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ENSE隨筆130523為甚麼多胖子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23/sense%E9%9A%A8%E7%AD%86130523%E7%82%BA%E7%94%9A%E9%BA%BC%E5%A4%9A%E8%83%96%E5%AD%90/

為甚麼多胖子? —– 體質失調的演化論解釋

掌門執筆

〈楔子〉

世界上胖子最多的國家是美國(佔人口30.6%),其次是墨西哥(24.2%),再次是英國(23%),斯洛伐克,希臘,澳洲,紐西蘭…..

一個人成為胖子,你說他貪吃準沒錯; 一個國家多胖子便成為涂爾幹式的 “社會事實” ,需要社會學的解釋。 那麼全球人口偏向肥胖又當如何? 德國演化人類學家 Junker 認為由他來解釋最行。

“演化人類學” 顧名思義, 即是以 “演化論” 解釋 “人類現象” 。

〈舞臺〉

人類在演化道路上行走,也曾經歷幾許波折與危機。 其中有四波變化最為巨大,影響最為深遠:

(一)距今6至7百萬年前,地殼變動,形成 “東非大裂谷”, 裂谷東側森林大幅萎縮,成為乾草原。 猿類頓失依憑,生計艱難。 部分弱勢社群被逐出森林,顛沛流離於乾草原之上,有如摩西與族人流落西奈曠野一般。

牠們發展出直立行走的適應方式,九死一生,倖存下來,終於也獲得了上帝的眷顧,演化成古人猿。*** 這變化竟費時四五百萬年之久!

(二) 2百萬年前 “演化之手” 揑造出首批真正的人類「直立人Homo Erectus」。

直立人身體骨骼經已重新裝組,能夠直身站立,持久奔跑。 更重要的是腦容量大幅增加,*** 名副其實是個 “聰明人” 。

(三)20萬年前霸者「智人Homo Sapiens」起於草莽,10萬年前出非洲,取代直立人而有天下。 我們便是智人種。

相比直立人,智人腦容量沒有增加,體魄沒有強化。 他的利害之處是 “社會性”,**** 有文化內涵,懂藝術創作, 征服天下靠的是分工合作。

 

(四) 1萬年前 “仙女木冰期” 結束,生態大變,冰河獸群滅絕。 人類被迫放棄實踐了二百萬年的 “採摘–狩獵” 生活方式,展開 “農業–畜牧”革命。*****

這革命驚天地而泣鬼神,人類由此時起役使萬物,荼毒生靈…..( 被勞役荼毒的也包括了人類自身。)

定居農牧之後全球人口急劇增加,聚落擴張而成酋邦國家,最後出現城市和軍團。是為「文明」。***

 

這四波轉折,一浪比一浪澎湃,一步比一步敏捷。 最近2百餘年 “工業革命” 作為第四波的子浪興起, 人類透過操作機器群獲得控制環境的巨大能力。*** 這能力,以前只有上帝才擁有。

 

〈演化劇目:上帝的報復〉

上帝在漫長的採獵時期譜寫出人類的 “基因圖” 。

在那二百萬年間, “適者生存” ,不適者死,人類的基因和身體徵狀飽受 “天擇之刀” 無情地修訂。**** 何者謂之 “合適” ? 由能否適應那時的生存環境來界定。

舉例:採獵之時看到草葉上伏著一隻蝗蟲,你會怎樣辦?好運氣!一口吃了牠。

《吃蟲違反本性》鐵定是錯的,“不吃蟲違反本性” 才對。

「本性」可以定義為基因設定的具適應性的行為模式。***** 可基因適應的卻是採獵的 “黃金歲月” 。

 

人類一進入農牧年代,立時便「適應困難」!

最明顯的是營養不良,*** 這點很違反直覺,卻是不爭的事實。 由墓葬得知,人類體型縮小,病變大增。 農牧提供大量碳水化合物,養活大額人口,但是聚居地卻沒法提供足夠的其他營養素,如對人體極其重要的疍白質和維生素,體縮病增反映兩者短缺。

 

問題再變為:人體何以不重新適應農牧革命之後的生活環境?

答案有二:首先,相對200萬而言 “ 1萬年不太久” ,天擇的雕刻刀未夠時間工作。

更重要的是,人類社會保護網堅軔有彈力,遮蔽了弱勢個體,*** 免於成為天擇刀下之鬼。 “不適者亦生存” ,這才是體質不再 “進化” 的主因。

人體頑固地奉行 “保守主義” ,但生活方式卻背離採獵愈來愈遠,於是體質長期失適,從未回復到 “黃金歲月” 的健康水平。

〈胖子的宿命〉

進入工業革命,生活環境變化更為劇烈,情況更為糟糕!

一方面,基因固守舊制式。

針對 “糖” 的處理,制式的要害有二:A嗜甜;B胰島素抗阻。

A糖為熱能之來源,活動所必需(尤其腦部活動耗能甚多) 。 嗜甜意在盡最可能貯藏燃料,*** 以備中期取用。

B胰島素抗阻機制用意在於保持血液中 “血糖偏高” ,以濟短期應急。***

生存環境的 “匱乏和危險” 使兩者具有高度 “適應性”, 因而深深刻劃在基因圖譜的上面。

 

另一方面,現代生活環境已變得非常 “富裕和安全”, 反而使人類完全無法適應!**** 機制A導致身體肥胖,B導致 “糖尿病” 大盛。

現代食品工業提供超額糖份(蔗糖和白麵粉) ; “速食文化” 則由超級文化強權「大美國」向全球幅射。 生產商利用基因的強勁驅動力和人性的薄弱意志力,銷售高糖食物和飲食文化以圖利。 推波助瀾,非常收效。

 

胖子和糖尿病患者怎樣才能打破宿命? 據作者所言,計策有兩條:

(一)    將生存環境逆轉為 “天地洪荒” ,這沒有可行性。

(二)    運用意志力壓制基因驅力,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你認為呢?)

〈附記〉

根據掌門的田野調查,意志力堅強的朋友們 “每次” 減肥都是成功的….. 這裡要注意的是 “每次” 。 他歸結出人類學結論:「減肥唔難,唔肥番難。」****

又根據掌門和SoChun的 “冷池實驗計劃”,在10度C凍水內泡浸20分鐘,可以有效抗阻肥胖和糖尿病。 讀了這書,恍然有悟,首先計劃暗合於首條計策;再者,運用 “掌門的意志力” 壓制 “SoChun的基因驅力”,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祝SoChun好運!

