,即使真的這樣做,對整個社會也不無好處。 因為這些一來,「警界精英」的不懈努力,必會讓全美國的「小型罪案」大幅減少,美國社會的整體治安必然會有所好轉。 畢竟「五十億元販毒案」或是「百人連環謀殺案」,雖然駭人聽聞,但對一般的社區治安其實沒有多大影響。 不過,這樣以聯邦的精英力量,去搶州警的飯碗,實在是資源錯配。 而更重要的是,就私心而論,社會整體治安改善,美國百姓並不會感悟到這是司法部和FBI之力,不會覺察沒有發生的案件的可怕,而只會身在福中不知福,將良好的治安環境視作必然,甚至痛批司法部每年用了這麼多的預算卻沒有什麼作為!(正如香港人覺得交了「很多稅」,政府卻「甚麼也沒有做」一樣。)

因此,司法部和FBI要「做大案」,而且,(邪惡地希望)「背景治安」越差越好!這樣,民眾才會覺得司法部和FBI的存在「有價值」,覺得他們「幹得好」!如何讓探員們「捨小就大」,專攻大案,專打大鱷呢?

於是,在「檢控成功率」之外,就有了第二個準則──「判刑總量」,def即該探員負責的案件,在一個績效期(一般是一年)內,其結果在法庭成功入罪後,被判的監禁刑期及罰款總量。***

拘捕一個殺人犯,結果判了五十碌,績效就要比拘捕廿個偷車賊,每個判兩碌要好! 這當然是「好橋」!香港證監正是用這招和「邪惡的大鱷」爭人才,也就是被判罰款金額與執法人員的花紅掛鈎。 因此他們辦案非常積極,每每嗅到一點金錢味道,就會主動出擊。 在近來的「酒店項目投資案」,就可以看到證監和其他「被動」執法部門的分別了。

有了這招,FBI的探員們就有 “誘因” 花大力氣去辦大案,就算「三年不發市」,只要大案最終成功入罪,判他罰個一百幾十億,坐個三五七百年──美國法院的確會這樣判,因為這樣子將逐條罪的判刑「分期執行」(而非香港常見的「同期執行」),才能反映罪行的「嚴重性」!──一下子就翻本了!

上面兩個評核準則:「檢控成功率」和「判刑總量」,都合情合理,一般有SENSE者如我野人會眾,應該不難想到。 (編按:非野人會讀者注意,朝日君乃該會 “六連霸” 會長,是以 “筆鋒略帶感情”。)

至於第三個準則,則非對「美國司法 體系/精神」有相當了解,大概是想不到的了。 第三個準則就是,聯邦法官對該探員在績效期中經手的告訴案件,所作的「判詞字數」!!! 乍聽之下,也許會覺得非常「無厘頭」,法官判詞長短跟FBI探員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內中別有深意。 試想,若案件黑白分明,昭然若揭,法官大人還用得著洋洋十萬言去解釋自己的判決理據嗎? 法官寫得越長,表示案情越是錯綜複雜,還有他本人對自己的判決越「心虛」。 同時也說明,此案判Yes或No其實都同樣合情合理。美國是一個遵循「判例」的普通法國家。因此司法部若然勝訴,這案件就是一條「勝利的界線」,即使敗訴,也是「非戰之罪」,而且也為後來者劃出了「失敗的誤區」。總之就係方便以後兄弟做嘢啦!無論如何,此案必將成為一個有「重大價值的案例」!探員付出了無限的汗水,最後雖然失之交臂,但其「成就了」一個重要的案例,已為美國的司法系統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值得褒獎的!

FBI對上述三項評核準則有不同的比重,其重視程度如下:
「判詞長度」>「判刑總量>「檢控成功率」。
美國佬實在是太有SENSE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02

SENSE隨筆130517為甚麼要說話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17/sense%E9%9A%A8%E7%AD%86130517%E7%82%BA%E7%94%9A%E9%BA%BC%E8%A6%81%E8%AA%AA%E8%A9%B1/

SENSE隨筆130517

為甚麼要說話

—–有趣的語言起源理論

掌門執筆

 

1考古學家知道甚麼時候開始有石器,但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有木器,因為石頭性格頑固,堅守形骸於大地之上,而木頭脾性易相與,早已腐朽隨風。

語言 “說了算數” ,聽著的人尚且不信,又怎有可能留下痕跡,以供千載之下的考古學家憑弔?

