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Business sense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2zob.html
Business sense是一個很有趣的東西

就我個人經驗而言Businesssense應該是三部分組成1.經驗2.天賦3.堅持
天賦中包含幾個要素A.觀察力2.總結和推演的能力。我個人的經驗而言這部分其實並不是最重要。權重不超過30%
相反我相信經驗的重要性權重起碼超過50%經驗包含的是過去案例的學習和商業史同時更重要的部分是對人性的理解。單就人性的理解可能偉大的SteveJobs和現在的小札是典範。
MBA的教育或許就是案例學習+商業史。當然單就我的知識範疇而言。MBA的案例都是狗屁。我看過一些。簡直不堪入目。一個重要特徵是case中的給定信息都是引導你做出答案的。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案例恰巧是沒重點信息。需要你分離出那些才是關鍵信息。
商業史的方面我更多選擇商人的傳記+公司史結合起來看。這才是真實的商業史。


我個人覺得最好的案例學習其實來自公司的年報+prospectus。無出其右!
比如早前度過imeigu上的Amazon的歷年年報中關於商業構想的片段。串聯起來閱讀能深刻理解他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理解他們的商業邏輯。

關於人性的理解,這有要說到Soros的反身性。在我的眼裡。Jobs是深刻理解了他個人的需求,推演到這是全人類的人性的需求。所以才能如此好的把握未來,推廣需求,和創造需求。恰恰是這樣基礎的需求才普適性的沒有國界差別的。這點小札也是大牛。在泡妞的需求上全世界年輕人都是趨同的,沒國家和文字特色的。

說兩句堅持。剛開始我覺得businesssense只有兩個部分。寫完一半才想到堅持的重要性。經驗是靠累計的。除非小札和Jobs這樣天才,不然對人性的理解也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中國古話說50而知天命。就是如此。


寫到這裡。我就寫幾個case做為小結。這也是想寫文章的初衷。

1.硅谷的公司(互聯網公司)VS 華爾街公司(非互聯網公司)

這是我和@linan看過很多公司後總結的。

互聯網公司的特徵是A.極少銷售費用B.營收也不多甚至為0(instagram)C.用戶增長速度極高D.2 C E.固定資產投資少(輕資產)F jean
A和D其實一個意思。2C的公司銷售費用少是必然。

另外一類公司就是我們稱為華爾街公司。其實他們未必是在華爾街。甚至也有在硅谷的
但是他們體現出的特徵和所謂的硅谷公司所謂的互聯網公司相反的。

A.銷售費用極高。幾乎和營收同步增長B.營收增長各異,也有很快的普遍超過30%一半會到50% C.用戶增長平穩 D. 2 BE。重資產比例高(幾乎100%有研發費用特別是軟件開發費用的資本化。)F suit(不過instagram老闆是suit)
既然2B一般而言就依賴人銷售的,包含commission自然銷售費用和營收同步增長。
不過這類公司有個好處。研發費用的增長會慢於營收,也就是毛利率變動相對少,但是淨利潤率會有變動。

2.同源性公司 VS財務特徵公司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一群人不斷分裂出去的公司最後他們的報表都是異曲同工的。

我不是說paypal幫
我說的是netscreen幫

netscreen出去的有去搞fortinet也有出去搞infoblox

這類公司你看下報表其實都是很類似。
最大兩個特點

1.銷售分設備+服務
2.遞延銷售收入遞增。


所以這就是同源性公司導致的報表可比和報表異同化。

其實不光是這個。甚至imperva的報表和infoblox+fortinet都是差不多的。

就是這兩個最大的特點。其他的特點包括銷售費用和營收同比等等。

這類公司還有另外兩個特點

1.細分行業龍頭所以基本上底部的支撐很強力。即當股價跌到一定程度就有人會去收購。所以跌不動。

2.堆碼效應,這是我自創的不知道對否,就是研發費用固定。然後每年收的是服務費。其實賣出去的硬件設備越多日後收的服務費越多。大家懂的多收的服務費邊際的毛利是99%

所以這類公司可以可以統一起來看算有一個參考系。
同時這裡公司的核心還是業務的發展前景。這是超出財務報表的部分。

綜上所述:這兩個案例也可以算case study背後是對公司的理解+歸納總結。
這也算businesssense的一種積累。
原本是想寫這兩個case結果發現這背後體現的是businesssense所以一併寫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