 

以上學理出自《達爾文密碼Der Darwin- Code》 Junker & Paul。

本文為「演說1306《達爾文密碼》」的先行文章, 敬請垂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29

SENSE隨筆130524亞馬遜前的印刷術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24/sense%E9%9A%A8%E7%AD%86130524%E4%BA%9E%E9%A6%AC%E9%81%9C%E5%89%8D%E7%9A%84%E5%8D%B0%E5%88%B7%E8%A1%93/

SENSE隨筆130524

亞馬遜前的印刷術

執筆人:蟬

 

美國電子商務巨擎 亞馬遜Amazon 於1995年以網上書店起家。

2007年底公司推出電子書閱讀器Kindle,深信印刷電子化不可逆轉的潮流。 Kindle以特製的電子屏幕模仿紙張上閱讀的感受,企圖在不影響用家體驗的前提下推廣電子書以取代傳統書藉。

2011,亞馬遜電子書銷售首次超過印刷書,Kindle亦在該年大熱賣。

2012年,亞馬遜主席Bezos宣佈電子書革命成功,年內電子書銷售總金額超過印刷書,而且增幅維持強勁。

紙張作為印刷媒體敗象初露,相信今後只得苦苦支撐。

 

印刷的歷史

傳統印刷品的製成需要印刷媒體, 墨水,及雕刻工藝。 早期的印刷品一般以獸皮、莎草紙Papyrus或竹片作媒體。 現代紙張出現之前羊皮最廣為使用。

在先進的中國,東漢太監 蔡倫 在AD 105左右發明以植物纖維製紙的技術,到了唐朝雕版印刷已經相當通行。 1100宋 沈括 的《夢溪筆談》記載 畢昇 發明活字版,當時的活字以陶瓷製作。

由於雕版技術未成熟及中文字元眾多,加上重農輕商,缺乏中產階層,未能刺激社會對印刷品的需求***,以致活字印刷在中國並沒有流行起來。

 

造紙技術經由穆斯林以四個世紀的緩慢速度傳到歐洲。  1275意大利出現第一個造紙中心。 直到十四世紀末, 歐洲紙張才普及,並開始取代羊皮紙,比中國遲了十二個世紀。

1450德國人 古騰堡Gutenberg 集合了各種當時的印刷技術,印製了 “古騰堡聖經” (i.e 著名的42行聖經)。 最初的印刷機皆為手動,由橄欖油壓榨機改裝而成。 直到工業革命,才開始發展以蒸汽甚至電力推動。 墨水則用煤灰和松節油製造。

 

印刷術與新聞的發展

印刷時代前的民間新聞,一般都是口耳相傳的旅遊經歷。 官方的佈告和記錄則為報紙的雛型。 如羅馬的《每日紀聞》及中國的《邸報》。

印刷的流行令歐洲的識字率大幅提升(註:歐洲的書籍總數一百年間由幾萬部增加至兩千萬部),但早期因為技術未精,報紙的時效性及發行量受到非常大的限制。

在君主政制下,歐洲報業皆面臨嚴密監管。發展初期一般皆以新聞時局Coranto為報導內容。即綜合報導數個強國的近期消息,而當中不包括本國之新聞。***

由於當時歐洲政教關係密切,故除對當權者外,對宗教的批評也是禁止的。

舉例:亨利八世最初認為查禁反天主教刋物是他的職責,建立國教會後則改為打壓天主教刋物。

當時政府控制新聞業之四大法門為:許可證、新聞審查、印花稅及絕招“煽動誹謗罪”,此四式歷久常新。 新聞業的發展一般與當權者的統治力度成反比。***舉例: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的報紙多達350家,執政政府時期銳減至13家,到帝國時期只剩下4家。

 

新新聞時代

瑞典1766通過法案,成為第一個立法保障新聞自由的國家。*** 美國的 “第一修正案” 更令該國的新聞人成為世上最自由的從業員。 法國在1881亦通過新聞自由出版法。

在新聞自由的氣氛下,西方的報紙發展為菁英報紙Elite papers及大眾報紙Popular papers兩極。 前者以社會的中上階層為對象,致力為公共決策者報導並解釋時事。 而大眾報紙則以基層人民為對象,以段落短及標題大的報導形式,及寓教育於娛樂的內容吸引讀者。

 

冷戰時期,共產主義為報業帶來截然不同的景象。 領導人深知報紙在推動革命及建設過程的重要性,故報業皆為黨及政府所擁有,成為官方喉舌。 赫魯雪夫說過: 報紙不單要幫助民眾認識和思考,還要指導他們行動。****

 

新聞通訊社

十九世紀,歐美部分報紙已有專員負責外國新聞,甚至聘用國外報導員,但漏報新聞情況仍然相當普遍,「新聞通訊社」因而成立。

新聞通訊社之角色為外判新聞提供者。*** 對當時難以掌握國外動態的報社相當重要。

其中 路透Paul Reuter經營的「路透社」為行業的表表者。其他出色的新聞通訊社包括 “美聯社”, “法新社”等。

共產國家在二戰後為控制及過濾新聞的出入口,紛紛成立自己的通訊社,當中蘇聯的 “塔斯社” 及中國的 “新華社”較為人所熟悉。

 

參考書《The Story of Human Communications》 Wilbur Schramm,19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63

SENSE隨筆130527「老子浪費得起」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27/1726/

「老子浪費得起」—–奢華儀式的演化價值

掌門執筆

 

古今中外,為了舉辦奢華的 宴會、婚禮和葬禮 花費超額的金錢,甚至不惜舉債,乃是一種普遍現象,被認為是值得的 “社會性投資”。***

吊詭的是「奢華」本身卻被視為 “惡俗”,*** 為通行道德所指責。

元前四世紀雅典城邦為了限制宴會規模,設立監督員來樽節進場人數; 共和羅馬曾立法制止“豪門夜宴”; 十四世紀初英王 愛德華二世 規定貴族宴會只能上幾多道菜,耗用幾多肉食。

然而奢華風氣卻屢禁不止, 那麼 “鋪張浪費” 價值何在?演化人類家Junker又有話說。

 

〈奢華的演化價值〉

Th以色列演化生物學家 扎哈維Zahavi 提出「不利條件原理」*****,用來解釋「性選擇」演化中,不利存活的 “誇耀性徵狀” 為何形成。

千古一例:雄孔雀華麗修長的尾羽有礙存活,卻能增加繁殖機會。

純屬誇耀性質的尾羽要証明的是:天敵狐狸莫奈我何,寄生蟲傷不了我….. 一句講哂,老子利害!妳不跟我跟誰?