所以 “語言起源” 是個謎。 “謎” 的意思不只於難以獲得解答,甚至對如何思考這個問題,業界也沒法達成共識。

難中之難,便是不知道怎樣界定「語言」。 猩猩為溝通而發的叫喊聲算不算語言? 海鯨魚能憑藉 “發聲” 進行相當複雜的遙距溝通,那算不算是語言? 人類的 “喉音溝通術” 發展到甚麼 “表意水準” 才夠得上稱為「語言」,雖在專家亦無定見。

 

但是古人類學家靠 “憑弔古跡” 吃飯,總能夠想出些點子來 “指點江山” 。

他們運用 “江湖秘技,敲打奉千” 中的 “敲” 字訣,從

a 腦容量急劇增大;(理由是說話極之 “用腦” , “說謊” 更然。)

b工具和工藝急速進步;(發明、使用與傳承工藝都需要語言溝通。)

和 c社會活動複雜頻繁化。(設陷圍獵,洞穴璧畫都需要大規模協作,無語言不能施行。)

三者的同步發展,推敲語言的起源時間和成因。

雖則如此有計,業界還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以下是有關這類論題的一些有趣說法。

 

2語言的發生時間

學者Montagu認為工具製作與狩獵活動是語言形成的生活條件****,推論語言形成於100萬年前,即冰河時期之初。

冰河之前,地球氣候炎熱,英國中部是熱帶樹林(所以今日有煤) ;冰河之際,北極冰冠南逼,封蓋了整個 波羅的海,邊沿竟然去到英國中部。

酷寒對原始人類則形成嚴苛的挑戰,但也催生了大量耐寒的大體型哺乳類動物。聰明的人類發明了射程武器獵殺牠們;*** 再加上不起眼但極之了不起的 “骨針” ,*** 用來縫接 “毛衣” ,竟然在寒冷地帶也存活下來,並且社群更為興旺。

証據顯示那時代人類懂得驅趕獸群,使牠們落於阱(一般是懸崖)。 這需要較多人遙距協作才能成功,並非熱帶小型採獵游團所能做得到。

語言就是狩獵活動和社群興旺的產品。***

 

Jaynes則認為傳遞基本工具製作技巧根本不需要語言,語言只會徒增紛擾。***

語言應出現於第四冰河時期,約為7至1萬年前之間。

其時氣候酷寒,生存困難,人類流徙頻仍。 尤其遷入較北地方,夜晚及冬季漫長,穴居生活及夜間狩獵使視覺訊號(如手勢)受到限制。 大量使用工具令雙手應接不暇,口語需求更形殷切。

4萬年前工具製作大爆炸,大部分工具均為右手偏好的人設計***,証明人類左腦經己高度發達,而語言區位居左腦。

 

 

3語言的起源理論

真稱得上千奇百怪,甚或匪夷所思!

A摹聲說 bow-wow theory

語言由摹仿周遭的聲音而生成。命名之道,狗曰汪汪。

此說符合幼兒學語的境況,然未能解釋何以凡物皆有名。

B抒情說 pooh-pooh theory

情緒乃溝通之本原,語言產生於以話聲表達情緒。

此說符合其他動物的溝通形式,然而叫號與語言鴻溝深闊,如何逾越?

C耗力說yo-heave-ho theory

語言產生於體力耗費時喊出的聲音。(服未?)

起碼有一個例子:俄亥俄州得名於河上船夫的叫喊聲 O-HI-O。

D玩樂說

達爾文認為語言產生於玩樂時發出的喊聲。

掌門曰:觀乎希臘sense出於澡堂,此說或較可信。

E抓蝨說

動物行為學暨演化生物學家Dunbar認為語言(看你如何定義) 產生於 人類/猿類 “捉蝨”談心 之際。****

精警!請參閱《讀書札記130221哈啦與抓虱的語言》。

F協議說

亞里士多德認為語言起於人類協議,即約定俗成。

然而 “語言協議” 極度複雜,未有語言,如何達成?