它傳遞的訊息只有一條:資源?  “我浪費得起” ! ***

 

Th人類高度社會化之後,「不利條件原理」的運作溢出原初“性與繁殖”的範圍,擴展到其他追求合作機會的場合。*****

應用面1:“鋪張浪費”是世家大族的本色,*** 不如此怎配當領主。

中世紀西歐行封建主義,世家大族年中要抓緊機會舉辦盡可能多的盛宴。 除了遠近薄有名聲的人都一概請來,或者許其不請自來之外,女主人還要準備吃不光的食物,將廚餘分給家僕和領地內的窮人。***

它傳遞的訊息是: “鋪張浪費” 証明本堂口實力強底子厚,你們還不趕快埋堆? 起碼不敢和我們作對吧。

 

應用面2:較為個人色彩的 “置生死於度外”“玩命” 等英雄氣慨, 本質上乃是一種終極的 “浪費生命”,則是 帶劍貴族/江湖大佬 的本色,*** 不如此怎配當大佬。 (有興趣可看看《冷池書簡130313生死置於度外》。)

漢唐遊俠,現代賽車手、跳傘和玩笨豬跳的人….. 以身犯險,膽氣過人,對常人形成莫大的吸引力。 更重要的一點,這樣子玩命還沒死掉,老子是不是十足利害?

為何如此做作? 皆因 “封建主義”和“江湖主義” 傳統上帶有軍事性格,其核心制度是「人身依附」。*****  “領導人” 仗義輕財,視死如歸,意在誇耀作風和實力。 一句講哂,老子利害!你們不跟我跟誰?

 

從延伸的“演化論”角度來看,這種 “鋪張浪費”和“英雄氣慨” 的行逕雖然有損財富與健康,對人身直接構成不利,但在 “文化選擇” 的壓力下,卻大有可能獲得社會性的支持。 只要當得穩 領主/堂口大佬,便可透過“高槓杆”作業,連本帶利一票賺回來,因而是一種適應性行為。***

 

更廣闊的應用面3:

〈藝術和宗教的社會功能〉

對社會性動物來說,為了應付不同群體(無論是相同物種或不同物種)之間的生存競爭,群體內部緊密合作是成敗存亡的關鍵要素。**** 軍隊球隊如此,蟻群國家如此,它們必須強調「團隊精神」。

 

問題變為怎樣才能培養「群體精神」?

自古以來,國家社會不斷透過意識形態作業,灌輸價值觀念,*** 如 “忠君愛國” 、 “克己復禮”….. 以教育成員緊密合作。其中有兩種主流手段,表面看不出與此有關,那便是藝術和宗教了。

「藝術」具有以下四種特質:

a美感的表達形式;合乎潛意識對環境安全、性與生殖力….的响往。

b非實用性功能;奢華無聊,暗示富饒、閒暇….

c象徵主義文化意涵;感性與生活目標,個人的延展表現….

和d幻想元素。超凡脫俗,驚世絕倫。

凡此種種,皆非直接的、個人的現世利益,但對整個社群而言, 卻能提供潛意識的溝通渠道和語言,**** 所謂「潛移默化」, 日子有功, 養成 “共同體” 的感覺.

舉例:  “國旗國歌” 是藝術涉足世俗領域的露骨典範, 廟宇殿堂, 豐碑盛典, 雕塑地標….. 皆是顯例. 還有 “國樂” “國畫” “國術”…. 藝術何以有國界? 反証 “想象中的共同體” 是何等有力.

這裡要注意的是, 藝術家當初為何從事創作無關宏旨, 演化只按績效結果挑選適者, 而毫不理會其出發動機.***

 

本文到此為止, 宗教的社會功能容後再行論述.

以上學理出自《達爾文密碼》Junker & Paul

本文為「演說1306《達爾文密碼》」的先行文章,敬請垂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48

SENSE隨筆130528壅塞學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28/sense%E9%9A%A8%E7%AD%86130528%E5%A3%85%E5%A1%9E%E5%AD%B8/

何謂壅塞學?

「壅塞學」是一門跨領域的學問,兼顧工學及理學,企圖了解 人、車、螞蟻、網路、細胞及貨幣 路路暢通或堵塞阻滯的道理。***

主導研究的學者是日本東京大學 西城活裕教授,他是太空工程博士,主力研究非線性動力學及壅塞學。

 

物理學的 “相變” 及 “亞穩態”

將一樽水放進冰櫃,溫度在零度以下一段時間,這樽水就會結冰,相信這個現象不用解釋。

但是有時候溫度即使在零度以下,為什麼水仍不結冰呢?  原因是那樽水很清純,而且樽的表面很光滑,沒有機會讓水去凝結成小結晶,沒有 “種子” 讓整樽水結冰。 那足夠冰凍而沒有結冰的水,科學家們稱之為 “過冷水” 。這種水處於十分不穩定的狀態,只要有少少結晶出現,例如有少許雜質加入,整樽水極短時間內就會結成冰。

物理學中, “水” 變 “冰” 的過程叫 “相變”,*** 水由 “液態相” 變成 “固態相”。***  另外,那個不穩定的 “過冷水” 狀態則叫 “亞穩態”。***

 

壅塞學的 “相變” 及 “亞穩態”

“相變”及 “亞穩態” 的概念不局限於物理學,亦可以應用到「壅塞學」中去。

道路堵塞問題,工程師也嘗試用這些概念去理解。

 

要堵塞,先決條件就是要有足夠多的車。 但何謂多車呢? 這跟司機的技術、心理狀況、車的類型及路面情況有關。 每條路都會有不一樣的車流量,也有不一樣的塞車法。*** 道路塞車沒有像水結冰那樣clear cut。

堵塞發生,就是道路由 “暢通相” 變成 “堵塞相”。***

這簡單道理相信很容易明白,問題是當中有沒有 “亞穩態”呢? 亦即是有很多車通過,而又沒有堵塞的情況呢?

答案是有的。

 

西城教授就曾經做了一個實驗,試圖找出道路堵塞之前,有沒有 “亞穩態”存在。

實驗方法是在一條圓形的行車道上,預先安排了一定數量的車,平均地分佈在整條行車道上,之後同時開車。

在低速的情況下,車輛當然可以保持暢通行駛。 理論上如果每一架車都以相同的步調增加速度,速度可以達到非常之高的水準而道路仍然可以保持暢通。***

但實際上,在不斷加速下,司機們對維持 “同步高速行駛” 會感到相當困難。 因為高速對人構成心理壓力,維持一段短時間不會有問題,但長時間就不容易了。

 

在這特別設計的圓形行車道上,車輛以同步高速行駛,就像 “過冷水”一般非常不穩定。 萬一有什麼意外,如其中某位司機掛住睇女仔之類,只要一輛車慢下來,其他車就會受影響,這就會進入 “ 堵塞相”了!

而進入了“堵塞相”之後,要全體司機們自行協調以恢復之前的平均高速,機會就很渺茫了!**** 那從外面看來,道路塞車就好像進入了穩定狀態一樣。

以上壅塞學的智識,概念上跟物理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可算物理學在壅塞學中具有深度的演繹!

 

真的可解決道路堵塞問題嗎?

雖然離解決問題還有很遠的路,但假如這個 “定性的基礎理論” 是成立的,工程師及科學家就可以著手建立方程式及電腦模型,以 “定量的分析方法” 去加深理解整個問題,從而找出解決道路堵塞的策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50

SENSE隨筆130605先下手為強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05/sense%E9%9A%A8%E7%AD%86130605%E5%85%88%E4%B8%8B%E6%89%8B%E7%82%BA%E5%BC%B7/

SENSE隨筆130605

先下手為強 —– 癌症的對策

執筆人:蟬

近日報章大肆報道荷里活性感女星 安祖蓮娜祖莉Angelina Jolie的手術新聞。 安祖蓮娜因帶有致乳癌基因,而且評估發病機率高達87%, 故決定 “先下手為強”,完全割去乳腺組織,以消除乳癌的發病風險。 以優美身段聞名於世的她,這番 “必死決心” 引起諸多好事之徒的熱烈關注。

以 “斬腳趾避沙蟲” 手段作為癌症的對策,其理據何在?

癌症常被認為是 “文明病”, 其首席致命疾病的地位,只是過去50年才確立的,當然,它其實早就存在著了。

1990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Arthur Aufderheide在研究秘魯和智利地區的奇利巴亞部族Chiribaya(AD 1000-1350)的墓葬時,在一具女屍身上發現惡性的骨肉瘤,這是現今發現到最古舊的腫瘤。 而在更早時候,在木乃伊身上亦曾發現過疑是腫瘤生長的痕跡(埃及的Dakhleh,約AD 400)。

誤以為癌症是文明病的錯覺,是因為癌病病發與人類壽命呈現 “正相關”。 道理是簡單的演化論,愈早期發病的基因愈易為天擇所移除,所以保存在 “人類基因池” 中的致癌基因都是晚期發病的。****

再者,現代醫療技術突飛猛進,把各種疾病都打得抬不起頭來, 唯獨對癌症這「萬病之王」嘛…..

文明沒有創造出癌症,只是揭露了它的存在。***

治療癌症的原理在過去百多年基本沒有改變過:切除腫瘤或使用放射線燒灼。***這與醫學的發展有直接關係。

現今美國醫生在執業之前都會宣讀一份名叫《日內瓦聲明Declaration of Geneva》的誓辭,它的前身是《希波克拉底誓言Oath of Hippocratic》,是元前五世紀希臘 “醫學之父” 希波克拉底 留傳下來的。

希氏是第一個提出疾病並非由非超自然力量如巫術和神所引起,而是身體的自然現象。*** 他相信人的健康是由 四種體液:血液、黑膽汁、黃膽汁和黏液 的平衡所維持的。

二百年後希臘名醫學家 蓋倫Claudius Galen延續希氏的「體液說」,指癌症的起因是“黑色膽汁鬱積不散”。 故此以外科手術將腫瘤割掉,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蓋倫給出最有建設性的建議是:最好不要治療,*** 這樣病人會活得久一點。

當時沒有麻醉藥、抗生素,甚至連基本的衛生概念也沒有,大部分外科手術都在老舊的暗室或理髮店後室內舉行,用皮帶把病人縛起,以生鏽的手術刀施術。 其結果不問可知。

十八世紀中後葉醫學開始快速發展。 除了體液論在解剖經驗累積下被否定外,麻醉藥和抗菌劑都陸續被研發出來。 其中抗菌劑的發明過程相當有趣。 當時未有顯微鏡,人們無從得知空氣中有細菌和微生物, 雖然知道傷口會“受感染”而腐爛,但卻不明白箇中道理。

法國化學家 巴斯德Louis Pasteur作出示範,把一碗在空氣中曝露的肉湯和在消毒真空罐內的肉湯進行比較,顯示前者較快發酵,以此證明「細菌學說Germ theory」。****

蘇格蘭外科醫生Joseph Lister根據示範推斷傷口潰爛是由空氣中的細菌(當時只知道是微生物,細菌的概念還未完善)所導致,故只需找到一種能阻止細菌在傷口上存活的物質便成了。 Lister想起曾見過清潔工人用一種氣味頗佳,含有石碳酸的廉價液體來清理垃圾。 他把這種石碳酸糊敷在病人的傷口上,作成抗菌劑的雛型。

醫學技術進步造就了著名外科醫師 William Halsted。 他是美國 約翰霍普金斯醫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的四大名醫big four之一。 此醫院確立了現代醫學培訓制度,直至2011年,連續21年被選為 “美國最佳醫院”。

英國醫生Charles Moore對乳癌切除手術作出結論:切除癌細胞時,為了顧及病人身體外觀而沒把邊沿的組織切除乾淨,足以導致癌細胞殘留和擴散。***

Halsted認同Moore的結論,提出外科醫生應盡自己技術所能,把癌細胞之邊沿組織悉數切除,是為 “根除性乳房切除術Radical mastectomy”。***

(radical的拉丁字義是“根”,意思是要連根拔起。後來,此字慢慢變成 “激進”的意思。)

(編按:下段文字有點兒變態嘔心,胆小的女士請尋求 “關聯男士指引”…)

為了突顯外科技術,他和學生們按照 “病人存活的底線” 這想法,以切除盡可能多的組織為手術目標。**** 由最初只切除乳腺組織,發展為把胸大肌去除,再往上切開鎖骨,取走下面的淋巴結等等。 當時,曾經有外科醫生為一名乳癌婦女切除了三根肋骨,胸廓內的其他部位,並割除一側肩部和一根鎖骨。

Halsted也承認,他的手術是一種“肢刑”。 時外科醫生自信滿滿,為了顯示 “疱丁解牛” 的妙技,便把手術室稱作 “手術劇場”, 把救人的工作變成藝術的表演。***

雖然Halsted和他的學生的作為,時至今日巳被視為過於激進,但他的立論其實幾乎是完全正確的。**** 在對付局部(i.e. 早期)的癌症病患時,去除所有相關組織仍是最佳的做法;然而對於後期,即已經轉移metastasis的癌症,外科手術可能已經不是最佳的選擇了。

參考

《萬病之王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

Siddhartha Mukherjee, 2010

此書曾獲:

2011年普立茲獎 (非文學類)