G天賦說

柏拉圖認為語言乃天賦之必然。

他沒有說明 “天賦”如何形成。

H模態說

Janye認為語言是將興奮叫喊修飾,使其形成意義。***

例如:人類因應劍齒虎距離遠近而發出強弱喊聲,喊聲的尾音發展成表示遠近的模態語。*****  好想象力!信不信在你。

 

以上資料出自《人類傳播史》W Schram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03

SENSE隨筆130515「性」,地球上最大的樂透獎。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15/sense%E9%9A%A8%E7%AD%86130515%E3%80%8C%E6%80%A7%E3%80%8D%EF%BC%8C%E5%9C%B0%E7%90%83%E4%B8%8A%E6%9C%80%E5%A4%A7%E7%9A%84%E6%A8%82%E9%80%8F%E7%8D%8E%E3%80%82/

SENSE隨筆130515

「性」,地球上最大的樂透獎。 —–性的演化理論****

資料整理:沙塵仔    資料來源:《生命的躍升》作者 Nick Lane貓頭鷹出版社

 

(甲) 甚麼是「性」? (編按:簡明有趣,必讀。)

晚宴上,一位漂亮的女演員前來向愛爾蘭劇作家 蕭伯納 調侃。「我想我們應該生個小孩才對,」女演員向他建議,「因為如此一來這個幸運的小孩就會兼有你的頭腦跟我的外貌。」 「啊,」蕭伯納有點狡獪地回答說,「但是如果不巧這小孩有我的外貌跟你的頭腦,那怎麼辦?」

蕭伯納是對的。「性」是最詭異的隨機製造者,它的力量足以創造出聰明的蕭伯納和美艷的女演員,可 一旦進一步製造兩位優勝者的混合體,又可能馬上把它們的優勢拆解掉。

由性製造出來的毫無節制的變異,其實有可能直接導致悲劇、疾病或死亡,而完完全全的複製品卻不會。 表面看來,要保存經天擇淬鍊出來的成功基因組合,完全複製的「單性繁殖」才是最佳賭注。****

那麼「兩性繁殖」為何演化出來?又為何成為壓倒性的優勢繁殖策略呢?

這是最為艱深的演化生物學論題。

 

求偶的成本實情非常巨大(大家深有同感嗎?),想想雄孔雀的尾羽,那華麗的羽毛,象徵著牠的生殖力與適應力,其實對於生存來說危害甚大。(那華麗的尾羽,除雌孔雀外,掠食者狐狸最為 “賞識” 。)

再由純粹計算的觀點來看,一個靠完全複製來繁殖的族群,每一代都可以將族群數目增為兩倍,幾代之內就足以完全排擠掉依賴有性生殖的親族。

儘管如此,性卻惡作劇似的分布在幾乎所有複雜的生物之間。 絕大多數的動物跟植物,一定要靠性來繁殖。沒有性,便沒有男人、女人、花、鳥、蟲、魚,沒有眼前繽紛的世界。

達爾文是第一個探討性的優勢的人,他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認為性的好處是「雜種優勢」,由兩個沒有關係的父母所生下來的後代更強壯健康,比較不容易發生先天性的疾病。 對達爾文來說,性的目的是「遠親繁殖」。但這個答案其實只是回答了遠親繁殖的好處而非性本身的好處。***

 

先說一下甚麽是「有性生殖」:

人體細胞含有兩套染色體,一套來自父親,一套來自母親。 身體修復或生長由細胞施行「有絲分裂」,即由細胞複製自身,子細胞基因和母細胞基因完全一樣。

但是 身體製造 “生殖細胞”(ie性細胞,精子或卵子。)卻施行「減數分裂」***,母細胞含有兩套染色體,經分裂後,子細胞只含單套染色體(單倍體)。 這種操作方法意在重新編組來自父親和母親的基因****,使染色體上基因的順序位置隨機地自父系或母系取出,變成像是:父親基因─父親─母親─母親─母親─父親─父親…..。

如此,所有性細胞的單套染色體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性的本質。*****

 

(乙) 性演化理論  (編按:好鬼死深,讀唔讀自己執生。)

學者認為「性」可以令好的基因突變在短時間內從不同的個體中集結在一起,壞的基因突變則會被天擇消滅,族群的適應性因而更好,比複製繁殖的各自累積,更能加快演化速度。

下述理論由美國遺傳學家 穆勒 (因發現X射線可以引起基因突變,獲得1946年諾貝爾生醫獎。)  提出。

A「穆勒棘輪Muller’s ratchet理論」:

穆勒在果蠅身上引起數千次突變,發現事實上大部分的突變都是有害的。  一個小規模的「單性繁殖」族群,經世代推移,他們將衰退到無以復加,直至滅亡,就像棘輪一樣永遠只能往一個方向旋轉。

是否有機會繁殖,所依賴的不只是基因的最適性,還要靠運氣。 如果突變的適應性較差,但身處食物豐富的地方, “富二代” 還是有機會將基因傳遞下去。  如果一個物種族群極大的話,運氣的影響就變小,根據統計上的機率,最適者才能夠生存。

而性可以解救這一切,它可以把未經突變的良好基因集中到一個個體身上,但也有可能把敗壞的部分拼在一起,因性的運作而受惠的個體永遠會抵消受害的個體,天擇在此作用在族群之上。***   (編按:明白嗎?)

 

當第一個 “真核細胞”「發明」出性生活時,在 “單性繁殖” 的族群裡應該只有少數的細胞進行有性生殖。 為了傳播性行為到整個族群,經由有性生殖產生的後代一定要有某些優勢才行。 換句話說,當初「性」可以傳播出去, 必定是因為它對個體有益,而不是對整個族群有益。***

從這條思路出發,產生下述理論。

B「紅心皇后理論」:

在《愛麗絲鏡中奇緣》裡,快速奔跑著的紅心皇后始終維持在原地,她對愛麗絲說:「現在妳看到了吧!全力奔跑的目的是為了讓 “自己”保持在原地。」

生物學家利用這句話來闡述不同物種之間彼此不斷對抗競爭著,但是誰也沒有真正領先過。這句話跟性的演化特別吻合。

 

1980年代初期,英國演化生物學家 漢米爾 說,寄生蟲的演化速度很快,生命周期短暫,數量又龐大,很快可以適應宿主,而且是從最基本的細節上適應,蛋白質對蛋白質,基因對基因。***

如果宿主族群的基因完全相同,那成功的寄生蟲可以輕易感染全族群,並有可能消滅牠們。 唯有「性」可以令宿主族群的個體容易產生突變基因(我理解為高差異度的基因組合本身),足以抵抗感染,從而與寄生蟲進行演化競賽。***

情形就像免疫系統一樣,它運作的前提是要能定義並區分「自我」與「非我」,如果寄生蟲長出像「自我」的蛋白質,便能躲避免疫系統的攻擊。只 有性才能夠令每一代都改變免疫系統對「自我」的定義。****

 

但這理論也有破綻,1994年美國生物學家 萊弗力 說,根據電腦模擬的結果,寄生蟲傳染率要非常高度(>70%)以及它們對宿主適應性的影響要大得嚇人(80%宿主失去適應性),性才有決定性的優勢。 由突變產生分歧,然後再行  「單性生殖」的生物似乎要比「有性生殖」的生物適應得要好。

於是而有

C「紅心皇后穆勒棘輪混合理論」:

萊弗力指出,當此二理論一起考慮時,性的價值就增高,也較接近應用面。

以往的 “模擬參數”有一項很明顯的問題,就是假設物種的族群無限大。 但現實上就算規模大的族群也會受到地理隔斷而碎裂成較小群體。

在一個「單性繁殖」的有限族群裡,

a)因大部分的基因突變都是有害的,根據穆勒棘輪的作用,族群的平均水準將降低。

b)假設一條染色體有500個基因,一個有益的突變將被其他499個基因的弱選擇而被分散掉。 天擇沒有機會看到它,這稱為「選擇干擾」。***

c)假設整個族群裡,有一條染色體散布著50種略有差異的版本。  如果有一個超強的有益突變基因,它會帶著整條染色體一起取代其餘49個版本。

 

而在這個 “單性繁殖”族群裡,帶有此染色體的個體將取代所有其他個體。 整個族群的基因歧異性將消失。

按紅心皇后理論,失去遺傳多樣性的族群,任何選擇機制都會降低有效族群(能有效把基因傳給下一代的個體數量)大小,而讓它們更容易退化甚或滅絕。

性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它讓好的基因有機會藉由重組,脫離那些共同存在遺傳背景中的垃圾,同時保存了族群裡大量被隱藏起來的遺傳變異性。*****   (編按:利害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