2010年紐約時報年代好書

2011英國衛報新人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700

SENSE隨筆130606柏金遜定律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06/sense%E9%9A%A8%E7%AD%86130606%E6%9F%8F%E9%87%91%E9%81%9C%E5%AE%9A%E5%BE%8B/

SENSE隨筆130606
柏金遜定律*** —–英式幽默的傳承
掌門執筆

時當戰後,英國文化尚未衰頹,仍有 邱吉爾Churchill 那般的貴族風流人物,一手抓首相權力,一手拿諾貝爾文學獎(1953)。 其時 “英式幽默” 傳承尚在,社會學家Parkinson寫出了《柏金遜定律》,混同識見和興味於一書,洛陽紙貴,深受全球智識界擊節讚賞。

“又有好野益大家” 系列 之
柏金遜定律I:人類進行決策的時候,愈重大的議題耗費的考量時間愈少。 換句話說,愈重大的決策愈輕率。*****
定律II:在官僚架構內部,工作衍生工作,職位衍生職位。 所以官僚架構先天上具有自行膨脹的性格。***

〈柏金遜第一定律〉
今有 “野人鎮” 公會召開大會。 首項議程:決定應否於市郊興建大型核電廠,大會請來核電專家 許博士 聽証。
朝日議長 素以濫派sense聞名全鎮,但為人頗有自知之明,心想工程學嘛…. 還是扮演 “技術主席” 穩當,這 “一念之仁” 就替會議節省了 “一半以上” 的時間。
專家許博士 老謀深算,預備了一份600頁厚文件,月前隨 開會通知 寄發,先請議員們詳細閱讀。 他看準議員們絕對不能 暴露*** 自己沒有讀過,或及完全看不懂 “枕頭報告書” 的弱點, 聽証之際,駕馭大局,瞞天過海,渾水摸魚…..
一小時後, “許公演說,天花亂墜,頑石點頭”, 議員們都紛紛認同他的論點,仲要係 “好明” 個隻。首項議程超順利完成。

次項議程:決定應否於市區興建小型圖書館。
朝日議長年青時曾於省城中央圖書館當過雜役,累積了寶貴的前線工作經驗;壯年又連續出任全鎮最大讀書會會長要職凡二十餘年….. 你仲唔死!單是他的引導性發言便長達一小時。
Ryan和 阿Fai 議員持有工程學位,自必要顯露功架,偏偏他們一個來自科大一個來自港大,基於門户之見,對於書架的力學設計爭論起來,足足拗了一小時,最後還得由主席制止發言。
關於 “蟬聲” 對圖書館究竟是 天籟抑或是噪音? 環保社團發言人 Tammi 奮臂疾呼,面紅耳赤….. 還有….. 親屬繁衍,請恕未能盡錄。
會議足足開了十小時才能達成共識。

掌門結論:「第一定律」對不對不得而知。 但它的 “鏡像理論” 鐵定是對的:
「人類進行決策的時候,愈鷄毛蒜皮的議題 耗費的考量時間愈長。換句話說,愈輕微的決策愈認真。」*****

掌門流〈拆局〉
為甚麼會這樣?皆因人類深受 “sense 過剩” 和“sense不足” 的雙重拖累!****

一般人的sense並非來自讀書和隨筆,而是來自日常生活和專業訓練。*** 撇除專業不計,人們對其生活體驗範圍內的事物時常 “sense 過剩” ,先天上有濫攤濫派的傾向,甚難知所節制。***
反之,一旦遠離其生活範圍便呈現 “sense貧血症” ,稍作論議,立覺事理不明,邏輯混亂!*** 如是者 “捉襟則見肘”,對 “自我形象” 非常不好,為免出乖露醜,於是養成 “三緘其口” 的習慣。 如此,又進一步喪失學習和磨練sense的機會,隨著年紀愈來愈大…..
(廣告:參加 “野人讀書會” 就唔同剌,這裡有大把 出乖露醜 的機會,鍛鍊會友們靈活而又無恥的眼界和胸襟…..)

請君細想,一個並非身居決策階層的人,一生中有幾多次機會為重大事項作出決定? 一旦機會到來….. 他必然手足無措,避之唯恐不及!避無可避之時,便傾向草率了事!***** ( “無謂諗咁多喇,就咁算喇。”) 或者找人捉刀,道聽塗說皆可。
情況最嚴重的人會患上 “抉擇癱瘓症候群”,*** 病淺者臨事輒 長嗟短嘆,深者甚至痛不欲生! 謂予不信,且想象 “掌門到街市買餸” 和 “師奶涉足股票市場” 兩種情境,便可知其梗概。

再回頭思考 “婚姻人類學” 案例: “婚禮” 情節雖繁,仍未出乎生活知識,大家只患 “sense 過剩” 。 至於 “婚姻” ,結婚的人的要害是從未結過婚!*** 又怎道思考些甚麼? 道德經曰 “不知不識,順帝之則。” 男的只好唯太座之命是從。太座呢?正忙著辦婚禮呢…..

〈柏金遜第二定律〉篇幅所限,下回分解。
以上學理出自 《Parkinson’s Law: The Pursuit of Progress》 (1958)
by Cyril Parkinson,而由掌門濫派sense,橫加解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241

SENSE隨筆130612神聖的家庭婦女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2/sense%E9%9A%A8%E7%AD%86130612%E7%A5%9E%E8%81%96%E7%9A%84%E5%AE%B6%E5%BA%AD%E5%A9%A6%E5%A5%B3/

SENSE隨筆130612
神聖的家庭婦女***
A字人執筆

“男主外,女主內。” 結婚居家,相夫教子,仍然是不少職業女性求之不得的歸宿。 當大家對 “過往的好日子” 緬懷不已之時,究竟 “過往的好日子” 是何時消逝的呢?

工業革命前,女性在就業市場上的確渺無踪影,但並不代表她們遊手好閒。 當時的社會,所有家庭成員都要按性別和年齡分擔養家的工作。***
歐洲未婚的女性不是在自己家中,便是在別人家中做傭人,農場做雜工或者是當學徒。 結了婚的女人都在家中幫忙,農人的妻子下田工作,並親自運送農產品往市集出售; 城市裡工匠的妻子則作為丈夫的助手協助生產。 除了參與生產外,女人還要處理家庭糾紛和管理財務。 十八世紀一本青年讀物寫道:“只有傻瓜才會娶一個只吃飯不幹活,專靠丈夫養活的妻子。”。

現代以前,專門料理家務的女人反而並不是主流,女性雖然事必要負責家務,但卻是她們完成 “正事” 以後的事。*** 農人田裡、工匠作坊中和小商人店內的工作繁多,女性 “主內” 的時間其實不多,為了協助丈夫賺錢養家,妻子只有把孩子留在搖籃內任其哭鬧,有點錢的家庭或可以把孩子放在奶媽家中。 妻子協助丈夫養家比照料小孩重要。

十九世紀開始,工業為女性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空間,女性的職業再不限於傭人一途。 女性可以成為工人,意味女性可以賺得薪水, 這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女性走出家庭,從事 “男性”的工作,“拋頭露面” 當工人,此事惹來非議,被標籤為 “不守婦道” 和 令家庭破裂 的罪人。

資產階級眼中, 要讓妻女“抛頭露面”的男人被視為沒有出息。工人階級就算沒有這種“尊嚴”觀念,但已婚女性還是以家庭為重,並不能因為工作而犠牲作為母親和妻子的職責。 一個能夠獨力養起全家的男人,不該讓妻子外出工作,她的真正任務應該是料理家務。
“神聖的家庭主婦” 這概念應運而生。***

1851年英國人口普查,職業分類出現了 “家庭主婦” 一欄。 其時女人被稱頌為把一生都投入到家庭 “神聖的工作”之中:布置溫馨的居室,教養子女,給予家人愛和情變成女人的職責。男人在外工作賺錢,女人則管理 “甜蜜小家”。

“家庭主婦”的概念建立在拒絕 “現代個人主義原則” 的基礎之上,為了家人和家庭而存在的女性與合同制的社會格格不入,女性應該只是家庭的附屬品。****
正因如此,女性不配擁有政治、經濟獨立和思想獨立的權利。**** 一旦女性成為了獨立的個體,勢必導致家庭婦女形象消失,加快家庭秩序的崩壞,在兩性間產生混亂 。因此必須禁制女性外出工作和接受教育的權利,令女性順從丈夫的意志。

另一方面隨著普及教育與醫療,女性分別擺脫了教會與傳統的束縛。 女性接受教育,得到了 “個人”觀念。*** 公共衛生的推行,女性得到醫生的專業建議餵養小孩,效果有目共睹,傳統方法漸失去影響力。

二十世紀女性教育提高,到了六十年代,女性外出工作再也不是件羞恥的事,可被接受為次要的任務,從屬於家庭職責。 跟著的幾十年,女性在她們的職業生涯中更投入,外出工作不再是權宜之計,而是實現個人價值和身份的合適手段。

另一方面, “消費主義” 鼓吹舒適、娛樂和個人幸福的價值觀,摧毁了 “神聖的家庭主婦” 以家庭為重,犠牲小我的精神。 新的價值是以享樂、性慾和個人自由為中心,*** 家務看起來,彷彿是男人控制女人的手段。

女性以職業成就自我,最終擺脫了家庭與的束縛,不再從屬於男人了。 ***
1990年,80%的法國人認為不從事工作的婦女不可能在生活中成功。 女性為實現自己而工作的洪流已經形成,不能回頭了,女性也不能回到 “過往的好日子”了。

參考書目
第三類女性:女性地位的不變性及可變性
La Troisième femme (1997)
by Gilles Lipovesk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28

SENSE隨筆130613生日神話學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3/sense%E9%9A%A8%E7%AD%86130613%E7%94%9F%E6%97%A5%E7%A5%9E%E8%A9%B1%E5%AD%B8/

而今再到花紅處 花在去年紅處紅
SENSE隨筆130613
生日神話學:人為甚麼要「過生日」?*****
掌門執筆

〈楔子〉人為甚麼要「過生日」?人類社會為甚麼要「過年」?
人類,尤其現代的中產階級,對人生都有很多期許。
每年生日, SoChun都向自已許下諾言: “又大一歲了,三張幾了, 仲未紮職CEO,仲未嫁得出去…… 唔得,今年一定要……”
很快又到生日,今年的他一定…… 會將去年的諾言重許一遍!
以SoChun 之絕艷驚才,風流蘊藉, 尚且浮沉宦海,雲英未嫁,又何況碌碌餘子呢? 這就是大家需要「過生日」的深層原因!
“舊年d失落抹左佢,今年發奮d,重新來過……”

這原來是個「神話學」問題。
“過年” 和 “過生日” 用意不在乎 “標記”,而在於「更新」refresh!****
“更新” 即是重頭來過,其動機又不是為了要 “懷念” “擁抱” 甚麼事情,而是為了要 “遺忘” “擺脫” 失意的情事與人生!*****

〈神話學〉
要了解上述典型的 “法國佬” 思維模式,*** 先要粗知戰後法國 “人類學哲學” 界開發的「神話學」。
Def.「神話」是先民對世界的解釋性故事,用來撫慰恐懼疑惑的心靈。***
「神話學」則是對神話的 “再解釋” :還原 和 拆局。****
舉例:所有部族都有「始原神話」,*** 一般宣稱祖先來自 猛獸、仙女或 近親婚配。 「神話學」指出其用意在於與 “他族” 劃清界線,彰顯 “我族” 的 力量、高貴和血統純正。

先民生活於喜怒無常的自然界,朝不保夕。 面對種種 “無情的起伏” ,原始心靈需要作出 “有情的解釋”,*** 以平息心中的疑懼。
今民生活在條理井然的 “牛頓世界” 裡, 卻得面對複雜詭譎的社會生活,內心不見得更有安全感, 對 “神話” 的需求並未有所減弱。
只是, “神話” 演化了。****
舉例:股民生活於喜怒無常的市場,面對投資組合 “無情的起伏”,脆弱心靈需要…… 於是而有 類似巫術的種種 “分析” ,和 跡近巫師的專業 “分析員” 。

〈時間神話學〉
古人對時間的 久遠無窮和奔流不止 常懷惶恐, 對生活和死亡憂思重重。 為了作出 “有情的解釋”,於是構想「時間循環觀念」。****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前赤壁賦)
「時間」最好是循環往返,周期變更的,有如春夏秋冬一樣。

這裡暗含著循環 “開始” 的時候是最美好的,**** 春天、童年、戀愛/相識 之初、建國/建會 之始……隨著時間過去,事態逐漸混亂無序,就像「Murphy’s Law」和 「熱力學第二定律」 描述的那樣。**** 節序走向嚴冬;朱顏換成白髮;愛情/友情 歸於平淡;羅馬衰亡,漢唐盛世崩壞;野人星散,不復讀書……

如此,推導出 Th. 歷史 (人生也一樣) 是一部「墮落史」。*****
人類的未來只有毁滅一途,而且是毁於自身的墮落! 這是大多數古代文明的共識。 源出兩河的希伯萊文明構築出駭人的「末世論」,*** 成為猶太、基督、伊斯蘭三教的基石。 總言之,「歷史因其墮落,必會終結」。
(註:為了平撫恐懼的心靈,三教又補償以「救贖說」,末世之後尚存 “沒有時間” 的天國,只要信……)

現代西方文明在潛意識深處承襲了這種「末世論」夢魘: 核子戰爭及或環境大災難 必將終結人類辛苦打做的文明, 而社會之傾頹純粹源於自身的敗壞! 此為 “懲罰性宿命”, 不假宗教而後可知。***

面對深邃的悲觀主義,人們的內心承受得了嗎?
因此需要「循環時間觀」作成慰解: 春天必將再臨人間; 情人/摯友 來世仍當重遇; “黑暗時代” 終會結束, “黃金歲月” 行將重現;終有會長出來 “再造共和”……
古印度文明發展出這方面的典範:「成、住、壞、空」,周期往復。 “熱力學第二定律” 盡毀這個宇宙之後,仍會有新一輪的 “大爆炸” 。 那怕天地寂滅, 只要神說 “有光了” ,於是 “再” 有了光。
當然,這是,而且只是,一個神話!

〈生日神話學〉
今天我們知道「時間」是牛頓式的,點點同質,單向流逝,永不可逆!***
「循環時間觀」既為現代科學所否決, 人生苦短,永生與來世俱非理性所能預期。 那麼,如何才能撫慰我們恐懼疑惑的心靈?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先看看我們害怕的是甚麼。
人類對於時光之流逝找不到著力點,束手無策,賢愚同命。 一方面,韶華老去,朱顏白髮,有情眾生終會死亡。 更難堪者,人生許多業作,大錯鑄成,無從補救!
“死亡” 與 “悔恨” 成為時間女神的雙生子。***

「循環時間觀」的鬼魂仍然盤旋在現代文明的上空,「過生日」作為一種普遍性習俗就是祂的復活。***
Th. 人們把時鐘回撥到起始點,**** 把 “青春” 喚來眼前, 把 “悔恨”拋諸腦後, “重頭再來”,這就是「過生日」的意義。
「過生日」是好的,要過生日。

掌門流〈理論生日神話學〉
不過,我是不過生日的人。
其實,我不是不過生日,反之,我勸勉自己每天都「過生日」。
《金剛經》云:「應 無所住 而生其心。」**** 馬祖道一 謂之「平常心」。
如果 “死亡” 與 “悔恨” 可以藉由把時鐘回撥到起始點而得以擱置,何不每天瞓醒做一次? 何待 “生日” 而後行之?***
如果 “死亡” 與 “悔恨” 是無法擱置的,那麽精神修鍊的課題便應該是:
如何把 “死亡” 壓力轉化為珍惜生命的推動力;把 “悔恨” 心意轉化為學習和調整人生的熱情!

這種說法是否過於高調,難以實踐呢? 誠然是的。
其中難處,且留待與君…… 人生的 “凍水池”中,再行細論。***

另外,「過年」就是整個社會的「過生日」,*** 去年的 “財政預算” 一定執行得一塌糊塗,所以一定要「過財政年」,重新 “預算” ,收稅……
附記:本文起初想寫的不是 “過生日” ,而是 “慶祝結婚紀念日” ,逼於勸諫和阻嚇……

以上學理出自《宇宙與歷史Le Mythe de I’eternel retour》Mircea Eliade。

附錄〈禪詩9首〉之
上歸州刺史 ~ 唐 懷濬
家在閩山東復東 (Morgan返工凍復凍),其中歲歲有花紅,而今再到花紅處,花在舊時紅處紅。***
聞悉Ryan不滿意今年的花紅,乃舉此詩贈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29

SENSE隨筆130615改變歷史的50種動物(三) 牛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5/sense%E9%9A%A8%E7%AD%86130615%E6%94%B9%E8%AE%8A%E6%AD%B7%E5%8F%B2%E7%9A%8450%E7%A8%AE%E5%8B%95%E7%89%A9%E4%B8%89-%E7%89%9B/

SENSE隨筆130615
改變歷史的50種動物(三) 牛
康仔執筆

牛 —– 在我們生活裡經常忘記牠的重要性,牠郤是影響我們最深,我們亦影響牠們很大的一種動物。
原生地: 歐洲。

牛的特點:
分類上屬於 有蹄類哺乳動物, 同類包括馬,羊, 總之有蹄者大都歸屬此類。
而牛的構造更特別之處是「反芻」。*** 牠的胃分作四隔,分別是瘤胃﹑蜂巢胃﹑重瓣胃與 皺胃。
1.瘤胃功能: 暫時貯存食物 及 微生物發酵。
2.蜂巢胃:蜂巢胃位於瘤胃前部,實際上這兩個胃並不完全分開,主要功能如同篩子,將隨著食物吃進去的重型廢物,如釘子和鐵絲,貯存其中,隨後處理。
3.重瓣胃: 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擠壓磨碎食物。 另一個是反芻作用: 食物按順序經過這四個胃室,其中部分在進入重瓣胃前返回到口腔內再咀嚼,其過程稱之為『反芻』。
4.皺胃:牛的皺胃也稱為真胃,其功能與單胃動物的胃相同,分泌消化液,使食糜變濕。 真胃的消化液內含有酶, 能消化部分蛋白質,基本上不消化脂肪、纖維素或澱粉。 食物離開真胃時呈水狀,然後到達小腸,進一步消化。未消化的物質經大腸排出體外。
這種過程讓牛把人類不能在植物性食物中分解出來的蛋白質與脂肪,轉化為牛肉及牛乳,讓人類吸收。

馴化:
歐洲的牛都來自同一個祖先, 那就是絶跡了的 “歐洲野牛”, 兩百萬年前從印度演化出來,然後向西遷移,距今二十五萬年前抵達歐洲。 在體格上牠比今日己馴化的牛種更大型 (是否表示當時的草更多,更有營養,牛的運動量更大或其他原因呢? 暫時找不到資料核實。)。
在距今約八千到六千年前,人類馴化了歐洲野牛,而未馴化的歐洲野牛則繼續在野外生活,至1627年最後一隻在波蘭死亡。***

象徵性:
在遠古時期許多文明裡,牛當作宗教上的象徵。
有些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國家以牛角作為徵號, 古埃及的母神與豐神是以牛的外型出現的。 一些大型陪葬品亦涉及牛。 在希臘神話及慶典裡亦用到牛,如雅典奉獻給宙斯及雅典娜的祭品,每年要用上百隻公牛。 羅馬繼承了希臘文化,現代西班牙鬥士挑戰公牛,可能來自羅馬鬥戲的承傳。

實用性:
十七世紀初期,西王牙征服墨西哥後發現大部份地區無牛及大型動物,運輸及犁耕均由人力完成。於是歐洲移民帶來了大型動物,改變了生態面貌。
牛確實幫了人類不小忙,例如遠古至今的衣著,從實用價值高的保護性皮具如狩獵戰爭文化的皮具,演化至今要靚多過重質的有型皮革用品。

牛放個屁都會影響人類:
2000年時,牛的生意額全球每年高達六百億美元, 故此大量的土地開闢為牧牛場。 人類改變生態環境,砍伐森林,以穀物飼養牛隻。 (浪費牛的四個胃,導致一些窮人沒飯吃。)
最可笑的是,由於牛太多,牛群放個屁、打個嗝兒,就造成大氣中“甲烷” 過多。 2007年,英國政府斥資1.1百萬歐元來對抗這現象,要農業科研部研發改變牛群消化系統的藥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31

SENSE隨筆130617選擇心理學(一) 滿足者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7/sense%E9%9A%A8%E7%AD%86130617%E9%81%B8%E6%93%87%E5%BF%83%E7%90%86%E5%AD%B8%E4%B8%80-%E6%BB%BF%E8%B6%B3%E8%80%85/

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選擇過於多
SENSE隨筆130617
選擇心理學(一) 滿足者
掌門執筆

「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唐,羅隱) 這是「雲英未嫁」典故的出處。
SoChun君驚世之才,當然不可能“技不如人”。他之所以雲英未嫁,並不是由於缺乏“選項”,正好相反,是由於“經常性選項過多”!這裡特別強調的是“經常性”。

Barry Schwartz銷書《選擇的悖論The Paradox of Choice》研究 “經常性選項過多” 現象對選擇做成的壓力和成本。*** 這本書有些地方很有趣,現特介紹關於人們在該等情況下進行選擇的取態和策略,與及由此引起的得失計較。

<完備性假設>
根據經濟學哲學,「理性」包含四個核心假設,其中第一個是「完備性假設」。
完備性:指個人在進行選擇(ie決策)之前,應盡可能考慮所有相關的選項,並對其作出清楚的了解。*** 請參閱〈SENSE隨筆130220理性選擇〉。
換句話說,「理性人」“應該”思慮周全,精密比較,而不應 “以偏概全”或 “掛一漏萬”。

這裡暗含著「可供選擇的項目愈多,對決策者愈有利。」**** 這一假定,因為若非如此,則無需進行周全的考察了。 詳加比較眾多選項,取其上者,只會有利,不會有害,此點合乎常識。

但這又牽涉到「交易成本」的問題。 經濟學模型一般為了追求簡潔,都假設交易成本為零。*** 但在現實生活中,所有系統的交易成本其實都很高。 舉例:社會建立 自由市場”(eg.証券交易所),“法制成本”便是一項隱藏的交易成本。

進行決策的時候,為了清楚了解選項的性質,所花費的「訊息成本」(日常消費決策中主要是耗掉的查詢時間) 是一種交易成本。***
在決策價值很大,而選項數目不多的情況下,訊息成本相對不高; 但如果選項鋪天蓋地而至,情況便大為不同了。

<經常性選項過多>
現代生活出現 “經常性選項過多” 現象,主因當然是來自「廣告」。 據說美國人每天收看3,000則廣告,平均每分鐘超過三則! (編按: 只計算清醒的時候。)
大規模廣告計劃,起源於上世紀初的香煙行業,市場調查顯示顧客們根本無法憑感覺區分不同牌子香煙的味道,所以建立品牌之道不在於產品的差異性,而在於消費者的認知行為。****
例如: 吸食X牌香煙的人瀟灑不凡。 至於何者謂之 “瀟灑”, 廣告商自覺有義務對消費者進行教育。

互聯網路興起之後,資訊傳導力度驚人,消費者面對 “不可思議量” 的廣告,根本上無從逐項審察。
或者說,如按照「完備性假設」進行決策,則訊息成本高於決策所得。**** 如此, “理性的行為” 遂跌進了 “不理性的陷阱”。
於是,理性行為要作出調整,找出合適的「篩選準則」來降低訊息成本。***
舉例: 檢視電影的進場人次以決定看那部電影,而非逐部電影閱讀影評。

然而任何「篩選準則」必然犧牲掉部分資訊,從而降低了找出 “最佳選擇” 的機會。*** 所以,歸根結柢這是個 “成本–效益問題”, 節省了的訊息成本,是否足以補償 “實踐選擇” 與 “最佳選擇” 的落差。***

我們可以輕易想到許多通用的篩選準則:
A「人做我又做原則」即從眾,千祁唔好執輸,這原則假定 “市場是有效率的”, 其實很有道理。市場愈大,時間愈久,愈有道理。
上例: 看 “多人看過的電影”。
B「人做我不做原則」即“眾地莫企”,這原則假定 “市場是沒有效率的”, 也很有道理。
舉例: “不要買暢銷書!” 這算得上是 “選擇的悖論” 了吧。

A與B那個對? 要看甚麼市場嘛….. 看電影我多數採用A原則,買書多採B,揀股票絕對不能A,切記切記。

C「姆指法則」rules of thumbs,古時的木匠不用尺子,而是用姆指來測量木材的長度,比喻為依靠經驗和直覺。故此又稱「經驗法則」。***
舉例: 我採用這法則揀股票和書,但絕不鼓勵朋友這樣揀股票。為甚麼?….. 你不是我嘛。
還有DEF….. ,無甚用處,不論。

惟是下面這個策略則不可不知。
<滿足者策略>
又據經濟學哲學,「理性人」應該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他是一個「最大化者maximiser」。
最大化者追求 “最佳選擇”, 唯一的可能是窮盡所有的選項。如前段所述,當選項愈多的時候,這作為愈來愈令人感到恐怖。

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主Herbert Simon提出 “犧牲” 作為經濟學概念。
Th. 當交易成本過高的時候,及早“心滿意足” 反而是最大化策略。*****
考慮到 師老無功,坐失時機,夜長夢多….. 諸般風險,人們能做到的最佳策略,就是盡快找到 “較佳選擇”, 立即成交。

和「最大化者」相對的是「滿足者satificer」,**** 意指決策者主動放棄追求 “最佳選擇”, 事先調較出某個 “滿意標準”, 一旦找到達標的選項,立時收手。
至於如何釐訂 “滿意標準” , 原則上「門檻愈低愈保險,愈高愈危險。」,當真是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這是藝術,不是科學!

附記: 「海枯石爛豈無悔,人老珠黃兩不知。」 SoChun啊! 你還是及早回頭,當個 “滿足者” 罷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1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